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兴奋治疗(精选7篇)
电兴奋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对照研究利培酮口服液合并无抽搐电休克 (MECT) 治疗不合作口服药的分裂症患者急性兴奋激越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6例入院时不合作口服药的分裂症急性兴奋激越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口服液合并MECT的治疗组和单用肌注氟哌啶醇针的对照组, 各38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兴奋因子5项目和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量表 (TESS) 于治疗前, 治疗后24h, 72h, 1周, 2周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PANSS兴奋因子评分均较前显著下降, 治疗各周期PANSS评分及减分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2周, 对照组每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锥体外系反应, TES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组 (P<0.05) 。结论 利培酮口服液合并MECT治疗不合作口服药的分裂症急性兴奋激越患者, 疗效明显, 安全实用, 值得采用。
关键词:不合作口服药,分裂症,急性兴奋激越,利培酮口服液,无抽搐电休克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期常因受幻觉妄想等支配, 出现兴奋冲动行为, 危及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自知力丧失, 拒绝治疗, 给病房管理和护理等带来困难。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指出, 兴奋激越病人的一线治疗包括注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注射苯二氮类药物[1]。然而, 临床面对不合作的分裂症兴奋激越患者时, 指南 (1) 疗效肯定但不良反应较大;指南 (2) 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 目前上市的唯有维思通口服液, 其无色无味, 可方便渗入饮食中;而其余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为片剂, 使不合作口服药的患者治疗难于执行;另外,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其镇静作用不强, 起效不如肌注型典型抗精神病药。MECT与抗精神病药合用治疗分裂症急性兴奋症状, 疗效肯定, 国内外均有较多报道。为此, 我们选择入院时急性兴奋激越且不合作口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维思通口服液与MECT合用治疗 (作为治疗组) , 通过与氟哌啶醇针肌注治疗 (作为对照组) 对照研究, 观察其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分裂症患者76例, 入组标准: (1) 符合CCMD-3诊断标准; (2) 入院时兴奋激越不合作口服药治疗; (3) 年龄18~50; (4)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评分≥60分, 并且在PANSS量表中兴奋 (P4) , 敌对性 (P7) , 不合作 (G8) 和冲动控制缺乏 (G14) , 紧张 (G4) 5项条目兴奋因子评分≥15分; (5) 病程≤3.2年; (6) 均取得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⑴妊娠哺乳者;⑵酒精、药物依赖者;⑶伴有严重躯体疾病者;⑷入组前4周内使用过本实验中所有药物者。将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中男20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28.4±10.5) 岁, 平均病程 (1.38±0.68) 年, 治疗前PANSS总分平均 (83.79±10.60) 分, PANSS兴奋因子评分 (24.48±5.56) 分;对照组38例, 男16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27.8±9.8) 岁, 平均病程 (1.46±0.72) 年, 治疗前PANSS总分平均 (85.02±11.20) 分, PANSS兴奋因子评分 (24.62±4.60) 分。比较两组性别, 年龄, 病程和PANSS总分及兴奋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1.2 方法
治疗组维思通口服液初始剂量1mg/d, 最大剂量6mg/d, 平均 (4.2±0.50) mg/d, MECT治疗为起始周前3d, 每天1次, 后改为隔天1次, 1疗程6~10次。对照组氟哌啶醇针起始量10mg/d, 最大剂量30mg/d, 平均 (15.40±2.10) mg/d, 疗程2周。视病情如出现睡眠障碍或明显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者, 可给氯硝西泮针1mg/晚或东莨菪碱针0.3mg肌注, 禁用其他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物或心境稳定剂。
1.3 疗效评定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h, 72h, 1周, 2周进行PANSS兴奋因子评分及不良不良反应评定。PANSS兴奋因子减分率≥75%为痊愈, ≥50%为显著进步, ≥25%为进步, <25%为无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 2周采用TESS量表评定药物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后作血常规, 肝肾功能, 电解质, 心电图检查,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t检验, χ2检验及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 4 h, 7 2 h, 1周和2周, 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2 3例 (60.53%) , 31例 (81.58%) , 34例 (89.47%) 及38例 (100%) ;对照组分别为19例 (50%) , 28例 (73.68%) , 30例 (78.95%) , 38例 (100%) , 两组均能有效控制分裂症的急性兴奋激越症状, 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2.2 两组PANSS兴奋因子评分比较
治疗各检验时段, 两组PANSS兴奋因子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减分率明显提高 (P均>0.05或P<0.01)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出现震颤12例, 静坐不能4例, 口干5例, 心动过速9例, 便秘5例, 头痛6例, 近记忆受损12例。对照组出现震颤31例, 肌强直9例, 扭转痉挛3例, 静坐不能6例, 口干12例, 心动过速8例, 便秘7例, 头痛3例, 近记忆受损0例。观察期间, 治疗组有10例因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EPS) 而合用东莨菪碱针, 对照组则因每例患者均不同程度出现EPS反应而合用东莨菪碱针。治疗1周和2周, 治疗组TESS评分分别为 (1.01±1.06) 分和 (0.90±0.82) 分,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3.28±1.02) 分和 (2.46±1.02)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血常规, 血生化, 心电图均无明显改变。
3讨论
面对入院时不合作口服药, 伴有急性兴奋激越的分裂症患者, 临床需及时制定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指出的兴奋激越病人的一线治疗方案, 在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当中, 维思通口服液 (利培酮口服液) , 其无色无味, 可方便渗入饮食中, 其余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为片剂。利培酮是5—羟色胺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平衡阻滞剂, 对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或较好[2,2], MECT是精神科中常用的一种物理治疗仪, 与抗精神病药合用治疗分裂症的急性兴奋激越症状, 疗效肯定, 国内外均有报道。通过本临床治疗组与对照组研究, 对于急性兴奋激越且不合作口服药的分裂症患者, 用利培酮口服液合用MECT治疗, 疗效与肌注氟哌啶醇针疗效相当, 无显著性差异, 但在不良反应量表比较可见, 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氟哌啶醇针肌注明显减轻, 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虽然MECT合并治疗组有近记忆受损及头痛表现, 但其多为一过性, 在治疗结束2周后基本可恢复到病前水平[3,3]。同样, 利培酮口服液与MECT合并治疗分裂症急性兴奋激越且依从口服药的患者, 而且, 利培酮口服液可给药可精确到0.1mg, 尤适用对药物比较敏感的年纪偏大或体质较差的患者。
综上所述, 利培酮口服液合并MECT治疗分裂症急性兴奋激越且不合作或合作口服给药的患者时, 疗效明确, 不良反应较轻, 值得临床选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中华医学会.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S].北京: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2003:36.
[2]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57.
[3]李东, 刘殿国, 赵洪宇.利培酮合并MECT与氯硝西泮控制分裂症兴奋激越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6 (4) :466.[1]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中华医学会.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S].北京: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2003:36.
[2]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57.
[3]李东, 刘殿国, 赵洪宇.利培酮合并MECT与氯硝西泮控制分裂症兴奋激越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6 (4) :466.
电兴奋治疗 篇2
关键词:肺性脑病,呼吸兴奋剂,营养支持
肺性脑病 (PE) 又称肺气肿脑病, 是各种慢性肺胸疾病伴发呼吸功能衰竭, 引起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而出现的各种神经精神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是临床常见的呼吸内科急危重症, 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 治疗较为困难。近年来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无创通气的不断成熟,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肺性脑病的治愈率[1], 但其高昂的费用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该时期的患者多无法进食, 而营养物质是呼吸器官的物质基础, 故营养支持是治疗该病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肺性脑病患者应用呼吸兴奋剂加营养支持治疗, 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性脑病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80年全国肺心病会议诊断标准[2]: (1)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发作或加重伴有呼吸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PaO2<8 kPa, PaCO2>10 kPa) ; (2) 有意识障碍、神经精神症状以及某些病理性神经体征; (3) 排除感染性脑病、脑动脉硬化、代谢性碱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疾病。其中男65例, 女39例, 年龄45~77岁, 平均 (64.3±7.6) 岁。病程3~20年, 平均 (17.2±5.8) 年。精神异常兴奋、多语25例, 意识模糊19例, 嗜睡42例, 浅昏迷10倒, 昏迷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个各52例。二者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积极抗感染, 畅通呼吸道, 平喘化痰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常规综合治疗, 同时给予呼吸兴奋剂 (可拉明1.875g+洛贝林15ml+5%葡萄糖液500mL) 静脉滴注, 每日1次, 疗程为7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采用营养支持治疗, 具体方案如下:按患者每日基础热量的130%~150%进行补充, 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 脂肪占20%~30%, 蛋白质占15%~20%。根据患者状况, 可通过饮食或静脉给药的方式供给能量, 重症患者可采用复方氨基酸、脂肪乳与白蛋白等静脉滴注, 每日1次, 疗程为7 d。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呼吸功能显著改善, 神经精神症状全部消失;好转:呼吸功能有所改善, 神经精神症状基本消失;无效:呼吸功能未得到改善, 神经精神症状加重甚至病情恶化死亡。其中显效与好转均视为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后血气变化比较采用t检验,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气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两组PaO2均显著上升、PaCO2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之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PaO2、PaCO2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4.23%, 对照组总有效率80.77%,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χ2=4.31, P<0.05
3 讨论
PE是慢性肺胸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由于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 造成机体缺氧与二氧化碳大量潴留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变, 主要表现为神志恍惚, 精神异常兴奋、多语, 嗜睡, 谵妄, 躁动及昏迷等, 是导致其死亡的首要原因[3]。
可拉明作为一种呼吸兴奋剂, 是治疗PE的常用药物。呼吸兴奋剂能够通过兴奋呼吸中枢或周围化学感受器, 提高呼吸驱动, 使PaO2提高, Pa CO2下降, 调节酸碱平衡紊乱, 同时也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改善, 从而使呼吸衰竭的症状减轻, 意识转清。对于慢性CO2潴留患者, 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降低, 且缺氧刺激在吸氧后得到解除, 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PaCO2升高, 呼吸兴奋剂可降低PaCO2, 增加氧合作用, 促进患者苏醒, 以便于咳嗽、排痰。呼吸兴奋剂在纠正CO2潴留, 由于呼吸功增加, 机体耗氧量增加, 同时也加重其缺氧[4], 故使用呼吸兴奋剂治疗过程中应适当提高吸氧浓度, 使患者血氧饱和度达到90%为宜, 必要的时候可给予面罩吸氧, 并应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但是对于肺炎、肺水肿等所致的换气功能障碍者, 不宜使用呼吸兴奋剂[5]。
慢性肺部疾病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病程较长, 多数患者伴有营养不良, 其主要原因为机体能量消耗增加, 机体分解代谢增强, 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营养物质摄入减少等。营养状态与患者的通气功能密切相关。研究显示营养不良可降低呼吸肌耐力与肌力, 易出现呼吸肌疲劳, 甚至衰竭, 进一步加重缺氧及CO2潴留, 从而促使病情加重及并发症的产生。此外, 还会造成呼吸肌结构功能改变, 正常通气动力降低, 通气功能下降, 影响肺的免疫和防御功能, 使感染不易控制[6]。因此, 治疗中提供足够热量与营养素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后血气状况都有改善, 而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且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营养支持疗法联合呼吸兴奋剂在PE患者中的疗效是确切的, 由于营养支持会增加呼吸负荷, 而呼吸兴奋剂会增加呼吸肌做功, 故二者可取长补短, 相辅相成具有安全、经济、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元珏, 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86-617.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8) :453-460.
[3]曲强, 杨蓉佳.醒脑静注射液佐治肺性脑病疗效观察[J].临床急诊杂志, 2008, 9 (2) :96-97.
[4]王岷.营养疗法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肺性脑病5 2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 2004, 2 (12) :29-30.
[5]叶任高.内科学[M].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7-55.
电兴奋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共8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0例患者中, 女性患者18例, 男性患者22例, 平均年龄 (54.6±5.4) 岁;对照组患者中女性与男性各20例, 平均年龄 (55.3±5.2) 岁。合并睡眠呼吸暂停15例, 右心衰竭20例, 紊乱性房性心律失常10例。本次选取的患者在病史、病症、X线胸片以及血常规检查结果均符合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电解质紊乱情况比较严重者, 半昏睡且呼吸不规则者, 中度以及以上昏迷者;肾功能损害者, 面部损伤或畸形者等伴有严重学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1.2 一般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以后均进行常规的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气分析、胸部X线、心电图以及肺功能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的药物和呼吸兴奋剂辅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吸机加用平顶呼吸阀, 选择S/T模式, 呼吸机初始吸气压力为8~10 cm H2O, 待患者适应之后, 吸气压力逐渐增加到15~18 cm H2O, 氧液浓度开始40%~60%, 并且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 逐渐调低。无创正压通气每天3~16 h, 连续3~9 d。
1.3 评断标准
显效:患者呼吸通畅, 心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呼吸明显改善, 心率也逐渐恢复;无效: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动脉血气、呼吸激肌动用情况、呼吸频率等方面的情况, 将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综合比较
本组选取的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共80例, 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和精心护理后, 所取得的成果比较满意,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有效率为65.0%,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身体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各项指标均明显比治疗前改善,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要明显比对照组好,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结论
综上所述, 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呼吸困难和供氧不足而引起的, 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供养不足、高碳酸血症以及血液循环功能等方面的障碍[2], 容易造成呼吸肌收缩力减退或者疲劳, 影响呼吸中枢驱动力的感知功能, 呼吸做功减弱, 呼吸系统中氧气运输以及利用功能障碍。疾病早期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患者呼吸上气不接下气、呼吸频率增加, 辅助呼吸肌强烈收缩, 参与呼吸强度大, 使得患者容易出现呼吸疲劳现象。当严重的低氧血症以及二氧化碳潴留在肺部时, 很容易引起肺部急性呼吸衰竭, 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
针对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疾病诱发病因主要是由于严重的低氧血症以及二氧化碳潴留[3], 因此, 要治疗这种疾病必须要控制病原, 才能达到很好地治疗效果。呼吸兴奋剂是临床上治疗呼吸衰竭的一种常见药物, 呼吸兴奋剂可以直接兴奋呼吸中枢神经, 洛贝林[4]可以通过刺激外周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这种药物多用于潴留二氧化碳病症, 改善患者呼吸衰竭情况, 促进患者呼吸次数恢复正常, 其呼吸强度明显加强, 可增加通气量, 增加氧气含量, 排除肺部二氧化碳, 控制肺性脑病, 但是由于增加呼吸肌作功, 增加氧耗, 容易加重酸中毒, 对于通气不畅患者存在很大的弊端。
本次研究选取的80例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 分别给予患者无创正压通气与呼吸兴奋剂复制治疗,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2例, 有效25例, 无效3例, 总的有效率达92.5%。而接受呼吸兴奋剂治疗的患者治疗效果却没有观察组好, 其中显效8例, 有效18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65.0%,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明显要比兴奋剂治疗效果好。无创正压通气的主要功效是能显著降低吸气负荷和呼吸功并有助于气道的开通, 避免肺泡陷闭,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法更加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无创正压通气与呼吸兴奋剂辅助治疗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的不同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慢阻肺进行呼吸衰竭患者共8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0例, 观察组患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呼吸兴奋剂辅助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药物治疗之后的不同临床表现。结果 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 其通气治疗使得患者动脉血气明显改善, 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 同时减少辅助呼吸肌的参与, 40例患者中, 显效12例, 有效25例, 无效3例, 总的有效率达92.5%。而接受呼吸兴奋剂治疗的患者治疗效果却没有观察组好, 其中显效8例, 有效18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65.0%,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明显要比兴奋剂治疗效果好,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疾病的临床效果要明显比呼吸兴奋剂辅助治疗好,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更加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呼吸兴奋剂,急性呼吸衰竭,疗效
参考文献
[1]祝纯礼, 黎联, 周向东.无创正压通气与呼吸兴奋剂辅助治疗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的对照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30 (4) :568-569.
[2]李军, 许玲华, 李萍.呼吸兴奋剂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9, 29 (9) :1205-1206.
[3]叶国鸿, 白建雄, 陈春林.无创正压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的应用体会[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 17 (3) :210-212.
电兴奋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20日~2010年10月20日, 我院呼吸科共收治50名COPD患者, 其中男性38名, 女性12名, 年龄57~76岁, 平均年龄66.5岁。临床体征、血常规及X胸片提示COPD急性加重 (AECOPD) , 符合AECOPD标准。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进行NIPPV辅助的归为治疗组, 共23人;进行呼吸兴奋剂辅助的归为对照组, 共27人。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匹配良好 (见表1) 。
1.2.2 治疗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进行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气分析、X胸片、心电图及肺功能检查。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和呼吸兴奋剂辅助治疗;治疗组采用美国伟康公司Harmony Bi PAP呼吸机, 给予Bi PAP面罩式无创通气。呼吸机加用平顶呼吸阀, 选择S/T模式, 呼吸机初始吸气压力 (IPAP) 8~10 cm H20, 呼气压力 (EPAP) 为2~4cm H2O, 待患者适应后, 吸气压力逐渐增加到15~18 cm H20, 氧浓度开始40~60%, 随后慢慢调低。无创通气每天3~18h, 持续3~10d。
1.2.3 观察指标
在治疗组进行无创正压通气后和对照组进行药物治疗后24、48h后分别监测动脉血气, 并观察患者呼吸肌动用情况、呼吸频率和心律, 观察临床好转率及住院病死率。
1.2.4 临床好转标准
患者意识转清, 临床症状体征和血气分析稳定24h以上, 肺部感染经X线检查明显吸收, 白细胞计数正常。
1.2.5 统计学分析
记录治疗组和对比组的指标数据, 包括pH、PaCO2、PaO2、呼吸频率和心律。所有数据均用表示,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气后24 h内, 治疗组3例因病情加重改为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 因此治疗组17例完成试验;对照组24 h内有7例改行无创通气, 因此对照组有19例完成试验。两组共36例患者完成试验, 并纳入统计分析。
治疗24 h后, 两组病人各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 两组患者分别经过24h的NIPPV治疗和呼吸兴奋剂辅助治疗后呼吸频率均有所减慢、气促有所缓解, 血气分析指标明显好转。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加明显, 呼吸困难明显减轻, Pa O2显著升高, 呼吸频率和心律显著下降, 辅助呼吸肌参与程度减弱 (表2) 。48 h后, 治疗组各观察指标均好于对照组 (见表3) 。
治疗组最终住院死亡1例, 对照组最终住院死亡3例, 治疗组住院死亡率明显降低。
3 讨论
COPD患者由于呼吸困难和供氧不足, 存在营养不良、低氧、高碳酸血症和循环功能障碍, 易造成呼吸肌供血不足、供氧减少, 呼吸肌收缩力减退或疲劳, 呼吸肌疲劳显著加重, 呼吸中枢驱动力和感知功能低下, 呼吸作功减弱, 氧运输和氧利用发生障碍。早期表现为呼吸费力、呼吸频率增快, 辅助呼吸肌强烈收缩参与呼吸等呼吸肌疲劳症状, 重度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表现为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等症状。
呼吸兴奋剂在临床上抢救呼吸衰竭应用由来已久, 但是其实用还一直存在争议, 其原理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刺激呼吸中枢, 使呼吸次数和强度明显增加, 达到加快呼吸频率, 增加患者通气量, 增加氧供, 提高血中氧分压, 排出CO2, 降低血中二氧化碳分压的效果。但是对于气道不通畅者来说身体中进入的氧气量本来就少, 呼吸兴奋剂在增加呼吸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呼吸肌的作功, 氧耗加剧, CO2总量增加, 加重酸中毒, 弊大于利。
现在用的最普遍的方法是利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常规做法是进行气管插管或者将气管切开进行有创机械通气, 但是由于有创机械通气会给病人增加创伤, 有些患者和患者家属由于恐惧心理拒绝施行有创机械通气, 进而改为采用经鼻或者口鼻面罩进行无创正压通气。
NIPPV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机制为: (1) 促进气体进入通气不良的肺泡, 增加肺泡通气量; (2) 替代或部分替代呼吸肌做功, 从而减少呼吸功耗。NIPPV可以显著降低吸气负荷和呼吸肌做功, 改善肺通气, 增加血中含氧量。在使用NIPPV初期可以将氧浓度调高, 适当给予压力, 使患者不费多少力气就能吸入足量的氧气, 呼气时机器自动调整气压, 使气体易于呼出, 这样既可以为患者提供足量的氧气, 增加通气量, 同时降低呼吸肌做功, 使呼吸肌得到休息。
研究显示, 治疗24 h后,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及呼吸、心率、精神症状等指标均有所改善, 但是治疗组相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48h后上述各指标进一步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减轻, 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的程度减少甚至消失。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有住院死亡现象, 但是和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住院病死率较低, 因而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COPD呼吸衰竭上有较好的疗效, 同时治疗效果优于呼吸兴奋剂。
参考文献
[1]郭忠竹, 刘领.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评价[J].北京医学, 2007, 29 (9) :573.
[2]谭锦志, 梁少红, 邓翠贞, 等.无创正压通气与呼吸兴奋剂合用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05, 25 (12) :940.
[3]祝纯礼, 黎联, 周向东.无创正压通气与呼吸兴奋剂辅助治疗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的对照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4) :486-487.
电兴奋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伴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90例患者均满足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性脑病的诊断标准[3]。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5例, 观察组中男29例, 女16例, 年龄59~81岁, 平均 (67.7±5.0) 岁, COPD病程4~20年, 平均 (7.9±2.5) 年;急性加重病程2~7d, 平均 (3.2±1.9) d;对照组中男30例, 女15例, 年龄57~78岁, 平均 (669±5.2) 岁, COPD病程3~21年, 平均 (8.0±2.1) 年;急性加重病程2~7d, 平均 (3.3±2.0) 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 (BMI) 、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90例患者的选择标准[4]: (1) 有呼吸困难表现, RR>25次/分; (2) 格拉斯意识状态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 GCS) 8~10分; (3) 在不吸氧情况下动脉血气分析PH<0.35, 血氧分压 (Pa O2) <60 mm Hg, 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50 mm Hg; (4) 治疗依从性好, 能接受持续性的FMMV治疗, 并且对相关药物不过敏。
注:#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本一致的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化痰止咳、解痉平喘、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的前提下体现治疗的差异性;对照组:采用FMMV辅助治疗, 选用Bi PAP型及ZS-MZ-A型 (中山医疗科技发展公司) 无创呼吸机设置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 选择S/T模式, 初始吸气末正压8~10 cm H2O, 呼吸末正压4 cm H2O, 初始吸氧流量5 L/min, 每日持续治疗时间≥8 h;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治疗, 尼可刹米 (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 1.5 g+0.9%生理盐水45 m L微泵注入, 每日维持12 h, 连续治疗3 d为1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治疗3 d后采集观察指标。
1.4 观察指标[5]:
治疗3 d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血氧分压 (Pa O2) 、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格拉斯意识状态评分 (GCS) 、呼吸频率 (RR) 等指标。
1.5 数据统计:
数据均经SPSS 18.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表示, 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Pa O2、Pa CO2、GCS、RR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优势明显, 具体数据详见表1。
3 讨论
COPD是呼吸内科高发病、常见病, COPD急性加重期并发肺性脑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病因[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慢性气道阻塞为主要特征, 患者发病以后的主要病理过程为反复气道炎症致气道的结构破坏, 病理过程长, 可逆性差, 对于急性加重期并发肺性脑病的患者现阶段临床治疗以改善精神障碍及呼吸功能, 纠正缺氧、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等对症处理为主。
COPD患者由于长期肺脏及气道病变使得呼吸肌处于过劳状态, 急性加重期会加重呼吸肌的疲劳, 导致呼吸泵衰竭的发生[7]。机械通气联合呼吸兴奋剂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呼吸肌疲劳, 另一方面还能高效的排除体内潴留的CO2, 纠正高碳酸血症, 恢复机体的自稳状态。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 (Bi PAP) 已经逐渐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常规治疗手段。Bi PAP摆脱了传统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等操作, 不光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减轻, 也大大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8]。从统计的结果分析, 加用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治疗的观察组患者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 治疗效果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 口鼻面罩机械通气联合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性脑病能有效提高氧分压, 改善患者意识障碍状态, 治疗安全方便,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经口鼻面罩机械通气 (FMMV) 联合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伴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5例,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FMMV辅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刹米治疗, 观察两组血氧分压 (Pa O2) 、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格拉斯意识状态评分 (GCS) 、呼吸频率 (RR) 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Pa O2、Pa CO2、GCS、RR等方面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优势明显。结论 口鼻面罩机械通气联合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性脑病能有效提高氧分压, 改善患者意识障碍状态, 治疗安全方便,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肺性脑病,尼可刹米,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陈宝华.醒脑静与尼可刹米分别联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 31 (1) :48-50.
[2]韩小彤.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与呼吸兴奋剂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8) :1580.
[3]华文山, 张明干, 刘冬梅.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60例[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6) :943-944.
[4]王永, 范远威, 朱宝山.无创正压通气加平台呼气阀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COPD肺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0, 9 (4) :344.
[5]刘艳秀.Bi PAP呼吸机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AECOPD并肺性脑病的应用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 (24) :3700-3702.
[6]戴山林, 金宇.无创正压通气复合尼可刹米治疗Ⅱ型呼吸衰竭合并神志障碍的疗效[J].江苏医药, 2013, 39 (22) :2741-2742.
[7]杜玉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7 (4) :515-517.
电兴奋治疗 篇6
关键词:奥卡西平,兴奋躁动精神分裂症,分裂样精神病,临床疗效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科疾病, 其发生率较高, 伴有兴奋激越的患者常常发生破坏或攻击行为, 对自身及他人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危害[1], 本研究主要探讨奥卡西平对于兴奋躁动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样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于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兴奋躁动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样精神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中有关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42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观察组 (n=42) :男22例, 女20例;年龄21~64岁, 平均年龄 (35.2±3.6) 岁;患者的病程在1个月~18年, 平均病程为 (8.1±2.2) 年;其中精神分裂症有36例, 分裂样精神病有6例。对照组 (n=42) :男21例, 女21例;年龄22~63岁, 平均年龄 (34.7±3.4) 岁;患者的病程在2个月~19年, 平均病程为 (8.3±2.4) 年;其中精神分裂症有35例, 分裂样精神病有7例。经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基本一致, 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氯氮平, 最低剂量为5mg/d, 最高剂量为20mg/d, 连续给予两周,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奥卡西平, 最低剂量为0.3mg/d, 最高剂量为1.8mg/d, 连续给予两周,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程进行观察。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采用PANSS量表的减分率进行评价, PANSS量表的减分率计算方法:治疗前评分-治疗后的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患者的减分率≥75%, 显著进步:患者的减分率在50%~74%, 进步:患者的减分率为25%~49%, 无效:患者的减分率≤25%。
1.4 统计学方法
若为计量资料, 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采用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若是定性资料, 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分析, 本次研究中对于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时, 采用卡方检验, 对于两组患者BPRS评分进行比较时, 采用两组间t检验进行分析, 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软件应用SPSS13.0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3.8% (31/42) ,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1.9% (26/42) ,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BPRS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2。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好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3。
3 讨论
兴奋躁动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处于升高的趋势, 对于患者自身及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积极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2], 在临床治疗中, 仅仅依靠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并不能很好的控制患者的症状, 因此, 在应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同时联合应用情绪稳定剂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研究主要探讨奥卡西平对于兴奋躁动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样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评价其临床安全性。
奥卡西平属于一种新型抗癫痫的药物, 其具有拟y-氨基丁酸的作用[3], 对患者的攻击行为产生抑制作用, 是卡马西平的10-酮衍生物, 其生物利用度较高, 蛋白结合率较低,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 不良反应较少, 主要应用于躁狂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4]。
本研究对于84例兴奋躁动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样精神病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氯氮平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奥卡西平, 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3.8%,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1.9%,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好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氯氮平联合奥卡西平对于兴奋躁动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样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 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卢伟明, 金卫东, 沈莹, 等.丙戊酸钠缓释剂辅助治疗兴奋躁动的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情感障碍的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 2006, 15 (15) :1291-1293.
[2]潘映辐, 陈葵, 李秀华, 等.奥卡西平治疗癫痫的临床观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5, 18 (5) :321-323
[3]马永春, 陈正昕, 金卫东.奥卡西平在精神科的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6, 16 (5) :316-317.
电兴奋治疗 篇7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呼吸兴奋剂,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临床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在该病的加重期, 患者一般会合并有Ⅱ型呼吸衰竭现象, 给患者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致死率极高[1,2]。呼吸兴奋剂、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均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 现本文主要对单用呼吸兴奋剂治疗以及呼吸兴奋剂、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用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详细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0例, 男32例女28例。将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0例。对照组年龄27~70岁, 平均年龄43.6岁。研究组年龄29~68岁, 平均年龄42.7岁。对于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均意识清晰, 且自愿参加研究。均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疾病以及不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主要包括有:持续给予低流量吸氧, 并通过口服、茶碱类及β2受体兴奋剂解痉平喘、抗感染以及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不能<3 d[3]。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添加呼吸兴奋剂治疗:把1.25 g的尼克刹米以及9 mg的洛贝林稀释后静脉滴注。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确保呼吸机与大小鼻面连接通气, 连续治疗>3 d, 每天通气时间约10~15个小时, 中途可有约20 min的间断, 以便患者咳嗽、饮水以及进食。对呼吸模式进行天界, 白天主要使用S模式, 夜间主要使用S/T模式, 把呼吸频率维持在12~15次/min, 呼气末气道正压 (EPAP) 维持在5~8 cm H2O (1 cm H2O=0.098 k Pa) , Bi PAP 10~18 cm H2O。在治疗过程中要防止呼吸机发生漏气, 对潮气量进行调节并确保其维持>300 ml。
1.3观察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 O2以及Pa CO2的改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 两组患者Pa O2以及Pa CO2均得到改善, 研究组Pa O2以及Pa CO2治疗后分别为 (91.08±6.77) 、 (56.23±1.15) mm H2O,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84.21±7.15) 、 (61.23±2.18) mm H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近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采用呼吸中枢兴奋剂治疗, 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改善神志不清、淡漠、嗜睡以及浅昏迷状况, 促使患者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好转, 增加食欲, 促使自主翻身, 增强自身呼吸防御功能[4]。
Bi PAP属于一种新型的正压支持型无创通气方式, 它能够在患者治疗期间帮助患者维持并提高兴奋性, 提高呼吸频率, 进而达到增加通气量的治疗目的。此外, 可充分利用患者呼吸增强这一时间窗内, 采用Bi BPA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机配合的协调性, 与呼吸兴奋剂联合使用, 不但可以增加通气, 改善患者氧合情况, 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可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5,6]。
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法后, 两组患者Pa O2及Pa CO2均得到改善, 研究组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呼吸兴奋剂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使用呼吸兴奋剂治疗效果。为此, 应对联合使用方法进行大力推广以及应用, 以便发挥出最佳的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韩文斌, 张久红.基层医院呼吸衰竭应用呼吸兴奋剂的体会.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14, 13 (17) :333-335.
[2]谭锦志, 梁少红, 邓翠贞, 等.无创正压通气与呼吸兴奋剂合用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国外医学 (呼吸系统分册) , 2015, 20 (12) :77-79.
[3]杨莉.呼吸兴奋剂结合氧疗治疗慢阻肺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0例.中外医疗, 2014, 20 (36) :556-558.
[4]程达.基层医院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应用观察.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7 (18) :88-91.
[5]周锦成.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31 (35) :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