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聊天语言(共12篇)
网络聊天语言 篇1
摘要: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和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语体。这种语体反映了我们当代人的生活思维方式和语言智慧, 为语言的发展抹上了时代的色彩。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语言的特色以及它的影响和价值, 为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运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特色,影响因素,价值作用
随着家用计算机的普及, 以及高速互联网的大范围覆盖, 网络生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上网查阅新闻、论坛学习知识、网上聊天, 小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 大到国家大政、国际形势, 这些网络生活的构成内容, 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从网络获得信息, 又反馈给网络, 再由网络传递给其他人群, 俨然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
一、网络语言的产生
伴随着网络文化、网络生活的产生、发展, 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 独有特色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时使用的文字、图形、符号 (字母、数字) 等组成的语言体系。网络社会可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 所谓“线下”即指网络的硬件基础部分, 源于“线下”网络的网络语言:例如网页、网址、浏览器、局域网、路由器、宽带网络等, 这一类网络语言, 更多的是来源于网络的基础构成, 是一类约定俗成的定义,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大。而“线上”网络, 就是指网络中各大网站、论坛等用于人们交流、交换信息的场所, “线上”网络语言则是人们在网络中日常交流时产生的具有鲜明网络文化特色的词汇, 例如:杯具、灌水、屌丝、女神、高富帅等。诸如上述的网络词汇, 源于日常生活, 又融合了广大网民的智慧, 被赋予了一层脱离字面意思的含义。这一类的网络词汇, 非网民似乎“不懂”, 而一经解说, 却又恍然大悟, 在网络语言中, 是重要的构成部分, 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以“线下”网络语言为主。
二、网络语言的特色
网络语言来源于人们的网络生活交流, 同时又结合了自己的“加工”。大多数的网络语言、词汇都具有相对应的社会基础, 往往是在某一重大国际时事、社会事件发生之后, 某些社会现象得以曝光之后, 在网络的传递过程中, 网络语言得以创新、发展。由于网络的复杂, 网民人群素质修养的高低, 势必使新兴网络语言类型多样, 特色多样;再结合当代生活的快速节奏。网络语言的特点有如下四点:高度创新;使用不规范;语言简练;修辞手法多样。
(一) 创新性。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新兴事物, 随之也出现了大量新兴的网络词汇。网络语言减少了传统语言的束缚, 再结合新兴事物的刺激, 可以使网民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例如“五毛”一词, 起源于各大论坛, 意指网络中为某些特殊利益进行虚假回复的人, 这些人每回复一条支持某特殊利益集团的帖子即可得到该利益集团所支付的五毛钱, 这种在网络中恶意宣传的事件自身就是新兴事物, 而起源其中的网络词汇“五毛”则具有高度创新性, 既形象又独具网络风格。
(二) 灵活性。网络语言的灵活性是指网络语言用词灵活, 追求抒情达意, 而不一定遵循语法原则, 字面内容与含义联系不大;更多的是靠着网民的创造性, 天马行空一般, 起源于某些时事, 经过网络的传播, 而成为当下最为走红的网络词汇。有些网络语言在传播中, 甚至会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拥有不同含义。例如起源于某购物网站的词汇“亲”, 该词常用于卖家对买家的亲密称呼, 通过该网站的影响力, 逐渐走红网络。而从语法角度来看, 亲是一个动词, 将亲密的或亲爱的简略称为亲也不符合语法习惯。再例如“屌丝”一词, 词汇本身的含义就不甚明确, 该词起源于某贴吧, 原是该贴吧网民自嘲的称呼, 但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出现了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含义。上述两则实例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
(三) 简练性。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发简洁。同样的, 网络语言也具有这一特点。简短的话语、浓缩的词汇, 不仅易于记忆, 同时也便于传播。从一个个简短、精炼的网络词汇中可以看到网民的民间智慧。例如“高富帅”、“白富美”这一对网络词汇, “高富帅”用于形容身材高大、拥有可观财富、外形俊朗的男性;而“白富美”则是用来描绘皮肤白嫩、收入颇丰、美貌动人的女性。从这两个词汇中不难看出, 仅仅三个字的词汇, 就包含了如此多层的含义。简练、浓缩的背后, 琅琅上口, 迅速地传播开来, 迅速蹿红于网络。
(四) 修辞手法多样性。网络语言由广大网民共同创造,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修辞选择。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网络语言经过网民的智慧加工, 应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是“什么”的谐音, 而“浮云”则是一种比喻, 比喻那些脱离现实生活的事物。“杯具”则是“悲剧”的谐音, 结合“人生就像一张茶几, 上面摆满了杯具”一语, 寓意浅显易懂。而“粉丝”一词, 则是由英语词汇“fans”谐音而来, 同时也显得更贴近人群。“东东”一词, 使用了巧妙的叠音修辞手法, 代替“东西”一词。诸如“XD”、“:-) ”这类表情类网络语言, 则是使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将使用搜索网站找寻相关资料称为“百度一下”, 则是应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JJWW”来表示“叽叽歪歪”, 同时使用了谐音和拟声的修辞手法。
三、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言来源于社会时事, 传播于各类人群之中, 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延展。随着各大网络媒体的发展, 网络语言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各正式媒体报道之中, 这样, 不仅影响着网民, 又同时影响着非网民, 影响着现实社会。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 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 不仅对现实社会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样的, 那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也值得我们留意。当今网络生活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语言的影响势必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例如 “富二代”、“官二代”等词汇, 它们都来源于现实社会的某些社会现象, 带有些许的暗讽意味, 指责那些凭着上一辈奋斗努力而自身却毫无建树的一辈人, 这些网络词汇的走红, 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不良影响, 一种好逸恶劳的风气油然而生。同时, 针对这些现象的出现, 又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再例如“走你”一词, “走你”一词来源于我国航母舰载机试飞成功这一时事新闻, 原是为航母工作人员一指挥手势所配的画外音。经过网络的传播、各大媒体的报道, 一时之间, 在网络中、社会中迅速窜红。“走你”一词的发生、发展, 促进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使社会上更多的目光投向我国的军事发展上, 起到了明显的积极影响, 传递了“正能量”。
四、网络语言的价值
网络语言最大的特征就是高度创新, 所有的网络语言都是基于现实社会基础产生的, 源于社会, 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从大量的网络词汇的走红, 可以看到, 随着国际、社会大事的发生, 道德、伦理相关的社会现象的揭露, 越容易产生新的网络语言, 也越容易广为流传。这表明网络语言的价值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可以从一定角度反映出当前人们对社会的价值导向, 也反映出人们对时事的相应态度。
网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结合网络社会环境的相对私密化, 许多现实社会中人们不愿或不敢提及的话题, 在网络社会得以畅所欲言, 从这方面来看, 更多“劲爆”的内容所形成的网络语言, 展现出了现实社会所隐藏的一面;从这些网络语言中, 剥离出产生的实质内容, 对我们全社会的道德、伦理工作的建设有种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
例如“山寨”这一网络词汇, “山寨”一词, 包含模仿、高仿等意思。由于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仿制知名品牌商品外形或将知名品牌商标稍加修改这一系列“挂羊头, 卖狗肉”的产品, 网友们将这些商品戏称为“山寨货”。“山寨”一词本是中性词, 但在“山寨货”一词中, 就略带贬义, 让人不禁想起肆意掠夺财产的江湖强盗, 因为强盗们在中国传统文学里总是居住在山寨里。而这些市场上的“山寨货”确实是掠夺了知名厂商的各种利益。从这里可以看出, “山寨”一词的走红, 很隐晦地表露出了广大人民对这一侵犯商家利益现象的幽默嘲讽;也让整个社会意识到, “山寨”行为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中的地位。那么, 从“山寨”一词的走红, 所引出的如何完善商品经济中的利益保护措施, 如何开展自身产品创新这一系列问题, 就体现出了网络语言的相关价值, 起着一种有力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凌.浅析修辞手法在网语构词中的运用[J].哈尔滨师院学报, 2005
[2].李存.网络语言对网民心理的折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王本华.实用现代汉语修辞[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2
[4].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5].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6].赵华伦.论网络语言的修辞现象[J].语言文字应用, 2009
网络聊天语言 篇2
2. 在乎才会乱想不在乎连想都不会想。
3. 相爱很容易相守却很难。我们谈恋爱时总希望能变成永远。但从结果来看绝大部分恋爱都注定要分手。两个人在一起看起来如胶似漆但最终步入婚姻殿堂的不多。所以两个人若想终成眷属就需都爱对方都愿意为对方牺牲一起用力维持。爱情很脆弱任何一个人松手都会分道扬镳。
4. 有些烦恼是我们凭空虚构的而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去承受。
5. 有时候飞蛾扑火般的盲目和热情是必须的。如果没有那些深入骨髓的热情生命就只是冰凉理性或一杯温水的温度你不会被灼伤也不会了解炫目的光明和被点燃的忘我感受你不会失去自我当然也无法品尝自我的真实味道。这只是一个过程扑向火体验火然后让它烧掉你的虚妄。爱情尤其如此。
6. 爱不是一句话只是一个动作。
7. 爱是付出是精力和时间的投入这是付出爱最基本的条件。失去这些条件爱难免流于空谈有心无力或信口开河或只谈物质。爱很具体就是以行动照顾和关怀对方。
8. 若要保持某种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理它。爱的太过则容易毁灭。淡忘它这样它生存的机会多些。
9. 人有两个自己一个病态的自我一个健康的自我。前者懒惰逃避后者积极向上。一个人心智越成熟越能察觉到自己的懒惰越是能自我反省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有时一个人自认不完整只是他还年轻。
10. 电影不是济世良药只是一片阿司匹林。爱情也是。
11. 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12. 别把回忆留给饥饿。全心全意去爱别的就交给命运。这是我们都该遵守的简单规则。
13. 人活的之所以累是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开情节。
14.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是每个人都符合你的胃口;站在别的立场上你又何尝能够所有人的胃口?
15. 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是人才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是蠢才。
16. 钱不能通神通人足矣。(向上爬的人的攻关经验)男人不愿意与女人吵架他永远也不知道吵架的原因是什么?(男人的悲哀)
17. 女人最欣赏男人有才气最讨厌男人太小气最怕男人不争气。
18. 女人是一本书男人最关心版权问题若是盗版书呢他肯定先问最低给几折。
19. 痒有时比痛还难受恨往往比爱更容易。
20. 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可以没有开枪的机会但机会来时你不可以没有子弹。
21. 爱情就象天花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那么一次而且正如天花那样我们一生只会得一次你永远不用担心会得到第二次。
22. 古代爱情故事多当代爱情事故多。
23. 男人喜欢流行的女人不喜欢流言的女人。
24. 一个不犯错误的人通常不能成就任何事业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
25. 商人是“可以商量的人”生意人则是“可以生出主意的人”。
26. 穿很少衣裳得来的性感持续的时间会与衣料一样少。
27. 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28. 贤人有七德:一是不班门弄斧二是不打断别的的话三是不急于求成四是提问要有针对性五是解答要符合情理六是谈话要有始有终七是要立足于实际。
29. 单位天天加班;家务从来不沾;手机回家就关;短信看完就删;上床呼噜震天;内裤经常反穿。
30. 做一些你认为根本做不到的事。
31. 该拼搏时休息该休息时拼搏;领导是秘书秘书是领导;工作时研究吃饭吃饭时研究工作;爷爷是孙子孙子是爷爷。
32. 心脏是一座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就会吵醒隔壁的痛苦。
33. 看起来漂亮的女人不一定真正漂亮。不漂亮的女人看久了就会玄之又玄烃得比较漂亮。漂亮的女人总有一天变得不漂亮。不漂亮的女人刚会延续不漂亮。
34. 如果男人是汽车那么爱情是油门婚姻是刹车外遇是重新烤漆。
35. 聪明的女人会买下足够的商品以便把自己打扮成商品然后等着男人上门采购。
36. 一种产品保证天不会出现故障等于保证天后一定就会出坏掉。
37. 如果娶到一个聪明又贤慧的妻子你会得到幸福;如果娶到一个轻浮的泼妇你会成为哲学家。
38. 未婚的女孩喜欢为自己花钱的男孩;结婚的女人喜欢为自己赔钱的男人。
39. 红楼是石头缘断桥是蛇缘聊斋是狐缘梁祝是蝶缘西厢是白衣缘。
网络聊天语言 篇3
关键词:网络语言;传播效果;语言暴力
中图分类号:G2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017-02
每一天,每一个论坛,都有可能产生新的网络语言,它们以爆炸式的速度传播和扩散。尽管网络语言来源自由多变,却保持着一定的语言传播规律,在不同的文化生态动力驱使下产生了不同的传播效果。
牛津大学的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著作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中首先提出模因的概念。模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话语流传的规则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解释了语言的演变动态,也为研究语言的交际和传播特别是网络时代言語行为交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1]。无论是词义等量传播的基因型模因,还是词义增量传播的表现型模因,时尚新奇式的构词法则让网民感受到言简意赅下的风趣,他们强烈认同并自发地模仿,创造了“被”、“酱紫”、“某某哥”等字词的用法。
如果说模因论决定了网络语言产生的形态规律,那么网络语言的流行则是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成熟,以及网络表达的自由舆论空间的基础之上。网络语言的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虚拟向现实世界渗透引发的一系列文化与心理纠葛,其研究价值甚过传播形态的本身。
从聊天平台流行的“斑竹”,到论坛“门事件”的追踪报道,再到《人民日报》的“给力”新闻标题[2],无一例外地驱使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网络语言究竟改变了什么?
一、网络语言培养了人们模仿与被动式的思维习惯
思维控制着语言的组织和再现,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思维方式。网络语言所在的互联网环境信息让人们应接不暇,信息饥饿式的快速切换浏览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长时间接触势必降低其感知能力;另外,与依靠字母线性构词的印欧语系国家不同,中国等东方国家使用具有图形和象征意义的内容复杂的文字,更擅长类比、联想。外界的信息环境与内在的文字天赋共同培养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在享受模因复制网络语言乐趣的同时,人变成了模板人,思维变得被动和僵化,趋于碎片化,浅层化,形成模仿的、狭隘的、被动式的思维习惯,在不经意间远离了纸质媒体那个崇尚思辨和理性的“阐释时代”,步入尼尔波兹曼描述的“娱乐至死”时代。
二、网络语言拉远了空间距离原本狭小的对象间的亲情与友情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延伸的虚拟世界,处于该共同体内的成员创造并使用着特定的符号和标识,以新奇的网络语言维系非物理环境下的群体交流。不同年龄层次对文化的认知感差异导致了网络语言在家长与孩子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旧网民与新网民之间产生语言认知的不平等。网络语言类似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源于网络,却由于网民人数庞大,不可避免地被带入现实社会生活中,这时不同群体就产生了交流、沟通、理解上的交际障碍,也即“语言代沟”现象。
(一)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语言代沟
在网络语言忠实的拥护者中比例最多的是青少年,他们喜欢用网络语言写日记、上网聊天,用网络语言或代号去表达自己心底的秘密,随心所欲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密电文式的作业记录,张口就来的“偶”、“稀饭”,让父母一方面为孩子当前的语言活动感到担忧,害怕影响他们规范语言的习惯与成绩,另一方面为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而感到忧虑。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语言代沟
教师与学生之间本身构成教与学的关系,靠语言为中介来达到知识的传承与反馈,网络语言的使用造成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困难。这一现象在中小学生中特别突出,小学生开始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常看到 “GG”、“286”等不得不让他们皱起眉头猜测的词语,深为学生的用语规范感到担忧。一些教学研究者曾进行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学生或多或少使用网络语言进行规范作业的书写。每年关于高考作文和网络语言扣分的关系问题,惹得众议啾啾。
(三)旧网民与新网民之间存在语言代沟
即便双方都是网民,网络语言认知的多寡也会造成旧网民与初生的新网民的交际困难,违反了话语交际的平等原则。
三、网络语言激发了网民的政治与社会参与的执着与热情
政治是一个日渐利用电脑中介沟通的领域[3]。传播学理论认为,政治因为传播才成为政治。现代传媒社会中网络因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好,以及可以超越特定时间和空间达到跨领域、跨国界的传播,使得政治信息在第一时间得到“解释”和“扩音”,让国家的制度和政治意识以及网民的意志与话语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语言成为参与政治的有效工具。李普曼的《公共舆论》等著作中曾提到拟态环境的概念,网络语言创造的拟态环境,政治信息广泛流通,公众在通过网络平台了解信息、政治参与的同时,提高自身政治敏感性和政治素养,使用网络语言表达政治意识,其中不乏偏激之词。一旦现实社会事件具备激起民愤的“导火索”,网民的狂热会演变成无休止的攻击,从线上到线下,暴力的语言追问带给当事人严重的身心影响,“捐款门”、“四大名爹”等便是很好的例证。其结果,政府及相关部门实行舆情监测和引导舆论导向,以期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当事人公开道歉或网络辟谣,以期给网民一个满意的交待。
毋庸置疑,网络语言构筑的热闹景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语言暴力的规模和贡献分不开的。
在交互和拟态双重因素影响下,网络语言有时会让网民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发生改变,在遭遇到某些网络事件时,由被动的关注转变为主动的语言发生,涌现出一些网络暴力现象,通常是包括侮辱、谩骂、网上围攻、诽谤、恶意暴露个人隐私等人身攻击、严重践踏网络文明的网络事件。从博客、BBS与QQ里“BT”等谩骂字眼的文字暴力到“某某门”事件的道德审判,演绎了一场场如洪水猛兽般的全民参与,以至全民狂欢的网络暴力景观。网民的语言超越了正常的理性范围,也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一般来说,论坛、博客上的网络语言暴力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一)审判的意识
网民以道德的名义审判并制裁当事人,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从个人意识出发,完全忽略法制的行为,抑或打着威胁法律公正的存在旗号,散发着“多数人”暴政的狂热气息。在网络上,人人都是政治狂,正直的审判勇士。从“我爸是李刚”到“药家鑫”事件,网民推动和监督着审判的正义,以舆论狂潮宣泄对个人权利得不到保护的高度关注,刺激更多网民本身嫉恶如仇的攻击性情绪[4]。
(二)匿名的环境
网民在使用网络语言的声讨时,确保自己身份的“匿名性”[5]。身份的“匿名性”,一来给网民提供了不会受到实质性惩罚的保护伞,二来也助长其行为的自我“不约束”和集体看客的心理。如果在现实的面对面环境中,这种集体行为就会变得沉默和文明起来。“郭美美事件”中,新浪对实名认证有误致歉,网民与媒体的抽丝剥茧,匿名线索爆料与人肉搜索,彰显了民间调查力量的威力。
(三)放大的视觉
网络信息过量带来的超负荷需要某些重点关注的信息浮出水面,为了点击率,网络媒体一向热衷于争议性很强的议题。他们用吸引眼球的超大图片配上惊心动魄的大标题,将原本新闻价值不大的事件置顶或放在醒目位置,有时用夸大事实的标题吸引受众,甚至将未经核实或无法判断事实真相的报道内容置顶。这种放大的视觉感受完全是以效果作为衡量依据,缺失了语言在新闻事件中的真实可信度,版本层出不穷的“艳照门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传统媒体的被动
传统媒体在网络语言的熏陶下有时也会“煽风点火”,称为媒体融合也好,称为拓展信息渠道也好,传统媒体有时将网络上高点击率的帖子或博客当作新闻源。从行为角度来看,传统媒体表现出了信息的被动,是被网络事件牵着鼻子走。传统媒体在网络语言暴力中扮演着若隐若现的角色,多数时候网络和传统媒体会交织在一起,互相印证。与其说是传统媒体的被动,不如说是媒介意识的波动。“舟曲泥石流”、“高铁门”事件很多消息从微博发布或爆料,作为中国互联网第三大舆情源的微博让每个普通网民拥有个人通讯社,实现人人皆媒体,成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源[6]。
网络语言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变体发源及存在于虚拟化的语言媒介环境中,影响着汉语规范化,关系到社会道德与政治,只有科学地堵疏结合,才能使得网络语言中的精华得以保留,糟粕得以剔除。我们须重视加强媒体教育,发挥网络媒体把关人的作用,以深入细致的调查与报道维护公众的知情权,遏制网络语言暴力,净化自媒体时代的语言环境,引导它走向科学、文明、健康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曹文.模因化之后的取舍:网络中的语言认同——从“门”字语言谈起[J].科技信息,2011(2).
[2]赵京安.江苏给力“文化强省”[N].人民日报,2010-11-10.
[3]Abramson, Jeffrey B., Artertone, F. Christopher and Orren, Cary, R.The Electronic Commonwealth: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Technologies in Democratic Politics,New York:Basic Books,1988.
[4](美)多米尼克著.蔡骐译.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宁.网络语言暴力的再思考[J].文学界,2010(8).
[6]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艾利艾咨询.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R].2011-03-24.
网络聊天语言 篇4
关键词:网络语言,聊天室,语境语法,汉语,冲击
2006年2月7日16:25中央四套“海峡两岸”节目专题讨论了网络语言对当代台湾语文教育的冲击。资料显示受网络日益普及和台湾地区语文课时减少的影响, 台湾地区学生的语文水平下降严重。据台湾媒体报道, 不少中小学老师反映, 收上来的作业像“恐龙”、“稀饭” (喜欢) 等这样网络语言充斥其中的不在少数, 一些青年老师还可以大致读懂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但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根本看不懂孩子写的是什么。部分中小学教师表示, 在台湾已经形成了一股学生“网络语言”之风, 一些学生甚至还以会用各种“网络语言”为荣。许多教师对此现象深感忧虑。
其实, 在“网络语言”刚刚诞生之时, 就曾引起大家的注意, 当时许多教师、家长、专家都曾发表过对网络语言的看法, 有的认为汉语将面临灾害、网络语言不利学生健康成长;有的认为老师要了解网络语言、语言发展不能拒绝网络。大家众说纷纭, 历时多年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网络语言是否会对我们的汉语产生冲击, 这种冲击到底有多大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因此, 本文将尝试从语境语法角度去探讨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冲击极其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一书中提出, “用语境语法来解释在言语情境中所发生的言语事件的意义。言语情境是回答他们在做什么的问题, 而语境语法则是回答他们怎么做的问题。语境语法有七个主要元素, 分别是场景、格调、交际参与者、信息形式、顺序、共现模式、表达。它们是用来引发人们对言语情境和言语事件的组成元素的思考的。”
在《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的序中有人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定性, 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的常用词语;第三类词语又可进一步细分。”
本文研究的网络语言是狭义上的网络语言即网民在聊天室和BBS的常用词语, 我们将从网络聊天室的语境语法出发, 研究“他们怎么做”, 进而从网民的言语行为中推论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对汉语的影响。下面, 我们将从语境语法的七个元素中选取场景、信息形式和交际参与者三个元素为研究对象。
一、场景特征及影响
网络聊天室这一特殊的场景具有时空的倒置性和目的的不确定性与话题的随意性特征。语言信道的转变带来了时间空间的错位, 网络聊天基本上是一种同时异地的交流, 但是由于网络繁忙, 传输受阻;电脑运行速度的差异;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不同;交际一方同时和多人会话等因素, 在网络交流中往往会出现信息沟, 从而导致信息文本的传播具有延时的同步性, 虽然信息的发出和接收双方或多方可以在同一时间通过网络达成交往, 但其本质不是同步, 而是滞后。
由于交际场景的虚拟化与聊天者的趋同心理, 弱化了网络交往中的目的性, 大多聊天者聊天目的不明确, 因此出现了有意参与无意参与共存, 有目的与无目的共生的现象, 在话题的选择上也相对轻松随意。
网络语言不是说出来的, 也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按照规定好的程序“敲”出来的。它是视觉的, 但又不同于传统的阅读。因此网络聊天文本是带有口语性质的书面化信息。时空的倒置, 文本传播的滞后造成了网络聊天中话语表达的简化, 目的的不确定性与话题的随意性又造成了语言形式选择的任意性。
二、信息形式媒介特征及影响
网络聊天室的信息传达主要通过网络技术与键盘屏幕的配合使用。支持聊天室的网络技术有TCP/IP协议组合的一组协议。它是实现互联网连接性和互操作性的关键。还有远程登录、互联网在线聊天, 大家连到一台或者多台IRC服务器上进行聊天。
由于网络技术的介入与语言信道的改变, 网络聊天成为一个开放、无中心和用户驱动的会话行为。所谓开放, 即互联网允许任何局域网和计算机的加入, 网络聊天完全不受地域、身份等因素的制约。所谓无中心, 是指互联网采用网络整体传播方式而非中心辐射式线路传播, 网络聊天中主体的中心地位被消解。所谓用户驱动, 是指互联网关键在于用户的共同建构, 网络聊天成为多人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因此, 网络聊天中信息传播规模也发生相应转变, 具有了不确定性, 从日常会话中的个人对个人的互动, 发展到了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少数人、个人对多人的同步传播。同时, 以网络为唯一纽带的网络聊天会话使得话语成为唯一的交际手段, 日常会话中的态势语消失, 语境变得单一而固定。
三、交际参与者特征及影响
由于交际参与者通过远程登陆进行会话以及置身于虚拟的交际场景中, 因此交际主体具有了隐蔽性、虚拟性、数字化等特征。谈话者同时兼有发话人和受话人的角色, 谈话者可以与一个人交谈也可以同时是多个交谈组群的成员, 同时每一个谈话者都平等地享有发言权, 因此交际参与者的身份又具有了流动性、多重性、分散性、不稳定性等特征。
哈贝马斯认为“自我的核心意义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即主体间性才是哲学的问题”。网络交往是主体间的, 有效的聊天室的会话是“自我”与“他人”共同完成的。因此, 网络交际参与主体一方面要与他人发生关联, 另一方面会话者要从平等的发话机制中脱颖而出让他人认可, 又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由于网络交际参与者的低龄化特点和隐蔽性特征, 网络聊天的文本将会表现出相对简单平白的特点, 交际参与者将会使用依附性策略与标识性策略在相互关联的过程中表现出其个性特征。
从上面对网络聊天室语境语法的分析中, 我们发现, 任何一种话语表征的出现, 都和网络聊天室这个特定的语境密切相关, 因此, 网络语言只是区域性语言的变体, 它对主流语言基本没有影响。维特根斯坦说“意义在于使用”, 网络语言的诞生、存活、使用只能在网络之中, 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语境它的生命力就会减退, 可能在短时期之内会产生冲击波, 可能有些词语经过长时间的中间状态后, 会进入基本词语, 成为核心中的一员, 这些都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从大陆这些年来网络语言的发展看, 争议只存在于网络语言这一新的语言现象诞生之初, 即使它曾经对我们的汉语产生过冲击, 但那只是暂时的现象。当我们现在再来谈论网络语言的时候,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在主流语言如此强大的攻势之下, 两岸青少年还能接受并去使用区域性的语言变体。当然, 网络语言中仍然存有粗俗化的倾向, 这也是我们需要加以引导的地方。网络语言的今天虽然纷繁芜杂, 但不代表网络语言的明天会杂乱无章, 语言是发展的, 我们无须忧心忡忡。人和语言始终都保持着一种和谐的关系, 网络语言与主流语言也会保持着这种和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罗纳德·斯考伦.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25.
[2]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
网络语言的影响 篇5
随着电脑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后,网络语言也就自然而然开始步入我们的日常交流之中。网络语言的出现使网民们的交流快速简洁化,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使得人们的交流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使现代汉语的构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词汇的构成具有多样性。网络语言使得网民的语言创造能力能到了彰显,同时也使得交流变得特别的方便,不用再像从前那样的费时费力,所以网络语言简练而又经济。网络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使得他们用语不够规范,这加重了教学的难度。我们既要看到网络语言的优点又要看到它的缺点,网络语言粗俗泛滥,使现代汉语失去语音的美感,必然是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所以我们要辨证的看问题。关键词:电脑 网络语言 网络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前看似高不可攀的,价格昂贵,体形笨重的电脑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自由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人们可以任意的表达自己的思维,所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追求更快的表达,而不求表达的质量,所以所写出的语言形式难懂。国内外都有许多学者对网络有研究,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
种全新的语言模式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异彩纷呈,甚至也受到一些不常上网人士的密切关注,其迅猛强劲的发展势头让人不能小觑。网络语言的影响力非常的大。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它甚至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情况,使老师非常的头疼,但是网络语言是既有利又
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络语言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络语言。大部分网络语言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络语言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但是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
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防火墙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信息高速公路等。第三类是网民在聊天或是BBS上的常用词语,也就是“口头语”如:美眉、大虾、斑竹、菜鸟等。其中第三类网络新词语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这些由敲起键盘来劈里啪啦的网上高手们,用他们灵活的脑子制造出来的一连串有别于正常含义的新奇词语,着实让不熟悉网络的人匪夷所思。然而,这些新词语却是众多网民们所熟悉和喜爱的。这一层次定义的网络语言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技术层面的“因特网用语”或“网络术语”。
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
“7456,TMD!怎么大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焙机上乱灌水?>:-<,呆会儿再打铁。886!”就在网络上经常看到的这几句话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的多样性。1.字母的缩略化
〖TMD〗国骂:他妈的。TMD的学术解释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而且美国政府还妄想把台湾纳入TMD系统中,这也是中国政府所坚决反对的。但是令人称奇的是TMD刚好与中国的国骂的简写相同,于是就别有一番韵味。
〖GG/MM/DD/JJ〗汉语拼音头字母简写,即哥哥、妹妹、弟弟、姐姐,是亲昵的称谓。网络让人们感觉是亲如一家,一到网上,大家就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贵贱,一律哥哥、妹妹、弟弟和姐姐相称,这使得原本冷冰冰的虚拟数字网络时代凭添了一份温馨和亲昵。
2.文字的谐音和转义
〖伊妹儿〗电子邮件。伊妹让人浮想联翩,可以想象成是美眉缠绵悱恻的电子邮件,不免令人心中想入非非、踌躇满志。
〖斑竹〗原来正确的词应该是版主,但是由于输入的时候选字困难,就成了程序生成的词汇斑竹,在古代就是竹子流泪,其实斑竹也是很辛苦的,聊天你也得陪着聊。
3.符号系列
:-)最常用的笑脸,通常加在文句的结束的地方。表达开玩笑或微笑。
:-(最常用的沮丧的脸,表达不开心或对对方话语的不满 @#$%&*!骂人用的话,乱七八糟的打出来就行了
4.数字化的特点
〖7456〗气死我了。通常只有在一个网民被另一个网民气的七窍生烟的时候
〖886〗拜拜了
〖555〗伤心地哭声
〖你真是个286〗286现在差不多是运算速度最慢的处理器,机器运算速度慢就跟人智商低一样,意思是说对方傻。
网络语言的特色 1.标新立异
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由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瞠目,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
2.经济简练
网络语言除用字节俭外,还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成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形”上,它是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言语交际的跨度,缩短信息交际的宝贵时间,并且这种跨度的设置,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全可以逾越,而一旦跨越,便会带来一种愉悦,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3、形象传神
在网络中,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模拟现实交际。
4、幽默诙谐
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更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且反主流的叛逆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诙谐性的特点。又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个臭皮匠,弄死三个诸葛亮“有意在约定俗成的说法上改头换面,形成诙谐且又含有一定道理的语句来。
5.粗俗泛滥
在网络语言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的洪流中,语言的粗俗化也是确实成为了一帮人的低级趣味。如今的网络可以说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等随处可见。网络语言的利于弊:
对于网络流行语言,有人说好,有人表示反对。因为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新鲜、搞笑、神秘、简便,令人捉摸不透。当你用网络语言与朋友聊天,定会感到刺激;当你说着网络语言,而别人则像是在听秘密似的,你是否会感到一种快感。但是也有人认为,使用网络语言,不仅可以让网民习惯、接受,而且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自如、提高相互交流的速度和质量。
而在我看来网络语言有弊有利。积极影响:
一、它新鲜,使人们很容易记忆,满足人们的新鲜感。
二、方便快捷,我们只需在键盘上敲下几个字符就可以表达出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要用烦琐的语言去表述。当我们在网上聊天的时候,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又言简意赅。
三、它对我们的汉语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1,网络语言的发展补充了现代汉语浩瀚的词汇。
2,网络语言的兼容性,突显了现代汉语的发展的方向。3,网络语言的幽默特点增强了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与幽默感。4,网络语言使现代汉语的词汇更加简易化。5,网络语言使现代汉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网络语言对孩子的影响:
随着因特网的流行,各级学校广设班级网页,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全年无休的校网和班网,更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新环境。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大增,当上网已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上的各种文化,自然而然也融入了这些还在学习阶段的孩子身上。网络用语的流行,就是其中一种奇特的现象。
网络转化了语言文字,使语言不再拘泥于传统形式,而青少年又是使用网络的主要族群,因此出现了许多次文化:可爱文、注音文、颜文字……其实这种现象原本是起源于在青少年网络聊天时为了加快中文打字的速度,于是这种不用选字的“速记符号”受到了欢迎,没想到却造成了大量的流行,成了一种新世代的语言表达方式。
然而,这一股流行风,也吹进了小学的校园。经常注意孩子作业,与孩子互动频繁的老师或家长,不难发现孩子笔下的“特殊用语”,可见这些网络用语已融入孩子的生活,而且随时流行、更新且进化着。最常见的网络用语就是去头断尾的“注音文字”。从早期的 流行语[偶](我)、[素](是)、[粉](很)…等台湾国语用法,进化到“注音文”,把壮声词注音化,[ㄏㄏ](呵呵)、[ㄚ](啊)、[ㄒㄒ](嘻嘻)、[ㄟ](耶),再进化到“去韵母注音文”,加上“装可爱的故意错别字”,互相混合进化的结果,很难想象当一句正常的中文句子,经过孩子的“创意”之后,将转化成什么样的句子。
“不费ㄅ!两咕礼拜迷有上网,真ㄆ知偶4怎ㄇ忍耐滴?算惹,过企ㄘ…ㄒㄒ!”打开计算机。班网留言板上总有学生留下类似的句子,其创意令人“叹为观止”,久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消极影响:
(一)网络语言毕竟不是大众化语言,毕竟没有在全社会流通,还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奥内涵,往往会使人一头雾水。
(二)网络语言的盛行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字词的严谨性。
(三)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与多变灵活性及多种语言的混用,导致了现代汉语语音方面产生极大窘境。更有甚者,重庆晚报消息:“偶班的GGMM酱紫决定去操场上给他+U”,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重庆赛区开赛半个多月来,已有200多篇作文因为这样滥用网络语言被大赛组委会“红牌”罚下,取消了参赛资格。网络语言的滥用,是当下不可忽视的一个趋势。在青少年的语言表达中,把正规汉语肢解得七零八落的网络语言,已经走出了网络的范围,闯入了日常的生活学习之中。“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有很大危害。有的青少年沉迷其中,习惯了这套所谓“时髦”的表达方式,使语言变得贫乏、单调、粗俗,失去了青少年语言应有的朝气和亲和力。我们的做法:
网络语言是一种具有强适应性和强生命力的语言,虽然存在着许多优点,但也不可避免暗藏着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应该趋利弊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正确健康地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为此,我们应该做到:
1、我们在网络论坛留言或者在网络聊天室使用“网络聊天语言”的时候,使用的是一种社会方言,一旦离开了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就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遵守汉语语言的规范,不要使用特殊环境下的网络聊天语言。
2“网络语言”如果符合我国有关的语言文字规范,应该允许使用;“网络符语”在网络上可以允许存在,但应向规范化的语言靠拢。
3、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汉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要努力维护汉语的规范和健康,决不能让汉语受到伤害。“网络语言”中不是语言里的积极成分的部分,不能允许它到处泛滥。
有弊的。我们要辩证的看问题。本文运用对比和综合的方法来研究网络语言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前看似高不可攀的,价格昂贵,体形笨重的电脑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自由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人们可以任意的表达自己的思维,所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追求更快的表达,而不求表达的质量,所以有时候网民的表达方式有时候让人难以看懂。不利于日常的交流,同时又使汉语的表达不够规范。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是多样性的。如字母的缩略化、文字的谐音和转义、汉字的符号化。使得文字的使用随意化,不利于语文语言的教学。但网络语言是新新事物,它的发展肯定需要一段长时间的摩擦,让它接受时间的历练,看它是否符合语言历史发展的潮流。作为语言,都有它自身的特有的特点,首先网络语言标新立异,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由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瞠目,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的语言上的创造力。第二,网络语言经济简练。网络语言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第三,网络语言形象传神,网民们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模拟现实交际。第四,网络语言幽默诙谐。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且反主流的叛逆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使得网络语言具有诙谐性。第五,网络语言粗俗泛滥,使得语言变成一种低级趣味。根据网络语言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用网络语言交流既有利也有弊。它新鲜,使人们很容易记忆,满足人们的新鲜感;它方便快捷。上网聊天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又言简意赅。网络语言的发展补充了现代汉语浩瀚的词汇。网络语言增强了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与幽默感。网络语言对孩子也有一定的影响,孩子使用语言时不再那么规范,他们将不那么流行于社会的网络语言写进了他们的作文中,这使语言教学老师非常的头疼。一种事物的出现肯定是既有利又有弊的。网络语言在社会上毕竟是没有完全的流行,利用它来交流往往会使人一头雾水。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与多变灵活性及多种语言的混用,导致了现代汉语语音方面产生了极大的窘境。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对待网络语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网络语言简析 篇6
关键词:网络语言;利弊;规范
网络语言具体是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具有高效、便捷、准确的特征。网络语言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 ,包括中英文字母、符号、拼音、图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有具体的著作《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周洪波著)中描述,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及BBS上常用的话语。
常见的几种网络用语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数字型
此类多为数字谐音意,例如: 886 ( 拜拜啦)、9494 ( 就是就是)等。新兴起的还有非谐音意义的类型,例如:666,表示溜溜溜的意思,是玩游戏的时候经常用到的,表示很厉害的意思。233,来源于猫扑表情第233号,是一张捶地大笑的表情,因此不少网友就喜爱在贴吧和论坛发帖的时候加上一句“233”。
二、自由缩写
(一)汉语拼音缩写
例如:BT, 指变态;JS, 指奸商;PFPF, 指佩服佩服。
(二)英文字母缩写
例如: OMG= Oh My God、 BF=Boy friend、 PK= playerkill、 CU=see you。
(三)英汉缩写
例如:幸福ing ,中文词与英语动词后缀组合,表示正在享受幸福的过程;3q,数字与英语字母组合,表示谢谢你;me2,metoo,英语单词与数字组合,我也是的意思。
(四)语句缩写
例如: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大家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共同庆祝。
累觉不爱,顾名思义,觉得自己已经累了,没有力气再爱下去了!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的缩略形式。
三、词意变异型
例如,菜鸟,表示新手的意思;恐龙指丑女;青蛙指丑男。
四、符号型
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成为情感符号,表达各种各样的实在意义。例如:“^-^”表示咪着眼睛笑;“|-P”表示捧腹大笑;“(-_-)”表示神秘的笑容等。
五、新造字词
此类词语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创新性,并且每一段时期都会出现一些新兴网络词语,并且被迅速普及。
例如:“屌丝”,原是“苦B青年”本着自嘲精神而创造的一个名词,本意是对具有穷、丑、老、呆、矮、胖等特征的一类男人的嘲讽用语,随着网络群体的追捧,它从最初产生时的不文明的含义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高富帅”,形容男人在身高、长相、财富上都无可挑剔,它对应的反义词是“矮矬穷”。
我们说每一件事物产生必然有其特定规律以及意义。网络语言的优势则是,一是具有一种简洁性,网络交流具有及时性的特质,交流者要保证彼此的交流通畅,讲求速度、效率,网络语言的简洁性则促使它迅速发展。二是网络语言具有娱乐性。在当今快节奏都市化的生活中,人们更乐于沉浸于网络世界中幽默风趣的沟通氛围,以便减轻自身的压力。三是网络语言具有新颖性,在创新型的社会中,人们更乐于寻求新奇的事物,网络语言则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具有简约性、丰富性、开放性、形象性等特征,为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使得语言更具生命力。
在网络自由的条件下,也会发生一些由于网络语言使用不规范而产生的弊端。例如在网络中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这时现实中的法律以及道德标准形同虚设,难免会发生一些恶性造谣事件等,这样对网络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并且不利于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网络语言的造词往往是反常规性的,与正规汉语的语法结构与修辞方法绝然不合,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必然对规范语言的学习带来干扰。在大方面来看,网络语言的泛滥对中国汉字也造成不良的影响。网络语言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拆字现象,没有注重文字结构的严谨,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而中国的汉字代表着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庄重而威严,是一个国家文化繁荣的象征,网络语言与中国汉字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网络语言一旦纳入汉语的体系,就会乱了语言文化的阵脚,显得杂乱无章,不利于中国汉字的发展。
为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4年发出相关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
网络语言中的语言变异研究 篇7
网络语言被看作是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 是网民公开的交际工具。网络语言这种社会方言包括有行业语和习惯语。网络语言中的很多专业术语跟网络技术密切相关, 是特定的行业语;网民之间聊天交流的语言有些是跟使用者的喜好、习惯有关的习惯语, 是在网络虚拟空间“生存”的特定居民的习惯语。
网络语言的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 而从英语中借用词汇是网络语言的突出特点。网络语言中英语借词的特点是受网络语言、网络交际方式以及借词自身的构成方式等因素所决定的其特点鲜明, 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 简洁性
由于网络交际需要通过敲打键盘进行字符输入和从屏幕上阅读字符来实现, 所以很难做到思维和交流的同步, 往往造成对话的延迟和脱节[1]。
(二) 新奇性
我国的网民多数是年轻人, 年轻人喜欢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 因此, 他们喜欢用新奇有趣的语言来张扬个性, 引人注意。
(三) 浓厚的专业技术色彩
网络语言中大量的借词是信息技术专业术语, 具有鲜明的专业技术色彩。
二、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
网络语言的在语音方面的变异形式主要归纳为谐音、缩略等几种形式。
(一) 谐音
综观我们搜集的网络流行语语料, 以谐音为主要特点的网络流行语其谐音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1数字谐音
利用数字的汉语读音与相近读音的外来词或汉语词语谐音。例如, “88”在网络流行语中不表示数量概念“八十八”, 也不读“bāshíbā”, 而是把“88”看成由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数字串, 读作“bābā” (变读
成báibái) , 与外来词“拜拜 (bye-bye) ”音近。这样的数字谐音式流行语在网上较常见,
2语码混合谐音
这类流行语的谐音方式较复杂, 随意性较大。在网络聊天中,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字符串“3ks”“B4”等等。如果是初次接触这些字符串, 还真难品出其中三味。字符串“3ks”是由数字“3”的汉语读音和字母“ks”相加合成英语单词“thanks”的谐音。“B4”是由“B”的字母读音和数字“4”的英文“four”的读音相加合与英语单词“before”谐音。通过这种方式谐音, 词语的形制缩短了, 电脑输入更简便些, 同时, 也显得新颖, 给人以另类的感觉。
3汉字谐音
利用汉字的音同或音近来谐音是汉语最常用的谐音方式。流行的网语中有不少属于汉字词的谐音。网络流行语的汉字谐音又有不同的方式:
(1) 无意义的谐音。这类谐音词指的是谐音词是几个与被谐音词音同或音近的字符的组合。这类组合纯粹表音, 从字面上无法理解其意义, 如“你才 (你猜) 、打雪丈 (打雪仗) 、密马 (密码) ”等。
(2) 有意义的谐音。网络流行语中的汉字谐音词多数是有意义的。我们根据谐音词与被谐音词间的关系, 把网络流行语中的有意义的汉字谐音又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A.创造新词。“妹妹”是比较正式的普通词语, 而通过谐音变调创造出“美眉”, 则是在非正式场合对年轻女子的流行称谓语。
B.借用旧词。“斑竹”作为一种竹类的名称是普通词语, 而在网络作为“版主”的谐音则是流行语。“斑竹”与“版主”本来在意义和构词上都毫无瓜葛, 两词能通过谐音联系在一起, 是与计算机“智能ABC输入法”有关。“版主”是个新词, 该词在“智能ABC输入法”中没有现存的词条, 当输入汉语拼音“banzhu”, 首先出现的是“智能ABC输入法”中存有的“斑竹”, 为方便快捷, 输入者将错就错, 于是在网络上约定俗成, 普通词语“斑竹”也就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语。
三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网络语言正在逐步走进大众媒体并渗透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用语之中, 这将会对越来越多的人的交流方式产生影响。人们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各有不同。申小龙持肯定态度, 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一种进步, 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发展趋势, 是汉语有生命力的表现”[3]。有人持否定态度, 认为“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4]。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另类书写方式必然会导致人们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思考。有人主张对待网络语言应采取宽容态度, 用适当的方式去规范, 如王先霈则认为“不要强调纯洁, 而要强调规范—————动态的、有弹性的规范”[5]。应该看到, 网络语言确实存在诸如音译混乱、随意缩略、英文缩略语同汉语拼音缩略语形近易混、词形不固定以及读音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对网络语言我们应当持一种开放性和建设性的态度, 一方面要承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干预, 采取一定的规划措施。
参考文献
[1]江南, 庄园.网络语言规范与建设构想[J].扬州大学学报, 2004, (2) :52.
[2]武丽梅.网络语言中的字母词构词特点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 2003, (1) :40-41.
[3]仲伟丽.网络新语文运动——专访申小龙:革命来了[J].e时代周刊, 2003, (3) :56.
[4]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J].语文建设, 2000, (10) :15.
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语言的影响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网络时代的来临, 在人们社会文化中网络语言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络语言不仅体现出了众多网民们的聪明才智, 这也是从分体吸纳了时代的特征。例如, 在2009年中出现了一个有着很强的反讽含义的词语“被”字, 这个词语表达了人们对于我国现实社会种种的不满, 由此看出, 网络语言不仅是一种可以让人们发泄的渠道也是社会舆论反映的通道。现在,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语言就会了解到发生什么事件、新闻、娱乐人物等, 事实上, 网络语言起到一种舆论引导和关注的作用, 网络语言对建立全面监督体系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某种权利不加以约束的话就会出现“被代表”等混乱现象的出现, 所以, 就会对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了质疑, 当然, 这也是一种最有效的社会监督。
个性鲜明, 彰显社会心理
现在, 我国的网络语言为什么那么受到人们的爱戴?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网络语言本身具有非常强的个性, 网络语言不仅能够充分的反映人们的心理特征, 还能在实际中找寻一种可以自我归属的手段, 经过给予自身明确的区分标准, 找出与自己相同特征的其他人, 这就在某种情感上找到了寄托, 这正是我国现在网络环境下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在网络语言中“控”这个词更好地诠释了这个特点, 这个词源自于日本, “控”——“コン (kon) ”, 主要含义是指一种什么情节, 主要喜欢的东西。比如说, 有的女生喜欢花美男, 就叫做“棒子控”, 诸如此类, 他就是在社会上的心理归属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将这种网络语言运用到广播电视语言中去, 让广播电视跟现实社会结合, 这样就可以提现现实社会的特征, 还可以与时俱进。广播电视台可以大量运用此类词语, 引发出更多思考, 考虑现实社会心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样做可以有效提升广播电视语言的表现了和作用。
缺乏规范, 造成语言的滥用
经过上文中的有效分析, 不难发现, 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语言具有积极地影响, 当然, 有积极影响也会存在消极影响。“广播电视台对提升公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有推广普及、教育示范的作用, 因此, 我们应该加大媒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广播电视台应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尽可能的避免广播电视语言的不规范现象的出现”——李玉明教授。现在, 我国的广播电视语言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 广播电视自身具有权威性, 如果在应用的过程中没有把规范性的话考虑进去, 那么, 我国广播电视今后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例如“杀很大”、“伤不起”等词语, 这些词语虽然在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 但是, 这些话如果出现在广播电视语言中, 那么, 广播电视语言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打击。
肤浅过度, 降低节目深度
现在广播电视节目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广播电视节目不仅可以共享信息,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舆论的引导和媒介的传播, 所以, 广播电视节目要有深度, 如果, 广播电视的节目没有深度性, 那么整个节目质量就会因此下降, 虽说收视率在短时间内有所提升, 但是这种哗众取宠的网络语言的广播语言方式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慢慢的推出舞台, 不利于广播电视台的可持续发展。虽然, 网络语言有机枪的有模型和表现力, 但是网络语言都比较直接, 缺乏内涵, 如果我们没有进行深度思考就运用到广播电视节目中区, 就会对报道的新闻的真实性、严肃性等各种方面造成强大的冲击, 很不利于广播电视台今后的发展。
把握不够, 影响公正客观
虽然网络语言的内涵比较浅薄, 但是网络语言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背景性, 如果, 我们播音主持人员没有掌握网络语言的内涵之前, 就把他运用到工作中去, 就会改变原本客观的媒介语言标, 就会显得轻浮, 而且还表现出讽刺和调侃, 这就会对公正性和客观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思索就运用后, 因为理解范围是有局限性的, 局限在网络领域, 有的老人和小孩等接触网络比较少的人而言, 这个就比较不能理解, 就会间接在感知上造成错误, 就会导致社会价值和社会信息的混乱, 还会对整个社会文化传播领域带来影响、。除此之外, 如果网络语言不能使用得当, 那么, 整个广播节目的风格就不能掌握, 节目与节目之间的区分产生极大的影响。
结束语
目前为止, 我国网络语言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 运用网络语言也是诸多媒体之间相互竞争的一种策略, 但是, 广播电视语言的担子重大, 它不仅是语言的传播, 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因此, 我们只有树立强烈崇高的使命该, 对网络语言进行充分的掌握, 学会适当的运用, 让网络语言发挥积极地一面, 遁藏消极的一面,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语言的积极作用。
浅议网络语言 篇9
1 网络语言形成的条件
1.1 网络的发展是网络语言存在的条件
随着国际互联网 (Internet) 在世界的普及, 以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媒体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网民规模截至2009年6月底达到3.38亿人, 上网普及率达到25.5%。网民规模持续扩大, 互联网普及率平稳上升。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信息交流的多种方式, 诸如电子邮件 (E-mail) 、文件传输 (FTP) ) 等,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而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以极大的冲击力激活了词汇, 大量的网络语言突破语音、词汇、语法的约束, 在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网络文学作品及BBS中以全新的方式畅行无阻。网络的飞速发展让大量的网络技术专业术语、网络文化词语及聊天室用语得以生存。
1.2 网络群体的年轻化是网络语言发展的条件
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 29岁及以下的网民占62.8%, 网民的结构依然呈现低龄化。青年网民的最大群体是学生, 学历多在大专和本科以上。在网络语言的演变发展过程中, 他们是最活跃、贡献最大的一个群体。青年有朝气, 有个性, 有叛逆精神, 充满想象力, 富于创造力。网络成了他们展示个性, 发挥创造能力的平台, 在“我手述我心”的键盘的快速敲击过程中, 网络语言开始纵横网络, 丰富和发展了网络词汇。
1.3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是网络语言繁荣的条件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或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在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中表达一定意义的符号系统。语言作为一个符号体系, 在社会进步下不断演变, 是社会意义和社会进步的象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 已经不满足现有的文化模式。随着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接触和交流不断加强, 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新的事物随之涌入国内。特别是西方文化思潮的进入, 与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转型期的多元化现象。这种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成为支持网络语言繁荣的条件。
2 网络语言的特点
2.1 简洁性:
人们在利用网络交际的过程中, 为了减少键盘输入的频率, 增加信息传播的速度, 便简化了网络语言, 主要表现在谐音和缩略方面。
2.1.1 谐音可分为数字谐音, 中文谐音, 英语谐音等。
数字谐音总体上与语音基本相似, 表面上是数字, 事实上却是和其读音相近的另外的意思。如:1314921-一生一世就爱你, 7456-气死我了, 9494---就是就是, 456-是我啦, 5209484-我爱你就是白痴, L8-late (晚的) , 224-today, tomorrow, forever (今天, 明天, 永远) , 4-for (为了) 。
中文谐音如, 杯具-悲剧, 偶-我, 银———人, 素-是, 酱-这样, 虾米-什么, 灰常-非常, 偶焖虾-我们仨等。
英语谐音如, see-C, oh-O, why-Y, you-U, your-UR, see you-CU, honker-红客, hacker-黑客, modem-猫 (指调制解调器) , e-mail-妹儿等。
2.1.2 缩略可分为英语缩略和中文缩略两种形式, 主要表现为由首字母的缩写词构成。
英语缩略如, GF-girl friend (女朋友) , BF-boy friend (男朋友) , LOL-laugh out loud (大笑) , BTW-by the way (顺便说一句) , BRB-be right back (马上回来) , DIY-do it yourself (自己动手做) 等。
中文缩略如, CJ-纯洁, BXCM-冰雪聪明, GG-哥哥, MM-妹妹, KHBD-葵花宝典, PMP-拍马屁, LG-老公, KGB-克格勃等。
2.2 生动性:
网络语言通过表情符号、键盘符号://与英文单词表达的肢体语言及拟声、反语等表达网民的感情, 形象、生动而有趣。
2.2.1 当IBM公司的研究员斯科特.
法尔曼第一次在网上信息中使用;作为笑脸的标志, 此后在整个网络大行其道, 并且与它类似的表意符号层出不穷。如, ==-等等, :-D-非常高兴地张嘴大笑, :-o-有什么精彩的?
2.2.2 键盘符号:
//与英文单词表达的肢体语言, 指代网民的动作、表情。如, ://sign-叹气, ://agree-同意, ://cry-哭, ://smile-微笑等。
2.2.3 网络中的拟声丰富了网络词汇, 也使信息更加生动传神。
如, Haha-哈哈 (笑声) , hoho-爽朗的笑声, 55555-表示哭声, hiahia, 咔咔等。
2.2.4 反语既包括正话反说, 也包含反话正
说, 这样的网络语言幽默、新颖、是网络交流更加生动有趣。如,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 再见———再也不见, 偶像——呕吐的对象, 可爱———可怜又没人爱等。
2.3 不确定性:
在网络交流过程中, 网友通常自创个性化的符号和语言, 这也形成了网络语言最具特色的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网络语言就必然存在较多的差异, 呈现不确定性。表现为相同数字、字母表达不同的意思, 不同的符号、谐音表达同样的意思。
2.3.1 相同数字、字母表达不同的意思。
如, 8-748, 去死吧-886, 拜拜喽-8错, 不错-W8, wait-L8, late。从例句中我们看出虽然每个例子中的数字都包含8, 但所表达的意思却不相同。又如,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 (电子公告板) -be back soon (很快回来) ;CC———xixi, 嘻嘻-醋醋, 吃醋;bb-bye bye (拜拜) -抱抱等
2.3.2 不同的符号、谐音表达同样的意思。
如, 3X, 3Q, THX———谢谢, 本例中表示“谢谢”的形式多样, 充分体现网络语言的不确定性。又如, 菜鸟, 小虾-网络新手;极客, 奇客, Geek-有较高电脑能力的人;烘焙机, 烘焙鸡, 竹叶-个人主页等。
3 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语言也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当前网络语言已不甘心只在网络上生存, 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进入现实生活。一些网络词汇进入到日常生活的口语中, 成为一种新时尚, 比如用“东东”代替“东西”, 用“886”代替“拜拜了”, 把“被无数蚊子咬了”叫成“新蚊连啵”。而一些粗俗语如DBC-大白痴, TMD-他妈的, WTH-what the hell等也走下网络, 在人们的生活中肆意妄为。因此, 对待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在接受它同时,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正是因为网络语言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尚处于一种不健全的状态, 更加需要我们去规范, 去引导。我们有理由相信, 网络语言必将去粗取精, 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在信息时代, 网络语言以多种形式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 对它的研究褒贬不一。本文将从网络语言形成的条件、网络语言的特点及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目的在于对网络语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语言,条件,特点,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M.A.K.Halliday.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Mea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 Limited, 2001.
[2]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 篇1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电脑和智能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 网络交流无处不在。网络交际这一网络社会里特殊的交际形式催生出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常常因为某些特性而让人特别容易记住并在生活中被加工再创造进行使用得以模因式的传播, 比如从最开始的“艳照门”到后来的各种“门”族语言, 从开始的“甄嬛体”到后来的“舌尖体”、从“房奴”、到“卡奴”、“屏奴”等。网络词语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语言现象, 他们的产生及广泛传播充分体现了依赖于特有的社会语言环境之下创造和理解网络词语的认知活动。
1 网络语言的概念界定
随着网络语言的研究的发展, 对网络语言的定义也多种多样: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词语词典中》网络语言被定义为网民为提高输入的速度, 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 所出现的并不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简单说来网络语言就是在网络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具体看网络语言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一般说来广义的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用户群体所使用的语言, 包括网络新闻、网络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系统中的语言以及一切网络文字;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名在聊天室和BBS上实时聊天互动时所使用的文字。汤玫英 (2010) 进一步将广义的网络语言更详细地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 如“网吧”“网名”“黑客”等;三是网名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她认为就是指第三类。本论文所研究对象是指狭义的网络语言。
2 关于认知社会语言学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想结合的的学科, 但这种结合不是简单任意的。认知语言学是以经验主义为基础基于用法的模式研究语言, 这注定要考虑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对语言的使用的影响。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框架中探讨语言的社会性的必要性, 认知社会语言学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产物。在第九届和第十届的国际认知语言学年会上就有不少学者就认知社会语言学方面做了精彩的发言。Gitte Kristiansen和Rene Dirven (2008) 主编的《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文化模式和社会制度》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Language Variation, Cultural Models, Social Systems) 收集了其中15篇论文, 它们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对语言的社会性进行了研究。随后Geeraerts、Kristiansen、Peirsman (2010) 主编的Advances in Cogntive Sociolinguistics这两本书中又发表了10位学者的论文, 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
3 网络语言的性质属性
3.1 变异性
正如Sapir所说“每个人都知道语言是变异的” (1921) 。“变异性”这一语言的基本属性在网络语言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而网络语言也被认为是网络时代的语言变异。网络语言的变异性在语言的语音、词法、语义三个层面都得到具体体现。
(1) 语音变异
语音变异在实时网络聊天中尤其明显, 最常见的是一些连读合并音节的情况, 常见的如把“不要”连读成“表”的音, “这样”连读成“酱”, “知道”连读成“造”;另外一种是通过谐音用一个词来代替另一个词。常见的有数字型语言, 通过数字的读音表达具有相似读音的汉字的意思, 例如“886”意为“拜拜咯”“520”意为“我爱你”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汉字谐音, 例如把上街购物“shopping”说成“血拼”, “木有”就是“没有”, “可爱”为“可耐”等等。
(2) 词法变异
网民在网络交流中常常出于某种目的对语言的使用有时会异于传统的语言句法功能, 使得在语言表达中出现句法形式出现变异。比如名词作动词“如果你有不知道的, 就百度好了”、“有事就电话我”、“下次吃饭前我们可以先在网上团一个”;名词用作动词“网站被黑”、“汗”等等;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 比如常见的“被”字结构:“被”字之后所接的词语由传统的二价动词可变异成一价动词, 如“被自杀”、“被当爹”等等。
(3) 语义变异
在网络语言中语义变异普遍存在扩大的趋势。如“山寨”一词在传统语言中意为修筑有栅栏围墙等防守方式的山庄。在线现代网络语言中被用来形容假冒伪劣产品, 比如“山寨手机”、“山寨货”
3.2 社会性
网络是社会进步, 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利, 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加快捷便利的平台, 为此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新事物新现象能以很快的传播速度在第一时间为人所知, 同时网络也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大量的新事物、新事件不断出现使得已有的语言出现表现力缺乏的现象。已有的语言无法表现新的概念, 旧的词义不在能够满足交际内容的需求, 在这种环境下为了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带有网络特色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3.3 认知性
网络语言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人的认知活动。, 因为网络交流有以文字形式为主的即时交流, 为了直观的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表情, 人们联想到以字形来表达当时的表情, 以“囧”字为例, 它直观便捷的表现了说话人当时的表情, 而这个表情也传递了说话人的态度或心情。族类词的出现也充分体现了人的认知活动。以“门“族类词为列, 它的原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桩丑闻事件———水门事件, 现在“门”族类词已经成为广泛流传的网络流行用语, 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词群。“门”已经成为了表示不好现象的标签。人们创造和理解这类词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人的认知活动。
4 网络语言的认知社会属性
网络聊天语言 篇11
关键词:网络语言 “XX狗” 语言隐喻
一、引言
近年来,“狗”一词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尤其在青少年学生中,说人论事言必称“狗”。“单身狗、学位狗、考研狗、销售狗、IT狗”等等,不胜枚举。“冬天冻成狗、夏天热成狗、高考累成狗”,还有逢年过节的“花式虐狗”。
“单身狗”是网络上最早使用的“狗”自称,近年来,“狗”一词被网民广泛使用,各式各样的“狗”层出不穷。汉语中与“狗”相关的俗语多带有贬义色彩,如“狐朋狗友、人模狗样、狗仗人势”等。在网络用语中,“狗”从单身族的自嘲用词转向对五味杂陈的社会生活的调侃或吐槽,多含可爱、萌态的意味。现今,“XX狗”已形成一种格式或方式,是一种开放性表达,其语言中的隐喻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二、“XX狗”的构成
所谓“XX狗”,指在网络语言环境中用来概括个人或集体特质的一种流行语。比如“单身狗”说的就是到达已婚年龄,但仍然没有男/女朋友的一类群体。
从词语性质来看:“XX狗”结构多以双音节名词和双音节动词为主,形容词为辅,还可以是以述宾短语为主的短语结构。例如:
1.双音节名词+狗。如:
大四狗、程序狗、篮球狗、美剧狗……
2.双音节动词+狗。如:
加班狗、留学狗、健身狗、创业狗……
3.双音节形容词+狗。如:
拜金狗、文艺狗、势利狗、单身狗……
4.双音节词组+狗。如:
考研狗、炫富狗、白金狗、代购狗……
5.动词/形容词+成+狗。如:
哭成狗、累成狗、困成狗、忙成狗……
按其内容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1.以阶段命名
高中狗、高三狗、大学狗、研一狗……
2.以学业命名
考研狗、论文狗、挂科狗、翘课狗……
3.以学校命名
清华狗、交大狗、复旦狗、财大狗……
4.以专业命名
工科狗、文科狗、材料狗、物理狗……
5.以爱好命名
游戏狗、辩论狗、演讲狗、社团狗……
6.以行业命名
银行狗、销售狗、IT狗、科技狗……
7.以行为命名
加班狗、開会狗、接孩狗、排队狗……
8.以地域命名
南方狗、北方狗、华南狗、西北狗、城市狗、乡村狗……
三、“XX狗”语言隐喻的变化
隐喻是指用隐喻的形式来表达的概念,它是人们在认知较抽象的事物概念时用较熟悉的已知的事物概念作为参照来进行认知的一种思维方式[2]。国外的学者研究发现,与动物相关的隐喻是语言隐喻中最常见的方式。如汉语中有“你这个蠢猪/他长得一副人模狗样/她是个母老虎/这个人倔得跟牛一样/他的性格像绵羊一样温顺/她有一副百灵鸟一样的好嗓子”等说法。
自古以来,汉语中与“狗”相关的词或俗语都隐喻着人类某些不好的品质或行为。
1.二字词语
狗官、狗屁、疯狗……
2.三字短语
狗崽子、哈巴狗、癞皮狗、狗腿子……
3.四字俗语
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肉朋友、偷鸡摸狗、阿猫阿狗、狐朋狗友、狗偷鼠窃、狗走狐淫、人模狗样、画虎类狗、丧家之狗、行若狗彘、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狼心狗肺、狗尾续貂、狗屁不通、狗胆包天、狗皮膏药(有“骗人的货色”义)、鸡鸣狗盗、猪狗不如……
4.多字俗语
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挂羊头卖狗肉、鸟不生蛋狗不拉屎、一张人脸一张狗脸、狗咬吕洞宾……
从这些“狗”的俗语中可以看出,与“狗”相关的构词结构的语言隐喻多是贬义。
在网络语言环境中,随着“单身狗”一词的走红,“狗”的语言隐喻发生了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与“狗”(dog)最常联系在一起的语义是“狼狈潦倒、无家可归、悲惨可怜、辛苦、低劣卑微”等,长久以来“潦倒、悲惨”这种语义也深入人心,为此笔者做了一个调查统计,发现网友们之所以自称“单身狗”,许多源于“狗”从古至今的隐喻色彩。“单身狗”此时带有很强的自嘲、自黑的意味。
随着“单身狗”一词的使用泛滥,一系列“XX狗”结构横空出世,这时“XX狗”的语言隐喻色彩再次发生了变化。
第二阶段:笔者调查统计显示,随着“单身狗”一词的普及,经常在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的人已经完全接受别人(包括非亲密关系的人)称呼自己为“狗”,且经常在朋友圈调侃自己是“加班狗”“论文狗”“考研狗”等。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网友自称“XX狗”多以一种“萌文化”的心态来引领“XX狗”的流行。
四、结语
在“萌文化”和“全民娱乐化”的网络文化背景下,“XX狗”作为一种新兴的开放性表达的构式,已经脱离了汉语中固有的语言隐喻概念。它从原有的贬义向吐槽和调侃进行转变,也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反差萌”。“XX狗”作为网友情感宣泄和表达的一个途径,现在,“虐狗”一词已成为网友对婚礼美满的一种祝愿性表达。“XX狗”结构仍在流行,“XX狗”的语言隐喻转变未来如何,值得继续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燕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许国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J].外语
教学与研究,1988,(3).
网络聊天语言 篇12
第一场也是最根本的角逐, 是由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话语的相互攻伐引起的。“和谐”一词在向大众宣传时, 以拆字法被解释为“人人皆有饭吃, 人人皆有话说”, 虽然简单, 但也明确彰显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主建设所带来了民间话语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凭借技术屏蔽所带来的数字鸿沟, 一方面的确阻碍了网络的普及范围, 而另一方面这种具有印象整饰功能的屏障, 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华文化中含蓄的特征, 带来了华夏大地从未有过的民间话语风暴。
中国上千年的大一统政治, 以及与之相配的文化的雅俗之分, 造就了民间话语固有的软弱特点。然而中国经过现当代语言发展的三次浪潮[1], 极大地削弱了精英话语的权威, 可以说, 中国的网络语言在网络空间的流行, 体现了弱势的民间话语在网络公共领域的全面崛起。然而这并未就此解构千百年来中国语言的惯性, 与西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话语——最大限度摆脱现实政治权力结构的束缚, 使自身获得真正解放——不同的是, 东方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话语, 更倾向于考虑如何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现实政治社会权利融为一体, 而不独通过自身来实现内部理性化[2]。这就导致了中国大多数人心中所承认的话语舞台, 在宏观上具有唯一性的特征。而这种唯一性, 正是角逐双方对于“和谐”问题在网络世界寸土必争的导因。
前信息时代, 作为弱势群体的民间意见很难进入公共领域。其一是因为, 掌握在主流媒体手中的报刊、广播、影视等总是执著于自己的意见, 很少能真正反映出弱势群体的呼声;另一方面, 传统的单向媒体总是将受众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加上它们所强调的意见和问题往往具有公开性和广泛性, 易于被认知为多数意见[1]。这种惯性的认识, 一方面构建了权威的信息平台, 但是也阻碍了信息的民主进程。而就信息时代开始, 互联网这种大众媒体的存在, 更倾向于一种即时性工具而非单向传播体系, 给予了民间话语以成长的空间。可以说自信息技术发展以来, 网民规模就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如图1) , 到2009年底, 网民的数量已达到中国总人口的28.9%[3]。政府机构因为负担着引导性的职责, 其步步为营的态度致使领域探索具有滞后性。然而作为一定经济、文化门槛与生俱来的网络世界 (如图2) , 网民其话语影响力不容忽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软实力竞争比重的逐日递增, 凭借文化形式和意识形态的力量统合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构成了政治拓展的新一轮强大助力。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例, 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条件超过内陆城市, 因而不仅在传统意义上有着优越的话语权, 进入信息时代后, 这种更加依靠工具的话语方式, 使其率先参与了网络世界的“圈地运动”, 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网络的辐射而继续增大。基于这个原因, 无论是为了规范市场或者控制主流, 官方话语权争夺也不可避免地参与进来。
而与此同时, 我们面对当今仍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网络世界时 (如图4) 可清晰的意识到, 长久以来在西方形成的文化批评机制, 使公共领域在西方世界媒体得到实质的存在和发展, 而对于中国而言, 不具有该传统的文化领域在迎来信息时代后, 也必然迎来一场文化暴乱。“和谐”的提出, 无疑是政府把握时机介入的标志, 既是政府直接强制权、文化领导权的体现, 又是精英文化的再次反扑。
在表面看来, “和谐”的论争或许缘于雅俗有别, 用于净化民族语言环境, 而将之置于网络背景下, 却突出了公共领域的私人化和私人领域的公共化的相互侵占的结果。
从网络各类应用使用率:博客应用57.7%, 即时通信70.95%, 网络视频62.6%, 网络文学42.2%, 论坛30.5%[3]……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原本类似日记、口头交谈等私人性内容, 极具口语化语体风格的网络语言, 经由生活化的使用方式, 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一种亚文化语言模式。其中特别表现为私人领域的公共化, 致使私人照片、文章、信件、个人言谈或信息等最大限度的覆盖公共领域。而原本仅属私德而无伤大雅的行为、言论, 被放置于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 如艳照门、虐猫事件的曝光, 或如芙蓉姐姐、凤姐等人的出名, 原本局限于道德谴责或个人审美范畴的内容, 在“人肉搜索”等技术的推波助澜下, 不适当地提升了事件的社会影响, 在使事件中心人物身败名裂或者沦为笑柄的同时, 也波及相关亲属甚至事件受害者。这从另一个角度可称为“过度量刑”。而从语言的角度看, 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粗鄙的口俚如“TMD”、“TNND”、“NC” (1) 等作为私人性行为, 甚至可以宽容地看做是一种个性的表现, 而当其公共化之后, 却会出现恶劣的社会影响。现在网络已经进入“我”时代, (2) 在这个大背景下, 人群的从众性加上部分人的个人价值观和表现欲, 在网络屏障提供了中国传统侠义所需的匿名性之后, 网络暴民由此衍生。
而数据显示, 年龄越小的网民越愿意在论坛中发言, 而‘宣泄’ (放纵) , 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两回事。”[4]但是文学的商务化, 模糊了之间的界限, 在打破了旧教育模式的同时, 却也让人忽视了系统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以至越来随着年龄增长, 更愿意旁观和潜水。我们可以想到, 网络观点和言论的背后是我们最不稳定的青少年的文化心理问题。 (3) 固然语言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的反映社会现象, 然而与此同时, 也引导着社会现象的发生。不管是面对习惯于传统意义上被动“阅读”的受众, 或是处于性格塑造时期, 却占了网民60.4%的10~30岁的青少年们 (如图3) , 这样的群体无疑是很容易被煽动的。而目前中国稚嫩的网络世界实际也正处于这种比较混乱、变动和反叛的时期。犹如教导青少年一般, 过于雷霆的整顿必然带来损害, 一味和风细雨则可能毫无成效, 政府及时选择网络语言的“和谐”为突破口是无可厚非的。
诚然, 导致“和谐”的原因并非仅私人领域公共化一点, 除了作为关键核心的领域争夺战之外, 在此基础上衍生的还有另外三场角逐。
其一, 年龄差距所带来的认知差异, 以及由此而来的狂欢式话语与非主流。正规书面语与网络语言相比较, 可称作“母亲语言”与“袋鼠族”的关系。网络语言句子简短、形象具体、声调夸张。而其中不能为“和谐”所容忍的便是少年人的“恋污癖”。在消费背景下, 作为迎合新生代交流需要和审美需求的网络世界, 语言功能理所当然地从“济世”走向“消闲”。除了一如既往呆板的应试作文与青少年的反叛性之外, 现代社会又给予了严酷的生存压力、乖张的审美和易见的暴力色情等“催熟剂”。本来“作文是‘压抑’ (禁忌) , 文学创作是越多的作者笔力单薄, 流于浅俗。
其二, 大众审美与文艺表达的异质。如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所言:“我爱北京敏感词, 敏感词上太阳升, 伟大领袖敏感词, 指引我们向前进。”这种诗和梨花体有多大差异?也许其本质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 一用于讽颂, 一用于宣泄自娱。
这是一个公共领域话语权的重新分配的时代, 所以众多在作品发表上郁郁不得志的写手们, 借助网络的强大信息量一跃成为名人, 并且还作为网络使用率42.3%[3], 排名前十的庞然大物而存在, 其后果却是质量参差。写手们在抱怨“和谐”封杀他们作品时, 曾拿出《红楼梦》、《色戒》等一系列书籍、影视作品, 以显示所谓文学就是这样的。而张柠将社会语言喻为“道德家”, 文学语言比做“荡妇”, 显示出他们之间构成紧张的对峙关系。所以我们可以从这样的比喻中看到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的武器, 确乎会带有某种“污秽”性质。文字或文学, 其本性上就是会繁衍出数不清的同类, 以冲破某种秩序和规定性的东西。作为没有为自己套上“规范”的大众表达, 很容易在“文学”这条高空踏索上走歪。而真正的文艺表达, 借助的是形式而不是本质。
其三, 传统思维的延续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下, 作为有一定经济限制的网络世界被西方国家抢先占领, 如今依然是西方世界的天下 (如图4) 。而今大批量的语言异化, 中西语言错杂, 从“赵一A”到“3Q”, 是当真别人的语言更具有竞争优势, 还是网络使民族失语?在主流文化、青少年亚文化和外来文化所冲击出的狂潮中, 中华道统摇摇欲坠却又被人所期待着。文化的全球化带来的暂不是文化的融合, 却是文化的分化。一方面是崇尚西方文化, 至今连成语都不能理解的国人, 另一方面是寻根溯源, 连名字都希望取得典雅的国人。同样是国人, 同样的时代, 却在网络打开的更大的世界窗口前分化得越加严重。而作为中国网民的一半的青少年, 我们不能不看到“和平演变”战略的可行性, 以及“和谐”的必要性。
由上述可知, 或许在“和谐”中批量屏蔽“敏感词”并非恰当行为, 然而无论是简单想借此净化网络, 或因为满眼“□□”而猛烈抨击“和谐”制度的想法都过于简单了。且不说网民在“和谐”开始没多久后, 就极富创意的造出了“红果果”、“哔——”等词汇形式, 无疑在伪饰的前提下, 更多的是一份讽刺。
有人认为在使用率第五的游戏和使用率第十二的BBS拍砖等行为的推波助澜下, 网络言论会出现过激, 然而对于现在处于亚健康严重威胁的市民群体, 宣泄也是一种必要途径。然而今年网络语言大面积侵蚀, 从2010春晚就可以看到语言的扩散性,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付诸语言的宣泄情绪, 并非可圈养于限定的网络世界。虽然大部分网络语言可作为一中亚语言体系存在, 但人的自制力是相当有限的, 若仅对低俗语言在网络的传播采取放任态度, 终究并不会是宣泄而是潜移默化的腐蚀中国人谦和的品性。
基于此, 网络和谐根本上是中国网络成长中一个重要改革和完善的阶段, 面对如今毫无规范可言的网络世界, “和谐”其必要性是有目共睹的。而目前“和谐”所采取的方式或有待改善。现今粗暴的屏蔽行为, 是一种“宁可错杀三千, 不可放过一个”的莽夫行径。李哲良曾在《帝国的另类》中曾提到这样一句话:“政治家要有文化人的素质, 文化人要有政治家的胸怀。”故此, 在网络和谐进行的同时, 期待真正“和谐”的手段予以实施。其一, 作为教化为本的华夏大地, 作出积极文化引导, 丰富娱乐生活途径, 依然应该是治本的关键。其二, 重整编辑制度, 在网络放宽个人出版要求的同时, 作为编辑不能沦于一个记账员或者看守者。对于一个编辑基本的文学素养要求, 其实就是编辑所应担负的职责所在。其三, 相关辅助性政策的调整, 诸如大环境中教育、考试模式的改革, 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而非流于形式, 是一种踏实的根治办法。
作为一场“和谐”的论争, 并不仅仅只是针对于中国的语言, 无论是过去的典雅, 现实的衰落或是未来的不可捉摸。这四场角逐中的八股力量, 无一不是左右中国未来文化的走向。对于一篇文章一句话是否“和谐”的言论, 无疑是限于当前而言的, 然而我们推动着其中的力量的兴衰, 特别是用教育、用制度推动中国青少年文化的壮大, 正印证了梁启超的那句话:“少年强, 则国强。”
参考文献
[1]王炎龙.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控制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3-112.
[2]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4]张柠.青春小说及其市场背景深层剖析[M].成都: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 2010.
[5]胡泳.众声喧哗[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6]宗教价值与公共领域:公共宗教的中西文化对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