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2024-08-1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共12篇)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篇1

0 引言

我国山地多、平地少, 人均占有各类土地资源数量低于世界水平。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大约有19%的土地难于利用, 国土25%是海拔3 000 m的高山和高原, 同时城市、交通和工矿等用地占据了国土的3.5%, 我国的人均耕地是最少的国家之一, 为世界平均数的0.3 hm2的1/3, 面积大约为0.1 hm2。近些年来, 耕地呈现下降的趋势, 森林覆盖率为12.7%, 人均林地面积大约是0.12 hm2, 人均草地面积也只及世界平均数的一半, 大约在0.33 hm2, 。而随着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以及不断发展的经济, 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但是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是自然的产物, 具有不可再生性。人们为了把荒山、河滩、沼泽改造成良田, 改变了现有土地的形状以及物理化学性质和用途, 但是却不能创造出更多的土地, 因此, 为了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就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土地资源, 重视提高土地的生产率。

1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土地资源保护工作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 虽然提升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但是实际上, 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 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如:为了管理好土地资源, 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应该相互配合, 进行有效的协作, 但是实际上, 管理机制还缺乏全面性, 落实也不到位, 因此, 给土地资源的利用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滋生了很多严重的腐败现象。其次, 在市政规划的过程中, 由于土地管理部门和应用部门之间缺少信息资源共享, 导致一些应用规划的土地还没来得及通知责任管理部门, 就已经过时, 从而导致对土地的实际情况没有很好地了解, 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的加快, 在土地资源征地补偿的过程中, 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而在此情况下, 相关补偿款并没有落实到实处, 也缺乏民用土地征收力度, 不能很好地配合现代市政工程的建设。因此, 为了减少阻碍, 建立市民和政府之间的和谐关系, 如果没有有效的落实政策, 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再者, 由于部分管理和制度的问题, 在查处违章用地的时候, 经常出现轻打击、重罚款的现象, 造成很多违章建筑和不法用地的现象;同时一些管理部门未能及时发现这些现象, 更谈不上及时地给予打击, 也难以通过简单的罚款处罚等措施有效地遏制这些恶劣的现象。因此也就不能做到有效的规范用地, 甚至可能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应用非常不利, 造成严重的管理混乱现象。另外, 目前虽然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土地管理法, 但是仍然有大量的耕地被严重浪费, 对土地的管理仍旧没有到位。由于一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仅从局部或者眼前的利益出发, 对土地资源进行乱开发和利用, 导致很多基建项目用地出现了少征多用、不报请批准以及早征晚用的状况, 滥占、滥用土地的现象屡见不鲜, 同时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也缺乏执法力度。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加快, 不但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还增加了农民建房的面积, 提升了建房的档次, 从而使很多农民在没有批准的情况下, 占用大量耕地私自建造房屋, 导致房宅周边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难以正常使用。并且由于一些矿区不合理地堆积尾矿, 不及时复垦, 导致大量土地被破坏, 采矿废弃物也占有了大量的土地, 由于乱开乱采地下矿藏, 引起地面下沉, 从而大量的土地遭到了破坏。

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措施

2.1 提高土地肥力, 保护地表土壤, 加快退耕步伐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退耕是提高土地肥力, 保护地表土壤的一种资源储备。近些年来, 由于乱砍乱伐树木, 我国土地资源荒漠化沙化严重,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 就要加大退耕还林的力度, 逐步把这些耕地和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改善生态环境。并且为了加快退耕还林的速度, 在一些有条件退耕的地区, 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近些年来, 广西岑溪市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 确保退耕还林的成果, 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补助政策。从2011年起, 对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种苗和造林费, 一次性每亩补助300元, 并且还制定了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政策, 加快了退耕还林还草的速度。并且通过农业基本建设, 在一些退耕困难大的地区, 建立了高效生态农业, 而对一些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 为了使植被能够较快地得到恢复, 采取了封闭的管理模式, 严禁人入内。

2.2 完善征地制度和补偿办法, 缩小了征地范围

为了确保农村粮食供求大体平衡, 要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建立以生产粮食为主的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 改革征地制度, 完善征地制度和征地补偿办法, 建立征地和土地转让最低价格制度。在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的前提下, 保证农民丰年有余, 灾年略歉。同时, 为了加快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 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引进、开发优质高产新品种, 同时也要研究和推广利用这些新品种, 从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如岑溪市为了实现占补平衡, 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把土地开发工作和服务“三农”有机地结合起来, 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开发整理制度, 有效改善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如糯垌镇黄塘河改造项目中, 为了使农民旱涝保收, 不仅开垦了362亩高产优质水田, 还使800亩低洼水田避免了洪涝的侵袭, 从而使600多亩田实现了旱涝保收。另外, 土地征用制度提高了土地补偿的标准, 缩小了征地范围。

2.3 加强后备储存土地的开发力度, 严格控制闲置土地

为了做好土地开源节流的工作, 要加强后备储存土地的开发力度, 深入调查检查重点项目的土地使用情况,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使用量, 明确界线。并且按照相关政策, 对闲置两年的土地进行严格控制, 依法无偿回收, 并且重新规划;同时对闲置少于两年的土地, 要收取开发土地闲置费用, 从而对农村的空地、闲地进行整理融合, 节约土地, 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如:岑溪市为了保障国内各地保护目标的实现, 成立了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作领导小组, 注重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工作, 负责规划、协调工作。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对全市每个开发整理项目都建立了相关的档案资料, 把全市可开发、复垦成耕地的项目建立了项目库, 实现了占补平衡。

2.4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现代生活中随着工业化不断的发展, 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 使社会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中,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政府要加强水土保持的力度, 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 使用科学合理的耕种方法, 保证水土的营养和肥沃, 并且要建立群众的环保意识。如:近些年来, 为了促进岑溪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岑溪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岑溪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认真贯彻“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自1999年以来, 岑溪市新开垦耕地面积95.73公顷, 一共有69个耕地开垦项目通过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和确认, 逐渐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 结语

为了确保我国土地资源具有科学性、高效性和规范性的开发和利用, 就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加强思想工作, 才能合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王玉梅.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特色优势[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3 (19) .

[2]林婕.土地资源管理利用探析[J].时代金融, 2012 (8) .

[3]王德军.关于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6) .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篇2

加强土地整理优化土地后备资源利用--攀枝花市土地开发与整理规划分析

攀枝花市对土地的需求压力很大,须加强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但该市未利用地开发难度大,利用成本高,产出低.加强已利用的各地类的管理,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使用结构,可缓解土地需求压力,提高产出率.

作 者:于代松 YU Dai-song  作者单位:四川工业学院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39 刊 名: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ISTIC英文刊名: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年,卷(期): 17(5) 分类号:F293.2 关键词:土地后备资源   土地整理   攀枝花市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资源开发;法制研究;土地征收

一、确立“抑公扬私”的立法理念及法律制度

由于我国土地政策以公有制为基础,因此在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中应将公共利益的理念为基础,借鉴国外土地资源开发模式,建立基于“抑公扬私”的立法理念。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中要坚持两个立法原则:第一,明确界定公共利益内涵以及不完全列举方式明确外延,并以政府征收或审批的方式操作农村土地的公共利益使用;第二,商业性质的用地必须实现公平公正,以市场机制来体现土地资源交易开发的真正价值,对农民的补偿应以市场价值为基础进行动态调整。

二、实施农地用途管制补贴制度

(一)土地用途管制应开放农村建设用地。从我国现行的

《土地管理法》中对农村土地集体用途的严格管制来看,其并未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权益和收益,而是体现了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土地的不公平待遇,甚至有学者认为线性的农村集体土地政策公然违反了无权保护的平等性。我国经济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时代,城市国有土地对非公共利益的建设供给不足,如果现行农村土地政策不发生改变,则很容易影响经济与工业的发展,而以线性的农村集体土地政策的话,则又会损害农民利益,这就造成了农村建设用地的两难境地。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好的解决方法是通过立法改变和完善现有土地政策,将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化,改变政府征收模式,而作为宏观调控者的身份进行调控与监管,保障农村建设用地的总体规划、土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与市场供应。

(二)进行农村土地用途管制补偿。我国《土地管理法》所规定的农村建设用地转用制度目的是为了保护耕地,尽可能的保护农民权利,但社会与经济发展到目前的阶段,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传统的粮食经济已经不足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而过度的农村耕地保护政策则会造成农村集体成员的不公平待遇,使得农村土地不能像城市土地一样获得应用的市场效益,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合理的农村土地用途管制补偿。首先国家应该根据农村土地的市场价值给予农民应用的补偿,并且该补偿应直接下放到农民手中,避免政府截留;其次,政府无论是处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还是非农建设的需要,都应该以市场价值根据“占补平衡”的原则对农民予以补偿。

三、完善农村土地征收程序立法

(一)建立土地征收信息披露制度。目前农村集体土地的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政府垄断地位,并且未将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列入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未建立土地征收信息披露制度,这就对于农民而言是十分不公平的,严重损害了土地权所有人及相关权益人的知情权。因此,应建立相关信息披露制度,并进行相应的立法,使得在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过程中,土地权利人能够全方位的了解政府信息,确保农村土地征收中的信息对称、公开与透明。

(二)引入强制听证制度。农村土地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与升天安全的战略资源,以及农民生存依附的生产资料,一旦被政府征收必然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从宏观社会利益来看微乎其微,但长期的影响积累则是不可逆的。并且在目前的农村土地征收政策中,政府是唯一行使该权利的机构,具有较强的垄断性与强制性。在涉及较大的土地转用开发中,为了体现司法、行政的公正公开,保护农村土地不受非法开发,有必要因素听证制度。因此在农村土地征收中应建立强制听证制度,非经听证而做出的决策,可经过司法审查程度予以撤销。

四、农村土地规划的法制化与民主化

(一)立法与司法审查的双重保障。在目前的我国农村土地管理立法框架下,农村土地权益人在城乡规划及土地利用开发方面没有实质的参与权利,导致政府在进行土地规划时不需要土地权利人的实质性同意,已经规划即自动行使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审批权与土地征收权。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权利的滥用、土地利益的流逝等现象,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以及司法保护程序对农村土地进行双重保护。

(二)保障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农村土地开发利用中保障公众参与,不仅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而且还能保证土地规划的最优化与最合理,此外还能体现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特色。因此,从立法层面,应建立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制度,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话语权,确保农村土地开发利用是在全民参与的基础上合法、科学、最优的进行的。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开放农村土地使用权进入土地市场,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土地供需矛盾的直接手段,因此无论是从法律法规层面,还是从市场经济层面,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过程进行全程司法保护,确保土地权利人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双赢局面是当前立法的根本。

参考文献:

河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探讨 篇4

小江流域属昆明市的寻甸县、东川区及曲靖市的会泽县, 包括一座城市 (东川新村) 、二十个乡 (镇) 计40余万人口。小江流域面积3086km2, 主沟全长138.2km, 有126条Ⅱ、Ⅲ级支沟, 其中102条为泥石流沟, 泥石流沟分布区面积达1531km2, 占小江流域面积的49.6%, 泥石流沟的植被覆盖率15.95%, 泥石流沟上游松散固体物质总储量达47.5亿m3, 平均每平方公里310万m3。

小江河床土地的状况

小江流域河谷河床四周环境

泥石流分布情况

小江流域两岸102条泥石流沟, 其分布为:上游地区有6条泥石流沟, 多为低频、稀性、发展期泥石流沟;中游地区有70条泥石流沟, 多为中频或高频, 旺盛期或发展期泥石流;下游地区两岸Ⅱ级沟道26条, 全部都是泥石流沟。形成泥石流堆积总面积48.8km2, 已开发面积30km2, 未开发面积18.8km2。

泥石流的发展趋势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深切的沟谷和陡峻的山坡, 储量大与分布广的固体松散物, 高强度局地性暴雨, 正在退化的植被和沙石化的土壤产生泥石流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不会显著改变, 将长期存在。泥石流的活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即小江上游地区将出现新的泥石流沟谷, 已有泥石流沟谷内的支沟泥石流和坡面泥石流将进一步发展, 泥石流暴发的规模, 频度全流域总体上是增加”。“从空间来看, 小江中下游地区泥石流沟谷的发展趋势是主沟泥石流逐渐衰退, 支沟泥石流逐渐活跃;小江上游地区泥石流沟谷的发展趋势是低频向高频演变, 由发展向旺盛期演变”。这决定了小江流域河谷区的河床泥沙总的趋势是堆积、淤埋增高。

河床土地开发的现状

小江中游河床开阔, 当地村社集体利用自然条件选择“弓型”地段自由围河开发。一般有两种形式: (1) 单侧围河开发:地形条件较好的地段, 围河面积二百亩以上, 围河面积占河床面积三分之二以上, 如阿旺河床土地开发、老倒桥河床土地开发、块河河床土地开发等; (2) 双侧围河开发:地形条件稍差的地段, 围河面积仅数十亩至百余亩, 围河面积占河床面积的三分之一, 此类地段河床两侧开发, 中间过流, 河床过流断面不足三分之一。

开发对策

开发措施

首先, 以拦沙坝拦沙淤地, 控制河床下切;其次, 在控制河床冲刷下切的基础上, 沿河道中心修建河堤, 分片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再次, 左右两岸轮流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拦沙淤地, 控制了河床下切。由“冲刷—淤积”反复交替, 转化为以淤积为主, 降低河床演变的力度, 避免河床开发工程既要防冲刷、又要防淤埋, 转化为仅防淤埋, 变“二害为一害”。同时, 能够有效地拦蓄泥沙, 利用泥沙资源扩宽河床, 变害为利。

统筹规划, 持续利用

由政府牵头, 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相关乡镇, 正确处理好土地开发与土地持续利用年限的关系, 必须考虑到5年或10年后河床抬高, 土地利用的安全性与持续性;正确处理好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关系。对开发利用土地的基础投资应由国家或政府投资, 以确保投资的持续和稳定性, 而对所开发土地宜实行有偿使用, 回收资金确保土地开发工程的维修管理;正确处理好土地的利用年限, 统一轮流开发利用, 以发挥工程的最佳效益。

开发对策的可行性

自然条件

小江河谷在地貌上表现为宽展河谷与两侧山夹持的结构, 尤其是蒋家沟以下至小江与金沙江汇合处, 河谷呈深槽形下切, 河床与两侧山地高低悬殊, 形成高山深谷地貌, 并有宽展的河床, 有拦沙淤地的自然条件, 既能有效拦堆泥沙, 又能扩宽沙滩面积成规模地开发河床土地资源, 并有条件轮流分片开发河床土地资源。

社会条件

小江河谷热区资源是东川也是昆明经济圈的特色资源, 小江河谷河床土地开发利用为东川经济增长的突破口之一, 并且小江河谷沿线交通便利, 河床两岸垂直高差数十米至百米之内无永久性建筑设施, 无较大的社会危害。

技术条件

随着科技进步及人们深入的探索总结,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经验和能力将日渐提高, 为小江河谷河床上土地资源的开发贮备了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能力;拦沙淤地筑河堤轮流分片开发措施的综合作用, 削弱水动力条件, 有利于工程的安全, 而筑河堤轮流分片开发土地资源, 解决了泥沙物质的堆放问题, 可控制或调节泥沙上涨问题, 解决“土地、泥沙、持续利用”之间的平衡关系, 使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能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

据初步估算, 在现有自然条件和现有传统种植产值条件下, 作静态投资分析, 前20年平均每亩投资约8400元, 即平均每亩每年投资约420元, 产投比大于2.3, 前40年平均每亩投资约8300元, 即平均每年每亩投资为210元, 产投比大于4.8。况且, 拦蓄泥沙防止其注入金沙江危害下游, 也将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发对策的必要性

泥石流发展趋势的需要

泥石流发展趋势表明, 小江河谷河床总的趋势是从纵向上升高, 泥沙下泄短期内难以控制, 用过去开发方式开发小江河床土地资源, 达不到目的, 或者事倍功半。

保护长江中下游的需要

控制和拦蓄泥沙, 防止其输入金沙江危害下游, 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拦沙淤地, 河流流速变缓, 河床水面面积扩宽, 且抬高水位, 有利于下游引水灌溉, 既能治理荒漠土地, 又能利于当地小气候环境的改善。

缓和人地矛盾的需要

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实施后, 人多地少矛盾更加突出, 开发河床的土地资源已十分必要, 有利于人地矛盾的缓解。

小江下游河床是新开发的处女地

因小江至巧家公路刚开通, 河床土地资源尚未开发, 近河床岸边人烟稀少, 拦沙淤地造成负面影响小。

游荡型河床开发治理的需要

小江河床为游荡型河床, 且大冲大淤, 把拦沙坝与防洪河堤科学配合, 可有效地减轻河床土地资源开发的风险。

市场价值规律的要求

小江河床土地上有充足的光照和热量及丰富的水资源, 有利生物生长, 适合发展种、养殖业, 其产值远远高于“靠天吃饭”的山地的产值, 追求高产值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

富民强区的重要途径

开发小江河谷热区土地资源是东川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和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 开发小江河床热区土地资源是东川人民的希望。

优越的区位优势

小江河谷区内是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 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热量丰富, 光照充足, 土壤肥力高, 水利资源丰富, 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热带水产养殖, 并且, 具有距昆明市场及进入四川市场最近的交通优势, 具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 当地居民迫切希望开发利用, 现阶段部分农户发展冬早蔬菜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就是一例证。

治理泥沙, 保护下游

小江河道年淤积泥沙4000多万t, 注入金沙江700多万吨, 是国家治理长江开发三峡不可不治的次级流域。拦蓄和停淤小江泥沙, 避免其注入金沙江而危害长江三峡工程, 威胁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篇5

潞西市国土资源局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项目审批制度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土地和矿产开发利用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重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审批制度的通知》(云政发〔2007〕62号)、《云南省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审批制度实施方案》及《潞西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印发潞西市土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审批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潞国土资〔2010〕37号)的规定,现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篇6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土地资源管理;互馈机制

土地是人类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研究其利用的转型,核心目标是探讨如何管理好土地资源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管理向质量管理的转变,这对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和相互影响,以强化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一、土地利用转型概念与理论模式

(一)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

土地利用转型在一定的区域内和特定的时期内,主要是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结构共同组成的。也可以指单一的土地类型在高一级土地类型中所占的主要份额。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类型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逐渐向着显性形态和隐形形态进行转变。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社会的变化和不断创新,在一定阶段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实现了土地形态由一种状态向另外一种状态进行转变的过程。

(二)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

区域土地转型主要是代表不同部门利益的土地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发生的冲突。因此,应该提出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对土地的利用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实现了由强冲突向弱冲突之间的转变,使土地利用类型各部门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平衡,促进了该时段城乡土地利用系统形态向着质态的方向进行转变。

二、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

土地利用转型是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约束的结果。经济社会制度和政策尤其是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土地资源管理决策部门应适时、快速洞察各类土地利用信息,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措施及宏观规划决策,科学管控土地利用转型。

(一)土地资源管理经济手段与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应该结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当前的土地经济活动进行加强和引导,以便更好的实现管理职能的创新。地租和地价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土地的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实现对土地形态的不断转变。国家为了对土地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建立不同税种的形式,稳定了国家土地的耕地面积,实现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实现了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控制,并且向建设用地的方向进行转变。另外,国家通过拨款的方式来实现对土地的宏观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实现对土地利用的转型。

(二)土地资源工程与土地利用转型

当前,国家的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结构不优化的现状,应该对土地的整治措施加以解决,所以当前土地的整治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应该形成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土地的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土地整治的要求,实现了对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调整,提高了耕地的质量。另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投资的形式,对城市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并进行深入的挖掘,实现城市土地的隐形转型。

(三)土地资源管理政策与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制度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對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出发,并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对土地利用形态的指导,以便达到整体经济效益的实现,对土地的显性转型和隐形转型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地资源在转型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等。

三、土地利用转型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影响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一个国家或区域应根据当前土地利用形态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美国目前的土地利用形态表明其林地和牧草地的比例几乎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同,但与在此之前的几个发展阶段相比有着较大的变化。美国土地资源管理在建国200多年来,随着国家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而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由早期的不加选择地处理公有土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到开始注意土地资源的保护,以至形成一种新的保护食物生产资源的土地伦理和政府激进主义。中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尤其是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管理,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同样正在或将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革新。

总结:

为了顺应当前土地利用转型和土地资源管理的需求,应该对原有的土地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推进土地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结合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对转型时期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够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城乡的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02:131-138.

[2]龙花楼,李婷婷.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J].地理学报,2012,02:201-210.

[3]韩宇.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4]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篇7

1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1.1土地总量大, 人均占有量小,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的土地面积多, 在国际上我国的国土面积排在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之后, 占据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 我国的人口数量是世界的五分之一, 土地面积大, 人口数量多, 而人均的土地面积就很少。我国的南北跨度达到50°, 使我国的土地类型多样, 可是, 因为跨度大, 各个地区的生产力也不一样。而且我国的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分, 土地分布不均衡, 山地多, 平原少, 适合耕种的土地就更少。

1.2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 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加快, 在发展城镇化的时候, 也扩大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规模。为了满足城镇化的需求, 开发大量的土地资源建设现代化的建筑以及城市的基础设施。大量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使土地面积逐渐减少, 而且在开发中, 不合理的利用对土地也造成一定的破坏。部分城市在对城市规划上出现错误, 开始盲目的建设开发区, 开发区在建成后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利用, 使开发区荒废, 而开发区的土地也不能恢复土地的样子进行耕种, 从而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在开发土地的时候也存在着形象工程, 一些政府为了保证政府的政绩, 肆意的开发土地, 建设形象工程, 使土地的面积减少, 不利于土地的保护。

1.3土地资源质量的退化及生态破坏, 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1.3.1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使土地资源的退化现象严重, 而土地的退化也造成土地中的养分缺失严重, 有关部门对土地的养分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 缺少养分的土地在土地总面积的占比重, 缺失养分的土地可以23%。数量的庞大, 土地退化导致土地养分缺失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1.3.2在对土地开发利用中, 会使土地出现水土流失现象。为了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人们开始开垦土地, 而过度的开垦, 对树木滥砍乱伐, 也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现象。而水土流失会使土地上游部分的营养损失严重, 土壤的肥力下降, 而上游的土壤肥力下降, 会堵塞下游的河道, 下游的河道长时间的堵塞, 影响着河道两岸人民的生活, 也威胁着人们的安全。水土流失也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影响, 打破了生态平衡的局面, 破坏了生态环境。

1.3.3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其中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土壤盐渍化, 而土壤盐渍化大多数出现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对土地的灌溉错误是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直接原因, 而世界上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地方也很多, 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土地数量与可灌溉的土地数量基本持平。我国土地也有发生土壤盐渍化的现象, 尤其是我国的水稻种植区次生盐渍化严重。

1.3.4造成土地资源减少的一个因素就是土地出现污染,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持续加快的发展, 在发展工业的时候, 工厂把废弃废水直接排放到土地上, 造成土地污染, 而污染后的土地就不能进行耕种。

2土地环境的保护措施

2.1在保护土地方面要控制人口的数量,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按照土地的承载能力规划人口数量, 适当的人口数量可以减缓土地资源的压力。同时要加大对土地保护教育的力度, 提高人们的土地保护意识, 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 不以破坏土地为代价。

2.2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健全土地的法律法规, 对发现滥用土地的现象给予一定的惩罚, 在规划农业与非农业用地时要严格, 农业土地禁止开展工作活动, 而对非农业土地进行开发时, 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土地的管理部门, 也要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 加大管理的执行力, 保证土地能够被合理的利用。

2.3在土地污染严重的地方, 对土地进行治理, 降低土地的污染程度。在开发利用土地时, 要有环保意识, 灌溉土地的方式要合理, 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 要实时的对土地进行检测, 查看土的污染程度, 并向上级及时报告检测结果。

2.4加强农业投入, 改造中低产田, 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主要途径就是中低产田改造每种中低产田的改造都需要水利工程的投入, 加强商品粮、优质等基地的建设, 方便国家的宏观调控, 也可以有效地应付各种意外困难。

2.5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通过现有的技术条件拟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规划, 通过项目建设来改善宏观生态环境, 从而对土地沙化有效防治,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也提高了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

2.6推进高城市化进程,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 要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 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 要有效体调整城市结构布局, 合理规划开发, 取消重复建设, 减少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农药、化肥的使用, 将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

2.7通过土地健康标准的制定, 可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诊断。当某些指标超出健康标准时候, 就说明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破坏了土地健康, 应予以制止和改进。对各项土地状况变化的定量描述, 从而提高了对土地利用行为监督检查的可操作性。

2.8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带动了农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经济的发展又为村镇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 加快建设投入, 形成了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滚动发展的势头。健康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去检查土地保护的实施效果, 从而提高了土地保护效果检查的客观性。

结束语

当前,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土地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 生态较脆弱, 土地保护工作推进速度缓慢, 乱批滥占耕地现象十分严重。土地的恶化, 加剧了洪涝、干旱等不利自然环境的发生, 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这直接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 相关部门应采取直接有效的措施, 保护好每一寸土地,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 也是人类所有资源的基本资源, 没有土地资源, 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都不能顺利开展。我国的人口数量逐渐上升, 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开始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时候, 不合理的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破坏, 也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压力。因此, 人们要正视土地问题, 保护土地, 提高土地的质量。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东.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3) .

[2]鄢冬梅.我国土地资源保护法律研究[J].学理论.2009 (12) .

浅谈黄河堤防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8

1 黄河土地资源开发的意义

发挥黄河下游土地资源优势,有关单位多年来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并且从过去的计划开发向各单位自主进行土地经营方面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一项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黄河下游有充足的土地资源,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顺应人们的消费观念,营造自然景观,搞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土地开发步伐。

2 要有原则性地开发利用黄河土地资源

基层河务局开发利用黄河下游土地资源应综合考虑全局利益,要有利于防洪工程的全面管理,使其保持良性循环运转;要有利于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管理,合理使用富裕人员,保证工作秩序安全稳定;要有利于提高集体经济效益,增加职工收入,稳定职工队伍。

3 充分利用黄河土地资源开发旅游业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很多,但由于过去对发展黄河旅游业重视不够,几个已建成的黄河旅游景区因为规模小、景点少、设施落后,没有对游客产生大的吸引力,除了周末和节假日外,很少有游人光顾。特别是外地游客,随旅游团到黄河景区游览的很少,不能形成规模。近年来新兴的生态旅游为黄河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发展黄河旅游业创造了新的契机。黄河下游的东明堤防等旅游景点,黄河大堤更是颇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发展黄河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加大对黄河下游旅游景区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标准化堤防新增的土地资源,营造适合人们生态旅游的优良环境,加大对黄河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尽可能多地吸引外地游客,是发展黄河旅游业的当务之急。

4 开发黄河土地资源要综合经营,多元化发展

从我国种植、养殖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任何一种种植、养殖业都不能按照恒定的增长方式去发展,因此开发黄河下游土地资源,除了认真收集、分析、研究市场产品供求信息外,必须坚持综合经营、多元化发展,走种、养、加工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道路,减少市场风险,使土地开发利用增收增值,实现良性循环。种植、养殖要想实现效益最大化,必须开展规模经营,形成产业化格局。

开发利用黄河土地资源进行产业化经营不能脱离黄河的实际情况,必须立足实际发展生产,引进竞争机制,实行科学管理。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规划,加大调整力度,引导基层发展高科技种植,种植经济林、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提高种植、养殖经营效益。其次,经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种植、养殖、加工、生产过程中储运、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拉长产业链条,延长产品市场寿命,真正使基层单位在种植、养殖方面形成规模,走专业化经营之路,从而实现产品增值。再次,在经营形式上,要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责、权、利,鼓励职工承包经营。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篇9

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 土地资源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生存以及发展支持元素, 也是保证中国可以顺利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存在着土地资源可利用面积越来越小, 人口数量过于庞大, 土地在供应方面十分吃紧的现象, 进而造成了土地的价格一路飙升, 针对土地进行的规划也未做到科学高效, 实际的土地利用比例低。由此, 我们应该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长远的整体规划, 从而提高现有的可用土地面积,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人口与土地之间供求不平衡的矛盾。

1 土地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水土流失是造成陕西地区土壤肥力巨大损失的关键原因, 该省境内的107个县 (区) 里面, 具有比较严重水土流失现象的县数量为48个;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报道全国646个县城严重水土流失, 其中长江流域265个、黄河流域225个、松辽河流域44个、海河流域71个、淮河流域24个、珠江流域17个, 分别占41.0%、34.9%、6.8%、11.0%、3.7%和2.6%。从省级行政区看, 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四川5省区, 占到全国总数的50%以上。所以应该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在进行工作中, 也出现一些问题, 大致如下:

1.1在我们进行对土地的利用以及开发的时候, 因为没能深刻全面的认识总体规划的重要性, 造成了规划的详实性不足, 科学性不足, 提出的规划方案并不科学合理的情况。以上这些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土地开发仍属于起步阶段, 未能对相关问题做深入细致的分析造成的。

1.2土地规划过于死板, 在土地的利用过程中, 不少规划项目相当保守死板, 解决方案也十分单一, 不具备机动性, 这就造成了对于土地的规划不能与现实的市场环境相适应, 进而阻碍土地规划的实际上马以及操作情况。另外, 当前的土地破坏情况也十分普遍, 不少地区将残余农药以及工厂排出的废水都直接排到土壤中, 对土质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降低了土地的综合质量。由于现行的耕地制度不完善, 也造成了一些土地保养不良的情况, 未能及时解决好利用土地与土地保养之间的关系, 致使土壤的含肥量严重降低, 造成土壤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 导致出现大批中低产田的情况发生。陕西省由于水土流失的现状以及很多地区常年都是半干旱的气候条件, 束缚农产品产量增加的关键原因还是水。所以在我们土地开发利用时, 应该更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这样对发展农业有战略意义。

2 相关对策

我们在进行对土地的利用时, 要面对许多问题, 例如, 土地整体的规划不科学, 造成土地实际利用率很低, 因此, 相关的负责人员需要在规划时综合全局进行考虑, 体现出规划在整个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陕西省内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因此, 在进行土地的利用与开发时, 应该具体考虑地区的实际情况, 同时关注整体的经济收益。比如:陕北与陕南很多地方土地相对广阔, 因此应该多考虑发展林业、牧地, 尽量从过去简单的粮食作物挑大梁的形式转变为畜牧、树林、粮食多样化发展的模式。借助不断的扩大绿化面积, 能够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 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进行。此外,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要符合城市发展以及能源的需求, 确保经济可以按照设定好的路线运行, 例如:在关中地区, 应该建立符合城市发展需要以及矿产需求, 同时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支援型城市, 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土地利用。

在我们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前, 应该加强和重视对土地规划人员能力的提高, 改进并完善土地规划的整个思路体系, 提升规划的总体质量, 关注规划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 并要求他们持续进行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 掌握相关规划知识;因社会的不断进步, 也要求规划人员要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 所以,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对随时发生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重视规划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陕西地区要现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时, 应该具有一定的物质支持以及社会认可。退耕进程的推进需要同粮食的实际收成互相适应, 提高降水的实际效能应该将增加土壤的肥源作为首要条件, 林业以及牧业在总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应该同商品的生产以及交换进步相适应。加强土地保护观念, 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 加强规划的法律规管, 应该严格依照法律进行土地的管理, 采取健康的土地规划制度, 提高监管的力度。同时, 还应注意吸取经验以及总结教训, 对土地的利用以及开发进行专业、科学、细致的规划, 应该持续学习, 留意其他国家先进的经验, 让规划在法律的框架下有序的进行。

2 结束语

土地资源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 对其进行科学的利用以及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陕西省由于土地的破坏情况相对严重, 需要及时使用有效的保护措施, 提升农业的产量, 避免可用的生产土地不断减小。根据陕西部分文献和调研现实, 陕西地区土地破坏是由于土地的利用与保养失当等很多原因共同导致的, 规划人员需要以社会发展、经济收益、技术进步等角度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江艺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8) .[1]江艺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8) .

[2]赵炎.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技传播, 2011 (10) .[2]赵炎.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技传播, 2011 (10) .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篇10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与旅游业的发展

在旅游目的地, 土地利用变化受旅游的影响很大。尽管人口增长、城市化、经济发展也对土地利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是这些因素的变化与旅游的发展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因此, 影响旅游城镇土地利用的主要驱动力还是旅游, 各种土地利用变化差不多都可以找到旅游业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 商业、餐饮业、住宿业、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用地规模的扩大, 城市绿化、市容、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旅游地附近农村蔬菜、水果、特产用地面积增加, 粮食作物面积相应有所减少。

1、旅游业土地利用的变动性。

旅游业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要求有不同特色的旅游业及旅游设施, 并且随着社会进步, 旅游资源本身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具有适应人们不同时期需求的变动性和灵活性。如九十年代人们趋向于自然观光旅游, 现在人们趋向于康体娱乐旅游等, 因此, 应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旅游资源开发的类型和方向。

2、旅游业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旅游地的利用价值一般具有长期性。旅游地一经开发建成, 就可供人们长期使用, 只要保护得当, 不会对土地构成破坏。如深圳世界之窗, 自投产建成后, 就可每年接待游客, 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样, 使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3、旅游业土地利用的多重性。

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在保持原有的土地用途不变的情况下, 多重立体利用土地的价值。如观光农业、观光林业、观光工业等, 在保持原有的产业性质不变的前提下, 增加了土地利用的效益与价值, 使产业具有双重特性。象遂昌金矿开发的黄金之旅, 就是利用原有的矿井资源, 开辟了旅游项目, 接待旅游者, 产生了旅游价值。还有象新路湾三井村、湖山红星坪村开辟的农家乐, 都是利用了当地特有的资源优势, 创造了旅游价值, 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就是其他驱动力因子所无法比拟的。

旅游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前提, 使土地利用朝着旅游用地的转变成为可能, 旅游地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政府对旅游开发的大力支持也有力的促进了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旅游资源开发, 使城镇规模得以扩大, 土地利用类型向多样化转变, 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了优化。

二、遂昌县旅游资源开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该县建设用地的规模逐年扩大, 旅游地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旅游资源开发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动态度、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土地管理的变化, 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的变化等方面:就遂昌县近年来旅游开发对于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方面现作讨论如下:

1、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的变化:

主要是由于耕地在农用地的比重有所下降, 才造成林地在农业用地中的比重相对上升。但实际上, 林业用地面积减少了, 原因是由于修建风景区内的登山公路、宾馆肯定会损坏一部分森林。随着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一些原来没被利用的土地也发挥了作用, 有的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 有的变成了林业用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未利用地面积会越来越小。

2、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对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主要通过总人口、城市化水平、商品量、城乡居住条件、收入水平、就业条件、交通条件、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方面来衡量。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改善, 城镇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设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给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就业条件发生了变化, 各种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为城镇、农村居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3、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 倘若没有事先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盲目实施, 仓促进行, 势必会对旅游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如在风景区内修建宾馆、饭店等。同时, 旅游活动本身也会对旅游资源带来或轻或重的破坏, 如游客丢的旅游垃圾、随意攀折花木、随手乱涂乱画等。在旅游旺季景区超承载量接待游客也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

三、结语

旅游资源开发使土地变化速度加快, 特别是建设用地, 增加得最快, 在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增加最快, 这是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旅游资源开发使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成倍的增加, 但是生态如得不到有效的整治, 效益则会下降。旅游地普遍存在景区城市化、建筑与环境不协调、旅游用地取得不规范, 从而对土地利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吉夫.我国旅游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及其原因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9) :12-13

[2]、安士伟, 贾学锋.旅游房地产的开发现状与对策[J].开发与建设, 2006 (6) :12-13

[3]、左冰.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5, (10) :106-110

[4]、王大悟.旅游度假区开发观论析[J].旅游科学, 2006, (4) :13-17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篇11

关键词:土地利用;3S技术;精确控制

一、3S技术的技术原理

1.RS技术

在图像处理和形式遥感数据控制上,能够根据主要的处理形式进行信息的纠正和整理,这其中包括对植被覆盖和农作物产量等信息的控制。我们通过遥感图像处理使光学处理和数字处理成为了两种处理形式,这使数字图像处理中重复性更加完整,再加上能够和GIS技术相互结合,所以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2.GPS技术

GPS技术具备十分灵活的测量控制性,并且和常规测量技术相比带有较大的精度性。以这种性能形成了测量学科中最为关键的革命性变化。在地理学领域中所有的遥感影像技术和空间信息以及空间结构分析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量变能够形成遥感图的几何校正。同时遥感影像的校正和地面控制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我们通过地面控制点可以直接在影响上辨认出相对的地表变化,通过影响指导地面位置的实际坐标。但是GPS在时空变化上形成较快,对于地形和遥感信息的同名地物点。在土地利用和变更方面遥感影响,能够利用土地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使控制点位置和精度不断提高。

3.GIS技术

GIS技术是和地理信息以及计算机系统相互结合。通过信息的集成和存储完成多种地理信息和资源的利用,这种技术,在土地管理、道路规划、环境监测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3S技术在土地数据收集上的应用

1.复合线型线状要素采集

多重属性的控制是数据采集的主要过程,在数据采集时要根据数据化分析进行控制。能够对道路、水系等多种环节进行界线的确定。同时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对道路和水系已经数据层内相互量化,这种量化形式只需要进行一次采集。在采取图形控制时,可以根据政界线进行绘图处理,使行政界线和水系形成统一。

2.符号的标记和零星点的采集

采集过程中所有的点状因素都可以使用定位来确定一个记录点,第一点可以表示定位位置,而通过第二点形成控制方向。

3.同种数据在专题采集上不得重复使用。

数字化图形控制上,会根据不同要素进行数据采集,并且控制好专题要素的控制层,在统一数据中,不需进行同种因素的重复采集。

4.对于图形误差和主要检查方法

首先对图内内容和底图的地雷符号相互对应,统一图斑中会出现2种或多种地类符号。其次是矢量化内容是否会出现遗漏和错绘。所有的检验行政界线在处理过程中要避免界线和水系控制,并通过路绘的处理方法保证其正确量。有的检查区在文件控制上会因为小范围文件造成破碎图斑,这种情况能够使文件的整体面积变小。这是由于线状地物所造成的,所以在处理上要根据情况灵活的进行处理。最后对文件之间的属性内容进行控制,检验是否出现错漏项目。

5.行政界线接边问题

行政边界是整体地质图形绘制的前提,只有行政边界确认无误后才能够进行新型的土地调查汇总,这样才能够保证数据不重复。在建筑接边的过程中要根据正确的处理方法来控制好行政界线,并且管理好期间的要素关系,在整体控制上要主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是保证行政界线和单线水系之间的关系。所有的行政界线都以单线水系和山脊以及山谷作为界线。如果界线不发生偏移就会在界线协议书上进行系统说明,并且以此作为水系和山脊之间的更改,如果界线位移上出现偏移,就必须根据行程原因进行分析和相应的修改。行政界线的控制上多以河沟为界线,一旦河沟出现明显的地理偏移,就会使界线和地性线相互吻合,当界线不吻合时则要修改水系界线。

行政界线中双线线状地物的控制都是以双线河道、铁路、公路等中做为中心,当界线偏离过程中,界线的水系能够相互修改,但是要保证水系和地貌之间的协调性,一旦河中具备中心岛或岸坝等地形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明确归属。所有的行政界线如果不能够以明显的地物作为标志时,就要根据民政勘界作为标准。

三、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土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土地的应用必须保证其合理性和高效性,3S技术所形成的土地调查数据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现状,同时对土地资源和多种规律的掌握更为重要。这些数据对于空间地域性和时序性来看可以作为动态资源的基础。其效果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和规划的质量效果。

在3S技术中对数据的处理和对航天技术的利用以及对航天遥感的控制是整体的测量数据能够形成较高的定位,并且在定量和地块控制上更为直接的描述出物体的特征性和资源优势。GPS和RS技术对地表信息的有效补充可以使整体的资源控制更加明显。为GIS技术提供更加丰富的属性管理,保证其管理形态一体化。并允許存储和分析处理多种性质的数据"空间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管理各类地理信息、统计分数据,并对之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海量数据的管理,促进了土地资源调查、资料收集、信息处理的规范化,为土地利用管理的全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涉及大量图件、指标等空间数据,对规划成果。其次在测量质量上来说3S技术的测量数据质量更为高效。可以有效加强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3S技术在土地利用和规划中能够应用遥感金额全球定位技术来提高空间数据的获取量。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土地的使用计划、项目土地审批、用地报审。规划审查、项目整理等方面更加准确和高效

结束语

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控制,在保证土地使用效率的同时,为日后土地规划提供帮助。3S技术在土地资源利用和动态控制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很多测量成果已经形成了科研和生产实践相互结合,所形成的科技数据引起了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已经形成了可观的技术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桂芳,朱淑丽,鲁春阳.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2]阳艳弟,王力,陈宵,钟正和;;“3S”技术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3]王春霞,刘胜.空间信息技术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述评[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篇12

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北部, 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 是兴安盟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座标为东经119°28'-121°23'、北纬46°39'-47°39', 是全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阿尔山市东西长142Km, 南北长118 Km, 辖区总面积7408.7 Km2, 中蒙边境线长93.434 Km, 是199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县级市。市辖天池、白狼、五岔沟、明水4个镇和温泉、新城、林海3个街道, 驻在阿尔山、五岔沟、白狼3个县级林业局, 全市总人口5.6万人, 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县级城市之一。阿尔山市地处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的资源富集区, 区域内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矿泉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尤其是地质遗迹及旅游资源富集且组合度好, 自然景观丰姿秀美, 旅游文化独具魅力, 素有“大兴安岭上的绿色明珠”、“天然的火山博物馆”等美称。

二、阿尔山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一) 阿尔山市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阿尔山市第二次土地调查资料, 阿尔山市土地总面积为739775.02hm2。其中:耕地面积19036.45 hm2, 占总面积的2.57%;林地537013.34 hm2, 占总面积的72.59%;草地177223.15 hm2, 占总面积的23.9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94.17 hm2, 占总面积的0.28%;交通运输用地1332.04 hm2, 占总面积的0.18%;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569.6 hm2, 占总面积的0.35%;其他土地506.27 hm2, 占总面积的0.07%。

(二) 阿尔山市土地利用特点

1. 林业用地面积大, 森林覆盖率高,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阿尔山市林业用地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高达72.59%, 人均林地面积为9.59 hm2。且本市地处大兴安岭山区, 地貌类型多样, 温度适宜, 植被茂盛, 雨量充沛, 有利于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改善小气候,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建设用地构成不合理, 林宅用地比重过大, 基础设施用地比重偏小。

全市各类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426.21 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0.46%, 比例很低。但林宅用地所占比重较大, 交通运输用地又远低于全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交通等基础设施用地较少, 反映了本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3. 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禀赋匮乏, 发展空间相对不足。

阿尔山市辖区内山地多、平地少, 相对高差较大, 地貌类型较为复杂, 适合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比重较小, 且大都为基础设施不配套、难以开发利用的国有林地, 既是建设用地开发的主要方向, 又是“天保工程”高标准林业的主导区域, 森林保护和开发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 很难转为建设用地。而全市现有建成区面积仅为9.48 Km2, 发展空间极为有限。

4. 水资源丰富, 耕地资源相对短缺。

境内水系发达, 地表水资源丰富, 水资源的总蓄积量为7.92亿m3。全市现有耕地资源为19036.45 hm2, 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57%, 人均耕地面积0.34 hm2, 且以坡耕地为主, 绝大多数分布在林间空地, 分布零散、面积破碎, 中低产田较多, 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三、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土地利用缺乏合理、科学、细致的规划, 实施阻力较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政府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林业企业的参与程度不高, 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科学性、实效性与连贯性, 土地利用的各功能区划分不够明显和科学, 给阿尔山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很大难度。同时, 由于多年来地方政府与当地林业企业问题的延续、矛盾的积累, 使得规划实施的阻力较大。

(二) “政企各自为战”, 土地浪费、破坏现象存在, 监管难度较大

长期以来, 国有林业企业“条”的管理与地方政府“块”的管理存在相互分割、衔接不利等问题, “条块”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加之部门利益的矛盾冲突, “属地管理”状况下的土地开发和利用管理常常出现“条”未能兼顾好“块”的问题, 从而形成了“政企各自为战”的土地管理格局, 给国有林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造成一定难度。同时, 林业企业与地方政府重复交叉行政导致管理盲区, 林业企业对土地的有效、有序利用意识较差, 致使土地开发利用监管难度加大, 土地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依然存在。

(三)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空间”不足, 土地资源整合利用难度较大

阿尔山市辖区土地均被国有林业企业的林权所覆盖, 辖区内凡涉及到新增建设用地的项目均需办理林地审核手续, 缴纳林地相关补偿费用, 造成土地开发成本高, 农用地转用审批周期长、难度大。“有城无地”的尴尬局面, 使得阿尔山市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尤其是亟待开发的旅游资源绝大部分处于国有重点林区, 给阿尔山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一定难度, 使得政府不能合理进行宏观规划和地区产业布局调整, 土地资源整合利用难度较大。

(四) 耕地资源珍贵, 但经营粗放, 保护难度较大

国有林区耕地普遍偏少, 特别是水田更少, 且大多分布零散, 山高坡陡, 不适于大型机械作业。阿尔山市人均0.34hm2的耕地是林区粮食自给的保命田, 对于偏远的林区来说, 这点有限的耕地尤为珍贵。保护林区有限的耕地资源, 提高林区耕地质量和单产意义重大。但阿尔山市现有的耕地均在林权范围内, 林业企业将其作为增加收入的“第三产业”绝大部分租给了农场主耕种, 而农场主对耕地的保护意识差, 经营粗放, 保护难度较大。

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有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 创新改革规划引导机制, 科学修编和严格实施国有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 地方政府要在引导辖区内林业企业积极参与的基础上, 从国有林区的实际出发, 科学预测国有林区的产业发展形势, 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与城镇规划、林业规划及旅游发展规划的关系, 合理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尤其是要提升林区中心城市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及民生项目的规划标准,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使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规划的有效和严格实施, 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 深化国有林业企业体制改革,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促进国有林区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

抓紧时机深入改革并理顺国有重点林区管理体制,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利用、依法管理、严格保护、市场配置、政府调控”的基本思路, 创新林区土地管理模式, 优化林区土地利用结构, 从根本上解决“政企各自为战”的尴尬局面, 形成“耕地资源得到切实保护、土地资产效益得到切实发挥”的节约集约用地新格局。同时, 要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立足当前、考虑长远”的原则, 积极协调国家及自治区各有关部门, 使林业定权发证过程中所形成的国有林区特有的“有城无地”、“有农民无农村集体耕地”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促进国有林区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

(三) 强化政府管理社会公益事业的职责, 对林区土地资源实行战略性保护

要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职能定位, 强化政府管理社会公益事业的职责, 加大对《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力度。在保证“迁得动, 安得下, 稳得住, 能发展, 能致富”的基础上, 对林区“家庭生态林场”进行搬迁整治, 实行禁牧舍饲。并严把“一户一宅”和“拆旧建新”两道“关口”, 推进林宅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使国有林区土地资源得到战略性保护。

(四) 创新改革内涵挖潜机制, 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 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采取“高度”内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 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 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以获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 严格控制城市空间的“摊大饼式”外延扩展, 采用组团式发展。同时, 要推进林宅用地挂钩置换机制, 制定林宅自愿腾退安置补偿办法和生活保障措施, 鼓励已入城林业职工和城郊结合部林业职工自愿腾退住宅用地, 推进林区“三集中”, 加快城市化步伐, 最大限度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五) 强化林区耕地保护工作, 积极挖掘耕地潜力

上一篇:财务内控管理下一篇:网络体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