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法(精选5篇)
自主创新法 篇1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教得十分卖力, 但结果往往不理想。对此, 我们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其实,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领悟。”自主合作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合作探索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在语文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学习, 其基本做法是:
一.分组学习, 营造良好氛围
我将全班学生根据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组4-6人) , 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 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 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二.合作探究, 开创高效课堂
1、创设情境巧育人。
在语文教学中, 许多文章都有各种形象的塑造, 这些形象都是通过对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的描述反映出来的, 这时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分组来扮演不同的角色, 按着课文的描写塑造形象,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 我在讲授《唐睢不辱使命》一课时, 就让组内成员一人扮演唐睢, 一人扮演秦王, 先激发他们各自对对方的不服气, 进入角色表演朗读, 仿佛身临其境, 学生不但学习兴趣浓厚, 而且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细致入微。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接着引导, “读完课文以后, 你们认为秦王和唐睢各具怎样的性格?你想对唐睢说些什么?”使学生进而对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实施分组学习后,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高了不少。
2、多方参与巧点拨。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 我开展了“换位体验”、“课文表演比赛”、“你问我答”等活动。为了给每个同学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活动空间, 我们将学习成绩及个人性格不尽相同的学生混合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每个学习小组选出学习小组长, 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内同学进行发言, 并进行交流, 对发言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讨论、订正补充。最后, 由小组长对每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总和整理后向老师详细反馈。这样不仅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还培养了各个小组长的分析辨别能力和组织能力。
3、巧立擂台。
在课堂上,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 激发学生兴趣, 可以通过分组比赛、抢答等方式进行知识比赛。如:在检验学习成果及复习巩固时, 可组织学生开展“摘星星”游戏, 把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队, 每个小队依次出一个人随机摘星星, 并回答星星卡片背面的问题。若答对了, 并给该小队加10分, 问题回答不完整时, 同一小队的队员可以补充, 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加分, 最后累计得分。对优胜小队给予挂流动小红旗等精神鼓励。这种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促进了学生勤于思考、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自主合作, 创设多元评价机制
在教学评价中, 我们习惯教师占主导, 觉得教师是评价的权威群体。但是, 采用自主合作学习之后, 我们也应将学生的评价自由还给他们。我们可以采用: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生生互评等, 主要着眼于自己从别人身上进行学习, 更多的是看优点, 学长处, 这样, 学生往往选择和老师不同的视角。学生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出发看问题, 更容易令学生接受。学生评价构筑了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 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跟自我比较, 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 实现对自我教育。同时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取长补短, 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自主合作学习, 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 互相交流, 让全体学生动起来, 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学会倾听, 学会交流, 学会表达, 与人合作, 竞争意识的养成, 团队意识的形成等各方面, 随着活动的开展效果可能会越来越好。让我们把学习的自由留给学生。希望我们的师生共同成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 新做法的尝试者和受益者, 因为机遇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自主快速学习法 篇2
自主快速学习法包括探索研究和解决课题两种方法,前者偏重于自主思考,多用于知识的学习;后者偏重于技术,多用于技术发明和创造。
主动学习发掘学习潜能
经常听到有同学抱怨:“我天生脑子笨。”这句武断的话,也许会将蕴藏在你大脑中的巨大潜能埋没殆尽。科学研究表明,每位中学生的潜能都是非常巨大的,而开掘这种巨大潜能的关键在于,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创造性地探索。
潜能,又叫潜意识。美国知名教育培训专家、潜能大师博恩·崔西指出:潜意识的影响力是显意识的3万倍。
潜意识为什么具有这样巨大的能量呢?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由延髓至额前叶共有7层,它是人类潜意识的重要储藏仓库。你可能没有兴趣去研究大脑的神经生理结构,但是肯定会对以下的资料感兴趣:
1.人类的大脑只有1.5公斤左右。对一个75公斤重的人来说,这只占身体质量比例的1/50;
2.这“小东西”让心脏每天不假思索地跳动100万次;
3.它令眼睛可以辨别1 000万种细微的颜色;
4.它使肌肉(如果全部向同一个方向运动)产生25吨的拉力;
5.它由100亿个脑细胞和10兆亿个神经交汇丛组成。整个大脑的神经网络,足足有10英里长。
这些关于大脑的资料是令人惊异的。英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布赞指出:“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根据科学研究得知,一个正常的大脑记忆容量有大约6亿本书的知识总量,相当于一部大型电子计算机储存量的120万倍,它使你从出生开始每一秒钟可存储1 000条信息。
人的大脑是个无尽的宝藏,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如何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潜意识中激发出来的能量。到目前为止,即使世界上记忆力最好的人,其大脑的使用率也没有达到其功能的1%。很多同学由于无知,妄下了“我脑子笨”的错误结论。事实上,如果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开发巨大的大脑潜能,你就能变成天才。
开发大脑潜能,正确的策略是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自身潜能的开发,而真正打开“主动精神”开关的人正是你自己。那么,怎样做才能够打开这个开关呢?
有一种自动上弦式手表,这种手表带有自动装置,只要手腕动,装置就会自动上弦,因此用不着每天用手上弦,表也会自己运转。自觉主动地学习跟这种手表的原理相同,如果我们掌握了“自动上弦式学习法”,当然就不用老师和家长催促了。
自觉主动地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型人才是21世纪的精英人才,自觉主动地学习,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然要求。
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之一。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含义很广泛,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具体来说,判别创造力高低的标准是看其产品是否新颖、是否独特、是否有个人或社会的价值。
创造力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最重要、最积极,最有生命力、最有带动力的一种思维。你是否富于创造性思维,是决定将来是否有大的创举与成就的关键。所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至关重要。
兴趣是创造的先导。许多科学家进行科技发明的生动事例,都会对我们产生激励作用。我们只有培养追求知识的浓厚兴趣,激发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才能点燃我们的思维火花,并使之久燃不息。
强烈的好奇心和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动力。我们平时做事时就要积极主动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一些能解决的问题,要尽快找出突破口。对已有的知识结构加以调整,重新排列组合,也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学习有3种类型:接受性学习、模仿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就是要在学习中运用创造性学习法。具体而言,创造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创造性解题
创造性解题包括一题多解、巧解,对结果进行判断、分析和推理,对题目进行分析和优化等。一题多解可以活跃思维,为在从事实际工作时针对同一问题设计多个方案奠定基础。巧解就是要用最巧妙、最简单的方法解题。比如一些奥林匹克竞赛题,有时我们用常规的思维解答很困难,一些初等数学的问题用高等数学方法也难以解答,如能找出巧解的办法则很简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解题时从来不满足于一种解法。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没钱读高中,为能在毕业后找个养家糊口的职业,经过一番努力,他考取了职业学校。没想到,这个学校的数学老师水平不高。有一次,这位老师发数学测试卷子,他先发自认为是好学生的卷子,然后发中等的,最后才发他认为成绩最差的学生的卷子。发到最后一个,他声色俱厉地喊道:“华罗庚,你为什么错了这么多?”
原来,华罗庚并没有用老师教的课本上的方法解题,而是用了自己创造的“直接法”来解题。
“老师,我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华罗庚说。
“那好,你上来讲讲!”华罗庚理直气壮地走上讲台,一面在黑板上板书,一面将自己创造的解题方法分析给同学们听。同学们都认为他的解题方法也对,想不到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坚持说他做的是错的。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华罗庚坚持对每道题多想一些解法的习惯,这样的习惯使得华罗庚日后成了中国数学界的泰斗。
——创造性地听课与读书
听老师讲课不能满足于当优秀听众,要多想几个为什么,要善于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加以合理延伸。如果能提出老师也难以解答的问题,说明你的思想有了一定深度。在看书时,不要不假思考地全盘接收,要对书中的一些观点进行评论、批注,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找出其优劣。
——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每个学校都会组织课外活动,我们也可以自发组织各种协会和兴趣小组。在学校要多参加这些团体和组织,如科技小组、发明协会、演讲协会、美术协会、舞蹈艺术协会等等。这样既能丰富课余生活,又能培养自己发明创造的才干。社会实践活动既是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也是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锻炼自己才干的时机。
因此,我们不妨在自己的学习中,运用以上3种 方法,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制定学习目标
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叫比赛尔的村庄,它邻近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从这里走出沙漠大概需要3昼夜的时间。可是在肯·莱文于1926年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能走出大沙漠。为什么世世代代的比赛尔人始终走不出那片沙漠呢?原来比赛尔人一直不认识北斗星。人在茫茫大漠中,若是没有方向的指引,只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终回到起步的地方。
在肯·莱文发现这个村庄后,他便把识别北斗星的方法教给了当地的居民,比赛尔人也相继走出了他们世代相守的沙漠。如今的比赛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达比赛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一行醒目的大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想自主快速地学习,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沙漠中没有方向的人只能徒劳地转着一个又一个圈子,生活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无聊地重复着自己平庸的生活。对沙漠中的人来说,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取得好成绩则是从确定目标开始的。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是真的开始要迈开第一步时,却常常忘了提醒自己要拿出行动。有位著名的诗人曾经说过:“自己是命运的主人,自己是灵魂的领航人,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全看你自己。因此,不要疏忽设定目标的重要,此刻立即下决定,把握好未来。”
哈佛大学曾经展开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4%的人,有十分明确的长期目标;
9%的人,有比较明确的短期目标;
26%的人,没有目标;
61%的人,目标模糊。
25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十分耐人寻味。
其中占4%的有十分明确的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多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
其中占9%的有比较明确的短期目标的人,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些短期目标不断地被达成,生活质量稳步上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其中61%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和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而最后那26%的没有目标的人,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好学习目标,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
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它可以使人废寝忘食,相反,如果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当然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了。
达尔文7岁的时候便对收集生物标本、观察昆虫鸟兽十分感兴趣;物理学家麦克斯韦6岁时就对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感兴趣。正是这些强烈的兴趣加上执著的追求,使他们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兴趣可以产生无穷的力量,可以促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
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天生就迷恋戏剧,对演戏充满了兴趣。他博文好记,很快就掌握了丰富的戏剧知识。
在一次预演中,一个演员病了,老板就让他去替补,莎士比亚高兴极了,因为有强大的兴趣作动力,他用了不到半天时间,就把台词全背了下来,演得比那个专业演员还好。
演了一段时间的戏,莎士比亚便开始尝试写剧本,这些剧本在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他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并最终成为最著名的戏剧作家。
闻名世界的德国大音乐家门德尔松在8岁那年,去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次公演。音乐会结束回到家里以后,他立刻写出了全曲的乐谱,这件事震惊了当时的音乐界。虽然我们现在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早已耳熟能详,可在当时,听一遍就能记忆全曲的乐谱,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门德尔松的记忆力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因为他深深热爱着音乐。
兴趣促进了记忆的成功,记忆上的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这是良性循环;反之,对某个学科厌烦,记忆必定失败,记忆的失败又加重了对这一学科的厌腻感,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是善于培养自己学习兴趣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呢?有下面几条建议,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不只是去做感兴趣的事,而要以感兴趣的态度去做一切该做的事;
——自信是增加学习兴趣的动力,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多问自己“为什么”;
——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地参加学习竞赛;
——肯定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当然,我们还要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地去发现、创造读书的乐趣。背英文单词,你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要坚持下去。当你能试着把课本上的中文翻译成英语,或可以逐渐用英语同外国人对话时,你就会对它有兴趣了。
我们还可以借助想象力创造兴趣,把枯燥的学习材料变得好玩又好记。
比如你要记“火山、桌子、黑炭”3个词,可以想象火山爆发的时候,桌子被烧成黑炭;记“星星、汽车、高楼”3个词,可以想象成星星跨上汽车,开着汽车去高楼那里,等等。
你的想象力越丰富,记忆就会显得越有趣,学习起来也就轻松多了。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不断地发现兴趣、培养兴趣、创造兴趣,才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出色。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五步”法 篇3
第一步: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至关重要。在学习中,积极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才能开动脑筋,寻找最佳方法,提高自身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呈现的情境图,让学生去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由问题引发思考,进而积极主动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顺理成章探索并接受新知识。思考,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花边有多长》时,学生就是通过不断思考,自主探索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首先抓住问题中的“至少”,思考:1.怎样做到所用的花边最少?得出:围绕黑板一周,即黑板的周长,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2.你打算怎样围花边?你想到几种方法?在问题串的引领下,在不断的思考启发中,学生很容易探索和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算法多样。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性得到发挥,实现学习的主动性。就这样,在不断思考中,挖掘知识,开拓思维,解决问题。思考,打开了学生智慧的闸门。自主,让他们更快乐。
第二步:说
言为心之声。将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口头语言表达,说给同伴听,说给小组成员听,商量对策,在交流中资源共享,梳理归纳知识点,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可以说自己会的,也可以说自己经常出错的或者不会的。
例如: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手中的量角器、三角板、直尺等学习工具,通过测量,去发现这个特殊三角形的特征。学生争相恐后说自己的发现,有的说“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相等。”有的说“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有的说:“通过计算,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以后才会学到的知识点都被学生说出。这些知识点,更是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就这样,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探索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出的知识,深深的印刻在头脑中。还记得,在学习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总会有同学出现错误,我让出错的同学自己说错误的原因,他们很快找出问题所在,有错改之,无错可免。再测验,效果出奇的好。说的作用,功不可没。在学习上做到眼勤、手勤、脑勤、口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
第三步:议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在共同商讨中、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角的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将这个难点抛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猜测、验证。在小组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角的大小有可能与边的长短有关”,有的说“可能与边的粗细有关”……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智慧。你看他们,有的将活动角的边撕掉一截来验证,有的拿出不同的活动角比较边的粗细……“你说的不对,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你猜的是错的,你看这么做,结论就被推翻了”……在一次次的猜测中,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学生不厌其烦,永不言败,沉浸在探索的快乐中。“有可能和角的张口有关,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马上动起来,再次操作、验证、总结。就这样,大家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知识点在学生的讨论声浮出水面。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就是自主获得知识的幸福。在议的过程中,讨论声此起彼伏。教室里,时而安静,时而澎湃。学生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啧啧称赞。每一次的合作,都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第四步:疑
学贵在疑,疑则进也。在质疑中思考,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小棒摆三角形,操作的不亦乐乎,很快判断出哪组能摆成,哪组摆不成。我顺势激发学生的疑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话音刚落,有好多个小手高高的举起来。“为什么有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将问题归纳一个,学生围绕着“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展开了积极地探索,很快“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呼之欲出。带着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充满了快乐,学生解决了疑难,品味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很享受这种质疑、释疑的过程。
第五步:结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省也。学习中不断让学生总结、反思、改正,建立数学模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学以致用的效果。
自主决定法: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篇4
故事分享:杳杳报考南科大
2010年正月,我到北京参加人大附中培训学习。当时朱清时校长应邀到会讲话,介绍南方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我用手机拍了朱校长发言的照片,发给正读高二的杳杳。
回家后,与杳杳一起查阅了南科大的信息,杳杳说想读南科大,我表扬杳杳有志气。3月份,杳杳在网络上找到了南科大官方网站,再次向我表明读南科大的愿望。我向来尊重孩子的意见,但读大学毕竟是人生大事,我一时吃不准。不久,杳杳告诉我,南科大计划8月份自主招生。我叫她先准备好自荐等材料,杳杳为此写了《我的科学理想》。想不到,原定8月份的招生沒了消息。
11月份,我正在上海参加培训,接到杳杳电话,她兴奋地说南科大开始招生了,决定报考。我特地赶回家,与杳杳深谈后,表示支持她。2011年春节前后,我带杳杳上北京参加笔试,再到深圳参加面试,杳杳顺利过关。
正月初六,杳杳接到了南科大的录取通知。我和杳杳就读南科大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讨论,杳杳表示“已经决定,绝不反悔!”我表示支持,杳杳欣喜不已。
家教建议: 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
一些家长喜欢对孩子指手划脚,随意发出指令要孩子服从,而孩子如果不能理解家长的意图,要么不服从,要么盲从,都具有危害性。家长应该从给予孩子选择权开始,逐步增加孩子的自主权,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判断,并能不断反思,培养成熟的理智。
让家里充满民主精神
孩子幼小时,家长就要讲道理。稍大些,凡事都要与孩子商量。在民主的家庭里,谁说得有道理就听谁的。由于孩子心智不成熟,许多想法会与大人不一样。但孩子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意志,如果习惯于被父母操纵,往往会形成懦弱的性格。
我有意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孩子俩与我商量时,我都会以长者身份耐心倾听,并提出建议供孩子参考,这样一来,他们有事都喜欢与我商量。有时孩子俩遇事决定不下,我就会帮助分析;还无法决定的话,我一般也不会代替决定。记得孩子小时,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决定,还常以扔硬币来选择。一次,杲杲想去超市,而奶奶建议不要去,杲杲决定不了,问我怎么办,我说“扔硬币”。扔了一次,面朝下:“不去”。一会儿,杲杲还想去,我说,再加扔两次,结果两次都朝上,杲杲决定“去”。让孩子“扔硬币”,既是游戏,也传递“自己的事不能都听他人”的思想。
引导孩子形成利弊分析思维
世界是多维的,所以对人对事都应该有多维的分析。孩子小时,思维能力不足,往往出现非白即黑的认识,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分析。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都会有不好的一面。常与孩子讨论,从多角度提醒,孩子的分析能力才会增强。
孩子俩小时喝的饮料以牛奶和水为主,我不是强压着孩子这样做,而是与孩子分析喝水和喝可乐的好处与害处。杲杲小学跳级后,杳杳心理有压力。后来孩子俩分析,跳级的好处有自信心强、名声好,但害处是个子太小容易受同学欺侮、难当班干部等。杳杳说,“我有几个好朋友,我不想跳级离开她们。”如此杳杳摆正了心态。
杲杲上少年班时才14岁,个子很小,老师建议先由家长陪读几年。杲杲分析,家长陪读,要花钱且影响爸爸妈妈工作,也不利于独立,但马上住校肯定受同学影响而睡眠不足,对身体健康会有害处。我说,身体健康最重要,钱不是问题,可以由爷爷奶奶陪读。杲杲就决定请爷爷奶奶陪读。两年后,杲杲身体素质有所改善,提出不要再陪读,我们尊重他的决定,16岁开始完全独立住校。
给孩子更多选择的权利
孩子都希望自主决定自己的事,这是天性,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有时需要给出几个方案,供孩子选择。哪怕只有一个方案,由孩子自己决定也是选择。如春天适宜带孩子外出游玩,如直接带孩子外出也无妨,而如果家长能问:“天气这么好,许多小朋友都到外边玩,你去不去?”孩子说“去”,就是选择。如果说“不去”,也是选择,家长不宜强制,可以先给孩子讲道理,再让孩子选择:“今天不去,那么是明天去还是后天去?”
我给予孩子俩充分的选择权。从幼儿时吃穿游戏,到少年时期的学习方式,就连填报高考志愿和选择专业,我都让孩子自己决定。2007年底,杲杲正读高二,他说想报名参加高考。我问他理由,他说,“想和蔡天西阿姨一样考少年班,如果考上,也做科学研究;如果考不上,明年高考更有经验。”我尊重他的意见,之后我带杲杲专程赴上海请教蔡笑晚先生。在蔡先生的鼓励下,杲杲安排了详细的超前学习计划。上线后,老师劝他别读少年班,若迟一年考极有可能考上清华北大,但杲杲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孩子意见与家长意见的统一
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孩子。教育要遵循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一味专制自然不好,而一味无原则的民主,也会害了孩子。要孩子听话并不是放弃选择。当孩子俩的选择与我的不一样时,我不会马上强制要求孩子服从,而是通过增加选择方案供孩子选择,或者以时间来等待选择的合理性。
孩子俩三岁后,我家电视开禁,但不允许孩子看规定之外的节目。记得因电视的吸引力很大,我母亲看电视时孩子俩也想看。我对他们讲道理,而孩子俩还是想多看。我设计了一个选择题:“如果奶奶看电视时,你们也看,爸爸会叫奶奶回老家,到时候没人做饭,我们就会饿肚子。你们说,看电视好还是不饿肚子好?”孩子俩异口同声说“不饿肚子好”。我说,“就照你们说的办。”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杲杲读初中时,自学能力已经相当出色,我希望他上午在校,下午在家自学。想不到,杲杲刚到中学因新鲜感和荣誉感,不同意我的建议。我说,“不急,慢慢来,以后再决定。”后来,杲杲因脚受伤,在家休息了半个月。我重新提出这个想法,杲杲表示同意,并说了理由。我说,“你真有主见,就照你说的办。”
自主决定更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的成长充满变数,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凡事都由家长决定,出了问题后,孩子自然都会把责任推给家长。一些家长喜欢包办代替,强制孩子做一些事,我觉得不仅吃力不讨好,而且很可能会使孩子形成不当的归因风格或埋怨他人的性格特点。自主决定会使孩子更努力,特别是因自主决定,孩子没有任何理由埋怨,会更利于责任心的培养。
孩子人生的路要由他们自己走,这既是基本人权,也是基本责任。尽管孩子的成长要由家长帮扶,但仅仅是帮扶而已,不能以任何理由而剥夺孩子的自主决定权,进而损害孩子的责任心。孩子学走路,先得由大人扶着,会走路之后要尽快放手,这个道理谁都懂。孩子的人格发展、孩子的学习都像学走路一样,家长不能“扶”得过多。
自主创新法 篇5
【摘要】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自主鉴赏
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是这样的:教师选用教参或其他资料上某一权威的鉴赏,原封不动或稍加改头换面给学生,这样学生获取的信息基本上是“一家之言”。就算老师有点改革意识,把多位名家的鉴赏思路“拿来”,看似信息量比较大,而实际上还不是学生的,只是重温别人的“鉴赏”。这对于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发掘他们探微索隐的潜能,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是很不利的。须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评论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行为,把鉴赏固化,岂非扼杀了学生“再创作”的激情?再说诗歌这种体裁本身,表达凝练,言简意丰,可以丰富充实的空间很大,学生活跃的思维,独出心裁的想象和联想,不愁无用武之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上指出:“诗歌散文的意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作品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作品的意蕴超过各部分的总和,这正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因此,‘教学建议特别强调: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据此,我认为,高一新课程“诗歌鉴赏”这一块的教学,应该打破以往“名家鉴赏”的模式,放开手脚,让学生们充分讨论、发言,以期达到“自主鉴赏,自有心得”的目的,真正做到是学生们自己在品评,玩味,而不是在咀嚼别人给予的所谓的“精华”。
下面我以一堂实践课为例具体讲解我是如何用自主鉴赏法进行诗歌教学的。
每一种新教法的尝试都有一个过程,应该循序渐进而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事实上,在高一新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之前,我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拿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诗歌作品做试验,让初窥门径的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愈来愈感兴趣,从而逐渐轻车熟路,登堂入室。下面试就一首诗歌举例说明。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学生们小时候就学过的一首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于这首诗的解读,以往老师讲解的时候,往往是这样的:“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心疼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是关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不错,宋诗是重视理趣,但是这种理趣往往是很含蓄地隐含于诗中的,如果仅仅把结果拿出来给学生,他们理解不够透彻,也少了些鉴赏的趣味。更何况,古代的诗歌“其文约,其辞微”,想表达的东西也许不是固定的,那么同学们对这首“老”诗是否有别样的解读呢?
我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指导学生逐句探微索隐,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尽可能地还原诗句的本来面目和诗人的写作意图:
1.什么情况下穿木屐?
2.又是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长出青苔?
3.“应怜”,“怜”有几种理解?
4.什么样的人住在“柴扉”里?作者去拜望的是老朋友吗?
5.“小扣”的时候作者是什么心情?
6.“柴扉”又是为什么“久不开”呢?
7.由第三句想象园子里的景象。
8.“一枝红杏”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味?
9.由题目“游园不值”你会想到什么?
10.作者全诗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11.这首诗的主旨我们可以有哪些反面的揣测?
这些思考题,有的是我拟出的,有的是学生们提出的,“给自己设置问题”作为鉴赏的第一个步骤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它给了学生一些想象的提示,同时也作了某种程度的限定,毕竟,课堂还不能完全开放,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该有所体现。
问题设置完毕,同学们都沉浸在思考之中。我们成年人思考问题常常容易有“思维定势”,事实证明,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要比成年人丰富得多。这从讨论的热烈程度就可以看出来。大家各抒己见。一改往日老师提问,“回音三两声”的沉闷气氛。同学们越讨论越有兴趣,发言也更积极。以下是部分精彩讨论:
“木屐,是古代的一种雨具,《红楼梦》里有一回贾宝玉夜访潇湘馆,就曾向林黛玉展示过他的斗笠,蓑衣和北静王送的棠木屐。说明作者去游园的时候,天正在下雨,或者是刚下过雨。有雨而出行,说明作者游兴正浓。”
“我认为这里的木屐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登山工具。咱们学过的李白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就是很好的例证。说明作者探访的地点在山上。”
“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木屐在这里就是一种鞋子,古代贵族穿革履或丝履,贫民穿草屦,而士人穿木屐,表现出一种与庸人不同的风度。有这样的雅客才配得上被探访的世外高人。”
“苔藓,多长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刚才同学说的,探访地点在山上有待商榷。”
“也不一定,山上浓荫蔽日,幽暗沁凉,也是苔藓的多生处。还有,下雨后苔藓会生长得很旺盛,这倒跟刚才所说的‘木屐是雨具互相印证了。”
“‘怜原来曾做‘嫌,意思是说园子主人怕来客踏坏了苔藓这一自然景致,因而对来访的客人不热情,甚至拒之门外。”
“园子主人如果爱护苔藓,就应该在外边再加一道防护,客人既已扣门,再说“怕”也已经于事无补了。我觉得这里的‘怜是“怜惜”,但是说得是作者自己,看到青葱细嫩的苔藓,却不忍着履,惟恐踏坏了它们。”
“由刚才同学说的‘怜惜我倒想到‘怜在古代的含义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的‘怜是‘爱的意思。试想,作者朴素的木屐上沾染了几点翠绿的苍苔,是多么可爱的一个细节!就算没见着主人,也不虚此行了!”
“哈,这倒有点‘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味了!不,应该是‘游园归来人蹄青!”
教室里发出一阵轻松,善意的笑声,为同学精彩的阐释和诙谐的调侃。讨论在继续:
“园子里住着的是一个品德高尚的隐士,他不慕名利,住着简陋的房子,从‘柴扉可知;他不爱交友,很少有人来到这里,因为在作者来之前,苔藓还是完好的!”
“我认为作者看望的是他的好朋友,‘久不开不是说明主人疏于见客,而是他根本不在家!他干嘛去了?从后门出去打酒买菜去了!”
这个同学的回答引起了一阵笑声。
讨论和复习并举,我让同学们用学过的诗句想象描摹一下园子里的景象,大家踊跃发言: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杂花生树,草长莺飞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
当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指导同学们概括本诗的主旨,把握作者的感情了。同样,诗歌主旨也是多样性的:
“‘一枝红杏出墙来,课本上说是指一切新生事物都是扼制不住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园子主人似乎是个保守派,禁锢了春天的生机。这与全诗的基调有点不相符……”
“是的,可否这样认为?‘一枝红杏正是这位高人逸士品行的象征?他虽然行事低调,不愿为人所知,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高风亮节自是蓬门荜户遮掩不住的!”
“嗯,有道理!但我想,如果园子里住的真的是一位女子的话,也同样可以理解为,‘红杏是她的象征,‘天生丽质难自弃,‘精华欲掩料应难。”
“对!这‘红杏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天性呀,就像杜丽娘所唱的‘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那么,年轻人的生机和活力是封建礼教禁锢扼杀不了的。”
“如果园子里住的是一位得道高僧的话,也不妨将满园春色与青灯古佛相映成趣。‘心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就算面对红杏满园,心里也不染尘埃。”
我为这个同学的别出心裁击节赞赏,他很兴奋,继续阐释:“我感觉这首诗颇有禅意,作者虽然‘不值,思想感情与其说是惆怅,遗憾,还不如说是另得圆满。”
“是啊,虽然没有遇到主人,也没进入园子,可是就如王子猷夜访戴安道,兴至而往,兴尽而归,何憾之有?”
“那么说,‘不值更胜‘值了?不然,倘若,宾主尽欢,呼酒表谊,岂不更妙?”
“我不那么认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事若求全何所乐?诗中的‘不值正是妙笔。”
“我同意,诗歌贵在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一下子说尽了,就没有了余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