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企业

2024-10-10

开放式创新企业(精选8篇)

开放式创新企业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作者:李永锋

来源:《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01期

摘要:分析封闭式创新模式在新形势下的困境,阐述了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的革命性,从三个方面论述开放式创新兴起的缘由;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剖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运用该理论,依次分析开放式创新的选择效应、杠杆效应、成本效应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全面透视开放式创新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机理。分析结果说明开放式创新具有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特性。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竞争优势;来源;效应

哈佛商学院技术管理中心Henry chesbrough教授经过十余年的观察发现,一些堪称国际上最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却未能从创新中获益,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多采用封闭的模式进行创新,过分地强调内部创新,导致企业很多发明创造因自身的能力限制而被束之高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知识性人才流动不断加强和资本越来越活跃,当今的研发创新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度的流动性,支持创新活动的风险资金规模持续扩大,技术交易市场活跃,投资者对于企业研发效率与研发投资报酬的要求更是不断增高。开放式创新以全新的视角为企业的发展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

1、开放式创新的兴起

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企业内部研究开发是许多行业禁止竞争对手进入的最重要门槛。企业内部研发提高了生产效率,促使企业实现了自然垄断或规模经济,具有新特性和市场应用的新产品也随之而来,又创造了新的商机或规模经济,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创新模式是封闭式、高度集权的内部研发模式,曾经对工业企业的飞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20世纪晚期,企业封闭式创新模式开始受到挑战,很多行业领导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却明显下降了。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本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很多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熟练工人,在离开原来企业后会把技术带到新的企业里,同时会把创新向更广的第三方进行传播。第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大学甚至更高的教育,这类人的急剧增加使得各种知识、技术开始从企业的中心实验室向许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外溢。第三,风险投资市场越来越完善。在封闭式创新的环境中,风险投资资源十分匮乏,而且是很多都投到了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或机构,新建立的企业想获得更多的有能力的专家很难。但现在新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风险机制和回报机制,对于资

本与人力都具有极大的诱惑。诸如此类,改变了企业封闭式创新的模式。因为技术的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而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创新蓄水池”,广泛传播着新的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开始涌现并逐步取代封闭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模式认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可以并应当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有价值的创意,同时使用内部、外部两条市场通道,以提高研发效率,获得超额利润与竞争优势。开放式创新的本质是创新要素的融合和集成,企业充分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构建强大的创新网络,从而整合创新资源、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因此,企业应向全球寻求创新构想与研发成果,不再将研发视为纯粹的内部流程活动。向全球搜索技术创新来源的关键是企业与外部建立开放性的创新网络,将全球该领域的创新主体涵盖到自身的创新体系中来,获得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资源,并不断向外部开拓新市场。

2、竞争优势的来源

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和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清楚地给出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价值链将企业活动划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其中基本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活动,而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包括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范围的职能。价值链列示了企业活动的总价值,并且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被称为企业的价值活动,它们为企业创造的总价值体现在顾客购买产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值,这个价格总值与企业完成所有价值活动的成本之差构成企业的利润。企业要获得相对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必须以更低的成本执行这些活动并为消费者所认可,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导致差异化,以更高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在价值活动的层面上,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降低价值活动的成本,或者使价值活动为企业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

以前企业通过内部研究开发寻求较低的企业活动成本或者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值,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现在,重要的创新正逐渐变成由一些小型或中型的企业来完成,甚至个人都急于出售他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大学和政府实验室也开始对建立行业合作关系表现出了兴趣。过去创新的关键是在严格控制下的企业内部实验室进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到处遍布的可用知识使得控制变得不可能,现在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其他人的研究和发明。当更多的商业伙伴从IBM的技术和服务中受益,实现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似乎更有力地说明了,依靠内部资源特别是研发资源,已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如今企业竞争优势通常来源于企业开放式创新。这是因为:第一,开放式创新使得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内外的所有创意,发动员工、客户等积极参与,群策群力,推出更加符合用户”随需应变”的创新产品。第二,开放式创新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创新匹配了不同的资金、管理和市场,极大地提高了技术市场化的效率。第三,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能降低企业自行研发的费用和失败的概率。第四,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使得企业的技术成为价值链创新活动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够吸引其他企业投入它们的资源,提高平台的价值而不需要平台建立者进行额外的投入。

因此,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本是低还是高,以及这些创新活动能否比其他企业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或形象价值),能否比其他企业更显著的降低创新活动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非货币性质的成本。

3、开放式创新的三大效应与企业竞争优势

3.1开放式创新的选择效应与竞争优势

开放式创新的选择效应是指企业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那些它并不擅长的创新活动。很少有企业拥有所有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开放式创新战略使得企业能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企业那些不擅长的创新活动;企业得以较其他企业低的成本完成这些创新活动,一旦企业找到合适的外部资源,企业就可以与之进行合作创新活动,企业便可以在这些活动上大力投入,开发出对手无法模仿也难以找到替代品的资源,合理利用并不断发展这种资源的能力就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飞利浦公司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创新领导者,就采用了开放式创新战略。当初飞利浦率先在荷兰开创电视机产业时,不但要解决产品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而且面临着荷兰没有电视台的现实。为此,飞利浦在自己的实验室里设立了荷兰第一家电视台。因为并非传媒专家,所以一有可能,飞利浦就把电视台的业务转移给经营传媒的专业公司。在飞利浦的荷兰研究中心,每天有8000人来到这里上班,但这些人并非都是飞利浦员工。其中一些人来自大学、研究组织、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他们为了某个创新目的,加入到飞利浦的某个团队中进行创新活动。

3.2开放式创新的杠杆效应与竞争优势

开放式创新的杠杆效应是指企业用较少的自有资源(如创意、知识、市场、技术等)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开放式创新的中心思想是,与单纯依靠自有资源相比,如果企业能够将目光扩大到自身范围以外,就能更好地获得创意、知识和技术。开放式创新模式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到一个超越组织外更大的网络中寻找解决方法,而非仅仅局限在组织内部人员中。因而可用的资源范围扩大了,形成资源的“杠杆效应”。例如,几年前,宝洁公司有人提出用食用色素在品客炸土豆片上印刷图画。这是一个让品牌显得更具活力的好主意,可是宝洁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做。宝洁并没有安排一些工程师和科学家去研究这个问题,而是使用自己的创新网络去搜寻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人已经知道怎么做。几个月后,公司发现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有个面包师是全球最擅长用食用色素来装饰蛋糕、糕饼等面包食品的。于是,宝洁购买了他的技术并申请了专利,它给品客印章薯片(PriglesPrints)带来了数以十亿美元的利润。

3.3、开放式创新的成本效应与竞争优势

开放式创新的成本效应是指企业向全球寻求创新构想和科研成果,其价格低于企业内部研发的成本。企业内部研发需要耗费企业很多资源,技术商品化时间长,失败的风险也很高。通常研发的投资报酬很难衡量,研发创新的机会成本很高。企业采用开放式创新战略,就无需像对待企业员工那样管理外部研发人员,不用给他们发工资。更重要的是,由于研发成果是现成的,拿来即用,它不仅无需承担研发过程中的风险,而且缩短了从发现市场机会到获得收益之间的时间。因此开放式创新模式降低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本和风险,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例如,由于采用内部研发战略,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技术优势的朗讯公司遇到了资金与管理方面的问题。相比之下,思科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适的新创企业,并投资于这些新创企业,或者直接收购这些公司。此外,思科公司还与创新能力非常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如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思科公司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研发速度和数量颇丰的研发成果。NEC的研发总监曾这样总结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获取技能的经历:“从投资的角度分析,这种使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迅速掌握国外技术。我们没有必要自己开发新的创意。”

4、结语

上述三种效应显示,开放式创新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未实行开放式创新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开放式创新成为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将知识转化为产品的有效模式;提高了企业创新的效果,分散了创新的风险;有助于企业向高级形态有序演化。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能仅仅依赖于内部研发投入,不能仅仅依赖于研发人员,要改变企业内部研发的封闭模式,提升用户、供应商、风险资本家、知识产权工作者的地位,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内外知识和资源,构建创新的生态体系,创造全局性的持续的创新能力。

开放式创新企业 篇2

企业创新理念的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和欧洲工业朝着组合化(modularity)、专业化(specialization)、外包化(outsourcing)和网络化(networking)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特别是跨国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出现了变化。虽然企业仍在努力开发和保持自己唯一、复杂和不易被复制的核心技术,但当今世界由于很多技术在垂直链上出现中断和知识的快速传播,他们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放弃技术垄断,与其他高水平专业供应商分享市场价值。企业对外进行技术转移或外包后,仍然保留概念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以协调相关研究、设计和制造。由此企业对核心竞争能力(core of competencies)有了新的理解,即从认知体(bodies of understanding)向具备基础或背景能力(backgrund competencies)过渡。企业一方面继续保持在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放弃在所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增强协调和吸收外部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大企业逐渐成为创新设计师(Innovation architect)和扮演价值链市场协调员(market coodinator)角色,提高对其他专业性和经验性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

科学技术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促使企业必须进行开放式创新。比如音响放大器是在一个大学出现的发明技术,各企业采取不同的创新方式进行吸收。美国TI公司初期阶段已成功把该技术转移到自己的系统内,但当偶然性发明了数字式放大器技术后,迅速与发明人建立合作关系,并以此开发了新系统和芯片。日本SONY则过高估计并固守自己的核心技术,只好面对市场对芯片式放大器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痛苦挣扎。

传统封闭式自主创新模式仍是需要的,但其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企业会变得僵硬。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具备不断重组技术结构和资源的能力,在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的同时向外输出技术,在不同的价值链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目前各国加大了研发投入,风险投资促进新生科技型企业的诞生,知识产权得到更合理保护,专业性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市场调节科技发展的力度加大,加速了企业从封闭型创新向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过渡。

传统创新模式面临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欧企业的创新管理理念基本上是封闭式(closed innovation),企业在内部进行创意研究和开发,直到产品进入市场。虽然近几十年企业之间出现了技术联盟形式,但其基本逻辑仍是依靠内在能力创新。然而随着研究和开发成本及复杂性的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大量技术供应者和用户的出现,风险投资、大学和科研单位先进技术的快速扩散,封闭式创新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传统创新模式的路线图为: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市场,即:研究项目的启动是基于企业自身科学基础,目标是自己使用。其中一些项目半路搁浅,一些项目继续往前走,最后只有少量项目进入市场。由于这是单向的,所以被称为内部封闭式创新。美国AT and T Bell实验室是这方面的代表,尽管他们有很多研究成果,但却是典型的封闭式企业文化。

目前这种封闭式创新模式已面临如下挑战:

1. 高技术人才的流动

目前, 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知识劳动者市场供应充分。这些生产有用知识的“原材料”可以很容易从原来的研发中心或企业向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大学、新生企业、咨询机构和其他第三者流动并转移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一个企业可以通过雇用另一个企业的科技人员受益, 专业工程师能够从一个企业向另一个待遇更好的企业漂流。比如美国现有硬盘技术公司中有21%是由原IBM公司离开的工程师所创办。美欧的移民政策对吸引第三国的专业技术人员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美国国家基金会统计, 美国MIT和斯坦福大学50%的博士后不是美国公民, 硅谷30%的计算机公司不是在美国诞生。然而美国并没有给所在国给予补偿。竞争对手用提供更优惠待遇挖走人才并获得所需要的技术。高技术人才的流动或流失给封闭性创新企业的研发投资造成困扰。

2. 风险投资

1980年以后风险投资在美国快速发展,2000年已从初期的8亿美元增加到800亿美元。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大量的研发人员受高风险/高回报的诱惑去创办自己的企业,原企业内的知识库和技术储备受到威胁。虽然大企业可以提供一流设备、激励措施和知识环境进行研究工作,但不能阻止新生企业从原企业剥离出去,也不能阻止内部科技人员的离开。

3.外部供应商增加

过去技术密集性企业很难找到相匹配的供应商来提供技术服务。但目前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供应商甚至能够提供高于本企业所能达到的高质量服务。这一方面可以支持企业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而不是所有方面进行研发,加速成果转化速度,但另一方面因供应商面对所有客户,使得企业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向外部泄露。

4.技术垄断时代的结束

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通信、生物、新材料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已远远超出单个企业和机构的研发能力,企业之间必须进行合作和放弃垄断。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建立

目前美欧学术界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理念主要基于Henry Chesbrough教授的下属描述:“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是指企业使用有目的性输入和输出技术来加快内部创新,并以相应的方式扩大在外部使用创新技术的市场”(The use of purposive inflows and outflows of knowlege to accelerate internal innovation, and expand the markets for external use of innovation, respectively。根据该理念,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能够也应该像使用内部技术一样利用外部技术,并利用内部和外部创新技术及途径开拓市场。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能够做到不断进行许可证买进(Li-证转让市场+新市场。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特点是研究项目的启动是基于自身技术和引进技术,市场进入是通过许可证转让、建立风险投资企业、传统市场开发等多条途径。美国IBM, Intel, Procter and Gamble等公司是开放式创新的成功范例。

在处理知识产权方面,封闭式创新条件下企业积累知识产权主要供内部使用,多数专利没有被相关企业开发,失去应有的价值。在开放式创新条件下,企业成为知识产权的卖方和买方,知识产权通过许可证转让、企业延伸、风险投资等其他方式变成灵活的企业资产。

开方式创新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建立企业合作网络,涉及处理企业并入、企业延伸、风险投资、合资等机构之间的关系。它们可以是一种正式合作网络,如建立合资企业和研发伙伴联盟,或是客户-供应者关系如许可证转让、签订合约、关键设备共享等,或是建立有共同市场和开发互补产品的横向联盟。非正式合作网络如个体之间的合作等。合作网络是企业创新的一个增值战略,它可使企业对外来技术作出快速反应,找到自己技术的市场,加速实现科研成果商品化。

为开放式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政府的角色

政府在创新活动中一是扮演政策制定者和监督人,比如制定技术开发和传播的一般规则,知识产权的确定和保护,竞争政策,促进新生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等;二是对研发和创新项目提供直接补贴;三是创新产品的购买者,政府采购对产品开发起引领作用。

2.教育和培训

技术创新政策离不开一套完整和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应鼓励大学、研究单位和企业之间加强人才流动,交叉兼职,特别是安排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只有大学和研究单位真正了解企业的问题和需要才能实现实质性合作。

3. 风险投资

与政府拨款人相比,风险投资商面对的要么是高回报要么是失败,他们比政府行政官员更活跃和敏感,对项目信息预测相对要准确。因此对商业性阶段的创新项目采用市场拨款机制更符合发展规律。与美国相比,欧洲对新生企业的风险投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力度小,二是在商业化技术创新阶段出现断带,企业很难找到扩充资金。另外,欧洲风险投资是防守型,是否投资取决于新生企业是否拥有专利,而明智的风险投资标准则应根据企业的潜在创新能力而定。

4. 一个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在创新保护和扩散方面找到平衡

据统计,大企业80%-85%的专利没有得到利用。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企业把这些专利技术在其他企业使用,比如许可证转让、建立技术剥离企业,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等。

5. 建立企业竞争机制

保持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措施是建立企业竞争机制。技术持有者和卖主总想保持垄断地位,但竞争越激烈他们就越难保护所有技术。在开放式创新条件下,政府的政策应使得他们以合法形式扩散技术,比如转让许可证,以该技术为基础建立技术标准或技术平台。中小科技型企业最具经济活力,他们与大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将推动未来经济的发展,政府应特别给予扶持。另外,目前各国都偏于关注从大学和科研单位孵化企业,但它们在初始阶段离市场较远,而从企业分离出来的商业性小企业其生存能力、增长幅度和效益更好,也应得足够支持。

6.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合作体系

创新是相关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目前大多数企业是在孤军作战,合作不足。开放式创新模式可使企业找到一种新方式在价值链的不同点进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企业之间以及与研究单位和大学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将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建立和管理企业合作网络的重要原则是实现“共赢”。除企业和研究机构外,政府部门也在合作体系中起重要作用,如鼓励竞争和以反传统及习惯势利精神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实施。

7. 政策互相协调

开放式创新在民营科技企业的实践 篇3

【关键字】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工作绩效管理系统;新产品研发创新;老产品改进型创新;激励机制

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企业面临着多重风险,一是出口导向性市场萎缩,二是人民币升值,三是国内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带来的风险因素等。广大企业逐渐意识到唯有加强科技创新才能确保企业向前健康发展,将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将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2012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广大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需要创新驱动。从创新主体的参与程度和方式方法角度看,众多企业依然以相对封闭的自我创新为主,而西方发达国家跨国企业采用的开放式创新尚未在国内形成气候,尤其是国内广大民营科技企业在这方面更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开放式创新实践更是无从谈起。

1.引言

“开放式创新”概念最早由哈佛商学院Henry Chesbrough所提出,是相对封闭式创新而言。“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将内外部技术整合到一起,一方面有利于企业从外面更快获得需要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激活原有的可能被抛弃的某些技术[1]。国内有不少学者针对企业“开放式创新”做了深入的研究,如针对技术含量较低的制造企业内部建立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机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开放式创新的影响与促进机制以及企业吸收能力的评价体系与构建模式[2]。通过研究跨国公司的开放式创新运行模式与案例,认为加快开放式创新发展是企业提高创新管理能力、增强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3]。

2.企业实践

国外企业的实践已经证明“开放式创新”是非常有效的企业创新方式和手段,但国内民营科技企业能否复制跨国企业的成功模式尚待实践检验。经过几次集中研究论证,在相关科技管理、服务机构及学者的共同推动下,青浦区某民营科技企业主动提出在其内部尝试“开放式创新”,基于企业内部OA系统建立一个“企业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

该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是集给排水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行业综合实力名列前茅,拥有180项授权专利,2011年产值近20亿,在全国范围内拥有5大生产基地,38家分公司,8个营销分中心,200多个办事处,拥有一支由2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和2800余名员工组成的职工队伍。公司注重技术创新,积极通过引进、吸收并消化国外优势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成功研制出具有国际水准的系列优质产品。

2.1宣传动员

创新意味着变化,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企业组织,如果计划全员参与“开放式创新”,势必需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宣传和动员。此举最终目的是要让全体员工明白公司探索实践“开放式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趋势不断发展,传统的封闭式自我创新效率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所以进行“开放式创新”势在必行。基于集团公司现有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等条件,进行“开放式创新”又是可行的。

2.2构建载體

实践“开放式创新”需要一个载体或者具体的平台,这个载体能集聚和整合一些创新要素和资源,如具备丰富的人力资源、强大的信息化支撑能力、高效的协同工作网络等,作为公司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支撑平台。考虑到时间和经费等成本因素,公司选择内部“工作绩效管理系统”作为虚拟的“开放式创新”载体,搭建了企业自有的“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目前仅开发了在线信息发布功能,将来再逐步完善如分析、筛选、验证、评估、反馈等功能。在线信息发布主要实时显示提案的发布时间、关键字、标题、主要内容、建议人信息等。

2.3建立机制

“开放式在线创新平台”搭建之后还需要一套完备的运行保障机制,公司及时出台了日常工作机制与激励机制确保平台的正常运转。公司结合自身产品和市场策略,归纳了两类典型性创新实践,一是新产品研发创新,二是老产品改进型创新。

日常工作机制主要指创新实践涉及各方面与各环节之间的衔接:第一步,项目负责人提出新产品构想,经技术中心负责人审核通过后发布;第二步,进入方案征集阶段,所有工作人员均有权在线提出建议;第三步,IT部门收集在线提案并递交技术中心;第四步,技术中心根据项目分类报送事业部(总监);第五步,事业部汇总提案并组织设计讨论,确定入选方案,同时将提案采纳情况向集团公示。

激励机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保障手段,完善的机制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出资数百万元作为创新平台奖励资金,奖励那些为公司创新提供新产品开发、老产品改进建议的员工。公司专门成立“创新平台奖励评审组”,负责奖励的审核及批准。奖励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创新建议奖”,针对可操作性强且可用于产品改进的提案;二是“创新鼓励奖”,鼓励那些对产品设计构思有启发作用的建设性提案;三是“创新优秀奖”,奖励对象是有利于优化设计方案和提升产品性能的提案;四是“创新特殊奖”,激励的对象是对产品外观、性能和可靠性均有突破性贡献的且带有一定前瞻性的提案。

2.4实践反馈

“开放式创新”分阶段运作两月以来,累计收到21份提案,较大部分提案属于生产工艺细节改进的建议,也有若干提案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参与的员工人数占到公司技术人员总数的10%。这些提案既有来自研发部门的建议,也有来自行政部门的建议;既有来自集团公司内部的建议,也有来自外地办事处的建议。从提案数量、参与人员占比数以及参与部门的广泛性角度看,公司实践“开放式创新”的反馈是良好的。为继续发挥广大员工参与“开放式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针对21份提案按时兑现了承诺,拿出适当经费奖励了有关员工,并以内部奖励通告的形式予以公示。

3.结论与启示

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先导力量。“开放式创新”作为突破传统“封闭式创新”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创新要素与资源,最终建立集企业研发、设计、制造与销售等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创新活动的工作协同网络,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1)“开放式创新”能在民营科技企业落地生根。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民营科技企业的壮大发展已不再单纯依靠简单模仿和复制,而是更多地寻求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上企业高管日趋强烈的创新愿望,都为实践“开放式创新”理念提供了环境支撑。

(2)实践表明,“开放式创新”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如网络信息化支撑条件、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条件、协同工作能力。

(3)为确保“开放式创新”实践成功,企业还需要一整套完整的保障机制,如提高奖励额度,完善评估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放式创新教学1 篇4

一、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的形成

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而言,它是指把教学放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教学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面对的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发化;走出教室实现空间的开放化等。开放的内容、方法和空间,打破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二、实施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的意义

实施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固定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设计、加工、组装、调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助于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极好锻炼。实施开放式创新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开放式教学的实施

开放式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解决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实践的相关技术问题充分体现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在“内容提出——设计环节——实践操作——总结评估——再实践”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四、学习模式的创新

指导教师起到“启蒙者”和“领路人”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与书籍来完成自己的设计,不再是指导教师“牵着”学生走,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实习中脱离出来,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造性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或企业科研项目的研究,介入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科研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科研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究,掌握科研基本的方法,完成项目的选题与立项、申报与调研,制订项目实施计划,独立查找资料,撰写论文,提交成果,等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教学内容科研化,将科研项目教学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的知识、原理与理论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得到提高;高校教师与学生组成科技创新团队,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的同时,将科研项目中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教学中,将工程设计的理念与技巧以教学的形式教授于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将理论知识、科研项目、工程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不再使教学仅仅限于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的前景

开放式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

开课时,师生可以共同确定新课学习和训练的重点、难点,明确学习方向,教师经过疏导和归纳,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自学目标。同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的情感化,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录像和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以形成强烈的达标意向,学生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着学习活动。

学习探究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鼓励者。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中,不在于寻求什么结论,而在于展示“我是怎样寻找这个结论”的过程,展示思维过程,探索过程的独特性、层次性和创造性,表现出超越自我、超越别人的一种潜意识和能力,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方法,呈现出自主性的发展趋势,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学习过程出现差错的学生,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允许再“想一想”,即使是重复别人的正确答案,也给以肯定,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知识内化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特征进行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学生针对综合性的训练,通过知识的迁移,掌握和理解新知识,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知识系统,教师根据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拓宽他们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二、问题情境设计“开放”,放手让学生“动、做”

真知源于实践,灌进去的知识学问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真正可靠的学问都是从自身修得来的,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好问、敢想的特点,多设计动手操作内容、开放题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动手操作  新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验操作的机会,教学中不能用教师的演示来代替,如自然教学中,学习“加快溶解”这一节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做“溶解方糖”的实验,通过分组活动,有的组加水搅拌;有的.组加水、加热、搅拌;有的组碾碎、加水、加热搅拌;有的组碾碎、加水、搅拌;有的组碾碎、加水、加热。方法各异,讨论热烈,最后得出一种最快溶解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学生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2.开放题探究  开放题,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极好材料,开放题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所给出的问题情境,易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个个跃跃欲试。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篇6

●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使命感紧迫感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30余年艰苦奋斗,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图景已渐行渐近。全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即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发展大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围绕发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度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特点,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第一要务。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做先导,才能破解发展难题、补上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从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到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这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把握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规律性不断深入

一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既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内涵的进一步升华和深化,同时已超越科技层面,使创新进入了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创新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明确要求,更是对全党全社会提出的紧迫任务。同时,全会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鲜明突出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理念的首位,具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义。

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从国内看,必须依靠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有效破解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难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正在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这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抓住和用好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为未来五年创新发展提供了路线图。按照这一路线图,既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既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又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既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又要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贯彻全会精神,广东要按照路线图,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扎实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落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政策举措,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二 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发展因应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发展实际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选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创造世界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在时刻关注和破解伴随而来的成长烦恼——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等等。这暴露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更催生着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并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全会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协调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我们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即既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又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水平;既要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又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三 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出发,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针对性,对纠正“唯GDP”式粗放型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在快车道上驰骋了几十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列车,相伴而来的还有雾霾频发、城市拥堵、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等危机。这些危机将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切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6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又要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既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又要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既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四 开放,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应然选择。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球视野思考中国发展问题,提出开放发展理念,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立场,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内在共赢逻辑。

今天的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与世界融合在一起。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发展牵动世界目光,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但当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当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社会一度担心中国开放的大门会不会收窄,事实证明,中国对外开放不仅没有收窄,相反力度还越来越大。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发展奇迹得益于对外开放,那么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开放只会进一步扩大,没有任何理由改变。中国的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国的开放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互利共赢,志在打造包容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中国将因开放发展而充满活力,世界也将因中国开放发展而更加美好。

坚持开放发展,才能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才能更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既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又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又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既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又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五 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共享发展”的部署安排,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每一项安排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息息相关,不仅回应了全社会关切,更体现了制度安排的延续性、科学性、优越性。彰显了我们党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集中力量补齐社会民生事业、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等短板,同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1亿多广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就提出的发展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已进入最后决胜阶段。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深刻体现出“全面”二字,对就业、收入、社保、食品安全、人口均衡发展等问题一字不落

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需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奉献。广东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昂扬斗志,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率先”,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率先”而如琢如磨、接力拼搏,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广东新发展!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好发挥作用。同时,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事关发展全局的理念变革,正在进行着一场宏大而独特的发展实践创新,这必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正如总书记所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制定政策,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理直气壮地把国有企业搞好、做大做强做优

我国建立和发展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有经济,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具有巨大优越性。习近平同志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60多年的经验,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这指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必须认真贯彻落实。

搞好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内在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有经济是其主要形式)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具有多层次性,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关键;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保持国有经济强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标志。还应看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搞好国有经济,不断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搞好国有企业,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怎么实现共同富裕?加强国民收入再分配、推进社会福利建设非常必要,但还远远不够。真正的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在初次分配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它要求所有人都按照同一标准,例如都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这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所有人都能逐步富裕起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尤其是全民所有制)条件下,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是平等的,这就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长期探索的成果,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领域的根本制度。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违背甚至破坏基本经济制度。至于具体的经济体制机制,则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行改革调整。

国有企业改革应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需要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发展公有制经济,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但前几年仍然出现了所谓“国进民退”的声音。这是因为一些人存在一种错误观念,即一提改革就是发展私营经济,一看到国有经济发展了,就说是“国进民退”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克服这种错误认识,促进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应有利于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自从原始社会瓦解以来,迄今为止的各种社会制度都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在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情况下,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的。正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我国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公有制占主体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然而,有人片面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忽视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性,认为既然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对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就没有必要强调哪种是主体。事实上,越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越要注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是巩固的。

国有企业改革应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引导国民经济朝着预定方向发展。国有经济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避免出现大的波动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二是国有经济可以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起到引导作用。各种所有制经济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它们统一的一面;但它们又存在矛盾的一面,需要运用国有经济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发展混合所有制)把非公有制经济引导到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上来。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活力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按照传统政治经济学观点,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调节多了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们党对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明确指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属于运行机制范畴,而不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不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明确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调节经济运行的方法和手段,就可以说清楚以下三个原则问题:第一,既然市场经济是方法、手段,那么,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就同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区别开来了。第二,既然是方法、手段,那么,是否运用市场经济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不能认为市场经济是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必须运用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运用哪种方法,绝不能迷信“市场经济万能论”。第三,既然是方法、手段,那么,它就不是决定社会性质的东西。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因此,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讲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四个字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性质,既要采用市场经济这种方法、手段,又要用社会主义制度来规范、引导市场经济的作用方向。后面两条,是我们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主张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根本区别。

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一直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私有化。按照这一错误逻辑,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鼓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目的是想把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到私有化道路上去,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那么,怎么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呢?我国国有企业旧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建立的,企业仅仅是一个计划执行单位,这样的体制当然不能同市场经济相容。但这不等于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国家所有制不是只有“国家所有、国家统一经营、统负盈亏”一种实现形式,还可以有其他实现形式。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能够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自主作出经营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只要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就能够成为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经营。也就是说,公有制、国有企业是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就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不改变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前提下,把经营权交给企业,让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这实际上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原则:不搞私有化,而是改变国家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把所有权同经营权分开,国家保持生产资料所有权,把经营权下放给企业。在实践中,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也一直是按照这个思路展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路径更加明晰。但是,一些人却竭力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到私有化方向上去。如何认识这个问题?首先,产权是一个法律概念,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所有制有不同的产权界定,不能把反映私有制的产权看作唯一合理有效的产权,用这种产权界定来看待公有制的产权实现形式。其次,产权即财产的权利,它是一组权利,包括所有权,也包括使用权,使用权就是经营权。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是清晰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没有任何含糊的地方。现代企业制度里讲的“产权清晰”,并不是指所有权要明晰化,而是要把所有权与使用权(即经营权)分开,把生产资料的使用权交给企业,使企业能够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出现在市场上,成为市场主体。

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遵循。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通过改革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巩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人民日报论法:政府“简政” 百姓“减证”

□奇葩证明是奇葩要求的产物,它既是权力的衍生品,也是推卸责任的附庸品

近日,公安部等12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对于公民身份证明可以证明和有关部门可以核实解决的20类事项,不必要求群众再去派出所开具证明了。这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遏制各类奇葩证明,解决群众办事难,值得点赞。

长期以来,一些群众始终处于“人在证途”的状态,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经常出现用一个证明去证明另一个证明,最终很可能就被要求办理“我妈是我妈”“无犯罪证明”等各种奇葩证明。这些证明之所以被冠以“奇葩”的标签,是因为它们很多时候让当事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连有关政府部门自身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具。说到底,奇葩证明是奇葩要求的产物,它既是权力的衍生品,也是推卸责任的附庸品。

现实生活中,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掌握的审批办理权可能并不大,但“手中有权,心中不慌”,他们对群众上门推三阻四,对办事办证爱搭不理,时间久了,对权力依依不舍的情结根深蒂固,即便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也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范围。一边是权力带来的所谓优越感,另一边往往就是缺乏对日常业务的钻研,以至于当真正需要为民服务时,要么没有规范可循,要么是不熟悉规定程序,于是努力在“依法必须作为”和“确保不担责任”之间找到所谓的平衡——出于“唯证明”的行政管理思维,要求群众开具奇葩证明。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对百姓负责的事情,就是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手持的权力,实质上是群众依法赋予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为群众服务。当前之所以会出现奇葩证明,本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权力观在作祟。也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公安部等12部门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之精神,努力扭转当前一些地方和领域的不良局面,特别是通过《意见》,既让基层派出所知道“开不开证明”,更让群众明晰“什么时候可以不去派出所”、“需要开的证明找谁开”等一系列问题,让群众可以依法对“奇葩证明”说不。

《意见》出台只是深化改革、优化服务的一个开端。群众办证办事的事项还有很多,亟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一个现代法治社会,到底需要保留、增加和减少哪些证明,不能单纯依靠碎片化、情绪化的公众表达来回答,而是需要通过全局的高度、法治的方式予以厘清和明确,并且主动告知公众。如今,中央作出一系列部署,提出了诸多规范性意见,关键还在于地方切实行动起来,对于奇葩证明的治理,亟须先从“奇葩要求”着手,只有各地党委政府按照“法无授权即禁止”原则,加大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监管力度,依法惩戒人为“想当然”“设卡添堵”等,才能为政府“简政”和百姓“减证”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此外我们还看到,很多所谓的证明只不过是存在于各部门业务平台里的公民基本信息,但由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互不开放,这就造成群众不得不“跑断腿”。各部门应做好政策衔接和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从源头上减少群众开具证明的需求。

《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17日 19 版)

纵观该篇署名文章,干货满满,用“四大”意义、“五大”特质,清晰勾勒出了新发展理念的整体理论体系。

“四大”意义

从政治意义看,新发展理念凝结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指明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从理论意义看,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从实践意义看,新发展理念适应了时代发展和实践深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

从世界意义看,新发展理念把准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脉,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五大”特质

系统性: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高度耦合、协同支撑的发展理念集合体。“这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统领发展的总纲要和大逻辑,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筑了未来发展图景的顶层设计。”

辩证性:新发展理念是把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典范。“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廓清了前进道路上的迷雾,为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标注了正确航向。”

人民性:新发展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进一步回答了当代中国究竟‘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

实践性:新发展理念是具有鲜明实践指向的行动纲领。“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是新发展理念的一大特色。”

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是管方向、管长远、管根本的理论先导。“新发展理念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科学分析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发展要求,为我们攻坚克难、穿越‘历史的三峡’、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提供了理论指引。”

该署名文章释放出哪些的信号?

记者梳理今年以来的《人民日报》,刘奇葆发表署名文章尚属首次。该篇署名文章专门就新发展理念进行理论解读,释放出怎样的信号?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发展走向科学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历史转变,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这场转变重要的时代标志。该篇署名文章引领舆论宣传阵地,旗帜鲜明地指明了新发展理念的历史意义。

其二,当前,在这场深刻的历史转变中,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知识短板的问题,该篇文章也提醒着全党同志要加强理论学习,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过程,不断开拓进取。

其三,解决经济下行压力的现实需求和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的要求,本质上就是怎样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此背景下,探讨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特质和品格,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人民日报》密集探讨引爆舆论场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8月份以来,《人民日报》集中刊发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理论文章10余篇,如何理解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成为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

8月2日刊载于《人民日报》理论版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新时代》邀请了多位专家作为嘉宾,记录了一场关于新发展理念的深度对话。该对话以五大关键要素为核心,阐述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展现了多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8月3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迈上新台阶》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文章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既是理论上的伟大创新,也对于实践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8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的《以理念转变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文章聚焦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几大具体问题,将新发展理念与现实难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新发展理念蕴含的理论特质和品格》署名文章的刊发,再次引发舆论各界高度关注,形成理论探讨的新高地,新发展理念这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战略引领,绽放出穿云破雾的理论光芒。

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发射升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这颗卫星被起名为“墨子”,就是为了纪念那位生活于2000多年前,崇尚科学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开展光学实验的科学家。

量子科技虽然听起来“高大上”,可实际上很“接地气”。从常见的CD唱片机到庞大的现代光纤通信系统、从无水涂料到激光制动车闸、从医院的磁共振成像仪到隧道扫描显微镜……量子技术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量子计算的应用将非常广泛,而这可能大大改变人类的生活。因为量子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大规模的计算机难题,进行气象预报、药物设计、金融分析、石油勘探,而且还能揭示新能源新材料、高温超导、量子霍尔效应等复杂的物理机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探索 篇7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策略

目前,新的创新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产品复杂程度不断增加,生命周期逐渐缩短;同时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加快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广度和速度,加大了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个性化。环境的动态性和技术不确定性等让创新活动变得错综复杂。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独自创新的困难增多,创新压力增大,需要更广泛的技术资源和专业能力的支持和帮助。Chesbrough教授2003年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之后不少学者对其研究,有了深入地了解。本文依据Chesbrough等多位学者观点,将开放式创新界定为充分运用企业内部与外部创新资源来进行创新,做到充分利用多种商业化渠道来实现增值的创新范式。开放式创新模式对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困境和竞争优势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倾向模仿式的再次创新,这就造成企业内部研发能力持续疲软的状态,也让企业陷入了“技术引进———技术落后———技术再引进”这样的怪圈,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很难找到合适的发展环境与机遇;而且在知识与信息的收集、处理、保存等方面的能力较弱,使得创新产品与市场不相适应,进一步造成创新效率变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结果。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基础薄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受到企业内外部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人力、物力、财力等创新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并且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支持方面仍有待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只依靠自身较为薄弱的创新资源开展高成本的技术创新,如今很难

做到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亟需改变

创新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封闭式的逐渐转向为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的。在这种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吸收有利的资源而只是通过自身不断地积累是很难做到创新投入的持久。经济全球化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小的竞争压力,想要生存下来并且有一个好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往的创新模式亟需转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外部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只关注内部资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持续创新这种状态是困难的。若想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整合内外部资源以及不断得到有用知识是有效手段,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外部寻找创新资源必不可少。开放式创新模式,不仅可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与新兴技术以及科学和市场前沿接触机会,而且能增加对外界知识的了解,从而降低投资不确定性,可以更好地让其把握正确创新机会,提高它的外部竞争力。比如与技术标准机构合作,将技术标准转化为储备知识资源,能有效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想更好的成长必须要进行开放式创新。

(二)优化企业创新成本结构的必然选择

开放式创新一方面能够让企业以一种更为广泛的开放性渠道来取得外部有用资源,从而与内部创新资源进行协同合作,另一方面能够让企业将相关技术外包研发或出售,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成本。比如通过与技术中介机构合作,能够减少科技交易费用与获取有效信息成本。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只通过内部有限资源实行高风险、高成本创新行为来顺应飞速变化的需求是越来越难,只有将其部分地交还给市场才能够为创新成本结构带来新的下调动力。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通过合作能将技术失败或淘汰的风险降低。

(三)破解“创新困境”的重要途径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平台等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帮助,形成自己的“智囊团”,为企业出谋划策和提供相应的支持。通过和消费者密切沟通能够帮助企业把握准确的市场需求从而改进或设计合适的产品;通过和供应商合作的方式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通过和界内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寻求战略联盟伙伴,实现在研发、生产与营销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以及能力互补等等。开放式创新为企业成功破解它的“创新困境”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可行性

(一)开放式创新已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部研发,技术许可,网络合作,外部利用知识等方面较其他类型的中小型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特点更突出,偏向更明显,许多学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研究,开放式创新已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已普遍存在,并且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的创新模式(李文元,梅强和顾桂芳,2011;陈艳和范炳全,2013)。匮乏的资源和自身孱弱的实力,迫使企业去外部寻找能够进行补充的资源,促使它们加强和外界的联系与合作(Braun,A.,Mueller,E.,&Adelhelm,S.,etal.,2012)形成了促进开放的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与开放式创新范式相匹配的群体(Salvador,E.,Montagna,F.,&Marcolin,F.,2013),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理论也需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特质也牵引着其朝着开放式创新方向前行。

(二)“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思维越来越宽泛,当今世界已然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使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广,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从“封闭式———半开放式(即产学研合作)———开放式”创新模式逐渐转变,开放式创新将成为主导模式。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愿意接受开放式创新并为之付诸行动。虽然开放式创新这种新模式有提高成本的风险,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意识到如果不能与外界良好的联系沟通和合作共享,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可能会被淘汰。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要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并且要面临稀缺的知识、资金储备以及更多知识外泄带来的风险,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积极的开展联合研发,进行技术许可的意愿。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实施策略

(一)开放思维拥有开放意识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思维拥有开放意识,突破以往传统的创新思维是走向开放式创新之路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当今,创新资源和创新思想不可能全部内生,善于发现、将外部有用资源逐步内部化才是取得成功且做大做强的重要核心能力;创新活动受行业边界以及时空的界限等影响越来越小,以何种形式与选择何种创新源达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将是决策的重心。在内部,从经营管理的众多方面仔细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创新需求;在外部,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及时有效的关注与之有联系的各个领域,来寻找创新机会以及可利用的各类创新源。

(二)开放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在开放的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自身学习能力特别是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力十分重要。技术能力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里面是最重要的,而技术学习与企业的创新绩效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小企业技术能力偏弱是事实,但长期内若不能改变这种局面,企业就不可能有持续的生存发展空间。从长期来看,若是缺乏技术发展作支撑,各类创新活动成效就无法长久。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学会在开放创新的环境中寻求更多的学习渠道,尽可能地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培养起技术方面的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学会多从外部知识源汲取各种所需的知识营养成分,在外部创新源流入或者和外部创新主体合作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与经验。

(三)积极搭建并完善创新平台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己构建或者由第三方搭建创新平台,将平台思维与开放式创新有机融合从而构建起来的平台生态圈能够黏合多方群体,激励多边互动,使企业有效获取外部创新资源,减小创新周期,减少创新成本以及风险。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实现创新驱动力从内部向外部的转移,重点关注引导顾客和外部创新知识源来为公司的创新服务;要保证充足的创新知识来源,企业需要从战略层面、文化层面、团队层面到具体的奖励机制上制订完善的创新保障机制;在使用开放式创新成果上需要摒弃传统的为我独享的观念,允许尝试通过外包、出售和许可零售等手段在专利和知识产权方面实行开发往往更能发挥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文元,梅强,顾桂芳.基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6):5-8.

[2]陈艳,范炳全.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5(1):24-35.

走进开放式创新 篇8

很多企业的高管们正在考虑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使这种创新趋势更加开放。一方面,他们正在考虑如何将创新管理更多地委托给供应商网络和独立专家,让他们通过互动共同设计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客户加入进来。如果企业能够利用技术让这些外部人员参与研发项目,那么,与今天可以做到的相比,是否能够得到更好的新产品创意,并更快速、更经济地将这些创意变成现实?例如,假设某个无线运营商要组织新一代移动设备的设计,它通过一个开放的网络,把对此有兴趣的客户、软件工程师和组件供应商组织起来,让他们彼此互动,进行协作。

这就是把志趣相投的各方力量汇聚起来的创新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采用这种模式,它的技术术语叫“分布式共同创造”。

例如,乐高公司(LEGO)曾经成功地邀请到客户通过互动方式对新产品提出建议,那些提出了顺应市场需求想法的人获得了物质奖励。衬衫零售商Threadtess的商品通过网上销售,目前也在芝加哥一家实体店里零售。这些商品正是通过与公司的顾客群进行互动来完成设计的。在软件行业,通过“分布式共同创造”开发出来的开源平台,比如“LAMP”堆栈(用于Linux、Apache、MySQL和PHP/Peri/Python),已成为许多公司IT基础设施的标准组件。网络作为一种共享平台的兴起,促进了这种新创新模式的发展。而驱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这种方式的因素是,不断加剧的对于发掘更多好的产品创意以及更快更好利用这些创意的竞争需求。

对很多人来说,“分布武共同创造”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因此。对于企业是否应该实施它以及如何实施它,尚无法做出定义性的结论。但是,针对网上社区的研究以及对多个开放式创新先驱的调查表明,对公司高管来说,现在就应该开始认真研究“分布式共同创造”的可能性,并了解采取这种模式时可能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和业已增加的运营风险等。

创新的新面孔

几乎在每个行业,许多最终变成了产品的创意和技术都来自价值链上的若干参与者。虽然波音公司设计飞机,但飞机上的许多组件都是由供应商制造的,且它们拥有知识产权。同样,惠普公司的电脑和苹果公司的iPod所包含的数百个零部件都是由几十个国家的企业发明和制造的。在许多行业,供应商比整机制造商(OEM)更了解最终产品中由他们提供的各个部件的技术和可制造性。高科技和媒体行业的巨头始终关注着新兴企业的创新,并试图获取一切看似有发展前景的创新。

目前看来,专业化与协作的优点显而易见。显然,与整车制造商相比,汽车厂商的供应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制造出更好的车头灯,这是因为专业化能够促进专注与创新。许多企业为了单个产品或营销组合的需要而组建合资企业,并与大学实验室或专家进行协作。企业越来越乐于通过电话客服中心,零售数据和焦点小组来倾听来自各种来源(尤其是它们的客户)的洞见和想法。协作体现在多个方面:很多企业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会咨询合同专家及供应商,并让顾客参与测试产品原型。

不过,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协作方式与众不同,这部网上百科垒书代表了互联网的一个真实现象。维基百科完全是由它的用户创建,而不是由加利福尼亚的某个公司的研发团队创建的。这是一本充满活力的全球参考书,一直在不断地增加内容,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已经拥有了250多种语言的600多万篇文章。

维基百科的例子说明,通过将关于产品内容的更多决策权交给由供应商和(或)客户这些参与者组成的不同网络,让他们彼此互动,企业可以从专业化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这看似牵强吗?IBM公司显然并不这么认为。它在一些计算机产品和系统中采用了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Linux,利用了一个核心代码库,该代码库由一个庞大的垒球软件开发者社区不断地进行改善和增强,他们当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参与者是IBM公司的员工。在软件业,开源软件正日益受到青睐,从而使得专有软件品牌的利润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共同创造”还有许多其他的事例。参与式营销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营销方式鼓励顾客帮助策划营销活动,有时候,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为了引起关注而采取的新战术。如果运作得好,这也是一个开始与顾客共同创造产品的机会。比如,标致公司去年邀请人们在网上提交汽车设计。结果公司网站吸引了400万的网页访问量。公司按获胜的设计制造了一部样车,在汽车营销活动中展出,还和软件开发商合作,把这辆车放到视频游戏中。甚至连B2B企业也开始与客户一起开展共同创造活动:SugarCRM邀请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企业用户定制该软件,以便满足所在行业的特定要求。

通过采取“分布式共同创造”方式,企业有三种获得成功的途径。首先,企业可以学习乐高公司和Threadless公司,通过推广从网络上收集到的好创意,从共同创造的产品或服务本身获取价值。在韩国。共同创造的化妆品品牌Missha已占据其细分市场40%的份额。其次,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互补性的产品或服务来获取价值。例如,Red Hat向Linux用户大量出售技术服务。第三,企业可以间接地从共同创造的过程中获益。比如,通过共同创造来增强品牌地位或公司战略地位。

面临的障碍

尽管“分布式共同创造”看起来前途光明,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或如何组织这些能力才能实现对这种创新模式的最佳利用,目前,答案还不是很清楚。随着企业逐渐积累在“分布式共同创造”等各种开放式创新模式上的经验,许多答案都会变得清晰。但是,有些挑战现在已经显而易见。

吸引和激励共同创造者。由于企业必须向合适的参与者提供合适的激励,因此,它们需要了解那些有才华的贡献者参与社区互动所看重的是什么。有些时候,可能需要物质激励,但另一些参与者的共同创造热情可能是通过社区认同感之类的机制来获得鼓舞。企业还必须找出影响人们参与热情的障碍,比如,做贡献的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然后,采取措施尽量消除所有问题。此外,企业可能需要精心设计一些方案,来诱导参与者从低层次的参与迈向高层次的参与。例如,维基百科现在有500名兼职管理员,他们获得特权,可以阻止别人对某些文章进行编辑,通常是为了防止某些人恶意破坏这些文章。

分解问題以便参与。为了让众多贡献者能够有效地参与一个共同创造的社区,必须将问题加以分解,使贡献者能够

平行地处理一个问题的不同部分。否则,要让大量的参与者进行有效的共同创造是不可能的。比如,一个由2000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全球团队参与设计了ATLAS粒子探测器,这是一台复杂的科学仪器,在高能物理学中用于探测和测量亚原子粒子。这项工作被分解成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并分发给165个工作小组,这些小组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工具进行工作协作。

促进共同创造的治理机制。如果有明确的规则、明确的领导以及关于制定目标和解决成员间冲突的透明流程,这样的社区就能够出成果。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与一个全球软件开发者社区共同努力,开发了Solaris操作系统。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成立了一个管理委员会,其中有两名成员是公司员工,另一名成员来自这个更大的软件社区,负责对该项目的进展进行宽松的监督。即使在当时,这个软件社区还要求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放弃更多的控制。

领导层还必须坚持一个有凝聚力的愿景,因为总会有社区成员“走岔路”而把公司的知识产权用于开发他们自己创造的产品或服務的风险。Mozilla基金会分发的网络应用程序套件Mozilla是由一个软件社区共同创造的,在开发这些程序时,有两位参与的工程师对该项目的发展方向感到不满,于是利用Mozilla的代码创建了火狐(Firefox)网页浏览器。最后,该软件社区的领导者将其确定为首要支持的浏览器。

保持质量。许多共同创造型网上社区都认为,“群体”比个体懂得更多,所以能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正如开源软件专家Eric S.Raymond所说:“有足够多的眼睛,就能让所有问题现形。”虽然现在就肯定地说这种想法适合于所有类型的产品还为时尚早,但越来越多的人一致同意,至少在软件开发领域,“分布式共同创造”是质量的保证。

例如,《欧洲信息系统杂志》在2000年发表的一份研究中提到:“开源软件的质量往往优于商业化专有软件。”此外,一份发表于2005年12月的科学杂志《自然》上的研究得出结论说,维基百科中的科学条目基本上和《大英百科全书》中的科学条目一样准确。

一些共同创造的产品已经跨越质量门槛,获得了广泛的采用。互联网调研公司Netcraft的一项调查显示,共同创造的开源Web服务器程序Apache在超过半数的网站上运行,最可靠的互联网托管公司中,有80%运行Linux。尽管还难以证明共同创造的产品普遍具有较高品质,但企业越来越愿意将这类产品用于关键业务流程。

网上社区的经验

虽然要开发出能成功实现共同创造的有用框架还为时尚早,但这些框架无疑将在未来几年出现。同时,消费者和专业人士网上社区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进行共同创造的经验。

这些经验中,有一部分来自参与式传媒。研究表明,在今天的西欧,有25%的互联网用户在网上发表对各种消费产品的评论和看法。用户原创型媒体网站的访问者和参与者每年增加100%,而传统网站的增长率可能只有20%~30%。

这些数字表明,人们越来越愿意在网上与企业进行互动,企业如今正可以利用这一点。例如,在网上虚拟世界“第二人生”中,参与者为自己创建一个三维形象,称为“化身”,与他人进行数字互动。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参与者与企业进行共同创造,比如测试原型或协助设计新产品和服务。目前,在“第二人生”中,由现实世界中的知名企业在网站内创建的品牌(虚拟目的地)很少,参与者通常也不知道如何与这些品牌进行互动。事实上,对“第二人生”参与者的行为研究显示,只有四成成员知道可以与他们所喜爱的品牌进行共同创造。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后,60%的人表示他们愿意尝试进行共同创造。

对加入网上社区的消费者的研究证明,大多数共同创造者都清楚,共同创造成果的知识产权并不属于他们,而归于品牌。那他们为什么还愿意参与进来呢?奖励和名声固然是激励因素,但参与者主要感兴趣的是付出心血,并看它变为现实。在对“第二人生”的研究结果中还发现了一个重要因素,即参与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如果在相互竞争的品牌中加以选择,品牌亲和力是最重要的因素,有40%的潜在共同创造者会拒绝与他们不喜欢或不信任的企业共同创造。

研究也显示,企业需要采用各种激励组合来鼓励消费者参与。在对用户原创视频网站的分析中发现,参与者有各种非经济动机,比如名声、兴趣和利他精神等。对“第二人生”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该研究发现,参与品牌共同创造的用户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是为了获得物质奖励而这么做。此外,寻求提高自己的网络知名度的人们往往付出巨大努力吸引他人加入自己的网络,希望以此扩大观众群体的规模。对于共同创造行为本身而言,这样做也有助于建立更大的参与者群体。关键似乎在于使参与者的动机尽可能多种多样,以便它们能相得益彰。当然,如果共同创造要达到个人“志愿服务”的极限,可能还是需要改进刺激机制。例如,社区可以就参与者做出的贡献支付酬劳,或在市场营销等活动中积极推广他们在社区外的知名度。

在专业人士网上社区中,信任和亲和力非常重要。例如,在髓磷脂修复基金会(MRF),来自五所大学的科学家接受了一项复杂的IP共享协议,让MRF保留向制药公司发放使用相关研究成果许可的权利。这种新奇的医学研究模式基于封闭式科研人员群体的共同创造,他们的目的是开发一种通过促进髓磷脂修复来治疗多发性硬化症(MS)的新药。髓磷脂是神经纤维周围的包覆层,会受到多发性硬化症(MS)的影响。MRF希望在五年内完成这项工作,这要比现行研究模式所需的时间快75%,且专利使用费中有一半将拨回给基金会,用以资助未来的项目。自科研人员于2004年开始这项工作以来,他们已经确定了10个目标和3种候选治疗药物,开发了研究髓磷脂的11种工具,并发表了将近20篇科学论文。

渐进式共同创造

企业无需重新构造其业务体系,便可以尝试“分布式共同创造”。许多情况下,第一步是找出企业内“分布式共同创造”的萌芽在何处。以乐高公司为例,当时,乐高高管团队认识到这种可能性,部分是因为在1998年推出的一个产品“乐高机器人”大获成功,它是一些可编译积木块,本是由乐高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合作开发的教学工具。乐高机器人吸引了一大群爱好者,其中既有成人也有儿童,他们非常喜爱这个产品,并开始在网上分享他们的设计。这一成功促使乐高公司的管理者考虑如何通过网上的“乐高展览馆”,利用顾客的创造性努力来为乐高公司的主营业务一一玩具积木业务开发创意或产品。

企业还可采取其他方法,利用现有体系或资源来体验共同创造。例如,在电信运营商BT公司决定允许第三方软件开发商为BT网络(“共同创造”的另一种形式)创建应用程序时,它可以利用其内部软件开发人员已经非常熟悉开源软件的做法,和正在为它现有的许多业务应用程序设计标准化的Web接口这一事实。

上一篇:励志作文无悔的青春朗诵无悔的青春800字下一篇:仓库安全教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