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思维

2024-10-21

开放式思维(通用12篇)

开放式思维 篇1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 才能真正进行素质教育, 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为此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

“课程标准”的出现, 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 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兴趣、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 而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 离不开开放式教学的思维能力培养, 笔者对此稍加探索, 整理如下。

一、让生活大课堂服务于数学教学的小课堂

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与数学是相通的,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数学教学中, 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服务于数学教学的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巩固已学的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 尝试着用数学方法和思维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开放性数学思想。

在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学中, 可以采取生活中的实例, 引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课堂情境设置导入:

师:同学们, 在平时你们常会跟妈妈上超市买东西吗? (电脑出示情境图)

师:看!星期天, 妈妈带着小华去水果批发市场, 在市场里, 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水果, (这时多媒体出示图片苹果一个、一箱苹果) 。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一个苹果有多重呢?约重150 () ;那一箱苹果约重10 () , 在括号里填上什么单位呢?

生:一个苹果约重150 (克) , 一箱苹果约重10 (千克) 。

师:“克”、“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 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用“克”做单位, 一箱苹果的重量应该用“千克”做单位。这些苹果都是用汽车运来的, 而汽车能装很多很多的苹果, 一辆汽车能装多少的苹果呢?就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那就是“吨”,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

创设好的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思维。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 能使学生迅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生活场景, 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调动起来, 进入参与课堂学习、探究知识的思维状态。如:在激趣导入中, 通过创设水果市场购买水果的生活情境, 面对这既熟悉又感觉亲切的生活情境, 学生很快就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 更能引发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

二、让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在教学“吨”这个单位时, 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 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 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仅在情景导入上运用学生熟悉的场景,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 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情境素材。例如, 通过“选大力士提水”、“同学互相背一背”等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活动的环节,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和体验———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三、在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 通过开放式课堂的构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 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 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 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 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组织有趣操作和动手实践,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使知识在小组探究合作中生成, 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而通过动手, 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借用多媒体展示、动手操作、组织课堂小游戏等形式, 尽量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开放式教学课堂, 让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 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 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离不开教师开放的、兼收并蓄的课程理念, 离不开教师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睿智的教学技能, 离不开教师熟练的课堂驾驭, 更离不开对学生的学情、知识和学习心理的把握。只有不断更新、学习和借鉴, 不断在课堂实践中去尝试、挖掘、理解, 才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养成开放式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 让学生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摘要:要加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离不开开放式教学的思维能力培养。只有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才能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思维养成

开放式思维 篇2

有人说“先知先觉经营者,后知后觉跟随者,不知不觉消费者。”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还有不知不觉者。为何这般说?在行业上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例子,“一招鲜,吃遍天”、“领先半步,决胜千里”。以生活用纸为例,开始做点对点压花的金红叶公司早在90年代已赚到盘满钵满的时候,国内民企才开始跟随;金佰利公司做出三层纸的时候所有的国内公司还在怀疑,因为二层的厕所用纸就已经很畅销,但随着三层纸的推广和传播,消费者发现二层纸会渗漏,对比之下还是觉得三层厕纸更安全、更好用,此时许多内企还蒙在鼓里。又到2000年,福建恒安公司提出,未来10年内软抽面巾纸会替代盒抽面巾纸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这怎么可能?他们的观点是盒装抽纸比软装抽纸更高档,但他们不清楚这抽纸不是什么奢侈品。就正如我们在80年代嘲笑那些投机倒把和下海的人,90年代末怀疑炒股的人,2000左右年的时候不相信互联网,2002年不知道中国房地产会是今天这个局面一样,

当然,也很有可能“领先一步,是先烈;领先半步,是先驱。”这里我所说的不是没有万一。

有人说,干事业你得有资金、有资源、有人脉,但还得有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最重要就是有开放性思维。

什么是开放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就是指突破传统定势思维和狭隘思维,开放思维是具有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传统思维把事物彼此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封闭起来,这种思维具有保守性、被动性和消极性的形而上学静止性思维。开放性思维本质上具有反教条和实事求是的特征。具备了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就能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其实,创新性应当是人类思维的本性,是人类思维得以发展和进化的内在活力和内在根据。我们知道,具备营销思维是企业生存的首要条件,具备开放性思维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开放性思维的企业是不可能发展的,它会很快被先进的企业淘汰掉。所以说,干企业的老板必须具有开放性思维。

如何才能具有开放性思维?笔者认为你要锻炼出以下几方面的思维模式。

开放式思维 篇3

关键词: 开放式教学    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开放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要求课堂教学做到:一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二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三是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其核心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开放的教学环境,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会学习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大胆交流,善于创新。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提供自主学、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如教学10.9÷6.2(保留两位小数)时,教师不做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常规的计算方法思考,要保留两位小数,必须除到小数后第三位;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保二除三”的思维定势,除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后,通过比较余数是否达到除数的一半判断是“四舍”还是“五入”,而直接确定商约是1.76。这样,学生在学校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3.发挥表扬的鼓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的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完善时,下课后教师和他一起讨论;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通过激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二、开放的思维方式,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不仅能提示客观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提倡解题思路的多、新、奇、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1.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奇的解题思路。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就让合理的猜想占有适当的位置。可见,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几分之一大小比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让四个同学分别扮演唐僧、孙悟空、八戒、沙僧,他们要分西瓜。孙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这个西瓜的。”八戒听后立即说:“西瓜是我摘的,不行,我要吃,至少也要吃。”聪明的悟空听后,立即切了大的西瓜给八戒。正当大家高兴地吃西瓜时,贪吃的猪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疑惑不解。是大呢?还是大?……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本,寻找答案。通过交流、讨论、争辩,学生试着说出自己的答案。在这段绘声绘色的情景表演中,学生全身心参与,化被动为主动,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并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2.让学生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解题思路。优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可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变通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如解答这样的一道题:求100以内不能被7整除的各数的和。如果一一列出,再来求和,显然比较麻烦;如果变通一下题目,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先求出100以内被7整除的数的和,再从5050(1加到100的和)中减去,求解就方便多了。

3.在求异中学习多、优的解题思路。我们应彻底改变那种给每道题都事先人为地确定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的做法。代之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选择自己喜欢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纠正学生唯书唯上的观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开放的教学内容,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创新的思维方式,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以现代数学教育观把思维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潜在目的,走出课堂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圈子,改变课堂教学老师为主体,“满堂灌”的现象,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教学内容既要遵循教学大纲,又不囿于大纲中的内容有所突破。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后,我让学生把火柴盒的内盒展开,观察它的平面展开图后,出示这样一道题: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铁皮,请你把它做成一个深5厘米的长方形无盖铁皮盒(铁皮厚不计容积越大越好),这个铁皮盒的最大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能用割补法找到解题方法。虽然这些内容已超越了大纲要求,但学生从中获得的潜在只是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因而是值得的。

2.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数学练习 提升思维能力 篇4

一、开放题目条件, 拓展思维广度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 如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都能个性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那么,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我们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 开放题目的条件,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经验来解答, 这样的教学就可以更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就可以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发展, 而不是个别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比如,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3页第4题 (见下图) 时, 在学生完成这一道题目的时候,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 ________, __________, 需要几个笼子?让学生补充条件, 自主完成这一道题目。由于学生前面已经解答过了这道题目, 那么, 对于如何提问题已经有了一个借鉴, 所以学生围绕问题编出了各种各样的条件, 这样, 一来培养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同时也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开放题目问题, 提升思维深度

以前的数学练习, 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 那就是练习题的设计都是一道完整的题目, 有条件, 有问题, 学生根据练习题给出的条件通过自己的思考, 找到解题方法与策略, 从而解答出正确答案来。这种练习题的设计由于题目的表象单一, 学生在解答这些练习题时, 就会形成思维定势, 要想解答出这道题目, 那么就需要利用练习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来解答。于是, 就会有极少数同学胡乱做一气, 把题目条件中的数字通过加、减、乘、除等运算来凑答案。这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深刻性, 甚至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没有逻辑性。所以, 如果我们设计的题目具有开放性, 只有条件没有问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水平自主设计一些问题来解答。这样, 学生设计的问题是经过自己对条件研究之后而提出来的, 所以就能确保解答的正确性。同时当他们看到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比自己深, 比自己巧时, 也就会尝试着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 这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深度就会逐步得到提升,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合理地优化。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乘法》中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一组开放性问题:小明家有鸡8只, 小红家有鸡16只, 小兰家有鸡4只, 请同学们从以上的三个条件中选出一些信息, 编成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兴趣非常浓厚, 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能编出一些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比如三家一共有鸡多少只?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就能提出更难的问题, 比如小红与小明家鸡的总数是小兰家的几倍?这样, 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根据条件编出应用题来, 发展了他们思维的深度。

所以, 数学练习题教学不仅仅是对教材中数学知识的简单重复, 更不是以学生对教材中练习题掌握的熟练程度为标准, 它更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舞台, 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 在这个舞台上, 我们允许学生对练习题有不同的理解, 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数学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 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够在他们的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开放题目解法, 训练思维活度

一题多解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 因为通过一题多解, 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解法来解决相同的问题, 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比如, 在教学“比的应用”时,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甲、乙两个粮仓存粮重量比为3∶2, 甲仓存粮比乙仓多存粮5吨, 甲仓存粮多少吨?当时我提示学生用不同的解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经过思考, 写出了各种解法:

每当学生列出一道算式之后, 我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这样列式的理由是什么, 这样不但让学生会解答, 而且还要让他们说出来, 让他们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述出来, 给别的同学以启发。这样, 通过开放题目的解法, 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开放式思维 篇5

总参军训部机关第二幼儿园

赵佩

《纲要》中指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和表达。”在平时的生活和游戏中,幼儿的大胆探索和表达除了幼儿具备基本已有的生活经验外,更需要教师在活动中有效的引导。教师、幼儿和活动内容之间良好的互动,教师的提问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一名幼儿教师通过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在组织活动、面对幼儿时,有效的、开放式的提问不仅体现了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的智慧,另外也决定着幼儿通过一节活动所得到的各方面经验的质量和多少,最终影响到幼儿的发展。

在平时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集体教学为主,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幼儿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灌输的对象,幼儿朝着教师预设好的方向去思考,幼儿只需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简单的常识就可以回答。这样的引导和提问方式对于幼儿没有任何新的知识经验的产生,也更谈不上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了。《纲要》中指出:“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开放性的,为幼儿创设一个广阔的思维和自主探索、想象的空间。”给予幼儿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引发幼儿用开放性的思维大胆去想象去表达,对幼儿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什么是“开放性”提问呢?所谓“开放性”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没有明确固定的标准答案或有多种正确答案,幼儿可以根据想象并结合自身经历自由的来回答。教师提问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积极的思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幼儿勤于动脑,乐于探索。开放式问题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引发幼儿不同的想法,避免盲从,使幼儿主动观察思考并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不同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步的提问都要为目标服务,与及爱与目标相结合,而不是随意一个问题的抛出,这样提问就失去了意义。问题的提出还有助于幼儿积极的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在幼儿想出办法时,教师对幼儿的想法要尊重,即使幼儿说错了,也不要否定幼儿的想法,给幼儿继续活动、游戏下去的勇气和支持。

《幼儿思维游戏课程》是我园特色课程之一,是全国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实施项目。在活动中,孩子通过自主操作发展与幼儿的各种能力,另外,帮助幼儿将生活中的经验进行梳理、提炼、使之概念化,从而促进幼儿抽象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结构的形成。思维游戏课程有很强的情景性、系统性,操作材料丰富,孩子们很喜欢参与游戏活动,思维游戏课程主要特点之一是:“游戏内容和方法很灵活,具有很高的开放性”在我们本学期大班主题活动《宝石森林》这个单元的活动中就有很强的体现。《宝石森林》是图形认知类游戏。图形认知能力也可以成为图形理解能力,指的是对具体形象思维信息的理解能力。在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有规律可循的图案序列。序列中的图案有多种颜色、形状、有大小、高低和方向的区别。在活动开始的导入环节,我给予幼儿自由的发现空间,使幼儿在自我比较和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意愿,我通过语言的支持与鼓励,使幼儿在一个自发而饱含兴趣的参与游戏。所以在开放性提问之前给孩子一个开放的活动空间很有必要。

在引导幼儿利用宝石贴画进行有规律的排序。幼儿活动过程中由于能力不同,每个幼儿有不一样的结果展现。有的幼儿很快自己的想法完成操作,幼儿则很慢。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我继续引导:“试一试还有没有不同的有规律排序的方法”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挑战的兴趣。对于动作较慢或是理解不透彻的幼儿,鼓励幼儿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再次观察,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这样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也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自信和快乐。

选择开放训练 发展学生思维 篇6

一、精选结论开放的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数学知识训练中就得精选条件开放的训练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深化知识理解,积累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设计这样的一道习题:给你4盒录音磁带,你能设计出不同的包装方式吗?面对自己的设计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呢?这不是一道简单的计算表面积的题目,而是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突破纸上谈兵的局限,就得学会实验,学会与家长、同伴进行合作,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包装上的学问。

为了不把学习训练框定在一个狭隘的空间,让学生只知道埋头啃作业,而忘却自己生活的世界还有很多变数,教师就得重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把一些条件说得含糊些,给学生更多的遐想空间。

二、巧选问题开放的练习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设计问题开放的练习,引领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在不断的积累中形成问题意识,形成创新意识。

如,在三年级“两、三位数除一位数”的练习设计中,可设计类似的练习题:兴盛牧场上,山羊有640只,是绵羊的5倍。一是通过这类问题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审题不只是看条件,更要综合问题一起来考虑。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已知信息,提出较为实际性的问题。学生会在这种训练中逐步明晰这类习题的常见问题:“绵羊有多少只?”“牧场上羊一共有多少只?”“山羊比绵羊多多少只?”从而形成对应的数学学习经验。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补充问题,而是以此为源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把握问题,以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目的。

三、善选思路开放的练习

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不拘泥于标准答案、标准思路,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思路清晰、言之有理就行。

如,在“认识比”教学中,设计一道练习:“甲、乙两辆客车同时从A、B两城相对开出,在途中第一次相遇是甲、乙所行的路程比为5∶4,相遇后两车保持原来的速度继续前行,到达对方城市后立即返回,又在距离A城180千米处相遇。A、B两个城市之间有多少千米?”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仍然采用比的知识来思考:一次相遇就是1个全程,2次再相遇时行了3个全程,这样甲车就行了15份,乙车行了12份。甲车就比1个全程多6份,第二次相遇点离A城180千米,意味着全程中3份就是180千米,这样1份就是60千米,全程9份,就是540千米。有的学生采用分数与比的关系来思考:第一次相遇甲行了全程的5 / 9,乙行了全程的4 / 9,二次再相遇时甲行15 / 9,这样就有180÷(2-15 / 9)=540(千米)。有的学生采用方程的解法……

创设合适的情境,引领学生从不同的思路入手,在探寻不同解法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开放解题思路,不只是追求一题多解,而是在训练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选择条件开放的练习

教科书是数学教学的蓝本,也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这就要求教师在练习设计中以教材为源,但又不囿于教材的束缚,采取形式灵活的改编习题,让它们更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如,在“10以内加法”教学中,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题:“10=□+□=□+□+□=□+□+□+□,9=□+□=□+□+□=□+□+□+□”,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9、8等数的构成,进一步掌握10以内加法的基本方法,并在练习中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采用条件开放式的练习,一方面能引发学生对学习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数学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教师要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努力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中注重开放思维的培养 篇7

开放型思维是相对于封闭型思维而言的,指不囿于现成的思维方式,从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角度认识、研究事物,从而达到全面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开放型思维是思维广阔性的具体体现,是开拓知识、发展创造的基础,新课标教材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着眼,多方位引入了开放型思维,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起重视,准确把握。下面结合新课标教材,以第一章举例说明。

一、集合的表示方法是开放的

集合的表示可以有描述法、列举法,可以使用自然语言、符号语言。这就使得对于同一集合可能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在个体思考、共同讨论的学习过程中,同一个集合,由于思维的不同会形成多种表示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相互展示、解说、探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又可以开阔学生思维的空间。

例1.若集合中只有1和2两个元素,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该集合。

解: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1,2}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有:

A={2的正约数}

A={小于3的正整数}……

二、运算条件是开放的

在集合的运算中,不同的集合运算可能会有相同的结果,这是由集合的基本属性决定的。在已知运算结果求满足条件的集合问题中,可能会有多个集合满足条件。

例2.已知集合A={1,2},集合B满足AU B={1,2},则集合B有个?

∴满足条件的B可能是集合{1},{2},{1,2},Φ。

变式练习:已知集合U={1,2,3,4,5},A={1,2},A∩C∪B={1,2},求满足条件的集合B。

三、函数的表示方法是开放的

教材中给出了函数常用的三种表示,函数的表示还可以有圆圈法(特殊映射)和分段法,采用哪一种方法表示函数要根据需要来定,既可以选用一种方法表示函数,还可以同时用两种方法表示函数。

例3.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x(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

解: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数集{1,2,3,4,5}

用解析法可以将函数y=f(x)表示为

y=5x x∈{1,2,3,4,5}

用图象法可将函数y=f(x)表示为图1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各有特点,可以相互弥补单种表示的不足,达到直观与抽象、有限与无限的交相辉映;可以相互印证知识的准确,将方程组的解与图象的交点对应起来等等。长此以往,日后在寻求函数问题的解答时,同时用图象法和解析法表示函数便是自然之举,顺理成章,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打下数形结合的根基。

四、所给出的问题本身是开放的

在科学技术问题中,有由已知条件求拟合函数的问题,所求的拟合函数可根据需要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或其它分段拟合函数等等,在新课标教材中,也引入了给定区域条件求函数的问题。

例4.画出定义域为{x∈R|-3≤x≤8,且x≠5},值域为{y∈R|-1≤y≤2,且y≠0}的一个函数的图象。将你的图象和其他同学的相比较,有什么差别吗?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给定区域上进行函数拟合,函数种类不限,没有需要满足的数据要求,所以满足条件的图象可以有无数个,为了达到开发学生思维空间的目的,可以将各种有代表性的解答展示出来,如下列图象及函数表达式。

解一:

解二:

解三:

利用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篇8

一、利用条件开放,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一些优秀的常规题, 更新情境或从不同角度设问, 去考查化学问题, 能开阔学生思路、活化知识, 有利于能力的迁移。在条件开放题的教学中, 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关注挖掘思维的发散点, 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

例1 25°C时将两个铂电极插入一定量的硫酸钠饱和溶液中进行电解。通电一段时间后在阴极逸出amol气体, 同时有wg Na2SO4·10 H2O晶体析出。若温度不变, 求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

对这道试题, 从影响电解过程的电极材料、电极反应、电解质溶液三方面进行如下条件改变:

变1:“阴极逸出amol气体”变为“阳极逸出amol气体”。

变2:“两个铂电极”变为“两个铜电极”。

变3:“一定量的硫酸钠饱和溶液”变为“一定量溶质的质量分数的不饱和溶液”。

变4:“一定量的硫酸钠饱和溶液”变为“含bmol (b<2a) HC1一定量的硫酸钠饱和溶液”。

通过不同方式、不同角度的变换, 就会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 掌握更全面。同时, 促进了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处理能力, 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利用策略开放, 提高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发散性在于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提出多种渠道。化学策略开放题要求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打破常规, 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

例2 0.6mol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完全反应后, 得0.1mol气体, 求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法求解。

方法1:从常规的铜与浓、稀硝酸反应进行分析, 求得两部分被还原的硝酸。

方法2:由于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因此, 在变化过程中, 铜所失的电子总数恰好等于硝酸所得的电子总数, 从电子守恒的观点求解 (此方法较前者简单) 。

方法3:由于反应后, 生成的气体NO和NO2, 就是硝酸的还原产物, 从氮原子守恒的观点求解 (此方法思路更简单, 求解更迅速) 。

在上面的指导中, 老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变化所遵循的原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 弄清楚在这些原理存在下, 变化存在的特点, 从而寻找出多种多样的正确途径。通过训练, 就能提高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三、利用结论开放, 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利用结论开放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结论开放题的特点是多结论或无固定结论。这类试题解法灵活、思路广, 既能巩固、深化原有知识, 又能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批判性。

例3 设计实验, 证明某混和气体中含有CO2、SO2、C2H4三种气体?

对此试题的解答, 关键是明确先检验什么物质, 并选用什么试剂来进行检验。CO2、SO2都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CO2、C2H4都可以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如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C2H4的话, C2H4氧化后, 还会产生CO2。此问题错综复杂, 要求学生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 排除物质之间的相互干扰, 对所拟方案要进行反复验证, 不断修正, 探求出以下合理的设计方案 (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下列试剂的洗气瓶) 。

结论1:undefined品红undefined溴水undefined石灰水

结论2:undefined品红undefined石灰水undefined溴水

结论3:undefined品红undefined石灰水undefined高锰酸钾

结论4:undefined品红undefined石灰水undefined点燃

开放式思维 篇9

一、开放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在压抑封闭的环境下, 思维也会随之受到禁锢, 这样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 效果都会很不理想。而我们以往的思想政治课堂大多都处于一个封闭压抑的状况, 在课堂上, 教师马不停蹄地给学生讲解分析各个知识点, 学生在下面忙着写和记, 在课外, 学生也是两点一线地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这种封闭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下, 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使得很多学生变成了除了读书什么都不知道的“书呆子”。因此, 作为教师, 要带领学生打破封闭的环境, 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真实地接触社会, 让学生在社会这个更加开放的大课堂上进行学习, 在更加开放真实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生动的直观材料,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二、开放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往往局限在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的模式中, 在这个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个单向的信息流动过程中,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被剥夺了话语权, 而随着话语权的丧失,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渐退化。因此,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师生观, 开放师生关系, 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平等的对话, 作为学生, 不仅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课, 还要主动的进行思考和探究, 而作为教师, 也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输知识, 教师也应当学会倾听, 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这样, 师生之间的交流就变成了双向的交流,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可以彼此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 并且在情感上也拥有一个更好的沟通途径。可以说, 在开放的师生关系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拥有一个更加轻松的心境, 这样,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也会大有改观。

三、开放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教材内容构成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虽然教材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 但教材内容毕竟十分有限, 如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之上, 难免会让教学内容变得僵化, 脱离生活实际, 影响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要学会灵活的运用教材, 把教学内容作为基本点, 然后以点向外扩散, 积极吸取教材以外的知识, 把教材内容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这样, 教学内容既不会脱离教材, 也不会拘泥于教材, 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加丰满而具有时代气息。

四、开放问题设计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 问题的设计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 教师总是习惯于设计一些具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而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往往也是按照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标准一条一条地往上靠。这种问题虽然在帮助学巩固理论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这种封闭式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 影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因此,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 设计一些具有个性化的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 但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却能让学生成长于无形之中。例如, 在上完了《实现人生的价值》这课的内容以后, 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认识自己和朋友”, 让学生写出自己和朋友的爱好、特长、优点, 然后把自己与朋友的爱好、特长和优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自己或者朋友的值得借鉴的部分, 然后借由这些值得借鉴的部分逐渐引申出“如何利用这些特长和爱好来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这样一个问题并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 比起让学生直接回答“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人生应当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 学生必然会对这种个性化的问题更加感兴趣, 在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的问题中, 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 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升。

总之, 开放的课堂是符合思想政治学科特征的, 是学好思想政治学科的有效手段, 作为教师的我们, 要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和观念, 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学生在开放的思想政治课堂上获得思维和眼界的拓展。

摘要:思想政治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 然而, 长久以来, 这门课程都以封闭枯燥而著称, 过度封闭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实现, 因此, 对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问题。在本文中, 笔者就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 就如何打造一个开放的思想政治课堂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开放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娄昇晨.努力创建新型的高中政治课堂[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2年01期.

[2]王霞.刍议新课程理念下开放思想政治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 2013年第73期.

开放式思维 篇10

一、实现教学内容和环境的开放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生物界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生物科学与医学制药、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课堂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因此,实施开放式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实验室、图书馆,走进社区和社会,在体验中产生创新的灵感,从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生物选修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时,笔者除了让学生在教室里亲自动手做葡萄酒以外,还引入了当前的时尚元素———“酵素”的制作,让学生借助互联网,了解什么是酵素,水果酵素的现状,用生物学原理分析目前制作的水果酵素含有哪些成分,自制的“酵素”是否有减肥、保健的神奇功效,对健康有什么样的风险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对资料的整合,以及结合生物学原理的分析,认识到“酵素”的本质是一种酶,而“水果酵素”是一种自然发酵制品,由水果释放的和添加的糖、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或是酵母产生的酒精、氨基酸、维生素等代谢产物,再加上大量乳酸菌或酵母菌的菌体组成的混合物,水果来源的酶含量极低。因此无论从原理还是实际成分来说都无法达到“水果酵素”所宣称的种种神奇功效。同时,由于自然发酵不易控制,容易造成杂菌污染产生毒素,以及生成其他有害物质。饮用这样的“水果酵素”,反而会增加健康风险。因此作为学过生物学的学生,一定要能用生物学的观点去看待社会的时尚元素,不能盲从,要有批判性思维。

二、实施问题教学的开放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学生的思维就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被打开,进而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提高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和层次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发散性,即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工作中我们碰到的问题,常常是开放性的问题,但反思目前的课堂,仍然存在轻思维而重标准答案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所谓开放性问题,就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果某一个角度不可能,再从另外几个角度思考。尽管几个角度可能最终都会被否定,但也比直接从某一角度去思考更有价值。因为它重在思维的过程,而不在于结论的本身,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人教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利用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都是红眼果蝇,然后让F1代雌雄交配,F2红眼(雌、雄)占3/4,白眼(雄)果蝇占1/4,由于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所以推知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那么究竟控制这一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染色体上呢?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摩尔根及其同事的设想———“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遗传现象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但直接提出这样的假设有点硬塞给学生的感觉,因为如图1所示,果蝇性染色体上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位于“Ⅰ”区域,即位于X染色体上,Y上没有其对应的等位基因;第二种位于“Ⅱ”区域,即基因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域;第三种位于“Ⅲ”区域,即位于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域。于是在进行教学时,笔者进行了以上三种假说,再用三种假说设计实验去解释实验现象,很快发现第三种情况与现象不符合,再通过设计测交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发现还是无法确定基因的位置,于是引导学生设计正交和反交实验,得出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的结论。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发散思维引领和培养,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

(二)设计层次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布鲁姆从学生认知过程维度,把教育目标按从低到高的层次分了六大类(如图2),但在实际的问题设计中,很多时候我们只使用了低级的思维方式,如识记、描述、解释等层次,而不关注高级的思维方式,如评价、建议、创造等。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去训练、培养学生高级层次的思维,引导学生有一个独特的想法,就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1)写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图解(记忆);(2)根据图解总结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理解);(3)请根据有氧呼吸的反应式分析指出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产与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应用);(4)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分析);(5)请结合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评价为什么种子要晒干保存?为什么水果、蔬菜等要放在冰箱里保存?对于板结的土壤为什么要及时进行松土?皮肤破损较深的患者,为什么应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针(评价);(6)结合你所学的细胞呼吸知识,请你对如何科学减肥、如何进行有氧运动、水稻如何合理灌溉等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

另外,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关注自己的问题设计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其中要用到针对不同层次等级的关键词,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也可以让学生随机抽取。这样教师就可以控制问题的差异性,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思维,必定能让学生形成独创性的思维。

三、实现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

图3是美国国家培训实验室进行的一项研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24小时后知识保持率。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使知识的保持率更高。因为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展示、质疑、向他人教授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发明创造的先导。如达尔文在观察到植物幼苗的顶端向太阳照射的方向弯曲的现象时,就想到了它是幼苗的顶端因含有某种物质,在光照下向背光一侧转移的缘故。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和质疑中锻炼直觉思维。

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的过程中,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充分展示和质疑的机会,学生提出了几个非常有创造性的问题:(1)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那为什么癌细胞不分化呢?我们能不能让癌细胞也分化,那不就可以治疗癌症了吗?(2)能不能利用癌细胞这种无限增殖的特点,转借到衰老细胞上,让细胞不衰老,从而使人的寿命延长呢?(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教室里的其他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我们看到了“三交”(交流、交锋、交融)、“三声”(掌声、笑声、辩论声)的思维课堂,在“三交”中思维不断碰撞,创新潜能不断被激发。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

倡导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分三步来完成:(1)提出研究问题;(2)合作研究;(3)成果分享。例如在学习动物细胞工程中单克隆抗体的研究阶段,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你们在惊叹米尔斯坦和柯勒设计了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实验方案来制备单克隆抗体,那么你们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去大胆想象,也设计出类似的创新方案来生产单克隆抗体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提出了能否通过其他工程手段来实现。于是笔者让学生课后通过相关书籍和网络进行探索。经过小组研究,最终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基因工程方案),即把癌细胞中的无限增殖构建基因载体导入到浆细胞中;方案二(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方案),由于控制细胞无限增殖的基因(pr G基因)在细胞质中,因此取出浆细胞的细胞核,将其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癌细胞中,得到重组细胞,最后进行细胞培养,即得到单克隆抗体。在充分肯定这两个方案的同时,笔者又让学生对这两个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并找出不同方案的本质,即获得既能无限增殖又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2]

这样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方法去寻找方案,然后再用集中性思维和求同思维的方法分析比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

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开放性教学,就是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参考文献

[1]王万清,宋海霞.研读课本,寻求能力立意支点[J].中学生物教学,2013(10):37-39.

开放课堂,放飞学生的思维 篇11

一、为课堂做好完美的准备

1.课前做什么最好?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如果需要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就不能每次都以读课文或者默写单词开始,否则会让学生产生疲乏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初中英语教学要求,进行类似新闻播报、演讲时刻、单词接龙赛、经典英文歌曲欣赏等活动。老师要有一定的学期计划,使这些课前活动成为一个project,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最后可作为成果展示。比如新闻播报,要求每节英语课都有学生按学号进行准备,播报的内容必须是最新的新闻,学生必须整合新闻材料并脱稿播报,播完可进行提问,检查听众的收听情况,不仅加强了播报员的口语能力,也提高了全体听众的听说能力。

2.如何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积极状态?

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课堂的开始是很重要的,它或多或少决定了这堂课的成功与否。要想从上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调动起来,老师应该在课前布置恰当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和教师心中有同一张“谱”,师生才能配合默契。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初中生不再像小学生一样幼稚,已经不喜欢各种比赛或游戏了。其实,游戏自古以来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它不仅属于孩子,也属于大人。能把学生鼓动起来,老师就赢得了课堂,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应设置一种竞争状态,告诉学生这堂课的竞争结果和奖惩规则,并且在整节课堂中实践它。

二、怎样解决课堂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如何解决语法错误?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语法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老师听学生讲句子同时还不停地纠错,这是很不合理的。我们通常称不停纠错复读的老师为“echo”,他们的做法不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不了学生大声说话的习惯。因此,对于学生在口语中所出现的并不妨碍表意功能的错误,或在以后的语言积累中可以自行改正的错误,我们尽量避免纠正。但也不是说老师可以完全视而不见,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在每一节课都可设一到两位Grammar Police,他们的任务是听回答问题的同学的基本语法,如果有错,比如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没有加s,“警察”就有权当场写罚单,罚单设计的非常简单,一般只写上时间、姓名和错误原因。一堂课罚单超过5张就要为同学们唱一首英文歌曲,长此以往,一些低级的语法错误就渐渐灭绝了。

2.英语课上有学生讲中文怎么办?

真正有效的英语课堂应该是尽量创造全英文的环境,不管说的好与不好,养成英语课不说中文的习惯能够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学习精神;没有中文,学生的注意力需要更加集中;没有中文,学生有更多机会用英文解释英文,听说能力都得到锻炼了。在每节课上,老师可准备黄牌、红牌若干,上课就像踢足球似的讲一句中文发一张黄牌警告,三张黄牌变成一张红牌,持红牌学生就要想办法争取回答5个问题进行抵消,不然就算在平时成绩上,老师在这里就要起到监督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养成了说英语的好习惯。

3.学生的声音太轻怎么办?

培养学生大声说英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会影响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长此以往,老师无法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学生也无法有效地通过大声朗读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发音,这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所以教师可以分别请坐在最后一排或者角落里的同学担任“分贝师”,他们碰到说话声音特别轻的同学,可以举牌表示听不清。这个牌子是事先准备好的,如果轻到听不见,就是0分贝,轻得像蚊子叫,就只有1分贝了。不合格的人需要重复自己的话,直到分贝师不再举牌为止。持之以恒,大声说话就成了习惯,反之也适用。

三、怎样的课堂活动最有效

面对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果要问哪种最有效,那么应该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活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可以有目的地选择最有效的活动。以PPP教学法为例,在Pre?鄄task preparation这个过程中,老师一般以复习旧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因此可设置一些密度较大的分大组开火车比赛活动,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进行复习,比如Quick response、背单词、互相出题回答等。While?鄄task procedure部分的机动性很大,一般情况下分两个部分:新授部分,可多设计Pairs 活动,操练新学的句型或者对话;提高部分,可设计以3-5人为单位的小组活动,比如对话讨论、设计对话内容、造段落等。在这个过程之后,一般由组内一个成员完成大段陈述,也可要求其他同学辅助板书、肢体语言等,同时也可分大组进行猜测活动,请若干同学上讲台与下面的同学对话。Pro?鄄task activity一般可以按班级人数平均分小组进行表演,人人参与,或者可以分给每个小组一定的任务,进行全组活动,活动的使用和设计是一种复杂的工作,活动的选择同样是一件重要的事,相信更多的实践可以带来更多的灵感和经验。

开放式思维 篇12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放初中数学教学,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 师生关系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教师往往是先阅读、分析、研究数学教材后, 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但有时教师会神情严肃地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 甚至有时会独霸课堂, 搞“一言堂”, 向学生不断地“灌输”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 而学生只能被迫接受.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厌倦数学, 从而使师生关系“僵化”,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更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高.普罗塔戈有一句名言:“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所以, 开放数学教学,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先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也就是说, 师生关系应该是融洽的,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而不是师道尊严式的对立关系.教师除了应有的教学职能以外, 更应成为一位朋友,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一位帮助发现真理, 而不是拿出真理的合作者.例如, 课前教师可尝试和学生一起利用课本和网络课程资源, 先对本节课进行策划, 并引导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解决前置作业, 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解决本节课的知识和问题.

总之, 教师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和学生一起参加有意义和有创造性的数学活动, 互相辩证、讨论、激励, 共同研究出成果.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开放初中数学教学,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开放教学过程

开放教学过程是开放初中数学教学, 激活初中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开放教学过程是指充分利用资源, 放手让学生去做数学.它强调学生自觉地参与、投入,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并在教师主导下, 让“火花”变成大火燃烧起来, 使学生敢于思考未知问题, 敢于否定已有结论, 敢于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案例1】 已知a、b满足ab=1, 那么

解法一 (特值法) :将a=1, b=1 代入所求式子, 得

解法二:将代入所求式子, 得

解法三:将ab=1代入所求式子, 得

解法四:通分得. (其中因ab=1, 故有a2b2=1)

引申扩展:已知a、b满足ab=1, 那么

可见, 此案例通过分组讨论、研究, 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开放了教学过程, 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 开放教学并不是完全开放, 教师要把握好开放的度, 开放多少, 开放多深,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高低、教材内容等实际情况来定夺.这样“适度”开放教学, 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

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是开放初中数学教学,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措施.开放性数学问题可诱导学生发散思维, 与传统封闭型问题形成鲜明的反差, 学生特别感兴趣.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为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既开放了数学教学, 又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谓一举两得.

【案例2】 在《游戏公平吗》一课的课前, 我设计了一题合作型开放性前置作业.

1.学生同桌两人合作, 做20 次掷硬币的游戏.要求: (1) 一人负责掷硬币; (2) 一人负责记录数据; (3) 借助计算器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 (正面朝上的次数和总次数的比) 和反面朝上的频率 (反面朝上的次数和总次数的比) , 并填在下面的表格上.

2.汇总本班各个学习小组实验数据.

3.累计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 分别计算实验次数累计进行到20、40、80、…、320时, 硬币正面朝上的频率, 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观察所作的折线统计图,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作业完成效果:课前, 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了繁重的实验过程, 记录了许多实验数据;课堂上, 学生交流讨论, 展示实验结果, 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内容.在统计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花费时间去搜集数据, 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如果我们善于在课前布置这种合作型作业, 为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开放性数学问题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 体会到与人交流、合作的乐趣, 增强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感受到数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价值.可见, 在解开放性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注重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 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是开放初中数学教学,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措施.

总之, 任何一个系统只有开放, 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 才是充满生机、有序和持续发展的系统.同理, 初中数学教学只有走出封闭的教学模式, 走向开放, 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双基”的同时, 更要注意开放初中数学教学,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数学人才.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变化、开放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需要, 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 初中数学教育必须面向新世纪, 不断改革, 在走出传统的、封闭的数学教学模式的同时, 开放初中数学教学,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此, 从师生关系、教学过程、问题设计这三个方面探究开放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上一篇: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下一篇:“玩”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