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2024-05-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共9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篇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今后一段时期内(通常为15年)土地利用的总安排。

简介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进行配置,其次在农业与农业内部进行配置,如在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配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还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因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根据我国行政区划,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上下级规划必须紧密衔接,上一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并指导下一级规划,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件、规划图件及相应的附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相关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了土地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

(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2、在2009年1月国土资源部会议审议通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还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规划内容、审查和报批等项作出明确规定。

3、《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令第590号)

第九条 依照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确需征收房屋的各项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旧城区改建,应当纳入市、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经过科学论证。

详细介绍 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今后一段时期内(通常为15年)土地利用的总安排。其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

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基本要素。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一章第四条和第三章的规定,我国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省、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别由各级人民政府编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出发,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保护等方面所作的统筹安排。圈内: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大多数建设项目必须使用圈内土地。

圈外: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能源、交通、水利、军事项目可以使用圈外土地。

审批权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①省级、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②除此之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其中,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政府授权设区市的市政府批准;③浙江省省级及杭州市、宁波市、台州市等长三角城市均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其他市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报批土地占用基本农田的乡镇规划报省批准,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项目报本级地级市批准);④设区的城市郊区的乡镇(包括街道办事处、农场)、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和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的批准,其他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的内容

1.是否充分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要求。

2.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控制指标是否落实。3.各类用地协调较好,布局合理,土地利用结果调整依据是否充分,调控措施是否可行。

4.土地利用分区是否科学,合理。

5.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分解与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是否紧密衔接,控制到位。

6.耕地占补平衡挂钩措施是否得到落实。

7.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研究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8.规划图内容是否全面,编绘方法是否正确,图面是否清晰。

9.采用基础资料是否准确,可靠。局部修改

局部修改规划必须符合以下条件:A、国务院和省政府已批准行政区划调整的;B、国家和重大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及国家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涉及基本农田的;C、国防、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环保、城市和省级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加工、重大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用地不涉及基本农田,但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D、建设项目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指标已预留,但由于选址未确定、没有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或已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但实际位置需作调整的;E、建设项目符合符合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机动指标条件的;F、建设项目用地符合国家供地政策(与产业政策基本相符),全部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非耕地的;G、对市、县(市、区)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城镇建设项目,确实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在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完成后,可以申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一般一年只能提一至两个项目,项目类型没有限制);H、国家和省重大基础建设的拆迁安置、抢险避灾安置和下山脱贫安置用地,确定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的(先用后批)。

规划组成

(一)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二)规划背景与土地供需形势分析;

(三)土地利用战略;

(四)规划主要目标的确定,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总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排等;

(五)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分区、建设用地管制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优化方案;

(六)土地利用的差别化政策;

(七)规划实施的责任与保障措施。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前款规定的内容。

规划目标 1)总目标 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即三个效益的统一。

2)具体目标

是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

规划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供给量预测 3.土地需求量预测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土地利用分区

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任务

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组要依据。

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不同级别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有所区别,市以下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明确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国务院批准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通过充分协调和综合平衡,提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即确定规划目标年各类土地面积和布局。其中,耕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城镇用地面积5项为控制性指标。

国务院批准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5项控制指标为:到2010年,全市耕地减少量即建设占用耕地量不得超过9333.3公顷;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不得少于9333.3公顷;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46万公顷(637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35.67万公顷,占耕地保有量的84%;城镇用地总面积控制在27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合肥市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0平方公里以内。

3、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根据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及措施,保障规划的实施。通常的实施措施包括:制定计划、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严格农用地转用审查、严格城市、镇、村建设规划审查,指导农业结构调整。

编制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要求;

3、土地供给能力;

4、各项建设对土地需求;

5、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程序

1、调查研究

摸清土地家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土地供需分析。

2、编制规划方案,形成规划文本、图件。

3、审批。

国务院审批全国、省级、省会及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政府批准除国务院审批外的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点

1、整体性

2、长期性

3、战略性(研究用地的供需平衡)

4、控制性(下一级受上一级的指导和控制,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上一级的反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篇2

一、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对规划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认真调查的基础上, 依据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通过对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分析, 识别影响环境的主要因子, 预测和评价规划方案中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 保证规划方案的实施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并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工具和手段。其着眼点不在于规划实施后减缓不利环境影响, 而是通过对地区环境、社会、资源综合能力的分析, 从源头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通过环评可以搞清周围环境的现状和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 采取有针对性地环境保护措施, 从而为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 评价指标的框架体系构建

土地利用规划引起的环境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生物物理条件与人类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等方面建立多项指标。

(二) 评价指标的内涵、量化及评价标准

1) 社会环境指标。a.土地利用率。指规划区内已经开发利用的土地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 它表示区域内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其量化公式为:土地利用率=农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区域总面积。b.耕地压力指数。耕地压力指数指一定区域为保障食物安全所需的最小的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对比关系, 可以衡量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规划区内耕地资源的紧张程度, 可作为耕地保护的调控指标。量化公式:K=Smin/Sα。式中:K为耕地压力指数;Smin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hm2/人) ;Sα为实际人均耕地面积 (hm2/人) 。c.社会稳定程度。社会稳定程度用来衡量规划区的公众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支持或接受程度的指标。

2) 经济效益指标。a.地均GDP。通常情况下是指按国土面积计算的每平方公里国土承载的GDP, 本文用建设用地的地均GDP来代替, 即每平方公顷建设用地上所承载的GDP, 单位为万元/公顷。b.生态承载力。生态承载力指区域所能提供的各种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指人均占有的生态空间。将现有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等物理空间的面积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 就可得出带有世界平均产量的世界平均生态空间面积, 即生态承载力。c.生物的丰度指数。生物丰富度指数指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丰度决定着生态系统的面貌, 是反映生态质量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004) 。生物丰度指数= (0.5×森林面积+0.3×水域面积+0.15×草地面积+0.05×其他) /区域面积d.植被覆盖指数。植物覆盖指数是指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及耕地三种类型面积占评价区域面积的综合比。在地表生态环境的众多组成因子中,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状况是最直观的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004) 。植被覆盖指数= (0.5×林地面积十0.3×草地面积十0.2×耕地面积十0.2×园地面积) /区域面积。e.生态用地比率。生态用地是以发挥自然生态功能为主的土地类型, 包括林地、园地、牧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五个二级用地类型, 虽然没有被人类生产和生活直接利用, 但是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科研价值。其计算公式为:生态用地比率=生态用地面积/区域总面积f.自然景观保有量。指规划区内自然地貌、自然植被、自然水面等的保持状况。量化公式:自然景观保有量=保持的自然景观面积/土地总面积。g.绿地覆盖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 不论是自然植物或人工栽培的, 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称为绿地。计算公式为:绿地覆盖率= (耕地面积+林地面积+草地面积+园地面积) /区域面积。

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方法

(一) 规划中环境评价方法

土地规划中的环境评价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存在不同的评价方法, 包括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法、遥感技术、系统综合集成方法、主观评价法等。

(二) 规划中环境评价方法确定

土地规划利用的评价对象高于一般建设项目, 同时评价时限较长 (与土地规划利用同步) , 因而评价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灰色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选择评价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其特性, 有待于利用可以弥补单一评价方法缺陷的多种集成方法的综合研究,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评价需要。

四、开展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建议

1) 加强土地规划利用环境评价的应用基础研究。土地规划利用的环境评价是一门应用技术, 评价的效果除了依赖基础数据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科学性、评价方法的合理性等外, 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土地评价的方法等应用基础研究、基本方法的研究都非常重要, 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

2) 加强土地规划利用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涉及更宏观的尺度, 许多定量的指标不容易获取, 在规划方法上应结合案例的研究, 对比分析不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加以应用。

3) 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和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整合多学科人才, 凝聚多学科知识, 集成多学科的方法。同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土地使用者主体更多的参与到土地利用中, 这一工作应加强公众的参与。

参考文献

[1]王敏, 董金玮, 郑新奇.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水土保持研究, 2008.

[2]王永生, 环评.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的重要举措[J].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6.

[3]部风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释义[M].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 1999.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04-1

0 引言

土地管理工作中核心的环节是如何规划土地的利用,而在全国五级以上的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体系当中,核心是县级土地的规划,它不仅是编制地市级、省级土地的利用总体的规划基础,还是如何编制乡镇土地的利用总体的规划依据。由此可知,研究县级土地如何利用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县级如何利用土地的总体规划是微观层面的规划,它是一种确定型和管理型的,如何编制县级土地的利用水平不但直接地反映了总体规划的编制质量,而且是我国怎样实现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相平衡的关键。最近几年,随着科学发展观对怎样科学决策对土地的利用,科学制订对土地的总体规划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探讨目前我国县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具体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许多学者对如何合理地利用和规划土地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对我国县级土地如何利用和规划的深入研究及建立和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1 对我国的县级土地如何利用的总体规划的研究

1.1 总体规划的理论及方法的研究

土地如何利用规划的方法和理论是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指导,土地规划方法和理论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规划的质量,因此,坚决地贯彻执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合理地提出县级的土地利用规划都应当以人地协调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合理的理论基础,编制了县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方法:包括合理利用土地规划体系、修编思路、内容、修编程序、修编模式、手段和编制方法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等一系列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常用人口预测的方法、规划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技术的路线、土地分区的定量、图件编制方法等的探讨,建立了土地合理利用的规划技术方法体系。一些对县级土地如何合理利用的规划与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进展协调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性的研究。同时,一些研究者根据土地合理利用的系统思想,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规划技术,提出了一套结合县级可行的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方法与系统的技术体系。

关于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县级土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成果中,不仅从大体上对县级土地的合理规划的研究,还从某一方面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合理的理论探讨,并取得了卓越的可行性方案,为地级市及县级的土地合理利用及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研究GIS 系统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隨着县级土地规划信息软件系统在县级土地规划中的广泛应用,较多的研究者对GIS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常小燕等人基于GIS技术设计了面向对象规划的模块方法在县级的土地合理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邵晖等研究人员探讨了以GIS 为实验平台,以理论数据库作为基础,把土地的规划模型体系作为支撑修编系统,并探讨了将现有土地的规划模型的决策和支持功能与GIS 的数据处理能力及可视功能集成为一体。一些人同时探讨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功能在县级土地开发整理并在规划中对数据如何处理、专题性的研究、成果图件编绘及规划过程等阶段的应用。总之,GIS合理应用在县级土地利用及总体规划建设目标、任务、思路和总体构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对我国县级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土地“生态与经济”系统规律的充分认识

人类的生产生活不但可以使土地逐步退化,也可促进土地的进化,如荒地变良田,沙漠变绿洲。

2.2 合理改善生态环境

(1)通过恢复物种的植被、逐步建设梯田等合理利用土地,把生物治理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防止水土的流失。(2)通过种草、种树和工程等措施相结合,调整不切合实际的土地利用方向。

2.3 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城镇占地

应该坚决地执行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严格限制并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规模,适当发展中等化城市,大幅度减缓乡镇发展,尽量不占或少占用农村耕地,合理有效地利用县级的土地资源,为保证生态稳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篇4

第一章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国土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土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缓解了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趋势。──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

──优质耕地减少和工业用地增长过快。

──建设用地粗放浪费较为突出。

──局部地区土地退化和破坏严重。

──违规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

──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

第二章 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 指导原则

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严格保护耕地

──节约集约用地。

──统筹各业各类用地。

──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第二节 规划目标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保障科学发展的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全面推进。

──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土地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第三节 主要任务

围绕规划目标,明确以下主要任务:

──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统筹安排农用地。

──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以加强国土综合整治为手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以优化结构布局为途径,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以落实共同责任为基础,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三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 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严格禁止擅自实施生态退耕。

第二节 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

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

第三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第四节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加大耕地管护力度。

确保补充耕地质量。

第五节 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提高园地利用效益。

严格保护林地。

推进牧草地综合整治。

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

第四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第一节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

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第二节 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控制城镇工矿用地过快扩张。

优化工矿用地结构和布局。

引导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

第三节 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第四节 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保障能源产业用地。

统筹安排交通用地

合理安排水利设施用地。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用地管理。

第五节 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

落实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

完善建设项目用地前期论证制度。

第五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 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和部分未利用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例保持在75%以上。

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第二节 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巩固生态退耕成果。

恢复工矿废弃地生态功能。

加强退化土地防治。

第三节 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快速城镇化地区,平原农业地区,要把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放在土地利用的优先地位,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山地丘陵地区,要大力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活动,积极防治地质灾害。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地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禁止向严重污染环境的开发项目提供用地。

第六章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 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大力推进优化开发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严控建设用地增量,积极盘活建设用地存量,鼓励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创新,促进优化开发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有效保障重点开发区域集聚人口及经济的用地需求。

切实发挥限制开发区域土地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屏障作用。

第三节 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根据各土地利用分区的调控方向和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资源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等因素,分别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等土地利用约束性指标,以及园地面积、林地面积、牧草地面积等预期性指标(详见附表1-6),强化省级政府的土地利用调控责任。

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强化经济激励约束措施,完善规划基础建设,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

地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突出空间性和结构性,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重点明确中心城区和城镇建设用地区的范围。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提高针对性和操作性,重点将土地用途落实到地块。各地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编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

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强化近期规划和计划控制。

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加强农用地转用管理。

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管。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

健全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和制约机制。

加大对补充耕地的资金支持力度。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价格调节机制。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不断提高土地规划的法律地位。

加强土地调查统计和监测评价。

集约利用潜力调查评价。

提高土地规划信息服务水平。

第五节 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改进规划工作方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篇5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本次规划修编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围绕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和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三保“主线,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要充分与上一轮规划相衔接,继承和发扬在规划编制、实施中的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做到六个“转变”,即规划定位向区域规划转变,工作任务向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并重转变,规划方法由指标控制型向空间控制型转变,规划内容由耕地保护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变,决策方法逐步由领导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规划实施由目标导向型向过程导向型转变。努力使修编后的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总体上要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原则。保护就是依法依法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就是千方百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挖潜,就是清理消化闲置土地和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就是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

1、用途管制原则。

土地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严禁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的重点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保护,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上并重转变。

根据《绍兴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撤并和退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3、合力建设原则。

“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是这几年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明确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安排的原则,遵循市场化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互补和互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集约用地原则。

一是要加强土地利用水平评价,调查闲置土地情况,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要研究促进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完善“双控”指标体系。

5、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要充分利用“外脑”,依靠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提高规划编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听证或公示等手段,完善规划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规划“以人为本”、公正透明。

6、三规衔接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正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科学预测用地需求,认真分析土地供应潜力,合理土地资源布局,正确处理“保护”和“保障”的关系,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7、成方成块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边界理论,按发展阶段、重要程度和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界定城市和开发区的外延扩张边界,开发区块尽量做到成方成块,以利于资源配置、规划实施和耕地保护。

要按照生态绍兴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土地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9、信息化原则。

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满足规划要素实时更新、快速统计、共享互动等要求,增加规划科技含量,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工作时间总体上按省厅和市政府有关要求安排,即计划在本完成整项工作。如遇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安排的影响,则作相应的时间调整。

1、健全组织机构。

(1)由市政府统一成立“三规”领导小组。(时间根据市政府安排)

(2)在成立“三规”领导小组后半个月内设置联络员、专家咨询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分析 篇6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统筹和管控,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 为加大现有耕地保护力度, 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 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了保障。因而我们应加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力度, 合理有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 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路可以按照《规程》去做, 但任何规划都具有时空差异, 因而创新始终是规划编制过程的主题。土地利用结构是一定经济、社会和生态条件的产物,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预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条件下, 对土地利用结构在时空两个方面的企划。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的收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核心———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资料的收集希望有尽可能高的覆盖度, 因而收集资料工作比较困难, 一方面无法满足时限的要求, 另一方面资料统计口径在年度之间也有变化, 有些特别专业的重要的资料还没有, 因此, 需要进行实地补充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收集要照顾到今后将要采取的算法的要求, 否则, 收集到的资料无法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准备多种算法以适应资料变化后的需求和进行比较或者验算之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的整理和规划数据库的建立, 规划数据的整理就是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按照某种数据库和算法的要求进行录入和整理, 以适应建库和分析的需要。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的分析

3.1 土地利用规划期内人口平均年自然增长率r的确定。

r (‰) =平均净增人数/平均人口数*1000‰=平均 (出生人数-死亡人数) /平均人口数*1000‰。上述公式是利用历史资料, 预测规划期人口平均年自然增长率r, 但是出生人数受到人口政策和育龄夫妇生育观的双面影响, 而育龄夫妇的生育观又受到文化程度、居住和工作地点、工作类型和收入水平等的影响;死亡人数可能受到收入和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在规划期内, 这些因素都是可以变化的;因此可以选择有关的因素建立其它模型进行核证。利用多因素预测可以揭示人口自然增长的内在规律, 与直接用出生率和死亡率计算的平均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相互印证。一般的人口预测到此为止了, 剩下的事情就是利用获得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规划期各时段的人口进行预测。除了因素选择有经验成分以外, 分析模型的建立过程是非常朴素的, 如果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 或者再把GM (1, 1) 模型、其它时间序列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等结合进行预测, 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3.2 土地利用规划期主要时段机械人口增长预测。

Pn=Po (1+r) n±△P, 其中, △P为机械人口增长, 按公式:△P=平均 (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 迁入人口数和迁出人口数受到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影响, 甚至受到规划区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尤其是乡镇和集镇所在地表现得更为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户籍政策逐渐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天, 迁入人口数和迁出人口数的概念, 不应当还是在公安系统登记的数据, 应当追踪外出务工人员的情况, 建立适当的时间序列模型进行预测。计算机械人口增长△P时, 主要考虑从规划区域境外的“迁入”人口和从境内“迁出”的人口, 其次也要合理考虑流动人口。外出人口的主要来源是规划区域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衡量农村劳动力过剩目前尚没有完全一致的标准, 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根据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确定每个农业劳动力能够耕种的土地数, 然后用总的耕地数与人均可耕种土地面积之比得出农业生产所需多少劳动力, 再用农村劳动力总数减去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数, 最后就得出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其计算公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农村总劳动力数量- (农业耕地总量/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能够耕种的耕地数) 。但农村劳动力不止经营耕地, 还要经营园地、林地、牧草地、可利用水面等, 不仅从事农、园、林、牧和水面养殖, 可能还从事加工业或者其它产业, 于是有人认为, “农村劳动力是否过剩, 应该看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的边际产品价值是否小于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凡是边际产品价值小于其机会成本的农村劳动力, 都有可能成为剩余劳动力而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并建议在具体计算时采用“影子价格”。但是, 边际产品价值、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以及“影子价格”是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与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而变化的, 而且又与当时市场情况和土地利用结构联系在一起,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是很复杂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结构本来是规划的结果, 人口数量、居住地及其从业类型是引起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它们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不仅如此, 在后面的土地需求量预测中, 也涉及到劳动力问题;在农业土地需求量预测各作物的单产预测中同样也牵连到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农业土地经营环境问题, 所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然不是国土资源规划, 但也需要考虑国土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这需要合理确定农村劳动力的劳动定额来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具体数量。

3.3 土地资源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人类社会是在土地上生存和进步, 不单只依赖耕地;我们不能把耕地和农用地分开, 同样, 也不能把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开, 因为它们是整个土地生态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 这种关系也体现在人类与气候的关系中;而且我们过去评价耕地和农用地的质量, 只是依靠土壤的理化性状、产量、地形部位、土壤母质和生产性能等难于量化或者难于连续大规模量化的指标, 实际上我们只是依靠极少量的土壤剖面及其立地条件的指标在进行大面积土地的质量评价, 其实这种评价方法只适宜于微域土地特定用途的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质量评价, 是评价不同地域 (乡镇以上) 、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在时空两方面, 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总体影响进行评价, 而不必对单独地类的特定用途进行评价。所依赖的指标应该是规划地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指标。

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重点

在未来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中, 应把加强对土地整理的关注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目前我市属于城镇体系和城镇功能发育不太完善的地区, 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今后城镇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增加必然要占用一些耕地和农用地, 加强土地整理的力度, 特别是旱耕地整理的力度是维持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确定耕地整理后土地质量提高的质量折低系数 (抵补占用耕地的系数) ;二是耕地整理的经费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三是加强对本地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和后续管护工作。

结束语

渠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若干思考 篇7

关键字:土地利用;渠县;总体规划;

1.引言

自渠县进行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编制并实施以来,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中期评估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以评价各用地指标情况,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等,并分析原因,客观研判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随后,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为科学利用全县土地资源,增强部门依法用地意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加强土地用途分区管制,严格保护耕地,依法履行耕地占补平衡義务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以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固保障耕地红线之本,同时,又可以保护环境,提高生态效益。截止到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同时,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比如,建设用地指标剩余量较少、耕地质量得不到提高等问题,此规划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全县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土地利用与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提出更具前瞻性、预见性的新思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大部分都包含在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及乡村规划中。其规划体系与我国有较大差异,首先表现在规划层次,各国都具有明显的规划层次差异。美国规划体系分为三大类六个层次,这样具体的规划,可以使各个规划之间无缝衔接,并且有明确的隶属关系,有利于管理,并且可以有效避免责任互推的现象。日本的规划体系分为三个等级层次,并制定了具体的专项规划,并全部的专项规划交由府县级管理。德国规划体系分为四级,统称区域规划。从规划内容来看,各国虽然规划背景与体系不尽相同,但是规划内容是一致的,就是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协调,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优化。

2.2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配置。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在封建统治时期,土地虽然全面投入使用,但大多都是以耕地为主,各方面设施都相对滞后,这个时期土地规划并没有完整的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促使了该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较大成都的发展 ,在此之后,土地学科不仅颁布了相关法律,还进行了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伴随这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不断深入,人才的不断涌现,目前,该学科无论是在理论还是方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首先表现在理论方面;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当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第二,技术方法方面;以往的土地规划编制是以资源为导向的用地配置方式、自上而下的指标控制编制办法的静态分析,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伴随着土地利用规划要求提高,土地规划理论与方法不断提升,现今的土地规划利用各种数学模型系统动力学理论,科学的计算空间与时间上的土地仿真分配研究。

第三,在新技术方面;除了较为广泛的各类遥感影像以外,结合了3S优势,土地总体规划还进行了多规综合,实现了“一张图”监管系统,探索解决土地利用的多目标规划问题。

3.研究区概况

3.1渠县区位条件

渠县作为达州市规划的二级商贸中心,受达州市的经济辐射效应强烈;加之渠县又是四川普光气田和四川龙岗气田的结合处,给天然气化工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再之襄渝铁路二线、达成铁路复线、达巴铁路、南大梁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公路干线的新改建使全县交通优势进一步显现,区位优势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形成了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

3.2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

首先,渠县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低于四川省和达州市的人均土地占有量,人均耕地占有量稍低于四川与达州市人均耕地占有量水平,但是差距不大。其次,渠县土地利用率高,高于全国水平,并且质量好和易开发的未利用地已基本开发利用,后备资源已面临无地可开,无地可用的境地。第三,城镇发展用地不足,低于达州市及四川省水平。乡村建设用地归并潜力巨大,但是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覆盖范围大,集中归并条件不高。

目前渠县耕地保有量已经实现了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但是,适宜性平均水平不高,耕地质量有待提升,建议可以做适当的耕地核减,优化用地布局。建设用地需求量不足,规划设制的机动指标应变空间小,很有可能不能满足渠县“十三五”规划内容。

4.下一轮规划新思路

4.1规划重点

根据渠县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渠县规划实施情况,综合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统筹安排各类用地,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划分土地用途区,重点安排好耕地、生态用地以及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确定各乡镇发展目标。

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使渠县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土地利用方式得到最有效的组合或配置,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成为新一轮规划的重点任务。

4.2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新一轮规划的重心,不再是建设用地规模的调整,而是着手于建设用地指标的弹性设置,合理清查上一轮渠县的建设用地指标执行情况,重大项目规划情况,保护基本农田;调整生态用地布局,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渠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发展现代化农业是渠县,也是达州的必然要求,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实现渠县成为“川东特色农业大县”,必须严格把控耕地保有量,统筹利用其他农用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新的一轮规划中,要把渠县建设成为“达州新兴工业强县、川东特色农业大县”作为奋斗目标,为此,必须立足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nlc202309032358

4.3规划用地安排

4.3.1渠县用地安排

在下一轮中的渠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仍然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作为保障民生的最基本任务。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如不得不占用基本农田,必须严格审批程序,控制占用面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第二,根据渠縣城乡建设用地市级情况,新一轮规划中,对农村居民点零散分布,做出合理的规整,提高老百姓居住环境条件,建造美丽乡村。第三,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为止,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扩大城乡承载能力,改善投资环境。第四,严格控制基础性生态用地的开发利用,拥有生态功能的各个用地保持协调稳定。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另外,支持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以较大面积的森林、草地和基本农田作为绿心和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生态安全屏障。

4.3.2下一轮规划重点

经过“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渠县各用地逐渐趋于稳定,但是,依然要根据渠县未来发展目标,有条不紊的做弹性设置,建设用地规模、农用地、生态控制用地控制在合理比例。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在于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布局与数量关系,着重安排生活、生态和生产用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其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但是,土地利用是一种公众行为,在下一轮规划中,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广泛接纳群众意见,规划内容被全社会所认可。

5. 促进土地利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措施建议

构建土地利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即构建社会人们在空间上合理布局,在结构上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土地利用方式观念。其观念与机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

首先,科学制定环境友好型土地用途分区管制规则,严格实施用途管制制度。第二,严格实行土地利用规划许可制度。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目标的行政首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第三,多渠道筹集生态建设资金,加大环境友好型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投入力度。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第四,积极宣传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强化社会大众在土地利用中的环境友好意识。建立和完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实行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规划公示制度。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公开制度。第五,定期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复垦整理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土地生态安全动态监测和预警。注重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队伍建设。

6.参考文献

[1]蔡玉梅,郑振源,马彦琳.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国土地科学[J].2005,19(5):31-35.

[2]曹月娥.基于GI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新疆大学[D].新疆:新疆大学,20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篇8

目录

一、××镇概况………………………………………………………

1二、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2(一)现行规划实施效果……………………………………………2

(二)现行规划主要执行情况………

………………………………

3(三)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

4三、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4(一)规划修改必要性………………………………………………4

(二)规划修改的意义………………………………………………6

四、规划修改的指导思想、原则依据………………………………7

(一)规划指导思想…………………………………………………7

(二)规划原则………………………………………………………7

(三)规划修改的依据………………………………………………8

五、规划修改的简要过程……………………………………………8

(一)组织准备阶段…………………………………………………9

(二)调查分析研究阶段……………………………………………9

(三)规划修改阶段…………………………………………………9

(四)规划成果形成阶段……………………………………………10

六、现行规划(1997-2003年)实施情况分析……………………10

七、本规划(2004-2010年)与现行规划(1997-2010年)的衔接………………………………………………………………………1

1八、规划修改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1

2(一)关于基础数据的来源…………………………………………12

(二)重要指标规划的协调情况……………………………………1

3(三)与城镇规划的协调情况………………………………………17

(四)与其他规划的协调……………………………………………18

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18

十、需要进一步说明的的问题………………………………………18

十一、规划修改的成果………………………………………………18

×××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4-2010)

说明

《××区×××镇土地利用总何体规划(2004-201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成果,也是政府评议、报上级政府审批和组织实施的政策性文件,包括:总则、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规划目标与方针、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规划实施与管理,附则及附表等内容。为了对本规划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现将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镇概况

××位于××区东南部,集镇距市区15公里,属半丘陵半圩区地形。东与××县、××镇和×××接壤,南与××镇相连,西与××镇隔河相望,北与×××和××镇紧连,是××区建制镇之一。

全镇辖××村民委员会××个街道居委会,×××个村民组,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2003年全镇总人口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非农业人口0.84万人,人口密度475人/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823.90公顷,人均耕地0.1072公顷。

××镇是×××区×大建制镇之一,区域位置较佳,××省级开发区区域面积三分之一在我镇境内有××铁路及复线和××高速东西穿越,×××省道北穿而过,交通便捷。

这里典型的温带气候,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拥有皖南山区的朴质,更兼江南水乡的柔美。境内山峦起伏、环境优美。南有千年古坝-×××坝,滋润着××儿女;东有圣地-×××,休闲度假好去处。

境内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有储量可观的石、方解石、煤,还有锰、铜、硫、铁等金属,广袤的山场盛产、李、中草药等。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程控电话容量1万门,电子网络遍布世界各地。

二、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一)现行规划实施效果

1、强了耕地保护力度,确保了耕地总时的稳定

现行规划通过实行“占一补一”制度,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使耕地在数量及质量上保持稳定;通过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使基本农田得到特殊保护;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提高了耕地质量,进一步稳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感想 篇9

班级:09资环 姓名:曹玉 学号:0914021032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感想

一、我对本课程的理解

土地利用规划亦称土地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是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

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的战略性布局和统筹安排。它是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利用为中心,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方面做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目的在于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程序是:编制规划的准备工作;调查研究,提出问题报告书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报告,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规划的协调论证;规划的评审和报批。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是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成果的文字说明部分,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和方案说明。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资源分析、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导言、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各部门用地需求量的预测、地域和用地区的划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规划方案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方案的编制过程;编制规划的目的和依据;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规划方案事实的可行性论证等。

二、学习感想

在规划体系上,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大多与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都市计划等联系在一起, 并没有形成像我国相对独立的国家、省、市、县、乡完整的五级规划体系。通过研究发现, 各国及地区在规划体系上, 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大致维持三级制, 即全国性(或全地区性)规划、区域性规划和地方性规划。在这三级规划中, 最重要的且与民众最有直接关系的为第三级的地方性规划, 其法律效力对民众具有直接约束力, 在规划层次上相当于我国的县、乡级规划, 而其上位规划多属规范性、纲要性规划, 对民众一般并无直接约束力。因此, 研究我国县、乡级地方性规划中土地资源微观配置问题对科学编制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证其有效性、合理性、可实施性意义重大。微观经济学提出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率地配置稀缺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 是各种资源之首,土地资源的配置合理与否, 对国民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社会安全意义重大。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提高土地资源的运行效率, 实现土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加强土地的宏观调控, 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土地资源配置意味着在相同投入(土地数量)的条件下能够获得最大的产出(地价总和)。根据经济学的原理, 在土地资源的用途配置与市场需求模式完全吻合时, 经济效益达到最优状态。由于外部效应等市场缺陷的存在, 市场机制下的土地资源配置不可能达到所谓的最优状态, 因而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种公共干预是合理的和必要的。

伴随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按照WTO规则运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以及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地区分工的打破,知识经济的来临,我国的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必将做出新的调整,必须与各类市场的国际竞争格局相适应利用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机遇,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素的潜力,尽可能地扩展发展的空间,促进经济的增长, 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在这一全新的变革当中,对中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土地资源配置优化的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细。经济学这一学科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深刻和广泛,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将会越来越迫切。

三、国外土地规划的经验模式

(1)美国模式

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制定土地利用目标和规划;其规划形式包括城市和大都市规划、联邦州和区域规划以及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从规划体系来看,可以分为三大类(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用地增长管理规划)和六个层次(国家级、区域级、州级、亚区域级、县级和市级);从规划内容看,一般包括7个要素:土地利用形式(公有地、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城市用地和乡村用地)、交通、居住地、空旷地(绿地)、保护地、安全设施和防噪音污染;规划总的规划思想有三种:保护农业用地、控制大城市扩大用地规模、保护森林及生态系统。(2)日本模式

规划分为全国规划、都道府县规划和市镇村规划三级;在都道府县范围内,还要制定“土地利用基本规划”,主要内容有:确定土地利用的基本方向、按照城市、农业、森林、自然公园、自然保护的五种地域类型进行土地利用区划。除了上述两个规划外,还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使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是以土地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基本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宏观调控,以法律和行政手段实现土地利用的微观调控,着重于宏观的直接调控,间接实行微观调控。(3)英国模式

规划分为四级:国家级规划(规划政策指南)、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指南)、郡级规划(结构规划)和区级规划(地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大多依靠制定专门的法律,主要控制手段为土地用途管制或规划许可。(4)前苏联模式

上一篇:我的心呀作文下一篇:盼春节为题的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