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简析

2024-06-21

网络语言简析(精选11篇)

网络语言简析 篇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 网络语言也在这种环境中快速发展起来。根据索绪尔的言语理论, 网络语言可以看成是言语在网络空间的一种发展, 而其最主要的发展模式便是类比。

一、网络语言中类比的适用性

索绪尔专门提出, 作为类比结果的创造, 首先只能是属于言语的, 他是孤立说话者的偶然产物1。

索绪尔将言语行为分为语言和言语。索绪尔认为,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 个人以外的东西, 个人独自不能创造语言, 而言语却是个人意志和智能的行为, 是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的个人思想的组合, 是使他有可能把这些组合表露出来的心理, 物理机构。

在网络聊天环境中, 虽然语言是通过文字表达的, 缺乏语音这一要素, 其完全不同于书面文字的表达方式, 是你一言, 我一语的实质的对话, 从索绪尔符号学的角度来讲, 其语言符号的两个属于心理的基本要素能指和所指并没有改变, 即音响形象和概念。网络语言产生的这一过程并没有改变, 只不过是键盘代替了我们的口舌, 电脑上显示的文字, 图像, 符号, 代替了我们的声音, 成为言语的物质表现形式。

二、类比的概念

类比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 更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方式。

1、类比的定义

“类比必须有一个模型和对它的有规则的模仿。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 按照一定规则构成的形式”。索绪尔通过一个四项比例式的方式将这一概念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说“黑客”来自于英文“hacker”, 指的是不法侵入他人电脑的人, 从英语的语音转化过来, 同时在意义上也尽量和中文有所接近。黑, 这个词刚好在读音上十分接近, 同时也有非法的意思, 意义上也有所覆盖。我们可以用索绪尔提出的四项比例式的方式来生动的表现这一模式:

Hacker:黑客=Flasher:X X便是闪客。

2、类比现象的性质

索绪尔将类比的性质归纳为:“任何类比事实都是由三种角色合演的一出戏, 即传统的合法的继承人, 竞争者, 由创造这竞争者的各种形式组成的集体角色。

(1) 传统的合法的继承人

在类比的过程中, 传统的合法的继承人是指原本语言中早已存在的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 被用来作为类比的种子。例如, “版主”一词便是“斑竹”的传统合法继承人。

(2) 竞争者

这里所说的竞争者指的就是创造出来的新词。

(3) 由创造这竞争者的各种形式组成的集体角色。

即为产生这一模式而做出贡献的其他词汇。Hacker, 黑客, 有些人也将其称为骇客等。

三、类比的造词模式

根据索绪尔的理论, 类比的现象的一大部分是新形式出现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的。连续不断的言语活动把提供给他的各个单位加以分解, 它本身不仅含有按照习惯说话的一切可能性, 而且含有类比构成的一切可能性。

1、通过变动词汇内部语素结构来创造新词。

模式一:替换原型词后面的要素, 保留前一个要素不变。

模式二:替换原型词前面的要素, 保留后面的要素不变。

2、简缩法造词模式

模式一:将汉语短语压缩成词。比如, 电子邮件简化成电邮, 网络管理员简化为网管。

模式二:汉语拼音缩略兼谐音型

有很多网络用语将汉语词汇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词。比如说:JJ (jie jie, 姐姐) , DD (di di弟弟) , PLMM (piao liang mei mei, 漂亮妹妹) 。

模式三:词汇变数字或字母谐音缩合

由于数字简洁方便, 易于输入, 一些词汇便通过用一些和原型词汇发音相似的数字来代替。【668】:聊聊吧【555】:呜呜呜

模式四:两个字的合音

这种模式指的是将两个字的音节结合在一起读, 组成一个单独音节的缩略方式。

【酱紫】:“这样子”的合音。【表】:“不要”的合音。

模式五:外语字母缩略

英语短语首字母缩合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词汇。比如说:BTW代表 (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 , O代表 (over, 完毕, 嘿, 该说你了, 这个字母同时也可以表示ok的意思) 。

模式六:词汇内部分解, 根据内部要素重新取义。由于现代汉语的词汇很多是由两个及以上的语素构成, 而每个语素都有其独立的意义, 可以根据其延伸出其他的词汇, 然后将这些意思叠加在一起成为新的代理缩合词。比如说, 白骨精, 就是白领+骨干+精英。

3、根据方言类比延伸模式

方言作为一种极富地方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也很快在网络上流行开来。比如说菜鸟这个词, 指的是电脑新手。追溯其源头, 菜鸟之菜字来源于北方方言中“菜货”、“菜包子”, 指的是无能或废物的意思, 借了“菜”的意义, 把“菜”后面“货”或“包子”。

4、新象形表意模式

自甲骨文开始, 很多中国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比如说囧字, 在古汉语中这个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户牖的原貌。囧的型被引用, 框里面的两撇来指代人的眉毛, 口来表示嘴。根据这个形象, 网民便联想到人在尴尬, 窘迫时的表情。

四、类比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产生的新特点。

1、类比模式繁衍速度加快

在网络环境中, 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都远远超过了日常生活中的言语, 一个模式只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就会很快被复制传播开来, 成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

2、多种元素的应用

网络语言充分利用电脑的资源, 将各种符号, 图像, 文字应用起来产生新的类比模式, 来表达索绪尔所说的言语的音响形象, 即一种心理印记。

3、稳定性不高

由于网络言语模式的更新和传播速度都很快。所指的一个能指可能还没来得及广泛传播就已经被另外一种模式所产生的能指所替代了。

在网络环境中, 类比的模式不断地得到发展扩充。这种语言自身演变的过程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网络环境加快和丰富了

摘要:网络语言同日常生活语言不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词汇的创新。类比是语言创造的原则。本文根据索绪尔对类比的定义, 对网络词汇中丰富的类比模式以及其呈现出的新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言语,网络语言,类比,词汇结构

参考文献

[1].李天广, 2006, 网络词语探析【J】, 《现代语文》, 63-64页。

[2].刘兰民, 2005, 仿词造词法初探【J】, 《广西社会科学》, 第11期, 147页。

[3].吕献文, 2009, 也谈网络象形符号“囧”,【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第四卷, 第一期, 158页。

[4].索绪尔, 2009, 《语言学教程》【M】, 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5].宋兴甫, 浅析“菜鸟”【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5卷, 第2期。143页。

网络语言简析 篇2

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言研究是建立在语义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要想把语言研究深入下去,必须建立一种语义学理论,要想把语言现象解释清楚,需要用语义学理论。他的理论最重要的部分是强调语言的功能,他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的功能在于使用。根据他的理论,语言被认为是一种活动的方式,不是用来描述事物的,而是用来产生行动的。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语言情境”探讨语义理论。他认为话语的意义就是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而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的意义直接来自于这些活动。这一论断意味着,原始社会语言的语言只有这一种用途,儿童都是以这种方式学会语言的。根据他的理论,话语的意义不是来自于词语本身,而是取自于语言产生的环境,话语只有在生活情景中才能被理解,而口头语言常常与当时的环境有关系。他的“语言环境”和“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两个概念为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理论提供了历史铺垫。

(二)约翰鲁珀特弗斯及其“典型语言环境”

弗斯是伦敦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语言学理论在英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弗斯就读于英国里兹大学历史系,191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20年至1928年在印度旁遮普大学教授英语;1928年在伦敦大学教授语音学;1938年成为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的正式成员;1944年,伦敦大学设立普通语言学系,他成为第一任教授,培养和影响了一批语言学家。弗斯对语义学和语音学的研究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R。H。罗宾斯曾说:“语言学在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和弗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他的语言环境理论,或更概括地说,他在语义方面的语境理论和音位学中的韵律分析语言情境理论成为语言学的基础”。弗斯语言理论的特点是从社会角度观察语言,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而且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过程。他试图把社会研究和语言研究结合起来,认为人创造并维持文化价值,而语言又是文化价值的重要成分,所以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学更好地了解社会本质,明确反对用逻辑学和心理学研究语言。弗斯对语言进行社会学研究是从意义着手的。他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在实际中使用的语言。言语活动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进行的。分析语言一定会分析语言的意义“,意义”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他所说的意义不仅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和语法上的意义,而且包括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弗斯创造了“典型语言环境”这一概念,他认为语义学研究特定的社会角色。受索绪尔理论的影响,弗斯认为语言成份的横向组合性排列就是“结构”;而“系统”就是能在结构的一个位置上互相代替的一组纵向的聚合性单位。弗斯指出,语言成分出现在什么位置通常由系统规定,在词汇方面的表现就是搭配规则。结构不仅是各个成分之间的排列问题,各个成分之间有着互相期待的关系,系统和结构密切联系。弗斯在语言学方面的第二大贡献是他提出的韵律音位学,他是第一个对韵律分析全面深入论述的语言学家。弗斯的韵律分析有两个特点:一是区分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他指出,在实际话语中,构成聚合关系的不是音位,而是“准音位单位”。准音位单位的特征比音位少,因为有些特征是一个音节或是一个短语中的音位共有的。弗斯没有给韵律单位下定义,但是他在论述中表明韵律成分包括:重音、音长、鼻音化、腭音化和送气等。无论哪种情况,这些特征都不会存在于一个准音位单位。二是“多系统”概念。弗斯认为由语境引起的发音特征说明了有关语境的特点,应该把它们抽象出来,建立多个“准音位单位系统”。用多系统分析法,可以把音位的许多特征用系统表示出来。强调多系统分析,并不等于忽视结构的分析。弗斯十分重视组合关系,他认为话语的基本单位不是词,而是在特定环境下的语篇。把语篇拆成各种层次是为了方便研究,但是不论研究哪个层次,从语音到语法再到语境,都必须分析语篇的韵律成分,一个句子的韵律成分在整个句子及其各个部分中占着统治地位。弗斯的语言理论曾受到多位语言学家的批评。英国语言学家刚特克利斯认为没有系统,文章意思模糊,文字晦涩,很难读懂。美国学者弗朗西斯迪尼说,“弗斯的话很不好懂,《语音和韵律成分》一文竟象是无人校对过。”但他毕竟对英国理论语言学的开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韩礼德及其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简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 篇3

(一)准确。准确就是语言运用要符合语法规范,没有逻辑错误,能够确切真实的交流思想。作为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的语法,具有若干规范,但集中表现为语言的结构是否完整,成分是否搭配恰当,语序是否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如:

1、观摩教学后,教师对全班同学谈了教这一课的体会,听了以后很受启发。

2、全区的推普工作,已由重点试验进入分批推广了。

例1残缺主语,使表意失准,应在“听”前补加主语“同学们”,使结构完整;例2“进入分批推广”搭配不当,说不通,缺宾语,应在“推广”后加“阶段”。语言的运用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因此,准确运用语言,还必须遵循逻辑规律的同一律、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遵循同一律就是用语要前后统一;遵循矛盾律则是要做到前后不能矛盾,避免不能自圆其说;遵循充足理由律,则是所述条件是产生某种结果的必然条件。

(二)鲜明。鲜明是指文章的语言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态度和倾向,是非要明辨,爱憎要分明,符合逻辑中的排中律。要做到鲜明,在写作中就应当把作者的感情倾向融进语言中,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必须有明显的倾向性。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等等。当然,鲜明并不排斥含蓄;相反,含蓄是语言美之所在。但含蓄并不等于晦涩,而是不直截了当的表意,是鲜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含蓄而意蕴丰沛的语言,更为耐人寻味,是鲜明的极高境界。

(三)生动。生动集中表现在文章语言的可感性和具体化上。文章语言要生动,可以适当选用各种修辞格和不同的句式,注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既有表现力,又灵活多变,造成一种流动感。此外,还应尽量选用同义词,避免语言的雷同和单调,给读者以新鲜感和生动感。

(四)简易。简易就是要求文章语言简练、平易,尽可能用较少的文字交流较丰富的思想和信息。怎样做到简易呢?首先,不能“穿靴戴帽”“转弯抹角”,特别是文章的开头,要简明新奇,开门见山,给人以奇峰突起之感。其次,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坚决不写;有一定联系,但不能很好突出中心的内容应一笔带过。再次,选材要典型,不堆砌材料;引用尽量做到短而精,过长的内容可以概括后间接引述;在修改文章时,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词语。

二、文章语言运用的方法

(一)要丰富语言词汇。词汇贫乏,语言不丰富,运用起来便捉襟见肘。要使词汇和语言丰富,首先,要多读书,读好书,勤记诵。多背诵一些名篇。文章读得多,背得多,语言词汇自然相对丰富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有词用,有话说,很多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才会呼之欲出,信手拈来。古人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证明了这一点。其次,要留心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朴实又生动,简洁又丰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源泉。现代作家赵树理的作品的语言,通俗而不流于庸俗,口语化而又艺术化;当代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文章语言质朴、生动、形象,极富浓郁的乡土气息等等。可以说,许多作家作品的语言都得益于群众语言;凡是优秀的文章或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学习群众语言的成分。再次,注意摘录优美词语和精彩的段落。对于这一点,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词汇和语言自然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来,就会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了。

(二)要精心选择词语。选择词语是语言运用的最基础的功夫。古人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把那最准确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形容词找出来。”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中的“绿”字,曾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作者都不满意,经过反复推敲,最后才选定了“绿”字。由于这个字的选用,使诗句变得更鲜明生动,使整个诗活起来了。词语的选用还涉及到同意义、反义词和词的感情色彩等问题,运用时也务必充分注意。

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简析 篇4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特点

商务英语是人们在对外交往中使用的语言, 它可以归为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的范畴。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使它更专业化, 更富有商业气息, 分析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揭示它的普遍性规律, 对于商务英语教学及外贸人员和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1 大量使用专业术语

专业术语 (technical terms) 是表达某个专业的特殊概念的, 它的语义范围准确, 不仅标记一个概念而且其特定专业范围是单一的, 所以更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商务英语中, 术语频频出现, 例如:保险单 (insurance policy) ;仲裁 (arbitration) ;索赔 (claim) ;单独海损 (particular average) ;以及《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把13种贸易术语划分为E、F、C、D四组:

E组EXW (Ex Works) 工厂交货;F组FCA (Free Carrier) 货交承运人FAS (Free Alongside Ship) 装运港船边交货FOB (Free On Board) 离岸价C组CFR (Cost and Freight) 成本加运费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成本保险费加运费CPT (Carriage Paid To) 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CIP (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 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D组DAF (Delivered At Frontier) 边境交货;DES (Delivered Ex Ship) 目的港船上交货;DEQ (Delivered Ex Quay) 目的港码头交货;DDU (Delivered Duty Unpaid) 未完税交货DDP (Delivered Duty Paid) 完税后交货。在这13种术语中, 适合海洋运输、装运港交货的FOB、CIF、CFR三种术语, 在实际的贸易活动中也是最常用的术语。

这些专业术语在使用上有明显的文体色彩, 它所使用的词语不少是来源于拉丁语、希腊语、法语等书面语或由其词根派生或合成构成的词语, 或者习惯上使用的所谓的“商业用词”。

2 大量使用商务缩略语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为了省时省力的原则, 力求简洁易懂, 在国际贸易交往过程中, 缩略语广泛被使用, 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出现, 它的使用相当广泛涉及到保险, 价格, 包装, 运输, 支付等方面, 例如:

L/C Letter of Credit信用证B/L Bill of Lading提单D/P 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付款交单D/A Documents Agains Acceptance承兑交单FPA Free from Particular Average平安险;WPA With Particular Average水渍险;AR All Risks一切险;SS Steamer Ship蒸汽船;S/C Sales Contract销售合同;VAT Value Added Taxes增值税;M/T Metric Ton公吨;FCL Ful Container Load整箱货LCL Less Container Load拼箱货CY Container Yard集装箱货物堆场CFS Container Freight Station集装箱货物集散站;B/E Bill of Exchange汇票;T/T Telegraphic Transfer电汇;D/D Demand Draft票汇;M/T Mail Transfer信汇。

在新信息、新科技、新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 人们追求高速与高效, 使得缩略语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 以约定俗成的形式出现, 不仅仅用于商务领域, 它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必将推动缩略语的迅猛发展。

3 普通词汇赋予特殊意义

很多我们经常使用到的词汇, 在不同的专业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 商务英语中由于涉及到的场合不同, 很多词汇失去了它的原始意义, 拥有一个特殊含义, 前一个意思为常规意义, 后一为商务英语中的意义, 例如:

acceptance接受 (承兑) ;claim声称, 主张 (索赔) ;policy政策 (保险单) ;offer提供 (发盘) ;cover覆盖 (投保) ;check检查 (支票) ;draft草稿 (汇票) ;drawer抽屉 (出票人) ;issue发行 (出票) ;collection收藏 (征收) ;duty义务, 责任 (税) ;distribution分配, 分发 (经销) ;reference参考 (证明人) ;space空间 (舱位) 。

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词多义现象, 给语言的分析和理解带来了不便, 所以我们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这些词汇, 在遇到困难时避免生硬的翻译和理解, 造成歧义。

4 频繁使用礼貌语

在商务交往中为了和贸易伙伴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 在措辞上常常使用礼貌用语, 比较委婉地表达意思, 试对比下面每组的两个例子:

a) We cannot grant you credit until you complete the enclosed forms.

b) You shall be granted credit as soon as you complete the enclosed forms.

a) You didn’t give us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your products in your last letter.

b) Could you furnish us with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your products?

上面的例子, 每组的a表达的较为直接, 显然b在表达上较委婉, 更礼貌一些。我们无论是在商务合同还是商务信函中, 礼貌是保持双方友好关系的基础, 礼貌不仅仅反映在“please”“thank you”等词上, 你的语气, 态度, 表达的方式都能体现出来你的想法。礼貌的常见表达手法有:

表达歉意我们会常使用到“sorry”“regret”“apologize”等词, 是常见的礼貌致歉词, 句型也较固定, 如:

We are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We regret to have to report that…

在商务英语中“thank you”“pleased”“appreciate”“be obliged to”“kindly”等词来表达感谢也频繁出现在, 如句型:

It will be appreciatd if…

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We wish to express our appreciation for…

但是礼貌并不代表是谦卑, 适当的使用礼貌语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增加信任感和亲切感, 也不要过度, 在使用中既要以礼相待又要得体大方。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商务英语在表达和使用上, 具有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和商务缩略语, 普通词汇赋予特殊意义, 频繁用到礼貌语等特点, 说明了商务英语是一门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独立科目, 它的语言特点还是由国际贸易实务所决定,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商务语言会有更多更新的特点出现。本文是一个对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的总体粗略的概括, 还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 尚需不断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平.国际商务英语应用文[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

[2]刘淑云, 吴立波.浅谈商务英语的特点[J].商业研究, 2002 (241) :125.

简析英汉语言构词中的性别歧视 篇5

关键词:语言 性别歧视 构词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交际工具。语言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其中所折射出来的性别歧视现象并不是由语言符合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用习惯中的必然反映。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而所有国家、民族的人都是由两种性别的人构成,即女性和男性。而女性和男性是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的矛盾体,男女性别的差异也对语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可以从语言的差异中很容易地看到其中的性别歧视——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是指人类两性中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的歧视,我们这里分析的是语言中所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这种歧视是社会性的,是由生产关系和社会地位决定的。由于社会分工、社会地位的差异,男子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于是男性逐渐处于独立的、统治的中心地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某种潜在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的导向。

对语言与性别关系的考察最早发生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性别语言的研究还处于零散研究时期,西方最早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性别语言”的是丹麦语言学家O.Jespersen(叶斯柏森),他在1922年出版的《语言论:本质、发展及起源》(Language: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Origin)一书中提出了这一现象。1929年,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萨丕尔)发表了《亚纳语言中的男人和女人的言语形式》,进一步肯定了这一现象。自从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兴起以后,人们对性别语言的研究进入了系统研究时期。女权主义者从“种族歧视”(racism)一词受到启发,创造了“性别歧视”(sexism)一词。至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在揭示了语言的不对称(asymmetry)现象以后提出来的。其理论依据是“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语言不仅是社会的产物,它还能够反过来影响人的思维与精神的构建,即语言是属于社会的,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这种观点,语言学家们相信,在宗法、等级制度所制约的文化环境中的语言所反映的是男性世界图景的本质内容,具体表现为把男性的语言作为标准和主体,而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性变体。社会中对女性的歧视也表现在语言中。对英语性别歧视现象研究贡献较大的有D.Bolinger,R.Lakoff,R.Brend,J.Destefano,E.Baird,F.Grosby,L.Nyquist,J.Holmes等。

我国语言学界对“性别语言”的关注起步较晚,有关专著如: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1983年),陈原《社会语言学》(1983年)和《语言与社会生活》(1980年),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1985年),刘宁生等《语言学概论》(1987年),王德春等人的《社会心理语言学》(1995),孙汝建的《性别与语言》(1997)等等,都程度不等地提出了性别语言研究及性别歧视的问题。

语言能反映社会现实,而词汇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我们可以从英汉语言的词汇中,看到一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

二 在构词中的体现

丹麦语言学家O.Jespersen在他1923年出版的《英语的发展与结构》中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所有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也就是说,以男性语言为规范,把男性的语言作为标准和主体,而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性变体。例如she这个单词的拼写正体现了女人天生就是男人he的附属品的事实。最典型的例子是单词man,它不仅指男性,还常泛指全体人类。例如: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岁月不待人);Each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ate.(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Three women and a goose make a market.(三个女人一台戏)。这里,“man”指整个人类,包括了男人和女人,而“woman”只能指女人,不能泛指人类。这是因为人们将男性语言作为标准,而女性语言被视为变异。

英语中有许多带—man或man—这一成分的词,它们往往不仅指男性,还可以指女性,如mankind,manmade,policeman,chairman等,这些词以男性为规范,具有男性的特征。这说明,历史上掌握政治和经济大权的基本上都是男性。女性female的构词直接源于男性male的构成,也是派生词。对西方文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事实上,女人是残缺不全的男人。”中世纪神学巨擘阿奎那也在《神学大全》中指出,Woman is an imperfect man(女人是不完善的人)。《圣经》是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而又巨大的一本书,《圣经》里描绘的女人是由男人的一根肋骨造成的,所以女人是男人的一部分,永远要依附于男人。female和woman直接以male和man作词根,表达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特有的根本性偏见——女人是男人的一个旁枝末节,是男人的派生物。从词源上分析,history一词来源于histor,意思是“knowing,learned,wise man”,它确实仅指男性。但事实上,女人和男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决非是“his story”。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更为明显、直观。“夫”在《说文》中:“夫,丈夫也。”“夫”是成年男子的称谓。男子,就其妇而言,称“夫”;就其子而言,称“大”(今西北方言仍称父辈为“大”)。“女”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的形状像是一个面向左跪着的女子,在小篆中则象一个人屈膝跪地的样子,这个字说明,中国女性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了。“夫”与“女”形成鲜明的对照,正说明了在造字时人们对女性就早有歧视之心,女性在男性心目中的形象是:向自己礼拜表示雌伏。“妻”在《说文解字》中:“从女从又,又,持事,妻职也。” “妇”在《白虎通·嫁娶》中:“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也者。”意思是说妇女不但要做家务,还要伺候家里的老老小小,上上下下。这两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中国古代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卑微的家庭地位,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看法:妇女不过是劳作和生育的工具而已。这种观念一直囿禁着中国人的思想,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普遍地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是天经地义的事。《说文》最早收入了一些有消极意义的女部字“妄、嫖、婪、妒”等,后来社会上又出现侮辱女性的“耍、娼、妖”等。所有这些反映出长期以来女子处于被男子主宰的地位。“明明是男子对女子施暴,责任应在男方,反而加罪于女子,出现了众女淫乱的‘ ’,这是很不公平的。”《辞海》所收“女”旁字共有257个字(含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涉及褒贬评价的共有100个字,“其中含褒义的有47个字”,如妍、娥、姝、姬、娟、娴、婷等(都指“美好”的意义);含贬义的有35个字,如奴、奸、妒、妓、妾、婊、姘、嫖等(有奴役、淫乱、嫉妒等含义);褒贬义兼有的有18个字,如妖、娇、娆,既指艳丽、妩媚,又指怪异、邪恶的事物。这些形容阴暗面的词汇,全都划到了“女”的头上,把男性的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一笔勾销,处处可见对女性品格污辱的痕迹,让我们看到数千年来根深蒂固而又绵延不绝的歧视和污蔑女性的封建腐朽思想。

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家庭是在婚姻的基础上构建的,那么,让我们看看汉语中的“婚姻嫁娶”这四个字的来由吧。“婚”在《说文·女部》中:“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古人结婚仪式都在昏夜时分进行,这是远古抢婚制的遗俗。“姻”在《说文·女部》中:“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因”的本义是“依靠、凭借”,这反映出古代妇女没有独立性,只有依靠丈夫。“嫁”在《白虎通》中:“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即女孩子没有家,只有出嫁才有家。“娶”在《说文·女部》中:“娶,取女也。”“娶”在古代文献中写作“取”,就是“拿”人家的女孩来作妻子,这也是远古抢婚习俗在语言文字中留下的痕迹。这四个字形象地说明了古代女人没有任何的独立性和自由,一生都必须依靠男人,否则是生存不下去的。

英语本身是没有性(gender)的区别的,有很多职业对男女都是适用的,例如:doctor,lawyer,governor等等,但是人们习惯上认为应该是男性在从事这一职业,所以在提到从事同样职业的女性时,前面要加“woman”。例如:woman doctor,woman lawyer,woman governor。汉语中,人们也习惯上认为,很多职业应该由男人来担任,如果是女人做的话,则往往在前面加上“女”字。比如说女警察、女科学家、女医生、女导演、女教师、女作家、女法官、女律师……,为什么这些从事职业的男性却不被称为“男警察、男科学家、男医生……”呢?这是因为这些职业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为男人准备的,而女人被认为只能在家做做家务,相夫教子。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不愿被人称为“女作家”,但是人们仍然去关心她的私生活,“‘单身美女主席’为什么结婚?”等等诸如此类的文章依然可见。再如,政府在公布某次会议的代表名单时,无论与会女性的比例有多大,都会在女性代表姓名后面用“(女)”注明。由此不难看出,“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依然存在。

三 结语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中性别歧视的真实反应,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早在1913年,F·Mauthner就指出,社会和历史原因决定了语言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产生语言性别歧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心理、社会地位、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妇女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妇女要求与男性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包括语言上的平等。英美等国相继兴起了消除语言性别歧视的波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一些新词被创造出来替代那些带有—man或—man这个成分且具有泛指意义的词,如mankind,spokesman,congressman,fisherman,gentleman分别被humankind,spokesperson,congressperson, fisher和gentleperson代替。代词he的泛指意义被具体到用he/she代替,his被his/her代替。女权主义者为了强调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自身价值,将housewife(家庭主妇)改为homemaker(治家的人)和domestic manager(家庭管理人)。英国女作家玛丽·沃斯通克莱夫特在《妇女权利论辩》中主张用同样的办法开发男孩和女孩的智力,从而使女孩与男孩获得同等的知识与进步。英国有些出版部门已经颁布了使用无性别歧视的语言规则,拒绝发行带有性别歧视的书籍。美国政府印刷所已把Ms列入体例样本。政府单位、媒体、商业、学校等部门纷纷修订涉及性别差异的用语。在其他使用英语的国家,也相继兴起了消除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运动。

中国女权思想的发展主要是受中国的社会、文化变革以及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五四”时期的女性不仅要求婚姻自主权,还首次提出要求选举权。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获得了空前解放,女性积极为自己从各个方面争取合法的权利,中国的语言学界和其他领域的人也正在开始关注这一问题。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把一些含有贬义的女字旁的字当作异体字淘汰掉了。语言学家们也提出了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一些建议。比如总结所有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完善对语言性别歧视的调查手段等。当然,对语言性别歧视的范围和程度要有一个合适的评价,因为性别歧视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时间性。

参考文献:

[1] 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 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 侯静、李颖:《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体现》,《科技信息(外语教学)》,2007年第16期。

简析抽象绘画语言的发展历程 篇6

抽象艺术指那些不依托于客观自然形态, 而以独立的形状和色彩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和画家创作本能而进行的创作。主要区别于逼真模仿自然形态进行的写实艺术以及以可辨识的自然形态为依托进行创作的具像艺术。

抽象艺术语言的运用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有之, 我们可以从中、晚期旧石器时代的洞穴画、岩画中的抽象符合、从新石器时代的淘气纹样、民间工艺中大量存在的装饰图案纹样里, 看到抽象艺术语言的存在。但是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印象派出现以后, 抽象艺术才真正作为一个艺术流派在艺术史中树立起自己的旗帜。

“抽象绘画称得上是20世纪最典型的艺术样式, 但对于广大民众来说, 它就像喜马拉雅山一样太远太高, 无从探测, 不可理解。”那么要想真正理解抽象艺术我们就要从它的发展历程和解读抽象艺术大师的作品开始, 这样才不至于对这个艺术海洋中的经典茫然无知。

其实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中, 抽象观念已经屡见不鲜。苏东坡曾言“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从中可以看出古人的审美取向。清代的石涛也在《画语录》中说:“在于墨海之中立定精神, 笔峰下决定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 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 墨不墨, 画不画, 自有我在。”这就是对抽象艺术的概括。所以说抽象艺术的审美观念在中国还是有根有缘的。

二、抽象绘画语言的发展历程

1.“抽象”源于告别“写实”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成长规律和历程, 抽象艺术的产生也是一个微变和渐进的过程, 它的开始要源于对写实绘画的拒绝, 欧洲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了解的深入, 各种发明创造相继出现, 其中摄影术的发明不经意间直接影响了写实绘画的发展。摄影术逼真记录的重要功能取替了写实画的“见证”, 减弱了公众对绘制“幻像”的兴趣, 社会的巨变和新事物新思想的不断涌现, 促使绘画领域出现新的风格, 去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2. 抽象艺术语言的萌芽

突变的时代产生突变的艺术, 现代社会就会有现代艺术的产生, 抽象艺术就在现代艺术的狂飙突进中产生了。在城市变得五光十色的同时, 一些画家的主体意识被激活了, 主体意识的复苏使画家们开始只忠实于自己的视界感, 并走向户外, 用新形式去表现对现代生活的印象。他们把一直依附于客观幻想的真实画面及其造型, 色彩和主体精神等抽象出来用作审美和表现的主体因素, 为抽象艺术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就是这一“抽离“过程的实践者和抽象艺术的共同母体。

1874年在巴黎举了第一届“落选者沙龙”画展, 其中许多作品看起来相当粗糙, 好像并未完成, 被当时的记者戏称为“印象派”。正是印象派把客观世界转换成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把对主体的依附抛开, 进而表现光于色的互动, 画家的主体取代了客体。后印象派的画家们更进一步把主观体验在画布上创造极富个性的第二自然。这种新理念的探索对野兽派、立体派、和表现主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发现了色彩的独立价值, 将其在形体的阴影中解放出来。毕加索创立的立体派则释放了造型的潜能, 他将客观的现实形象在主观中分离重组, 传统观念中的形和空间再也不是以前的模样了。而后来的艺术家蒙克、席勒、苏丁等又在绘画中直抒胸意, 使主体精神成为绘画的主导。而这一时期艺术的发展为抽象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3. 抽象艺术的诞生

提到抽象艺术, 就不得不说到两位重要的创始人, 康定斯基、蒙得里安和。康定斯基和蒙得里安分别是热抽象和冷抽象的创始人。

康定斯基 (1866---1944) 被誉为“抽象之父”。他本是一位法律教授后来进入艺术领域, 由于目睹了法国现代艺术诸流派的发展和受朋友的影响, 进入艺术领域, 他早期的抽象作品仍然具有现实具象的影子, 只是减弱了画面上可辨识的形, 让色彩更加主观化, 力求画面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张力, 色彩和线条以及构图显得自在、随意而富有激情。现实场景被提炼成抽象的点、线、面和色彩, 而这些抽象的点、线、面和色彩又暗示着自然万物。尽管画面进行了很大程度的主观处理, 但现实形象仍然依稀可辨。

康定斯基后期的作品则彻底的抽象化, 早期作品中依稀可辨的形象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理性思考加上艺术直觉而创造出的抽象语言, 在其著名的作品《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中, 他强调了这些抽象构成要素的特点, 并分析这些要素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 以及绘画和音乐相通。他后期几何化的作品就是理性思考与自身创作热情付诸实践的结果。这些作品中所有的构成要素都经过精心的梳理和安排:点的形状、大小、色彩、疏密;线的形状、走向、粗细、色彩、力度;面的大小、呼应和轮廓;点、线、面的相互呼应, 遮挡, 节奏等, 构成整体有机的画面。他的作品活泼, 强烈, 华美, 节奏感极强, 称为热抽象。1910年他创作了抽象艺术的开山之作, 从而导致了具象绘画和抽象绘画的决裂, 引发了抽象艺术运动的热潮。

蒙得里安:蒙得里安生于荷兰, 是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抽象艺术家。他原是风格派的创始人之一, 后来于1925年于其脱离, 创立了几何化的纯抽象艺术。他受歌特式建筑风格的启发, 表达他合乎法则的近乎神性的理想, 以及展现一种普遍的平衡。蒙得里安有宗教崇拜, 却并不在心醉神迷的主观感觉中追求神性, 而努力使它在形式是客观形象中成立。他遵从立体主义中反感官的、抽象的理想主义原则, 在精神以及形式的疏离中, 敢于向抽象中最远最为质朴的方向进发。蒙得里安的意义就在于他往往把表现方法缩减到两条直线在直角上相交的关系, 以此寻找造型的张力。蒙得里安并不于他作品中表现出的合乎法则的美这样一种形式上的愉悦, 他认为那是一种“无趣”。他似乎更关心画面所要传达出的精神信息, 一种超越感官愉悦, 超越“笔墨情趣”和“生活情绪”的超凡气质。他的画是平的, 颜色也极平, 这样它就变成一种既不系于时间也不系于空间的思想工具。然而他又驾驭着时间和空间, 蒙得里安一直想让他的作品充满活力, 表达出不对称的平衡。“蒙得里安在最简单的建筑般的构图和色彩里把精神和物质, 男人和女人, 万物外表下隐藏的法则加以综合和隐喻。” (《现代主义激变》, 德国, 沃纳·霍夫曼著) 他认为现实是崇高而超凡的, 是体系化的, 他渴望艺术创作的“宗教”, 它的标准是立足于内在生活的世界。

至此, 抽象艺术正式确立, 并成为西方二十世纪最为主要的艺术流派, 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4. 抽象艺术的发展

二战的爆发成为西方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抽象艺术诞生于欧洲, 却没能在此顺利发展。在纳粹阴影来着下的法国巴黎, 现代艺术家们无法生存, 只好到美国去寻求避难, 这样就导致了艺术中心由法国巴黎到美国纽约的转移, 美国绘画开始在西方世界占主导地位, 其代表是在美国发展出的新的抽象绘画, 即被称做纽约画派的抽象表现主义。这时抽象艺术开始了它新的蓬勃发展。抽象表现主义包括行动绘画、色域绘画和极简主义等。

仇英山水画作品中的工艺装饰性分析

——以《浔阳送别图》、《琵琶行图》为例赏析

董小慧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中国古代绘画造型具有平面化、意象化、符号化的特点, 这种造型形式呈现出一定的装饰性, 在历代绘画作品中多有体现。明代画家仇英的作品画风精细、设色富丽, 部分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装饰性。其作品《浔阳送别图》《琵琶行图》, 在造型、用笔、设色上平面化、意象化、符号化突出, 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装饰性, 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 具有明显的工艺装饰性和构成感, 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类作品的装饰性做一分析。

一、造型的装饰性

仇英的绘画风格在“明四家”中最为多样化, 其山水画具有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 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文人画趣味, 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

仇英师古摹古, 博众家之长, 又出新意, 作品《浔阳送别图》《琵琶行图》以平面化、意象化和符号化造型, 呈现出独特的造型语言。

《浔阳送别图》《琵琶行图》中山石、水云、树木的造型都具有工艺装饰性。以意象造型, 不受真实的物象限制, 追求主观装饰美感。画出的是画家心中的山水。最具特点的是山石的造型, 山、石的外形概括简练, 不追求雄强险峻, 而是以平实的线勾出轮廓, 山石结构的表现没有繁复的皴擦, 只是简练的勾线填色, 表现山石结构的线平直、排列规则而有秩序, 许多山石上是用等距离的线勾画结构, 具有平面性特征, 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构成感和装饰感, 与真实的山、石和古代绘画中的山石都有极大不同。水、云的造型以柔美顺畅的曲线造型, 具有明确清晰的结构, 表现出了云的飘逸舒卷, 水的流畅恬淡。树木的造型奇特, 追求美感的表现, 枝干叶片更是符号化, 不同的树以不同的线型笔法来画, 各具面貌, 表现出装饰美。《琵琶行图》山石造型更具平面化和秩序感, 云以横条直线形造型, 在山间平行排列, 既表现了云雾缭绕, 又起到分割画面的作用, 打破了群山的拥堵, 装饰了画面。

二、笔法的装饰性

古代绘画讲究书法用笔, 尤其是山水画笔法丰富多样, 勾皴点染, 极其讲究。而仇英的《浔阳送客图》《琵琶行图》与文人画的书法用笔有明显不同, 继承了早期绘画以线构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艺术特征, 采用勾线填色的形式, 笔法简洁, 山石的结构用线勾出, 以中锋用笔, 线的粗细转折变化微小, 略施皴擦;不用细皴, 以平涂法填色, 略加渲染, 呈现平面性的工艺装饰美。树木枝叶勾勒精细, 画法多样, 双钩、夹叶、点簇并用, 表现出精细的工艺装饰美。《琵琶行图》笔法更为简洁, 线的形式感强。

三、色彩的装饰性

中国青绿山水画用色单纯明快, 青绿主色中辅以赭黄色, 对代表艺术家有行动绘画的波洛克、德·库宁等, 他们通过绘画以“自动”的行为来重建人的潜意识、原始本能的内在联系。色域绘画的代表艺术家是俄罗斯的犹太人马尔克·罗斯科, 作品强烈、神秘具有内隐的精神性, 色域绘画引发了一种沉思的心理活动。这一时期的抽象艺术经过艺术家们的语言探索, 风格逐渐多样化, 代表画家众多, 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达到它的的巅峰时期。

5. 抽象艺术的终结

极简主义是一个极端的冷抽象艺术, 其成就在给抽象艺术带来荣耀的同时, 也把抽象艺术带上了终结。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艺术家菲利普·古斯顿成为不断壮大的批判抽象表现主义的队伍中的一员。在他们的眼中, 抽象表现主义已经缺乏生命力, 甚至变成一种毫无生气的装饰。

比强烈, 其用色具有主观性, 这种用色方法是以“随类赋彩”为原则。色彩观念已经从具体物象上解脱出来, 赋予色彩很强概括性与象征性。1的中国画不拘泥于自然色彩的还原, 用类似的色彩, 以平涂的方式着彩, 以一主色统一画面, 通过画家对色彩的主观夸张与变象, 使色彩和谐统一。

仇英绘画作品, 设色华贵富丽中又带有一种飘逸优雅的气息。《浔阳送别图》《琵琶行图》设色浓重, 敷色方法是以平涂为主, 在画面上以浓色敷染, 不求晕饰, 浅色勾线。2色彩具有主观意象性, 适当地夸张和强调画面上的青绿主导色调, 以不同深浅的青绿为主, 间以杂色, 使画面色调归于纯粹, 形成统一谐调的大色调。同时, 加强色彩的鲜明度, 适当运用对比色, 使画面具有强烈感和鲜明感。山顶覆盖绿树, 其下是以石青色填色, 山体多石緑, 山底赭色, 山下土地土黄色, 山间分布赭色树干。分析其画设色过程, 先用线条勾勒山、水、树、土坡、等景物, 再用赭石进行填充, 山石、土坡上罩染厚厚的石青、石绿。色彩鲜明, 色相纯度、明度皆高, 整幅画色彩明丽。

《山水松石格》中记载:“炎绯寒碧, 暖日凉星。”3可见在古代, 就已经关注色彩给人的冷暖感受了。这两幅画对色彩的冷暖对比设色也有突出表现。以冷色为主, 间以暖色, 形成和谐的冷色调, 青绿与赭石形成对比, 色彩丰富, 装饰感强。由于此画多用矿物质颜料, 颜料厚涂, 具有厚重感, 冷与暖两种颜色并用, 冷暖色的比例恰到好处, 冷色覆盖着暖色, 使得冷、暖两色获得色彩上的中和, 致使这种画法鲜艳不眩目、华丽而不俗, 厚重沉着而又不显单薄, 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设色又以深浅逐次推介, 形成渐变, 与现代色阶构成暗合, 具有现代构成感。《琵琶行图》中树木的色彩丰富多样, 树的颜色加了朱砂、山的颜色用了更多青色, 画面更加明艳, 更显斑斓。

仇英作品《浔阳送别图》《琵琶行图》运用多种装饰元素, 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视觉图像, 其呈现出的美, 给人以轻松、愉快、优美的审美感受, 愉悦观者身心。“古典的和谐美, 由于强调主题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诸元素的均衡、和谐、有序的统一, 使古典和谐美的艺术呈现出优美、宁静的特征, 给人以轻松、自由、和谐、愉快的审美感受。”4仇英作品的装饰美正应了南朝姚最之言“赋彩鲜丽, 观者悦情”。5

注释:

1.田龙.《中国画色彩的和谐与演变》第13页

2.郑朝.蓝铁青《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9月.3.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4.孔新苗.《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美学》.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5.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姚最篇.

三、结语

网络语言简析 篇7

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理论和语域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 (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 、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用来向听话人传递新信息的。其中, 经验功能主要由及物性系统和语态构成。及物性系统包括6种过程: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不同的过程决定了不同的参与者和环境系统。语态反映我们对经历的认识和组织形式, 分为“中动”和“非中动” (含主动和被动) 两类。当某个小句中的过程本身只与一个参与者有关, 不涉及其他参与者时, 这个小句就处于中动语态。当某个小句中的过程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有关时, 这个小句就处于非中动语态 (胡壮麟等, 2005:96-98) 。

人际功能就是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作用与功能。人际功能主要由语气和情态构成。语气主要体现语言的交换信息的功能, 可归纳为4类:提供、命令、陈述、提问。语气结构包括两部分:语气和剩余部分。语气包括主语和限定成分。主语表示命题的叙述对象;限定成分指表示时态和情态的助动词, 并从三个方面限定命题的有效性:时态、归一性、情态。 (张德禄等, 2005:190)

语篇功能主要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体现。主位结构由主位和述位组成。当充当小句主位的成分同时充当小句的主语时, 这样的主位叫非标记主位, 它常出现在陈述句中。 (胡壮麟等, 2005:166, 167) 衔接表示组成语篇的成分之间语义上的联系, 可归纳为5种: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指称包括人称指称、指示指称、比较指称。

语域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支配的。语场, 指语篇的主题内容;语旨, 指谈话参加人员间的角色关系的集合。前者指语境中的角色关系, 它影响交际双方使用语言时的正式程度;后者指人与人间使用语言时要实现的交际意图。语式, 指语篇的语言媒介形式, 可能是口语或书面语。语场、语旨、语式一起构成一个语篇的语域。语域发生变化, 语篇的意义亦随之变化。因为其变化是系统的, 故称语场、语旨、语式为语域变体。 (Martin&Rose, 2003:232) 这三个语境因素分别制约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胡壮麟等, 2005:275-276) 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会制约讲话者对词汇和语义结构的选择。因此不同的语域会有各自特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语料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语料中50篇英文摘要随机选取自2006年~2010年发表在Cambridge Journals网站http://journals.cambridge.org上的Journal of Linguistics;10篇英文摘要随机选取自2003年~2008年发表在Walter de Gruyter网站http://www.degruyter.de/journals上的Theoretical Linguistics。语料选定之后, 笔者运用三大元功能理论, 分别从及物性系统、语态、语气、情态、主位结构、衔接六个方面对语料进行小句分析。通过对60篇摘要语义系统网络中各功能成分的分析, 统计出现频率高的语言特征, 并结合语域分析概括出语言学国际期刊论文英文摘要 (以下简称“摘要”) 的普遍语言特征。

结果与讨论

1.“摘要”的语场与其语言特征

语篇的语场决定其概念功能, 并通过概念功能来实现。对摘要的经验功能成分分析的相关结果统计如下:句子总数385个, 摘要一般为3句~10句, 平均句子数6.4个;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出现次数分别为575次、392次、16次, 出现频率分别为58.49%、39.88%、1.63%;中动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出现次数分别为617次、104次、262次, 出现频率分别为62.73%、10.61%、26.66%。

从语场来看, “摘要”是作者通过高度概括论文主要内容向读者有效传递信息的短文。其语言特征体现在:普遍使用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 物质过程为有效表达经验意义的主要手段;关系过程用以表达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结果。普遍使用中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2.“摘要”的语旨与其语言特征

语篇的语旨决定其人际功能, 并通过人际功能来实现。对摘要的人际功能成分分析的相关结果统计如下:直陈语气占100%, 其中, 陈述句和疑问句出现次数分别为834次、2次, 出现频率分别为99.76%、0.24%;肯定句、否定句出现次数分别为943次、40次, 出现频率分别为95.93%、4.07%;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出现次数分别为824次、17次、3次、22次, 出现频率分别为95.15%、1.96%、0.35%、2.54%。不含情态助动词的限定句、含有情态助动词的限定句出现次数分别为755次、81次, 出现频率分别为90.31%、9.69%。高度、中度、低度情态助动词或情态副词出现次数分别为18次、19次、56次。

从语旨的角度看, “摘要”的参与者是作者即信息提供者和读者即信息接受者, 他们多是在本领域有一定研究的学者。摘要须简洁、有效、客观地提供有用、有趣的信息。其语言特征体现在:一般现在时的肯定陈述句在摘要句子中占绝对比例, 用以提供信息;不含情态助动词的限定句普遍存在;尽可能少地使用中度或高度情态助动词或情态副词来保持信息的客观性。

3.“摘要”的语式与其语言特征

语篇的语式决定其语篇功能, 并通过语篇功能来实现。对摘要的语篇功能成分分析的相关结果统计如下:摘要句子中经验主位、人际主位、语篇主位出现次数分别为634次、76次、676次, 出现频率分别为45.74%、5.49%、48.77%;非标记主位、标记主位出现次数分别为944次、39次, 出现频率分别为96.03%、3.97%。衔接中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出现次数分别为1455次、64次、337次、1729次、1239次, 出现频率分别为30.16%、1.33%、6.99%、35.84%、25.68%;其中, 连接方式中连接附加语、连词、介词分别占11.62%、46.39%、41.99%;指称方式中指示指称、人称指称、比较指称分别占71.41%、15.74%、12.85%。

从语式上来看, “摘要”是连贯的书面语。其语言特征体现在:语篇主位和经验主位最为普遍;非标记主位占绝对多数。指称、连接和词汇衔接是主要衔接手段;指称中指示指称最为普遍。

本文运用三大元功能和语域理论, 对网上公开查阅的语言学国际期刊论文英文摘要进行语篇分析, 概括出摘要的普遍语言特征:普遍使用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中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一般现在时的肯定陈述句、不含情态助动词的限定句、语篇主位和经验主位、非标记主位;主要运用连接、指称和词汇衔接等衔接手段。尽可能少地使用中度或高度情态助动词或情态副词。对于高级英语学习者, 尤其是对于高校英语教师而言, 正确把握这些语言特征是写好英语科研论文摘要的关键。研究发现,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书写论文摘要, 以使其论文更易于被国内、国际学术界所接受。

参考文献

[1]Martin, J.R.and D.Rose.2003.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New York:Continuum.

[2]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简析 篇8

结构语言学或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二十世纪以瑞士语A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 所阐述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

不少学者都对结构语言学作出了研究。聂志平对结构主义做了简述, 杨在彪介绍了结构语言学的渊源, 而赵燕对其作了批判研究并做了研究路径构拟。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教育研究中心专注于美国结构语言学, 并从社会背景理论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而本文就将综合谈论结构语言学理论。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渊源

(一) 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的语演言学理论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索绪尔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而:

1、区分语言和言语的研究

索绪尔把言语活动 (language) 分为语言 (langue) 和言语 (parole) 。他认为语言是抽象的语法规则系统和词汇系统, 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 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言语是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 是由个人通过运用语法规则将语言单位组织起来的结果。在论述两者关系的时候, 索绪尔认为, “语言和言语是互相依存的;语言即是言语的工具, 又是言语的产物。”

2、语言符号系统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这种符号系统本身具有价值。语言的价值是在索绪尔所说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对等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两者结合构成的整体叫符号。符合的任意性和作为社会成员每人每时都在使用的交际工具的性质, 决定了它具有很大的连续性或稳定性, 也决定了它的所指和能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

3、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

在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在构成关系系统时存在于两种关系之中, 即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构成了纵横两条轴线, 每一个语言要素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个纵横两个轴线所构成的坐标上。

4、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索绪尔创造了“共时”和“历时”这两个术语, 语言的共时是指语言的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语言的历时是指语言要素在时间上的演化, 索绪尔主张将共时性的研究同历时性的研究区分开来。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 第一次对语言提出了深刻而自成系统的观点。把语言看作一个由关系构成的系统, 这个思想被应用于语音研究, 形成音位学;后又被应用在语言研究的其他方面, 形成结构语言学。

三、结构语言学三大学派

(一) 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于1926年10月, 1939年随着纳粹入侵而结束活动。布拉格语言学会的创建人是布拉格查理大学教授马泰体斯 (V.Mathesius) , 代表人物有捷克学者哈弗拉内克 (B Havranek) 、俄国学者雅柯布逊 (R.Jakobson) 等。

布拉格学派的理论观点是在索绪尔和博杜恩·德·库尔特内的影响下形成的观点去研究语言。它同意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区分和共时分析的优先地位, 但认为共时研究不能绝对排除演化的概念。布拉格学派在具体研究上以音位学著称, 代表作是特鲁别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 (1939) 。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 是将索绪尔的系统理论应用于具体学科研究的一个成功的尝试, 其理论原则、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语法学等其他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明, 对欧美语言学发展和结构主义思潮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是受索绪尔理论影明而产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之一。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于1931年, 代表人物是叶尔姆斯列夫 (L.Hjelmslev, 1899-1965) 和布龙达尔 (V.Br}ndal, 1887-1942) 早期代表人物还有乌尔达尔 (H.J.Uldall) 。

哥本哈根学派把语言看做一种纯符号系统, 研究它们的关系和模式。叶尔姆斯列夫认为把语言看作相互关系的模式来进行研究才是科学领域的主要任务;内在语言学应该努力寻找常数, 即对所有语言来说是稳定、共同的部分;常数并不扎根于一种语言学以外的现实, 但它一旦被找到与描写后, 就可以将之投射于现实之上;在任何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系统, 任何变动中必然有一个常数, 语言学的任务就是演绎得建立这个系统。

(三) 美国结构主义学

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又称描写语言学派, 它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在调查美洲印第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以注重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而著名。这个学派的先驱是人类学家兼语言学家鲍阿斯 (F.Boas) 和萨皮尔 (E.Sapir)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哲学背景是逻辑实证主义, 主张用归纳法对语言做客观描写;在语言观上受到行为心理学的影面, 把语言看做是一套“刺激一反应”的行为模式;在着眼点上, 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 注重形式分析而回避意义问题;把语言分为语音、音位系统、语素音位系统、语法系统和语义5个系统, 认为语音是物质方面的东西, 而语义反映了说话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这两者是语言联系外界的边缘层, 而语言的核心部分是音位、语素音位和语法3个系统.

50年代以后, 随着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兴起, 以及结构主义语法分析方法本身的一些局限, 描写语言学派在美国失去了它原先的主导地位, 但其精华则被后学所吸收。

参考文献

[1]Bloomfield.language.New York:Henry 1 blt&Co.1933

[2]Sapir.E.language:An l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New York.1921.

[3]陈兰香.索绪尔与结构主义形成[J]太原大学学报.2005, (2)

[4]李玉萍, 毕凤春.英语结构语言学及其现实意义[[J]沈阳农业人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4) :494-496

[5]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6]刘润清, 封宗信.语言学理论与流派[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简析影视类词语跨领域的语言现象 篇9

影视业的历史并不悠久, 但发展迅速, 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影视领域的语言也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流行, 这些词汇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言语表达和交流。影视词语种类日趋繁多、其构成也多种多样。例如, 近年来出现的文替、武替、饭替等词汇都是通过仿拟手法创作的新词;出于方便简洁的目的而产生的缩略词语:票房 (票房收入) 、影视 (电影市场) 等;来源于港台的新词新语:拍拖、爆料;来源于国外的缩略词汇PK、ND (not good) 等等。其中, 粉丝、冷藏这些不同领域词语的借用也是显著特征之一。这种跨领域吸收来的词汇越来越多, 下面就让我们就此语言现象做一番简析。

二、跨领域词语的列举

1. 电影 (film)

电影一词的英语“film”, 在古代英语中的原意是指牛奶烧烤后泛起的泡沫, 后来引申为薄膜、胶片。【1】可见, film本是其它领域范围内的词语, 但人们抓住了其外部与薄膜、胶片相似这一特征, 所以对电影的认识便从这一特性出发, 从胶片这个基础来认知、界定电影这个概念的。

2. 蒙太奇源于法文“montage”的音译。

原是建筑学用语, 意为构成、装配。借用到影视为组接、构成一艺术整体之意。

3. 双栖明星双栖, 源于生物学用语。。

源于港台, 指某些艺人兼从事另一行业。表现为歌星影星的跨领域

4. 穿帮

“穿帮”上海话。豁边、穿帮, 本义是指有形物的边缘豁开一条边, 要仔细查看才能看到, 或者是鞋底磨穿了, 而表面完好。普通话就是“露馅了、暴露了”。影视用语赋予“穿帮”三种意思:1、镜头内容前后不连贯;2、人物道具变动违反逻辑;3、摄影器材、人员被拍入镜头。

5. 票房毒药

为医药领域词语。影视圈内则指名气好、演技也很棒的演员, 但主演的电影在票房上基本都是赔本或者惨淡。通常一部电影上映后, 票房收入与预先投入比例极其接近, 或者票房收入比预期低许多, 则主演基本就会被称为“票房毒药”。

6. 阵容

军事类词语。原指作战队伍的外貌或军事队伍所显示的力量。影视界借用此词来形象比喻场面的宏大及拍摄过程中人力的配备。

7. 花絮

原指白而轻柔的花, 古代多指柳絮。南朝简文帝在《咏柳》中曾提到“花絮时随鸟, 风枝屡拂尘。”可见花絮原本事植物领域内的专用语, 这一用语在影视领域指拍片时NG的画面。NG, 是“not good”的缩写。导演在拍片过程中喊NG就是说不够好, 让演员再来一次。而且花絮有时也指拍片休息过程中演职人员们的一些搞笑场景。

三、跨领域语言的特性

1. 丰富性

中国的影视行业发展迅猛, 与此同时影视行业的新兴词汇也随之迅速产生其广泛性, 丰富性极为明显。花絮、阵容、双栖、桥段、蒙太奇、票房毒药、猛料、粉丝……等等这些影视类词语来自军事类、建筑类、医药类、烹饪类、生物类术语, 词汇来源五花八门且丰富多彩。

2. 时尚性

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 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提升, 文化的提升又是对经济的直接反应。欧美、港台的经济比内陆发展迅速, 其影视文化产业也比内陆更新快, 来自港台地区的影视语言便成了时尚的流行前沿标志。这些影视词汇一经产生便会迅速传播, 成为时尚。

3. 相通性

影视类词语吸收其他领域内的词汇, 并不是随便拿来就用的, 其二者之间要有相通之处的。只有相通之处, 才有互相交叉、融合的可能。

例如:“雪藏”、“冷藏”原指对食品类的冷冻保存。用在影视圈内指现常某位演员明星被禁止在媒体上露面或禁止参加某项参评比赛。泛指借娱乐及舆论等强制性力量使某个艺人与影视界断绝联系, 让该艺人在影视界失去话语权或失去表达权, 从而退出演艺界。不难联想到冷藏、雪藏、封口等词语的原来义与影视中的新意之间的相通之处。

4. 比喻性

比喻原是一种修辞格, 源于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 通过打比方在不同领域的事物进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从而赋予词语新义项。例如“双栖明星”, 双栖源于生物学指水陆两栖动物, 属于跨领域后赋予了比喻性的新词义。很显然, “两栖动物”本是生物学名词, 人们利用比喻把影视演员比喻为既能在水中又能在陆地生活的两栖动物, 及形象有贴切。

猛料, 起初为烹饪用语指烧菜时的原料或佐料, 有猛烈、刺激之意。用于影视类词汇, 猛料, 词义转化为具有轰动性的爆炸性的新闻消息。很明显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把一烹饪类的术语比喻成影视圈里的刺激性的新闻。

四、形成跨领域语言的原因

1. 各行业的合作交流

索绪尔指出:“语言学和其他科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他们有时从他借用材料, 有时想他提供材料。期间的界线并不是很清楚的。”【3】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文明的社会,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 各类文化迅速接触交融, 个学科的交叉现象越来越频繁。例如, 封杀原指体育运动用语, 指运动比赛中守场员对击跑员进行传杀或对由于击跑员击球上垒而被迫进垒的跑垒员进行传杀的防守行为叫“封杀”。影视领域里“封杀”一词同“雪藏”、“封嘴”等词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蒙太奇源于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是建筑学用语, 意为构成、装配。借用到影视为组接、构成一艺术整体之意。就是在影视创作中根据主题的需要, 将影片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镜头、场景等分别拍摄, 然后再根据原电影的故事情节将这些场景、镜头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科技的发展要求个行当、个领域不可能在孤立的存在, 其语言上的相互影响和借用便日趋频繁。

2. 猎奇心理

随着文化思想解放, 科技不断更新, 新事物不断涌现, 新概念新现象不断产生,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社会涌现的新势态必然会有猎奇心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里这种追求新鲜的内心机制决定了人们运用词语时往往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给旧词添加新词义。添加或转变后的词义比较独特新颖, 表意既形象生的又非常贴切, 很容易为人们接受和利用。例如“花絮”、“桥段”这些来自港台或国外的新鲜东西, 内地人接触到接受这一过程中, 起主导作用的就是人的猎奇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们接受影视语言的这种跨领域现象, 都少不了“猎奇心理”的支配作用。

3. 为了表达上的需要

语言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力求简约有效、明白晓畅即语言表达力求经济性。语言经济性的原则要求尽可能地减少新词的产生, 于是旧词新用就会应运而生。例如杀青一词就是典型的旧词新用。“杀青”, 最初是古人制作竹简时一道工序的用语即将破开的青竹片放在火上烘烤, 使其溢出水分而发黄变干, 制成竹简。【4】而今, 一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完成叫杀青, 就是封镜、关机。词语也有一个产生、兴盛、消亡的过程, 那些老套语陈旧、平淡无新鲜感的词语, 已不满足于现代人的交际了, 于是人们开始借用诸如桥段、杀青、雪藏、双栖这样的新鲜词汇。例如“双栖”从字面上看, 会使人们联想青蛙等水陆两栖动物既能在池塘的水中生活, 又能在陆地的草丛中安家的情景, 心理上也会有一种特别形象的认同感觉。“杀青”一词将人们在完成一项工作 (尤其是比较艰巨的拍摄工作) 后如释重担的那种欣喜、那种激动、那份成功心情准确、鲜活的表达了出来。另外这样的词语已在其他领域早已有之因此人们对此它们不陌生, 所以更容易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接受。

五、跨领域词语的简预测

从大的发展趋势来看, 各行业、各学科甚至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各个领域间的语言虽然各具特色, 但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没有任何联系的。影视在当今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娱乐性、与传媒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影视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也越来越频繁促进影视领域内的语言也越来越丰富, 这就使得它很容易吸收和采纳其它领域的词汇来借此指代自己领域的表达。同时当代人的追求新颖、猎取新奇的心里也会易于接受这种方式的词语。所以这种跨领域词汇的吸收并入只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新奇, 很少有减少消亡的可能。

六、结论

总之,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了影视词语中的跨领域现象, 认识了这种语言的特性、成因。由此我们看到影视语言的这种跨领域现象表出现新鲜的活力, 对整个词汇系统来讲, 具有类推和补充作用。这样的词语会随着影视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具个性化。

参考文献

[1]黄文达.《后电影:数码时代的电影语言》.当代电影, 2004.07.15

[2]余双人.《“桥段”:来自电影圈的新词》.咬文嚼字, 2008.05.01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 1980年

网络语言简析 篇10

关键词:20世纪 现代汉语文学语言 整合

纵观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发展,从古代汉语的“字同文”到近代汉语“字异文”再到现代汉语,汉语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而现代汉语有发达的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往往容易被理解成为“文艺作品的语言”,其实这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就这个概念来说,文学语言也包括优秀的、典范的文艺著作的语言。随着文化的交融和发展,20世纪的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已经是各种语言资源整合造就的结果。用“古今中外”这一词汇是对其语言资源、文化语境的最好诠释,是以文学话语发生学意义为基点,客观、形象概括了现代汉语文学的生成、创化乃至流变。比如,欧化语(拷贝copy)、方言口语(婆姨)等,都极具特色。在此过程中,必须综合分析各方面主客观影响因素,多角度分析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的路向,更加准确、客观地理解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

一、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产生

追溯汉语的历史,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根据他所研究过的语音材料,参考历史朝代的更替,汉语发展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可见,在人类发展史上,汉语是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20世纪初,汉语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是其发展史上重大的转折点,其主要原因是现代白话文的出现。就现代白话的形成来说,翻译语体对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大量外来词汇、新式语法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了汉语原本面貌。19世纪20世纪初期,在新式书面语形成中,汉语欧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克服了古代汉语的缺陷性,比如,随意性、不稳定性,在其影响下,汉语逐渐成为一种缜密、细致的语言,具有加强的逻辑性。对于文学来说,这种语言并不一定有利于现代诗歌的发展,但极利于叙事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小说的发展。缜密、完整已成为现代小说的显著特征,能够更好地呈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汉语书面语变革有着某种必然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一种异质语言,西文不断介入到汉语中,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并不都是积极意义,经过激烈的对抗、排斥之后,才能最终实现融合。为此,20世纪上半期,在很大程度上汉语都是一种受伤语言。

二、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的三条路向

1.现代汉语文学的欧化浪潮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文化环境发生微妙变化,欧化浪潮随之拉开序幕。20世纪初,掀起一股欧美风潮,中国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处于大变革中,逐渐走上欧化的道路,以胡适、鲁迅等為代表的文学家们在当时的语言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大力支持欧化式文章,注重外文学的引进、借鉴,在那一阶段现代汉语文学具有鲜明的“西化、欧化”特点。在汉语现代性建设初期,汉语欧化的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外国文学翻译便是其核心路径,据研究者统计,1902—1907年间,清末民初翻译的小说已有4000余种,而1906—1908年间,翻译的小说远远多于所创作的小说。随之,在现代汉语一期工程中,“翻译体”已成为其核心的语言构成,中国很多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等创作的文学作品中都汉语大量的欧化语,比如,朱自清、徐志摩。到1940年,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欧化”已达到极致。换句话说,“欧化”被应用到各类文学作品语言机体后,现代汉语文学文法、句法更加丰富,而现代小说实质上属于欧洲文学系统。但在中国很多知识分子眼中,“欧化”一词有着强烈的贬义色彩。1940年,中国共产党日渐强大并成立了共和国,但在文学语言环境中,“欧化”一词很长时间内都处于隐晦莫测状态。但总的来说,20世纪中期,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的确立、发展都和西方现代经典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中国文学摆脱封闭状态,敢于改造、应用西方文学话语的重大转折点,这一时期现代汉语文学逐渐在“欧化”中不断发展,能够更好地呈现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大量欧化词语被社会大众使用,比如,沙拉、比萨饼、卡拉OK。

2.文言与现代汉语语言文学

文言文是汉代汉语的源头,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白话文在现代汉语文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逐渐取代了以文言散文、古典戏曲等为中心的古典旧体文学,这和“五四”那一代作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陈独秀、胡适,他们强烈反对传统文化,文言文被称之为一种“僵死”的语言。从理论上看,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文学的创化离不开古代传统的现代转化,古代汉语话语资源也是客观存在于现代汉语和文学中的,古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任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如“酝酿”等词语。尽管白话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特别适合正式语体,也有一些知识分子主张使用文言,提出了相关的文学语言建设观念,致使文言和文言相关的传统文学资源仍然被大量应用到现代汉语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大量的文学事实显示,在20世纪现代汉语写作和文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仍有很多古代汉语话语资源的存在,不同类型的旧体文学仍被应用到现代语境中,比如,古典戏曲、旧体诗词。在古代汉语话语资源中,文言文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部分,是20世纪现代汉语写作的核心表达形式之一,始终以潜隐的方式出现在现代汉语文学中。但我们始终坚信在21世纪的现代汉语文学中,传统话语资源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文言文仍然占据重要文职。

3.方言口语与现代汉语语言文学

受社会、历史、地理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传长期的小农经济、国家的分裂重组、人口的迁徙、山川的阻隔等因素导致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再加上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使中国成为一个方言大国,汉语方言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北方话、闽语、粤语,远远超过欧洲大部分民族语言间的差异。在现代语言运动中,方言口语陷入困境中,主要体现在现代汉语文学写作方面。在清末民初的时候,中国文学正处于转型中,逐渐向现代形态转变,方言写作占据一定的位置,受到不少人的欢迎,如陕西方言小说陈忠实的《白鹿原》、四川方言小说代表李劼人的《死水微澜》,这些方言小说的存在,增添了文学的多样性。而在新文化运动浪潮中,掀起了一股文学革命浪潮,白话文在文学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共和国成立之后,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方言土语得以在文学中生存下来,但并未占据核心位置,也就是说方言口语的现代性困境是不可避免的。随后的十年“文革”中,当时的文学流于形式,文学语言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政治化、板结化”已成为其显著特征[5],方言口语自然也受到巨大的影响。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汉语方言现代性困境具有其不均衡性。在北方地区,由于方言比较强势,北方方言仍大量出现在该地区出身的现代作家笔下,并未出现语言中国,但南方方言却困难重重,特别是在“普通话”时代文化语境中。但作为一种有“根柢”的语言,方言仍在困境中不断发展,是当今重要的“生活语言”,在现代汉语与文学中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沈从文、韩少功等现代湘籍作家借助经典文本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方言话语表达形式,比如,《山乡巨变》、《怂恿》。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文学发展史上,20世纪现代汉语语言文学三条路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欧化、文言、方言口语”对20世纪现代汉语语言文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汉语语言文学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准确理解20世纪其整合的三条路向,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促进新世纪文学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网络文学,促进新时期我国文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万华.越界与整合: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到20世纪汉语文学史——兼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意义和价值[J].江汉论坛,2013,04:78-83.

[2]朱晓进,李玮.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深度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5,01:138-160+205.

[3]曹万生.现代文学语言研究的突破与经典的当代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侧记[J].文学评论,2011,01:148-152+225-226.

[4]高万云.理论与方法:新世纪文学语言研究之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1,01:86-95.

[5]文贵良.回顾与展望:百年文学语言变革——“文学语言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术月刊,2015,04:135-140.

网络扫描技术简析 篇11

近年来,受益于信息网络技术高速的发展,全球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各类信息网络的不断延伸和普及,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也在呈指数级增长,在各种政治、军事、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各类网络攻击层出不穷,网络攻击手段也不断复杂化、多样化,也更具有针对性,网络安全形势越加严峻。从各类网络安全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信息系统网络和主机自身存在的错误安全配置和系统漏洞使网络攻击和入侵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为了能做到先敌发现,防患于未然,信息网络用户应该更加重视对网络扫描技术的研究和对网络扫描工具的应用。

1 网络扫描技术概述

网络扫描,作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手段使用,是采用模拟黑客攻击方式对远程或本地系统的安全脆弱程度进行检测和评估的一种安全技术,基本原理是使用一系列的脚本,模拟对系统进行攻击的行为,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了解网络的安全配置和运行的应用服务,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客观评估网络风险等级,指导网络管理员根据扫描的结果及时更正网络安全漏洞和系统中的错误配置,抢在黑客攻击发起前进行防范。扫描技术在发挥着极为有效的主动防御功能的同时,也被黑客用来作为网络攻击的常用手段。因而,熟练掌握网络扫描的技术原理和实现方式,就可以知己知彼,在网络攻防中拥有更大主动权。

网络扫描技术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照一次完整的扫描过程,可以把扫描技术大体分为三类:一是扫描目标,发现目标存活技术,二是收集系统相关信息技术,包括操作系统类型、所开放服务等等,三是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判断目标系统是否存在漏洞,或者进行模拟攻击进一步检测。

2 常用网络扫描技术

2.1 目标发现技术

这种技术也被称为PING扫射,其目的是为了发现目标主机或网络是否存活,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发送各种类型的ICMP或者TCP、UDP请求报文,通过报文发送结果判断目标是否存活。几种主要的方式包括ICMP广播、ICMP扫射、ICMP非回显、TCP和UDP扫射。ICMP广播速度快但不能发现Windows系统主机,ICMP扫射使用简单,但速度较慢。与ICMP协议的探测相比,TCP扫射就要更加有效,它利用著名的“三次握手”方式进行扫描探测,在握手的过程中向目标发送SYN报文,无论目标主机是回应SYN/ACK报文或者RST报文,都可以判断目标主机存活,是现在最为有效的目标发现方法。当然,现在的部分防火墙对TCP扫射也有防御功能,能够伪造RST报文,以假乱真,给扫描者造成目标主机存活的假象。

2.2 目标信息收集技术

在确定有哪些目标存活的基础上,就要进行目标信息的收集工作,这其中包括目标主机的端口开放信息、操作系统类型信息以及开放的服务。所利用的技术主要有端口扫描技术、操作系统判别技术和系统服务识别技术。

2.2.1 端口扫描技术

端口扫描主要可分为全连接扫描、半连接扫描、秘密扫描、欺骗扫描等。

2.2.1. 1 TCP connect扫描

这是最基本的TCP扫描方法,也成为“全连接扫描”,原理是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connect()系统调用来与目标主机的特定TCP端口进行连接。如果目标端口处于监听状态,connect()就可以连接成功;若该端口没有开放,则会提示连接失败。优点是,不需要任何特殊权限,系统中任何用户都可以调用connect()函数。而且扫描速度快。缺点是容易被安防软件发觉并过滤掉,而且在目标主机的日志文件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有关该服务连接建立并马上断开的错误信息。

2.2.1. 2 TCP SYN扫描

TCP SYN扫描技术也称为“半连接的扫描”TCP SYN扫描发送一个SYN数据包,若返回SYN/ACK数据包则表示目标端口处于监听状态,若返回RST数据包则表示该端口没有开放。如果收到SYN/ACK数据包,则扫描程序再发送一个RST数据包来终止该连接过程。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隐蔽,因为它不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TCP连接,即使日志中对扫描有所记录,但是尝试进行连接的记录也要比全扫描少得多。缺点是在大部分操作系统下,发送主机需要对扫描所使用IP包进行构造,比较麻烦,而且构造SYN数据包需要超级用户或者授权用户来访问专门的系统调用。

2.2.1. 3 TCP FIN扫描

SYN扫描虽然比较隐蔽,但有时会受到一些防火墙和包过滤监视系统的限制接收SYN的端口,在安防系统中留下记录。这时,TCP FIN扫描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数据包可能会没有任何麻烦的通过。TCP FIN扫描方法的原理是没有开放的端口会对FIN数据包给出RST应答,开放的端口会对FIN数据包直接忽略,不予应答。这种方法与目标系统的类型有关,有的系统不管端口是否开放,都回复RST,这时,该扫描方法就用来区分目标系统是UNIX还是Windows系统了。

2.2.1. 4 欺骗扫描

欺骗扫描是为了增强扫描的隐蔽性,利用已攻陷或存在可利用漏洞的第三方作为攻击跳板,进行扫描。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FTP协议支持代理(proxy)FTP连接,扫描者通过FTP协议解释器在源主机和目标主机之间建立控制通信连接,请求协议解释器激活一个有效的数据传输进程来给其他主机发送信息。这样,扫描者就可以用代理服务技术来扫描代理服务器所在网段主机的TCP端口。利用这种方法,就可以绕过防火墙,利用防火墙内部的一个FTP服务器进行端口扫描。优点是很难被跟踪,能穿过防火墙;其缺点是速度很慢。

2.2.1. 5 UDP扫描

随着网络用户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和防火墙设备使用的日益广泛,TCP端口被管理的越来越严,不会被轻易开放,即使开放也会进行严格的数据监视。为了避免这种监视,达到扫描目的,可以采用UDP扫描。这种扫描方式的特点隐蔽性好,但所使用的数据包在通过网络时容易被丢弃,从而产生错误的探测信息。

2.2.2 操作系统及服务检测技术

2.2.2. 1 操作系统检测技术

每个操作系统,甚至每个内核修订版本在TCP/IP栈方面都存在微小的差别,这些差别使相对应的数据包的响应也不相同。好的网络扫描工具能够提供响应列表,把收到的响应与列表中的响应进行对比,如果能与已知的某种操作系统响应匹配,就可以识别出目标主机所运行的操作系统的类型。对于网络入侵来说,能够了解目标的操作系统的类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由此明确使用何种漏洞攻击以及掌握目标系统存在的弱点。操作系统检测技术主要有主动识别和被动识别两种。

主动识别:主动发包,多次的试探,筛选不同信息,例如根据返回的ACK值判断,有些系统会返回所确认的TCP分组的序列号,有些则返回序列号加1。某些操作系统会使用一些固定的TCP窗口或设置IP头的DF位来改善性能,这些都是判断对应操作系统的依据。主动识别技术对Windows的判定精度比较差,只能够判定大致范围,很难判定出其精确版本,但是对UNIX、CISCO网络设备时比较精确,有时甚至可以判定出版本小号。但是目标主机与源主机之间跳数越多,精度就越差。这主要是因为数据包里的很多特征值在传输过程中都已经被修改或模糊化。现在普遍使用ICMP识别技术,就是主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其优势是只需要通过ICMP,发送UDP包给关闭的端口,根据ICMP回应的TOS、TTL值、校验和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以树状的形式去过滤,最终精确锁定。例如TTL值,当你发送icmp的echo请求,对方回应的ttl值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般是4个数值,32(win95,惟一值为32的操作系统),64,128(windows家族,只有win95例外),256。64和256比较难以分辨,大多数的unix和linux都可能是。代表性扫描工具Xprobe。

被动识别:被动监测网络数据报文,从而确定所用的操作系统。利用对数据报文中报头内DF位,TOS位,窗口大小,TTL值进行检测判断。因为这种方法不需要主动发送探测数据包,只需要抓取网络上的报文,所以叫做被动识别技术。例如telnet对方,并用snort监听数据包。

2.2.2. 2 系统服务检测技术

对于系统服务的检测主要是根据已扫描到的端口进行判定,或者利用HTTP响应分析、二进制信息探测(banner等手段实现。

依据端口判定,就是直接利用端口与服务对应的关系,这种方式判定服务是较早的一种方式,对于大范围评估是有一定价值的,但其精度较低,在实际使用中经常会产生误判。例如,认为只要开放了80端口就是开放了http协议。但实际并非如此,这就是端口扫描技术在服务判定上的根本缺陷。

相对而言,二进制信息探测方式相对精确,获取服务的banner,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可以用来判定当前运行的服务,对服务的判定较为准确。而且不仅能判定服务,还能够判定具体的服务版本信息,但容易遭到banner伪装手段的反欺骗而产生误报。

2.3 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源于“vulnerability”(脆弱性),是指系统在软硬件或策略上存在的安全缺陷,从而使攻击者能够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进行访问和控制系统,漏洞攻击是网络入侵的主要形式,端口扫描和操作系统及服务检测只是最基本的信息探测,攻击者的最终目的是在此基础上找到目标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到错误的配置或者找出存在的危害性较大的系统漏洞。这些漏洞包括错误系统配置、弱口令、网络协议漏洞以及其他已知漏洞。漏洞扫描技术主要基于两种方式来实现目标系统漏洞检测。

2.3.1 基于漏洞特征库匹配

基于漏洞特征匹配的漏洞扫描的关键是它所使用的漏洞特征库。漏洞特征库是采用基于规则的模式特征匹配技术,首先,根据安防专家对已经存在的安全漏洞、网络攻击案例的深入分析和系统安全配置工作方面的工作经验,汇总成一套标准的系统漏洞特征库,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分门别类列出每条匹配规则,由编辑好的扫描工具进行自动扫描。这种方法需要所使用的漏洞特征库要全面,正确,否则可能产生误报或漏报。

2.3.2 插件技术

插件是由脚本语言编写的子程序,扫描程序可以通过调用它来执行漏洞扫描,检测出系统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漏洞。添加新的插件就可以使漏洞扫描软件增加新的功能,扫描出更多的漏洞,因而比较灵活,维护方便。

3 结束语

网络扫描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主动防御技术是不可缺少的,在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应该综合考虑需要进行安全防护的网络系统的具体防护要求和防护等级,将网络扫描技术与防火墙、IDS、防病毒软件等各种安全产品结合应用,构建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网络系统。

摘要:作为一种基于攻击检测的主动性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安全扫描技术一直是信息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介绍了安全扫描的概念,重点分析了网络安全扫描所涉及的各种技术的原理,并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安全扫描,技术原理

参考文献

[1]王群.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高等卫生院校职业教育下一篇:春播花生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