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论文

2024-09-19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论文(通用12篇)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论文 篇1

2006年1月9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加强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创新型国家的全面建设与广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毋庸置疑, 通过自主创新而实现核心技术的提升、自主品牌的发展是中国企业立足世界的根本。然而, 随着人们对自主创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一些企业陷入了“自主创新=自己创新”的误区。在一些企业看来, 自主创新就是自力更生的代名词, 只用依靠自己力量实现的创新才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自己创新依靠自主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源动力, 这已成为目前许多国内企业的共识。然而, 在一些企业看来, 自主创新既然是“IndependentInnovation”, 那么就应该是自己创新, 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创新。也有人认为, 否认前人或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科技成果, 一切都依靠自己重新设计研制, 这才叫自主创新。在这些错误思想的指引下, 一些企业在创新之路上举步维艰。首先, 我国企业创新实力比较弱。以创新的典型产业通信制造业为例, 国外领先企业的研发费一般达数百亿元, 国内企业只有数十亿元;国外企业实行长远研发为主, 国内企业以当前产品研发为主;国外企业主导了全球技术标准的制定, 国内企业只能紧跟其后。第二, 我国企业创新的环境条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国内要素市场还不发达, 支持创新的资本市场不完善, 国内的基础研究和竞争前研究也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本来就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原始创新;二是开放式的集成创新;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再创新。原始创新当然是自主创新, 集成创新也是自主创新, 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自主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二战之后的日本、上个世纪末的韩国, 无不是在充分吸收国外高科技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日韩在许多领域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分别达1:5和1:8, 而2002年, 我国这一指标仅为1:0.08。通过借鉴、吸收、消化别人已有的先进技术, 为我所用, 可以使我们的创新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节约成本, 何乐而不为呢?现代企业创新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过程。由于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产周期的日益缩短, 使得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在其内部获得所有的全部知识与信息, 企业也难以将创新活动的完整价值链纳入到内部中来。为了创新, 企业不得不与其它的组织产生联系来获得发展资源, 这些组织可能是其它的公司, 也有可能是投资银行、政府部门、大学、科研机构等。通过企业的创新活动, 企业与这些组织形成了一个个网络, 影响着创新。开放式创新的本质就是创新要素的融合和集成。企业充分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 构建强大的企业创新网络, 从而整合创新资源、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企业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 不断地与外界交流资源、能量和信息;企业创新也是一个耗散过程, 只有企业获取外部的创新要素大于企业内部耗散的创新要素时, 企业才能不断创新, 不断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 自主创新并不等同于自己创新。中国所倡导的自主创新, 不是封闭起来以自我为中心的创新, 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 更多体现为开放式创新。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不同, 开放式的自主创新则需要企业融合外部思想、知识、技术、资源进行创新。开放式创新首先是企业内部不同的单元进行协同和共同创造, 其次是企业间的合作和伙伴间的合作。开放式创新进一步集中和分享研发资源及力量, 开展更多的公共部门及私营机构之间的合作, 探讨更多的分享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许可的形式, 开放式创新意味着更高的速度、更低的成本, 以及获得更长远的竞争力。借力外企研发本土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 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近年来, 在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推动下, 世界各主要行业的大型跨国公司加快了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的步伐, 其数量和规模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数据显示, 外资公司以各种形式在中国已经投资建立了近1000家研发机构, 累计投资已超过40亿美元。目前, 跨国公司正在不断提升中国研发中心在其全球研发战略体系中的层级, 一些跨国公司将部分核心技术开发与基础研究工作逐步转移至中国。如微软中国研究院、英特尔中国北京研究中心、通用电气中国上海技术研发中心、IBM北京研发中心等均在各自集团的研发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 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规模趋向大型化, SUN、松下、诺基亚、宝洁、爱立信、微软等世界大型跨国公司都在华设立了独资研发机构, 这些项目的单个投资都在数亿元以上。从区域和产业集中化的趋势来看,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科研力量比较集中的大城市, 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研发机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跨国公司通过研发中心直接在中国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不仅加大了向中国技术转让的规模、加快了向中国技术转让的速度, 而且把中国纳入其全球研发体系和网络, 大大提高了中国在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此同时, 中国也把这些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资源纳入了中国的创新体系。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跨国公司带来的互利共赢的机会。按照调查,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平均每个人的支出约为5万美金, 也就是跨国公司承担了20亿—3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 而国内企业的投入是1000亿人民币左右。换言之, 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投入已经占了中国企业研发投入的六分之一, 甚至到了五分之一。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技术装备、实验条件、人员素质普遍高于国内的研发中心。另外这些研发中心, 运行机制是按照国际企业的做法, 所以内耗比较少, 效率比较高。毫无疑问, 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这样一支强大的力量, 不能把它排除在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之外。在中国, 如果形成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局面将非常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创新”。例如, 把国家科研项目进行公开招标, 鼓励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进来投标、竞标, 有利于把我国有限的科技资源、资金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并减少腐败。成立于1993年的夏普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是最早落户常熟经济开发区的跨国公司之一。2006年1月, 为增强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 夏普决定在常熟成立总投资2千万元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主要从事数码复印机硬件、软件和耗材的研发。研发中心的75名员工中, 常熟本地人占90%以上, 他们得到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并吸收再创新的宝贵机会。研发中心运转两年来, 由常熟员工参与的新品研发也已取得成果。常熟夏普和日本夏普的开发人员共同完成了一个新机型的开发, 把每分钟27张纸的复印速度成功地提升到了每分钟31张纸的复印速度, 并把该机型向全世界推出。更为重要的是, 夏普常熟研发中心的成立, 也加速了本土配套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在外企的技术开发过程中, 一些本地零部件供应商不断地来提高制造业的工艺水平, 使中国企业可以在技术方面得到不断的进步。常熟市科技局相关人士认为, 常熟外资企业科研本土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并带动常熟产业档次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合作研发的联合创新革命性的科技进步,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 一方面使得技术创新周期缩短, 另一方面使得技术创新风险提高, 导致技术开发、产品制造的难度日益加大, 相关的研发费用高昂。许多单个企业已难以支持研发和产品开发庞大的资金投入。而同时, 公司间越来越模糊的界限促使了新创新模式的出现,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合作研发的方式进行联合创新, 以保证研发活动的快投、多投、快速产业化、提高竞争能力。在国外, 合作研发屡屡在联合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 Microelectronica和法国电子巨头汤姆逊半导体合并建立的STMicroelec-tronics公司是合作研发的成功典范之一。STMicroelectronics成立后, 又联合摩托罗拉和菲利浦建立了包含半导体工业研发和制造工艺的联合合作研发, 从而非常快速并且低成本地创建了下一代半导体技术和解决方案。该联合创新活动的核心是耗资14亿美元在法国建立的研发中心, 并共同致力于开发世界领先的纳米技术, 以应用于单芯片系统解决方案。后来, 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基地台湾半导体生产公司也加入这一联盟。四家合作企业的资源投入了下一代COMS生产技术的开发工作, 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将90纳米节点工艺发展到32纳米。这项技术将减小电路板的尺寸, 可以在更小的产品内融入更强大的功能, 从而保证这四家合作伙伴能够满足源源不断的客户需求。合作研发是创新中常用的企业间行为, 其目标是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合作研发在企业创新中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分担研发风险;可以实现研发资源互补, 通过资源融合共同完成创新;可以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 包括共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联盟成员间相互学习彼此特长两个方面;缩短研发周期, 通过产品先发获得市场先机, 合作研发集中产业力量加快了成员企业进入市场的速度。当然, 合作研发并不意味着企业将忽视自己的内部创新, 而是以一种迥然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创新。实际上, 合作研发战略网络的形成是对充满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环境的自然应对。企业可以建立和培养在合作伙伴网络内相互信任、分享知识的机制, 并因此创造商业价值。目前, 我国的许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 资本实力相对薄弱, 研发投入较少, 且不同单位又在重复开发,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因此, 通过跨企业、跨行业、跨国界的合作研发进行开放式创新, 充分利用本企业外的智力、人才、资金进行发展, 是一条十分可行的道路。2007年, 我国大唐电信集团与瑞典爱立信公司达成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的协议。据了解, 该联合研究中心将设在大唐电信集团, 重点研究“准4G”的LTE/TDD技术。LTE被视为一种准4G技术, 双方重点攻克的是在中国力主的TD技术基础上如何向4G演进。这关系到中国TD的国际征程、竞争力等重要问题。目前在电信领域, 作为制高点的标准之争已经转向4G, 对未来产业主导权的争夺已经开始。为了在联合创新上寻求更大突破, 双方还表示将在中国和瑞典政府发起的产学结合项目上积极寻求参与和合作。技术收购助推自主创新在开放式创新中, 通过国际兼并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是一条便捷的重要通道。现在国外一些企业有技术、有成果, 但是没有市场;相反的, 一些国内的企业有市场但是没技术, 合起来就可以双赢。国内一些企业通过到海外兼并濒临倒闭或非常困难的企业, 使原有的技术资源包括技术成果和技术开发人才全部为我所有, 产权归我, 通过兼并方式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联想集团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联想集团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核心关键技术, 大大缩短了自主开发带来的时间与风险。联想公司通过并购IBM成功地获得了世界最先进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技术, 获得了系统的架构设计能力以及软件、硬件研发技术, 优秀的项目管理能力。目前, 联想公司已经构建起一个以中国、美国、日本为支点的全球研发架构, 研发基地遍布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以及美国、日本横滨, 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了2000多人的高水平专业研发团队。通过整合全球创新要素, 联想集团一次次推动技术创新登上新高峰。2005年, 英国资深研发公司罗孚核心知识产权申请破产, 大量有开发经验的优秀研发人员面临流失。上汽抓住机会, 雇佣罗孚研发人员为上汽提供研发服务。这支具备完整的开发体系和流程的开发队伍的加入, 成为上汽及时获取国外最新汽车技术信息的窗口, 进一步使其成为快速吸纳人才和培训人才的战略高地。2004年10月, 沈阳机床集团在与国内外近10家竞争对手的竞标过程中, 一举成功全资收购了德国希斯公司全部净资产, 直接获得了与世界主流水平同步的重大型数控铣镗床、重大型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重大型数控立式车床等设计和制造核心技术, 将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世界强手企业的商标品牌和研发制造能力的所有权整体纳入沈阳机床集团的体系之中。并购后的德国希斯公司其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沈阳机床集团高端产品研发基地, 重、大型产品的制造基地, 国际市场营销服务基地。通过引入希斯专家到中国本土、派遣本土技术人员到希斯交流学习, 以及将希斯的部分产品转移到国内生产等策略, 沈阳机床集团顺利实现了高端技术的转移, 迅速占领了世界重大型镗铣设备的制高点。2007年, 沈阳机床经济规模突破100亿元, 数控机床产销量、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研究表明, 创新效率的高低与其组织形式显著相关。在不同企业之间、不同地域之间、不同行业之间都具有大量的创新资源, 包括技术设备、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因此, 如何将企业内外部、甚至是全球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进行开放式创新是企业实现快速成长的关键。华为虽然在国内看来已具备一定的研发规模, 但是与跨国公司相比, 其研发的投入力度仍有待提高。因此, 华为非常聪明地把创新视野投向了全球资源。华为不但在全球广建研究所, 而且各研究所各有目标, 分工合作。例如, 华为在印度的研究所, 800多人全都是印度籍。这是因为就通信业来说, 软件的作用尤为关键, 而印度的软件业在全球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通过在印度建厂, 便可以充分利用印度人的软件能力。此外, 华为在斯德哥尔摩建研究所, 是为了吸引爱立信的技术人员;在俄罗斯建研究所, 则是看中了其在算法、数学能力上的优势。就这样, 华为的研究成果建立在6个研究所的通力合作上, 有效实现了全球化下创新资源的整合与提升。近年来, 国内汽车自主品牌中坚力量的上汽集团走出了一条整合全球资源的集成创新之路。目前, 上汽整合全球资源, 已经形成了以中国本部技术中心为主导, 英国技术中心以及韩国双龙研发中心为“双翼”的全球联动的工程开发体系。在强大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保障下, 中英韩三地的研发机构不停进行着实时互动。这种独特的时间交替, 被比喻为“赛日模式”, 技术部门每天要运转17个小时, 好比在跟太阳赛跑。凭借这一强大的技术开发体系, 上汽“加速效应”开始显现。如果说荣威750的推出, 是上汽全球自主研发体系“小试牛刀”的话, 那上汽未来三至五年的规划, 将是该体系能量“井喷”的时代。按照计划, 2010年上汽集团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发动机40万辆的产业规模、60万辆自主品牌汽车、5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目标。利用20多年合资合作积累的人才优势、技术资源与管理经验的基础, 上汽集团有效集成国际国内各种优势资源, 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国际化的差异化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论文 篇2

创新是一场有风险的投资,而良好的创新制度和政策则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投资报酬率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面临哪些创新困惑,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制度和创新政策环境,国际上最流行的诊断性分析法又如何对创新制度和创新政策进行分析和评测?首届浦江创新论坛上,来自科技部、香港中文大学、瑞典Lund大学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对此展开热烈讨论。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 梅永红

我今天的演讲主要表达自己这些年来思考的三个观点:第一,力量重于财富;第二,制度重于技术;第三,政策重于投入。

力量重于财富

大家都非常喜欢财富,但更为重要的是什么?德国的历史经济学家李斯特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力量重于财富。因为力量的反面——软弱无能,足以使我们丧失一切,它不仅会使我们的既得财富难以保持,而且会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自由,甚至是我们国家的独立自主,都落在力量超过我们的那些国家手里。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已经有充分证明。因此,你可以拥有很多的财富,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有力量维护你的财富,使你的财富不断增值。

全球化格局下,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频繁,但流动的背后实际有很多游戏规则。从关税贸易总协定到WTO就有一个很直接的变化,即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进行贸易,都有一个前提必须遵守——必须承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种规则带来了一个变化:对于一国经济来说,最重要的已经不是规模,而是获利能力;不是物质资产,而是知识资产。

发达国家在知识资产方面的积累有一些数据可以大致地反映出来:全球86%的研发投入、90%的研究开发活动、95%的研究发明专利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全球6万个跨国公司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和技术的许可费占到98%。以美国为例,全世界科技移民总数的40%到了美国,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科学家总数的20%左右。硅谷的绝大部分研究人员来自于印度和中国。1995年到2005年加州所有新建的工程技术公司中,有39%是由移民创建的。

中国的GDP占世界5%左右,全球40%的手机、40%的微机、45%的彩电在我国生产,我国已经成为彩电生产大国和造船大国,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如此强大的资源转化能力获得相应的收益。我国企业生产的DVD机最终的利润1美元。2006年波导手机销售额达67.4亿元,净利润却仅为3058.5万元,每台手机的利润仅为2元。2007年我国全年共出口彩电4788万台,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44.6%,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技术受制于人。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它的收益应该体现在劳动者的收益上,但是当前我国制造业

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美国的2.9%,日本和加拿大的3.1%,法国的2.8%,德国的2.1%,韩国的5.8%,墨西哥的28.8%。也就是说,中国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所获得的收益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5%。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廉价劳动力作为比较优势,作为我们设计政策的一个基点,但是劳动力廉价不是优势而是劣势,中国的富强必须建立在让亿万劳动力值钱而富有尊严的基础之上。

美国前国务卿有一句话: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所有的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换言之,当今社会,如果你控制了知识资产和人力资本,你就控制了未来。

制度重于技术

在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的工作经验,使我对这个问题有更直接的思考。目前我国科技竞争力位列全球第28位,全社会研发人员居世界第二位,科技人力资源居世界第一位,部分领域已经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中国的科技事业当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跃升期。但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许多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就是制度的差距,包括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管理体制等。

首先是经济体制。来自于市场的需求,来自于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仍不能说我们的经济体制为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现在的市场竞争仍存在很多不完善、不充分的地方。长期以来,对于企业,我们设置了很多的壁垒,设置了很多的门槛,我们把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军口企业和民口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上海的企业和北京的企业等等,就反映了市场竞争的不充分。比如出租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北京的出租车主要是现代,武汉的出租车主要是富康,上海的出租车当然是上海产的汽车了。没有竞争哪里来创新,没有竞争何必创新呢?到今天这些问题仍然急需解决。

其次是科技体制。过去我国按照前苏联的模式建立的科技体系对科学技术进行了一种环节的划分,科技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发表论文,创造高水平的成果等。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有很多的科技人员不愿意迈出传统,走向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安排自己的研发活动。这个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仍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完善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是必要的。今天发达国家在政策安排上,一个最突出的指向就是促进产学研结合,但我国当前这种创新链条并不完备,很多创新主体无力延伸自己的创新功能,比如大学办企业,有时甚至一个做基础研究的院所可以办500多家公司,而企业在主动或是战略性地安排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方面也是非常不够的。我们现在已经有4000多家科研院所,这个数量非常大,我们现在缺乏的是具有现代科研管理制度、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在这一点上我们实际上需要制度的建构。

再次是管理体制。科技评价制度是否符合科技自身的规律,是我们在科技体制改革当中思考最多的一个内容。现在我们用“九龙治水”来评价我们的国家科技资源的配置或管理体制。无论在国家层次还是地方层次,很多部门都来参与科技资源的分配或科技管理,这不能说不对,但是如何保证中国有限的科技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政府管理科技发展上,到底是以宏观管理为主,还是以微观管理为主,是以直接管理为主,还是以间接管理为主,是以人为本还是以钱为本,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政策重于投入

每当谈到实施国家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自主创新时,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能不能有更多的投入。毫无疑问,我们在这一点上已经取得很大的突破,目前我国在研发投入方面已经居世界第五位,中央财政现在每年都以20%的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地方的科技投入实际增长幅度更大。科技投入固然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能不能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政策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种外延扩张或者说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如在经济政策上就一直有四大偏好:GDP偏好、投资偏好、外资偏好、外贸偏好。这些政策在制定之初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些政策毕竟都是关注短期目标,缺乏长远考虑。而传统的科技政策同样有四大偏好:成果偏好、数量偏好、院所偏好、项目偏好。所有这些偏好实际上对科技的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负面影响。

于是我们试图改变这种政策导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制定后,中央已经确定了60条配套政策,随后国务院牵头由有关部门制定了99条细则,科技部颁布的实施细则多达76条。许多政策都非常具有引导性。

两税并轨以后,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减免,只针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这是在实现增值税税制改革以后,高新技术企业增值税的改革转型。高新技术企业经认定后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进行认定,这种指标体系和过去认定一个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核心指标包括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的比例、拥有专利数量、新产品的比重等等。企业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开发活动,即使生产的产品再高级,也不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在金融扶持方面,国家开发银行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软贷款用于参股持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自主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另外,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风险投资创新引导资金,而中国的创业板呼之欲出,也将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政府采购政策方面,我们提出要建立自主创新产品的认证制度,建立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采购人特别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重大装备和产品的项目,有关部门应将承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作为申报立项的条件。

在消化吸收方面,当前我国同样要推出新政策。重点工程项目中确实需要引进的重大装备由项目业主联合制造,企业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案作为工程项目审批和核准的重要内容,重大装备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案由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认定,限制进口国内已具备研发能力的关键技术,禁止和限制进口高消耗、高污染和已淘汰的落后技术。

中国大飞机计划是当前一个热点,实际上我国早在1970年就启动了自己的大飞机计划,1980年9月26日中国自己研制的110吨级大飞机就已经飞上了天空。但后

来因为可以引进美国的麦道生产线在上海组装麦道飞机,我们放弃了自己的研发路线。到1996年波音决定不在上海生产麦道飞机的时候,中国的民用飞机制造水平一下子被打回到零点。

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见效的,它是对未来的投资,是寂寞的长跑。急功近利与创新无缘,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可以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创新需要一个公开竞争的平台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刘遵义

创新的一个基本规律是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相当高的固定成本进行投入,而且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有结果,但你成功以后再把它推广到市场化时边际成本很低,即创新有一个高的固定成本和一个低的边际成本。创新成功后,市场越大报酬率就越高。为什么在美国风险投资创新比其他国家发展要快,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本身的市场很大。在美国发明一个东西打进市场之后,固定成本很快就会回来。如果市场发展到全世界,回报就会更多。

由此看来,在中国进行创新是非常有潜力的,因为中国的市场也很大。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如果能在中国打出一个有创新性的手机品牌,最终的回报将无可限量。中国的特定市场优势,决定中国有能力影响创新标准。决定这个标准很重要,当你决定标准以后你的竞争力就非同一般,同时它也可以影响全世界的标准。因为中国的市场够大,创新回报率高,这是其他经济体没有的优势。但是怎么样才能把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呢?

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把整个国家连接起来。其次,还要有内部开放的经济,每个省不能自己设关卡,不能出现某个省只能用本省的手机而不能用其他省的手机的现象,否则就把大市场变成很多个小市场,这样就会对创新不利。此外,中国对内要有开放的市场,对外也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市场。因为对外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中国进一步创新,没有压力就不会有创新。

创新还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是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很核心的研究。没有基础创新,尖端就上不去。基础研究主要是在大学和科学院进行的,因为他们有长期的研究,同时没有一定的商业目标,不讲究回报率,这是基础研究最主要的特点。而应用研究既可以在大学也可以在企业,还可以在特定的研究所,各种模式都存在;研究之后是发展的阶段,把创新商品生产成一个产品或者一个能够应用的生产程序。发展可以在企业里做,也可以在特定的政府支持的研究所进行。最后是商业化。商业化阶段企业基本可以完全负担了。

中国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中国在科技人才方面重视人才的投入。此外,政府正在把R&D慢慢提高到3%左右,这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比例。政府的投入有一个显著部分是支持基础研究的。因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没有基础研究支持是不行的。中国政府应当在什么领域进行投资研发呢?应该是具有高社会回报率低私人回报率的项目。因为高私人回报率的项目,非公有经济都已经进行了大量投入,不需要政府再投入。政府应该投入私人回报率低但是社会回报率高的项目,如研究怎么把空气净化,进一步环保等。投资过大、回报率太长的项目政府也可以投资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需要有一个公开竞争的平台,大家要公平地竞争,不但是国内的企业,国外的企业也要公开竞争。但要指出的是,在这一方面反垄断的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社会公众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会不一致,此时就需要反垄断法。中国已有反垄断的法律,这能够让中国的中小企业有更大的机会发展。

创新制度分析与政策评测

瑞典Lund大学创新学教授 Charles Edquist

传统的创新制度观更多地关注其组成部分——创新的组织机构和创新的制度,通俗而言即谁来玩这个游戏以及游戏规则如何。而现在更多人开始关心在这个制度中发生的事情,在制度中我们的行为、活动,因为这种观念对于我们未来制定政策特别是在确定目标时更加有用。

创新整体的目标是要能够将创新本身进行扩散,把一个创新的想法变成一个新产品或者新生产过程。创新活动是指创新本身受到的一些影响,以及影响它的一些要素。通过多年研究,我们归纳出了10个重要的创新活动,并在对非洲10个国家、亚洲10个国家所做的诊断性分析上用到了这样的分类。

第一个活动是为创新的过程提供一些支持。主要是在工程、医学及自然科学方面提供研发创造新的知识。其他的一些活动和科技一样重要,都在影响我们的创新。能力建设在于我们要有一个很好的教育体制,这对于我们的创新非常重要。第二个活动是需求方的一些要素。这个因素在创新政策中越来越被忽略。欧洲许多国家以前非常重视,但现在已经不那么重视了,只有美国依然重视,特别是在发展国防材料的时候。

还有几个活动对于创新体系也非常重要,主要是为创新体系提供组成要素。比如在组织当中倡导创新精神、研究组织政策机制,另外是网络联系,包括不同组织之间互动式的学习。世界上74%的创新不是通过组织内部形成,而是和其他的组织互动之后完成的。

第七个活动是创造或者改变制度。如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税法,以及有关外部环境的法规等等。第八个活动类似于创新的孵化。现在我们有很多孵化组织,这些组织非常重要。此外,融资、咨询服务也很重要。

10个创新活动当中哪些更重要呢?我们很难孤立地作出评价,应该说所有的活动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要。但在不同的环境下,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会因为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各有不同。

创新增长有不同的路径,但由于路径数量不是无限制的,活动的组合形式有限,所以我们必须要识别各种结合方式,积极促成创新。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创新政策进行分析。我们首先会提出问题,一是政策的问题在哪里,二是怎么识别这个问题。我们在政策干预方面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才能够在市场经济当中启动政策公共干预。其一,一定要有一个问题或者有一些目标没有达到,而且目标必须和我们的经济、环境相关。

第二,实施者必须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把这个问题降到最小,否则的话干预将会失败。

由于需要有一个方法去测量创新的强度,所以创新调查很重要。前一段时间,中国和瑞典以及芬兰的一些专家合作进行了第一个创新调查。但是仅仅知道一个体系当中的创新是不够的,它究竟是好还是坏还取决于和其他体系的对比,因此还必须对创新强度的测量进行对比。创新强度对比可以在一个系统中的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比如中国和自己10年前进行对比或者在不同体制之间进行对比。

我们不能说在一个体系当中这个创新到底是高强度还是低强度,因为我们不知道理想的创新强度是多少,但我们可以设定一个目标体系。而且,我们单单知道创新的强度比较低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政策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进行干预,知道怎么样进行政策干预。为此,我们必须了解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为什么创新的强度低,否则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干预。问题的根源可以通过分析系统当中的创新活动而找到。

自主开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3

一、开放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里,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高涨。因此,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创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教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去信任、尊重每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如在教学求“商的近似值”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10.92÷6.2(保留二位小数),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尝试着完成。一般学生按照常规的计算方法除到小数点后面的第三位;而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了思维定势——计算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后,再通过比较余数是否达到除数的一半来判断是“四舍”还是“五入”。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利用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迸发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束缚住学生的手脚,而应该让学生大胆思维探索,这样,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运用提示激励,使学生乐于创新。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应用激励性语言,并适当进行提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一个长25厘米,宽10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锯成若干个小正方体,然后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求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有的学生问:“老师,这个大正方体的棱长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求出它的表面积?”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要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同时提示学生:“将这个长方体锯成若干个小正方体,然后再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的什么与原长方体相等?”班级里登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提出:“将长方体拼割成正方体后,体积是不变的。”我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学生继续认真思考。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最后得出了答案:将长方体拼割成正方体后,体积是不变的,原来长方体的体积为:25×10×4=1000(立方厘米),因此可得,将这个长方体锯成若干个小正方体然后再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它的体积也为1000立方厘米。因此可得,这个大正方体的棱长为10厘米,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则为:10×10×6=600(平方厘米)。因此,我们教师如果能运用激励并加上适当的提示,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还能联系学生创新的情感。

二、开放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它不仅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奇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我们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提倡思路的多、新、奇、活,就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1.让学生在“猜”中学习新、奇的解题思路。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让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人从甲地出发,越过一座山到乙地去,整个路程共27千米,且都是上坡路和下坡路,共用了7小时。又知道他上山每小时行3千米,下山每小时行4.5千米,照这样计算,他由原路从乙地返回甲地要用几小时?”这题的常规解法较为麻烦,我启发学生去思考有没有简单算法。经过思考并讨论,学生提出认为可尝试用整体分析的方法进行解答。我请他说出解答方法。他说:因为这人是“原路返回”,因此可知道,他去时走的“上山”路正好是回来时要走的“下山”路,同样,他去时走的“下山”路正好是回来时要走的“上山”路。因此,从整体上看,他往返一次所走的“上山”路和“下山”路都恰好是27千米(分别各为一个全程)。因此可得,他往返一次所花的总时间应当是:27÷3+27÷4.5=9+6=15(小时),而他去时共用了7小时,从往返一次所花的总时间中减去去时的时间,即为由原路从乙地返回甲地用的时间。因此可得,他由原路从乙地返回甲地用的时间为:15-7=8(小时)。这种解法真是简洁并且巧妙,我和同学们都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

2.锻炼学生灵活变通的解题思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对于优秀的学生不要只关注他优秀的成绩,而应该关注他优秀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变通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论文 篇4

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已由修辞工具变为生产工具与创新工具。而资本已由简单的货币增值系统转向资源动员与能量交换的复杂性组织系统。这需要重新研究非物质经济、服务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球经济, 研究其背后的资本原理与产业原理, 产权原理与经济原理文化原理与创新原理。同时这也使经济学由物质经济学转向了以知识、科技、信息、组织、服务、创意、文化为主的非物质经济研究, 使以工业管理为主的经济管理转向了知识管理、艺术管理、媒介管理、文化管理、服务管理、信息管理的非物质经济文化管理体系。

中国传统的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只有单一的文、史、哲学科结构缺乏经、管、法的社会科学知识结构造成了只有修辞工具与书写工具的文官制度, 缺乏生产工具与创新工具的经济社会, 形成了近代中国落伍的三大难题。一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的产权经济难题,二是李约瑟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近代落伍”的科技体制难题,三是罗伯特所提出的“为什么近代中国停滞”的产业经济难题。

文化产业的研究和发展, 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现象与文化思辨上, 还要有更为深入的人文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融合, 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文化软实力, 软科学与软技术的融合。而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 在国家制定的文化产业分类标准上, 却把中国陶玉工艺、纺织园艺、汉学教育、中医药文化四大发明体系划在核心层之外, 本身就使我们的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文化承传与文化创新、文化复兴与文化发展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教育、医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能够市场化, 不等于教育咨询与健康产业不能够产业化与贸易化。这一认知误区也是由于社会科学经、管、法的文化创新研究不够所致。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由于没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文化产业基础研究深度, 缺乏中国文化产业生产力要素系统与文化资源元素体系的深入发掘, 而有些空心化现象, 缺乏中国文化资源动员与文化创新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与创新基础。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论文 篇5

摘要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其对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在企业管理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每次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都伴随着文化的大发展,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先导,对于企业来说,若想谋求发展,稳定和谐的内部结构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永远离不开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不仅可以让企业内部以一种和谐的氛围团结奋进,更会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

关键词 企业文化创新 技术自主创新 文化氛围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自主技术创新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有一大批企业早已着手实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甚至有的已经取得了许多技术创新成果,提升了整体竞争实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一开始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却不能进行持续技术创新,创新缺乏动力机制,生命力脆弱。这固然和企业科研能力、资金状况、设备先进程度等硬件有关,但是,从根源上说,应该是这样的企业缺乏一种鼓励企业进行长效持久技术创新的软件,即创新文化。

一、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1.从科学技术哲学史的角度看创新型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我们发现每一次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都伴随着创新型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科技创新是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方能生存。古希腊曾经出现过极为繁荣的科学文化,其直接原因是当时出新了许多学派,各派之间自由争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和学术探索的深化。形成这种学派林立、自由探索、自由争鸣的局面的重要条件是古希腊特有的人文传统。近代科学肇始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歌颂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宗教桎梏。17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之所以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是因为17世纪、18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有培根、莎士比亚等人推波助澜的人文主义思潮,为牛顿、胡克、波义耳等科学家们进行自由的科学探索并提出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优越环境。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科学中心转移到了法国,这与法国启蒙运动和科学精神传播有关。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盛世”,其中心从法国转向了德国。德国的科学发展得益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横扫欧洲的启蒙运动,以及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家对科学方法的总结和传播,也得益于歌德、希勒等人领导的浪漫主义运动。美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是文化与创新互动的结果。美国开放性的移民文化为各种文化观念的撞击创造了条件;人们在竞争、迁徙中形成了实用主义思想观念,导致了更加注重策略、看重效果的行为模式。因此,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便转移到了美国,使得美国的经济、科技等都摇摇领先于其他国家。

2.创新型文化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先导

创新型文化是鼓励创新、倡导变革、敢于进取、甘冒风险、勇于挑战的那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类型,其意义也众说纷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创新型文化是具有长期的、多样化、创造性的强风险意识等特点的,并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的文化。所谓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来帮助组织达到一种非常高的目标。创新文化能引发几十种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公司内创造、发展和建立价值观和态度,能够唤

起涉及到公司效率与职能发展进步方面的观点和变化,并且使这种观点与变化得到接受和支持,即使这些变化可能意味着会引起与常规和传统行为一种冲突。创新文化是以一种初始方式,在某一特定时期为了满足创新思想数量最大化的需要而培育的一种行为模式。创新文化是组织内一种奖励创新和鼓励冒险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激励和奖赏杰出工作者,对于快速变化的环境突然出现的危机和突发情况作出迅速反应由此可见,创新文化是一种宏观战略层面的变革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塑造都离不开组织自上而下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而创新型文化一旦形成,就要求组织从宏观战略层面进行创新思考。组织的领导者在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时,必须将创新作为一切战略的中心和出发点。创新文化还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创新其实是一种知识的创造和运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全体员工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知识,而员工的知识受控于员工自己的思维和意识,只有在员工自觉自愿情况下进行知识分享,创新讨论,思想碰撞,创新行为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它还是快速响应的适应性文化,企业外部环境多样性及易变性的特点决定了企业赖以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创新性地分析这种变化,找出这种变化对于组织既有模式的影响,并快速制定策略响应这种变化,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快速的速率达到组织与环境的新协调。创新文化还是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包容文化,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包容性思想则是创新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创新意味着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也意味着失败的可能,因此,创新文化更应注重对于创新失败的理解与对待,注重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鼓励和激励,容忍创新的失败,这样将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创新热情,使员工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发掘他们的创新思维,以获得创新的成功。

二、创新型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

IBM董事长沃森曾经说过:“一个企业组织与其他组织相比取得何等成就,主要取决于它的基本哲学、精神和内在动力,这些比技术水平、经济资源及组织结构、革新和时机选择等重要的多。”由此可见,文化在组织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组织元素无法取代的。文化并不是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而是隶属于企业的软环境,它和隶属于组织硬环境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组织元素。因而,人们往往看不到,也不注重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但是,这种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著名学者傅家骥认为有三个,即组织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陈劲认为主要有:企业家精神、研究与发展体系、科学教育与技术培训、与政府的合作。邢以群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还有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纵观这些因素,我们归纳出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科研管理。而文化显然对这三者产生显著性、决定性影响。故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可以通过这三个因素传递。

1.企业文化通过作用于企业家精神来影响技术创新

自熊彼特首次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企业家创新精神以来,企业家精神的理论就一直在丰富和完善着。继他之后,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企业家的作用就在于长期不断地进行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上的创新”。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作为企业成功的领导者和开拓者,企业家的观念对技术创新有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家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推动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自觉实施,使之成为企业的一种规范化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则是技术创新的发起者、组织者、推动者。因而,以技术创新精神哺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技术创新最适宜的土壤。

2.企业文化通过作用于人力资源来影响技术创新

在任何企业,以技术骨干为核心的企业员工队伍都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基本力量。他们如何看待技术创新的价值,有无技术创新的动力,在技术创新的风险和种种困难面前如何

应付,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否广泛持久开展的关键。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科研人员难免会顾虑重重。而创新的文化氛围则可以消除或减弱科研人员的这种心理压力,使他们竭力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积极主动地承担科研项目。没有企业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员工是不会主动积极地投身与风险较大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倡导创新型文化,实质是以企业文化为导向开发人力资源,是广大员工意识到创新是时代的主流,是企业持续快速成长的关键,也是每个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借以证明自己能力,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的主要机会。

3.文化通过作用于企业科研管理来影响技术创新

科研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可缺少的制度保障。企业文化是通过导向和整合作用于科研管理的。文化的性质决定了管理人员对技术创新的态度。保守性文化使得人们害怕变革,对创新持反对态度,相反,创新型文化使得大家理解创新,支持创新。良性文化氛围使得人们形成相互帮助、互相鼓励的处事态度,通过内部整合减少或消除由于个体性差异而带来的喜爱技术创新能力和模式方面产生的摩擦。

结论 企业技术上的创新与企业文化上的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战略,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对社会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企业角度看,不同的企业文化模式,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企业文化创新的道路不同,会影响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进程,种类……若企业成功的进行了企业文化的创新,那么势必也会对企业技术的自主创新产生巨大推力,甚至超过物质条件所能带来的最大影响,收获意外之喜。

参考文献:

[1]钟敏:创新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分析[J].经济师,2007(12)

[2]谢红英:改善心智模式、打造“文化型企业”[J].商场现代化,2008(4)

[3]夏彬:企业自主创新文化氛围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4]陈蓉蓉: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文化创新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论文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生能力培养 开放性教学 实践与思考

众所周知,“以生为本、能力为重”不仅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中的核心元素,而且是素质教育中予以强调的关键词。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性工程。在全面深化基础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领域当前的焦点与最热门话题,业已成为一项孜孜以求的发展性教学课题。那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理论和实践表明:开放性教学活动从形式到内涵上,从智力效果到情感效果来说,都不失为是目前先进独特的一种良好课程活动模式。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1、在开放性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良好开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对于初中生来说,才真正地开始介入化学课程学习之旅,然而许多生活化学现象早已成为他们“欲求通、而未果”的悬念。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注重多链接社会生活现象,或者提出一些新颖而具有丰富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则势必能有效激发课程学习情趣,逐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发挥“先行导趣、引人入胜”的良好作用。比如在绪言课上,许多教师常把教学重点定在“激发学趣、树立信念”上。有教师设计如下实验:任意学生手端一杯澄清后的石灰水(故意说是“清水“),让另一学生用导管向杯中吹气,“清水”变成乳白色的“牛奶”了!继之向杯中滴加两滴无色溶液(酚酞),又变成“红色”了!稍后再次向杯中滴加数滴另一种无色溶液(盐酸),红色竟然消失了!“神奇有趣”的化学现象让学生们既眼花缭乱又惊叹不已。“化学第一课”给他们留下了持久深刻的印象。

2、在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教无定法,学无成法。”解决开放性问题没有现成模式,其方法也是丰富多元的,有的凭实际经验即可解决,而有的则需要经过多向思考和深入研究才能得出结论。新教材编排设计充分体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性特征,即使在课后问题和作业设计方面,也减少了暗示性和提示性,而更多地呈现出答案的非唯一性甚至是不确定性。所有这些,为开放性教学活动作出了良好导向,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了良好支撑。比如:“(1)以cu为原料,设计实验室制取cuso4的化学反应式。(2)从环境保护和节约生产原料角度考虑,选择哪种反应为好?”对于第一个问题,既可通过直接反应也可通过间接反应来制取,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了几乎不同性质的倾向性意见,形成了相互争论和探究的良好氛围,同时也为问题(2)的成功解决打下了铺垫。开放性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志趣和朴素精神。

3、在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性。现代社会的最显著特点——既充满竞争,又需要加强合作。种种现象表明:大合作就有大成就,小合作就有小成就,不合作很难有什么成就。在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过程中,激励和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既可从中赢得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促使学生在增强自信中切实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以复习课实验习题为例。笔者让学生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如何以氧化铜为原料来制取氢氧化铜。这种作业往往需要合作探究来完成,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质效。全班学生经过激烈的辩讨,最终形成一种合理化的反应流程是“氧化铜—硫化铜—氢氧化铜”。接着根据学生设计来实验,其结果出现了3种不同结论——蓝色沉淀、黑色沉淀、无沉淀。也就是说,有的同学试验成功,而有的却失败了。那么“失败原因是什么呢?提取时应有哪些注意事项呢?”通过进一步的合作探究,最终取得全面性成功。由此可见“合作就是力量”。

4、在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手脑联动性。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各类实验和实践基础上的应用性学科,尤其是初中化学,无论理论知识的学习讨论还是课内外的课程性质实践,都注重强调以动手实验来激发学习情趣,有效培养学生以手脑联动为集中表现形式的综合实践能力。课改教材中多以“动手做实验”“探究与讨论”等栏目来取代以往的许多演示实验,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从手脑联动实践中切实体验化学实践的过程并获得“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良好体验。如在教学“应用水的处理”之前,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水污染情况,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了解家乡水在近几年来的演变、成因和后果,在做好调研记录的同时,深入地思考并提出一些治理水污染的对策和建议。课堂教学中,再以“我国水资源总量世界排名第四,却是一个水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开展讨论,成功有效地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素质化教育目标。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论文 篇7

关键词:对外贸易,区域自主创新,创新累积效应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11) 》显示: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最强的前六个地区依次为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和山东。表明对外贸易总额大的地区与区域创新能力强的地区之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也表明对外贸易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浙江省的对外贸易总额与区域创新能力都是增长较快的。1998年, 浙江省对外贸易总额为148.5亿美元, 位于全国第7位;而基于1998~1999年数据测算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也是第7位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01) 》) 。10年之后, 浙江省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111.34亿美元, 年均增长30.4%, 全国排名上升到第5位, 而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也上升到第5位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11) 》) 。基于此,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 实证考察对外贸易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文献回顾

1.国际技术溢出的研究

Eaton and Kortum (1999) [2]通过跨国经验数据说明, 国际技术溢出是一个国家 (或地区) 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其溢出渠道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 (FDI) 、专利流动、劳务输出、人口迁移以及信息交流等。其中对外贸易和FDI是规模最大、影响最为重要的两项国际经济活动。

关于国际技术溢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该理论强调了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对一国技术进步的贡献, 并把研究开发活动 (R&D) 和国际贸易视为技术进步的发动机 (Grossman and Helpman, 1991) 。[3]而新贸易理论也认为, 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和要素积累在经济增长中是相互补充的 (Van and Wan, 1997) 。[4]Coe and Helpman (1995) [5]基于Grossman and Helpman的创新驱动理论模型, 考察了进口贸易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 发现贸易伙伴国的R&D活动, 通过进口贸易方式对东道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TFP) 产生正面影响。此后的许多文献对Coe and Helpman模型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补充和完善, 但结论是一致的, 即进口贸易是国际技术溢出的一个重要渠道。Feder (1982) [6]考察了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构建两部门模型, 发现出口部门存在两种技术溢出机制, 即外部经济效应 (非出口部门可能得益于模仿出口部门的成熟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战略, 也可能直接利用为出口部门提供的基础设施, 如交通和通讯等) 与要素生产率差别效应 (出口部门有比非出口部门更高的边际要素生产率) 。Levin and Raut (1997) [7]则进一步引入人力资本, 发现贸易政策与人力资本水平之间存在着高度互补性。

2.国外的研究文献

Coe, Helpman and Hoffmaister (1997) [8]通过对77个发展中国家和22个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研究, 发现发展中国家通过和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提高了自身的生产率。Jaumotte (1998) [9]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并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多, 起技术差距就会越加减小。Keller (2002) [10]则从行业层面的研究视角, 发现行业自身的研究开发与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 对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存在显著效应。

3.国内学者的研究

(1) 国内学者大都认为, 对外贸易促进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如李小平 (2004, 2008) [11,12]选取全要素生产率 (TFP) 的增长率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 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检验, 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出口的“正门槛效应”和进口的“负门槛效应。”李杏 (2009) [13]也选取同一指标, 考察了对外贸易对我国整体技术进步的影响, 结果表明, 对外贸易是技术进步的长期和短期原因。

(2) 一些学者则以专利作为衡量国家 (或地区) 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 考察了对外贸易与国家 (或地区) 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如范红忠、侯晓辉 (2007) [14]选择各国拥有的USPTO (美国专利与商标局) 授权的发明专利作为衡量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 认为国际贸易对一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促进作用, 是通过提高研发投入的利用效率来实现的。黄永兴 (2008) [15]利用我国对外贸易与专利授权量的月度数据, 发现进口和出口贸易均对发明专利授权量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许培源、高伟生 (2009) [1]结合地区专利授权量、贸易结构和人力资本条件, 发现东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显著提高了其技术创新能力, 而中西部地区, 贸易仅仅对技术含量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产生影响, 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影响并不显著。

由以上文献可知, 从经验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主要有两种指标:一是全要素生产率 (TFP) , 二是专利。国内现有研究文献的研究对象, 大多是跨国截面数据, 或全国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 主要关注的是对外贸易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许培源、高伟生 (2009) [1]虽然涉及到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但仍停留在东中西三大地区相对比较大的区域层面上。本文则以浙江省2001~2010年市级面板数据为例, 考察对外贸易对一个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变量与数据

1.变量的设定

(1) 被解释变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通常用专利数量来衡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而专利数量有授权量与申请量之分, 不少学者 (如范红忠、侯晓辉, 2007;黄永兴, 2008等) [14,15]选择专利授权量。但Griliches (1990) [16]认为, 专利授权量受政府专利机构等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使其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增大而容易出现异常变动 (郭炳南, 2010) 。[17]因此, 专利申请量比专利授权量更能反映创新的真实水平。此外, 专利又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是一种比较小的创新活动 (Hu and Jefferson, 2009) 。[18]因此, 本文将浙江省各地区历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最主要指标。

(2) 核心解释变量———对外贸易。理论上讲, 对外贸易可以通过模仿、竞争、关联和人力资本流动等多种途径, 对东道国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产生影响。考虑到对外贸易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效应, 因此, 我们分别考察当期和滞后一阶的各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

(3) 其他控制变量。现有文献基本认同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此, 我们将各地区的FDI作为一个重要的控制变量;一般认为, 一个地区的R&D投资与R&D人员是影响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 将这两个变量也作为控制变量;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也会对当地的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将各地区的人均GDP也作为一个控制变量。

(4) 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与累积项。研究者在考察FDI与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时, 已经发现经济中存在着创新的累积效应 (吴一平, 2008;曹广喜, 2009) 。[19,20]然而, 现有关于对外贸易与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却普遍忽略了创新的累积效应, 这可能将导致内生性问题, 并使估计结果出现偏差。为了考察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累积效应, 本文将在动态面板模型中引入两个反映创新累积效应的解释变量, 即发明专利申请量的一阶滞后项与累积发明专利申请量的二阶滞后项。

2.数据来源

浙江省各地区发明专利申请量 (LNPATENT) 、研究开发支出 (LNR_D) 、研究开发人员 (LNPERSON) 的数据来源, 为浙江科技统计网浙江省科技统计数据库。各地区对外贸易总额 (LDTRADE) 、外商直接投资 (LNFDI) 、人均GDP (LNGDP) 等数据来源, 为2001~2010年《浙江统计年鉴》与各地级市统计年鉴。共包括11个地级市的110个观察值。

所有变量的名义数据, 均折算为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值。其中, 人均GDP和R&D支出, 根据浙江省GDP平减指数进行平减;对外贸易额和FDI的名义美元数据, 则先根据当年官方名义汇率转换为人民币, 再根据GDP平减指数换算为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实际值。此外, 为了克服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平滑数据等, 我们对变量进行了对数处理。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实证结果与分析之静态面板模型分析

1.计量经济模型

在静态模型中, 我们考察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及其一阶滞后项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和变量设定, 可以构建以下计量经济模型:

LNPATENTit=αiβ1LNTRADEi, t-1+β2LNTRADEit+X'itγ+μit

其中, 下标i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时间。Xit为向量, 包括外商直接投资 (LNFDI) 、研究开发支出 (LNR_D) 、研究开发人员 (LNPERSON) 以及人均GDP (LNGDP) 等控制变量。特别关注对外贸易及其滞后项对发明专利的影响系数β1和β2。

(注:系数下括号内为t统计值 (随机效应为z统计值) ;***、**、*分别代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通过Hausman检验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之间进行模型选择)

2.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使用解释变量的不同, 我们考察了各种可能的模型与结果, 其中最主要的6个模型结果列在表2中。Hausman检验的结果表明, 这6个模型均接受固定效应, 拒绝随机效应。因此, 我们只报告了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

在模型1中, 我们只考虑了LNTRADE, LNPERSON, LNFDI三个解释变量。结果表明, 对外贸易虽然对发明专利有正的影响, 但不显著。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 加入了对外贸易的一阶滞后项L.LNTRADE。结果表明, 对外贸易滞后项对专利有显著的正效应, 但显著性水平不高 (10%的显著性水平) , 而对外贸易当期项对专利的系数是负的, 但不显著。模型1和模型2的结果表明, 对外贸易当期项对发明专利没有显著影响, 而滞后项则有显著正效应。因此, 在模型3~6中, 重点考察对外贸易一阶滞后项对专利的影响。

模型3与模型2相比, 去掉了对外贸易当期项, 结果表明, 剩余的三个解释变量对发明专利均具有显著正效应 (5%或1%的显著性水平) 。其中, 我们最关心的系数———对外贸易的滞后项 (L.LNTRADE) 的影响系数为0.346。

模型4与模型3相比, 增加了人均GDP作为解释变量 (LNGDP) , 结果表明, 对外贸易与人均GDP虽然都有正的影响, 但都不显著。这说明, 对外贸易与GDP之间可能存在着共线性。基于我们的研究目的, 应该忽略人均GDP这一变量。

模型5与模型3相比, 引入了解释变量研究开发支出 (LNR_D) 。结果发现, 研究开发人员 (LNPERSON) 的系数变得不显著了, 而对外贸易的影响系数和显著性也下降了。我们有理由相信, 研究开发人员与研究开发支出两个变量存在了共线性。同时考虑这两个变量, 使得模型的拟合效果变差了。

模型6在模型5基础上, 去掉了解释变量研究开发人员, 但保留了研究开发支出。其结果与模型3相似:L.LNTRADE的影响系数为0.315, 与模型3的系数0.346非常接近;而LNR_D的系数与模型3中LNPERSON的系数也相当接近。这一结果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前面关于研究开发人员与研究开发支出两个变量存在共线性的猜测是合理的;二是模型3和模型6的结论相互支持, 具有很强的稳健性。

综上所述, 在静态分析中, 我们主要接受模型3和模型6的实证结果, 即本期的对外贸易总额增长1%, 将带动下一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幅度超过0.3%。

实证结果与分析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

1.计量经济模型

静态分析忽略了所谓的创新累积效应。为弥补这一缺陷, 我们在动态面板模型中引入滞后效应, 即引入发明专利的滞后项与累积项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要估计的计量经济方程如下:

LNPATENTit=αi+Φ1LNTRADEi, t-1+Φ2LNTRADEi, t-2+β1LNTRA DEi, t-i+X'itγ+μit

其中, LNPATENTi, t-1为发明专利的一阶滞后项;LNTRADEi, t-2为发明专利累积量的二阶滞后项, 该变量包含了发明专利除一阶滞后项以外的所有滞后信息;Xit为向量, 包括外商直接投资 (LNFDI) 和研究开发支出 (LNR_D) 两个控制变量。根据静态分析的结果, 我们剔除了对外贸易当期项和人均GDP等解释变量。

2.实证结果分析

在动态分析中, 我们主要考虑两个模型。由于模型的解释变量中包含了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 必然产生内生性问题。为此, 我们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 使用工具变量集。主要使用差分GMM和系统GMM两种估计方法, 结果见表3。

(注:系数下括号内为z统计值;***、**、*分别代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在模型1中, 我们只考虑了发明专利的一阶滞后项, 没有包含发明专利累积量的二阶滞后项, 也就是说, 我们忽略了发明专利滞后二阶及更早的信息。结果发现, 发明专利的一阶滞后项 (L.LNPATENT) 对当期的发明专利申请存在负效应, 但显著性不高。其中, 差分GMM方法的估计系数不显著, 而系统GMM方法的估计系数也只在10%的水平上显著。我们怀疑, 在考虑发明专利的滞后信息时, 仅仅引进一阶滞后项是不够的。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 引入了发明专利累积量的二阶滞后项。由于这是一个累积指标, 实际上包含了发明专利从滞后二阶开始往后的所有滞后信息。结果表明, 发明专利的一阶滞后项对本期专利申请的影响显著为负, 而发明专利累积量的二阶滞后项对本期专利申请的影响显著为正。差分GMM估计和系统GMM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 但是系统GMM的估计结果显著性程度更高。表明, 创新累积效应是存在的, 但具有一个较长的滞后性。实际上, 第t期的创新活动对第 (t+1) 期的创新活动将产生负效应, 但这种效应将在第 (t+2) 期变为正数, 并持续到第 (t+3) 期、第 (t+4) 期乃至更遥远的未来。

此外, 在考虑了创新累积效应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 对外贸易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力更强了。系统GMM和差分GMM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454和0.603 (分别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上) 。从一个平均的角度来看, 第t期对外贸易总额增长1%, 将带来第 (t+1) 期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0.5%。

结论

本文在没有考虑创新累积效应的静态面板模型中, 发现对外贸易的一阶滞后项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 即本期的对外贸易总额增长1%, 将带动下一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超过0.3%。而在考虑了创新累积效应的动态面板模型中, 发现对外贸易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变得更强, 也更为显著了。平均而言, 本期对外贸易总额增长1%, 将带来下一期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0.5%。

我们在不同的模型中得到了相似并且稳健的结果, 即对外贸易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滞后效应。这一结论的启示是, 为推动本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个地区应积极融入世界分工体系, 广泛参与国际贸易, 充分利用国际技术溢出效应。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论文 篇8

一、以读为本, 营造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是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 走出文本, 扩展视野。从中可以看出,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 读出韵味, 读出自己的个性, 读出自己的情感, 读出自己的理解, 真正使学生爱上阅读, 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 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二、重视感悟、理解字词句, 不要脱离文本

文本对话中,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最重要, 因此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弄明白课文内容的意思, 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通过详细地探究理解、品味, 感受到作者如此运用的目的和想要表达的情感, 从而引起共鸣, 最终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目的。

三、读书与练笔并行, 架起模仿与创造的桥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读书和练笔的有机结合, 这是训练学生最有效的途径。读书在于积累语言, 积淀情感。读书的过程也是利用文本的规范语言, 改造自己日常语言的过程。这样, 学生就会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感受文本的巧词妙句, 接受语言文字美的熏陶。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论文 篇9

关键词:对外广播宣传,自主创新能力,广播影视行业

近年来, 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对外广播宣传工作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广播影视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临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 广播影视行业应加强对外广播宣传工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取得长足发展。

一、全面构建自主创新格局

全面构建自主创新格局指的是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与内容创新相互结合在一起, 而提高对外广播宣传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则需要从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等各个方面着手, 让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1. 制度创新

近年来, 我国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 大力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有利于重塑市场主体, 加快政府转型, 构建新型广播宣传产业发展格局。坚持制度创新, 是当前促进广播宣传产业发展以及加强自主创新的关键, 因此, 对外广播宣传工作应该不断加强体制创新, 如果不能在制度方面取得突破, 就无法促进广播宣传内容创新的发展, 也不能解决制约广播宣传产业发展的问题。可以说, 广播宣传工作创新=商业模式+科技支撑+内容创意。将这几个要素组合在一起, 就能够促进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 然而, 如果缺乏以上要素, 就无法将这些要素合理地组合在一起。通常情况下, 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难免会出现“发虚热”的情况, 科技创新的程度、制度的先进性以及各大创新因素的匹配程度, 对于广播宣传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同时, 也直接关系着广播宣传产业的竞争力。

2. 科技创新

对外广播宣传工作的产业化发展应该以信息科技的发展为基础。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发展, 为广播宣传工作的内容提供了产业化手段。同时, 科技与创新的结合为创新产业最佳生长点, 将科技作为手段, 用内容打动消费者的灵魂, 而将科技与广播宣传文化结合起来, 则为创新产业的核心。

3. 内容创新

事实证明, 对外广播宣传的内容创新产业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使得精神性消费需求大大增加, 而在这些消费中, 就包含着对广播宣传内容创新产品的消费。在对外广播宣传工作中, 内容创新已经成为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事实上, 广播宣传工作还需要商业模式的大力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等。

总而言之, 在对外广播宣传工作中, 若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就必须充分认识并重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内容创新, 同时将这三种创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全面构建自主创新结局。

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制度

根据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 可以看出对外广播宣传工作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 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市场力量。事实上, 对外广播宣传工作是内容创新与高科技的结合体, 其表现出了较高的行业风险, 加之激烈的竞争以及高度的淘汰率, 从而过度地干预了广播宣传创新产业, 而这很容易导致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所以, 应该建设一个交换效率较高的市场, 来生产广播宣传产业需要的相关生产要素, 并且让市场来选择并辨别对外广播宣传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现阶段, 该方式已经成为提高对外广播宣传工作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具体工作中, 应该促进这些要素市场的发展, 从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健全法律规范, 以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

对外广播宣传工作的自主创新是由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成的, 在以上三种创新中, 原始创新具有的作用是最大的, 然而, 原始创新的实现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为一种比较适合对外广播宣传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式。近年来, 我国在诸多领域实施了引进战略, 当然对外广播宣传领域也是如此。长期以来, 我国每年都会进口大量的动画片、电视剧和电影等, 这样一来, 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出现了十分严重的贸易逆差。因此, 应采取用市场换取内容的技术与创新策略, 同与最开始的技术与产业起点比较,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技术差距, 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这样一来, 不但提高了对外宣传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 也能够促进广播影视行业的发展。

通常情况下, 主体为市场的第一要素, 根据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指示, 可以明确地了解到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因此, 应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提升自主创新中企业的主体地位, 从而建设以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 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广播宣传创新体系。通过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广播影视企业与企业集团, 让其不断开发自主知识产权, 来促进我国对外广播宣传工作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事实上, 我国对外广播宣传工作自主创新经济体系的建立也离不开市场的力量, 资本市场是对外广播宣传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机制。

三、坚持为国家周边外交服务的原则,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对外广播宣传应该找准外宣工作的重点和自身定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 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 积极开展区域合作, 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因此, 在当前世界形势比较复杂的背景下, 对外广播宣传工作应该将思路放在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上来考虑, 并努力为国家的周边外交方针服务, 这是对外广播宣传工作的基础。

从地理位置上看, 中国和东盟、阿富汗以及伊朗都是近邻, 而且习俗也比较接近, 为友好往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这样一来, 在人文和经济等诸多方面我国都和阿富汗、伊朗以及东盟国家存在着天然联系。当前, 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发展逐步走向和平、繁荣, 已经确定了战略伙伴关系, 在这样的新阶段、新形势下, 对外广播宣传工作应审时度势, 重新定位广播影视的对外宣传, 也就是说对外广播宣传工作是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友好合作的一个纽带, 发挥着桥梁作用, 有利于二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使得过去“撒胡椒面”的现象以及“四面出击”的方式得到了很大改善。经实践, 可以看出从为国家发展服务的高度出发, 不断提升广播影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将有限的人力和财力集中到对外广播宣传工作中, 促进这一行业更好的发展。

四、大力培养对外广播宣传产业集群

对外广播宣传产业集群是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以及生产制作的一个集合体。因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形态是内容创新, 所以, 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会对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产业集群具有范围经济性、规模经济性、学习创新性以及知识积累性等特点, 一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文化集群的发展, 另一方面, 文化集群的发展也会反过来增强文化产业集群具有的优势, 因此, 应大力培养广播宣传产业集群。

五、利用对外广播宣传的延伸效应

广播宣传工作往往都是具有主导性的项目, 然而, 对外广播宣传自身就是立体的。对于媒体来说, 其开展一项活动, 一方面活动的本身存在一定的对外宣传价值, 另一方面媒体为活动提供的有关宣传品、有关产品、有关服务人员的状态, 也同样有着对外广播宣传价值。所以, 对外广播宣传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求广播影视行业开展综合性的、立体性的对外广播宣传工作, 树立全局意识, 统筹兼顾对外广播宣传项目, 从而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设了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 (CIBN) , CIBN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日益发展的现代高新技术, 以多语种、多类型、多终端的形态面向全世界传播。CIBN以视听互动、资源共享、语种集合为特色, 内容涵盖多语种网站、多语种网络电台、多语种网络电视台和多语种网络手机台等多种新媒体业态。

综上所述, 对外广播宣传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 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广播影视行业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 加强其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赢取稳定的竞争优势, 促进广播影视行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雷一鸣.党报在改进创新中应坚守什么:陕西日报改进创新宣传报道的实践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论文 篇10

自21世纪初中国实行“走出去”战略以来,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迅猛的发展阶段。截止至2006年底, 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733亿美元, 相当于中国198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81倍, 1990年的16倍。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87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6.2%;2011年达到601亿美元, 比2010年增长1.8%。在如此高增长的现状下,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过少, 同时近年持续的贸易顺差使得外汇储备高居不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不仅可以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利用国内外市场进行资源配置, 而且对于缓解外汇储备过多问题也有积极意义。大力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将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浙江省作为国内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 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在2001年达到3350万美元, 2002年为5132万美元, 比2001年增长51.19%。发展到2011年, 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达到34.5亿美元, 比2010年增长2.68%, 发展趋势由下图1所示:

二、文献综述

早期, 学术界对FDI的研究主要是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对象, 对于发展中国家FDI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发达国家对其进行外商直接投资从而对其造成的经济及各方面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发展中国家的OFDI突飞猛进, 并且体现出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不同的特征。经典FDI主流理论认为的垄断优势是一国向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的观点已无法对发展中国家FDI提供满意的解释。尽管这些主流理论的创立者也注意到了这种新变化, 并对其理论进行修正, 但仍然无法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形成完整一致的解释。

美国学者S.H.海默 (S.H.Hymer, 1960) 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 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 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奠定了发展的基石。

提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 (Kojima, 1979) 认为投资国应当通过对外投资将本国的劣势产业转移出去, 以使投资国集中精力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加速投资国的产业升级。从这个理论出发, 我国等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就很难进入到发达国家, 并且其OFDI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美国经济学家小威尔斯 (L.T.Wells, 1983) 认为,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开发了满足小规模市场的劳动密集型技术而获得了竞争优势。二是具有在当地采购和提供特殊产品的优势。为了减少因从工业国进口技术而造成投入需要, 被投资的发展中国家也渴望得到那些着眼于使用当地材料的革新成果, 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便寻求用本地供应来代替。三是具有接近周边国家市场、低价营销的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主要通过低的市场价格来进行促销。由此推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象主要是具有市场规模小的周边发展阶段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个结论只能解释少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拉奥 (Sanyjaya Lall, 1983) 提出, 通过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创新活动, 其跨国公司能产生独有的技术地方化优势。这是因为当一些发达国家过时的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小规模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相匹配时, 能够产生适用于当地的技术优势;在购买力水平较低时, 由于消费者偏好差异也可以开发出非名牌但却有竞争力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与成本优势以及民族或语言的联系, 也会形成竞争优势。这个理论较好地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解释了部分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现象, 但仍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投资问题。

事实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处于技术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正逐渐增大对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 并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在国际上寻求技术优势的有力工具和手段。对于由相对较不发达国家向较发达国家的OFDI, 一般称为逆向型对外直接投资, 这类OFDI本身不一定具备垄断优势前提,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对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优势获得逆向技术转移, 并可以向母国进行“返流”和传递。

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学术界已经较为广泛地认可了FDI的技术外溢效应, 与单纯的技术转让相比, 外国直接投资不仅为东道国带来先进技术, 更为重要的是还具有技术扩散与外溢效应。技术资产具有“公用品”的外部经济特征, 其追加服务并不因此增加成本, 这类资产的市场相当不完全。这种不完全既是垄断性市场结构所致, 更是由于市场不可能像处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的生产和交易那样, 有效处理具有不确定性、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特征的技术、知识和组织技能等资产的生产和交易。而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内部市场机制则可以绕过外部市场的不完全, 从而成为国际技术转让众多途径中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已有的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 先进的现代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往往都不是传统的技术转让协议, 而是国际直接投资带来的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的分支机构明显有别于东道国已设立的公司, 原因之一在于其所具有的某些专有技术构成了公司特有优势 (即海默所讲的垄断优势) , 并使其得以在与东道国当地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另一个原因是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打破了东道国当地市场原有的均衡, 迫使当地公司采取行动保护市场份额和利润。这两种情况均导致了技术溢出效应, 有利于提高当地公司的生产效率。

与之相对应的, 发展中国家的O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广泛引起了关注。本文将根据浙江省的具体情况, 通过计量模型的建立与实证的数据分析验证, 研究O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对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三、理论分析

从技术溢出的角度分析, OFDI溢出机制类似于IFDI, 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示范效应、劳动力转移、上下游联系。

(一) 示范效应

浙江省一些优势企业可以通过OFDI在外国建立子公司, 聘请高端技术人员, 提高子公司的技术实力, 继而通过学习国外子公司使用的技术, 通过模仿和逆向工程采用他们。这种示范效应如果没有OFDI, 当地企业很难或是必须花费很大财力物力来获取一项新的技术的信息。地理上的相近的确是示范效应的主要因素, 而且可能对那些无法融入世界经济来获取更为先进技术的发展国家更为重要。这种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获取新的技术比传统的吸引外国跨国公司投资于当地对当地的影响更显著, 尤其当今跨国企业日渐认识到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 加大技术内部化的力度的情况下, OFDI的确增加了母国企业获取新技术的可能, 尽管无法保证这些新的技术的实际采用。

(二) 劳动力转移

我省的企业一旦在外国建立新的子公司, 不可避免的, 原先被其它公司雇用或者培训的员工和经理会移动到本公司。这时劳动力便发生了转移, 与此同时, 嵌入在人力中的知识也发生了转移。Fosfurietal. (2001) 在一个博弈模型中就分析了这个途径7, 他们发现这个途径在跨国公司和当地企业并不处于竞争部门以及东道国的的吸收能力较强的情况下发生。此外, 国外子公司比母国企业提供更多的培训的研究, 这种研究成果可以被母公司所应用, 最终利于公司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因此OFDI投入的增加能够提升我省企业的员工素质。

(三) 上下游联系

最后, 国外的子公司可以为母公司创造上下游的联系。Lall (1980) 指出来自上下游的溢出 (供应商和顾客) 可以产生直接的知识转移, 即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支持、采购新的原料或是采用新的组织方法。除此之外, 由国外子公司带来的对于质量标准和运输时间的高要求可以刺激母公司提升自身的产品生产, 这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四、研究模型

Lichtenberg和Potterie (1998) 在Coe和Helpman技术扩散模型的基础上, 对美、日、欧11国的引进FDI和对外FDI进行了计量分析, 他们发现, 内向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远不如对外FDI的效果明显, 并且建立了计量模型。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 试图在Lichtenberg和Potterie模型的基础上, 研究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与OFDI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一: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本省自主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

假设二: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对本省自主创新能力存在外溢效应, 即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促进本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本文对假设二的检验, 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而对于假设一的检验, 本文基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在变量选择上, 本文选取我省的专利授权数作为自主创新能力的量化指标;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作为发展程度的衡量;选取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投入占全省GDP总量的比例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因此, 实际检验假设一的模型为:

其中:Tt表示我省t时期专利授权数;R&Dt表示t时期我省在R&D方面的投资总量;GDPt表示我省t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OFDIt表示t时期我省对外直接投资总额;t表示年份 (2001-2011) 。

五、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2011) 》和《浙江省统计年鉴 (2001-2011) 》, 具体数据如下:

(一) 浙江省各年国内生产总值GDPt:

(二) 浙江省各年专利授权数Tt:

(三) 浙江省各年科技投入额R&Dt:

(四) 浙江省各年外对直接投资总额OFDIt:

六、实证分析

(一) 回归分析

本文的实证分析根据回归模型 (1) 的回归方程, 对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本省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正向相关性 (假设一) 进行检验。下表1为回归模型的检验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 解释变量OFDI前的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为正。也就是说,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本省当年专利授予数之间呈正相关, 即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本省自主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 随着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增长, 本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也相应得到增长。

注:***, **, *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二) 格兰杰因果检验

本文对假设二的检验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 建立两个零假设, 即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格兰杰诱因、自主创新能力不是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格兰杰诱因。下表2为Eviews检验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 在1%的置信水平下, 本文可以拒绝“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格兰杰诱因”的零假设, 但无法拒绝“自主创新能力不是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格兰杰诱因”的零假设, 也就是说, 对外直接投资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格兰杰诱因, 而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格兰杰诱因。由此可得,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对本省自主创新能力存在外溢效应, 即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促进本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七、结论

本文选取2001年至2011年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研究对象, 基于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视角, 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通过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分析, 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一)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本省自主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 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越大, 相对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越高。

(二)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对自主创新能力存在技术外溢效应, 也即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摘要:在经济金融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维持浙江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本文站在对外向型对外直接投资 (OFDI) 技术外溢效应的角度, 通过分析浙江省相关历史数据, 在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基础上, 分析OFDI对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自主创新与营销创新 篇11

记得在第八届北京科博会期间,美国《时代》杂志曾对中国的创新能力提出疑问。该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中国能创新吗?”这样的标题,的确令国人尴尬。曾几何时,中国也是世界的创新中心,从造纸术到火药,大量发明创造都是出自中国人之手。然而,这些令国人自豪的历史并不能让当代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拥有多少优势。

中国经济的发展的确令人瞩目,但是我认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不仅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一块心病,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例如去年我国汽车总产量507万辆,在各项技术中90%是“舶来品”,而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仅占10%。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数控机床、纺织机械都被进口产品占据。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在许多行业的发展仍然受制于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

作为一本营销专业杂志,我们恨自己不能直接为中国企业的创新出力,惟有用自己的声音不断地为自主创新鼓与呼。我们在深感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同时,更加关注企业的营销创新。这并非完全因为我们是一本专业的营销杂志,更因为我们发现即便是在完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中国企业模仿式的营销仍然大行其道。这实在是更加令人尴尬的事情。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企业的营销创新?如果说科技创新的障碍更多地是一些客观因素的话,我认为营销创新的障碍则更多地来自主观,来自思维方式的偏差。创新之路是一条艰苦的路,科技创新如此,营销创新同样如此。但是,国人思想中投机取巧的思维常常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自觉地冒出来,或者那种以为产品和资金就可以决定市场胜负的简单思维常常占主导,往往使得智慧的创造无法在市场变现。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论文 篇12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实验教学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水平及管理能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特色经济,近年来齐齐哈尔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坚持学习、研究“信息化管理、开放式教学”的实验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方法。目前,正在以下设的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和专业实验中心为基础筹建齐齐哈尔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开放式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1 全开放、自主学习式实验课教学模式简介

1.1 全开放模式

全开放模式是指实验室全面性的开放给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既包括实验时间的开放、还实包括验器材的开放及实验内容的开放等。这种全开放模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教学资源,还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以最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合理利用分配学习时间。

1.2 自主学习式模式

自主学习式模式是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观念的转变。它要求学生自己课前预先理解实验内容,实验者独立完成实验,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由指导变为引导,由讲授变为启发,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今后开展研究型学习模式打下夯实的基础。

2 开放与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实验教学体系

2.1 实验单独设课,改革实验内容

要想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首先要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使其不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这样学生才会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实验课程的学习。我校实验中心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部分,与其理论课分离出来,单独设立了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且确定为必修课程,并编制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增加了实验课程的学时数。实验教学内容分3个层次:

a.基础型实验:内容为教学内容中基本定理的验证、单元电路参数的测量、基本电子器件的应用等,旨在培养学生电路的安装、测试能力,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b.综合型实验:内容为采用模块化结构,将各单元电路组合为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小系统。目的是培养学生加强对各个单元电路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的能力。

c.设计型实验:内容为对于一些给定功能单元电路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设计、装调与测试一般功能电子电路的能力。

2.2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相关信息,并更好的自主完成实验,中心教师为实验室的所有实验仪器制作了视频教学课件,方便学生学习仪器的使用。同时,中心针对实验项目制作了实验教学课件。这些课件把实验教学内容和仪器仪表使用方法生动、形象、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象地为学生讲解实验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实验项目,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率,减少了实验过程中的误操作和实验材料的损耗。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做到少讲多做,让同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完成实验。课堂上教师尽量做到少讲多做,由指导变为引导,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还提倡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了协作能力。

2.3 开放式教学网络化管理

为了能够对开放实验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中心为课程建设了非常完善的网络化实验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平台的主要组成包括:开放实验教学门户网站、各种模式下的开放教学管理子系统和实验教学辅助管理子系统。中心的门户网站为学生们提供了中心制作的所有实验课程教学课件和实验教学中心所有仪器仪表使用方法的视频课件,供本校学生在网上或下载进行辅助学习。通过开放教学管理子系统,中心可以对课内实验、课外实验、学时累计实验进行有效管理。

2.4 多段式、多方位的实验考核方式

我校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为了配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建立了多段式、多方位的实验考核方式。它的特点是:过程重于结果;能力重于知识;客观合理、公平公正。这种改革后的实验考核方式是一套贯穿于实验教学全过程的跟踪考核体系,通过融合在整个实验过程当中的多方位、多段式的考核,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旨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中心采取的具体考核方式包括实验预习的考核、课上抽查、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验报告评定相结合、期末实验抽签考试、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

3 实践效果

开放式自主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最大的教学效果就是把学生从“不得不学”激发到“肯学”和“会学”。目前我校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能自觉进行实验预习,预考核及格率与上课出勤率也达到99%以上。实验课堂秩序良好,同学们能够专心的独自完成自己的实验,不再有随意走动、交头接耳的情况。实验课上教师通过随机提问由学生来回答重点与注意事项,比起平铺直叙式地交待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经过全程监督考核,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们踊跃参加实验课中含有创新思维的选作内容,积极性大大提高,动手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更多、更深入的锻炼机会。

摘要:探讨了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改革,完整的介绍了开放与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实验教学体系,总结了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分布式计算机网络下一篇:平面构成与现代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