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现状

2024-07-21

语言现状(共12篇)

语言现状 篇1

目前, 我国大学开展英语教学都是在学生入学的前两年, 等到学生毕业, 学生已经停止学习英语至少一至两年. 面对考验或者找工作这些现实情形涉及使用英语的时候, 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能力已经退化, 也就是语言能力的自然磨蚀。为了应对减少再次学习语言后磨蚀情况造成的不良影响, 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研究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干扰因素和检测方法等多方面, 以期能助力英语教学。

本研究是在我国经济、学术等方面对外交流不断增多, 对本科毕业生的英语技能要求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具有有效性、时代性和紧迫性。本研究对英语语言习得者保持更高的语言技能, 将语言磨蚀程度降到最低具有实际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以后的相关研究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国外研究

外语磨蚀研究在国外是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兴起的, 主要由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语言成分分析和机制等三条主线组成。

(一) 外语磨蚀影响因素分析

在外语磨蚀研究领域, 我们通过实践总结了共七类可以导致学习者外语能力磨蚀的因素, 比如内在的自身受蚀时间长短、之前外语水平以及读写能力;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语言习得方式等。在这方面的成就虽然已颇为丰硕, 但是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继续探究。主要体现在将影响因素隔离分析, 没有考虑到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等。更甚的是, 由于研究者往往站在主观的角度以自身需求划分标准, 不够客观公正, 使得研究成果就难以用于大众学习者。

(二) 外语受蚀语言成分分析

关于外语受蚀语言成分分析的国外研究, 总而言之, 主要集中在对词汇、语音等几个方面。其中, 词汇由于受语言磨蚀的程度在多数研究中很明显, 关于受蚀语言成分中的词汇成分的研究比较集中。就在过去的三十年, 国外有关词汇磨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大致可分为词汇与其他语言成分的磨蚀差异对比和以词汇本体为研究对象, 探讨磨蚀词汇的语言学特征两类。然而依然存在很多不足, 比如因素分析过于单一, 且尚未勾勒出磨蚀词汇的综合群体特征等。

语言态度对第二语言习得和对母语的记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是语言使用者群体和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一系列价值观。说起到影响, 相关专家发现与政治、经济等因素相关的语言态度对语言磨蚀影响大。根据国外一份调查移居以色列的移民研究发现, 对母语磨蚀程度最高的是来自法语国家的移民。

(三) 外语磨蚀的机制

各国对语言磨蚀的研究都有不同的进展, 而且角度和样式多样。各种研究成果中比较突出假说之一, 就是“雅克布逊回归假说 (Jacobson Regression Hypothesis) ”。此假说认为受蚀者的语言能力出现退化时, 语言磨蚀呈现回归性特征, 越晚习得的越先被磨蚀, 反之同理。它拥有两个特点, 一是磨蚀顺序与习得顺势成反比, 另一个则是习得的语言在日常使用中频率高低、掌握的好坏决定了被磨蚀的速度快与慢。在1941 年和1980 年分别有了新的进展, 先是有Jacobson将“回归”引入失语症的研究, 后来又有Freed正式引入到语言磨蚀的研究, 并最终被命名为“雅克布逊回归现象”。随后的多年里, 一直有人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者们找到不同的语言对象和受试者对象在不同方面进行验证, 比如1989 年产出性词汇磨蚀研究的诞生;又有研究者以句法结构为研究对象找寻回归现象, 找到了几位学习德语的土耳其孩子, 证明发现他们的句法结构越基本则保持得越久;在亚洲, 也有语言磨蚀的回归现象的研究——1999 年开始的日语否定形式研究。

二、国内研究

语言磨蚀研究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 在语言教学、语言理论研究和语言发展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基本形成相对独立的领域。国外的研究成果很丰硕, 而我国国内却没有多少人关注, 成果更是寥寥无几。虽然最近几年有些学者开始探究这方面的研究, 借鉴国外的成果归纳和总结发表了文献, 但受主观性的影响, 并没有得到什么反响。国内有关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研究, 还鲜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成果。比如倪传斌得出的各项理论, 比如影响外语磨蚀的关键因素是磨蚀前外语水平、决定因素是磨蚀时间、最原始的前提性动因是外语接触量等等, 都是基于国外文献的梳理和自己的见解综合而成的。我们的汉语言历史悠久更为复杂, 又要赶上与国外的步伐, 我们必须争取自主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外语磨蚀的特征、理论等, 也将有助于国外更好地分析汉语环境中英语磨蚀词汇的语言学特征, 将外语词汇磨蚀实证研究推向全球化。

摘要:语言学习不仅包括获得的一面, 也包括磨蚀的一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内外英语语言磨蚀研究现状的总结和分析, 从而给出在英语教学、语言再习得或语言传播过程中获得更高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语言,磨蚀研究

参考文献

[1]曹鸿娟.从外语磨蚀的角度分析“年龄小优势论”[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2]金晓兵, 倪传斌.外语磨蚀词汇的语言学特征[J].外语学刊, 2011 (4) .

[3]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07 (1) .

语言现状 篇2

尊敬的家长: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协助我们的调查研究,您中肯的回答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现状,请您仔细阅读以下每一个题目,按要求填写,对您的合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海市教委“学前、基础教育阶段语言教育研究”课题组

孩子所在学校:__________您的年龄___ 周岁 您的文化程度:(A)研究生(B)本科(C)专科及以下 孩子性别:__,孩子年龄:__周岁__月,您的孩子所在年级:(A)小班(B)中班(C)大班

1.您认为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应该包括(本题可多选):(A)汉字(B)汉语拼音(C)普通话(C)方言(D)外语 2.您认为学前儿童是否有必要开始学习认读汉字:(A)是(B)否

如果是,您认为儿童开始学习认读汉字的年级:(A)小班(B)中班(C)大班 3.您的孩子是否已经认读汉字:(A)是(B)否 如果是,大约是从几岁开始认读汉字的:__周岁__月 4.您的孩子的认读汉字量大约是多少?

(A)100以下(B)100-200(C)200-300(D)300以上 5.您家中拥有儿童图书的数量是多少?

(A)10本以下(B)11-30本(C)31-50本(D)50本以上 6.您的孩子学习认读汉字的主要途径:

(A)家庭教育(B)幼儿园教育(C)活动中心等培训机构(D)其他____ 7.您认为学前儿童是否有必要开始学习书写汉字:(A)是(B)否

如果是,您认为儿童开始学习书写汉字的年级:(A)小班(B)中班(C)大班 8.您的孩子目前是否能写简单的汉字:(A)是(B)否

9.请对照下面正确的握笔姿势图,判断您孩子的握铅笔的姿势是否正确。(A)是(B)否

10.您的孩子是否学习过软(毛)笔书法:(A)是(B)否。

如果是,您的孩子开始学习软(毛)笔书的年龄:__周岁__月 11.您认为学前儿童是否有必要学习汉语拼音:(A)是(B)否

如果是,您的孩子开始学习汉语拼音的年龄:__周岁__月 12.您的孩子学习汉语拼音的主要途径:

(A)家庭教育(B)幼儿园教育(C)活动中心等培训机构(D)其他__

________

13.您认为学前儿童是否有必要学习外语:(A)是(B)否 14.您的孩子是否已经开始学习外语?(A)是(B)否

如果是,您的孩子开始外语的年龄:__周岁__月 15.您的孩子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

(A)家庭教育(B)幼儿园教育(C)活动中心等培训机构(D)其他__

________

16.您的孩子是否会使用上海方言?(A)是(B)否

浅析彝族语言的使用现状及传承 篇3

关键词:彝族;语言使用;现状;传承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在运用以及传播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以及繁荣,并在表现文化认同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以及汉语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彝族同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加强了对于汉语的运用。本文基于此,以大理巍山的彝族为对象,分析探讨该地彝族语言使用现状,并就如何进一步促进彝族语言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彝族语言使用情况

在分析彝族语言使用状况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数据搜集,并将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出彝族语言使用情况。笔者结合问卷调查的实际状况,对彝族语言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及总结。

(一)第一语言习得。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得知:大理巍山的彝族同胞的第一语言习得均为彝语,小孩在学龄前只会说彝语,随着学校教育的开展,彝族民众才逐渐学会汉语,并在二年级之后借助汉语进行日常的交流。通过对于相关的分析可以得知:该区的彝语使用状况是全面而稳定的【1】。

(二)使用最熟练的语言。通过对于调查问卷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彝族聚居区的彝族人能够熟练的使用彝语,可以说彝语是彝族人最为熟练的语言,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维系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

(三)不同场合使用语言。在彝族聚居区,彝族人所使用的语言类型多取决于使用的场合以及对象。一般而言,交流的对象属于彝族人,其就采用彝语进行交流,若对方为汉族,则借助汉语进行相关的交流。此外,彝族人中除了高龄老人以及学龄前的儿童之外,基本上为彝—汉双语人。不仅如此,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彝族人之间的交流并不因为所选用的语言类型而出现差异,在彝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彝汉两套语言系统交替使用的状况,且其切换使用非常自如。

二、促进彝族语言传承的措施

语言作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其在日常的运用过程中不仅起到了维系情感的作用,还进一步促进了相关文化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状况,需要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彝族语言的传承。关于促进彝族语言传承的措施,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强彝族语言的传播教育。彝族的语言传承必须要依托于语言的传播。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关部门为了进一步促进彝族语言的发展,并促进其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加强对于现代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的整合,并以此为基础发挥不同媒体在彝族语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2】。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于报纸以及电视广播的运用,通过这一渠道确保彝族语言在中老年人群中的传播;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于网络媒体的运用,继而由此保障彝族语言在年轻人群体中的传播。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彝族语言的传播以及发展,相关部门以及人员还需要加强对于彝族语言节目的创办。总体而言,在促进彝族语言传承以及发展的过程中能够,需要相关人员做到与时俱进。

(二)加强彝族语言教育。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彝族语言的发展以及传承,相关的工作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加彝族语言教育工作的开展。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更高的促进相关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作业人员从下述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操作。

首先需要教育部门加强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由于我国彝族多位于山区,经济、文化都较为落后,而该地区教师的素质也较低,能够懂彝族语言和汉语的教师较少。基于此,就需要教育部门加强对于该区域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确保其专业知识水平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继而由此促进彝族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最终促进对于彝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3】。

另一方面,彝族地区的学校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增加彝族语言课程的课时,确保各项作业的有效开展。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彝族语言教育教师队伍的构建,继而确保彝族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较强的师资力量作为后盾,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进一步促进该项作业的有效开展,需要我国的高校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加大彝族语言学生的招生力度,扩大招生人數,确保彝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

(三)重视彝族文化的发展。在彝族语言发展以及传承的过程中,毕摩普遍担任着推广彝族语言和文化的责任。一般而言,毕摩在日常的作业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经书,是彝族地区知识文化比较丰富的人,而且其的后人要继承自己上一代的职业,不断加强彝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4】。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需要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加强对于彝族毕摩文化的重视和发展,并对彝族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纸质的文献转化为电子方式进行保存,最终实现对于彝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

结束语:本文基于此,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彝族语言使用情况,并就二、促进彝族语言传承的措施(加强彝族语言的传播教育、加强彝族语言教育、重视彝族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叙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彝族语言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并由此带动相关彝族文化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王丽,施璐.大理巍山彝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发展调查研究——以大仓镇啄木郎村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2011,(3):18-22.

[2]黄龙光.彝汉杂居村落双语传承调查研究——以滇中塔甸村为例[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3):23-29.

[3]禄玉萍,李文彬,吴勰.毕节市彝语文使用及彝汉双语教育状况调查——以大屯彝族乡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12,(12):27-31.

[4]明兰,张学立.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以毕节试验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0,(1):158-163.

语言现状 篇4

[现状点击]

镜头一:

教学分数除法时, 由分数乘法算式引出两道分数除法算式之后,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生1:就是被除数除以一个数, 等于另一个数。

师:是两个因数的什么呀?

生 (齐答) :积。

师:那该怎么表达分数除法的意义呢?

生2: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 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 除以其中一个数, 得另一个数。

师:谁能说得完整一些?

生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等于另一个因数。

师 (长舒一口气, 和盘托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由一道乘法算式得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学生而言很简单, 学生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但要完整地去表达这一意思时却显得张冠李戴, 语序凌乱。

镜头二:

老师买来200本作文本, 用去120元, 每支铅笔比每本作文本贵0.2元, 买这样的80支铅笔要付多少元?

生列式: (120÷200+0.2) ×80。

师:120÷200表示什么意思?

生:200本作文本要120元。

师:“200本作文本要120元”这是题目给出的信息, 那么120÷200算出的是什么?

生:就是120元可以买200本作文本。

师 (按捺住急躁情绪, 又耐心地追问) :我是说120÷200算出的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生终于说出:每本作文本的单价。

师:每本作文本的价钱, 或者简单地说成是作文本的单价, 因为单价本来就是指每本。

……

教师最后问有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思路, 结果只有极个别学生能用“先求……, 再求……, 最后求……”的句式来表达, 而且还是在教师的不断提示和补充之下完成的。

在老教材的教学中, 学生大多能用综合法, 即从 (1) 和 (2) 可以求出……从 (3) 和 (4) 可以求出……;或能用分析法, 即要求……, 必须先求……, 再求……来阐述自己的思路, 可在现今的课堂上, 这种富有逻辑而又简明扼要的回答却成了教师满怀期待的“稀有货物”。

从以上镜头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知识有了体验和理解, 他们想说, 敢说, 但却很难用科学、合理、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或完整性不够, 或简洁性不够, 抑或科学性不够, 从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切换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不禁感叹:原本简明、扼要、极富逻辑的数学语言哪儿去了?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一味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认为学生体验了, 有感悟了就可以了, 那么对于学生规范的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否就可以忽视呢?

众所周知,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数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不仅有精练的文字语言, 还有抽象的符号语言和直观的图形语言, 即数学中的符号和图形都是数学的“语言”, 通过它们来表达概念, 进行推理、判断、计算、证明等, 以实现数学的思维活动。因此,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下, 学生的自主性强了, 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的机会多了, 在体验和感悟之后他们更需要一种规范的数学语言来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规范的数学语言呢?

[实践策略]

一、阅读文本

数学语言的训练离不开阅读, 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为数学的概念、性质及一系列的符号都有其科学而严密的定义, 不会模棱两可, 更不会产生歧义,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感悟数学语言, 理解数学知识, 不自觉地将数学语言潜移默化为自己的“内存”。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单元时, 由于牵涉的概念比较多, 我提倡学生通过阅读去进一步理解概念, 然后尝试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表达同一个内容。如, 对于35÷7=5, 我问学生:你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35是7和5的倍数, 5和7是35的约数;35能被5或7整除。对同一算式,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这不仅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阐述的能力,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发散性。

另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很多时候会将学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中, 让学生通过数学化的阅读去理解, 从中收集有效信息, 并进行加工, 继而提炼方法, 建立模型, 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三上的口算乘法时, 我引导学生阅读书上提供的游乐场的情境图, 让学生收集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一学生说出:坐旋转木马每人每次要2元钱, 小明一家三口要多少钱?我及时给予表扬, 并问: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于是学生收集不同的数学信息, 提出了不同的数学问题。这样一来, 不仅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了, 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也丰富了, 可谓一举两得。

二、倾听模仿

扫描我们的课堂, 经常会出现教师在上面煞费苦心地指点迷津, 部分学生却在下面心不在焉;又或者轮到他人尽情投入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部分学生却无所事事, 东张西望。这说明学生没有养成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没有倾听, 就谈不上模仿, 由此也就缺失了又一个学习语言的机会。我们认为, 学生既要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解, 同时也要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当然, 这里的前提条件是教师的数学语言必须规范, 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教学中, 我们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易于模仿的语言模式, 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逻辑性地去表达。经过不断地倾听模仿, 学生必定由“会听”提升到“会说”。例如, 学生在阐述3×60=180的算理时往往会这样说:“把60的零去掉, 先算3×6=18, 然后在18的后面加上一个零。”显然, 学生已经感悟到一位数乘整十数的算理, 但这样的表达却是不科学的, 失之偏颇的。这时就需要教师有技巧的引导:“那也就是把60看成几个几?”理解力和表达力强的学生就会说:“把60看成6个十, 3乘6个十等于18个十, 就是180。”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把算理归纳、表达清楚, 然后请想说的同学模仿着说, 最后出几个类似的算式, 让同桌互说互评。这样一来, 原先数学表达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孩子也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样的认真倾听和模仿表达, 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算理,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了新知, 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操作表达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 学生的创新成果必须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达, 而语言表达过程本身, 也是对思维再加工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通过观察、实验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之后, 要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科学、合理地阐述自己所获得的结论。如果只停留在直观的动手操作上, 不加以分析、概括,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可能升华。只有将具体的操作过程通过语言的加工表达出来, 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操作, 通过剪、拼等方法进行探究, 最后派各组代表交流。交流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先说一说采取什么方法, 然后介绍具体的操作过程, 最后得到了什么结论”这一模式进行有序的表达, 同时鼓励方法多样化。这样做, 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又有面对全班同学阐述自己理由的机会。总之, 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 在反馈交流时, 都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 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四、反思提升

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篇5

1。1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建构不够科学

一般而言,我们对应用语言学的印象停留在它是将各种语言学的理论加以运用的一种实践活动。但事实上,应用语言学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而且还是一门包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学科。随着应用语言学的深入发展,学科的理论建设已经在着手进行,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但从整体上来看,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仍存在着不够科学的问题,许多存在争议的问题没有通过理论建设得到解决。

1。2应用语言学的建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的应用语言学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地位有所上升,但是仍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发展的时间较短,在当前的环境中没有站稳脚跟,因而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当社会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时,它面临着无法满足其要求的尴尬境地。

1。3学科研究队伍有待优化

学科队伍的素质是影响理论建设和实践的主要因素,而一支高素质的应用语言学研究队伍是保证应用语言学获得良性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工作人员处在两个极端,一是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能力很好,而汉语很差;一是汉语能力很好而外语能力不足。这就造成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出现空白或者使某个研究领域受到制约。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队伍亟需得到优化。

2应用语言学研究中问题解决策略

2。1构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说一门课程能否吸引人,其理论体系是否科学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主观思想起着一定的指引作用。应用语言学最初是在其他各种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还没有完善的体系,但是随着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可是科学化的理论体系仍然十分匮乏。我国已经有一大批语言学者在不断努力探索,为了创造应用语言学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基于此,我国建立一套科学的应用语言学理论已经迫在眉睫,当然这也是当前我国应用语言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2。2应与时俱进,吸纳并创新理念与思想

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一旦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便会落后,甚至面临淘汰的危险。应用语言学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依然与国外先进的应用语言学理念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要想实现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吸纳国外的先进理念与思想,并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创新。

2。3要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应用语言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夹杂了十分强烈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因此教学方式不能单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讲解、提问、讨论及练习相互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进行课程教学前,可以依据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提出一些必要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且教师应采取引导的方式,对学生循循善诱,使课堂教学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

3我国应用语言学的未来发展

3。1推进应用语言学教育改革

要想让我国应用语言学在未来继续蓬勃发展,就必须注重教育的作用,要加强推进应用语言学教育改革。首先,要在全国各大高校普及应用语言学知识,加大宣传力度,很多高校都没有应用语言学这门学科,严重阻碍应用语言学发展。而在已经开设了应用语言学的高校也要强化教育意识,让学校对这门相对冷门的学科重视起来,意识到语言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形成语言学的校园文化,让应用语言学的宣传语在高校内部随处可见,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其次,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很多应用语言学的教师水平相对较低,没有经受过相关的培训,更缺乏实践能力,教师本身都这种意识,更不可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但上岗前要培训,在职期间也要经常开展相关宣讲和实习,让教师的自身水平不断提升。

3。2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

任何事情要想不断发展,仅靠自身去探索显然是不可取的,这样会使自身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应用语言学也不例外,应用语言学要想不断地发展壮大,就需要个其他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其他学科的作用充分利用起来,并将一些语言学边缘学科加以联系。社会学、心理学、交际学、经济学、金融学等等很多学科都可以使应用语言学更加壮大,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理论知识在其中,这些理论知识与应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构成一个科学、合理、综合性强大的新型应用语言学。

3。3跟时代接轨

应用语言学在本质上就具有非静态、不断动态的特点,具有跨学科性、开放性和实验性。应用语言学通过不断实践得到了不断发展,而这之中的方向永远是不确定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应用语言学更加充满魅力,在适应时代大背景的基础上,让实践的脚步永不停歇,把一切固执的框架消除,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是前进的动力,通过创新,将过去的应用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质的发扬下去,糟粕的果断舍弃,在不断创新中寻求更好的发展,这也是时代赋予应用语言学的新使命。

综上所述,我国的应用语言学虽然只经历了较短的发展时间,但从其发展现状来看,它在未来的时间里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必须要正确的理解应用语言学真正的意义和它包含的内容,而不是盲目的进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的教学而已。

参考文献:

[1]蒲显伟,陆雷娜。国际应用语言学期刊效应值报告与解释现状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31(05):77―83。

[2]杨洁,王子贤,刘杨。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选题现状研究[J]。校园英语,2016,(11):207。

作者简介:

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篇6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研究;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28-03

一、前言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性强的新兴学科。应用语言学不仅仅是对理论进行研究,它还非常注重实践应用,一些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只是将应用语言学当做一门普通的课程进行教学,其实它是一个语言在不同领域进行实践应用和学问的综合性语言学。由于应用语言学的出现比较迟,对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也是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满足不了社会的高要求。因此应用语言学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就需要与时俱进。

二、应用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这一个专业的术语最早是在一八七零年由波兰的语言学家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的。一九六四年在法国召开了第一届的国际应用语言大会,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也在这次大会中诞生。

应用语言学与其他的一些学科相比,更加具有广泛性和应用性。应用语言学的基本领域主要有三个大块,这三个大块分别是语言教学、社会语言学、信息处理。其他的还有统计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等,这些语言学的发展都比较快,而且较为定型。应用语言学其实就是一个语言学的分支,其主要就是对语言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应用语言一般都是注重解决一些现实当中的实际性问题,而像语言的历史状态、一般理论上的一些争辩,其一般都是不接触、不介入的。因此,应用语言学可以说是一个能够鉴定不同语言学理论的实验场。

应用语言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的就是进行语言教学这一样,而且这个语言教学特别指的是进行外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而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则是统称语言学在不同领域里面的应用以及一些相关实际领域里面的学问,也就是指语言学的知识和它的研究成果在一切领域和方面里面的应用。应用语言学主要有八个研究的领域,这八个研究的领域分别是: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测试、中文信息处理、语言规划和语言调查、社会语言学、儿童语言学、地名学和人名学。

三、研究应用语言学的意义

我国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政治、文化、语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下,语言的传递和学习不断成长壮大。因此。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应用语言学也逐步渗入到社会中,与众多学科融合,渗透,互相感染。所以,人们对应用语言学渐渐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并在了解之后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和个人的文化水平。应用语言学把语言学理论应用到外语培训和外语教学中去,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如何教授外语,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升了应用语言学的实际意义,应用语言学作为一种理论,理论需要实践,理论需要得到认证和实行,再将理论投入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就是应用语言学存在的一种意义。深入分析,能够清楚的知道,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就是应用语言学。它的出现以及发展都顺应了社会的的自然规律和发展需求。人们可以通过利用应用语言学来达到某种目的。

研究应用语言学的意义不只这些,更重要的是应用语言学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它承载着各种文化,各个学科的内涵,人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可以学习与接触到应用语言学。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文化,它一方面是静态的,使用文字的方式传达给人们关于它包含的思想与理论,另一方面是动态的,人们运用理论投入到实践中去,从而体现出了应用语言学的实际用途和价值。

四、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现状

(一)应用语言学在教学上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际、文化传播的工具和媒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应用语言学的专家开始对这门新兴的课程教育进行研究,用更加广泛的目光和发展的眼光对待应用语言学,因此。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和使用范围更加广阔,应用语言学的教育和教学课程不断得到提升和重视。

应用语言学最开始是应用到各个学科。我国的专家是这样认为的:应用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应用语言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应用语言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应用语言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所以,应用语言学最初的发展和应用是应用到各个学科上,研究并开发出一系列关于应用语言学的教育课程,将其扩大到各个教学领域,使应用语言学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和功能。一方面,我国也致力于研究应用语言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讨如何落实并实施应用语言学的教育,为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发展做出一些努力。应用语言学的教学培养目标不够高和不够有针对性,并且受各自教学教研的不同情况所影响,构成了诸多差异和表现了很多状况。由于现在应用语言的教育教学系统并不是很完善,应用语言学专业的老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育的传播手段以及思维上的传达不够通透,实践的课程内容不足以使应用语言学很顺利的发展和运用到各个学科和生活当中。在看待这些困难的问题是,专家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应用语言的教育也是要非常坚持的,这样做有利于应用语言学真正的渗入到各个领域,参与人们的生活,现在,人们对于应用语言学的认知是很少的,人们运用应用语言学的手段和方法有待提高。所以,从教学开始,让人们接触应用语言学,通过教授的教育,可以对应用语言学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便展开了对应用语言学的了解。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在应用语言学上的发展情况,对此作出一些具体的研究和努力,使应用语言学在教学上得到突破。

(二)应用语言学在生活上的发展方式

面对应用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我国研究出对应用语言学的几种发展方式,这也是对应了应用语言学目前在生活上的发展现状的一个很好的分析与转变。

第一,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第二,由单一转向多元化;第三,从系统转向应用;第四,从描写转向解释;第五,从结构转向认知,第六,将静态发展转向动态发展;第七,从分析转向综合运用;第八,由模糊转向精准。这些结构和方式上转变都是顺应与跟随目前我国发展的应用语言学的现状。这样的发展更加多元化、科学化,实际化、规范化、程序化。应用语言学的转变能够促进在生活上的使用范围和力度的增加,将应用语言学生活化,甚至高于生活,让应用语言学有更好的发展道路。

(三)应用语言学在工作中的发展

应用语言学在实际工作中是定性于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首先,主要通过推行应用语言学规范化和标准化来保证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从语言的角度衡量工作内容的需求,将理论投入实践中去,使用应用语言学上的规则展开合理的工作,细细分析,用发展的眼光,逻辑的性的思维,对语言在工作上的准确定位做出合理的认知服务。当应用语言学真正运用和融合在工作中,一方面应用语言学得到发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工作借助应用语言学得到顺利进行,并且发挥出工作的更高的效率,引导工作的展开,与工作合二为一,创造双赢的局面。尽管应用语言学在工作中的使用开始是艰难的,但是,如果对它加以应用与引导,它所体现的效果和价值是非同凡响的。应用语言学在工作上的使用和飞跃,也将成为应用语言学未来在工作发展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些都是目前应用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人们应该根据现有的应用语言学在各个领域上的特点与发展情况,对应用语言学进行更深的探讨和研究。

(四)应用语言学的与时俱进

新世纪的到来,也是考验应用语言学是否能够与时俱进的一种方法。当前我国应用语言学随着时代的变更,逐步正确引导我国的语言生活、语言文化、语言应用,满足了社会、科教、技术、科学、人文等方面的需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应用语言学做到了渗入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生活,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们也提高了对应用语言学的关注度,带领着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人在社会中是不断进步的,由人所携带的语言也是不断在发展的,由人利用语言使用到实践中去的应用语言学自然而然也是不断进步,它们之间是一个裙带关系,所以,应用语言学能够与时俱进。同时这也是我国应用语言学的时代发展使命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一同发展、共同进步、展开新的篇章。

五、应用语言学的展望

(一)应用语言学的展望

应用语言学在发展中深化和积累经验,应用语言学得到一个新的提高和进步,从而扩大它的领域,增加使用范围,应用语言学会更加具有开拓创新的可能性。从根本上来说,语言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的研究价值和使用意义是非常大的,语言的存在就是要让人们对应用语言学进行更深的研究的表现。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离不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它在时代的快速运转中茁壮成长,并且不断衍生,不停的扩大它的领域和范围。这些都有助于人们的研究和热情的高涨,使得应用语言学不断的发展、进步、成熟。

应用语言学未来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就是要语言的各个学科进行充分的利用,而且对一些与语言相关的边缘学科也要进行充分的利用。在进行了这些相关的工作后,就可以发现应用语言学其实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的。语言学其实和其他一些学科的知识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而且彼此之间还能够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这些方面来看,应用语言学这一门学科的涉及的领域其实相对来讲是比较广的,而且综合性也比较强。因此,根据这些内容,研究应用语言学的活动范围必须要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例如,在语言学中加入一些与儿童有关的知识和教育方法,那么儿童语言学也就这样产生了。再例如,在应用语言学中穿插统计学,应用统计语言学就出现了。还有可以在应用语言学里面计入一些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方法,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当做语言研究的主要对象,这样的话,应用社会语言学就出现了。应用社会语言学主要就是对语言和不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语言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此来对人们在社会交往以及社会变化中的语言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考察,探索社会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对语言的各种社会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在未来,人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角度,去推动应用语言学的改变和发展,看到应用语言学的可变性、创造性、与事物发展的关联性。升华应用语言学的内涵与理论,应用语言学在时代和未来的发展中一定是一个珍宝。

(二)应用语言学研究面临的挑战

对于应用语言学研究,是和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息息相关的,当时代的发展越快,那么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也会不断变化和扩大,社会的发展越来快,在实践应用中人们对于它的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进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研究人员,也将会面临应用语言学更加跨科学性、实验性以及开放性的挑战。

首先,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受到了相关学科知识缺乏的严重影响,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现在,很多进行汉语研究的学者因为英语水平不高而不敢进行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而那些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有兴趣的英语工作者和进行英语教学的教师,则是因为自身的汉语水平不够而对这方面的研究无能为了,这就导致了应用语言学这一个新兴学科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其次,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才兴起没有多久的学科,它的理论还不够成熟,因此进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研究人员的任务非常的艰巨。目前我国的一些进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已经认识到了构建应用语言学理论的重要性,指出应用语言学应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根据这种情况,这就要求进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人员要对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人员不但要努力学习和研究各个学科,还要提取出各个学科的精华,让各个学科的精华与应用语言学相结合,创造出应用语言学最中心的思想与理论。在对各个领域研究同时可以参悟应用语言学在其领域上的使用以及如何更好的使用,使应用语言学得到更深层次的进步。应用语言学是一门可以直接为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服务的应用型学科,它能够发挥出它的社会价值,因此对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一定要和时代的发展步伐同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语言研究理论的支持;没有应用研究理论的支持;没有语言哲学研究的支持;没有应用研究的语言学理论。没有这些理论作为研究和发展应用语言的背后的力量和坚强的后盾,可以说,应用语言学是不具备生命力的,是没有灵魂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关联的,它们之间因为存在着发展的关联性,才能彼此推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研究各个学科的同时,也是为研究应用语言学助力和做铺垫,所以,这就要求了我们要坚持于众多学科的研究和理论的发明、研究、建立。只有做出努力,才能更好的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扶持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为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开辟一条光明,有未来,有希望的道路。

六、结论

总而言之,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要进行有效地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工作,就必须要正确的理解应用语言学真正的意义和它包含的内容,而不是盲目的进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的教学而已。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不仅是要构建一个有效的理论结构,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理论系统,还需要注重应用语言学的实际应用,只有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有机的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研究发展应用语言学。

参考文献:

〔1〕Corder,S.P.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 [M].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Ltd, 1973.

〔2〕陈方.详述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语文建设,2014(14):41-43.

〔3〕刘艳春.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97-106.

〔4〕Davis,A.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 From Practice to Theory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9.

〔5〕徐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层面理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6+10.

〔6〕余敏.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7〕袁颖,李超.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9(1):52-53.

〔8〕张淑杰;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及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2010(02):3-8+2.

〔9〕张伟.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分析[J].语文建设,2012(18):70-71.

〔10〕章晓雯.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7):246-248.

语言识别技术的现状及应用 篇7

关键词:特点,方法,现状,应用

1 语音识别的优点和方法

直接用语音作为输入控制信号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对人来说, 作为最自然的输入控制信号的手段, 不必进行特殊的训练;信息的产生速度较快, 一般为键盘输入方法的2~4倍;操作者在用眼和手共同进行其它作业的同时能输入信息;操作者能边走动边输入信息;能远距离用电话输入;可以省略键盘、发光字母读出器等中间输入设备;即使在某些紧急的场合, 也能在转瞬之间投入使用。

说明语音识别的方法, 应首先从语音的分析谈起。语音大体上包含着两种信息:即具有一定含义的信息和发音者固有的信息。前者的识别处理称为:“狭义声音识别”, 而后者的识别处理则叫作“发言人辨认”。

在声音频谱中, 能量集中的频带称为共振峰。共振峰频率随着发音者性别及其他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分析输入的语音, 找出其特征是语音识别的第一步。

识别输入的语言是语音识别的下一步。对此在“单词识别”和“单音识别”两种方式。前者是在识别装置内设有以单词为单位的模拟型词汇标准, 进而选出与输入语音最类似模式的方式。后者的方式是在识别装置内设有以此单词低次的单音、音节为单位的模拟型标准, 将输入的语音按单音的不同进行变换, 再进行单词的识别。

单词 (单间) 与单词 (单音) 之间是否有间隔, 这是语音识别技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离散话音”指的是在单词间有200毫秒左右时间间隔的输入方法。还有所谓“连续会话”方式, 其作为识别对象的是多个单词连续一气讲出的语句, 相应的识别处理将较复杂一些。

另外, 讲话人是否受到限制的问题, 对语音识别装置来说, 在技术上和造价方面都是必须考虑的。所谓“特别指定说话人”识别, 就是将识别对象的全部单词, 经数次练习预先进行话音输入, 使之在装置中存储发音人个人所特有的单词模式, 使用时将输入的语音与比单词模式进行比较而加以识别的方式。这种方式以比较简单的识别处理就能得到较高的识别率。还有“可更换发音人”的识别方式, 它是预先用多人的语音信号瞬时值作成标准模式, 这样在更换了发音人、口音有所差异的情况下, 识别装置也能进行正确的识别。

语音识别的最高发展阶段是识别人们以普通速度讲的会话语言。众所周知, 一般人的会话中包含着无意义用语 (口头语) , 因此要一字一句地准确识别人的普通会话语言是极难的。作为解决方法, 产生了被称之为“语音理解”的新概念:就是将输入的语音中所包含的冗余信息 (方言、单调等) 进行引用, 作为理解输入信息内容的近似方法, 而不要求一定将输入语音逐一正确地加以识别, 这是与其它的语音识别方式根本不同的。采用此种识别方式的语音识别装置作文章理解系统, 它在声音打字机和口语自动翻译等方面可得广泛的应用。

2 语音识别技术的现状

按功能分类, 语音识别装置有数据输入型、自然口语输入型和发音人辨认三种。

2.1 数据输入型

语音识别装置首先在美国开始实用并最早出现商用产品的, 现在实用的语音识别主要采用的还是对专人的并基于以单词为单位的离散信息的识别方式, 识别率达99%以上, 适用于识别语句较少而且在较肃静的室内场合使用。作为一般用户为对象的 (例如:旅客问询) 系统, 则要求使用“可更换发音人”方式的语音识别装置。

2.2 自然口语输入型

对于自然口语输入型的语音识别, 美国国防部作为ARPA计划,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日本也以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为中心, 作为图形识别研究大型计划的一环进行了研究。目前已有声音打字机那样的应用。

2.3 发音人辨认

“发音人辨认”是语音识别最完善的方式。由于不同的发音人在发同一语音时, 可以产生有显著差别的声学图案, 这种差别便体现了个人的特征。人的听觉区别个人特征的能力是很强的。目前用电子设备辨认发音人常用的简便方法是:检出语音基频随时间变化的图形作为辨认的依据。它的应用前景是相当广泛的, 比如用存储某人的语音代替签字 (有人称之为“声纹”) 进而利用电话等实现远距离的身分确认将成可能。

3 语音识别在铁路系统的应用

语音识别装置按应用分类:有控制、指令型, 利用电话 (包括无线电话) 型, OA (事务自动化) 应用型和“发音人辨认”型等。

3.1 有控制、指令型

在控制、指令型的应用方面, 采用“专人”语音识别装置可以进行选排调车进路、调车机车的无人驾驶、行包自动分拣等;采用“可更换发音人”的语音识别装置可以实现自动售票、行包受理和列车紧急停车等。

3.2 利用电话 (包括无线电话) 型

在利用电话型的应用方面, 采用“专人”语音识别装置可以进行在危险处所工作的机械操作 (高空作业等) 、火车司机的模拟训练和列车到发时刻通知等;采用“可更换发音人”的语音识别装置可应用于指定票 (指定乘车日期和车次的车票) 发售情况的问询和预约及列车运行情况问询。

3.3 OA (事务自动化) 应用型和“发音人辨认”型

在OA型应用方面, 适用于编制口述程序、语音打字机、图书及文献的检索等。

例如在车站上的调车作业中, 以往是按照作为高度作业指挥者的调车员的指示, 由扳道员 (电气集中车站是由信号楼的信号员) 扳道岔来办理进路的。若将站内联络用的无线通信设备附加选路用的语音装置, 则可由调车员在站内任意地点直接指挥进行调车作业。

再比如利用主意控制的电磁客票预售自动化系统, 在国外也已使用。这样在一些预定将来也不设置“绿色窗口” (售票窗口) 的沿线小站上, 可通过联机的形式向旅客发售指定票。站务员按旅客的要求, 只要用电话以语音输入的方式向售票中心站申请发售指定票, 当得到由中心站发出的确有该指定票座席的话音应答之后, 站务员即可向旅客发售指定票。

语音识别技术作为一门成熟的技术, 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应用范围也越来越来广泛,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它的技术将越来越成熟, 应用领域也将不断地扩大, 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各行各业。

参考文献

[1]高新涛.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J].甘肃科技纵横, 2007.

幼小衔接语言课程设计现状调查 篇8

课程设计目标是课程目标实施的具体化表现,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 对其他课程活动开展起到指导作用,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对预期的结果或标准的设计, 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设计目标。课程设计目标就是对课程目标中需要儿童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应具备的个性品质作为确定的、可检验的要求具体化的提出来, 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 从而让儿童能更好地接受与掌握。笔者通过访谈记录、收集信息资料,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是:幼儿园教师受访谈人数为50人, 分别来自呼和浩特市四个区五所公办幼儿园和三所民办幼儿园, 均为女性, 年龄在24-46岁之间, 教龄以8、9年居多, 其中两人为硕士学历, 16人为本科学历, 其余均是大专或高职学历, 都曾做过幼儿园大班的主班教师;小学低年级教师受访谈人数为48人, 来自呼和浩特市4个区6所小学语文教师, 其中两名男性教师, 其余为女性教师, 年龄分布在26-50岁之间, 教龄居于3-15年之间, 学历以大专学历居多, 75%都曾带过两次小学低年级语文课。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对课程目标的分类理论, 以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其中, 认知领域是指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的发展, 动作技能领域是指感知动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情感态度领域则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三个目标领域中, 儿童语言和语文教育的教育目标就包含了学习简单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阅读能力, 积累生活经验和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培养儿童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儿童对语言的兴趣点和关注点, 在快乐学习的同时, 学会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 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和习惯。

语言课程和语文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首要考虑的要素, 三个领域的目标需要考虑全面完善, 才是正确合格的语言或语文教育, 那么在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 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的教师针对这三个方面的目标, 其侧重点在哪个方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 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呼和浩特市5所幼儿园的80名一线教师和10所小学的80名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到在两个教育阶段, 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同并且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幼儿园教师均为女性, 年龄在22-46岁之间, 教龄以5年居多, 学历以大专学历为主, 均做过幼儿园大班主班教师;小学语文教师80人中男性教师为14人, 其余为女性教师, 年龄分布在25-50岁之间, 学历均为大专以上学历, 均曾一次以上带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 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目标制定时, 在观念上都是将关注点放在培养儿童学习兴趣与态度方面, 而在实际教学中就出现偏差, 将重点放到了认知学习领域即知识技能的掌握。可见,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颁布近11年, 教师观念上是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思想观念还是陈旧的, 并没有与新的教育理念同步。

二、课程设计内容方面

课程设计的内容是实现课程设计目标的重要桥梁和媒介, 是课程设计目标具体实施的实物基础, 通过内容才能体现目标, 设计好教育内容, 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 将抽象的目标具体转化为儿童发展的需要, 在理论知识的建构下得到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 了解课程内容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面理解所学内容, 并内化为适应自己发展需要的内容。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 重点在于教师如何正确选择教什么和什么内容适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 因为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改变了固有教育理念中关于课程标准的制定, 而是实行模糊化整合课程教育理念, 将幼儿园教育分为五大领域, 每个领域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着, 一切课程目标、内容的制定和选择权利都在教师手中, 所以关于幼儿园语言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是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程设计目标方面的研究, 笔者做出预期估计研究, 研究整理幼儿园语言教育和小学语文教育及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资料, 准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对幼小衔接语言 (语文) 课程设计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三、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方面

课程设计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要看课程设计选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是否正确、适宜, 因为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影响儿童语言 (语文) 的学习效果, 同样也会影响教师开展课程是否能够达成课程目标和完成课程任务。通过问卷调查, 整理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情况为: (见表1)

通过调查, 发现幼儿教师使用最多、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是游戏法和操作法, 选用最多的也是学具的操作, 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 也符合语言学习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选用最多的则是讲解法, 操作法练习法也有使用, 但是频率最高的是讲解法, 不但游戏在课程设计中大大减少, 包括玩教具的使用、挂图等教学手段也有所减少。很明显的差异对比,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有很大差异, 幼儿园以游戏性教学为主, 小学以知识性教学为主。

四、课程设计实施方面

课程设计的实施是对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制定付诸行动的环节, 课程设计是否适宜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需要, 主要看的是实施环节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幼儿园大班语言课程设计和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设计实施通过教学活动的途径实现。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师的访谈了解到, 幼儿园语言课程设计得以实施主要采用途径为语言教学活动, 就呼和浩特市而言, 各个幼儿园虽有差异, 但是大体包括谈话、讲故事、听说联系、识字拼音、经典文学作品欣赏等内容;此外, 教师还会在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抓住时机进行语言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上是按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当然课程设计的实施是否能够进行、是否顺利, 不光取决于教师, 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家庭、社会等因素。如果对这几种因素进行归类, 教师则属于内部资源, 家庭和社会属于外部资源。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实施顺利, 教师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 使这些丰富的外部资源为我们的课程设计实施提供助力。

五、教师教育观念方面

教育观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追求, 只要有教育行为产生, 就一定是受到教育观念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中每个问题都有教育观念问题存在。“教育改革观念先行”也证明了在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的发展。那么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和小学教育工作者, 他们持有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呢?这对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教育观念包括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三个方面。其中, 儿童教育观是指人们对儿童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教育工作者要为主体教育者通过教育提供其需要的并使其得到满足, 教育的价值在于能促进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及教育事业、家庭、社会的发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未来的教育不应仅限于给学习者坚定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对继续学习的兴趣, 还应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 并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态度和技能、使用技术、知识。教育观念中的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虽然从儿童观的持有者来看, 社会主导儿童观形态是由社会中政府机构、法律机构及其他支配地位人们所持有, 但是学术领域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儿童观则是影响和指导儿童观发展的大众意识形态,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持有科学的儿童观、儿童发展观。教育观念中的教师观是指对于教师的看法和态度, 教师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育观的影响, 并且与儿童观有着一定的联系。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提供物质上、心理上的支持;教师要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以合作伙伴的角色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的学习朝着预期教育目标发展。笔者通过对幼儿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 发现在幼小衔接教育的态度上, 幼儿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或不赞成儿童接受学前班教育人数是38人, 占总人数的48.7%, 小学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或不赞成的人数是22人, 占总人数的27.5%;认为接受学前班教育很有必要的幼儿园教师人数是35人, 占总人数的44.87%, 小学教师人数是55人, 占总人数的68.75%。从这些数据中, 不难看出, 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在儿童是否接受学前班教育为幼小衔接教育做好准备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参与问卷调查的幼儿园教师近一半不赞成幼儿接受学前班教育, 而小学教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数;而小学教师有近七成教师认为学生很有必要在进入小学前接受学前班的教育, 认为能更好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从上述几方面不难看出, 目前在幼小衔接工作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需要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实施、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调整, 准确分析问题成因, 抓住症结解决幼小衔接在语言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根本上找到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方式。

摘要:通过从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教师教育观念等方面入手, 分析呼和浩特市幼儿园大班语言课程设计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设计现状, 透彻认识目前幼小衔接工作语言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现状分析 篇9

一、网络语言的界定及类型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网络语言指伴随网络时代而产生的与网络有关的语言, 包括一些网络领域的专有术语, 它强调的是网络语言的网络载体性。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指局限于网民在网络世界中即兴创造的、广为流传的语言, 特别是在BBS、博客、聊天室、QQ等网络媒体中流行的语言, 本文的调查也主要集中在狭义的网络语言上。

从网络语言的性质上看, 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在网络空间的变异, 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方言。它以网络为载体, 是网民之间交流信息和情感时所使用的语言。所以, 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是具有鲜明社会特征的人群即网民, 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主要是网络上的QQ聊天、BBS、论坛、博客空间等。

二、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调查

笔者共发放有效调查问卷204份, 调查对象均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第一领域、对网络语言的熟悉度、对网络语言的态度等问题。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笔者发现所调查的一年级大学生大多喜欢上网, 41.17%的学生每周上网次数超过了8次, 近90%的人每周上网次数超过5次,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上网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哪天不上网感觉像少了什么似的”。

语言的使用领域在社会语言学中被称为语域, 语域不同则语言的使用特点也会有差异。调查发现, 上网聊天、手机短信、网络游戏等是网络语言的第一使用领域, 占到近90%的比例, 因此娱乐仍然是大学生上网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也观察到, 不少学生对于一些网络语言已经是习焉不察, 在语言中自然使用网络词语。特别是在同学之间的戏谑玩笑时, 网络语言占据了主角的位置。在调查中, 虽然只有2.45%使用者将日常会话作为网络语言的第一使用领域, 但是可以推断, 网络语言夹杂在普通话或方言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网络语言已经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语言。

网络语言的熟悉度如何, 是被调查者对网络语言是否熟悉的自我判断。如表2所示, 85%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了解或者很熟悉网络语言, 认为自己不了解网络语言的人数只有2.45%。可见, 大多数受调查者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对网络语言是有一定认识的, 当然, 这种认识多数都是感性的。在随后的调查中, 我们列举了一些网络用语和词语, 让被调查人说出网络语言的含义或用法, 94.53%的人都能准确说出含义或会使用这些网络语言。客观地说,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熟悉度是很高的。

网民对网络语言的态度, 决定了网络语言的使用面、发展方向和前途。如表3所示, 在调查中, 半数以上的受调查者对网络语言持一种理性的态度, 认为网络语言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好的一面, 但也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所以, 网民在使用中要区分语境, 合理使用。17.16%的网络爱好者是网络语言的坚定支持者, 他们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 是一种好的语言形式。25.49%的人则持相反的观点, 反对使用网络语言, 认为对汉语造成了污染。值得注意的是, 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 5.88%的被调查者既不肯定又不否定, 抱定沉默是金的态度, 好像网络语言与己无关。但是, 毋庸讳言, 网络语言已经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 无论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三、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大学校园是他们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环境, 对于自我价值他们有着一定的标准, 喜欢创新和发现, 提倡个性的张扬和自由, 渴望在所处的环境中获得掌声和赏识。而网络的风行, 正为这种网络语言的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网络语言在网络之上, 在网民群体的发挥之下, 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1. 新奇怪异

网络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和新词新语的创造, 前者如“汗”, 从表示“汗液”变为“惭愧”;“顶”, 从表示一个动作变为表示“同意”。后者如“换客”、“驴友”、“网络写手”等, 都是网络时代所催生的新词语。二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网络语言为了交流方便或者体现新奇好玩的特征, 在语言中出现了汉英两种语言的混合的情况, 或将英语词缀加在汉语的词或句子的后面, 或汉语的语气助词加在英语句子后。如“休息ing”、“郁闷ing”、“工作ed”、“working ne” (工作呢) 、“miss u le” (想你了) 等。这些无不吸引人的眼球, 使语言呈现出另类的风采。

2. 幽默诙谐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压力感日益增大, 网络中流行的“囧”文化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快节奏、高压力的无奈和自嘲。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 反其义而用之, 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 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 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诙谐性的特点。这种语言的变异给现代社会中每天处于强压力的各种人群一种释放压力、放松自我的方式。

3. 简捷方便

网络语言除用字节俭外, 还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 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成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形”上, 它是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言语交际的跨度, 缩短信息交际的宝贵时间, 并且这种跨度的设置, 在一定的语境中, 人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 完全可以逾越, 而一旦跨越, 便会带来一种愉悦, 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四、对网络语言的态度

对于网络语言, 专家学者有不同的态度。

持否定态度的人, 认为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汉语共同语, 主张规范网络语言, 使其更好地发挥交际的作用。上海市对网络语言的规范迈出了第一步, 据2006年3月1日起开始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如果在上海市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言, 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

持肯定态度的人, 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力, “‘网络语言’代表了21世纪语言发展的方向”,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 人们的生活将与网络密切相关,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力我们已经目睹, 作为它的记载工具———网络语言文字是在世界通行的网络自由空间中记录在磁盘这种媒体上的语言文字, 它是传统语言与高科技产品相结合后的产物”。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 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对网络语言都不反感, 承认自己曾经用过或乐意接受一些网络语言。之所以这样, 上述网络语言的特点是重要的原因, 网络语言契合了青年学子的使用心理。笔者还发现, 在日常的语言中, 网络语言的使用并不占太多的份额, 因为网络语言毕竟是网民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变体。既然是一个群体所使用的语言变体, 那么也就不存在需要大规模规范的需要, 因为这种社会方言的使用群体有限, 它还没有上升到共同语的层面。语言有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排解能力, 因此, 我们要承认网络语言的合理性方面, 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将规范、依法管理、道德约束与教育交叉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薇, 王红旗.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济南大学学报, 2009, (1) .

[2]钱乃荣主编.中国语言文学导论, 2001.9, 第一版:437-438.

[3]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语文建设, 2000, (10) .

[4]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9, (01) .

语言教育舆情现状及其特点分析 篇10

语言舆情可以定义为公众对语言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语言舆情作为一种新生的舆论力量,对社会语言生活影响深远,《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年) 》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语言生活监测和引导”,对语言舆情的监测将为语言文字管理部门甄别民意、政策制定、舆情研判提供重要依据,为网络时代最大限度增加语言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创新社会语言生活管理提供路径。语言舆情的产生离不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渗透,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 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 9%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 57亿[1]。微博、微信、微视等各类互联网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形态,微博账号已有12亿,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日均发帖2. 3亿条。微信账户6亿,其中境外账户1亿,微信日均发送160亿条[2]。网络和新媒体已成为舆论策源地和放大器,成为信息传播的“最大变量”,全面传播时代的到来让语言舆情变为社会语言学和语言规划研究领域不能回避的“显学”之一。语言舆情可化作观察社会语言生活的“潜望镜”,从近年来舆情监测情况来看,语言教育是语言舆情热点中的热点。

二语言教育舆情的现状

语言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指学校语文教育,广义指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以多种方式使用语言的能力,也获得关于这种语言的知识[3]。

语言教育作为热点舆情频发的领域,持续时间长,从2010年开始从未间断,其关注群体之众、观点建议之多为其他领域鲜见。2013年十大教育热点中排第7位1的为“各地酝酿出台中高考改革方案,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征询意见稿: 英语降分,语文增分”。2013年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新浪网联合发布的“语言文字舆情十大热点事件评选”2中80% 是语言教育方面的议题,“高考英语降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取消小学英语课”名列热点舆情前三位,此外,“中学课本删减鲁迅文章”“中小学书法进课堂”“人教社语文教材出错”“人大代表建议设立‘全民汉字书写日’”“台湾国学教材‘登陆’大陆课堂”等语言教育事件纷纷上榜。2014年社会语言生活十大热点舆情3中,语言教育相关事件占五成以上,分别是“高考英语改革”“河南教科书禁止使用网络语言”“叶开自编小学语文教材”“周杰伦《蜗牛》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焐热冰封汉字”“一年级语文教材删除古诗词”。

从下表可以发现,语文教材、语言考试和教学等出现的热点事件引发了全社会讨论,涉及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普通话与方言、繁体字与简化字等核心话题。伴随着语文教育改革和国民对语言能力提升和文化传承的期盼,如何树立科学的语文教育观,如何明确语文教育中语文知识、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范畴,始终存在话题性,持续地触发社会热议。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从以往点对面的传播模式转变为点对点的网状传播模式,网民覆盖率持续攀升为这种社会热议的传播扩散提供了客观基础,语言教育舆情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三语言教育舆情的特点

( 一) 语文教材始终受关注,呈现反复性

从“鲁迅大撤退”“三聚氰胺版课文”“《开明国语课本》热销”“人教社语文教材出错”到 “语文教材删去古诗词”,关于语文教材的话题一直是舆论中心,讨论涉及人群范围广、历时长。教材相关舆情事件15件,占比达34. 9% ,其中不少事件热度颇高( 见下图) 。2014年由 《语言文字报》评选的十大语言文字教育热点中,“习近平: 不赞成课本去掉经典诗词”位居第二[4],除了引发国家领导人关注外,其他有些关于语文教材小细节的报道亦引发了全民关注, 例如,小学语文课本“林荫道”与“林阴道”之争、莫言作品进中学教材、周杰伦《蜗牛》进小学教材、繁体字入北京某中小学实验教材等。虽然真正使用这些教材的学校并不多,甚至有些是实验性质教材,但由于语文教材与民众关系最为密切,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导向,这些话题不可避免地触发了普通大众敏感的神经。

语文教材的编写是语文观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而当前我国的教材大多采用选文制,谁的某篇作品该不该入选某语文教材,争议多方往往莫衷一是。语文教材的讨论常常陷入“文与道”“工具与思想”“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之辩中。当下对于教材的选文标准无法形成定论,因而语文教材引发的舆情在短期内不会根本消失,反而会显现出反复性。例如,2010年6月语文课本大“变脸”,“鲁迅大撤退”惹争议,2013年9月类似话题再度引发关注; 2010年10月,民国语文教材《开明国语课本》重印获好评,2013年1月,由于媒体报道南京教师用该课本免费教“国文课”,民国教材引发新一轮舆情关注。这些舆情一方面反映了民众对当前语文应试教育现状的不满和批判,例如在语文应试教育中,有的教师在为学生讲病句类型时分析得头头是道,但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却病句连篇,而且正是自己讲过的那些病句[5]。舆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语文教材的期盼和思考,希望语文教材回归语文本体即语言文字应用,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使其快乐学习语文的同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舆情中民众的期盼来看,大家普遍希望语文教材能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找到结合点,覆盖听说读写译等多个维度,采用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 二) 外语与母语关系问题备受争议,次危机化

代表性事件包括: ( 1) 2012年8月,《现代汉语词典》以附录形式收录英文缩写词引起各界大讨论。( 2) 2013年9月,王旭明通过微博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 3) 2013年10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规划从2016年起中考英语卷分值由120分减至100分,语文卷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高考英语卷分值由150分减至100分,引发社会进一步热议; 2014年,两会开始出现对英语教育改革的大范围讨论。( 4) 2013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将从2014年春季学期起将《大学汉语》由必修课转为选修课的一条新闻触发公众对大学生英语热的关注。从热度来看,上述事件全都排在前列( 详见上图,事件序号分别为22、30、32、33) ,其产生的背景离不开全球化下民族意识和母语意识的觉醒。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潮流下,如何审视和定位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是一个重大课题。

当前外语教育的现状决定了舆情爆发的次危机化不可避免。我国外语教育同质化严重、 费时低效,高端外语人才稀缺,并非一个外语教育强国。美国可以开设276种外语,我国能开设语种仅有60种左右,不及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一个学校能开设的语种数( 93种)[6]; 我国外语教育各语种中英语独大,语种单一化严重,大部分高校均设置了英语专业,所谓的 “外语热”其实是异化的“英语热”。而且国内英语学习注重应试,并不侧重能力学习和终身学习,“英语热”又异化成“考试热”,形成了英语教育劳民伤财、给学生带来沉重负担的全民印象。从“英语热”的效果来看,虽然“全民学英语”,但我国成人英语应用水平还处于低熟练度水平。近三年发布的《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 EF English Proficiency Index) 报告》显示,在这项针对非英语母语国家的成人英语熟练程度调查中,我国排名分别位于第36名( 2012年)5、34名( 2013年)6、37名( 2014年)7,“英语热”并未带来国民英语实际应用水平的提高。从“考试热”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即使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实际语用能力并不高。有学者对80名中国大学生( 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各40名) 在英语日常交际中的语用能力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恰当执行请求行为以及准确使用英语惯例语方面,能力均不强[7]。

为了改变英语在外语教育中一家独大的局面,舆情中大量网民希望改革现有考试评价和人才评价方式,其中热点举措就是高考英语降分。但英语改革降分或进行“社会化考试”如何保证考试的信誉度仍需要相关政策配套,需要充分考虑其复杂性并进行顶层设计,对此语言学界和教育界尚未形成共识。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外语学习市场,年产值超过100亿人民币,翻译市场年产值约120亿人民币[6],外语教育利益攸关者众多,由于利益出发点不同,各方表达的诉求可能是相异甚至相悖的。有的希望外语教育增加语种多样性,强调文化多样性; 有的希望强化中文话语权,加强国家软实力; 有的呼吁减少英语教育,为学校和学生减负; 有的愿意保持现有格局基本不变,仅仅优化考试评估方式。可以确定无疑的是,未来此话题依旧会引发关注,次危机化是必然的。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多语能力依旧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潮流,大量证据表明,教育应该培养人们掌握两门以上的语言,无论其母语是小族语言还是主流语言[8]。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 - 2020年) 》中提出了“建立国家多语言能力人才资源库”的目标,《纲要》在强调“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提及需要“促进制订外语语种学习和使用规划”,因此,处理好母语教育与外语的关系任重道远,需要适应潮流,加强各类语言的地位规划和顶层设计。

( 三) 意见领袖人物作用开始突出

传播学认为,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信息交易能力极强,并在网络中拥有比普通网民更大的“权力”。以语言教育舆情来看,王旭明、叶开即为典型代表,他们在微博中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关注,由于语文教育的公共属性,这些微博题材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场,甚至引发整个社会对语言教育制度的思考。例如,2010年10月,《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在其个人博客上炮轰上海小学语文课本恶意篡改和剽窃他人文章,言论一出,小学语文教材选用文章的问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2年5月,他继续向语文教材开炮,批评当今语文教材“缺少人性、充斥虚情假意”,获得很多网友的支持; 2014年3月,叶开自行编发语文教材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有网民热烈讨论并认为,叶氏出版语文课本之举,对于推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样板性探索,可见,意见领袖由于本身所具备的社会地位和公信力,再辅以对社会责任感的关切形象,一旦在语文教育上发声,都会在舆情中掀起巨大波澜。在自媒体时代,即使微博对传统平面媒体把关人的权力进行了消解,人人都有了麦克风,但是并不意味着麦克风音量一致,普通网民并不拥有与意见领袖相同级别的话语权。意见领袖具有信息竞争优势,占据了信息源和普通网民之间的结构空缺,往往发挥关键节点的作用。语言教育管理决策部门在面对舆论热议的关键节点上常常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就是因为未能及时占领这些结构空缺,缺乏网民覆盖率。语言教育管理部门要主动适应这种点对点的网状传播模式,在进行语文教育改革或政策变动时,定期与意见领袖沟通。否则,这些意见领袖如果站在语言教育政策的对立面,就会给政策宣传带来障碍,会在网络媒体和主流媒体之间产生鸿沟,在“汉语四六级考试”舆情事件中就发生过此类情况。因此,团结和引导“不同意见的人”来共同参与支持语言教育改革工作至关重要。

( 四) 语言能力问题是语文教育舆情的聚焦点

2013年,以“语言能力提升与语言教育”为主题的世界语言大会在苏州召开。《苏州共识》发布后,加强语言教育、提升语言能力成为学术热点,语言舆情中很多问题皆聚焦于此。 因为我们对于语言能力的内涵界定、习得途径、基本规律、评价标准等尚未明确或厘清,所以在有关舆情爆发的关键期无法回应民众热切期待的问题,例如,舆情中经常提及的“国民汉语应用能力下降”是否是事实? “多语教育”是否会削弱母语且影响到文化传承? 提升国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否影响语言多样性乃至文化多样性? 不同专家各执一端,仅就语言能力的概念就有天赋说、交际能力说、多语能力说等等。由于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厘清,在面对一些实际话题时,例如幼儿园是否应该学英语或开方言课、语言教材中古诗词对于提高语言能力作用几何、学方言或者学外语对公民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影响利弊如何度量等,便缺乏理论支撑,舆情应对成为无本之末,只有自圆自说,自说自话。缺乏定论只会导致这些公共话题不时地“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近年来,国家语委从国家层面开始高度重视语言能力研究。语言能力包括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母语能力、区域以及国际交流语言能力等,是激发文化活力、促进认知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2012年以来,国家语委分别设立“国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状况及提升策略研究”“国民语言教育大纲研制”“国家外语能力调查”等重大( 点) 课题,对此展开专项研究。语言能力是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因素,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水平和语言综合能力,对个人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国家语言能力提升离不开每个个体国民语言能力提升,国家语委层面制定评价国民语言能力的相关标准并实施相关测评,抓住语言能力这个人人都关注的话题源,找到解决舆论问题的牛鼻子和刀把子,对于指导语言教育的改革方向、改变当前理论支撑乏力的现状、减少舆情频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语言教育舆情的成因

语言教育舆情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语言教育面临的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信息传播的物理环境、社会语言环境以及教育环境自身的变革使得语言教育舆情的产生不可避免,对这些原因进行探析,可以为语言文字管理部门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寻求对策提供路径。

( 一) 物理环境———信息传播模式的新变化

互联网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网民不仅仅是舆论信息的接受者,同时转变为信息的生成者与所有者,意见领袖作用开始凸显。互联网与新媒体指数级网状海量信息传播模式与传统媒体层级信息传播模式会形成强烈反差,信息“网状模式”必将给传统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分层模式”带来冲击。当前这两种模式交织在一起,语言教育的话题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中出现了两个舆论场,语言教育舆情的爆发离不开这两个舆论场相互渗透、相互借力。语言舆情爆发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网络新媒体舆论场。不仅如此,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网民之间的分化严重,语言话题也不可避免地会烙上网民所处阶层认知水平、利益诉求的烙印,例如, 同样是“高考英语降分”,诸多语文教师表示支持,而部分外语教师却认为是“为改革而改革”。网民的分化也会加速舆情观点的分歧,网络舆情成为现实民意的一种呈现或投射,并不能完全等同民意本身。可见,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的多元化加速了民意的多元化。

( 二) 社会环境———社会语言生活的复杂变化

社会语言生活的丰富为语言教育舆情的产生传播提供了土壤。李宇明认为,“理论上讲, 决定语文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评价语文教育的成功与缺失的依据,以及语文改革的方向与推力,都应当是语文生活”[9]。语言教育与社会语言生活密不可分,语言教育舆情话题皆可从当下社会语言生活中找到影子。从舆情监测情况来看,语言教育的话题产生离不开社会语言生活中迫切需要厘清的关键问题。例如,“方言进课堂”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与方言之间关系如何处理,“高考英语降分”离不开母语与外语之间关系如何处理。当前社会语言观念悄然发生深刻变化,从把语言看成“问题”到看成“资源”,从语言管理要“纯洁”到要“规范”,从注重传播语言“知识”到提升全民语言“能力”,如果这些重要理念尚未统一厘清,争论自然会投射到语言教育上。从国家语委历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可以发现,我国社会语言生活进入了一个多元变革的时代,呈现出“多言多语”的新常态,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语言教育舆情是整个社会语言生活多元繁复的缩影。只不过由于语言教育不仅关乎国家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目标,还关乎民众升学等个体的切身利益,因而显示出更高的舆情爆发频度。

( 三) 教育环境———语言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对语言教育本身及语言教育中衍生出来各种话题的评价有不同的原则标准,甚至出现 “真语文”和“假语文”之分。全球化思潮和本土化思潮下,我国语言教育面临的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语言教育在满足多元化还是传承传统文化中摇摆。例如,有专家认为“抨击当前英语教育并不正确,担心汉语的母语地位是站不住脚的”[10]; 而另一方面,汉语危机论也颇有市场,认为英语正在深度侵入汉语,甚至出现“300年后汉语可能消亡”8的担忧,还有专家建议英语专业也需要设置中华传统文化课程[11]。这里有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语言教育成效的评价是否存在统一标准? 例如,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却“以英文作为各民族的共同语文,以英文作为第一语文和主要的教学媒介语”,其是非功过,从李光耀、新加坡华裔、新加坡其他族群到中国研究学者,不同立场的人群会有不同的解读评价。受众立场的不同会带来语言教育成功标准的差异化,而且教育本身就是因材施教,标准的多元化使得语言教育有关舆论难以统一。 从国内语言教育实际环境来看,语言教育本应给学生们一些学习语文的快乐,但国内考试驱动的语言教育模式消解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寻找“标准答案”、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成为常规学习模式,在语言学习从交际功能向文化功能转变的大背景下,这种应试教育现状引发的舆论争议是在情理之中的。可见,就像语文作文没有标准答案一样,语言教育呈现出百家争鸣之态也是应有之义,争鸣恰恰是语言教育改革的动力之源。

五结束语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前舆情发生的场域重心在持续下沉,在不断接地气, 舆情传播重心从期刊到报纸到网络再到日常使用的移动手机。在互联网上语言文字管理部门会变得不再那么权威,甚至可能会虚化弱化。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迫切需要顺应“互联网思维”,以适应这种草根化、去中心化的时代。

语言教育的网络议论背后反映了民众对于语文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如何让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释放正能量,对语文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语言教育热点问题,如母语能力尤其是书面语的应用能力下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双语教育、全民学外语等问题,语言文字管理部门毋须回避,建议利用群体智慧,以微博、微信、舆论领袖发声等互联网形式回应热点: 一方面梳理舆情背后的主要理论问题,占领理论高地。针对现在和未来国民语言素质和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需求,谋划语言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实施办法。另一方面,扩展宣传阵地,使新媒体成为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车之轮,鸟之翼”。特别需要注意“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借势借力,从群众关注的语言教育热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匡乱反正。充分解读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而不是自说自话,多通过网络化的语言主动及时发布事实或观点,提升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总之,语言政策宣传解读工作不能板起面孔,要用互联网语言,让受众参与,让受众有触动,越是严肃重大的命题,越要用“面对面”的通俗语言,多在舆情扩散期与网民保持互动,消弭隔阂,共建和谐语言生活。

摘要:从社会语言生活监测来看,由于语言教育与公众息息相关,网络舆情热点频发。这些舆论焦点不仅涉及语文教育本体,同时指向语言规划中相关重大问题。当前信息传播的物理环境、社会语言环境以及语言教育环境自身的变革使得语言教育舆情频发。本文通过分析一些与语言教育相关的典型舆情事件以及社会反响,系统梳理语言教育舆情现状、特点和成因,并探讨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舆论宣传应对策略。

新时期小学生语言积累现状及对策 篇11

一、小学生语言积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重理解,轻积累。由于小学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教师在课堂上的分析、讲解、提问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学生语言长期“营养不良”,词汇贫乏。

2.华而不实,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的“面貌一新”,一节课既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有合作性的学习,既有师生互动,更安排了学生综合实践,加之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但未必真正利于教学。

3.重教材已有知识,弱化课外拓展阅读。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迫于学校与社会上的一些压力,平时教学中强调对学生的考试指导,重点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时间有限,且缺少教师有意识的阅读技巧指导,学生的阅读习惯难以养成,更难以形成阅读积累。

二、小学生语言积累的实施方案

1.在朗读中丰富积累。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这也是实现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匠心独运的安排孩童对课文内容反复朗读,孩子们在熟读后能够对文章中的精华部分朗朗上口,甚至能背诵,最好能够做到有感情的在不看文章的情况下诵读。但教师也不能做简单的旁观者,必须让孩子们感受到朗读的妙处。教师可以先示范,也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名家朗读音频或视频;还可以请班级上朗读能力比较好的孩子先行读给大家听。孩子们在感受到朗读的精妙后一定更加乐意参与朗读,主动形成语言积累。

如《鼎湖山听泉》一文,文章中所写到的景色令人沉醉,作者笔触风趣,其通过亲历、自我感受等向读者展现其对大自然的满满热爱。孩子们观看教师从网络上搜集到的与景色相关的录像和照片,一些人描述自己到该地旅游的所感,学生或多或少有了一些对文章所提及的景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孩子们欣赏配乐朗读示例,学生在对课文中泉声的特点的理解和对鼎湖山美景的主观认识过程中身临其境般将自己和作者感同身受起来,语言积累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2.在品味中深化积累。语言积累想具有长期效应就必须强化品味、鉴赏。蜻蜓点水般的阅读不可能留下深刻的痕迹,也难以使得积累深化、升华。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时,我及时向学生发问:大家在文章中能够知道哪些泉声?你是如何发现的?文章中哪些词语和句子写得比较好?学生们很快就找出了泉声恰似小提琴演奏出的音乐、涧水则仿佛有人在弹起心爱的琵琶、瀑布激流则似铜管乐般雄浑等。学生们的语言积累是经过自己或者小组合作中对文章品味、鉴赏获得的,他们不仅仅可以形成语言积累,更可以在今后的作文中巧用已有语言知识储备。

3.在说话中沉淀积累。教学中,不难发现,凡是能够写好习作的往往是能说会道的学生。在平日教学中,教师务必将课堂话语权交给孩子们,通过基于教学要求下的课堂活动安排引导孩子们使用新学词语组词、造句,写小文。这样就能够将所学内化为孩童的语言积累。笔者常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对课文换人称、分角色复述,如在学习《九寨沟》一文时,要求大家将文章中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写到摘录本上,指导他们在朗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使用文章中的词语试着成为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九寨沟,看谁是最优秀小导游。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第二天课堂上孩子纷纷争先恐后的做起了小导游,他们在说话中使得语言积累得到更好的拓展。

4.在运用中激活积累。只会埋头读书的往往是大家所戏称的“书呆子”,想激活孩子们的语言积累就必须强化对语言的应用。教师应该紧紧围绕教材中和列出的课外阅读的文章资源,尤其是其中的优美词句、精悍小短文等,引导学生在运用中活化语言积累。如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学生在课文中找到作者描写昆虫的句子并读一读。课后,大家观察身边能够发现的小昆虫,在参照新学课文的基础上写观察小文,教师将对学生们的文章进行批改,评比出未来“法布尔”,利用班级黑板报、墙报或者文学兴趣小组班报加以展示。他们一有时间就去观察、思考,对所学的课文再次研读,和家人交流,在网上搜索,孩子们在反复的语言应用和思考中,结合教材中文章和自己的多方面搜集写出的小文章更加生动。

教师必须在充分重视语言积累的基础上设法改变教学方向和策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全面、综合提升。

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现状及对策 篇12

一、初中生语言表达现状

俗话说: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也就是说,教师只有了解了目前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锻炼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1)学生畏惧“表达”。 主要原因包括:语言积累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导致学生心中有物,口中无词;语言逻辑性差,缺乏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紧张导致语无伦次等。(2)教师教学中的不重视。在部分教师心里,总认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说对我们来说再简单不过了,没有必要专门训练。 以上这两方面是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大因素。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采用恰当的锻炼方法,逐渐消除学生的“畏惧感”,从而使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

二、采用恰当的锻炼方法

明确了病症,才能开方治病。 所以,教师要针对上述的现状采用恰当的锻炼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愿意开口说,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进而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1.借课前三分钟演讲,搭建表达平台

演讲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发挥学生主动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始进行此互动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演讲的题目,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目的性,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可以将演讲活动完全交给学生,从而真正发挥演讲的作用。

例如,在前期演讲活动中,我会给定一些演讲题目,如,自我介绍、我的父母亲、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祖国,我爱你等。 后期我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讲,主题自己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的演讲内容。这样的演讲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组织课文复述活动,锻炼表达能力

复述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由于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所以,我引导学生任选一条主线对文章进行复述,如,有学生选择的是“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老百姓传骗—小孩揭骗”的主线,有学生选择的是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主线等等。之后, 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地复述, 进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词汇量

广泛的阅读虽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间接地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量, 进而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如,《意林》《读者》《青年文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一些优美的句子,这不仅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所以, 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价值,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从目前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及应对策略进行简单介绍,以期能够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锻炼和提高。

上一篇:档案信息开放论文下一篇:加速稳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