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教学设计(共11篇)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1
中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发展的。根据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容置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为中国土地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系统研究和专业教育起步较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规范,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加上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大学生毕业数量的连年增加,以及该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等原因,与学校平均就业率相比,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普遍偏低[1]。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对新形势下如何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成立于1998年,其前身是依托测量工程专业成立于1991年的土地规划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和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地籍调查与测量、土地信息系统等方向具有自身的特色,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1)课程体系设置欠科学。这一方面表现在课程内容之间划分不够明确,有交叉重叠现象。《土地管理学》应包含农用地管理和建设用地管理等内容,但我校在开设《土地管理学》课程的同时又可设了《建设用地管理》课程。《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和《土地管理学》课程内容也有重叠之处。另一方面专业选修课程选择余地小,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相背离。(2)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有的专业教材虽经历多次版本的重新修订,但教学内容变化不大,新知识较少;本应强化实践能力的课程,课程内容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过多,技能知识较少,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仍也仅仅是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较差,更加缺乏创新精神;对土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吸收不够,缺乏反映土地科学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的新兴课程。(3)部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缺失。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2]。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现在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以及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不同程度的训练。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较为落后,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一些课程实验难以有效开展,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4)专业课双语教学较为滞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高的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3]。教育部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高科研、应用和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土地资源专业在中国属于一个年轻的专业,而且在国外也很少见,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纵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其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和中国高等教育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而做出的及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也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为主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完善。
1. 明确专业定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一所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地方性理工院校,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该充分运用学校在矿山、测绘等方面的优势,突出土地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和自然属性,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立足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土地整理与复垦、测绘与土地信息技术等方面来设置课程群。培养掌握丰富的土地资源管理领域专业知识,具备有计算机应用、测绘、规划和3S技术等基本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工作的能力,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整合部分授课内容。
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应遵循“拓宽知识面,做到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一是在保留空间信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学,资源科学、经济学、工程管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有计划地开设新课程,增设土地整理工程专题、房地产策划专题等课程。二是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就业率,应扩大选修课程,设计多个选修模块[4]。如土地信息技术模块包括有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等选修课;房地产模块主要包括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建筑学概论,工程概预算等选修课。这样既照顾到学生个人兴趣,保证培养专业人才知识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扩大知识面、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需要的机会和可能。另外,对专业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整合,使授课内容更加合理。例如,将专业课《建设用地管理》课程内容整合到《土地管理学》课程之中;将《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课程中的土地管理部分划归《土地管理学》课程中讲授,原《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改为《地籍测量》。
3. 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应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授课容量大,讲授内容直观易懂的特点,力争将课程内容借助通俗的用语和图片、路线图等形象展现。二是应积极探索和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教学等方法,将学生的被动听课与主动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教学环节,重点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环节,通过分配学生具体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完成理论知识的重新认识和巩固;在研究环节,通过让学生参与研究项目,完成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认识,提升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进一步提高其创新能力。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双语教学。
专业建设成功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高素质的学科梯队,拥有研究方向稳定、学术造诣深厚、能团结带动整个学术梯队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学科带头人。具体来说,一是要选好、用好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带头人;二是要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便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三是要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四是要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另外,我们目前双语教学主要定位在一些选修课上,例如地理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与土地生态等。
三、结语
中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但各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适应时代发展对土地管理人才的需求,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从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正在逐步向注重具有创新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坚持教学改革,修订教学计划,加强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积极更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实施社会需求决定型的动态本科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渠立权,张庆利.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的对策及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17):205-206.
[2]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3]郭欣欣,胡琳,杨凤海,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2):115-116.
[4]张合兵,桑振平,赵素霞.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120-121.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2
摘要:本文主要对省级土地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从信息化的角度,提出了土地资源执法监管平台的建设方案,并对系统平台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完成系统模型设计、原型设计及系统开发工作。
关键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监管平台;移动执法
1前言
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基础性资源。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国家的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土地资源的管理主要以土地利用规划、批准、供应、补充、查处作为关键环节。
随着国土资源部土地资源遥感卫片执法监察工作的开展和我省组织的全省土地资源全覆盖卫片执法监察工作的全面开展,执法部门将要面对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违法案件。看图、制图、用图、填表、制作法律文书等工作接踵而至,有必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对应的信息系统平台,即从案件发现到调查、处理于一体的集图形、业务流程功能的信息平台。
2土地资源执法监管平台关键技术介绍
(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GIS系统是3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主要集成了数据采集、加工、管理、存储等功能。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的支撑下,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显示、分析和具体描述。
(2)遥感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3)GP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全球定位系统,是一个由覆盖全球的24颗卫星所组成的卫星系统。这个系统能够保证任意时刻,地球上任意一点均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保证通过卫星可以采集到观测点的经度、纬度和高度,能够实现导航、定位等功能。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GPS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利用GPS技术可以引导飞机、船舶、车辆以及个人选定安全、准确的路线,正确、及时地达到目的地。
3土地资源执法监管平台设计及实现
(1)遥感影像管理系统
遥感影像的获取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我省遥感影像的获取方式主要采用按年度进行购买的方式,综合分析各个卫星特征参数进行遥感影像的综合选择。对于重点监察地区采用了无人机系统获取高精度的、大比例尺的影像数据。无人机系统主要是用于在业务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无法到达执法现场的情况。从而提高执法能力。
遥感影像系统的建设主要为异常区提取系统提供基础数据。要通过该子系统的建设对数量庞大的遥感影像进行管理,从而为执法监察进行有效服务。
(2)异常区提取系统
通过遥感影像的融合、叠置分析技术,利用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影像数据和图形辅助审查数据,进行异常区的智能化提取。
(3)巡察车执法监察系统
首先完成巡察车的建设。选择合适的越野车辆进行改造,安装计算机、GPS、导航设备、通讯设备等能够为野外执法监察提供服务。
该子系统的主要设计目的是正确、快速引导执法人员到达执法现场,便捷地调阅核查地块信息(遥感影像、基础地理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核查地块信息的记录(文字、多媒体信息)、完成基本的土地执法监察数据汇总功能等。
(4)执法监察现场数据采集系统
执法监察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利用拥有无线功能手持GPS设备对巡察区域进行现场位置数据采集,参照一定的数据标准完成数据同步建库工作。同时,可以利用手持设备将发生的问题及时上报至省级单位的指挥中心管理系统。完成重大案件查处的会审功能。
(5)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指挥中心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负责与远程巡察车之间的通讯和对巡察车的管理,包括巡察车的远程实时监控、与远程巡察车的网络通讯、巡察信息统计汇总和执法监察信息的浏览、查询。
(6)执法监察办公系统
省、市、县土地利用执法监察系统以省为中心,实现土地执法监察信息的统一集中管理,实时监控全省各级执法部门的土地办案情况。严格按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的程序和环节,实现土地利用违法案件从案件受理、立案、调查、决定处理意见、撤案、移送、告知、申辩、听证处罚决定、执行、结案归档、责令行为和案件督办的全过程管理,方便土地执法监察的业务管理应用。
4结束语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测量学,教学研究,课程体系,土地资源管理
0 引言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和壮大的。据统计全国已经80多个院校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开发、土地利用以及土地保护等问题的日益突显,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土地及房地产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数量和招生规模随之壮大(1)。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始是由农业院校的土壤专业演化而来,到现在的侧重于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等各具特色专业体系。随着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测绘技术的发展,其在现代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
据统计,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大部分院校均开设有地图学、土地(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测量学等相关课程,这些都是技术类的课程,知识点有所联系。虽然都不是专业主干课程,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基本技能。这些课程所提供的成果和技术也是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数据、手段和方法。尤其是测量学,它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第一手的数据,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软硬件的更新,测量学的教学内容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测量的实施向自动化、动态化和智能化,测量成果呈现出数字化、多样化和集成化等特点(2)。
本文就作者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对测量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探讨,提出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测量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1 测量学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地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我校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其技术性课程有地图学、土地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测量学(GPS)等,而主干课程中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土地整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等课程均以测量学为技术手段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学好测量学对掌握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确定地球表面点位的科学,其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涉及到国土、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地产和水利等国民经济的部门(3)。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所设置的测量学是直接为土地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土地交易和土地保护等服务的学科,其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测量学课程的实践和实习,掌握现代测绘技术和手段及常用测绘仪器的操作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技术、方法和测绘仪器和软件解决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4)。
2 测量学的教学建设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技术(GPS)的发展,3S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代测绘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和新工具,需要及时地在测量学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来。面对增加哪些知识,删减那些内容,才符合土地管理测量学的教学要求;如何安排才能使这些新内容、新技术和传统测量学的知识和实践有机地融合等问题;怎么将3S技术融入测量学教学中;怎么将测量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本专业其他主干课程中去,在现在教学中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专业测量学内容体系。
2.1 教学内容
全球定位技术、一体化数字测图系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等这些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交叉产生的相关学科及产生的新技术,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都是应该了解和掌握的(5)。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而言,测量学作为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其课程教学内容中应该提供先进的、多样的地球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分析、表达和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具体的教学内容大体包括以下3种:(1)基本理论和方法。基本理论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面点位置的表示,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建立和投影系统变换及改正,地球曲率对测量的影响,“3S”技术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测量学的基本任务是测定和测设,课程内容包括对点、线、面的测定和测设方法。其中包括控制测量的方法、摄影测量的方法和GPS测量方法;大比例地形图测绘的方法及判读方法和数字化测图方法;地籍和房产测量的方法;施工测量中点的放样方法。(2)基本内容和技能。测绘仪器的基本构造和测量原理;测绘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测绘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测绘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全站仪和GPS接收机;测量的内容包括:距离测量、高程测量、水平角及竖直角测量及计算和误差的消除。(3)基本步骤和程序。测量准备工作,表格及图件等材料的收集和准备,仪器设备的检查等;野外测量的实施;野外观测结果的内业整理及补测;成果的汇总及输出。
2.2 教学实践
作为技术类课程的测量学,实践环节很重要。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和实习在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据整个学时的40%左右。教学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6)。在实习环节,将4~6名学生分成一小组,结合测量项目,能够使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测量工作联系起来,达到巩固测量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测绘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测绘工作的工作步骤和工作流程和测绘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的效果。
(1)在学习了基本理论和原理后,紧接着进行相关仪器设备的野外实践操作,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练习,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索,最终解决问题,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认识。将所学到的知识,所领悟的原理形成成果记录下来。
(2)在考核上,加入通过仪器操作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内容,测试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将此成绩纳入期末总成绩里。
(3)综合的测量实习实践。设定学校为测量对象,通过综合运用测量仪器(如全站仪,GPS接收机),遥感图件和GIS数据,测绘出学校平面图,并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和地形图制作学校的三维地图。将地形信息,各楼宇信息,交通信息,绿化信息及应急避难场所等信息综合起来,建立学校的数字校园系统,可使使用者在三维校园中漫游,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2.3 教学方法
测量学的教学建设不仅教材要更新,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要适合本专业的学生,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首先,进行模块化教学,打破教材的束缚,并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实践,采用模块知识的单项实践和整体知识的综合实践相结合;其次,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量化考核,把课程的考核分散到平时的学习、实践和多次测验中去;最后,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并跟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改进不足之处。
3 结语
测量学作为专业的基础性的技术课程,和土地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地图学等技术性课程,构成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技术体系。通过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将“3S”技术融会贯通,应用到土地资源管理实践中去。随着技术的进步,软硬件的更新,测量学的教学内容也会不断的丰富。
注释
1邓华梅,李肖锋.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测绘科学,2012(1).
2张卡,盛业华.非测绘专业摄影测量学教学方法探讨[J].测绘科学,2011(5).
3段贻民,杜国标.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J].测绘通报,2004(5):58-60.
4高飞,吴兆福.关于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9(4):13-15.
5何立恒,鲍其胜.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测绘工程,2003.12(2):59-61.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4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三组数据资料,总结出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2、阅读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说出三种农业用地的分布地区,并能说出分布地区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3、阅读图文资料,说出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对策。
教学重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相互关系。评价设计
目标一: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提问,评价学习效果。目标二:采用小组合作、代表展示的形式,评价学习效果。
目标三:学生独立思考后,采用集体和个人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来评价学习效果。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微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
引新知 师:课前播放一段中国汉字关于“土”字的视频,提问:谁知道刚才大屏幕中滚动播出了几个词组?(立命之基、生存之本、福之源泉、无价之宝)。
同学们,我们惊讶于古人创字填词的高超技能,也更能从歌声中感受到祖国处处硕果飘香、人们喜庆丰收的幸福场景,而这所有的一切,均源自——土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中国的土地资源。
二、读数据
知土地
(一)土地利用类型
生:阅读课本71-72的内容,总结出土地资源的分类,后辨认大屏幕中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
师:提问:你能说说三种农业用地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吗?
(二)土地资源特点
大数据一:世界国土面积前6位国家在面积和人均上的比较
生:1.读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图,你能看出中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
2.读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6个国家比较图,你又能看出什么信息? 3.你能综合两幅图的信息,总结我国的土地资源的第一个特点吗? 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大数据二:中国和美国在耕地总量和人均上比较
过渡: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大国,咱们下面比较一下两个国家的耕地情况,请阅读数据,对比差异。
师:中国的人均耕地是0.10公顷,按照数学中的换算,一公顷等于15亩,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5亩。(相当于一个长150米宽6米的跑道)。
提问:中国土地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为什么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于美国?
生思考后回答。大数据三:中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百分比的比较
过渡:通过刚才中美两国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土地的面积大,并不代表耕地的面积也大,那么耕地在我国到底占多大的比例呢?请看第三组大数据:
生读数据后比较:
1.三种农业用地的各自所占的百分比 2.耕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各自所占的百分比
生总结土地资源的第二特点: 耕地少、难利用的土地多。
师:按照前面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来看,对照这幅土地资源类型构成图,你能不能再总结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第三个特点呢? 生:总结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师:让我们再回到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耕地面积少于美国?原来是中国的耕地比重小,那我再想问一个问题:我们国家为什么耕地比重小呢?
生:可独立思考,如若困难,给学生提供美国地形图,中国的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来引导学生。
生:中国的耕地面积小原来是因为我们的平原面积小。
过渡:看来土地的利用类型会受地形的影响,那么还没有别的影响因素呢?这些比例不用的土地利用类型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三、看分布
找差异 师:请大家认真来看一段微视频。1.生观看视频内容,获取自主学习的方法。
2.分成两大组自主探究,一组探究旱地和林地的分布地区。一组探究草地和难利用的土地的分布地区。
3.组内交流后,派一位代表到大屏幕前讲解展示。师:从刚才同学的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这也是我国土地资源的第4个特点。
4.生举例说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区域差异对我们饮食习惯的影响。
四、谈问题
话对策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土地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的话它是可以循环使用的,那么如果利用不合理呢?
生读材料:古巴比伦的兴废(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
师:看了这个例子后,谁能说出土地资源如果利用不合理的话,将会怎样呢?
过渡:看来土地资源如果利用不合理的话,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我们要赶紧找找咱们中国的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都出现了什么问题?
(一)草地的问题及对策
1.读材料,说出我国草地在利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你能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吗?
(二)林地的问题及对策
1.读漫画,能说出我国林地在利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吗? 2.你能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好的建议吗?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于草地和林地出现的问题做了分析,那么耕地是否也存在问题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三)耕地的问题及对策
过渡:观看视频《耕地去哪里了?》,引出耕地为什么连年降?18亿亩耕地红线是什么?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耕地去哪里了? 2.屏幕出示案例湖南毒大米事件,从而引出问题之一——土地污染 3.读图文资料,威海某地的烂尾楼,引出问题之二——乱占耕地 4.由妈妈家2012年和2014年耕地的变化,引出问题之三——耕地变林地
过渡:耕地资源出现的问题就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身边,面对出现的问题,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四)三者共同的保护措施
同 学们,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刚才大家提到的对于保护土地方面共同的措施:颁布法律法规、遥感影像定位、公众媒体监督等。同学们,这三种办法其实都是一种外界力 量的干预,那么保护土地资源,还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树立这样的保护意识。所以,国家出台了针对土地的一项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 地”
1.生举出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例子。
2.“切实保护耕地”再次引出“18亿亩耕地红线”。
提问:18亿亩耕地红线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回答后师小结: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耕地的生产能力划了一个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那么依据中国的人口数和耕地情况,我们国家必须要保证18亿亩耕地,才能满足中国人对粮食的需求。而在党的18大会议上,国家领导人的报告中曾提到“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足以看出国家领导人对于保护耕地方面的重视。其实说白了,关注耕地也就是关注咱们老百姓的粮袋子。有一天我们的耕地没了,我们将何去何从?
五、人与地
和谐处
同学们,我非常喜欢艾青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通过这节课,我们会发现土地资源的分布无法改变,但是土地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源都指向了人类,所以在此我想呼吁:人和土地,要和谐相处!孩子们,每年的6月25日是全国的土地日,让我们尽早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方式来关爱中国的土地资源!
课堂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
1.长白山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属于()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难利用的土地 2.我国耕地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是()A.国土面积不大 B.山地多,平原面积小 C.人口基数大
D.我国东部降水量普遍偏低
3.我国土地资源中,面积最大的是()A.耕地
B.草地 C.林地
D.难利用土地
二、读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京沪高铁,是中国的一条连接北京市与上海市的高速铁路,全线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京沪高铁共有桥梁244座,桥梁总长度为1059.7公里,占全线的80%,高速铁路采用以桥代路方式。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5
[关键词]地理教学人教版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1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相关图表资料,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分布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类图表,提高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问题、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激发国情意识和保护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科学资源观。
二、重点难点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并读图分析、列表比较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三、课前准备
班中挑一名学优生担任“博士”,教师与其准备好“博士讲坛”这一活动环节。
四、教学过程
师:播放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问道:歌曲中唱到“村庄”、“冬麦”、“牛羊”等生活中的“希望”,正如歌名所说,这些“希望”的根源在哪?
学生看歌词,观视频,答:在田野上(或土地上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孕育地球万物的土地资源。
(设计意图:从歌曲MV入手,带领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活动一:最炫土地风(土地利用类型)
师: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生:(略)(米饭、书本、学校等)
师: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土地的伟大,按照用途和利用状况可把土地归类。(展示相应的景观图,明确耕地、林地、草地的含义。)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分别对应广义农业中的农、林、牧业,因此,统称为农业用地。(同理,明确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含义。)
生:(观察实景图,倾听并配合老师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图文并茂,直观认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我国的国土面积上土地利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有“土地爷”之称的小博士,让我们来聆听博士的科研分析,大家欢迎。
活动二:别说你的土地你无所谓(我国的土地特征)
博士讲坛:(优等生上场)大家好,今天我带来我们团队的科研数据和图表,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1)将教材P68图3.7的“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部分国家比较”柱状图转换成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张科研数据展现给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分析数据,得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再来观察这幅柱状图(教材P68图3.8),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人均农业用地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如果“你的地盘你做主”,960万km2的土地给你,你会如何分配不同的利用类型呢?请3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他们心中的理想比例,再对比实际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教材P68图3.9)。大家把现实和理想作比较后,有何感想?
学生写出理想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比例,得出结论:我国土地类型齐全,但耕地少,难利用的土地较多。
小博士接着同学的结论,补充:我国不仅耕地少,后备耕地也不足。
(设计意图:优等生带领全班学习简单但枯燥的图表,附上有趣的活动环节,增加亲切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阶段小结:感谢小博士的精彩介绍,请同学们再次回忆整理,归纳出博士告知的我国土地资源的利与弊。
学生及时整理,总结归纳。
承转:通过“博士讲坛”,我们认识到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不合理,那么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是否均匀?
活动三:在那土地分布的地方
教师展示《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和《中国地形的分布图》,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讨论耕地中旱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完成表格3.1。(利用自制微视频先进行水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的分析示范,然后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
生:观看微视频,学习看图析图用图的相关方法,再通过几种地图对比得到结论,并在组内合作交流,完成表格;全班交流展示、评价;得出结论,即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地区分布不均衡。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教学和学生间的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多幅地图对比下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我国的土地资源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总结后,教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后实践:参照图3.9,学习小组合作查阅资料,绘制出家乡土地利用构成的饼状图。
(设计意图:回顾课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6
要建设好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 发挥好专业的辐射和示范带头作用, 就必须在系统分析学校本专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 探讨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科学地制定专业建设总体方案。从近些年看, 社会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复合型”方向, 即社会越来越需求具有跨学科、跨专业及综合素质高的学生[2]。这种社会需求, 要求人才培养应该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 而只有通过实践训练才能更好地实现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加强和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环节, 将知识、理论与技能、实践联系, 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是特色专业建设应特别注重加强的环节。
1 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 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生的有力手段, 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目前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为28.53%, 其内容及相关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本校土地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土地基础教学实习、地籍测量实习、土地调查与评价、GIS制图技术与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设计) 等部分, 其中毕业实习是一个重要的提高实践能力的环节, 总课时为15周, 8个学分, 一般安排在大三暑假和大四第二学期进行。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后、毕业之前,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到实习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 通过综合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 获取独立工作能力, 并在实践中获得相关资料, 为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做好准备。通过毕业实习的过程, 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本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目前有三种形式:一是结合导师的在研项目进行, 主要有基准地价评估,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农用地分等定级、建立完善土地信息系统、房地产调查评估等方向;二是学生联系了实习单位、从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和取得了资料;三是学生通过与教师沟通确定研究方向, 自己实地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等并取得相关数据资料。
虽然本校新修订的培养方案, 已经注重并强化了专业实习环节, 但实习内容比较分散, 应该进一步优化增加综合实习环节。
2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内涵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高、实践性强、动态发展的学科, 涉及自然、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实际运用中参与到土地利用管理的调查评价、登记统计、权属管理、执法监察等多种工作当中, 并且专业研究领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延伸。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以上特点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讲授理论知识基础上, 更应使之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从这一点出发, 研究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充分的现实必要性。
2.1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含义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不是简简单单增加实践教学时间, 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含义是指在整个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导向, 带动专业教、学、研开展工作, 包括师资力量配置、教学设施建设、专项经费投入、课程体系设计、监管指导力度以及考评考核方式等方面, 均应向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方向调整倾斜。
2.2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应该包含教学实验、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三大模块。教学实验融入基础理论授课当中, 着重强化学生对于理论联系实践的感性认识。专业实践包括土地基础教学实习、地籍测量实习、土地调查与评价、GIS制图技术与实践等课程, 不断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动手能力。毕业实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 结合专业知识, 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工作、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2.3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专业水平高、能力素质强、创新思维好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一大批这类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更是当代大学的职责所在。随着土地资源管理的不断深化、细化, 研讨和推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 不仅仅是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更是大学教学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需求的良性转变。对专业学生而言, 施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方面能够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来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是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实力, 增加了就业机会。
3 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1) 优化师资力量配置, 提倡先进教学方法。应当将实践教学工作分配于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操作指导能力强的教师开展,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而目前本校土地管理专业的教师结构以青年教师为主, 普遍缺乏教学和实践经验, 因此, 要广泛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研讨、研究, 让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分享经验, 并形成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教学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汇编, 建立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践、综合实习等不同层次、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大力提倡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将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将传统“三基教学”和现代“3S技术”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提问-调查-思考-讨论-总结”的讨论教学方式, 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真正有收获。
2) 制定科学课程计划, 改良考核评估方式。以前开展的课程往往存在相同知识点在不同专业课反复出现的情况, 还有很多在实践中很有用的专业知识虽然在不同课程中都有出现, 但却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现象。在教学计划中, 课程设置的时间嵌合也非常重要, 以往基础知识的课程还没有开展, 更深一步的实践专业课程已先开展的情况。诸如以上此类, 不是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 所以要优化课程体系, 在对原有课程精简的基础上, 积极开设紧贴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的实践课程, 从“实践技能层、能力提高层、综合创新层、科技研究层”[3]四个层面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同时, 对既往手段单一、重理论轻技能的考核评估方式进行改革, 实践教学课程考核应着重突出技能和能力评估, 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 采取不同形式的考核评估方式, 通过设置模拟案例实验等, 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熟练度, 更准确地评估教学成果, 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
3) 强化监督指导力度, 确保实习工作收效。实习工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阶段, 使学生养成将理论知识逐步运用于指导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在实习阶段懵懂而来、空手而去, 收获甚少。而更多的时候, 无论教学双方都将此流于形式、走于过场, 根本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认为, 无论教学两方面都应提高对实习工作的认识, 教师应加大对学生实习工作的指导与监管力度, 明确实习目的, 落实实习计划, 应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 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把科学研究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带入到实习工作中。学生通过完成选题、调查、分析、总结等完整研究过程的训练, 实现从认知性到运用性的提高, 保证实习工作收到应有的效果。
4)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基础,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 因此, 必须进一步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在加强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购置与升级专业软件, 如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软件、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软件、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等, 完善建立多功能、综合性开放性的土地信息化实验室, 土地资源综合实验室及大型综合性的野外实习基地。目前与本校合作多年的固定单位有安宁区规划国土资源局、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甘肃省测绘工程院, 遗憾的是每年仅有很少的学生能够去实习, 实际上这些基地仅为名义挂牌而已, 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功能作用, 如欲发挥好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功能作用, 就必须加大现有基地的建设力度, 深挖实习基地功能潜力, 并加强开拓新的合作单位, 按照“互利互补”的原则与实习单位建立广泛合作关系, 同时加大专项经费投入, 搞好校外实习基地软硬件建设, 做到学院和实习基地双赢[4]。
4 结语
理论实践并重, 确保专业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 在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和作用。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本校土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与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学校的土管专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差距。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调整后的专业, 虽然各高校都有自己强调的本校特色, 但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有创新精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 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身的内在需求和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5]。本校今后应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 构建以教学实验、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三大模块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6], 以期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文仕, 黄鑫, 陈英, 等.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建设重点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3 (15) :63-67.
[2]赵建红, 汤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5) :184-186.
[3]李元元, 李正, 徐向民.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23) :22-23.
[4]刘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版) , 2009 (23) :133-135.
[5]肖轶, 尹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浅析[J].科教文汇, 2012 (1) :46-48.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7
一、GIS技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
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 土地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目前, 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正处在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时期, 管理观念的改变, 管理手段的更新, 愈来愈需要更多的掌握专业技能和高新技术、并具有开拓精神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土地管理工作的一线, 土地管理专业为适应这一社会需求, 在实践教学方面也不断改革, 培养具备土地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青岛农业大学 (以下简称我校) 于1992年设立土地资源管理专科专业, 2008年变为本科专业, 在这20多年中, 培养了一大批大专及本科毕业生, 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及相关行业提供了新生力量。近年来, 随着国土事业的迅猛发展, 行业需求发生了变化,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进行了两次较大的改革, 在课程构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相应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确定以土地资源数据库为基础, 以GIS课程为技术支持, 以土地管理主干课程为核心, 全面应用3S技术, 建立适应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制订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 分为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三种类型。专业核心能力包括测量与地质地貌识别技能、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技能、遥感与地理信息分析应用技能、不动产评估技能、土地规划技能、土地整治技能、土地确权登记技能、土地评价技能、房地产经营管理技能, 培养这些能力所开设的课程和实验项目内容上都离不开GIS技术, 可以说GIS技术融汇于上述各项专业技能之中, 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平台作用。
二、搭建系统的GIS教学体系
GIS技术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技术, 也是学生就业的看家本领, 可以说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能的半壁江山, 所以在地理信息系统知识技能培养上采用多方面、多层次的交叉互补的培养模式, 夯实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 熟练GIS软件操作水平。一是分三方面加强GIS理论与实践教学, 在第4学期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 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24学时、地理信息系统与基础遥感综合实习一周。由于国土系统大多使用Map Gis软件, 所以在实验课学习Map Gis软件的操作, 在实习中结合实际内容练习该软件的应用。二是多层次强化GIS理论和技能的培养, 先开设基础型课程, 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Visual C++程序设计、普通测量学、地图学等课程, 为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再开设增强型课程, 如土地制图技术、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与土地信息系统综合实习等, 重点学习Arc Gis和CAD软件, 同时进一步练习Map Gis的使用, 并了解其他GIS软件;还要开设配套课程, 如基础遥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GPS技术等, 加强3S技术的综合应用。
三、构建以GIS为核心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是以管理学、资源学、规划学、信息技术和测绘技术多学科紧密联系的交叉学科, 随着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 3S技术成为其应用基础, 并迅速发展, 对数据的使用与处理发生了重点改变, 由传统的数据统计分析向现代的空间数据分析扩展, 这就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 尤其是实验教学必须适应土地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在专业技能培养上, 构建以GIS为核心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从资源配置和实验项目内容两方面入手。
(一) 专业资源整合
通过近年来实验室的建设, 目前本专业有资源信息技术、土地资源管理模拟、土地规划设计三个实验室, 实验设备、教学软件基本齐全, 能够满足实验需要。实验效果的好坏与实验数据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去有些实验项目是模拟操作, 学生缺少实际应用的感觉, 有些实验项目是利用近年来的科研项目进行的, 学生反响特别好, 所以实验数据整合非常有必要。具体做法是, 利用教师的科研成果、网上收集、购买等手段, 获得大量的国土资源管理相关的数据资料, 然后经过分类整理、保密处理, 便于实验项目设置使用。
(二) 实验项目内容调整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配套课程培养GIS基本理论和空间数据的处理用分析能力, 从而在专业课程实验中充分利用, 提高实验的效果和现势性, 与当前国土实践不脱节;反过来看, 这些实验项目也加强了GIS软件的练习, 有利于学生GIS技术的提高。
1.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内容。在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中设置数据采集、编辑、处理、投影变换、空间分析、输出等实验项目, 使学生了解GIS软件的功能和熟悉GIS的基本操作;在地理信息系统实习课中安排专题应用项目, 如校园影像地图的制作, 将GIS的各个环节练习融汇在一起, 掌握GIS实际应用的具体流程和方法。
2.GIS为核心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实验项目大多使用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库, 或是以GIS软件为制图工具。对新制订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重新梳理, 根据教学大纲内容设置或调整实验项目内容。找出与GIS相关的课程, 在实验项目设置上尽量利用GIS技术。相关课程间实验项目的设置做到前后呼应、相互促进、提高GIS的应用能力, 提高专业课程的实验效果, 构成以GIS为核心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课程与GIS技术相关的实验项目实例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土地资源管理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 (通识课除外) 三大类, 除为GIS课程打基础课程外, 共有15门课程的实验 (部分课程有实习) 项目要用到GIS软件、土地数据库、土地信息系统。
3.实验教学管理。建立以GIS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调整实验项目和内容后, 还要加强实验教学管理。第一, 实验课程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自己动手操作, 有些实验项目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具体内容, 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第二, 不断更新实验设备、软件、基础数据和实验内容, 保证实验教学的实用性。第三, 每年开学初制定好了教学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 但在实际教学运行中要适当调整。通过与国土局和土地科技服务公司的密切联系, 如有适合的实际生产任务, 及时调整实习时间和内容, 如近年来学生的实习项目有基准地价样点调查、土地整理项目区现状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等, 学生亲临实践, 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尚颖娟, 刘秀华, 谷达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5) :144-146.
[2]郄瑞卿, 赵玲, 李春林, 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 2010 (5) :61-62.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1]。其英文表达多数称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实际工作中一般简称为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科学、遥感等学科和技术于一体的新兴学科。自从20世纪60年代萌芽以来,至今已发展了四十多年的历程。地理信息系统已经从少数专业领域(地图学、地理科学)的应用,扩展到众多学科领域,在大部分专业中均有涉及,如环境科学、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学、遥感、森林经理等,目前在政府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渔业部门、水利部门、气象部门、国土部门,甚至公安部门和军事部门都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地理信息系统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2]。
随着对GIS认识的不断增强,众多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林学专业、农学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等都分别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相关GIS课程。从实际情况来看,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尚需要若干工作完成,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仍然亟需完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本文以“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契机,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设置和改革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一、GIS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资源调查、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专业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是集计算机、地学理论等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同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一样,都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运用。因而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置为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程之一[3]。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常见的GIS软件解决土地资源的调查、建库、评价、分析、模拟等问题。学好这些需要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地图学的基础,还要具备土地资源学及土地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实验和实习实践教学相统一[4,5]。
二、GIS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教学中的体系设置
考虑到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单纯的讲述相关内容,学生可能不容易掌握,又因为许多概念和原理比较难懂,十分抽象,因而需要合理的设置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位置。
我院根据教学实际,首先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一课程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理念。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地图学》课程,让学生掌握地图计算机制图学的地理参考理论和方法。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同时开出《基础遥感》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同时,能够同时掌握遥感科学的技术和知识,起到互补的作用。因为地理信息系统是导论式的教学内容,针对专业特点,大三又开设《土地信息系统》课程,专门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行业的专题应用课程。大四开设《GPS技术》,让学生了解数据获取时地理坐标的表达和建立过程。
整个结构框架,很好的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进行,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其知识、原理,熟悉地理信息系统在整个学习中的结构。
三、GIS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有了上述结构上的良好的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进行课程的进行和改革。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众多的优势[6]。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概念往往都很抽象,诸如“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等,学生一般不太能够接受、理解这样的概念,所以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就减弱。再如“数据采集内容中的图层”概念等,之前学生一般都没有接触过,头脑中无法形成对应的理解,所以更无从谈及对此内容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利用生动的图件、动画等,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知识,直观的体会相关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原理等。
(二)利用模型进行演示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研室购买了一批教学模具,一些难以用语言、动画表达的概念,可以借助模具来展示。如在地图投影内容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地球仪和屏幕的相对关系来表达地图投影的概念,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达投影的类型等。讲授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内容时,产品类型有数字地图和纸质地图两种类型,数字地图部分我们利用计算机屏幕显示一幅相关图件,而纸质地图部分我们可以给大家展示一幅某地区的土壤图或土地利用图,学生立刻就有了明确的对比。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的同时开设同步的实验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学时保证达到24学时。实验课程的内容主要涵盖了数据的采集、处理、数据库建设、空间分析、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主干内容,具体的实验例子以国土事例为主。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机房,通过投影仪给学生演示基本的实验操作步骤,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完成。部分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验,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方式进行[7],既能够加强操作技能,又把所学的课程知识连贯起来。通过24个学时的实验课程,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各项实际的操作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GIS课程结合基础遥感课程联合开设了1周的课程实习,以GIS和RS所学基本知识为基础,布置实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相应的地学任务。通过教学实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GIS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四)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教师在上课的同时并不是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方式,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可以阶段性的提出几个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部分内容,让学生参与讲授,通过课下准备和课堂演讲,锻炼学生的课件制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许多课程也开展了网络化的教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网络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我校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上传相关教学资料、发布课程练习题、批改作业,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进行咨询、上交作业等互动。我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连同教案、练习题、教学大纲、参考文献等内容一同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下自学和练习的素材。同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通过录播教室进行全程录像,制作了高清晰的课堂视频,学生可以利用视频在课下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四、小结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主干课程,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这门工具,通过掌握相关技术完成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管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置好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整个学科专业中的架构。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学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大力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促进课程的网络交流与互动,加大对地理信息系统学习的力度。多种途径、综合完成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GIS课程中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杏元.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陈明利,刘佩茹.基于GIS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探[J].人才资源开发,2015,(11).
[4]尚颖娟,刘秀华,谷达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
[5]常胜.资环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6]闫志刚,杜培军.当前GIS专业多媒体教学的问题与建议[J].北京测绘,2006,(3).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9
知识与技能:利用相关图表资料,理解我国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分布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类图表,提高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问题、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土地 资源现状,激发国情意识和保护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科学资源观。
二、重点难点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并读图分析、列表比较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三、课前准备
班中挑一名学优 生担任“博 士”,教师与其 准备好“博士讲坛”这一活动环节。
四、教学过程
师:播放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问道:歌曲中唱到“村庄”、“冬麦”、“牛羊”等生活中的“希望”,正如歌名所说,这些“希望”的根源在哪?
学生看歌词,观视频,答:在田野上(或土地上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 来学习孕 育地球万 物的土地 资源。
(设计意图:从歌曲MV入手,带领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活动一:最炫土地风(土地利用类型)
师: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我们生 产和生活 的空间,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生:(略)(米饭、书本、学校等)
师: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土地的伟 大,按照用途 和利用状况可把土地归类。(展示相应的景观图,明确耕地、林地、草地的含义。)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可 以分别对应广义农业中的农、林、牧业,因此,统称为农业用地。(同理,明确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含义。)
生:(观察实景图,倾听并配合老师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图文并茂,直观认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我国的国土面积上土地利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有“土地爷”之称的小博士,让我们来聆听博士的科研分析,大家欢迎。
活动二:别说你的土地你无所谓(我国的土地特征)
博士讲坛:(优等生上场)大家好,今天我带 来我们团队的科研数据和图表,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1)将教材P68图3.7的“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部分国家比较”柱状图转换成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张科研数据展现给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分析数据,得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再来观察这幅柱状图(教材P68图3.8),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人均农业用地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如果“你的地盘 你做主”,960万km2的土地给你,你会如何分配不同的利用类型呢?请3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他们心中的理想比例,再对比实际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教材P68图3.9)。大家把现实和理想作比较后,有何感想?
学生写出理想土 地利用类 型的构成 比例,得出结论:我国土地类型齐全,但耕地少,难利用的土地较多。
小博士接着同学的结论,补充:我国不仅耕地少,后备耕地也不足。
(设计意图:优等生带领全班学习简单但枯燥 的图表,附上有趣的活动环节,增加亲切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阶段小结:感谢小博士的精彩介绍,请同学们 再次回忆整理,归纳出博士告知的我国土地资源的利与弊。
学生及时整理,总结归纳。
承转:通过“博士讲坛”,我们认识到我国土 地利用类型构成不合理,那么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是否均匀?
活动三:在那土地分布的地方
教师展示《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和《中国地形的分布图》,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讨论耕地中旱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完成表格3.1。(利用自制微视频先进行水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的分析示范,然后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
生:观看微视频,学习看图析图用图的相关方法,再通过几种地图对比得到结论,并在组内合作交流,完成表格;全班交流展示、评价;得出结论,即我国土 地利用类型地区分布不均衡。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教学和学生间的合作 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多幅地图对比下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我国 的土地资源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总结后,教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后实践:参照图3.9,学习小组合作查阅资料,绘制出家乡土地利用构成的饼状图。
(设计意图:回顾课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摘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平实,教学中可以增添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节,利用精美图片及各类图表,通过自制微视频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判读地理图表的技能和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篇10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1.前言:随着新时期的经济形势要求,传统的土地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土地的转型和管理过程中问题的暴露也使得我们亟待对土地资源管理进行改革。
2.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
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最早是英国Grainger提出来的,后来该研究方向逐渐传入中国,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特点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方面研究工作中涉及到了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及假说等,土地利用转型实际上就是指土地利用在时序上发生的形态变化,通常情况下它和经济发展转型是相对应的。在土地利用转型领域中,土地利用形态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后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土地利用形态的内涵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最初土地利用形态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由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的结构,该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是对应的,国家或者区域土地利用形态主要有空间、分空间两种表现形式,其中空间表现形式是指由草地、耕地及林地等组成的地图,而非空间表现形式具体是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爱该国家或者地区中占有的份额。后来随着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中,土地利用形态改变变化的出现,土地利用形态成为单_土地利用类型在其高一级类型中占有的份额。在当前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下,该土地利用形态改变开始超出结构、数量的范畴,其内涵也更加深刻。总之,土地利用转型是指在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下,在_定阶段中、某一区域中,由一种土地利用形态转变成另外一种土地利用形态的过程,土地利用转型实际上和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是相对应的。实际上土地利用转型并不是最终的土地利用形态格局,它是土地利用形态在空间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3.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矛盾问题。我国《宪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及《民法通则》都有条例明确表明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而土地所有权里的“集体”一词定义较为模糊,没有指定是哪一级别的集体,就会有土地所有者上的缺位,加上土地关系的法律法规不清晰及农民们各自的不同理解,土地权属问题更是形成了混乱的局面,农民对土地使用权上会产生许多疑问,这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土地经营的热情,可能就会导致土地的荒置,土地盐碱化、沙化、荒漠化等恶劣现象逐渐加重,笔者身处内蒙古,目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矛盾尖锐,亟待政府进行土地改革来改变这一现状。
3.2土地承包经营与土地使用率的矛盾问题。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较多已经开始采用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模式,规模化生产加大了农业生产规模,专业化分工则是生产组织内部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两者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进而使农业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时代变迁而目前我国沿用的《土地制度法》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制定的,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弊端与漏洞,土地承包时在土地使用审批管理方面有所偏重,缺乏与土地经营管理有关的明文条例,土地有偿期限抵押、转让、出让等方面规定也比较含糊,对现在的土地承包经营不能起到统一规范的作用。土地归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土地制度已经不适合现在市场经济的需要,土地不能通过市场而流动,整体来说土地没有真正流转起来,应运而生了土地承包经营与土地使用率的激烈矛盾。
3.3农民利益与征地补偿制度之间的矛盾问题。我国《物权法》里确定对农用地进行补偿范畴主要有劳动力安置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土地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社会保障费,农民其他方面的损失不予补偿。征地补偿是按照土地原用途的年产值的倍数来进行补偿的方式,没有体现出土地潜在收益和利用价值,没有考虑土地对农民承担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从而导致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更没有体现土地市场供需状况,不符合现今市场经济规律,实属不完整的补偿标准,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顯得很不科学。
4.土地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土地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面临与解决的一大挑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土地管理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化解用地矛盾,解决土地问题。
4.1推动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发展。用地矛盾加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于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不足有关,因此,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着力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解决土地供需不平衡问题。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对土地投资建设不达标的土地资源申请方案不予采纳,对于长期闲置、征而不用的建设用地,实行依法回收,争取增加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用地结构,合理用地布局。
4.2制定合理的城镇发展用地规划。一方面,要明确划分城镇功能区,确定不同行业的发展方向,调整用地布局,设计合理有效的城镇用地布局规划,使各产业都能有序发展,尽量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要严格土地规划约束,任何人不得任意变更或更改规划,对扩张发展的地区进行整改。
4.3严格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土地用途直接关乎土地的利用效率,用途管制能够有效遏制建设用地的不合理增加与无序增长。因此,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可对城乡建设用地、农田占地界限进行严格划分,划定生态红线,完善并严格按照土地用途管理制度进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对于违反相关法律制度的部门与个人依法进行惩治。
4.4优化城镇用地结构。城镇用地总体上应以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使其向宜商、宜居、宜业方向发展为目标,力求形成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结构合理化。因此,必须严格限制各类新城新区的建设,避免土地浪费现象的出现。同时,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实现产业优化,减少工业用地规模,努力实现产业的高端化发展。严格保障与人民利益相关的交通通讯、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对城镇内外必须保留的林地、湿地、园地与耕地进行保护,依法划定保护范围,禁止地方随意征用与破坏。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要提高对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通过有效方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进而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11
1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1.1土地总量大, 人均占有量小,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的土地面积多, 在国际上我国的国土面积排在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之后, 占据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 我国的人口数量是世界的五分之一, 土地面积大, 人口数量多, 而人均的土地面积就很少。我国的南北跨度达到50°, 使我国的土地类型多样, 可是, 因为跨度大, 各个地区的生产力也不一样。而且我国的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分, 土地分布不均衡, 山地多, 平原少, 适合耕种的土地就更少。
1.2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 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加快, 在发展城镇化的时候, 也扩大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规模。为了满足城镇化的需求, 开发大量的土地资源建设现代化的建筑以及城市的基础设施。大量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使土地面积逐渐减少, 而且在开发中, 不合理的利用对土地也造成一定的破坏。部分城市在对城市规划上出现错误, 开始盲目的建设开发区, 开发区在建成后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利用, 使开发区荒废, 而开发区的土地也不能恢复土地的样子进行耕种, 从而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在开发土地的时候也存在着形象工程, 一些政府为了保证政府的政绩, 肆意的开发土地, 建设形象工程, 使土地的面积减少, 不利于土地的保护。
1.3土地资源质量的退化及生态破坏, 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1.3.1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使土地资源的退化现象严重, 而土地的退化也造成土地中的养分缺失严重, 有关部门对土地的养分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 缺少养分的土地在土地总面积的占比重, 缺失养分的土地可以23%。数量的庞大, 土地退化导致土地养分缺失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1.3.2在对土地开发利用中, 会使土地出现水土流失现象。为了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人们开始开垦土地, 而过度的开垦, 对树木滥砍乱伐, 也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现象。而水土流失会使土地上游部分的营养损失严重, 土壤的肥力下降, 而上游的土壤肥力下降, 会堵塞下游的河道, 下游的河道长时间的堵塞, 影响着河道两岸人民的生活, 也威胁着人们的安全。水土流失也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影响, 打破了生态平衡的局面, 破坏了生态环境。
1.3.3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其中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土壤盐渍化, 而土壤盐渍化大多数出现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对土地的灌溉错误是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直接原因, 而世界上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地方也很多, 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土地数量与可灌溉的土地数量基本持平。我国土地也有发生土壤盐渍化的现象, 尤其是我国的水稻种植区次生盐渍化严重。
1.3.4造成土地资源减少的一个因素就是土地出现污染,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持续加快的发展, 在发展工业的时候, 工厂把废弃废水直接排放到土地上, 造成土地污染, 而污染后的土地就不能进行耕种。
2土地环境的保护措施
2.1在保护土地方面要控制人口的数量,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按照土地的承载能力规划人口数量, 适当的人口数量可以减缓土地资源的压力。同时要加大对土地保护教育的力度, 提高人们的土地保护意识, 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 不以破坏土地为代价。
2.2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健全土地的法律法规, 对发现滥用土地的现象给予一定的惩罚, 在规划农业与非农业用地时要严格, 农业土地禁止开展工作活动, 而对非农业土地进行开发时, 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土地的管理部门, 也要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 加大管理的执行力, 保证土地能够被合理的利用。
2.3在土地污染严重的地方, 对土地进行治理, 降低土地的污染程度。在开发利用土地时, 要有环保意识, 灌溉土地的方式要合理, 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 要实时的对土地进行检测, 查看土的污染程度, 并向上级及时报告检测结果。
2.4加强农业投入, 改造中低产田, 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主要途径就是中低产田改造每种中低产田的改造都需要水利工程的投入, 加强商品粮、优质等基地的建设, 方便国家的宏观调控, 也可以有效地应付各种意外困难。
2.5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通过现有的技术条件拟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规划, 通过项目建设来改善宏观生态环境, 从而对土地沙化有效防治,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也提高了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
2.6推进高城市化进程,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 要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 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 要有效体调整城市结构布局, 合理规划开发, 取消重复建设, 减少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农药、化肥的使用, 将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
2.7通过土地健康标准的制定, 可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诊断。当某些指标超出健康标准时候, 就说明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破坏了土地健康, 应予以制止和改进。对各项土地状况变化的定量描述, 从而提高了对土地利用行为监督检查的可操作性。
2.8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带动了农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经济的发展又为村镇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 加快建设投入, 形成了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滚动发展的势头。健康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去检查土地保护的实施效果, 从而提高了土地保护效果检查的客观性。
结束语
当前,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土地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 生态较脆弱, 土地保护工作推进速度缓慢, 乱批滥占耕地现象十分严重。土地的恶化, 加剧了洪涝、干旱等不利自然环境的发生, 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这直接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 相关部门应采取直接有效的措施, 保护好每一寸土地,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 也是人类所有资源的基本资源, 没有土地资源, 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都不能顺利开展。我国的人口数量逐渐上升, 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开始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时候, 不合理的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破坏, 也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压力。因此, 人们要正视土地问题, 保护土地, 提高土地的质量。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东.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3) .
[2]鄢冬梅.我国土地资源保护法律研究[J].学理论.2009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