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数据

2024-08-10

土地利用数据(精选12篇)

土地利用数据 篇1

1 引言

外业调查以村为单位, 权属调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同时进行。将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内容与1∶10 000SPOT5卫星正射影像叠加, 形成外业工作底图。权属调查中未发生变化的以原土地详查权属调查成果为准, 对发生变化的进行变更调查。地类调查先对土地利用分类界线及其他各种界线进行室内预判, 解译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制定外业调查方案。对于重要调查的内容, 必须以影像为准, 野外重点调查核实, 保持土地更新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和图形、属性数据、实地三者的一致性。并在此基础上与最新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进行衔接, 建立更新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2 项目实施原则

2.1 统一部署的原则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 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工作过程中坚持统一部署、统一工作方案、技术标准、验收标准的原则。

2.2 统筹兼顾的原则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除了要准确反映修文县土地利用的现状, 还要能满足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估工作、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要求, 尤其是正在开展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同时还要满足即将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等需要。

2.3 充分利用原有资料的原则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和已完成的行政区域勘界等成果资料, 以节省工作时间和成本。

2.4 实用与创新原则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方法, 勇于创新, 提高整个更新调查的技术含量, 加快调查进度, 降低成本, 提高工作质量。

3 组织实施

3.1 项目的实施

项目的实施由贵州省第二测绘院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由修文县国土资源局负责配合、协调工作。

3.1.1 准备阶段

在项目正式实施前, 贵州省第二测绘院从技术、资料、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布置, 2006年1月开始影像纠正融合, 详查数据库、历年变更调查资料分析, 各种培训也同时启动。

3.1.2 内业预处理

收到SPOT 5卫星影像数据进入纠正和影像融合, 获得1∶10 000正射影像图。通过已有详查和变更调查图与正射影像图套合, 找出已有详查和变更调查图与影像数据不一致的地方, 确定调查重点。通过内业预判, 对1992年详查的图斑线进行修改, 对变化的地类进行重新勾绘, 套合最新行政勘界的界线, 形成外业调查工作底图。

3.1.3 外业调查阶段

(1) 乡、村两级行政境界调查。

将修文县县级行政界线按照民政部门核准的最新勘界成果, 转绘到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上, 进行实地核实;乡镇级、村级界线利用原土地利用详查资料结合详查航片资料进行核对, 再通过外业调查实地核实。

(2) 权属调查。

利用修文县国土资源局农村集体土地发证的资料, 在外业工作底图上进行核对, 再通过外业调查实地核实土地权属。土地权属界线以原有的土地权属边界协议书和城镇土地权属调查资料为依据, 确定集体所有土地和国有土地的权属界线, 原有土地权属界线已变化的, 按有关规定重新确定土地权属界线。

(3) 图斑地类调查。

依据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 (过渡期适用) 和原有土地利用现状图, 结合最新的图件资料, 通过野外调查, 确定土地类别和使用现状, 确定地类图斑。

(4) 线状地物调查。

实地宽度大于1m, 小于30m的线状地物作单线调绘, 测量其宽度并在外业调查图上详细表示, 宽度大于30m的线状地物作为图斑进行调绘。线状地物编码标注在其宽度量测处, 同时记录其相应属性。

(5) 零星地物调查。

零星地类指耕地中的非耕地且实地面积小于最小上图图斑标准大于0.15亩的地块, 调查时在工作底图相应位置绘点注记, 并记录其属性信息 (表1) 。

3.2 内业整理及更新数据库

(1) 整理外业调绘成果, 对外业成果进行检查, 并将外业调查成果图整理到标准工作底图上。

(2) 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 根据《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 对外业工作底图进行扫描纠正, 套合影像数据, 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数据库更新工作。按要求输出1∶10 000标准分幅卫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挂图, 及各种统计数据表等成果。

3.3 各项成果质量评价

本次试点建立了严格的检查机制。从内业预判, 外业调绘质量, 到数据库的建立, 成果图件输出, 层层把关, 每一步工作都建立了严格的自检、互检和质检部门检查的制度, 并由厅专门成立检查组进行预检, 保证了更新调查的质量。

4 结语

(1) 加强领导是搞好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前提条件。本次试点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厅领导的高度重视, 厅试点领导小组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就实施方案进行讨论, 就有关的技术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认真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使本次更新调查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2) 合理利用现有的各种数据资料, 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调查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次工作不仅利用了现势性强、能满足工作需要的SPOT5卫星影像资料, 还充分的利用了原有详查数据、历年更新调查数据等资料进行有效的补充, 提高了质量和效率, 使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3) 基层土地部门的密切配合是保证。针对承担单位对地方土地现状不熟悉的问题, 以及基层土管部门对影像判读、识图上的欠缺, 针对基层部门人员专门进行技术培训。双方密切配合、取长补短, 不但为完成工作奠定了基础, 也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为今后开展土地利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完善质量控制环节是关键。应该保证影像纠正的数学精度和影像融合的影像质量, 从基础数据上加以保证。通过影像处理, 影像上各种地类能够较好的加以区分, 在室内就可对大部分地类做出较准确的判读。通过野外精度检测, 纠正的质量能达到1:1万地形图的精度要求。各环节严格把关, 内业预判、外业调查、内业整理、更新数据库等各阶段成果完成后都要进行自查、互查、质量管理科检查等工作有效地消除了各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GB/T17798-1999, 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1999.

[2]艾自兴, 龙毅.计算机地图制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3]祝国瑞.地图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土地利用数据 篇2

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来源:国土资源信息化 作者:杨利民 刘顺喜 赵强 彭程 郭双仁 发布时间:2009.04.221、引言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先后分别开展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在此基础上,各地建立了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但二者是相互独立的。二者相互独立,地籍信息的日常变更维护不方便,容易产生土地利用信息不一致,不利于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地籍信息的要求。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热点和难点。车学文等对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只是在某个方面或一些具体技术层面进行论述,没有整体构想,对系统功能、数据组织等考虑不够,也没有对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案。我国一些地方,如:江苏省徐州市、湖南省湘乡市等建立了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部也在浙江省义乌市开展了试点,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不成熟。湖南省湘乡市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没有投入实际运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管理系统软件也是分城镇与农村独立开发、测评的,国家也没有制定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进行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有全面、系统、宏观的理论作指导,需要有整体开发技术方案,需要解决开发路线、技术标准、系统功能、系统结构、数据组织等重大问题。笔者对湘乡市数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试验,撰写此文,以与同行商榷。

2、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技术难题

2.1调查精度或比例尺不同的问题

城镇土地调查要求采用的是1:500比例尺的调查精度或1:1的实测精度。农村土地调查要求采用的是1:10000或者更小比例尺的调查精度。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比例尺要统一,但城镇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能损失。

2.2坐标投影系统不同的问题

城镇土地调查采用的是1.5°分带独立坐标系。农村土地调查采用的是国际标准的3°分带。建设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将城镇土地调查成果转换到国际标准的3°分带,才能保证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相衔接,同样的,必须保证城镇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能损失。

2.3各城镇分散分布的问题

城镇土地调查边长投影变形值每公里不得超过2.5厘米。县(市、区)辖区内各城镇相互间的距离,近则几十公里,远则上百公里,很难用一个坐标投影系统来确保境内所有城镇的边长投影变形值不超限。

2.4表示内容不同的问题

农村土地,城镇内部的地籍和地形地物要素等都不予以表示;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内部的地籍和地形地物要素等都要详细表示。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二者兼顾。

3、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3.1基本结构

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有两个分数据库,即: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和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是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融合后形成的数据库,以反映土地资源和土地权属信息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城镇与农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权属、土地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图斑或宗地编号、农村土地登记资料等信息,不包括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内的地形地物和土地登记等信息。城镇与农村的土地信息分层存放。两个分数据库通过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互相链接成为一个整体,可以实现变更互动。

3.2基本功能

(1)制图功能

输出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城市、建制镇只能是一个图斑,城镇内部的地籍和地形地物要素不能显示。输出的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城镇内部的街道、街坊、宗地、宗地编号、土地利用类型、界址线等地籍要素和地形地物要素都要显示。此外,城郊结合部的同一土地利用信息,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应该完全显示一致,不能出现矛盾。

(2)统计功能

要按照国家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能够自动完成城乡土地利用分类面积的统一统计,并且不重不漏;而不是先分别进行城镇与农村土地分类面积统计,再用手工相加的方式进行城乡土地分类面积汇总。

(3)登记功能

按照规程对上地登记发证精度的要求,能够分别进行城镇土地登记发证与农村土地登记发证。

(4)变更功能

当城镇或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变更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时,只要更新一处信息,与之相关的土地类型、土地权属、地类符号、宗地编号、宗地属性、统计数据等所有信息都能同时变更。

(5)管理功能。要具有扩展性,既要能够满足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建设用地审批、地产市场管理等土地管理业务的需要,还要能够满足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团体对土地利用资料的需要。

(6)查询功能。要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能够提供及时、快捷、方便的服务,满足公众查询城镇或农村任何一宗地的土地利用、土地权利状况等信息的要求。

4、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途径

4.1分别开展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

城镇近郊区有道路、沟渠、河流、铁路、公路等明显线状地物的,可以依这些明显线状地物为界,划定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范围,城镇与农村独立开展土地调查。难以按明显线状地物划定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范围的,农村土地调查应覆盖包括城镇在内的辖区所有区域,城镇按规划区或指定范围进行土地调查。

4.2建立城镇与农村初始土地利用数据库

采用统一的软件;或者建库标准、数据格式一致,能够进行数据相互转换的软件,建立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要包括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土地规划、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等。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应包括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城市规划、土地等级、土地价格、正射影像图等。

4.3进行坐标系统转换和地类综合取舍

将独立坐标系的城镇土地调查成果,转换至农村土地调查采用的国际标准分带坐标系统。按照农村土地调查标准,将城镇建成区以外的农用地、零星建设用地等进行综合取舍,并编写图斑号。

4.4进行城乡土地调查范围的衔接

在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内,将城镇土地调查边界线的坐标串复制到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城镇土地调查与农村土地调查,同时对同一城镇进行了土地调查的,要删除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城镇土地调查范围内的农村土地调查信息,即:使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城镇土地调查范围内的农村土地调查信息为空白。

4.5农村与城镇土地利用数据融合将经过坐标系统转换及农用地、零星建设用地综合取舍的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成果,导入到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填补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相对应的城镇空白部分。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土地利用、土地权属、街坊范围等信息以外的有关属性资料,如身份证明、调查表、权源资料、审批表、土地登记表卡、建筑物与构筑物及地形地物等信息不予复制。街坊范围线作村级权属界处理,宗地视同为图斑,宗地界址线作图斑线处理。

4.6设置城镇图斑开启功能

将城镇土地调查范围内的城镇建成区,设置为可以打开或关闭的功能。解决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和土地分类面积统计等问题。

4.7进行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边界要素接边

以城镇土地调查结果为准,进行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边界的权属单位、权属界线、图斑或宗地界线、线状地物、地类符号、图斑编号等的接边。

4.8建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

城镇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经过融合与要素接边处理后,形成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将未经坐标系统转换、农用地与零星建设用地综合取舍的原始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与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相对应的城镇图斑挂接,在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与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之间设置变更互动路径,建立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数据管理信息系统。

5、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方法

5.1数据管理系统更新

农村土地变更调查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后,可以直接采集入库,更新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城镇土地变更调查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后,要对二部分进行更新:一是将变化信息经过坐标系统转换后,更新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二是用变化信息直接更新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

5.2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的应用

进入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后,可以直接进行农村土地登记与土地登记信息查询。打开城镇内部信息后,可以进行城乡土地分类面积汇总。关闭城镇内部信息后,可以制作小比例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

5.3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应用

用输入城镇名称、城镇代码、双击城乡土地利用全信息数据库城镇图斑等方式,进入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城镇土地登记、土地登记信息查询和制作大比例尺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工作。

6、几点认识

6.1不能强求城镇与农村建立同一调查精度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

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可以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但很难统一调查精度。小范围内可以采用同一精

度的土地调查成果,建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但整个县(市、区)建立同一调查精度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不现实,一是耗资巨大;二是技术队伍力量不够。城镇是以土地产权管理为主,精度要求高;农村是以土地资源管理为主,精度要求低,在整个县(市、区)建立同一调查精度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必要。只有根据实际需要,城镇与农村分别进行不同精度的土地调查,内业建库将二者进行合理的逻辑整合与拼接,才是科学合理的。

6.2将城乡土地调查数据简单整合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必须考虑各城镇边长投影变形值、城镇与农村土地登记发证精度、城镇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城乡土地分类面积的统一统计等多种因素,将城镇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进行逻辑的有机融合,建立数据间的链接、转换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各种业务对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要求。

6.3不同调查精度的成果可以在一个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内运行

目前,许多人有一种模糊的认识,认为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的比例尺不同,无法将两个调查成果整合在同一个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内。其实,城镇土地调查地形地物点都有坐标,农村土地调查图斑线等也有坐标,这就决定了城镇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可以在一个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内运行。

6.4城乡土地调查范围要衔接

要建设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使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范围的分界线完全吻合一致。用大比例尺图的图廓线或其它方式划定调查范围线都将增加建库的难度。理想的情况是在城镇周边有能在小比例尺正射影像图上反映明显的线状地物作为城镇与农村土地调查范围的分界线。

6.5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应是开放的,面向广大社会用户

既要根据国土资源部门自身业务特点,考虑国家、省、地、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保证各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联网以及土地利用变更、行政审批、行政管理等业务的需要,还要考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多样需求,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参考文献:

[1]车学文.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初探[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3,6:27-30

[2]徐财江,陈志荣,腾龙妹.土地利用时空数据管理与挖掘应用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8,2:3-5

[3]陈永华.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与运行管理[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8,4:12-14

[4]姚艳敏,吴丽芬,等.关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常见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1998.3

[5]李红娟,邓军.县级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6,1:19

[6]沈陈华,郜莉.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调查模型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07-110

[7]吴长彬.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2,5

[8]韩伟刚.基于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的地籍数据库建设研究[J].浙江大学,2004.5

[9]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S].2007.12

[10]国土资源部金土工程办公室.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技术要求(试行)[S].2007.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2007.12.3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S].2007.12.31

[13]国家土地管理局.城镇地籍调查规程[S].1989.9.6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2007.8

土地利用数据 篇3

关键词:规划数据库;调整完善;更新

引言

为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对规划数据库成果更新的要求,提高规划数据库的现势性,本文提出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更新包更新规划数据库,稳步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

1.技术路线

以原规划数据库为基础,结合规划调整完善成果、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和相关数据,利用规划数据库管理软件进行规划数据库更新并生成更新数据包,然后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和成果逐级上报。主要经历以下阶段:方案调整、数据库更新和检查汇交(见图1)。

2.方案调整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的主要任务包括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目标调整和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等。其中:结构调整是主要是对农用地进行结构调整;目标调整主要是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和建设用地规模进行调整;布局优化主要是对耕地、基本农田和新增建设用地布局进行调整。

3.数据库更新

3.1资料整理。首先收集规划调整完善资料、规划修改资料、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和其他资料等;然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格式转换、坐标变换、数据分层、拓扑检查和属性数据录入等。

3.2数据库更新。利用规划数据库管理软件,以原规划数据库为更新本底,将预处理后的资料导入规划数据库中,以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各要素数据更新,数据更新完毕后进行规划数据的检查,检查通过后输出符合要求的各类报表和增量数据库。数据库更新主要包括:基础地理要素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要素更新和土地规划要素更新[1]。

3.2.1基础地理要素更新。包括行政区划更新、地貌要素更新和基础信息更新。行政区划更新主要是对行政区划调整的部分进行更新,包括行政区的变更、新增、撤销和合并等;地貌要素更新主要是结合地形图更新数据对地貌发生变化的部分进行更新,包括等高线和高程点等要素;基础信息更新主要是对风景旅游资源、主要矿产储藏区、蓄滞洪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等要素更新。

3.2.2土地利用现状更新。首先,将历年的土地变更调查更新数据进行地类转换,将二调分类转换为规划分类,然后,利用规划数据库管理软件将转换后的更新数据包导入规划数据库进行数据更新,得到更新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地类图斑更新、线状地物更新和零星地物更新。

3.2.3土地規划要素更新。将预处理后的土地规划要素数据分层导入规划数据库中,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对各层规划要素分别更新。包括:土地用途区、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土地整治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等要素更新。

3.3数据检查。利用规划数据成果质量检查软件对更新后的数据库(整库)进行检查。包括:空间数据检查、表格数据检查和规划内容检查。

3.3.1空间数据检查。对基础地理要素、土地利用现状要素和土地规划要素进行空间拓扑关系和属性数据的检查,保证图形数据属性的正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检查、规划基期数据分类检查、规划指标一致性检查、数据完整性检查和空间逻辑一致性检查等。

3.3.2表格数据检查。包括规划指标表的检查、表内逻辑一致性检查和表间逻辑一致性检查。规划指标表的检查主要是检查规划调整的相关指标(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等)是否与上级调控指标一致;表内逻辑一致性和表间逻辑一致性检查主要是检查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等控制指标的逻辑一致性。

3.3.3规划内容检查。主要包括上下级规划指标一致性、规划空间要素一致性、规划成果间一致性、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致性和规划布局的检查。

3.4数据输出。首先利用规划数据库管理软件对原规划数据库和更新后的规划数据库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提取增量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指标分析,然后输出相关数据,组织更新数据包。数据包主要包括增量数据库、更新表格和其他数据等。

3.4.1增量数据库。增量数据库包含数据库更新文件和更新过程文件两部分。增量数据库中包括参与更新的所有矢量数据集,包括:土地规划地类、土地用途区、规划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管制区、重点建设项目和土地整治项目等图层。

3.4.2更新表格。利用规划数据库管理软件对数据发生变化的相关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导出相关表格。包括: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情况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表、土地整治规划表、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规划期间各类用地平衡表和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等。

3.4.3其他数据。主要包括权属单位代码表和变更元数据。其中权属代码表包括乡级行政区名称及编码、村级行政区名称及编码、权属单位名称及代码。

4.检查汇交

4.1质量检查。利用更新成果质量检查软件对数据库更新后导出的更新数据包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完整性检查、基本检查、矢量数据检查、表格检查和元数据检查[2]。

4.2成果汇交。利用更新上报软件,将通过质量检查的增量数据库和统计报表等数据进行组织规范输出更新数据包,逐级汇交上级国土部门,通过审查后对土地规划数据库进行更新。

5.结论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中,以原规划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增量更新包组织规划调整完善数据库更新成果,逐级检查上报汇交,可以实现各级规划数据库的同步更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试行);2009

浅谈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检查 篇4

1 质检目的

通过计算机辅助质量检查, 实现对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数学基础、空间信息、属性信息的正确性和精度的全面检查及评价, 保证土地调查成果的正确性, 提高数据质量检查工作效率。

确保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符合国家统一标准, 能够满足国家级成果数据库的入库质量要求, 为各级开展数据库成果的集成和整合提供支持, 确保国家、省、市级顺利建库。

2 质检流程

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检查的一般流程见图1。

3 质检内容

针对按照规定上报格式报送国家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 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扫描资料、文字报告、汇总表格、数据库质量检查结果和其他相关资料等。

3.1 资料检查

(1) 资料完整性检查

包括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文字报告、汇总统计表等。成果格式应符合《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方案》和《报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的补充通知》的要求。

(2) 汇总统计表检查

根据质检软件提供的样例数据中的EXCEL表格模板填写, 注意数据单位。

(3) 文字报告检查

检查文字报告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文字报告中所引用的表格、数据是否正确且与汇总统计表中的数据一致。

3.2 数据库质量检查内容

(1) 格式检查:须采用《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方案》规定的最新汇交格式。

(2) 数学基础检查:投影为高斯-克吕格投影, 3度带, 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3) 图层检查:检查图层、字段的命名、图层间拓扑关系的正确性, 图层的齐全性, 以及图层属性信息的正确性等。

(4) 逻辑一致性检查

(1) 检查各图层的范围是否一致, 如地类图斑层范围是否与行政界线的范围一致, 线状地物层是否超出行政界线范围。

(2) 相关图层之间一致性检查。检查线状地物与地类图斑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3) 检查数据库统计数据与统计表格中填写的数据是否一致。

(5) 检查线状地物宽度的是否超限 (≥20米或≤0)

3.3 基本农田核查

(1) 资料检查

检查基本农田规划、划定、调整与补划资料是否经依法批准;100%检查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基本农田地块是否与提供的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一致。

(2) 上图方法检查

基本农田上图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基本农田地块编号是否符合要求。

(3) 汇总数据检查

(1) 检查计算机汇总的基本农田的数据与上报数据的一致性。

(2) 将基本农田数据层与土地利用地类图斑层叠加, 检查基本农田的汇总数据与基本农田地块中各地类面积的一致性

3.4 面积汇总检查

(1) 方法

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 根据数据库中点、线、面的坐标, 采用椭球面积计算公式重新计算并汇总各地类面积, 并与上报数据进行比较。主要面向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格。重点是表格自身的逻辑一致性和正确性。

(2) 检查内容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二级分类面积 (含海岛的县需检查海岛土地利用现状一、二级分类面积) ;土地利用现状不同权属性质面积;耕地坡度分级面积。

(3) 对比分析

若数据差异显著, 应分析数据差异的原因。

4 检查重点

质检软件检查重点是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汇总表格数据, 其他数据只做完整性检查。例如:元数据只检查文件是否存在, 命名是否符合规范。

图形拓扑关系是质检的重要内容。

图层间、图层内的逻辑一致性

面积统计汇总数据的一致性。

数据组织格式

5 数据生产应注意的问题

(1) 数据预处理要完整, 修改后要重新进行预处理。

(2) 要通过建库软件中的全部检查过程, 确保数据在二调建库系统中没有错误。

(3) 按补充规定修改相应内容。

(4) 及时更新二调建库软件 (通过测评的公司都根据反馈不断修改相应软件, 解决上交数据不合格的问题)

(5) 补测地物在图斑编号前加“B”

(6) “批而未用”地块的处理方式:数据库中应该为建设用地, 地类备注字段填“P”, 批准文号字段填写对应的批文编号, 而且需要提供齐全的批文扫描文件。

(7) 采用二调软件生成相应的元数据。

(8) 数据的投影、坐标及带号:投影方式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平面坐标系统为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转换VCT格式时, 一定要加带号 (中地MAPGIS平台中平移加带号) 。

(9) 必选图层必须提交。

(10) 必选字段要注意填写完整, 字段值要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规定值域范围内。

(11) 跨带地区要说明跨带处理方法和具体投影参数, 经跨带处理的影像和矢量数据一同提交, 确保能导入质检软件并与矢量数据正确套合。

(12) 条件必选字段要注意填, 例如:耕地坡度级 (GDPDJ) 字段, 约束条件为“O”, 备注为”耕地必选”。

(13) 转换成ArcInfo的SHP格式时要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修改字段名为字母。

(14) 下发行政区文件中控制面积字段一定要填。根据质检细则“行政区 (县) 面积和下发行政区控制面积一致”的规定, 对应检查的是控制面积字段。

(15) 宗地层”实测面积”字段要赋椭球面积

(16) 通过属性值的特性检查属性值的正确性, 主要内容包括非法字符检查、非空性检查、属性值符合性检查等

(17) 参照质检细则修改质检软件检查出的问题, 修改后重新在二调建库软件中处理、汇总, 形成上报数据。

(18) 利用软件检查时, 如果发现某个类型错误较多, 应先退回二调软件修改, 然后重新进行质检, 可剔除重复错误, 批量减少错误数量, 加快质检进度。

6 数慧质检软件的使用

数慧公司出品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质量检查软件》软件2008年9月通过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目前许多作业单位都在使用。该软件可以执行的检查项共计214项, 其中自动检查211项, 手工检查项3项。但各县级数据由于数据图层数不同, 完成的检查项也不完全相同, 当同一数据库分别采用V C T格式和S H P格式进行自动检查, 错误个数也可能不一致。

(1) 执行自动检查前先要对比VCT导入记录, 确保与建库软件中的记录数一致后再进行自动检查。

(2) 自动检查完成后, 首先查看任务日志, 确认失败规则, 再审查检查结果。

(3) 拓扑容限与建库时的选择要一致

(4) 需要标注例外的错误类型, 一定要逐条看到, 防止漏掉真正需要修改的错误。例如:行政区代码值重复的问题。

(5) 所有错误均已排除且完成手工检查后才能提交检查结果。

参考文献

[1]张淑环.土地利用数据库质量检查方法的探讨[J].青海国土经略, 2008 (04) .

土地利用数据 篇5

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简要介绍了基于MapGIS的.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中一些经验和技巧,包括矢量化和属性录入及建库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讨论了在不影响误差限度和误差个数的前提下,对数据库中少数不妥之处进行补救的措施,可为同类工程项目提供借鉴.

作 者:韩飞 程朋根 阮见 HAN Fei CHENG Penggen RUAN Jian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抚州,344000刊 名:地理空间信息英文刊名:GEOSPATIAL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7(2)分类号:P208关键词:MapGIS 土地利用数据库 误差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篇6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土地资源管理;互馈机制

土地是人类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研究其利用的转型,核心目标是探讨如何管理好土地资源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管理向质量管理的转变,这对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和相互影响,以强化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一、土地利用转型概念与理论模式

(一)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

土地利用转型在一定的区域内和特定的时期内,主要是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结构共同组成的。也可以指单一的土地类型在高一级土地类型中所占的主要份额。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类型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逐渐向着显性形态和隐形形态进行转变。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社会的变化和不断创新,在一定阶段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实现了土地形态由一种状态向另外一种状态进行转变的过程。

(二)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

区域土地转型主要是代表不同部门利益的土地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发生的冲突。因此,应该提出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对土地的利用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实现了由强冲突向弱冲突之间的转变,使土地利用类型各部门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平衡,促进了该时段城乡土地利用系统形态向着质态的方向进行转变。

二、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

土地利用转型是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约束的结果。经济社会制度和政策尤其是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土地资源管理决策部门应适时、快速洞察各类土地利用信息,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措施及宏观规划决策,科学管控土地利用转型。

(一)土地资源管理经济手段与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应该结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当前的土地经济活动进行加强和引导,以便更好的实现管理职能的创新。地租和地价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土地的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实现对土地形态的不断转变。国家为了对土地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建立不同税种的形式,稳定了国家土地的耕地面积,实现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实现了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控制,并且向建设用地的方向进行转变。另外,国家通过拨款的方式来实现对土地的宏观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实现对土地利用的转型。

(二)土地资源工程与土地利用转型

当前,国家的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结构不优化的现状,应该对土地的整治措施加以解决,所以当前土地的整治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应该形成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土地的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土地整治的要求,实现了对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调整,提高了耕地的质量。另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投资的形式,对城市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并进行深入的挖掘,实现城市土地的隐形转型。

(三)土地资源管理政策与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制度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對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出发,并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对土地利用形态的指导,以便达到整体经济效益的实现,对土地的显性转型和隐形转型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地资源在转型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等。

三、土地利用转型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影响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一个国家或区域应根据当前土地利用形态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美国目前的土地利用形态表明其林地和牧草地的比例几乎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同,但与在此之前的几个发展阶段相比有着较大的变化。美国土地资源管理在建国200多年来,随着国家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而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由早期的不加选择地处理公有土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到开始注意土地资源的保护,以至形成一种新的保护食物生产资源的土地伦理和政府激进主义。中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尤其是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管理,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同样正在或将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革新。

总结:

为了顺应当前土地利用转型和土地资源管理的需求,应该对原有的土地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推进土地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结合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对转型时期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够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城乡的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02:131-138.

[2]龙花楼,李婷婷.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J].地理学报,2012,02:201-210.

[3]韩宇.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4]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

土地利用数据 篇7

近年来市场经济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土地有偿使用及第三产业用地的发展, 也要求对原有城市土地分类进行适当调整。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科学实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基本条件已基本具备。新土地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 二级类15个, 三级类75个。其中一级类中的建设用地暂时实施过渡分类。

1.1 外业调绘

一是国界及各级行政区划界线。土地权属包括村, 农、林、牧、渔场界, 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所有权界。二是在更新调查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调绘工作中, 县 (市) 只进行乡 (镇) 、村的行政界线和各类土地可能性界线的调绘。三是对有变化的其他行政区划界线和村、农、林、牧、渔场界, 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 (包括插花地和飞地) 界线进行核定时, 无论是同期还是不同期进行更新调查的, 均应由相邻单位共同章签字确认, 认真填写变更权属核定书, 并注明调查日期和参加调查的人员。四是对原土地详查时的争议土地, 在更新调查时已经解决了争议的, 其土地权属界线使用已确定的土地权属界线;对仍未能解决的争议边界, 只作技术处理, 其界线只作为本次更新调查量算面积的工作界线使用。

1.2 地类调绘

地类调绘的土地分类执行国家2002年开始 (试行) 的新土地分类, 建设用地中的地类执行过渡期的分类。以实线表示地类界线, 按土地利用数据库成果图图例图式标出地类符号。当地类界与线状地物或境界 (权属界) 重合时, 可以用线状地物或境界 (权属界) 代替地类界线。两种行政界线重合时, 只表示高一级和行政界线, 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重合时, 以行政界线为准。外业调绘应同时调查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性质以及土地的使用情况。集体所有的土地, 一般调查到村, 有条件的地区, 应调查到该土地归属具体的集体单位, 如村民小组。每个图斑的界线应闭合, 图上宽度大于2mm的双线地物如果分叉很多时应分段画出图斑界线。调绘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为:建设用地、农用地中的畜饲殖地、设施农业用地为4平方毫米;农用地中的耕地、园地、养殖地水面为6平方毫米;其他农用地、未用地为15平方毫米。

1.3 线状地物调绘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运输、固定的沟、渠、田坎、路。当其宽度大于等于1.0米小于20米时, 应予调绘并实地丈量宽度, 丈量精确到0.1米。并在正射影象图上刺出位置, 用红色墨水注记宽度。线状地物在图上宽度大于2mm时按图斑处理。宽度变化较大的线状地物, 应分段丈量, 新增地物应实地补调或补测。线状地物的丈量限差为:宽度大于4m的其限差为undefined, 当宽度大于1m小于4m时, 其限差为undefined为线状地物的宽度) 。耕地中的大于1米小于20米的线状地物应丈量其宽度。其它地类内非国有的线状地物可以省略。权属为国有的线状地物及耕地图斑内宽度大于1米的线状地物应丈量宽度, 其他线状地物可不丈量。

1.4 补测地物调绘

正射影像图上没有的新增地物应进行调绘或补测, 直接用正射影像图到野外调绘或补测, 困难地方可用测绘仪器补测。补调的新增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 调绘, 补测的新增地物点对四周明显的地物点位置中误差, 平地、丘陵地不得超大超过图上0.8毫米, 山地不得超过1.2毫米。用正射影像图调绘、补测时, 在明显地物点较多的情况下, 可用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或极坐标法等, 在明显地物少的情况下可用平板仪补测。有条件的应使用全站仪、GPS来补调、补测。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 需测定地物的边线;不依比例尺 (半依比例尺) 表示的地物, 需测定地物的中心点 (线) 的位置。

1.5 调绘图件整饰

外业调绘或补测的地物要及时在正射影像图上进行正规的着墨 (色) 清绘整饰。用小钢笔正规整饰, 地类线的线粗不应大于0.2毫米, 地物符号及注记用黑色, 新增地物绘以红色斜晕线, 飞地绘以蓝色斜晕线。用正射影像图进行外业调绘的, 除逐图清绘整饰外, 还应注意各图接边衔接, 相邻图幅双方在接边图上签名。图面整饰还包括调查者、接边者、检查者的亲笔签名, 并填写调查时期接边日期和检查日期。

1.6 调查手簿和补测记录表的填写

外业调查内容必须按《更新调查的外业调查、补测记录表》的内容详细填写外业调查手簿, 并辅之必要的附图。记载最小图斑 (零星地类) 的地类实际面积。零星地类的最小记载面积: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及山区除耕地外的其他土地为大于或等于50平方米, 山区中的所有耕地面积需按实际面积记载。

2 数据采集及建库

2.1 数据采集

数据建库拟采用中国地质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MAPGIS来完成。土地利用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类型。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 (测量控制点、独立地物、等高线和注记等) 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源于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作底图) 。空间数据包括点、线、面三种基本几何特征, 分别对应于点状、线状、面状三种地理要素。属性数据是土地利用现状对图斑或线的属性描述, 它主要来源于调查成果中的各种表格数据和附属说明信息。

首先利用扫描仪把工作底图进行扫描, 通过MAPGIS软件对形成的栅格图形予以纠正, 以这些栅格图形为背景采用人机交互式矢量化方式, 将线状要素、境界线、地类界、注记、权属拐点等进行分层矢量化。对采集生成的点、线要素按属性库结构要求建立属性属性结构。面状要素可由线要素经过拓扑处理形成。属性数据的录入采取对着屏幕上图形把图斑属性数据一一录入。

数据采集的精度应符合有关规范中质量控制要求, 采点密度应合理, 线状要素采集时应对其线宽赋以数值。有方向的线状要素应按规定的方向采集。面状要素由线状要素经过拓扑处理形成, 必须严格封闭。数据采集完成后要对数据进行严格检查。

2.2 数据建库

采集数据入库后生成数据字典和数据索引 (分幅索引和行政区索引) 。入库后图斑要进行面积量算, 量算出每个图斑的毛面积和净面积, 检查数据是否有面积错误和逻辑错误, 全区面积应按照省统一的图幅理论面积进行平差。

然后进行数据库系统试运行测试, 看数据库是否能完成对图斑、行政区、线状地物、零星地类和权属等数据层的组合查询的结果是否正确, 是否能按要求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 输出标准表格, 是否能按要求输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图和乡 (镇) 土地利用图, 系统有无死机现象等。

数据库以图幅分幅为存储单元分区存储, 按总体建库设计规定的分层方案存放。在建立数据库实体时别忘记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应及时建立密码和设定相应访问权限, 控制对数据库的读、写、修改等操作。

3 结束语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实现日常地籍管理工作中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动态跟踪土地变化趋势、数据上报、土地利用情况的计算机管理, 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先进手段, 实现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发挥土地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主要介绍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和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一般方案, 可以作为一般性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的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建库

参考文献

土地利用数据 篇8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也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为了更好的获取土地利用现势数据,国内外发展了遥感制图、航测制图和直接外业调绘等土地利用信息获取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调查周期长、效率低、入库难、调查尺度不精细等缺陷与不足。所以,利用现代3S技术将传统的方法加以改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随着以掌上电脑(PDA)为代表的移动式计算系统的日益普及,以便携式PDA等手持设备为基本的硬件平台,利用无线通讯和嵌入技术,在移动设备上嵌入优化的GIS应用程序、地理信息数据库及专题数据库信息,可以实现移动GIS[1]。因此,开发具有一定精度、体积小、价格适中、界面友好的PDA产品,成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发展趋势。

1 系统总体设计和功能设计

1.1 系统总体设计

土地利用调查与变更技术路线是:在Window Mobile系统的PDA上,通过无线网络访问网络数据库,将预调查更新的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下载到本地PDA上,再通过现场调查与其进行对比,对已变更地块进行更新。通过GPS采集节点坐标,实时地对增加或修改的地块进行编辑,实现坐标定位数据及土地属性数据的实时采集、编辑和后处理。再通过无线网络,将已确认的更改信息发送到服务器端数据库,以达到土地利用调查实时、高效的目的。

2.2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的主要功能应包括:1)数据读写模块包括数据文件的打开、变更图层、存储等;2)图层操作模块包括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选择地物等;3)图层管理模块包括对当前预编辑图层的选择等;4)图层编辑模块包括点编辑、线编辑、面编辑、文本编辑、删除对象、手动绘制、插入节点、移动节点、删除节点等;5)数据传输模块主要是数据同步功能。

2 系统的实现

2.1 系统的开发环境

系统的开发是在PC环境下,采用ESRI公司的嵌入式开发平台Arc GIS 9.3中的ArcGIS Mobile类库与Microsoft Visual C#2008开发工具进行集成开发。由于Microsoft Visual C#2008中提供了虚拟仿真器,可以方便地进行PDA测试。

2.2 主要功能的实现

1)申请预调查的地图服务功能[2]

以土地利用调查员的身份登录到移动端,向服务器提交申请,申请预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下一步的土地利用调查与更新做准备。

2)基本视图浏览、查看功能[3]

实现了GIS软件的基本功能,如放大、缩小、平移等操作。通过调用Map Action类库实现,其主要代码段如下:

3)图层管理功能

图层是GIS数据组织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空间数据进行分层是GIS对数据管理的重要内容。本系统中通过Tree View控件显示图层,然后再对预编辑图层进行选择。本实验将TreeView命名为layersTrVw,主要实现代码段为layers Tr Vw.Bring To Front(),通过layers Tr Vw_After Check事件,对图层选择进行控制。

4)交互编辑

能否和计算机交互是评价GIS系统的重要指标[4]。本系统的交互功能主要包括地物的增删、地物属性及节点属性的修改,节点的插入、移动、删除等。节点操作的主要事件代码如下。

3 系统的应用

将本系统命名为Landmap Data Renovate,进入系统的初始页面(如图1),点击进入系统,通过用户名和密码验证,给用户赋予权限。再从网络数据库中加载土地利用现状图,本实验加载辽宁省辽阳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地图显示在主窗口中,通过工具菜单的放大、缩小、平移等选项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浏览。经过外业的调查与对比,根据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更新。

土地利用调查与变更主要是对图斑的变更。图斑变更是系统的核心模块,对图斑的变更包括图斑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变更。图斑位置信息变更可分为自动变更和手动变更,均是通过GPS信号与接收模块和用户所设定的参数信息来完成的(如图2)。属性信息变更包括目标识别码、地类代码、地类名称、权属性质、村镇名称、所在图幅等的变更(如图3)。

4 结语

本文研究了基于PDA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方法,采用辽阳市土地利用数据,对Land Map Data Renovate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基本能够满足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工作,初步解决了传统方法工作量繁重、成本高的问题,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提供现势性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有一定的意义。但在数据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贵军.单一时相遥感数据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自动检测方法[J].遥感学报,2005,9(3):294-299.

[2]刘烨,季石磊等.C#编程及应用程序开发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土地利用数据 篇9

进入21世纪以来, 国民经济飞速发展, 人们希望用更高效的形式来管理地理信息, GIS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迅速的兴起并发展起来, 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和决策中, 它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并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它已成为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GIS研究计算机技术和空间地理数据的结合, 通过一系列空间操作和分析方法, 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工程设计和企业管理提供对规划、管理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并回答用户所提出的有关问题。现在关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很多, 比如Arcinfo、Arc GIS、Geostar、Map GIS等。利用Arc 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和变更信息进行现代化管理, 建立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实现对数据的有效管理、传递分析、数据更新和利用, 让数据更可靠更安全。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为农地转用制度、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管理制度及农村地籍管理制度的建立奠定数据基础。提高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业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以天津市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为例, 对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建库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二、技术设计

2.1数据库的数据构成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数据主体主要是以区县为单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矢量数据、规划栅格图、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和各类规划表格构成。其中空间矢量数据包括境界与行政区、地理名称注记、基期现状、目标年规划;规划栅格图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土地整治规划图、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各类规划表格包括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规划控制指标表和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

2.2数据库的形成

数据库成果利用已经编制完成的规划方案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 严格遵循已发布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制图规范和数据库标准 (TD/T 1021~1027) , 按照国土资发【2011】3号文和国土资规函【2011】68号文的相关要求建设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

2.2.1数据库的几个主要图层获取方法

(1) 境界与行政区中的行政区和行政区界线引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中的行政区和行政区界线, 行政区和界线都细化到乡镇, 按照数据库标准对此数据标准化。

(2) 地理名称注记主要结合同一比例尺的地形图的注记图层和目标年规划主要的能源、交通、水利的等工程, 并加以整理和取舍, 按照数据库标准对此数据标准化。

(3) 基期地类图斑, 以天津市2005年变更资料为基础, 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农用地数据和近几年的报批用地的数据资料等, 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要求, 形成规划基期地类图斑数据。

(4) 土地用途区, 结合实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和其他用地区, 按照数据库标准对此数据标准化。

(5) 建设用地管制区, 按照保护资源与环境优先、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 结合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安排, 划定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 按照数据库标准对此数据标准化。

(6) 规划栅格图, 在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基本农田布局、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实现在落实上级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与布局的基础上, 与当地发展需求相结合, 进行了细化和补充, 既实现与上级规划的有效衔接, 又体现了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 严格按照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图规范和编制规程。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土地整治规划图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规划图。

(7) 规划表格, 依据规划基础信息和目标年规划数据, 结合规划文档, 汇总形成了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规划控制指标表。

2.2.2数据库检查

利用质检软件, 把建好的数据库通过质检软件自动检查, 并把检查出问题依次修改, 直到自动检查得100分, 再按照检查细则逐项手动检查, 检查无误后即可。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基期地类图斑中地类名称值域正确, 天津规划基期数据时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要求生成规划基期数据, 基期数据中只包含了二级类、三级类编码, 而数据库要求二级类地类名称, 在转换过程中需注意编码为“滩涂321”并入二级类“水域”, 编码为“沼泽地322”并入二级类“自然保留地”。

2、地理名称注记图层的生成应依据制图要求, 对不同种类、不同级别表面名称注记按照要求依次生成。栅格图中基础地理信息可以用此图层。

土地利用数据 篇10

土地利用规划系统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电子和GIS等学科的尖端技术, 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不断发展的系统, 为了使系统能够尽早地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 可以分阶段建立系统的近期目标和中远期目标, 既保证了系统很快投入使用, 又保证了系统不断发展前进。

1.1 近期目标

建成一个以土地信息的规范化管理为基础, 以信息的存储、处理、查询和分析为基础功能, 为区域内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服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实现土地信息的手工作业管理向计算机管理的转换。具体目标为: (1) 土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包括指定指标体系、分类编码、信息收集渠道和采集方式; (2) 建立县级土地管理的数据库, 同时要考虑和上下级之间的关联; (3) 建立各行业的专业分析模型; (4) 联网形成分布式土地利用规划系统。

1.2 中远期目标

采用先进技术, 对区域内进行更广泛、更快捷的信息采集, 并利用土地信息资源, 为土地规划、计划和决策支持服务。具体目标为: (1) 扩展和完善土地信息系统的网络化; (2) 建立和完善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方法库和模型库; (3) 建立面向土地全程管理的决策支持业务系统, 形成一个高度协调化、信息交流网络化和信息分析智能化的基于GIS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2 土地利用规划系统数据库的内容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系统的近期目标并参考中远期目标, 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确定使用的数据库服务器和数据库包含的内容。内容可分为4个部分: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历史数据和专家库。

2.1 属性数据建设

属性数据主要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系统日常事务处理, 同时也是未来的历史数据。在属性数据的建设过程中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数据的标准和规范问题。这个标准和规范不是区域的、特定时间的规范, 而是广泛的、具有历史延续性的规范。具体设计内容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 (县 (市) 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根据该标准, 属性数据表应按照该标准建设, 编码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规范性。国家有关编码标准是代码设计的重要依据, 已有标准的必须遵循, 没有国家标准的则参照行业标准。在一个代码体系中, 代码结构、类型、编写格式必须统一。

(2) 唯一性。一个对象可能有多个名称, 也可按不同的方式对它进行描述。但在一个编码体系中, 一个对象只能赋予它一个唯一的代码, 反之一个代码只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对象, 不允许重码、乱码、错码。

(3) 系统性。有一定的分组规则, 从而在整个系统中具有通用性。

(4) 可扩充性。应留有充分的余地, 以备将来不断扩充的需要。

(5) 合理性。代码结构应与相应的分类体系相对应。

(6) 简单性。结构尽可能简单, 尽可能短, 以减少各种差错。

(7) 适用性。代码尽可能反映对象的特点, 以助记忆, 便于填写。

2.2 空间数据建设

空间数据是指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分布特征诸多方面信息的数据。它可以用来描述来自现实世界的目标, 具有定位、定性、时间和空间关系等特性。空间数据不仅能够表示实体本身的空间位置及形态信息, 而且还有表示实体属性和空间关系的信息。空间数据是土地利用规划系统分析与处理的主要对象, 对其进行有效地表达和存储一直处于研究的核心地位。

在空间数据设计过程中, 通常分为两步进行:一是图块结构的设计, 即按数据的空间分布将数据划分为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块;二是图层信息的组织, 即按照数据的性质分类, 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归为一类, 形成不同的图层。图块结构和图层结构是空间数据库从纵、横两个方向的延伸, 同时空间数据库是两者的逻辑再集成。

(1) 图块结构设计。为了在计算机中对大容量的空间数据进行有效地组织管理, 需将所研究的地理区域分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图块, 然后对这些图块建立空间索引。图块的结构构成空间数据库的基本组成部分。图块划分尺寸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划分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提高数据库的存取效率。图块划分按空间分布单元存取频率的高低划分图块; (2) 综合提高查询效率和管理效率。图块的划分根据实际情况使基本存储单元具有较为合理的数据量。数据量过大, 会造成查询分析效率低下;数据量过小, 不便于数据管理; (3) 提高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在定义图块分区时, 应充分考虑未来地图数据更新的图形属性信息源及空间分布, 以利于更新和维护。

(2) 图层信息组织。假设Li (i=1, 2, …, n) 为任一数据层。L=L1∪L2∪…∪Ln, Li是特性相同或相近的图元信息的总和, 数据层L是研究区域的所有信息总和。在图层信息组织过程中, 图层的划分是关键, 图层划分的质量决定着数据查询统计的质量。

2.3 历史数据建设

历史数据在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我们为区域的未来制定土地使用计划和安排时, 所考虑的不仅仅是现在的区域信息, 而且包括该区域的历史信息。通过区域内信息数据的演化过程, 推算出若干年后区域内的信息数据;分析推算出的数据和目标数据差距的要素, 制定出相应的未来工作计划, 使若干年后能达到目标数据。

历史数据的收集在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中是一个难点。一般情况下, 采用分主题的方法进行数据定期采集, 形成一个综合的、面向分析的环境, 以便更好地支持决策分析,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数据仓库技术。根据历史数据来源不同,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收集历史数据:

(1) 为未来保留历史数据。在当前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中, 定期按主题自动保存数据的时间切片, 对应于不同的主题, 数据抽取时间不尽相同。比如在“土地需求量及土地人口承载力”主题中可以按年为时间单位进行主题抽取;而在“耕地土壤情况与农作物”主题中则需按周进行抽取。

(2) 还原纸质历史数据。还原纸质历史数据是工作量非常庞大的一个过程, 将原始纸质数据全部输入数据库, 然后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数据抽取。

(3) 还原电子历史数据。还原电子历史数据是一个技术难度非常高的操作,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电子历史数据, 这些数据通常采用不同的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设计和编码都不符合标准, 很难直接导入;另外, 其它部门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的电子数据都可以为我们使用, 但又很难直接使用。一般情况下, 对于这类的异构数据库, 我们通常用下列3种方法之一来处理:数据格式转换模式、数据互操作模式、直接数据访问模式。

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和历史数据是密不可分的, 是用户查询、处理、分析的基础。此外, 还应为数据仓库中的每个主题配备相应的知识库或专家库, 以便更好地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3 结束语

在土地利用规划系统的建设中, 数据库建设既是核心, 又是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土地利用规划的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决策分析数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土地利用规划系统将肩负起更艰巨的任务, 这就要求数据库建设要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属性数据、空间数据以及历史数据建设原则的讨论, 为建立一个标准的、具有普及型的、可长期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萨师煊, 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赵锦域, 张丽萍.县 (市) 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J].农业网络信息, 2004 (10) .

土地利用数据 篇11

【关键词】遥感技术;土地利用;调查

引言

土地资源利用时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用地量逐渐增加的现阶段中,土地利用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变化过于频繁,这给我国如何实现对土地利用的科学化管理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往往能够改变传统土地利用调查中存在的众多弊端,实现对国土资源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其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土地利用信息的采集,因而在现阶段的土地利用调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的简介

遥感技术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传感器,然后利用传感器在与研究对象不接触的前提下获得该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信息,之后再利用相关的技术对所获得信息进行处理及加工,从而形成有助于人们研究和分析的数据信息。遥感技术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推广和应用有力的推动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和了解,相对于传统的测量方式而言,遥感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遥感技术在测量时所覆盖的范围更为宽广。第二,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收集大范围的瞬间静态图像实现对该区域的动态监测,更进一步的提高信息收集及处理的精确度。第三,遥感技术可以在多种环境下进行信息的采集及观测,甚至是在一些比较偏僻以及恶劣的环境之中也可以准确的工作。第四,遥感技术对信息的观测超出了人类肉眼所能达到的范围,特别是遥感技术中使用的电磁波波段能够从X光到微波,大大超出了可见光所能达到的范围。第五,遥感技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获得更为精确以及有效的数据信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发射了用来收集不同信息的遥感卫星,通过监测调查实现了对土地利用、农作物生产、森林火灾以及环境污染等多个领域的动态监测。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利用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遥感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研究深度不足

在我国现阶段中,虽然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重要意义,相关部门也应该致力于加强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但是经过详细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遥感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并没有对其应用的内容、范围、层次等进行详细的划分,缺少对遥感技术涉及内容的分析与研究,在对国内外遥感技术的研究上也缺乏力度。我们都知道,遥感技术在应用时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技术,任何一个环节以及技术出现失误都会使整个调查收集结果产生极大的误差,所以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从各个环节与技术方面加强对遥感技术的质量控制。然而,遥感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很难对所有的问题进行控制和解决,从而也就难以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所以这就要求参与土地利用调查的各级部门在利用遥感技术的过程中要加强相互之间的配合与沟通,明确遥感技术应用时的目标所在,从各个细节部分加强对遥感技术的控制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对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时的质量控制。

(二)各级政府部门对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时的重视程度不足

各级政府部门对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应用时的重视程度不足容易造成管理人员信息意识淡薄的现象,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由于对其重视程度不足会导致对土地信息调查工作的投入不足,土地利用调查所涉及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全,信息化网络建设的不足会导致土地利用调查信息在采集、分析以及处理时存在众多的阻碍。除此之外,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调查时所形成的信息系统由于标准不统一以及不规范还会造成参与该工作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信任与沟通,信息资源以及人力物力等难以做到技术的共享,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相互之间的信任,对进一步提高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的水平以及信息系统的完善性和规范性造成严重的阻碍。

(三)从事土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人才不足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应用较为缓慢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从事土地利用信息的人才不足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不够。在我国现阶段中,为更进一步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和管理,我国相关部门对耕地以及建设用地等的利用及变化情况进行了及时的动态监测,对当地部门对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执行状况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掌控,其中还包括对土地资源变更时发生的数据变化等信息,这些信息数据的存在能够为国家队土地资源进行决策和管理提供详细的理论依据,实现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上述理论数据的精确化收集与分析,在收集、处理以及分析等多个环节中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训,通过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等多方面的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遥感技术的掌握,从而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土地利用调查工作之中,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动态化管理。

结语

总而言之,遥感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众多的优点决定了其将会逐渐在我国各个行业得到推广和应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土地资源信息的收集、收集与分析,形成的理论数据对实现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深化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更好的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志海.浅谈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调查[J].新疆有色金属,2010,S1:66-67+69.

[2]孙静,赵伟,赵鲁全.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介绍[J].山东国土资源,2005,04:38-41.

[3]黄福奎.论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1998,03:22-26.

[4]杨承蕊,张和生.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1:132-133.

土地利用数据 篇12

1 全球定位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双重作用

近年来,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己先后被运用干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中。理论上, 遥感技术用干实时地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 发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 及时地对GIS进行数据更新。GIS则是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 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 并为智能化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实际操作中,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主要包括遥感图像解译、绘制解译图、比较参照不同期的解译图和专题图以发现变化、数字化图件、建立静态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生产和管理。在传统技术路线中, 用遥感技术发现了变化区域之后, 对变化区域的定量确定仅靠对遥感判释图上的区域界限进行量测。遥感图像的成像机理、图像分类方法自身固有的误差和其他误差 (如绘图误差) 使得遥感判释图上的区域界限是仅具有示意性和相当模糊度的界限。尤其是对大比例尺图件, 源干卫片的变化区域界限精度太低。因此, 在靠遥感手段基本确定土地利用变化区域之后, 对变化区域的准确测定是非常必要的。

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简称GPS) 是以人造卫星组网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原来指美国国防部批准研制的国防导航卫星系统, 该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 为全球范围用户提供全天侯、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以及时间数据。随着俄罗斯GLONASS系统的开发, 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也在变化, 它泛指利用卫星技术, 实时提供全球地理坐标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 GPS主要用干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 包括各类传感器和运载平台的空间位置。这样GPS由干定位的高度灵活性和常规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高精度, 成为测量学科中的革命性变化.这样GPS为准确把握土地利用变化区域提供了技术支撑。

另外, GPS数据对遥感信息也是一个必要的、有益的补充。遥感手段对积累性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后反应比较明显。对一个市县级行政区来说, 明显的、大面积的变化区域可以通过卫片大致确定。而对干小面积的或突然发生的有较大影响的变化, 卫片上或反映不出来, 或没有必要用遥感手段确定。这时就可用GPS接收机在野外很方便地获取变化区域的数据并对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库进行更新。所以, GPS不仅起到对遥感成果野外定位的量化作用, 而且也是一种独立的数据源。各种遥感手段和GPS技术各有特点, 它们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贡献也各不相同。

2 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于土地利用变化区域的准确定位

GPS静态对地定位时, 精度可达毫米级, 用干大地测量、板块运动监测等动态对地定位时, 精度可达厘米、分米和米级, 应用干卫星、火箭、导弹、飞机、汽车等导航定位之用。不同的GPS接收机精度不同、工作方式不同, 价格也有较大差别。一般未说, 一个市县级行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区域边界定位, 对GPS接收机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l) 精度达到5m。5m在1:0000图件上相当干0.5mm, 精度再高己没有意义。 (2) 动态测值。静态测值方式耗时太长, 无法保证数据的时间准确性。 (3) 事后处理方式的GPS接收机比实时处理方式的GPS接收机经济得多, 而且事后处理所需时间井不长, 对所获数据的时间准确性没有太大影响。

达到以上条件的GPS接收机的价格对县级土地部门完全能够接受。如美国麦哲伦公司 (Magellansystem Co叩。ration) 的ProMark-X-CM GPS接收机 (重约0.85kg) 在移动方式下 (MobileMode方式:每秒记录一个数据) 精度可达2m。两台同型号的ProMark-X-CMGPS接收机可形成一个”工作外, 价格大约八万元人民币。用户在野外可以将一台GPS接收机放在控制点作为基准站, 携带另一台GPS接收机作为移动站围绕土地利用的变化区域走 (步行、骑车或慢速开着机动车) 一遍, 即可获取有关数据。事后可在Wind。WS95环境下用随机的Gp S软件MSTARZ.of对数据进行以下处理: (l) 建立一个newsessicn, 输入名称及所在目录。 (2) 选取Mobile Mode方式 (另有SubmeterMode、Pseudorng Mode、Cent。eterMode方式) 。 (3) 输入控制点经纬度坐标。 (4) 在通讯菜单下将基准站GPS内存中的数据卸载下未得到CAR文件 (Carris phase文件) , 将移动站GPS内存中的数据卸载下未得到MOB文件 (m chile文件) 。 (5) 将唯一的CAR文件加入到Confteuration菜单下的Control Files中, 将一个或多个MOB文件加入到Remote Files中。 (6) 选Computer菜单项, 即可得到计算结果 (为D IF文件) 。处理过程的步骤1、步骤2、步骤3、步骤5基本没有多少时间消耗, 步骤4是最耗时的, 卸载3600个点数据 (大约一小时的数据获取量) 的M OB文件约需10分钟。步骤6的计算过程只需大约100秒。选定MSTARZ.of的PlotPositionFises菜单项, 移动站的运动轨迹可以显示在屏幕上, 并可放大查询每一点的具体信息。MSTARZ.of的Conversion功能可将记录各点位置坐标的DIF文件转换为ARC/INFO、ARC/VIEW、ASCⅡ等多种格式, 以利干数据共享。从价格、精度、效率等方面看来, GPS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 己经可以全面投入土地利用监测工作的主战场。

3 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析

为了规范GPS外业数据采集工作方式, 需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从地理信息系统角度说是建立多边形空间变化的概念模型, 这对GPS工作方式从理论上更加完善, 从实践上更加优化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将未进一步建立时空模型的基础之一。给出两个概念:一个多边形发生了变化, 从变化后的角度看, 将此多边形称作母多边形。多边形发生变化后, 原母多边形范围内所有的多边形, 称作原母多边形的于多边形。这里将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归纳为: (l) 多边形分裂、分裂后的各于多边形与其母多边形的相邻多边形无合井关系。这种类型又可细分为岛形、饼形、环形、全形等四种倩况。 (2) 单个儿多边形分裂, 其于多边形与其母多边形相邻多边形的于多边形有合井关系。单向扩张型有一个特例:一个多边形被另一个多边形完全吞并。

GIS矢量数据的操作要基干对实体边界的确认。GPS提供数据的一个直接原则是提供变化区的封闭记录。将这项原则结合 (1) 、 (2) 所讨论的多边形空间变化的类型, 可进一步将采集GPS数据的工作量减少。对岛形变化, 要提供岛形边界。对饼形变化, 提供形成饼形实体的径向边界。对环形变化, 提供环的内外边界。对全形和吞并形, 不用再测数据。对单向扩张形、相互扩张形, 提供子多边形边界中并非母多边形边界组成的弧段。这句话其实也可以概括所有的变化类型。

4 结论

a.准确把握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具有重大意义。在这项工作中, GPS技术不仅能对遥感技术成果进行量化, 而且是一种独立的数据源。

b.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能有效减少GPS测量的野外工作量。

C.空间技术的支撑是空间信息系统, 空间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据, 数据的特点是对整个儿空间体系将产生影响。GPS技术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之一, 其高时间精度特点对传统静态GIS提出了挑战, 将极大推动多时态GIS的研究, 其高空间精度的特点对遥感技术也产生巨大影响。

摘要:准确地、定量地把握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介绍全球定位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双重作用和技术, 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析, 简化GPS测量的野外工作量。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全球定位系统变化类型

参考文献

[1]陈利顶我国近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区域特怔及对策分析自然资源199入 (2) :1-s.

[2]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徐冠华, 田国民, 王超等遥感信息科学的进展和展望。地理学报, 1996, 5 (5) :385-397.

上一篇:高校创新班下一篇: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