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休克治疗

2024-10-23

电休克治疗(精选8篇)

电休克治疗 篇1

电抽搐治疗 (ECT) 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 引起病人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 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改良ECT又叫醒脉通治疗, 是应用肌肉松弛剂与麻醉剂, 使病人在麻醉状态下接受电抽搐治疗。其并发症尤其是运动系统并发症少于传统电抽搐治疗。因此, 它的适用范围广, 安全性高。在国外和南方一些发达的城市广泛地运用, 但在本省由于人们对改良ECT的认识不够, 惧怕接受治疗后留下后遗症, 对治疗存在着很大的恐惧、担忧, 很多人不愿接受治疗。因此, 护理上还要开展大量的工作。现就2006年9月—2007年9月54例接受改良ECT治疗精神病人的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54例精神病人均为住院病人, 诊断均符合CCMD-3-R诊断标准。年龄22岁~46岁, 平均32岁;抑郁症18例, 精神分裂症29例, 躁狂症7例;高中及高中以上27例, 初中15例, 小学9例, 文盲3例;初次住院13例 , 再次住院41例;住院天数25 d~52 d, 平均28 d。

2 护理

2.1 治疗前护理

2.1.1 治疗前心理护理

治疗前护士可以向病人及家属简单地介绍治疗原理及安全性及治疗的目的、过程、效果、疗效, 向病人介绍改良ECT治疗的优点。让病人及家属了解改良ECT的副反应小, 而且可以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用量, 病人的耐受性好;也可以向病人介绍一些经过该治疗已康复的病人, 消除病人的顾虑, 增强信心, 配合治疗。

2.1.2 治疗前禁食禁水

治疗前禁食、禁水6 h~8 h, 因治疗时给病人行基础麻醉, 如禁食禁水时间短, 会造成病人呕吐, 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等。所以, 护士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让病人了解禁食、禁水的重要性, 使病人主动地配合, 避免未禁食禁水而延误治疗, 失去治疗的连续性影响疗效。

2.1.3 治疗前为病人测量生命体征

体温超过38 ℃, 脉搏超过130/min, 血压超过22/15 kPa, 不宜做此治疗。将结果填写在治疗单上, 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2.1.4 治疗前备好治疗用的物品

急救器械, 如开口器、舌钳、血压计、给氧设备、简易人工呼吸器、注射器、输液器。急救药品, 如呼吸三联针、升压药等。

2.1.5 其他

女病人询问是否处于月经期 (此时不宜做治疗) ;嘱病人排空大便、小便;让病人穿宽松舒适的衣服;取下病人的活动义齿、发夹、眼镜等一切金属物品, 松解领扣和裤带, 保持病人的头发清洁、干燥。另外, 治疗室应布局合理, 环境安静, 工作人员态度严肃, 接受治疗的病人应与其他候诊人员分开, 避免因观看后紧张、恐惧而拒绝治疗。治疗室应备有休息的床位, 供病人休息。

2.2 治疗中的护理

2.2.1 治疗中心理护理

为了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 护士应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在注射丙泊酚未发挥药效前, 护士应与病人交谈, 交谈的话题可以与治疗无关, 主要是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以减少病人的恐惧心理。

2.2.2 严防药液外渗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静脉注射药物时, 应选比较粗直的静脉。要经常检查有无外渗, 发现外渗及时更换血管。

2.2.3 观察病情

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 如出现麻醉意外或治疗并发症, 应及时配合医生急救处理。

2.2.4 保持呼吸道通畅

积极配合医生疏通病人呼吸道, 及时使用简仪呼吸器。注意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直至自主呼吸恢复。

2.3 治疗后的护理

2.3.1 休息

病人安排在安静的环境内, 绝对卧床休息。

2.3.2 病情观察

病人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呼吸道分泌物是否过多, 必要时请示医生处理。注意观察生命体征, 治疗后15 min、30 min、1 h、2 h生命体征, 以了解生命体征是否渐趋平稳。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3.3 避免意外伤害

病人转入病室后护士应继续观察病情, 可通过呼唤、对话或给予痛觉刺激以及病人是否睁眼或定位动作来判断病人的意识。病人意识尚未清醒, 有兴奋不安, 应为病人拉上床栏, 必要时给予保护。保护时注意肢体处于功能位置, 避免意外伤害。

2.3.4 饮食

病人意识恢复后1.5 h~2.0 h方可进食, 并在护士的严密观察下进食。饮食应以软食为宜, 防止因肌肉松弛、吞咽困难而噎食。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进食时要细嚼慢咽, 避免因饥饿难忍而狼吞虎咽, 导致噎食。

2.3.5 病人清醒后的心理护理

病人因治疗而引起的近期遗忘而不能回忆治疗前后的过程, 心理非常恐惧, 这时护士应耐心地向病人介绍治疗过程, 讲解为什么会出现近期遗忘的症状, 解除病人的顾虑。必要时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协助。

3 效果

通过护士的解释、安慰, 病人对整个治疗过程有了详细的了解, 知道在治疗这段时间内没有记忆是正常的, 对身体及记忆力没有损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恢复, 减少了病人因突然不能回忆刚才发生的事情感到恐惧而拒绝下一次的治疗。本组54例病人通过护士的心理安慰和解释, 均主动配合治疗。主动配合护士在治疗晨禁食禁水, 使治疗按计划有序地进行下去, 增强了治疗的连续性, 提高了疗效, 缩短了疗程, 减少了住院天数, 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通过有效的护理, 减少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54例病人均未发生吸入性肺炎、骨折及呼吸停止时间过长等不良反应。病人的精神症状缓解迅速, 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减少了抗精神病药物的用量, 明显地减少了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

4 体会

通过护士的健康宣教, 家属及病人易于接受, 消除了家属及病人的恐惧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接受改良ECT治疗精神病病人及家属心理状况良好, 病人及家属对改良ECT认同感较好。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还有一部分病人及家属通过反复的宣教、解释也不能接受改良ECT的治疗。主要原因是对疗效不肯定和惧怕后遗症。如何让这一部分人接受治疗还有待于研究。

电休克治疗 篇2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精神分裂症;治疗;护理

在临床上精神分裂症疾病属于难治性精神病的一种,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可使精神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使疾病的临床治愈率显著提高[ 1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技术具体指的是以一定的电流通过患者大脑,使其意识完全丧失,并导致出现痉挛现象,从而达到对疾病进行治疗的目的的一种方法[2]。本次研究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疾病的患者应用无抽搐电休克方案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年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40例患有精神分裂症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2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年龄为22~57岁,平均年龄(34.9±1.5)岁;精神分裂患病时间1~18年,平均患病时间(4.4±0.9)年;患者体重44~81kg,平均体重(58.3±3.6)kg;治疗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4.7±1.4)岁;患精神分裂时间1~19年,平均患病时间(4.3±0.8)年;患者體重43~80kg,平均体重(58.2±3.7)kg。上述四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病情经临床综合诊断后确诊为精神分裂症;②排除患者合并患有其他精神类疾病的可能;③患者精神分裂症患病时间在20年以内;④患者年龄在20~60岁之间;⑤患者自愿选择接受药物治疗;⑥用药期间患者依从性良好;⑦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患者病情经临床综合诊断后没有确诊为精神分裂症;②患者合并患有其他精神类疾病;③患者精神分裂症患病时间在20年以上;④患者年龄在20岁以下,或在60岁以上;⑤患者不愿选择接受药物治疗;⑥用药期间患者依从性不理想;⑦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 方法

采用常规精神分裂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治疗,具体措施包括:(1)治疗前:①心理干预护理;②麻醉访视;③治疗室准备;(2)治疗中:①帮助患者选择合适舒适的体位;②对生命体征各项指标进行监测;(3)治疗后:①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② 选择合适体位;③饮食护理;④心理干预;⑤健康宣教[3]。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恢复正常的时间、治疗方案实施期间不良反应的人数、药物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精神分裂症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精神分裂症状彻底或基本消失,精神状态和社交能力恢复正常,能够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有效:精神分裂症明显减轻,精神状态有显著好转,基本可以与他人进行正常沟通;无效:治疗后精神分裂病情没有实质性变化[4]。

1.7 数据处理方法

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和药物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案护理后,(21.84±3.67)d精神状态完全恢复正常,药物治疗计划共计实施(33.97±4.15)d;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方案护理后,(17.96±3.24)d精神状态完全恢复正常,药物治疗计划共计实施(28.18±3.11)d。两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精神分裂症病情治疗效果详见表1。

2.3 治疗方案实施期间不良反应人数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期间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期间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对精神分裂症疾病进行快速、安全、有效治疗的一种方法,该方案实施后奏效速度快、疗效显著,可以使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对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实施良好心理沟通,是该项治疗计划顺利实施并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熟悉相关的治疗流程,紧密配合治疗;治疗后应该重视患者心理、饮食、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护理,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处于平稳状态[5]。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佰奎等. 现代麻醉学[M].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01-502.

[2]周小东. 现代电抽搐治疗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46-247.

[3]涂亚莉,顾桂英.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病人护理[J].护理研究,2010,22(7B):1824-1825.

[4]高秉琴.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护理干预措施[J].医学信息,2010,18(15):134-135.

电休克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 (1) 符合精神分裂症偏执型诊断 (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诊断标准) [5]; (2) 具有MECT治疗适应证; (3) 年龄20~50岁, 男女性别不限; (4) 病程小于3年; (5) 入组前60 d未进行MECT治疗; (6) 得到患者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脑器质性及症状性精神病,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等; (2) 哺乳及孕妇期妇女; (3) 有麻醉药物过敏史者。将2013年1-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符合纳入条件的51例患者, 按照入院顺序依次将其分为MECT组和非MECT组, MECT组24例患者中, 男11例, 女13例, 年龄20~35岁, 平均 (26.2±8.4) 岁, 病程1~3年, 平均病程 (2.7±0.9) 年。非MECT组27例患者中, 男12例, 女15例, 年龄21~36岁, 平均 (26.8±9.7) 岁, 病程1~3年, 平均病程 (2.9±0.8) 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MECT组采用MECT治疗, 非MECT组采用常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MECT治疗前3 d, 1次/d, 以后隔天1次, 7~10次为一疗程。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检查精神症状[6], 1个月后检查连续作业测验 (CPT) 、威斯康星卡片分类 (WCST) 、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RC) 评定认知功能, 非MECT组治疗也同时进行相应检查。MECT治疗采用思倍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5000 Q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PANSS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经PANSS评分, 其治疗后基础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MECT组的阳性症状分和PANSS总分均明显低于非MECT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2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经WCST、CPT、WAIS-RC等认知功能测查, 其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P<0.01;△与非MECT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不少研究显示, MECT对治疗各类精神病患者, 尤其是一些自伤自杀、伤人毁物症状明显的患者可及时控制症状, 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7,8,9]。而MECT是否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损害却报道不一[3,4]。

有研究提示, MECT后可出现两阶段效应, 一是即刻反应, 此时患者记忆明显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 其认知功能明显较差。经1~2周后患者注意、记忆以及认知功能才逐渐恢复。MECT治疗对患者认知功能尤其是记忆、操作技能有短暂的影响, 但为可逆性的影响[10]。Nurminen等[11]研究后提示, 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存在有认知功能损害的情况, 其中又以执行功能障碍损害程度最为明显。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于认知功能虽然有改善, 但对于既往有关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总记忆水平及抽象思维能力有无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尚未有一致的结论, 而MECT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注意力会增强, 认知功能也会随着MECT治疗得到进一步改善。笔者在患者MECT前和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认知功能评定检查, 其时间跨度避免了抽搐发作后的即刻效应影响, 因此, 结论可能更有说服力。本组研究资料显示, MECT比常规药物治疗在对抗阳性症状、降低PANSS总分上更明显。在认知功能方面, 由于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与评估方法, 故笔者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 (WCST) 、连续作业测验 (CPT) 、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来了解患者注意、记忆、抽象思维、整合以及执行功能情况对其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显示MECT后患者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总错误数减少, 总正确数增多, 连续作业检查错误数、漏报数等几项指标均似有改善, 但与治疗前和非MEC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此结果虽未显示MECT对患者认知功能有改善, 但仍提示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无负面影响的证据。

综上所述, MECT对精神分裂症治疗安全有效, MECT疗程后与患者基础时认知功能比较未见明显影响。本研究样本量偏小, 建议扩大样本进行更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ECT)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顺序依次分为MECT组和非MECT组, MECT组采用MECT治疗, 非MECT组采用常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1个月后作认知功能检查评估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PANSS评分, 其治疗后基础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MECT组的阳性症状分和PANSS总分均明显低于非MECT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治疗前后经WCST、CPT、WAIS-RC等认知功能测查, 其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ECT对精神分裂症治疗安全有效, 对患者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

电休克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 新收住入院治疗的86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与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3例, 男23例, 女20例;年龄22.5~63.4岁, 平均 (48.6±4.4) 岁;病程6~38年, 平均 (9.0±3.5) 年;研究组43例, 男24例, 女19例;年龄22.6~62.8岁, 平均 (47.9±4.2) 岁;病程7~41年, 平均 (10.0±4.4) 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符合精神和行为障碍国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10版 (ICD-10)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以及均符合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概念, 即过去5年内对三种药物剂量和疗程适当的抗精神病药物 (三种中至少有两种化学结构是不同的) 足量足疗程治疗反应不佳;或不能耐受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即使有充分的维持治疗或预防治疗, 病情仍然复发或恶化, 且可耐受无抽搐电休克或氯氮平治疗, 均可完成本研究的治疗方案及PANSS评分的患者[2]。排除严重躯体疾病, 入院前1个月未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氯氮平治疗, 初始使用剂量为25 mg/次, 2~3次/d, 根据患者的反应逐渐滴定剂量, 治疗1周左右, 滴定到治疗剂量, 治疗剂量为300~500 mg/d。

1.2.2 研究组

在氯氮平治疗的基础上, 结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仪器选用美国生产的醒脉通多功能电痉挛治疗仪, 选择LOW0.5模式, 安放颞叶双侧电极, 依次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 丙泊酚1.5 mg/kg, 生理盐水冲管后快速推注氯化琥珀胆碱 (男性0.6 mg/kg, 女性0.5 mg/kg) , 待肌松完全后按年龄选取能量百分比通电治疗。根据滴定法确定电流刺激强度, 每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少于15 s, 每疗程6~12次, 每周治疗2~3次。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 (PANSS) 评分, 根据副反应量表 (TESS) 评分、改良韦氏记忆量表 (WMS) 评分, 综合评价无抽搐电休克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PANSS由阳性量表 (7项) 、阴性量表 (7项) 、一般精神病理量表 (16项) 组成, 每项评分范围为0~7分;TESS由严重度、症状和药物的关系、采取的措施组成;WMS评分因子为再认、图片、联想、背数记忆[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包处理实验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对比

对照组和研究组均无脱落的病例, 均可完成本研究的治疗方案及PANSS评分;治疗后, 研究组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PANSS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且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P<0.05

2.2 两组患者的TESS评分对比

治疗期间, 研究组的平均TESS评分为 (3.14±1.47) 分, 对照组的平均TESS评分为 (2.78±1.24) 分, 两组患者的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研究组患者的WMS评分

在研究组患者的WMS评分中, 治疗结束后14 d时, 研究组患者的再认、图片、联想、背数记忆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 ;治疗结束后28 d时, 研究组患者的再认、图片、联想、背数记忆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上, 单纯采取药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不欠, 病情容易复发, 需联合物理疗法, 进一步提高疗效。无抽搐电休克作为常见的物理疗法, 对大脑进行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 通过引起皮层广泛放电, 意识丧失, 从而达到控制症状的效果[4]。近年来, 无抽搐电休克逐渐成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首选治疗方法, 可明显缓解患者的阳性症状。一些研究认为,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抵抗, 结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可协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在本研究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 将电极放置额叶, 可不引起癫痫发作, 且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 调整刺激强度、频率及疗程, 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降低毒副反应。此外, 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 采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 还有利于提高疗效、安全性, 减少毒副反应[5]。

本研究中, 对照组采取氯氮平治疗, 氯氮平作为公认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经典药物, 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其各亚型均具有疗效;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采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后, 研究组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PANSS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且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无抽搐电休克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确切,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记忆功能损害作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最常见并发症, 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江慎辉等[6]研究认为, 记忆功能损害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过程中引起的前额叶功能紊乱有关。此外,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期间, 记忆功能损害与治疗强度具有相关性[7]。通过本研究可知, 治疗期间, 两组患者的TE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且研究组患者的WMS评分中, 治疗结束后14 d时, 研究组患者的WM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28 d时, 研究组患者的WMS评分与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提示无抽搐电休克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功能影响具有暂时性、可逆性。

无抽搐电休克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确切,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治疗副反应发生少, 对患者的记忆功能影响具有暂时性、可逆性, 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王有斌.喹硫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 2012, 18 (22) :133-134.

[2]江开达.精神病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37.

[3]张继兰.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2, 6 (12) :30-31.

[4]何堂礼.帕利哌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5, 14 (10) :119-120.

[5]李耀东, 唐立岩, 宋志文, 等.无抽搐电休克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 34 (2) :135-137.

[6]江慎辉, 黄声江, 魏利群, 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4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27 (17) :57.

电休克治疗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确诊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3例, 其中男30例, 年龄16~71岁, 平均 (45.14±10.02) 岁;体重53~98 kg, 平均 (63.2±11.13) kg;女23例, 年龄17~69岁, 平均 (44.53±12.19) 岁;体重41~83 kg, 平均 (58.24±13.28) kg。

1.2 入组条件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3 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入组前均经过3 种或以上传统抗精病药物, 每种药物治疗均在6个月以上, 剂量充分但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排除其他躯体疾患, 无乙醇及药物依赖;总病程在3年以上;PANSS 总分在60分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MECT适应症, 无明显禁忌症。

1.3 联合治疗前药物治疗情况

联合用药前, 48例以氯氮平治疗为主, 剂量350~500 mg/d, 平均 (325±68) mg/d;3例以氯丙嗪治疗为主, 剂量350~500 mg/d, 平均 (332 ±98) mg/d;2例以利培酮治疗为主, 剂量1~4 mg/d, 平均 (3±1) mg/d, 本组有48例患者联合用药。

1.4 MECT治疗方法

MECT治疗时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剂量不变。医师按照双颞侧治疗法接好治疗电极、探测电极, 并测量电阻 (500~3000欧母) 。MECT治疗前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 然后静脉注射异丙酚2~4 mg/kg, 诱导麻醉至患者眼球固定并对呼唤无反应后, 静脉注射0.2%氯化琥珀酰胆碱50~80 mg (1.0~1.5 mg/kg) , 可见患者口角或面颊部有肌纤维呈束抽搐, 经过数分钟后, 患者四肢肌束震颤结束, 即通电治疗。通电结束时给予面罩气囊做加压人工呼吸, 至自主呼吸恢复。一般作MECT治疗9~16次为一个疗程, 隔日1 次, 每周3 次。MECT采用美国美可答公司生产的思倍通多功能电痉挛治疗监测仪。

1.5 疗效评定

采用联合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4周、第12周末的PANSS评分差值评估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 (TESS) 评定不良反应;采用龚耀先修订的韦氏记忆量表 (WMS) 中的4个项目 (再认、图片、联想及背数) 于联合MECT治疗前及治疗第1天、第1周、第2周末进行记忆测定。以PANSS 总分减分率判定临床疗效, ≥50%为有效, <50%为无效。总分减分率=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 (治疗前总分-30) ×100%) [2]。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中完成, 并进行t检验及χ2 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联合MECT治疗后疗效情况

治疗第1周末3例 (5.6%) 有效;第4周末14例 (26.4%) 有效, 12 周末26例 (49%) 有效。治疗12周后总有效率81.1%。

2.2 联合治疗前后PANSS评分差值情况 (见表1) 。

表1可见, 经治疗后PANSS评分均明显下降, 而且随治疗时间延长, 下降越明显。经过χ2分析, 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5。

2.3 联合MECT治疗前后WMS评分差值情况见表2。

注:▲经过卡方分析, 第1天WMS评分与治疗前及其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表2可见, 治疗后第1天WMS评分明显下降, 而1周以后逐渐恢复, 除了第1天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外, 其他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2.4 副作用

MECT治疗前后神经系统、心血管检查及肝功能异常、流涎及体质量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P>0105) 。

3 讨论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问题一直是困扰精神药理学家和精神科临床医生的一个重大课题, 到目前为止, 抗精神病药的种类增加了许多, 但仍有一部分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抗精神病药反应欠佳[3]。MECT对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症状群有较好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讨MECT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疗效及临床安全问题。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ECT) 是患者在麻醉下给予肌肉松弛剂, 然后实行短暂定量的电流刺激大脑, 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是近年来用于治疗精神障碍的一种新方法, 具有安全性较高、起效较快、疗效较好的特点。MECT的作用机制复杂, 目前尚未明确, 一般认为MECT的作用机制是多途径的, 是对多受体的全面协同作用, 随之使中枢神经递质达到相对平衡[4]。本组研究中通过计算PANSS 总分减分率来判定临床疗效, 其中第4周及第12周末有效率分别为26.4%及49%, 而疗程结束后总体有效率为81.1%。并且, 本研究对通过各组PANSS评分差值变化研究发现, 随着疗程的延长, PANSS评分下降越明显, 疗效越显著, 且有统计学差异, 这充分说明MECT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确切的疗效。

电休克治疗技术在精神科治疗领域的应用已有近70 年的历史, 在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症状方面有着其他方法无可替代的作用, 通常认为MECT安全性高, 无严重不良反应, 可能少数出现短暂性记忆障碍[5], 但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还不成熟。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第1天后的WMS评分明显下降, 其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 WMS评分均逐渐恢复, 治疗后第1周末已恢复至治疗前水平, 统计学分析表明, 除了第1天后的WMS评分与治疗前WMS水平有统计学差异外, 其余两侧WMS平均均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 这进一步印证MECT治疗只会引起短暂的、可恢复的记忆障碍, 在治疗1周后其记忆力基本能恢复到治疗前水平, 这充分说明MECT在临床应用中是十分安全的。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确诊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3例, 所有患者在原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并于联合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4周及第12周统计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副反应量表及韦氏记忆量表, 从而反应治疗疗效及副作用情况。结果经治疗后PANSS评分均明显下降, 而且随治疗时间延长, 下降越明显。经过卡方分析, 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第1天WMS评分明显下降, 而1周以后逐渐恢复, 除了第1天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外, 其他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原有抗精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确切疗效, 且副作用少, 不良反应小, 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参考文献

[1]孔庆梅, 周沫, 刘琦, 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长期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21 (2) :139-141.

[2]方积乾, 陆盈.现代医学统计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50-209.

[3]Citrome L, Bilder RM, Volavka J.Managing treatment2resistant schizophrenia: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Psychiatr Pract, 2002, 8:205-215.

[4]潘能荣, 杨小男, 张承安, 等.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5, 15 (2) :75-78.

电休克治疗 篇6

关键词:现代电休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

20世纪5 0年代初, 精神病学领域采用的现代电休克治疗 (MECT) , 因使用了肌肉松弛剂, 而减弱了心肌收缩强度, 见少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使其适应范围明显扩大。近年来, 精神分裂症在国内医院精神科临床应用中主要运用MECT治疗法治疗, 我院在治疗顽抗性精神分裂症 (TRS) 时采用MECT联合抗精神病症药治疗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故对此予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44例患者进行医治, 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 (CCMD-3) 诊断标准;同时要保证在犯病期间服用至少4种抗精神病类药物, 其中3种是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 服用的药物治疗期间不能少于2个月, 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 (PANSS) 总分>70分, 无其他病症, 属于MECT技术治疗范围类的精神病症, 无明显改善且服用剂量充分的患者。患者在治疗期间要做常规的身体检查并禁烟禁酒, 不使用其他的治疗精神病药物。家属同意并知情签字。

入组45例, 男30例, 女15例;年龄19~62岁, 平均 (47.2±9.8) 岁;病龄6~41年, 平均 (24±10.7) 年;住院次数1~11次, 平均 (3.8±2.5) 次。做MECT次数8~18次, 平均 (12.6±4.8) 次。MECT治疗前有3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氯氮平药物治疗为主, 服用剂量为每日160~460mg, 每日3次, 平均每日服用量为 (280±95) mg;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服用利培酮类药物治疗为主, 服用剂量为每日2.5~6.5mg, 每日3次, 平均每日 (3.5±0.9) mg, 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服用氯丙嗪药物治疗为主, 服用剂量为每日350~500mg, 每日3次, 平均每日 (398±71) mg。MECT治疗时原服用的抗精神病药剂量不变。

1.2 方法

1.2.1 MECT技术是采用美国SPECT公司生产的醒脉通牌多功能电痉挛治疗监测仪。

精神病分裂患者在使用MECT技术前先进行静脉注射使用阿托品0.5mg, 在注射丙泊酚 (按1.8~3.8mg/kg计量) 直至精神病分裂患者眼球固定为止, 睫毛反应消失。在进行静脉注射1.9%的氯化琥珀胆碱70~80mg并及时给精神分裂患者带好面罩气囊进行辅助人工呼吸, 当精神分裂患者四肢肌束震颤结束后, 便可通电治疗。

1.2.2 治疗效果评定。

运用副反应量表 (TESS) 检测疗效系统检测不良反应, 分别在精神分裂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2个月后进行检测。同时采用龚耀先修订的韦氏记忆量表 (WMS) 中的4个项目 (背数、联想、确认、照片) 进行记忆检测, 对于患者在MECT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两月内进行检测。疗效以PANSS总分下降率评定疗效, ≥78%为痊愈, 55%~78%为疗效显著, 26%~50%为良好, <26%为无效。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资料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疗效

MECT治疗后1周3例 (6.67%) 有效, 4周后12例 (26.67%) 有效, 12周后22例 (48.87%) 有效, 总有效率82.14%.

2.2 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

合并MECT患者在治疗前与各治疗阶段的阴性症状分、阳性症状分、PANSS总分以及一般精神病理分对比有差异性, 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 (P均<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

2.3 合并MECT治疗前后WMS评分比较

合并MECT患者治疗前后的四项评分相比, 患者治疗的最后1天和治疗前相比评分降低显著 (P<0.01) , 但是, 患者在治疗的前两周的四项评分和治疗前的评分差异性不大 (P>0.05) , 由此我们推论:MECT对记忆具有暂时性的影响,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

2.4 不良反应

MECT治疗前后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心电图、锥体外系征、体重增加、流涎、头晕、恶心、头痛。而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情况会随着药物剂量而变化, 剂量减少,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就降低。

3 讨论

精神科临床上的主要难题中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为主要课题, 精神病患者中大约有33%的精神病症患者属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他们对药物的治疗方式反应效果差或完全没有效果, 甚至恶化[1]。合并MECT是一个较好的治疗方法[2]。近年报导显示, MECT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疗效[3,4]。本研究患者合并MECT后, PANSS评分明显降低, 4周及12周有效率分别达26.67%与48.87%, 总有效率达82.14%.说明MECT治疗方法可以加强对难治性精神病患者的病症有显著效果。观察发现, 精神病患者在MECT治疗后, TESS检测没有明显变化, 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安全性高。

对于MECT的并发症,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影响, 其研究结果表明各不相同。研究表明MECT技术能引起患者的对最近一段时间的记忆障碍。但是可以改变, 经过3~4d便可恢复正常。所以MECT技术对精神分裂患者的记忆功能没有影响。本研究发现MECT对难治性精神病患者的记忆是有影响, 但是暂时的、可逆的, 在治疗结束后两周内便可恢复。

目前, 我们研究表明现代电休克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效、安全, 不良反应少, 是值得推荐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Citrome.L, Bilder RM, Volavka J.Managing treatment resistant schizophrenia: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J Psychiatr Pract, 2002, 8 (4) :205-215.

[2]Remington G, Saha A, Chong SA, et al.Augmentation strategies inclozapine-resistant schizophrenia[J].CNS Drugs, 2005, 19 (10) :843-872.

[3]丁元富, 郑士全, 宋长海.利培酮与现代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近期疗效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 2007, 20 (6) :397-398.

[4]曾宪茂, 廖英.氯氮平合并改良MECT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 2010, 22 (2) :95.

[5]潘能荣, 杨小勇, 张承安, 等.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的疗效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5, 15 (2) :75-77.

电休克治疗 篇7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护理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ECT) 是在传统电休克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 引起患者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 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精神科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适量的脉冲电流刺激, 使大脑皮层广泛性放电, 促使脑细胞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反应,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该法在通电前先给予静脉麻醉和肌肉松弛药, 通电后不导致全身性强直阵发型发作。发作终止时立即给予吸氧、人工呼吸, 直至恢复自主呼吸为止。MECT是以达到扩大适应证范围、减少并发症的新型治疗方法, 对抑郁状态、紧张症和极度兴奋、躁狂等重性精神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该方法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 患者无恐惧感, 并发症少。治疗过程需2名精神科医生、2名护士、1名麻醉医生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我院2009年-2010年共治疗30例精神障碍患者, 通过对其进行治疗前、后的精心护理, 降低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风险, 每次治疗安全性达到99.99%。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8月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病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5例, 女5例, 抑郁症15例, 紧张症12例, 精神兴奋3例, 年龄20~45岁, 平均年龄32.5岁, 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心电图、胸片、血常规和血生化等) , 排除其他躯体疾患, 无MECT禁忌证, 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MECT治疗, 以6~12次为一疗程。电休克治疗仪为美国鹰赛公司出品的醒脉通Ⅳ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

2结果

30例患者治疗均顺利完成, 无1例因护理不到位而影响治疗。治疗后出现嗜睡1例, 头昏、无力2例, 纳差1例, 全身肌肉疼痛5例, 在严密监护、精心护理和对症处理后皆恢复正常, 无1例出现继发性呼吸抑制和跌伤等现象。

3护理

3.1 治疗前的护理

3.1.1 心理护理。

MECT治疗是我院新开展的治疗项目, 患者及家属虽有所闻但无系统性了解, 对治疗中是否安全、疗效的好坏、治疗后是否出现后遗症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顾虑和担心而不愿接受治疗。因此, 医护人员首先要热情、诚恳的与患者及家属接触沟通, 耐心细致地介绍治疗的目的、过程、效果、疗程及优越性, 必要时通过放映治疗录像, 让他们对该治疗有全面的认识和详细的了解, 以解除紧张恐惧心理, 取得信任, 争取主动接受治疗。其次,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性别、文化程度、社会角色的不同, 找准心理问题, 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保障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接受治疗。

3.1.2 环境的准备。

电休克治疗室应清洁、整齐、布局合理, 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以利工作顺利进行。休息室和候诊室临近治疗室但各自分开, 以防患者观看后紧张、恐惧, 拒绝治疗。无条件的医院也应用屏风遮挡。

3.1.3 用物的准备。

准备治疗床、橡皮布、急救箱 (箱内备有急救药, 如尼可刹米、阿托品等) 、注射器、皮肤消毒用物、止血带、舌钳、开口器、压舌板、氧气、电动吸引器、毛巾、牙垫、弯盘、食盐水、电疗机、电插座、橡皮手套[2]。

3.1.4 患者准备。

治疗前应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生化检查及心电图、脑电图、胸部X光片, 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禁忌证;患者穿宽松舒适的衣服;治疗前停服抗精神药1次, 12h内不要用安眠药和抗癫痫药。治疗一般在清晨空腹时进行, 需禁食、禁水8 h。若急需治疗时, 也应在饭后2~3h胃排空时为宜。以免治疗中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也可避免窒息、喉痉挛发生。治疗前保证排空大小便;取下假牙、眼镜、发夹等金属物品, 松解裤带及颈胸部纽扣等[3];女患者禁擦口红和指甲油;对欠合作患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暂时隔离或专人陪伴。治疗前30min常规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若体温>38℃、脉搏>130次/min、血压>22/15kPa, 不宜做此治疗。首次治疗前测体重。由病房护士送患者到MECT治疗室。

3.2 治疗中的护理

3.2.1 医务人员要言语温和, 态度和蔼可亲。

3.2.2 体位:让患者仰卧在治疗台上, 四肢自然伸直, 将心电、脑电、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的电极贴在患者的头、胸、手指。

3.2.3 建立静脉通道配合治疗用药: (1) 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点滴0.9%氯化钠250ml, 并连接三通管以便于治疗中用药。 (2) 根据患者的基础心律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 (3) 按照医嘱静注麻醉药丙泊酚1~2mg/kg, 并给予加压面罩吸氧。观察麻醉药的反应。 (4) 待睫毛反应消失后按医嘱快速静脉注射肌松剂琥珀酰胆碱1~2mg/kg。 (5) 当患者全身肌肉松弛, 自主呼吸停止时, 医生根据年龄、体重不同按能量百分比进行脉冲电刺激治疗。

3.2.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治疗过程中,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及对麻醉药肌松剂的反应并详细记录, 及时向治疗医生汇报。

3.3 治疗后的护理

3.3.1 治疗室护理:

治疗结束后让患者继续在治疗室观察15~30min, 待自主呼吸恢复后将患者推到复苏区, 置于带护栏的床上平卧或侧卧, 头偏向一侧, 继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口腔情况及口腔分泌物, 防止舌后坠堵塞气道。护士可通过呼唤、对话或给予痛觉刺激以及患者是否睁眼或定位动作来判断患者意识程度[4], 若出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等情况, 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理。

3.3.2 回病房护理:

待患者意识完全恢复、无明显的不适感后, 将患者送回病房继续观察治疗后反应。若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 属短暂性的, 不必特殊处理, 给予解释, 有短暂记忆障碍时, 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可在治疗结束后1周内恢复, 以消除其顾虑, 稳定情绪, 确保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做好治疗后的详细记录。

3.3.3 饮食护理:

治疗后2h内禁食, 午餐给予流食或半流食, 晚餐根据患者情况可进半流食或普食;进餐时要看护好患者, 观察吞咽反应, 防止呛咳以防发生意外。

3.3.4 治疗后护理:

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 让患者表达治疗的感受, 治疗后的反应, 对MECT治疗的认识等, 观察精神症状的缓解情况,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娱乐活动。

3.4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3.4.1 呼吸停止。

治疗中抽搐停止20~30s后未见自主呼吸恢复, 经人工呼吸仍无好转者, 应立即进行抢救,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

3.4.2 骨折与脱臼。

脱臼以下颌关节较为多见, 常因操作者保护不当所致。骨折以胸椎中上段压缩性骨折较易发生, 多因患者卧位不当造成。在操作过程中应按常规执行, 安排好患者的体位, 保护好患者。

3.4.3 吸入性肺炎。

多因治疗前进食或呕吐物、口腔分泌物在意识恢复时吸入肺内所致。术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有助于减少气道分泌物和提高心率。对意识未恢复者, 使其头偏向一侧, 以利于气道分泌物引流, 以防窒息。

3.4.4 循环虚脱。

由于麻醉药物和电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 患者可出现心脏停搏、心律失常、心排血量减少, 低血压、癫痫发作延长等现象。因此应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

4讨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在传统电休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病物理治疗技术, 由于患者和家属对传统电休克的恐惧, 使得他们对MECT治疗存在着认识上的误会和心理上的恐惧, 通过详细地介绍该治疗的优越性, 讲解与传统电休克的本质区别, 以放映治疗录像的方式让他们了解治疗的全过程, 针对不同的患者、在不同的环节, 找准心理问题, 做好充分的心理护理工作, 保证了每位患者均顺利地按疗程接受治疗。大量的资料提示MECT治疗前后的护理工作对治疗安全性至关重要[5]。医护人员院在治疗前详细了解病史, 严格掌握禁忌证,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治疗中密切配合医生, 严密加强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的监测以及用药的反应, 认真保护好患者;治疗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准确地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确保了MECT 治疗安全、有效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涂亚莉, 顾桂英, 饶俊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护理 (J) .护理研究, 2008, 22 (7B) :1825.

[2]陈桂香, 杨金满, 洪湘玲.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J) .家庭护士, 2008, 6 (9B) :2387.

[3]崔秀芝.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的护理 (J) .家庭护士, 2008, 6 (2C) :506-507.

[4]陈维英.基础护理学 (M) .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97.

电休克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201 3年3月至2014年6月我院接诊的抑郁症患者100例, 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3版) 中的诊断标准, 且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者;近一个月内服用其他抗抑郁药物;有精神病家族史。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联合组:男23例, 女27例;年龄38~62岁, 平均 (50.3±9.7) 岁;病程2~7年, 平均 (4.6±1.8) 年。对照组:男24例, 女26例;年龄39~61岁, 平均 (50.3±9.3) 岁;病程2~6年, 平均 (4.1±1.9) 年。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大体一致。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接受治疗, 门诊患者每周来院接受随访1次。对照组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00165, 规格:10mg/片) , 10~20mg/d, 每日1次, 连服2个月。联合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治疗仪器应用思倍通5000Q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 通电量以 (年龄×80%) m C计算, 每次治疗时间3~6秒, 每周3次, 每次治疗前均需禁食6小时。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精神状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1]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评定。HAMD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 少数项目采用0~2分的3级评分法。HAMA的评定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两表评分越低说明抑郁或焦虑症状越轻, 即患者精神状态越好。显效:HAMD及HAMA评分改善均超过75%;有效:HAMD及HAMA评分改善均超过50%或仅有一项评分改善超过75%;无效:HAMD及HAMA评分改善未达到以上标准。显效加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 A M D及H A M A评分比较 (表1)

治疗前两组HAMD及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HAMD及HAMA评分均明显改善, 以联合组改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疗效比较 (表2)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 (46/50)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 (37/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4, P<0.05) 。

2.3 两组治疗不良反应比较 (表3)

联合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7, P>0.05) 。

3 讨论

抑郁症多因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诱发, 治疗中尚无特效药物。由于常用药需要长期服用方可达到稳定疗效, 但患者常无法接受, 疗效欠佳。笔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献[2]报道, 艾司西酞普兰及无抽搐电休克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均有着起效快及疗效显著的特点。

本文结果显示, 治疗前两组HAMD及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HAMD及HAMA评分均明显改善, 联合组改善更明显;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其可能与艾司西酞普兰及无抽搐电休克联用相关。艾司西酞普兰为新型的抗抑郁药物, 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发挥调节5羟色胺的产生、释放及再摄取的作用, 治疗抑郁症效果良好[3]。而无抽搐电休克属于物理疗法, 其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尚无明确认识, 但研究[4]显示该方法可能与通过刺激部位增加了机体对抗抑郁药物的敏感性有关。此外, 联合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不足之处是因化验指标的限制, 无法对提高患者疗效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效果良好, 且不良反应未增加。

参考文献

[1]郑晓人, 刘南华, 苏小帆.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治疗[J].社区医学杂志, 2012, 10 (15) :42.

[2]杨旻实.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及安全性的对照研究[J].海南医学, 2009, 20 (5) :222.

[3]李裕基, 张宏文, 张文顺, 等.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9) :1086.

上一篇:企业合作机制下一篇: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