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期(精选5篇)
失血性休克期 篇1
急性阑尾炎患者多由于阑尾管腔阻塞、细菌入侵起病。不同因素使管腔阻塞后, 正常排空能力障碍, 管腔内压增高, 从而导致细菌侵入黏膜继发感染。部分患者可因发生阑尾环形肌和阑尾动脉痉挛, 引起局部血供障碍, 黏膜受损, 细菌易侵入引起急性感染[1,2]。失血性休克患者全身各系统均可发生缺血性病变, 近年来, 我院对39例失血休克期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我院2005年3月至2011年11月39例失血休克期急性阑尾炎患者为观察对象, 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手术组15例患者,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3例, 年龄36~52岁, 平均 (44.7±13.5) 岁。休克程度:轻度休克10例, 中度休克4例, 重度休克1例。阑尾炎病理类型:单纯性阑尾炎13例, 化脓性阑尾炎2例。非手术组24例患者,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5例, 年龄33~50岁, 平均 (42.3±10.8) 岁。休克程度:轻度休克15例, 中度休克6例, 重度休克3例。阑尾炎病理类型:单纯性阑尾炎17例, 化脓性阑尾炎5例, 阑尾周围脓肿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休克程度、阑尾炎病理类型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早期控制出血、抗休克治疗, 同时完善相关检查, 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及气管插管。结合平均动脉压、血气分析、肾功、凝血监测结果, 制定容量复苏救治方案[3], 首先积极控制活动性出血病灶, 以补充平衡盐液和浓缩红细胞复苏为主, 急性失血期后则主要使用晶体补液, 在心肺功能耐受情况下, 积极维持机体有效循环血量。血管再充盈期, 在控制输液量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针对性应用改善心功能、微血管、代谢药物治疗。非手术组患者按照指征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0.1g稀释于250mL5%葡萄糖静脉滴注, 2次/d) 联合甲硝唑注射液 (15mg/kg稀释于250mL5%葡萄糖静脉滴注, 1次/d) 抗生素治疗, 同时积极做好手术准备, 若出现手术指征应及时转为手术治疗。手术组患者在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和术中麻醉监护基础上[4], 采取硬脊膜外麻醉, 经右下腹麦氏切口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 积极补液、止痛镇静及抗感染对症治疗。
1.3 治疗效果评价
根据临床症状表现评价阑尾炎治疗效果。显效:腹痛、胃肠道反应、全身反应及体征消失。有效:腹痛、胃肠道反应明显缓解, 部分体征消失, 一般体征稳定, 病情无加重趋势。无效:腹痛、胃肠道反应、全身反应及体征无缓解, 或发展成为慢性阑尾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观察指标以均值±标准差 (χ—±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平设为0.05, 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手术组15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 发展为慢性阑尾炎0例与非手术组24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0.83%, 发展为慢性阑尾炎6例存在差异 (χ2=5.33、4.43, P<0.05) ,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及一般情况
治疗1周后手术组15例患者出现腹腔脓肿1例、门静脉炎0例, 平均动脉压 (73±18) mmHG、平均尿量 (38±20) mL/h、血红蛋白96±12g/L与非手术组24例患者出现腹腔脓肿3例、门静脉炎2例, 平均动脉压 (76±12) mmHG、平均尿量 (42±16) mL/h、血红蛋白 (101±15) g/L虽有所差异 (χ2=2.10、2.03, t=0.65、0.42、0.21, P>0.05) , 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失血性休克期患者病情变化复杂, 早期即可出现多系统脏器病理改变。临床将失血性休克分为代偿期、失代偿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期。微血管通透性和心脏功能改变是主导失血性休克病理改变进程关键因素, 同时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应激反应也积极参与抵抗休克病理生理改变[5]。
阑尾炎作为外科急诊, 传统治疗观念认为患者一旦诊断急性阑尾炎, 应尽早实施阑尾切除手术, 而保守治疗仅适合发病超过5d, 阑尾周围脓肿形成, 且腹部疼痛、全身高热症状能有效控制, 或者部分单纯性阑尾炎因不能耐受手术, 存在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失血性休克期急性阑尾由于一般情况较差, 多因原有损伤而处于全身各系统调节障碍状态, 因此, 失血性休克急性期行手术治疗存在相当风险性。我院对2005年3月至2011年11月39例失血休克期急性阑尾炎患者按照是否手术治疗进行分组后, 治疗过程中发现手术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100%显高于非手术治疗患者70.83% (χ2=5.33, P<0.05) , 通过直接切除病灶, 能有效缓解腹痛、消化道及全身症状。非手术组患者由于仅对病灶行抗感染、抗炎治疗, 仍可反复间歇发作, 存在发展为慢性阑尾炎可能。除此以外, 手术组患者在急性休克期行手术治疗后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且平均动脉压、平均尿量及恢复期血红蛋白水平与非手术也并无统计学差异, 说明失血性休克期只要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及对症处理, 及时行阑尾切除手术是安全可靠的。综上所述, 失血性休克期急性阑尾炎患者若出现手术指征切不可盲目保守治疗, 应在加强围手术期准备和处理基础上行阑尾切除手术治疗, 才能使患者病情得到综合改善, 提高远期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学伟.穿孔性阑尾炎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8) :321-322.
[2]刘清雯.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穿孔性阑尾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0) :134-165.
[3]蔡建强, 陈凛.失血性休克液体治疗推荐方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 (7) :628.
[4]杜继伟.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围手术期救治与麻醉管理[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1, 6 (10) :81-82.
[5]刘升能.阑尾炎再手术20例原因分析及防范[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7 (13) :513-514.
失血性休克期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重度烧伤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烧伤面积均为30%~75%, 烧伤后1~8 h入院, 患者年龄为21~68岁, 平均 (51.62±11.33) 岁, 其中男49例, 女29例, Ⅱ度烧伤12例, Ⅲ度烧伤6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之后, 均进行双静脉通道补液或深静脉置管补液。根据先晶后胶的补液原则, 对患者进行补液[2]。临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作出判断, 估计出患者的烧伤面积, 对患者的烧伤深度、患者的体重等做出估计, 根据传统的补液公式计算, 得到患者在24、48、72 h时候的补液量[3]。对于输液的要求是第1个24 h前8 h的时候输入的液体总量占共需要输入的液体总量的一半, 剩下的液体在余下的16 h内输入患者体内。
1.3 观察指标
观察补液过程中患者尿量、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2 结果
本组78例重度烧伤患者伤后第1个24 h补液量及尿量具体如下:电解质补液量 (2960.57±1201.22) m L, 胶体补液量 (1683.28±750.66) m L, 水分补液量 (2317.32±280.41) m L, 平均每小时尿量 (55.42±18.31) m L, 每小时最少尿量 (46.21±12.12) m L, 第1个24 h少尿次数 (1.51±0.73) 次。补液后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 出现心肺功能异常者11例 (14.10%) , 出现血压升高者4例 (5.13%) , 出现腹腔间隙综合征者3例 (3.85%) , 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者2例 (2.56%) , 其余患者58例 (74.36%) 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后平稳度过休克期, 见表1。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烧伤休克主要是由于患者烧伤后造成血浆外渗而引发有效循环量不足所致[4]。Othman N等[5]的研究指出, 目前尚无法实现阻断烧伤休克机制来降低微循环通透性, 补液治疗是改善患者休克症状的主要临床手段。临床上补液量的计算主要依靠各种补液公式, 但由于不同患者存在较大个性化差异, 且临床指标具有一定滞后性, 实际补液量与公式计算补液量存在一定差异[6]。Freiburg C等[7]对影响补液计算准确性的几个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严重烧伤患者治疗初期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引发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为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需采取大量补液抗休克, 形成了边补边漏的情况;同时为尽快恢复患者胃肠道血液供应, 纠正“代偿性隐匿性休克”症状, 也需要大量补液, 在缺乏有效监控的情况下, 容易发生补液过量;不同医院临床医师临床经验不同, 拟定补液方案存在差异;患者烧伤深度不同, 在体液计算公式中无法体现出差异性;不同患者烧伤前后身体状况不同等均会影响补液量的计算。而一般临床医师常有趋高趋多的倾向, 易造成患者急性心衰、脑水肿、肺水肿、创面加深及腹腔间隙综合征等不良反应[8]。另外, 补液时输注速度的快慢也会影响患者的复苏, 输注过快易造成药物血液浓度升高速度大增, 导致治疗指数变窄或者由于部分毒性作用较大的药物产生毒性作用, 影响治疗效果[9]。
传统的补液公式并不适合所有的重度烧伤患者, 因此, 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临床医师的经验实施个性化补液方案, 避免过度补液给患者带来的不良临床反应及治疗费用。通常情况下, 烧伤患者的微血管通透性会在烧伤后的6~8 h内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也就是说, 患者在烧伤后的6~8 h内, 血管内液的渗出速度是最快的。这个时候, 如果依然为患者补充大量的液体的话, 很容易出现的一个状况是大量的液体渗出, 并且蓄积在第三间隙, 使得患者的体液回吸收收到影响。另外一种情况是在患者烧伤后的18~24h内补液也是不合适的, 这样的补液方式不利于患者平稳的渡过休克期。临床研究表明, 过度补液引发患者产生诸多并发症时, 采取对症补救措施难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难以逆转对患者带来的损害[10]。因此, 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治疗要以改善机体细胞能量代谢和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为主[11]。目前对于烧伤休克期限制补液这一临床观点尚存在很大争议, 但过度补液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产生较大影响[12]。Xiao S C等[13]的研究表明一味注重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恢复而进行烧伤休克复苏治疗对患者是有害的。普通病房难以实现对患者复苏终点的准确界定, 也不能够体重科学的监测指标, 难以控制补液过程中补液剂量、输注速度等[14]。盲目补液是十分不可取的, 对患者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1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78例重度烧伤患者出现心肺功能异常者11例 (14.10%) , 出现血压升高者4例 (5.13%) , 出现腹腔间隙综合征者3例 (3.85%) , 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者2例 (2.56%) , 其余患者58例 (74.36%) 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后平稳度过休克期。可见, 根据患者烧伤情况严格控制休克期补液量, 可以避免出现过度补液情况。
失血性休克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3例, 男56例, 女7例;年龄21~52岁, 中位年龄34.6岁;烧伤总面积52%~95%, 平均73.4%。伤后至入院时间1.5~3h, 平均2.1h。63例临床表现均有少尿或无尿, 其中有不同程度血压下降59例, 其余4例为代偿性休克。
1.2 输液方法
1.2.1 静脉通路:
建立双静脉通道;其一作为电解质和胶体液补给通道, 另一用于补给葡萄糖溶液和其他治疗药物。
1.2.2 电解质与胶体输入法:
参考中国烧伤液体复苏估算公式 (简称中国复苏公式) 计算第1个24 h电解质和胶体液的总量。伤后前12h, 根据患者对临床治疗反应每小时调整电解质与胶体的量及输液速度;剩余量在后12h匀速补给。
1.2.3 水分输入法:
基础水分为10%葡萄糖溶液, 总量为每天2400ml;用微量泵以100ml/h匀速补给;为追补累计丢失量, 在复苏开始前数小时以150ml/h补给。
2 结 果
2.1 电解质和胶体液补给量
第1个24h电解质和胶体总量为8005ml, 与中国复苏公式计算量相近。快速输液时段主要在复苏前4~6h, 第1小时电解质和胶体占其全天总量的11.99% (960/8005) , 第2小时占9.89% (792/8005) , 第3小时为9.02% (722/8005) ;前3h补液总量占30.91%, 至伤后第6小时占41.97%, 第8小时占54.90%, 第12小时占70.02%, 后12h占29.98%。伤后前12h补液速度逐渐递减, 后12h为匀速补给。
2.2 电解质与胶体比例
以每6小时划分1个时间段分析, 第1个6h电解质与胶体补给量分别为2610ml和750ml, 电解质/胶体为3.48/1;第2个6h电解质与胶体补给量分别为1245ml和1000ml, 电解质/胶体为1.25/1;第3个6h电解质与胶体补给量分别为700ml和500ml, 电解质/胶体为1.40/1;第4个6h电解质与胶体补给量分别为700ml和500ml, 电解质/胶体为1.40/1。胶体多于复苏4h后开始补给。
2.3 预后
全部病例均平稳渡过休克期。治愈57例占90.48%;6例死于感染和内脏并发症。
3 讨 论
有学者在总结多年临床烧伤救治经验和参考国外液体复苏估算公式的基础上, 于1970年提出了我国烧伤复苏补液估算公式。即烧伤后第1个24h, 补给电解质和胶体1.5ml·kg-1·1%TBSA-1 (体表面积) (Ⅱ、Ⅲ度) , 其中1/3为胶体, 2/3为电解质;外加基础水分2000ml;前8h输入总量的一半, 余量由后16h匀速输入。近年来, 随着休克监测手段的提高, 对烧伤液体复苏输液的量、速度和公式自身的操作性等提出诸多不同见解, 其中以伤后第1个24h的补液量和补给速度争议为最大。
3.1 补液量
1952年美国Evans等[1]提出, 烧伤后第1个24h电解质和胶体各为1ml·kg-1·1%TBSA-1, 另加基础水分2000ml。1968年Baxter等[2]提出Parkland公式, 第1个24h补给乳酸林格氏液4ml·kg-1·1%TBSA-1。2002年解放军304医院提出, 第1个24 h电解质和胶体各为0.9~1.0ml·kg-1·1%TBSA-1, 另加水分3000ml;其补液总量达到2.6~3.0ml·kg-1·1%TBSA-1[3]。2005年第三军医大学提出延迟复苏补液公式, 伤后第1个24h电解质和胶体为2.6ml·kg-1·1%TBSA-1, 另加水分2000ml[4]。国内外公式的计算补液量均多于中国复苏公式, 解放军304医院公式计算量接近Evans公式;而第三军医大学公式实际补液量接近Parkland公式。从几十年来的临床实践看, 数以百万计的大面积烧伤休克患者复苏成功, 说明烧伤休克期在补液量达到一定程度后, 患者可以耐受一定范围的液体量的波动。本组资料的实际输液量与中国复苏公式计算量相近, 电解质与胶体比例也基本相同, 而主要在补液速度、水分补给方式等方面不同, 复苏效果满意, 也说明补液量只是烧伤休克复苏的一个方面, 其输液速度、输液方式方法对休克的成功复苏也同等重要。
3.2 输液速度
目前, 国内、外补液公式均为两段式补液, 前8h补给全天的半量, 剩余的半量由其后16h匀速补给。表面上, 公式对输液速度进行了量化, 但因患者烧伤后难以立即入院或接受补液治疗, 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累积丢失量问题;而此时, 正是需要快速、大量补液之时。这使得公式只能计算补液量, 而对输液速度的控制存在严重不足, 造成操作不能和复苏效果的差异。如, 按剩余时间补差法理解公式 (即伤后前8h的估算量在伤后8h输入) , 患者伤后2h入院, 在继后6h输入全天量的半量可能无问题;若患者伤后6h入院, 在2 h输入全天的半量, 可能引起肺水肿、脑水肿、全身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甚至致死。如按时间后延法计算, 前者在伤后10h输入全天的半量, 而后者则要在伤后第14小时才能输入全天的半量;出现同等伤情、不同入院时间在等同治疗时间段内入院早者输入量多, 而入院晚者输入量少, 这与入院晚者本应多补液的临床实际情况不符。
笔者提出伤后3~4h内输入全天总量的30%, 前8h输入全天量的60%~65%[3]。由于患者入院时间和累积丢失量不明, 实际上并未指明补液速度, 但其前8h的补液量超过全天的半量。第三军医大学提出延迟复苏输液, 在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下, 复苏前2h补给第1个24h液体总量的一半, 另一半于余下时间均匀输入[4]。吴小云等[5]报道运用第三军医大学延迟复苏补液公式152例, 入院后2h内实际补液量占第1个24h计算总量的40%, 加上入院前输液量, 实际上约占50%。可能因该组病例大面积烧伤例数较少, 未发生水过载现象。大面积烧伤第1个24h补液总量可>10000ml, 在2h内输入超过全身血容量的液体, 存在诸多风险。本组资料以复苏开始时间计算补液量, 前12h补液速度递减, 后12h为匀速补给。复苏第1、2、3小时补给电解质和胶体约占其全天总量的12%、10%和9%;至伤后第6小时输入量超过全天总量的40%, 第8小时占55%, 第12小时为70%, 后12 h约占30%。如按补液总量每天10000ml计, 第1小时补液总量 (电解质+水分) 约占血容量的30%, 可有效地防治休克, 降低水过载风险, 较好地解决了输液速度控制问题。
此外, 葡萄糖溶液匀速补给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 (1)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 机体处于失代偿状态, 血浆渗透压和内环境异常, 过长时间给予一种成分液体, 虽然总量没有变化, 但将加重机体代偿负荷, 影响复苏效果。 (2) 烧伤应激、疼痛刺激、体液渗出、细胞代谢紊乱等原因致机体迅速处于急性营养不良状态, 间歇式输注葡萄糖溶液使“供能-乏能”时断时续, 不利于改善代谢异常, 甚或加重能量代谢紊乱。均匀补充能量有助于改善能量代谢和稳定内环境。多年来, 我们过多地集中精力在休克复苏的补液量上, 其输液速度、方式方法对大面积烧伤休克复苏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烧伤, 大面积,休克,复苏,补液
参考文献
[1]Evans EI, Purnell OJ, Robinett PW, et al.Fluid and electrolyte require-ments in severe burns[J].Ann Surg, 1952, 135 (6) :804.
[2]Baxter CR, Shires T.Physiological response to crystalloid resuscitation of severe burns[J].AnnNY Acad Sci, 1968, 150 (3) :874.
[3]郭振荣, 盛志勇, 柴家科, 等.烧伤休克防治措施的改进[J].感染、炎症、修复, 2002, 3 (4) :195.
[4]黄跃生.深入研究烧伤休克及缺血缺氧损害的细胞分子机制[J].中华烧伤杂志, 2005, 21 (5) :324-325.
失血性休克期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成人烧伤面积50%TBSA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21%TBSA以上, 小儿烧伤面积26%TBSA以上Ⅲ度烧伤面积11%TBSA以上, 共245例, 按其住院先后将其分成2组, 治疗组 (A组) 167例, 对照组 (B组) 78例。2组患者伤情详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痂治疗, 待焦痂溶解脱落, 肉芽新鲜后行游离皮片移植, 治疗组Ⅲ度烧伤伤后3~10d进行手术切痂游离皮片移植, 面积大供皮区少的用微粒皮移植, 异体皮覆盖[2]。
1.3 统计学分析
对2组治疗结果所得数据,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表2)
2组并发症比较, SIRS、脓毒血症、血培养阳性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A组明显低于B组;而休克、应激性出血和吸入性损伤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2组治疗结果比较 (表3)
3 讨论
烧伤后, 皮肤及组织因热力损伤导致变性坏死产生大量的烧伤毒素, 加上体液大量渗出, 因而创面极易生长细菌, 且溶痂快感染率高, 烧伤后及早进行手术切痂植皮, 通过手术切除坏死组织, 阻断痂下水肿液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 从而改善患者全身毒血症症状[1]。
通过2组对比, 深度烧伤休克期切削痂植皮对患者是安全的但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建立良好有效静脉通道, 留置尿管, 必要时做气管切开,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尤其对面颈部烧伤患者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充分估计术中失血量, 做好术中各项指标监测。
对头面颈部或大面积烧伤, 入院时应立即行气管切开, 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加强气道护理, 对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注:2组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A组明显高于B组
参考文献
失血性休克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30例确诊为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并发脓毒症患者, 全部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脓毒症参照标准:参照2004年国际脓毒症会议所制定的标准及其2008年严重脓毒症治疗指南制定的标准。由于细菌感染从而导致患者全身出现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而称之为脓毒症, 脓毒症已经被证实了有细菌的存在, 另外也已经证实了有高度可疑感染灶的存在。或者出现以下三种或者三种以上的体征时被诊断为脓毒症, (1) 体温大于38℃或者是体温小于36℃; (2) 呼吸频率大于20次每分钟或者Pa CO2小于32mm Hg; (3) 心率大于90次每分钟。 (4)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于12×109/L或者是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小于4×109/L, 或者是未成熟粒细胞大于10%, 以上四项中第二项必须具备, 脓毒症经充分液体复苏仍然还存在乳酸酸中毒, 或者是还存在少尿或者是患者还会出现急性意识障碍作为入选病例标准。排除标准:排除年龄小于18岁, 或者是年龄大于75岁的患者, 排除在患者入院前三周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系统严重损伤者, 肺、肝、肾、脑以及造血系统出现严重损伤的患者;排除合并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患者, 排除具有系统性狼疮 (SLE) 患者;排除恶性肿瘤患者;排除未能按照规定及时用药的患者;排除未能按照要求及时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的患者;另外还要排除对血必净注射液过敏或者是无法耐受的患者。其中有12例延迟复苏者, 比例为40%;TBSA40%~100%, 平均为64.6%;三度烧伤TBSA为30%~90%, 平均为59.7%;合并不同程度的吸入性损伤。随机分为研究组 (15例) 与对照组 (15例) , 其中研究组:男患10例, 女患5例;年龄18~53岁, 平均39.4岁。对照组:男患9例, 女患6例;年龄19~54岁, 平均40.5岁。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 措施: (1) 对患者进行综合液体复苏治疗。 (2) 对全部患者进行维持患者体内的水分稳定的治疗, 进行维持电解质平衡的治疗, 另外还要对患者进行维持患者体内血浆蛋白浓度的稳定的治疗。 (3) 对全部患者进行感染治疗, 进行抗生素对症治疗, 另外还要对患者进行脏器功能支持等治疗。两组不同的在于, 研究组加用了血必净注射液, 具体为:行静脉滴注100ml血必净注射液+100ml生理盐水, 每天两次, 连服一周。对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如体温 (T) 、白细胞计数 (WBC) 、心率 (HR) 、血小板计数 (PLT) 、中性粒细胞率及病死率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及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资料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体温、WBC、HR、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在治疗期间出现应激性溃疡伴大出血1例 (6.67%) , 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 (6.67%) , 肺部感染1例 (6.67%) , 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 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出现应激性溃疡伴大出血2例 (13.33%) , 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 (6.67%) , 麻痹性肠梗阻1例 (6.67%) , 肺部感染2例 (13.33%) , 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烧伤患者休克期并发脓毒症的发病率比较高, 有的甚至也出现死亡的情况, 烧伤感染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是严重烧伤, 另外一个高危因素是延迟复苏, 严重烧伤使得患者具备了促发大范围炎症的基本的条件, 烧伤休克则对患者出现烧伤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6,7]。因此, 对于严重烧伤的患者要更加的重视对其治疗, 为了降低脓毒症患者的发病率及其患者的死亡率, 要对脓毒症采取措施预防脓毒症的发生, 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研究表明, 脓毒症患者严重的话则会出现MODS[8]。在过去, 尽管在该种疾患中采取了积极的复苏、抗感染及器官支持等, 但是脓毒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等依然久居不下。
红花黄色素A与赤芍甙等是血必净注射液主要的组成成分, 是属于中药提取物[9], 总体而言, 该药能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 对于内毒素起到拮抗的作用, 另外还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还能起到溃散毒邪的效果, 与此同时, 对于内源性炎性介质的释放也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有相关的研究表明, 血必净注射液不仅具有改善脓毒症的作用, 同时还能起到增加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这两者的含量的作用, 有助于将凝血酶与凝血酶原的时间这两者的时间缩短, 这样有助于提高氧化物的酶活性, 另外还能起到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的作用, 因此, 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免疫功能能更快的恢复。血必净注射液还可以使得组织的损伤减轻, 细胞因子的失衡也可以得到调节, 以此维护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对于MODS起到了很好的防治的作用, 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 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预后的改善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外, 有研究表明, 血必净注射液还能纠正脓毒症病患细胞的免疫功能紊乱, 从而起到免疫调节功能[10,11]。当然, 大量的临床经验也证明, 血必净注射液能显著降低病患炎症介质的释放, 使得炎性反应减少同时促进了炎症吸收, 使得感染过程中产生的病理损害得到充分降低。
当然, 为了使得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那么治疗脓毒症的有效方法应为:一方面要对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 另外还要给予患者免疫调理治疗, 这样不仅能使得患者机体抗感染能力得到增加, 另外还能使得患者抗炎症的能力也有相应的增加, 使得患者的炎症反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另外还能对组织及其脏器等器官的损害起到有效的阻止的作用。通过本次研究可知, 两组病患在治疗一周 (一个疗程) 之后, 研究组在白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 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下降, 另外中性粒细胞率水平皆有明显的下降。血必净注射液具有以下作用:首先对于患者的凝血机制能起到很好的改善的效果, 其次是起到了很好的改善患者循环的效果, 另外还能降低了患者器官的损害的作用, 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可见血必净注射液能辅助治疗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并发脓毒症。
参考文献
[1] 周岳平, 陈晓武, 张春新, 等.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治疗烧伤脓毒症的疗效分析[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 , 2012;7 (1) :72~75
[2] 周国富, 向小燕, 吕志敏, 等.血必净注射液治疗严重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0;39 (12) :7
[3] 邓献.糖尿病患者烧伤治疗36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09;11 (2) :205~206, 208
[4] 巴特, 蔡金东, 王凌峰, 等.烧伤面积大于90%严重烧伤患者26例的救治体会[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 , 2011;6 (4) :522~527
[5] 陈善伟, 邓李敏, 徐家志, 等.低浓度甘露醇在大面积深度烧伤中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 2010;12 (1) :28
[6] 刘伟, 邹晓防, 贾赤宇, 等.血必净注射液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炎性介质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 , 2010;5 (1) :9
[7] 蔡浩, 李文婷, 朱家源, 等.早期削痂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4) :16
[8] 孙勇, 王良喜, 周宜芳, 等.谷氨酰胺联合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华烧伤杂志, 2013;29 (4) :256~257
[9] 李萌芳, 洪广亮, 梁欢, 等.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0;5 (9) :832~834
[10] 蔡海军.血必净注射液治疗严重烧伤68例[J].中国药业, 2012;21 (10) :85~86
【失血性休克期】推荐阅读:
产后失血性休克09-12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10-07
失血性休克死亡论文10-08
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11-15
产后失血性休克的抢救08-16
失血性休克妇产科11-09
失血性休克的护理查房07-14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10-08
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08-11
严重创伤失血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