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患者

2024-09-11

休克患者(共11篇)

休克患者 篇1

创伤休克主要指机体在严重受损或者创伤后,造成以循环血流量急剧减少,细胞代谢紊乱以及组织灌注量过少等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生理改变综合征。创伤休克的危害比较大,且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容易引起多系统器官衰竭或者器官功能障碍疾病。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患者会有生命危险,甚至因为不可逆休克而造成死亡[1]。通常,多发性创伤最容易引起创伤休克,其病情凶险,需要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对护理的要求也就更高[2]。本文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休克患者90例,探讨其急救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创伤休克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创伤休克的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7岁~62岁,平均年龄(49.32±7.14)岁;其中高处坠落伤18例,交通事故伤22例,殴打伤5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2岁~57岁,平均年龄(48.32±6.09)岁;其中锐器伤5例,高处坠落伤13例,交通事故伤18例,殴打伤4例,其他5例。2组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具体内容有心理护理、病情评估及基础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病情评估。患者入院后,要采取休克体位,头与躯干均抬高30°,下肢抬高15°,确保其呼吸顺畅,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给予面罩吸氧,必要时需要切气管。护理人员要严格遵照医嘱,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报告主管医师,进行对症处理。同时还要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认真记录血压、心率等变化。(2)及时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入院后,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以补充血容量,确保静脉供药充足。(3)活动性出血的护理。对活动性出血进行救治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止血,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遵照医嘱,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以便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及时控制出血。对患者进行止血的紧急方法之一便是出血部位加压,通过压紧出血位置的血管,在出血位置进行加压包扎,抬高出血部位,起到控制出血的作用。(4)大血管出血的护理。对于大血管破裂的患者,要小心使用止血带,每2 h解开1次,要注意松解止血带时,动作要轻缓,避免出血伤口再次出血,从而引起大出血。(5)纠体内酸碱失衡。创伤休克患者通常也伴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因此,要为患者及时补充血容量,以纠正体内酸碱紊乱,并有效改善组织灌流情况,缓解酸中毒现象。对中重度酸中毒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不仅要扩容,还要注入5%碳酸氢钠,以起到纠正酸碱失衡的效果。(6)严格执行药物应用规范。应用血管扩张剂时,要在血容量充足的基础上,若患者依然有毛细血管充盈不良、四肢厥冷等情况,则要及时应用阿托品、酚妥拉明等血管扩张剂;若患者存在心肌受损现象,则要及时应用强心药物,降低心率。(7)心理护理。创伤休克患者还存在较浅的意识,护士在接诊过程中要冷静,积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同时,要注意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使其理解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的初始施救时间、有效抢救时间及护理满意度。初始施救时间即患者进入急救室至实施抢救措施需要的时间;有效抢救时间即医护人员开始采取抢救措施至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平稳需要的时间。满意度调查表则由我院自行设计,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3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的初始施救时间及有效抢救时间比较

在初始施救时间和有效抢救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为创伤休克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时,护理人员要尽量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并且要做到临危不乱,积极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避免因自己工作失误造成抢救时间延误[3,4]。本文中,护理人员为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具体内容包括病情评估、建立静脉通道、护理活动性出血、护理大血管出血、纠正体内酸碱平衡、严格应用药物及心理护理等。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初始施救时间及有效抢救时间等内容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为创伤休克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获得最佳抢救时间,进而提高急救成功率[5]。

综上所述,为创伤休克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急救护理,能够有效缩短初始施救时间及有效急救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进而提高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桂华.腹部外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J].河北医学,2012,18(10):1467-1468.

[2]魏艳,王丽娜.外伤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4):413-414.

[3]曹爱芝.外伤所致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496-497.

[4]詹蔚琳,洪雪云,崔丽霞.76例外伤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2):80-81.

[5]陈铁江.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0):1518-1519.

休克患者 篇2

【应急预案】

(一)发生过敏性休克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抢救处理:立即停药,使患者平卧,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为4l/m in,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请旁边的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二)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副肾素1mg皮下注射、非那根50 mg肌内注射、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 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 ml静脉滴注,并监测患者脉搏、血压。当患者出现脉搏细弱,大汗淋漓,口唇发钳,血压下降时,遵医嘱给予升压,如多巴胺、间羟胺等,应严格控制滴速。

(三)迅速准备好各种抢救用品及药品(如气管切开包、喉镜、开口器、吸引器、呼吸兴奋剂、血管活性药物等)。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行气管切开术。

(四)患者出现心跳骤停时,立即行胸外心脏挤压,直至患者出现自主呼吸和心跳。

(五)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积极处理。

(六)患者病情好转,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后,护理人员应给患者:.整理床单,安慰患者和家属,给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服务。

2.向患者及家属告知今后避免使用同类及相似药物,病历上注明对某药过敏。

3.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在抢救结束后6 h内,据实、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七)待患者病情完全平稳后,向患者详细讲解发生过敏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地防止以后再发生类似的问题和情况。

【程序】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篇3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

【中图分类号】R605.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36-01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上各种疾病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车祸、生产意外及其他外伤等。其共同病理变化是有效循环血容量骤然减少,组织血液灌流不足,细胞缺氧及代谢障碍。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做好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紧急抢救至关重要,在抢救中突出一个“急”字,争分夺秒,积极抢救[1]。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科共抢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共32例,现将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科共抢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32共例,年龄18~56岁,男26例,女8例,其中合并颅脑损伤者13例,胸腹伤7例,上、下肢血管损伤12例,入院后30min内抢救无效死亡4例。

2急救护理

(1)止血,对于开放性大出血,立即行初步加压止血,减少局部出血。(2)止痛:疼痛可引起休克,在必要时可肌内注射度冷丁50~100mg,但要注意其抑制呼吸的副作用,有严重颅脑损伤或胸部损伤伴呼吸困难者慎用。(3)迅速扩充血容量常取大静脉,如上肢的正中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用套管针建立两条静脉,随输液通道的建立,立即给予大量快速补液。对严重休克,应该迅速输入1~2L的等渗平衡盐溶液,随后最好补充经交叉配合的血液。在紧急情况下可加压输入,同时开放尿管。在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的变化,如血压升高大于90/60mmHg,心率减慢到100次/min以下时,可减慢输液速度。因严重创伤者不但丢失全血,而且使血液浓缩,此时先输晶体液比输全血或胶体液更为适宜。补液时判断输液速度是否适宜的标准是:在快速补液过程中,心率下降,血压回升,呼吸频率可加快,尿量增加,但对胸外伤患者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防止肺水肿、心衰。②遵医嘱采用止血药、血管活性药。③纠正酸中毒(3)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合理给氧同时予大流量吸入氧4~6L/min,并保持呼吸道及氧管道的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消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遇有喉头水肿、昏迷者、舌后坠者可用舌钳将舌头夹出,必要时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4)予留置导尿管,记录留置导尿管时引出的尿量,以后每小时记录进入液量及引出的尿量。(5)注意保护患者,防止坠床,失血性休克的代偿期由于脑血供尚可维持,患者大多表现为兴奋、烦躁,对躁动患者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6)抢救过程中应注意: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复述一遍,给药时查对好用药,抢救后记录于特别护理记录单上。(7)对需要手术的患者做好术前相关准备。

3体会

3.1病情观察

3.1.1神志表情休克早期机体代偿功能尚好,患者神志一般清楚,精神紧张而烦躁、焦虑,随着休克加重,进入失代偿期,患者脑细胞供血逐渐减少,缺氧加重,表现为表情淡漠、意识模糊、感觉迟钝,甚至昏迷,表示病情恶化。

3.1.2脉搏、血压与脉压差的观察:休克初期,脉搏加快,随着病情的进展,脉搏细速出现心率不齐,休克晚期脉搏微细缓慢,甚至摸不到。血压与脉压差,初期由于代偿性血管收缩,血压可能保持或接近正常。因此,严密观察脉搏与血压的变化是抢救休克的关键。在抢救过程中,每隔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并作好记录,休克早期可出现脉搏增快且往往早于血压改变,一般脉搏/收缩压>1.5则提示休克。纠正休克的过程中有时血压虽低但脉搏有力表示病情好转[2]。

3.1.3尿量尿量的多少直接反映肾血流量灌流情况,间接提示全身血容量充足与否,是一项敏感的指标[2]。对休克患者一律放置导尿管,每小时测量一次尿量,每小时尿量少于20ml,说明肾脏血流灌流量不足,提示休克,通過纠正休克,尿量恢复到30ml/h为提示休克缓解的指标。

3.2做好基础护理(1)休克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重休克,增加被服。(2)取平卧位或头部、躯干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的休克体位,休克卧位可增加回心血量,防止脑水肿[2]。

3.3重视现场急救创伤病人中交通事故伤所占比例最多。[4]文献报道,美国每年约15000人死于创伤;我国仅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就较30年前增加了500倍[3]。

3.4对于清醒患者做好心理护理突如其来的创伤,患者会出现精神紧张、恐惧心理,担心生命安全,予患者适当的安慰,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5护理人员的要求(1)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临危不乱,有高度的责任心。(2)有较高的专业业务水平,果断判断病情,准确的护理技术。(3)有较好的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1]毕庆玮.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护理体会.黑龙江医学,2002,5.

[2]李铮.休克病人护理.外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22.

[3]江学成,胡宁利,曹琅琳等“创伤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4):281-281

休克患者的临床麻醉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本院共收治22例休克患者, 其中男8例, 女14例;年龄15~46岁, 平均年龄 (32±5) 岁。22例患者中妇产科大出血11例, 外伤脾破裂5例, 肝破裂6例。

1.2方法

1. 2. 1 麻醉选择根据创伤部位、手术性质和范围及患者休克程度选用麻醉方式, 原则以患者安全为重。

1. 2. 1. 1 针麻+ 局部麻醉+ 神经安定镇痛术主要适合重度休克, 血压很低, 循环功能处于衰竭状态, 手术时间短, 手术较小, 病情单一患者。针麻既有良好麻醉镇痛作用, 又能较好调整机体功能。在针麻基础上加哌替啶50 mg静脉注射, 并辅以0.5%~1.0% 普鲁卡因做皮肤浸润和部位 ( 区域) 神经阻滞, 一般能取得满意麻醉效果。

1. 2. 1. 2 硬膜外麻醉经过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抗休克治疗后血压回升, 休克早期病情好转的患者或没有条件进行全身麻醉的情况下选用硬膜处麻醉。晚期休克、重度休克患者经抢救治疗休克基本控制后, 血压接近正常, 在持续抗休克治疗的前提下, 谨慎选择必须备用的血管收缩剂药物, 以利于紧急使用。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分次、小剂量、低浓度给予局部麻醉药, 以免对血流动力学造成较大影响。局部麻醉药用量根据病情而定, 以不使血压有较大波动为准。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可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待经过输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后, 患者血压稳定回升, 全身循环功能较稳定情况下, 再给予局部麻醉药行硬膜外麻醉, 手术可先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病情严重、血流动力学严重紊乱病例在休克未纠正之前, 绝对禁止行硬膜外麻醉。

1. 2. 1. 3 全身麻醉适用于严重休克、多发伤、较大较复杂手术治疗、严重感染性休克、衰竭、昏迷等患者选取全身麻醉, 气管内插管可保证良好的通气和供氧, 并可配合麻醉药物和肌肉松弛药, 减少药物用量, 避免过深麻醉的循环, 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除了抢救手术, 休克必须在全身麻醉前予以纠正, 否则会引起循环衰竭。

1. 2. 2 围手术期麻醉管理

1. 2. 2. 1 维持血压、支持心功能麻醉维持期间继续抗休克治疗, 使循环功能稳定, 避免血压波动, 对于升压药物的选取要符合使用药物的适应证。对于休克时间较长的患者血管舒缩功能降低, 需要先纠正酸中毒、扩充血容量后再应用血管收缩剂。感染性休克患者高排低阻时, 维持血压可给以低剂量多巴胺保持。突发性大出血引起的血压心脏骤停时, 可用急性使用的升压药, 休克时需要疏通微循环, 增加组织灌注和回心血量和支持心脏功能, 可应用血管扩张剂。

1. 2. 2. 2 改善微循环在补充血容量前提下, 应用血管扩张剂, 可解除血管痉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胆碱药、东莨菪碱等改善微循环状态[3]。

1. 2. 2. 3 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呼吸支持硬膜外麻醉时需面罩吸氧, 必要时辅助呼吸, 全身麻醉时行气管插管, 机械呼吸, 使患者充分氧供, 避免CO2蓄积和缺O2, 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其畅通。

1. 2. 3 休克患者并发症防治

1. 2. 3. 1 创面广泛渗血它与大量输库血或是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有关, 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并对症处理。因大量输入库血所致凝血功能异常, 应以输新鲜血或浓缩血小板与新鲜冰冻血浆治疗并适当补充钙剂。因纤维蛋白原降低引起者, 血块于1~2 h内又重新溶解, 应考虑存在原发性纤溶, 应用对羧基卡胺等抗生素纤维蛋白溶解药物治疗。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显著减少, 纤维蛋白原降低, 血块于2 h内复溶应诊断为DIC, 但需进一步做血液凝血因子检查来确定诊断和治疗。

1. 2. 3. 2 呼吸功能不全严重休克患者术后如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 烦躁不安, 心率增快, 动脉氧分压下降至8 k Pa以下,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胸部X线呈点状或片状浸润性阴影, 可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应早期予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 以减少死亡率。

1. 2. 3. 3 肾功能衰竭严重休克后患者血容量和血压恢复, 但仍少尿或无尿, 并且对利尿药无反应, 同时血清尿素氮、肌酐及K+进行增高, 酸中毒加重, 应考虑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关键在于预防, 休克初期补充血容量, 免滥用 α 受体兴奋药, 早期应用利尿药维持排尿、排毒, 预防DIC[4]。

2 结果

22 例休克患者中, 采取全身麻醉7 例, 硬膜外麻醉15 例, 所有患者麻醉效果满意, 肌肉松弛良好,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

3 小结

对于循环较稳定患者麻醉前用药可以与正常人用药相同, 但应警惕的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维持着休克患者的循环状态, 麻醉前用药如果对抗了交感神经张力, 原本对血压和心率影响不大, 苯巴比妥、苯二氮卓类药物和麻醉性镇痛药也可能导致循环抑制[5]。对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侧不要使用镇静药、镇痛药或其他经静脉通路的药物, 在低灌注状态下, 肌内或皮下注射药物的吸收率会受到影响, 因此应尽可能地通过静脉途径给药, 并要注意用药量, 还要注意观察呼吸和循环的变化。

摘要:目的 探讨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休克患者中, 采取全身麻醉7例, 硬膜外麻醉15例, 所有患者麻醉效果满意, 肌肉松弛良好,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结论 麻醉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休克患者较多, 根据休克患者实际情况, 对急需手术的休克患者实施麻醉, 并掌握休克的治疗方法 , 更好地保证患者安全和维持循环稳定十分重要。

关键词:休克,麻醉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振强.限制性输液在感染中毒性休克麻醉中应用的疗效评价.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3) :221.

[2]李宁江, 沈立红, 冯继泽, 等.重度失血性休克麻醉复苏处理对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广东医学, 2010 (2) :201-202.

[3]杨凤华.一例绞窄性肠梗阻致休克麻醉成功的报告.中国保健, 2010 (3) :217-218.

[4]张雪峰.创伤失血性休克麻醉与用药原则的探讨.基层医学论坛, 2011 (22) :713-714.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与护理 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5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16-01

由于大量出血,使血容量突然减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内脏破裂,严重创伤,大血管外伤等,本科2008年——2012年共对135例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抢救治疗,除3例因多脏器损伤而死亡,其余患者经过积极抢救与护理全部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情监测项目

1.1 一般监测项目 ①意识和表达:休克早期,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或轻度的焦虑和烦躁,逐渐减少增加休克失代偿期患者的脑缺血,缺氧增加导致患者意识混乱,冷漠,甚至昏迷。②皮肤粘膜和肢体温度:休克一旦发生,病人均呈现面色苍白、四肢远端皮肤湿冷等周围血管收缩,致毛细血管灌注量下降,即血液淤滞现象。若唇指出现紫绀,压唇试验苍白提示病情恶化。机体微循环灌注严重不足,当皮肤泛起出血点或淤斑,则有发生DIC可能。③血压与脉压:休克早期血管代偿性收缩,血压并不降低,反而有升高的可能,脉压差缩窄。休克晚期,则血压极低或测不到,因而应密切注意血压变化。④心率与脉搏:心率增快、脉搏细数大多出现在休克早期,血压下降之前,这也是一种代偿性反应,无明确适应症时不应使用β阻滞剂,如心得安来降低心率。⑤呼吸:失血性休克表现为红血细胞数目降低,血液携氧减少导致组织缺氧,刺激化学感受器,导致呼吸急促,另一种表现为组织的灌注减少,无氧代谢产生乳酸堆积,代谢性酸中毒出现到刺激的化学中枢导致呼吸的加快。⑥尿量:尿量是反映肾灌注和全身容量是否正常的最敏感的指标,正常成人不少于500ml/24h(不少于30ml/h)。凡尿量不足25ml/h,提示机体有效循环量的不足,应加快输液保持尿量在30-40ml/h较为合适。当尿比重长时间低于1.015时,则有肾功能障碍的可能。

1.2 特殊监测项目 ①中心静脉压(CVP):正常值:0.59-1.18kPa(6-l2cmH2O)。临床意义:结合血压的变化,反映了右心房间静脉回流,血容量,心脏射血功能,静脉张力。小于0.49kPa(15cmH2O)即血容量不足,应加快输液速度,高于1.47kPa(l5cmH2O)的同时降血压,提示心功能不全,应减慢输液速度。②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正常值:1.06-1.60kPa(8-l2mmHg)。临床意义:了解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压力,以反映肺循环和左心室功能。可以帮助估计血容量是评估输液速度,防止肺水肿的一个标准,大于4.0千帕(30mrnHg),提示肺水肿。在操作时有一定的并发症出现可能,通常在抢救重症休克病人,尿管时间应少于72小时。③实验室检查:检查项目如前所述,应正确采集各类血标本,动态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了解病情、判断预后。

2 抢救护理

2.1 工作要有计划,分清轻重缓急。既要及时准确地执行各项医嘱,又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抢救。

2.2 扩容治疗的护理 输液扩容是抗休克的首要措施,特别对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要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一般可较快恢复。①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如5%葡萄糖盐、0.9%生理盐水,以后可给予一定比例的胶体液以维持渗透压,如全血、血浆、低分子右旋糖苷;代谢性酸中毒出现时应尽快的增加输液量,特别是碱性溶液,休克时间延长,要注意及时补充丢失的液体来补充能量消耗。②随时调整输液速度:开始纠正休克补液速度更快,可以用两个静脉输入。一路可通过大量静脉穿刺置管快速输液,并在同一时间满足中心静脉压测定;另一个从表面的周围静脉输入药物控制滴速。根据中心静脉压,血压,尿量随时调整输液速度是必要的,以确保有效的抗休克,又要防止过多的液体导致心脏衰竭和肺水肿。谨慎对待老年人和幼儿的输液,因其肌體的代偿能力较差。③遵照医嘱进行适当的输液:血容量已补足临床可见:动脉血压在正常值波动,脉压大于4kPa(30mmHg时,)尿量大于30ml/h,中心静脉压正常,微循环改善,如红色的唇色,四肢温暖

2.3 药物护理 根据医生给药,应注意由于多种药物使用之间的相互反应,由于血液循环不良,吸收不良,为了保证疗效,防止积累药物中毒,一般不应该被用于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多使用静脉用药;记录输入名称的药物及时输入路径,滴速及病人的病情。①血管活性药物休克继续加重,血压急剧下降时,为防止体内重要器管发生衰竭,可在补充血溶量的基础上,运用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虽可暂时升压,但会加重组织缺氧。血管扩张剂多巴胺、酚妥拉明可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和回心血量,使用时应保持血容量的充足,防止血管容量相对增加,导致的血压就爱你各地,使用小剂量的前提下,开始减慢滴速;准确记录给药时间,剂量,速度,浓度和血液中的变化压力;确保的液体均匀输入,停止使用时应逐步减少,防止过度的血压波动。②强心苷类药物:进行治疗前需要解患者2周内是否存在此类药物治疗史;准确使用药物剂量;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防止低血钾的出现。③纠酸药物:进入休克期后,往往用碱性药物,减轻酸中毒对机体的危害,常选用的药物有5%碳酸氢钠溶液,监测动脉血气,使PH维持在7.20-7.25之间,避免发生碱血症。④利尿药:充分补液后仍少尿时给予速尿。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改善缺氧状态 一般可选用鼻导管和鼻塞给氧法,氧流量为2-4L/min为宜。患者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如喉头水肿或昏迷病人的舌头坠,用舌钳和放置在口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严重缺氧可适当给予呼吸兴奋剂,是有利于改善缺氧和呼吸中枢的生理功能的恢复。

2.5 休克患者多常规放置导尿管,每小时记录患者的尿量及出入量。患者在休克时多表现为尿量减少,应靠输液补充容量来解决,而不轻易使用利尿剂。

急诊休克患者观察要点及护理 篇6

1.1 密切观察三大生命系统的变化。

快速、准确评估患者三大生命体征的状态, 是实施急救的第一步。 (1) 神经系统的观察:休克早期, 当中枢神经细胞轻度乏氧是, 患者表现烦躁不安或兴奋, 甚至狂躁。当患者精神不振、表情淡漠、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时, 提示休克加重。 (2) 呼吸系统的观察:当休克患者呼吸增速变浅呈过度通气或不规则说明病情恶化。呼吸困难, 咳血性泡沫痰, 提示心力衰竭, 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 循环系统的观察:使用心电监护仪, 休克时通常血压低于80/50mmHg脉压≥20mmHg, 且患者四肢皮肤湿冷。若血压回升至80/50mmHg、脉压≥20mmHg说明病情好转。休克早期脉搏增快, 随病情变化, 可变为细速直至不清。

1.2 不同病因休克患者的观察

(1) 低血容量性休克:密切监测血容量丢失的病因。 (2) 感染性休克:高度重视体温的监测, 及时处理感染创面。 (3) 过敏性休克:患者常累及皮肤、呼吸系统、心血管等, 观察是否皮肤荨麻疹、胸闷、有无急性喉头水肿, 以防窒息[1]。 (4) 心源性休克:重视心电和血流动力学监测, 尤其是PAMP及心排血量的监测。

1.3 体温的观察

体温低于正常时要保暖, 但避免应用电热毯或热水袋, 高温时应给与物理降温, 避免体温骤降, 以免虚脱加重休克。

1.4 尿量的观察

尿量的多少直接反应肾血流量关注情况, 间接提示全身血容量充足与否。注意尿量、颜色、比重、pH值, 病情重或尿少者应留置尿管、详细准确记录出入量, 如尿量在15mL/h以下或尿闭、血压脉搏恢复正常, 而尿量仍少, 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以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量恢复到30mL/h, 为提示休克好转指标。

1.5 皮肤色泽及肢端温度观察

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表示休克加重。口唇或指甲发绀说明微循环血流不足或瘀滞。当皮肤瘀点、瘀斑, 胸前或腹壁有出血时, 提示DIC出现。

1.6 中心静脉压的监测

可作为调整血容量及心功能的标志。休克期CVP在10cmH2O以下应补充血容量, 不宜使其超过12~15cmH2O, 否则有发生肺水肿的危险, 如CVP高于15cmH2O, 而休克尚未纠正者, 应给与强心药。

1.7 休克患者根据病情立即抽血验血常规、血型、血钾、钠、氯、CO2结合力和血浆蛋白、红细胞比积等, 以作为抗休克治疗的用药依据。

2 急诊休克患者的护理

2.1 患者绝对卧床、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有休克但无明显外伤与骨折患者, 应取平卧位或中凹卧位, 注意保暖。即可促进休克恢复, 又可是患者感到舒适。绝对禁忌头低足高位。

2.2 大多休克患者的意识开始时是清醒的, 突然的病情变化, 使患者

产生害怕、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 这些反应与休克之间会形成负反馈的恶性循环。急诊护士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安慰患者, 耐心解释病情变化, 及时解决患者合理需求, 以稳定患者情绪。劝导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现情绪波动, 而干扰患者心绪的宁静。同时急诊护士应善于运用非语言手段进行交流, 用从容的态度、熟练的技术、稳定的姿态给患者信任感、安全感。

2.3 给氧, 注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休克患者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 心搏量减少, 动脉血氧含量明显下降, 为改善心功能, 解除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缺氧状态, 及时给氧是进行抢救的关键性措施之一, 而直接给氧是最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鼻导管给氧2~4L/min, 必要时可用面罩吸氧。

2.4 尽快消除引起休克的原因。

如意外创伤导致的大出血患者, 急诊护士应迅速配合医师加压包扎伤口或用止血带困扎止血, 必要时配合医师清创缝合、并迅速扩容、积极备血。过敏性休克患者首先脱离过敏原, 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或静脉注射0.5mL, 必要时重复使用。感染性休克患者, 遵医嘱降温、补液、合理有效的使用抗生素、及时处理感染创面。心源性休克患者, 认真负责的观察扩血管药和强心剂的合理使用, 使用镇痛剂和镇静剂, 减轻患者痛疼及焦虑。

2.5 建立两到三条静脉通路, 必要时可做静脉切开, 以利于血容量的

补充和用药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按病情掌握药量、滴速, 保证准确及时给药。如老年性休克患者及心源性休克患者, 扩充血容量的治疗并非多多益善, 谨防左心衰的发生。

2.6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 有支气管痉挛可给氨茶碱、氢化可的松, 药物剂量遵医嘱执行, 如出现喉头梗阻时, 行气管切开。

2.7 早期在扩容的同时可酌情应用血管收缩药, 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药物提升血压, 一般维持在80~100/60~70mmHg即可。

当血容量补足时, 也可用血管扩张药, 如异丙肾、苄胺唑啉等, 输入此类药物时应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和尿量, 避免药物外溢至血管外。

总之, 良好的休克期护理, 不仅关系到休克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 而且影响患者下一步的治疗和预后, 因此急诊护士必须在观念上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 平时注重从各方面培养应急能力和过硬的抢救技术。对于急诊休克患者若能及时发现和治疗, 则可避免发展至不可逆阶段引起死亡。

参考文献

高原休克患者100例麻醉处理 篇7

摘要:目的 探讨高原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高原休克患者100例, 根据患者休克原因与程度的不同, 采取相应的麻醉处理措施。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治疗过程的麻醉处理中, 麻醉效果均较为理想。本组病例术中及术后死亡5例, 与麻醉处理无关, 致死原因为:循环系统衰竭3例, 多器官衰竭2例, 其余95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在高原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中, 必须结合患者的生命体征与病症, 采取行之有效的麻醉处理措施, 以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高原地区,休克,麻醉处理

参考文献

[1]谢荣.麻醉学[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170-184.

[2]应隽.术后镇痛与手术康复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5 (4) :214-225.

危重休克患者接诊与护理急救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间通过120救护车送至该院的危重休克病人234例,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有117例患者。观察组11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13~75岁,平均年龄(49.37±8.43)岁。117例患者中,42例患者为低血容量休克,21例患者为心源性休克,8例患者为过敏性休克,7例患者为感染性修改,12例患者为脑出血,11例患者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6例患者为一氧化碳中毒。对照组11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14~74岁,平均年龄(48.62±8.14)岁。117例患者中,40例患者为低血容量休克,22例患者为心源性休克,9例患者为过敏性休克,8例患者为感染性修改,13例患者为脑出血,10例患者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5例患者为一氧化碳中毒。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向患者家属询问患者情况,通过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情况,判断患者实际情况。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接诊护理

①评估患者生命机能。在患者进入接诊科时,应及时向救护车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询问病因,根据患者休克指数迅速判断患者的休克程度,根据患者生命机能进行评估。对患者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进行检测,并给予心电监护。②明确休克原因。确定患者的休克类型后,将患者迅速的分诊,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该研究中,有18例患者因左腹部外伤伴左腹部疼痛,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60/40 mmHg,接诊护士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判断为患者内脏出血,立即通知外科进行手术,5例患者诊断为肝破裂,13例患者诊断为脾破裂。通过及时准确的诊断,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对休克进行纠正。③判断休克类型。对于因内出血、肝脾破裂严重出血性休克,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抗休克的体位,并给予患者进行吸氧治疗,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并建立不少于2条的静脉通路,快速进行输液和交叉配血,根据患者失血量为患者进行输液,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药物治疗,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对感染性休克病人,应给予有效的降温,控制患者体温的升高,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降温药物和抗菌素,对患者的感染创面进行及时的处理。④注意患者意识及瞳孔变化。患者的意识障碍和瞳孔的变化是患者病情危重的信号,同时也是脑功能受损的突出症状,接诊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瞳孔变化,根据患者意识和瞳孔情况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该研究中发现,常见的瞳孔改变与眼疾、药物或毒物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根据患者瞳孔的大小、形状、双侧是否等大等圆,瞳孔对光反射情况等,都能够很好的了解患者病情情况,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从而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建立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⑤监测患者缺氧程度。通过血氧饱和度对患者进行监测,从而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缺氧情况,根据患者面色、指甲、口唇观察是否发绀,从而判断患者缺氧的程度,及时给予患者充足的氧量。⑥留置尿管。对危重休克患者进行急诊时,应给予患者留置尿管,并认真观察患者尿量、性质、颜色的变化。在临床中,危重休克患者的尿量是反映组织灌注的有效循环血流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患者尿量的多少能够为临床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当患者尿量<30 mL/h,表明患者循环血容量不足,应充分输液,当患者尿比重较低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肾衰竭[4]。

1.2.2 急救护理

①正确摆放体位。在接诊后,应将患者的体位摆放至抗休克体位,从而有利于静脉的回流,将患者的头部及下肢各抬高20°左右,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及昏迷的患者,我们应在其床边加装护栏,从而避免患者出现坠床等意外。②开放气道。为了能够给予患者充足的吸氧,应及时对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及痰液进行清理,从而避免患者因呕吐物误吸所导致窒息。该研究中23例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较多,清理较为困难,经常出现呼吸困难,因此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患者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从而保证了患者呼吸的顺畅。③开放静脉通路。该研究所治疗的患者均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一条通路及时用药,一条通路扩充血容量,另外一条还可作为输血用,选用患者肘正中粗大而直的静脉进行留置输液管,从而保证扩容和体液的平衡度。根据患者的心率、血压、cvp,尿量和呼吸等调整输液的速度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患者合理的用药次序[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情况,家属护理满意度使用该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问卷评估分为3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总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作为该研究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表示计数资料,并使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急诊科是对危重病人进行急救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夜间急诊的病人,休克是由于体内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出现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毒素吸收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如果不能对患者争取抢救的时间,患者有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情况[6]。因此,急诊科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准确的病情判断,并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接诊、分诊,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为患者抢救的成功提供了保障,这也是考验和磨练护士的重要过程,也是对每位急诊护士专业水平和护理急救能力进行评估的重要环节。

该研究共选取234例通过120救护车送至该院的危重休克病人,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危重休克患者的接诊与护理急救体会,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6.58%,家属满意率为96.58%,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2.91%,家属满意率为80.34%,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充分说明,观察组急救护理方法由于对照,与部分学者研究结果相符[7]。

综上所述,休克患者病情较为危重,病情变化较快,在接诊时护理人员应能够准确的判断病情,给予患者快速有效的接诊和分诊,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摘要:目的 研究危重休克患者接诊与护理急救的方法 。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间通过120救护车送至该院的危重休克病人234例,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确定患者休克类型及原因,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接诊、分诊,为患者开放气道,使患者呼吸畅通,建立静脉通路应不少于2条。将23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117例患者,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6.58%,家属满意率为96.58%,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2.91%,家属满意率为80.34%,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休克患者病情较为危重,病情变化较快,在接诊时护理人员应能够准确的判断病情,给予患者快速有效的接诊和分诊,为患者取得抢救时间,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危重休克,接诊,护理,急救

参考文献

[1]赫丽娜.危重休克患者的接诊及护理急救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2下旬刊):941-942.

[2]陈祥华.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3):125.

[3]陈丽娜.浅谈急诊危重休克患者接诊与护理急救措施的配合[J].医学信息,2011,24(7中旬刊):3488-3489.

[4]刘彩英.分析急性右心室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4(19):232.

[5]刘旭梅.妇产科急危重症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5中旬刊):1885-1886.

[6]陈祥华.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3):125.

[7]Kausar,F.,MorrisJ.L.,Fathalla,M.et al.Nurses in low resource settings save mothers'lives with non-pneumatic anti-shock garment[J].MCN: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Child Nursing,2012,37(5):308-316.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 其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在38~77岁。患者的病症分别为坏疽性阑尾炎5例、化脓性胆管炎4例、坏死性胰腺炎4例、胃穿孔后并发感染3例、肠穿孔后引发的并发感染2例、肝脓肿1例、嵌顿疝合并腹膜炎1例。20例患者病情均极为严重, 主要症状有呼吸浅快、反应迟钝、低氧血症、低血压、心动过速、弥漫性腹膜炎、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 均为感染性休克的症状。

1.2 麻醉处理

在手术前, 为患者打开静脉以补充适量的血容量, 借助有创监测动脉压与中心静脉压, 同时运行心电图 (ECG) 、血氧饱和度 (Sp O2) 、无创血压 (BP) 、体温 (T) 、呼吸 (R) 、中心静脉压 (CVP) 、尿量验测、血气观察;通过静脉注入依托咪酯0.2~0.3mg/kg或1~2mg/kg的丙泊酚或0.01~0.02mg/kg的咪达唑仑、0.1mg/kg的维库溴或1~3g/kg的芬太尼铵对患者展开全麻诱导, 迅速运用气管插管[1,2]。

手术过程中, 连续采用维库溴铵、泵入丙泊酚、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等帮助患者维持麻醉, 且按照患者的生命体征实际情况择取合理的用量。手术的整个过程需同步展开抗休克, 确切有效地采用足量的抗生素。同时, 按照监测的结果适量补充林格氏液及羟乙基淀粉、血小板或全血等[3]。在扩容时, 密切关注患者的CVP及尿量, 从而避免患者出现肺水肿。及时补液, 如平均动脉压低于60mm Hg (1mm Hg=0.133k Pa) , 需采用100~300g去甲肾上腺素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 并能重复多次注入;若效果不明显, 可注射4~10ug/kg·min、0.01~0.5ug/kg·min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0.01~0.5ug/kg·min的多巴胺;按照血气观察结果调节酸碱及电解质的平衡。合理有效的借助氯化钾与碳酸氢钠;若患者出现心力衰竭, 可为其采用0.5~5ug/kg·min的硝酸甘油微泵输入。若在为患者实施呼吸管理中出现低氧血症, 便能够借助呼气末正压 (PEEP) 展开诊治, 稳定小潮气量 (4~6ml/kg以下) 及最佳PEEP通气, 避免患者发生肺损伤及肺泡严重膨胀, 从而为防止患者肺萎缩, 以降低肺内分流及增强氧合功能作用。若患者的体温较高, 可采用冰袋、冰帽或冷水冲洗、酒精擦浴等措施达到降温的目的[4]。

此外, 可定量采用地塞米松与氢化可的松等激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患者的心肌收缩力, 改善体内微循环。在手术结束后需将患者送至ICU继续接受抗休克护理。

2 结果

在随机选取的20例患者中, 有17例患者在手术完成后, 全部的监测指标得到明显好转, 其血压得以回升, 心率逐渐减慢, 酸碱及电解质的平衡指标也相对稳定。患者在自主呼吸过程中出现低流量的吸氧及氧饱度在92%以上, 便送至ICU继续展开抗休克护理;有3例患者通过手术治疗, 治疗无效且病情逐渐加重至死亡。

3 讨论

在进行感染性休克手术过程中, 通常采用气管插管对其全身展开麻醉, 此方法有助于呼吸管理, 而椎管内的麻醉药可减弱静脉回流与降低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 在心脏前、后负荷明显降低致使低血压出现, 因此, 这种药物在医疗中归入禁忌。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通常均极为复杂且变化较迅速。为保障医护人员对患者在术中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整体精准分析, 需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5]。在常规验测的指标中包括有ECG、BP、HR、T、R、CVP、Sp O2与尿量及血气分析等。按照血气分析的结果有序调节机械通气中得出的各项参数, 及时修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贫血, 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各项参数接近于常规的生理水平, 进而帮助患者快速有效恢复。给予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麻醉时, 需择取对循环影响较小的麻醉药物, 如芬太尼、地西泮、氯胺酮、羟丁酸钠及维库溴胺等, 各类麻醉药物均需借助最小剂量以发挥最合适的麻醉效果。

感染性休克联合轻度的代谢性酸中毒时, 采用合理有效地扩容诊治后便可康复。但感染性休克及重度的代谢性酸中毒时, 需按照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 借助5%的碳酸氢钠调整。而控制感染, 分为清除感染灶及使用抗生素。择取抗生素时应预测出可能存在的感染源及病原体与抗生素自身的敏感性, 运用针对性较强的抗生素进行麻醉, 必要情况下可借助联合用药方案。大量的人体与动物实验显示, 及时补充血容量作为保障感染性休克顺利诊疗的首要条件。其扩容主要借助林格氏液, 同时采用羟乙基淀粉与新鲜冰冻血浆、全血或血小板。若纯粹的补充血容量无法改变血流的动力学紊乱, 便需运用血管活性药物促进循环。血管活性药物是为了改善患者体内的组织血流灌注, 从而最大程度上保障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身体健康, 提高治愈率及存活率。

摘要: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 归纳其临床方法及运用效果。方法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寻找静脉通道, 展开全方位监测, 进行全身麻醉诱导, 迅速展开气管插管;在术中持续麻醉效果, 且需完成抗休克;在术后需将患者送至ICU展开继续抗休克诊治。结果 在选取的20例患者中, 其中有17例在手术完成后得以好转, 送至ICU继续进行抗休克诊疗;有3例患者病情加重, 在术后几小时病逝。结论 感染性休克手术通常均采用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 在对患者展开麻醉时需择取对体内循环抑制作用轻微的药物, 在手术前、后需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 有效的开展抗休克诊治。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麻醉护理

参考文献

[1]杨光, 朱莉莉.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21) :958-959.

[2]刘荣伟, 王陆.感染性休克患者麻醉体会2例[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29) .

[3]李燕萍, 史晓燕, 曲海霞.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刊) , 2009 (03) :199-200.

[4]李文政, 牟伟才.重度感染性休克病人麻醉处理93例[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3) :199.

休克患者 篇10

【关键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麻醉;手术;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23-01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1],因组织严重创伤、血液循环障碍等而造成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机体代谢障碍、组织缺氧缺血等,病情复杂多变,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死亡率高,是麻醉的难点。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事故增多,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手术患者有所增加,临床治疗依靠单纯的输血治疗并不能够有效的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必须立即进行止血并结合抗休克的治疗。在这一过程中,手术麻醉处理与休克救治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极其关键的影响[2]。如何安全有效的实施麻醉,保证手术顺利完成,是麻醉医师关注的重点。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3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手术患者的麻醉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3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手术病例,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7~68岁,平均47.5岁;创伤类型:开放性骨折、肝、脾破裂、胸腹联合伤合并骨折、严重复合伤;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高空坠落伤挤压伤、锐器伤;失血情况:估计失血量800-4000ml。

1.2麻醉与救治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保证呼吸道通畅并充分供氧,术中加强心电、血压、心率、血气、尿量、脉搏等指标监测,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快速扩容(通常开放2-3条静脉通路),给予咪唑安定0.15mg/kg,维库溴铵0.1mg/kg,芬太尼0.002-0.004mg/kg,稀释后快速诱导,加压给氧后,经口明视气管内插管,接麻醉机,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潮气量参数:9ml/kg,呼吸频率参数13次/min左右。间断采用阿曲库铵、芬太尼等进行麻醉维持,依据患者中心静脉压及失血量确定红细胞悬液、血浆、晶体液等输注量。血压长时间处于降低状态时予多巴胺8~15μg/(kg.min)静脉微泵注入,MAP>60mmHg时,改为3~5μg/(kg.min) 维持MAP 在60mmHg左右。当患者Hb<70 g/L(或HCT<0.21)时应及时补充浓缩红细胞或全血,术中根据尿量等情况合理使用利尿剂,以防肾功能衰竭。全部患者给予5%碳酸氢钠150~250 ml静脉滴注。术毕待循环稳定后,静注5mg托烷司琼防止呕吐。适当早期的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有利于消炎、消肿、抗休克、改变循环反应、增强机体耐受能力。

2结果

本组30例患者3例患者于麻醉手术过程中死亡,死亡率10.0%。27例患者于手术室完成手术,25例患者麻醉苏醒、定向力恢复后回病房,2例患者未恢复自主呼吸带气管插管回病房。抢救成功率90.0%。

3讨论

休克指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导致组织器官出现灌注不足从而引起组织细胞出现缺血缺氧损伤的一系列病理过程。众所周知,手术止血是救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唯一方法,因此麻醉医生不应过多强调麻醉的危险性,而耽误了最佳的手术时间[3],关键时刻应当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快速液体复苏、血液输注、及时止血等有效的早期救治措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切实有效抑制有害应激反应和消除病人的精神紧张和不安,避免或慎用对循环有抑制作用的麻醉药和扩血管药,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这些对防止多脏器功能障碍、急性肾衰竭等重型疾病的发生意义重大[5]。本组研究亦表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采用有效的容量复苏,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合理药物,为手术止血创造良好条件,是失血性休克病人麻醉处理成功的关键。

气管插管全麻是休克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首选麻醉方式,对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改善组织和气管缺氧等十分有利从而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6]。对于严重休克患者,不宜选用局麻和硬膜外麻醉,因为在休克纠正之前,即使小剂量的局麻药施行硬膜外阻滞亦可导致严重的循环衰竭。此外,椎管内麻醉可减少静脉回流和降低外周阻力,降低前后负荷而导致低血压,原则上应禁忌。术中使用麻醉药品时,应当选用剂量小,且对患者循环功能、心脏功能干扰小的药物,如阿曲库铵、芬太尼等。对于并发胸外伤的患者,应当在胸腔闭式引流后再实施机械通气,以防出现张力性气胸。为了防止发生气压伤而加重休克,要确保通气压力适当[7]。必须慎用血管活性药物,特别是在出血部位结扎以前, 一定程度的低血压可以减少出血,有利于手术操作,因此,只要能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即可。在充分止血并充分扩容后,如果血压仍处于低水平,则可以考虑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在临床工作中个,我们要熟练掌握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救治方法,配合手术医生完成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林洪娇.15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2,10(33):118-119.

[2]杜卫东,邹翠芸,段鹏.重度失血性休克麻醉复苏不同处理方法转归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123-125.

[3]张雪峰.创伤失血性休克麻醉与用药原则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5):713-714.

[4]张慧霞.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与容量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4,12(28):142-143.

[5]喻宏.80例上消化道大出血并发失血性休克的麻醉处理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0):92-94,98-100.

[6]王华.非颅脑损伤型严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麻醉处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8):65-67.

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护理 篇1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2例, 其中男性29例, 女性33例, 抢救成功62例, 无死亡病例;本组患者致病原因中因药物类过敏50例, 其中抗生素过敏40例, 局麻药物5例, 碘剂类2例, 解热类药物过敏3例, 其他4例, 血制品过敏3例, 异种蛋白过敏3例, 食物植物过敏2例。

2 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一般呈闪电式发生。本组46%过敏症状出现在给药后5min以内, 33%出现在0.5h以后, 临床表现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2.1 呼吸道阻塞症状

57例患者表现为胸闷、气短、喉部阻塞感、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等。

2.2 循环衰竭症状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心悸, 面色苍白, 出冷汗, 四肢厥冷, 脉细而弱, 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等。

2.3 神经系统症状

58例患者表现为头昏, 乏力, 眼花, 神志淡漠, 烦躁不安, 意识丧失, 昏迷, 抽搐, 大、小便失禁等。

2.4 皮肤过敏症状

41例患者表现为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及其他。

3 抢救及护理措施

(1) 一旦发病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性反应的致敏物质, 采用休克卧位[1]。 (2) 即刻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1mg, 同时给予抗组织胺类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 (3) 吸氧和维持呼吸道通畅, 分泌物多者及时给予吸痰, 呼吸抑制者给予呼吸兴奋剂。必要时可作气管插管进行人工辅助呼吸。 (4)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以便快速补充血容量和治疗用药。 (5) 严格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及神志变化。

4 救护体会

4.1 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 合理使用抗生素

本组以药物类发病率最高, 其中抗生素类药物占59.8%。所以抗生素类药物是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 也是预防的重点。故临床应用时一定要询问有无过敏史, 认真检查药液, 认真皮试, 剂量准确, 熟悉各种试验的判定标准, 更不能忽视询问, 患者试验后有无自觉不适症状, 用药后须观察0.5h。平时备好急救用品。

4.2 迅速准确的抢救和护理

迅速准确的抢救和护理是提高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2]。休克早期有效的治疗和恰当的护理可改善微循环, 使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情况好转, 防止发生不可逆的器质性损害与并发症。抢救愈早, 成功率愈高, 并发症也越少。

4.3 肾上腺素及皮质激素的应用

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1mg, 严重者可静脉推注, 使其局部血管收缩, 延缓抗原物质的吸收。

4.4 维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败的又一关键[3]。由于喉头或气管水肿与痉挛导致呼吸道阻塞, 加之过敏性休克微循环障碍、无氧代谢增加,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减少, 消耗增多, 造成肺泡萎缩和肺不张, 使呼吸困难加重。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吸氧。必要时可正压给氧。

4.5 密切观察血压、脉压差及尿量

密切观察血压、脉压差及尿量, 是判断病情, 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在休克的抢救过程中, 当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脉压缩小, 说明病情加重。若血压升到9.33/5.33kPa, 脉压>4.00kPa, 则说明病情好转, 休克缓解的一个可靠指征是尿量>30mL/h, 如尿量<25mL/h, 则表明肾缺血, 由于肾素生成增加, 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作用, 肾血管更加收缩, 肾小球滤过率少, 继而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故应密切观察尿量, 并准确记录出入量。

4.6 保暖

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多数患者有体温下降, 怕冷等症状, 应给予保暖处理。能进食者给予热饮料。

4.7 心理护理

应关心、体贴、安慰患者。耐心解释, 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每个医护人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为疾病治疗用药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占90%以上。严格操作规程, 对可引起过敏的药物、抗生素、血制品和异种蛋白, 一定要熟悉其性能, 询问有无过敏史。用药后仔细观察, 有过敏迹象, 应立即处理, 防止休克的发生和加重。对患者进行卫生科普宣传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一个医患共同配合预防的疾病。

参考文献

[1]刘勤华.1例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3) :526.

[2]魏秋转, 李秀红, 朱艳丽.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2 (1) :219-220.

上一篇:切线方程下一篇:区域联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