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2024-10-22

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共10篇)

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篇1

引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也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为了更好的获取土地利用现势数据,国内外发展了遥感制图、航测制图和直接外业调绘等土地利用信息获取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调查周期长、效率低、入库难、调查尺度不精细等缺陷与不足。所以,利用现代3S技术将传统的方法加以改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随着以掌上电脑(PDA)为代表的移动式计算系统的日益普及,以便携式PDA等手持设备为基本的硬件平台,利用无线通讯和嵌入技术,在移动设备上嵌入优化的GIS应用程序、地理信息数据库及专题数据库信息,可以实现移动GIS[1]。因此,开发具有一定精度、体积小、价格适中、界面友好的PDA产品,成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发展趋势。

1 系统总体设计和功能设计

1.1 系统总体设计

土地利用调查与变更技术路线是:在Window Mobile系统的PDA上,通过无线网络访问网络数据库,将预调查更新的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下载到本地PDA上,再通过现场调查与其进行对比,对已变更地块进行更新。通过GPS采集节点坐标,实时地对增加或修改的地块进行编辑,实现坐标定位数据及土地属性数据的实时采集、编辑和后处理。再通过无线网络,将已确认的更改信息发送到服务器端数据库,以达到土地利用调查实时、高效的目的。

2.2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的主要功能应包括:1)数据读写模块包括数据文件的打开、变更图层、存储等;2)图层操作模块包括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选择地物等;3)图层管理模块包括对当前预编辑图层的选择等;4)图层编辑模块包括点编辑、线编辑、面编辑、文本编辑、删除对象、手动绘制、插入节点、移动节点、删除节点等;5)数据传输模块主要是数据同步功能。

2 系统的实现

2.1 系统的开发环境

系统的开发是在PC环境下,采用ESRI公司的嵌入式开发平台Arc GIS 9.3中的ArcGIS Mobile类库与Microsoft Visual C#2008开发工具进行集成开发。由于Microsoft Visual C#2008中提供了虚拟仿真器,可以方便地进行PDA测试。

2.2 主要功能的实现

1)申请预调查的地图服务功能[2]

以土地利用调查员的身份登录到移动端,向服务器提交申请,申请预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下一步的土地利用调查与更新做准备。

2)基本视图浏览、查看功能[3]

实现了GIS软件的基本功能,如放大、缩小、平移等操作。通过调用Map Action类库实现,其主要代码段如下:

3)图层管理功能

图层是GIS数据组织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空间数据进行分层是GIS对数据管理的重要内容。本系统中通过Tree View控件显示图层,然后再对预编辑图层进行选择。本实验将TreeView命名为layersTrVw,主要实现代码段为layers Tr Vw.Bring To Front(),通过layers Tr Vw_After Check事件,对图层选择进行控制。

4)交互编辑

能否和计算机交互是评价GIS系统的重要指标[4]。本系统的交互功能主要包括地物的增删、地物属性及节点属性的修改,节点的插入、移动、删除等。节点操作的主要事件代码如下。

3 系统的应用

将本系统命名为Landmap Data Renovate,进入系统的初始页面(如图1),点击进入系统,通过用户名和密码验证,给用户赋予权限。再从网络数据库中加载土地利用现状图,本实验加载辽宁省辽阳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地图显示在主窗口中,通过工具菜单的放大、缩小、平移等选项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浏览。经过外业的调查与对比,根据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更新。

土地利用调查与变更主要是对图斑的变更。图斑变更是系统的核心模块,对图斑的变更包括图斑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变更。图斑位置信息变更可分为自动变更和手动变更,均是通过GPS信号与接收模块和用户所设定的参数信息来完成的(如图2)。属性信息变更包括目标识别码、地类代码、地类名称、权属性质、村镇名称、所在图幅等的变更(如图3)。

4 结语

本文研究了基于PDA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方法,采用辽阳市土地利用数据,对Land Map Data Renovate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基本能够满足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工作,初步解决了传统方法工作量繁重、成本高的问题,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提供现势性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有一定的意义。但在数据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贵军.单一时相遥感数据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自动检测方法[J].遥感学报,2005,9(3):294-299.

[2]刘烨,季石磊等.C#编程及应用程序开发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4]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篇2

一、土地座落。填写变更图斑所在具体的乡(镇)、村、村民小组或农场、分场等的全称。

二、所在图幅号。填写变更图斑所涉及的所有图幅编号。

三、No。填写调查表编号。以乡为单位顺序编号,编号为7位阿拉伯数字,前4位为,后3位为自然顺序号;当变更内容较多需要填写多张表时,在调查表顺序编号后以分数并加括号形式注明页数和页号,其中分子表示页号、分母表示总页数。如2004018(1/2)、2004018(2/2)。

四、1栏填写图斑变更前所属的权属单位名称。

五、2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图斑编号。

六、3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地类代码。当图斑含未上图的零星地类、田坎等时,第一行填“/”,以下逐行填写组成该图斑的各地类代码。

七、4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面积。当图斑含未上图的田坎、零星地类等时,第一行填图斑总面积,以下逐行填写对应于3栏组成该图斑的各地类面积。各地类面积之和必须等于图斑总面积。

八、5栏填写图斑变更前的土地权属性质。国有—G、集体—J。

九、6栏填写图斑变更后所在的权属单位名称。

十、7栏填写图斑变更后的图斑号。

十一、8栏填写图斑变更后的地类代码及所含未上图零星地类、田坎的地类代码。

十二、9栏填写变更后的图斑面积。变更前各图斑面积之和与变更后图 1

斑面积之和必须相等。

十三、10栏填写图斑变更后的权属性质。国有—G、集体—J。

十四、11栏填写地类变更部分变更前的地类代码。

十五、12栏填写地类变更部分变更后的地类代码。当为可调整地类时,地类代码后加k,如可调整园地—021k。

十六、13栏填写12栏对应的地类面积。

十七、14栏填写当年新增建设用地的四种类型的代号,本批准本建设—B,其中占用耕地—B1;“批而未用土地”—P,其中占用耕地—P1;本未批先建—W,其中占用耕地W1;本前批准本建设(即本前的“批而未用土地”,本建设)—Q,其中占用耕地—Q1。

十八、15栏填写当年新增耕地的四种类型代号,土地整理—Z1、土地复垦—Z2、土地开发—Z3、农业结构调整—Z4。

十九、16栏填写补充耕地来源类型代号,使用“占补平衡”项目经费补充—J1、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其他资金补充—J2、农民自发开垦和社会其他资金补充—J3。

二十、备注栏主要填写上述栏中“其他”类的具体情况、“批而未用土地”的批地文件文号,以及需要补充说明的其他具体事项。

二十一、草图栏。将图斑变更前和变更后状况描绘清楚。特别是将未上图的零星地类、田坎及田坎系数等表示和了解清楚。在变更图斑内注明变更后的图斑号,并用括号注明变更前的图斑号以示区别。

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篇3

关键词:3S技术?国家级核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中图分类号:P208;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31-01

目前,3S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管理中的应用,已由单一应用向综合或集成应用发展:以多源遥感影像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检查的数据源,以GIS作为数据叠加分析和信息提取平台,以GPS/PDA为外业调查定位手段,三种技术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内业核查、外业核查等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

2010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作为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准确规范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保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真实性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2]。其目的是全面核查县级变更调查成果,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为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评定提供量化依据。

1 核查方法与技术流程

项目运用GIS空间分析以及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等先进技术,利用成果核查软件,采用归纳整理、人机交互检查、统计分析等多种内业核查方法,借助核查地区地类影像样本目视判读,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元,结合遥感监测成果,对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核查,逐地块检查变更调查成果数据与最新遥感影像及实地的一致性。保证土地利用现状、图件、数据三者一致。

通过内业核查,为外业实地检查提供目标和参考,为分析、验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提供基础资料,对国家下发的外业核查新增建设用地疑问图斑逐一进行实地核查,考虑外业核查图斑分布不集中、分布范围比较广等特点,充分利用GPS/PDA硬件平台,结合GIS的空间查询和分析技术对核查疑问图斑进行快速查找和定位,采用“远看近判”的方法开展核查工作。并对核查图斑进行实地拍照,获取实地现场资料,同时将核查的详细情况记录,并进行汇总统计、编写外业核查工作报告。

1.1 3S技術在核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核查,其目的是检查地方变更调查成果是否存在技术或人为因素造成数据失真,确保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2 遥感技术

遥感是获取土地信息的主要手段,具有极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文章采用数据库空间叠加套合检验法,开展内业地类一致性核查。以多时相、高分辨率的标准时点的遥感正射影像图为底图,在统一的地理参考坐标系统下,叠加需要核查的土地利用变更地类矢量数据,人机交互目视判读影像,结合解译标志,逐个对比检查影像判读地类与调查数据库中的地类一致性,将判读认为不一致的地类图斑标注处理,按照规定提取分类汇总归纳,形成数据文件,为外业实地核查提供依据。

1.3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是综合处理与分析多源时空数据的理想平台[3]。依据国家下发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开发统一的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软件,采用人机交互式检查方法,检查数据库的数据精度、数学基础、图层的命名、拓扑结构及属性结构等是否正确,并对各层间的套合、逻辑一致性进行自动检查。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遥感监测提取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监测图斑、本年批准建设用地(即B和P图斑)及“批而未用”土地建设情况(即PJ图斑)等与基础库图斑及变更数据库地类图斑等进行叠加分析处理,并将符合核查规程要求的图斑提取形成疑问图斑,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在地类一致性核查记录表的基础上,利用核查软件,按照疑问类型对疑问图斑进行分类型和分地类统计汇总,填写县级“疑问面积分类型统计表”和“疑问面积分地类统计表”。

1.4 GPS/PDA技术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中文简称为“球位系”,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4]。在外业核查过程中,采用GPS的空间定位技术可以快速便捷的搜索到核查图斑所在位置。

外业核查人员通过存储在PDA设备中的影像栅格底图数据和套合的疑问图斑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就能直观地在底图上查找到核查图斑所在的空间位置、几何形状等信息。对外业核查疑问图斑逐一进行实地核查并拍摄实地地物照片,确保照片与疑问图斑一一对应,填写外业核查记录表,为以后开展复核工作和内业后处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2 结语

“3S”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核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但是,受气候、地理环境以及软、硬件条件的影响,在核查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

1)部分核查地区受外部气候条件的影响,大气窗口时间较短,在影像数据收集时不容易获得无云雾覆盖的同时相图像。需要对该卫星图像进行去霾处理;

2)内业核查时,部分地区采用影像分辨率较低,结合解译标志进行地物类型判读时,对个人影像判读经验要求较高,不同的作业人员可能产生不同的判读结果,影响核查效果;

3)外业核查过程中,由于GPS接收卫星数据各地投影参数的不一致,以及差分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在进行定位导航时,会出现实地位置与核查疑问图斑位置有较大偏移的情况,还需要参照纸质的核查图斑分幅图进行比对,影响核查进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遥感卫星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新型传感器的应用,地物光谱分辨率的增强,遥感影像数学处理模型方法的进步,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以及PDA硬件技术的发展,3S技术在空间信息获取、更新、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越来越强,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郭湘.对第二次土地调查国家级核查的思考与建议[J].国土资源情报,2010(12):18-20.

[2] 史赛赛.3S集成技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应用[C/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09-17.http://www.paper.edu.cn.

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篇4

1 “3S”技术

“3S”技术是遥感技术 (R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简称。“3S”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整理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2,3]。由于空间数据受到地域、尺度、时间变化等因素的制约, 作为提供数据源的RS技术, 犹其是RS影像, 如何提高其准确性和使用效率, 成为“3S”技术发展新的方向。2004年, 朱运海、江涛等利用SPOT和ETM+影像对河北省万全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4];2005年, 付丽莉、李钢等通过北京大兴区的SPOT 5卫星影像室内判读发现变化图斑并与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5];2006年, 吴荣涛等从遥感混合像元成像原理及随机误差的概率分布规律等方面定量分析了SPOT 5遥感数据的误差, 并对其在1∶10000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几何精度中作了探讨[6]。

2 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及步骤

2.1 影像数据源

当前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所用的遥感影像数据源主要有:美国的LandSat卫星、IKONOS卫星、法国的SPOT卫星、美国的QUIKBIRD卫星以及航空摄影像片等遥感数据。几种常用遥感影像在数据处理方面的难易程度为QUICK BIRD>IKONOS>IRS>SPOT。

从性价比方面考虑, 遥感影像数据其波谱类型、空间分辨率及单位成本各不相同。选择时首先考虑满足更新图件比例尺的大小, 同时考虑信息数据的特点和成本投入问题, 以达到以最小代价满足更新图件的需要。美国LandSat多光谱卫星遥感影像的分辨率为30m, 价位最低, 每平方公里0.3元左右。而且陆地卫星LandSat的TM数据在有效面积、波谱范围、信息量、地学综合信息提取能力、分类精度、几何精度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可满足更新1∶10万图的需要。法国SPOT 5的性价比较好, 其全色遥感影像分辨率2.5m, 每平方公里8.3元, 多光谱遥感影像分辨率10m, 每平方公里4.17元。SPOTS的全色影像的分辨率远高于TM/ETM+的分辨率。而SPOT 5卫星的三个多光谱波段和TM的2, 3, 4波段相似 (均为可见光波段) , 但没有与TM1, 5, 6, 7波段相似的光谱波段, 故SPOT 5的光谱分辨率不如TM。

另外, 中巴资源卫星分辨率19.5m, 价格极低, 每平方公里仅0. 04元,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用中巴资源卫星影像。美国IKONOS和Quick Bird卫星, 分辨率达到米级或分米级。完全能够满足1∶10000比例尺测图精度要求。

2.2 数据处理

利用遥感影像进行1∶10000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从影像几何纠正, 到目视解译提取土地利用数据, 都要求影像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为了更好地判断、选取明显地物点进行影像几何纠正以及更准确地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必须进行影像处理。影像处理主要包括像元重采样、全色与多光谱影像融合前增强、影像融合以及融合后影像增强等。

2.2.1 数据重采样方法

重新定位后的像元在原图像中分布是不均匀的, 即输出图像像元点在输入图像中的行列号不是或不全是整数关系。因此需要根据输出图像上的各像元在输入图像上的位置, 对原始图像按一定规则从新采样, 进行亮度值的插值计算, 建立新的图像矩阵。

常用的内插方法包括:最临近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法。

最邻近法 (Nearest Neighbor) 是将与某点最近的整数坐标点的灰度值取为该点的灰度值。这种方法计算量小, 有一定的精度, 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当该点相邻像素灰度值相差较大时, 这种灰度估值方法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且处理后的图像灰度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

双线性内插法 (Bi-Linear Interpolation) 使用某点的4个邻近像素的像元值, 按照其距内插点的距离赋予不同的权重, 进行双线性内插求出该点的灰度值。计算量较最邻近法大, 但避免了最邻近法灰度不连续性的缺点。

三次卷积内插法较为复杂, 它是使用内插点周围的16个像元值, 用三次卷积函数进行内插。该法计算量大, 运算速度慢, 但精度高、中误差约为双线性内插法的1 /3, 能保持较好的图像边缘细节。

2.2.2 遥感影像几何精纠正

在遥感成像时,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遥感图像存在一定的几何畸变现象, 这些畸变和失真影响了影像的质量和应用, 必须进行消除, 即进行几何校正。卫星影像的纠正有两种, 一是根据卫星轨道公式将卫星的位置、姿态、轨道及扫描特征作为时间函数加以计算, 来确定每条扫描线上的象元坐标。多数用户得到的便是这种, 但是往往由于遥感器的位置及姿态的测量值的精度不高, 其校正图像仍存在不小的几何变形。因此进一步的几何纠正需要利用地面控制点和多项式纠正模型。

2.2.3 遥感数据的融合

融合技术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方法, 如Lab融合、HIS融合、PCA变换 (K-L变换或主分量变换) 、Brovey变换、HPH变换 (高通滤波变换) 、线形复合运算和乘积运算、比值运算。这些方法都可以用来对高分辨率数据进行融合试验, 并具体应用到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实践中来, 以充分发挥多平台、多层次、长系列化遥感资料, 提高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实效性、可比性和调查精度。本文主要对主成分变化法和HIS变化法进行试验和研究, 比较分析结果。

主成份变换 (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压缩方法, 它将具有相关性的多波段数据压缩到完全独立的较少的几个波段上, 使图像数据更易于解译。主成分变化法包括两种方法:一是将参与变换的各个波段包括高分辨率数据在内统一进行主分量变换, 然后反主分量变化;另一种是先对多波段图像做主分量变换, 用多个主成分表示原图像信息, 转换后的各主成分图像互不相关, 各自独立, 用高分辨率全色波段替换第一主分量, 再进行反主分量变换, 得到融合后图像。

HIS变换是将遥感图像从红 (R) 、绿 (G) 、蓝 (B) 三种颜色组成的彩色空间转换到以亮度 (I) 、色度 (H) 、饱和度 (S) 作为定位参数的彩色空间, 以便使图像的颜色与人眼看到的更为接近。其中, 亮度表示整个图像的明亮程度, 取值范围是0~1;色度代表像元的颜色, 取值范围是0~360;饱和度代表颜色的纯度, 取值范围是0~1。HIS变换法先将多光谱影像进行彩色变换, 分离出I、H、S三个分量, 然后将高分辨率全色影像与分离的I分量进行直方图匹配, 使之与I分量有相同的直方图, 最后再将匹配后的全色影像代替I分量与分离的H、S分量, 做HIS逆变换后得到RGB融合影像。

3 遥感影像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3.1 影像融合

利用的遥感资料是2006年4月天水市秦州区西郊SPOT 5影像数据。影像融合前预处理主要包括图像重采样、几何校正和图像配准三个部分。首先应对欲融合的多波段影像进行双线性内插法重采样, 然后进行波段组合和几何配准, 使不同波段的遥感影像在几何上能完全匹配, 像元分辨率归化一致。最后进行融合处理, 分别使用主成分分析变换、HIS变换和Brovey变换融合方法的图像, 如图1所示。

3.2 遥感影像解译

遥感影像解译主要有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两种类型。人工目视解译方法主要通过手工描绘或借助于图像处理工具的方法, 确定变化图斑的范围。目视解译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但其工作量较大, 调查速度较慢, 发现变化区域比较困难。计算机分类方法的特点是调查的速度快, 符合快速成图的要求, 特别是计算机分类法可以识别出像元的每一级灰阶差异, 这是目视解译不可能做到的。但计算机分类法在考虑目标物的形状、位置及它们的空间相关性时要比目视解译困难, 常常因此影响分类的精度。

在分析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识别变化信息的各自优势后, 本文将上述两种信息变化提取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更新。首先对两期遥感数据进行辐射校正配准, 应用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检测出变化区域, 结合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 获取准确的变化范围, 最后, 确定变化地类, 如图2、3所示。

3.3 土地利用变化提取

结合本区域特点, 在充分分析三种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基础上, 采用计算机自动处理技术提取各类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结合人机交互处理技术进行检核和修改, 减少信息提取的错误率, 如图4所示。

4 精度分析

精度分析是遥感调查过程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通过精度分析, 调查者能确定调查方法的有效性, 改进调查方法, 提高调查精度;使用者能根据调查结果的精度, 正确、有效地获取调查结果中的信息。本文以1m分辨率的航片为对照, 对SPOT 5影像解译的变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遥感调查结果的精度有3种形式, 即位置精度、类型精度和数量精度。位置精度 (也称定位精度) 是指调查所得地图与参考图上对应单元在空间坐标上的位置差异;类型精度 (也称定性精度) 是地图上的图斑类型与实际类型相比较的判读正确程度;数量精度 (也称定量精度) 是指调查结果中某类 (或各类) 的数量与该类 (或各类) 实际数量的接近程度。

4.1 位置精度

地图上各个地类的位置精度取决于类型界线的转绘。因此, 位置精度的分析通常是在解译图上选择几个代表性的样区, 利用精度较高的转绘方法 (如转绘仪法) 进行转绘, 选择一些检验点与地图上的对应点进行比较, 求出每一个点的位置误差。

通过对比试验片区的面积, 我们得到:对于勾绘图斑来说, 使用1m分辨率的航片的位置残差在0.1~3m之间, 而使用2.5m分辨率的SPOT 5影像, 残差则大于3m, 有些达到15m。

4.2 类型精度

通过抽样分析, 对每个地类的子类分别选择10个检验点, 在人机交互解译出土地利用变化图上, 共计选点500点, 进行类型精度评估。结果表明整体类型精度为97.28%。

4.3 数量精度

数量精度是指调查出来的各类土地利用面积数据与实际面积数据的接近程度, 这里所说的实际面积数据为1m分辨率的航片调绘出的面积。经过统计, 所选择的83块图斑的各类土地利用面积与实际面积的统计差值为524.21亩。其相对误差符合《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 (试行) 》面积量算的精度要求。

5 结语

主要介绍了利用丰富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从遥感影像的获取到影像数据的处理方法, 再通过人机结合的方法绘制出变化区域, 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以上方法和步骤, 不但可以使遥感影像应用于土地勘察与调绘, 而且对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进行更新也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梅安新, 彭望碌, 秦其明, 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陈新福.浅谈“3S”技术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7) :123-125.

[3]张京红, 申双, 李秉柏.用SPOT图像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和动态监测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 24 (1) :99-105.

[4]朱运海, 江涛.利用SPOT和ETM+影像进行县级土地利用调查——以河北省万全县为例[J].四川测绘, 2004, 27 (1) :26-29.

[5]付丽莉, 李钢.SPOT 5卫星影像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信息化, 2005 (5) :24-28.

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篇5

邓 青 春

(四川师范大学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在探讨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数据库建库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从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和土地利用规划专题信息两大方面对土地利用规划信息进行分类及对数据进行编码,并研究基于GIS平台土地利用规划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并分析和总结建库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GIS;土地利用规划;建库流程;技术

Study on Spatial Database for Land-use Planning Based on GIS System

DENG Qing-Chun

(The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 Sciences,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6,Sichu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demand of building spatial database for land use planningand the foundation geographyinformation and the land utilization plan topic information, the programming information of land use planning is classified and coded.And analysis the process and essential technology during building the database based on GIS.

Key words:GIS;land-use planning;building database process;technology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S]

[2] 国土资源部.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S].[3] 国土资源部.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试行)》[S].[4]阮晓兵 浅谈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 2005. 12

[5]李景文,黄钧华.桂林市土地利用规划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方法.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3.10

[6]黄照强,黄杏元. 新一代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11

[7]廖一兰,王亚华,孙在宏.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建库模式研究.农机化研究,2006.2

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篇6

为做好2011年度土地利用变更, 监测年度用地情况, 国家根据各地土地利用变化特点、管理需要, 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高程数据等控制资料为基础, 充分利用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数据, 以区县为单位, 制作覆盖全国的最新土地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 与2010年遥感影像图叠加分析, 通过前后时相的对比, 提取监测变化信息, 及时下发地方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变更调查成果核查, 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提供基础资料。

2 核查内容

2.1 监测疑问图斑核查

(1) 图斑位置、范围界线、地类认定等的正确性以及与影像的吻合情况和套合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对图斑地类与影像不符或疑似错误图斑地类进行重点标注, 以待外业核查。

(2) 新增建设用地类型核查。一是往年“批而未用”土地建设情况;二是2011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情况 (分为“本年批准本年建设”、“本年批而未用”、“本年未批先建”三种类型)

2.2 权属界线的变化核查

(1) 应核查其位置、走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2) 应核查其资料的齐全性和程序的合法性, 是否有界线双方应依法重新签订土地权属协议书, 土地权属性质分为国有和集体。

2.3 非国家监测图斑变化核查

(1) 建设用地核查

(2) 非建设用地核查

2.4 非建设用地流量流向异常核查。

(1) 耕地变更为其他地类 (耕地减少) 的核查

(2) 其他地类变更为耕地的核查

3 核查方法

3.1 内业核查方法

将2011年调查单位提交的基础库与省厅下发的正射影像图及监测图斑叠加套合, 使用ARCGIS软件首先检查数据库中有变化的图斑, 再利用目视判读逐图幅进行核查, 将地类和实际不符的图斑记录作为野外实地核查的依据。

3.2 遥感影像中地表物体的特征

遥感影像的解译主要两种方式, 一种是目视解译, 另一种是机器解析。本次核查主要使用的是目视解译。目视解译主要是人眼观察每种物体在影像上体现的不同色调、形状、大小、阴影、纹理、图案等方面判断地表物体。影像数据类型的不同物体呈现的影像也不同, 判断物体特征要了解影像资料类型。再从整体观察影像中各种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联系, 综合分析目标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从容易判断的地物开始, 对不能肯定的地物从周围简单的地物分析推断, 充分利用各种直接和间接解释标志。

3.2.1 城镇村影像特征

在影像上, 房屋要表现的色调比较均匀, 在住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城镇道路成网状, 路与路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如图1。

3.2.2 道路影像特征

道路从形状上判读宽窄相等, 相互交错的条带状图斑, 色调上呈亮色, 一般分布在城镇村或是农地周边。

3.2.3 农作物影像特征

耕地一般以块状分布, 地类边界清楚, 地块整齐。

3.2.4 水系影像特征。

河流界线明显、弯曲自然不像道路, 宽窄不一的条带状。湖泊, 轮廓明显, 色调较暗, 一般周围都有植被。如图2

3.2.5 荒地影像特征。几何特征不明显, 地类边界不规则。色调比较白。

3.3 外业核查

3.3.1 外业核查方法

外业核查主要对内业可疑图斑地类不一致图斑进行实地核查。采用“远看近判”法开展实地核查, 远看可以看清地物的总体情况及相互位置关系;近判确定具体地物的准确位置和土地利用现状, 将地类的界线、范围、属性等调查内容准确确定。实地拍摄疑问地物现状的照片, 并如实记录核查结果和外业工作轨迹。提交外业核查成果汇总表。记录表填写应当属实、具体, 当外业核查图斑存在多种地类时应当分别记录大致不同地类比例, 外业核查时应拍摄不少于两张不同角度的实地照片, 照片拍摄注意选位, 需尽量选择能够体现其地理位置的地点进行拍摄, 远景近景结合, 力求全面反映疑问图斑土地利用情况。根据疑问图斑边界在照片上用红线描绘相应图斑边界, 标注疑问图斑和相邻图斑的相应图斑编号。疑问图斑叠加影像的略图中应包括将照片编号, 并将每张照片拍摄的站立点位置和拍摄角度用箭头指示, 如图3。

3.3.2 外业核查图斑认定方法

(1) 在农村居民地内部或周围, 与周边的耕地有明显界限的绿地、内部有零星房屋、牲口房或草垛的空闲地等, 一般归为到农村居民地。

(2) 对于四周用围墙、栅栏或铁丝网围起来地块, 如果已实质性开工的, 一般认定位建设用地;如果内部长期未进行任何建筑施工、大面积的荒草地、裸土地的土地, 按荒地进行认定。

(3) 对于农家乐等休闲娱乐用地, 将建设用地于其他地类区分。

(4) 由于工程拆迁或改善居住环境的需要, 农村居民点搬迁而造成荒芜、废弃的土地, 一般按荒地地类认定。

(5) 认为撂荒的耕地, 耕作层未破坏的, 依据相邻的图斑地类按耕地地类认定;如果耕作层以破坏, 或者在耕作层上填埋砂石、平整以及长满荒草, 而又闲置没有利用的土地, 按现状认定为其他草地或裸地等地类。

(6) 流域性河流两侧与大堤之间的滩地, 农民自己开垦和临时拾种的土地, 受天气等因素影响经常欠收和绝收的, 一般可按内陆滩涂地类认定。

(7) 河床采沙地, 经实地核实属于未批准私自采沙的, 安内陆滩涂认定地类, 有合法采矿批准手续的土地, 按采矿用地认定。

(8) 草地认定主要依据用途进行, 不为畜牧所用的, 不能认定天然牧草地或人工牧草地;如果在耕地上栽种的草坪、草皮等用于绿化的草地, 面积较大、成规模的, 应按耕地地类认定。

4 结束语

目前, 由于我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造成了对非农用地缺乏宏观控制, 出现了“批荒占耕”、“多批少报”、“闲置撂荒”等现象, 导致国家大量土地资源、资产流失。为控制这种土地严重流失的现象, 必须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篇7

在我国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后, 按照国土资源局制订的新机制与新方法, 改变了原来纯数据管理方式, 开始发展为图数一致的“一张图”管理形式。在新的管理形式中, 3S是其的技术支持, 每年的遥感监测结果和土地变更调查是实现“一张图”建设和依法监管的基础, 给国家的土地宏观调控创造了翔实的数据支撑, 为国家制订科学和合理的土地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 在开展的变更调查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给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土地变更调查概述

在我国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后,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有了新的内容:每年由国家下发遥感监察图斑, 地方上进行核查变更调查再上报国家, 国家引用建设用地综合信息监管平台进行检查。从这其中可以看出, 地方的具体任务:利用部里下发的遥感监测结果, 结合当地政府每一年度建设用地的审批情况、土地开发情况, 以每年的最后一天为统一点, 对本地的土地资源的各类利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 以掌握年度新增耕地、建设用地等变化情况, 根据外业调查的结果, 逐级生成更新数据包并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 变更调查成果, 为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具体内容包括:新增耕地坡度和类型调查;建设用地变化情况调查;各类土地利用及权属变化情况调查;新增可调整地类变化调查以及基本农田情况。

二、现状:

1. 监测图斑的数量多、分布广, 外业调查工作量大

在2009年以前, 遥感监测资料大多数来源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数据库, 受当时技术条件及数据来源所限, 提取的监测图斑相对较少;到了2009年之后, 数据的来源有了很大的变化, 用两年度监测影像通过100%全覆盖的提取方式, 监测图斑数量急剧增加, 甚至达到了以前的多倍。在图斑的范围方面, 也有了巨大的增加, 分布的范围也更加广泛。这些情况, 造成了外业调查工作量的巨大, 更增加了外业调查的难度。在如此时间紧、要求严、任务重的情况下, 如何做好从外业调查到内业采集, 最后变更到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生成增量数据上报国家, 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难题。

2. 资料收集不齐全, 影响变更调查的进度和质量

变更调查的实施有着特有的实施方案, 各个部门有着明确的分工。对于规划部门来说, 需要提供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下达、执行情况, 基本农田补划、调整等相关资料也由他们负责提供。对于耕地保护部门来说,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负责提供年度建设用地审批、基本农田依法批准占用及补划资料, 并要核实确认年度审批建设用地的变更调查上图结果。对于执法监察部门来说, 要负责提供本年度违法用地的位置、范围、数量及查处情况, 并对年度违法用地变更调查上图结果核实。对于地籍部门来说, 需要他们负责组织实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 完成相关资料的调查上图工作等。

3. 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不到位, 影响变更调查成果质量

现在变更调查采用了新的机制、新的方法, 遥感监测结果被充分利用, 来调查土地利用现状的变化情况, 同时, 变更调查的成果被明确为年度土地卫片执法的基础数据。然而,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私利, 想方设法地规避卫片执法检查, 故意隐藏违法用地的心理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大量存在, 他们上报的变更调查数据反映不了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的多个方面的变更调查, 是一项基础性的调查工作, 在紧迫的时间内完成重大的任务, 需要政府的各个部分做好协调性的工作。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 政府的相关部门分工不合理或者不够明确, 使得地籍部门成为变更调查工作的主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地籍部门人手不够, 对地类和合法性的认定很是随意, 不能够很好地认识新机制下的变更调查方法。在进行卫片执法检查过程中, 发现了一系列由于违规操作而产生的问题, 严重地影响到变更调查成果的质量, 也影响了卫片执法的工作。如:变更为建设用地的地块, 实地却是农田的情况时有发生。

4. 变更调查软件的操作不熟练, 影响了变更调查的进度。

在“一张图”工作模式下, 调查范围有了由单一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地方国土部门全年工作的检查转变, 给规划、耕保、执法和地籍等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要求下, 土地变更数据库中各个资料都要得到体现, 加之采用增量上报模式的历史短暂, 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同时, 地方地籍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较少, 技术水平不够先进, 对新的系统还未能做到熟练地操作, 给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三、对策

1. 外业调查在土地变更调查中是最

艰巨的任务, 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途径, 是保证调查成果真实、准确的关键步骤。为了确保外业调查的顺利开展, 变更地块的合法性资料要及时收集, 并将内业将已经通过审批的项目用地进行圈定, 从而使得这项工作更有针对性, 工作更有成效。

2.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内部之间应加

强联动和衔接, 以使得变更调查结果能够做到如实上报;要落实每个部门的责任制, 增强每个执法人员的责任心。作为土地执法人员, 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握辖区内的土地变化情况, 对外业调查和数据确认工作做到全程参与, 防止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3. 新的机制要有更高的技术水准做

保证, 在具体的实践中, 要加强有关软件运用的培训, 使得参与人员掌握科学而全面的方法, 保证变更调查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四、建议

1. 加强县级自检、市级复查、省级验

收和国家级核查确认的工作。对于历史遗留问题, 要积极整改, 使得数据库成果的整体质量得到保证。为了调查工作的科学、规范, 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针、政策, 使得调查结果真实、准确, 做到“图、数、实地”三者的统一。

2. 逐步建立实时变更的快速更新机制

将调查的各个环节相结合, 参与的每个部门每年一度的工作细化分解成季度或者半年度任务, 将会加快数据库更新的实时性。在统计类型、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方面, 应该是做到趋向一致, 以有利于变更调查成果的更新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韩世静, 安钧鉴.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 (104)

[2]白亚旻, 胡石洛.试析土地变更调查中3S技术的运用[J].科技传播.201 (114)

[3]曾毅, 刘庆元.基于3S技术的土地变更调查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 (012)

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篇8

(一) 敦化市黄泥河镇土地利用情况

敦化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 长白山腹地, 隶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地处东经127°28′-129°13′, 北纬42°42′-44°30′。东与汪清县、龙井市相邻;南与抚松、安图县相接;西与蛟河、桦甸市毗邻;北与黑龙江的五常、海林、宁安三县接壤。南北200公里, 东西142公里。下辖11镇、5乡、350个行政村、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是吉林省区域面积最大的县级市。黄泥河镇是敦化市下辖11个乡镇之一, 位于敦化市的最西部, 距市区35公里。西与蛟河市接壤, 是延边州的西大门。下辖16个行政村和镇区建设街、林业街两个办事处。人口数4.92万。

据2007年度统计全镇土地总面积41293.92公顷, 共分3个一级类、9个二级类、32个三级类。其中, 农用地面积为35755.87公顷, 建设用地1540.47公顷, 未利用地为3997.58公顷。三者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6.59%、3.73%、9.68%。全镇土地利用率为90%。农用地中耕地为3576.50公顷, 园地为402.65公顷, 林地为31596.31公顷, 牧草地无, 其他农用地180.41公顷。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244.28公顷, 交通运输用地224.30公顷, 水利设施用地71.89公顷。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38402.09公顷, 其他土地155.49公顷。

(二) 2007年度各地类变化情况

2007年年全镇变更各类土地:一是农用地年内增加面积1.08公顷, 年内减少120.83公顷。其中, 耕地减少10.47公顷, 园地减少0.93公顷, 林地减少109.1公顷, 牧草地无变化, 其他农用地增加了0.74公顷。二是建设用地年内减少了1.05公顷, 年内增加了133.5公顷。其中, 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了1.05公顷, 公路用地增加了132.5公顷, 独立工矿用地增加了1.03公顷。三是未利用减少了12.75公顷。其中, 荒草地减少了11.49公顷, 裸岩石地减少了1.26公顷, 主要用在高速公路的建设。

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概述

(一)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指在土地详查成果基础上, 按照有关技术规程和技术规定, 采用不小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比例尺的现势性强的遥感正射影像图为调查工作底图, 以土地产权、土地利用现状为调查内容, 以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手段结合实地调查, 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现状, 建立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汇总、统计各类土地数据, 全面更新土地利用基础图件。

(二)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工作意义

当前, 计算机已经深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要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 就必须紧跟时代信息化的步伐。人们也把国土资源的信息化放在当前工作的首位, 国土资源的信息化也已经不是一个口号, 而是人们工作的一个重点。为了更好地宏观调控土地利用, 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把用地的管理提升到网络的层次, 提升政府管理的透明性, 这样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发布与参与平台和精确的动态基础数据库,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但利用传统的台账建立数据库, 并逐年变更到现状的方法已经失去了成效, 因为大量的数据, 多年的累计, 使得误差累计效应相当的明显,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使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目前的难题, 这样土地利用图件更新也就渐渐的为人们所重视,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土地利用图件更新, 建立更新库。本次土地变更调查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因采用了卫片, 所以称之为“图件更新”。和现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相比, 它具有地类识别准确, 面积勘查精确等突出优点。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也为全国土地二次详查奠定了基础。

(三)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工作原则

1. 与原有资料相衔接的原则。要充分利用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和已完成的行政区域勘界资料。

2. 实用与创新的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充分运用先进、实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提高调查成果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强化调查成果应用, 及时开发利用调查中形成的各种资料, 提高调查成果的时效性。

3. 实事求是、为土地规划和决策服务的原则。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真实反映调查时点的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作的任务、质量、进度等, 必须符合国家制定的土地政策和编制规划的需要, 提供科学、现势的基础数据和图件资料。

三、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重视不够

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在开展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没能全面认识到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重要性, 从而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技术等支持。这也是基础数据不详、研究不够深入的重要原因。随着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在全国经济中所起作用的不断体现, 我们应该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重视程度。

(二) 对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入认识和总结

上一年土地利用变更报告结果暴露出了调查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就目前而言, 我们并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方案, 很多问题都悬而未决, 在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出最终结论的情况下, 这一轮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启动起来, 必然会导致在调查中众多问题的存在。

(三)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编制队伍水平不高

乡镇所采用的数据和图件大多数都是以上一轮的为主, 而组织人员也和上一轮的差不多, 大多数以自身里力量为主, 自己收集资料完成整个更新调查, 而没有聘请具有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专业资格认证的人员或在上级人员陪同下进行, 缺乏专门的机构等等, 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水平不高, 数据结果不够准确的源泉。

(四) 数据库问题

乡镇一般不放数据库, 这样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 上级进行图斑调绘后把调绘后成图发放到乡镇, 乡镇的变更调查都是以调绘后的成图为底图进行变更调查, 填写变更记录表, 变更一栏表, 然后进行数据分析, 上报。最后由上级同一进行数据库新建。

四、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领导管理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一项时间紧, 任务重, 技术性强的工作, 所以这就要求领导班子要充分发挥带头的作用。要认真阅读方案和技术规章, 一步步有次序, 有准备地进行。设立健全组织是开展一项工作的基础, 因为好的领导组织才能带动下面的发展, 从而得到更好的结果。最好是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 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抽调外业人员。其次是要协调配合, 土地变更调查涉及到财政、民政、发展计划、国土资源、建设、统计、科技、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 涉及到各个乡镇、各个村居, 基本农田保护检查也涉及到国土、建设、农、林、水等多个部门, 各方面关系复杂。因此, 要加强各方面的协调与沟通, 统一认识, 统一行动, 相互支持, 密切协作, 形成工作的合力。最后要求真务实, 严格奖惩。乡镇工作涉及到更多的是群众的实际问题, 要深入群众, 切实把情况摸清, 把数据填实, 把工作做到位并如实准确的反馈到上级。要建立各项制度绝不能再出现数据不详、情况不清和管理松弛的现象。在这次变更调查后要建立乡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真正实现对外“以证管地”、对内“以图管地”。和上级要签订建立完善的责任目标, 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内部要有明确的考核制度, 奖惩分明。

(二) 加强成果应用及更新维护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数据, 所以要加强管理, 进一步提高调查成果的应用化水平。要充分发挥调查成果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国家重大项目中的基础作用;在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管理以及土地执法监察等国土资源管理日常业务中, 要坚持更新调查成果作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建立“以图管地”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 提高管理科学化决策水平。另外, 要严格保持更新调查成果资料的现势性, 及时变更更新调查成果, 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在变更调查工作中要注意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不要积攒和留置问题。

近年来, 全国各地十分注重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在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效率的基础上, 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举措。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经验和举措, 结合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的土地利用情况去实践和发展。现在用科学, 科技的手段管理国土资源是现在社会的一个新课题, 也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同时也是我们这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走出一条在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进程中的新路子, 尽快真实的实现对外“以证管地”、对内“以图管地”。

摘要: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7〕217号) 、吉林省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2007年度吉林省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通知》 (吉国土资籍发〔2007〕13号) 、《敦化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做好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 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在2007年十月经过技术培训、外业调查、汇总统计、数据分析, 进行了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继完成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后着重分析调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方法和建议。

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探析 篇9

外业调查以村为单位, 权属调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同时进行。将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内容与1∶10 000SPOT5卫星正射影像叠加, 形成外业工作底图。权属调查中未发生变化的以原土地详查权属调查成果为准, 对发生变化的进行变更调查。地类调查先对土地利用分类界线及其他各种界线进行室内预判, 解译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制定外业调查方案。对于重要调查的内容, 必须以影像为准, 野外重点调查核实, 保持土地更新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和图形、属性数据、实地三者的一致性。并在此基础上与最新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进行衔接, 建立更新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2 项目实施原则

2.1 统一部署的原则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 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工作过程中坚持统一部署、统一工作方案、技术标准、验收标准的原则。

2.2 统筹兼顾的原则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除了要准确反映修文县土地利用的现状, 还要能满足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估工作、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要求, 尤其是正在开展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同时还要满足即将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等需要。

2.3 充分利用原有资料的原则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和已完成的行政区域勘界等成果资料, 以节省工作时间和成本。

2.4 实用与创新原则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方法, 勇于创新, 提高整个更新调查的技术含量, 加快调查进度, 降低成本, 提高工作质量。

3 组织实施

3.1 项目的实施

项目的实施由贵州省第二测绘院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由修文县国土资源局负责配合、协调工作。

3.1.1 准备阶段

在项目正式实施前, 贵州省第二测绘院从技术、资料、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布置, 2006年1月开始影像纠正融合, 详查数据库、历年变更调查资料分析, 各种培训也同时启动。

3.1.2 内业预处理

收到SPOT 5卫星影像数据进入纠正和影像融合, 获得1∶10 000正射影像图。通过已有详查和变更调查图与正射影像图套合, 找出已有详查和变更调查图与影像数据不一致的地方, 确定调查重点。通过内业预判, 对1992年详查的图斑线进行修改, 对变化的地类进行重新勾绘, 套合最新行政勘界的界线, 形成外业调查工作底图。

3.1.3 外业调查阶段

(1) 乡、村两级行政境界调查。

将修文县县级行政界线按照民政部门核准的最新勘界成果, 转绘到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上, 进行实地核实;乡镇级、村级界线利用原土地利用详查资料结合详查航片资料进行核对, 再通过外业调查实地核实。

(2) 权属调查。

利用修文县国土资源局农村集体土地发证的资料, 在外业工作底图上进行核对, 再通过外业调查实地核实土地权属。土地权属界线以原有的土地权属边界协议书和城镇土地权属调查资料为依据, 确定集体所有土地和国有土地的权属界线, 原有土地权属界线已变化的, 按有关规定重新确定土地权属界线。

(3) 图斑地类调查。

依据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 (过渡期适用) 和原有土地利用现状图, 结合最新的图件资料, 通过野外调查, 确定土地类别和使用现状, 确定地类图斑。

(4) 线状地物调查。

实地宽度大于1m, 小于30m的线状地物作单线调绘, 测量其宽度并在外业调查图上详细表示, 宽度大于30m的线状地物作为图斑进行调绘。线状地物编码标注在其宽度量测处, 同时记录其相应属性。

(5) 零星地物调查。

零星地类指耕地中的非耕地且实地面积小于最小上图图斑标准大于0.15亩的地块, 调查时在工作底图相应位置绘点注记, 并记录其属性信息 (表1) 。

3.2 内业整理及更新数据库

(1) 整理外业调绘成果, 对外业成果进行检查, 并将外业调查成果图整理到标准工作底图上。

(2) 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 根据《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 对外业工作底图进行扫描纠正, 套合影像数据, 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数据库更新工作。按要求输出1∶10 000标准分幅卫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挂图, 及各种统计数据表等成果。

3.3 各项成果质量评价

本次试点建立了严格的检查机制。从内业预判, 外业调绘质量, 到数据库的建立, 成果图件输出, 层层把关, 每一步工作都建立了严格的自检、互检和质检部门检查的制度, 并由厅专门成立检查组进行预检, 保证了更新调查的质量。

4 结语

(1) 加强领导是搞好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前提条件。本次试点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厅领导的高度重视, 厅试点领导小组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就实施方案进行讨论, 就有关的技术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认真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使本次更新调查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2) 合理利用现有的各种数据资料, 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调查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次工作不仅利用了现势性强、能满足工作需要的SPOT5卫星影像资料, 还充分的利用了原有详查数据、历年更新调查数据等资料进行有效的补充, 提高了质量和效率, 使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3) 基层土地部门的密切配合是保证。针对承担单位对地方土地现状不熟悉的问题, 以及基层土管部门对影像判读、识图上的欠缺, 针对基层部门人员专门进行技术培训。双方密切配合、取长补短, 不但为完成工作奠定了基础, 也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为今后开展土地利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完善质量控制环节是关键。应该保证影像纠正的数学精度和影像融合的影像质量, 从基础数据上加以保证。通过影像处理, 影像上各种地类能够较好的加以区分, 在室内就可对大部分地类做出较准确的判读。通过野外精度检测, 纠正的质量能达到1:1万地形图的精度要求。各环节严格把关, 内业预判、外业调查、内业整理、更新数据库等各阶段成果完成后都要进行自查、互查、质量管理科检查等工作有效地消除了各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GB/T17798-1999, 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1999.

[2]艾自兴, 龙毅.计算机地图制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篇10

1.1 外业采集阶段

外业数据采集主要工作内容在于以影像数据为基本底图, 进行实地地籍调查,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行政界线调查; (2) 权属调查; (3) 权属调查的基本单元; (4) 国有铁路、公路、水域、国营农、林场圃权属界线的调查; (5) 地类的确定。

1.2 内业处理阶段

内业处理的工作目标是在Arc Map下将图形录入属性信息。其过程为:首先进行相关地形图数据的整理, 再分要素进行专题要素图形输入与编辑, 结合外业调查表格, 进行图形属性数据的录入, 通过图表数据检查后, 进行面积计算与平差, 并通过系统生成台帐、汇总统计表格, 检查验收。

2 土地利用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2.1 数据库的结构组织

除了零星地类、线状地物、图斑记录外, 数据库中还包含了用户表、乡镇代码、权属代码、权属性质等数据字典, 以及按权属汇总表和按坐落汇总表, 还有点符号表、线型表等。

2.2 系统的逻辑框架

系统在逻辑上由图形模块、查询模块、统计模块、专题模块、输出模块、变更模块以及系统维护模块组成。

图形模块:提供了“放大、缩小、平移、全屏”四种视图浏览方式。以及“素图、彩图、取消标注、刷新图层、编辑地类图斑、取消闪烁“六种图形控制方式。

查询模块:根据用户实际工作的需求, 本系统提供包括“点、线、自定义多边型、条件、历史查询、按土地坐落村级查询”六种查询方式, 方便地籍日常办公工作。

统计模块:包括“汇总区域面积”以及各类信息统计图表的生成。

专题模块:表现专题信息。

输出模块:提供了“图斑卡、统计报表, 分幅图“三种输出方式。

变更模块:提供了“切割多边形、用面功割多边形、用多边形分割一个面“三种变更方式。

2.3 系统的工作流程

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登陆系统后首先进行图形数据输入, 打开数据, 进行数据的拓扑检验, 对存在问题的数据即时修正;之后进行数据汇总, 将点、线、面的各类属性信息导入数据库;

2.4 关键技术分析

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运作的实质在于对数据库的操作。 (1) 图斑净面积的计算; (2) 符号的配置; (3) 数据汇总及统计。

3 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

3.1 数据库的维护

为保证数据的正确性需要做完整性控制, 使录入数据库的数据能保持正确, 一般通过完整性约束检查等RDBMS的功能以保持数据的正确性,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数据的按时正确采集及校验。由于土地利用数据库内容的特殊性, 其安全性是很重要的。通过设置用户权限管理、口令、跟踪以及审计功能以保持数据的安全性, 备份多个数据库副本并且保存在不同的安全地点, 并且采取措施防止病毒入侵。

3.2 数据库的更新

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了两种数据更新方案:局部更新法和全局更新法。 (1) 局部更新法; (2) 全局更新法。

4 成果与结论

(1) 数据的采集和加工:包括地籍调绘以及后期的数字化和信息录入。

(2) 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是输出模块中的Excel统计表模板的设计和制作。

(3) 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了数据库中点、线、面信息汇总部分代码。

4.1 系统登陆

单击“程序”选项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提示信息, 分别输入“用户名”及“密码”, 然后点击“登陆”按钮进入主界面 (管理界面) 。

由于土地利用数据的特殊性, 进入系统需要验证用户的身份, 只有属于授权用户且密码正确才可登录本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数据库的安全性。

4.2 图形模块

(1) 视图模块的实现

(2) 图形控制模块的实现

4.3 汇总和统计

汇总功能提供了行政区域名称汇总、图形数据计算、地块计算、返图形属性, 汇总数据等选项,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相应选项来进行数据汇总, 而不必每一次都将数据汇总过程完全运行一遍。这样的汇总机制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

统计功能实现了按照权属、地类、权属性质等条件进行区域土地利用情况统计, 其表现方式有柱状统计图、饼状统计图以及横柱状统计图可以选择。

4.4 数据查询

系统提供了空间查询和属性查询功能, 可以通过点击地物查询其属性信息, 也可以通过输入属性信息来查找地物的空间分布。

(1) 空间查询。空间查询功能由图斑查询、点选查询、线选查询、面选查询共同实现。

(2) 属性查询。属性查询功能是通过设置查询条件, 包括行政单位、图斑号、图斑面积、权属性质、权属单位、所在图幅以及地类代码, 来查找满足查询条件的图斑空间位置, 其结果返回在“查询结果”中, 通过点击相应条目, 自动缩放至选择地物并高亮显示, 同时弹出图斑属性信息窗口。

4.5 输出模块

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提主要供了统计图表、标准格式土地统计簿、标准格式1:10000分幅图以及图斑卡的打印输出。

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土地利用现状的综合查询、数据统计、历史对比、土地变更、动态输出、动态监测、制图和报表输出。具有高效、安全可靠、实用、可扩充、简单易用等优点, 能够实现目前各个区市县地籍工作的需要, 而且现已利用此系统完成了部分地区的实际工作, 为土地证的颁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虽然此项工作的前期数据的采集、数据录入等工作工期较长, 工作量较大, 但完成了原始数据的工作, 后期的诸项工作运用此系统比原来的手工操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而且可长期保存, 随时方便调用, 查询、修改、汇总等。

摘要: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过程, 内容主要包括: (1) 数据的获取; (2) 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 (3) 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 (4) 成果和结论。在研究的理论基础上, 开发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了土地利用数据的图形浏览、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数据汇总、打印输出等功能。

关键词:GIS,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数据库

参考文献

[1]GB/T17798—1999,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S].

[2]国家土地管理司, 《日常地籍管理办法 (农村部分) (试行) 》[S].

上一篇:12个知识点下一篇:经济报道要增强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