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10-20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共12篇)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 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 不失时机地训练创新思维。

1. 利用一题多解, 训练发散思维。

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 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 妙法顿生,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 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 可以利用图象法解, 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3x-y-1=0与3x+y-5=0的解得出, 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 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通过一题多解, 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 从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 而求新法。

2. 利用互逆因素, 训练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 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 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 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 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 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 有时, 正面解题很难, 不妨改变思维方向, 就会柳暗花明。

3. 抓住分析时机, 训练联想思维。

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 进行大胆联想, 寻求答案。在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 强化训练。

4. 抓住猜想时机, 训练灵感思维。

知识是思维的基础, 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 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二、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学生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 加以适当的引导,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良好导入情景, 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创设良好导入情景, 激发学生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在导入阶段应当弱化复习作用, 强化情景创设功能, 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在创设情境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导入要有生活性, 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

数学教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 然而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学生接受的原型。从学生的背景出发, 设计生活化的导入情境, 可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

2. 导入要有趣味性,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导入阶段设计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充分关注学生兴趣。可采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等, 也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

3. 导入要有知识性, 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

设计导入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情境要有一定的知识性, 同时与新知识有密切的联系, 对学习新知识有所帮助, 使学生更容易地开展对新知识的探索。例如:开始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商场销售一件上衣, 标价200元。后来为了扩大销量, 按标价的五折出售。结果每件上衣获利20元。你能不能算出这种上衣的进价是多少元?利润率是多少?这样用实际问题导入, 引起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兴趣。

四、克服思维定势,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 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 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 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 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 注重多角度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五、善于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是通过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 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特别是同学的观点, 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 进行批判性质疑, 并且勇于实践、验证, 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 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 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和敏捷, 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 也必须有意识让学生总结, 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能力, 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 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 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 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 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 挑选多个学生发言, 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独特理解, 不要众口一词, 随声附和。总结完后, 让学生提出自己更深层次的问题, 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 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 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 激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摘要:数学知识源于创新, 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 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 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发散思维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三)莘县樱桃园镇中心初中课题组

2009.10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下广为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受到了许多教师的亲睐,在各类公开课、教研活动中我们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是“美丽而又有效”的,特别在我们条件简陋的农村小学地理课堂中,利用这简单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让我们的地理课堂变的活泼、生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体合作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得到了增强,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所要求的条件十分简单,特别适合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能极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只是将这种形式作为一种摆设,走走过场,课堂上演的十分精彩,其实课堂效果很一般。如何才能真正将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合理的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它的最大功效,积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一点我校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把握好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在我们小学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合理时机,发挥它的效率,让学生创新火花有滋生的土壤。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在我们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首先要把握好运用的时机上,广大教师在运用上过分强调在形式上走过场,演得精彩,其实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要充分论证它们之间存在的必要性,有无它们存在的基础,不是每一堂课都能运用它们的,只有课堂中确实需要它们,它们才会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添彩,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如:《经纬网》一课教学中,在理解经线、经度、纬线、纬度这四个词语的意思时,教师就设计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这四个词语的不同含义,然后学生分组表述讨论各自的见解,最后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表演这四个词语的含义(老师从旁点拨、学生小结),学生对这四个词语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的十分透彻。这里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就有它存在的必要(学生独立解决有困难),运用的时机也很合理,收到的效果自然很理想。因此,在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前,一定要充分考虑本堂课是否有必要,这个知识点学生独立解决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合作解决,把握好它的运用时机,千万不要走形式,一定要用它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样既能解决问题,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滋生的土壤。

二、留给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空间,再进行合作学习,将自主、合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教学中经常会忽略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保证,就急不可待的进入课堂的 “小组合作”部分(特别是有人听课时),这样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但是合作学习的质量很一般,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只是作为教师课堂中的一种摆设,根本不可能收到预想的效果。在课堂中运用它时,在充分论证了它的必要性后,其次就是要保证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才有可能获得合作学习的成功。教学中学生在小组合作时,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在指望着对方,有一些调皮的学生甚至开始在互相做起了小动作,课堂上乱成一团。这时这位老师发现教学设计上的失误,急忙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自己独立思考怎样用准备好的图形展示出来(这里一定要保证他们的时间)。经过学生的充分考虑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学生十分兴奋,通过这次的教学,使我们认识到,在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时,一定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才有可能取得合作学习的成功,同时有利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三、教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乐于去创新。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有了运用的必要和充分的时间保证后,教师就要教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他们用好这些方法,才有可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我的具体做法有:

1、合理的安排小组。在安排小组时应该摒弃了传统的按座位或教师指定分组法,安排小组前让学生自由选择,然后教师在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加以协调,保证每个小组中好、中、差学生的比例,让各小组之间保持能力、水平上的平衡,然后在各小组中进行合理的分工(关键是选出组长)。这样的小组是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更乐于接受,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及合作解决问题。

2、在小组合作前,学生自主思考时要提醒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才有合作的内容。每一次合作,一定要鼓励各小组内的学生在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不能解决或理解不清楚的问题,然后放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合作解决,这样学生的小组合作就有的放矢了,也能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3、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学会向他人倾述,倾听他人的意见。小组合作的最大优点也就是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适应集体协作解决问题的环境。只有经常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会去倾述和倾听,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4、教会学生进行记录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要强调让学生做好记录工作,把每一个谈论的焦点记录下来,以备集体交流,同时要让学生能把自己组内的讨论结果进行小结,这样讨论就有了结果。

5、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协调好小组内的问题。小组长是小组合作的核心,在讨论过程中他是协调的中心,在总结时他是引导人,出现问题时他是决策人,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他还要向老师及时的加以记录,在集体讨论时交给大家讨论。因此选出组长后老师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多给他们一些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才能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

6、最后老师要注意让各小组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千万不能扼杀了他们表达的欲望,这样他们才会越谈越有味,学生乐于去创新,有利于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

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让学生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实验操作,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地理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2、引导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其次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

3、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再次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 思维能力 学生 自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通过学生的看、想、说、做等,训练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思维能力。

一、学生从自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自学中进行。开始时,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或编拟自学提纲,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自学时,学生可以讨论,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问老师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个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自学要求和思考问题:(1)自学课本第100页例1(从顺数第三行到倒数第五行),边看边思考;(2)例1中的两个图形各是什么形?它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用三角板比比看;(3)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互相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辅以议论、质疑、操作,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在探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新知阶段,教师重视加强操作感和知识迁移的指导,从整体到局部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系列问题和操作要求,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寻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在结合计算(一学生板演、其余座练)这道题复习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后,教师把板演竖式中的积擦去,在乘数上添上百位数2,使学生呈现新问题。接着,教师提出自学探讨问题:(1)现在乘数增加了一个百位数,应该怎样继续乘下去?(2)乘数的百位上的数是在什么情况下去乘的,它是怎样去乘的?(3)它和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4)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百位对齐?在教师的明确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思考过程就进入到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信息系统中,然后,再展开观察、分析、综合、比较、议论、动手尝试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从说理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律、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说理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启发学生看图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即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形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两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四、从训练中培养学生灵活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课堂练习。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过一个新知识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这几个方面精心设计练习:(1)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2)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3)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4)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从评讲中培养判断推理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学完例题后,教师都要给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学生练习完后还要组织评讲,让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基本原理对每种问题先做出肯定或否定,然后,再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有根有据地说明理由,这与引导学生经历各种思维过程一样,都是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需要。

六、从小结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对所教学的新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配合小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通过归纳、综合和概括来反映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学的一般原理。例如,教学“口算乘法”时,先引导学生口算并写上每道题的得数(题目如下):

例1. 100×4=4004×100=400

100×12=120012×100=1200

例2. 7×200=1400 12×300=3600

接着教师启发提问:请观察例1、2左右两边的算式,用整百数乘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综合、归纳和概括,得出了其规律:用整百数乘的口算,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学生自主探究 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一、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自学、思考的习惯。课前可以让学生先通过自学提出问题, 然后分组讨论解决, 最后还要进行讨论结果的反思, 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很有效的。上课时, 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实现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的功效。一方面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反思, 看看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 讨论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另一方面老师还要启发学生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去求异, 去发散, 去质疑, 提出更有价值的新的问题来, 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往往会对分力会大于合力这个问题提出疑问, 会感到奇怪而又不好理解, 为此我提出当合力一定时, 要分解成两个分力, 而两个分力随着夹角增大分力会不会大于合力, 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兴趣, 从而引起争论。这时有的学生迫切希望知道结论, 判定是非, 在充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情况下, 我并没有马上表态, 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如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通过实验得出分力会大于合力, 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特别注意当两分力夹角增大到某一个角度时, 分力大于合力, 并量出这个夹角的大小。通过实验由学生自己得出当合力一定时, 分力可以大于合力的结论。方案二:用作图法画出一个合力为10牛顿要分解成夹角为120°的两个分力, 从画出力的分解图完全可证实分力可以大于合力的结论。

二、提倡“探究式”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验内容较开放, 大多实验都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在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在实验中观察现象, 主动探索, 然后得出结论或者规律。探究性实验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 但又能体现出学生为主,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 表明他们已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同时更表明他们已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对于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的猜想, 教师应当充分尊重, 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要给学生验证的机会, 而不要怕麻烦, 要让学生的实验探索落到实处, 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测量三组数据, 然后让学生自己选出各组的代表, 把实验的情况进行汇报,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组的操作情况、数据处理、语言表述等进行评价和分析。

三、重视实践操作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实践活动, 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 在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离开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 它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去认识、去体验。现代化教育媒体与物理教学相结合, 使物理教学的模式、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使抽象内容直观、生动, 从而更易理解, 还可模拟很多实验很难做到的动态变化过程。但不能落入误区, 把课件当板书, 更不能用视听设备代替学生实验。本节课堂教学中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都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得出规律和结论, 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 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研究活动两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两种途径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将直接影响课外研究活动的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事物, 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开展自主的、创造性的探究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节教学中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针对所提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课后布置作业: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来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否通过自制的实验器材来加以验证。

当然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就“力的合成和分解”课堂教学中谈了如何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平时在教学中, 都要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注重以学生为本, 让他们主动探究、大胆思维、不断实践, 必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思维能力的提高, 必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教学的质量。

总之, 在教学中大多实验都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在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在实验中观察现象, 主动探索, 然后得出结论或者规律。探究性实验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 但又能体现出学生为主,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 表明他们已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同时更表明他们已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摘要:本文就新课程教学中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以及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论述了新课程物理教学中三维能力培养的渐进措施。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一、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为了尽快适应课改,使教学改革走在课改前沿,我校成立了课改小组,将改革方案课题化,并逐一分解到每个组员身上,边学习,边设计,边实验。作为组员之一,我从中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方面有了很大的收益。深切体会到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这样做的目功就在于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逐步走上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的坦途。为此,在课改中,我彻底转变了教师要讲深讲道这个观念,而将时空、主角、精彩一齐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自主学习,津津有味地上课。如在上《草原》一课时,我先这样导入课题:“从美丽的鸟的天堂回来,我们再乘兴去草原游览一番如何?现在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悠扬歌曲在同学们耳边回响时,学生们立刻显得情绪激昂、兴趣盎然。我便趁势激趣质疑:伴随着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们愿意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看看吗?你们想到那儿去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想了解草原的景色,有的想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有的还想去看看草原的空气与兰州的空气有没有不同……于是,我便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主学习《草原》一课,并询问学生准备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去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说出了:读、列表、列小表题、画图、勾划重点词句、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我便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霎时,整齐划一的课堂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动画片,读的、画的、勾划的、讨论的……气氛热烈、活跃,场面感人。当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学完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内容,还存在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我又按照难易程度,分别通过同桌、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研讨等多种方式—一去解决。由于放手让学生去学习,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所以他们愿意将课文中自己读懂的内容讲给大家听,表达出收获的喜悦,而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也从师生的互动学习中迎刃而解了。

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找出扩充点、疑难点、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我注意找出文章中的扩充之点,针对以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重点部分详讲,对次要部分略讲,而对没有的内容则干脆不讲的状况,我觉得文章的次要内容和没有的内容就是创新的空间,应充分利用这一空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导游词和小资料。我先出示自己的电脑课件──一篇短小的导游词,让学生阅读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平时对草原民族风情的了解也来当一名小小导游。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知识,而且扩展了视野、锻炼了口才。在学习完整篇课文后,我又设计了一个知识延伸的课件:你还知道了草原的哪些知识,能告诉大家吗?很多学生将自己平时在这方面的所见所闻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讲出来,同学们从这些小资料中知道了我国四大草原的状况。草原的占地面积、草原人民的民风习俗,还知道了目前草场退化十分严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扩充了知识,而且受到了保护环境的教育。我对知识面广、喜欢读书读报、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同学及时给予了鼓励,这又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主动收集课文的相关知识,从而掌握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疑问是创新的起点,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是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解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质疑的关系,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问,在质疑中重过程,不只重结果,而应重意识、重过程、重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就注意了抓异点,尤其注重主体的个人感受。如对“春天”一词的解释,词典中的解释是“春季”,而学生说,春天就是草绿了,种子发芽了,冰河解冻了,春暖花开,小朋友们脱棉衣了等等。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再比如在欣赏优美的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课文的哪些句段,为什么喜欢,将喜欢读的课文读给大家听,再让其他学生评评读得怎么样,应该注意什么等。这样,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情感,注重了个体感受,学会了自主探索。

三、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间的交流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的信息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因此,教师价值引导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自主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应是教不断向学转化,以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换位,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应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在课改进程中,我注重与学生沟通,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方案措施,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学、爱学为舟,促使学生到达学会的彼岸。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 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培养激发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是江门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递减趋势的形势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1. 江门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特点

1.1现状

2011年,江门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66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311家,开展科技活动的有62家,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的19.94%,大中型工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92651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306人,占2.84%;筹集科技活动经费总额12.91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3亿元,技术改造经费支出2.01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77.4亿元,企业专利申请185件。江门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从而使江门的工业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并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1.2特点

1.2.1科技创新活动集中在三大行业。江门有科技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江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62家科技活动企业中,这三个行业共有科技活动企业数为23家,占全部科技活动企业数的37.1%。

1.2.2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市区。从地域分布看,江门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蓬江、江海、新会三个区。三区有科技活动企业数为46家,占全部科技活动企业数的74.19%。

1.2.3科技经费筹集以企业为主。据资料显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主要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企业自筹资金占全部筹集资金的80%以上。

1.2.4大中型企业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我市的一些大中型企业,例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嘉宝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自企业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自主创新,特别是踏入21世纪以来,这些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创新管理体制,以立足于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主,形成了“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以企业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市的行业龙头。

1.2.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进步提速。2000年,江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为186.94亿元,仅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5%;至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到1130亿元,已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7.65%,11年间提高了16.15个百分点。

2. 存在问题与差距

2.1部分企业创新意识淡薄。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开展创新活动,而规模越小的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则越少。他们对自主创新缺乏信心,认为自身条件差,自主创新风险较大,没有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创新活动,企业科研机构不健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如果不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不通过自主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2.2科技人才总量偏小。从江门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江门的人才总量是最少的。国际经验表明,人才聚集是技术聚集、项目聚集和产业聚集的基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决定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3资金投入不足。江门工业企业近5年来科技活动筹集资金增长不多,相比珠三角发达城市,有很大的差距。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有好技术、好产品而没有足够的资金对其进行商品化和产业化,则无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4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目前企业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建立起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适应技术创新的经营环境和条件也还没有形成。其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建立起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营者缺乏不断创新、承担风险,把企业办强、办大的内驱力。二是对企业科技人才不够重视。许多企业不了解技术进步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不了解技术进步中人才的价值。在分配上基本没有考虑到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不能按效率优先的原则拉开差距。尽管多数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关人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奖励,但企业内部激励措施不力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已成为众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大障碍。

2.5知识产权的激励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是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缺乏知识产权制度的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使创新者不能得到应有的收益补偿,这将抑制企业的创新行为。而知识产权的设立则授予了创新者在一定时期内独占技术创新市场收益的权利,解决了具有公共属性的技术创新成果因“溢出效应”而导致的“搭便车”问题。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较弱,导致这项政策的激励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3. 对策与建议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和产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竞争能力的强弱,关系企业的成败,关系地区的贫富,关系国家的兴衰。追寻江门经济发展的原因,其中有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但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形成的。当前要以提高江门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使江门成为科技创新的示范市。

3.1切实提高对自主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当前,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区域竞争的主战场。面对当前区域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各级政府必须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建设生态文明新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的战略高度,深刻認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充分利用本地媒体培育良好的自主创新文化和政策环境,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提高市民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政府和社会要尊重特立独行、标新立异,鼓励自由探索、百家争鸣,扶助自主开发、创新创业,努力营造崇尚创新、勇于突破、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3.2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凝聚人才的主体、科技投入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江门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要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同时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如资产评估机构、信息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器、技术服务机构等。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政府、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紧密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3.3重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提高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结合江门市实际情况和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重点,按照支柱产业优先、关键共性技术优先、实用技术优先的原则,坚持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创新相结合,重点在石化产业、家用电气、电子信息、重型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软件与集成电路、印刷及办公自动化耗材八大产业,选择主要目标进行重點突破,通过组织推动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3.4建立多层次的企业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切实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和投向对其他渠道对企业的投入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各级政府应该在资金与政策方面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投资力度,采取财税优惠等有效措施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要切实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增加科技和产业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与当地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保持逐年有所增加。要扩大和完善自主创新的金融担保机制,拓展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加大商业性金融机构对科技的投资力度。

3.5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加快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有更多的具有创新理念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支撑。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根据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制定好创新人才的长远规划,引导优秀人才向优势产业聚集,向人才紧缺的产业领域转移,构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同时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着力引进发达国家和国内的优秀人才,重点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提高引进人才的工作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创设适合创新学习的大教育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学习也在校园内盛行,那么创新学习需要哪些教育环境呢?

1. 现代人才观与科学评价观。

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是进行创新学习的最大障碍。在这种人才标准与评价观下,爱迪生等永远是“差生”。要转变社会的人才观念,仍需要一段漫长的历程。作为一个现代人,其能力表现各种各样,我们认为不存在没有能力的人,只有能力形式不同的人,人才的标准也应当是多样化的。“人人成才,人人都是人才”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不可动摇的信念,探讨激励成才的评价标准是促进创新学习的首要条件。

2. 正确的教育观与教学观。

教育即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做未来的主人。“学会生存”应当成为创新学习的教育观。创新学习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重心不在教而在学,教学生勤学、乐学、巧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适应变化、改变环境的能力。

3. 必须实现由权威型向民主型师生关系的转变。

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历史发展到今天,教师的职责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在学校里要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

二、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创新学习的主渠道,只有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教学过程,才能使创新学习落到实处。

1. 教学的重心立足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能力以自学为原则,以探索创新为最高形式。在教学中应当逐步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检索、综合资料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学能力将转化为独立探索的研究能力,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2. 课堂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思维。

创新学习始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问”,要善于组织学生质疑问难,善于释疑,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的形成,鼓励学生向教科书、向教师、向权威挑战。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引趣”,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学习;善于“求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思考研究;善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在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自主学习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荷兰著名的学者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由学生本人有目的地自觉探索,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即“自主学习”。它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学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学生在学习中快捷高效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是一次学习上的革命。“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多交流,教师也要参与学生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交流可分为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这是全员参与的最好形式。例如:代数《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节与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类似,所以教学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推,教师不必花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谁学会了自主学习,谁就赢得了自主发展,就会取得成功。

四、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 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 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师应由“划一性”教学转变为“个性发展”教学

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是一个悲剧性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以共性至上,“划一性”原则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个性,100年前龚自珍就大声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对标准化、程式化和非个性化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批判。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有识之士针对拘于“一格”,墨守“成规”,追求“划一”来培养和选拔人才的状况,不断呼唤个性解放,但个性发展的观念一直未能普遍确立起来,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的状况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划一性”教学只强调共性,忽视了个性,用同一的标准培养学生,用同一的目标、统一的速度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学生,用同样的试卷操作检测学生,这是削足适履的教学方式,它使千差万别的个体难以得到自主发展,失去活力,所造就的是“千人一面”的群体。“个性的发展”主张因材施教,这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社会分工的细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竞争的加剧、现代化建设事立足业的推进,都需要大批具有独立个性、完整人格的生力军,需要造就不盲从、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强调个性发展,强调依靠自己的能力服务于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社会发展的活力是每个人活力的体现,社会对个性的约束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必然因个性的窒息而导致社会生命力的衰竭。

总之,新世纪需要的就是创造型人才,如果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参与能力上不去,其创造性就无从谈起。自主性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造素质,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欲,促进创造力的开发,形成全面创新的氛围,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社会化的需要,真正实现“人人需要创造,人人可以创造”。

参考文献

[1]石循忠.数学创造进入课堂——数学“再创造”的教学策略[J].数学教育报, 1999, (4) .

[2]马晓燕.智力型数学差生转化案例[J].数学教育报, 1999, (2) .

[3]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培养

现行的安徽人教版教材突出了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团结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学习, 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积极思考了如何正确使用生物教材, 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减轻了学生课后学业负担,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运用“导学案”,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运用“导学案”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同时也实现“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的先进教学模式, 也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一般规律, 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 自然而然的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应坚持运用“导学案”, 引导学生预习, 引导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常用方法, 从而真正实现互动教学, 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学生习惯了老师“要我学”的模式, 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完全被扼杀。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让学生有强烈的进取心, 要学生善于学习和积极主动的学习, 学会团结合作, 学会创新, 学会做人做事等等。这些是我们高中生物教育教学的目标, 也是我们的教学责任。实际上高中生物教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中, 我们的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几乎都是前辈早已解决的问题, 作为教师必须认真阅读相关的学科知识、研究教材, 才能在课堂上满足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解决学生的问题, 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成就感, 把班级学生分成许多小组, 让他们学会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学会善于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认真宣传如何实现团结合作, 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大事讲原则, 小事讲风格, 在合作学习和生活中加深了解, 在相互支持中增进团结, 形成班级整体合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创新离不开新的思维, 新的思维的产生从问题开始。教师首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还要不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师生之间民主、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等氛围和情境。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思维能够得到发散、拓展、延伸。教师会更容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延伸问题, 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得形成敢疑、善疑、会疑、解疑。自然达到创新思维的形成, 也自然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效率的提高、师生之间的情感都会充分的激发。

四、教学中要把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包括人在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一切生命体, 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因此生物学的知识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体的健康保健、防病、治病、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和保护等等无一不与生物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生物学知识涉及面广,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生物学教学中将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贯穿到生活实际中, 既有利于学生学会认识生物, 认识自我, 认清生命的本质, 学会保护自我, 学会自我保健, 懂得生命的意义,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又与考试说明要求一致, 达到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 决定了课堂效率能否提高, 学生能否牢固的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常采用如下的方法, 收到较好效果。

第一, 改变教学方式教师不能再向过去一样上课, 满堂灌, 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习, 学生学得很累, 教师教得很累, 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不断更新新的教学理念, 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让所有学生敢说、敢问、敢答, 只要学生部违反纪律, 都要给学生积极的肯定。真正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 让他们学习天天都有幸福感和成就感。每节课都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二, 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组织教学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在生物课堂上, 生物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 利用多媒体、投影片组织教学, 开发微课和制作生物课件和教具, 创造性地开展生物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使生物课堂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多角度, 多方位的给学生综合刺激, 避免每节课都是简单的枯燥的语言让学生很累,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培养他们去自主探索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分类”时,以现实家庭生活为素材,先课件展示情境图,主要信息是散放在床上的爸爸、妈妈、小明的衣服,衣服中有上衣、下衣等,同时,情境图中还表现出衣服的颜色、厚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由现实情境提出“怎样帮妈妈整理这些衣服?”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自主地去探索学习。大部分同学按上衣和下衣来分类,少数学生按衣服的颜色、大小、厚薄来分类,有的同学还按男和女来分类。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在这里,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后面引入统计学习“分一分,理一理,数一数”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

二、多渠道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心理学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只有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才能获得直接经验,活跃思维,发挥创造力,增长各方面的智慧和才干。例如,我在教学图形认识时,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了许多生活用品,如鞋盒、牙膏壳、皮球、药盒、易拉罐等,这些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先按不同的形状理一理、分一分。孩子们非常乐意分东西,在活泼的活动中,初步领略了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然后和孩子们一起用这些物品做游戏,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摞一摞能发现什么?这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做不同的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们发现球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滚动,圆柱只能向两个方向滚动,正方体和长方体不能滚动。这是多好的发现呀!做游戏是孩子们最向往的事,课堂上也能做游戏,那数学课岂不是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学了图形后又让学生利用立体图形、学具拼摆各种各样好看的图形,学生在小组内拼出了汽车、帆船、房屋、机器人、可爱的大熊猫等,通过小组合作还搭出了楼房、宝塔、魔幻城堡等;学生的作品没有一件不是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由此可见,通过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增长了智慧和才干。

三、在自主探索中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

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往往来源于教师对问题情境精心巧妙的设计。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对学生提出一些有趣并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具体的情境问题,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训练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在一年级教学“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一内容时,我先设计了几个小朋友剪五角星的情境,然后把小朋友剪的五角星分别用动画演示出来,让学生看着动画上的五角星说出谁剪得多些,谁剪得少些;哪位小朋友多得多,哪位小朋友少得多。教学中设计这样的活动,适时地提出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具体的数量中理解了“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数学知识。又如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由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引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你想知道什么?”电脑出示图后我设问。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进一步燃起把一个个问号转化为句号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自主探索、交流的空间去。

四、在自主探索中要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

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一年级下册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时,首先给学生演示抓小星星的活动场景(红色和黄色两种),其次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哪一种小星星抓得多,并说出多多少个。在学生理解了用排一排的方法可以比较出叶片的多少后,启发学生自己探索出计算的方法。再次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活动,并让学生结合活动经验,说说小星星多抓了几个,为什么要用减法来计算。通过活动和探究,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数学模型。最后再进行实际应用,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解决了比较多少的实际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提供武术的教学效果, 首先从提升学生的兴趣开始, 教师需要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进而设计有趣的课程设置, 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 对武术教育进行创新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通过武术教育的创新, 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创新的武术课堂设置, 能够有效的掌握武术健身的有效方法,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

一、“自主创编套路教学”实验研究的设计

(1) 实验的目的

采用“自主创编套路”教学模式, 是对大学武术进行的一项改革,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实验时间

在某一高校选取一个学期, 安排相应的学时。

(3) 实验分组设计

实验班:采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自主创编套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武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动作组合、教学成套武术动作的同时, 渗透武术自选套路创编的原则和方法。发挥个人或小组合作创新能力组合成自选套路, 在完成教学设定要求外, 加入个性的创作, 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考核。

对照班:按传统的武术套路教学法进行教学与考核, 即学生在教师统一安排下, 掌握武术基本知识及练习方法, 考核以规定套路展示为主要内容。

(4) 实验施加因素

第一, 以套路教学为前提对实验班进行授课, 教师要充分起到引导作用, 指导学生以武术热身操开始, 慢慢对武术小套路创编练习完善。

第二,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一些自身素质条件较好的进行优先展现, 基础较差的学生由组长协助创编内容。对每一层次的学生, 教师都要进行充分的孤立。

第三, 降低动作的难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创编能力, 要定期组织课堂展示, 通过多种形式, 比如单人或多人自由组合, 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试验的结论

(1) 一些院校, 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师资的缺乏, 武术课程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教学内容单调, 学生对武术没有兴趣。

(2) 开展自主创编内容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武术课堂变成一个师生之间进行有益互动的课堂, 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3) 利用自主创编教学的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团队合作中完成某项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可以有效的提高武术教学的效果。

(4) 进行武术选项课自主创编教学, 需要学生有武术基础, 对接受过武术教育一年以上的学生比较适合, 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自信心, 培养展示自我的勇气。

(5) 武术选项课自主创编教学使武术教育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了体育技能, 可以培养终身运动的好习惯。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 注重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导者, 是学校发展的基础。高校要注重引进优秀的教师, 建设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同时要注重投入资金, 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考核和奖励, 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激励体育教师敢于挑战传统, 增强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好基础。体育的创新包括很多方面, 比如体育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等, 营造一个体育创新的空间环境, 才是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关键。

(2) 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具有直接的联系。创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能够在教学相长的环境中共同提高, 教师作为引导者,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的时候, 构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 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有利于进行思考和叫交流。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 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 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学生也会积极的配合体育教师的教学, 提高武术教学的效果。

(3) 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中, 思维创新是最重要的, 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兴趣落实为具体的行动。具有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 才能进行武术活动的创新思维。体育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观察的方法、步骤和技巧, 要求学生训练从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全面观察, 不但观察事物的表面, 更要注重本质, 学会从偶然的事件中得出规律性的内容。在观察中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 为创新性思维创造条件。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体育教育, 就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武术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 一直在积极进行创新的有益尝试, 虽然面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 但是通过后期的不断发展, 一定会取得有效的结构, 为高校创新行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武术在我国是一种很有影响力的体育活动, 它的主要特点是防身、锻炼、表演, 现在的大学体育活动种类日趋丰富多样, 比如柔美的太极、刚健的长拳与器械、实用性较强的防身术等, 都吸引了很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本文对武术自主创新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武术,自主创新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勇春.武术自主创编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09) .

[2]杨海航.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藏教育, 2011 (02) .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篇11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体;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学生一旦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同时,学生就能在以后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因此,我们责无旁贷地无疑承担着创新教育的重任。多年的教育教学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自己是主体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处理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师这个外因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到作用,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正是有了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的引导,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学生这个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然,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独立性不强,做事处处依靠别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的道理。通过教师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精心引导和自己的历练,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会不断加强。

二、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经验告诉我们,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师千方百计地通过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通过课堂教学,教师针对某个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最终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还可以通过续编故事、课堂辩论会、主题班会讲演、口头作文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我们相信,通过多开展这样的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会大大地得到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2

1.1 大学生目标取向错误

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的因素多种多样, 其中目标取向错误是主要障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 目标在大学生的学习中有重要作用, 它能引导、制约、激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是学习的强大动力。目标取向明确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获得个人的长远发展。然而, 目前我国高校某些大学生将取得所期待的分数作为大学学习的唯一目标, 在这种目标取向的推动下, 学生将学习看作消化教材, 只学习要考试的知识, 养成了“死记硬背, 被动听课, 跟着标准答案走”的固定思维模式。这部分学生视“上课”为“听课”, 不愿主动思考、自主学习, 严重制约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1.2 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 高等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向学生灌输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缺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导致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严重制约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高等院校激励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以科研业绩为导向对教师进行考核, 特别是在高校教师的评职和晋级过程中不体现人才培养环节, 这种评职晋级方式使得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升科研业绩方面, 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创新活动的指导, 严重制约了对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 对于学生而言, 目前高校并没有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 参与自主创新活动的学生无法从中得到相应益处, 不利于提升学生参与自主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1.4 高等院校创新实践训练不完善

在我国, 对于本科生而言, 一般到最后一学年开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时才会有论文导师。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 导师介入不充分限制了本科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的机会, 学生普遍表现为实践能力不强, 创新精神缺失。

1.5 自主创新实践客观条件缺失

客观条件的缺失大大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活动的参与面, 不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创新活动。与此同时, 学生在参与自主创新实践活动中,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优秀的教师指导, 再加上缺乏企业和社会的对接平台, 研究成果只能束之高阁, 无法发挥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构建

2.1 自主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意识是指人们自发产生的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意向和愿望。自主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 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 其突出表现是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 对权威的不盲目迷信, 敢于提出质疑。对大学生而言, 自主创新意识的形成是多种客观因素长期作用的综合产物, 会受到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制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主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前提。

2.2 自主创新观念

不同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将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的不同对创新活动的影响也有所差异。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以个人主义为导向, 比较看中独立、自主和创造性。然而, 东方文化更倾向于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 倡导顺从、合作、责任感和对集体中权威的认可。因此, 鼓励学生转变观念, 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打破常规和质疑权威的勇气, 形成自主创新观念是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

2.3 自主创新动机

与自主创新观念相似, 自主创新动机也是多样的。一般而言, 自主创新动机可被划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类型。内在动机是自发的, 创新者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出发点是对创造新事物的内在兴趣。内在动机可以促使创新者努力克服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困难, 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有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产生。外在动机是来自于外界的, 创新者进行自主创新活动是由于受到外界要求或引导的作用, 对于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相对于内在动机而言有所差异。因此, 使学生具备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内在动机是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2.4 自主创新目标

自主创新目标在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确的自主创新目标对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具有两方面影响, 即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正确的自主创新目标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综合分析历史经验、现实条件和自身状况之后确立的。在实现创新目标的过程之中, 创新者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难以预料的风险, 需要明确而建全的创新目标起导向作用。与此同时, 创新目标的确立将给创新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激励创新者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困难, 突破学习、工作、思维的惯性, 取得创新性成果。对于大学生而言, 自主目标的确立是认真思考和自主决策的结果, 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2.5 自主创新意志

自主创新意志是指创新者在自主创新活动中, 为克服阻碍和困难, 实现自主创新目标的心理活动。具有顽强自主创新意志的创新者大都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精神。而在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过程中充满大量的偶然现象和不确定性因素, 遇到挫折在所难免。面对挫折和困难, 创新者很容易就会动摇和放弃, 而顽强的自主创新意志是自主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他们面临的创新竞争尤为激烈, 面临的创新环境格外复杂。在这种背景下, 自主创新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学生锻炼顽强的自主创新意志, 为成就创新事业提供有力保障。因此, 自主创新意志是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6 自主创新素质

对于大学生而言, 自主创新素质包含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一方面,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大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以及合作、组织、交往等心理素质的培养。观察能力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 记忆能力是提高认识水平, 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 思维能力对于认识客观事实和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想象能力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 合作、组织和交往能力则是依靠团队协作实现自主创新的前提。另一方面, 大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 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大学生才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 这是实现自主创新活动的有力保障因此,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样是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3.1 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形成依赖于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 与知识文化水平密切相关。大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是形成自主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创新”的前提条件是知道何为“新”, 而对于“新”的认知与把握则与知识水平密不可分, 没有深厚的知识根基作为支撑, 实现高层次水平创新活动就是空谈。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双重特点, 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要求创新人才具备专业化的知识, 而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又要求创新人才能够打破专业界限, 与不同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因此, 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既要关注专业知识, 也要关注跨学科联系,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 为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3.2 强化自主创新观念

观念对于人的行为具有强大影响力。过于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造成了我国创新精神不足的客观环境, 培养了崇尚权威的思维模式, 抑制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高校应注意鼓励学生具有开放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人文性思维, 避免学生养成封闭性思维、复制性思维和经验性思维的思维方式。

3.3 确立自主创新目标

对于大学生而言, 确立自主创新目标不是凭空想象, 而是需要遵循自主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是确立自主创新目标的首要原则, 它有两方面含义, 一方面是针对个体的客观情况而言, 个体具有独立和自由支配生活的权利;另一方面是针对主观现实而言, 个体可以合理使用选择的权利。自主创新目标的确立只能依靠创新主体通过学习、实践, 自由、自主地确立, 因此, 大学生不能以社会环境及学校环境不利于自主创新活动为借口, 拒绝确立明确的自主创新目标。其次, 确立自主创新目标也需要遵循可行性原则, 所谓可行性原则是指大学生所确立的自主创新目标是合理的, 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自主创新目标过高, 一旦自主创新活动难以实现, 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会受到消极影响;自主创新目标过低, 则不利于进一步激发自主创新。因此, 大学生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 根据自主性和可行性原则, 确立自主创新目标。

3.4 强化自主创新动机

自主创新动机是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高等院校应对自主创新的大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嘉奖, 使大学生能够从自主创新活动中取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逐步强化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内在动机, 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5 锻炼自主创新意志

日益激烈的创新竞争和日趋复杂的创新环境给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带来了很多困难, 顽强的自主创新意志是大学生在遇到挫折甚至遭遇失败时成就事业的有力保障。锻炼自主创新意志首先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 自信心可以建设积极强大的内在自我, 这是克服创新活动中的艰难险阻的内在基础, 其次, 大学生应锻炼自我控制能力, 能够不受外界干扰, 控制自己。自我控制能力使得大学生能够排除不良环境的影响, 有效抵制外界的诱惑和干扰, 专注于自主创新事业。另外, 大学生应注意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 这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各种领域内的新发现和新发明, 总是与传统观念有所差异, 难免受到传统观念的抵触和指责, 因此, 创新者应该有胆识克服阻碍创新活动的不理因素, 否则, 创新事业将一事无成。

3.6 培养自主创新素质

大学生应注意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 为创新活动奠定基础;努力提高记忆能力, 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锻炼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为创新活动提供条件;培养组织、合作和交往能力, 能够与各种背景的人员进行有效沟通, 利用团队的力量协同进行创新活动。

3.7 实施科研训练计划

大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专业知识方面的显著发展,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我国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非常有限, 因此, 构建一个覆盖面广, 持续时间长的本科生科研体制是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制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是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一个有效方式。在实践创新训练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细心指导学生如何做研究, 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 积极推行启发式和鼓励式教学, 为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做好向导。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所存在的障碍, 探究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并在此基础之上, 提出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兴文, 刘燕.大学生自护创新意识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 .

[2]李杨帆, 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4) .

上一篇:感恩缺失下一篇:认知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