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语言

2024-10-21

“玩”语言(共4篇)

“玩”语言 篇1

去年年底, 成都市外国语学校周密老师“用网络语言玩转文言文”的作法在报纸、电视、网络各类媒体中纷纷得以报道, 这种将新兴元素融入课堂的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为单调乏味的文言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也给学生单靠死记硬背的文言文学习平添了几分乐趣, 周老师也因此被网友们亲切称为“最潮语文老师”。作为一名从事古汉语教学的一线教师, 笔者同样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但与此同时又不禁心生疑问:用“网络语言玩转文言文”固然可取, 但却仅仅停留在人物品评、情感剖析的表面, 而未触及文言文教学释读字词、疏通语义的根本。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 古人和今人的生活方式虽然大相径庭, 但他们的精神追求、思想情感是息息相通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将现代社会的人情冷暖、喜乐悲忧适度融入对文言文情感内涵的理解中, 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主题。正如周密老师所言, 张岱《湖心亭看雪》所表现的的确可以说是一种“寂寞”、“纠结”的情感, 但这种“寂寞”并非忸怩作态、故弄玄虚, 而是一种远离俗世、孤芳自赏的情怀, 这种“寂寞”源于他幽远脱俗的情致和不愿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这种“纠结”也不是庸人自扰、矫揉造作, 而是一种人生渺茫、世事难料的感伤, 这种“纠结”源于他难以排遣的满心哀愁和故国沦亡、壮志难酬的人生境遇。又如, 在《桃花源记》中, 作者陶渊明所描写的实际上是一次“放飞心灵”、“放飞梦想”的过程, 是他对现实社会倍感厌倦、对世态人情深感忧心时为自己带来的一次特殊的“心灵旅途”。与此同时, 桃花源中那阡陌交通而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得的生活又是作者在一次次的“纠结”和“矛盾”后对黑暗现实的一种“超脱”、一种“叛逆”。流传至今, “世外桃源”已成为一种和平宁静、安乐自得的象征, 每当人们在现实中迷茫受挫、困顿不堪时, 它便成为我们心头迫切的向往和渴望。

其次, 从古至今, 虽然汉语的词汇形式不断推陈出新、语法手段也代有革新, 但它仍是一个不断发展而又前后相承的有机整体, 因此我们可以从微观上将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语言现象或词语表达引入文言字词的释读中,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字词的用法。例如, 通假字是文言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也是学生学习中尤为不解的地方, 对此我们可以巧妙结合今人书写中有意无意写别字的情况来加以说明。一方面, 古今历史条件虽然大有改观, 但古人和今人书写时趋简避繁的心理以及他们可能遇到的提笔忘字或形近字混淆不分的问题基本是一致的, 而另一方面, 为了迎合这种心理或解决这一问题, 古人和今人采取的措施也基本是一致的, 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原字, 如《伤仲永》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以“扳”代“攀”、《大道之行也》中“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矜”代“鳏”, 今人写字以“爱戴”作“爱带”、以“松弛”作“松驰”等。由此可见, 通假字与错别字在形成原因和存在方式上存在某种相通之处, 因此我们可以化雅为俗、变复杂为简单, 充分利用前者来解释后者, 以前者的具体可感性来融化后者的抽象陌生性。当然, 作为古今不同时代的产物, 两者的差异又是不言而喻:前者是在缺乏用字规范的情况下人们的一种用字习惯, 带有集体性和约定性;后者是在用字规范既已形成的情况下人们的一种用字错误, 带有个人性和偶然性。此外, 词义的理解又是学生学习中至关重要而又倍感吃力的地方, 对此我们可以充分调动成语、俗语、方言等一切积极因素来加强他们的记忆,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红豆》“春来发几枝”及《春晓》“夜来风雨声”中的“来”皆非动词而是用作时间名词的词尾, 但由于对汉语的发展演变缺乏足够的了解, 学生或许感觉匪夷所思, 但如果我们将今人口头上常说的“有钱难买老来瘦”、“少年夫妻老来伴”以及“老来得子”、“老来俏”等适时援入其中, 他们便会顿开茅塞。又如《陈情表》“晚有儿息”中“息”即“子、儿”之义, 但受常用义“作息、气息”的影响, 学生一时或许迷惑不解, 但如果我们将“利息、儿媳”二词引入其中, 并告诉他们利息就是由本钱而生的利润、儿媳就是以子喻子妇而为示区别又增“女”旁, 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又如, 同义词语“饥”与“饿”的区别也是容易混淆的地方, 但我们只需介入“忍饥挨饿”一词, 并形象说明动词“忍”与“挨”的对立, 二者表意程度上的深浅之分便会昭然若揭、历久难忘。

总之, 思想内容的阐发与字词义的疏通是文言文教学中是并重的, 而在一定程度上后者又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在我们汇通古今、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情, 从而实现对作品思想情感的全面解读时, 我们更需要援今入古、融今人之言于古人之语, 以期获得对文言字词的准确认知。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最终实现语文课程语言应用的“工具性”和陶冶心性的“人文性”。

“玩”语言 篇2

1、体验大家一起玩玩具的快乐。

2、懂得玩别人的玩具,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能与同伴友好地一起玩。活动准备:

1、幼儿自带一件玩具。

2、大皮球

3、创设“玩具出租屋”,将幼儿带来的玩具放在一起。活动过程:

1、交流介绍:

幼儿介绍自带的玩具,边介绍边示范玩。

幼儿尝试经不同的玩具归类,如电动玩具、长毛绒玩具等。

2、交换玩耍:

幼儿自由玩耍,交流玩耍的情况:“你们在玩玩具时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随机让幼儿讨论:“想玩别人的玩具,应该怎么办?” 交流一些借玩具的礼貌用语。师生小结:要玩别人的玩具,先要有礼貌,征得对方的同意后才能拿,并要有礼貌地说谢谢。幼儿多次交换玩具,大家一起玩。表扬能主动交换玩具及一起玩的孩子。活动二:交换玩具玩(艺术、语言)活动目标:

1、有兴趣地学唱歌曲,体验交换玩具玩的快乐。

2、能续编出不同玩具名称的歌词,发挥想象力。活动准备:

1、幼儿自带一件玩具

2、音乐磁带

请大班幼儿表演情景《交换玩具玩》 活动过程:

1、欣赏情景表演《交换玩具玩》: “哥哥姐姐在干什么?” “他们是怎么玩玩具的?” “他们玩得高兴吗?” “为什么会这么高兴?” 再一次欣赏表演。

2、欣赏并学唱歌曲:

幼儿一边欣赏表演一边欣赏教师演唱歌曲:

“把哥哥姐姐玩玩具的事情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听听歌里唱了些什么?” 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幼儿跟哥哥唱,一组跟姐姐唱,然后轮换。幼儿两两结对,边唱边自由表演。

3、尝试续编歌词:

“你们有哪些玩具也可以和小朋友交换玩呢?”

“玩”语言 篇3

关键词: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玩”语言,成人学习者

一般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较多关注成人学习者,对儿童如何学习汉语还没有细致深入的探讨,笔者结合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和语言教学理论两大应用语言学领域,就如何对儿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做一些思考和设想。

从许多方面而言,以汉语作为外语的儿童学习者与成人学习者有很多差异,下面是一些我们在国际学校小学汉语教学中遇到的情景:

1.老师指导一个七名学生的小组,每天45分钟。他们一遍一遍地唱着一段歌谣,同时站起来,一只手作壶嘴,另一只手来演示茶从水壶里倒出来的动作。

2.一个日本孩子,在学校里已经待了六个月,但仍不敢在课堂上讲汉语。在小组课上,他会躲在桌子下面,对只说英语的孩子说日语。

3.在儿童对外汉语课堂上,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每一个活动的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孩子们总是在运动中,摆动他们的身体,跑来跑去,整个课堂的装饰看上去像一个艺术馆。

在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成人和孩子,作为一个语言学习者,有很大的不同,孩子比成人更喜欢使用语言来“玩”。[1]孩子可以通过讲故事和玩游戏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孩子们不太会意识到自己的语言错误,也不会有意识地改正。笔者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是一个语言学习的实用主义者,他们需要使用语言在课堂上作真实的交流。所以,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的听说活动更应该在真实的交际语言课堂环境中进行。

一、成人学习者和儿童到底有什么不同

儿童学习者受到年龄、思维和元认知发展的限制,很多时候都是不可自控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和强度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儿童对学好一门语言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动机,思维的不成熟使他们对语言接受度和语言性质有很强的挑剔性。下面笔者就通过一些实例说明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以及作为教师可以做些什么?

在很多方面,儿童学习口语和成人是不同的。Cook(2000)考察了语言学习中语言所扮演的角色。儿童更倾向于使用语言“玩”,通过“玩”语言学习。在成人课堂上,材料多是一些书、纸、黑板、投影仪等常用教具。在儿童课上,要用到很多种材料,如磁铁、手偶玩具、图片、简易服装等。与成人相比,他们更喜欢在韵律中重复语言,大多数儿童喜欢将语言唱出来,他们喜欢在某个场景重复一个词或一段对话,对语言间的不同并没有很多意识,但儿童会觉得所学语言中的有些发音很有意思或让他们想起母语中的某一个词。更小一点儿的孩子,如幼儿园的孩子,可能就会和自己讲话。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孩子为中心,交际要注意真实性。这意味着儿童会听或说自己喜欢或拥有的某件东西或某个话题,完全是因为他们自己感兴趣,而不是教师的刻意安排。受制于儿童的思维发展,儿童二语或外语学习的主要原则是渐进式的语言教学[2]。教师应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使用吸引学生的材料和技术,注重交流和对真实意义的表达。

二、在教学法或教学材料上的创新和尝试

针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法或教学材料上,我们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创新和尝试。

1. 多使用歌曲,韵律诗和朗读活动。

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发现,儿童一天甚至每周练习很多次韵律诗或歌曲,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烦。他们会将歌曲和韵律诗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或节目,并非常乐意在别人面前背诵它们,或者通过在和小朋友的游戏和玩耍中通过不断重复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他们还会将手势或动作加到他们的歌曲或韵律诗中。很遗憾,在儿童汉语教学教材中,很少有这样的诗歌集供教师们选择,学生也不太可能自己找到,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一系列的配套诗歌光盘,声像俱佳,方便教师,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练习,节省不少课堂时间。

英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韵律诗可以从多角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它可以扩充词汇量。学习者可以听到标准发音,然后不断反复练习这个声音。[1]坚持使用一次5或10分钟不同程度水平的韵律诗或歌曲是非常好玩和有效的。初学者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语言,如果你给他们解释一些词汇和情境,提供视觉或物体的帮助,让其他学生对韵律诗进行角色扮演都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初学者会比较喜欢语言的节奏,喜欢和大家一起唱,这样他们可以记住文本的内容。教师应该多选择一些可以使身体运动的歌曲,许多儿童是运动感觉型的学习者[4],他们最喜欢通过一些可以运动的课程学习。就像Asher于1969年提出的全身反应法,他的假设是当大脑和身体在一起工作时,我们可以学得更快更好。

总之,和儿童打交道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很多孩子喜欢玩语言,很乐意重复有节奏的歌曲或韵律诗,所以教师就需要仔细选择恰当的材料,并不厌其烦地和他们一起反复重复文本内容。

2. 角色扮演。

在笔者对国际学校外语课的观察和与任课教师的交流中,很多实际课堂教学经验表明戏剧可以让儿童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总体来说,孩子比大人更愿意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孩子们很喜欢用手偶完成角色扮演,尤其是一些较为内向的孩子。角色扮演活动对孩子很有益处,就算他们在其中扮演一棵树或一条河,他们仍可以听别人说话。教师可以通过网站或杂志找到戏剧脚本或幽默短剧。但在中国,这样的专职网站和杂志并不是很多。角色扮演的情节可以是课堂上讲过的故事,孩子们熟悉了故事之后,给他们分配角色,将故事原样演出来,也可以根据教师指定的情景,扮演剧中的人物。笔者觉得神话故事是一个不错的资源,小组或个人通过表演复述喜欢的神话故事,同时发挥并开发儿童的想象能力。

3. 讲故事。

故事是语言教学的强有力手段。[1]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使用故事发展“更有效的听力,更流利的口语以及易于读写的能力”(Garvie,1990:161)。儿童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教师可以不断改变故事呈现的方式。例如,可以使用图画或玩偶讲故事。在讲故事的同时,学生可以移动手偶和玩具,或头戴面具来表演故事,也可以让学生画画,等等。当他们反复听一则故事很多遍以后,孩子们就可以复述、表演或为这则故事写出更有意思的脚本。

故事活动还可以作为游戏。例如选择一则简短的故事,如一则寓言,教师先重新改写一下故事,使得每个孩子都有一句话可背诵。在教师检查完每一个学生的背诵情况后,要求学生自己决定应该如何站成有次序的一行,才能使故事完整,以背诵整个故事。

4. 手势和动作。

儿童比成人需要更多的肢体活动。如同上面所提到的,我们可以将手势、动作与歌曲、韵律诗、戏剧或故事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动作回答问题,例如举手代表是,看地板代表不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会将整堂课分成好几个部分,每个部分5或10分钟,中间间隔的时间则安排一或两分钟的身体肢体活动或舞蹈。

三、结语

儿童的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有很多相同之处,关键在于儿童汉语的教学必须和他们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因为戏剧可以给孩子一种成就感,所以这种活动在孩子中间很流行;儿童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而且他们自己也渴望与伙伴交往,所以教师常常开展小组活动;因为学生喜欢“玩”语言,所以他们在歌曲和韵律诗上花了很多时间;因为儿童喜欢在运动中学习,所以手势和动作被融入到歌曲和游戏中。

在当代的英语教学法中,TPR讲故事在现实儿童语言教学中普遍使用,并且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和普及[1]。更多的研究应该关注如何依靠手势、动作和故事更有效地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研究也应该考虑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制作出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课件”。

教师要多花时间观察学生,不仅仅把他们当作语言学习者,而且从他们的喜好出发,建立对其需求的敏感性,关注点也应从汉语的结构转换到孩子的兴趣和特点。教师越了解这些孩子,就越会把他们看得清晰,就越会注意他们的学习风格,他们在听说上的需要以及他们如何与语言“玩”,这样的儿童语言教学才是愉快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Sabrina Peck.Developing Children’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ESL,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

[3]Ranka Bijeliac/Roland Breton.从言语到语言.世纪出版集团.

托班语言教案:我陪娃娃出去玩 篇4

活动过程:

1、幼儿每人一辆拉线的纸车,自主地挑选一只玩具娃娃放在拉线纸车里,在场地上四散随意走。

2、幼儿走了若干圈后,听到教师说“娃娃要回家了”的信号后,将娃娃拉到家门口,放娃娃到老师身边休息。

3、师生交流游戏情况。

4、幼儿再次选娃娃,进行“我陪娃娃出去玩”的游戏。

活动建议: 1.拖拉线的长约80cm,线不宜太细。

2.娃娃家的门口要设4-5个,避免幼儿拥挤。

活动二:大家玩得真高兴

活动内容:大家玩得真高兴(阅读)材料: 图片、儿歌《大家玩得真高兴》

活动过程: 1.幼儿随意阅读,教师个别指导。2.教师出示挂图,朗读儿歌。3.幼儿边看书边听教师朗读。

4.教师放慢速度,引导幼儿跟读儿歌。

活动建议: 教师活动前将儿歌录音,活动中可以多次播放录音,便于幼儿反复感受和模仿。

附儿歌:大家玩得真高兴

上一篇:开放式思维下一篇:器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