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多发伤休克

2024-11-07

ICU多发伤休克(共4篇)

ICU多发伤休克 篇1

多发伤 (Multi Pletrauma) 是指在同一伤因的打击下, 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 其中之一即使单独存在创伤也可能危及生命, 它是急救创伤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严重多发伤则指至少有一个部位是致命伤的多发伤。多发伤是平时和战时均很常见的一种创伤, 据统计, 在战争时期发生多发伤的概率为4.8%~18.0%, 特殊情况下甚至高达70%。而平时多发伤多是由爆炸、车祸、高处坠落、塌方等事故或自然灾害等原因所导致, 而车祸是最大因素之一, 所占比例很高。严重多发伤的伤情都比较重且复杂, 损伤集中于头、胸、腹部等部位的多个重要脏器, 虽然发生部位和组合情况各不相同, 但伤情大都很严重, 休克发生率高, 低氧血症严重, 易发生感染和脏器功能紊乱, 治疗难度大, 死亡率也较高。所以及时而有效的抢救工作是挽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目前, 随着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迅速发展, ICU监护及治疗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对严重多发伤的患者在重症监护室 (ICU) 中采取救治的临床治疗效果以进行分析, 探讨ICU在多发伤监护及治疗上的作用, 现选择该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34例, 其中在ICU采取监护和治疗112例, 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 (Injury Severity Seore, ISS) , ISS>16分, 属于严重多发伤。选择该院急诊收治并入院监护治疗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34例, 其中男108例, 女26例, 男女比例4.15∶1。年龄16~69岁, 平均 (34.6±14.3) 岁。创伤原因:车祸伤:46例, 坠落伤25例, 工矿事故伤21例 (砸伤11例, 挤压伤10例) , 刀 (砍) 伤9例, 摔伤19例, 其他伤14例 (机器绞榨、群殴及爆炸等伤) 。创伤部位:头颈部伤为主68例, 多发性骨折24例, 胸、腹部伤为主42例。损伤部位2处43例, 3处26例, 4处35例, 5处及以上30例, 合并休克38例。

1.2 救治方法

1.2.1 急救措施

应立即评估患者伤情, 确定分类, 以抢救生命为首要目标, 采取急救措施, 对心跳骤停者立即予以有效的心脏按压, 必要时实施电除颤。对合并有开放性伤口者, 应迅速止血, 骨折处采用充分固定方式, 有手术适应症的应采用急诊手术治疗。在整个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和检测病情发展, 充分预见突发情况, 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或疏导。对暂无手术指征的严重患者送人ICU进行下一步的抢救治疗。

1.2.2 I CU监护及治疗

进入ICU的患者首先对于有大量体液损失的患者应补充液体, 进行积极容量复苏;然后立即进行心电、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及无创血压监测及必要的常规检测及分析, 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需要进一步进行手术治疗的积极安排实施手术。

1.3 数据记录

记录进入ICU监护及治疗患者与未采取ICU监护及治疗患者的死亡、致残人数, 计算死亡率与致残率, 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IC U监测中出现的问题情况

通过分析, ICU监护和治疗组中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13例,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 23例, 应激性溃疡伴出血17例;对应的治愈率分别为76.9%、56.5%及82.4%。见表1。

2.2 IC U监护及治疗效果对比

通过统计发现, 进入ICU监护及治疗后 (ICU组) 发生死亡率为10.7%, 致残率为18.8%;而未采取ICU监护及治疗 (非ICU组) 的死亡率为27.3%, 致残率为31.8%。见表2。

注:与非ICU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对多发伤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 但对下列情况的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存在即可确定为多发伤:头颅伤、颈部伤、胸部伤、腹部伤、骨盆等多处骨折、软组织伤。但是, 对生命不构成严重威胁的伤情如单纯的四肢骨折不伴休克或单纯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等情况一般来说并不属于多发伤范畴。多发伤的主要特点是伤情变化快, 会导致生理紊乱的出现, 在超急性期常常伴有大出血、休克等情况, 非常危险。多发伤的临床特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伤情变化快, 死亡率高。多发伤会严重影响机体生理功能, 易出现病情的突然恶化, 从而增加了死亡率, 死亡原因以严重的颅脑外伤和胸部损伤为主。 (2) 伤情严重, 休克率高。由于伤情严重, 伤处多, 且面积大, 易出血多等, 很容易引起休克。 (3) 伤情复杂, 容易漏诊。多发伤的伤情复杂, 数量多, 多数伤员不能述说伤情等原因导致漏诊概率加大。 (4) 伤情复杂导致处理矛盾。多处损伤往往导致手术次序上存在矛盾, 若无经验很容易弄错先后顺序从而错过抢救时机。 (5) 抵抗力低, 感染率高。多发伤员处于应激状况时易激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导致机体免疫功能, 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机体易感性增高。且伤口多是开放性的, 更容易感染。由于伤情重、变化快, 如不及时得到正确全面的诊断和处理, 易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严重多发伤在ICU监护及治疗中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严重多发伤由于致伤因子可同时或先后作用于人体多个部位、不同系统、多个器官, 易出现SIRS情况, 严重休克还可发展为MODS乃至死亡。除SIRS与MODS, 常见的内脏并发症还有应激性溃疡伴出血。该研究统计发现, 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13例,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 23例, 应激性溃疡伴出血17例;对应的治愈率分别为76.9%、56.5%及82.4%。可见一旦发生上述情况, 其治愈情况不容乐观, 所以早期的干预治疗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在ICU应加强与创伤外科医生的协作, 更重要的是维护重要脏器功能, 减少内脏并发症等的发生。同时还应该防治伤后继发感染。严重多发伤伤后继发性感染不但加重病情, 而且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ICU监护和治疗对严重多发伤的治疗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ICU可以争取到最佳的手术时机, 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病人度过术后危险期, 并能够通过监测而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这比在普通病房要有很大优势, 能够提高伤员的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该研究结果发现, 进入ICU监护及治疗后 (ICU组) 发生死亡率为10.7%, 致残率为18.8%;而未采取ICU监护及治疗 (非ICU组) 的死亡率为27.3%, 致残率为31.8%。在ICU监护及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低于未进入ICU监护及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ICU监护及治疗对严重多发伤的治疗及预后都产生重要作用, 可以有效提高伤员的救治效果, 从而产生满意结果。

参考文献

[1]杨维泽.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手术的评估与护理[J].急救护理, 2012 (9) :70-71.

[2]齐志伟, 于学中.多发伤的治疗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 2010, 30 (3) :208-210.

[3]Pate1R V, Delong W Jr, Vresilovie E J.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spinal injuries in the patientwith polytrauma[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4 (429) :348-349.

[4]刘向东.严重多发伤在ICU的诊治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11 (4B) :108-109.

[5]吴文友, 郑捍东.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ICU监护及治疗[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7, 5 (30) :429-430.

[6]庞荣锋, 谭燕苹.98例严重多发伤的ICU救治分析[J].医学信息 (临床医学版) , 2011, 10 (24) :119-120.

ICU多发伤休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78例, 其中男51例, 女27例;年龄23~62岁, 平均年龄为 (37.2±2.5) 岁。其中多发伤原因:交通意外39例, 高空坠击伤21例, 刀枪伤5例, 殴打伤13例。所选患者经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ISS) 均在18分以上。

1.2 方法

采用吸氧、补充血容量、升压、改善神经-血管功能等措施进行早期抗休克对症治疗, 具体内容如下: (1) 吸氧治疗:呼吸障碍患者, 选取正确体位, 常采用平卧位, 保障呼吸道通畅, 进行面罩或鼻导管吸氧, 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 机械通气辅助患者呼吸; (2) 补充血容量:患者由于大量血液流失, 血容量严重减少, 及早建立静脉通路, 进行输液、补充血容量恢复组织或器官血液灌注, 能够缓解失血性休克, 扩充血容量同时监测血压、尿量及中心静脉压变化[3]; (3) 升压治疗:多发伤患者常出现血压降低表现, 有效升压控制平均动脉压为65~70mmHg, 对升压治疗不理想者, 及早进行手术止血; (4) 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治疗:颅脑损伤者, 通过高渗晶体或胶体进行降颅压治疗, 髓神经损伤导致呼吸障碍及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者, 及时采用机械通气维持患者肺通气, 多巴胺等药物改善心脏供血功能[4]。

2 结果

所选78例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 其中7例患者伤情较重, 休克持续恶化抢救无效死亡;其余71例患者平均动脉血压于35min~3.5h内回升至55~65mmHg以上, 休克治疗得到成功复苏, 休克复苏成功率达91.0%;休克复苏成功后, 继续治疗5d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12例, 有4例患者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 67例患者成功脱离生命危险, 78例多发伤早期抗休克治疗总有效率为85.9%。

3 讨论

多发伤由于多个组织或器官遭受重创, 病情进展迅速, 患者机体在短时间内即可出现严重生理功能紊乱,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多发伤损伤部位较多, 伤情较单一组织器官损伤复杂, 临床诊断由于主治医师专业知识局限, 对其他科室领域疾病症状的诊断容易漏诊, 为患者治疗增加了危险隐患;其次多发伤患者机体受创后处于应激状态, 自身抵抗力降低, 当受伤部位伤口为开放性, 且面积较大或发生污染时, 患者感染发生率升高[6,7]。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增加治疗难度。有关多发伤死因调查研究发现, 早期发生死亡原因多为抗休克治疗失败, 因此, 加强多发伤早期抗休克治疗质量, 可为多发伤患者治疗争取更多治疗时间[8]。

总结本次多发伤患者早期休克治疗措施发现, 根据引发休克原因采用对症治疗方案, 如对呼吸功能障碍休克患者, 及时进行气道通畅处理, 可降低患者由于呼吸困难或窒息导致的死亡率;针对失血过多休克患者, 要及时扩充血容量, 维持重要组织和器官的血液灌注, 对血压降低者进行有效升压治疗, 可以缓解多发伤患者失血过多导致休克的病情进展;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所致休克患者, 髓神经损害发生呼吸肌障碍者, 及时采用机械通气维持患者肺部有效通气, 对颅压升高者, 进行高渗或胶体输液降颅压治疗, 能改善脑水肿症状的损害程度。根据不同原因引起休克, 进行有效治疗, 能够显著控制多发伤早期抗休克病情进展。

观察结果显示, 所选78例多发伤患者经早期有效抗休克治疗, 其中入院时伤情较重的7例患者, 抗休克治疗无效死亡;其余71例患者经有效对症抗休克治疗后, 平均动脉血压在短时间内上升至55~65mmHg以上, 表明休克复苏成功, 复苏成功率为91.0%;多发伤患者休克复苏成功后, 继续治疗过程中, 12例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经及时抢救治疗后, 有4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 剩余67例患者顺利脱离危险期继续接受治疗, 本次观察多发伤早期抗休克治疗总有效率达85.9%, 由此笔者认为多发伤早期积极有效抗休克治疗, 有助于改善患者休克恶化程度, 提高患者生存率。

综上所述, 多发伤患者早期实施抗休克治疗, 针对病因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早期有效的抗休克治疗, 能够显著控制病情进展速度, 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更多宝贵时间, 降低多发伤合并休克的死亡率。

摘要:目的:观察多发伤患者早期抗休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78例多发伤合并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抗休克治疗经验及效果。结果:78例多发伤患者经早期抗休克治疗后, 7例患者由于伤重休克恶化抢救无效死亡, 71例患者血压持续回升至5565mmHg (1mmHg=0.133kPa) 以上, 休克得到成功复苏;休克纠正后5d内12例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4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 其余67例患者成功脱离生命危险, 多发伤早期抗休克治疗总有效率为85.9%。结论:多发伤早期抗休克有效治疗, 能控制失血过多、呼吸障碍等原因引起的休克病情进展;有利于休克复苏成功的顺利进行, 提高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存活率。

关键词:多发伤,休克,复苏

参考文献

[1]贾天旗, 何仲清.严重多发伤189例急诊救治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 2013, 15 (2) :164.

[2]边慧敏, 王虹虹, 曾红.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刊, 2013, 48 (1) :36-39.

[3]姜嘉赢.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4) :159-161.

[4]雷李美, 黄增峰.参附注射液对多发伤合并休克的治疗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2, 19 (4) :206-208.

[5]潘海卿, 汤秋芳.多发伤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8) :4023-4025.

[6]王宏玲.严重多发伤106例护理体会[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2, 33 (2) :182-184.

[7]史加强.严重骨盆骨折为主的多发伤103例救治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2 (7) :597-599.

ICU多发伤休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47例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 车祸、坠落、斗殴等外因导致的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 (2) 受伤后8小时内入院患者; (3) 入院时的收缩压在 (40~90) mm Hg之间, 脉压差在 (7~40) mm Hg之间[3]。同时排除入院12小时内死亡病例。其中男性217例, 女性130例;年龄 (25~78) 岁, 平均 (36.8±1.2) 岁;交通伤201例, 坠落伤56例, 斗殴致伤90例;轻度休克 (休克指数在1.2~1.5之间) 150例, 中度休克 (休克指数在1.5~2.0之间) 170例, 重度休克 (休克指数在2.0以上) 27例;创伤解剖部位: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腹腔脏器损伤+长骨骨折患者53例, 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腹腔脏器损伤患者90例, 颅脑损伤+胸部损伤+长骨骨折患者86例, 胸部损伤+长骨骨折患者50例, 腹腔脏器损伤+长骨骨折患者68例。

1.2 救治方法

1.2.1 救治措施

患者入院后最快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或建立两条通畅的静脉通道, 保证扩容。同时进行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 开放气道, 采取仰卧位, 抬高患者双下肢, 给予保暖和氧气, 包扎伤口, 控制出血。了解受伤时间、原因及院前抢救措施等, 评估失血量和脏器损伤情况。

1.2.2 液体复苏

(1) 伤后8小时 (活动性出血期) 使用平衡盐液及浓缩红细胞进行复苏, 比例为2.5:1。监测心率、血压、尿量及患者意识状态, 控制收缩压在 (80~90) mm Hg范围内。 (2) 伤后 (1~3) 天 (强制性血管外液体扣钾期) 严格控制活动性出血。在心肺功能耐受前提下, 积极采取措施复苏。血压不回升者可给予低剂量高渗液 (200ml 7.5%氯化钠) 扩张血浆容量。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 其中, 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差异在P<0.05时差异显著。

2 结果

347例患者经急诊抢救后, 5例复苏期间血压不回升, 失去手术机会而死亡;342例患者接受急救手术治疗, 术中死亡3例, 术后5天内24例死亡, 其中6例因MODS死亡, 8例因内脏再破裂死亡 (3例门静脉, 5例脾破裂) , 6例因心肌梗死死亡, 4例因严重感染死亡。347例患者最终急救结果:318例经治疗后康复出院, 急救成功率91.64%, 29例死亡, 死亡率8.36%。其中重度休克患者死亡率66.67%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休克患者死亡率, 差异显著 (P<0.05) 。

注:1) ▲与轻度、重度休克组死亡率相比差异显著 (P<0.05)

3 讨论

目前, 我国尚无统一标准定义多发伤, 而通常将至少两处创伤统称为多发伤, 其中包括盆骨、胸部、颈部、腹部等伤害、四肢或全身广泛撕裂伤[4]。多发伤具有激发感染率高、休克率高、高代谢、高分解、MODS (多器官功能障碍) 发生率高等特点[5]。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坠落、车祸、斗殴、工伤等已经成为多发伤的主要原因[6]。目前关于复苏时机是液体复苏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课题。有研究[7]发现出血后的休克期患者骨骼肌、皮肤和内脏血管都会发生代偿性收缩以保证重要内脏器官的基本灌注压, 此时若进行液体复苏反而会降低生存率, 原因在于: (1) 活动性出血存在时提升血压会加重出血; (2) 液体复苏时血压升高可能破坏血凝块, 造成止血部位再出血; (3) 血压回升过程中会解除血管痉挛, 扩张血管, 由此不利于止血; (4) 液体复苏时大量液体会降低血液黏度, 加重出血。因此说, 选择液体复苏时机很重要, 否则会适得其反, 尤其是对于活动性出血患者不宜快速实施大量液体复苏, 应在彻底止血前仅给予少量液体维持基本需求, 待手术处理彻底后再实施大量液体复苏[8]。临床研究表明对于失血性休克的多发伤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效果明显优于即刻复苏方案。Bickell研究[9]502例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发现早期积极补液组患者存活率为62.00%, 明显低于延迟补液组患者存活率70.00%。Guzman等[10]研究发现延迟液体复苏能缓解出血速度, 提高抢救成功率。本组患者经适时液体复苏抢救后, 存活率91.64%, 死亡率8.36%, 主要死因在于MODS、脏器破裂、感染等, 其中重度休克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轻度、中度休克者, 差异显著 (P<0.05) 。总之, 对于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的关键在于早期手术, 控制出血, 适时液体复苏。

参考文献

[1] 唐锋, 蔡立峰.严重多发伤4 9例急救的回顾性研究[J].临床医学, 2010;30 (4) :23~25

[2] 敖日布, 刘玉青.急诊复合伤救治状况 (附3 1 2例分析) [J].中国医药导刊, 2008;10 (5) :703

[3] 吴恒义.创伤治疗中的内环境调节[J].创伤外科杂志, 2011;13 (6) :570~573

[4] 刘毅, 吕青, 张宏, 等.多发伤的临床特征与急救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 2009;26 (10) :30~31

[5] 郑昆仑.提高多发伤救治成功率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 2008;10 (8) :1261

[6] 钟连玉, 刘艳辉.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急诊控制措施回顾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2;14 (10) :106~107

[7] 王艳, 岳洪江.护士对创伤非控制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认知研究[J].护理研究, 2011;25 (27) :2465~2466

[8] 王曼, 宋雁宾, 张红.批量伤员医院内急救相关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 2008;15 (9) :33~35

[9] 任慧琴, 乔着意.创伤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 2010;13 (21) :2365~2366

ICU多发伤休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诊治8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传统处理组(一期手术后转入ICU) 和改良处理组(转入ICU后再一期手术),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5,明显代谢酸中毒症状(p H<7.25),体温<35℃,存在凝血功能障碍(PT>16 s、APTT>50 s),均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40例传统处理组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20.0~72.0岁,平均(45.0±6.0)岁,其中交通伤25例,坠落伤15例。40例改良处理组中,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21.0~73.0岁,平均(46.0±6.5)岁,其中交通伤26例,坠落伤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急诊救治方法

传统处理组:一期手术后转入ICU。患者入院后,根据创伤部位,联系相关科室,直接送入手术室,进行一期简略手术治疗,完成手术止血、控制污染等治疗目的,术后进入ICU复苏,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改良处理组:转入ICU后再一期手术。患者入院后,直接进入ICU,由ICU急诊医师进行抢救,再由专科医生进行一期手术治疗,完成手术止血、控制污染等治疗目的,术后再回到ICU复苏,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临床疗效(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恢复时间、住院天数、ICU入住时间)、不同受伤部位与病死率相关性、不同损伤程度与病死率相关性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与传统处理组相比,改良处理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恢复时间、住院天数、ICU入住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两组主要并发症为腹腔内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systemicorgan failure,MSOF)、腹腔感染及营养不良。改良处理组发生ACS 2例,DIC 1例,ARDS 1例,MOF 1例,腹腔感染1例,营养不良1例;传统处理组发生ACS 6例,DIC 4例,ARDS 3例,MOF 2例,腹腔感染2例,营养不良1例。与传统处理组相比,改良处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17.5% vs 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 不同受伤部位及损伤程度与病死率相关性

与传统处理组相比,改良处理组死亡率显著降低(5.0% vs 22.5%,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4~5个受伤部位、ISS值≥30时,其病死率均明显降低(均P <0.05),见表2~3。

3 讨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损伤程度由原发性损伤严重程度、机体应激反应、继发性损伤决定,而急诊救治的关键在于降低继发性损伤程度[4,5,6]。本研究中,与传统处理组相比,改良处理组患者直接转入ICU,经急诊救治后,再进行一期手术治疗,更加注重了生命的抢救和复苏,并且其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充分证实了改良救治模式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本研究中,与传统处理组相比,改良处理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表明改良救治模式可以迅速改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异常等症状,提高了救治的近期疗效。并且,改良处理组的住院天数、ICU入住时间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改良旧制模式的远期疗效也相对显著,并且ICU入住时机与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相关性。改良处理组7例并发症患者中,2例死亡,5例恢复(8.0%),而传统处理组18例并发症患者中,9例死亡,9例恢复(22.5%),表明改良处理组抢救,复苏率有所升高,这可能与直接转入ICU,及时抢救,专家手术,及时把握抢救、复苏时机有关。本研究中,与传统处理组相比,改良处理组在4~5个受伤部位、ISS值≥30时,病死率明显降低,表明多发伤患者损伤程度较重时,改良救治模式能够更快地抢救患者,降低病死率。

总而言之,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转入ICU后再进行一期手术的改良救治模式具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救治及转入ICU时机。方法 将该院急诊收治的8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处理组(一期手术后转入ICU)和改良处理组(转入ICU后再一期手术),每组各40例,对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不同受伤部位及损伤程度与病死率相关性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与传统处理组相比,改良处理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恢复时间、住院天数、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转入ICU后再进行一期手术的改良救治模式具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上一篇:园艺产品下一篇:自主创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