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失血性休克

2024-09-12

产后失血性休克(共12篇)

产后失血性休克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34例产后出血并发失血性休克产妇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心理、常规、预防感染等有效地各项护理措施。结果 经过各项综合对症治疗和精心的监护护理措施, 有2例妇女死于多器官衰竭, 其余均康复出院, 平均住院 (9.4±1.3) d, 治愈率为94.1%。结论 及时的抢救和护理是提高患者治愈率的关键。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对产妇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护和护理, 为使其生命得到有效延续, 促进康复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护理

产后出血并发失血性休克是产科临床上常见的分娩期严重并发症, 也是导致我国产妇死亡的危重症之一。据临床资料统计, 其发生率占1.5%~3.7%, 死亡率占0.5%~1.8%[1]。由于产妇在妊娠期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再加上分娩期各种不良刺激的影响导致阴道大量出血, 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 全身微循环障碍致休克发生。因此, 及时、有效的监护和护理措施是挽救产妇生命、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我科自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对收治的34例产后出血并失血性休克妇女进行有效的护理, 提高了治愈率和生命, 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4例, 年龄21~42岁, 初产妇12例, 经产妇22例, 孕周28~41周, 产后出血量760~2 500 m L, 平均 (1480±140) m L。其中自然分娩14例, 剖宫产9例, 阴道助产11例。发生时期:胎儿娩出后2 h内21例, 2 h后13例。发生原因:宫缩乏力11例, 胎盘滞留6例, 产道损伤5例, 胎盘早剥6例, 羊水栓塞2例, 凝血功能障碍4例。经过各项综合对症治疗和精心的监护护理措施, 有2例妇女死于多器官衰竭, 其余均康复出院, 平均住院 (9.4±1.3) d, 治愈率为94.1%。

2 护理

2.1 监测生命体征

维持生命体征、快速止血是挽救患者生命, 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在治疗的同时做好各项临床监护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 迅速吸氧, 增加血氧含量, 改善血循环[2], 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变化, 观察皮肤颜色及皮肤黏膜有无出血, 准确记录出入量;建立2条静脉通路, 迅速补充血容量,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 改善微循环;妇女由于休克时血溶量不足, 静脉塌陷, 应选择表浅粗大的静脉, 必要时可行中心静脉插管或静脉切开, 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正确调节输液的速度, 以免输液过多过快发生肺水肿和心力衰竭;输液同时尽快抽血做交叉实验, 以备输血, 并快速做好各种参数的监护[3], 如血小板、血红蛋白、凝血、血氧饱和度等, 同时迅速查找出血原因, 进行止血。严密记录患者各项体征变化, 如脉搏、血压、尿量, 脉搏细、快、弱、血压下降, 脉压变小, 表明血管痉挛程度严重, 血容量不足, 组织灌注减少, 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2.2 一般护理

患者采取平卧位, 双下肢抬高10~15°, 以利于静脉回流, 促进脑部血液供应。休克患者由于血容量不足, 应注意适当保暖, 避免加重休克, 保持衣物、被褥的干燥、柔软, 定时翻身, 避免休克引起局部皮肤长期受压破损导致感染, 保证各种导管的通畅, 防止使用粘滞性过强的粘膏, 及时为患者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2.3 心理护理

产后出血并失血性休克由于发生突然, 对产妇造成强烈的刺激, 使其感到恐惧、绝望、濒死感, 其家属也感到极度不安。我们护理人员面对这种突发状况时要镇定, 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消除患者家属紧张情绪, 在进行抢救同时稳定产妇情绪, 耐心向其解释病症发生原因和抢救过程, 鼓励、安慰患者, 告知产妇其家属对她的支持, 指导其想象家人团聚的美好景象, 解除其思想顾虑,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使抢救顺利进行, 提高产妇治愈率。

2.4 观察宫缩及阴道流血量

在进行休克护理同时, 注意观察子宫收缩和外阴流血量, 警惕再次出血的发生, 准确收集测量出血量、出血颜色、性质、有无凝血块, 观察宫缩的时间、程度及恶露的量、颜色[4], 并做好记录, 如发现异常, 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5 预防感染

产妇由于出血并发休克, 机体抵抗力弱, 再加上各种监护和抢救操作可加重患者感染的机率, 我们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要遵守无菌原则及护理操作流程, 积极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 有效预防感染症状的出现, 以免因感染加重而导致死亡。

3 讨论

产后出血并发失血性休克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随着妊娠期、分娩期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 其发生率不断上升, 严重影响产妇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及时的抢救和护理是提高患者治愈率的关键。我们护理人员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不仅要有熟练的理论和操作知识, 配合医生迅速展开有效抢救, 还要对各种监护与实验检查参数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进行了解, 能动性的观察出血和休克情况, 准确计算出血量, 为及时、有效的护理和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在护理过程中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各种紧急情况做到临危不乱, 有条不紊, 为抢救赢得时间, 使产妇生命得到有效延续, 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田玉梅, 田玉芳.产后出血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和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7:761-762.

[2]赵莲.产后出血性休克20例抢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34:105.

[3]欧宇.产后失血性休克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9:201.

[4]胡明霞.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与急救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72-73.

产后失血性休克 篇2

【摘要】 失血性休克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危重急症,其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处理将导致死亡。本文对12例外科手术中失血性休克病人抢救的护理总结分析,认为在护理工作中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症状,及时、准确、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治和护理措施,紧密配合医师进行抢救。术中应及时给病人止血,保持呼吸通畅,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给予强心剂和血管活性药物;术后加强各种生命指标的监测和护理,如意识状态,体温,呼吸,血压,必要的须进行中心静脉压(CVP)的监测。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护理

失血性休克是机体以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为共同特征,并导致微循环灌流不足,细胞缺氧,各重要脏器技能代谢絮乱的全身性病理过程,为一危急的临床综合症[1]。在外科手术中,大多因大血管破裂,肝脏、脾脏破裂出血引起,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瘀滞、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将导致普遍性细胞功能损伤,生命重要脏器的功能丧失致机体死亡。一般而言,失血性休克病人只要得到及时治疗,迅速恢复血容量,呼吸通畅的情况下,大多能够完全好转。我院与近期抢救的12例病人经及时治疗和护理,最终全部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病因】微循环障碍(缺血、淤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重要的生命器官因缺氧而发生功能和代谢障碍,是各型休克的共同规律。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期,即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凝血期。

一、微循环缺血期(缺血性缺氧期)

此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①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压力降低;②微静脉和小静脉对儿茶酚胺敏感性较低,收缩较轻;③动静脉吻合支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开放,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流入小静脉。

引起微循环缺血的关键性变化是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不同类型的休克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时,心输出量减少和动脉血压降低可通过窦弓反射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在大多数内毒素性休克时,内毒素可直接剌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使之发生强烈兴奋。

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对心血管系统的总的效应是使外周总阻力增高和心输出量增加。但是不同器官血管的反应却有很大的差别。皮肤、腹腔内脏和肾的血管,由于具有丰富的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而且α受体又占有优势,因而在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多时,这些部位的小动脉、小静脉、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红肌都发生收缩,其中由于微动脉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最强,因此它们收缩最为强烈。结果是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升高,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毛细血管的平均血压明显降低,只有少量血液经直捷通路和少数真毛细血管流入微静脉、小静脉,组织因而发生严重的缺血性缺氧。脑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少,α受体密度也低,口径可无明显变化。冠状动脉虽然也有交感神经支配,也有α和β受体,但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却可通过心脏活动加强,代谢水平提高以致扩血管代谢产物特别是腺苷的增多而使冠状动脉扩张。

交感兴奋和血容量的减少还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而血管紧张素Ⅱ有较强的缩血管作用,包括对冠状动脉的收缩作用。

【临床症状】: 容量不足超越代偿功能,就会呈现休克综合病征。心排出血量减少,尽管周围血管收缩,血压依然下降。组织灌注减少,促使发生无氧代谢,形成乳酸增高和代谢性酸中毒。血流再分布,使脑和心供血能得到维持。血管进一步收缩会招致细胞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致使体液和蛋白丢失,加重低血容量。最终将会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肠道粘膜对失血性休克引起的来源于肠道的抗体的防御能力遭到损害,很可能就是肺炎和其他感染性并发症的重要发病机制次致死量的失血对内毒素的攻击具有交叉耐受的能力。即次致死量的失血能对致死量内毒素的攻击产生保护作用。

【 护理措施】

2.1 止血 失血是引起休克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应立即找出失血原因及部位并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制止或减少大出血,如局部压迫,止血带止血,加压包扎等,一般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本组病例中对于表浅动脉出血特别是外伤引起的动脉出血我们迅速使用局部压迫,加压包扎止血;而对于手术中深动脉的破裂则应及时找到出血点,用止血钳或结扎止血;术中大面积渗血使用明胶海绵,淀粉海绵,止血粉等药物敷于出血面上,再用盐水纱布轻压片刻,即可得到很好的止血效果。

2.2 保持呼吸通畅 休克病人都处于缺氧状态,保持呼吸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功能非常重要。在护理过程中需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取出口腔杂物。观察呼吸形态、监测动脉血气、了解缺氧程度病情许可时鼓励病人做深、慢呼吸及有效咳嗽,协助病人做双上肢运动促进肺的扩张改善缺氧状况,遵医嘱给予吸氧鼻导管给氧时用40%-50%氧浓度每分钟6-8L的流量以提高肺静脉血氧浓度。而严重呼吸困难者,如本组病例中一患者手术过程中因大量失血致使呼吸几乎中断,我们进行了呼吸机辅助呼吸,进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最后挽回病人的生命.2.3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开始纠正失血性休克时,补液一定眼迅速。及时补充血容量的主要原因是有效循环血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所致的器官功能性不可逆性损伤。因此,及时补充血容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应立即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一般选用22号和18号留置针。穿刺部位应选择血管粗,易穿刺,易固定的部位,如下肢的大隐静脉,上肢的头静脉,贵药静脉,正中静脉等大静脉,必要时颈静脉。并同时建立中心静脉压的监测,这样既能快速扩容,又能了解血容量的补充情况,还可以监测心功能。补充血容量时应遵守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输液速度可根据患者的血压、脉搏、每小时尿量随时调整,一般补液速度要快,一小时输液量可少于1000ml,重症休克时在20~30min内输入液体1500~2000ml。补液时判断输液速度是否适宜的标准是:在快速补液过程中,心率下降,血压回升,呼吸频率可加快,尿量增加。准备大量输血,输液及给予抢救药物。输液,输血必要时加压输注,补充有效血容量。在抢救的过程中应做到分秒必争。忙而不乱,有条不紊,争取在最短的时间纠正休克,一旦休克得以纠正,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调节合适的输液速度,避免因为输液速度过快导致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等[2]。

2.4 强心 在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中,病人因心脏回心血量不足造成心功能障碍,心率增快,心慌引起呼气困难。因此对于失血性休克病人出现此症状应及时应用强心苷类药物,保证心脏正常功能。使用前先了解病人最近是否有过强心苷类药物服用史;准确把握药物剂量,密切观察心跳的节律和速率,防止低血钾发生。2.5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从小剂量,慢滴速开始;准确记录给药时间,剂量,速度浓度及血压变化;保证液体的均匀输入,停药时要逐步减量,不可骤停以防治血压波动过大。使用血管收缩剂时要防治药物外渗,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一旦发生,应用盐酸普鲁卡因或扩血管药物局部封闭。【护理】

3.1 生命指标的监护

3.1.1 意识 意识的改变可以反映脑组织血液灌流和全身循环情况。休克代偿期病人可表现为兴奋,烦躁,以后随脑缺血,缺氧的加重,逐渐进入淡漠,迟钝,甚至昏迷状态。反之,病人意识逐渐恢复正常,说明脑缺氧改善。

3.1.2 皮肤 可以反映周围循环情况。当面色由苍白转为青紫,肢端潮湿,冰冷,出现花斑,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提示病情恶化。反之皮肤黏膜颜色由苍白转为红润,皮肤温度由湿冷转变为温暖,干燥,常是休克好转的表现。当发现皮肤出现瘀点,瘀斑时应警惕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3.1.3 脉搏 休克早期即可出现脉搏增快,且往往早于血压的改变,脉搏增快常提示心功能代偿,注意观察脉搏的速度,节律改变,警惕心功能不全的发生。休克纠正过程中,有时血压仍低,但脉搏有力,表示病情有所好转。

3.1.4 血压 血压下降是休克重要的表现。早期当机体处于代偿阶段时,血压可正常或稍高,但脉压已经变小。以后随机体的失代偿,血压和脉压均逐渐下降。血压的变化是相对于个体正常时的血压而言的,因此必须综合其他监测指标来衡量血容量的情况。一般而言,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时,应考虑休克存在。

3.1.5 呼吸 休克早期有过度呼吸现象,这是因组织缺氧,二氧化碳蓄积,代谢性酸中毒刺激呼吸中枢所引起。应采取措施确保病人呼吸道通畅,在观察呼吸时要注意频率,节律,有无呼吸困难的表现。有时休克好转后出现呼吸困难[3]现象并不断加重,血氧分压下降,甚至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虽吸氧也不能改善,这种情况往往提示“休克肺”的发生。发现病人呼吸困难时,还须观察肺底部有无湿啰音,是否咳粉红色的泡沫痰,应警惕因输液过多导致心功能不全,肺水肿。3.1.6 尿量 尿量的多少直接反映肾血流量的情况,间接提示全身血容量是否充足。休克时须留置导尿,观察每小时尿量并定期测尿比重。尿量减少时除提示血容量改变还须考虑有无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3.2 心理护理

3.2.1由于休克起病急且十分危急,特别是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在了解到自己大量失血时都会感到焦虑,对手术普遍存在恐惧心理。而且同时存在缺氧症状,会是病人呼吸加深加快他们往往顾虑重重,精神紧张,情绪不安。对于这种病人,护理人员应该热情大方,和蔼可亲。努力使他们消除不安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职业语言“解除恐惧心理,恢复良好心态”的特殊功能[4]。通过语言和情感的交流,使病人对医疗环境、手术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做到身心愉快,自愿合作,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4.【 护理体会】

休克是临床上常见危急综合症,在休克病人的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争取时间止血,快速扩充血容量,维持病人的呼吸心跳,做好各项生命指标的监测,边抢救边做好术前准备,可明显降低休克病人的病死率[5]。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急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抢救意识,过硬的急救技能,熟练掌握急救药品,仪器的使用。灵活应用危急急救程序,在抢救的过程中,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分秒必争,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尽最大的努力提高休克病人的生存率。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篇3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

【中图分类号】R605.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36-01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上各种疾病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车祸、生产意外及其他外伤等。其共同病理变化是有效循环血容量骤然减少,组织血液灌流不足,细胞缺氧及代谢障碍。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做好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紧急抢救至关重要,在抢救中突出一个“急”字,争分夺秒,积极抢救[1]。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科共抢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共32例,现将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科共抢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32共例,年龄18~56岁,男26例,女8例,其中合并颅脑损伤者13例,胸腹伤7例,上、下肢血管损伤12例,入院后30min内抢救无效死亡4例。

2急救护理

(1)止血,对于开放性大出血,立即行初步加压止血,减少局部出血。(2)止痛:疼痛可引起休克,在必要时可肌内注射度冷丁50~100mg,但要注意其抑制呼吸的副作用,有严重颅脑损伤或胸部损伤伴呼吸困难者慎用。(3)迅速扩充血容量常取大静脉,如上肢的正中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用套管针建立两条静脉,随输液通道的建立,立即给予大量快速补液。对严重休克,应该迅速输入1~2L的等渗平衡盐溶液,随后最好补充经交叉配合的血液。在紧急情况下可加压输入,同时开放尿管。在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的变化,如血压升高大于90/60mmHg,心率减慢到100次/min以下时,可减慢输液速度。因严重创伤者不但丢失全血,而且使血液浓缩,此时先输晶体液比输全血或胶体液更为适宜。补液时判断输液速度是否适宜的标准是:在快速补液过程中,心率下降,血压回升,呼吸频率可加快,尿量增加,但对胸外伤患者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防止肺水肿、心衰。②遵医嘱采用止血药、血管活性药。③纠正酸中毒(3)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合理给氧同时予大流量吸入氧4~6L/min,并保持呼吸道及氧管道的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消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遇有喉头水肿、昏迷者、舌后坠者可用舌钳将舌头夹出,必要时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4)予留置导尿管,记录留置导尿管时引出的尿量,以后每小时记录进入液量及引出的尿量。(5)注意保护患者,防止坠床,失血性休克的代偿期由于脑血供尚可维持,患者大多表现为兴奋、烦躁,对躁动患者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6)抢救过程中应注意: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复述一遍,给药时查对好用药,抢救后记录于特别护理记录单上。(7)对需要手术的患者做好术前相关准备。

3体会

3.1病情观察

3.1.1神志表情休克早期机体代偿功能尚好,患者神志一般清楚,精神紧张而烦躁、焦虑,随着休克加重,进入失代偿期,患者脑细胞供血逐渐减少,缺氧加重,表现为表情淡漠、意识模糊、感觉迟钝,甚至昏迷,表示病情恶化。

3.1.2脉搏、血压与脉压差的观察:休克初期,脉搏加快,随着病情的进展,脉搏细速出现心率不齐,休克晚期脉搏微细缓慢,甚至摸不到。血压与脉压差,初期由于代偿性血管收缩,血压可能保持或接近正常。因此,严密观察脉搏与血压的变化是抢救休克的关键。在抢救过程中,每隔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并作好记录,休克早期可出现脉搏增快且往往早于血压改变,一般脉搏/收缩压>1.5则提示休克。纠正休克的过程中有时血压虽低但脉搏有力表示病情好转[2]。

3.1.3尿量尿量的多少直接反映肾血流量灌流情况,间接提示全身血容量充足与否,是一项敏感的指标[2]。对休克患者一律放置导尿管,每小时测量一次尿量,每小时尿量少于20ml,说明肾脏血流灌流量不足,提示休克,通過纠正休克,尿量恢复到30ml/h为提示休克缓解的指标。

3.2做好基础护理(1)休克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重休克,增加被服。(2)取平卧位或头部、躯干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的休克体位,休克卧位可增加回心血量,防止脑水肿[2]。

3.3重视现场急救创伤病人中交通事故伤所占比例最多。[4]文献报道,美国每年约15000人死于创伤;我国仅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就较30年前增加了500倍[3]。

3.4对于清醒患者做好心理护理突如其来的创伤,患者会出现精神紧张、恐惧心理,担心生命安全,予患者适当的安慰,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5护理人员的要求(1)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临危不乱,有高度的责任心。(2)有较高的专业业务水平,果断判断病情,准确的护理技术。(3)有较好的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1]毕庆玮.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护理体会.黑龙江医学,2002,5.

[2]李铮.休克病人护理.外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22.

[3]江学成,胡宁利,曹琅琳等“创伤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4):281-281

产后失血性休克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中, 初产妇4例, 经产妇5例;年龄25岁~40岁, 平均29.6岁。诊断标准:各种产科因素的产后出血;既往血压正常, 收缩压<90 mmHg (1 mmHg=0.133 kPa) ;既往有高血压, 收缩压下降 20 mmHg~30 mmHg, 脉压<20 mmHg;脉搏细微, >100 /min;皮肤苍白, 四肢湿冷;精神倦怠或烦躁;口渴, 少尿 (每小时少于25 mL ~30 mL) [1]。

2 抢救措施

2.1 及时发现病情

产后出血80%发生在产后 2 h[2], 故胎盘娩出后, 产妇应继续留在产房观察2 h, 严密观察产妇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宫缩和阴道出血情况。若产妇出现烦躁、打哈欠、口渴、出汗、脉搏细数等现象即为休克早期表现, 要立即报告医生, 并取平卧位, 抬高头和躯干20°~30°, 下肢抬高15°~20°, 吸氧, 注意保暖[3]。快速建立输液通路, 及时补充血容量, 并做好输血准备。

若产妇出现表情淡漠、皮肤湿冷, 脉搏110/min~120/min, 收缩压80 mmHg~90 mmHg, 尿量<30 mL/h (留置导尿管, 连接尿袋) , 表示休克已进入代偿期, 备好抢救药品, 配合医生全力抢救, 制订护理计划, 专人护理并做好观察记录。根据产妇意识、面色、脉搏、尿量、血压等判断血容量是否充足。每15 min~30 min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观察意识表情, 面唇色泽, 皮肤肢端温度, 瞳孔及尿量。病人从烦躁转为平静, 淡漠迟钝转为对答自如;唇色红, 肢体转暖;尿量>30 mL/h, 提示休克好转。

2.2 正确判断出血量, 为输血、输液提供依据

用量杯准确测量出血量或用称重法计算敷料上的血量, 根据休克指数估计血容量丢失情况。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 (mmHg) 。休克指数为0.5表示血容量正常;1.0表示血容量减少10%~30% (400 mL~1 200 mL) ;1.5表示血容量减少30%~50% (1 200 mL ~1 600 mL) [4]。

2.3 准确判断, 及时抢救

一旦发生大出血,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查明出血原因, 配合医生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对宫缩乏力者立即按摩子宫并同时应用宫缩剂, 以促进子宫收缩;有阴道裂伤者, 给予准确结扎血管, 缝合伤口;有胎盘、胎膜残留者, 立即进行手剥胎盘、刮宫等措施, 以迅速止血。根据出血量及产妇全身情况补液、补血, 把握早期、快速、足量补液3个环节, 以减少休克发生, 尽快使休克得到纠正。

2.4 熟练掌握产科技术操作规程

失血性休克产妇常需做阴道检查、手剥胎盘、刮宫、缝合等操作。术者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证, 术前给盐酸哌替啶, 操作要准确轻柔, 防止因创伤加重休克程度。

3 产后大出血的预防

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量是防止失血性休克的根本措施, 对有产后出血倾向的产妇, 如妊娠高血压症、胎血早剥、胎儿巨大、多胎妊娠等, 分娩时即应建立静脉通路, 便于及时给药及补液;适当缩短产程, 胎儿娩肩时静脉给予缩宫素10 U~20 U;第二产程后严密观察胎盘剥离征象及时娩出胎盘, 不活动出血时, 立即徒手剥离胎盘, 并认真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分娩后按摩子宫, 促进子宫收缩, 减少产后出血。

对出血者, 迅速查明原因, 配合医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对宫缩乏力者立即按摩子宫并同时应用宫缩剂, 以促进子宫收缩;有阴道裂伤者, 给予准确结扎血管, 缝合伤口;有胎盘、胎膜残留者, 立即进行手剥胎盘、刮宫等措施, 以迅速止血。

根据出血量及产妇全身情况补液、补血, 把握早期、快速、足量补液3个环节, 以减少休克发生。由于抓住上述环节, 9例产后大出血病人, 虽发生不同程度的休克, 但均在10 min~50 min内休克得到纠正。挽救了产妇生命。

参考文献

[1]王淑珍.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981.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70.

[3]刘妮妮.28例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J].家庭护士, 2007, 8 (9B) :39-40.

失血性休克的后遗症怎么解决 篇5

1.失血性休克,它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血压下降,肤色苍白,四肢发冷(尤其是指端),脉搏细速,严重的时候甚至发生昏迷。

2.护理时候的关键点:

(1)尽快为病人开通静脉通道,至少要在两条及其以上,因为发生休克后病人可能一方面要进行输液,另一方面有可能也要输血,在输血前就要采血、配血,因此要开通多条静脉通道! (

2)在开通静脉的同时,要维持病人正确的体位,抬高头部及下肢,但下肢稍微高一点,以促进下肢静脉的回流,同时太高头部是为了保持呼吸的通畅!

(3)配合医生用药,同时要严密观察病人的输液情况以及病情的变化情况;那就需要观察病人的血压是否回升,皮肤颜色是否变得红润,四肢的温度情况,除此尤为重要的还有尿量情况,因为尿量也是反映休克的一个重要观察指标!

(4)检测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一些其他常规的护理,比如口腔护理,饮食护理等等!

创伤失血性休克80例诊治体会 篇6

【关键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04-02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由外伤失去大量血液, 使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下降引起全身组织器官血流不足, 最终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代谢紊乱及功能障碍, 严重的可引起死亡。随着社会综合现代化程度的不断进展, 创伤已成为社会的第一大公害。特别是现代交通、生产的飞速发展,人类遭遇各种意外事故也不断增多,创伤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我国农村城镇中居第四位、城市中居第五位致死原因。在长三角随着经济的发展.创伤死亡的比例逐年上升.位居死亡原因的首位。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 我院对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急救, 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 男62例, 女18例; 年龄7~71岁, 平均38. 7岁; 受伤30~120min后来院; 依据“休克程度分类参考标准”[1],其中轻度休克17例, 中度休克33 例, 重度休克30例。

1.2 致伤原因及损伤器官

受伤原因: 车祸伤39例, 刀砍伤23例, 高处坠落伤16例, 机器绞伤2例; 以颅脑损伤为主者24例, 胸部损伤为主者20例, 腹部损伤为主者22例, 脊柱四肢损伤为主者14例; 1个部位损伤3例, 2个部位损伤31 例, 3个部位损伤33例, 4个及4个以上部位损伤13例。

1.3 临床表现

80例病人都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大汗淋漓等休克表现, 其中入院时收缩压:80—90mmHg15例、70-80mmHg38例、60mmHg以下的27例, 同时合并昏迷35例,神志模糊29例,呼吸困难27例,腹痛19例。

1.4 救治方法

80例院前都经过简单处理.包括伤口包扎、迅速建立二条以上静脉通道、快速输液、保持呼吸道通畅、简单体格检查。人院行X线检查的有56例,行腹部B超检查49例、行头颅CT检查23例。行诊断性腹腔穿刺35例,行深静脉置管的有35例,入院24h内输液最多达16000m1.输浓缩红细胞最多为16U,平均为6U,从急诊至手术时间最长330min,最短40min,平均75min,其中,行胸腔闭式引流21例,剖腹探查46例,剖胸探查8例.尿道会师3例。

1.5 创伤至死亡时间14例从受伤到死亡最短不足60min,最长10d,平均4.6h.伤后10h内死亡的有11例,未手术死亡8例,术中死亡4例,术后死亡2例。

2 讨论

2.1 创伤是45岁以下人群主要的死亡原因,在长三角地区,道路交通发达,车辆较多,新的驾驶员急剧增多,外来人口多,交通安全意识薄弱,为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与国内报道一致。其次为高处坠落伤及压砸伤.建筑工人素质较低,安全意识薄弱,无按操作规程高空作业,为工伤致死的主要原因,其次每年打山核桃期间亦为高处坠落伤高发期,与农民安全意识薄弱,无安全保障下高空作业有关。再次为锐器伤及钝器伤。因此,提高公众安全意识.降低交通事故尤其是重大交通事故发生率;加强对建筑工人安全培训,规范建筑行业的准入制度,提高农民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对公众的法制教育,杜绝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可减少创伤以及创伤死亡人数。

2.2 创伤性休克病人均有内出血或外出血.在创伤后早期立即有效地控制各种原发损伤,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使患者安全度过创伤的急性反应期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2]。现场救治与转运速度是损伤性休克初期急救的重要环节。强调“白金10分钟”,必须使伤者在现场得到止血、固定、包扎、输液和心肺复苏等处理。对外出血病人最主要的是止血,在现场群众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本组一例颈静脉刀刺伤,在现场无采取恰当的止血措施,送到本院后已成深昏迷状态.经抢救无效死亡。因此,加强对创伤急救知识的普及,可降低死亡人数。

2.3 接诊时的处理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抢救成功率,对引起循环障碍的原因十分明显,(刀伤、断肢伤)的病人应直接送到手术室而不要做任何额外的检查。对于闭合性损伤患者,在送往手术室之前.应该做好有关损伤的检查和一个阶段的早期抢救[3]。术前检查遵守一个原则:重点、迅速。诊断性腹腔穿刺是快速诊断腹腔内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组行诊断性腹腔穿刺35例,阳性29例,假阳性6例.为穿刺针刺人腹膜后血肿所致.腹部B超为诊断腹腔内出血的参考检查.最好由临床医生床边亲自操作,只要查清腹腔出血量即可。行胸片检查只要明确有无胸腔积气积液,需不需要行胸腔闭式引流即可。液体复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必要手段,传统观点强调早期、快速、大量补液,积极进行液体复苏,充分恢复患者的有效血容量,促使血压恢复正常.本组早期的抢救指导思想也是强调早期、快速、大量补液,最多的入院24h补液量达16000ml。但有研究表明.活动性出血在彻底止血前快速大量的液体复苏可造成凝血因子稀释、难以形成凝血块或使已经形成的凝血块脱落,失血加速,血液过度稀释可加重缺氧和酸中毒;若过早的使血压增高,并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反而增加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4]。因此,许多学者主张在抢救创伤性休克时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手术彻底止血后进行大量液体复苏。

2.4 及早进行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应该充分认识到手术本身也是抗休克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肝、脾破裂、肾挫裂伤、心脏破裂等严重的内脏或血管损伤,单纯抗休克治疗很难奏效,应果断进行手术治疗。只要血压达到80/50mmHg以上即可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不必等到血压完全纠正才手术,急诊手术的目的是救命,及时控制出血,手术应简单有效,尽快止血,其次才是组织修复.如果条件允许可进行损伤组织的修复。条件不允许时采用损伤控制原则,用以减轻由于低体温、凝血障碍及严重酸中毒所致的不可逆病理损害。损伤控制特别适用于高动能的闭合性创伤或腹部爆炸伤;严重肝外伤,胰十二指肠损伤需要很长的手术时间者。损伤控制应在手术开始探查后尽早决定,尽早结束手术,待低体温、凝血障碍及严重酸中毒改善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本组术中死亡4例,除了伤情太重外,部分病例与无采取损伤控制原则不无关系。

2.5 合并伤的处理,严重创伤大多为多发伤,体格检查既要重点又要全面,特别是涉及危及生命的脏器。本组一例来时清醒,诊断为失血性休克、肝、脾破裂.在全麻下行肝破裂修补、脾脏切除术后昏迷不醒。第二天行头颅CT检查发现硬膜外血肿.最终因继发性脑损害于术后第十天死亡,教训深刻。

2.6 严重骨盆骨折及胸外伤在基层医院的抢救的成功率较低.失血性休克合并颅脑损伤死亡率也较高。应增加基层医院的抢救设备,提高基层医院的抢救技术水平。才能有效地降低严重创伤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景炳文. 创伤与失血性休克[J]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3) :036

[2] 姜志成.实用急诊鉴别诊断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3-4.

[3] Bruno Riou.多发性创伤的院内救治.世界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3):729-732.

产后失血性休克 篇7

平时月经规律3~4/30d, 量中, 末次月经2007年10月10日, 停经40d, 出现早孕反应, 恶心呕吐。孕5个月自觉胎动活跃, 持续至今, 孕期平顺, 否认头昏眼花, 血压增高等病史, 现收入院待产, 因5年前足月分娩一女孩, 现产妇希望二胎为男孩。

入院查体:体温36.5℃, 脉搏72次/min, 呼吸18次/min, 血压120/80mm Hg, 心肺听诊 (-) , 余 (-) 。

产检:宫高34cm, 腹围94cm, 胎位左枕前, 胎心132次/min, 先露头, 棘平, 宫口容指, 胎膜存, 宫缩30s/7~8min, 骨盆外测量23:28~21。

B超:BPD9.4cm, 胎盘一级, 侧壁, 羊水左上最大液区5.4cm, 内见点状回声漂浮, 胎儿颈部无脐带血流。提示:宫内孕, 头位相当孕38+周。

血常规:白细胞6.4, 红细胞4.0, 血色素121g, 红细胞压积0.39。

凝血四项:TT9.5 (正常8~16) , APTT31.30 (正常23~43) , PT9.5 (正常11~16) , FIB4.45 (正常2~4) 。

产程经过:产妇于7月21日上午9点临产, 下午2点宫口开全上产床, 顺娩一发育正常, 体重3400g的女活婴, 出生APgar评分9分, 经清理呼吸道吸痰后评10分。常规断脐交台下, 静点催产素, 胎盘40min不剥, 行徒手剥离胎盘, 胎盘与宫壁部分粘连, 尤以右侧宫角粘连较紧密, 取出胎盘后检查, 胎盘与胎膜基本完整, 有4cm×5cm粗糙面, 随即阴道阵发性出血, 量中, 暗红色, 查子宫收缩差, 软, 无轮廓, 立即经腹和阴道按摩子宫, 舌下含服米索2片, 肛塞米索一片, 套管针开通静脉通道, 静点催产素, 止血敏, 促进子宫收缩, 止血扩容, 预防休克, 同时检查软产道, 宫颈三点处有2cm裂伤, 会阴Ⅰ度裂伤, 予以缝合, 阴道出血止, 此时子宫收缩变硬, 产后出血约650m L, 继续抗炎补液, 观察阴道出血情况;下午5点出现中等量阴道出血, 血压110/60mm Hg, 脉搏72次/min, 子宫收缩欠佳, 立即又开通2条静脉通道补液扩容, 继续按摩子宫及查血常规Hb83g, WBC13.1×109, 中性粒细胞增高, PT72, 红细胞2.7, 红细胞压积2.6, 配同型血800m L, 冰冻血浆400m L, 考虑子宫收缩不良, 可能与胎盘残留有关, 用大刮勺骚刮子宫四壁, 刮出大量凝血块后, 将30块敷料系成纱布条填塞宫腔, 与家属交待病情, 目前产妇因失血贫血需要输血;下午5:30阴道再次出血1300m L, 血压100/60mm Hg, 尿量600m L, 病人面色苍白, 表情淡漠, 静点冰冻血浆200m L, 5%碳酸氢钠200m L, 输同型400m L, 查阴道填塞纱布末端有点滴线状出血, 填塞无效, 取出纱布, 纱布被血浸润约500ml, 阴道仍有阵发性出血200m L, 总出血约2600m L;晚8∶15阴道突然大量出血700m L, 呈不凝血, 子宫收缩没有轮廓, 患者出现皮肤湿冷, 重度贫度貌, 经腹壁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6U, 阴道出血暂停, 晚上9点再次出血300m L, 呈淡血水样, 双侧上肢穿刺部位可见4cm×3cm的青紫瘀斑, 进一步与家属交待病情, 患者目前出现失血性休克, DIC, 有生命危险, 需在备血下行子宫次切术挽救患者生命, 家属同意签字, 同时尽快调血, 库存无血小板及全血;晚9∶30入手术室, 术前血压80/40mm Hg, 脉搏118次/min, 术中打开腹膜见腹腔有150m L血性渗出液, 子宫大小约25cm×15cm×10cm, 质地柔软, 无收缩极性, 见:子宫前壁两侧, 子宫前壁下段有4cm×2cm, 5cm×3cm, 3cm×2cm浆膜下瘀斑, 术中打开返折腹膜见子宫肌层广泛渗血不止, 经纱布压迫无效, 术中钳夹子宫动脉时, 肌纤维瘀血部分断裂, 术后剖视子宫, 宫腔内积血400m L左右, 右侧宫角见5cm×6cm的胎盘粘连粗糙面, 局部呈暗紫色, 子宫全层无裂伤, 子宫瘀血变性, 术中出血约2700m L (包括术野和阴道) , 术前术中总出血量6750m L, 输注浓缩红细胞3000m L, 冰冻血浆1000m L。

术后诊断: (1) 孕2产2孕40+周分娩; (2) 产后失血性休克, DIC; (3) 胎盘粘连; (4) 子宫收缩乏力; (5) 子宫瘀血变性; (6) 子宫次切术后, 术后病理回报:平滑肌组织, 间质内血管扩张, 瘀血出血, 灶状粒细胞侵润, 术后住院治疗8d, 治愈出院。

产后失血性休克 篇8

1 临床资料

20例产后失血性休克产妇, 年龄22岁~35岁8例, 35岁~44岁12例;经产妇13例, 初产妇7例;治愈17例, 死亡1例, 转上级医院2例 (其中1例治愈, 1例死亡) 。

2 管理方法

2.1 建立完善的孕产妇抢救组织

我科成立了以院领导为组长, 妇产科主任、护士长为副组长的抢救小组, 成员有内科、外科、麻醉科的科主任及产科医护技术骨干等组成。当本院或基层医院 (占大多数) 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 需要全方位抢救时, 组长可根据需要召集抢救成员立即到位, 由组长指挥, 能很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技术、力量、人员、车辆、血源、设备等) , 其他人员分工合作, 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2 抢救室的管理[1]

2.2.1 严格执行抢救室的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抢救室的规章制度, 认真执行, 设专人管理, 定期检查抢救器材、药品, 物品定点、定位、定数量, 用后及时补充, 过期及时更换, 保证药品、物品齐全, 抢救器材性能良好, 有检查登记, 完好率达100%。还有抢救室的布局要严格合理。

2.2.2 抢救室工作人员的要求

抢救室除科主任、护士长外, 还应挑选4名~6名实践经验及专业知识丰富、业务技能精湛、无菌观念强、动作敏捷、应急能力强、工作认真仔细、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相对固定, 分成2个或3个岗, 并具体分工负责。

2.3 制订程序化的护理抢救步骤

科主任、护士长针对近年来产后失血性休克有所上升的趋势, 产科风险特别大的特点, 经常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医护人员抢救产后失血性休克产妇程序化, 并分别制订了医护程序化的抢救步骤, 让全科医护人员人人知晓并掌握。详细询问病史, 正确估计出血量及休克程序, 全面对病人进行评估。根据评估, 确定产妇存在的及潜在的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及实施 (程序化地抢救步骤) :迅速使产妇取平卧位, 抬高双下肢30°, 给予吸氧, 一般为6 L/min~8 L/min, 加强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 监测血气分析。迅速根据产妇病情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选择16G~18G留置针2根以上 (其中1条可监测中心静脉压) , 半个小时内必须输1 000 mL~2 000 mL液体, 先晶体后胶体。遵医嘱立即抽血查血型、交叉配血, 第1小时输入失血量40%, 快速输液、输血, 纠正酸中毒。协助医生寻找出血原因, 尽快止血[2], 如宫缩剂使用与持续性机械性按摩、人工剥离胎盘与宫腔探查、修补产道裂伤、纠正凝血障碍。对于复杂性产道损伤、难治性宫缩乏力、腹膜后出血等, 采用一般方法不能奏效时, 可选用髂内及子宫内动脉结扎、子宫切除术、经髂内动脉造影及栓塞法、宫腔填塞纱条。持续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症状和体征, 15 min~30 min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皮肤黏膜色泽及肢端温度以及阴道出血情况1次, 设专人护理, 并进行详细记录。常规导尿, 保持尿道通畅,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色、质及测尿比重, 并做好详细记录。注意保暖, 使用被盖, 垫低温电热毯, 但不宜用热水袋加温, 以免烫伤和使皮肤扩张, 加重休克。定时监测体温变化。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医护人员应沉着、冷静, 救治手段迅速, 动作轻柔, 忙而不乱, 使产妇增加安全感和信任感。保持产妇情绪稳定, 给予关爱和心理支持。保持环境清洁、注意空气流通,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协助翻身, 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无压痕, 若休克严重, 切忌频繁翻动病人, 以防血压下降。

2.4 抢救效果评价

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护理活动, 使大多数失血性休克产妇在抢救治疗半小时或1 h后, 产妇由意识模糊或昏迷转为对答切题, 面色红润, 皮肤变温暖, 呼吸转慢, 心率转慢, 脉搏转慢且有力, 血压逐渐上升, 脉压增大, 颈静脉充盈, 尿量增多 (>25 mL/h) , 双瞳孔等大等圆 (0.2 cm~0.4 cm) , 对光反射灵敏, 阴道出血少, 无并发症发生, 使产妇过渡到最佳健康状态。

3 小结

产后大出血发生快, 来势凶猛, 母婴病人病死率高, 抢救分秒必争。若建立一个完善的抢救组织, 有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抢救室严格的规章制度, 为抢救成功提供了可靠的条件。抢救人员的科学分工, 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 是抢救成功的保证。抢救步骤的程序化及科学化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程序化管理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摘要:从建立一个完善的抢救组织、抢救室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抢救人员的科学分工及抢救步骤的程序化等对产后失血性休克产妇进行管理, 20例产生失血性休克产妇中治愈17例, 死亡1例, 转上级医院2例 (1例治愈, 1例死亡) , 认为程序化管理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关键词:程序化管理,失血性休克,产妇,急救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62:1.

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探讨 篇9

1临床资料

外伤性肝破裂2例, 外伤性脾破裂3例, 异位妊娠3例, 肠破裂2例。入院时患者均有皮肤苍白、湿冷、神情淡漠、烦燥不安、脉率均在100次/min以上, 收缩期血压下降至8~12 kPa。原发病变除在付加区医院1例因猎枪伤肝破裂大出血, 术中和术后血压均为0/0而死亡外, 其余患者均被抢救治愈出院。

2手术时机的选择

失血性休克原则上应首先抢救休克, 待休克情况好转后进行手术较为安全。但在实践中发现有些患者经快速输液, 休克很难改善或一度好转后, 又可再度恶化。这类患者常提示内出血较严重, 不及时手术做有效的止血, 休克势难控制, 故应一面积极输液抗休克, 一面及时手术, 千万不能盲目等待“休克好转”, 失去抢救时机。

3抗休克措施的应用

3.1 有效扩容, 改善微循环

失血性休克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细胞代谢障碍, 休克后期, 血管床容量成倍增加, 补液量远远大于液体丧失量。为保证有足量的液体及时输入, 需常规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如静脉穿刺困难, 应当机立断, 作静脉切开。扩容的原则是:先快后慢, 先盐后糖, 先晶体后胶体, 见尿补钾。

3.2 7.5%高渗盐水的应用

此法液体用量小, 血压恢复较快, 利于防止肾功能衰竭, 肺水肿及脑水肿等并发症。经临床应用, 效果确切。一般在用药后血压可提高4~6 kPa, 升压效果可维持30 min~2 h。此法用10%氯化钠220 ml加生理盐水 (或右施糖酐) 80 ml。混合即为1个单位量, 在10~15 min内输入。可先由静脉在45 min内快速滴注平衡盐液 (或等渗盐水) 1000~1500 ml。

3.3 重视抗休克治疗的综合措施

在休克抢救中, 其他综合措施的应用也不能忽视, 如吸氧,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等。在抢救休克患者时, 常规留置导尿管, 既便于观察患者肾功能, 又可了解血容量的变化, 调整补液速度, 在不能作中心静脉压测定的情况下, 尤为重要。

3.4 自体血回收输入法的应用

在脾破裂和异位妊娠患者可行自体血回收输入法的应用。 (其他脏器如肝破裂和肠破裂等患者均不能采用自体血回输入法, 因肝破裂时有胆汁溢出和肠腔内容物溢出) 。自体血回收不仅能及时解决血源问题, 还可避免应用库血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操作简便, 不需特殊设备, 只需水封瓶一只、橡皮塞上备有长、短玻璃管各一根。应用时将消毒血用的吸引器的皮管接短玻璃管, 吸头接长玻璃管, 回血收好后, 用纱布过滤, 即可直接输入患者体内。

自体血光量子疗法: (有条件的医院可采用) 取腹腔内收取的回血200 ml/单位量, 置于光量子血疗仪的石英玻璃容器内, 用10个生物剂量的紫外线辐射, 同时充氧, 照射8~10 min, 再继续充氧5 min, 当血液由暗红色转变为鲜红色后, 即可静脉加输给患者。此时输入体内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已达到最大饱和度, 不仅可提高组织对氧和能量的利用, 有效地改善组织缺氧状态, 而且经紫外线照射后的血液, 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 白细胞的吞噬指数明显上升, 可杀伤细菌和病毒, 使毒素灭活, 提高机体的免疫和抗炎能力。此外, 尚可降低血粘度, 改善微循环。此法简便, 抗休克效果显著。

3.5 麻醉的选择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救治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患, 按照所采取的不同救治方法进行分组:以非LFR方法治疗的半数患者归入对照组, 以LFR方法治疗的半数患者归入研究组。纳入标准:无高血压史, 受伤至入院时间在2 h以内, 创伤部位位于胸部或腹部, 有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呼吸脉搏微弱、血压下降、尿少等临床表现。研究组中男31例, 女9例;年龄22~72岁, 平均 (47.22±10.8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1例, 高空坠落13例, 利器砍伤16例;休克程度:轻度11例, 中度22例, 重度7例。对照组中男30例, 女10例;年龄23~73岁, 平均 (47.56±11.0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2例, 高空坠落14例, 利器砍伤14例;休克程度:轻度9例, 中度21例, 重度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行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

在两组患者入院之后为其实施紧急抢救, 首先对其伤情进行全面评估并基于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应急方案;之后为患者将口腔内的分泌物与异物清除干净, 保持良好的头位, 使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 为患者作气管插管, 以呼吸机作辅助呼吸;最后取远离创伤处的大静脉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1条用于输血, 1条用于液体复苏。此外, 还需对患者心脏停跳、开放性损伤、大血管破裂等问题进行对症治疗[2]。

对照组以非LFR方法进行治疗, 于休克早期为患者使用平衡液、浓缩红悬液与胶体液, 于活动性出血未得到控制之前行充分液体复苏, 以上液体快速补足, 直至患者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 mm Hg以上或收缩压达到100 mm Hg[3]。而研究组在患者出血无法控制时以LFR方法进行治疗, 先行恢复患者的血压, 在收缩压恢复到90 mm Hg之后为其控制补液速度与复苏液体用量, 确保血压的平稳。行液体复苏之后, 两组患者均需接受护理人员对其意识状态、神态表情、血液灌注情况、皮肤黏膜变化等监护, 以便随时进行应急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补液到手术时间, 液体复苏量, 患者呼吸窘迫、脓毒症及多器官衰竭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补液到手术时间和复苏液体量比较

研究组补液到手术时间稍短于对照组但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复苏液体用量远远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比较

研究组呼吸窘迫、脓毒症及多器官衰竭综合征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在临床上极为常见, 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急症, 患者在遭受巨大创伤后于短时间内失去大量血液, 导致血流动力学处于极为不稳定的状态, 诸多脏器组织失去有效灌注, 因缺血缺氧而发生细胞坏死, 从而诱发心脏、大脑等多个器官发生功能衰竭[4]。由于此病会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有效的急诊治疗便非常重要, 一般而言, 临床多采取“院前急救→入院评估伤情→呼吸道护理→止血止痛→液体复苏”的流程进行处理[5]。

院前急救主要是对患者的创伤给予简易处理, 如:为心脏停跳患者行心脏复苏、为血气胸患者行胸腔引流、为骨折患者清创止血[6]。这些措施的实施意义在于缓解患者伤情, 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入院后的伤情评估除了可以使医护人员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 还有助于医护人员决定适宜患者的平衡液和晶体液种类。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多发性创伤, 若创伤为开放性, 一般可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若为闭合性创伤则可以借助伤情评估来发现, 进而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避免患者因最佳时机贻误而出现不良结局。

呼吸道护理可以确保患者气道的通畅, 如此可以确保氧气的充足供应, 缓解器官组织因缺氧而导致的功能衰竭;此外, 呼吸道护理还可以避免患者发生窒息, 机械通气对呼吸窘迫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止血措施的实施意义在于减少患者血容量的继续流失, 确保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止痛措施的实施意义则在于减轻患者的痛苦, 避免手术期间出现应激反应, 导致急诊救治失败。

液体复苏在急诊救治中最为重要, 传统的非方法为患者在早期以快速、足量的方式补充液体, 力争使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血压水平。然而, 经过临床研究发现, 这种方法会导致机体失血代偿机制的紊乱, 反而会增加呼吸窘迫、凝血障碍、脓毒症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因其造成的“死亡三角”-体温下降、持续出血、血液稀释, 则更容易导致患者死亡[7]。从表2数据便可以发现, 研究组的呼吸窘迫、脓毒症及多器官衰竭综合征发生率依次为15%、12.5%、10%, 其死亡率仅10%, 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这无疑是突显出充分液体复苏的局限性, 即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而可以确保血压平稳在90 mm Hg, 这一血压水平可以确保重要脏器的充分血液灌注, 大脑和心脏得到基本血液供应, 血液不会过度稀释, 人体的正常调节机制不会被干扰, 因此可以使急救成功性更高[8]。从表1数据可以发现, 研究组患者复苏液体量少于对照组 (P<0.05) , 这恰好反映出LFR的血液稀释程度不如充分液体复苏方法, 所带来的结果便是研究组患者远远低于对照组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关键在于抗休克治疗和止血治疗, 而可以有效补充血容量, 确保血流动力学的平稳, 具有鲜明的抗休克疗效, 因此临床可为患者采取此方法进行救治。

摘要:目的:探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救治方法及救治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患, 按照所采取的不同救治方法进行分组:以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的半数患者归入对照组, 以限制性液体复苏 (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 LFR) 方法治疗的半数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组间救治结果。结果:两组补液到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液体复苏量, 患者呼吸窘迫、脓毒症及多器官衰竭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患, 可以通过LFR来降低死亡率, 预防和缓解各种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救治方法,救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燕.创伤性失血性休克184例的救治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 (3) :36-37.

[2]陈旭文, 李素婷.创伤性失血性休克70例急救体会[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4, 19 (6) :498-499.

[3]张秉武, 尉桂新, 杨明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误诊误治, 2015, 31 (11) :103-105.

[4]顾松涛, 王素斌, 李思伟.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3) :135-136.

[5]董嗣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 2015, 14 (3) :146-149.

[6]闫红.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1) :264.

[7]Burša F, Pleva L.Anaerobic metabolism associated with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monitored by microdialysis of muscle tissue is dependent on the levels of hemoglobin and 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Trauma Resuscitation&Emergency Medicine, 2014, 22 (1) :1-9.

产后失血性休克 篇11

[关键词] 异位妊娠;休克;抢救;手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5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13-02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急腹症,发病率约2%,是孕产妇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其发病快,需要及时救治,但是也因某些因素的干扰而延误了及早诊治,进而危及了患者的生命。为了更好地解决临床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方式,对临床研究进行了全面研究,详细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3——2013.3收治的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19例进行了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对策研究。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6.3岁。无停经史7例(36.8%),有停经史12例(63.2%),患者临床症状情况:腹痛19例(100%),阴道流血史7例(36.8%),晕厥史11例(57.9%),昏迷1例(5.3%),早孕2例(13.3%),宫内宫外妊娠2例(13.3%),月经不调3例(20%),胃肠炎4例(26.7%),附件炎1例(6.7%)。妇科检查:宫颈举痛19例(100%),后穹窿饱满触痛19例(100%),患侧附件区压痛明显8例(42.1%),因疼痛触诊不满意11例(57.9%)。

1.2 方法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暖,开通2-3路静脉通道,补充晶体,扩充血容量,积极备血、输血,抢救休克,注意输液速度,防止肺水肿。做好备皮、导尿等术前准备工作。开通绿色通道入手术室手术。手术过程:输卵管峡部妊娠患者进行了输卵管切除术,自患侧输卵管伞端钳夹切断系膜并电凝止血;电切系膜至峡部,横断电凝后切断输卵管峡部及病变组织。如伞端妊娠时行孕卵压出术壶腹部妊娠行切开术取出孕卵峡部妊娠,可行病灶切除及断端。本次手术还包括间质部妊娠、卵巢妊娠等,都采用腹腔镜手术,运用数字摄像技术使腹腔镜镜头拍摄到的图像通过光导纤维传导至后级信号处理系统,并且实时显示在专用监视器上。然后医生通过监视器屏幕上所显示患者器官不同角度的图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判断,并且运用特殊的腹腔镜器械进行手术。

1.3 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了评价。优:患者恢复状况良好,腹痛消失,伤口愈合较快,患者疼痛感较低。良:患者恢复基本良好,有轻微腹痛症状,患者疼痛感在2级左右。差:患者恢复缓慢,疼痛感较高。优秀和良好的总和为总有效率。

1.4 随访 本次研究的全部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5个月-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8.43±1.21个月。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4.3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χ2检验。P<0.05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9例均行手术治疗,18例行患侧输卵管切除,其中左侧8例(42.1%),右侧11例(57.9%);1例卵巢妊娠破裂行病灶切除并行卵巢修补术。输血2-4个单位不等。抢救成功18例(94.7%),1例无停经史误诊为“胃肠炎”在家中输液治疗延误病情,因失血性休克时间长导致不可逆性休克以致DIC抢救无效死亡。

3 讨 论

3.1 异位妊娠病因 输卵管炎症是输卵管妊娠的主要病因。可分为输卵管黏膜炎和输卵管周围炎。输卵管黏膜炎轻者可使粘膜皱褶粘连,管腔变窄,或使纤毛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受精卵在输卵管内运行受阻而与该处着床;输卵管周围炎病变主要在输卵管浆膜层或浆肌层,常造成输卵管周围粘连,输卵管扭曲,管腔狭窄,蠕动减弱,影响受精卵运行。上述19例中,人工流产史13例(68.4%),剖宫产史4例(21.1%),说明因妊娠后患者本身免疫力下降,加之有宫腔操作及手术操作史,极易增加盆腔感染机率,因而更容易引发输卵管炎症,以致发生异位妊娠的概率增加。另外,已婚患者18例(94.7%),由于家庭负担重、生活压力大而术后未注意较好的休养,术后未遵医嘱过早的进行性生活,甚至因经济原因术后未彻底消炎,这些可能都是增加输卵管炎症的因素。

3.2 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 异位妊娠或流产一般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多数诊断不困难,由于妊娠部位不同,病理过程不一样,所以临床表现为多样化,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从而增加了异位妊娠诊断难度。本次研究过程中,患者血色素(Hb)58g/L-107g/L,尿HCG(+)4例(21.1%),血HCG定量(2370-大于15000mIU/ml)15例(78.9%),彩超提示附件区有包块10例(52.6%),未彩超检查9例(47.4%)。以此作为最终的诊断,这也充分说明随着彩超的广泛应用,血HCG及孕酮的检测,腹腔镜技术的普及,我院91%异位妊娠得到早期确诊,及时进行有效治疗,避免异位妊娠破裂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

3.3 如何避免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 对患者而言,应普及对异位妊娠的知识的掌握,一旦发现停经或阴道不规则流血要及时就诊,尽早排除异位妊娠可能。如有腹痛,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采取有效的避孕方法,对一些妇科炎症应及时治疗,降低因输卵管炎症导致异位妊娠发生的风险,从而降低异位妊娠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在检查腹痛已婚妇女时,要警惕异位妊娠,做好鉴别诊断,同时要认真仔细询问病史,进行详细妇科检查,并结合彩超、血HCG等相关辅助检查,及早确诊,同时要尽早运用腹腔镜手术方式,解决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 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1.

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 篇12

大量失血引起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 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 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 (超过总血量的30%~35%) 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在很多的情况下, 对出血做出诊断并不太困难。病史和体征都能反映出血容量不足和肾上腺素能的补偿性反应。但失血性休克在临床抢救与护理中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笔者现根据多年工作经验谈几点体会。

1临床资料

本组33例均为2008年1~12月本医院收治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 其中男24例, 女9例, 年龄在18~55岁, 以青壮年多见。其中胸腹伤7例, 上肢血管损伤6例, 下肢血管损伤11例, 颅脑外伤8例, 股动脉损伤1例, 2例于入院后30 min内抢救无效死亡。

2抢救与护理

2.1 抢救

立即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去枕平卧, 有利于呼吸循环功能恢复, 改善脑灌流。

2.2 迅速扩充血容量

常取大静脉, 如上肢的正中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 用套管针建立两条静脉快速地输血输液。在紧急情况下可加压输入, 同时开放尿管。在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的变化, 如血压升高大于90/60mmHg (1mmHg=0.133kPa) 、心率减慢到100次/min以下时, 可减慢输液速度。因严重创伤者不但丢失全血, 而且使血液浓缩, 此时先输晶体液比输全血或胶体液更为适宜。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合理给氧

失血性休克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 吸氧后可改善缺氧状态, 纠正缺氧对肌体的危害, 同时在吸氧过程中可加强呼吸道管理, 及时清除口腔及咽喉部分泌物、呕吐物, 以防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2.4 纠正酸中毒

由于组织缺氧, 体内的乳酸、丙酮酸蓄积, 休克常伴有不同程度酸中毒, 视病情而定, 选择补给碱性溶液5%碳酸氢钠或11.2%的乳酸钠。

2.5 改善心功能

由于大量出血, 导致心脏排血量减少, 动脉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心率加快、心音无力, 可适当应用洋地黄制剂如西地兰等, 增加心肌收缩力。

2.6 应用血管药物, 辅助升高血压

但必须首先补充血容量, 可用小剂量血管收缩剂, 使血压升高, 因其同时也收缩微血管, 使组织缺氧加重, 因此常合用血管扩张剂, 如山莨菪碱等, 以改善微循环。

2.7 去除休克病因

如内脏出血、消化道出血不止者, 休克症状稍有缓解, 应及早手术治疗, 重症患者应采取边抗休克边手术止血。

2.8 一般护理

2.8.1 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神志、尿量变化, 测T、P、R、BP, 每15~30min一次, 并详细记录各项抢救措施, 另外还应观察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情况, 皮肤的温度、色泽、湿度, 皮肤转暖、红润表示休克好转;同时应观察周围静脉及甲床的情况, 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2.8.2 观察尿量:

尿量的变化常反应肾灌流的情况, 尿量减少一半是休克的早期表现之一, 休克患者需留置尿管, 观察尿量, 休克是肾血液量减少及肾血液十分明显的异常分布, 当尿量少于20ml/h时, 提示肾血流灌注不足, 需加速补液, 休克好转时尿量可恢复。如尿量达30ml/h以上, 表示循环状态良好。

2.8.3 注意观察微循环的改变:

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出冷汗、脉压进一步缩小, 是休克加重的征象, 如果患者皮下黏膜有瘀斑或骨折开放部位渗血不止, 应向医生提示考虑有DIC可能并准备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 做好一切抢救的准备工作。

2.8.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防止感染, 并保证患者输液、输血、导管等各装置管的通畅。

2.8.5 其他护理:

上一篇:骨干中小企业下一篇:历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