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

2024-05-22

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共2篇)

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 巧搭语言支架 促养语篇意识

作者:曹国文

来源:《学周刊·B》2014年第01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并以PEP教材为例,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语言构建,帮助学生进行语篇的输出,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言支架;语篇意识

一、提出问题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宗旨都是为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服务的。语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语篇意识,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篇意识是一种意识,应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知道,无论是否有语篇意识的课堂都不外乎“复习热身——新课呈现——巩固操练——拓展延伸”这几个教学环节。但是语篇意识下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两条线推进教学过程,一条是明线(语境的发展),一条是暗线(语言支架的构建)。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如何通过有意义的语言构建,内化为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下面笔者从语言支架的构建过程来谈谈语篇意识在各个环节中的渗透。

纵观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关于语言支架的搭建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形同虚设

英语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该是有目的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搭建支架而搭建支架,事实上根本没有为新语言知识的学习搭建桥梁,或者说搭建的支架在语言综合输出时没有用到。

(二)空中楼阁

一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只是结合教材内容将句型结构简单拼凑在一起,或者抛开教学内容和要求单独寻找一个故事或片段来完成教学拓展,往往把语篇意识误理解为“课末语篇”,在课堂最后环节硬生生地搬出“语篇”,造成学生语言输出时“言之无物”或者“言不由衷”的尴尬。

(三)原地踏步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却忽略了语言的层次性和梯度性,没有形成一个不断丰富的授课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

(四)肢解处理

很多教师在处理文本的时候过多地关注细节、语法、结构、词汇等,使整堂课显得支离破碎,虽然进行了字、词、句的训练,却忽视了语言是一个整体的事实。支架与支架之间没有关联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整体理解和整体输出。

二、语言支架搭建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定义是——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会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搭建语言支架,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不断滚动复现,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完善呢?首先是充分激活旧知,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利用旧知来带动新知的呈现;其次是在操练新知的过程中滚动旧知;最后通过层层语言支架的串联或叠加后,慢慢形成语篇的范本,直到学生已经把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接下来笔者从具体环节来阐述如何通过语言支架的构建而达到语篇输出的过程。

三、具体操作

(一)仔细分析文本,确定目的“语言支架”

教师接触到文本,特别是面对句型纷繁复杂的教学材料时不要急于着手设计,要精心分析,理清脉络,找准切入点,层层推进。教师要找到每课时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考虑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用整合和拓展语言支架的方法,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语言知识的积累。1.分清新旧。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做到用70%的旧知滚动30%的新知。拿到一个文本后,教师除了分清楚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还要搜罗下知识库中学生已经学过的和这些新知可以挂钩的旧知识点。

2.寻找关联。在分清新旧知识后,就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教师要思考所涉及的话题、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他们基于现有的语言能力能获取哪些知识和技能、文本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和文化等。

3.提炼目的语言支架。提炼目的语言支架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达到怎样的语用目的,如何整合和拓展本课知识与相关知识,进而达到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综合运用语言所搭建的语言支架。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与某一话题有关的内容有很多,我们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根据具体某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拓展。

(二)透视语篇意识,搭建“语言支架”

龙源期刊网 http:// 接下来笔者从语篇意识的角度来分析语言支架的构建过程。

1.高效激活旧知。新语言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语言基础之上的,教师在热身环节要设计教学活动来唤醒学生的旧知,激活学生的原有支架。从语篇意识的角度来讲,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特别要关注旧知激活的信息量和信息差。

(1)激活旧知,要关注是否够信息量。旧知激活一般处于热身环节,虽然是短短的几分钟,却会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旧知激活越成功、激活的量越大,学生后续的学习越有方向,所以我们在设计热身活动时,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也好把握好效率,最大程度地激活旧知。

例如:在以“What’s your favourite…”为话题的课堂中,教师设计了“30 seconds-non-stop”的教学环节,请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在一分半钟内围绕“颜色、食物、水果、味道等”几个话题回顾所学知识,结果30-40个单词被复习到了,而且和新课内容有关,在随后的教学会用到。因为这种形式较新颖,所以学生比较感兴趣。

(2)激活旧知,要关注是否有信息差。信息差是人们对事物或人了解、知晓的程度上存在的差距。人们进行谈话交流,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谈话双方之间存在信息差,从而产生了交流的愿望和想法。英语教学也一样,有了信息差,会话才是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的有意义的交流,才能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我们要使free talk 变成真正的“free”,还可以多设计猜测性的活动,如听一听猜一猜、看一看猜一猜、摸一摸猜一猜等,使语言交际变得更真实有意义,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如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衣服类单词时,直接指学生(课前准备)所穿的某件衣服问他们:Is this your…?像这样的提问就是明知故问,笔者认为可以改为:教师在课前悄悄收集部分学生衣服,设计一个失物招领的活动,这种交际就显得真实有效。

2.创意新知呈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利用旧知来引出新知,实现以旧带新的过程。

(1)新知呈现,要关注是否以旧带新。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语言知识的新旧连接,以旧带新,通过不断的复现滚动,逐渐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如在教学PEP4 Unit6At A Farm单元 B 部分的Let’s talk 时,主要句型是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让学生来猜,笔者在教学时就利用了What’re they?让学生来猜,等到学生熟练后再加入What are these/those的句型,学生接受知识自然就很快了。

龙源期刊网 http://(2)语言输入,要关注是否整体输入。如在教学PEP6 Unit5《In a nature park》中city和village两个单词时,教师通过一个语境小语段I live in a village.There are houses、bridges、lakes and green grass in the village.But my aunt lives in a city.There are many tall buildings、wide roads、many beautiful cars and flowers in the city.然后让学生猜 which one is village?Which one is city?教师可以借用学生的已知单词house、lake、bridge、green、grass等让他们认识和学习新单词,而不是直接出示图片,教给学生单词。

3.大量新旧知识滚动.第一,新旧滚动,要关注学生自由操练的空间。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放风筝的方式”进行教学,会更贴切、更实际、更具实效,即在操练巩固阶段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很多教师认为这个过程可有可无,只是把支架提供出来,走个过场,结果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练习,就草草结束,可想而知这样的操练效果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因此,教师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才能使他们的思维被激活,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操练和运用语言。

在教学What’s he/she like?He/She…时因为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操练时间,学生就出现了She is tall,but not strong.She has long curly hair.She is really very beautiful.等精彩的如句子。

第二,新旧滚动,要关注语言输出的丰富性。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语句输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空间如何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有赖于教师的智慧和理性的引导,以及提供必要的支架。其实很多句子都是旧知,就看教师有没有提供适当的语言支架把旧知和新知充分结合了。

如在教授PEP7 Unit4 “Hobby”这一课时,笔者试图从学生的业余活动入手,通过询问“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 in the evening?”等引出业余爱好这一主题。学生输出的语句大都是“I often play football./I often swim./I often sing…学生说不出有灵气的句子就要靠教师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架了,如学生说:“I often sing,”我就可以问下去:“Can you sing English songs?’他就可能回答:“I often sing English songs.’这样,学生输出的语言就更丰富了。

4.完善语篇支架。语言的支架不是一次形成的,它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同时,支架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每当有新的成分进入时,就可以在原有的支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得整个支架日趋完善。因此,教师要巧建语言支架,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逐渐学生会将零散的支架串联成段或篇。因此我们要注意支架搭建的问题,让语篇意识的形成水到渠成。

(1)完善支架,要关注支架构建的层次性。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输入建立在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和内化之后,因此教学必须要有层次地顺序展开,保证学生掌握了“i”后教师再输入“i+1,继而再输入i+2,由此螺旋式上升。教学中追寻这种相互“链接”的方式,是一种知识的“交响”,体现了语言学习本质的回归。

龙源期刊网 http:// 如在教学PEP Book5 Unit1 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描述What’s …like?先描述一个特征She/He is tall/short/quiet/…然后发展为多个特征的描述She/He is tall、thin and young/…甚至是She/He is tall、thin and young/… But she/he is very…再发展为I have a new teacher/friend/…She/He is tall/short/quiet/…But she/he is very …She/He has a small mouth /big eyes/…由此层层递进,学生的输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2)完善支架,要关注语言支架的多样性。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学生语言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来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语言的“支架”,帮助他们的语言能力在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多为单词教学,因此,填空式支架居多,其实支架的呈现形式还可以更多样如概念图支架、体态语支架、范例式支架、问题式支架、表格式支架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融合新知旧知,完成语言输出的“脚手架”。如:

①问题式支架

Step1:以let’s read 两个邮件中的一个为例,设计

如下问题:

1.Who writes the e-mail?

2.Where does she live? What’s her hobby? 3.What does her mother/father do?

4.What does her mother’s/father’s hobby? Step2:请学生看着答句复述邮件内容。

②表格式支架 Look at the.It’s big small long short fat … It has a/an...and...ears

龙源期刊网 http:// eyes nose arms …

Oh,it’s funny/nice.③范例式支架

Lily,teacher,teach English Peter,doctor,hospital ④概念图式支架

5.形成语篇范本。从语言构建的角度来说,形成语篇范本就是把这些搭建的支架尽可能地用一个完整的交际场景出现,利用范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从而能举一反三,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相同的语言。

(1)要关注范本的完整性。在支架搭建完成的基础上,为了使语言更符合交流的实际,更加自然,就可以添加一些语句,使用一些连词,使支架更具关联性,使对话更生动,交际更真实、更完整,同时也能达到语用的目的。如:Hello,XX.Er,let me see…Well.What about you?Great/Let’s go together.(2)要关注范本的交际性。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创造生活化的情境,使逐步搭建的语言支架得到灵活的运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创设的情境具有实际的交际意义,提供的范本要能够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创造。

如在教学 What does your father do?这个句型的拓展时,课件展示志愿者报名的情境,需要通过一些问题向志愿者采集更多信息,如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at do you do?What’s your hobby?What does your mother do?等。

(三)撤离语言支架,达到真实输出

在支架搭建之后必须有撤离的环节,随着语言支架的逐渐撤离,可以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语言能力,最终达到学生语言的自如输出。

1.把握支架撤离的时机。支架撤离的时机非常重要,过早撤离会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就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反之,撤离太慢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最为适宜的龙源期刊网 http:// 撤离时机是学生“最近发展区”中潜在水平即将获得的时候,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把握。

2.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支架撤离的策略也应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判断,我们在撤离支架的时候要考虑到不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掌握的好的学生可以完全撤离,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可以少撤离一些,或同步完整撤离,或分步部分撤离,相当于要分层布置任务。

四、反思与体会

第一,支架式教学在小英语教学中的确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教师在应用时应注意课前预习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小学生自我预习的意识不够,甚至对新课真正的“信息量”及“信息导向”存在着盲目性。因此,教师在课前给予科学的“信息沟”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课前“信息沟”的设置,能大大激起学生课堂上的沟通欲望,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第二,语篇意识贵在情境。情境是语言运用的载体,脱离情境的语言操练只是机械的巩固训练,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会让学生的学习缺乏支架。因此,教师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人们进行交际的场景,或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使他们感到有内容可说,有信息可获取,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进而在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中自然习得语言结构。

小学英语教学要体现语篇意识,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是语言教学有效达成的重要途径。“树立语篇意识”“深化语篇意识”“释疑语篇意识”“破译语篇意识”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慢慢地体会、理解,进行不断探索。我们英语教师把“语篇意识”渗透在我们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以便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最终宗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斌华.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J].华东师范大学,2010(5).2.教育部.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J].北京师范大学,2011.3.张启航.小学英语教学设计[J].山西教育报刊社,2010(2).4.王笃勤.英语教师[J].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3).

巧搭语言支架丰富语言输出 篇2

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语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结果,更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语篇读后的灵活多样的语言训练搭建合理的语言输出支架,引导学生关注语篇重要的文本信息和语言形式,达到一定水平的语言输出,从而保证语言输出的质和量。目前,英语阅读教学通常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读前、读中和读后阶段。读后阶段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教师通常通过各种思维和实践互动,不仅进一步理解、熟悉、记忆文本内容和语言知识,检测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掌握程度,而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将阅读的内容与他们自身的经历、知识、兴趣、思想和观点结合起来,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语言实践,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教师也通过学生的语言输出,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目前,读后活动的设计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活动设计忽视文本主题内容和重要语言点,导致学生的语言生成与预期教学目标不一致;活动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活动缺少足够的台阶和桥梁;语言输入量不足,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等。这些问题都使读后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大为降低,影响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结合初中牛津英语(上海版)几个课例,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阶段搭建支架,提升学生读后语言输出的实效,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支架理论及其在英语阅读读后语言输出的作用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当学习者遇到较复杂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引导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支架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在读后阶段,搭建各种支架,目的是帮助学生降低语言输出的难度,减轻学生语言输出的压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三、搭建脚手架在初中英语阅读读后语言输出中的运用

1.搭建篇章支架,帮助学生口头复述篇章,整体再现语篇。在学生理解完篇章内容后,教师需要设计活动,梳理語篇中的重点信息和目标语言。通常教师采用口头和笔头复述的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复述一篇文章不仅需要足够的词汇支撑还需要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搭好支架,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和内化语言。以上海牛津英语8AU5Dinosaurs为例,在读后环节,笔者用板书梳理展示本课的重点词和词组让学生两人一组相互之间口头介绍恐龙。在这个环节,部分学生能根据词汇的提示复述篇章,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有条理的进行复述,语言内容逻辑出现了混乱。因此,笔者又用了一张表格(表一)作为支架,让学生借助表格提供的信息复述课文。大部分学生依据表格提供的问题和信息,能够容易地、有条理地再现篇章的主体。本课例通过给学生搭建了重构语篇的支架,帮助学生回顾了语篇理解的过程,也让学生学会转化信息和内化。

2.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搭建语言输出支架。循序渐进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搭建必要的输出支架,使学生找到合适的输出点,避免多轮对话中学生的输出只是只言片语,思维被禁锢住。如:牛津英语8AU3 Dealing with trouble的读后阶段,笔者展示了问题链:问题一:Work in pairs to talk about how Pauls father deal the theft.之后,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后(校园里的一个男生趁一个女生不注意的时候偷走了她的手机,然后快速走开。)提出问题二:Work in a group of four to show your ideas on how to deal with this trouble.问题三: If you happen to see the theft , what will you do at that scene?实际上,笔者真正要求学生思考的是:如果是你自己遇到这样的案件该如何处理,但是笔者设计了问题链,一步步地为最终的问题做语言准备和铺垫。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总结教材篇章中处理案件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概念框架;再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进行讨论获取答案,为下一步搭建语言支架;第三个问题是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索,努力地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结合篇章主题,利用拓展阅读材料搭建拓展主题支架,提升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葛文山提出英语教学不仅是文本、教师、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更重要是英语学习能够也应该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浸润其生命,丰富其精神。初中阅读的语篇相对比较短,所涵内容信息有限。学生对主题的了解和领会被局限在篇章以内。因此,在英语阅读后环节,教师选择一些与主题相关,人文内涵丰富、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经典之作或者名言警句,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在牛津英语6B Unit4 Play and work的教学中,教材篇章是关于小朋友喜欢的室内和室外活动的一首儿歌,只有60个字的篇幅。重点内容是孩子喜欢做什么(Children love singing/dancing/swimming),强调玩(play)。关于工作(work)只出现了两句话(We wont forget working. We really enjoy working.)。本篇的语言点是love/ like/ enjoy/ forget/ doing。在读后活动中,笔者让学生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由于操练的语言点比较简单,每位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口头表达任务。为了增加语言输出任务的难度,笔者挖掘了work的内涵。教材儿歌关于work 就用了两句话来概述,这两句话过于笼统,且所配的插图是学生端正地坐着做功课。因此,学生所理解的work的涵义即“学习”,但是work有着更深的涵义和更宽泛的概念。为此,笔者让学生欣赏了网络上的一本原版绘本书“Work and play”。这本绘本字数只有65个字,重点内容是关于美国人的工作(work),语言简练,每两句在内容上都是对比且形式押韵,每句诗都配以栩栩如生的插图。从小朋友的角度出发,清晰地概述了美国大人的工作状况。学生读完绘本对“work”的涵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领悟。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口头表达的拓展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教材儿歌里的语言:love/like/enjoy/forget/doing. 任务是:In pairs, suppose you are an American adult(成年人),which work do you love doing? Why? 学生边看图片边理解诗歌,谈论自己喜欢的做的工作,依据图片学生还生成了新的语言。原汁原味的绘本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图片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美国人的各种工作,丰富了他们的见识,而且拓展了教材篇章的主题,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和讨论主题而进行语言输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4.利用现实生活搭建情境支架,促进学生语言输出。训练和巩固不仅要进行真实语义的训练和巩固,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巩固如何在恰当的语境下表达恰当的语用意图。情境的设置最好是学生正在经历的或者将要经历的,这样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一个好的情境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且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开放性;(2)学生必须能够运用本堂课所获取的信息来解决问题;(3)学生必须能够运用本堂课所学的语料。利用生活中鲜活、真实资源搭建情境支架,设计语言输出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愉快地思考。如:牛津英语9BUnit 1 The green consumer一篇讲述地球大气的严峻。在读后环节,笔者利用现实的雾霾天气将学生带入这个真实的情境:假设你是联合国环境部门的一个调查员,要调查上海学生对雾霾与人的生活习惯的关系的认识。笔者让学生就下面这个话题进行小组内采访(6人一组,组长为人采访者):What life habits should we form to prevent as little PM2.5 as possible from being creating ?

笔者整理了关于PM2.5 的各种资料: PM2.5既来源于自然,但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再比如:笔者在小组采访前展示以PM2.5为基准的空气质量的划分标准(表三)和表四所显示的上海最近30天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变化趋势。上海一个月只有5天空气质量是良,其余都是空气都被不同程度的污染的天气,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下面是一个小组的采访结果:

S1: I think we should stop our life habits of using things once. S2: I think we should use public transportation as often as possible instead of cars, because it helps to reduce waste gas. S3: We should recycle some used things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rubbish and save natural resources. S4: We should use cloth bags instead of plastic bags, because plastic bags are from fuels. Burning fuels would produce lots of waste gas. S5: We should buy as few new thing as possible,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 good use of old things. Besides, we should buy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goods. 劃线部分是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到了篇章的语言,且生成了新的语言,也达成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情感目标。

5.利用图片资料搭建情感支架,激活语篇情感,促进学生语言输出。情感态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情感态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理念。阅读课读后环节除了巩固和运用语篇中的内容和知识,拓展和深入研讨主题之外,挖掘语篇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和激活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融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当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例如:上海牛津版8A Module2 Unit5的第一篇文章Dinosaurs,这篇文章是从百科全是里摘抄的一段,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讲述了恐龙生活的年代、外形、现存于世的恐龙骨架等。文章不长,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尤其对恐龙灭亡的原因感兴趣。但是,这个问题科学家至今也众说纷纭。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把恐龙和濒危动物联系起来,讨论如何保护濒危动物,不让这些动物和恐龙一样,以后只能出现在教科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生的情感,搭好语言输出的支架,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笔者需要寻找一些资料来刺激学生表达观点,让他们有话可说,幸运的是笔者找到了几幅很有创意的图片。如图一(由三张图片组成)所示,第一张图片的大S是一系列的被枪杀的濒危动物,一支枪贯穿其中,合在一起就是美元(钱),第二张的鲨鱼的两个鳍用鲜红色标出,其他部分用线条勾出;第三幅图片是一位穿着皮衣的漂亮女子。这三幅图片呈现给学生一定量的信息和线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有话可说,图片本身就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激发了他们强烈地保护濒危动物的意识。比如某学生的观点如下:People shouldnt eat any meat from endangered animals. Our government should make rules to stop people from killing endangered animals. 再比如:笔者利用图二(一幅站立的熊猫骨骼正在看书本里的一张熊猫插图)和以及一句注释(Protect it or it will be seen in the book only!保护她吧,否则以后只能在书里看到它的原貌了!)来达到激发学生强烈的动物保护的意识的目的。图二中的熊猫骨骼会让学生马上联系到本课的恐龙骨骼化石,熊猫骨架下书本中熊猫插图也会使学生联系到恐龙的插图,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领会到了保护动物的紧迫性,坚定了保护动物的决心。课后一位听课老师这样评价:“也许多年后,学生忘记了课堂的内容,但是图二会深刻地烙在学生的脑海里,永不磨灭。”

四、结语

初中英语语篇阅读后的语言输出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而且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篇章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读后环节紧扣阅读主题,搭建各种必要的支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篇章主题,引起思考,激起表达欲望,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语言输出,实现情感价值观目标。总之,各种支架的搭建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语言的输出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情境和线索,降低了语言输出的难度和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es,P.&Pearse,E.(2002)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ydnie Meltzer Kleinhenz.work and play[M].Scholastic ebook edition e-ISBN 9780545735070,2005.

[2]陈红娟.搭建支架,提升小学英语语篇阅读后语言输出的实效[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2).

[3]葛文山.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10).

[4]何亚男,应晓球.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5]鲁子问.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6:43.

[6]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沈中锋.阅读理解经验谈英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2-24.

上一篇:教师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下一篇:六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