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放式创新

2024-09-30

城市开放式创新(精选12篇)

城市开放式创新 篇1

天津市城市集体经济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手工业合作化时期建立起来的, 后经60年代初期和70年代兴办区街集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达到49万人, 占全市职工总数的22.6%, 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3%, 集体商业零售额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的27.5%。但是, 在长期计划经济时期, 由于“左”的思想影响, 经济上搞“一大二公”和升级过渡, 特别是在文革中搞“割资本主义尾巴”, 使本来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四自”原则的集体企业形成了政企不分、统负盈亏、吃大锅饭的“二国营”, 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经过拨乱反正, 不断探索和深化改革, 集体经济从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适应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新的巨大贡献。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程, 天津城市集体经济体现了创新发展的时代特色。

一、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历史性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天津集体经济获得了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1979年, “知青返城”带来40万青年等待就业的巨大压力, 成为当时比较突出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市委、市政府把广开门路,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安置待业青年, 作为大事来抓, 1982年市政府建立了集体经济办公室, 负责调查研究, 制定政策, 协调关系, 指导服务, 促进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发展。同年, 为解决商业服务业网点不足、群众生活不便问题, 市政府又决定大力兴办集体商业服务业, 在繁荣市场、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 积极安置待业青年就业。经过几年努力, 天津呈现了多渠道、多形式、多行业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格局, 形成区街企业、劳服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校办企业、民政福利企业、厂办集体企业 (工商企业兴办的集体企业) , 社会办集体企业 (指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办的集体企业) 以及职工消费合作社等多种组织形式, 涉足工业、商业、运输、建筑、文教等行业。到80年代后期, 天津新办集体经济已累计安置待业青年近40万人, 从业人员高达25万人。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 国有企业结构调整, 天津在工业、商业、建筑和交通等行业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 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结构调整和分流富余职工的重大决策。实行“一厂两制”和“扶上马、送一程”政策。多种经营企业实行集体所有、自负盈亏, 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机制, 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许多行业和单位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 有的占据了“半壁江山”, 有的主动退出, 多种经营成为经营主体。到90年代中期, 天津多种经营企业9000余家, 从业职工24万人, 其中80%是富余职工, 年总产值114亿元, 年创利税7亿元, 为天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 按行业归口管理的“大集体”企业和供销合作社, 转换经营机制, 恢复合作经济本来面目, 摆脱“二国营”模式, 改革分配制度, 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拓展对外开放, 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在改革开放的前十一年, 天津二轻集体企业仅出口创汇就达到15.3亿美元。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天津城镇集体职工高达72万人, 占全市职工总数的25%, 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3%, 集体商业服务业零售额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6.8%。改革开放催生了集体经济历史性大发展。

改革开放初、中期, 天津城市集体经济获得大发展的经验主要有四点:

一是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起了决定性作用。依靠群众、各方支持、政策扶助、法律保障这是集体经济实现历史跨越的根本。在10年内, 天津先后制定十几个政策性规定。1994年市政府以15号令发布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细则, 扩大集体企业自主权, 鼓励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以多种形式发展。这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

二是集体经济率先改革, 不断增强企业活力。首先实行分配制度改革, 打破平均主义, 破除大锅饭, 不端铁饭碗, 转换经营机制;其次实施承包、租货经营、试行股份合作经营。市政府于1991年制定《城市集体企业股份合作经营暂行规定》, 率先在全国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城市集体企业以“负担轻、机制活、政策优惠、市场导向”的优势, 成为天津经济的一支生力军。

三是决策科学、执行有力。市委1980年以103号文件做出重大决策:发动群众、广开门路,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目的是:为千家万户解愁。方法是:依靠广大群众。举措是:千方百计、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解决群众问题。1982年市长李瑞环经过调研, 决定大力兴办集体商业服务网点, 他亲自带领综合部门现场办公, 简化手续, 切实解决起照、资金、场地和业务渠道等问题。1987李瑞环又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方针, 探索了“一厂两制”的企业发展模式;提出要“扶上马、送一程”, 这为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安置富余职工找到了一条出路, 也是国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调整结构、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提升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四是把握发展规律, 引导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突出自身特点。比如, 强调新办集体经济实行“自愿组合、自筹资金, 自负盈亏、自主经营, 按劳分配、民主管理, 集体积累、自主支配”的四十字方针, 不走“二国营”老路。强调“大集体”企业和供销合作社, 摆脱“二国营”模式, 恢复集体经济本来面目, 以多种形式放开搞活。

二、在体制转型中完善发展方式

1995年之后, 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 我国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加快所有制结构的战略调整, 集体经济进入制度变革、体制创新的转型发展阶段。随着改革深入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税务部门取消了对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 财政部门不让用国有资产兴办集体企业, 三资企业和私营经济形成了强大发展优势, 统计部门对规模以下小企业不再统计, 工商部门坚持职工入股占主体的就是私营;传统集体企业改一个少一个, 集体经济增长放缓, 人员减少、效益下滑;许多企业发展观念、运行体制、产业结构、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体制要求。面对着历史性考验, 集体经济必须创新发展方式。

1997年初, 市政府提出《关于城市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 要求城市集体经济按照集体经济特点, 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理顺产权关系,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放宽政策, 理顺管理体制, 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决定在城市集体经济中实施第二次创业, 以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实现发展规模的扩张和发展质量的飞跃。

党的十五大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提倡和鼓励发展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1998年, 天津13个委办局联合制定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 (包括集体) 小企业的实施意见, 市政府集体办又制定了相关实施细则及区街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规范出售集体企业和集体资产行为, 通过改、转、租、卖和关停并转, 加大资产重组力度, 盘活存量, 扩大增量, 培植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 激活了一批小企业, 关闭出售了一批难以维持生计的集体企业。1999年, 城市集体企业已组建了10个企业集团, 650家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 500家企业按有限责任公司改组, 5万多名集体职工成为股东, 350家企业实行兼并、出售或转为私营, 6500家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和公有民营;集体资产运营、管理、监督、服务体制基本确立。

第二次创业使集体经济发生了五个变化:传统封闭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社会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传统生产经营体制向资本经营体制转变;传统资本积累方式向资本集聚方式转变;传统集体共有的产权制度开始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传统以行政为主的管理体制开始向以资产为纽带、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转变。在第二次创业中, 集体经济实施了结构创新, 使第二产业“调高”, 第三产业“调强”;实施了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拉动”、“调整驱动”、“人才带动”、产学研联合,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实施了制度创新, 建立出资人体制, 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了管理创新, 使传统“管人”、“管钱”、“要数”、“要税”的管理转变到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提高资产经营绩效、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上来。这使集体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了生机活力。

1999年底, 集体经济 (不含归口管理的“大集体”) 生产经营总值365.7亿元, 实现利税26.8亿元, 总资产291亿元, 净资产103.5亿元。这表明, 天津集体企业数量在减少, 但总量在扩大, 运行质量在提高。

在转型期, 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经验有三点:

第一, “发展是第一要务”。改制不是目的, 而是为了发展改革, 改制一定要结合企业发展规划, 宜大则大, 宜小则小, 通过改革、改制, 优化资源配置,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 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积极性, 适应市场, 加快发展。“一卖了之”、“一股就灵”、“一股独尊”之风, 效果并不好。

第二, 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实践证明, 企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才能科学发展, 企业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改革既要维护出资人的权益, 又要尊重职工的意愿, 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 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第三, 改制要多种形式。改制即变革企业的产权制度, 这包括:资产重组、合资合作, 兼并收购、租赁、承包、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转让产权等。企业情况千差万别, 按发展需要决定财产组织形式最科学, 企业适宜哪种形式就采用哪种形式。股份制是主要形式, 不是唯一形式, 切忌搞一刀切。

三、在共同发展中, 创新发展模式

中国已加入WT0, 市场竞争全球一体化, 信息与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为了使集体经济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中加快发展, 天津市成立了城市集体经济联合会, 以联合的优势、创新的理念、自律的机制、诚信的作风, 为中小企业和集体经济提供多方面服务。在近10年的创新、探索中, 我们的体会有六点。

第一, 在理论和实践上要破除“消亡论”、“退出论”的影响。集体经济从本质上更能体现以人为本, 更有利于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集体经济将长期存在。消亡的只是传统观念和“二国营”模式。“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必然以多样化形式日益发展。

第二, 必须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明晰产权归属, 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要明确权责, 按发展需要优化股权结构, 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要实现政企分开, 理顺企业与上级单位的责权利关系;要保护严格, 建立资产经营、管理、监督机制;要提升股东素质, 健全所有者治理结构;要培育经理人队伍,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 探索多种实现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包括:按集体经济原则、灵活自主经营的集体企业;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以集体资产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集体资产和职工股权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职工股权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制企业;集体经济联合组织;以联合资产投资创办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第四, 更新发展观念。发展观的核心是:为什么发展?想不想发展?怎么样发展?新时期, 企业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既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创造活力, 又要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要真心依靠群众, 激发员工活力, 提升员工素质, 激励员工成长, 使企业和员工共发展;确立和谐发展观, 要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 摆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塑造团队精神, 坚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 做生态良好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五, 创新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是发展理念、原则、目标、战略、机制、途径的统一体。发展模式是赢利模式, 更是市场竞争模式。创新发展模式的核心是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不断创造新客户、创造新价值, 努力节能、降耗、做环境友好型企业, 靠品质优赢得顾客, 靠服务优赢得顾客, 靠管理优提高效率和效益。要善于借鉴成功企业经验和失败企业的教训。要通过创新, 激活人、资本、资源, 让一切创造新价值、创造新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六, 构建企业文化。列宁在论合作制中强调创建合作社文化, 世界合作经济典范蒙德拉贡联合公司把以人为本和创建企业文化作为原则而提出。中外成功企业都已创建拥有自已特色的企业文化。集体经济中的皎皎者都在创建企业文化上有自己的特点, 就是团结互助、奋力拼搏、乐于奉献、共同富裕, 这种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不竭的力量。

集体经济融入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以后, 创新发展模式, 形成了一批集团化企业, 如三源电力集团、山华集团、郁美净集团等;涌现了“津工超市”、“精华石化”、“津滨石化”、“华益物业”“东方制鞋”、“精英达塑料”、“油田运输”等一批骨干企业;涌现了“独流老醋”、“百业商贸”、“大桥道食品”、“鸿起顺餐饮”、“山华运业”、“万荣化工”等一批经营有特色、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天津集体经济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 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必将继续为天津的现代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城市开放式创新 篇2

“封闭式创新”(The Closed Innovation)是指20 世纪80 年代以前企业通用的创新模式,该模式指出:成功的创新需要企业全过程强有力的控制,企业必须自己研发技术并生产、销售产品,企业还必须提供售后服务、财务支持。该模式的实质是封闭的资金供给与有限研发力量的结合,其目的是保证技术保密、独享和垄断。

该模式的核心是在严格控制下,企业通过资助大规模的内部实验室来开发技术,以此作为新产品来源的基础,从中获取高额的边际利润。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研究部门被认为是成本中心,而开发部门则被认为是利润中心,两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之间存在着一堵很难沟通的“高墙”

表1.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研究部门与开发部门的冲突

封闭式创新相当于在企业的边界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墙,无论是在企业的研发、销售还是服务阶段都与外界隔绝。封闭式创新之所以能够为企业带来成功,是因为它在企业内部创造出了一种“良性循环”。在图1中,企业投资于内部研发项目,然后开发出很多突破性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可以使企业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服务,实现更高的利润,接着再投资于更多的内部研发项目,这又会导致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并带来新一轮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推广,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图

1、封闭式创新中企业内部的良性循环

2.企业创新模式发生变化的原因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封闭式创新过分强化和控制自我研究功能,结果往往意味着:①那些无力承担高额研发投入的企业将处于竞争劣势;②大量的技术因过度开发或者与市场需求相脱离而被束之高阁、不能获利;③企业内部不断有怀揣重要创新成果的骨干力量离职出走、另立门户;④企业无视外部众多优秀且廉价的同类创新成果而导致“闭门造车”;⑤因局限于既有的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企业不能应付快速变化与新兴的市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以下众多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导致企业创新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1)知识资源配置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学术机构研究能力和研究质量的迅速提高,使得知识由以前富集于企业研究部门和科研单位,转变为广泛分布于产品价值网络中的各个节点,知识的自然配置打破了只有富裕的企业和富裕的 国家才能开展创新的垄断局面。

(2)人力资源的变化。高素质人才的就业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由以前的忠诚于企业,转变为忠诚于职业;劳动力市场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拍卖市场”,对于高素质人才,企业只能“价高者得”;国际移民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逐渐放宽,促 进了国际人才的流动,进而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跨国流动。

(3)风险投资产业的变化。以往在风险投资资源十分贫乏的时候,从大企业里走出来的员工,即使拥有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和创意,但由于缺乏资本的投入,他们另起门户的希望往往也会落空,同时那些想要吸引有能力的专家离开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的新创企业,也经常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发展资本而严重削弱了企业的吸引力;风险投资产业的蓬勃发展则使得大量“小而专”的企业得以生存,后者也能够提供更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回报机制,从而大大诱惑了资本与人力、丰富了技术市场的资源供应,使许多商品和服务向市场推广的速度越来越快。

(4)创新成果实现机制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了创新的崭新局面,使得创新成果的实现可以在更多种途径中进行,很多以前只能被搁置起来的“无用”研究成果,现在可以在外部寻找更多的实现价值的机会,并且随着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外部机会越来越多.(5)市场主导力量的变化。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过程中,消费者和供应商的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广博,消费者和供应商主导企业经营的时代逐渐到来。(6)创新成败决定因素的变化。技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变短,使得外界对创新速度的要求更甚于对创新质量的要求。麦肯锡的研究显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超过开发预算而及时将新产品导入市场的项目要比未超出预算而延迟 进入市场的项目获得更多的利益;新产品拖后6个月投放市场,5 年内的累计收益将会减少17%~35%;如果开发投入超出了预算的50%以使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那么收益仅仅减少4%。上述变化使得以前“大实验室式”的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的资源进行高成本的、“秘不示人”的封闭式创新根本不能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企业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和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创造价值的重要来源,与之相对应的创新模式就是“开放式创新”。

3.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The Open Innovation)是指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企业通用的创新模式。JoelWest 和Scott Gallagher(2006)将其定义为:系统地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广泛资源中鼓励和寻找创新资源,有意识地把企业的能力和资源与外部获得的资源整合起来,并通过多种渠道开发市场机会的一种创新模式。它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创新环境的开放性。例如,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具有高度开放性、资本市场的开放性、人才的高度流动性;②创新主体的开放性。开放式创新的主体不仅包括企业本身,而且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机构等;③创新资源的开放性。公共知识库、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用户都成为 创新源泉;④创意开发的开放性。以前被束之高阁的创新“副产品”(即对自己用处不大的创新成果),现在可能通过授权或专利许可的方式向外部转让,或者与外界进行合作开发,只要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即可。[3]例如,太阳微系统公司(缩写为SUN)目前是工作站市场的领先企业,其创意主要来源于著名大学的实验室。例如,其工作站微处理器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成果,操作系统来源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的UNIX 系统,图形界面软件系统来源于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XWindow。通过这种“拿来主义”的组合创新策略,SUN 公司比IBM、HP 等公司在工作站方面的研发投入要少得多,却获得了更强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核心理念就在于不再区分创新是来自于内部还是外部,把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封闭式创新模式下的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以期以最小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实现创新成果,并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它是均衡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来产生创新思想,不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传统的产品经营上,还极寻找外部的合资、技术特许、委外研究、技术合伙、战略联盟或者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来把创新思想变为商业现实,以尽可能多地为企业创造收益。因此,开放式创新强调组织的“无边界化”,即必须消除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创新流动的界限,这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将大大超过付出的成本(见图3)图

3、开放式创新中企业创意的内外部循环

最后,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仍然需要建立内部研发机构,不过其作用已经从以前的进行垄断的突破性创新研究转变为:确认、了解外部丰富的创新资源,与之结成联系并从中挑选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资源;弥补企业外部尚未进行的研究空白;将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整合起来,以形成更为复杂的创新组合;将创新成果出售给其他可以将其应用于自身业务体系的企业并从中获得额外的收入和利润。开放式创新还扩大了企业内部研究人员的职能范围:以前企业研究人员的职能就是简单地在企业内部发明新技术;现在,他们还担负着促进技术流入、流出企业的职能;除了促进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外,还要担任技术流动的中介人。4.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的原则比较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用表2 对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的原则进行详细对比。

二、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企业案例分析 1.“蓝色巨人”IBM 公司

1945 年,IBM 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建立了第一家研究中心,随后在纽约和苏黎世建立了专门的公司研究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招募的都是最好学校里最优秀的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IBM 向他们提供最先进的研究条件,并 许诺给予他们极大的研究自由。IBM 甚至把研究部门与开发部门分割开来,以保证科学家们专注于基础研究。1964 年,IBM 推出了革命性的系列

产品———系统 360(system 360)系列计算机,总投资金额超过了40 亿美元。计算机的关键元件、关键子系统、外围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以及整个系统的各个部分,甚至键盘、穿孔卡片、电源这些小得不可思议的部件都由IBM 自己生产。IBM 还通过自己的直销机构向全美国地区销售系统360 产品,并由自己的相关部门向消费者提供融资安排、维修服务和技术支持。系统360 产品为IBM 带来了巨大成功,其销售收入从1964 年的28.6 亿美元上升到1973 年的110 亿美元,同期净利润由3.64 亿美元上升到15.8 亿美元。IBM 还掌握了大量专利技术,其研究人员五次获得诺贝尔奖、六次获得国家科学奖章。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上述种种破坏创新模式的因素的出现,以往战无不胜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已经不能为IBM 带来利益。1993 年,对于IBM 来说是一个难忘而痛苦的一年,因为此时的IBM 不得不面对市场竞争中“四面楚歌”的尴尬境界。在经营业绩上,到1993 年底,尽管IBM 的营业收入达到了627 亿美元,但是其利润却只有区区的1,000 万美元。IBM 不得不进行创新模式的转变。下面就是IBM 进行开放式创新的一些实践及结果:

IBM 认为创新不仅仅是在公司范围内进行,还应通过与其他合作伙伴的协作进行创新;同时创新的领域也是广泛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包括服务创新、业务流程的创新、业务模式的创新、管理与文化的创新、政策和社会创新等。在这种观念引导下,2005 年IBM 向外无限制开放500 项软件专利。这是为了在一个开放式的技术平台上,帮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创新,这些合作伙伴的外部创新,又等于推动了IBM 构建的价值链实现创新,共同构建一个积极的商业生态系统。IBM 坚信,从长远看,通过帮助其他企业建立技术生态系统,IBM 将最终受益。它是Linux 和Java 这两种软件最有力的支持者,__投入巨资的目的只是希望它们帮助IBM 将其自身的产品连接起来,并将这些产品与其他公司的硬 件与软件整合。IBM 还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即兴大讨论”(Innovation Jam),这项活动从2001 年开始,集合内部员工、客户、咨询师、员工家属等“外人”进行关于创新的探讨。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在线头脑风暴,2006 年的大讨 论吸引了来自104 个国家的15 万名参与者。在两场72 小时的讨论中,参与者共发表了46,000 个想法,综合了IBM 最先进的研究和技术并结合他们自身的应用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新兴商业机遇。IBM 计划在两年内投资1 亿美元支持其中的10 项创意,被称为“1 亿美元买创意”。IBM 也在积极地进行业务转型,即将自己塑造为一家为企业提供创新手段(如创新组织结构、创新财务支持和实际运作)的企业。据《商业周刊》显示,在2001 年全球IT 企业的100 强排行榜中,IBM由于连续12 个月的营业收入累计达到了900 亿美元、利润282 亿美元的骄人业绩,使之在全球IT企业100 强排行榜上名列前茅。2.美的集团的“全民创新”

美的集团是中国目前最具规模的白色家电生产企业和出口企业之一。从1968 年成立的一家生产塑料瓶盖的小厂,到1980 年进入家电业,再到成为今天的家电行业领袖,它的发展历程是实施创新和不断调整创新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促进 组织发展的典型案例。过去若干年,美的集团习惯于将创新这条“生命线”维系于自己的专业研究机构。美的通过技术引进、吸收、创新相结合,强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造了美的一度的辉煌。但是,随着同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产品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据统计,2005 年中国风扇制造业向市场提供的800 多款新产品中,大多数产品只有一个季度的市场生命周期,产品的更新速度高达39.65%。在进行市场调研并分析大量调查数据后,美的意识到,没有人能比消费者更了解消费者,由此创造了创意与创新“走群众路线”的开放模式,即向消费者征寻新产品创意,并请消费者参与到产品前期的研发活动中来,让研发人员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以适时互动完善新产品。2004年,他们进行了第一次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尝 试———举办“第一届美的风扇产品设计大赛”,涵盖风扇产品外观、用途、功能、材质及内部结构五方面的创意,很快收到了近3,000 幅作品,为风扇产品注入了新的构思和活力。受此启发,美的随后又与社会各界有兴趣者以及多家专业设计机构、学校和门户网站联手,征求健康及新能源产品的创意。后来发现,根据这些创意开发出的产品,往往概念更新,更受市场欢迎,有时甚至可发展为系列产品,如健康型风扇产品。在“全民创新”的基础上,美的推出了20 多款带有特殊保健功能的风扇新品,得到了众多消费者尤其是高端人群的青睐。在美的全年内销近1,000 万台产品中,这些新产品占到了30%。

三、结语

2006 年国家发布的《中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 年,中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国家是以创新型企业为基础的。尽管我国的一些企业也在积极地应用开放式创新,但是大量的企业仍然在进行封闭式 创新,以及进行大量的重复研发投入,这不仅导致了恶性竞争,而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因此,开放式创新是国内企业界急需吸取的理念与应用的实践.In his recent book, Chesbrough(2003)coined the notion Open Innovation to signify a new model for organiz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large R&Dintensive companies.According to this model, “firms can and should use external ideas as well as internal ideas,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paths to market, as the firms look to advance their technology”(Chesbrough, 2003, p.XXIV).It is contrasted with the old model, termed Closed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which companies generate their own ideas,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transform ideas into innovative products, produce these products, market them, distribute them, service them and finance them on their own(Chesbrough, 2003, p.XX).The Open Innovation model has, according to Chesbrough, emerged in the wake of factors under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osed model, in particular the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and mobility of knowledge workers, the flourishing of the venture capital market specializing in creating new firms and the increasing scope of capable external suppliers.Chesbrough studies the phenomenon of Open Innovation from the company-level perspective, that is, in terms of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and he illustrates his analysis with cases of large American companies such as IBM, Intel, Lucent and Xerox.综述

The notion of Open Innovation does not signify an altogether new phenomenon.Cohen and Levinthal’s(1990)concep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ddressed the particular competence that companies build in R&D, not only for managing internal innovation but also for being able to access and absorb external ideas, science and other kinds of knowledge inputs to innovation.Rosenberg(1982), Lundvall(1992), Pavitt(1998)and von Hippel(1988)among others, have addressed the interactive, cross-disciplinary and(mostly)interorganizational nature of innovative learning.What Chesbrough(2003)has added in his book “Open Innovation”, apart from offering a new term, i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internal” corporate modes of managing such more externally oriented processes of innovation..20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之间的竞争遵循的是“扑克规则”:每个企业都对外保持高度的神秘感,企业对研发信息的保密几乎上升到了国家机密的程度(不知底牌);只要拥有一项核心技术,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好牌致胜)。80年代以后,企业之间的竞争遵循的则是“象棋规则”:企业不再神秘,企业有多少“家底”外界都一清二楚,对研发信息没必要也无法保密(知道底牌);每一次竞争都可能是致命的,企业经营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必须准确把握未来的态势演变(打法致胜)。

城市开放式创新 篇3

关键词: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建设与管理;佛山市滨河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91-04

城市公园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其景观面貌和服务质量代表着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水平。公园免费开放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全新理念,得到了国内外各大城市的高度认同。

2012年初,为解决佛山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城市升级和环境再造,推进广东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的部署,经佛山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实施“佛山市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佛山市滨河公园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城市核心绿地系统,被列入“佛山市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随着城市升级计划的开展同时启动实施。

佛山市滨河公园位于佛山市中南部的佛山新城核心区内,北临东平河,长5 km,占地面积约65 hm2,通过露天泳场、湿地公园、迎水面、龙舟广场景观工程以及佛山公园滨河区改造提升等工程有机整合而成。由龙堤、湿地公园、露天泳场、儿童乐园、篮球场、五人足球场、滑板场、模型赛车场、绿道等节点及公众活动休闲区通过景观轴、文化轴、功能轴串联成体(图1)。自2013年底建成并对市民免费开放以来,不仅成为美化城市环境的生态工程、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更是成为佛山城市新的休闲游憩魅力点。本文总结了该项目的规划建设和日常维护管理方面的经验与特色,以期为今后城市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1规划与建设

1.1整合规划,打造特色

佛山市滨河公园为“佛山市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位于广东省4号及6号区域绿道中部,也是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22号线东平河生态景观林带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详细分析新城自然环境、绿化规划以及东平水系生态的基础上,以《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1]《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规划》(2011-2020)[2]《佛山市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3]为依据,以“水绿香”为理念,以“升档次、加层次、增色彩、添文化”为手段,以“生态环境优美、文化主题鲜明、岭南特色突出”为主题,为广大市民提供“高效率、慢生活”的体验区为目标,在更好地保护东平河滩生态环境基础上,利用“沿江河景观”和“水乡风貌”条件,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建设,打造公园的惠民、生态、文化和水乡特色。

1.1.1 惠民功能特色

滨河公园功能设置注重通达性、参与性、互动性,绿道建设贯穿整个公园,配套有露天泳场、儿童乐园、篮球场、滑板场、五人足球场、模型赛车场等功能区,较好地丰富和拓展了惠民功能。其中,占地约40 000 m2的露天泳场的设计建设充分整合了东平河的自然风光与公园绿道的功能配套,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7 500 m2的人造沙滩,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享“阳光”与“沙滩”的休闲去处(图2)。同时,整个公园融合了绿道工程,是佛山市九大社区示范绿道之一,为广大市民提供了绿色环保的骑行游憩场所(图3)。

1.1.2自然生态特色

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一是在充分保护东平河原有河滩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把湿地景观纳入公园规划建设中,通过恢复河岸缓冲带,修复沿河浅滩,打造浅滩、河漫滩等多样的生态水体形态,建成佛山市最大的城市中心湿地公园(图4)。二是通过采用复式堤岸起伏的堆土曲面增加可绿化面积。三是植物配置强调乡土性与特色性结合,注重乔、灌、花、草的有机搭配,注重常绿植物与彩叶植物的生态结合,注重植物立体生态群落构建,注重原生态植物的保护利用,在佛山市范围内淡水区域率先成功引種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等红树林物种,在重要节点上试种中国红Cerasus campanulata ‘Zhongguohong’、广州樱Cerasus yunnanensis ‘Guangzhou’、南国早樱Cerasus cerasoides ‘Nanguo’等名优樱花品种,并推广种植烈香茶花Camellia japonica ‘Liexiang’、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克瑞墨大牡丹茶花Camellia japonica‘Kramer's Supreme’、六角大红茶花Camellia japonica ‘Heksagonalni crvena Kamelija’等珍稀茶花品种,较好地营造出颇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植物景观。四是在园建设施建设方面,强调生态环保材料的应用,如公园园路小径铺地采用渗水性较好的透水混凝土材料,减少了地面迳流和雨水流失,为园林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湿地园路则顺应滩涂地形环境修建防腐木栈道,配备休憩、望江平台,与周边环境达到最佳的“天人合一”境界。

1.1.3岭南文化特色

注重传承岭南文化,把岭南文化元素融入到公园中,打造地方绿化美化生态化品牌。建成展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的“木版画廊”、展示佛山人文历史的“剪纸画廊”(图5)和国际龙舟赛最佳观赛点的“龙堤”,并融入了佛山国际城市雕塑大赛的12件精品,以此增强公园文化内涵。

1.1.4水乡特色

利用水乡条件,对河涌、堤岸、内陆景观三大专项进行统筹,同步设计和施工,有效保证了防洪和园林景观的有机结合,形成“河涌—滨水公园—城市绿地”的有机统一(图6~7)。同时通过叠山理水,修建大型塑山瀑布、山林小涧、望江平台、音乐喷泉等形式多样的亲水设施,营造出“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绿相随”的新型城市滨河水乡景观。

1.2分段实施,科学推进

佛山市滨河公园建设是佛山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既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也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幸福工程。佛山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佛山新城管委會)高度重视项目推进过程,严格把关设计、施工、验收等关键环节,并高效组织项目管理,使该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在具体建设环节,通过将滨河公园红线范围内的露天泳场和迎水面景观提升工程等7项生态绿化项目有机结合,进行统筹整合、分段施工,基本做到既符合省市的总体要求又贴合新城实际,充分保证了生态绿化工程的有序衔接和园林景观的整体协调,有效解决了用地难、资金缺和时间紧三大建设难题,全力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建设任务。

1.3收集民意,完善方案

通过坚持每周3次的游客问卷调查、网络意见收集等方式了解市民对已建成节点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以民意倒推决策方式来科学决策新节点的设计、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市民的真实需求。譬如新增的儿童乐园(图8)、五人足球场和模型赛车场等功能区,较好地丰富和拓展了滨河公园的惠民功能。

2 运行与管理

2.1运行机制

佛山市滨河公园为免费开放式公园,由佛山新城管委会管辖。公园具体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则由管委会委托佛山市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下属的佛山市新城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和佛山市新城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并接受管委会的监督检查验收。其中绿化子公司负责园林绿化养护及保洁工作,物业子公司负责设施设备及秩序维护工作。公园维护管理经费由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编制预算,经佛山市财政局审核后,按季度核拨。通过这种直接委托的垂直管理和严格的监督检查验收,有力保证了经费的使用到位和高标准管理质量及相关配套公园服务的实现。

2.2精细化管理

佛山市滨河公园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着力完善管理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行 “精细化”管理,有效巩固建设成果,确保公园管理有水平、上档次。

2.2.1执行高级别公园管理标准

佛山市滨河公园按照广东省《城市绿地养护质量标准》(DB44/T269-2005)[4]执行城市绿地养护质量一级标准,并立足实地,制定了佛山市滨河公园园林绿化养护标准规范、佛山市滨河公园物业管理标准规范、公园管理工作年度方案等完备的管理规范,按“月”编制月度管理任务与指引,然后以“周”为单位安排工作计划,再以“日”为单位落实,较好地保证了各项具体工作的严格执行到位。

2.2.2推进公园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了涵盖公园管理人员与一线作业工人考核、岗位职责等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使员工保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各项工作。

2)配备园林绿化(含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物业管理方面齐全的专业技术人员,全方位指导、监督、跟踪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的执行,并通过工程师例会及滨河联席会议集体决策,实现公园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管理一体化。

3)持续提升公园管理人才队伍综合素质。通过定期组织技能交流和培训学习活动等方式稳步提升员工业务能力和文明服务水平。

2.2.3持续开展公园管理技术创新

1)通过开展“特色植物在佛山新城应用”“佛山滨河公园土壤质量研究”“佛山新城绿地有害生物普查”“城市公园绿地设施调研”“佛山新城绿地动物资源调查与恢复研究”“佛山新城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城市公园管理模式”等专题技术调研,为建立具有自主特色的佛山市滨河公园建设与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2)通过开展技术改良构建了由公园有害生物生态防控、配方施肥与土壤改良技术、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树复壮技术、大树全冠移植技术、植物促控花技术、植物整形修剪技术、植物损伤修复技术等13项具备核心竞争力技术组成的新型公园管理技术体系,为公园管理工作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3)通过大力引进二维码树牌、高空作业车辆、超低容量喷雾机、智能化喷淋系统、电动保洁车、挖树机、钻孔机、草坪打孔机、高枝绿篱机等新型设施设备,提升公园管理作业的机械化及智能化水平。

2.2.4严抓公园管理质量监督检查力度

通过建立由自检自查、专家验收、数字城管、城市考评构成的监督检查机制,严格依据广东省《城市绿地养护技术规范》(DB44/T268-2005)[5]、《佛山市城市管理考核评比暂行办法》[6]执行公园管理服务质量考核。为此,公园管理效果得到佛山市委市政府及广大市民的认可和赞赏,以优质的园林绿化环境成为新城对外招商引资的一张靓丽名片。同时在佛山市城市考评中荣获七连冠,并获得“2012-2013年度顺德区园林绿化优秀管养项目奖”。

3成果与效益

3.1成果

佛山市滨河公园的建设诠释了滨河生态文化,开创了城市生态保护和绿化建设新篇章,让佛山新城的总体形象和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凭借高标准、高质量的园林绿化景观获评全市城市升级首轮年考中的“最佳精品奖”以及佛山城市升级明星项目和最美河滨项目,并以“滨河莲韵”的魅力美景跻身为佛山新八景之一。本项目于2014年获得广东省第二届岭南特色园林设计铜奖。

3.2经济效益

佛山市滨河公园已成为佛山新城建设的新地标、招商引资的新亮点,为新城高端商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了新的平台和增长带。

3.3社会效益

开放式城市公园管理初探 篇4

城市公园实行开放式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 我国的公园实行售票式的封闭或半封闭管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善, 这种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许多城市纷纷改变了原来的管理模式, 实行开放管理, 这种合民意、顺民心的举措, 不仅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赞誉, 也提高了政府的形象。但这无疑也给公园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麒麟公园, 始建于一九三九年。南川河又名麒麟河, 公园建于河畔, 故名麒麟公园。建国后, 为纪念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 麒麟公园更名为胜利公园。一九八一年, 西宁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建设规划和广大少年儿童的需求, 将胜利公园的现有部分和原公园北面河滩林改建, 建成儿童公园。儿童公园。位于西关桥南, 南川河西侧。南北长975米, 东西宽125米, 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 其中绿化面积5.3万平方米, 道路、广场2.5万平方米, 商业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水系面积1.9万平方米。园内种植有各类乔灌木2万余株, 主要品种有:杨、柳、榆、园柏、丁香、榆叶梅以及地被等植物。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山清水秀、生态文明的高原山水花园城市这一奋斗目标, 2007年3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 在原有儿童公园的基础上为市民建造一所集旅游、健身、休憩、餐饮、购物等多功能的开放式、精品型公共绿地。为此在儿童公园原地形地貌的基础上, 把泉水、园林、道路、景观整治及商业街区建设巧妙地融合成流畅、自然、美丽的滨水景观生态园林。2008年11月底建成开放后, 改名为麒麟湾公园, 建成后的公园成为市民旅游、健身、休闲、憩息、餐饮、购物好去处, 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与赞誉。

然而, 公园免费开放后, 体现了公园的公益性, 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游客数量大, 成分复杂。公园改造建成后, 实行免费开放后, 日游客量上千人次, 周日、节假日更多, 每逢夏季夜晚休闲、餐饮、纳凉、闲散人员的流量日均近千人次, 加之, 协办市、区政府各类大小群众性公益、娱乐活动和民间自发性老年群艺活动场次多, 年游客量超100万人次。由于游客素质参差不齐, 对游园秩序、绿地景观和设施管护带来很大压力。

二是一园两家, 目标利益不同。公园内西侧为商业区, 属商业化运作, 隶属市建委的建设投资总公司下设的麒麟湾立安物业公司管理, 两家各自管辖分工不同, 目标利益不一致, 经常出现步调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商业区各经营户, 为追求经济利益, 对门前区域卫生重视不够, 清扫、保价、洗刷滞后不到位;再者, 园内公厕为物业方管理的收费公厕, 造成一些游玩的老年人和社会闲散人员随地“方便”有碍观瞻, 影响力公园的整体景观效果, 给公园管理方的正常管理维护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是环境、绿地管护难度大。公园免费开放, 由于游客量增大, 园内广场、道路压力随之增加, 遇上重大活动和节日时, 广场、道路与游客量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 已至于游人频繁进入绿地、践踏草坪, 照成绿地斑秃。同时, 公园地处市中心, 出入口有14处之多, 南北实际为南川西路至西关大街的通道, 并为全天候敞开式通道, 一年四季园内行人和游人较多, 市民进入公园的随意性增大, 最令人头疼的是, 社会闲散流浪人员在绿地草坪里、在座椅上、在犄角旮旯处过夜, 流动小商小贩在园内打游击, 酒吧、商铺营业至后半夜, 致使园内产生大量的垃圾、花草、树木被严重损伤, 基础设施遭人为损坏。而公园由于免费开放, 资金短缺, 投入不足, 给开放式公园的日常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也不可能有足够的人手来保持公园的整洁。

四是游人、设施安全存在隐患。按照公园管理办法, 车辆、宠物是不得进入公园, 游人不得下湖游泳、捞鱼;为此公园方面专门设置了醒目的温馨提示牌。但是没有了大门、围墙, 设有多处通道的公园, 自行车、送货车、摩托车, 肆意进园, 游泳、捞鱼, 夜晚商业酒吧区酗酒滋事现象时有发生, 给游人、设施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园内设施被人肆意破坏和盗窃时有发生, 照明的景观灯少了, 造景的天鹅丢了, 娱乐的水车坏了, 休息的坐凳拆了。为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

五是护林防火更显重要。城市公园一般都是地处市中心附近, 游客量大, 公园的绿化都比较集中, 而且有些林木都是比较昂贵的树种, 所以一旦失火危险性可想而知, 问题是公园免费开放后由于资金的不足, 护林防火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

六是管理成本高, 经费紧张。没有收入的开放公园, 一方面少了门票收入对管护费用的补贴, 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人为损毁、超负荷运转和不当使用造成的管护费用的增大。目前国内市政公园的经费主要是从地方政府拨款, 基本上是经费包干式拨款, 但这笔经费只能勉强维持公园最基本的运营, 而且随着管理成本的不断增加, 所拨经费并未相应递增。国外公园除政府拨款外, 还有社会赞助及基金会, 而国内市政公园很难吸纳到民间资金, 以致免费开放的大多数公园都面临着经费困难问题。

2 对开放式公园管理的几点思考

2.1 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理念, 优化服务

建造公园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 而是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 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餐饮和亲近自然的场所。必须强调公园的公益性质这一基本属性, 强化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管理理念。在优化服务、提升管理方面, 做到以下方面:一是重视与游客的交流互动, 充分发挥游客监督的作用, 不断提高公园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意识, 用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秩序为游客营造优美、舒适的温馨氛围;二是重视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制定并细化各类安全预案, 同时加强对入园车辆的管制, 加大人力对重点部位的巡查, 及时排查安全隐患, 清理枯枝败叶, 确保公园的护林防火工作落实到位, 并根据公园实际合理布局增设温馨警示标识, 尤其对园内水域和娱乐设备应加强管理, 增设警示用语, 指定专人加大巡查, 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重视公园的软件建设。管理上, 要倡导温馨用语、温馨告示, 禁用“严禁”等生硬、模糊的词语, 要采用与公园氛围相协调的温馨用语, 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气息。通过广播、横幅、展板、宣传栏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城市绿化的功能与作用, 提高游客遵纪守法、爱绿护绿的意识;在满足游客“游、娱、休、吃、购”的基础上, 深入挖掘公园的文化资源, 增加展览、讲解内容, 增强游客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2.2 改革管理体制, 提升管理水平

城市公园建成后向社会实行全开放, 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情况, 如游客数量大, 游客素质参差不齐等。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必须改革传统管理模式, 建立以公园监控室为指挥中心的网络化管理模式:由阵地式管理转化为以监控室为中心、定点管理和区块巡查相结合的管理;充分发挥执法队员机动巡查的执法职能,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 任务到人。建立和完善各项日常工作制度, 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建立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 在内部成立纪律和行风考核组, 充分利用外部监督功能, 自觉接受园林主管部门、其他组织机构、社会舆论和各新闻媒体的监督。

2.3 组建志愿者队, 实行多方位管理

开放式公园在为市民游客提供娱乐休闲场地的同时, 也更容易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 如涂鸦、乱扔垃圾、损坏绿地、景观设施, 随地大小便等不文明现象。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仅靠专业队伍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 必须走公园、社会、游客等多方位管理的新路。

充分调动游客特别是晨练、晚练人员及其他各类志愿者的积极性。由公园管理方、游客及志愿者组建管理队伍, 明确职责、分工到人, 负责日常管护, 开展义务巡逻, 宣讲城市公园管理办法, 劝导不文明行为, 制止毁绿损绿、破坏景观设施的不法行为。公园负责日常考核和事物处理, 并定期召开工作会, 总结经验, 改进管理。公园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个人访谈、义务植树等形式, 引导公众加入到公园管理过程中, 培养爱绿护绿意识, 不断扩大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同时, 要积极探索“一园两家” (如麒麟湾和商街物业) 共同管理的新机制。通过沟通协商, 建立双方共同的协调管理部门, 制定规则, 明确责任, 共同遵守。形成“以园兴商”、“以商养园”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2.4 保证资金投入, 鼓励允许社会建设管理公园

作为公共产品, 开放式公园建设和管理必须依靠财政支持。政府必须从财政收入中划拨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以公园管护, 并随着管护成本的提高逐步追加, 以保证公园的正常运行。

免费公园进行非赢利性经营活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公园在讲究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讲究经济效益, 关键在于其收益不是用来分红, 而是用于公园事业的发展。公园通过对服务设施的商业化运营获得收益, 并结合自身技术优势, 积极参与承揽园林绿化施工工程和管理业务, 积累资金, 为公园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资源公共化并不排斥私有方式。免费公园除政府财政补贴为主外, 也可以吸引多元化投资。在西方发达国家, 这类资源的投资和保护很大程度上靠企业的资助和志愿者的赞助, 但这类非政府组织和企业, 目前在中国还比较少。所以有必要发挥市场作用, 进行多元化投资建设和管理。

改革管理体制, 将公园管理职能相应缩减, 只执行其必要的社会职能, 而将其他管护职能如养护、保洁、保安等实施市场化运作, 形成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政府通过市场化招标, 鼓励企业来运营、管理, 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5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园工素质

公园作为园林艺术的载体, 最基本的管理就是作为园容园貌的管理管理者必须具备应有的园林行业专业知识技能, 它也是评价公园管理水平的重要尺码。因此, 必须要采取多种措施对员工进行集中学习和培训, 创造学习实践机会,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3 结束语

总之, 城市绿地公园免费开放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开放式公园数量的逐步扩大, 诸多难题尚有待政府部门、公园管理者和市民共同探讨解决。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让市民更好地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国梅.试论稳定工作在开放式公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价值工程, 2010 (21) .

[2]刘桂林, 赵强, 章淑辉.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和生态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2) .

北京城市学院校园开放日 篇5

为了便于考生和家长更加全面、仔细的了解20招生政策及我校的情况,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更好的指导考生填报志愿,北京城市学院定于5月2日举行校园开放日咨询活动。

时间:年5月2日上午8:30---11:30

地点:北京城市学院校本部(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

咨询电话:010-62321818

乘车路线:乘47、26、特9、740、840、660、706、944支、751、运通109到北京城市学院站下车即到;乘944、386、951、753路学院路下车,往西走500米路北即到;乘331、398、392、375、722、749、748、719、810路成府路东口站下车,往南到学院桥,再往西300米路北即到。

备注:由于场地有限,我校不提供车位,请考生及家长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前来咨询。

北京城市学院

智慧城市的“数据开放”运动 篇6

大数据全面覆盖智慧城市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从舆论引导期进入了探索试用期,这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就是说过去我们还在讨论智慧城市怎么做,现在就是探讨智慧城市怎么应用。

与智慧城市相关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火数据:数据无处不在,处处生产,数据来源呈多样化趋势,大数据的时代特征正在呈现!到2020年全世界将有4万个EB,一个EB相当于1.68亿光盘量,2013年全世界互联网一天产生的流量相当于2001年全世界互联网一年产生的流量;2012年和2013年两年全世界新产生的信息量相当于此前一万年产生的信息量,所以大数据开始全面覆盖。

在大数据时代,开放数据运动成为当今时代最强音。开放数据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未开发资源。它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强大、更加相互关联、能够更好满足公民需求、激励创新和蓬勃发展的社会。数据即服务,开放才有用。我们还提出一个观点,大数据正在倒逼信息资源所有者开放.当前网上各种创新服务基本上与大数据相关;第二,020的服务也越来越依赖政府和社会数据开发;第三,未来地区或行业经济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数据采集加工和整合能力;第四,开放一批数据,创新一批服务,形成一群产业,也就是说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如果不开放数据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死守数据自有和封闭观念,未来可能被网络新势力所淘汰。只有对数据的高效处理,我们才能把城市建设智慧。

通过大数据创新政府服务,大数据衍生了服务的新内容,引发了服务的新模式,提高了服务的有效性。如我们开发的数据越多,对解决交通拥堵越有帮助,如果数据不开放,交通拥堵则会越来越严重。

智慧城市非常好,但也面临一些难点。我认为第一是智慧城市还不成熟,技术不成熟:尽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说的多么好听,但还是不成熟;其次模式不成熟,建设模式、推进模式、运营模式包含政企合作模式都不成熟;再则管理运营也不成熟,政府在心理上、制度上、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在探索中。第二是智慧城市的模式创新目标不清,因此解决方案就老是发生变动,项目检验就很难清晰化,各种项目的关联度也说不清。再一个是统筹协调困局,每一个文件都强调统筹协调,但做的最差的还是统筹协调,还习惯于以机构为中心。很多人还有着发散性思维,认为把物联网做好了就是智慧城市建设。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机制存在缺陷,总结其原因是过度依赖政府的投入,那么政府不花钱能不能把智慧城市建没好?因此,不要把智慧城市想得那么简单,那么乐观,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一项运动,还有很多的风险正在显示出来。

智慧城市发展要有“智慧”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更多的智慧。第一是心态,智慧城市是一个建设、发展、成长和应用的过程,要具有“心不急、行不缓”的心态和定力,要敢于打持久战——淡定与定力,坚持与执着。第二是要有好的策略,决策和建设要有大智慧。这就要求具有全局的视角和战略眼光,又必须选择好突破口,不必为暂时落后而焦虑,也不要为前行的风险而悲观;既要敢破,更要善立。第三是要把技术、业务与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新兴服务和创新商业模式来提高城市的能力和竞争力,通过智慧城市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第四是处理好制度与技术的关系,中国智慧城市目前面临重大的政策问题,但是要解决制度障碍,需要技术和制度双方来推进。

智慧城市要选择好对策,要根据每一个城市的特点选择好定位。每一个城市的资源、历史特点、人口结构都不一样,如何发挥智慧城市的优势,发掘潜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模仿,不可能干城一面。

智慧城市还需要顶层设计。我们提出顶层设计的原则是面向未来、面向问题、面向对象。面向未来就是确保几十年后不落后,面向问题就是面向让市长和市委书记睡不着的问题,面向对象就是面向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从这个角度做好顶层设计,智慧城市才能逐渐生效。

那么智慧城市要做好大系统整合,发展创新模式,实现业务高效协同,就要优化智慧城市发展的要素。在此,首先要做好智慧城市的框架整合,要优先开展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其次是从共享到开发及服务各环节高度重视数据。火数据目前面临着大价值、大机遇和大变革,一个城市在面对大数据时要有清晰的思路,现在就要行动,加强积累和积极开发应用。最后就是要以人为本,服务融合,使百姓能够切实受益。我们的智慧最后就是要让老百姓感知,要做一些能让老百姓可以感知的应用。此外,还要动员火家广泛参与,城市是老百姓的城市,我们要探索开放数据思路,打造政府、企业、公民多方共赢的新模式。

发展智慧城市要立足当前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智慧城市是新模式新目标,要坚定不移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由于当前在技术、体制、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瓶颈,因而在推进巾更应该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先试点,大胆创新,在探索巾前进,在总体目标和原则指引下分阶段实施,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目标、框架、重点任务等,也需要在实践巾,根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战略、技术演进趋势、社会民生需求等的变化不断调整与优化。

智慧城市很美好,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很艰巨。未来,需要我们火家的共同努力做好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开放式创新 篇7

关键词:物联网架构,概念,智能城市,资源

一、概述

随着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 信息技术已得到相当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准也提高了不少, 而城市数量也正在与日俱增中, 城市的规模也得到相应的扩大, 但是有很多的问题在发展城市过程当中也不断有所显露, 例如城市道路交通的堵塞、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及能源紧缺等, 这些主要问题有待目前城市建设者与管理者去解决, 基于此本文笔者就以开放式物联网为例, 进行研究与探讨基于开放式物联网架构推动智能城市建设发展。

二、物联网概念的产生

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兴的信息技术, 引领着时代潮流的发展, 其基本理念诞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世界各国对其非常重视。物联网起先的概念是在1999年从MIT (麻省理工学院) Auto-ID (自动识别技术) 中心研发出来的。物联网是一种通过信息传感设备, 将任意同其互相连接的物品进行信息的有效交流与沟通, 从而可实现进行智能化的识别物品、定位跟踪与监控管理的一种全新型信息网络。

三、智能城市的简述

智能城市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城市建设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经由整合该些数据信息, 使各方面内容之间的联动和联网得以实现, 管理与控制城市的方方面面来自信息化技术处理, 从而促进城市的智能化发展, 最终可为人类提供一个舒式的生存环境。本文笔者认为可将智能城市当作一个简易的生态系统, 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城市民众、政府、企业、医院、学校及交通等都是该系统的组成分子, 它们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 相互促进及影响彼此, 该些组成部分在整个系统里可谓是相辅相成的。

四、在智能城市建设发展中物联网发挥的作用

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 物联网被人们视为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 随着普及应用该技术, 其所触及到的领域也相当广阔。物联网将交换信息延伸到物与物的领域里, 其自身具备智能信息处理, 已逐渐成为建设智能城市的重要途径, 通过它能够实现城市建设的共同富裕、共同进步及发展大同。

对于智能城市的基础设施方面, 可采取开放式物联网和先进技术进行规划设计、构建及运营, 不但能使可利用资源得以优化, 而且可以让环境、社会及商业等有关需求得到平衡, 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可观的效益, 以及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开放式物联网的应用当中, 因为特别强调自主知识产权, 所以能够保证城市建设的信息与国土的安全;同时采取开放式物联网架构建设智能城市, 有利于该城市占据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沿, 使城市的智能水准不断得到提高, 逐步实现与世界城市同步发展;另外还能促进城市工业化与信息化两者的融合, 有助于扩大信息化作用的范围, 促使城市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紧紧相连。

五、基于开放式物联网的智能城市建设的总体架构

在建设智能城市的过程中, 无线技术的应用意识早已根深蒂固, 在无线城市的业务平台里还应具备基础支撑、接入、管理及前端呈现等多层次功能。

其一, 基础功能, 即具备用户注册、视频、搜索、图文展示、个性化设置、信息推送及下载等;其二, 接入功能, 经由建立无线城市, 能直接采用各业务基地的能力来为城市民众提供相应的业务与服务, 如搜索位置与网银的安全支付等;其三, 管理功能, 即该平台一定要具有统计分析、采编、计费及安全等多功能;其四, 前端呈现, 即该平台应当能支持客户端、无线应用协议及网页等各种呈现形态, 依异同的呈现状态进行异同内容的显示, 此外, 在客户端、无线应用协议及网页处应当配置异同终端的适配版本。

按设计方向而言, 以开放式物联网架构建设智能城市的计划, 其设计应由3个方面进行概述:第一, 设计整个体系架构。在其整体网络架构里, 计算机能力和智能处理重点分布于应用层的基础平台、感知层的网关与网络层的使能控制该3个层面, 经由对该3层的智能分布, 同该三者之间的关系相结合平衡布署整个系统, 建立一个明确的、自由扩展的、面向将来的开放式结构, 并且在此架构中提供具有弹性的业务环境, 也即是在此环境里能够对各个业务自由进行添加或删除, 协同与联动。第二, 整体运用部署。重点包含智能城市的管理范畴、智能宜居设施及相关服务等, 并且还要对城市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与发展有所考虑进去, 运用各产业之间的交叉与联系来进行整体布署智能城市。第三, 在业务层面上运用统一平台对业务和资源运营管理方面的难题加以解决, 在网络层面中则重点对网络抽象与资源管理等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而在终端层面上除管理终端和网关之外, 并且还把其管理延伸到感知层面, 经由管理该些传感器, 最终使智能城市的建设得到实现。

六、智能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建议

城市发展为智能化, 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 是将来城市建设发展终极目标, 同时也是众望所归。基于以上内容的相关探讨, 笔者认为在建设发展智能城市当中, 还需注意的问题有:第一, 政府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加快推动建设智能城市, 可建立相关部门全面规划建设与管理智能城市, 同城市发展当中各个不同方面进行有效协调, 进而快速促进其发展。第二, 在智能城市建设时, 宜同城市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对目标加以明确, 不断推动智能城市的建设和良性发展, 其目标一定要满足城市的现实状况, 比如对国内的一线大城市中, 由于该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准先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于中小城市, 所以宜优先考虑进行建设智能城市, 而对于国内部分具有潜力的中小城市来说, 在建设智能城市中应先加大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以此便于在建设智能城市时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其具有更稳健的步伐向前发展。

结语

智能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建造运营城市基础设施时, 经由运用全新的物联网架构与先进的技术手段, 进而可以平衡社会、商业与环境等相关需求, 同时提供各种系统、流程与产品, 经由对可用资源进行优化, 促进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最终能够为城市民众、经济与生态环境带来可观的效益, 以及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经济福利。

参考文献

城市开放式创新 篇8

1 宽窄巷历史

宽窄巷的历史起于1718年清朝留守成都的兵丁修建的“少城”。解放以后大量居民涌入,民居院落变成了杂院,拆建搭建破坏了传统的建筑风貌。到20世纪90年代,只剩下了宽窄巷子和少量的民居建筑。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该区域将在保护老成都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见图1),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自从2008年建成以来,宽窄巷成为了成都的新的城市名片。也于2011年被评为新的成都十景,就连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也到此参观。

原始的传统街道都是以线性的空间为主,这种空间形式是传统街道的重要特色。但是在很多城市的建设中都无法保留一个完整的街道空间,或者是保留之后的街道空间变为了纯商业场所,失去了它的文化历史价值。一个好的传统街道空间应该成为城市的一座“博物馆”,展现城市的变迁。传统的街道空间演变成一个城市开放的街道空间,一个以街道空间为主题的“公园”(见图2)。

2 宽窄巷现状

宽窄巷是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总长约400 m,宽巷子宽度为6 m~7 m,窄巷子为4 m。2008年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它是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

1)空间特征。街道空间的特征取决于街道空间的尺度,建筑的尺度。在《街道美学》中芦原义信提出了D/H的理论。D/H即街道宽度和临街建筑高度的比值,当D/H为1.5~2时可获得很好的围合感和空间尺度,当D/H为2以上时则会看见沿街的建筑全貌,封闭感减弱。宽窄巷以巷子为中心,院落为单位,建筑主要以2层为主,局部3层。沿街建筑高度大体都为5 m~9 m,街道空间的宽高比适宜。

2)交通。交通的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宽窄巷为步行街,车行交通主要体现在了停车和旅游交通集散两方面。在停车方面宽窄巷全部为地下停车,整个地下都是停车场。停车场中有电梯和楼梯,能够直通地面街道。同时在东西两侧还设置了两个集散的广场,充分的解决了大量人流的集散产生的拥堵问题。在人行方面,主要的人行流线是以三条巷子为主(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但是在中间又穿插有竖向的联系,使得人行的参观流线丰富多样。

3)景观设施。景观设施是一个开放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施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开放空间的使用,影响着人的参与。宽窄巷虽然是一个街道空间,但是它的景观和设施的设计却是丰富的。这也是使它成为一个优秀的开放空间的重要因素。在景观设计上,由于街道宽度优先,所以将绿化分为了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盆栽,第二种是小广场的绿化,第三种是院落的绿化。同时在空间的设计中也将座椅等设施和绿化、遮阳伞、铺装等结合布置。在设计过程中,将厕所,LOGO等也做了统一的设计,让整个宽窄巷成为了一个品牌,区域感场所感更加的明确,更将整个街道空间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场所。

3 宽窄巷街道特点

宽窄巷是在保护成都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休闲,旅游为主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巴蜀文化的文化商业街道。这种复合型的文化商业街道既是保护传统建筑,传统街道的典型代表,又是城市中承担休闲,旅游职能很好的开放空间。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街道保护的完整性。每一个历史悠久自然形成的街道都不是在同一时期形成的。一个完整的街道必然包含着多个时期的建筑,它们或许风格迥异,但是都是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这种统一中的差别就构成了街道风格的完整性。由于宽窄巷是在原有的传统街道基础上进行改造和翻新,就很好的保持了街道的宽度,街道的高宽比,建筑的风格等等。在对原有建筑进行保护和复原的同时又加进去一些花园洋楼和新式的宅院,增加了建筑风格的丰富性。丰富的建筑风格构成了城市街道的完整性,任何一个完整的街道都不太可能是由一个建筑师独立完成的,也都是在历史的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建。宽窄巷在建成至今依然有很多建筑在改建中,这种修改使得街道变得完整。

2)游览线路的丰富性。中国传统的街道空间都是以长的线性空间为主,而国外的街道空间大多是以街区为主。相比于线性的街道空间,街区就显得空间路线更加的丰富,而不是单一的一种游览方式。宽窄巷不仅仅是在一个方向上并行的三个街道,同时在适当的位置也留出了一定的联系交通。这些垂直方向的交通和原有的巷子组成了一个新的网格式的丰富的街道空间。游览的路线不再是单调的单方向的,而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多样组合的路线。

3)区域感强烈。宽窄巷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尺度与区域中别的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当人进入到巷子中就会有强烈的区域感。同时,整个宽窄巷子也根据功能进行了划分。这三个巷子在建筑的铺装,商铺的功能都有所不同。身处在巷子中会有强烈的区域感,宛如处在一个建筑的花园当中。这种强烈的区域感打破了传统街道带来的现状空间感觉,使得空间不再单调。

4)可停留性高。整个宽窄巷是以休闲,旅游为主要目的,所以咖啡馆,茶馆占了商业的很大的比重。再配合上沿街布置的很多座位,阳伞,偶尔打开的院落和景观小品,在整个游览过程中都有很多可以驻足观察,休息的地方。这些手法都大大增加了可停留性。宽窄巷给人的并不是传统街道意义上的线状的流动感,而是把线性的街道作为一种景致呈现给游人。

5)空间院落变化丰富。虽然宽窄巷也是由院落空间和街巷空间组成,但是它的院落空间和街巷空间的交流丰富。在视觉上这种丰富的交流大大的增加了街道的层次感。同时,每一个院落空间都是有着很大的进深,有的甚至有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再配合上建筑本身的空间,游览的可能性和丰富性再一次被加大。

4 传统街道空间的开放式改造

4.1 传统街道空间特点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传统的街道空间更是伴随着我国的历史文明而发展起来。在传统街道中,有门市,庙会等等各种形式空间。这些空间的尺度感适宜,给人以亲切感。

街道空间既有尺度较大的商业街道,如《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喧嚣的商业街,当然也有小尺度的胡同等。按照传统街道空间的组成我们将街道空间分为两个主要部分:院落空间和街巷空间。

1)院落空间。院落空间是街道空间的基本围合单元。在经典的图底关系理论中,如果我们将街道空间看成是“图”,那么院落空间就像是无数的细胞,将街道空间围合出来。院落空间是由街道空间两旁的建筑围合成的院落。院落空间的发展受到了街道进深的限制。进深越大的街道,院落空间就越大。进深越小的街道,院落空间就越小。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影响,还会出现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等等,这又进一步增加了院落空间的层次感。

2)街巷空间。街巷空间是传统街道空间的主要部分,是院落空间的延伸。街巷空间由街道两旁的建筑围合而成。功能上既是交通要道,同时又具有联系街道两侧的商肆,形成商业氛围。街巷空间主要受到两个主要的因素影响:街巷的空间尺度和街道两侧的立面。街巷的空间尺度包括街道的高宽比,绿化面积等等,它决定街巷空间的整体空间感。街道两侧立面是指街巷空间和周围院落空间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街巷空间的层次感和进深感。

两种空间是互为延伸和互为补充的。例如,我们将院落空间看成是街巷空间的一种延伸。那么街道空间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现状空间,而是形成了分支的小空间。它的层次感和进深感凸显出来。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街道整体的感觉和性质。例如在交通性较强的街道,院落空间就和街巷空间相互割裂开来,保持了一定的私密性。

4.2 开放式街道空间改造

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规划理念的持续进步,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品质要求在逐渐增高,现代城市中的开放空间逐步发展。但是这些开放空间并不是一个中国所特有的,大量的广场和公园设计都是遵循着西方的规划和景观设计理念。而中国式的开放空间正是存在于那些对传统城区的改造中。如何将原有保留的传统街道区域变为一个城市的开放空间,变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设计师的面前。

中国传统城区的原始形态大多是以线性空间为主,交通是它的一个重要的功能。这种线性空间虽然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空间形态,但是它不一定适合于开放空间。开放空间不单单需要一个商业的线性空间,更多的是要求线路的多样性使人能够滞留和游玩。同时街道空间到开放空间的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街道空间的丰富性,不仅仅是路线的丰富,更多的是空间的丰富。这种丰富性将原本路线单一的街道空间变化为复杂的迷宫式的空间。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有不同的游览方式和游览路线。游览和休憩成为空间的主要活动,而商业活动只是一种附属的作用。这种设计将原本的街道空间设计更多的变为了一种景观设计,使得建筑空间和街道空间相互融合,院落空间和街巷空间彼此渗透,整个街区成为了一个整体。这是一种城市和建筑式的景观设计(见图3)。

这种开放式的街道设计也是由几种简单的变化组合而成的。在游览线路方面,它是由前街后街,相邻街道的相互串通而形成多种游览线路。

5 结语

开放式的街道空间不仅仅提供了一个有传统特色的街道空间,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城市空间。丰富的,活跃的空间更好的向人们诉说着城市和街道,也更好的向人们展示着区域历史和特色文化。伴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和传统建筑保护的严峻性,如何既能让传统街区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又避免它被商业所吞没,如何既使人能享受到传统街道的亲切的尺度感,又能使传统街道有更新发展,这是摆在现今建筑师面前的严峻而急切的问题。

摘要:以成都宽窄巷为案例,针对传统街道空间及其开放式的改造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传统街道空间的保护,街道空间的开放设计和开发等问题提出了构想和建议,旨在探索如何提升街道空间的品质。

关键词:宽窄巷,传统街道空间,开放式改造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何晓军,方益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谢文博,王小凡.浅谈商业街的文脉与特色[J].山西建筑,2008,34(1):42-43.

城市开放式创新 篇9

1.1 城市开放空间在旅游学中的发展

世界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曾经这样界定城市开放空间, 他认为, “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间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空间, 一类属于城市外缘的自然土地, 另一类则属于城市内的户外区域, 这些空间由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来从事个人或团体的活动”。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名思义, 它应该是向全体市民和外来游人开放的。提供给他们游憩、娱乐、交流、商务等多种活动需求的场所, 包括公共广场、各级公园、城市绿地等公共空间, 也包括未被封闭的空地。

城市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城市开放空间又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可以看出, 城市开放空间不仅仅具有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等功能, 同时, 随着城市旅游的不断发展, 它也逐渐成为城市旅游规划中的重要对象之一。城市规划中, 多关注城市开放空间对于改善人居环境, 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全民身心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 而旅游学方面, 则更加关注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 如何借助开放空间来提高城市旅游的品牌形象, 提升其城市旅游的吸引力, 完善旅游活动要素。

1.2 城市开放空间的分类

1.2.1 从城市规划设计角度看开放空间的分类

从城市开放空间的定义中, 可以发觉其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机动性和功能性等特点, 结合用地性质可以将城市开放空间分为以下几类:城市大型公园 (森林公园、市级公园、郊区植物园等) ;各种普通公园 (动物园、纪念性公园、游乐场等) ;街头游园与专用绿地;各种性质的广场;专用的步行街区;大型文化性建筑的附属室外休息场地;步行林荫路等。它的主要作用首先是构成城市下垫面、调节城市气候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 开放空间的类型及合理布局可以改善城市内的局地气温和通风;第三, 适当面积的开放空间可以有效净化城市中的空气和控制噪音;第四, 合理设计的开放空间可以美化城市环境, 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1.2.2 从城市旅游角度看开放空间的分类

城市旅游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 目前很多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都存在着旅游形象不鲜明, 千城一面的问题。经过对多个不同类型城市的实地考察和大量文献资料的归纳总结, 笔者认为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是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依据城市用地的空间类型并结合旅游发展要素将开放空间分为以下五种具有代表性的类型:

1) 城市中心休憩区。这种城市开放空间发展模式已经被广泛接受, 它将商业与休闲区域进行整合, 能充分为发展城市旅游, 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提供载体, 现已成为旅游城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目前, 比较成功的中心休憩区, 如北京的王府井、西单、什刹海、三里屯;上海的外滩、南京路、新天地;成都的春熙路、玉林生活广场等等, 这些都已为其所在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效益。

2) 城市公园。城市公园原本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游憩生活境域, 也是城市的主要绿色基础设施之一。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 城市公园的其它价值也日益突出, 如对于本地居民和游人来讲, 公园的休闲、保健、文化和娱乐等价值越来为人门所关注和强调。此外, 城市公园发展旅游确实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即其本身的资源优势、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和大众消费的特点都是其吸引力所在。目前, 主要可分为城市外围郊野公园和市内公园两大类。

3) 城市广场。城市广场可称之为城市开放空间艺术处理中的精华, 往往是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它不仅满足广大市民日常的文化和生活需求, 同时, 也满足了他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说, 它是一个城市的标志, 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它的成功规划和使用对于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增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相当重要。从旅游的角度来看, 城市广场还包括有特色或有历史纪念价值的小型游园。

4) 步行街。步行街这种活动空间, 其规划和设计都十分人性化, 本身已有系统的分类, 但从城市旅游角度看, 又可将其分为综合性商业步行街和特色休闲步行街两种类型。随着人们的休闲旅游意识逐渐增强, 有一定文化底蕴、历史内涵或时代特点的步行街渐渐成为一种趋势, 其功能也由单纯购物转向集购物、旅游、娱乐、休闲等多方面综合发展。如中国的四大旅游街, 还有成都的锦里和哈尔滨的中央大街等都各具特色并亦名享海内外, 成为城市旅游的名片, 游人必游之地。

(5) 绿色通道。绿色通道是一种具备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的连通体系, 是城市规划中的设计要素, 其中包括城市景观道路及景观节点。但随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休闲、美学、文化、旅游等功能也日显突出。尤其是在旅游方面的功能也日益明显, 如成都市改造后的沙河及两岸生态通径。

2. 城市开放空间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

自1995年3月15日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 (旅管理发[1995]046号) 以来, 在国家相应的政策支持下, 便开始了城市旅游热潮。近几年来, 我国众多城市凭借其丰富而独具特色旅游资源和积极有效的市场开发, 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城市旅游地。至2001年底, 全国已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8个, 其中有119个属于地、县级的中小型旅游城市。例如以九寨沟、张家界为代表的自然型旅游目的地, 以深圳华侨城系列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型旅游目的地, 丰富了我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类型, 但也构成了对传统老牌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挑战。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城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旅游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其设计和发展对于将城市整体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旅游来说有着诸多有利的影响, 下面根据本人对城市旅游的认识归结为以下几点:

2.1 城市开放空间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载体, 与城市旅游之间具有一定的“互构”关系

城市的开放空间单从城市角度看可以说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容器”, 社会生活又是它的内容, 所以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依赖性。再从旅游角度看, 一方面, 城市开放空间为城市旅游提供场所;另一方面, 它也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规划设计对人们的旅游行为起到引导和促进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 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旅游之间有一种互构的关系:即特定的空间形式、场所会形成和展示特定的城市旅游特色, 融合特定的旅游活动要素, 吸引特定的客源市场;而游人的旅游行为和活动的倾向性, 也会对城市开发空间的持续发展产生能动作用。

2.2 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的休闲要素有助于旅游产业系统升级与产品提升, 成为都市休闲的特色抓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如此, 因为将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 不仅丰富了旅游吸引物的构成, 同时, 它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依托之一。一座城市只有将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全面提升, 才能在区域旅游竞争中突出自己。而城市开放空间的整体环境、旅游要素市场的空间配置、旅游产品展示、特色文化体验等因素都是城市旅游业提升的重要考虑因素。此外, 特定的城市开放空间形式有利于旅游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2.3 城市开放空间的大众化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为城市旅游发展走特色城市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旅游现已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形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以会展、休闲、商务、购物、生态等多种形式并存, 追求更高境界的旅游经历的城市旅游则迎合了现代人的要求。

2.4 城市开放空间功能的日益完善和旅游要素的丰富也增强了城市旅游的吸引力

旅游活动具有资源指向性, 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泛指一切能引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 并构成旅游业的生产要素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客观事物与现象。城市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空间场所, 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和娱乐方面的体验, RBD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作为城市中一种新的功能区已逐渐成为城市中新的空间要素, 同时吸引着旅游者与非旅游者。伴随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 环境的改善及其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 形成了丰富的吸引力要素, 使城市具有了旅游管理、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 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统一体。

3. 结语

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城市旅游事业的行列, 城市旅游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近几年来, 我国众多城市凭借其丰富而独具特色旅游资源和积极有效的市场开发, 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城市旅游地。其中城市开发空间的发展对于城市旅游的发展, 实现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转换功不可没。它不仅把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 而且要把城市本身作为旅游的中心目的地。同时也使很多旅游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模式化问题得以缓解, 走出城市旅游单讲景区开发, 用景区包围城市的误区, 让城市本身真正有吸引力, 真正潜在东西被挖掘出来。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休闲空间, 其设计要素的人性化成为人们体验和活动交流的重要因素。总之,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建设已经不单纯是单纯城市功能性的空间营造, 在城市旅游产业以及城市旅游规划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日益显著, 可塑造的空间很大, 值得深入开发和关注。

参考文献

[1]董高翔.绿色城市的公共开放性空间[J].四川建筑, 2001, (5) .

[2]同济大学, 清华大学, 南京工学院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3]黄富厢, 朱琪译.[美]培根E·D.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4]张军, 万婷.城市开放空间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10) .

城市开放式创新 篇10

技术的迅猛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性活动,需要广泛的技术资源和专业能力,企业面临的创新压力大大增加,单独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即使大公司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前沿领域维持研究的努力,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任何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和技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研发模式开 始由内部化逐渐走向外部化。实际上,早在1959年卡特尔和威廉姆斯就强调,与外界适当交流是技术领先的公司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创新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克利斯·弗里曼认为,19世纪最典型的创新模式是发明家兼企业家,20世纪最典型的创新模式是与外界充分交流的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部门,而在21世纪这些模式逐渐被网络化合作系统的创新模式取代[1]。

Teece(1986)指出,企业不仅需要评估决定在新知识生产中是依赖于外部知识还是依赖于内部知识,而且还要选择是将内部可供利用的知识作为一种商品在技术知识市场上出售,还是将它作为生产其他产品时的投入[2]。Chesbrough(2003)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认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机械的思维方式,而将外部的和内部的技术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使得企业能够通过技术许可,从外部获得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激活在封闭的创新环境下可能被抛弃的某些企业技术,从而获益[3]。

通过对IBM、Lucent、Intel、P&G等多家公司的调查研究,开放式创新的优势在于企业获得外界的创造性的思想和技术;能够和其他组织特别是大学合作研究;对很有前景的新技术公司直接投资;转让不同于自己战略方向的技术;通过资产分派加快公司内部新科技的发展;鼓励其他公司和顾客成立内部科研项目。然而同时开放式创新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投资风险和金融风险;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增加了交易成本;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纠纷。

2 开放式创新带来的挑战

企业开放式创新是一种平台战略,不管是资源流入还是资源流出,都是动态和开放性的,但都是基于市场需求和企业经济获利的一种对于产权欲望的追求。因此,该种创新模式的推广,必将对现有技术环境提出新的要求。

2.1 外部技术交易市场

在既定的产业、技术或区域条件下,可供利用的外部技术知识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禀赋,它有助于获得其他知识和相关组织的特征。参与者的多样性,比如企业、大学和研究中心以及经纪人和其他专业从事技术知识扩散的参与者,能够促进外部技术知识数量的增长。作为技术知识的提供者和互补性参与者,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活动会更加频繁。因此,有必要构建能够联接技术供给者(诸如发明者、提供者)和技术需求者(诸如创新企业)的外部技术交易市场。

完善、成熟的市场体系,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以资本市场为例,研究美国经济发展历程,会发现美国的崛起与它强大的资本市场密切相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和平发展时期,美国、欧洲和日本都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性高速增长。但是,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粗犷式的发展之后,从七十年代开始,初级消费达到饱和,经济增长乏力,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个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滞胀”的现象。由于金融改革严重滞后,资本市场的发展落后,金融体系缺乏弹性,德国、日本等国的经济在取得短暂辉煌之后,开始了长时间的持续衰退,至今未能走出低增长的困境。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美国则依靠资本市场的推动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走出了这一困境,一轮一轮的高科技浪潮帮助美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升级。以硅谷和华尔街为代表,美国形成了以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联动的一整套发现和筛选机制。过去的三十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业都无一例外从美国本土兴起。

有专家预言,多学科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它超越了过去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技术的高度融合性和多学科性进一步加剧了创新的复杂性,也带来了对研发活动广度和深度的更高要求。可以预见,随着这一趋势的延伸,对外部技术交易市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构建完善的外部技术交易市场将有助于促进技术、知识的广泛充分流动,有助于我国实现大国崛起。

除了技术交易平台的构建,这个市场中的各种交易机制的设计,也是需要解决的。“如果不阻止知识的互补性、积累性和替代性的作用机制,事前和事后的过度专有性都有可能降低。这时,无论在企业还是在整体层面上,对知识交易的管理就是必要的”[4,5]。成文的技术知识能够更好地满足交易条件,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外部交易的技术知识市场。内容契约的设计和实施相对可行和可靠。过程契约不能对交易的内容给出完全的定义,但是能够确定双方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次序。根据投入的数量和实际的结果,为了解决参与过程、各方的职责、进入和产权分配的时机、暂时的和局部的排他性与过程、时间滞后以及相关贡献者的特权范围等问题,必须要设计一套完善的过程契约并加以实施。

2.2 内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继Chesbrough提出开放式创新模式之后,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但开放只是给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够在开放创新过程中获得同样有意义的发展。如何有效实施和管理开放式创新成为企业新的难题。外部丰富的创新资源的存在,将增加企业创新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如何管理开放式创新成为新的研究焦点。

Hansen(1999)在对一个大型公司的网络联结进行分析时,发现当网络规模超过某一程度后,网络的维系费用会非常大[6]。Laursen和Salter根据英国政府对制造业做的一次调查进行分析,发现创新绩效随着开放度的增大,表现为倒U型关系,即随着开放度的增加,创新绩效随之增加,但到达某一临界点后,创新绩效会随之下降[7]。

Chesbrough通过对My Space、IBM、Linux等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发现虽然这些公司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开放式创新,但是他们的获利模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公司如My Space能把创新带来的收益锁定在企业内部,而有的公司却不能完全享受到创新带来的收益。他认为,长此下去,那些不能完全享受收益的公司在创新方面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他提出了“开放式战略”(open strategy),并将它定义为“企业在价值创造(value creation)和价值获取(value capture)之间谋求的平衡”[8]。

由以上学者的实证分析、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开放式创新概念的提出,为企业寻找创新来源、使用创新成果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但是外部创新资源不会自动流入企业,如何使用好这种方式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取价值,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开放式创新管理模式的建立对于完善开放式创新理论和提供实践指导都是十分必要的。

2.3 知识产权制度

在技术创新的研究中,常常涉及到技术创新产权问题。在研究创新激励、 合作创新、模仿创新、开放式创新、创新管理等问题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技术创新活动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人们愿不愿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收益相关,而技术创新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者与创新成果之间的产权关系,以及社会对创新产权的保护状况。

依据Nonaka等的观点,创新的本质就是知识创造[9]。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公司管理知识产权的目的是创造并保持对新技术的绝对控制权,避免别人使用它,此时知识产权发挥着进入壁垒的作用,尚未被视为收入和利润的来源。企业之间主要是一种竞争关系,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Arrow所提出的信息披露悖论(Disclosure Paradox),即信息的买方往往会在没有支付的情况下就获得了信息[10]。Arrow认为信息披露悖论导致了市场失灵,打击了创新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所以应该实行严格的占有制度,如私有性的知识产权,旨在对创新成果进行保护。这时企业会实行封闭式创新,并通过严格的知识产权来提高知识占有程度。

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构造事前的进入壁垒能够提高技术知识由市场供给的激励,但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又会阻碍技术知识在经济领域中的自由流动,丧失该项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的机会,从而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这就需要在知识产权的优点和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完全排除搭便车行为也是有风险的,它会破坏技术知识之间的互补性进而阻碍新技术的产生[11]。知识产权制度的那些可以刺激技术知识市场供给的优势,现在被技术采用延迟和技术无法扩散引起的成本抵消了[12]。知识产权的实施能有力地打击盗版行为,但是采取这样的法律手段,代价是高昂的。由于监管和惩罚的困难,原来很多利用专利和版权来进行商业运作的技术发明者,现在也开始考虑使用其他的方法来获得技术发明带来的价值了[13]。

随着企业创新环境的变化,社会学习周期大大加速,相对于信息披露悖论,知识的价值悖论成为创新企业所面临的更大威胁。价值悖论(Value Paradox)是指当我们提高产品中知识的编码与抽象程度的时候,我们从中取得的效用越大,同时却越会因为竞争力量所推动的技术诀窍扩散而难以确保其稀缺性,从而加快了知识的贬值。Boisot(1998)指出,对于知识的价值悖论,可行的解决办法不是“堵”而是“疏”,将对知识存量的关注转移到如何提高知识的流量[14]。

3 开放式环境下的技术创新管理

虽然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比如网络创新、集成创新、合作创新,但是相比较原来的封闭式创新,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采取了不同的开放程度。所以未来技术创新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开放式创新,而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充分利用产生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和创意,提高创新绩效。通过技术转让或者股权合资等手段充分挖掘企业内部和外部已有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即创新要素的流入和创新成果的流出。要达成这样一种“自由流动”的境界,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以下突破:

3.1 构建外部创新网络

与传统的“企业内部研究和创新”的封闭模式不同,开放式创新重视采用现成的成果并加以发展,企业需要向外部的思想和知识融合开放,行业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一切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投资、研发等)在企业之间、企业和相关组织之间都可以实现快速流动和共享。因此,企业需要更多地借用外部的创新成果,以充分利用这些成果的潜在价值。这些相关组织可以是价值链的每一个主体,包括用户、供应商、竞争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也可以是区域创新平台、行业创新平台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合作创新和技术扩散。具体如图1所示。

3.2 搭建内部创新平台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还在于企业创新的内部支撑系统。管理就是搭建一个平台,综合各种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配置组织资源,借以实现组织愿景的活动,创新管理也不外如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必须相应地适应开放式创新的背景,技术创新管理的重点转变为建立能够识别新的价值、获取外部新技术并消化吸收,应用到商业目的上的新技术管理能力。即公司不但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更需要建立评估、消化吸收外部技术的外部技术获取机制,也要对公司的研发成果进行评估,避免因技术与商业模式的不匹配而被搁置。通过建立一支技术评估专家团队,对来自公司内部、外部的技术进行科学评估,分析判断未来的新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新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匹配程度,将来自公司内部或公司外部的新技术应用到公司现有业务中;将不适合本公司现有的商业模式通过技术转让或专利许可等方式给其他企业而获利。

3.3 运用灵活的知识产权管理方式

传统的知识产权往往是用来保护表达观念的物理转化形式,而对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并非总能进行有效的保护,且作用的发挥还是高成本的,正式的产权保护如专利的作用仅能体现在法律诉讼中。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与战略行为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企业对组织间关系的强调与对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运用促使企业建立与运用更加灵活的知识产权,为企业从开放式创新中获利发挥重要的保障与激励作用。

改革开放城市社区瓦解分析 篇11

关键词 稳定 住房 瓦解

一、稳定的传统城市社区

传统中国农村社区基础是熟人社会。“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封建时代中国的城市社区也因为严重依赖农村土地经济的寄生性质使这种稳定的农村社区关系延伸到了城市社区。即便是辛亥革命以后蓬勃发展的民族工业建设也没有能改变城市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绝对弱势地位,过于依赖农村经济的城市人口与城市中极高的人口密度引起的中国特有的街邻文化,直接决定了了近代城市社区的长期稳定形态。

二、计划经济下的城市社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城市社区低流动、高联系的城市社区特征因为单位户籍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这种稳定业缘——地缘关系存在的根基在于单位企业集资建房制度。计划经济时代住房是一项公共福利保障,部门事业单位与企业通过自资建房分配给职工的形式,保证同一单位的职工能够在一定的区域内居住,保证了同一社区的居民来自一个或者数个单位,居民间彼此熟知。同一社区的居民在利益上具有极大的共通性,彼此之间发生利益关系的概率也相对较大,彼此保护的愿望及获得保护的愿望也较为强烈。

三、改革开放后的城市社区

稳定城市社区形态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开始解体。大量农村人口以各种方式进城定居,而90年代末的房地产业大改革,彻底标志着传统城市社区稳定性的瓦解。

变革带给城市社区的直接影响便是传统的地缘——业缘相互保护的关系被割断,具有业缘关系的个体自然人被市场化的房产制度抛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住进新房的居民来自不同单位,彼此并不熟知。中国是一个以人情处事的国度,这种陌生带来的必然结果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那个时代,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小偷入室行窃无人报案,夫妻家暴无人劝架致使受害人死亡的报道。这种不安全感使居民不得不放弃以社区作为个人及家庭最后一层保护网的设想,转而要求更为坚固、封闭的私人空间进行自我保护。整个九十年代末我们都在讨论“防盗网后警惕的眼睛”带给我们的伤痛。但是这种伤痛并不会持续多久,实际上进入21世纪,这种指责就趋于减少,直至难得一见。城市中的居民孤独依然,但却逐步开始享受起这个相对孤立的城市生活。如果说第一代、第二代住进高楼的城市居民对这种防盗门、钢丝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高楼都市生活还会予以批判性的抱怨的话,那么今天都市男男女女们早已习惯并乐于接受这样一种生活。

防盗窗越坚固,自我隔离的安全感就越强,由隔离带来孤独感引起的不安全感也就越强,这种不安全感进一步要求加强居所的封闭性。过度封闭的社区个体同时降低了社区整体对于社区生活的期望值,他们对于社区的要求被限制在了卫生、治安等基本生活领域,传统的精神生活功能被作为一种个体生活部分从社区剥离。当精神需求脱离了居民的社区生活期望时,他们的共同利益实际上就压缩到一个相当低的水平,加之居民实际上也缺乏业缘上的利益关系,物质生活领域共同利益也极少。这种极少的共同利益造成的结果就是传统社区基础——彼此间认同的瓦解。

四、结语

我国的城市社区正经历传统城市社区关系瓦解,现代城市社区关系逐步建立的剧烈变化中。计划经济时代人为的城市社区整合也随着市场经济繁荣而解体,整个社区的自我凝聚能力下降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低水平,传统稳定的整体性城市社区被单元化的现代化城市社区取代。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上海:三联书社.渠东译,2013.

浅议城市绿地开放空间 篇12

关键词:绿地,生态环境,开放空间,可持续性

1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功能

1.1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有改善气候的作用, 园林植物具有很好的吸热、遮阴和蒸腾水分的作用。我们从城市里步行到森林、公园或行道树下, 感觉到丝丝凉意的效果。城市里凡有绿地的地方, 温度都明显低于无绿地的地方。绿化地区内气温比非绿化地区、建筑物地区气温低。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园林植物对许多有毒气体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在净化环境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具有大量的枝叶, 能够阻截和吸附大量的尘埃, 起到了降低风速、对飘尘的阻挡、过滤和吸收作用。因此, 通过乔木、灌木和草组成的复层绿化结构, 会起到更好的滞尘作用。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有降低噪音的作用, 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 它对人体产生了伤害, 但茂密的树木能有效地减弱噪音, 起到良好的隔音或消音作用, 从而减轻噪声对人们的干扰和避免听力的损害,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有保护水土的作用, 绿地有致密的地表覆盖层和地下树、草根层, 树叶防止暴雨直接冲击土壤, 因而可以固定沙土石砾, 防止水土流失。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是人们所需氧气的制造者, 人们维持生命所需的氧气, 就是绿色植物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

1.2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文化、景观功能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是进行文化宣传, 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是进行文化宣传可以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为实现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建设为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打下基础。如在综合性的绿地开放空间, 设置展览馆、陈列室、纪念馆、宣传廊等, 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一些城市绿地开放空间与历史文物结合在一起, 不仅相得益彰, 成为形成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桥梁, 而且有效的保护了历史文物景点。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景观功能体现在, 城市绿地掩饰了裸露的地面, 与街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相映衬, 衬托出现代都市的绚丽空间、多重色彩和烘云托月的美学效果。而公园中的亭台楼阁、山石水体又显示出都市的田园风貌, 给人们以静谧之感, 令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为居民提供休憩的空间, 柔软嫩绿的草毯, 给人以愉快之感。建植于医院、住宅区、公园、广场等处的绿地, 是供人们工作、学习、劳动之余休息和疗养的场所, 现代社会, 工作生活节奏加快, 人的精神状态高度紧张, 工作学习一天后需要松弛一下。而优美的绿化环境, 空气新鲜, 有效阻止病菌的滋生, 并且绿色环境有利于高血压、神经衰弱、心脏病人恢复健康。因此园林绿化、美化环境, 是改善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可创造一个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清澈的水体和舒适而安静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3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价值功能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能改善城市面貌和投资环境, 一个优美、整洁、绿意盎然的现代城镇, 不但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且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文明程度, 从而也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利用高质量的绿地开放空间系统提高城市知名度, 带动整个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增值,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绿化能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价值, 为形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快速通道,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 现代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特点

现代城市绿地开放空间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网络。由集中到分散, 由分散到联系, 呈现出逐步走向网络化的趋势。

现代城市绿地开放空间形态多样化, 世界各大城市根据自己的地理特点, 规划设计了相应的绿地开放空间格局。这些空间形态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例如:以控制城市中心区, 发展分散的新城的环形绿地空间形态;城市绿地开放空间与城市在空间上互相穿插, 形成带形、环状、片状等为主的绿地空间形态;控制大城市规模, 解决交通拥挤、中心区地价高等问题的核心型绿地空间形态。

可见, 现代城市绿地开放空间体系的特点, 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网络, 空间形态上多样化, 形成片状、环状、带状等形态, 并且将自然风景引入绿地开放空间。总之, 现代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文化景观功能和价值功能对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建设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发展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与居民游憩休闲活动需求有密切关系, 也与城市的建筑、道路系统、地上地下管线布局等都有密切关系, 为了更好地发挥园林绿地的综合功能, 各类型的城市绿地开放空间就应在城市中按照一定的要求规划安排, 只有形成了城市绿地系统, 才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完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上一篇:报刊媒体下一篇:调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