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力

2024-07-17

自主创新力(共12篇)

自主创新力 篇1

一、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将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为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型企业自然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尽快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因此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然而,理论界关于自主创新的认识还存在诸多分歧。例如,有些学者将其定义为创新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的独立研究开发;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创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进一步,关于自主创新认识的分歧又导致了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认识的模糊。为了推动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企业实践,本文将对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型企业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二、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是一个多层多维的概念,本文只从企业层面考察自主创新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主要通过购买专利、引进成套设备等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由于需要向国外企业支付高额的技术使用费,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无法提高;由于缺乏技术标准制订的话语权,我国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十分不利。自主创新这一概念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显然,“自主”是对企业简单的技术引进行为的否定,是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强调。

本文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经济过程中的行为。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包括技术知识生产和技术知识应用两个基本阶段。一些关于创新的经典定义都强调技术、产品、工艺、制度等与经济生产过程的第一次成功结合,却并不关注它们的来源和主体。而自主创新则要求企业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这正是自主创新一般意义上的创新的不同,也正体现了自主创新的内涵。

由图1可见,如果企业既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也不参与技术知识的应用,自然也谈不上创新。如果企业只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而没有努力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去,这只是发明。如果企业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只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这就属于引进创新。只有企业既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又积极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时,才能称得上自主创新。

更进一步,根据企业在技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将自主创新分为两类:独立自主创新和合作自主创新。前者是指企业独自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后者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和其他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将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对立。本文认为,简单的对立二者并不可取。如果企业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他人的创新成果,那至多属于创新扩散的过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如果企业在他人的创新成果基础上积极改进,添加了自主开发的技术知识,那就可以归入自主创新的范畴。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者“二次创新”。这种自主创新也正是日本和韩国企业创新中的重要模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同样是自主创新的模式之一。

三、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

1.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企业本质上是使用资源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来创造财富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社会系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也有所不同。自主创新型企业就是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的企业。

现代企业的前身是手工作坊和工场。它们具有规模小、产量低等特点。随着蒸汽机的出现,企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和运输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现代企业由此诞生。不断提高产量是此时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将此类企业称为生产型企业。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仅通过简单的扩大产量已无法维持企业的发展。通过科学管理进行集约化的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成为19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管理型企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又对企业的财富创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集约向自主创新转变,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图2)。

这三种企业类型的演进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过程,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扬弃。也就是说,自主创新型企业并不是对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全盘否定。相反,自主创新型企业必须以这两种企业类型为基础。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足够的生产规模,也不能有效的管理内部的运营活动,其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自主创新。因此,基本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内涵。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的出现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很多企业的基本生产和管理能力还很欠缺。因此,建设自主创新型企业首先需要夯实基础,努力提升企业基本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不能好高骛远。

为了更加准确的区分自主创新型企业与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不同,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2.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1)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意识是企业对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体现了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以自主创新为财富创造方式”的价值认同,以及愿意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的强烈愿望。

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它们看来,自主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方法,是企业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基石。技术和设备可以引进,而自主创新永远无法引进,只能在企业“干中学”的过程中产生。不创新和依赖技术引进的企业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2)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

自主创新行为外在表现为企业为了实现创新的目的而开展的各类活动。对于企业而言,首要的创新行为是应用技术知识。这是创新与发明相区别的关键。但是,自主创新行为不仅强调企业自觉主动的应用技术知识,更强调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

自主创新型企业与运营管理型企业或生产型企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创新行为的持续性。完全没有从事过任何创新活动的企业只是少数。但大量的企业都只有少量的自主创新行为,仅推出过一两个创新产品。而在自主创新型企业中,自主创新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知道,自主创新是一场竞赛,不进则退。少量的创新虽然能给企业带来的暂时的利益,但它不能支持企业永远领先。只有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才能使自主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同时,自主创新是一个学习积累技术能力的过程,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积累技术能力的基本手段。

(3)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前者是企业自主研发并实现价值的能力,后者是有效的组织、协调、激励创新行为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

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来说,它们总是能够敏锐的发现市场机会,根据这些机会形成创意,并逐步将这些创意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从中获取价值。而且,这一过程可以在企业内部不断复制。尽管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总是存在,但自主创新型企业创新成功的概率要高于一般的企业。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4)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自主创新型企业最容易观测到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自主创新绩效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创造的财富和价值。它最终可以通过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衡量。而专利、技术方案等技术知识是自主创新的中间产品。它们虽然不能完全代替财务指标来衡量自主创新绩效,但也无疑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上述四个基本特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是基础。没有创新意识,也不会有持续积极的创新行为,更谈不上能力和成果。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自主创新意识的直接体现,是自主创新能力生成的根本过程,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绩效的必然环节。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决定自主创新绩效的根本因素。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

同时,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性还刻画了一个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路径。如果企业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其创新行为不断增多,创新能力越来越强,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会不断增加,又会进一步增强其创新意识。企业由此步入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轨道。反之,如果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活动随之减少,创新能力也会逐步退化,可以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越来越少,由此步入恶性的“锁定”阶段,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四、结语

走自主创新之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将技术知识应用于经济过程是自主创新的内涵所在。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根本。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培育自身的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基本途径。

摘要:准确认识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基本概念对于企业实践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研究,本文得出,自主创新是企业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将技术知识应用到经济过程中的行为,自主创新型企业则是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的财富创造方式的企业,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是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型企业,技术知识生产

参考文献

[1]刘凤朝: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83~92

[2]李海燕 侯书文: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 河北学刊,2007,27(6):196~199

[3]李具恒:自主创新新解:“概念硬核”视角的集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43~49

[4]C.Freeman.创新[C].见: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二卷).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923-926

[5]易余胤 盛昭瀚 肖条军:企业自主创新、模仿创新行为与市场结构的演化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5, 19(1): 14~18

自主创新力 篇2

203月,清华自主招生复试中,考生们在做“台阶测试”,这是体能测试中的一项。记者 郭铁流

2012 自主招生・形势

40万学子竞争“牛市”自主招生

近日,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出台了2012年自主招生简章,清华、人大等高校推出的多达11个“计划”,以及“北约”、“华约”和“卓越”这3个去年形成的招生联盟在今年又发生格局变化,都吸引了社会和考生的极大关注。专家表示,考生们应学会分析利弊,在纷繁的“计划”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款。

全国高校自主招生从开始进行国家试点,,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联盟”成立,随后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约联盟”以及“卓越联盟”、“学院5校”陆续建立,形成了各大高校“组团”抢占优质生源的局面。

从年自主招生报名情况看,报考“北约联盟”和“华约联盟”两大集团的人数分别在10万以上,加上其他联盟及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2011年报名总数超过40万。这一势头预计在2012年还会继续上涨。

业内人士纷纷感慨,一度被人称为“小高考”的高校自主招生已经昂首挺胸迈进“牛市”。近日,各大高校陆续出台了2012年自主招生简章,虽然“北约联盟”和“华约联盟”2012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安排在2月11日同一天,学生无法在报名时“脚踏两只船”,但是考生还可以选择其他联盟高校,这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更多选择优质生源的机会。

优职教育自主招生考试研究中心提供的最新资料显示,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一共推出了多达11个“计划”,旨在彰显本校自主招生的侧重点,选拔具有个性化的优秀学生。

此外,北京大学也于日前公布了该校自主招生政策,当有人建议给北大今年的自主招生政策也起个“计划”名字时,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秦春华笑着讲了冰心老人给“未名湖”起名字的故事,然后说,“未名湖不叫未名湖,未名湖真的是没名字,所以我们这个计划就不叫什么计划了吧。”

业内人士表示,“计划”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政策名称的包装和改变,更重要的是预示了高校自主招生在朝着更加多元化、细分化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家长和学生们,要从中分析利弊,选择一款或是几款最适合自己的“计划”,在全国统一高考之前,为自己进入名校争取更多机会。

招生形势

1 “计划”纷纷出台

突出学科特长与职业导向

今年,清华大学启动了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的“新百年计划”,该计划包括针对家境困难但自强不息、德才兼备学生的“自强计划”,针对具有学科特长学生的“拔尖计划”和针对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潜质学生的“领军计划”。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随后正式加入了清华大学发起的“自强计划”。这也是对教育部关于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要适当向农村考生倾斜的响应。

北京大学也明确表示自主招生选拔录取农村户籍考生的比例将不低于20%,对国家明确的重点扶持开发地区给予重点扶持。

中国人民大学开通“圆梦计划”,主要招生在县以及县以下地区就读的成绩优秀和在某一方面具有培养潜能的农村应届高中毕业生,让全国50所贫困地区的中学推选成绩优秀且“三代内无大学生”的候选人,“校长直通车计划”对各地区生源质量好、素质教育开展成功的地区进行指标投放。

北约联盟中,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制定了“攀登计划”、“星光计划”和“师表计划”。“攀登计划”主要选拔在哲学和天文学学科方面不断攀登的应届优秀高中毕业生;“星光计划”旨在培养在理科和人文学科的拔尖学生,选拔那些具有学科特长和综合素质高,在某一领域具有良好发展预期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而“师表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成为教师,乐教适教的优秀应届毕业生。报名“星光计划”的学生参加北约的联考笔试,而“攀登计划”和“师表计划”则由北师大自行组织报名及测试。

卓越联盟中,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选拔方式主要分两类:“英才计划”和“卓越计划”。“英才计划”主要针对部分中学进行试点,对试点中学推荐的学生,由专家前往中学进行面试,面试合格者免于参加卓越联盟共同组织的笔试考试;而“卓越计划”则是在卓越联盟框架下组织学生进行笔试,笔试通过者将不再进行面试;华南理工大学将在广东试点“繁星计划”,学生需在2012年2月12日笔试结束后参加当晚的深度面试。

优职教育自主招生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石杨平认为,各大高校推出的各种“计划”是对高校自主招生模式的细化,有的以学科特长为出发点,比如“拔尖计划”、“攀登计划”和“星光计划”;有的突出了考生的职业导向,比如“师表计划”。这样,考生就可以针对自身的特点和职业理想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2 南开、复旦退出联盟

联盟内部存在生源分流等问题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全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此种涡旋之中。

南开大学首先从联盟中独立出来,自主实施“南开”标准选拔多元人才,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南开开设“自荐直通车”,考生可通过自荐的方式申请南开自主选拔录取考试资格。

复旦大学紧随其后,脱离联盟框架,以“推优生”和“直推生”的渠道进行遴选,经审核通过后不设笔试环节,直接进入面试的考核。“推优直选生”入校后可加入“望道计划”,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为相关基础学科培养领军人物。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秦春华认为,在自主招生将近的发展过程中,各个高校做过多次尝试,联考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自主招生的重点在自主,什么叫自主呢?我的理解就是各个学校自己的家务事。”

此外,联盟各校在笔试、面试、特色测试中,也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程序。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在联盟框架内组织了可以满足自身需求的考试形式;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也分别在“校考四省”和“校考三省”的范围内进行自主命题和选拔;西安交通大学的笔试选拔,考生除参加华约联盟的通用考试,还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特色测试。

石杨平认为,这从某一方面体现出各大高校的利益诉求,在联盟内部同样存在优质生源的分流和招生目标是否达成等问题。

3 明确招收复读生

部分高校报考条件不限“应届生”

石杨平介绍,仔细比照今年各个高校公布的自主招生政策,发现在报考资格方面的表述也悄然产生了变化。

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学生报考条件分为三类,满足其中任何一类均可,A类报考条件中,“中学推荐的符合学校学科培养要求,对该学科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具有相应学科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可以报考该校”。这其中不仅包括高中应届毕业生,也包含复读生在内。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的选拔对象分为5类,而简章规定,“符合第5条的申请者,须为应届高中毕业生”,这也就意味着其他4类是不受应届限制的。

据了解,自主招生向复读生“网开一面”的高校并不多,包括清华、人大、北师大等绝大多数自主招生试点高校都明确规定只接受应届高中毕业生报名。不过,北大、北林大等高校在自主招生简章中标明的报名对象是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

北交大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介绍,自主招生没有必要只允许应届毕业生参加,北交大不会拒绝和歧视复读生。这位负责人解释,其实之前学校也没有拒绝复读生报名自主招生,每年都有人咨询是否允许复读生报考。今年首次在招生简章注明往届考生的报考程序,既有利于考生清楚报考,也体现了对这个考生群体的.重视。

联考的本质是社会化的考试,学校自主认可联考,哪一个联考最终获得认可的学校多,就更具权威性与公信力,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因此,有学校重新加入或者退出都正常。

但是,把联考的时间放在一起,故意撞车,则背离了联考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初衷。众所周知,联考是针对高校各自为政举行自主招生笔试而推出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疲于奔命赶考的负担,让学生考一个联考,就可以以联考成绩申请多所学校。如果把联考时间放在一起,这无疑扼杀了学生的选择权,让推行联考的意义大打折扣。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2012 自主招生・创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宣布将在2012自主招生中实行学院自主招生计划的消息,成为今年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中的一个亮点。有专家分析,这将成为自主招生权下移至院系的一个开端。

上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宣布,将在2012自主招生中实行“光华自主招生计划”。作为北大首次实行的学院单独自主招生,光华管理学院将使明年学院自主招生录取候选人中农村考生的比例达到30%。

据悉,光华管理学院将在北大统一招生的基础上增加学院单独自主选拔。学院将结合书面申请材料,在所有通过北大自主招生笔试并填报了光华管理学院报考志愿(优先考虑第一志愿)的考生中按1:6的比例选拔考生面试。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学生暂不在选拔之列。

学院面试时间在北大自主招生面试前一两天进行,面试考查主要针对五个方面:对经济管理是否有浓厚兴趣;是否认可光华管理学院的使命;是否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是否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有国际视野。录取候选人的考生高考时将享受最高幅度为60分的录取优惠。

自主创新力与创新型城市 篇3

关键词: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力 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ength and innovation city

Huang Shengqi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gle research innov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question,through to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ength and the innovation city’s connotation limits,has analyzed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ength and the innovation city action mechanism,obtains “enhances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ength,th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city” is advances the city leap frog development the strategic choice,and “enhanced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ength on the implementation,th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city” proposed the basic mentality.

Keywords:Independent innovation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ength Innovation city Innovation city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40-0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载体是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是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的基本保证。城市如何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框架下来解读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城市,本文欲对此问题作些探讨。

1.自主创新力与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

自主创新,从内容上讲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创新,即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从过程上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指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则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强调成果的应用性,它往往以企业为主体。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就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企业主动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带有产业化的科研方向,以获取原创性成果,实现原始创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

自主创新力,指创新主体有效整合运用各种创新资源,搭建新的技术平台或改变核心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综合。自主创新力是由多种能力有机组成的能力界面,涉及自主创新活动的多个方面及自主创新活动过程的多个环节。从自主创新内容角度理解,自主创新力包括三个方面:①原始创新力,强调从原始性创新角度获得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能力。②集成创新力,强调从集成角度有机融合各种相关技术,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的能力。③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强调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创新型城市,本质上是创新型国家的地方化和具体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词在于“创新”和“城市”。创新,意味着城市的竞争力专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城市,则意味着参与创新的主体不仅指企业、行业和产业,而是整个城市都参与到创新之中。一般说来,创新型城市具

有四个基本要素:①创新资源——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人才、信息、知识、经费。②创新机构——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 ③创新机制——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 ④创新环境——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

2.自主创新力与创新型城市的相互关系

从自主创新力的视角研究建设创新型城市问题,就是充分发挥城市后发优势,以跨越发展为目的,以自主创新为核心赶超战略。强调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其作用机理如下:

2.1 跨越式发展实质是创新型发展。在区域竞相发展格局已经形成的态势下,城市如果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打破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重视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城市发展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佳境。 事实上,跨越式发展从来都是与创新型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跨越式发展尽管内涵极其丰富,但支撑跨越式发展的无疑是创新,它包括思想观念、科学技术、体制机制、发展环境、文化氛围等在内的全方位创新。只有在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优人一着,在科技创新上快人一拍,在文化氛围创新上高人一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型发展是跨越式发展的精髓。

2.2 创新型发展的核心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发展的载体就是构建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发展强调激活创新意识,集聚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作用,创造创新成果。把创新作为基本驱动力推动区域发展,并对所在区域或更大范围内的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而创新型城市是对创新要素集聚和发挥作用的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高度概括,涵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融资创新、营销创新等全社会创新的一个创新体系。因此,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发展的核心和载体。

2.3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很多着力点。提高自主创新力无疑是关键。提高自主创新力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由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能立足于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打造若干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以支撑城市产业体系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力在强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能带动社会技术创新,使创新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使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力量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3.自主创新力与创新型城市的运行思路

创新型城市战略的实施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战略体制和机制诸多方面,必须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具体包括:

3.1 规划。在全面规划阶段主要应解决好如下问题:一是转变城市战略理念,充分认识创新之于城市战略的重要意义,在创新导向型战略模式上形成统一认识,形成初步的战略思想,将战略模式转变纳入城市经济社会战略的总体规划。二是对创新导向型城市战略模式的类型和城市经济自身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选择适当的目标战略类型。三是根据目标战略类型分解确定城市战略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确定城市经济实现目标战略的基本步骤。四是结合目标战略类型的特点和要求剖析城市战略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确定城市战略的战略重点。五是根据目标战略类型的要求,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简明性、可调性的推动城市战略的战略措施。

3.2 整合。首先,确立城市在城市创新主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增强城市创新意识、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战略创新型城市,特别是创新型的高科技民营城市。创新活动特别是技术创新活动以城市为基本载体,并且以城市为媒介与市场和社会联结在一起。其次,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提高各类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将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与城市战略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各类科研机构在城市创新网络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承担了技术知识的生产职能和教育培训职能,而且直接扮演了衍生城市的角色,发挥了城市孵化器的作用。第三,积极培育和战略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不仅要扩大中介服务机构的数量规模,而且要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综合素质,进而为创新活动提供迅捷、充分、优质的中介服务。创新中介机构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辅助主体,在促进城市直接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和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粘合剂作用。第四,明确政府在城市创新中的角色和定位,推进政府体制改革,提高县级政府催化创新的能力。政府不是城市创新的直接主体,但是它可以提高城市和科研机构等直接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它可以从引导创新方向、催生中介服务、分担风险等方面促进创新。 第五,加大创新活动各相关主体的整合力度,完善整合机制,合理利用既有主体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创新不仅依赖于城市、科研机构等个体的行为,而且更加依赖于它们之间的合作。因此,必须积极探索不同主体之间的高效合作机制,将各主体有机地整合在城市创新网络中,为城市创新提供坚强的主体支撑。

3.3 要素。首先,确立人力资源在城市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全面优化城市人力资源供给。人力资源是保证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第一资源,其数量、规模和质量、结构对城市创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集中精力扩大城市人力资源供给规模、提高城市人力资源的质量水平、优化城市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具体应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加大城市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力度,依据城市创新需要对开发投入进行有选择的配置,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提升城市的人力资源自生产能力;二是扫除城市人力资源流入和流出的各种壁垒,完善城市人才引进机制,探索人力资源功能性使用机制;三是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优化城市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建立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城市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其次,重视资本在创新导向型城市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全力增加城市资本供给,引导各类资本流向城市创新领域。资本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也是创新导向型城市战略的基本推动力量。因此,必须调动一切力量增加城市资本供给为城市创新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具体应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加快城市物质财富资本化进程,提高城市资本的增殖能力,提升城市的资本自身生产能力;二是扫除城市资本流动的体制障碍,拓宽城市外部资本进入城市创新领域的渠道,建立完善的资本吸引机制,将城市创新蕴含的巨大潜在利益向外部资本充分展示,诱发外部资本流向城市创新领域的原始冲动;三是转变思想观念,抛弃资本所有制属性的偏见,调动各类资本参与城市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四是健全城市财政体制,完善城市金融体系,加大对城市创新的资本支持力度;五是创新城市资本的组织形式,提高城市资本在创新领域的使用效率,以效率弥补规模的限制。第三,突出技术在创新导向型城市经济中的先导地位,全力增加城市技术要素供给。技术要素既是创新导向型城市战略的直接驱动力,又是解决城市战略模式转换过程中诸多难题的法宝。增加城市技术要素供给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深化城市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城市技术开发投入,积极开展与外部技术生产机构的联合协作,提高城市技术自主生产能力;二是健全技术交易市场,降低技术要素交易的非价格成本,探索多种技术引进路径;三是调整城市技术要素的供给方向,优先供给创新导向型城市经济需求较为强烈的技术要素;四是优化技术要素的供给结构,协调技术的前瞻性、实用性、新颖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五是完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技术成果推广使用的利益补偿机制,提高技术要素的使用效率,提高技术要素供给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四,合理确定土地、自然资源等要素在创新导向型城市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协调好要素供给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其总体思路是,遵循科学的要素供给理念,自我供给与外部供给相结合,供给数量规模与质量水平并重,追求资源要素的集约化使用,为城市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

3.4 环境。环境是城市系统完善战略的外部空间基础,创新导向型战略模式对城市经济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优化城市战略环境,为创新导向型战略模式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撑,应着重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大力战略城市知识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尊重人民的合法权利,发扬民主,加强立法与执法力度,解决好关系经济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创造良好的政治法律环境;三是健全城市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按照市场规则加强宏观调控,建设良好的经济环境;四是强化城市经济主体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建设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五是尽快扫除城市创新的制度障碍,紧扣创新衍生的制度需求,加大制度供给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创新制度支持体系。

3.5 能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导向型战略模式的精髓。城市创新能力是城市主体完成创新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城市制度创新能力、城市产品创新能力、城市市场创新能力和城市组织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使各种创新资源得到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地供应,是大幅度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的根本路径。建设城市创新体系应抓好如下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将其纳入城市经济社会战略规划,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做好体制、机制和环境建设方面的文章,以求尽快取得成效;二是创新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的理念,以经济区域视角取代行政区域视角,走大区域联合、协作的道路,将城市创新体系建设与大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乃至世界创新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培育创新中介机构,积极扶持民营科技城市,推进高新园区建设,重视高等院校战略,完善城市创新体系的各项功能。

3.6 评价。创新导向型城市战略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模式,面临着一种全新的探索过程。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对创新导向型城市的战略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具体包括:首先,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整个评价反馈机制的基础性工作。评价指标选取时应遵循系统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要求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反映各要素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还要有利于现实操作。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实现评价、规范和引导等多重功能。其次,确立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是评价活动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评价主体通常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的构成状况直接影响整个团队的效率。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团队成员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保证评价主体能力的有效性,合理的利益结构能够保证评价主体立场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对评价主体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评价方法和技能,又包括评价道德和观念。第三,建立高效的评价过程机制。评价过程机制是整个评价机制的重心成分,主要解决评价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评价过程机制包括评价活动的制度化机制、评价方法和程序的形成与使用机制、评价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机制以及评价协调控制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等。第四,建立迅捷的反馈机制。反馈是评价过程的必要延续,评价结果通过反馈机制才能真正发生作用。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必须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和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前者使评价信息为创新行为主体所获得,后者则使评价信息真正对创新活动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小京.《中国的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萍.《长株潭一体化创新》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 冯云廷.《城市创新聚集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 熊柏隆.《城市创新空间分析》科学出版社,2004

[5] 赵苑达.《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创新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 城市市科协主编.《创新城市策论》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自主探索,自主创新 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欲望,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伴随着1983年开始的教育改革,美国经济再次崛起,可见,教育与经济密切相关,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作用尤为突出。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最新要求: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笔者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体会。

一、用“激情”的方式生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为2002年中国少年数学论坛的题词是“数学好玩”。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让他们对数学课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这是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1. 利用形式多样的新课导入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克服困难变苦学为乐学的动力。一个学生对事物没有好奇心,就不可能有新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前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问导入,即提出合情合理的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中蕴涵着创新的萌芽。再如习题引入、实践导向等,都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利用科学故事、数学史话、数学趣闻,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欲望。

2002年国际数学菲尔兹奖获得者法国数学家洛朗·拉福阁(菲尔兹奖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誉)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如下观念: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讲清数学知识、问题的来源和历史,以及这些知识、问题与别的知识、学科有什么关系,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枯燥,数学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概念、定理、定义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凝聚着许多先辈们的心血。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史话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 利用“脑力激荡(Brain storming)会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个学生产生一个构想,不但引发了自己的创造力,而且引起了别人的想象,产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在脑力激荡的过程中,大家彼此接纳,没有压迫感,没有挫折感,这是学生创造力的表现。所以课堂教学中,除了通过教师的讲、问,学生的思、答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的“脑力激荡(Brain storming)会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大量的教学信息预置在机内,随时调用,任意切换,让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原理、精彩的实验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大大增加学生视觉信息的接收量,为学生展开思维、发挥想象提供宽阔的空间,进而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让其利用课余时间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扩大知识面、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国新课程改革正处于大面积实验之中,其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张还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发现的机会。诚然,学生的发现在数学上一般不可能是全新的,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一次次鲜活的体验。在亲身体验发现的有趣、快乐中,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成效。

二、让学生多器官并用,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口、手、脑。

1. 解放学生的口。

传统教育认为:课堂安静,学生认真听讲,不小声讲话,不做小动作,这便是好课堂。从教育发展的情况看,这已不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会抑制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解放学生的口,加强口的训练,多问“为什么”,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只精讲,将说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

2. 解放学生的手。

解放学生的手就是鼓励学生勇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有些学生只动脑,不愿动手,结果手脑脱节,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只有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才能培养出自己的独特思维,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而学生的实践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一些证明题、求解题改为学生探索性的问题。在学生探索时,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自己想办法安排步骤,再引导其分析结果的对与错。学生探索时,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找原因、自己纠正错误,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3. 解放学生的脑。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会得到克服困难的满足感与愉悦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思考,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大脑,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另外,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是动脑的表现,是创新的前提。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 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如建立并开设图书馆,提供活动场地和实践动手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的实践性任务等。

2. 建立良好、平等、开放、民主、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

传统上不平等的教师以权威者自居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根源,创新教育的时代应建立和发展宽容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3. 注重感情投资。

创造有情有趣、严肃活泼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在情感互动中接受教育,在关爱与鼓励中大胆尝试,在激励中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

4. 合理组织练习和课外活动。

在教学练习中,要不断地改革内容和形式,变单纯知识型练习为能力练习和创造性练习。开放型的练习方式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自己出题,视野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更高。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拓宽学生接受科学技术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环境和显露才能的舞台。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薛亚萍.教育探索.2001.11.

[2]魏芳.教育导报, 2001.1.19.

高中历史训练科技创新,自主创新 篇5

热点材料

2011年9月19日,据央视报道,农业部验收组刚刚公布,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我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

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晚21时16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将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曾荫权1日在国庆酒会上表示,中国各个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国家影响力不断提升,“天宫一号”成功发射证明国家航天科技达世界水平。

深度分析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根本国策,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因而重视教育,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倡导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举措。因此,本热点也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之一。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一下角度:

(1)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与落伍与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两弹一星、东方魔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飞船等)以及形成的航天精神。

(2)对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相对论和量子论、生物学的重大进展、现代信息技术等)的考查。

(3)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需要政治制度改革创新、经济体制创新,注重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举措、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的考查。(4)理解中国古代、近代教育的发展及特色,梳理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高效训练

1.宋人刑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家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儒家得到了广泛传播

解析:抓住“具经经疏者百不一二”和“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就能大致知道由于雕版印刷术的盛行,士庶之家都有藏书,进而感叹这才是儒者遇到好的时候的幸运。能理解到这层意思,就可以知道雕版印刷术盛行,导致书籍由以前“百不一二”走向大众化,人人有“书”可读,无疑对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答案:C

2.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解析:作者在材料中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究其原因是中国社会政治方面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科技继续发展。经济方面腐朽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科技的发展。文化教育方面儒家文化和封建奴化教育阻滞科技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导向方面反功利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制约着中国近代科技发展。AD两项说法错误,C项与材料不相关。

答案:B

3.“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指的是

A.牛顿万有引力定律B.法拉第的电磁学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解析: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19世纪的理论,故A可以排除;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奠定基础的是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答案:C

4.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说明了()

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②科学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③科学成就往往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展④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④不符合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观点。牛顿力学体系研究的是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是客观规律的物理学成果是量子论。

答案:B

5.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曾说:“物理学已经无所作为,往后无非在已知规律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而已。”能证明这一说法错误的是

A.经典力学体系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相对论的提出D.两弹一星的问世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观点提出者的生活时代:牛顿力学体系时代,但在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解决了牛顿力学体系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只在物理学已知规律后加几个小数点的问题。

答案:C

6.2010年10月1日18时,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美联社在报道中说,“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是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的最新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根据所学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答案:B

7.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粮食人均不足400千克,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要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途径是()

A.开垦荒地,搞好国土开发和整治

B.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C.加强科技研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解析:注意题干“首要途径”一次,ABD属于解决这一问题的补充。

答案:C

8.“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包括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项发生在1964年,②项发生在1965年,③项发生在1967年,④项发生在1970年,属于“文革”时期的是③④。

答案为:C

9.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l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指是()

A.专红结合的人才推荐制度 B.恢复高校招生高考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解析:从材料中的“为国选拨人才”可以看出应该是高考制度,此制度在文革时期中断。

答案:B

10.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

——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宋时期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

(5)你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何建议?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对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史料内容的分析以及宋代指南针在航海领域的应用;第(2)问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说明洋务运动失败外部原因时应结合列强的态度和作法加以分析;第(3)问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情况,回答作用时注意从国防安全和国际地位的角度说明;第(4)问注意对材料的分析概括即可;第(5)问本问属开放式设问,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为郑和船队的远祥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宋代航海普遍使用指南针。

(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

(3)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仿制近程导弹、自行设计制造中近程导弹

(4)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推动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自主创新力 篇6

一、积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建设创新型广西集聚高层次人才

一是借力院士高端智慧,推动广西科学发展。2009年至今,广西科技厅分3批聘请116位“两院”院士担任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今年又认定了60家院士工作站,吸引71名院士进站指导和开展合作研究,在政府决策咨询、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建立了高端智库。二是选聘八桂学者,引进领军人才。从2011年起,面向海内外选聘了3批71名八桂学者,全职引进了张健、孙立贤、饶光辉等一批国家级领军人才,研究领域覆盖大部分自治区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扶持中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创新团队。制定实施《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改革完善项目资助体系,促进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广西“异源性抗肿瘤疫苗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实现广西零的突破;首批八桂学者、广西师范大学李先贤教授,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第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二、加快重点创新平台建设,为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夯实基础

广西科技厅坚持以增强科技竞争实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服务为重点,积极完善全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一是大力建设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集聚人才的“洼地”效应,吸引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向重点实验室汇聚。目前,全区累计建设重点实验室38个,在这些重点实验室工作的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8人、博导170人、博士749人。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新获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经费983万元。二是积极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足产业需求,采取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累计建设16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聚各类科技人才24100多人。三是推进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以重大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为重点,遵循“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科学管理”的原则,启动建设了乘用汽车、内燃机等23个自治区级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为全区培育千亿元产业提供了科技支撑。四是积极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建立“三创一评”“一站一派五包”等机制平台,促进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与合作利用。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引导支持广西的科技平台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学术交流,紧跟国际科技前沿。

三、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全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为自主创新力喝彩 篇7

离开松山湖小学, 考察团来到本次活动的第二站——龙岗中学。龙岗中学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备受关注。在交流、讨论环节, 龙岗中学“四人合作小组学习”模式的主讲教师在微格教室为诸位教师答疑解惑, 就“如何对不同学生分组”“如何展开教学设计”等细节性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2013年11月21日, 考察团来到本次活动的第三站——松坪学校。松坪学校小学部“先学后研·三段六式”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的自学和预习。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组组互动的研究性学习。例如, 在教学《长征》一课时, 课堂以学生诵读和自主体会为主, 即在诵读中品味, 在品味中诵读。合作小组中的每个学员都能从诗文的各个方面进行精彩解读, 显示了他们充分的课前预习。其实, 学校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认同, 教师认同之后, 新课程改革才能更为顺利。

离开松坪学校, 考察团来到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华侨城中学。华侨城中学将“享受教育”作为办学的核心理念, 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构建独具特色的“GIFT—思维素质构建”模式, 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又注重将快乐带进课堂;既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又让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享受。起初, 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持怀疑态度, 但随着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学习, 他们逐渐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带新课程改革为重心, 深入探讨颇具特色的课改模式, 力求从理念到教学、从教师到学生都呈现出崭新面貌。来的好处, 因此, 认同并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自主创新力 篇8

创新是一个西方经济学名词, 而“自主创新 (Independent Innovation) ”则是我国特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1999年9月18日, 江泽民在《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同时, 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 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外国关键技术, 把自主创新与必要引进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才真正认识到,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制约。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缘由是, 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上, 过度依赖模仿创新。因此, 一定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新路子。

(一) 自主创新的概念

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自主创新表征一国的创新特征, 指一国不依赖外部的技术引进, 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 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自主创新”在某些情况下又被用来和技术引进相对, 指要摆脱技术引进方式下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驱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因此它还应包括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能力, 自觉革新科技创新组织体制的能力, 领导科技创新的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能力, 以及有效吸纳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国家 (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依靠自身 (或主要依靠自身) 的力量实现科技突破, 进而支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 并能对全球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本领和能量。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产业的创新能力, 而产业的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所以, 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与建设, 应遵循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产业为主线、以国家 (区域) 为原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运用, 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培育自有品牌, 从而掌握或影响价值分配过程的基本素质。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 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 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因而, 自主创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引进、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 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个层面上创新能力此消彼涨的演化过程。

由图1-1我们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的过程特征。

坚持自主创新, 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 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 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融合汇聚,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应当从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二) 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就是要增加原始创新能力, 加强集成创新能力, 提高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能力。作为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互相作用, 互相促进。

1、原始创新

(1) 原始创新的概念。

原始创新意味在研究开发方面, 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做出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 从而推出创新成果, 是人们创新活动形成的创新价值链的源头。它与一般性创新的根本区别在于, 原始性创新必须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大突破, 起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 原始性创新的内涵。

原始性创新是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或首次做出重大发现。原始性创新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是突破性的, 其结果是推动常规学科的“范式”变革, 或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领域、或开创新的学科。这样的创新大致集中在四个领域: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高技术领域内的根本性创新;重大工程项目的自主设计与完成;管理领域内重大变革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新成就。

(3) 原始性创新的特征。

基础科学是原始性创新的源泉, 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认识的总和, 基础科学问题主要来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基础研究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超前性, 基础研究的价值往往难以在短时期内为人们所认识, 但每一项重大突破, 都将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对今后高技术产业的形成,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厚积薄发, 基础科学的进展具有不可预测性, 需要经过长时期研究积累后才能取得重大成果。

2、集成创新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单项技术的突破, 而且更多地表现为技术群的整体突进和相关技术的集成, 集成创新己成为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形式, 推进自主创新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和趋势。

集成创新是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 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 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 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这个定义突出了集成创新的自主创新性, 即集成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一样都是创新行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过程, 都具有创新行为主体的主动意识和行动。

3、引进、吸收再创新

要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模仿创新, 即反向工程 (reverse engineering) , 在对外来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自主创新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应当从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4、自主创新的特征

(1) 技术突破的内生性。

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 是国家或企业依靠自身力量, 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 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持点, 也是自主创新战略与其他创新战略的本质区别。需要指出的是, 要完成一项技术创新, 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有关键性核心技术, 也有辅助件外围技术, 复杂的创新更是如此。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独立研究开发其中的所有技术, 只要企业或研究机构独立开发了其中的关键性核心技术, 打通了创新中最困难的技术环节, 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 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自己进行, 也可委托其他企业和组织进行, 或通过技术购买解决。

(2) 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

率先性虽然不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点, 但却是自主创新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同一市场中, 非率先性的自主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自主创新企业必须将技术上的率先性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才可望获得成功。技术上的率先性必然要求和带动市场开发方面的率先性。技术开发的成果只有尽快商品化, 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因此, 自主创新企业还应将市场领先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 以防止跟随者抢占市场和技术开发的成果。

(3) 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

知识相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 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创新的每一个环节, 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自主创新不仅技术突破是内生的, 且创新的后续过程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的。在自主创新过程中, 除了一些辅助性工作或配件通过委托加工或转包生产让其他企业承包外, 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作及主要过程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

(三) 自主创新运行过程

1、基于研究与发展的自主创新过程

不同类型的自主创新有不同的模式, 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原始创新过程模式的基本形态如下:

研究 (基础/应用研究) →试验发展→生产工程 (设计与工艺) →试制试销→批量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

这是一种自主开发的技术创新模式, 主要用于全新创新、重大的突破型技术创新。它需要有很大的资源投入, 较大的研究与发展资金和研究与发展力量投入。运用这种模式, 必须有较雄厚的技术力量, 特别是研究与发展的力量, 并具有较多的技术积累。

2、基于技术集成的自主创新过程

“集成创新”中的“集成”, 是与知识创新全过程匹配的“集成”, 同时也是通过体制创新使参与知识创新的各要素能集合为一个利益主体的“集成”, 本质上是创新要素的交叉和融合。集成首先是对不同创新要素的主体的集成, 通过集成平台, 提供一种组织方式以及环境安排, 包括硬件环境, 也包括软件环境。集成创新平台的形成了组织的核心能力, 包括系统整合能力和在某一领域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

集成创新从技术应用的市场需求出发, 形成产品概念, 以开放的产品建构来选择和整合各种技术, 开发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如图1-2所示)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就是主动根据本土市场需求结构的特点来定义产品的性能特性, 摆脱对外国产品设计和技术方案的盲从, 选择相应的技术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集成创新通过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 可以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3、基于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过程

引进、吸收再创新过程反映了一个反向的技术能力积累过程。它遵循这样一个进化过程:掌握运行技术——掌握生产技术和原理——掌握设计技术——掌握设计原理 (形成自主研究与发展能力) ——开发改进型产品和工艺。联系我国的实际, 突破传统购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封闭式线性观点和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束缚, 关注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动态性, 根据自身能力及引进技术所处的阶段和水平, 适时地进行功态的技术引进, 并加强与自主研究与发展的结合。

以引进消化为基础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 适用于技术力量尤其是研究发展力量不足、可用于研究与发展的资金不足的情况。可在有限资金和技术力量条件下尽快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在较短期限内通过引进消化与吸收, 积累技术能力、提高研究与发展水平, 以便在不久的将来, 迎头赶上发挥后发优势。一般来说, 发展中国家大多采取这种二次创新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表1-1表示了引进、吸收再创新动态模式的特点, 在模仿阶段、消化吸收阶段和改进创新阶段各有不同。

二、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与自主创新体系的联系

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 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建立和加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 (lnnovational System of S&T) , 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

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同参与下, 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及机构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科技创新的网络系统, 是国家 (地区) 创新体系的重要内涵。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 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 任何一个部分的薄弱都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如果把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大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则是一个子系统。而要解决当前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主要是科技经济脱节、科技产出落后和对外技术依赖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已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创新体系的研究是将系统理论与创新理论相结合, 研究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创新问题, 通过创新求得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和快速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自主创新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一) 国家创新体系

1、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国家创新体系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 由一个国家的社会机构组成的网络, 可分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所有这些环节都围绕着国家目标进行, 其目的都是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创新过程中, 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都是以企业为核心的。适合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 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需要。而理论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正确理解, 实践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准确把握, 是建设和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前提。

2、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国家创新体系其中, 知识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企业;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 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 各有侧重, 相互交叉, 互相支持, 构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如表1-2所示。从国家创新体系组成与功能的关系看, 技术创新体系的功能只涉及技术创新和知识的应用。

3、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

国家创新体系强调研究开发成果的生产、扩散和使用各个环节有机结合, 强调系统的有效性和最终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因此, 它应具有以下特性:

(1) 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 这是检验创新体系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

(2) 国家创新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产业的全球化和企业的生产、研究以及其他活动的国际化, 意味着知识流动愈加国际化。国家创新体系要更加开放。人员及其所掌握的知识的流动是创新体系中的一种十分关键的流动。

(3)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系统各组成部门间必须保持协调发展和相互匹配。因此, 创新是各种行为者与机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企业。

(4)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必须根据本国的发展特点以及实际的发展阶段, 不断调整有关创新的政策、措施。因此, 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决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和系统。

(二) 区域创新体系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理论产生以后, 一些学者探讨了一定地理空间内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问题。应当说, 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原则上也大致适用于区域创新体系。

1、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

区域创新体系为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 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和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将比国家创新体系呈现更多的特色制度安排、更强的产业、技术专业化, 且企业的创新性也更明显。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创新制约因素, 如不同的价值观念、制度框架、消费习惯、产业等因素, 造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同, 这些因素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核, 也是地区经济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

(1) 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作为一种地域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能够从地区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从而有效地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 提高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系统, 包容较多的创新要素和主体, 能形成较完整的创新体, 从而为长链创新 (即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成果商品化应用) 打下了基础, 也为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

(3)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体系内各创新主体的互动, 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 形成连锁反应机制, 加快创新扩散, 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 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簇群创新, 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3、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

(1) 区域性特征。

区域性是区域创新资源的基本特征之一, 由于受区域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与水平的制约,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要素各具特色, 其创新活动必然在起点、内容和实现的路径上有所不同, 而由于创新能力的差异, 也导致不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有很大差异。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其形成、建设与运行必须立足于区域的基本经济与社会条件, 与区域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目标相适应, 并为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服务。

(2) 动态性特征。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各创新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状态下的, 而其中的创新资源要素如人力、知识、信息等也在不断的更新中,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建设与运行, 其本质即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

(3) 系统性特征。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 具有开放式系统的一般性特征。任何一个区域创新体系中, 都存在着企业、科研机构与政府等系统要素。同时,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联系, 其组织规则与联系形式构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区域创新体系总是在一定的制度、法律、政策、市场、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国际环境等环境变量的约束下运行的, 客观环境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甚至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和支配性的影响。同时,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也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 促使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三) 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界定

既然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是复杂的社会过程, 那么,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显然既包涵了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般涵义, 又有着超越于一般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的独特涵义, 而这种独特涵义主要来自“自主”二字, 即应包括“谁是自主的主体?”、“如何自主?”和“自主程度?”三方面的涵义。首先, 关于“谁是自主的主体?”的理解。自主的主体应该特别指定为中国公民 (自然人) 或内资企业, 即从资本结构看, 在原始资本的构成中, 外资不占主导地位的法人或法人单位。其次, 关于“如何自主?”理解。所谓“如何自主?”包括两方面, 即一方面, 包括自主主体主导的创新活动并由此而产生的创新成果, 另一方面, 包括自主主体投资购买的其他国家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的创新成果, 并能不受相关创新成果原权利人的影响, 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最后, 关于“自主程度?”的理解。“自主程度?”问题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创新成果主要依靠自身实力获取还是依赖国外供应。国际比较研究表明,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科学技术特别是本国科学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 如下表所示。在一国处于工业化前阶段时, 其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不足1%, 一般处于技术引进、仿制为主的阶段;在一国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时, 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往往超过2% (且不超过) , 此时则进入以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为主的阶段;而在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或工业化后阶段时, 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超过2%, 此时, 一般进入以创新技术为主的阶段。2006年, 重庆市主城九区人均GDP达到3156美元, 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 因而创新技术阶段以创造技术为主, 自主创新进入原始创新为主的阶段。

此外, 当今世界的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式正逐步向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方式转变, 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方式下的创新方式也更加丰富, 即不仅包括对模块核心技术的改变而引起的突变性创新, 而且包括通过对模块组合方式的改变所引发的结构性创新。这给后进国家带来了无限机遇。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大国, 就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可能方式, 从多个不同来源, 将不同技术集成, 最终形成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创新产品”的方式进行集成创新。因此, 自主创新的程度应涵盖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创新。

因而, 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从自主创新角度进行的测度, 是从国家创新体系延伸出来的概念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 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 进行创新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的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就是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基础上, 构建政府、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 充分互动的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

三、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结构及功能

界定了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 进而推进重庆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必须明确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和运行机制,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创新主体在重庆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一)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

自主创新包括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类创新方式, 因而,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是三个层面上的动态体系, 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创新能力提高的此消彼涨的演化过程, 从目前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居多, 原始创新很少阶段, 发展到原始创新居多的阶段, 就是重庆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历程。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是协调互动的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涉及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各级政府, 是多主体、多目标、多层次的体系功能建构。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 产学研互动, 建立起政府、市场及其他创新主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各种创新力量和资源紧密相关、相互促进, 激励创新的政策系统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要素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包括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和科技基础平台共享体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框架如表2-2所示。

1、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型开发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依托, 以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创新相结合, 重点推进技术创新。企业是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 包括的含义是企业是先进科技成果的主要应用者, 自主创新的主要投入者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吸纳者, 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知识产权的主要拥有者, 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引领者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开拓者。

2、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体系研究型高校、部分重点院所为依托, 以知识发现和技术原创为目的, 以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为形式, 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知识基础, 为国家高新自主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创新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知识创新体系要以人为本, 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创新人才作用的新机制, 进一步创造有利于自由探索、潜心研究、百家争鸣、提携新秀、宽松和谐的科学创新的优良环境和人才辈出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配合、集成创新的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的创新体系以军队科研机构, 军工企业为依托, 通过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基础有机结合, 实现军民高新技术双向顺畅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4、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以各类营利和非营利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机构为载体, 通过传播、推广新技术、新知识, 沟通官产学研之间的联系,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形成完善的、社会化的中介服务网络, 使各创新主体紧密联系, 形成创新合力。创新服务主体要打破部门所有的壁垒, 减少重复建设, 建立科技基础平台和公共信息、公共数据的共享共用制度, 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

政策法规体系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完善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确立新时期重庆市科技发展基本方略的法律地位, 推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的法律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完善产业技术政策,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完善创新激励政策, 包括税收扶持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等。此外, 还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增强区域竞争实力。

(三)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功能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配置创新资源, 协调创新活动。具体地讲,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具有创新资源 (包括人力、财力、信息资源等) 的配置功能、创新制度与政策体系建设功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和创新活动的执行功能。

1、创新活动的执行。

以企业为主体, 从事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采取由政府出面组织重大创新计划和项目、组织产学研合作、推广创新成果、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种形式, 促进创新活动。

2、创新资源配置。

科技自主创新主要是在自主创新的立项、技术路线和技术内容的确定以及成果所有所用方面的自主, 只要创新主体能够为我所用和对我有为即可。重庆市人口众多, 城乡、区县、行业的差别较大而且会长期存在。这些既对科技自主创新提出了挑战, 也是进行科技自主创新的机遇, 为发挥比较优势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提供了机会。

3、创新政策与制度建设。

自主创新体系应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具体的工作包括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和公众的利益、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等。

4、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自主创新体系应能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创新活动必需而不可能由企业自行解决的基本条件, 包括科技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情报信息基础设施等。

四、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定位

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 关键是要结合重庆市的创新实际,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在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过程中, 政府主要做好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其相互协调;企业主要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形成完善的技术引进、创新与转移机制;大学及科研院所主要发挥自身资源、技术、人才、科研、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及科技创新服务。这样, 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自主创新体系就会形成, 就能为重庆市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 促进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才能使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企业将在自主创新中扮演先锋和主体角色, 是整个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

1、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含义

自主创新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创新, 科学创新相对于R&D中的基础研究, 一般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进行;而自主的技术创新, 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创新技术, 一般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研发。

企业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 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 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企业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独立研究开发企业的所有技术, 只要企业独立开发了主业的关键核心技术, 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 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由自己进行, 也可与其他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委托开发, 或者通过技术购买解决。对于复杂的高技术产品或者技术集成度高的产品, 某些关键性技术也可以在企业主导下采取合作创新或引进创新方式进行。

2、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在创新目的上, 技术创新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获得创新收益, 侧重于从短期甚至是即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自主创新不仅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市场上取得率先者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为了培育和形成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侧重于从长期可持续性创新出发, 统筹谋划企业的长期、中期、短期的技术创新活动。

在创新条件上,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 属于哪种行业, 企业素质如何, 都可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企业自主创新对企业自身的条件要求较高, 它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而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所开展的科学决策和创新活动。

在创新规模上,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较少, 与外部合作的面较窄;而企业自主创新是高投入的活动, 除了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企业内部研发完成外, 自主创新企业还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开展大量的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活动。

在创新内容上, 企业技术创新既可以进行单纯的技术创新, 也可以实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创新;而企业自主创新一般必须系统性地开展综合创新活动, 即使在某个阶段是单纯的技术创新, 但其目标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不同, 自主创新是为了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因而, 企业自主创新比一般的技术创新相比更具复杂性、风险性、规模性、综合性和长期性, 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过程中, 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而民营科技企业应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3、国有大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

国有大型企业 (集团) 在区域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形成有益于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 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 重点建设一批重庆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 通过各种形式的企业创新战略联盟, 实现行业技术链中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 使处于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能分享创新收益, 中小企业通过参与大企业专业分工与协作生产, 获得大企业的技术扩散和转移, 形成企业间利益共享机制。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 形成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

4、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力军作用

目前, 重庆市民营企业在汽摩、医药、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特别是重点民营科技企业对于重庆市民营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加, 民营科技力量正在成为重庆市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在以重点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重庆市民营科技企业在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技计划的引导和支持之下, 开展“产学研”结合等技术创新活动,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知识创新主体

1、知识创新主体的含义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知识创新应以重庆市各研究型高等院校以及在渝的各中央、地方及军事科研院所为主体进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并将其研究中所获得的新现象、新规律、新原理扩散与传播到技术创新中去, 从而启发并产生新产品、新工艺、新产品。

2、自主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主体的定位

在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中, 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以下三重定位。

首先, 为重庆市重点产业所需的知识与技术提供基础性研究平台, 重视产学研合作。以重庆市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 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 重点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积极吸收企业都社会力量的参与, 作到产学研的密切结合。

其次, 发挥现有优势, 升级产业化水平。目前, 重庆市在军工、通讯设备、生物制药、仪表制造业等领域具有先进的国内外水平, 又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和拔尖人才, 具备原始性创新的基础。在具有优势的研究领域, 应进一步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和吸收企业等社会资金的参与, 加大原始创新力度, 并为提高其产业化水平而进行相应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另外, 创新教育体制, 培养自主创新人才。重庆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知识创新主体在自主创新体系中还承担教育和培训的职能, 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等创新人力资源所必须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培训。通过创新教育体制, 向本地劳动力市场提供充裕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及能够满足重庆市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并通过本地产生的人才集聚效应, 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力资源来渝聚集, 促进重庆市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完善, 从而推动区域内外的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与组合创新。

(三) 政府——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发动者和关键的投资者

政府作为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既是自主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 也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1、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一方面贯彻国家的宏观指导政策, 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促进自主创新的战略和计划, 设计与执行有关区域发展的各种机制。政府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转换职能的过程中, 主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 进行自主创新体系的制度的设计并监督其运行, 从而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 作为自主创新体系间的沟通与协调者, 包括公共部门内部的协调, 产业界与政府间的协调, 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的协调, 以及军民结合中的协调等。另外, 政府还需要通过法律法规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如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增强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2、自主创新体系的发起者和重要的投资者

正如前所述, 以国家长远战略利益为导向的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自身短期市场利益为导向的自发技术创新相比, 具有复杂性、综合性、风险性、规模性等特点, 因而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往往需要政府参与, 成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发起者和投资者。

作为发起者, 政府填补企业和研究机构等进行自主创新的被动性与无意识性, 推动建立有利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如将自主创新战略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等。

作为投资者, 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 或通过重大工程带动集成创新, 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等直接或间接方式投资, 这是政府部门在自主创新中最主要、最普遍的职能, 也是科学技术实现创新和发展最直接、最有力的推动。

(四) 创新服务机构——创新活动服务主体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各种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 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服务机构。自主创新服务组织是自主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与定位如下:

首先, 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规范市场行为,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服务创新主体的主要职能是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指导行业发展, 调节成员之间商务、贸易关系, 协调生产与销售的关系, 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 协调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贸易活动等。而市场行为的监督机构则主要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 反对和防止欺诈, 调解市场纠纷,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其次, 发挥市场对科技要素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服务创新主体既是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中介, 也是各类科技资源之间的市场中介, 因此, 它按照市场机制, 实现科技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并通过提供综合服务, 发挥纽带、桥梁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 实现产业化, 具有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另外, 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知识的供应者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是服务创新主体的基本功能。服务创新主体科研提供服务的方式有软、硬两种形式, 软性服务有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策划服务、营销服务等, 硬性服务主要指专业化的技术服务, 如提供中间试验、产品设计、性能检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服务机构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 尤其是在扶植中小企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政府创新促进自主创新 篇9

一、当前政府主导自主创新的表现

1.重政策激励, 轻市场培育。

许多地方注重用各种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而忽视了大小企业相互依赖、平等交易、互利互惠的区域性创新市场的培育, 创新信息交流平台、合作研发平台等构建不力, 主导产业大多“形聚神散”, 企业间关联度低, 只是简单的空间集中, 没有形成基于市场专业分工协作的有机产业群落, 创新资源的整合、配置水平都不高。其实, 不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 而且自主创新的能力也成长于市场协作, 研发投入的压力分解于市场分工。同时, 各地政府的激励多为创新“成功”后的资金奖励, 相对创新的昂贵试错成本、残酷的市场检验, 可谓是“雪后送炭”。这种奖励大企业往往看不上, 而对中小企业, 尤其是小企业, 又是难解“近渴”的“远水”, 不少中小企业的创新未等“破茧”就“渴死”了。

2.重创新供给, 轻创新需求。

自主创新的意义在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只有通过市场筛选的自主创新才有生命力, 也才可持续。现在许多地方把自主创新的目光盯在“学”和“研”上, 政策扶持的重点在于鼓励增加研发投入, 调动“学”和“研”的积极性, 促进创新直接成果供给。这种“首尾倒置”, 造成自主创新和市场脱节, 成果不为“产”接收, 走不出实验室, 走不出科研院所的大门。导致大量的研发投入浪费, 许多研发成果成为无效劳动, “学”和“研”也难以为继。没有“产”, “学”和“研”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只有由“需求”引导和支撑的“供给”才是有效的, 也只有适应“需求”的“供给”才能驱动市场, 创造新的“需求”。

3.重重点扶持, 轻整体服务。

现在, 不少地方认为, 自主创新是大企业的事, 小企业无能为力。在工作中“抓大放小”, 眼中只有大企业, 主要的精力和物力都花在大企业上。而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无论是市场服务, 还是资金支持都不力。事实上, 从整体来看, 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主体体系不只是由少数大企业构成的, 而是由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相互合作构成的。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 大企业的作用固然是第一位的, 但中小企业亦不可替代, 甚至大有作为。尤其是, 作为自主创新“轻骑兵”的中小企业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分工链上的重要环节, 能为大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为专业化的配套服务。而且对某些社会联系和技术联系不十分复杂的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能迅速将其产品化。而大企业往往行动滞后, 且可能规模不经济。同时, 这样的重点扶持, 还容易引发寻租行为。

4.重高端技术, 轻实用技术。

现在, 不少地方认为, 自主创新就是高精尖的技术创新。首先关注的是创新技术的先进程度, 其次才是其市场可行性和经济性, 割裂自主创新和市场的关系, 对一些有可能形成市场竞争力的实用技术重视不够。常常是有限的研发力量和研发经费, 面对高不可企的研发目标, 难以为继, 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难以互动。其实, 自主创新不在高精尖, 而在于其能够取得市场的成功、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5.重技术创新, 轻管理创新。

许多地方把自主创新片面化, 认为只有技术创新才是自主创新。常常囿于技术创新抓自主创新, 忽视了对自主创新具有先导意义的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囿于生产领域抓自主创新, 忽视了流通服务领域的创新;囿于理工科技术类人才队伍建设抓自主创新, 忽视了文史类人才队伍建设。结果, 自主创新的成效不明显, 创新资源难整合, 创新技术难突破, 市场竞争力难提升。实际上, 自主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 还涉及到管理层面的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市场创新等多个侧面的创新。而且, 管理创新对自主创新起着根本性、全局性的作用,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互动融合程度不同, 产生的创新效果也不同。

二、以政府创新促进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方式从属于经济体制, 其绩效与特定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主导自主创新是过去计划经济制度安排的偏好, 是穿计划之鞋走市场之路, 政府不是越位就是不到位, 弱化了市场导向功能, 削弱了创新主体地位。当前, 政府最需要做的, 是正确界定自身职能, 营造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环境, 尽量减少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自主创新活动, 降低自主创新成本。

1.加快管理体制创新。

重点是要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政府管理的重点要从过去具体创新项目的管理, 转向宏观导向管理;政策调控的落点要从鼓励创新供给的末端管理, 转向引导创新需求的源头管理;政策扶持的依据要从在办公室“相马”转向在市场竞争中“相马”, 为创新主体成长创造一个可预期、公平、开放、竞争的良好环境,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使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市场、面向应用的研发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

2.加快管理制度创新。

重点是发挥市场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中的作用。要重视构造市场的竞争性, 把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劳动力等要素的压力转化为市场价格信号, 转化为企业成本, 使企业成为自我驱动的创新主体;要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消费等激励政策, 特别是要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 把那些有“制造”无“创造”、有“知识”无“产权”的单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排除在外, 提升“以市场换技术”水平, 使优惠的财税政策真正惠及自主创新, 促进企业在技术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政府采购要带头使用自主创新产品, 引导鼓励广大群众消费自主创新产品;改善创新融资环境, 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支持中小企业参与自主创新活动等。

3.加快创新共同市场的培育。

重点是提升自主创新市场的有效性, 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当前要加快构建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交流平台、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的合作研发战略联盟, 促进各创新主体间直接交流合作, 风险共担, 成果共享, 促进隐性知识外溢, 提高创新几率, 促进创新供给与需求相结合, 提高成果转化几率。

4.加快培养创新型企业家。

自主创新力 篇10

一、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炼出核心内容

专著《区域政策与自主创新》, 是张明龙教授主持的, 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07CGLJ004Z) 的研究成果。

张明龙教授承担了课题研究任务后, 马上召开分工会议, 并负责制订课题研究计划, 组织派人外出调查。其他成员也作了相应分工。

课题组先后组织人员到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西安、兰州、昆明、太原, 以及浙江省各地的有关科研单位和科技管理部门, 进行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调查。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研究、参加成果交流会或学术研讨会、征询专家意见。还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布法罗大学、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丹麦奥本罗国际商学院等国外高校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 与国外学术界保持联系。同时走访了十多个较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还在台州考察了吉利汽车、钱江摩托车、海正制药、华海制药、仙琚制药、星星冷柜、苏泊尔炊具、飞跃缝纫机、中捷缝纫机、宝石缝纫机、杰克缝纫机、伟星管业、银轮机械、双环齿轮、三门变压器等科技创新业绩显著的企业。这样, 课题组着手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博览与之相关的论著, 细加考辨, 取精用宏, 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 抽绎出典型材料, 高度概括, 精心提炼, 形成课题报告的核心内容和思维脉络, 也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课题组成员完成的阶段性成果, 已分别在《中国发展》、《理论导刊》、《科学管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科技管理》、《党政论坛》、《乡镇经济》、《开发研究》等刊物发表十多篇论文。2009年, 张明龙教授执笔完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政策支持体系研究”总报告。同年8月, 在总报告基础上形成的专著《区域政策与自主创新》公开出版。

二、拓宽学术研究的思路和视野

1. 该专著研究内容的基本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浙江省在全国较早提出“科教兴省”战略, 此后又进一步提出“科技强省”战略, 促使科技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全社会科技投入逐年递增, 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争先进位。然而, 必须看到, 中国科技和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提升缓慢, 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以浙江省为例, 许多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不得不忍痛将大部分利润拱手让于别人。

影响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原有科技发展基础薄弱, R&D投入占GDP的比重偏低, 缺乏技术创新意识等。中国现阶段科技发展基础不断改善, 科技投入逐步加大, 人们的创新意识也越来越强。在此条件下, 区域政策支持体系是否健全, 对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日益凸显出来。

以国家为区域单元展开分析, 可以发现, 无论超级大国, 还是其他主要工业国和新兴工业国, 都十分重视运用政策支持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为了推进中国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建设, 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 加强科技信用的政策体系建设,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科技信用基础; (2) 加强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建设, 促进基础研究, 攻克前沿技术, 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3) 加强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建设, 构筑一个强有力的创新成果保护体系; (4)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快发明创造的应用开发。

2. 该专著拓展学术研究的主要创新体现。

(1) 充实自主创新理论的内容。本课题率先把空间概念引入自主创新理论的研究, 以国家为区域单元, 分别把超级大国、其他主要工业国、新兴工业国作为考察对象, 分析它们自主创新活动的内涵、结构、特点、发展现状、地位作用、运行机制、存在障碍及其原因等理论内容, 并以不同国家区域条件下自主创新活动的共同点与差异性进行比较, 揭示自主创新活动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规律性, 为中国推进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国际经验, 也有利于深化中国自主创新理论的研究。 (2) 提高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研究的科学性。文献检索结果显示, 已有论著绝大多数是从单项或几项具体政策角度, 而不是从整个政策体系角度, 分析如何促进自主创新活动。本课题的一个突出特色, 就是跳出具体政策的局限, 着眼于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整体, 分别从科技信用政策体系、推动科技进步政策体系、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四个子系统展开深入探索, 提高了研究对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合理。 (3)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一条有利思路。以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研究成果, 大多着眼于硬条件, 如增加科技投入, 鼓励创造发明, 改造工艺流程和技术装备等。本课题与此不同, 它由软条件入手, 着重从国家区域政策支持体系角度研究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是通过完善国家区域政策环境, 促使创新人才、科研经费、先进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形成优化组合, 发挥更大的创新能量, 从而在同量投入或相似的硬条件下, 更好更快地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4) 为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本课题尽力借鉴世界各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成功经验, 及时总结国内建设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已有成效, 同时通过系统探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产品、产业、技术、信息、土地、外贸、人才等诸多政策, 通过深入研究各种不同政策在功能、效益、时差、交替和主辅等方面的合理配置, 从源头上与结构上理顺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优化方案, 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对策建议。 (5) 鼓励民营经济创新活动, 特别对促进民营经济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研究, 具有一定超前性。本课题以民营经济发达的台州市为案例, 把鼓励民营经济创新活动的有关区域政策, 作为特色内容之一进行研究。台州促进当地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设成果, 不少内容是在实践中摸索形成的, 具有原创性质。特别是台州注重政策支持体系的前后时差配合, 注重不同政策的调节功能配合, 既是成功的实践活动, 又对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由此深入探索, 易于找到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新办法。

三、具有较大实践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

1. 该专著的实践应用价值。

(1) 该专著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角度, 系统审视了中国现有的政策支持体系, 并为及时消除其内涵的不足或缺陷, 由源头上提供一套新思路和新措施, 既有利于构建促进创新活动的区域政策支持体系, 又为丰富创新原理与管理理论提供必要补充和典型案例。 (2) 该专著从促进创新活动的政策类型角度, 着重分析了中国的科技信用政策、推动科技进步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进而提出一整套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有利于理顺法律、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信贷、土地、经贸、技术、工商管理、知识产权、新闻出版、中介服务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支持创新活动的关系, 可为各地在运用政策合力促进创新活动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3) 该专著从提升创新实力的政策结构角度, 分别考察了统领性政策、系统性政策、时差性政策、多样性政策、交替性政策等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政策, 可为优化支持创新的区域政策结构及其功能配合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2. 该专著阶段性成果的社会影响。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 该专著部分内容作为课题阶段性成果, 以论文形式发表后, 被CPCI-S检索、转载、辑目, 以及被其他学者加以引用、列为参考文献的情况, 大体如下: (1) 以本书465—506页内容形成的论文《Positive Analyses on the policy support system for promoting the civil innovative activities———The case study of Taizhou China》, 中译为《促进民间创新活动区域政策支持体系实证分析———以台州为例》, 被原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新版 (CPCI-S) 检索的证明; (2) 以本书321—328页的内容形成的论文《加强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思索》, 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技管理》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 (3) 以本书310—318页的内容形成的论文《科技项目的失信行为与治理对策》, 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技管理》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 (4) 本书294—301页的内容形成的论文《中国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纵向考察》, 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20期辑目; (5) 引用《加强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思索》的论文:林江鹏《和谐的科技诚信体系运行机制研究》,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 (6) 引用《科技项目的失信行为与治理对策》的论文:徐华《中国科技信用体系建设研究进展》, 《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4期; (7) 引用《科技项目的失信行为与治理对策》的论文:王明明、朱军、赵宝元《科技项目立项中的信用缺失及其应对机制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5期; (8) 以本书104—107页的内容形成的论文《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被刘江翔《论科技创新与政府服务功能的完善》在《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引用; (9) 引用《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的论文, 还有刘江翔《海西科技创新的公共行政平台研究》, 《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当然, 该专著作为一家之言, 不可能把研究涉及的问题都分析得很透彻。与其他许多学术专著一样, 该专著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有的见解有待进一步完善, 有的说理需要更加清楚、明确。另外, 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内含系统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这些问题, 只有留待今后的专著再深入研究了。

摘要:《区域政策与自主创新》以国家为区域单元, 依据先国际后国内的顺序, 深入探索超级大国、主要工业国和新兴工业国运用政策增强创新能力的措施及成效, 进而着重研究中国如何运用科技信用管理, 怎样通过建设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该书密切跟踪世界前沿创新成果, 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科技信息, 为遴选研究开发项目和制定科技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自主创新 领跑市场 篇11

专注做好一件事

近年来,正大天晴不断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2005年研发投入已达5600万元。虽然与跨国制药企业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并没有丧失信心。跨国企业可能每年投入高达几十亿美元,但其研发面广,研发成本高,而我们虽然只有几千万元的投入,但如果专注做好一件事,同样能创出大事业。

攻克肝病在全球公认是一大难关,在我国每年治疗肝病的费用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近年来发生的多起乙肝患者诉讼案表明,乙肝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疾病问题,而是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为此,我们正大天晴二十年来专注于肝药的研发和生产,以期研制出有效且价廉的药物来。

正大天晴“消灭乙肝”的理想溯源于上个世纪八十代。1986年,当国际上甘草酸治疗肝炎的技术刚刚取得突破性进展时,我们就敏锐地意识到要利用中国的甘草资源,研制世界一流的肝病治疗药物。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终于在1987年成功地推出了甘草酸治疗肝炎的第二代产品——强力宁。不过,我们并没有就此为满足,而是以此为起点,锲而不舍地专注于肝药特别是甘草酸制剂的研发生产。1994年,我们成功地从甘草中提取了异构体甘草酸,并合成了甘草酸二铵盐产品,在中国首家推出了甘草酸治疗肝炎的第三代产品——甘利欣。其后,我们不断地推出治肝护肝药品,公司在保肝降酶、抗乙肝病毒方面的药品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占领了12%的市场份额,“甘利欣”、“天晴复欣”也成为国内植物肝药的两个知名品牌。2005年,正大天晴推出了全球保肝领域第一个手性肝药——天晴甘美,甘草酸的第四代产品在中国问世了。“天晴甘美”是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的新药,是近年来保肝药领域中唯一的国家一类新药,也是正大天晴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专利保护期长达20年。“天晴甘美”的诞生,是公司在肝药研发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正大天晴在国内肝药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二十年来,正大天晴推出了四个甘草酸制剂,其中三个产品为划时代的标志性产品,这辉煌业绩的背后体现的正是正大天晴人的专注和耐心。当然,正大天晴的肝药研发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也走过弯路。1992年,国内制药企业纷纷组建集团,主管部门也要求正大天晴兼并一家亏损企业,由于大量资金的输出,影响了正大天晴的自身发展。1995年,公司的产品销售势头很好,但由于商业环境不是很好,大量应收款收不回来,加上企业又从事了一些不太成功的跨行业经营,企业再次陷入资金困境。两次教训不仅让我们形成了自己的理财观,更让我们专注于肝药的研发和生产,紧紧围绕以“中药现代化、现代制剂、肝健康药物”为主的思路,走高科技、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之路。2001年设立了“江苏省新型肝病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年设立了“江苏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2004年又成立了国内首家专注肝健康药物研究的博士后科技工作站,并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肝炎防治领导小组成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庄辉担任正大天晴工程技术中心委员会主任,10多位国内肝病临床和肝病药学专家担任委员。相信今后,我们正大天晴的肝药研发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五维模式聚合力

药物研发需要大量的投入,依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肯定竞争不过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跨国制药企业。其实,在国内,政府、企业、科研院校、同业厂家都拥有一定的研发资源,但这种资源处于分散状况,形不成竞争的合力,如果能够整合这部分资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肯定会大幅度提升。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正大天晴总结出一套研发的“五维模式”,很好地实现了这些资源的整合,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所谓“五维模式”,就是企业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引进入才,不断完善研发的软硬件,累积企业的研发基础和研发实力,然后寻求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同行企业的研发协同,从而实现“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同行企业”研发资源的五维整合。阿基米德说过,给他一个支点,他将撬起整个地球。我们的研发实力就是一个“支点”,撬动的是一个庞大的“五维”资源。

我们积极推动企业科研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与江苏省科技厅共同设立了“江苏省新型肝病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些重大课题也得到政府的立项支持,如“天晴甘美”和“天晴速乐”被国家科技部列入“863”科研计划。我们先后与中国药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通过优势互补,加强基础研究,合作开发新药产品。同时,我们和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昆明植物所、中国中医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的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先后推出了多项重大创新产品。近年来,我们还与美国埃瑟斯生物制药公司、美国百业药业等公司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力求产品互补和技术互补。

依靠“五维模式”,正大天晴整合了研发资源,更汇聚起一批专家学者。目前,公司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肝病专家庄辉为代表的肝病专家网络日趋壮大,现已汇聚了全国约三分之二的肝病专家;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呼吸领域专家钟南山为代表的呼吸专家网络正在形成,对我们在呼吸领域的市场拓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专家学者不仅为正大天晴的新药研发及市场推广提供学术支持,而且还为正大天晴的发展出谋划策,并及时与我们交流国内国际的最新技术动态,为我们的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个手指的力量不会太大,但五个手指握成一个拳头,就会有很大的威力。“五维模式”就是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将五个手指变成一个拳头。正大天晴的研发资产有一个多亿,通过“五维模式”,正大天晴这一个多亿的研发资产带动了企业外部价值数十亿的研发资源,还有价值不可估量的人力资源。这些资源虽然不能算作正大天晴的资产,但可以直接应用于正大天晴产品研发的战略实施之中,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正大天晴的研发进步。

一掷千金的豪气

中国医药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创新产品的企业将来很难立足。我们认为,只有舍得投入,才能把正大天晴打造成真正的“科研型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

“十五”期间,正大天晴研发投入达到了2.8亿元,成功开发了30多个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自行完成专利申报53项,获得授权的专利有17项,另有14个专利申请已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并承担了15个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技攻关项目。其中2005年,正大天晴的研发投入达到5600万元,占销售收入的8%,这一比例在国内制药行业中是极为鲜见的。近年来,正大天晴还投入1.1亿元用于研发中心的硬件建设,添置了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装备,建立和完善了药理筛选、质控分析、新制剂研究、分子结构研究等研发平台。目前,正大天晴已拥有南京、连云港两座新药研发中心,其中南京研发中心被认定为“江苏省新型肝病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超临界萃取机等一批先进的设备。我们还建成了总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制剂中试车间,能够完成滴丸剂、软胶囊剂、糊剂、贴剂等11个新剂型的中试研究。2005年,我们投入了3000多万元用于GMP改造和生产车间建设。此外,我们还增加了3个科研课题组,设立了专利情报室和注册报批管理部,加强了研发前的市场调研、研发中的市场定位、研发后的市场策划工作,使新产品更贴近市场。同时,我们还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仅2005年,正大天晴就通过各种形式招聘人才350余人,并对新员工和在岗人员进行培训,全年培训员工达2000多人次。目前,公司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各类专业人员占到员工总数的55%,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到了11%。

高投入带来了高产出。通过多年的努力,正大天晴的新药研发形成了三个优势:一是设备优势。目前在国内同行业中,我们的科研装备是一流的。二是工艺优化优势。我们在工艺优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植物萃取和制剂提纯方面具备独到的经验和方法。三是科研团队优势。我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市场研究人才一应俱全,人才结构合理,年轻人才独挡一面。同时,我们还逐步构建起三个平台:中药及天然药物新工艺研究技术平台,靶向给药、透皮给药以及缓控释等递药新技术研发平台,肝病新药初步筛选平台。

今后,我们还将不断加大投入比例,力争五年内达到跨国制药企业的平均水平。同时,我们还计划从2005年开始,每年拿出1000-2000万元用于一类创新药物的开发与引进,用五年时间储备10个左右的创新药物,力争到2010年,使具有专利权或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的销售额达到销售总额的40%。

做市场的领跑者

正大天晴如何发展成为百年企业?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按照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只有实现自主创新、不断推出创新药物,才能实现企业健康长久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做市场的领跑者。我们在甘草制剂研发方面是一个先行者,先后推出了“强力宁”、“甘利欣”等产品,但如果我们不能成为领跑者,那么就会被后来者赶上并取而代之。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最深刻的应数“万燕”了。“万燕”最先发明了VCD播放机,并将其投入生产,但由于其自身实力不足,且VCD播放机的核心技术——解码芯片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先行者没有成为领跑者,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下了,“先驱”成了“先烈”。这个教训告诉我们,要成为领跑者,就要紧跟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威廉·诺尔和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手性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利用手性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药物中不起作用或有害的成分,生产出具有单一定向结构的纯手性药物。手性药物成分更纯,在治疗疾病时毒副作用更小,疗效更好,疗程更短。目前,手性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国际新药研究的新方向之一,手性技术也成为国际新药研究最前沿的技术。在国际制药界,手性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领域的药物开发上。手性药物的销售额已占全球药物销售额的40%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趁势。有关专家断言,21世纪将是手性药物的天下。

面对国际前沿技术,正大天晴迎难而上。我们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以手性药物理论为基础,自主开发出了一套系统的手性肝药生产技术,通过手性催化、拆分等多种创新工艺,有效地从甘草中提炼出高纯度异甘草酸,研制出手性肝药“天晴甘美”(异甘草酸镁)。“天晴甘美”有效地降低了患者钠潴留导致高血压的发生率,其α体甘草酸的含量是上一代产品“甘利欣”的数倍,保肝降酶的效果更好,而且,世界上目前还没有同类产品。“天晴甘美”的推出标志着正大天晴在甘草酸制剂的研发方面走在了国际前列,成为了这一领域真正的领跑者。而随着“天晴甘美”等一系列药物的推出,我们正大天晴也基本形成了在甘草制剂研发方面的核心能力。今后,我们将生产一代产品、储备一代产品、研发一代产品,让甘草制剂产品生生不息,层出不穷,在为人民身体健康造福的同时,也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自主创新力 篇12

要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地增长、社会安定团结, 关键就是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产业发展结构, 建立新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改变过去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生产和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建立以创新为主导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其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根本性转变的核心是创新。

隋鑫博士所撰写的专著《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策略—基于沈阳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1]正是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上述现实问题而展开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思考。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27万余字, 详尽地阐述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体系和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大量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等多种统计方法, 对中国副省级城市的自主创新绩效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评价, 并以沈阳市为典型案例分析, 针对当前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创造性地构建了企业内外部协同的自主创新体系, 提出了推动企业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为中国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也为政府部门制定中国的创新激励政策提供了参考。

一、创新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日益突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 要把“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市场全面的对外开放, 中国工业以至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 以自主技术创新推动工业进步和产业升级, 将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基本主题。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策略》一书通过系统地理论分析、实地调研和国内外经验比较分析, 在理论上证实、在实践中验证了创新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根本思想。理论上1912年,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以“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为特征的创新概念[2], 而中国对创新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末期。20世纪末开始, 中国政府在制定科技发展政策的过程中发现, 众多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过去几十年从事的模仿活动较多, 创新活动较少。因此, 许多学者和政界人士提出, 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这一思想逐渐得到中央的重视, 自主创新最终成为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1999年, 江泽民同志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的重要思想。2002年初, 科技部明确指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加快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3]。同年,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5年中国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更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2006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十六字指导方针, 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通过多年的经验摸索, 中国政府逐步确立了通过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上, 该书通过对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等发达国家和韩国大德科学城、印度班加罗尔地区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创新体系建设经验总结, 进一步证实了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二、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企业内、外部各要素的有机配合和协调运作, 最终实现1+1>2的涌现机制。《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策略》一书在构建适合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该书认为, 企业的自主创新除了与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活动有关外, 还与企业外部的知识创造及知识交换与服务等要素有密切关系。因此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应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企业内部的创新管理体系, 主要包括企业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组织与战略等;另一个是企业外部的创新协作网络系统, 主要包括知识创造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创新服务系统等。

因此,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指区域内的企业为了实现其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取得产品和技术的自主创新而在其内部建立的创新组织、制度安排, 以及与外部各创新协作主体和创新服务机构通过分工、合作形成的创新网络体系。

该书通过对沈阳企业自主创新实际状况的深入分析, 结合创新相关理论, 提出要实现企业高效的创新发展, 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全面创新管理体系 (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system, TIM) ;而在外部应建立有效的创新协作网络 (Innovational Cooperation Network, ICN) , 内部创新体系和外部创新网络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协同发展。

该书所构建的企业自主创体系具有内、外部要素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 系统发展等重要特征, 对中国企业的创新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企业创新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政策组合措施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策略》一书通过对各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职能性作用的比较分析和政府自主创新激励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提出了中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应发挥的职能性作用和政府推动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建议。具体来说, 该书从国内外典型地区发展情况和沈阳老工业基地创新实践出发, 提出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组合政策工具, 主要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贸易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人才政策等。

财税政策的目标是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 支持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 主要在研发阶段发挥作用;税收政策主要是为了引导企业立足于提高技术素质,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它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金融政策主要是促进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 同时, 风险投资政策能够降低和化解企业研发和商品化过程中的风险;贸易政策是为了支持自主创新企业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政府采购政策减少了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初期的风险, 引导市场需求方向, 它在技术产品进入市场初期发挥作用;人才政策从长期和根本上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该书所提出的政府促进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政策组合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应用意义。

四、创新管理研究意义重大且任重而道远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策略》一书以沈阳市的企业, 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 力图找到一条促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该书的研究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纽带, 从中外结合、学科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通过规范分析与案例研究等方法, 不仅将前人的相关研究有机地整合起来, 而且还在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自主创新体系设计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该书研究的重要贡献之处是, 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理论知识, 从系统的观点, 运用统计分析等数学分析方法, 对沈阳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创新绩效进行了科学评价, 构建了有利于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及政府的调控管理策略措施, 大大提高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该书的研究对于规范企业自主创新管理, 科学、系统地控制和规避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盲目性, 以及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等都具有重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此外, 该书的研究还具有重大的政策效益, 企业的创新行为是一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之本, 企业自主创新问题的研究, 对政府在进行固定资本投资, 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以及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涉及的学科理论非常广泛、研究的难度较大。该书的研究仅仅是从一个侧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 在此方面还有更多的理论及实际问题需要学者们继续努力, 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一领域的理论体系, 因此创新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隋鑫.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策略—基于沈阳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6.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73-75.

上一篇:中晚期恶性肿瘤论文下一篇:信息披露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