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出血性休克

2024-10-23

产科出血性休克(共11篇)

产科出血性休克 篇1

出血性休克是产科最为常见的重病症之一, 是产妇在分娩期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主要由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产科出血性休克的病理变化迅速、预后较差, 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简单地说, 即由于患者失血状况非常严重, 从而使体内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 造成外周循环系统衰竭及组织灌流量发生严重不足, 进而使组织含氧量减少和发生酸中毒, 最终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产后出血指的是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达到500 ml以上, 其中80%的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而晚期产后出血是在分娩24小时之后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产后1~2周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 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产后出血患者, 年龄20~39岁, 平均28岁。80例患者中, 12例属于轻度休克, 出血量为740~1 150 ml;14例属于中度休克, 出血量为1 151~1 750 ml;14例属于重度休克, 出血量为1 751~3 500 ml。

1.2 临床表现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患者面色苍白, 易疲劳, 皮肤较干、没有弹性和光泽, 四肢较冷, 反应迟钝, 出血早期意识清楚, 但后期可出现昏迷等意识障碍, 血压降低, 脉搏加快。

1.3 出血原因

造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较多, 一般为子宫收缩乏力或局部因素、产道裂伤等。

1.4 治疗方法

临床上对于产科出血性休克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控制患者体位、止血、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吸氧、保温、预防酸中毒、预防感染等。首先让患者尽量保持平卧状态, 给予保暖措施, 吸氧, 同时进行止血[2]。如果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则要选择相应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补充凝血酶。其次要及时补充血容量, 根据出血部位及原因选择相应治疗措施, 补充血量要超过失血量, 实时监测心跳、脉搏、血压等。对于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可以使用相应药物。如患者血容量已得到基本补充, 但体征仍表现为四肢发冷和面色苍白, 可以使用血管扩张剂。总之, 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 降低感染和并发症发生率。

对本组患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子宫收缩乏力:行子宫动脉栓塞或髂内动脉栓塞术, 仍无法止血者行子宫切除术; (2) 植入出血、胎盘粘连或前置胎盘:对腹主动脉进行压迫止血, 行子宫动脉结扎术, 对出血部位做“8”字缝合, 宫腔填纱, 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 (3) 阔韧带血肿、血管破裂、子宫切口开裂:清除血肿, 缝合切口以止血; (4) 胎盘早剥:予以止血、输血、抗休克治疗, 同时应用纤维蛋白原、肝素, 及时行子宫切除术。

2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随着患者出血量的增加, 发生出血性休克的几率升高 (P<0.01) 。

3 讨论

产科出血性休克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患者因短时间内失去大量血液, 造成有效循环血量降低而发生循环衰竭、休克, 甚至死亡,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外周阻力增加、静脉压低、心动过速, 严重者出现血压急剧下降、意识模糊或丧失、酸中毒等。出血性休克在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措施及重点就是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改善心脏功能, 保证生命体征平稳[3]。本组患者在实施止血措施后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这时再及时补充血容量以及建立静脉通道, 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治疗效果明显。

出血性休克主要是由于某种或多种因素造成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不足, 引发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其特点为全身组织器官血流量急剧下降, 导致供氧失衡, 使机体处于无氧代谢及酸中毒状态, 并且造成细胞损伤而出现脏器功能障碍。

总而言之, 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治疗过程中, 要尽可能保留子宫, 救治程序为: (1) 明确并且迅速去除导致出血性休克的原因; (2) 准确评估出血量, 以便补充血容量; (3) 实施有效的现场救治; (4)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用药, 制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中, 对患者均采取了有效的抢救措施, 抢救成功率为98.75%, 其中保留子宫73例, 占91.25%。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 产科出血性休克治疗的关键就是及时救治, 为了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子宫应尽可能保留。

参考文献

[1]林建华, 林其德, 刘兴会.益母草注射液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3 (13) :89-90.

[2]李巨, 于月新, 郑莉彦.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用于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3 (3) :67-68.

[3]李巨, 唐晓霞, 陈震宇, 等.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止血方法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9) :112.

产科出血性休克 篇2

【摘要】 失血性休克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危重急症,其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处理将导致死亡。本文对12例外科手术中失血性休克病人抢救的护理总结分析,认为在护理工作中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症状,及时、准确、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治和护理措施,紧密配合医师进行抢救。术中应及时给病人止血,保持呼吸通畅,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给予强心剂和血管活性药物;术后加强各种生命指标的监测和护理,如意识状态,体温,呼吸,血压,必要的须进行中心静脉压(CVP)的监测。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护理

失血性休克是机体以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为共同特征,并导致微循环灌流不足,细胞缺氧,各重要脏器技能代谢絮乱的全身性病理过程,为一危急的临床综合症[1]。在外科手术中,大多因大血管破裂,肝脏、脾脏破裂出血引起,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瘀滞、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将导致普遍性细胞功能损伤,生命重要脏器的功能丧失致机体死亡。一般而言,失血性休克病人只要得到及时治疗,迅速恢复血容量,呼吸通畅的情况下,大多能够完全好转。我院与近期抢救的12例病人经及时治疗和护理,最终全部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病因】微循环障碍(缺血、淤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重要的生命器官因缺氧而发生功能和代谢障碍,是各型休克的共同规律。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期,即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凝血期。

一、微循环缺血期(缺血性缺氧期)

此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①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压力降低;②微静脉和小静脉对儿茶酚胺敏感性较低,收缩较轻;③动静脉吻合支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开放,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流入小静脉。

引起微循环缺血的关键性变化是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不同类型的休克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时,心输出量减少和动脉血压降低可通过窦弓反射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在大多数内毒素性休克时,内毒素可直接剌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使之发生强烈兴奋。

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对心血管系统的总的效应是使外周总阻力增高和心输出量增加。但是不同器官血管的反应却有很大的差别。皮肤、腹腔内脏和肾的血管,由于具有丰富的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而且α受体又占有优势,因而在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多时,这些部位的小动脉、小静脉、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红肌都发生收缩,其中由于微动脉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最强,因此它们收缩最为强烈。结果是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升高,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毛细血管的平均血压明显降低,只有少量血液经直捷通路和少数真毛细血管流入微静脉、小静脉,组织因而发生严重的缺血性缺氧。脑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少,α受体密度也低,口径可无明显变化。冠状动脉虽然也有交感神经支配,也有α和β受体,但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却可通过心脏活动加强,代谢水平提高以致扩血管代谢产物特别是腺苷的增多而使冠状动脉扩张。

交感兴奋和血容量的减少还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而血管紧张素Ⅱ有较强的缩血管作用,包括对冠状动脉的收缩作用。

【临床症状】: 容量不足超越代偿功能,就会呈现休克综合病征。心排出血量减少,尽管周围血管收缩,血压依然下降。组织灌注减少,促使发生无氧代谢,形成乳酸增高和代谢性酸中毒。血流再分布,使脑和心供血能得到维持。血管进一步收缩会招致细胞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致使体液和蛋白丢失,加重低血容量。最终将会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肠道粘膜对失血性休克引起的来源于肠道的抗体的防御能力遭到损害,很可能就是肺炎和其他感染性并发症的重要发病机制次致死量的失血对内毒素的攻击具有交叉耐受的能力。即次致死量的失血能对致死量内毒素的攻击产生保护作用。

【 护理措施】

2.1 止血 失血是引起休克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应立即找出失血原因及部位并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制止或减少大出血,如局部压迫,止血带止血,加压包扎等,一般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本组病例中对于表浅动脉出血特别是外伤引起的动脉出血我们迅速使用局部压迫,加压包扎止血;而对于手术中深动脉的破裂则应及时找到出血点,用止血钳或结扎止血;术中大面积渗血使用明胶海绵,淀粉海绵,止血粉等药物敷于出血面上,再用盐水纱布轻压片刻,即可得到很好的止血效果。

2.2 保持呼吸通畅 休克病人都处于缺氧状态,保持呼吸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功能非常重要。在护理过程中需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取出口腔杂物。观察呼吸形态、监测动脉血气、了解缺氧程度病情许可时鼓励病人做深、慢呼吸及有效咳嗽,协助病人做双上肢运动促进肺的扩张改善缺氧状况,遵医嘱给予吸氧鼻导管给氧时用40%-50%氧浓度每分钟6-8L的流量以提高肺静脉血氧浓度。而严重呼吸困难者,如本组病例中一患者手术过程中因大量失血致使呼吸几乎中断,我们进行了呼吸机辅助呼吸,进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最后挽回病人的生命.2.3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开始纠正失血性休克时,补液一定眼迅速。及时补充血容量的主要原因是有效循环血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所致的器官功能性不可逆性损伤。因此,及时补充血容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应立即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一般选用22号和18号留置针。穿刺部位应选择血管粗,易穿刺,易固定的部位,如下肢的大隐静脉,上肢的头静脉,贵药静脉,正中静脉等大静脉,必要时颈静脉。并同时建立中心静脉压的监测,这样既能快速扩容,又能了解血容量的补充情况,还可以监测心功能。补充血容量时应遵守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输液速度可根据患者的血压、脉搏、每小时尿量随时调整,一般补液速度要快,一小时输液量可少于1000ml,重症休克时在20~30min内输入液体1500~2000ml。补液时判断输液速度是否适宜的标准是:在快速补液过程中,心率下降,血压回升,呼吸频率可加快,尿量增加。准备大量输血,输液及给予抢救药物。输液,输血必要时加压输注,补充有效血容量。在抢救的过程中应做到分秒必争。忙而不乱,有条不紊,争取在最短的时间纠正休克,一旦休克得以纠正,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调节合适的输液速度,避免因为输液速度过快导致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等[2]。

2.4 强心 在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中,病人因心脏回心血量不足造成心功能障碍,心率增快,心慌引起呼气困难。因此对于失血性休克病人出现此症状应及时应用强心苷类药物,保证心脏正常功能。使用前先了解病人最近是否有过强心苷类药物服用史;准确把握药物剂量,密切观察心跳的节律和速率,防止低血钾发生。2.5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从小剂量,慢滴速开始;准确记录给药时间,剂量,速度浓度及血压变化;保证液体的均匀输入,停药时要逐步减量,不可骤停以防治血压波动过大。使用血管收缩剂时要防治药物外渗,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一旦发生,应用盐酸普鲁卡因或扩血管药物局部封闭。【护理】

3.1 生命指标的监护

3.1.1 意识 意识的改变可以反映脑组织血液灌流和全身循环情况。休克代偿期病人可表现为兴奋,烦躁,以后随脑缺血,缺氧的加重,逐渐进入淡漠,迟钝,甚至昏迷状态。反之,病人意识逐渐恢复正常,说明脑缺氧改善。

3.1.2 皮肤 可以反映周围循环情况。当面色由苍白转为青紫,肢端潮湿,冰冷,出现花斑,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提示病情恶化。反之皮肤黏膜颜色由苍白转为红润,皮肤温度由湿冷转变为温暖,干燥,常是休克好转的表现。当发现皮肤出现瘀点,瘀斑时应警惕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3.1.3 脉搏 休克早期即可出现脉搏增快,且往往早于血压的改变,脉搏增快常提示心功能代偿,注意观察脉搏的速度,节律改变,警惕心功能不全的发生。休克纠正过程中,有时血压仍低,但脉搏有力,表示病情有所好转。

3.1.4 血压 血压下降是休克重要的表现。早期当机体处于代偿阶段时,血压可正常或稍高,但脉压已经变小。以后随机体的失代偿,血压和脉压均逐渐下降。血压的变化是相对于个体正常时的血压而言的,因此必须综合其他监测指标来衡量血容量的情况。一般而言,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时,应考虑休克存在。

3.1.5 呼吸 休克早期有过度呼吸现象,这是因组织缺氧,二氧化碳蓄积,代谢性酸中毒刺激呼吸中枢所引起。应采取措施确保病人呼吸道通畅,在观察呼吸时要注意频率,节律,有无呼吸困难的表现。有时休克好转后出现呼吸困难[3]现象并不断加重,血氧分压下降,甚至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虽吸氧也不能改善,这种情况往往提示“休克肺”的发生。发现病人呼吸困难时,还须观察肺底部有无湿啰音,是否咳粉红色的泡沫痰,应警惕因输液过多导致心功能不全,肺水肿。3.1.6 尿量 尿量的多少直接反映肾血流量的情况,间接提示全身血容量是否充足。休克时须留置导尿,观察每小时尿量并定期测尿比重。尿量减少时除提示血容量改变还须考虑有无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3.2 心理护理

3.2.1由于休克起病急且十分危急,特别是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在了解到自己大量失血时都会感到焦虑,对手术普遍存在恐惧心理。而且同时存在缺氧症状,会是病人呼吸加深加快他们往往顾虑重重,精神紧张,情绪不安。对于这种病人,护理人员应该热情大方,和蔼可亲。努力使他们消除不安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职业语言“解除恐惧心理,恢复良好心态”的特殊功能[4]。通过语言和情感的交流,使病人对医疗环境、手术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做到身心愉快,自愿合作,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4.【 护理体会】

休克是临床上常见危急综合症,在休克病人的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争取时间止血,快速扩充血容量,维持病人的呼吸心跳,做好各项生命指标的监测,边抢救边做好术前准备,可明显降低休克病人的病死率[5]。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急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抢救意识,过硬的急救技能,熟练掌握急救药品,仪器的使用。灵活应用危急急救程序,在抢救的过程中,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分秒必争,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尽最大的努力提高休克病人的生存率。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 篇3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妇科;抢救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96-02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大量出血的情况,因为体液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产生的休克症状。休克中患者虽然能够使用应激反应对身体进行有效的代偿,但是失血性休克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因为产妇的特殊情况,容易导致患者陷入生命危险[1]。因此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必须进行积极有效的抢救,在对患者进行监护下进行病因分析以及抢救治疗,提高工作的熟练度,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争分夺秒地对患者进行施救。本文抢救的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30起病例进行为例,分析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措施以及医院的抢救管理程序。所有病患均已签署同意书,同意参加本次的研究。

1 临床资料

以本院2008年1月到2013年7月间发生的30起妇产科失血休克手术为临床研究对象。在所施行的抢救中,由于异位妊娠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共11起,产后失血休克14起,子宫破裂失血1起;胎盘早剥和前置胎盘出血共4起。所研究的患者的年龄均在23到35岁之间,施行的抢救手术失血量分布在2600mL±400mL。

2 抢救工作管理

2.1 抢救室管理工作

2.1.2 抢救室物品管理 医院应对抢救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规定、有效的物品管理以及合理的分工说明。

抢救室的物品必须采购齐备并且得到妥善的管理。在设定固定的数目的情况下,值班护士必须对所有抢救室的物品进行盘点、交班并且做好登记情况。必须保证抢救室的所有物品都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为抢救工作做好预防准备。而且每隔一段时间需要专人对抢救室中的急救药品等物件进行有效期的清查,及时处理过期的物品,确保抢救物品的充足和安全使用。

2.1.3 抢救室技能管理 抢救室的工作与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命紧密相关,因此抢救室人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准确的工作习惯以及专业的工业技能。各种抢救流程上墙,医院定期对抢救室医师以及护士进行轮训以及考核,以确保相关动作人员熟悉抢救技能、掌握抢救室的工作习惯,从而在真实的抢救中对患者进行最有效的救治[2]。

2.1.4 抢救室组织管理 抢救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医生、护士、麻醉师等多方面的通力配合。因为一次抢救手术涉及人员较多,因此对所有的工作人员要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工作人员的专业情况而进行有效的分工,积极而有效地开展抢救工作。

在遇到抢救的情况出现时,巡回护士必须在第一时间报告护士长。经过护士长确定后启动抢救预案,并且成立由主管、护师以及护士所组成的临时抢救小组。

在保证抢救工作的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巡回护士对手术台面的物品进行清点并且及时进行增加。同时巡回护士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测量,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抢救工作的进行提供准备工作。在确定抢救手术之后,过程护士需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口头医嘱并且通知病患的急救手术时间。在整个抢救的过程中,需要一名资深护士对手术室外面联络工作正常进行,以确保抢救室与医院抢救支持系统的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

2.1.5 抢救室时间管理与评价机制 抢救的工作争分夺秒,一刻也不容许耽误,因此在抢救中要做好时间管理。抢救室的当班护士必须在抢救工作开始时进行手术计时工作,每隔15分钟观察抢救的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且要计时准确的对患者的尿量和出血量进行测查,为抢救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时间上的保障。对抢救的执行时间与抢救措施进行记录是当班的护士的主要工作之一。

在抢救工作的进行中,护士长对抢救工作的准备、抢救过程以及抢救后的调理过程进行全成的跟踪评级。而且在抢救工作的进行当中,新护士与老护士分工合作,以旧带新,使新护士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促使抢救工作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2.2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工作程序

2.2.1 抢救工作前期 在抢救工作的前期,医院方面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了解,知道患者的发病原因以及现在的病情。要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和呼吸灯生命体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病及时上报主治医师。妇产科失血休克由于失血量不同,所以严重情况和救治手段均有所不同。但是在抢救工作进行前期,需要对患者的头部和下肢抬高处理,保证患者的回心血量,保证对内脏和脑补的供血。同时要对患者进行保暖工作,要使患者的体温体征表现进行及时的处理。同时对患者进行说明以及开导,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应对手术。

2.2.2 抢救工作中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需要对病患进行静脉输血,常用正中静脉以及大隐静脉的输血。在必要的时候需要输入新鲜血浆等血制品。在抢救工作的进行中,通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测定以针对性的进行抢救。在抢救过程中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导尿管通畅,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2.2.3 抢救工作后 抢救工作后主要是采取积极的术后护理,在这段期间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以确定患者是否已经恢复。并且对患者的家人进行医嘱和组织复查。

3 体 会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必须要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抢救。在抢救室完善的医疗制度、先进的医疗设备、医师专业有效的抢救技能,以及准确的人员管理情况下进行抢救,能够确保抢救成功率。抢救工作需要平常的专业积累、物质设施的完整齐备、以及人员的协调参与,是一项要求高、时间紧迫、管理严格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卞朝华,尤燕.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体会.医护论坛,2009,3(6):162.

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中初产妇11例, 经产妇34例, 年龄20岁~42岁, 平均31.6岁;剖宫产31例, 顺产14例;其中由外院转入14例 (剖宫产4例, 顺产10例) 。出血量最多达4 500 mL (2例外院转入出血不详) , 平均1 610 mL 。临床表现为面色、口唇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1.2 导致失血性休克原因

产前失血14例, 其中前置胎盘8例, 胎盘早剥6例 (死胎5例) 。产后失血31例, 包括胎盘因素11例, 其中前置胎盘7例, 胎盘植入1例, 胎盘残留3例;子宫收缩乏力15例;软产道损伤5例, 其中软产道裂伤4例, 阴道壁血肿1例。

1.3 治疗与结果

45例经去除病因, 有效止血, 抗休克治疗, 休克得以纠正。1例因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行子宫切除术。44例予输注血制品 (包括悬浮少白红细胞、 血浆、 冷沉淀等) , 仅1例未输血, 予输注羟乙基淀粉、平衡液等。住院5 d~18 d, 均痊愈出院。

2 抢救配合

①立即组织抢救队伍, 提供必需的护理人力, 要求护理人员情绪镇定, 工作有序, 一方面主动采取紧急措施;另一方面迅速通知医生, 协助抢救, 切莫惊慌失措。②熟练掌握失血性休克护理应急流程 超前准备好抢救器材、药品及监护设施, 使病人能即刻得到相应抢救服务。对由外院转入的病人直接转入手术室查找病因, 进行急救, 避免因转送过程而延误抢救时机。③失血性休克多为急性失血, 起病急, 进展快, 因此, 补充血容量要快。选择粗、大静脉, 迅速建立两路或以上静脉通道, 以保证输血与用药同步进行。能否快速、有效采集血标本交叉配血, 直接关系到抢救效果及病人预后[1]。因此, 在静脉穿刺成功后要先抽血以备化验、配血及术前血液常规检查。我院采用18G~20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有条件置颈内深静脉置管, 不仅保证快速补液扩容, 又可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指导补液。④专人护理, 专人记录,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 min~30 min观察病人意识、面色、肢体温度及生命体征、指脉搏血氧饱和度, 每30 min准确测量病人新增出血量。称重法:失血量 (mL) =[接血敷料湿重 (g) -接血前敷料干重 (g) ]/1.05 (血液比重) [2];休克指数[3]=脉率/收缩压。休克指数与出血量关系见表1。为粗略估计, 适用于未作失血量收集病人或外院转诊者的失血量估计及尿量、尿色, 及时报告医生, 并做好病情记录。对抢救工作中需急查的血标本应核对正确, 及时留取、送检, 保证抢救工作争分夺秒。⑤抢救过程中应与医院检验科、血库、药房保持联系, 相互配合, 做好病人血源及特殊药品的准备与配送, 如需请相关科室会诊, 应及时横向联系, 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 护理

3.1 对症处理

①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 避免搬动。病人取去枕平卧位 (昏迷者头偏向一侧) , 下肢略抬高, 有利于呼吸通畅, 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②立即鼻塞或鼻导管给氧, 氧流量4 L/min~6 L/min, 吸氧前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 分泌物多者, 先吸痰后吸氧, 确保呼吸道通畅。若指脉搏血氧饱和度不升 (<90%) 或临床症状没有缓解, 可提高吸氧浓度或改面罩吸氧, 若仍不达标, 则应尽早予呼吸支持机械通气, 不可等待、犹豫; ③注意保暖。

3.2 快速补液输血, 抗休克治疗

①及时建立静脉通路, 是抢救失血性休克成功的关键。护理工作要保证至少二路输液途径通畅, 一路保证快速输液, 扩容, 另一路保证各种药物按时按量输入; ②常用的扩容液体有等渗液 (平衡液、0.9%氯化钠、复方氯化钠) , 人工胶体液 (羟乙基淀粉) , 天然胶体液 (血浆、悬浮少白红细胞、冷沉淀) 等。根据有无血容量不足的临床症状及其程度, 结合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选择液体复苏方案, 输注的液体中, 晶体液量与胶体液量的比例基本依照3∶1或4∶1给予[4], 输注时严格依照次序, 按时给予。③早期休克病人只要能控制出血, 即使输入平衡液也能收到良好效果。若病人血红蛋白<70 g/L或红细胞压积<0.24, 且有明显失血症状或有活动性出血, 则需考虑输血。目前, 临床推荐的失血性休克主要输血方案是晶体液扩容加红细胞输注。应用大剂量成分输血, 也已成为新的临床输血模式, 但在应用过程中如单纯大量输注悬浮少白红细胞, 可导致稀释性凝血因子缺乏和稀释性血小板减少[5], 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从而加重出血。因此要加强凝血功能检测并根据病情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制剂, 包括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单采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用血时,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保证用血安全。输注冷沉淀、单采血小板等凝血因子制剂时, 要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 一般80 gtt/min~100 gtt/min。另外, 不可剧烈振荡单采血小板, 以免人为造成血小板破坏。本组病人有44例进行输血, 其中输悬浮少白红细胞400 mL~2 500 mL, 血浆量100 mL~800 mL, 冷沉淀、单采血小板10 U~20 U; ④抢救时用药繁多, 要正确执行医嘱, 严格“三查七对”。需添加药物及使用双静脉通道或三通时, 要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用升压药时, 保证用药浓度、剂量、滴速准确, 可用输液泵或微量泵控制, 每15 min测血压、脉搏、呼吸或遵医嘱执行;⑤补充血容量的同时, 要注意病人心肺功能, 观察心率、血压、指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有无呼吸困难, 动态监测CVP作为监测输液量及输液速度的参考指标, 以防发生肺水肿及心力衰竭。

3.3 防止原发病护理

抗休克同时, 配合医生查找出血根源, 尽早消除致病因素。本组14例产前出血者, 在积极补充血容量抗休克同时, 做好急诊术前准备工作, 立即行剖宫产去除病因。31例产后出血者, 针对出血原因, 进行清除残留胎盘, 修复损伤产道, 宫腔纱条填塞及采取按摩子宫、静脉滴注缩宫素、米索前列醇肛门塞药等措施加强宫缩治疗。45例病人中有1例因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采取综合措施后无效行子宫全切术。

3.4 密切观察

持续心电监护, 监测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①病情危重时, 血压、心率每10 min~15 min评估1次, 并注意观察病人意识、表情, 肢体温度、皮肤与甲床, 待病情稳定后每30 min~60 min记录1次, 血液血流动力学变化每4 h~6 h监测4次, 及时了解呼吸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②尿量能正确反映组织灌注情况, 是观察休克的重要指标, 应观察每小时的尿量、尿色、比重并详细记录。如每小时尿量<20 mL, 说明肾血管痉挛或血容量不足; ③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子宫收缩情况及阴道流血量, 保持尿管通畅, 防止充盈的膀胱影响宫缩。

3.5 预防感染

失血过多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 易发生产褥感染。在抢救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基础护理, 包括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乳房护理、会阴护理及恶露的观察, 监测体温变化, 保持病室空气清新,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积极改善产妇一般情况, 加强营养, 注意休息。

3.6 心理护理

一旦发生出血情况, 孕产妇表现异常惊慌、恐惧, 担心自己及胎儿的安危, 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医护人员应保持镇静, 做到忙而不乱、快而有序, 进行有预见性的护理并主动给予关爱, 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 做好解释, 教会其一些放松方法, 稳定病人情绪, 指导其配合抢救,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产科失血性休克是因产科出血而造成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其严重程度与出血量、出血速度及机体耐受性有关。起病急, 进展快, 病情较严重, 如不及时治疗, 可发生不良后果, 而一旦去除病因、止血并补充血容量又可很快治愈。因此, 抢救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加以细致周到的护理。护理人员应具备应对急症的快速急救能力及高度责任心, 与医生紧密配合, 提高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在每次重大抢救结束后, 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之处, 不断改进、完善抢救护理流程及技能, 以提高自己的急救和护理水平。

关键词:产科,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

参考文献

[1]邵素花, 曾尟枚, 唐忠志.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在失血性休克病人抢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7) :94-95.

[2]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206.

[3]刘晓莉.产科失血性休克综述[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2008, 7 (1) :27-30.

[4]吴惠平.急性失血病人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0) :749-751.

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原则方法 篇5

休克可由于低血容量、血管扩张、心源性(低心排量)、或上述因素综合引起。休克的基础损害是低血压所致的生命器官的组织灌注减少,于是氧气 的传送或摄取不足,不能维持有氧代谢的需要,而转为无氧代谢,致使乳酸的产生和积聚增加。随着休克的持续,脏器功能出现障碍,随之以不可逆的细胞损害和死亡,引起休克的低血压程度不等。这常与原先存在的血管疾患相关.如年轻的相对健康者对中度低血压耐受良好,而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者,相同的血压可致以严重的脑,心或肾功能不全。

1、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一)体位 休克时应采取平卧位,或将下肢抬高30°。

(二)保暖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般用鼻导管吸氧,流量2~4L/min,严重缺氧或紫绀时应增加至4~6L/min,或根据病情采用面罩或正压给氧。

(四)尽快建立静脉通路

(五)镇静止痛

所以,休克预防的关键措施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产科出血性休克 篇6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产科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49-01

产后出血指的是产妇在分娩后1天内,出血总量>500ml,而当产妇的出血量持续增加并>1000ml时,极易发生失血性休克,若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死亡[1],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选取我院产科在2012年9月到2014年9月收治的10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中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在2012年9月到2014年9月收治的10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53例患者中,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为(26.34±4.13)岁;剖宫产术出血性休克20例,妊娠晚期出血性休克22例,输卵管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11例。实验组53例患者中,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为(27.01±4.37)岁;剖宫产术出血性休克17例,妊娠晚期出血性休克21例,输卵管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15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上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法予以治疗。立即建立输液通道,并且行快速补液处理;针对休克程度比较严重的患者,需马上给予2L等渗平衡盐溶液和O型红细胞,当血红蛋白量≥10g/dl,且MAP在(11.96±0.64)kPa时,停止输入红细胞。

实验组:对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予以治疗。首先,确保患者气道通畅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快速止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其次,立即向患者输入平衡液和胶体液,促使MAP维持为(5.32-7.98)kPa范围,SBP维持在(5.40-9.31)kPa,CVP数值>0.3kPa,然后逐渐放慢输液速度,并且对复苏液的使用量进行限制,与此同时保持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为2:1。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血气剩余碱(BE)、血压值;(2)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各项指标的比较

经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PT和血压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E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对照组患者死亡6例,死亡率为11.32%,实验组患者死亡1例,死亡率为1.89%,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科失血性休克发病急,且难以控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就目前临床治疗方法来看,主要有按摩子宫、采用促宫缩药物、采用盆腔血管结扎术等,并且联合大量的静脉输液予以治疗[2]。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并不能良好的满足人体各个重要器官、组织的血氧供应[3],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必须要寻求其他的治疗方法,提升治疗效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指的是对液体输注速率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帮助患者维持血压,并且達到彻底止血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达到止血目的[4]。在本组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复苏液体量的大小、流速进行合理化控制,确保患者的心、肾等重要器官均具有良好的灌注和氧供,具有较高的个性化特点,从而以最快速度恢复患者血容量循环,改善患者的症状。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PT、BE、血压值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法治疗的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1.89%)明显低于对照组(11.32%)(P<0.05),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具有较高的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且能降低患者死亡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玉琳.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18):89.

[2]陈银华.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6-7.

[3]李丽萍.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健康之路,2014,13(07):72.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救治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4年9月收治的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3~37岁, 平均年龄 (27.3±3.6) 岁;初产妇57例, 经产妇35例;异位妊娠破裂出血36例, 子宫破裂23例, 不全流产20例, 软产道损伤13例;92例患者在手术治疗阶段的平均出血量>1020 m L, 但出血总量均<9860 m L。

1.2 治疗方法

1.2.1 急救方法

(1) 基础治疗:取患者平卧位, 抬高头部约15°, 并向右侧或左侧倾斜。医疗人员应第一时间给予吸氧治疗, 为了充分保障养气吸入的有效与通畅, 维持氧气高流量与高浓度, 浓度通常控制为40%, 流量为5.0 L/min。同时, 及时清除患者口腔、鼻腔及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与呕吐物, 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 (2) 建立静脉通道: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均行静脉套管针选择颈外静脉穿刺置管, 坚持“先晶后胶、先快后慢”的原则[1]。取患者仰卧位, 充分暴露颈外静脉, 为了使颈外静脉上段充分充盈, 在行穿刺之前急救人员需要对胸锁乳突肌后缘中心点以下的部分进行压迫, 操作人员站立在患者床头, 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在穿刺时应当使穿刺针头沿着颈外静脉走行方向直视下直接刺入, 然后见有回血同时确定已经进入血管后前行2 mm左右, 此时左手向着穿刺血管方向将塑料套管缓缓推进, 然后连接并固定输液装置及穿刺套管[2]。常用的输液液体为全血、右旋糖酐及氯化钠等。 (3) 病情观察:在输液过程中对患者的输血及输液情况进行观察, 导管是否时刻保持通畅, 同时监测患者的尿量、呼吸、脉搏及血压等变化。除此之外, 急救人员还应当对患者的皮肤颜色、温度及瞳孔反应等进行观察, 皮肤颜色变得苍白、出冷汗时则表示休克加重。

1.2.2 急救护理方法

(1) 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在急救之前准备好相关的器械与药品, 保证临床救治工作处于正常状态。其次, 询问病史及发病情况。护理人员首先应当对患者的意识、呼吸、血压、体温等进行全面的检查, 充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 了解并掌握发病的主要原因。同时将患者的临床症状告知主治医师, 以便于作出更加科学的判断与评估。此外, 当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之后, 由于会产生消极心理, 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告知成功病例的治疗过程, 逐渐消除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 取得其对医疗人员的信心。 (2) 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准备好相关的手术工具与器械, 默契配合医疗人员的抢救工作。在执行穿刺等护理技术时, 护理人员应当做到熟练稳重, 同时还要测量患者的出血量及尿量, 鼓励患者放松心情, 为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奠定坚实的保障[3]。 (3) 术后护理:在患者手术后转入病房中, 护理人员应当提前调整好室内的温度与光线, 做好保暖工作, 为患者提供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进行观察, 指导患者健康饮食与合理锻炼,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指导患者定期接受复查, 以降低失血性休克的复发率。

2 结果

92例患者经过积极的救治与护理之后, 在围手术期间有3例患者死亡, 临床死亡率为3.26%, 其余91例患者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逐渐消失, 住院时间为8~19天, 平均住院时间 (13.7±1.4) 天, 9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治愈率为96.74%。

3 讨论

如果孕产妇的出血量的>1000 m L时, 就很有可能诱发失血性休克症状。在临床上, 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十分常见而且危急的病症。要想使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最大的保障, 必须对其采取科学有效的救治措施与护理干预措施。由于妇产科中失血性休克患者大多数都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所以必须及时开放静脉通道, 补充血容量, 积极抗休克, 这一点是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的必要措施[4]。颈外静脉是人体颈部最大的浅静脉, 由于管径较粗, 所以更加容易显露出来, 并且活动度小, 所以方便固定, 临床穿刺成功率很高。此外, 为了使急救工作的效果达到最佳, 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也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需要在手术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默契配合医疗人员各项手术操作, 手术过程中做到熟练有度, 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减轻患者的痛苦, 而在术后则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与科学锻炼, 从而促进其早日康复[5]。

本次研究中, 92例患者经过积极的救治与护理之后, 临床死亡率为3.26%, 其余91例患者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 治愈率为96.74%。由此可见, 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时需要依据患者的休克具体症状采取科学的抢救措施, 同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 提高临床治愈率,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救治体会。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9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临床救治的方法及效果。结果 92例患者经过积极的救治与护理之后, 临床死亡率为3.26%, 其余91例患者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 治愈率为96.74%。结论 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时需要依据患者的休克具体症状采取科学的抢救措施, 同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 提高临床治愈率,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失血性休克,临床救治

参考文献

[1]段转仙.失血性休克在妇产科临床上的救治[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学术版) , 2014, 12:4-6.

[2]姜朝霞.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救治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1:1920-1923.

[3]裴乃英.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05:859.

[4]袁小芳.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体会[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1, 03:84-85.

产科出血性休克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50例。年龄21~40岁, 平均 (28.3±4.2) 岁。孕次1次31例, 2~4次19例;初产妇30例, 经产妇20例;出血原因:软产道损伤7例, 异位妊娠破裂出血20例, 不全流产11例, 子宫破裂12例。出血量在手术期间均≥1 000 ml, 但总量≤3 000 ml。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划分, 组间基线资料具可比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临床表现

(1) 脉压差<20 mm Hg, 血压小于90/6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2) 皮肤泛白、紫绀等症状逐步出现, 表层温度呈降低状态。 (3) 脉率较为紊乱, 动脉搏动频率在血压急剧下降后, 呈加快趋势, 触摸其变化几乎无法感知。 (4) 患者精神状态在大量失血前期极不稳定。 (5) 尿量减少, 呼吸增快。

1.3方法

对照组应用妇产科常规救治方案。观察组重视整体、全面救治干预措施的应用。

1.3.1救治方法 (1) 基础救治:协助并指导患者取平卧位, 抬高头部约15°, 并倾斜至左或右侧。立即予以人工吸氧, 以使体内缺氧状态缓解, 吸入的氧气需调整为高流量、高浓度, 浓度一般控制在40%左右, 流量通常控制于4~6 L/min, 以保证吸入的有效性和通畅性[3]。为保障呼吸道通畅, 需及时清洁口腔、鼻腔、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 并做好保暖工作。 (2) 建立静脉通道:均取静脉套管针应用, 完成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操作, 全血、葡聚糖、氯化钠等为临床常用补入液体, 滴注全血效果最明显, 患者情况危急时, 可在加压状态下输入, 并将尿管同时开放[4,5]。 (3) 碱性缓冲液应用:血液补充除为对流失血液及时补充外, 也可防范术中酸中毒。依据动脉血气状况, 取碱性缓冲液适量应用, 对恢复有促进效果[6]。 (4) 药物应用:取5%葡萄糖液和多巴胺20 mg静脉注射, 依据病情恶化状况调整滴注速度, 初始以15~20滴/min为宜。另外, 患者因休克而心肺功能衰弱, 为防范并发心衰竭, 需适量取去乙酰毛花苷静脉注射。严重休克者, 可取地塞米松加葡萄糖后静脉滴注。 (5) 感染性休克:可依据临床表现, 行抗生素治疗和体位治疗。 (6) 密切观察病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掌握瞳孔对光反射情况、大小等。休克好转时皮肤呈红润状, 并转暖。若尿量每小时>30 ml, 提示循环状态良好。

1.3.2护理干预 (1) 术前干预:做好急救物品准备, 确保100%安全性和到位率。为了解病因, 需询问患者发病情况, 并向主治医生报告, 以对病情准确评估。失血性休克病情恶化快, 且有疼痛及严重失血症状, 患者易有焦虑、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需做好心理疏导, 简单介绍疾病基础知识, 配合要点, 以消除患者顾虑,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增强遵医依从[7,8]。 (2) 术中干预:确保手术器械、监护仪处于理想工作状态, 为快速救治, 护理人员及麻醉师及医生需全力合作。护士需对各项护理技术如静脉穿刺等娴熟掌握, 及时用量杯对新增出血量和尿量测量, 向主治医师汇报, 并鼓励和安慰患者, 确保术中安全性。 (3) 术后干预:术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 需减少压抑气氛, 重视温馨环境的营造, 调整好室内光线、温度, 完善保暖措施。对患者呼吸管道情况密切观察, 保持通畅, 清洁。出院前, 需告知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并嘱定期到院复查, 防范复发。还可开展延续性护理, 通过上门或电话随访的形式, 规范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健康行为, 规避不良因素引发的并发症[9,10]。

1.4指标观察

记录两组抢救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应用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评估患者心理状况。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100%, 对照组为8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 对照组为2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24.2±1.7) 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38.6±2.4)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救治干预前SAS评分、SDS评分无差异 (P>0.05) , 救治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但观察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P<0.05) , 见表1。

3讨论

临床妇产科日常工作中, 当孕产妇机体失血量>1 000 ml时, 可诱导失血性休克发生。为保障产妇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 需及时确诊, 并实施妥善、高效的救治干预[11,12]。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在临床以低血容量性休克多见, 在短时间内建立一条有效静脉通道, 使血容量得以迅速补充, 发挥抗休克作用, 是首要救治措施。针对失血性休克患者, 在建立正常静脉通路时, 存在一定难度, 因患者机体末梢循环较差, 体表静脉塌陷或充盈不佳, 即使建立成功, 在患者情绪较为躁动时, 也易引起穿刺静脉肿胀、穿刺针脱落。本次研究应用静脉套管针完成颈外静脉穿刺置管, 效果理想[13,14]。

在常规基础救治的基础上, 重视全面、整体护理干预的实施对确保预后同等重要,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在术前重视完善的手术准备, 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可确保手术顺利实施, 同时打消患者顾虑, 增强其治疗信心,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为获得良好预后提供条件。术中密切配合, 对患者情况密切监测, 并将监测结果向医生及时汇报, 医生依据相关指标, 调整救治方案, 确保了救治的高效性。术后加强康复指导, 并行随访干预, 掌握患者的情况, 告知规避风险因素方法, 从根本上确保患者安全, 防范并发症的发生。结合本次研究结果, 观察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心理状况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产科出血性休克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展开本次研究, 将所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年龄23~35岁, 平均年龄 (27.15±2.44) 岁, 初产妇71例, 经产妇29例。对照组年龄23~33岁, 观察组年龄25~35岁。阴道分娩宫缩乏力12例, 剖宫产宫缩乏力14例, 产后出血25例, 子宫破裂12例, 胎盘早剥16例, 腹腔妊娠出血7例, 卵巢黄体破裂出血8例, 葡萄胎导致子宫穿孔出血6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的护理急救方法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整体护理的方法。

术前护理:对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以及体温进行测量并记录, 迅速的诊断患者的病情。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 让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将患者放置平卧位, 抬高患者下肢, 有效改善患者的脑灌流、呼吸循环功能, 以及根据患者的情况戴上急救氧护理设施。

术中护理: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要即可给予患者2~4 L/min的4%浓度的氧, 采用双腔氧管进行输入,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选择较粗的血管, 一条扩充患者的血容量, 一条给患者迅速止血。对于休克严重在穿刺上遇到困难的患者可以采取颈内静脉穿刺或者锁骨下静脉穿刺来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持续给予患者输氧护理, 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输液的时候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术后护理:术后注意患者尿量的变化, 记录患者24 h的脉搏。血压等, 观察患者的痛苦变化。为了避免并发症发生要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按时帮助患者翻身, 变化体位。

心理护理:失血性休克给患者容易带来冲击, 让患者处于长期焦虑的心情。患者容易患上抑郁症。因此护理人员要多和患者沟通, 在交流的过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 通过交流的过程让患者和家属都减轻心理压力, 使他们对治疗产生信任, 积极的配合治疗, 对于患者的疑虑、恐惧和不安的情绪及时安抚。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的出血情况停止, 意识恢复为痊愈;患者出血情况没有得到改善, 甚至出现了死亡的情况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 两组患者的痊愈率相比较, 观察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 痊愈49例, 无效1例, 痊愈率为98.00%。对照组中, 痊愈37例, 无效13例, 痊愈率为74.00%。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出现并发症2例, 对照组出现并发症9例,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在妇产科中常见的并发症为失血性休克, 因为在分娩前后容易出现大出血症状, 患者的血液循环出现衰竭, 这就极易造成失血性休克的出现[2]。当患者出现了失血性休克症状时采取整体的护理急救是十分有必要的[3]。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展开护理急救时需要对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抢救观念, 在急救的过程中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在给患者输液和输血的时候要做到及时准确;抢救的过程中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是护理顺利完成的保障, 要严格遵循护理制度[4]。对于身体素质较差或者肾功能不良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控制输液的速度, 并且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 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 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整体的护理效果显著, 救治成功率高, 患者的生命得到了保障, 值得在临床范围内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急救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展开本次研究, 将所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急救措施, 观察组在传统护理急救措施的基础上采取整体的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急救效果。结果 护理急救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急救效果,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整体的护理效果显著, 救治成功率高, 患者的生命得到了保障, 值得在临床范围内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护理急救

参考文献

[1]郑代凤.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和护理[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2, (3) :53-54.

[2]姜帆.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4, (6) :3177-3178.

[3]陆道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急救措施[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6) :355-356.

产科出血性休克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年龄18~43岁, 其中初产妇13例, 经产妇27例;从分娩方式看, 20例为剖宫产, 其余为经阴道产;31例患者为院内分娩失血性休克 (14例为出诊接回产前出血所致) , 9例为基层医疗机构分娩转诊我院。

1.2 诊断标准:

具有 (1) ~ (4) 中的任意两项和 (5) ~ (7) 中的任意一项可明确诊断[2]。 (1) 具有休克的诱因; (2) 意识障碍; (3) 脉搏在100次/分以上或不能触及; (4) 四肢冰冷, 胸骨部指压阳性 (再充盈时间在2 s以上) ;皮肤花斑、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在0.5 m L/ (kg·h) 以下或无尿; (5) 收缩压<90 mm Hg; (6) 脉压差<30 mm Hg; (7) 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基础水平下降幅度在30%以上。

1.3 治疗方法:

患者一经诊断, 立即给予心电监护、面罩吸氧, 同时开放2条以上静脉通道。对于浅静脉穿刺困难者, 立即做深静脉穿刺, 以保持循环通畅, 迅速补液。在积极补充血容量抗休克同时, 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措施。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法止血, 休克无改善并发DIC危及产妇性命时, 则行子宫次全切术。

2 结果

2.1 产科失血性休克的病因分析:

失血性休克的病因包括三方面: (1) 妊娠期。宫外妊娠时流产或子宫破裂, 宫内妊娠时不全流产、过期流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颈妊娠凝血机制障碍。 (2) 分娩期。外阴阴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阴道宫颈、子宫损伤或破裂, 宫旁静脉丛破裂, 阔韧带血肿, 帆状胎盘等出血。 (3) 产后出血。子宫收缩不良, 胎盘滞留或残留, 部分植入胎盘, 软产道裂伤, 凝血机制障碍剖宫产术后伤口裂开。本文观察表明, 14例患者为产前出血所致, 12例为重型胎盘早剥, 2例为前置胎盘。26患者为产后出血所致, 其中12例为胎盘滞留, 11例为宫缩乏力, 2例为软产道裂伤, 1例为瘢痕子宫并子宫畸形。

2.2 产科并发症合并症和剖宫产指征分析:

8例患者为重度子痫前期, 各有4例贫血和瘢痕子宫, 其中2例患者有2次剖宫产史, 5例患者胎盘早剥伴死胎、DIC, 5例前置胎盘, 2例多胎妊娠, 1例子宫畸形。

2.3 母儿的影响和预后分析:

本组6例患者行子宫次全切术, 其中7例剖宫产后再次开腹, 3例行子宫次全切术, 2例阴道分娩后行子宫次全切术。27例患者继发不同程度贫血, 1例患者肾功能不全, 1例遗留有脑部后遗症, 12例胎盘早剥均合并死胎。

3 讨论

3.1 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和预防:

在失血性休克危险因素中, 本文观察以多次妊娠和流产、产科并发症合并症和医源性因素为多见。

多次妊娠和流产:本组27例患者的发病原因归结为胎盘因素, 其中5例前置胎盘均并发产后出血, 胎盘早剥12例, 胎盘滞留10例。27例患者为经产妇, 孕次在1~13次, 产次为1~8次, 仅4例患者为初产妇。多次妊娠和流产可引起子宫内膜炎或损伤宫腔黏膜, 导致胎盘发育异常或附着部位异常, 易发生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而出现产前出血, 产后易出现胎盘粘连或植入发生产后出血[2]。本组患者均为农民, 可能与其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较低有一定关系, 多没有进行正规的产前检查和围生期保健。所以, 应加强孕妇尤其是农村孕妇的围生期保健和严格的产前检查, 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产科并发症合并症:重度子痫前期是出血性休克最常见的产科并发症, 本组观察12例重型胎盘早剥均引起死胎, 其中8例合并重度子痫前期, 并发子宫卒中、DIC而导致严重的产后出血和休克, 4例孕期重度贫血。因此, 孕妇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产前检查, 及时发现高危妊娠, 以便及早积极治疗子痫前期和各种合并症, 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 加强产时和产后监护, 预防产科出血, 积极做好抗休克治疗的预备工作。

医源性因素:临床实践表明, 产后出血预防的关键是产后2 h出血的预防, 因此应加强产后2 h内的病情观察, 处理好产后2 h内的出血, 可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3]。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及时处理胎盘滞留, 尽快免除胎盘, 是减少产后出血的关键。本组观察病例中, 9例胎盘滞留均为基层医疗机构分娩转诊我院;剖宫产后再次开腹7例, 3例行子宫次全切术, 其中2例因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性出血未及时处理, 错过水囊宫腔填塞, 保守治疗而致DIC再次开腹行子宫次全切术, 1例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4例患者由于剖宫产术中缝合问题, 引起阔韧带后腹膜血肿或腹腔内出血或阴道出血而再次开腹, 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所以应加强妇产科医师的业务技能培训, 提高剖宫产手术技巧, 减少或预防医源性因素所致产后出血的发生。

3.2 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失血性休克属于低血容量休克的范畴, 其发生机制是因为有效血循环量绝对不足, 组织灌注不足, 导致器官缺血缺氧。因此, 迅速补充血容量, 增加氧输送是复苏的关键, 更要尽快止血去除病因。

产前出血的处理: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是产前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及早行剖宫产, 但对于胎盘早剥胎死宫内, 为减少出血和损伤, 可在严密监护下行阴道分娩[4]。本文资料表明, 胎盘早剥最为常见, 11例重型胎盘早剥并死胎出诊接回, 病情严重, 6例合并DIC、子宫卒中, 除1例在出诊途中车上分娩, 其余均在三管输液、输血和血浆等抗休克同时行剖宫取胎, 1例胎盘早剥休克长达2 h后接入院并发DIC, 剖宫取胎后创面广泛渗血行子宫次全切术。

产后出血的处理:一旦明确诊断, 应立即开通2条或以上大口径静脉输液通道, 对于浅静脉穿刺困难者, 立即做深静脉穿刺, 同时可监测中心静脉压, 避免大量补液所致肺水肿的发生。补液原则:先晶体后胶体, 晶体为失血量的3~4倍;当失血量超过血容量30%时, 加用胶体液, 二者之比为3~4∶1, 并根据出血程度和患者具体情况输入成分血液, 红细胞与血浆比例为6∶4。本组患者输注RBC悬浮液3~35 u, 血浆200~2600 m L, 冷沉淀在30 u以内。急性子宫出血病情凶险, 稍有迟疑, 就可能贻误手术时机。所以, 产后出现不可控制的大出血时, 应当机立断抉择是否行子宫切除术[5], 避免孕产妇死亡。但是, 切除子宫使患者失去生育功能, 故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在紧急情况下, 出血量多, 经子宫填塞、子宫压迫缝合术等保守治疗无效, 患者处于休克状态, 应在补充血容量、稳定血压的同时, 行急诊手术治疗, 一般可用操作简单的子宫次全切术。本文6例患者均行子宫次全切术, 其中1例剖宫产术后大量出血, 没有及时输血、血浆和冷沉淀, 休克长达2 h最后导致DIC, 再次开腹术中出现心跳呼吸骤停, 复苏后即行子宫次全切术。所以, 对于产后出血应及时处理, 避免病情发展到被动行子宫次全切术的程度。

关键词:产科,失血性休克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黄艳仪, 王沂峰, 黄东健.妇产科急危重症紧急救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3]何琼.产后出血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5, 16 (5) :300.

[4]Cunningham FG (主编) , Levene PC (主编) , 郎景和 (主译) .威廉姆斯妇产科学[M].20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 2001.

产科出血性休克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38例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例,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43岁, 大多在23岁~28岁;初产妇17例, 经产妇21例;阴道分娩24例, 剖宫产14例。发病原因:胎盘因素19例, 占50.0%, 其中胎盘粘连、胎盘组织残留12例, 胎盘部分植入最终子宫切除1例, 均为经产妇;胎盘早剥2例, 前置胎盘4例;软产道损伤6例, 子宫破裂1例, 占18.4%;宫缩乏力11例, 占28.9%;凝血功能障碍1例, 占2.6%。

1.2 诊断方法

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中关于产科休克的相关内容,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予以诊断。 (1) 临床表现:皮肤黏膜苍白, 指趾紫绀, 感觉头晕、眼花、口渴, 四肢湿冷, 烦躁不安, 出血量500 m L以上; (2) 生命体征监测:脉搏细弱, 心率增快, 毛细血管充盈延迟、表浅静脉塌陷、脉压差减小, 收缩压<80 mm Hg, 尿量少于30 m L/h, 呼吸增快>40次/min; (3) 辅助检查: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均降低;凝血三项筛查:血小板计数<100×109/L, 纤维蛋白原<1.5 g/L, 凝血酶时间为15 s, 3P试验阳性反应。

1.3 治疗

一般治疗:减轻患者痛苦, 稳定患者情绪, 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时可给予肌注地西泮10 mg以减少耗氧量;取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大流量吸氧;保暖:休克伴体温低下者, 应注意保暖, 伴体温过高者>39℃时应给予物理降温, 体温降至38℃以下即可。不宜使用药物降温, 以免出汗过多、血容量进一步减少而使休克加重。补足血容量, 纠正休克:迅速建立两路静脉通道, 用输血针头, 补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关键。准确测量和全面估计失血量, 遵循“需多少补多少”的原则, 贵在及早补充;先快后慢, 先晶后胶, 适时输血。输液量应为出血量的2~3倍, 在休克早期先输2 000~3 000 m L平衡液, 若失血量较大, 还应立即输全血和浓缩去白悬浮红细胞。如无血, 可以使用胶体液作权宜之计, 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胶体液可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用量不宜超过1 000 m L。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依靠补充血容量, 改善微循环的灌注状态。其他一些药物的使用:多巴胺20 m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 L中, 15~20滴/min始静滴, 以后根据血压调整滴速。强心药物可加强心肌收缩力, 保护心肌功能, 可根据病情适当应用, 如去乙酰毛花苷0.4 mg加5%葡萄糖20 m L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地塞米松一般用于顽固性休克患者, 用法10~40 mg静脉推注。失血性休克患者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 并注意选择对肾脏毒性小的药物。迅速取得病史, 仔细查体, 寻找出血原因, 尽可能早地去除出血原因, 减少继续出血, 如迅速清除残留胎盘组织, 修复裂伤的软产道, 宫缩乏力时可给予按摩子宫, 使用缩宫素、欣母沛[1]、米索前列醇、麦角新碱等促子宫收缩药。出血不能止时行介入治疗, 必要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时尽快行剖宫产术, 以挽救孕妇及胎儿生命。

2 结果

38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 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和精心护理, 所有患者休克得以纠正, 预后良好。

3 讨论

产科休克是指与妊娠、分娩有直接关系发生的休克, 其中以失血性休克为主, 其次为感染性休克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 所以产科休克又分为失血性和非失血性休克两大类。

产科失血性休克历程与其他科休克大体是相同的, 休克代偿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更要重视组织灌注不足的临床表现, 皮肤苍白、四肢发冷、心搏呼吸加快、尿量减少均是组织灌流不良的早期表现, 有助于休克代偿期的早期诊断。休克进展期:血压进行性下降, 脉搏细弱, 出冷汗, 四肢发冷加重, 少尿甚至无尿, 意识淡漠, 反应迟钝, 甚至转入昏迷, 应意识到休克已由代偿期转入失代偿期。休克难治期:休克发展的晚期阶段, 不可逆性失代偿期, 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如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 出现意识不清甚至昏迷;心肌缺血, 心排血量减少, 血压继续下降, 急性心功能衰竭;肝脏缺血, 可使肝脏的代谢功能降低, 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胃肠缺血, 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穿孔、出血;肾缺血, 肾小管坏死,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急性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继而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

产科失血性休克又有其特殊性, 产妇均比较年轻, 抵抗力相对较好, 对休克的耐受性也相对较强, 如能及时救治, 一般恢复较快, 预后良好。妊娠晚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非孕妇女增加50%, 易形成血栓, 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妊娠期脑垂体充血肥大, 失血性休克时间长, 可发生脑垂体缺血坏死, 造成严重的继发性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后遗症[2]。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重点在于尽快补充血容量, 改善微循环, 增强心功能, 恢复机体正常细胞代谢, 尽早止血, 控制感染, 并预防休克并发症的发生。在休克早期快速建立至少两条有效静脉输液通道, 一定要注意输入液体的总量和输液速度应根据失血情况、红细胞压积、患者的心肾功能而定;输血输液是否充分的指标为:血压转为正常, 患者意识清楚, 肤色转红, 尿量正常等。休克代偿期, 机体代谢还没有发生很大变化, 及早补充电解质平衡液, 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便有可能避免休克的发生。电解质平衡液可以迅速提高血容量, 改善机体微循环, 增加组织灌注, 但平衡液维持血压和渗透压的能力较低, 所以补充量应偏大一些, 补液量应为失血量的2倍。输血应该有明确指征, 休克孕产妇失血量600 m L以上时应输血, 如失血量大超过1 000 m L时应快速输血, 病情严重时还可动脉输血, 以改善冠状动脉循环。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是否能成功, 还取决于能否查明失血原因, 标本兼治。在积极抗休克同时做好分娩和手术的准备, 及时去除残留的胎盘组织, 缝合裂伤的软产道, 子宫收缩乏力时使用子宫收缩剂等常规方法促子宫收缩止血, 上述治疗方法无效时, 可行子宫血管栓塞或子宫切除。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大出血应尽早行剖宫产。子宫破裂出血的治疗, 不论胎儿是否存活, 均应迅速行剖宫产术, 是否行子宫次全切除应视患者状态, 裂伤部位, 感染程度和患者是否有子女决定。

重视产科失血的预防工作能有效降低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进行婚前宣教, 做好避孕指导, 优生优育, 减少意外受孕而行人工流产、引产次数, 从而减少胎盘粘连、植入的发生。患有暂不宜妊娠疾病者, 应严格避孕, 待疾病治愈后再受孕, 必要时于孕早期即终止妊娠;做好孕期保健, 发现贫血及时纠正;对多产妇, 多胎, 巨大儿, 滞产, 有多次流产引产史、剖宫产史、基础疾病史等产后出血发生概率相对较高的患者, 应事先做好抢救准备;正确处理产程, 严格掌握缩宫素应用指征, 避免急产、子宫破裂、羊水栓塞等的发生。出现宫缩乏力时, 积极寻找原因, 对症处理, 对产程较长者, 提前建立静脉通道, 当胎儿娩出后, 立即给予缩宫素10 U入小壶, 并继以缩宫素10 U静滴, 胎盘剥离之前不要按揉子宫或暴力牵拉脐带, 等待胎盘自然剥离, 第三产程不应超过30 min。若出现阴道流血应立即查明原因, 胎盘部分剥离出血多应及时行人工剥离胎盘, 胎盘娩出后检查是否完整, 对可疑者应行宫腔探查;有多次人工流产刮宫史者, 要警惕胎盘粘连或植入的可能。产后给予按摩子宫, 以增强子宫收缩, 减少出血。阴道助产后应常规检查宫颈、阴道壁有无裂伤并及时缝合。产后2 h是产后出血的高发期, 应注意观察产妇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子宫底高度、会阴切口和阴道壁血肿、阴道流血、膀胱充盈情况, 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产妇回病房后应告知注意事项, 如让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乳头, 及时排空膀胱, 有不适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也应定期巡视病房, 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总之, 对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提前预防和严密监测,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并在抢救过程中有效、规范操作, 积极预防休克并发症, 对挽救患者生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抢救治疗。方法 对2009年1月—2012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38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经过有效抢救和积极治疗, 抢救成功率达到100%。结论 对产妇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务求早期发现并作出休克诊断;对出现休克的患者, 应尽早改善微循环, 积极去除引起休克的原发病, 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产科,失血性休克,早期诊断,救治

参考文献

[1]蒋美华.欣母沛治疗产后出血92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35) :4975.

上一篇: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经验下一篇:语文课堂呼唤有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