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式创新

2024-09-06

粗放式创新(精选12篇)

粗放式创新 篇1

美欧关于企业开放式创新的系统性研究始于本世纪初。200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Henry Chesbrough教授撰写了“开放式创新:创造和利用技术的新规则”(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该书总结了二战后美欧科技发展政策的演变,特别是通过对著名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模式的分析和比较,认为开放式创新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一个必要选择。2006年美欧15所大学的16位专家和学者对开放式创新理念从企业创新、知识产权和合作网络等进做了进一步阐述(Open Innovation:Researching a new Paradigm)。目前美欧国家对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和讨论越来越深入,并逐渐融入国家的创新政策。了解和跟踪美欧关于开放式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对我国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企业创新理念的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和欧洲工业朝着组合化(modularity)、专业化(specialization)、外包化(outsourcing)和网络化(networking)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特别是跨国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出现了变化。虽然企业仍在努力开发和保持自己唯一、复杂和不易被复制的核心技术,但当今世界由于很多技术在垂直链上出现中断和知识的快速传播,他们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放弃技术垄断,与其他高水平专业供应商分享市场价值。企业对外进行技术转移或外包后,仍然保留概念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以协调相关研究、设计和制造。由此企业对核心竞争能力(core of competencies)有了新的理解,即从认知体(bodies of understanding)向具备基础或背景能力(backgrund competencies)过渡。企业一方面继续保持在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放弃在所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增强协调和吸收外部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大企业逐渐成为创新设计师(Innovation architect)和扮演价值链市场协调员(market coodinator)角色,提高对其他专业性和经验性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

科学技术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促使企业必须进行开放式创新。比如音响放大器是在一个大学出现的发明技术,各企业采取不同的创新方式进行吸收。美国TI公司初期阶段已成功把该技术转移到自己的系统内,但当偶然性发明了数字式放大器技术后,迅速与发明人建立合作关系,并以此开发了新系统和芯片。日本SONY则过高估计并固守自己的核心技术,只好面对市场对芯片式放大器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痛苦挣扎。

传统封闭式自主创新模式仍是需要的,但其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企业会变得僵硬。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具备不断重组技术结构和资源的能力,在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的同时向外输出技术,在不同的价值链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目前各国加大了研发投入,风险投资促进新生科技型企业的诞生,知识产权得到更合理保护,专业性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市场调节科技发展的力度加大,加速了企业从封闭型创新向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过渡。

传统创新模式面临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欧企业的创新管理理念基本上是封闭式(closed innovation),企业在内部进行创意研究和开发,直到产品进入市场。虽然近几十年企业之间出现了技术联盟形式,但其基本逻辑仍是依靠内在能力创新。然而随着研究和开发成本及复杂性的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大量技术供应者和用户的出现,风险投资、大学和科研单位先进技术的快速扩散,封闭式创新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传统创新模式的路线图为: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市场,即:研究项目的启动是基于企业自身科学基础,目标是自己使用。其中一些项目半路搁浅,一些项目继续往前走,最后只有少量项目进入市场。由于这是单向的,所以被称为内部封闭式创新。美国AT and T Bell实验室是这方面的代表,尽管他们有很多研究成果,但却是典型的封闭式企业文化。

目前这种封闭式创新模式已面临如下挑战:

1. 高技术人才的流动

目前, 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知识劳动者市场供应充分。这些生产有用知识的“原材料”可以很容易从原来的研发中心或企业向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大学、新生企业、咨询机构和其他第三者流动并转移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一个企业可以通过雇用另一个企业的科技人员受益, 专业工程师能够从一个企业向另一个待遇更好的企业漂流。比如美国现有硬盘技术公司中有21%是由原IBM公司离开的工程师所创办。美欧的移民政策对吸引第三国的专业技术人员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美国国家基金会统计, 美国MIT和斯坦福大学50%的博士后不是美国公民, 硅谷30%的计算机公司不是在美国诞生。然而美国并没有给所在国给予补偿。竞争对手用提供更优惠待遇挖走人才并获得所需要的技术。高技术人才的流动或流失给封闭性创新企业的研发投资造成困扰。

2. 风险投资

1980年以后风险投资在美国快速发展,2000年已从初期的8亿美元增加到800亿美元。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大量的研发人员受高风险/高回报的诱惑去创办自己的企业,原企业内的知识库和技术储备受到威胁。虽然大企业可以提供一流设备、激励措施和知识环境进行研究工作,但不能阻止新生企业从原企业剥离出去,也不能阻止内部科技人员的离开。

3.外部供应商增加

过去技术密集性企业很难找到相匹配的供应商来提供技术服务。但目前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供应商甚至能够提供高于本企业所能达到的高质量服务。这一方面可以支持企业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而不是所有方面进行研发,加速成果转化速度,但另一方面因供应商面对所有客户,使得企业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向外部泄露。

4.技术垄断时代的结束

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通信、生物、新材料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已远远超出单个企业和机构的研发能力,企业之间必须进行合作和放弃垄断。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建立

目前美欧学术界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理念主要基于Henry Chesbrough教授的下属描述:“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是指企业使用有目的性输入和输出技术来加快内部创新,并以相应的方式扩大在外部使用创新技术的市场”(The use of purposive inflows and outflows of knowlege to accelerate internal innovation, and expand the markets for external use of innovation, respectively。根据该理念,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能够也应该像使用内部技术一样利用外部技术,并利用内部和外部创新技术及途径开拓市场。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能够做到不断进行许可证买进(Li-证转让市场+新市场。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特点是研究项目的启动是基于自身技术和引进技术,市场进入是通过许可证转让、建立风险投资企业、传统市场开发等多条途径。美国IBM, Intel, Procter and Gamble等公司是开放式创新的成功范例。

在处理知识产权方面,封闭式创新条件下企业积累知识产权主要供内部使用,多数专利没有被相关企业开发,失去应有的价值。在开放式创新条件下,企业成为知识产权的卖方和买方,知识产权通过许可证转让、企业延伸、风险投资等其他方式变成灵活的企业资产。

开方式创新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建立企业合作网络,涉及处理企业并入、企业延伸、风险投资、合资等机构之间的关系。它们可以是一种正式合作网络,如建立合资企业和研发伙伴联盟,或是客户-供应者关系如许可证转让、签订合约、关键设备共享等,或是建立有共同市场和开发互补产品的横向联盟。非正式合作网络如个体之间的合作等。合作网络是企业创新的一个增值战略,它可使企业对外来技术作出快速反应,找到自己技术的市场,加速实现科研成果商品化。

为开放式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政府的角色

政府在创新活动中一是扮演政策制定者和监督人,比如制定技术开发和传播的一般规则,知识产权的确定和保护,竞争政策,促进新生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等;二是对研发和创新项目提供直接补贴;三是创新产品的购买者,政府采购对产品开发起引领作用。

2.教育和培训

技术创新政策离不开一套完整和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应鼓励大学、研究单位和企业之间加强人才流动,交叉兼职,特别是安排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只有大学和研究单位真正了解企业的问题和需要才能实现实质性合作。

3. 风险投资

与政府拨款人相比,风险投资商面对的要么是高回报要么是失败,他们比政府行政官员更活跃和敏感,对项目信息预测相对要准确。因此对商业性阶段的创新项目采用市场拨款机制更符合发展规律。与美国相比,欧洲对新生企业的风险投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力度小,二是在商业化技术创新阶段出现断带,企业很难找到扩充资金。另外,欧洲风险投资是防守型,是否投资取决于新生企业是否拥有专利,而明智的风险投资标准则应根据企业的潜在创新能力而定。

4. 一个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在创新保护和扩散方面找到平衡

据统计,大企业80%-85%的专利没有得到利用。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企业把这些专利技术在其他企业使用,比如许可证转让、建立技术剥离企业,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等。

5. 建立企业竞争机制

保持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措施是建立企业竞争机制。技术持有者和卖主总想保持垄断地位,但竞争越激烈他们就越难保护所有技术。在开放式创新条件下,政府的政策应使得他们以合法形式扩散技术,比如转让许可证,以该技术为基础建立技术标准或技术平台。中小科技型企业最具经济活力,他们与大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将推动未来经济的发展,政府应特别给予扶持。另外,目前各国都偏于关注从大学和科研单位孵化企业,但它们在初始阶段离市场较远,而从企业分离出来的商业性小企业其生存能力、增长幅度和效益更好,也应得足够支持。

6.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合作体系

创新是相关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目前大多数企业是在孤军作战,合作不足。开放式创新模式可使企业找到一种新方式在价值链的不同点进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企业之间以及与研究单位和大学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将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建立和管理企业合作网络的重要原则是实现“共赢”。除企业和研究机构外,政府部门也在合作体系中起重要作用,如鼓励竞争和以反传统及习惯势利精神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实施。

7. 政策互相协调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中,一个创新政策不能与其他政策相分离,比如人员流动政策、资金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竞争政策等。只有当技术创新政策与国家的总体政策融为一体时才能真正起到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作用。

粗放式创新 篇2

2009-12-09 12:17 转载文章 我说两句(加入讨论)

□ 记者 陈楠

今年1月23日美国知名互联网统计公司comScore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突破10亿。全球每6.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网民,把互联网当作企业的推广平台已显得大材小用。作为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宝洁正在把网络引入企业运营的核心区。

“宝洁在践行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中成为了400多个知名企业的合作伙伴,现在我们希望借助网络的力量成为每一个发明者、研发机构和中小企业的首选创新伙伴。”宝洁公司亚太区研发总裁阿尔·梅因格特(Al Maingot)对《商务周刊》说,随着开放式创新的逐步推进,宝洁希望借助网络的力量将合作平台延伸至每一个人的身边。

宝洁前任CEO雷富礼于2001年提出开放式创新,即在研发部旗下建立“联系与发展”(Connect+Develop,简称联发)部门,与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大公司、中小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合作研制产品。

在起初的5、6年里,通过外部业务开发机构(EBD)等部门与外部150余万相关行业从业者的互动,雷富礼提出的“到2010年宝洁50%的产品创新内容来源于外部”的目标,在2006年即已实现。在此过程中,宝洁还曾借助在线技术转让市场Yet2.com和InnoCentive匿名发布技术需求,或者出售内部研发成功但未能投产的技术。

2004年品客薯片即将面世,但在其上印制图案的技术仍没有找到。宝洁将这一技术需求匿名发布在了InnoCentive上。几个月的时间里,宝洁收到了众多方案,其中来自意大利博洛尼亚地区一位大学教授的喷墨打印方法,因为能够在蛋糕上打出可食用的花色图案而中选。宝洁在其中看到了一个商业趋势——个人以及网络在创新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2007年8月22日推出了自己的英文联发网站,主要由“创新资产列表”和“需求列表”两个栏目组成。“宝洁业务涉及很多品类,经常会剥离出很多技术、商标等知识产权。我们把这些放在创新资产列表里,比如一些从事治疗骨质疏松症药品的企业就可以在上面找到想要的技术。”宝洁公司大中华区联发部门经理金浩芳说。

宝洁的EBD主要负责编制需求列表。金浩芳介绍:“他们从研发部门拿到需求,再到每个研发副总裁那里讨论,找出最重要的前几个,用特殊的、不会泄露公司机密的形式陈述在网站上。” 在运行的18个月里,宝洁联发网站共收到了3700多个方案,但来自中国的只有24个,宝洁将原因归结为非母语网站对中国、日本等研发活跃国家的吸引力有限。“亚太地区有大量的消费者,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使得这里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和人员,也就是潜在的发明者。再加上大量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以及政府对创新的鼎力支持,亚洲是宝洁很重要的联发基地。”宝洁公司亚太区联发总监埃西·恰特吉(Ashish Chatterjee)告诉《商务周刊》,“我们希望成为这些人的合作伙伴,为世界带来更好的产品,那么在亚太区设立本土语言的联发网站势在必行。”

你会“开放式创新”吗? 篇3

1997年,微软在网络上推出了Encarta,一部内容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这个拥有几万个词条,加几千个外部链接,而且每月更新内容的Encarta,来势凶猛地占据了线上百科全书领域的制高点。

但是4年后,原本胜算在握的Encarta,却遭遇了一个其貌不扬的对手的狙击。到2009年,微软终于敌不过这个新创企业——Wikipedia的强大攻势,被迫退出了线上百科全书市场。

原因何在呢?其实大企业也有致命软肋。

2001年创立的Wikipedia,恰好因为不具备微软的内容资源,于是采取了开放式创新的商业模式:开放产品的开发、制作和更新过程,让用户参与线上百科全书的制作,借外部参与者之力,缓解人力、财力匮乏的窘迫。结果,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出几年,无论在内容的更新还是涉足的广泛度上,微软的Encarta都已无法与Wikipedia匹敌。

通常,商家努力为用户服务,而且为了更好地服务而与用户深入沟通。在这个案例中,用户全程参与了产品与服务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商家与用户的关系,突破了传统模式。“开放式创新”,就是将从企业内部对外封闭的产品开发过程,扩展到企业外部。

“中心实验室”不再是创新源泉

当球状的世界被“全球化”拉成了“平的”,当市场需求瞬息间变化万千,适应新的竞争环境、颠覆了传统创新套路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应势而生。各种新的创意、产品和服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穿越了企业组织、市场、国家的界限,自由地聚集。创造能够迅速商业化的新产品,不一定需要企业自身强大的研发和技术积累为前提;而巨大的研发投资,也不一定是企业得到商业回报的保证。

众所周知,信息产业中无数辉煌的技术成果,例如网络搜索和索引技术、电脑文档管理技术、在线会议技术、电脑图形用户操作界面和制图程序等,都源自施乐公司著名的帕洛阿尔托实验室。但是,最终享受到这些技术所带来的巨额利润的,却不是施乐公司,而是将这些技术成果成功商业化了的3Com、Adobe、微软和苹果等一群当时锐气十足的新创企业。

仅在几十年前,大公司的中心实验室,还依然是业界创新的源泉。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创新,打破了过去封闭在内部的套路,冲出企业的围墙。

新创企业的杀手级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放式创新是许多新创企业的“杀手锏”。与市场上的资深老牌企业相反,多数新创企业自身缺乏雄厚的研发实力,不过这种局限往往能够激发它们利用外部资源的欲望和创意。

通讯设备行业思科和朗讯的竞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AT&T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所继承的科研家当,令朗讯底气十足。反之,新兴公司思科,缺乏的正是这种雄厚的资源积累。但是,几年后,思科在创新上非但未被朗讯落下,反而在角逐中稳步地走向上风。思科的秘密,就是“开放式创新”。公司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大量利用外部的创新资源。思科或者直接从外部购买新技术和创意,或者与外部的新创企业合作,始终掌握着市场上最前沿的创意。

在“开放式创新”的模式中,外部合作方式往往被新锐企业勇敢地推向看似极端的方向。它们不仅将用户引入创新过程,更大胆地将自身企业的“技术机密”向业界各种合作伙伴开放,以便共同创新。

例如,Facebook最近以Open Compute Project,向外部敞开了自己的云计算,公开了涉及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信息,邀请企业外部的开发商和个人开发共享。除了公开技术文档,Facebook甚至还将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CAD设计图纸对外公开,以便于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在Facebook的平台上共同创新,实现共赢。

苹果公司基于iPhone的软件应用商店App Store,是一个向iPhone用户提供第三方服务的模式。在这个商业平台上,苹果公司开放了自身的SDK应用程序,供所有的第三方软件提供者使用。同时,为激励软件开发,苹果也利用这个平台,和软件开发者分享销售分成。苹果公司的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满足了自身用户对手机个性化软件的需求,而且最大化地激发了手机软件业整体的迅猛发展。

一直以来,在用户需求细分化、专业化的移动市场,商家面临的最头疼问题之一,便是找不到有效销售手机软件的方法。App Store,用开放式创业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大企业的“不老丹”

开放式创新不仅是新創企业的杀手级做法,在迭代速度极快的领域,许多富于创新精神的大企业,也在及时地将自己纳入开放式创新体系。甚至一些传统行业中的企业,也开始借鉴“开放式创新”做法,寻找新活法。

英国极富盛名的老牌奢侈品商家Burberry,便是其中之一。

在时尚奢侈品行业,经销商和专业人士往往会聚集一堂,“权威地”预测下一季的时尚潮流。但是,与时共进的Burberry颠覆了这个传统。公司开设了一个互动型的网站,旨在将消费者和商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与许多奢侈品品牌的网站不同,Burberry这个网站,并没有停留在分享品牌故事的虚拟社区层面。

Burberry拿出了更重磅的举措:利用这个网站,邀请普通消费者来协助测试时尚新品。普通消费者不仅可以在网上预订新品,并被鼓励大胆地向设计师和商家提出建议。根据这个网站的反馈,Burberry只生产预订最多的新品,并采纳消费者的建议,对产品进行改进。

如此一来,是普通消费者而非时尚界的“权威人士”,也能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主体。而Burberry更可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追随。

老牌企业踩上开放式创新的节奏,同样能焕发出新活力。

开放式创新的实现途径 篇4

开放式创新的主要特征, 就是“开放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企业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 企业之间的界限正逐渐变得模糊。企业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成了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来源。与传统的“企业内部研究和创新”的封闭模式不同, 开放式创新强调采用现成的成果并加以发展, 企业需要向外部的思想和知识融合开放, 行业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 一切创新资源在企业之间、企业和相关组织之间都可以实现快速流动和共享。因此, 企业需要更多地借用外部的创新成果, 甚至还要通过授权和许可证向外部开放自己的研发成果, 以充分利用这些成果的潜在价值。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中, 所要完成的核心工作是: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吸纳组织外部的各种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的创新源, 并与内部知识进行整合管理。公司要改变创新只能来源于内部的观点, 广泛学习组织外部的各种创意, 包括技术创意、管理创意、营销策划创意等, 通过在组织内的每一个层面共享, 培育和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在组织的各个层面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流程创新和组织文化创新;有机地协调战略、流程、人员、技术和绩效的相互关系, 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价值, 进行双向的开放创新。

开放式创新要善于利用内外部的知识。 (1) 利用内部知识。在企业创新中, 知识的创造者不仅限于专职的研发人员, 也要善于发掘企业内部各类员工的知识。公司的珍贵的知识通常是隐性的、含蓄的、非正式的。其中许多资料可能存在于员工的脑海里。而对管理构成最大挑战的许多知识、信息往往深藏于公司的行动团体中。公司的知识促成了集体的行为, 人们从经验中了解到前因后果, 并把它们储存在共有的心智模式与公司标准作业程序、规则和例行公事中。 (2) 利用顾客知识。顾客日复一日的使用着产品, 他们可能比企业更清楚企业产品和竞争对手产品的真正差异, 往往是他们最先知晓他们需要什么, 以及什么是需要改进的。利用顾客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 让顾客参与产品设计开发, 设计和开发他们自己需要的和愿意购买的产品, 企业设计部门则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这是企业利用社会知识和外部资源非常有效的手段。顾客可以按照他们愿意接受的价格、功能、质量、时间等条件设计他们需要的产品, 并在参与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让顾客参加到实际的产品开发团队中, 正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做法。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卡迪拉克公司陷入困境, 他们绞尽脑汁, 想出一条妙计:邀请拥有该公司产品的2500名消费者, 直接参与新轿车的设计, 请他们谈想法、提建议, 公司设计人员听取意见后, 进行设计制造。经过了一年的努力, 这家公司向市场推出了一批造型别致、功能良好、实用性很强的新型轿车, 深受顾客欢迎。 (3) 利用对手的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要进行创新, 恰恰是那些狭路相逢的对手, 尤其是将自己打得体无完肤的行业老大才更值得学习。施乐公司是最早向对手学习并取得成功的企业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 日本竞争者生产出了性能可靠、价格低廉的复印机。于是, 施乐公司就购买了这种复印机并借助于“逆向工程”分析日本的产品, 知道了如何大幅度地提高产品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 (4) 利用供应商的知识。对《财富》1000强企业的大量研究表明, 在新产品推介过程中, 越早让供应商参与其中, 整个项目所节省的资金也就越多。高水平的外部供应商, 可以在价值链上给企业更多的支持, 减轻企业的负担, 有助于企业在核心环节上更快更好地发展。越早让供应商获得新产品的信息, 就能越早获得供应商对于新产品原型的反馈, 有效地缩短创新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宝钢就采用了“先期介入”模式, 即汽车制造商尚在车型开发阶段, 宝钢科技人员就参与到新车型的设计、制造、选材等工作中去, 将售后服务变为售前服务, 与汽车制造商一起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降低开发风险。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篇5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作者:李永锋

来源:《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01期

摘要:分析封闭式创新模式在新形势下的困境,阐述了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的革命性,从三个方面论述开放式创新兴起的缘由;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剖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运用该理论,依次分析开放式创新的选择效应、杠杆效应、成本效应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全面透视开放式创新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机理。分析结果说明开放式创新具有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特性。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竞争优势;来源;效应

哈佛商学院技术管理中心Henry chesbrough教授经过十余年的观察发现,一些堪称国际上最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却未能从创新中获益,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多采用封闭的模式进行创新,过分地强调内部创新,导致企业很多发明创造因自身的能力限制而被束之高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知识性人才流动不断加强和资本越来越活跃,当今的研发创新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度的流动性,支持创新活动的风险资金规模持续扩大,技术交易市场活跃,投资者对于企业研发效率与研发投资报酬的要求更是不断增高。开放式创新以全新的视角为企业的发展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

1、开放式创新的兴起

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企业内部研究开发是许多行业禁止竞争对手进入的最重要门槛。企业内部研发提高了生产效率,促使企业实现了自然垄断或规模经济,具有新特性和市场应用的新产品也随之而来,又创造了新的商机或规模经济,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创新模式是封闭式、高度集权的内部研发模式,曾经对工业企业的飞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20世纪晚期,企业封闭式创新模式开始受到挑战,很多行业领导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却明显下降了。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本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很多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熟练工人,在离开原来企业后会把技术带到新的企业里,同时会把创新向更广的第三方进行传播。第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大学甚至更高的教育,这类人的急剧增加使得各种知识、技术开始从企业的中心实验室向许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外溢。第三,风险投资市场越来越完善。在封闭式创新的环境中,风险投资资源十分匮乏,而且是很多都投到了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或机构,新建立的企业想获得更多的有能力的专家很难。但现在新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风险机制和回报机制,对于资

本与人力都具有极大的诱惑。诸如此类,改变了企业封闭式创新的模式。因为技术的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而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创新蓄水池”,广泛传播着新的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开始涌现并逐步取代封闭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模式认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可以并应当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有价值的创意,同时使用内部、外部两条市场通道,以提高研发效率,获得超额利润与竞争优势。开放式创新的本质是创新要素的融合和集成,企业充分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构建强大的创新网络,从而整合创新资源、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因此,企业应向全球寻求创新构想与研发成果,不再将研发视为纯粹的内部流程活动。向全球搜索技术创新来源的关键是企业与外部建立开放性的创新网络,将全球该领域的创新主体涵盖到自身的创新体系中来,获得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资源,并不断向外部开拓新市场。

2、竞争优势的来源

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和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清楚地给出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价值链将企业活动划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其中基本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活动,而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包括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范围的职能。价值链列示了企业活动的总价值,并且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被称为企业的价值活动,它们为企业创造的总价值体现在顾客购买产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值,这个价格总值与企业完成所有价值活动的成本之差构成企业的利润。企业要获得相对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必须以更低的成本执行这些活动并为消费者所认可,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导致差异化,以更高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在价值活动的层面上,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降低价值活动的成本,或者使价值活动为企业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

以前企业通过内部研究开发寻求较低的企业活动成本或者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值,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现在,重要的创新正逐渐变成由一些小型或中型的企业来完成,甚至个人都急于出售他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大学和政府实验室也开始对建立行业合作关系表现出了兴趣。过去创新的关键是在严格控制下的企业内部实验室进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到处遍布的可用知识使得控制变得不可能,现在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其他人的研究和发明。当更多的商业伙伴从IBM的技术和服务中受益,实现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似乎更有力地说明了,依靠内部资源特别是研发资源,已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如今企业竞争优势通常来源于企业开放式创新。这是因为:第一,开放式创新使得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内外的所有创意,发动员工、客户等积极参与,群策群力,推出更加符合用户”随需应变”的创新产品。第二,开放式创新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创新匹配了不同的资金、管理和市场,极大地提高了技术市场化的效率。第三,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能降低企业自行研发的费用和失败的概率。第四,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使得企业的技术成为价值链创新活动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够吸引其他企业投入它们的资源,提高平台的价值而不需要平台建立者进行额外的投入。

因此,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本是低还是高,以及这些创新活动能否比其他企业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或形象价值),能否比其他企业更显著的降低创新活动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非货币性质的成本。

3、开放式创新的三大效应与企业竞争优势

3.1开放式创新的选择效应与竞争优势

开放式创新的选择效应是指企业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那些它并不擅长的创新活动。很少有企业拥有所有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开放式创新战略使得企业能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企业那些不擅长的创新活动;企业得以较其他企业低的成本完成这些创新活动,一旦企业找到合适的外部资源,企业就可以与之进行合作创新活动,企业便可以在这些活动上大力投入,开发出对手无法模仿也难以找到替代品的资源,合理利用并不断发展这种资源的能力就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飞利浦公司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创新领导者,就采用了开放式创新战略。当初飞利浦率先在荷兰开创电视机产业时,不但要解决产品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而且面临着荷兰没有电视台的现实。为此,飞利浦在自己的实验室里设立了荷兰第一家电视台。因为并非传媒专家,所以一有可能,飞利浦就把电视台的业务转移给经营传媒的专业公司。在飞利浦的荷兰研究中心,每天有8000人来到这里上班,但这些人并非都是飞利浦员工。其中一些人来自大学、研究组织、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他们为了某个创新目的,加入到飞利浦的某个团队中进行创新活动。

3.2开放式创新的杠杆效应与竞争优势

开放式创新的杠杆效应是指企业用较少的自有资源(如创意、知识、市场、技术等)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开放式创新的中心思想是,与单纯依靠自有资源相比,如果企业能够将目光扩大到自身范围以外,就能更好地获得创意、知识和技术。开放式创新模式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到一个超越组织外更大的网络中寻找解决方法,而非仅仅局限在组织内部人员中。因而可用的资源范围扩大了,形成资源的“杠杆效应”。例如,几年前,宝洁公司有人提出用食用色素在品客炸土豆片上印刷图画。这是一个让品牌显得更具活力的好主意,可是宝洁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做。宝洁并没有安排一些工程师和科学家去研究这个问题,而是使用自己的创新网络去搜寻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人已经知道怎么做。几个月后,公司发现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有个面包师是全球最擅长用食用色素来装饰蛋糕、糕饼等面包食品的。于是,宝洁购买了他的技术并申请了专利,它给品客印章薯片(PriglesPrints)带来了数以十亿美元的利润。

3.3、开放式创新的成本效应与竞争优势

开放式创新的成本效应是指企业向全球寻求创新构想和科研成果,其价格低于企业内部研发的成本。企业内部研发需要耗费企业很多资源,技术商品化时间长,失败的风险也很高。通常研发的投资报酬很难衡量,研发创新的机会成本很高。企业采用开放式创新战略,就无需像对待企业员工那样管理外部研发人员,不用给他们发工资。更重要的是,由于研发成果是现成的,拿来即用,它不仅无需承担研发过程中的风险,而且缩短了从发现市场机会到获得收益之间的时间。因此开放式创新模式降低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本和风险,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例如,由于采用内部研发战略,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技术优势的朗讯公司遇到了资金与管理方面的问题。相比之下,思科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适的新创企业,并投资于这些新创企业,或者直接收购这些公司。此外,思科公司还与创新能力非常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如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思科公司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研发速度和数量颇丰的研发成果。NEC的研发总监曾这样总结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获取技能的经历:“从投资的角度分析,这种使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迅速掌握国外技术。我们没有必要自己开发新的创意。”

4、结语

粗放式创新 篇6

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成为维持一个国家经济命脉的新要素,而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则与其科技创新集群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文章简要概括了我国创新集群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在原有的创新环境下影响技术转化率的因素,并结合开放式创新背景提出了创新集群改革的建议供政策制定者和创新主体等实践参考。

关键词:创新集群;开放式创新

一、 我国创新集群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创新型经济改革,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均稳步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全社会科研投资已经超过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为2.05%,比上年提高0.04%。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科技贡献率,国家将开放式创新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李克强在“开放式创新”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的开幕式上指出中国的创新是开放的创新,我们要打造创新驱动型经济,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国家,就必须从根本上对创新模式进行改革,要求所有的创新主体参与进来,完成创新结构的改革。目前来说,我国创新集群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研发投资占GDP的比例仍旧较低。“十二五”规划中曾经提到,到2015年,我国研发投入要达到GDP的2.2%,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这一目标并未完成;而部分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研发占GDP的比例高达3%~4%,更是远远超出我国现有水平。

二是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国内学者多次测算了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投资,这一时期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极高。而后随着对这些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我国自身科技水平的进步,目前对外技术依存度已经有很大的改善(罗亚非、蔡乾龙,2009)。OECD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早期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0%,而同时期美国为6.3%,日本仅有4.1%。近几年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范建亭(2015)等对我国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进行了重新测算,并预测2015年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将降低至38.5%。这一数值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极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某些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一些关键技术及零部件仍严重依赖于进口。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报告称,2014年,石油相关技术对外依存度接近60%,天然气相关技术的对外依存度上升至32.2%。

三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对经济的贡献率有待提升。在我国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中,专利申请数量增长极为迅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称,中国专利申请已经连续多年跃居世界第一,2014年甚至占到全世界专利申请数量的三分之一。然而我国技术专利的转化率并不是很高。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专利技术应用商品化率不到20%。特别是高校,过去一直作为产学研联合的重心,专利技术转化率仅有5%。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我国创新经济的发展并不十分理想,核心技术的缺失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中仍旧处于劣势、缺乏话语权,还并不能算是一个创新经济体。创新国家的本质在于,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科学技术创新及其相关服务为驱动,这种增长方式更注重质的变化与提高,而不是依靠规模经济获得效益。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国家,就必须从根本上对经济模式进行改革,要求所有的创新主体参与进来,完成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在新的开放式创新的形势下,创新环境将变得更加复杂化和扁平化,创新主体和创新集群之间的界限也将越来越模糊并不再局限于组织内部的研发活动。这无疑会给创新集群带来新的合作与互动,从而为技术成果的转化带来更多的机会。

二、 创新集群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在旧有的创新环境下影响创新集群信息交流的因素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个是创新集群内创新主体的目的差异;一个是创新集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另一个则是地理性沟通障碍引起的技术资源浪费。

第一,创新集群内不同主体的目的不同,导致技术对接冲突、产权分配冲突等。解学梅(2009)等在研究中指出,我国原有的创新体系中,通常是以区域经济为中心发展产学研联合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创新集群。大量的高新区、大学科技园依托当地实力较强的大学、企业,在政府的协助下展开了技术改革和创新的工作。在这一集群中,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是最为主要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在技术研发及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需求,因而参与合作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政府作为倡导者和引导者,支持技术发展与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则更多的看重科研的学术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对论文等学术成果的重视要远大于产权以及技术转移率。许多高校的研究成果来源于学者对理论或者技术的拓展和创新,并非植根于市场的需求。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渴求则是建立在盈利和市场竞争的基础之上,企业内部自主研发的专利通常会直接转变成产品。同时,企业尤其重视短期内可以获得的利益,对于研发时间长、转化可能性低的基础研究通常不予过问。因此,企业的技术转化率相对会高于高校的技术转化率。另外,出于对自身市场地位或者商业机密的保护,企业对于侵权有着较高的警惕性,一般会第一时间申请保护自己的专利技术。

第二,我国创新集群缺乏服务性中介机构搭建交流的纽带,导致创新集群内部主体之间沟通不畅。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融资服务和技术服务水平上。我国科技创新集群中融资体系的缺陷已有大量研究探讨:在基础研究领域,政府提供了绝大部分的科研经费;而在技术转移的中后期,企业为产业化比较成熟的技术成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协助完成了技术成果最后的增值过程。因此,我国产学研合作的资金缺口主要存在于这两个阶段之间,也是真正需要投资经理或者融资服务的时期。另外一个服务缺陷是技术市场的落后,我国现有技术市场在政策法规、从业规范、运营机制上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徐棣枫,1999;张改珍,2012)。技术交易和技术转移对于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和复合型专利服务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前者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逐渐完善起来,而相关专利服务人才的质量,则始终没有显著的提升。一般来说,技术市场是创新主体互相交流完成技术需求对接的平台,因此,从业人员需要同时具备技术背景和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技术市场的管理和运营相对国外技术市场来说比较混乱,供需双方很难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获得资讯服务。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现象极其严重。除去上述两方面之外,相关法律、运营管理等咨询机构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创新企业的需求。这些服务性中介机构的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集群内的沟通和交流,进而降低了区域内技术创新及转化的效率。

第三,我国不同地区间创新集群缺乏沟通,技术资源的供需双方无法匹配。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建立了一百多个大学科技园以及一百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很多创新园区是按照行政区划来建设的,分属于不同的省市自治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无论是学术资源还是经济资源都比较充沛,早期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建设相对比较成功,造就了联想、海尔、阿里巴巴等优秀企业。另外有很多园区地处偏远,本身创新资源相对匮乏,缺乏优秀的研究型大学作为后盾,也很难获得其他地区企业的合作意向,只能发展成为不成熟的高科技创业园区,无论在技术创新的数量、水平上,还是在技术转移的能力上,都很难被称为一个创新集群。在较发达地区,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产生了良好的聚集作用,这些地区渐渐培养出初步的创业文化,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也为高校和研究机构吸引了大量的研究经费。这些创新资源的涌入,进一步巩固了该地区的创新竞争优势。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科研水平等差距很难与其竞争,因此始终在资源的获取方面严重落后于较为发达的创新集群。事实上,这些欠发达地区可能在农业、能源、重工业等领域对高新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而创新资源的匮乏导致他们无法独立完成研发或者技术转化的工作,不成熟的技术市场也无法提供良好的技术交易环境。因此创新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科技创新对有潜在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综合来说,我国现行创新体系中,各创新主体缺乏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在行动上未能达成配合,也缺乏能够协调分配创新资源的服务性中介机构。各个创新集群因地域差异、技术市场的闭塞等原因相对独立的罗列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这些都严重限制了技术转化的成功率。而在开放式创新理念下,创新集群将迎来新的交流与发展。

三、 创新集聚在协同创新情境下的发展建议

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主体基本相同,在原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服务性中介机构等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消费者、其他平台性质的服务机构等。其区别在于,产学研合作中,各创新主体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与其它主体相互作用,而协同创新则强调各个主体目的的一致性。

第一,强化集群内协调机制的建设。因此在创新集群的协同合作中,必须设立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协调机构或平台,负责统筹频繁发生的技术、人员交流、明确各个创新主体的职责与权利、优化配置组织的创新资源并提供其他咨询性质的中介服务等。原有的封闭式创新集群一旦打开,这一平台可以在最大限度上维持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契合度、减少可能出现的摩擦,同时降低沟通的成本。同时,创新集群之间的差异性越大,其协调机构就会越复杂、工作量越大、对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就更高,继而增加协同创新的难度,提高了创新的成本。后者与协同创新组织的设立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组织创新集群建设协同创新组织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保持这些集群的契合度。

从两个较为极端的例子来看:协同创新组织的两方可以是水平差距较大的两个创新集聚,其中一方通过技术辐射为另一方提供技术支持,而另一方则恰恰需要这种技术支持来发展某个特定的产业,并能付出一定的回报。这个回报可以是经济方面的,也可以是技术革新所需要的反复试验过程。相反的,协同创新组织也可能由几个地理位置接近、发展程度接近的创新集群重组而成。这些创新集群都专精于某一产业、或者所涉及的领域存在技术互补或合作关系。由于创新集群之间不存在强弱和主次等关系,协同创新组织需要设立一个协调机构来管理各个创新主体。在这种协同创新模式里,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和交流会产生大量的碰撞,碰撞产生的技术创新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市场需求,进而吸引大量资本的进入,因此更适合以企业为纽带来推动创新集群间的合作与发展。其协同创新的模式就可以是以企业为领导力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协调机构的统筹下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以上是针对应用技术的创新研发与转化,在我国现有创新体系当中,国防、航空航天等战略核心技术以及部分公共服务性的前沿技术的开放式创新通常是由政府充当平台,由于其目的性更为统一,政府的协调和支持作用非常突出,创新成果和技术转化成果也很客观。

第二,完善服务性中介结构,落实“技术”、“人才”、“资金”三方面的建设。首先,出台相应政策扶持建设技术交易平台,以保证技术信息沟通的及时性、保密性、通畅性。技术平台可以是实体的技术交易中心,也必须同步构建一个网上交易平台,这一平台可以大大提高技术供需双方的交流和对接效率。其次,知识产权的立法之上,必须加大执行力度,改善专利律师制度,给予专利代理人和律师双证的从业人员生存空间。另外,教育部门在高校的法律人才培养上也需做出相应的调整,加强法学与其他专业的交叉,尤其在工学部、理学部等的跨专业招生。优秀的专利法律从业人员在专利的申请、最大化利用以及专利权维护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重视从业人员的培养可以极大的减少产权摩擦和冲突,能够在技术转移中将很多产权问题防范于未然。

在融资等方面,政府一直致力于完善金融体系,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基金经理人的培养,以提供配套的管理咨询服务,以期最大化资金的利用效率。政府也可以利用一些风险基金或者奖励基金有目的的引导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如利用先期引导资金在企业和科研院所中间积极牵线、联合建设产业技术开发中心等。

第三,以政策引导东西部经济水平差距较大的创新集群合作。我国成果较为突出的优秀创新集群区域,其产出的科技成果和经济产值相对较高,然而对创新资源的利用率却低于许多表现一般的创新集群。这一研究显示出创新集群对创新资源的浪费,也揭示了一种通过协同创新重新优化资源配置,以优势带动劣势发展的可能性。在前面提到的技术辐射模式中,技术从发达地区扩散到欠发达地区,一方面可以在欠发达地区获得新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过剩的创新资源重新进行分配,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提高自身创新资源的利用率。我国领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间不仅存在这地理环境上的隔阂、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除去行政区划的壁垒之外,一般欠发达的创新集群会对首都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成熟创新集群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信任度。因此,较发达的创新集群在协同创新组织中是一个天然的主导者,适合全权统筹各个集群内的职责与利益的划分、信息和资源的流通与整合,并为落后地区提供融资、法律法规等专业咨询。简单来说,这种模式可以将“过剩”的创新资源引入对技术需求较大但研发能力不高的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主导的创新集群可能无法从协同创新组织中获取足够的利益,因此这种模式有时候需要政府以比较强势的姿态参与引导与优秀的创新集群协同发展。

当前考虑到现行的中西部保护性发展理念,可行的创新产业主要集中在农业、能源、旅游业等部分文化产业和部分生态友好的工业产业。政府需要成立独立的部门来管理东西部对接的问题,负责匹配和协调能够实现对口支援的创新集群。在完成对接之后,不能过度干涉创新集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人员互动,由东部发达地区的创新集群承担该开放式创新组织的主要管理工作,以免组织过于行政化,不利于市场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另外,政府还需要提供一定的奖励机制来鼓励发达地区的创新集群与西部对接。比如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专项奖励基金等,使之在协作中更多的重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上。同时按照市场化原则引导企业资金的投入并提供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

综上所述,开放式创新理念下,创新集群的组织形式明显要比过去的产学研合作更为复杂,更为系统化、扁平化,尤其重视信息的流通。在协同创新组织中,创新资源会接受系统的资源优化配置,以最优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沟通和协作,从而达到最优的统一的创新成果。在越来越开放的经济和政策导向下,为了提高我国的创新绩效,将原有各自为政的封闭式创新体系打开,跨地域的协同创新逐渐成为当前创新体系建设的主流,也是激发跨地域技术、资源溢出效应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范建亭.开放背景下如何理解并测度对外技术依存度[J].中国科技论坛,2015,(1):45-50.

[2] 毛磊.开放式理论下跨区域协同交互式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2):25-28.

[3] 罗亚非,蔡乾龙.对外技术依存度测评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132-136.

[4] 解学梅,曾赛星.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9-17.

[5] 张改珍.关于专利异化的历史考察[J].科技管理研究,2012,(22):165-172.

[6] 徐棣枫.试论专利诉讼法律服务市场的规范——从专利代理人到专利律师[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4):145-148.

[7] 冯梅.产业装备与装备产业:中国工业化道路新视角[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位论文,2007.

[8] 王成东.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机理及保障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4.

[9] 吕铁.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及推进思路[J].经济管理,2004,(9).

[10] 孟韬,罗亚非.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测算及国际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1,(8).

[11] 孙顺成,蔡虹,黄丽娜.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测算与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

[12] 何锦义.对外技术依存度若干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2010,(11).

作者简介:刘宏宇(1988-),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日本东北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技术管理;傅佳莎(1987-),女,汉族,海南省海口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日本东北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国际贸易。

粗放式创新 篇7

技术的迅猛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性活动,需要广泛的技术资源和专业能力,企业面临的创新压力大大增加,单独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即使大公司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前沿领域维持研究的努力,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任何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和技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研发模式开 始由内部化逐渐走向外部化。实际上,早在1959年卡特尔和威廉姆斯就强调,与外界适当交流是技术领先的公司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创新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克利斯·弗里曼认为,19世纪最典型的创新模式是发明家兼企业家,20世纪最典型的创新模式是与外界充分交流的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部门,而在21世纪这些模式逐渐被网络化合作系统的创新模式取代[1]。

Teece(1986)指出,企业不仅需要评估决定在新知识生产中是依赖于外部知识还是依赖于内部知识,而且还要选择是将内部可供利用的知识作为一种商品在技术知识市场上出售,还是将它作为生产其他产品时的投入[2]。Chesbrough(2003)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认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机械的思维方式,而将外部的和内部的技术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使得企业能够通过技术许可,从外部获得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激活在封闭的创新环境下可能被抛弃的某些企业技术,从而获益[3]。

通过对IBM、Lucent、Intel、P&G等多家公司的调查研究,开放式创新的优势在于企业获得外界的创造性的思想和技术;能够和其他组织特别是大学合作研究;对很有前景的新技术公司直接投资;转让不同于自己战略方向的技术;通过资产分派加快公司内部新科技的发展;鼓励其他公司和顾客成立内部科研项目。然而同时开放式创新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投资风险和金融风险;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增加了交易成本;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纠纷。

2 开放式创新带来的挑战

企业开放式创新是一种平台战略,不管是资源流入还是资源流出,都是动态和开放性的,但都是基于市场需求和企业经济获利的一种对于产权欲望的追求。因此,该种创新模式的推广,必将对现有技术环境提出新的要求。

2.1 外部技术交易市场

在既定的产业、技术或区域条件下,可供利用的外部技术知识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禀赋,它有助于获得其他知识和相关组织的特征。参与者的多样性,比如企业、大学和研究中心以及经纪人和其他专业从事技术知识扩散的参与者,能够促进外部技术知识数量的增长。作为技术知识的提供者和互补性参与者,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活动会更加频繁。因此,有必要构建能够联接技术供给者(诸如发明者、提供者)和技术需求者(诸如创新企业)的外部技术交易市场。

完善、成熟的市场体系,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以资本市场为例,研究美国经济发展历程,会发现美国的崛起与它强大的资本市场密切相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和平发展时期,美国、欧洲和日本都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性高速增长。但是,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粗犷式的发展之后,从七十年代开始,初级消费达到饱和,经济增长乏力,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个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滞胀”的现象。由于金融改革严重滞后,资本市场的发展落后,金融体系缺乏弹性,德国、日本等国的经济在取得短暂辉煌之后,开始了长时间的持续衰退,至今未能走出低增长的困境。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美国则依靠资本市场的推动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走出了这一困境,一轮一轮的高科技浪潮帮助美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升级。以硅谷和华尔街为代表,美国形成了以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联动的一整套发现和筛选机制。过去的三十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业都无一例外从美国本土兴起。

有专家预言,多学科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它超越了过去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技术的高度融合性和多学科性进一步加剧了创新的复杂性,也带来了对研发活动广度和深度的更高要求。可以预见,随着这一趋势的延伸,对外部技术交易市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构建完善的外部技术交易市场将有助于促进技术、知识的广泛充分流动,有助于我国实现大国崛起。

除了技术交易平台的构建,这个市场中的各种交易机制的设计,也是需要解决的。“如果不阻止知识的互补性、积累性和替代性的作用机制,事前和事后的过度专有性都有可能降低。这时,无论在企业还是在整体层面上,对知识交易的管理就是必要的”[4,5]。成文的技术知识能够更好地满足交易条件,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外部交易的技术知识市场。内容契约的设计和实施相对可行和可靠。过程契约不能对交易的内容给出完全的定义,但是能够确定双方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次序。根据投入的数量和实际的结果,为了解决参与过程、各方的职责、进入和产权分配的时机、暂时的和局部的排他性与过程、时间滞后以及相关贡献者的特权范围等问题,必须要设计一套完善的过程契约并加以实施。

2.2 内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继Chesbrough提出开放式创新模式之后,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但开放只是给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够在开放创新过程中获得同样有意义的发展。如何有效实施和管理开放式创新成为企业新的难题。外部丰富的创新资源的存在,将增加企业创新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如何管理开放式创新成为新的研究焦点。

Hansen(1999)在对一个大型公司的网络联结进行分析时,发现当网络规模超过某一程度后,网络的维系费用会非常大[6]。Laursen和Salter根据英国政府对制造业做的一次调查进行分析,发现创新绩效随着开放度的增大,表现为倒U型关系,即随着开放度的增加,创新绩效随之增加,但到达某一临界点后,创新绩效会随之下降[7]。

Chesbrough通过对My Space、IBM、Linux等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发现虽然这些公司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开放式创新,但是他们的获利模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公司如My Space能把创新带来的收益锁定在企业内部,而有的公司却不能完全享受到创新带来的收益。他认为,长此下去,那些不能完全享受收益的公司在创新方面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他提出了“开放式战略”(open strategy),并将它定义为“企业在价值创造(value creation)和价值获取(value capture)之间谋求的平衡”[8]。

由以上学者的实证分析、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开放式创新概念的提出,为企业寻找创新来源、使用创新成果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但是外部创新资源不会自动流入企业,如何使用好这种方式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取价值,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开放式创新管理模式的建立对于完善开放式创新理论和提供实践指导都是十分必要的。

2.3 知识产权制度

在技术创新的研究中,常常涉及到技术创新产权问题。在研究创新激励、 合作创新、模仿创新、开放式创新、创新管理等问题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技术创新活动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人们愿不愿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收益相关,而技术创新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者与创新成果之间的产权关系,以及社会对创新产权的保护状况。

依据Nonaka等的观点,创新的本质就是知识创造[9]。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公司管理知识产权的目的是创造并保持对新技术的绝对控制权,避免别人使用它,此时知识产权发挥着进入壁垒的作用,尚未被视为收入和利润的来源。企业之间主要是一种竞争关系,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Arrow所提出的信息披露悖论(Disclosure Paradox),即信息的买方往往会在没有支付的情况下就获得了信息[10]。Arrow认为信息披露悖论导致了市场失灵,打击了创新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所以应该实行严格的占有制度,如私有性的知识产权,旨在对创新成果进行保护。这时企业会实行封闭式创新,并通过严格的知识产权来提高知识占有程度。

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构造事前的进入壁垒能够提高技术知识由市场供给的激励,但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又会阻碍技术知识在经济领域中的自由流动,丧失该项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的机会,从而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这就需要在知识产权的优点和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完全排除搭便车行为也是有风险的,它会破坏技术知识之间的互补性进而阻碍新技术的产生[11]。知识产权制度的那些可以刺激技术知识市场供给的优势,现在被技术采用延迟和技术无法扩散引起的成本抵消了[12]。知识产权的实施能有力地打击盗版行为,但是采取这样的法律手段,代价是高昂的。由于监管和惩罚的困难,原来很多利用专利和版权来进行商业运作的技术发明者,现在也开始考虑使用其他的方法来获得技术发明带来的价值了[13]。

随着企业创新环境的变化,社会学习周期大大加速,相对于信息披露悖论,知识的价值悖论成为创新企业所面临的更大威胁。价值悖论(Value Paradox)是指当我们提高产品中知识的编码与抽象程度的时候,我们从中取得的效用越大,同时却越会因为竞争力量所推动的技术诀窍扩散而难以确保其稀缺性,从而加快了知识的贬值。Boisot(1998)指出,对于知识的价值悖论,可行的解决办法不是“堵”而是“疏”,将对知识存量的关注转移到如何提高知识的流量[14]。

3 开放式环境下的技术创新管理

虽然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比如网络创新、集成创新、合作创新,但是相比较原来的封闭式创新,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采取了不同的开放程度。所以未来技术创新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开放式创新,而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充分利用产生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和创意,提高创新绩效。通过技术转让或者股权合资等手段充分挖掘企业内部和外部已有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即创新要素的流入和创新成果的流出。要达成这样一种“自由流动”的境界,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以下突破:

3.1 构建外部创新网络

与传统的“企业内部研究和创新”的封闭模式不同,开放式创新重视采用现成的成果并加以发展,企业需要向外部的思想和知识融合开放,行业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一切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投资、研发等)在企业之间、企业和相关组织之间都可以实现快速流动和共享。因此,企业需要更多地借用外部的创新成果,以充分利用这些成果的潜在价值。这些相关组织可以是价值链的每一个主体,包括用户、供应商、竞争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也可以是区域创新平台、行业创新平台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合作创新和技术扩散。具体如图1所示。

3.2 搭建内部创新平台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还在于企业创新的内部支撑系统。管理就是搭建一个平台,综合各种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配置组织资源,借以实现组织愿景的活动,创新管理也不外如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必须相应地适应开放式创新的背景,技术创新管理的重点转变为建立能够识别新的价值、获取外部新技术并消化吸收,应用到商业目的上的新技术管理能力。即公司不但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更需要建立评估、消化吸收外部技术的外部技术获取机制,也要对公司的研发成果进行评估,避免因技术与商业模式的不匹配而被搁置。通过建立一支技术评估专家团队,对来自公司内部、外部的技术进行科学评估,分析判断未来的新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新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匹配程度,将来自公司内部或公司外部的新技术应用到公司现有业务中;将不适合本公司现有的商业模式通过技术转让或专利许可等方式给其他企业而获利。

3.3 运用灵活的知识产权管理方式

传统的知识产权往往是用来保护表达观念的物理转化形式,而对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并非总能进行有效的保护,且作用的发挥还是高成本的,正式的产权保护如专利的作用仅能体现在法律诉讼中。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与战略行为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企业对组织间关系的强调与对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运用促使企业建立与运用更加灵活的知识产权,为企业从开放式创新中获利发挥重要的保障与激励作用。

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及展望 篇8

知识经济背景下, 新知识新技术的快速生产和流动, 要求创新过程变得更加开放。鉴于传统研究范式不能合理解释企业生产运营中所出现的新状况, Chesbrough教授于2003年在《开放式创新:从技术获取和创造价值的新规律》中提出“开放式创新”这一全新范式[1]。截至2013年12月, 该著作在Google Scholar上已被引用5700余次, 可见, 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近年创新管理领域最热议的话题之一。

开放式创新最常用的定义为:“通过知识有目的的流入和流出, 以加速内部创新, 并为外部创新的运用扩大市场[1]。”换言之, 开放式创新是这样一种范式, 企业能够利用内外部创意及内外部通向市场的路径来不断发展他们的技术[1]。Dahlander和Gann[2]在对大量的文献回顾中发现, 该范式基于丰富的理论思想而提出, 如资源基础理论、吸收能力、关于探索与挖掘的讨论等, 都是开放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相关研究, 总结分析了当前开放式创新的主要研究方向:创新资源的获取和挖掘, 开放式创新模式及创新效果, 并提出研究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创新资源的获取 (Explore) 与挖掘 (Exploit)

知识和技术是创新活动的两大核心资源, 创新资源有目的的流动 (流入与流出) 是开放式创新最典型的特征。开放式创新过程由流入式创新和流出式创新两部分组成, 而开放式创新研究主要解决的是企业对创新资源 (知识和技术) 的获取和挖掘问题[3,4]。流入式创新是指将从外部获取的知识技术用于内部创新, 即创新资源的获取;流出式开放式创新是指将内部知识输出给外部使用, 即创新资源的挖掘[3]。

(一) 创新资源的获取 (Explore)

开放式创新早期理论强调外部知识技术对创新的作用, 受其影响, 当前研究仍热衷于从不同视角对外部资源的识别获取等问题开展研究。陈劲等[5]和Berchicci[6]通过实证分析, 肯定了外部创新资源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显著影响, 但同时发现, 创新绩效存在一峰值, 超出该峰值, 企业创新绩效就会被削减, 即开放度与创新绩效的倒U型曲线关系。此外, 围绕知识技术获取的方式, Porter等[7]提出一个通过筛选研究数据来进行“技术获取”的流程, 而K觟hler等[8]则基于对西欧5000家企业的调研, 探讨了不同知识获取类型的效果和优劣势。宝洁公司仅10%的技术来自于内部独立研发, 其余90%全部购自企业外部[9], 这是企业从外部获取技术实施流出式开放式创新的结果。

(二) 创新资源的挖掘 (Exploit)

作为开放式创新另一重要维度的流出式创新, 学者们较关注于“技术授权”这一重要载体的研究, 因为技术授权是挖掘创新资源的重要手段, 近期研究表明, 许多企业都在致力于通过对外授权的方式增加收益[10], 评估数据显示, 摩托罗拉公司每年从对外授权中获利大概1亿美元。可见, 对外技术授权是企业产品收入外的重要获利渠道。此外, 技术授权还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收益, 包括获取新市场及其技术地位的强化, Lichtenthaler[11]提出了一个技术挖掘路线图, 以便于企业战略管理。Sergey等[12]同样强调技术挖掘对企业利益的重要贡献, 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将“不适合的技术商业化”观点, 即将与企业商业模式不匹配的非核心的知识技术进行商业化运作, 以提高企业收益。

通过对流入式创新与流出式创新的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现有研究焦点在于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 即流入式创新, 而对流出式创新的关注度不够。实证研究也发现, 企业从事的流入式创新活动要多于流出式创新活动, 且企业认为流入式开放式创新更有用[11]。流出式创新到底能为企业带来多大收益?企业如何通过将自己的内部创新资源外部化来获得最优收益?这些问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三、开放式创新模式与效果

(一) 开放式创新模式

开放式创新模式既包括传统的产学研模式, 也包括新兴的开源软件项目模式, 还包括在整个开放式创新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引入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开放式创新的传统模式。Isabel Maria等[13]研究了两个不同的大学与产业联结的治理模式, 研究认为治理模式的选择与采纳取决于不同决策的制定过程, 个人契约模式适用于进行技术转让的小企业, 而制度模式则适用于进行纵向整合研发活动的大企业。Ankrah等[14]在研究产业和大学间知识转移的基础上, 定性分析了产业和大学间合作的动机和利益问题。研究表明, 在总体目标上, 大学和产业间的动机与利益具有高度的共通性;但落实到具体分目标上, 二者表现明显不同。

开源软件项目是开放式创新新兴模式的典型代表。开源软件是用于描述那些源码可以被公众免费使用的软件, 此软件的使用、修改和发行不受许可证限制。Pyk覿l覿inen[15], Osterloh和Rota[16]均认为, 开源软件代表了一个新型的创新模式, 它的发展使开源软件作为公共财产存在, 实现了体制创新, 技术、互补资产和意识形态将是未来软件获利的三项因素。

随着创新过程越来越开放, 中介服务机构在开放式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模式是开放式创新的又一典型模式, 由此解决了企业内部维护复杂合作关系的低效问题。Lee等[17]提出了一个中介网络模型, 清晰地描述了中介组织与各网络成员间的信任关系。Spithoven等[18]讨论了共同研发中心在推动企业流入式开放式创新中, 建立吸收能力的重要性。不仅企业能够从中介服务机构受益, 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也能够通过转让办公室这类中介机构, 与外界商业伙伴进行联络, 从而提高学术研究成果市场化效率。

(二) 开放式创新效果研究

Gassman[19]认为, 开放式创新更适于在技术密集的全球化环境中发展, 开放式创新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大型企业及知识密集型企业 (如高科技企业) ,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对中小企业, 以及服务性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效果进行探索研究。

由于中小企业拥有的资源和占据的市场份额非常有限, 所以采取开放式创新模式相对会获取更多资源。同时, 他们可以将其创新成果通过对外转让市场化, 进而获得转让费收入。然而,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相对较弱, 且缺少能够维护庞大合作网络的资源优势, 对多国进行的多项实证研究都认为, 开放式创新的采用者大多是大型企业。尽管如此, 采用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中小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Vrande等基于荷兰605家中小企业的数据, 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实施的创新活动逐年增加, 制造业和服务业没有显著区别, 中型企业比小型企业更热衷于参与开放式创新[4];Lee等[17]注意到小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实践在创新阶段后期更普遍, 尤其是商业化阶段, 说明流出式创新在创新阶段后期更有效率。开放式创新不仅适用于高科技等知识密集型企业, 还适合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企业。一些学者基于实证研究发现, 开放式创新有助于推动服务企业发展, 外部开放在创新过程的初期探索阶段起到重要作用, 内部开放在创新过程后期起作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应采纳不同的创新战略, 小型企业应采纳挖掘战略, 而大型企业应采取获取战略[20,21]。由此可见, 开放式创新已从早期高技术企业迅速传播到各产业企业, 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四、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开放式创新理念能够合理解释现代管理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 因此引起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围绕创新资源的获取和挖掘、开放式创新模式及效果等方面梳理了近十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并基于上文分析, 提出以下三点研究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一, 关于流出式创新的研究。理论上, 当一个机构向另一个机构输出知识技术 (流出式开放式创新) 时, 等同于另一机构输入了同等的知识技术 (流入式开放式创新) , 但实证研究表明, 企业认为流入式开放式创新更有用, 流出式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大利益, 流出式创新是否可以与流入式创新平衡发展等, 这些问题值得学者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二, 关于创新开放度及其成本的研究。陈劲等的研究表明, 企业的开放度与创新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 即创新开放到一定程度时, 企业的绩效就会呈现负增长。但如何测度该开放度的极值?如何测量相应开放程度的成本?采用何种管理方式才能使得企业的创新绩效最大化?这些问题值得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 关于开放式创新中创新中介机构的管理问题。创新机构在开放式创新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 各类型组织能够通过创新中介机构进行各层面交易, 大大降低了企业搜索交易机会的成本, 也提高了整个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然而, 创新中介机构如何在开放式创新这个复杂网络中管理项目, 如何建立与各类型机构间的信任关系, 这些问题为中介机构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摘要:通过对R&D Management、Technovation及Research Policy等10余种权威外文期刊中149篇相关文献的梳理, 分析了开放式创新资源的获取与挖掘、开放式创新模式与效果, 并以此为基础预测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在厘清开放式创新复杂研究结构的同时, 为进一步的探索奠定理论基础。

卡夫公司的开放式研发创新模式 篇9

开发中国市场是卡夫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9月, 尼尔森的研究表明, 在中国16亿美元的饼干市场份额中, 卡夫公司占22.4%, 其最大的竞争者———台湾顶益公司位居第二, 占8.3%, 其他企业如达利占5.7%、雀巢占2.6%。卡夫公司的奥利奥品牌饼干占饼干消费市场的7.3%。这些数字说明, 卡夫公司的产品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的认同, 占据行业领先地位。实际上, 取得今天的市场地位与卡夫公司的研发驱动机制密不可分, 该公司曾被美国《消费品技术》杂志评为“2008年度行业创新能力最强奖”。卡夫公司认为, 研发是永恒的主题, 是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目前, 卡夫公司拥有11家研发中心, 分布在世界各地, 研发人员2000多名。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研发理念

卡夫公司的企业目标是“让今天更美味”;研发目标是“持续创新和不断改进, 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美味的产品”。这一目标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断改进传统产品的性能、口味和包装, 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创新产品, 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其研发工作的关键和本质。

1.研发理念贯穿于新产品的开发流程

卡夫公司在开发新产品时, 除了确认新产品是否符合公司的战略, 分析现有品种的市场竞争环境, 进行创意和测试, 评估销售之外, 其全过程贯穿了消费者的需求调查和消费者参与, 从产品立意, 到形成概念、概念测试、试用和市场评估等, 都是根据消费者的反馈调整或修改产品, 进而优化产品组合。

2.研发理念体现在产品改进和调整上

产品上市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区域的转换, 消费者的口味会产生变化, 企业会收到市场反馈。卡夫公司不断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倾听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奥利奥饼干在中国的成功体现了卡夫公司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研发概念。“众口难调”,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受欢迎的产品, 到另一个地方也许会遭到冷落。卡夫公司的拳头产品奥利奥饼干在卡夫饼干系列全球市场销售排第一位, 但自1984年进入中国市场后, 中国消费者却觉得味道偏甜, 并不买账。根据这一反映, 卡夫公司的研发人员对奥利奥饼干配方及时作了改进, 推出中间夹有巧克力、外面裹以威化层的低甜度巧脆卷。尔后在中国市场上走红, 这一产品的销量在卡夫饼干系列中持续名列第一。

强大的研发组织结构和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卡夫公司强大的研发能力, 与其具有针对性分工的研发组织结构和发达的信息共享网络密不可分。

1.研发中心的职责依据产品需求和市场格局配置

在卡夫公司全球研发网络中, 最重要的研发力量位于公司总部附近的格伦沃研发中心, 它是研发网络的心脏, 其他研发中心按市场区域设置在法国巴黎、德国慕尼黑、中国苏州等地。各个研发中心根据产品进行研发分工。例如, 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的研发中心主要负责Oscar Mayer系列产品研发;位于田纳西州孟菲斯的研发中心主要负责食品配料研发;位于密歇根州巴特尔·克里克的研发中心主要负责Post Cereal玉米片研发, 因为这些产品在相应地区很畅销。

对于被兼并的企业和研发中心, 划分研发业务按产品遵从原有格局。例如, 纽约研发中心是卡夫公司1988年从GF (General Foods) 并购来的, 负责原GF的产品;咖啡研发在Tarrytown (原GF的咖啡研发中心) , 因为麦斯维尔咖啡本来是GF的品牌。

2.研发中心通过全球网络分享信息

利用全球研发网络, 以不同的方式保持有效的沟通, 可使各个不同研发业务部门密切联系, 互通有无。卡夫公司希望这种合力会出现杠杆效用, 研发部的副总经理说:“当你带来新东西的时候, 你正在改变文化。这种交流对于创造种类繁多的产品很有价值, 因为这个技术不适合这类产品, 可以应用于另外一种产品。”这些方式包括电子档案和一年一度的“创新周”:电子档案可让储存于研发人员大脑里的知识和创新观点, 有效地固化沉淀下来, 成为企业共享的研发知识积累;“创新周”是指让各研发中心的研发人员来到公司总部附近的研发中心进行交流。

卡夫公司的研发小组通常是跨职能部门的, 涉及工程、生产、销售、市场、采购、财务等业务。跨职能部门的研发小组能够促使信息在公司内不充分交流, 使参与者的思维更自由地展开, 发表建设性意见, 使研发人员拥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有力地推动了研发工作。

良好的研发团队管理

研发人员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是体现企业价值的载体, 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卡夫公司良好的研发团队管理体现在:

1.良好的团队沟通和组织氛围

卡夫公司认为, 加强有效的沟通, 不仅可使研发项目顺利进行, 而且还可提高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团队的使命。因此, 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一直在各研发中心营造创新的组织氛围, 以使研究人员没有太多的束缚, 放开思路大胆设计、创造。

2.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员工持续成长

研发人员进入研发中心意味着持续不断的职业成长。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与各级主管共同了解员工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期望, 同时使他们清楚公司的业务发展方向, 与员工一起确定未来的发展计划和行动计划, 系统地采取培训、辅导、岗位转换、扩展职责、海外派遣、职位提升等方式, 支持员工将规划变为现实。

3.大力推动员工学习和培训

“愿意学习是在卡夫工作一个不可讨价还价的条件”。卡夫公司为研发人员提供有效的培训, 参加培训项目是出于员工职业发展的需求, 而不会被当做某种奖励。培训大多是在职进行的, 指导和训练是每个经理职责的一部分, 而每个培训项目都是在员工个人发展计划的框架下提议组织的。另外, 研发人员在工作中也会到其他部门 (研发中心内外) 轮岗, 熟悉各项业务。

整合外部资源的开放式研发创新模式

开放式创新是指从产品创意到研发、再到创新商品化的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 同时利用企业内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开放式创新战略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逐渐流行起来的, 意味着推掉实验室的“围墙”, 将产业链上志趣相投的各方资源整合, 集天下智慧为我所用。

卡夫公司的专利数量约占食品相关专利的2.2%。公司认识到虽然自身并不缺乏内部研发能力, 但是任何公司都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此, 卡夫公司改革了传统创新模式, 建立了开放式的创新模式。

1.针对消费者的“与卡夫共同创新”

卡夫公司实地考察消费者对新产品设想的反映并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情感联系, 为消费者创造新价值, 这是开放式创新与传统创新的显著区别。

2006年, 卡夫公司启动了第一个开放式创新计划, 设立了“开放式创新高级副总裁”一职, 创建了“与卡夫共同创新”网站。这个网站作为其广纳外部创意的“黄金台”, 不仅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新, 而且还主动激励他们参与企业的创新过程。同时, 还利用“消费者社区试验平台”这个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消费者社区, 对新产品开发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验, 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创新, 不断加深与他们的情感联系。

2.针对供应商的“供应商创新挑战”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 除了消费者之外, 卡夫公司与供应商的关系被提升到了新高度。当然并非所有供应商都能成为企业的创新伙伴, 在与供应商共同创新时, 卡夫公司运用了多种工具, 如供应商关系细分评估法、创新潜力评估等, 识别和判断哪些供应商最有能力协助公司进行创新。

通过实施“供应商创新挑战”计划, 邀请供应商等合作伙伴共同酝酿能满足特定消费者需求或商业机会的新产品或新包装概念。在这一过程中, 公司把这些需求或机会详细介绍给参与创新的供应商。在供应商创新伙伴向公司提出产品计划之后, 卡夫将在30天内决定是否采纳, 如果不采纳, 供应商有权在市场上利用该创新成果。

3.共赢的开放尺度与合作形式

关于开放度与合作形式, 卡夫公司与外部创新伙伴双方达成的协议可以是战略性的伙伴协议、许可协议, 也可以是联合开发。这些外部创新伙伴有的来自客户和供应商, 有的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相近产业的企业和竞争者。卡夫公司鼓励外部发明者或创业者, 为他们提供获得专利或受知识产权保护的设想。在这些合作中, 公司给予外部创新伙伴的报酬相差很大。技术先进的设想由于难以被复制, 因此报酬相对较高。

卡夫百吉福产品的开发就是个典型例子。该方案最初由第三代百吉饼制造商施瓦兹伯格提出, 并获得了一项专利工艺——将奶油干酪注入百吉饼中间, 同时在烘焙过程中奶油干酪不会漏出来。他在做出样品后, 在事先未跟卡夫公司联系的情况下, 寄了一盒奶油干酪百吉饼和一个方案。巧合的是, 卡夫公司也一直在努力开发类似产品, 但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于是双方成立了一个临时小组, 对产品的市场前景进行评估, 并研究了生产工艺和流程。最后, 双方达成协议, 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生产。对于施瓦茨伯格来说, 他有了扩大产品市场的机会, 而卡夫则解决了相关技术难题,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4.开放式创新的比较优势

与传统式创新相比, 卡夫公司的开放式创新的特点是:在合作基础上自主创新;降低了成本, 缩短了研发周期;产品适销对路;激励外部知识的获取和贡献, 整合外部知识产权资源。开放式创新使公司迅速适应了最新的消费趋势, 并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成本。这种创新模式所产生的效益非常明显, 2007年卡夫公司在美国推出的20多种新产品, 大多是开放式创新的结晶。

卡夫公司研发创新的启示

1.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

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研发理念, 使得卡夫公司获得了广泛的全球市场和强大的品牌竞争力。研发应把消费者需求与产品开发相结合, 这种结合不是在产品开发后期, 而是从产品概念形成开始, 渗透到生产、工艺、结构、中试、售后服务等环节, 这样产品才会有市场竞争力。

2.研发推动产业链进步

强大的研发机构和良好的人才管理体系, 是促进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具有系统分工的研发组织机构是研发能力的保障, 机构内的有效沟通和信息共享是提高研发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 还要注重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他们与企业共同成长, 积极主动地完成团队的使命。

3.运用整合外部资源的开放式创新模式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 产品不再是企业强加的, 而是融合了消费者的意愿, 因而不仅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而且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比单纯的产品性能更持久, 也更不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

构建开放式创新企业生态网络体系 篇10

中国高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集中体现在“新常态”的提出与界定, 昭示着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创新已成为企业的首选。因此, 我们不仅仅需要企业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更需要进行超视角的思考和体系结构的设计, 构建正当性的开放、合作、互利、共享、共治和共赢的开放式创新企业生态网络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国际组织、民间机构、企业、社区社群、公民个人等不同层级的创新主体作用, 引导全球创新资源的配置, 引领全球价值网的高端, 突破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瓶颈, 获取全球创新体系里的话语权, 造福人类。

利益相关者的地球小村落创新理念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地球村这样的大背景下, 要求我们必须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各顾各的小国寡民格局中走出来。而地球小村落的企业创新理念, 就是要兼顾利益相关者, 构建正当性的开放、合作、互利、共享、共治和共赢的开放式创新企业生态网络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国际组织、民间机构、企业、社区社群、公民个人等不同层级的创新主体作用。

全球良性互动的创新政策网络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地球小村落创新理念, 要求我们在制定相关创新政策和出台创新制度时, 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和视角进行系统性的思考。既要考虑所在国的国情, 又要考虑我们生存的地球小村落的自然环境, 也要考虑到村落里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才能够形成兼顾自然、社会发展和国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全球创新政策网络, 进而吸引全球创新资源主动流入中国。

全球创新要素网络

创新要素一般是指配置到创新领域的人、财、物和能力等相关资源, 表征稀缺、独立和流动的特性。经济全球化强化了企业创新要素资源对外流动的广度和深度, 特别是在全球良性互动的创新政策网络大背景下, 创新要素可以自由地在企业间、地区间和国家间流动。企业如何更好地在全球层面吸引和聚集全球创新要素资源, 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全球创新要素网络包括创新主体要素 (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大学科研院所等) 、创新资源要素 (知识与信息、人才等) 和创新投入要素 (研发经费的投入等) 。上述三个要素进一步整合形成了两网:一是由研发主体和研发人员组成的社会合作网, 二是由知识元素组成的知识网, 黏合剂就是创新与自由流动, 形成创新成果, 创造创新价值, 回馈于企业和社会。

以在智能语音控制、生物指纹识别、智能手势、FIT等方面见长的中兴微电子为例, 其在中国、美国等地设有研发机构, 专利申请长期占据WIPO国际专利排名前三, 才有实力和全球50家顶级运营商中的47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业务范围覆盖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创新价值网络

全球创新网络价值是由全球创新要素网络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整合过程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市场才能够兑现。

价值网络中的相关主体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是既共享资源又能够实现各自追求价值最大化的高度整合而又具有差异化的生态系统。

以我国为例, 我国创新价值网络能力存在高端短缺和低端过剩的结构性问题:创新网络价值低端严重过剩而高端依旧短缺, 如中国大部分手机厂家都是组合厂家, 实现核心部件自制的智能手机厂家匮乏。因此, 在创新价值网络分工体系中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处于分工的高端, 我国大多处于分工体系的低端, 高端短缺主要集中在创新型的高附加值行业里面供给不足。如在机械装备制造行业, 90%的高档数控机床、70%的轿车制造关键设备、95%的芯片制造设备、100%的光纤制造设备依赖进口。

全球生产创新网络

创新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全球生产创新网络主要是跟随全球创新价值网络而变动的。事实上, 生产创新 (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 本质上是企业创新活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企业根据自己具备的现有条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大规模生产的物质生产过程和商业化的流通过程, 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满足顾客的需求。

构建全球生产创新网络, 有利于促使企业克服自身惯性所带来的僵化与停滞, 及时有效地利用最新的技术机会和人力资本等要素, 实现引领和控制价值网络高端, 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保持国际竞争力。

如“华为致力于成为全球ICT行业的领导者, 以创新的ICT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 与客户和合作伙伴携手, 推动产业创新变革, 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全联接世界。”华为的成就“得益于华为构筑的全球化均衡布局, 我们有信心在2015年实现持续有效的增长, 各业务领域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

全球创新营销网络

市场营销是使产品变成商品的桥梁, 过去了就是商品, 过不去就是产品。

在新技术和新传播方式飞速变化的今天, 创新营销正在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思维导致宏观层面上的营销架构重塑, 大数据技术推动微观层面上的定制化精准营销, 还有移动支付、微商、自媒体等, 创新营销的观念、方法和趋势, 在推动着营销的升级换代。

综观市场营销发展的过程, 就是一个不断创新驱动的过程。因此, 面对智能互动、定制植入、时刻消费、碎片关注、粉丝力量、个性化服务、区块链技术、品牌抱团和情感共鸣等纷繁复杂的现象和更加人性化连接的全球村落, 可以减少交易和营销成本, 构建真正实现与消费者时刻关联而能够达成营销目的的全球创新营销网络, 让以人为本的产品、品牌、技术、平台、创意内容和营销人力资源的组合更加灵活方便地走入消费者的内心。

全球创新预警网络

“周易”明确指出:“大人之吉, 位正当也。”人类的永续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企业创新也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才能够做到安而不忘危的大人之吉。因此, 我们在本文的开头提出的构建正当性的开放、合作、互利、共享、共治和共赢的开放式创新企业生态网络体系。这里所指的正当性创新, 必须是符合自然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 这是所有创新的最低的原则要求和底线, 绝对不容许越过。

人类发展历史的进程告诉我们:只有敬畏规律, 未雨绸缪, 我们才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世界经济已进入开放式创新企业生态网络体系型经济时代, 一个没有全球视野和核心创新网络体系的企业, 很难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 也就难以在开放式创新企业生态网络体系型经济中获得较有利的话语权。

汤森路透集团评选的“2014全球100创新型企业”, 中国内地只有华为一家企业上榜。2015年有94家中国内地企业上榜世界500强, 其平均研发强度为1.28%, 与世界500强5%的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由此可见, 中国一流的企业大而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欠缺。

创新形式,建构开放式写作课堂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教学 形式创新 开放式课堂

写作在语文试卷中占据的分值很高,也是学生们最困扰的部分,学生们很难在写作这部分有所突破。所以,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原来陈旧老套、死板枯燥的题目能够与时俱进。通过把学生们带入到新的情景中,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和探究,将原本单调乏味的内容变得有趣很多。我希望通过教学,学生们可以从原先的无从下笔、没有思路,变得喜爱上写作。

一、结合实践,提升应用能力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这在写作方面一点都不假。在写作中,如果只是单纯地抒情、描写、议论的话,没有实际实例作为后盾的话,文章就会变得空洞单调。所以,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让学生们结合实践,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

学生写作以写议论文为主,主要是高考中比较中意议论文。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记述文、說明文的技巧,长期这样下去会出现只注重文学写作而轻视实用写作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我想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抒情、说明、描写、议论、记叙等基本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念了一首食指的诗《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食指描写着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环境,然后又给人希望,让人们相信未来会有好运。我让学生悉心感受文字的力量,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触去写“相信未来”。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他们的人生追求。学生们写道:“当萤火虫渐渐失去了它的光亮,当美丽的昙花匆匆将绚丽留下,我依然固执地用暗去的翅膀,在苍茫的地平线上写下:相信未来。”当学生写出这样的句子,教师应该给予表扬,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诗歌的含义是很难得的。通过仿写,学生了解到了诗歌背后对人性的启发。

教师通过让学生仿写的形式,可以体会到如何用文字来感染他人。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各种体现人性的实例,让他们从多方面进行解读,在这样的实践操作中,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组织活动,生发灵动语言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文字的魅力,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组织活动,吸引他们的兴趣,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对提升教学效果很有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放松心情,在这种氛围下,他们对学习就不会产生厌烦心理了。

在写作活动课上,我首先以“祖国土”为例,给学生们一段话,“每个人脚下的土地都会有说不尽的故事。爱祖国,先认识你脚下的土地吧!在地图上找到你的故乡,假期中到故乡去,寻访先辈洒下汗水的地方,祭扫先人的坟茔,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然后,我让学生们用“脚下的土地”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让学生们去写现实中走过的地方,以这个地方的土地作为启发点,在学生写完之后,我会给他们念一念给土地附上新颖意义的文章。在讲“文明的对话”的时候,我让他们事先收集一些家庭或者故乡的新老照片,以“昨天和今天”为题目,写一写这些照片中的故事。在同学们分享之后,我会让他们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背后的故事,然后评选出最佳的图文结合,将文章和图片贴到走廊里,让大家课下仔细阅读,通过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让学生慢慢去关注写作的主体性、情境性和交际性。学生们可以在这些小活动中,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欲望,这和新课标所倡导的建构主义理念及写作教学规律是相吻合的。

三、融合历史,丰富精神底蕴

读史使人明智,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们了解一些历史故事,将历史故事结合到写作中去,既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又能在阅读历史的同时提高修养。

学生写作的时候很容易去写假话、空话和套话,所以在教授写作技巧的时候,我一再强调让学生回归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不希望学生走向用虚情假意和华丽辞藻来博取高分的道路。我在上写作课的时候,给他们出了这道题,“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总会看到一座精神的坐标:跋山涉水、舍身求法的玄奘,不肯为心中的真理退让半步的布鲁诺,以鲜血溅撒轩辕的斗士鲁迅,永远拥有暖爱之心的特蕾莎嬷嬷。”我让学生去了解他们的事迹,进而有所感悟,最后让他们以相关人物故事为材料写一篇文章。学生们写的时候,他们走进熟悉的历史故事或者人物,通过叙述事件,去从中分析得到体会。

通过将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在时光交错中,学生可以了解古人的智慧,这样可以启迪人生,还能使他们的精神底蕴变得厚重。古今融合,学生了解了风云变换的历史,在与历史对话的同时,还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经过实践、活动和结合历史,学生们将会对写作有新的认识。学生在以后的用词、手法和表达情感等方面将会注意斟酌,进行多角度的考虑。经过教学,我希望学生们以后在谋篇布局上能够有自己的想法,用真实情感来感动他们。

【参考文献】

[1] 初滢滢. 后现代语境下的开放式写作[J]. 时代教育,2014(12).

[2] 陈中生. 基于“开放式”写作教学在高中语文的应用与研究[J]. 考试周刊,2013(7).

[3] 张秀莲. 开放式写作教育的思考[J]. 新作文,2011(6).

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 篇12

1 文献综述

传统观念认为创新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6], 但科技革新加快及其引起的技术不确定性增加, 使企业识别相关知识的成本大大提升, 获取创新能力变得困难[7]。很多企业开始重视利用外部的技术, 并将其视作一种重要的吸取能力来提升研发效率[8]。尤其当技术发展到S曲线的顶点后, 开放式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9]。

Chesbrough提出现代企业正从封闭式创新 (Closed Innovation) 走向开放式创新 (Open Innovation) , 企业竞争优势往往源于更有效地利用其他人的创新成果, 通过有效整合外部资源而推动内部研发[10]。企业通过获得技术许可、并购、与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建立联盟等方式从外部吸收知识称为内向型开放式创新, 通过知识产权出售、授权或免费释放专利将企业的知识输出而获得收益或增加产业整体竞争力属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11], 企业与外部组织间知识的双向交互被称为耦合的开放式创新[12]。Lichtenthaler提出外部知识的获取和挖掘是开放式创新的两个基本要素[13]。陈钰芬等指出开放式创新主要通过获取市场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提高创新绩效[14]。

开放创新模式不仅对于高技术路径的跨国公司适用, 对于中小企业也同样适用[15]。潘莹提出创新主体, 如企业、高校和政府等关注的重点和立场各不相同, 创新模式选择需符合主体行业特点和产业规模, 利用各主体既有优势达到共赢[16]。Laursen指出对外部资源开放度越高, 企业获得新技术的机会就越多, 创新绩效就越好[17]。Gassmann等认为, 企业需要平衡从外部知识资源获利的能力以及发展和挖掘内部知识的能力[18]。张钢等指出, 开放环境下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企业经常在获取外部知识和保护核心知识之间陷入“两难”, 模块化开放创新模式有助于解决“创新悖论”[6]。陈劲等认为企业应该根据创新项目流程有选择性开放, 综合使用内向和外向开放式创新模式[19]。

在生物制药行业, 已有研究主要以开放式创新的作用为主, 提出其可以增加创新源, 分散创新风险, 强化研发联盟, 缩短研发时间, 降低研发成本[20], 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企业竞争力[21]。Bianchi认为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重点在于创新模式与合作伙伴匹配, 主要包括联盟、科学与技术服务和授权等模式[2]。总之, 开放式创新作为一种创新范式已被学术界和产业界普遍认可, 相关文献也佐证了其在生物制药创新中的应用, 但对于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的典型模式、运行机制、构建方式等深层次问题则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的典型模式, 对于创新的架构、运行等其他问题将另文分析。

2.1生物制药创新

生物制药源于DNA重组技术[22], 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分析和操纵与特定病症有关的代谢途径[23,24]。目前生物制药已成为由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科学、纳米技术等众多科学技术构成的复杂体系[23,24,25,26]。如图1所示, 一项生物制药创新依次需要经历基因功能研究、靶标识别与确认、主成分筛选优化、临床前研究、临床实验、监管部门审批、规模生产和营销等主要阶段, 需要数亿至十几亿美元的持续投资, 花费8-10年乃至更长时间, 而每10 000个筛选得到的化合物中最终只有一个能够变成新药上市, 这些还不包括初期进行基因功能研究等所面临的根本不确定性和无法预测的投资[4,27]。生物制药创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能力的苛刻要求和提高效率的压力。一项生物技术药品从研发到推向市场要综合运用基础研究、组织柔性、临床资源网络、与监管部门交际和协调、战略管理、技术、生产和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关键能力, 很少有一家企业能够同时具备如此复杂多样的异质性能力[28,29], 需要众多具有异质性优势能力的创新主体来共同参与完成。

2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的参与主体

2.2 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的参与者

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需要专家型公司、核心公司、大学和研究所等公共研究机构 (为简化叙述, 后文用“大学”替代公共研究机构) 、医院、合同研发组织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 、行业协会、技术中介、独立研究者、政府、资金提供者等一系列参与者共同完成。我们将主要参与者的性质及在开放式创新中的职能分工归纳如表1所示。

3 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的典型模式

生物制药创新总体上遵循开放式创新的基本原理, 但具体到创新的不同环节和不同参与者, 主要有图2中六种典型开放式创新模式。

3.1 对外开放绿色筛选通道

对外开放绿色筛选通道是指开放和共享潜力化合物的筛选资源, 为外部研发者提供化合物筛选的方便通道, 从而获得接触和掌控潜力化合物的先机, 解决公司内部创意局限和枯竭的问题。这种模式通常发生在生物制药创新前端的初期发现阶段, 筛选通道的提供者常为核心公司, 参与者主要包括大学、研究所、专家型公司乃至独立研发者。

3.1.1 形成机理

在生物制药研发前端, 根据药物作用靶标的特性设计潜力化合物是研发的关键, 而设计得到的化合物能否成为有效的先导化合物, 还需要通过生物学模型进行筛选验证。一般而言, 制药公司拥有化合物筛选验证的资源和能力, 但仅靠其内部创意却无法产生足够丰富的潜力化合物。很多外部研究者拥有新颖的化合物设计创意, 却不具备进行筛选验证的条件和资源, 导致大量潜在化合物的潜力得不到释放。

一些具备筛选资源的制药公司对外开放为潜力化合物建模和筛选验证的通道, 外部研究者 (如大学、研究所、生物技术公司、其他制药公司乃至独立研发者) 提交有关备选化合物分子结构的信息, 运用制药公司提供的模型进行化学信息筛选。如果确定化合物有潜力成为先导化合物, 制药公司可以邀请外部研究者提交化合物的实体样品, 进一步开展生物学实验测定。研究结束时, 制药公司会将测定研究数据反馈给外部研究者。作为回报, 制药公司通常可获得就筛选后具有进一步研发价值的化合物同外部研发者进行合作的优先权。

3.1.2 运作方式

礼来公司是对外开放绿色筛选通道的代表。2009年礼来启动表征型新药研发项目 (Phenotypic Drug Discovery Initiative, 简称PD2) , 2011年启动基于靶标的新药研发项目 (Target Drug Discovery Initiative, 简称TargetD2) 和结核病新药研发项目 (TB Drug Discovery Initiative) , 通过镶嵌在公司网站的网络平台, 为拥有潜在活性成分的机构和个人提供进一步筛选的绿色通道。外部研究者提交有关备选化合物分子结构信息, 运用礼来提供的计算机方法进行化学信息筛选, 如果筛选结果理想, 礼来则要求外部研究者提交化合物的实体样品, 以进行基于生物细胞的表型测定或基于靶的测定。每一个测定及相应后续测定被划为一个活性研究模块, 大量活性研究模块构成新药研发生物组。在研究结束时, 礼来会将活性研究模块或新药研发生物组的所有数据反馈给外部研究者, 显示化合物在四个化验模块 (阿尔兹海默氏症、癌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 中的完整生物活性测验图。这些数据经过复杂的系统生物学模型得出, 比其他学术或政府机构的实验室测试结果更加全面。作为回报, 就筛选后具有进一步研发价值的化合物, 礼来享有同外部研发者进行协商合作或签署技术转让协议的独家优先权。如果在规定期限内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外部研发者可在无任何附加条件的情况下, 享有对数据报告的所有权。

通过开放绿色筛选通道, 礼来获得了一些优秀的备选化合物。截止2011年, PD2项目涉及了27个国家的252家机构, 包括大学和研究所174家, 生物技术公司78家, 中国有11家机构参与。通过化学信息筛选的115种潜在活性化合物中, 91种参与了样品提交和测定, 其中13种具有继续开发价值 (这个成功比例相对于生物制药研发的高失败率而言非常惊人) 。13种具有开发价值的化合物中有6种通过了双方商定, 分别来自5家大学和1家生物技术公司, 其中5种涉及肿瘤, 1种涉及糖尿病[30]。

3.1.3 对创新的作用

第一, 绿色通道吸引的研发者来自不同性质和领域的研发机构, 输送的创意丰富且新颖, 解决了制药公司因为长期封闭或思维固化等原因出现的创意局限甚至枯竭的问题, 扩大创新源的同时优化了创意。

第二, 绿色通道经筛选形成的数据报告反馈给外部研发者, 对研发者改进化合物设计提供有用信息并激发新的创意。经反馈信息获得优化的化合物可能再次进入筛选通道, 周而复始可以形成内外部研发的良性互动。

第三, 对外开放化合物筛选通道可以发挥因为条件限制而无法进一步研发的潜在化合物的潜力, 盘活了闲置的创意, 同时又增加了制药公司的筛选平台等资源的利用率。成功筛选的范例也激励更多大学和专家型公司等加入化合物设计, 增加产业创新的创意来源。

3.2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众包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众包是互联网交互作用下的多主体参与的创新模式, 内外部研发者通过社会化媒体以多种方式开展协同合作、互动分享, 形成具有社会性的社交网络, 创造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知识产生方式。在生物制药创新中这种模式通常发生在前端的基础研究环节及创新中段的实验室研究、中试发展及临床前研究环节。参与者除了社会化媒体提供者外, 广泛涉及研发机构、大学、研究所、专家型公司甚至业余兴趣者。

3.2.1 形成机理

生物制药创新的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与中试发展及临床前研究等环节涉及众多复杂的知识和技术, 经常面临很多难度颇大、类型各异甚至意想不到的科学问题, 如治疗原理、试验方法、工艺路线等。仅凭一家或少数几家公司和大学一般很难顺利解决这些问题, 即便能够解决效率也是极低的。将纷繁复杂的科学难题以众包的形式分配给最合适的、非特定的、大量的研究者完成, 可以显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效率, 降低成本。社会化媒体 (Social Media) 作为一种新型在线媒体, 给予使用者极大参与空间[31], 为信息流和创新源提供高效交互的载体[32]。基于Web2.0的信息技术平台具有参与、公开、交流、社区化、连通性、多平台等特性[33], 利用社会化媒体支撑生物制药研发的众包, 将过去由公司内部员工或少数几家公司及大学执行的, 以知识信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研发任务, 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分包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大量研究人员共同解决, 可以较好解决生物制药创新在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与中试发展及临床前研究等环节所面临的困难。

3.2.2 运作方式

社会化媒体众包的代表是InnoCentive (http://www.innocentive.com/) , 其为研发者提供社会性网络服务, 打开与外部研发者之间的沟通通道。这些外部研发者遍及大学、研究所、生物技术公司, 有的为业余兴趣者, 使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产业界的实践家在一个全球性科学社区内协作。研发机构被称为“搜索者”, 通过在网站公开发布信息寻求解决研发中遇到的某个问题, 并详细说明需要达到的目标。外部研发者被称为“解决者”, 在签订了保密协议后可以进入网站的秘密“项目室”了解与该问题有关的数据和产品说明。对于帮助解决了某个课题的“解决者”, “搜索者”通过InnoCentive给予最高10万美元的奖励, 而“搜索者”获得解决方案的知识产权。通过InnoCentive提出和解决的生物制药创新问题, 主要包括中后端的技术开发问题和临床前研究, 也包括一些最前端的科学发现问题, 其中科学发现问题通常要求解决者通过书面提议和方案设计来完成。

近年来社会化媒体众包的运作又有创新和延伸。2008年礼来通过Innocentive启动了Innocentive@Work作为开放式创新合作的通道, 并在礼来内部启动Innocentive@Lilly, 用于公司内部的“搜索者”和“解决者”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匹配。2009年通过Innocentive@Lilly提出100多个内部研发问题, 80%得到了解决或显著进展, 同期通过Innocentive寻求的40多个外部问题, 也达到了80%的解决率[34]。类似的聚集生物制药研发者的社会化媒体众包网络平台还有YourEncore、NineSigma、Yet2.com等。此外, 其他的社会化媒体 (如微博、维基等) 也在研发者间建立非正式网络, 在实现众包式研发覆盖全球方面发挥作用。

3.2.3 在创新中的作用

第一, 发挥“集成多元化”优势。社会化媒体的众包倡导社会“多样化”、“差异化”所激发的创新潜力, 可以打破研发者边界, 不仅从正式的专业机构 (如大学、专家型公司) 获取创新所需的知识, 还能从独特灵活的个体 (如交叉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专家等) 获得创意来源和创意优化, 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开发外部资源和集体的智慧, 适合生物制药创新对复杂异质性的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第二, 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一是通过从众多解决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 往往能从最擅长、最专业、最具创新灵感和创新资源的外部研发者处获取知识;二是通过互联网寻求研发问题解决, “用人不养人”[35], 运行成本分摊到众包网站和大众身上;三是众包式创新的激励机制主要是固定奖金, 问题寻解方对固定奖金的设定默认了对此问题解决带来的价值大于奖金带来的成本, 在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 问题寻解方也不会付出成本。众包征集的点子、创意、方案的费用只是咨询公司、专业服务机构报价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36]。

第三, 加速研发进程。研发者通常是通过自我激励、兴趣和爱好主动参与研发, 更具内在动力, 容易产生独特新颖的创意。社会化媒体的参与使内容创造、贡献、交流、反馈、协作等任务不受地理和时间限制, 以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容易形成社区交流, 且具有强连通性, 智力资源得到充分冲击与碰撞, 利于激发和传递创意。研发者参与其中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还获得高额酬劳, 自我实现和自我挑战容易获得满足, 有助于推进研发进程。

第四, 生物制药创新中的研发者, 特别是大学和研究所, 可以通过众包平台网站了解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现在最需要的技术和最难解决的问题, 从而明确科研方向, 也能了解到现进行的科研项目是否前沿, 降低了研发的不确定性, 避免重复劳动。

3.3 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是在生物制药创新中不同的主体选择性开放研发数据, 满足彼此对海量数据的需要, 达到单独一个创新主体难以占有的数据水平。数据共享通常发生在对研发数据需求量巨大的环节, 主要是创新前端的基础研究和初期发现环节, 以及中后端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环节。参与者主要是核心制药公司、专家型公司及大学等研究机构。

3.3.1 形成机理

虽然生物制药创新需要广泛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但其研发的原理和过程却十分朴实, 就是以实验手段为基础, 并高度依赖对实验数据的精确分析。比如在基础研究、药物靶标发现、潜力化合物筛选等环节都需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才能判断各个环节的研发是否达到预定目标;临床前研究对药物病理、毒理等进行分析, 临床试验对药物的效果和风险进行评价乃至于申报审批等都是建立在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拥有丰富、真实而有效的数据资源对于生物制药创新是极其关键的, 仅靠单一创新主体的能力很难获得足够多的实验数据, 即使能够获得, 在效率、成本和时间方面也是很不经济的。因此, 在生物制药创新中不同研发主体共享数据资源的需求就应运而生。

近年来, 生物制药数据共享和挖掘对创新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37,38], Vivien在2012年Nature Biotechnology中提出“数据共享不分彼此” (My data are your data) , 指出如果不彼此共享数据会导致重复研究等问题, 并会错过新的发现。随着语义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 数据共享和挖掘更加多元化和深入, 被广泛应用到创新过程中, 如瑞士Novartis生物技术研究院分子信息平台和英国De Novo制药公司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快速发现先导化合物。PharmaDM公司使新药研发者通过DMaxTM (统一关系数据挖掘软件) 从生物、化学和临床数据信息中提取知识等。

3.3.2 运作方式

数据共享主要以开放式数据库的形式运作, 绝大多数数据库由政府、行业协会等建立和组织运行, 具体可细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临床数据共享。临床试验是生物制药创新中风险最大的环节, 共享临床试验数据一直受到各界强烈呼吁, 以核心公司主动开放和政府部门公开发布为主。2001年CEO肿瘤圆桌会议 (CEO Roundtable on Cancer) 针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数据创建了由制药公司、研究机构等多主体参与的万象数据库 (DataSphere) , 2004年礼来推出了临床试验在线网站 (www.lillytrials.com) , 将其所有上市产品从一期到三期的临床试验的结果公开发布, 同时包括试验方法、不支持所检验的假设或和预期相反的结果。GSK于2012年10月宣布将开放其临床试验得出的详细原始数据。欧洲医药管理局 (EMA) 于2012年也正式开放其数据库以供系统性审查, 允许独立研究员查阅数百万份的临床试验资料, 并承诺2013年将开放其收到的所有来自制药企业注册产品的新的临床试验数据。

二是基础数据共享。基础研究数据是生物制药创新的重要基础资源, 而生命科学领域拥有成千上万的数据库、300多个术语系统和120多种交换格式[37], 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共享和挖掘是有效利用知识资源的重要途径。如Medline数据库中有两篇文献“偏头疼和癫痫的关系”和“镁缺乏的大鼠作为癫痫模型的初步研究”, Swanson等通过数据挖掘对数据库中大量相关文献分析提出“镁可治疗偏头痛”的假设, 后来在临床上得到证实。重要的基础数据库来自于政府的直接资助, 如美国国家药学信息库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LM) 等;也有来自政府主导的非盈利性合作项目, 如FDA发起的“安全性预测协作” (PSTC) 项目等;政府的研究机构也会参与基础数据的建设和运用, 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化学基因组学中心2011年公开了一个拥有8000多个含结构数据的药物数据库;研发者间的合作也会形成一些基础数据库, 如礼来、默克和辉瑞联合组建ACRG药物基因组癌症数据库, 目标是通过与科研界免费分享数据来增加亚洲常见癌症的知识资源并加快药物发现进程;一些商业项目也会涉及此类数据的开放共享, 如Thomson Reuters Integrity的生物医药信息综合数据库[39]。

三是废弃药物数据共享。废弃药物数据共享近年引人注目, 被废弃的候选药物如同宝藏可以经过挖掘获得新的发现, 废弃药物数据共享一定程度改变了新药研发的固有规则, 沙利度胺 (Thalidomide) 、叠氮胸苷 (AZT) 等创新药物都是通过对废弃药物的挖掘而研发成功的。2011年NIH提出“药物援救和新作用项目”倡议, 说服制药公司将其废弃药物数据库向学术界开放以寻找这些药物的新用途。2012年礼来、辉瑞及阿斯利康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共享二十余种药物研发废弃药物及其研发独占权, 这意味着各大学及医院的研究人员能参与这些药物的研发, 并可能为其找到对症。NIH还公开表示对未获批准的废弃药物, 正在设想一个可允许研究人员通过查看公共数据库而进行“橱窗浏览”的数据库系统。

3.3.3 在创新中的作用

第一, 数据共享使不同性质的创新主体从不同角度将共享数据转化为知识, 有利于产生新的药物研发方法、新的研发关键路径、新的药物开发技术和交叉学科研发方法。如通过安全性与有效性数据建立“纵向模型”, 跨越不同剂量数据建立“剂量响应与药动-药效模型”, 跨越不同临床试验数据建立“药物与疾病模型”, 为药物开发和监管提供定量基础。赛智生物网络研究中心 (Sage Bionetworks) 以平台整合全球生物领域一致化的实验数据来构建疾病网络模型, 从默克和辉瑞等制药公司和学术界收集数据创建人体化学的预测模型, 使全世界科学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数据服务人类疾病研究。

第二, 研究者通过参照和对比其他研究者的数据, 可以直接运用或针对相应环节设计出更合理的研究方案。如2012年全球十大制药公司联合组建的非营利性公司TransCelerate, 主要任务就是对临床试验中数据记录方式进行标准化、使药品间临床试验数据易于比较、对监测方法标准化等。相类似的临床数据库还包括2012年强生、默克和礼来合作建立实验性全球“一站式”数据库等。

第三, 共享研发数据和药品信息有利于药物评价[40], 带来的结果是有利于潜力化合物“早期评价、早期淘汰”, 节约研发资源。共享废弃化合物数据对其进行“重新评价”也有利于从失败中寻找成功的线索, 促进“反馈-再创新”的良性循环。这种评价存在于创新链的各个环节, 获得数据来自各个创新主体乃至药物使用者, 2013年3月, 微软、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就开启一项新研究, 试图通过搜索引擎中用户的搜索结果来发现药物联合使用产生的副作用。

第四, 数据共享还有提前预知风险的功能。分析失败药物数据可以让研发者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主动共享研发数据也有可能让外部研发者帮助分析数据中隐藏的信息, 提前预知风险。2007年尼森博士分析了葛兰素-史克公司 (GSK) 糖尿病药物文迪雅 (Avandia) 的临床试验数据后, 提出对该药的心脏病发作风险的担忧, 到2010年FDA就因该药对心脏的副作用而严格限制使用, 在欧洲已被暂停使用。

3.4 并购、孵化、联盟和技术转移

并购、孵化、联盟和技术转移在很多行业中都被广泛采用, 在生物制药创新中的运行原理和运作方式与其他行业并无本质差异。但生物制药创新中, 它们主要是作为开放式创新的一种模式存在的, 用来解决诸如产品线枯竭、拓展新业务、突破关键技术、补充候选药物、增加研发储备等问题, 而且其运作方式和创新作用也存在自身特性。

3.4.1 并购

并购在生物制药创新中主要是为获取被并购企业正在研发中或已准备上市的新药, 通常发生在创新链的中后端, 以核心公司并购专家型公司或相对弱势的生物制药公司为主。如礼来2006年以21亿美元并购Icos公司, 获得希爱力 (Cialis) 的全部所有权;2008年以65亿美元并购Imclone公司, 获得一款候选抗癌药 (现已上市) 及众多有潜力的研发产品线;2010年并购Alnara Pharmaceuticals Inc获得候选药liprotamase。辉瑞并购Warner-Lambert也主要为获得降血脂药立普妥;Pharmacia为获取COX-2抑制剂与Upjohn-Searle合并, 辉瑞又将其并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药公司。

3.4.2 孵化

孵化是具有较强技术能力和综合实力的母体, 创立一个或多个新实体———“在孵企业”, 对其进行股权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贷款, 让他们独立自主开展研发活动, 以充分发挥新创生物技术企业在创造性、敏捷性和成长性方面的突出优势。在新技术、新项目培育成功时通过有偿转让获得技术, 或者将这些企业吸收合并, 并且可以创造和行使推迟或提前投资、变革投资规模等灵活性期权和延续性期权, 实现动态调整的渐进式发展战略, 减少过早和过高投入的风险[41]。孵化通常发生在创新链不确定性高、风险大的中前端, 以核心公司孵化专家型公司为主, 如健赞公司 (Genzyme) 就孵化了很多与基因工程制药相关的生物技术公司, 大学和研究所也常孵化一些专家型公司。

3.4.3 联盟

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中的联盟主要发生在核心公司与专家型公司之间, 有两种典型情况:其一, 针对专家型公司技术研发还不完善却有潜力的情况, 通常在初期发现、实验室研究和中试阶段, 核心公司常对专家型公司进行风险投资, 专家型公司随研发进程逐步获得里程金和共享上市利润等。与金融机构风险投资追求高利润回报不同, 核心公司对专家型公司的投资通常是追求未来研发形成的产品开发权和销售权。如Novartis逐步支付6亿美元里程金与MorphoSys公司签订十年合作协议, 目的是针对多种靶标研制及优化抗体, Novartis获得潜在产品的开发权。其二, 新药初期和中期研究后研发结果相对明了的情况下, 特别是在商业化阶段常发生“授权+市场共享”式联盟。专家型公司将技术授权给核心公司, 核心公司利用其临床和市场等优势使药物上市, 双方在一定的时间、适应症和地域范围内对药物的潜在市场进行瓜分。安进在商品化促红细胞生长素 (EPO) 时, 与麒麟啤酒株式会社 (Kirin Breway) 共同投资组建合资企业, 授权强生在美国针对与血液透析不相关的贫血症、在欧洲针对其所有用途销售EPO。此外, 核心公司或专家型公司和大学或研究机构之间, 大学及各类研究机构之间也会形成大量技术联盟, 通常是为了合作共同攻破某一研发问题, 主要类似于后面要讨论的共性问题合作研发。核心公司和CRO形成联盟也很普遍, 如旧金山“生物技术湾”等产业集聚地就有大量此类联盟。

3.4.4 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在生物制药领域十分普遍, 如专家型公司直接将技术 (平台) 授权转让给核心公司获取利润或持续研发的资金, 大学和研究所也常常通过技术授权转让获取研究资金, 主要都发生在初期发现和技术开发阶段。

3.5 共性问题合作研发

大学、研究所、大型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等对共性问题进行合作研发[42], 历来是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模式。FierceBiotech2012年提出的最值得关注的十大新一代生物技术平台中, 至少有8个平台 (包括纳米抗体技术、装订肽、治疗性疫苗等) 都是通过合作来研发的[43]。共性问题合作研发的形成机理已经被一些文献所揭示 (如文献[42]等) , 本文主要分析其运行方式及对生物制药创新的作用。

3.5.1 运作方式

生物制药创新中共性问题合作研发主要具有如下应用。一是用来加速基础科学发现, 如人类基因组计划 (HGP) 中参与人类基因序列测定的就包括怀特黑德研究所、华盛顿大学、贝勒医学院、联合人类基因研究所和桑格研究所等5个核心机构和11个合作单位。二是催生新的工具和方法, 如辉瑞、默克和礼来三家制药公司与PureTech风险投资公司在波士顿共同成立Enlight生物科学公司, 主要开发新工具以更好确认可能在人体试验中成功的药物, 通过提供影像和生物标记等技术手段尽早发现那些不会成功的候选药物。三是平台技术研究, 如出于对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 技术的共同期许, 2012年全球10大制药公司及23个学术机构由罗氏发起并协调, 由牛津大学管理建立StemBANCC联盟, 旨在以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为研究工具用于药物发现, 目标是利用这种突破性的新技术开发人类疾病模型。四是需要横向对比分析的研发问题, 如MD安德森癌症中心曾同时研究过四种不同的肺癌药物, 分别与阿斯利康、罗氏、Onyx制药和卫材四家公司合作研究预测病人对哪种药物有反应, 这种合作产生的横向对比和规模效应有利于提高研发效率。

3.5.2 在创新中的作用

生物制药研发费用惊人, 尤其是很多共性技术研发难度高、投入大、不确定性高, 合作可以显著降低各研发机构的成本和不确定性, 在这方面, 生物制药创新与其他产业创新是相通的。但是, 在生物制药创新中共性问题合作研发还有如下两个突出的作用:第一, 带来协同效应, 制药公司, 大学和研究所等不同性质和领域的研发者优势集中、知识汇集、经验共享、信息互通、分工合作、能力互补, 通过资源整合和头脑风暴碰撞, 更好的满足生物制药创新对复杂性异质能力的严格要求, 有利于研发问题的成功解决和快速发展;第二, 对一些共性问题, 特别是基础科学问题和平台技术的共同研发, 有助于促进各自的创新发展。共性问题研发成功以后, 参与合作的研发者之间会展开对下一阶段问题的研发竞赛, 加速各自的研发进程, 在合作过程中参与合作的研发者构成联盟关系, 共同与其它外部研发者展开竞争, 用联盟竞争代替个体竞争, 显著提高竞争力。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发现在生物制药的关键路径问题上少有合作研发产生, 虽然政府极力倡议但难以实现, 这与其他行业存在一定区别 (如汽车公司经常合作研发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技术) 。

3.6 研发外包

除上述五种典型模式外, 研发外包是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相对传统、但也是被广泛采用的模式, 在生物制药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环节最为显著。在其他阶段也可能发生, 如在初期研究中核心公司常通过外部的“化合物库”公司 (如Alanex、Arqule、Chembridge、Oxford Diversity) 为其合成有潜力的化合物用于筛选。研发外包业务还涉及药物基因学、药物安全性评价、数据管理与分析、信息学、政策法规咨询、产品注册等诸多领域[44]。研发外包需求者通常是核心公司, 参与者主要包括各类CRO, 有时大学、专业化研究所、独立研发者也提供一些合同研发服务。研发外包模式的原理已得到众多学者深入研究, 且各行业的基本形成机理有相似性, 本文不再讨论, 在此主要分析其运作方式及对生物制药创新的作用。

3.6.1 运作方式

在生物制药创新中, 研发外包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运作方式。有些核心公司通过单纯合同制和定制研发方式从多家CRO获得服务;而另一些核心公司则倾向与CRO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形成联盟, 在分担风险的同时也共享收益, 如辉瑞与Parexel和I-con, 赛诺菲 (Sanofi) 与科文斯 (Covance) 等。核心公司一般通过减少CRO的数量和专注于某一家或两家大型CRO的紧密合作来降低研发成本, 而CRO也从单纯提供合同制研发服务转换成“功能性服务提供者” (functional service provider, FSP) 。与其他产业中主要通过研发外包获取技术产品不同, 生物制药通过研发外包获取的通常是试验数据, 侧重数据管理和统计服务, 这需要核心公司和CRO的紧密沟通和协调, 因此核心公司和CRO的联盟在近年频繁发生。

3.6.2 在创新中的作用

相对其它行业, 生物制药创新面对更大的降低成本和提高速度的压力[45], 研发外包强调“专业化”, 而生物制药创新中CRO“专业化”表现为在特定领域具有专业性和优势资源, 如拥有稳定的临床试验基地及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实验患者资源、新药申报及与监管部门协调的经验, 有利于降低新药研发成本并快速上市。

4 对我国的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创新的相关参与者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及我国的实际情况, 灵活选择合适的模式参与开放式创新。

首先, 我国的大学和研究所, 基础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成果转化不足, 可通过参与绿色筛选通道、共性问题合作研发、基于社交媒体的众包、联盟、技术转让等模式主动与核心公司及投融资机构建立联系, 获取资金和设施等资源, 推动基础研究进一步发展。

其次, 我国的生物技术公司从质和量上都相对薄弱, 生物技术公司可通过联盟、授权、转让等模式得到成长中必备的资源。我国虽然没有国际性的核心制药公司, 但一些制药公司也具备资金、市场等资源, 可通过数据共享和挖掘、共性问题合作研发、并购、技术引进、联盟、研发外包等模式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如先声制药“创新药物创业百家汇”项目, 以创新药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 接纳100家海外创业型小企业以获得国际先进技术。我国的医院具有优势明显的临床试验基地资源和市场资源, 可通过CRO研发外包、数据共享等模式参与到国际化开放式创新中。

再次, 我国的创新参与者需关注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对能力的新要求, 并有的放矢的发展新能力。比如快速从大量数据中挖掘转化知识的能力、社交媒体驾驭能力、现代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联盟管理能力、知识产权管理能力、高端人才管理能力、商务谈判能力、融资能力、创业综合能力等。

上一篇:意识形态教育方式下一篇:电子白板一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