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调查(精选12篇)
土地利用调查 篇1
引言
近年来,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 以及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的加大, 城乡土地权属和利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的土地调查成果资料、基础图件、数据与土地利用现状差别较大, 已严重制约了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实施, 也影响了政府对土地的科学、有效管理。
GIS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 完善而庞大的数据处理功能,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GIS软件平台, 对调查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建库、分析等。为整个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保障, 便捷、高效的工作方式大大的缩短的工作周期。
1 数据采集
本次调查提供的主要资料是一个MAPGIS土地管理数据库。主要内容包含第一次土地详查成果和2004年农村土地确权成果。这个数据库的最初来源1990年第一次土地详查成果, 是把详查成果的纸质图件数字化后得到的, 经过清绘、扫描、数字化等多道工序的误差, 加上图纸变形, 也没有经过DOM图的套合纠正, 所以数学精度相对较低。经过2004年农村土地确权和历年土地变更, 该数据的权属和地类情况与现实情况还是比较接近的, 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本次调查的工作底图就是在DOM图上叠加这些信息之后制作的, 但叠加之前需要经过坐标系转换和地类转换。
整个数据采集过程为:坐标系转换-影像套合-影像预判-外业调绘-屏幕跟踪, 除外业调绘外, 其他过程都是在工具型GIS软件MAPGIS中完成。屏幕跟踪为数据采集的关键过程, 也是GIS在土地利用调查中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其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地类权属界线、行政界线、重要地物及地类代码。
2 数据编辑
数据采集为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 进行质量检查后发现有问题的地方, 则需要对采集好的数据进行编辑,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增添遗漏数据。包括地类代码和各种矢量线划。
b.保证线划完整。包括断线、未连接线、错连接线、自相交等, 保证数据拓扑的正确性
c.矢量数据位置的编辑。通过移动线上节点来保证矢量数据位置的正确, 而地类代码的位置是建立属性库与矢量库的一个关键, 在MAPGIS中, 必须保证每个代码落在多边形内, 即代码的左下角在多边形内。
d.数据逻辑的正确与完整性。其主要是数据分类与分层的正确性, 可通过对数据检核后再进行正确编辑。
e.矢量数据参数纠正。为了规范数据, 必须检查采集后数据的各种参数, 如有错误, 数量少可逐个改正, 数量多可通过统改方式。
f.清除多余数据。如微短线等。
3 建立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立大家都非常熟悉, 在此就不多加介绍。由于此次土地利用调查根据国家要求, 最终用大型建库软件苍穹来完成, 所以就意味着要将在MAPGIS下的数据转换到苍穹软件下, 由于苍穹软件很多单位不太熟悉, 在数据导入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尤其是拓扑关系的问题, 不正确的数据导入总会出现很多不闭合的多边形, 在此详细阐述MAPGIS与苍穹数据的转换。
3.1 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过程是将Map Gis数据进行图形和属性分离的过程, 分别使用“明码文件互转”软件和利用“Map Gis属性库成批导出”功能。
3.1.1 在Map Gis图形处理模块中打开工程文
件, 然后加载图幅目录下所有文件 (工程可能不包括所有文件, 需手动加载) 。然后将所有文件打开, 设为可编辑状态, 右键左方空白区域, 选择“压缩保存工程”。
3.1.2 软件安装程序默认将“明码文件互转”安装到了“C:
mapgis65program”目录下, 如果是Map Gis其他版本, 需手动复制“C:mapgis65program明码文件互转.exe”到Map Gis相应版本的相应目录下。
3.1.3 运行“明码文件互转”将图幅目录下所有文件转为mapgis明码文件。
3.1.4 在图幅目录下建立一个excel表格文件, 命名为“属性”。
3.1.5 使用“Map Gis库管理-属性库管理-成批导出”功能将所有文件的属性导入到“属性.
xls”文件中。这步操作注意不要选择没有任何对象和属性的空文件。分别将点、线、面文件的属性全部导入到“属性.xls”中, 导出时注意只导出有属性的文件, DLJX、XZDW、XZQJX、LXDW、DLTB如果有的话, 必须导出属性, 导出完成后, 可以打开Excel表格进行查看, 确认已经导出。
3.2 Map Gis转为临时文件
在“数据处理平台”软件中, 打开“中地Map Gis-明码to Mdb”菜单, 浏览文件夹, 在点“转入”按钮。
3.3 临时文件转Arc Gis
在“数据处理平台”软件中, 打开“Esri Arc Gis9.2-苍穹支持-Map Gis数据苍穹化”菜单, 浏览文件夹, 再点“生成苍穹数据文件”按钮。
3.4 单文件处理
以上的操作都是基于图幅文件夹进行, 对文件夹下的文件直接进行处理, 不包括二级目录, 如果需要对单个文件处理, 可以:
a.Map Gis的数据转换模块, 将图转为明码
b.库管理-属性管理, 将文件属性导出到明码文件同文件夹下的“属性.xls”文件中。
c.打开“中地Map Gis-明码to Mdb”菜单, 浏览文件, 再点“转入”按钮。
d.打开“Esri Arc Gis9.2-苍穹支持-Map Gis数据苍穹化”菜单, 浏览文件, 再点“生成苍穹数据文件”按钮
3.5 重新分层
加载转换后的数据, 全选所有对象, 使用编辑功能下的地物属性批量修改, 使用字段间拷贝将“ysdm”复制到“要素代码”中, 然后重新分层。对分层后的数据要进行再次检查, 防止有部分对象因为ysdm错误没有被分层, 还需手动全选赋上层要素代码, 再次分层。
3.6 Map Gis数据苍穹化完成
分层后的数据要素代码表示, 属性结构的定义与苍穹软件都一致了, 可以直接利用。
3.7 功能扩展
打开软件安装目录下的Arcgis/Map Gis下的“KQDM.mdb”文件, ysdm表为苍穹要素与Mapgis要素的对应关系, 如果需要拓展, 只需更改此文件的设置;文件名表为Map Gis文件和生成文件的对应关系;属性表为属性字段前后转换的对应关系。
4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据处理, 主要是指对已有的地理数据库进行空间分析, 重点是各种算法, 而在本次的土地利用调查中, 主要是计算各类土地利用的面积, 在建库过程中, 我们所统计的多边形的面积不能作为最终的土地面积, 在实际计算中, 要扣除投影的影响以及地物所占的面积, 这就需要对已做好的属性库进行空间量算分析, 具体的算法软件中带有。其次是可是化的查询功能, 包括地类分布、地类面积、地类类型等, 从而等到一些隐性的信息, 比如耕地的增加或减少, 林地面积的变化, 沙地的移动趋势, 盐碱地等的变化情况。这些信息不直接存在数据库中, 所以有学者把这些信息称为“数据库中的数据”, 即需要通过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整体分析得到新信息的方式, 最近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结束语
GIS的应用领域众多, 功能强大, 土地利用调查只是它的某一应用, 为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 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快速完成土地数据更新, 有效管理庞大数据提供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胡明月
摘要:土地利用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 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目的是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 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 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本文以全国土地利用为例, 概述了GIS在土地利用调查的一些应用。重点讲述了由MAPGIS数据向苍穹数据的转换过程。
关键词:土地利用调查,地理数据库,数据转换,数据分析
土地利用调查 篇2
红柳沟调查区域位于榆中盆地北部,夏官营镇东南部,陇海铁路和在建的兰渝客运专线以及万川河从调查区域贯串而过。由于距离县城比较远,受到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交通比较落后,整个区域内只有一条水泥硬化的村级公路。红柳沟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从河沟到农田,从荒地到高山,地貌特征比较复杂,整个地区海拔在1700~1780m之间。调查区域总面积5385359m2,其中耕地面积3383438 m2,设施农用地163985 m2,人口人左右,以务农为主。该区域内宛川河周边一些原本是农田的地方,后因为修建兰渝客运专线的需要,拓为工矿用地。
二、红柳沟调查区域自然状况
红柳沟位于E104°12’,N35°56’,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降水少,日照多,太阳照射紫外线强度大,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少于300mm,并集中分布在6~9月。
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海拔在1700~1780m之间。在调查区域内,宛川河沿西北-东南走向贯串其中,由于宛川河补给水量不足,河底已经干涸,地势平躺的地方或开垦成为耕地,或成为车辆行走的道路,或成为工厂的材料堆积地。河流的左侧地势比较高,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河流的右侧由于地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平躺,农耕比较繁荣,而且居民地基本都分布在这一侧。在调查区域的东北方向的一小角上是高山的一角,由于地处西北,山上缺水,只有少量的贴地的矮小的抗旱植被生长,山上的其他地方都是裸露的黄土。
三、红柳沟调查区域经济状况
调查区域内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的作物有玉米、小麦、菜花、土豆、胡麻、芹菜、蚕豆和毛豆,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菜花和胡麻种植范围也比较大,其他的作物种植的面积相对比较小。调查统计表如下:
该调查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主要来源还是种地,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局限,居民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略比自给自足高一点的状态,从统计的情况来看,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67.36%人们的收入相对其他调查区域的人来说还是偏低的。
红柳沟调查区域内有少量零星的果园分布,这些果园的面积一般都不大,主要种植的是苹果、梨和杏子。果园主要集中在居民区附近,而且在居民区的.院子里见多,耕地中也有少量的果园分布。由于果园规模较小,果园的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同时在一些家庭的院子里,也圈养着一些牲畜,畜牧产业不是很发达。
全区范围内只有当地的两座砖厂和一个太阳能基地,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当地的工矿企业。在宛川河和龙海铁路线之间,因为修建兰渝铁路客运专线的需要,中铁二十一局在那里设立了工地。
总体上来看,红柳沟调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是比较低的。
四、红柳沟调查区域社会状况
红柳沟调查区域分布着两个村落,红柳沟村和鏊子坪,其中红柳沟为行政村,鏊子坪为自然村。两个村落有一条水泥硬化的村级公路连接,并且分别有一条通向外界的公路。鏊子坪规模非常小,村里没有诊所,没有小商店,也没有学校,商业程度在那里几乎属于未开发状态,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基本从外界才能获取。红柳沟村的规模比较大,村里的人基本上以务农为主。居民的房屋沿着村级公路两边建设,村里有自己的小学,和小诊所,有两个规模稍大的小商店以及一些小的家庭小商店,日常的小的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满足。红柳沟村与榆中县有一条班车,方便人们的出行。
五、调查的人员组成
组长:李同学
组员:马同学、罗同学、赵同学
六、日程安排
七、用到的资料
1、实习手册
2、谷歌地球数据等
八、路线
第一天:从榆中校区出发,乘车到夏官营火车站,穿过铁路沿着铁路走,从调查区域的西北角进入调查区域。确定方位后,按照预定好的路线,沿着红柳沟村北边的外围往东走,到达山脚的地方再往南边步行,直到鏊子坪,然后向西行走,到达太阳能基地后向北走,然后沿着铁路向夏官营火车站的方向往回走。
第二天:用自行车代步。由夏官营从研究区域的西面进入调查区域,然后直接穿插到调查区域的内部,进入红柳沟村,开始在红柳沟村边的农田里来回穿行调查土地里利用类型。下午的时候调查鏊子坪附近的土地利用类型,然后从宛川河的右侧到左侧,调查龙海铁路线附近的土地利用类型。最后折回红柳沟村,从其北面出村,调查红柳沟调查区域西北角上的一小块没有调查过的土地后,完成整个野外的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九、土地利用现状图
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
调查区域总面积:5385359㎡
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其分布见下表:
十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从统计分析的数据可知道,红柳沟调查区域土地利用还是以耕地为主,占整个区域土地面积的62.83%,而其他类型的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例都远比及耕地的面积,这也可以从土地利用这样一个侧面反映本地区的经济类型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从整体上来看,宛川河和铁路基本上将整个区域划分成两个部分,其以西的地方由于地势高,水供给不足,土地利用以草地和荒地(裸地)为主,而其东侧则主要以耕地为主,居民地规模大,分布集中。
从细节上来看,红柳沟村和鏊子坪都是沿着宛川河河道方向发展的,也与沿河河道旁边的地方通常是比较平躺的缘故有关。也正是因为比较平躺,其东侧的农业也比较发达,用作耕地的土地面积比较大,而且都是成片分布的。在大面积的耕地中间就是居民地,也是成片的分布。在村落和河道之间由于地形有一定的起伏变化,主要还是以耕地为主。在这样地形有一定起伏,又靠村庄的地方,有两块面积比较大的地方划做为砖厂,变成工矿用地。河道与铁路的狭长地带上,地面比较平躺的地方开发成为铁路设施用地。谷场、农用设施点缀在村庄的周边,果园零散在村庄的周围也分布在农田当中。
十二、问题和建议
1、从整个区域来看,宛川河西侧的草地和未利用的荒地面积比较大,土地的利用率不是很高。同时在宛川河东侧的两个砖厂距离村庄都比较近,因此砖厂排除的煤烟等废气对居民区的污染比较重,同时砖厂位于耕地中间,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
【建议】为同时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考虑将砖厂的工矿用地设立在宛川河西侧的太阳能基地那侧的土地上,调整土地利用类型,从而创造更高的价值。
2、红柳沟调查区域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少,日照多,太阳照射紫外线强度大,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蒸发量大,蓄水设施比较少。在宛川河东侧,耕地的面积非常大,耕作的水基本上是使用地下水。为应对农业生产用水的紧张,可以在大面积的耕地区域内建设一些蓄水的水利设施,这样就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自然降水。
3、红柳沟地区本身缺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在该地区果园的用地面积比较少,可以在比较干旱但适合果树生长的地方发展水果种植,改善土地利用类型,也改善经济发展方式。
土地利用调查 篇3
【关键词】土地调查 应用 土地监察 证据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日常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本文所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特指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农村部分,以下简称“土地调查成果”)能否作为土地执法监察证据问题,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土地调查成果,是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组织专业队伍,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地调查而来,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率,可以直接作为证据;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直接作为证据。现就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能否作为土地执法监察证据问题,试作分析。
一、土地调查有关规定和要求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土地调查包括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专项调查。
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一般采用传统方式,即利用DOM和已有的调查成果开展全野外调查。由于各地技术条件不同、经济状况又有明显差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未作明确规定。
关于地类的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利用DOM和已有土地调查成果等资料,实地调查地类及其界线现状。地类调查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类。由于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独立性,农村土地调查时,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特殊用地等按单一图斑调查,在城镇土地调查时进行细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农村土地调查以1:10000比例尺为主。调查底图制作,DOM的平面位置精度要求: DOM地物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的点位中误差,1:10000比例尺DOM,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5.00米;山地、高山地不得大于7.50米。特殊地區可放宽0.5倍。规定两倍中误差为其限差(其他规定参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二、土地执法监察有关规定和要求
土地监察,是指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国家土地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土地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活动。
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 、处理恰当、手续完备、适用法律、法规准确、符合法定程序和法定职责权限。土地管理部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应当依照受理、立案、调查、处理、送达和执行规定的程序进行。
案件承办人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承办人可以向当事人、证人或者关系人提出询问,并应当制作询问笔录,承办人在必要时,可以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人员应当邀请有关组织或者人员参加,勘验人员勘验时,可以对物证或者现场进行拍照和测量。
三、对比分析土地执法监察与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特点及其相关规定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日常土地执法监察的重点区域,主要是在城镇郊区及其以外的农村部分,即在农村土地调查的覆盖范围内,查处的重点是擅自占用农用地进行建设、破坏耕地等违法行为。众所周知,土地违法案件查处中,当事人不配合,案件承办人员又不能即时采取有效强制措施,调查取证难度较大,调查取证的过程较长,以致案件无法及时办结,甚至造成案件承办人员工作不力的误解。基于上述情况,为了缩短案件调查时间,快速完成调查,提高案件办结率,案件承办人员认为,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是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组织专业队伍,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地调查而来,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率,可以将违法用地实际位置与土地调查成果图件上位置对应,直接判定违法占用的地类,并在土地调查成果图件上标注后作为确定土地违法案件类型的证据。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
1998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一个显著改变就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不难看出,土地土地违法案件定性的关键点在于是否符合利用总体规划,而不是与土地调查成果是否相符。
另外,从农村土地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调查底图的比例尺,也可以看出,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高,远低于土地勘测定界成果的精度。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时,对违法用地的面积、四至界线要求精确确定。显然,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能满足土地执法监察中对违法用地面积和位置认定的精确要求。
四、结论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篇4
影像纠正、配准、融合、调色, 加载前后两年影像数据审批数据基础数据已监测图斑数据。
影像纠正:采用1:1万的DEM数据模型为参考数据纠正遥感影像, 纠正的遥感影像属性要与DEM一致, 然后在Erdas中纠正影像。影像配准:在Erdas中分别打开多光谱影像与纠正后的影像, 手动选取在两幅影像上面分别选取7个点 (点与点是对应的同一个位置) 以后, 再在一副图上点点时另一副图上就会自动弹出对应点, 计算误差, 保证各点无误后配准。影像融合:在Erdas中分别打开纠正后和配准后的影像, 并将打开的影像选择融合。影像调色:在Photo Shop中将融合后的影像调色。加载数据的要求:加载的影像数据要求是同一地区的前后两年的影像。前后两年影像坐标要符合该地区坐标。审批数据包括前四年审批的新增建设用地范围, 以及今年采矿权范围。已监测图斑前两年的省监测图斑以及部监测图斑, 前一年的省监测图斑。基础数据中要加入行政界线和对应县区的1万分幅面 (便于判读) 。
2 图斑提取
1) 新建SHP面文件:在Catalog里空白处右键选择NEW—>Shape, 并按技术方案要求命名SHP文件、内部字段设置 (县名称、乡镇名称、前时相、后时相、检测编号、X坐标、Y坐标、1:10000图符号、监测面积、备注) , 及投影设置。查找图斑:将前后两年的影像在Arc GIS中打开, 运用卷帘工具对比前后两年影像的变化部位, 以后年变化为准, 在规范规定的比例尺下将新增变化部位按其形状准确圈出即变化图斑。
2) 图斑提取其他注意事项: (1) 由于前后影像错位造成的, 判读需注意, 不要作为变化图斑提取; (2) 在不能准确判读的情况下, 保留, 备注“可疑”, 需实地确认; (3) 图斑跨乡镇的不分割, 在属性表里把涉及的乡镇名称都列上; (4) 坑塘养殖、围海养殖、填海造地、跨水造桥不用提;规模化大棚不用提, 单体不能辨别出是大棚的需提取; (5) 主城区改建的情况 (平房改楼房、居民点改道路) 、农村宅基地不用提取; (6) 前时相已平整土地, 后时相有新增建筑物的并且已监测图斑未提取的, 此次应提取; (7) 前时相部分开工建设, 后时相又有新增建设的并且已监测图斑未提取的, 此次应提取; (8) 前时相已打地基, 后时相建成并且已监测图斑未提取的, 此次应提取; (9) 若矿区有变化的, 比如有外扩的情况, 完全在采矿权内部的不提取, 在矿权外部有细微变化的不提取, 越界范围较大的需提取; (10) 已监测图斑包括前两年部、省, 前一年省已监测的图斑, 新圈图斑不要与已监测图斑重复。
2) 填写图斑属性:将变化图斑的属性表填写完整, 如:县名称、乡镇名称、前时相、后时相、监测编号、X坐标、Y坐标、监测面积、备注等。
3 出图规范
出图时需要加载的数据:今年影像, 乡镇界线, 色带, 图斑, 村屯注记, 注记。标注及其他属性设置需要在规范规定的比例尺下进行。将比例尺调整好, 然后将带有新增变化图斑的图输出。标头:××年××市××县动态遥感监测图-1.jpg (一个地区可能会出很多副图, 依次顺序下去) 。图件下方要标明如下信息 (置于外框外) “制作单位名称、比例尺规范要求的比例尺、图例”
4 表格输出
1) 计算新增变化图斑XY坐标和面积:将新增变化图斑结构属性表打开, 将其属性表填充完整→计算图斑面积, 图斑面积1亩以下的不用提。
2) 制作变化图斑信息记录表:在打开的变化图斑结构属性表中, 将变化图斑结构属性表全选→把变化图斑结构属性表复制粘贴到EXCEL中→Excel表要按监测编号排序并进行合计排版。
5 疑似图斑现场调查
土地利用疑似图斑现场调查前的准备
1) 资料与工具准备:先与审批件核实, 调查工作地图、原土地详细和变更调查的图斑;
2) 选择调绘路线:为了使野外作业保质保量的快速完成选择好调绘路线是关键。调绘路线的选择根据测区的地形交通条件和调绘图斑进行统筹考虑保证不漏图斑节省时间;
3) 疑似图斑实地确定:要准确找到疑似图斑的位置所在, 应随时了解站立点在图片上的位置, 并采取边走、边对照、边判读的方法, 并对判读出的图斑用相关的其他特征地物、地貌进行检查, 核实是否是图上的疑似图斑。如果是, 确定其是何用地;
4) 疑似图斑调查的基本原则:走到看到。走到是对外业调绘的首要要求, 是做好调绘的先决条件, 走不到就会看不到, 必然会产生遗漏和差错。因此, 对于图片上的每一个疑似图斑, 都必须走到、看到, 以便确定的真实性及准确性。
6 结论
通过本项目, 了解了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采用遥感技术拍摄的影像拼接融合后, 形成我们所用的影像, 将前后两年的影像导入软件, 进行坐标的设定, 然后确定新增变化图斑, 对于不确定的新增变化图斑备注为疑似图斑需要实地确定, 如此减少了大量的外业工作,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准确性。为清查各种利用方式的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 及其有关面积, 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开发服务。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所提供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其行政区界与权属界线等, 可为建立土地统计、地籍管理及国家和各级的土地管理工作服务。为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 以及国家和区域的土地保护提供依据。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区域土地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等工作的先行性工作。
摘要:本文结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阐述了具体过程即:将前后两年的图像进行对比, 将今年新增的变化用地圈出, 然后出图, 如有不确定的图斑作为疑似图斑需去实地进行确定是否是违法用地。
关键词:遥感技术,土地利用,图斑
参考文献
[1]贾永红.数字图像处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2.
土地利用调查 篇5
比上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降为1.4亩;
“十五”期间全国耕地净减少9240万亩
最近,国土资源部完成了全国2005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逐级汇总(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
2005年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208.1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4项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
数据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比上年增加6%。2005年,东、中、西部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242.4万亩、57.2万亩、127.8万亩,各占当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的57%、13%和30%。“十五”期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加之农业结构调整频繁,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万亩,由2000年10月底的19.24亿亩减至2005年10月底的18.31亿亩,年均净减少耕地1848万亩。这是国土资源部2005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公布的最新数据。
该报告显示,这5年间,我国建设占用耕地1641万亩,灾毁耕地381万亩,生态退耕806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93万亩,共计减
少耕地11380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140万亩。全国耕地面积年均净减少1848万亩。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全国共新增建设用地3285万亩年均新增建设用地657万亩。其中,新增独立工矿用地1315万亩新增城镇建设用地618万亩新增交通用地546万亩,新增村庄用地477万亩,新增特殊用地、水利设施建设用地等329万亩。
国土资源部分析人士指出,“十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的五年。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严把土地闸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遏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总的来看,“十五”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投资规模逐年加大,各项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建设占用相当数量的耕地。二是生态退耕数量大,是耕地面积减少较多的主要因素。从各的情况看,“十五”初期,特别是2002年和2003年,不少地区出现了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圈占土地、乱占耕地的势头,两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682万亩。2004年以来,全国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基本刹住了盲目设立开发区、大量圈占土地之风,遏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2004年和2005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415万亩,比前两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让我们面对挑战
——评最新土地变更调查结果
2005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中最具冲击力的数字,无疑是“18.31亿亩”。这个数字意味着中国今天的人均耕地只剩下1.4亩(9年前这个数
字是1.59亩);意味着10年间,中国耕地减少了1.2亿亩;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全国要保证1.2亿公顷(18亿亩)的耕地保有量,我们只有3000万亩可减耕地的余地。
“我们的耕地已经退到了危急时刻,不能再退了!”一位长期关注土地问题的老同志大声疾呼。耕地过快减少,无疑已成为我们今天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未来5年的耕地保有量已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写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最高决策层的深谋远虑与普通民众的真切期盼不谋而合,值得期待的是全社会怎样为保护耕地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
有人一直固执地认为,耕地的锐减是发展不可避免的代价。问题不是耕地能不能减少(要建设,我们就不得不减少一些耕地),而是该不该减、该减多少以及该减多快的问题。盲目建设、滥上项目,违规圈地、贪大求全,突破规划、乱占耕地……这些过去人们司空见惯的所谓“发展”行径,吃掉了多少不该吃掉的宝贵耕地,我们已无从精确计数,但可以想见其情其状是相当惊人的。再者,对于耕地减少的大头——退耕还林,我们恐怕也要控制好节奏。毕竟,那是成百上千万亩的耕地,不容有半点盲目性。有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生态退耕面积比前四年年均生态退耕数量有较大幅度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去年耕地大面积减少的势头有所减缓。退耕还林对于保护生态是必要的,但退多少、退多快,是需要科学确定的。可以说,“十一五”期间,要保住18亿亩耕地,在严格管理、加大耕地保护和耕地补充力度的同时,科学、合理地控制每年生态退耕量,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因素。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会小;加上灾毁、退耕等因素的影响,土地管理尤其是保护耕地工作面临的压力将会非常大。但保有稳定并且充足的耕地数量,是我们整个社会包括经济运行的重大安全保障。18亿亩是我们未来5年必须坚定不移守护的“红线”。面对耕地减少的不可承受之痛,我们必须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土地利用调查 篇6
关键词:3S测绘技术;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土地信息管理; 路线
1.前言
土地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于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建立起适合时代要求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要想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土地信息的搜集,这项重要的工作离不开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利用3S技术进行土地测绘工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管理,这是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实质。3S技术建立在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三大技术各展本领最后汇总,才能得到土地管理所需的详细资料。
2传统的土地信息管理
传统的土地测绘工作存在很多漏洞,测绘技术比较落后,工作效率很低,并且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即时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测绘坐标无法准确定位,在传统的测绘方式中,只能测量土地之间的相对位置数据,无法找到测量原点,不能准确掌握土地的边界坐标;测量和统计方法落后,传统的土地测量和统计主要依靠人工完成,数据由下往上层层上报,数据错误或者被漏掉的可能性比较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待确认;每次土地测量工作的间隔周期太长,实际情况与储存的资料有出入,不具备实效性;无法实时监测土地资源的变化,测绘周期决定了信息变更的周期,每个周期累积的误差逐渐加大,导致最终差异相当明显;土地的使用出现变化时,原来保存的图纸、数据等资料就失去了准确性。综上所述,传统的土地测绘和信息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土地信息管理的需求,我国需要一种更科學更合理的土地信息管理方法,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时获取最新的土地信息,这是时代和发展的趋势。
3传统土地信息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3.1传统土地信息管理的内容
传统土地信息管理的内容包括国土资源的利用情况,如土地的类别、面积及权利属单位,利用资料中应包含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变更情况。要想合理地管理利用土地资源,必须有一个详细的准确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调查土地资源的变动可以从土地权属、利用类别和土地开发权限三个方面进行,土地权属包括土地所处的位置、范围和使用权限,土地的利用类别是指依据国家规定的土地类别标准划定的该块土地的实际开发类别,土地开发权限要查清国土的实际所有者为哪一方,是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如果是集体土地,则还需查明是归哪个集体所有。
3.2土地信息管理的方式
近些年,3S测绘技术不断完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3S的应用,使得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信息和数据的管理方式及应用范畴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全球定位系统利用人造卫星测量点位,具有精度高、灵活度高和实时的特点,GPS-RTK技术的优势已经逐渐显露出来;使用遥感技术得到的资料通过影像解译技术进行解析,可以准确得知土地的利用现状和变化情况;要想知道土地的变更信息,只需要把当前的遥感信息与之前的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储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作对比;最新的土地开发数据库可以清楚列明每一块土地的所有信息,作为土地管理部门开展土地规划、管理和依据,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是时空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处理的平台,能够对每一块土地的具体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为找到该块土地最科学合理的利用方式。
3.3现代化土地信息管理的路线
现代化的土地信息管理系统以3S集成技术为核心,其土地变更信息的调查工作路线为:首先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获取本次目标土地的位置,把GPS定位到的信息输入计算机中,并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把全球定位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叠加对比,就可以精确得到土地变更的位置和具体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准确知道该块土地的位置、面积、形状、类型等数据,以便后续的实地测量工作和记录工作。有一些位置是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监测不到的,可以通过对它周边土地的测绘和一些辅助手段得到这块土地的大概信息,然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补全本块土地的信息。从技术层面上说,3S集成技术易于实现,及时性强,准确度高,覆盖范围广,方便快捷。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土地利用的变更也更加频繁,为了能更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社会需要高精度的灵活快捷的土地变更数据管理系统。
4结束语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随着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进步完善,3S测绘技术也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集成和共享的道路上越来越近,必将能为国土资源的管理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洁. 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质量评价与控制方法研究[D]. 长安大学 2014
[2] 高文静. 土地调查增量数据库建设技术实践[D]. 合肥工业大学 2014
[3] 雷坤平.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监测与现状变更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4
土地利用调查 篇7
近年来市场经济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土地有偿使用及第三产业用地的发展, 也要求对原有城市土地分类进行适当调整。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科学实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基本条件已基本具备。新土地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 二级类15个, 三级类75个。其中一级类中的建设用地暂时实施过渡分类。
1.1 外业调绘
一是国界及各级行政区划界线。土地权属包括村, 农、林、牧、渔场界, 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所有权界。二是在更新调查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调绘工作中, 县 (市) 只进行乡 (镇) 、村的行政界线和各类土地可能性界线的调绘。三是对有变化的其他行政区划界线和村、农、林、牧、渔场界, 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 (包括插花地和飞地) 界线进行核定时, 无论是同期还是不同期进行更新调查的, 均应由相邻单位共同章签字确认, 认真填写变更权属核定书, 并注明调查日期和参加调查的人员。四是对原土地详查时的争议土地, 在更新调查时已经解决了争议的, 其土地权属界线使用已确定的土地权属界线;对仍未能解决的争议边界, 只作技术处理, 其界线只作为本次更新调查量算面积的工作界线使用。
1.2 地类调绘
地类调绘的土地分类执行国家2002年开始 (试行) 的新土地分类, 建设用地中的地类执行过渡期的分类。以实线表示地类界线, 按土地利用数据库成果图图例图式标出地类符号。当地类界与线状地物或境界 (权属界) 重合时, 可以用线状地物或境界 (权属界) 代替地类界线。两种行政界线重合时, 只表示高一级和行政界线, 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重合时, 以行政界线为准。外业调绘应同时调查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性质以及土地的使用情况。集体所有的土地, 一般调查到村, 有条件的地区, 应调查到该土地归属具体的集体单位, 如村民小组。每个图斑的界线应闭合, 图上宽度大于2mm的双线地物如果分叉很多时应分段画出图斑界线。调绘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为:建设用地、农用地中的畜饲殖地、设施农业用地为4平方毫米;农用地中的耕地、园地、养殖地水面为6平方毫米;其他农用地、未用地为15平方毫米。
1.3 线状地物调绘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运输、固定的沟、渠、田坎、路。当其宽度大于等于1.0米小于20米时, 应予调绘并实地丈量宽度, 丈量精确到0.1米。并在正射影象图上刺出位置, 用红色墨水注记宽度。线状地物在图上宽度大于2mm时按图斑处理。宽度变化较大的线状地物, 应分段丈量, 新增地物应实地补调或补测。线状地物的丈量限差为:宽度大于4m的其限差为undefined, 当宽度大于1m小于4m时, 其限差为undefined为线状地物的宽度) 。耕地中的大于1米小于20米的线状地物应丈量其宽度。其它地类内非国有的线状地物可以省略。权属为国有的线状地物及耕地图斑内宽度大于1米的线状地物应丈量宽度, 其他线状地物可不丈量。
1.4 补测地物调绘
正射影像图上没有的新增地物应进行调绘或补测, 直接用正射影像图到野外调绘或补测, 困难地方可用测绘仪器补测。补调的新增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 调绘, 补测的新增地物点对四周明显的地物点位置中误差, 平地、丘陵地不得超大超过图上0.8毫米, 山地不得超过1.2毫米。用正射影像图调绘、补测时, 在明显地物点较多的情况下, 可用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或极坐标法等, 在明显地物少的情况下可用平板仪补测。有条件的应使用全站仪、GPS来补调、补测。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 需测定地物的边线;不依比例尺 (半依比例尺) 表示的地物, 需测定地物的中心点 (线) 的位置。
1.5 调绘图件整饰
外业调绘或补测的地物要及时在正射影像图上进行正规的着墨 (色) 清绘整饰。用小钢笔正规整饰, 地类线的线粗不应大于0.2毫米, 地物符号及注记用黑色, 新增地物绘以红色斜晕线, 飞地绘以蓝色斜晕线。用正射影像图进行外业调绘的, 除逐图清绘整饰外, 还应注意各图接边衔接, 相邻图幅双方在接边图上签名。图面整饰还包括调查者、接边者、检查者的亲笔签名, 并填写调查时期接边日期和检查日期。
1.6 调查手簿和补测记录表的填写
外业调查内容必须按《更新调查的外业调查、补测记录表》的内容详细填写外业调查手簿, 并辅之必要的附图。记载最小图斑 (零星地类) 的地类实际面积。零星地类的最小记载面积: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及山区除耕地外的其他土地为大于或等于50平方米, 山区中的所有耕地面积需按实际面积记载。
2 数据采集及建库
2.1 数据采集
数据建库拟采用中国地质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MAPGIS来完成。土地利用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类型。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 (测量控制点、独立地物、等高线和注记等) 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源于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作底图) 。空间数据包括点、线、面三种基本几何特征, 分别对应于点状、线状、面状三种地理要素。属性数据是土地利用现状对图斑或线的属性描述, 它主要来源于调查成果中的各种表格数据和附属说明信息。
首先利用扫描仪把工作底图进行扫描, 通过MAPGIS软件对形成的栅格图形予以纠正, 以这些栅格图形为背景采用人机交互式矢量化方式, 将线状要素、境界线、地类界、注记、权属拐点等进行分层矢量化。对采集生成的点、线要素按属性库结构要求建立属性属性结构。面状要素可由线要素经过拓扑处理形成。属性数据的录入采取对着屏幕上图形把图斑属性数据一一录入。
数据采集的精度应符合有关规范中质量控制要求, 采点密度应合理, 线状要素采集时应对其线宽赋以数值。有方向的线状要素应按规定的方向采集。面状要素由线状要素经过拓扑处理形成, 必须严格封闭。数据采集完成后要对数据进行严格检查。
2.2 数据建库
采集数据入库后生成数据字典和数据索引 (分幅索引和行政区索引) 。入库后图斑要进行面积量算, 量算出每个图斑的毛面积和净面积, 检查数据是否有面积错误和逻辑错误, 全区面积应按照省统一的图幅理论面积进行平差。
然后进行数据库系统试运行测试, 看数据库是否能完成对图斑、行政区、线状地物、零星地类和权属等数据层的组合查询的结果是否正确, 是否能按要求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 输出标准表格, 是否能按要求输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图和乡 (镇) 土地利用图, 系统有无死机现象等。
数据库以图幅分幅为存储单元分区存储, 按总体建库设计规定的分层方案存放。在建立数据库实体时别忘记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应及时建立密码和设定相应访问权限, 控制对数据库的读、写、修改等操作。
3 结束语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实现日常地籍管理工作中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动态跟踪土地变化趋势、数据上报、土地利用情况的计算机管理, 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先进手段, 实现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发挥土地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主要介绍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和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一般方案, 可以作为一般性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的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建库
参考文献
土地利用调查 篇8
1.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目的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是以县为单位查清农、林、牧、副、渔、企事业单位以及各村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界线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并在此基础上,逐级向上汇总土地总面积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分布和利用情况,以满足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发展的需要,为全面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服务。
1.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步骤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流程为:(1)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培训与试点;(2)外业调绘与补测以及净耕地系数的测算;(3)内业转绘;(4)土地面积量算与汇总统计;(5)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土地权属图;(6)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和说明书;(7)土地初始登记;(8)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9)成果资料上交归档。
在以上步骤中,除了外业调绘工作需要进行人工实地调查测量,其余工作均可借助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完成,可以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
1.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1.3.1 业务流程分析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和工作流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系统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统计、土地分析等功能。
1.3.2 数据流程分析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业务流程,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系统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分方面的数据:(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2)土地统计数据。土地统计数据均为表格数据,包括土地统计台账、变更记录一览表、土地统计簿及地类变化平衡表;(3)土地统计分析数据为由地类变化平衡表生成的分析表格数据;(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重点是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和土地统计台账表格数据。
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设计
2.1 输入输出设计
2.1.1 输入方式设计
(1)初始土地利用现状图输入:共有扫描屏幕数字化、手扶跟踪数字化仪数字化和图形数据转换三种方式。(2)变更图形输入:当变更内容较大时,采用出示图形输入方式输入;当变更内容较小时,采用屏幕几何作图方式输入。(3)外业记录手簿、变更记录表输入:外业记录手簿,包括,包括图斑、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类三类手簿;对于变更记录表,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类共用一种表格。它们的输入方式采用键盘录方式。(4)土地统计台账输入:设计为交互录入方式。
2.1.2 输出格式设计(1)图件输出: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
界线图等,输出格式设计有素图、彩色线画图和彩图三种输出方式。(2)表格输出:对于土地统计台账,分为设计简表和标准表两种输出方式。
2.2 数据处理设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设计多个数据处理流程,包括初始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形库建立流程、面积计算与平差数据流程、变更数据处理流程和土地统计数据处理流程。所以需要根据不同数据处理流程进行数据处理设计。
2.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主要对系统维护、初始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统计、土地分析、信息查询六个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整体结构进行设计。
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功能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和任务,以及信息系统本身的特点,可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功能分为系统维护、初始调查、变更调查、土地统计、土地分析等。
3.1 系统维护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按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进行的。要使系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系统维护能进行行政区域代码、地类代码的设置和信息系统的相关配置等。
3.2 初始调查
初始调查实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形数据输入、属性数据输入、图形编辑及图件制作等。图形数据输入主要是指调查底图的输入。属性数据输入包括土地利用图斑的权属、地类编号、所在的行政村等基本信息。图形编辑主要完成在底图上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包括图斑边界、行政界线、零星地类、线状地物的输入和修改。图件制作主要是指各种成果图件的制作。
3.3 变更调查变更调查主要完成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的变更以及变更记录表生成和管理。
3.4 土地统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等,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要从宏观上了解调查区域的土地利用数量、质量、分布以及结构。这一任务基本上都是由土地统计子系统完成的。
3.5 土地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调查、总结土地权属及土地利用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这些经验和问题是在了解调查区域土地利用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概况出来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的土地分析子系统的功能是采用定量的方法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摘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主要是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界线及各类用地面积进行调查汇总,用以将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本文即对调查中所利用的重要信息工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系统的设计和功能进行介绍。
关键词:土地利用调查,土地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周蓓,陶彣君.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数字化内业处理初探[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2):180-181.
[2]高玉旺.浅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数字化内业处理[J].北京测绘,2004(1):26-27.
土地利用调查 篇9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也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为了更好的获取土地利用现势数据,国内外发展了遥感制图、航测制图和直接外业调绘等土地利用信息获取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调查周期长、效率低、入库难、调查尺度不精细等缺陷与不足。所以,利用现代3S技术将传统的方法加以改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随着以掌上电脑(PDA)为代表的移动式计算系统的日益普及,以便携式PDA等手持设备为基本的硬件平台,利用无线通讯和嵌入技术,在移动设备上嵌入优化的GIS应用程序、地理信息数据库及专题数据库信息,可以实现移动GIS[1]。因此,开发具有一定精度、体积小、价格适中、界面友好的PDA产品,成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发展趋势。
1 系统总体设计和功能设计
1.1 系统总体设计
土地利用调查与变更技术路线是:在Window Mobile系统的PDA上,通过无线网络访问网络数据库,将预调查更新的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下载到本地PDA上,再通过现场调查与其进行对比,对已变更地块进行更新。通过GPS采集节点坐标,实时地对增加或修改的地块进行编辑,实现坐标定位数据及土地属性数据的实时采集、编辑和后处理。再通过无线网络,将已确认的更改信息发送到服务器端数据库,以达到土地利用调查实时、高效的目的。
2.2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的主要功能应包括:1)数据读写模块包括数据文件的打开、变更图层、存储等;2)图层操作模块包括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选择地物等;3)图层管理模块包括对当前预编辑图层的选择等;4)图层编辑模块包括点编辑、线编辑、面编辑、文本编辑、删除对象、手动绘制、插入节点、移动节点、删除节点等;5)数据传输模块主要是数据同步功能。
2 系统的实现
2.1 系统的开发环境
系统的开发是在PC环境下,采用ESRI公司的嵌入式开发平台Arc GIS 9.3中的ArcGIS Mobile类库与Microsoft Visual C#2008开发工具进行集成开发。由于Microsoft Visual C#2008中提供了虚拟仿真器,可以方便地进行PDA测试。
2.2 主要功能的实现
1)申请预调查的地图服务功能[2]
以土地利用调查员的身份登录到移动端,向服务器提交申请,申请预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下一步的土地利用调查与更新做准备。
2)基本视图浏览、查看功能[3]
实现了GIS软件的基本功能,如放大、缩小、平移等操作。通过调用Map Action类库实现,其主要代码段如下:
3)图层管理功能
图层是GIS数据组织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空间数据进行分层是GIS对数据管理的重要内容。本系统中通过Tree View控件显示图层,然后再对预编辑图层进行选择。本实验将TreeView命名为layersTrVw,主要实现代码段为layers Tr Vw.Bring To Front(),通过layers Tr Vw_After Check事件,对图层选择进行控制。
4)交互编辑
能否和计算机交互是评价GIS系统的重要指标[4]。本系统的交互功能主要包括地物的增删、地物属性及节点属性的修改,节点的插入、移动、删除等。节点操作的主要事件代码如下。
3 系统的应用
将本系统命名为Landmap Data Renovate,进入系统的初始页面(如图1),点击进入系统,通过用户名和密码验证,给用户赋予权限。再从网络数据库中加载土地利用现状图,本实验加载辽宁省辽阳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地图显示在主窗口中,通过工具菜单的放大、缩小、平移等选项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浏览。经过外业的调查与对比,根据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更新。
土地利用调查与变更主要是对图斑的变更。图斑变更是系统的核心模块,对图斑的变更包括图斑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变更。图斑位置信息变更可分为自动变更和手动变更,均是通过GPS信号与接收模块和用户所设定的参数信息来完成的(如图2)。属性信息变更包括目标识别码、地类代码、地类名称、权属性质、村镇名称、所在图幅等的变更(如图3)。
4 结语
本文研究了基于PDA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方法,采用辽阳市土地利用数据,对Land Map Data Renovate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基本能够满足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工作,初步解决了传统方法工作量繁重、成本高的问题,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提供现势性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有一定的意义。但在数据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贵军.单一时相遥感数据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自动检测方法[J].遥感学报,2005,9(3):294-299.
[2]刘烨,季石磊等.C#编程及应用程序开发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土地利用调查 篇10
为做好2011年度土地利用变更, 监测年度用地情况, 国家根据各地土地利用变化特点、管理需要, 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高程数据等控制资料为基础, 充分利用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数据, 以区县为单位, 制作覆盖全国的最新土地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 与2010年遥感影像图叠加分析, 通过前后时相的对比, 提取监测变化信息, 及时下发地方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变更调查成果核查, 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提供基础资料。
2 核查内容
2.1 监测疑问图斑核查
(1) 图斑位置、范围界线、地类认定等的正确性以及与影像的吻合情况和套合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对图斑地类与影像不符或疑似错误图斑地类进行重点标注, 以待外业核查。
(2) 新增建设用地类型核查。一是往年“批而未用”土地建设情况;二是2011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情况 (分为“本年批准本年建设”、“本年批而未用”、“本年未批先建”三种类型)
2.2 权属界线的变化核查
(1) 应核查其位置、走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2) 应核查其资料的齐全性和程序的合法性, 是否有界线双方应依法重新签订土地权属协议书, 土地权属性质分为国有和集体。
2.3 非国家监测图斑变化核查
(1) 建设用地核查
(2) 非建设用地核查
2.4 非建设用地流量流向异常核查。
(1) 耕地变更为其他地类 (耕地减少) 的核查
(2) 其他地类变更为耕地的核查
3 核查方法
3.1 内业核查方法
将2011年调查单位提交的基础库与省厅下发的正射影像图及监测图斑叠加套合, 使用ARCGIS软件首先检查数据库中有变化的图斑, 再利用目视判读逐图幅进行核查, 将地类和实际不符的图斑记录作为野外实地核查的依据。
3.2 遥感影像中地表物体的特征
遥感影像的解译主要两种方式, 一种是目视解译, 另一种是机器解析。本次核查主要使用的是目视解译。目视解译主要是人眼观察每种物体在影像上体现的不同色调、形状、大小、阴影、纹理、图案等方面判断地表物体。影像数据类型的不同物体呈现的影像也不同, 判断物体特征要了解影像资料类型。再从整体观察影像中各种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联系, 综合分析目标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从容易判断的地物开始, 对不能肯定的地物从周围简单的地物分析推断, 充分利用各种直接和间接解释标志。
3.2.1 城镇村影像特征
在影像上, 房屋要表现的色调比较均匀, 在住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城镇道路成网状, 路与路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如图1。
3.2.2 道路影像特征
道路从形状上判读宽窄相等, 相互交错的条带状图斑, 色调上呈亮色, 一般分布在城镇村或是农地周边。
3.2.3 农作物影像特征
耕地一般以块状分布, 地类边界清楚, 地块整齐。
3.2.4 水系影像特征。
河流界线明显、弯曲自然不像道路, 宽窄不一的条带状。湖泊, 轮廓明显, 色调较暗, 一般周围都有植被。如图2
3.2.5 荒地影像特征。几何特征不明显, 地类边界不规则。色调比较白。
3.3 外业核查
3.3.1 外业核查方法
外业核查主要对内业可疑图斑地类不一致图斑进行实地核查。采用“远看近判”法开展实地核查, 远看可以看清地物的总体情况及相互位置关系;近判确定具体地物的准确位置和土地利用现状, 将地类的界线、范围、属性等调查内容准确确定。实地拍摄疑问地物现状的照片, 并如实记录核查结果和外业工作轨迹。提交外业核查成果汇总表。记录表填写应当属实、具体, 当外业核查图斑存在多种地类时应当分别记录大致不同地类比例, 外业核查时应拍摄不少于两张不同角度的实地照片, 照片拍摄注意选位, 需尽量选择能够体现其地理位置的地点进行拍摄, 远景近景结合, 力求全面反映疑问图斑土地利用情况。根据疑问图斑边界在照片上用红线描绘相应图斑边界, 标注疑问图斑和相邻图斑的相应图斑编号。疑问图斑叠加影像的略图中应包括将照片编号, 并将每张照片拍摄的站立点位置和拍摄角度用箭头指示, 如图3。
3.3.2 外业核查图斑认定方法
(1) 在农村居民地内部或周围, 与周边的耕地有明显界限的绿地、内部有零星房屋、牲口房或草垛的空闲地等, 一般归为到农村居民地。
(2) 对于四周用围墙、栅栏或铁丝网围起来地块, 如果已实质性开工的, 一般认定位建设用地;如果内部长期未进行任何建筑施工、大面积的荒草地、裸土地的土地, 按荒地进行认定。
(3) 对于农家乐等休闲娱乐用地, 将建设用地于其他地类区分。
(4) 由于工程拆迁或改善居住环境的需要, 农村居民点搬迁而造成荒芜、废弃的土地, 一般按荒地地类认定。
(5) 认为撂荒的耕地, 耕作层未破坏的, 依据相邻的图斑地类按耕地地类认定;如果耕作层以破坏, 或者在耕作层上填埋砂石、平整以及长满荒草, 而又闲置没有利用的土地, 按现状认定为其他草地或裸地等地类。
(6) 流域性河流两侧与大堤之间的滩地, 农民自己开垦和临时拾种的土地, 受天气等因素影响经常欠收和绝收的, 一般可按内陆滩涂地类认定。
(7) 河床采沙地, 经实地核实属于未批准私自采沙的, 安内陆滩涂认定地类, 有合法采矿批准手续的土地, 按采矿用地认定。
(8) 草地认定主要依据用途进行, 不为畜牧所用的, 不能认定天然牧草地或人工牧草地;如果在耕地上栽种的草坪、草皮等用于绿化的草地, 面积较大、成规模的, 应按耕地地类认定。
4 结束语
目前, 由于我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造成了对非农用地缺乏宏观控制, 出现了“批荒占耕”、“多批少报”、“闲置撂荒”等现象, 导致国家大量土地资源、资产流失。为控制这种土地严重流失的现象, 必须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土地利用冲突与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篇11
关键词:土地利用; 利益冲突; 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0 前言
中国频繁暴发的土地利用冲突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1]。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保护难度加大、违法用地普遍存在,导致依法管理土地形式严峻、农民集体与政府征地冲突日益加剧、现有土地利用冲突管理手段不足等,都是造成我国土地利用冲突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显得日趋重要。
1 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驱动力及原因
土地资源的多宜性和土地供给的有限性是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人口及其需求的增长则是冲突发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土地利用冲突受到经济、政治、政策和机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自然因素,即冲突产生的内部因素;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社会经济因素,即冲突产生的外部因素[3]。相比内部因素的不可变性,外部因素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1 各级政府规划理念的不同导致的土地利益分歧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由于在土地利用规划理念上不同而产生土地利用冲突,主要表现为指标数量的控制和扩张之间的矛盾。中央政府要求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以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为原则,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相比征用土地的成本而言盘活城市存量土地的成本太高,地方政府更乐意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是中央政府基本国策,而地方政府普遍认为发展二、三产业经济产出效率高,而对耕地的保护积极性不高。
1.2 集体主体界定不明确导致土地产权模糊
我国《土地管理法》、《承包法》中规定我国的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所谓的集体指的是集体经济组织,而我国没有一部法律对集体经济组织有明确的描述和界定,其存在性与合理性都受到置疑。由于集体主体在法律中概念的模糊使得其土地所有权的实施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影响,从而导致其主体功能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农民获得的土地的使用权得不到保障,农业生产的公共建设也跟不上。
1.3 土地征用法律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强加于农民身上
我国法律限制了集体组织和农民转让土地的权利,采取国家经营土地市场的方式,政府行政垄断了土地的转让。“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而什么是“国家利益”却没有任何具体的界定。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征用集体土地时,一般由政府通过低廉价格从集体手中征得土地再以高额的出让价格出让。整个过程中农民既没有参与其中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甚至连最基本的土地利益也得不到保证,丧失土地后面临着失业和无社会保障的困境使农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被政府的行政权力强加于农民身上。
2 解决土地利用冲突的方向
土地是是农业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地利用冲突存在的根源在于各利益集团追求各自不同的利益,而如何协调这种利益冲突就需要在制度上来指导,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城市地区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其权利所代表的是国务院。实际上,各项土地管理工作都是由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中央政府国土资源部门所共同承担的,而中央政府职能部门对各级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4]。从这一规定来看我国的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和制度不够完善。因此,需制定更详细土地产权相关的国家和地区政策,明确土地确权登记的范围、程序、条件、时限等完善政策支持;尊重确权主体地位,发挥自主作用;保证协同推进,提高工作效率;鼓励土地依法有序流转、设立土地交易平台、加大配套服务等创新措施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2.2 统一土地市场,健全土地监督惩罚机制
土地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土地市场进展十分缓慢,使得城乡独立、分离运行,无法提高市场化程度。因此,健全土地监督管理体系任重道远。首先,强化社会公众参与规划过程监督。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社会公众参与新机制,增强重大决策过程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健全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公众协商型编制、管理和监督体系[5]。其次,通过法制建设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公检法、纪检监察、工商、城市规划等部门联合的土地执法联动机制,提高执法的力度。同时,运用3S等高科技手段动态监察,有效预防地方政府违法利用土地,避免土地利用冲突的发生。
2.3 严控“占补平衡”,强化用地指标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在规划编制中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合法争取农地非农化指标和减少耕地与基本农田规模,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非法突破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克扣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使得更多土地违法行为出现[6]。对于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中央政府明确提出需要“占一补一”,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对于新增项目用地,要严格限制用地规模,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严格执行各项指标,对超标准用地的,坚决核减用地面积。
2.4 规范用地合理布局,开展土地综合治理
随着现代化建设过程的加快,城市结构、功能、布局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城市人口大量往城郊区移动使得城市面积快速扩大。因此,优化城市用地布局,规范用地行为,使其完整统一,进而形成城市和农村相协调、产业群和农田相衬托的新格局。根据土地编制规划,严格依照规划进行综合整治,另外要整合资源,实施高标准建设,积极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类与环境的相融。
3 结语
随着我国实行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地区之间土地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 土地利用冲突在不同区位、不同时间的表现不一样。因此,在分析冲突在具体区域的表现形式、发生冲突的原因、土地利用冲突的驱动力、跟踪土地利用冲突的发生与发展变化的同时开展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土地利用制度,健全土地交易市场机制,规范土地利用制度势在必行。为建立起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土地资源空间结构向良性方向演进,最终使土地利用冲突得以缓解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1] 谭术魁. 中国土地冲突的概念、特征与触发因素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8,22( 4) : 4-10.
[2] 于伯华,吕昌河.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概念与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3):106-115.
[3] 贾生华,陈宏辉.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战略性环境管理[J].科学学研究,2002,20(2):209-213.
[4] 李名峰,曹 阳,王春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中的利益博弈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 6) : 10-12.
[5] 刘志坚,欧名豪. 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缺失的成因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6( 3) : 7-12.
土地利用调查 篇12
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中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就是进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将RS以及GIS技术应用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 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形成以RS技术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以GIS技术更新、管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运行机制。
2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概述
2.1 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必要性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目的在于查清土地利用现状, 我国早在1989年年底就开始了第一轮的土地详查工作, 并于1990年底完成了外业调查工作, 1992年年底完成了转绘航件、计算航件的面积、编绘图件以及整理档案等工作。近年来, 我国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业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各部门对于土地的改造以及整理频率也随之不断增加, 使得土地的利用状况也在不断变化。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传统调查手段由于受到效率、精度的限制, 难以做到土地调查的图件、数据跟实地相一致, 难以准确的反应出土地的真实利用情况, 更是难以适应新时期土地管理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基于此背景, 必须加强数字化技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中的应用。
2.2 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意义
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意义主要有四项, 具体如下所述: (1) 能够有效的建立起DOM影像库, 并利用DOM影像数据对土地的利用现状进行全面的查清。 (2) 能够全面的对土地的利用基础图件进行更新, 建立并完善土地的利用现状的数据库, 确保土地利用现状实地、图件图形、数据属性三者能够始终保持一致。 (3)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能够建立一套跟实际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相契合的系统, 并能够对土地的利用进行动态的管理, 提高了日后变更调查的精度以及速度。 (4) 与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监察土地执法以及监测土地利用动态等工作紧密结合, 使得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应用中利用信息的水平有所提高, 土地的执法也更为科学准确。
3 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将RS和GIS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航空或者航天正射影像视为工作的底图, 配以同比例尺为辅助资料, 并有效的跟野外实地的调查手段相结合, 对土地的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分类, 分类时要严格遵循国土资源部最新的三级分类标准, 最终建立起土地利用数据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此外, 由于项目技术的有关需求, 以及两种技术软件集成的特点, 经费的投入以及利用土地更新调查最终要实现数据格式的统一, 以在国土部门得到广泛应用的MAPGIS为集成平台, 并利用遥感PCI软件对RS得到的影像进行前期处理, 最终利用基于MAPGIS二次开发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建库。集成模式如图2所示。
4 RS与GIS技术相互结合在土地利用更新分类中的具体应用
4.1 应用RS发现和提取土地变化信息
4.1.1 RS影像处理
利用PCI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主要对遥感影像作如下工作:
(1) 对影像进行校正
为了能够保证RS数据跟GIS数据的有效套合, 务必要在需要的地理坐标上投影遥感影像, 校正影像时则可以使用二阶多项式法, 最好在道路的交叉点以及河流岔口这些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地物上选取控制点。
(2) 增强影像
对影响进行增强处理主要是为了突出局部的反差, 以及纹理细节, 有效的降低噪声。因而可以先使用线性拉伸的方式增强图像的反差, 对视觉效果进行调整, 而后为了进一步增强图像的纹理细节, 可以使用高通滤波器对SPOT影像进行锐化处理。
4.1.2 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传统的人工目视解译以及计算机自动进行分类遥感解译耗时长, 周期长且分类的精度较低, 难以跟实际的需求相符合。而现代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成熟, 能够在计算机的屏幕上直接进行遥感影像的人工目视解译, 又可以称之为遥感影像的屏幕数字化解译。此方法不但定位准确, 且定性进度更高, 同时解译的结果能够直接的进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为了解译的精度能够更高, 需要建立起统一的遥感解译标志, 并统一解译标准。
4.1.3 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进行内业预判
(1) 处理界线
在原先的土地详查图上, 根据民政部门核准的勘界成果绘制绘制县级以上行政界线, 并按照县 (市) 相关文件, 标绘出有变化的行政界线、权属界线;而对于那些行政界线以及权属界线没有发生变化或不存在争议的, 则需要详细核实。
(2) 套合对比判读
对航空数据以及原土地的利用现状图或者数据库进行套合, 对其进行判读时可以采取人机交互的方式, 将地类信息提取出来, 以影像作为地类边界的基础, 参考原土样的详查结果判定好地类属性。矢量化以及精度都跟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要求相一致。
(3) 根据判读确定调查原则
对原土地的利用现状跟数据库进行对比, 需要遵循四个原则: (1) 保持一致性, 对于资料跟实际调查影像相一致时, 可以直接使用原先的资料。 (2) 少范围调查的原则。对于影像跟原有资料基本符合的, 则可以少范围的进行调查。 (3) 多次调查的原则。对于影像数据跟原有资料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则要多次进行调查。 (4) 全面调查的原则。对于存在有变更以及存在遗漏调查的则需要对遗漏区进行全面的调查。
4.2 GIS软件制图与数据建库
GIS系统平台中对工作底图进行图形化处理时则可以利用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建库。
4.2.1 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分层矢量化
(1) 行政界线图层
行政界线包含了整个城区以及郊区的市界、区界、县界、乡界和行政村界, 及农、林、牧、渔场界, 居民堤外居民地外的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所有权界线和使用权属界线, 其中还包含了飞地以及有争议的地皮的界线。将界线按照标准的图式将其设计成规定好的线型, 并根据相应的图层对其进行矢量化。
(2) 线状性的地物图层
该线状地物图中包含了所有的1m、10m的道路以及河流, 一旦线状发生了变化, 则要切断变化处, 确保在每一条线状的完整性, 且要标注好线状的宽度。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在不同的图层上标注河流与道路。
(3) 地类图斑层
该图层是以行政村为单位, 对该村所有的地类图斑进行矢量化的标注, 切记要在图斑内将地类的代码标注出来。地类界线可以用行政界线代替, 一般不以线状地物为地雷界线, 若要将线状地物作为地类界线时, 则需要重新对该段线进行矢量化。若一个村子由多个部分组成, 则可以按照分成的数量进行文件的划分, 并对这些文件进行标注;而若一个村子里含有其他村的土地时, 则需要将此块地皮剔除, 且不能当成飞地处理, 需要在邻近的村子处理这些有争议的地皮。图斑和地类代码按不同的图层存放。
(4) 零星地物图层
按照外业调查手薄以及扫描图, 在相应的位置上标绘出所有的零星地物, 标绘时要根据实测的面积并用圆圈进行绘制。
4.2.2 利用“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数据库
(1) 建立数据字典
利用“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把全市的乡、镇、村, 各农牧、林场等行政单位按行政级别从大到小, 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单位行政编码建立数据字典。
(2) 给图斑赋属性
(1) 利用图形编辑功能对各个图斑的权属、地类以及性质等属性进行判断; (2) 对飞地以及有争议的土地的权属以及性质进行修改; (3) 预先处理好已构面地类图斑文件, 并将其合并成一个文件, 将已经构成面的地类图斑文件按照数据字典导入到“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4) 对图形进行相加减运算, 处理好重叠的部分以及开天窗的地方, 并对图斑进行编号, 要注意编号的唯一性。
(3) 在图斑中加入线状及零星地物属性
将DGN格式的线状地物图和零星地物图导入MAPGIS并与其图斑属性相关联。经过数据编辑和处理, 自动把关联的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的扣除面积赋给各个耕地地类图斑的属性库。
(4) 扣除耕地田埂面积
根据要求在不同的坡度下赋予耕地地类图斑相应的田埂系数, 根据此田埂系数, 自动生成各个图斑的毛面积和净面积。
(5) 面积汇总、出台账和成果图
利用“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汇总统计功能, 形成最终的各种台账、汇总表。最后对图形进行整饰, 打印出各种土地利用现状图。
5 结语
土地利用变更是土地管理中经常发生的问题, 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使用RS与GIS相结合的方法, 不但能够有效体现RS的快速获取数据、精度高以及范围广的特点, 还能够充分发挥GIS管理和分析数据的优势, 缩短调查时间。基于此, 可以看出RS与GIS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应用潜力巨大。
摘要: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时, RS与GIS的应用能够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本文首先概述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 其后具体分析了RS与GIS技术的应用, 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RS,GIS,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参考文献
[1]李广生, 王文杰, 王彦良.RS和GIS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 2012, 21 (3) :74~77.
[2]鲁岩, 杨武年.RS与GIS技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应用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 2010, 28 (3) :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