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容量复苏

2024-10-04

休克容量复苏(精选9篇)

休克容量复苏 篇1

对我院急救中心在2008年5月12日收治的680例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复苏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最佳液体复苏治疗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失血性休克患者680例, 男性284例, 女性396例, 中位年龄29.8岁, 其中18~45岁520例, 占76.5%, 脸部创伤280例, 挤压伤184例, 骨盆、脑伤103例, 多发伤378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术前有未控制的出血, 均符合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依据未控制出血的休克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 (320例) 和限制液体复苏组 (360例) , 其中用7.5%高渗氯化钠组180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液体复苏:

常规液体复苏组320例, 行常规正压液体复苏抗休克, 建立2条以上输液通路, 快速恢复有效血容量, 使血压维持正常水平, 即平均动脉压 (MAP) >80mm Hg (1mm Hg=0.133kPa) , 收缩压 (SBP) >100mm Hg, 以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1]。限制液体复苏组360例, 其中180例给予7.5%高渗氯化钠利用加压方式静脉滴注, 另180例给予林格液快速静脉滴注。在液体复苏的同时, 进行相关检查, 明确出血原因, 尽早手术, 同时必须保证呼吸循环支持、药物止血及其他基础治疗。

1.2.2 补液量及补液速度:

常规液体复苏组补液量为估计失血量的3倍, 第1小时补液速度按收缩压情况。收缩压90mm Hg时, 第1小时补液500ml;收缩压在80mm Hg时, 第1小时补液1 000ml;收缩压在60mm Hg时, 第1小时补液1 500ml;收缩压0mm Hg时, 每分钟补液100ml以上。限制液体复苏组中, 7.5%高渗氯化钠组利用加压方式, 输注量为100~200 ml (2~4ml/kg) , 在3~5min内快速输入, 15min后可重复输注, 总量<400ml。>500ml/h, 在收缩压达70mm Hg时, 即可减慢输液速度在100~500ml/h。7.5%高渗氯化钠组减慢输液速度后[2], 如果血压再次下降, 配合应用去甲肾上腺素0.02~0.2μg·kg-1·min-1, 控制收缩压在70~80mm Hg, 使尿量尽可能>30ml/h, 若仍收缩压>70mm Hg、尿量<30ml/h, 可加快输液速度。见表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创伤积分经对数转换后用x¯±s表示, 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进行分析, 休克程度、治愈率、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常规液体复苏组与限限性液体复苏组的一般情况,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2组所受创伤严重程度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存活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优于常规液体复苏组 (P均<0.05) , 说明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措施对于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有明显优势。7.5%高渗氯化钠组与常规液体复苏组的一般情况,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说明2组所受创伤严重程度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而存活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 说明7.5%高渗氯化钠组液体复苏治疗措施对于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有明显优势。见表3、4。

注: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 *P<0.05

注: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 *P<0.01

3 讨论

本研究从循证医学证明了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措施对于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有明显优势, 能显著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近几年动物实验模型和临床资料[3]也表明, 在未控制出血前, 早期大量、快速补液, 并不能改善创伤患者的存活率, 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失血和病死率的增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常规正压液体复苏、血压恢复、患者血液的过度稀释性低凝血症, 凝血功能减退, 闭锁的血管重新开放, 血管收缩减少, 血管中已形成的血栓脱落导致再一次出血, 继续加大出血量, 形成恶性循环。大量液体输入会造成肺水肿、肺间质水肿, 不利于氧的弥散;血液过度稀释, 血红蛋白降低, 不利于氧的携带和运送, 影响组织血供, 引起各组织器官氧供减少, 扰乱了机体本身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的稳定。

失血性休克进行液体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和维持休克机体血管内、细胞内和间质内的液体容积, 改善器官和组织毛细血管灌注, 恢复和维持正常的氧运输能力, 预防炎性递质的激活, 预防再灌注引起的细胞损伤。早期的院前液体治疗应该使机体心血管功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低于正常, 但又不致于发生循环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减少失血量和避免血液过度稀释, 减轻休克所造成的酸中毒;创伤后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脓毒血症等并发症也可以减少, 最终减少了后期病死率;能有效地改善休克期组织脏器的灌注和氧供, 又不致血液过度稀释;在允许的低血压范围内有效地预防血栓脱落和再出血。创伤出血后控制液体输入, 能逐渐建立循环, 减少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等活性氧成分的产生, 从而改善免疫反应。适量的晶体液输入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少白细胞渗出, 抑制白细胞的黏附, 有效地阻止创伤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而不是依赖大量液体的输入维持血压来达到目的。限制性液体复苏目的是通过限制性补液, 使血压维持在重要脏器的临界灌注压值, 以保证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液供应, 又不使液体输入过多、过快造成不良后果。

限制液体在血容量不足情况下, 血压较难控制。去甲肾上腺素同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相比, 增加脏器灌注压, 提高内脏氧供、氧耗, 改善组织氧合[1]。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同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相比, 对心率的影响较小, 对小动脉的收缩作用可以减缓出血。

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 应尽早控制出血, 在院前或战时缺乏血浆、合血或其他胶体, 无法控制出血的情况下, 可给予7.5%高渗氯化钠4ml/kg, 输注后血流动力学可得以维持3~4h, 再进行各种综合的决定性治疗。

参考文献

[1]王钦存.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出血未控制休克后续救治的影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 (6) :354.

[2]陈晓雄, 叶恭水, 帅学军, 等.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体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疗效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 2004, 3:178-180.

[3]沈洪.创伤早期液体复苏的利与弊[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2, 11 (2) :136.

休克容量复苏 篇2

一、目的:

为了使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二、演练时间:2012年12月20日

三、演练地点:急诊科

四、组织体系 总指挥:刘晓琴

参与部门:护理部、急诊科病区医疗及护理组

五、人员安排

为了使抢救有条不紊,提高抢救成功率,科室成立应急抢救小组,白班:主治医师、护士甲、护士乙、护士丙。中午班及夜班:值班医师、值班护士2名,(必要时传听班)。组长、副组长负责指挥协调。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按各自分工开展抢救工作。组 长:马学坤 副组长:杨虹

成 员:医师1人及护士3人共4人。

六、低血容量性休克抢救实施方案

1.场景:一位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就诊,家属诉患者吐血量约1500ml,护士甲、乙立即接诊患者,组织进行抢救。小组各成员迅速到位,职责分别如下:

医师职责:

1.立即为患者检查,询问病史,听取护士汇报。

2.根据病情下达医嘱,随时为患者进行查体,了解病情转归情况。3.医患沟通,交代病情。护士甲职责:

1.立即通知医师,看表计时间。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询问病史并查体。指导家属挂号。

2.为患者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连接心电监护仪。随时执行医嘱用药。3.关心、安慰、体贴患者,密切观察病情,观察心电监护。4.患者病情平稳,指导家属办理住院手续,电话通知病房和电梯,填写转送患者登记本,护送患者入病房继续治疗。

5.医师补记医嘱后负责核对并签名,与第二人核对空安瓿后弃去,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护士乙职责:

1.准备抢救车及其它急救用物。

2.核对患者姓名、年龄,询问过敏史,书写腕带核对并佩戴。3.复诵、核对、抽取药物,记录。

4.标明①②通路,标注灭菌水及棉签的打开日期及时间,完善记录。5.与护士甲核对医嘱、清点空安瓿,正确无误,垃圾分类放置。6.抢救结束后负责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并于2小时内补齐抢救车内物品及药物。清点备用。护士丙职责:

1.协助护士甲乙清理呕吐物、取卧位、盖被保暖,测血压,大声复诵医嘱为患者吸氧(一定要试通畅)。2.为患者采集各种血标本。

3.开通第二部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

七、培训后要求

1.全院护士长要依据本次低血容量性休克护理应急预案模拟演练培训,认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并现场模拟演练。2.护士长要考核评价。

附件:1.休克抢救程序

休克容量复苏 篇3

【摘要】目的随着交通负荷及国民车辆使用数量的急增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严重创伤患者也呈急速增长态势。本文就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做出相应研究分析。方法首先本文针对限制性液体复苏给出了详尽的概念,而后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的研究、临床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得出结果,并在最后给出在此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本研究方向指明继续前进的目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应于出血未控制的创伤性休克病人将获得更好的全面效果。结论虽然对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出血未控制的创伤性休克病人治疗中的应用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对它的研究和认识仍停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将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究。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性休克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459.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08-01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shock)见于严重的外伤,如大血管破裂、复杂性骨折、挤压伤或大手术等,引起血液或血浆丢失,损伤处炎性肿胀和体液渗出,可导致低血容量。由于创伤性休克也属于低血容量休克,最有效地治疗方法就是合理的液体复苏。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创伤的总人数达70万人,伤者达数百万人,创伤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4位死因。以往对于严重创伤病人的救治,尤其对出血未控制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是早期充分液体复苏,还是限制性液体复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争议。所以本文在此做这一相关论题的研究分析。

1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相关理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Resuscitation)又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是指机体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其目的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此点既可液体复苏相对恰当的恢复组织器官的灌注,又可不至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及内环境。Beckell,Stern等人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宣告了对限制性液体复苏真正探索的开始。其有别于传统的治疗即充分性液体复苏(AggressiveResuscitation)(短时间内充分补液,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并使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保证脏器和组织的灌注,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显出其优越性,即随着对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据研究:有活动性出血存在的情况下,大量液体输注会引起血流加快、血压增高、小血管内已形成的栓塞被冲掉,使已停止的出血重新开始;并且在血压恢复后,保护性血管痉挛解除,使血管扩张,出血增加;输入的液体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同样会增加出血量。而相反限制性液体复苏是通过少量液体复苏维持适当较低的血压和组织器官灌注,就可以减少出血量,减轻酸中毒,避免过分扰乱機体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从而提高存活率,在此意义上充分显出其优越性。

2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动物研究

2.1国外学者通过对幼猪主动脉撕裂伤合并脑外伤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显示,对比保持平均动脉压在60mmHg(限制性液体复苏)与80mmHg(标准复苏)的复苏效果,结果两组之间的脑灌注压、脑血流量、脑静脉氧饱和度、脑氧代谢率之间无明显差别。他们认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使组织维持一个相对低的组织灌流,同时可避免正压复苏带来的出血量明显增加的弊病。

2.2崔恒熙等将未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兔模型分为低压复苏组和传统复苏组,将复苏时的平均动脉压分别控制在40,80mmHg水平,监测血乳酸和内皮素含量,结果显示低压复苏时血乳酸和内皮素增高水平比传统复苏各时间点明显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亦表明低压复苏方法在复苏的效果和预后方面更好。

2.3黄宗海[2]等将76只成年SD大鼠制备成软组织损伤及出血未控制的休克模型。通过研究低压复苏与传统复苏对组织氧分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存活率的影响,显示低压复苏组于复苏后1h、2h组织氧分压明显高于传统复苏组;休克末PT、APTT较低压复苏组显著延长;低压复苏组12h和24h死亡率显著降低。

3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

3.1严四军[2]等对163例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充分性液体复苏两种不同液体复苏模式的比较,结果显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88.61%,MODS发生率4.29%,ARDS发生率11.43%;充分液体复苏组治愈率76.19%,MODS发生率10.94%,ARDS发生率23.44%。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限制性液体复苏可降低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3.2范海鹏[3]等将85例严重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1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组)。结果1组死亡率、MODS、ARDS发生率均高于2组(P<0.05)。表明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中取得良好疗效。

4结论

尽管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论随着国内外研究者的探索得到不断深入,但总体还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指南。学者们不断从各个方面做实验进行研究尝试深入,结果表明:对伴有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较有效地整体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状态,且控制性低血压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减少出血量及有助于防止伤口再出血,从而对创伤性休克病人从根本上达到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的治疗目的。所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病人来说是一种更有效的液体复苏模式,值得我们花大力气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达到最终得以在临床推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恒熙,曹苇.低压复苏治疗未控制性出血性休克的作用[J].江苏大学学报,2007,17(2),152-154

[2]龚明鹏,余艳红,陈莉.限制性液体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对肝功能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3):191-193

休克容量复苏 篇4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霍姆注射液,限制性容量复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患者日益增多,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目前创伤性休克在我国人口死因构成中已上升到第4位,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因此,如何提高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诊疗水平成为急诊医学面临的一道难题。创伤性休克的初期多为出血未控制性休克(UHS),随着对其病理生理的不断深入研究,限制性容量复苏治疗创伤性休克优于传统的充分容量复苏这一观点已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是复苏液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1]。我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急性创伤性休克在院前急救和急诊时段的复苏方法,通过采取不同种类的复苏液体进行了临床救治,对此类患者在无法输血的条件下如何容量复苏进行了深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共42例,均为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15~59岁,按损伤类型分四肢创伤为主12例,腹部创伤为主16例,胸部创伤为主9例,骨盆损伤为主5例,其中复合伤3例。根据液体复苏方案不同,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均为14例,其中A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进行复苏;B组采用晶胶比为2∶1的复苏液(晶体为0.9%氯化钠注射液、胶体为羟乙基淀粉,以下简称晶胶液)进行复苏;C组采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霍姆,上海华源长富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554,以下简称:霍姆液)进行复苏。三组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部位、休克指数、血红蛋白含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样本入组条件:

(1)均系创伤性休克患者,休克指数>0.5或收缩压<90 mm Hg、舒张压<60 mm Hg。(2)入院后24 h内死亡及严重颅脑损伤(GCS<7)的患者不在研究范围内。(3)婴幼儿及高龄患者不在此研究范围之内。(4)过敏体质及对复苏液过敏、肝肾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在此研究范围之内。

1.3 方法:

三组患者急诊接诊后均按照边抢救边诊断边评估的原则,迅速初步评估伤情,立即予以严密监测心率、血压、血氧、动脉血气等生理指标,畅通呼吸道、控制体表活动性出血等常规急救处理;三组均采用血压控制的限制性容量复苏方案,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必要时深静脉置管,复苏期间不急于将血压恢复正常,而是根据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及收缩压(SBP)进行容量复苏,其中A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B组给予晶胶液,C组给予霍姆液。三组均维持动脉压(MAP)50~60 mm Hg、收缩压(SBP)控制在70~80 mm H范围为基准,预防休克患者早期死亡。三组患者均在液体复苏期间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以便尽早施行确定性手术。

1.4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三组病例的复苏时间、复苏液量、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比容(HCT),C-反应蛋白含量(CRP)及凝血酶原时间(PT)、MAP等指标。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含量不等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数据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组(霍姆组)在治疗效果上所需补液量少、复苏时间短,复苏后HCT、HB较高,CRP水平较低、PT较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创伤性休克是城市120急救站院前急救的主要急症之一,失血性休克是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最常见及最严重的并发症,因其出血量大、出血源多,可导致临床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如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此时机体启动序列炎性反应机制,激活炎性细胞,释放出大量炎性因子,从而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进一步加剧导致MODS及死亡[2]。急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最有效的治疗是容量复苏,限制性容量复苏治疗急性创伤性休克优于传统的充分容量复苏这一观点已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是复苏液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常用的复苏液体可分为晶体液、胶体液和晶胶复合液。晶体液可以迅速纠正脱水及低钠血症,补充细胞外液,保护肾脏功能,但容易诱发脑水肿、出血及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等并发症。胶体液在血管内滞留时间较长,少量的胶体液就能高效快速的扩容,并可减轻组织水肿,但可能会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以及干扰凝血机制。晶胶液体相互搭配,优势互补,以较少液体量就可以迅速改善微循环,增加器官血流灌注,持续维持血压稳定,降低组织损伤,减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得尤为值得关注[3]。高渗晶胶复合液以较少液体量即可迅速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灌注,维持血压稳定,减轻组织损伤,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选择高渗的晶胶复合液是目前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的首选方向[4]。霍姆注射液为4.2%高渗氯化钠与7.6%羟乙基淀粉配成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其中高渗氯化钠溶液可以造成细胞及组织内外的渗透压梯度差,能够将肿胀细胞内的钠、氯及水分子排除细胞外,可以把组织间隙及肿胀细胞内的水分吸出,起到“自我补液”的效果;高渗羟乙基淀粉又把水分从细胞外液吸收到毛细血管,快速扩充血容量,一般可使循环血量增加1~2倍,提升回心血容量,改善血流动力,持续维持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使输液量大为减少,并能有效地稳定微循环及血压。

注:C组:1)与A组比较P<0.05;2)与B组比较P<0.05;3)P<0.05

C-反应蛋白(CRP)是高度敏感的非特异性炎性标志物,可由各种炎症、感染和组织损伤时触发,在机体产生损害后可急剧升高,是反应机体出现损伤的敏感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是反应机体凝血功能的敏感指标,二者对观察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效果都有重要意义[5]。从本组研究可以看出,C组C-反应蛋白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A/B两组,说明应用霍姆液限制性容量复苏能有效改善休克患者器官血流灌注,改善微循环,大大降低机体炎性反应。有学者认为,高渗溶液对微循环的改善作用阻断了休克发展的根本环节,使机体对氧的需求降低,并可以直接刺激心肌及中枢神经系统,加强交感神经发放及内分泌释放,改善微循环状况;而高渗盐水同时有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6]。就目前的临床研究,可以认定霍姆注射液在创伤性休克的早期复苏中有着极其积极的可靠治疗效果。但绝不能是单一的,更不应该是绝对的,其对机体的复杂影响还需要更多的观察样本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在治疗急性创伤性休克时,早期先给予霍姆复合液,快速使微循环、组织灌注及血液动力学得到改善,后续再给予等渗溶液、全血或浓缩红细胞等其他复苏液,既可以使后者更好地发挥作用,又可以使高渗溶液造成的细胞脱水状态得以缓解,恢复其功能。总之,霍姆复合液限制性容量复苏早期治疗失血性休克是安全高效的,能够为创伤患者的手术及后续全方位治疗赢得宝贵的时机。

参考文献

[1]张思森,刘青,张延军.霍姆注射液抗创伤性休克的疗效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1,30(14):49-50.

[2]胡四平,汪卫星,刘洋,等.不同组方高渗高胶液复苏兔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评价[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3):271-274.

[3]Rossaint R,Bouillon B,Cerny V,et al.Management of bleeding following major trauma[J].Crit Care,2011,14(2):52.

[4]李春兵,丁兆辉,许淼,等.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4(11):1811-1813.

[5]Mc Swain NE,Champion HR,Fabian TC,et al.State of the art of fluid resuscitation 2010[J].J Trauma,2011,70(5):2-10.

休克容量复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急诊科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83例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61例, 女22例, 患者年龄在19~52岁之间, 平均 (32.13±10.28) 岁。患者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皆为严重创伤, 其中交通事故伤43例, 高空坠落20例, 挤压伤6例, 其他4例, 创伤积分均>10分。创伤类型:开放性损伤21例, 闭合性损伤62例。

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等无名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两组患者分别作为本次试验的对照组和限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补液方法, 限制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相同。 (1) 一般处理:患者入院后迅速评价伤情, 为患者进行呼吸道清理, 保证其呼吸道通畅, 采用有效措施辅助呼吸。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等变化, 采用多参数的监护仪进行监测, 注意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状态、口唇和皮肤色泽、末梢循环、尿量等。协助医师完善各项检查, 做好急诊手术前的各项准备, 如备血和备皮, 配合医师采取急诊手术为患者控制出血, 及时进行液体复苏。 (2) 常规液体复苏方法:迅速为患者建立2条或2条以上静脉通路, 快速给予有效的血容量恢复, 通过监测, 使患者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保证平均动脉压在80mmHg以上, 确保患者心脑肺和肝肾的脏器血液供应。 (3) 限制性体液复苏:在建立静脉通路后, 对给予的液体的量和速度进行控制, 使患者平均动脉压维持在40mmHg, 保证组织的低灌注状态。

1.3 数据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当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对照组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73.65±12.36) mmHg, 患者死亡7例, 有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限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46.88±2.54) mmHg, 患者死亡3例, 有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存在明显差异, P<0.05。限制组使用呼吸机时间更短,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低血容量休克的病理生理改变为: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 组织的血液灌注不足, 进而产生无氧代谢和乳酸性的酸中毒, 再灌注时发生损伤并出现内毒素移位, 最终出现多脏器的功能障碍, 救治无效死亡[2]。因此, 如何为患者改善有效的组织灌注, 提高组织的氧气供应, 是临床治疗的关键。

传统的复苏方法, 又被称为充分性液体复苏方法。经研究发现, 此方法在给予患者大量的液体复苏时, 能增加患者的血液流失, 其能稀释患者的凝血功能, 降低氧气供应。而且, 大量的液体输入, 能影响患者的血管收缩, 使血栓迅速移位, 增加出血量[3]。

限制性液体复苏, 经多年的实验室研究, 认为其能有效的提高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患者的生存率。通过对液体限制, 不但能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情况, 还能保证机体的代偿机制等不受到过多干扰, 以促进组织自我恢复, 减少创伤后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而且, 输液量的减少, 还能很好地避免大量输液的不良反应, 减少组织再灌注时发生的氧自由基和炎性介质的释放, 患者可得到有效的救治[4]。

目前临床常用的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液体种类主要包括晶体和胶体两种。晶体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高渗盐溶液等, 胶体包括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白蛋白、血液等。临床应用时, 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比例的液体输入方案。其中晶体费用低, 能好地减轻患者的脱水症状, 保护肾脏功能, 不良反应较少;胶体的优势在于对血管的扩容能力更强, 半衰期长, 输入量比晶体少, 能避免肺水肿等情况的发生。临床在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时, 一定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情况, 对输入液体的量和速度进行及时的调整, 以更好地判断患者液体复苏的情况。

在本次试验中, 使用限制性体液复苏治疗组的患者, 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采用常规体液复苏治疗组的患者, 其使用呼吸机时间减少, 液体输入少, 发生ARDS和MODS情况少, 患者病死率低, 存活率高, 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进行复苏, 是临床一种较好的方法, 不但能保证组织的血液灌注, 还能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但是, 其使用过程尚不完善, 没有明确的方案可供参考, 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低血容量性休克中的应用。方法 对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进行大量的补液治疗, 限制组对液体进入量和速度进行控制。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及治疗效果。结果 使用限制性体液复苏的患者, 使用机械通气的时间更少, 病死率低,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限制性体液复苏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低血容量状态, 提高生存率, 减少并发症,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限制性体液复苏,低血容量性休克

参考文献

[1]魏建新, 朱海文, 姚化建, 等.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胸部创伤失血性休克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 (3) :56-57.

[2]张生锁, 潘宁玲, 刘永哲, 等.创伤失血性休克与限制性液体复苏[A].2004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4.

[3]麦惠强, 蒋崇慧, 郑超群, 等.限制性补液对肺挫伤伴失血性休克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6 (14) :1700-1702.

容量复苏与血流动力学监测 篇6

在ICU的临床工作中, 每个危重患者都面临容量是否恰当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对于危重患者, 常常遇到体液的丢失或液体补给不足的问题, 如液体的外源性丢失 (失血、呕吐、腹泻、大汗、肠瘘、胃肠减压、大面积烧伤及禁饮食等) 和内源性丢失 (血管通透性增加, 导致组织水肿、体腔积液等) 均会使有效循环容量下降, 组织灌注不足, 导致休克发生。还有由于严重感染, 如重症肺炎,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 肠穿孔致弥散性腹膜炎等, 由于炎症细胞、炎性递质及细胞因子等导致血管异常扩张, 血流异常分布使有效循环容量下降, 组织灌注不足, 导致分布性休克的发生。对于这类休克的治疗, 给予充分补液是刻不容缓的, 临床称为液体复苏, 如复苏后仍循环改善不佳, 需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复苏目标要按Rivers的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1] (EGDT) 进行。即在6 h内达到:中心静脉压 (CVP) 8~12 mm Hg, 平均动脉压 (MAP) >65 mm Hg, 尿量>0.5 mL/ (kg·h) , 中心静脉氧饱和度 (ScvO2) 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SvO2) >70%.若液体复苏后CVP达8~12 mm Hg, 而ScvO2或SvO2仍未达到70%, 需输注浓缩红细胞使血细胞比容达到30%以上, 或输注多巴酚丁胺以达到复苏目标。近年不少学者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提出修正的EGDT方案:1 h内抗生素的应用与感染源的控制;液体复苏的反应使平均动脉压>75~85 mm Hg;使ScvO2>70%及P (cv-a) CO2 (中心静脉压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 >6达标后进行血管活性药撤离试验。

复苏目标要按EGDT进行是基于Rivers等的研究:对263例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其中130例接受EGDT, 133例接受常规治疗, 2组基本条件无差异。结果, 前者病死率为30.5%, 后者为46.5%, 在同期2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 (13.0±6.3) 和 (15.9±6.4) , 表明前者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低。出院患者中前者平均住院日缩短3.8 d, 心血管事件比率下降50%[2]。EGDT已于2006年年底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写进了《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支持指南》中。

2 容量复苏要恰当

容量复苏并不等同于持续输入液体, 而是指早期容量扩充。那么容量复苏到底输多少液体呢?每个患者都不一样, 大多数患者在最初的24 h内都需要持续输入大量的液体, 入量明显多于出量, 此时, 不能再以入量/出量比例来判断对液体的需求。

足够的容量复苏为了是纠正低血容量, 它能维持血管内液体容量, 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 重建并维持组织氧需与氧供间的平衡。

然而, 过度液体复苏带来的危害亦不容忽视, 它可以使急性心功能不全发作;组织水肿, 氧输送障碍, 代谢产物排出时间延长;肺水肿, 动脉-肺泡氧梯度增加, 全身乏氧;肠黏膜水肿, 胃肠道功能障碍, 肠内营养使用障碍, 肠道菌群易位;低蛋白, 吻合口裂开;凝血功能障碍;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多脏器功能障碍等最终使危重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

3 血流动力学监测

为了对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以及治疗过程中效果观察、方案的反馈与调整, 及时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至关重要。而血流动力学为恰当的容量复苏提供准确指导参数也是其重要作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分为创伤性及无创性两类, 创伤性包括: (1) 直接动脉血压; (2) CVP; (3) 肺动脉漂浮导管 (PAC, 又称Swan-Ganz导管) , 可监测CVP、RAP (右房压) 、RVP (右室压) 、PAP (肺动脉压) 、PCWP (肺动脉嵌顿压) 、MAP及CO (心输出量) 等; (4)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PiCCO) 。

目前, 临床上应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正在向无创性监测发展。Swan-Ganz导管一直被认为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 但是其操作复杂, 并发症多,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并且近年来有研究认为其存在压力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容量状态的缺陷。一些无创的方法:胸电阻抗法无创、简便, 但准确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越来越准确地反映心室功能的变化 (特别是食管超声技术) ;而Pi CCO监测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 对心排量监测的准确性类似于Swan-Ganz导管。它可以进行容量监测, 减少了干扰容量判断的因素, 同时还能监测血管外肺水, 另外其操作相对简便, 逐渐成为当前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热门方法。

4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PiCCO)

PiCCO是一种测量脉波轮廓连续心排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相结合的心排量测定应用技术, 其具有以下优点: (1) 损伤小, 只需要利用一条中心静脉导管和一条动脉通路, 不必使用右心导管, 可在床旁使用, 医务人员可很快掌握放置技术。更适合心律失常、脓毒症及儿科患者; (2) 各类参数更直观, 应用于临床所需参数无需加以推测解释, 可直接测得容量方面的指标; (3) 使用效率高, 可同时反映肺水肿情况和患者体循环功能情况。

使用PiCCO监测应注意如下问题: (1) 该技术禁用于股动脉移植和穿刺部位严重感染、烧伤的患者以及腹主动脉瘤患者, 以免导致股动脉闭塞, 感染及动脉瘤破裂; (2) 当存在心内分流, 主动脉瓣返流、狭窄、心脏压塞时, 会不同程度影响其测量结果, 应注意分析和动态比较[3]。

5 PiCCO监测方法、参数及对治疗的指导

(1) 首先建立一条输液用中心静脉通路, 另外在患者的股动脉放置一条PiCCO专用监测导管。

(2) 把注射液温度感受器的固定仓 (T形管) 连接到中心静脉通路上。

(3) 把PiCCO动脉热敏电阻与大动脉内插入的监测导管相连, 最好是股动脉, 也可以使用肱动脉、腋动脉或桡动脉 (要使用较长的导管) 。

(4) 把注射液温度感受器、动脉导管的热敏电阻和压力导管连接到PiCCO监护仪上。

(5) 如果要把血压信号传输到床旁监护仪上, 需利用PiCCO监护仪后面板上的电缆接口和相应的电缆。

(6) 测量开始从中心静脉注入一定量的凉盐水 (2~15℃) , 经过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血管外肺水→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PiCCO导管接收端。通过计算机对接收信息进行分析可得到一系列具有特殊意义的临床参数。见表1.

那么, 我们通过PiCCO技术监测获得的参数指导循环支持治疗, 可参考表2进行:

这里要特别说明几个参数: (1) 血管外肺水 (EVLW) 即肺血管外的液体, 包括两肺的细胞内液、间质液和肺泡液, 一般情况下细胞内液是比较固定的, 而后两者则容易变化, 其变化与肺水肿密切相关, 能反映肺水肿的严重程度。正常值在3.0~7.0 mL/kg, 大于7.0 mL/kg提示有肺水肿。EVLW监测用于以下临床情况:a) 对危重病患者的监测, 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个双重指标, 能直观地反映肺水肿的严重程度, 是目前监测肺水肿最具有特异性的量化指标, 其含量的多少与危重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发现, EVLW比传统的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指标CVP和PCWP能更好地反映机体的前负荷。由于EVLW还受肺血管通透性等因素的影响, 有些时候CVP和PCWP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肺水肿的变化。b) 监测药物对EVLW的影响:利尿剂以及硝酸甘油和硝普钠等血管平滑肌松弛药常用在肺水肿的治疗中, 监测EVLW可以及时了解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c) 监测液体治疗对血管外肺水的影响:指导输液量、速度、种类的选择。d) 监测通气方式对EVLW的影响:呼气末正压通气正常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的患者, 但其对肺水肿的影响有争议, 有研究证实呼气末正压通气能有效降低肺水肿的EVLW, 且降低程度与其应用时机和维持时间有关系。EVLW已被证实与ARDS的严重程度、患者机械通气的天数、住ICU的时间及病死率明确相关, 其评估肺水肿远远优于胸部X线。 (2) 胸腔内血容积 (ITBV) 和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GEDV) 在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 已经被证实不但远比心脏充盈压CVP+PCWP强, 也比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更强。而且它们不会受机械通气的影响而产生错误, 因此能够在任何情况下给出前负荷情况的正确信息。经由GEDV和SV计算得到全心射血分数 (GEF) , GEF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肌收缩功能。GEF=4×SV/GEDV。 (3) 肺血管通透性指数 (PVPI)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肺水肿形成的原因, PVPI=EVLW/PBV (肺血容量) 。

参考文献

[1]蔡国龙, 严静.严重脓毒症/脓毒症性休克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J].现代实用医学, 2010, 22 (3) :241-243.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支持指南 (草案) [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7, 19 (3) :129-133.

休克容量复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6例, 女21例, 年龄为25~72岁, 平均年龄38.7岁。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45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为27~6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创伤类型及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2h内开始液体复苏,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补充血容量。中度以上休克患者建立两条静脉通道。观察组患者给予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 对照组患者给予平衡盐溶液。两组患者输注速度均为10~20m L/min。若考虑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则先快速给予少量液体使收缩压恢复至80mm Hg, 维持患者生命, 然后降低输液速度使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直至出血停止。除以上液体复苏抢救方案外, 两组患者均进行给氧、止血、预防感染、确定手术等其他综合抢救措施。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液体输入量, 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30min心率、脉压差及尿量的变化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平均液体输入量少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用药后30min心率、脉压差及尿量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死亡3例, 病死率为6.4%;对照组患者死亡8例, 病死率17.8%。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液体复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重要措施, 传统液体复苏首选平衡盐溶液。平衡盐溶液不仅能迅速补充血容量, 而且能降低血粘度, 使血流速度加快,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近年来, 随着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的研发成功, 液体复苏进入一个新的里程。本药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心率、血压及呼吸, 而且能够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增加心输出量, 使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有效改善[3]。此外, 本品还可使输入液体量减少, 从而使创伤性休克的病死率降低。据相关资料报道, 使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10min后血压既可明显回升[4]。我院近年来应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进行液体复苏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47例, 与传统应用平衡盐溶液进行比较, 液体输入量明显减少, 心率、脉压差及尿量的改善情况较优, 病死率明显降低, 证明本品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方案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 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45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 对照组患者给予平衡盐溶液。对比两组患者液体输入量, 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30min心率、血压及呼吸频率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平均液体输入量少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用药后30min心率、脉压差及尿量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3例, 病死率为6.4%;对照组患者死亡8例, 病死率17.8%。两组比较P<0.05。结论 采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进行液体复苏, 可减少液体输入量, 有效改善休克症状, 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创伤急救

参考文献

[1]吴耀建, 曾岚, 王文锋.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2) :135-136.

[2]苏远红, 梁志敏, 代少艳, 等.创伤性休克早期救治15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3) :52-53.

[3]朱义用, 卢锋, 徐东升.创伤性休克早期的液体复苏[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 (5) :530-533.

休克容量复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 年3 月~2016 年3 月在我院进行妊娠期失血性休克抢救的8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1 例。 对照组:年龄20~40(30.3±1.7)岁;卵管妊娠破裂休克11 例,妊娠期失血性休克20 例,剖宫产术中出血致休克10 例。 研究组:年龄21~39(29.6±1.5)岁;卵管妊娠破裂休克12 例,妊娠期失血性休克18 例,剖宫产术中出血致休克11 例。 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 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研究组对研究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如下:(1)在保证气道通畅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快速止血, 并通过气管插管对患者给予必要的机械通气;(2)预防感染,对患者进行平衡液和胶体液快速输注,当平均动脉压(MAP)达到40~60mm Hg或中心静脉压(CVP) 高于2.25mm Hg或收缩压(SBP)达到40~70mm Hg后减缓输液速度,限制输液量,同时将晶体液:胶体液保持为2:1。

1.2.2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积极性液体复苏,方法如下:(1)早期对患者进行输液通道建立,并立即进行快速补液;(2)对严重的休克患者,快速进行2L等渗平衡盐溶液+同型或O型红细胞;(3)治疗后患者未达到复苏要求,应连续输入红细胞,当MAP为(90±12)mm Hg,血红蛋白量不低于10g/dl时,停止输注。

1.3 评价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值、BE、DIC、ARDS及病死率[4],同时观察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及血红蛋白,并记录;并对患者输液量及平均动脉压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 χ2检验,以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患者血压值(27.4±9.7)mm Hg,BE值(2.5±1.7)mmol/L, 研究组上述指标分别(33.4 ±7.2)mm Hg,(1.2±2.0)mmol/L,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DIC、ARDS及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实验室资料比较研究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及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输血量及平均动脉压比较研究组患者输血量及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休克发生及其防治措施的不断深入与研究,研究人员针对休克的液体复苏存在的问题对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进行提出,打破了传统输液理论[5]。限制性输液是指在机体处于有活动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状态时,经调控患者液体输注速度和输液量,维持血压值在较低水平范围,满足重要器官血供,有效发挥机体的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作用,达到完全止血的目的;适当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对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不造成多余干扰,有助于休克期组织灌注、氧供及免疫反应的改善,降低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从而达到复苏的理想效果。 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已充分应用该理论,且治疗效果较为显著[6],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降低作用。

在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表明对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血压值及BE,提高治疗效果。 分析其原因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将血压保持处于较低的水平,对液体输入速度及输入量进行控制,从而进行彻底止血;对机体保护性代偿功能进行充分调动,确保患者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同时不对机体本身造成损伤,有助于酸中毒的减轻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及血红蛋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及血红蛋白,治疗效果显著。 其原因为积极性液体复苏造成机体血液稀释,导致出血量增加和组织供养减少,从而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8],造成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及血红蛋白增加。 本研究中,研究组输液量和平均动脉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表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降低输液量及平均血脉压,有助于预后效果改善。

综上所述,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有助于降低患者输液量及平均动脉压,且预后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贺群礼.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5):110-111.

[2]杨旭平.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8):14-15.

[3]徐献志.两种液体复苏用于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的效果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3):3060-3061.

[4]蓝雪琴,马海兰,许尹丽,等.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自体血回输在宫外孕休克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9):3150-3152.

[5]刘茂霞,万晓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10):779-780.

[6]李世松,黄静,高建军.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6):99-100.

[7]吴兴明.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4):13-14.

休克容量复苏 篇9

关键词:早期,液体复苏,脓毒性休克,分析

脓毒性休克, 又可称之为感染性休克, 指因脓毒症所致的休克。 虽然当代医学技术发展迅速, 但该病的致死率仍高达70%, 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诱因。 该病患者的有效血容量均表现不足, 液体复苏虽可用于治疗该病, 但迄今仍无明确的证据指导液体复苏, 故液体复苏尚有争议[1]。本研究将2012 年7 月~2014 年9 月我院接治的53 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给予液体复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7 月~2014 年9 月我院接治的53 例脓毒性休克患儿, 其中男35 例, 女18 例; 年龄30d~7岁, 平均2.72±1.63 岁。

1.2 方法患者确诊后采取常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小时尿量、中心静脉压 (CVP) 等生命体征, 并于最初6h内快速输注平衡盐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淀粉进行液体复苏治疗, 参考CVP改变输液速度, 复苏目标以期达到MAP 65~90mm Hg, CVP 8~12mm Hg, 尿量≥0.5m L/ (kg·h) , 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高于70%。 若MAP低于65mm Hg, 则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等升压药, 当CVP高于16mm Hg时联合应用多巴酚丁胺;若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不足70%, 则输注红细胞使血细胞比容超过30%, 或输注多巴酚丁胺以达到复苏目标。 在确诊最初60min内用碳青霉烯类、头孢类广谱抗生素以防止感染;若患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则用静脉泵入肝素抗凝, 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若血小板计数不足20×109/L, 则补充血小板;若患者为顽固性低血压, 则应用氢化可的松进行替代治疗;若患者呼吸衰竭, 则行机械通气。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72h严重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 (SOFA ) 、72h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APACHEⅡ) 、24h血乳酸水平、尿量等观察指标的变化, 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CVP、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ITBVI) 、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 等血清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治疗前后的观察指标比较液体复苏后, 患儿的72h SOFA评分、72h APACHEⅡ评分、24h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 尿量明显增加, 和液体复苏前相比,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动力学指标比较液体复苏后, 患者的MAP、CVP、ITBVI、EVLWI均明显增加, 和液体复苏前相比,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脓毒症时, 因患者呕吐、腹泻、腹膜炎、大汗等原因导致外源性体液丢失, 致使血容量低下, 而血管内皮损伤和血管收缩功能紊乱增加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使血管内液体渗入组织间隙, 引起体液分布紊乱, 再次加重低血容量, 导致心室舒张压、心室前负荷、全身氧供及心输出量迅速减少[2,3]。 并且机体通过降低胃肠和骨骼肌血流量来调整血流以满足重要脏器的血供, 但这种代偿机制的效果十分短暂, 若无法及时纠正低血容量, 则可导致全身组织缺氧和器官功能障碍[4,5]。

国内外研究表明, 休克早期充分、快速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预后, 可使脓毒性休克患者的30d病死率从47%降至31%[6]。 这主要是由于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可减小IL-8、TNF-α等炎性介质的含量, 还可稀释血液, 改变血液粘稠度, 减少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粘连, 促使微循环灌注, 从而改善预后[7];并可将血压控制在低水平状态, 降低出血量, 减轻或防止酸中毒, 增强心功能, 防止心肌受损, 减少死亡[8]。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了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 液体复苏后, 患儿的72h SOFA评分、72h APACHEⅡ 评分、24h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 尿量、MAP、CVP、ITBVI、EVLWI均明显增加, 和液体复苏前相比,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综上所述, 液体复苏可有效防止器官功能衰竭, 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水平, 增加尿量, 改善血清动力学参数,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素梅.小儿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 2013, 34 (15) :3019-3020.

[2]魏华.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PICCO的应用价值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19) :4489-4490.

[3]赵敏.液体复苏治疗脓毒性休克患儿85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5, 36 (6) :1170.

[4]徐盈, 钟玲, 陈国兵, 等.不同液体选择对脓毒性休克早期复苏及预后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3, 26 (6) :2352-2355, 2358.

[5]邹外龙, 邓从香.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31) :3435-3437, 3440.

[6]王洁琳.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30例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8) :4207.

[7]杨明全, 曹建伟, 陈燕梅.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反应性评价[J].华西医学, 2011, 26 (6) :863-866.

上一篇:固结—蠕变下一篇:恶性生物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