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2024-05-25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共12篇)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 是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自主创新, 势在必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当今之下, 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越来越快, 科学技术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基础, 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的源泉。《红楼梦》中有句名言:“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实践证明, 哪个企业有了自主创新能力, 哪个企业就有了强有力的生命力, 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现代化大生产企业, 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 才能为较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开辟新的产业、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加工新的产品, 使企业发展建立在提高人的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源, 才能为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竞争优势, 才能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已迫在眉睫。

俗话说:“大树抗风在根深, 万丈高楼在根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只有提高现代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自主创新促进企业强盛, 企业的强盛必然带来国力的强盛。当今, 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必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因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横观中外, 纵观古今, 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中, 企业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又是支撑综合国力的基础力量。要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必须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那么, 企业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呢?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贵在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关键在自主, 核心在创新。我们要大胆引进国外科学技术, 但绝不能搞“爬行主义”, 一味地照抄照搬, 比葫芦画瓢, 而应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企业自主创新, 就是要挺起腰板, 牢固树立以我为主、奋发图强的思想, 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知识产权、有效整合创新资源, 保证自主创新取得良好效果。科学技术发展史证明, 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 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自主创新可以降低成本, 节约费用, 节省时间, 避免高价引进技术的代价。集成化是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 集成创新是加速科技发展、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由此言之,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要充分发挥科技院、校、所的作用, 围绕优势产业, 集成科技力量, 实施科技攻关, 加强高技术研究, 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 辩证的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了起来。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并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起来;新事物正是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的统一, 用黑格尔的话说, 就是“扬弃”, 即克服又保留。克服是发展中的连续性的中断, 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保留则是发展的历史延续, 是发展中的连续性。因此, 我们进行自主创新, 就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 并联系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大胆进行自主创新。盲目排外, 割断历史, 不去继承和借鉴, 就很难做到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是在对外开放客观大背景下进行的, 需要埋头苦干、自力更生, 但也需要多方面加强与外界交流。我们要以重大技术为主线, 加强统筹规划, 重点突破,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 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引进, 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 在消化的基础上创新, 通过引进、消化技术, 形成生产力, 促进技术创新, 从而实现技术快速进步, 构造创新型企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就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 形成有效的创新战略和政策决策机制,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实现资金变技术、技术变资金、资金为更高层技术服务的良性循环。政策和策略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生命, 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要制定有关自主创新的法律、政策, 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作用,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具有很高外部经济性的活动, 仅靠市场很难使创新活动处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因此, 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依托大企业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平台, 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综合服务体系, 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等技术服务, 以及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对自主创新的直接投入,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我国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 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 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 主持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条件。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 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与技术创新组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解放思想, 增强企业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搞技术革新和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就是要有一股子敢想、敢说、敢干、敢闯的劲头, 思想要解放一点, 胆子要放大一点, 要敢于超过前人。那种畏首畏尾, 怕这怕那, “不敢为天下先”的保守思想, 必须抛弃, 否则就只能跟在别人后边爬行, 甚至一事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企业必须具有远见、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胆识, 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多个领域创出了品牌。但不能沾沾自喜, 故步自封, 要看到我们自己的差距。因此, 必须提高认识, 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牢固树立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的意识, 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培养和打造创新人才队伍。自主创新离不开人才。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是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有位哲人说得好, 人是万物之灵, 人才是兴企之本。在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活动中, 人的因素第一。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壮大,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的作用发挥得好。由此言之, 必须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建立激励机制, 对创新有功者予以重奖, 营造创新的良好环境。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 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 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要努力构建创新文化, 从教育培养、竞争择业、评价使用、报酬待遇、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给人才以肯定、尊重和激励, 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参与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氛围, 依靠人才在研发战场冲锋陷阵。要倡导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保护效益、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价值观和创新风尚, 弘扬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战略思维和社会心理的塑造, 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自主创新必须脚踏实地, 切忌浮躁, 应结合本地实际量力而行地开展, 真正落实到经济发展中去。必须把创新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来落实, 作为发展理念来强化, 作为重大战略来推进, 坚持走富国强民之路, 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动员各方面的创新力量,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以创新促发展, 以创新促和谐, 以创新走到世界前列, 建立创新型企业。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力拼搏。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篇2

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是从体制机制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

体地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目前,因为发展模式、市场条件、政策和体制环境等多方面原因,不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热情不高。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促使企业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带动市场导向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包括: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使国内企业参与、融入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进一步整合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科技资源,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进一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同时,加快完善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大企业的骨干作用,发挥民营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高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

二、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是各国政府普遍实行的引导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我们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在财税政策方面,要加大支持研发和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推进并完善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金融政策方面,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金融体系和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在政府采购政策方面,要改革政府采购的体制和机制,建立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制定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纳入政府采购主体范围的办法,优先购买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同时,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企业的风险创业投资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抓紧研究推出二板市场,拓宽创业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的渠道。

三、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这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条件。推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搞好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树立我国国际信用、扩大国际合作的需要,更是激励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可以说,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企业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因此,一是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观念。特别要引导企业提高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和能力。二是有重点地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根据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不同特点,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机制,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增强全民创新意识和能力

中国企业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篇3

中央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要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我们所说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十一五规划强调的自主创新,是指从研究开发到付诸实施并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全过程。因此,研发实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和基础。中央这一战略部署,为我国今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企业是自主研发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大力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但在核心技术方面,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获得他们最先进的东西。因此,我们只有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知名品牌,形成自主创新雄厚的技术基础,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在自主创新中,要发挥企业作为主体地位的作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清这个道理,要在多方面行动起来。

推进研发,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这里的“产”即企业,它不只是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要在事实上让它起关键作用。企业是最贴近市场需要的,它也最能掌握市场的潜在需求,因此企业也最能在研发的目标上做到有针对性,也最能体现市场需求导向作用。

中外研发投入的差距

几乎所有的国际名牌企业,都有以自己的领先技术为后盾的拳头产品和服务手段,进而在很大程度拥有以创新争得市场竞争的主导权。因此,名牌企业无不在研发上给予高投入。要生存,研发费用平均约占其销售额的2%;要具有竞争力,就应该提高到5%以上,甚至超过10%(见表)。

销售收入与研发经费支出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企业对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依然差距巨大。据统计,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占其销售额比重仅为0.5%。

企业在创业阶段需要有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后来就要学会与学研部门合作,但更多的是靠企业自己。只有企业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研发中的关键作用之后有了自觉行为,企业才能真正成为研发的投资主体,自主创新才能进入成熟的良性循环。例如:美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在美国全部研发费用中占72%~73%,德国占66%~67%。

中外研发成果的差距

研发所取得的成果也反映在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数据上。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企业都拥有大量发明专利,如:IBM公司2000年有2886件发明专利,2001年增至3411件,2002年为3289件。

我国企业2000年全国企业职务发明专利为1061件,2002年为1461件,即在2002年我们全国专利总额只占到IBM一家企业当年专利数的44%。这表明,我们自主创新之路还任重道远。

除专利外,我国每年科技成果约有3万项,但只有20%的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而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极少,只有5%。重要的不仅在于成果数和专利数的多少,更要看这些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以提高一国经济的科技含量。

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重在以企业为主体,做有利于企业的推广应用,并促使这些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例如:像微电脑、机器人等这类高科技产品由于在汽车工业找到了广泛的用武之地,就既提高了汽车的技术含量,又更好地推动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换句话说,高新技术不能被视作“空降兵”,它需要依靠强大的老支柱产业作为其重要用户,才能有更坚实的发展基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如克莱斯勒前总裁艾科卡所说的:“没有底特律,就没有硅谷”。

创新的源泉在人才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最重要资源。其来源有如下三种:

第一,需要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研发实战提高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研发成果才更易于向商品转化。

第二,注重招聘外来人才。这是壮大人才队伍的重要渠道,更是外来经验“为我所用”的捷径。美国在战后20年间引进了外来高科技人才达40多万人,其中华裔占1/3。硅谷有7000多家高技术公司,其中约有2000家由华裔创办或经营。难怪有人甚至认为:没有中国人,硅谷就不成其为硅谷。

当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才争夺战国际化、白热化形势的紧迫性,我们必须有力地创造真正能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客观环境,以吸引强国战略所需的有用之才。否则,人才流失要比有形资产流失带来的损失,要严重得多得多!

第三,企业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形式不只是为了扩大企业规模,还要想到这是获得被兼并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成本最低的办法。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通过收购休斯电子公司,以及其它很多公司,获得了大量有用人才。

通用汽车公司在底特律有一个实力雄厚的研究中心,其员工1550人,其中1/3是高学历:有博士学位的占74%,硕士学位的占20%,而本科学历的只占6%。他们的研究课题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不仅针对近期需要,也包括汽车工业长远发展,超过5年期的项目占45%,不足5年的短期应用研究占36%,还把11%的力量投向基础研究。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澳大利亚举行了一次太阳能汽车竞赛,在3200公里的赛程上,通用车比位居第二的日本汽车超前650公里之遥。

人才的差距在流向

在发达国家,全国的研发人才向企业集中是普遍现象。例如在美国,企业集中了全国研发人才的75.4%,日本占64.8%,英国占68.5%。其它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研发人才也都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企业。而我国,很大一部分科研人才仍游离于企业之外,游离于市场之外,对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无能为力,这正是我们的创新成果不能更多地、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各界共同推动自主创新

总之,自主创新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在起步的时候还很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例如为了提高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比重,政府就需要采取一些有力的激励措施。特别是对那些取得成果又能实际应用的项目,要予以重奖,更要为其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实行税收优惠,以及国家补贴。在眼前看,虽然国家减少了收入和增加了支出,但这些激励机制所产生的效果和创造的财富则远非投入可比的。

在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技术进步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60%,而我国尚只占33%。

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是向未来挑战,是向没有完全把握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因此失败风险很大。因此,就需要有一套风险投资体制,这对在客观上提供有效的研发和创新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据世界银行统计:1991-1995年西方国家支持高科技发展的“企业风险基金”总额已达到800亿美元。这是企业开展研发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企业内部,要提高全体职工,尤其是专业人才对自主创新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而才会有自觉行动,才会有可能出现创新。因此,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是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根本之道。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篇4

一、汉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笔者的调研发现, 汉中企业目前自主创新能力普遍偏弱, 这与汉中“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的战略决策是不相符的,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员素质。长期以来, 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等客观原因, 该进的人并不一定能进来, 即使一些进来的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并不一定从事自己的专业, 致使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也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因此, 提高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已是我们的任务与责任。首先, 要健全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把那些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过来, 同时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与空间。其次, 建立一批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 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起中介作用。再次, 要成立为广大工程造价人员服务的协会组织或学术团体;加强工

□文/刘飞朱七光

(一) 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不均衡。

2008年末,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有48个, 占18.0%;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活动的企业有31个, 占11.6%。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63.3%, 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46.9%。

2008年末,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人员3, 682人, 较2004年末增加637人;企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为8.13亿元, 较2004年增加2.31亿元。

在企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中, 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 2008年为4.12亿元, 较2004年减少0.32亿元。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4.09亿元, 较2004年减少0.33亿元。

(二)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2008年规模以

程造价资料的积累分析;完善工程造价专业的高级教育及在职人员的再教育活动。我们应该根据市场对造价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 促使教育机构开设工程造价专业课程, 正规培养工程造价专业的高级人才;重视工程造价专业人员自身的学习和提高, 逐步提高全行业的工作水平, 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 健全与完善公路工程造价监督体制。

目前, 公路工程造价监督主体是交通主管部门授权的质量监督和造价管理机构, 即各级质量监督和造价管理站。虽然, 这种监督体制在过去时间里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笔者认为, 目前的公路工程造价监督体制并不完善。因此, 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公路工程造价监督体制。首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为121件, 较2004年增加98件,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5件, 较2004年增加29件;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28.9%, 较2004年增加2.8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看不仅企业的科技成果数量少, 而且专利中涉及的核心技术少、转化率低、发明专利的数量过少, 更缺乏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表明汉中工业企业的原始创新动力与激情不足。

(三) 科技人员数量不足、且结构欠合理。在单位从业人员中, 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0.5%、10.0%、22.8%、35.5%、31.2%;具有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为97, 897人、52, 166人, 分别占从业人员的24.5%和13.1%。调查还发现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的科技人员缺乏;从学历层面看, 硕士以上学位者过少, 特别是博士人数太少, 这与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研发中心、

先要健全监督机构, 配备专门人员, 提供充足的经费, 赋予各级质量监督和造价管理站行政执法权利。

(作者单位:南阳市农村公路管理处)

主要参考文献:

[1]贾璐.清单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4.

[2]王礼萍.浅谈建设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的控制与管理.2010.5.

[3]李振, 于忠辉.工程项目预结算的精细化管理[期刊论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4]许世平.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深化工程造价管理改革[J].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创新平台或博士后流动站不无关系。

(四) 企业自主创新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突出。完善的机制是自主创新的活力所在, 但我国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还没有完全建立, 缺乏有效的技术市场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汉中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和经济边缘地, 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显得动力和能力都不足。自主产品缺乏政策环境支持, “叫好不叫座”。在自主品牌培育过程中, 地方政府采购、政府协调、宏观决策机制等没有发挥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创新的功能, 且服务意识较为薄弱, 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五) 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和内部管理模式不符合自主创新的要求。

通过调研还发现, 汉中企业的内部管理基础薄弱, 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加强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的要求, 更未单独制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机制与激励系统。而且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都是交易型的, 没有适时建立关系型的人力资源体系。同时, 汉中企业在智力资本积累方面也投入不足, 人力资本的投资过少, 组织资本的竞争力弱、结构资本与社会资本方面的关注也过少。

二、汉中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策建议

汉中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了明确部署, 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 企业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重要责任。政府有关部门要细化完善有关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 加大推进力度, 努力提升汉中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 仅仅依靠企业和政府是不行的, 还必须调动一切利益相关的社会组织的积极性, 并探索建立各种合作共享机制, 从而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符合汉中经济发展实际的区域创新网络。故笔者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谋求汉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

(一) 正确处理产学研之间的关系。

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成果源泉。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 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一种政策上的平衡。而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要求。盐城市企业整体上创新能力还不强, 迫切需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供坚实的成果支撑。目前, 成功的企业都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紧密的、有效的产学研合作, 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主要途径。当然, 不同的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不能将产学研合作简单地视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在企业内转化的过程。而应以企业为主导, 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风险承担的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总体产品和技术方案设计的主体、经济收益获得的主体, 组织各方共同推进创新, 实现互利共赢。

(二)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随着“关中-天水”国家级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以及“西成客专”的动工建设, 汉中作为关键节点城市与经济区的主要辐射区, 其企业数量将不断增多、且技术需求大, 有条件形成区域创新的整体优势, 以实现工业强市和率先突破发展的战略目标, 争取在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翻番。故我们要从竞争机制和利益纽带上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结盟, 企业要介入研发和应用全过程并主导整个创新活动, 逐步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自主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委托、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办法, 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 探索科技成果应用的有效方式, 形成企业同高校、科研院所“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三) 探索建立集群创新模式与工业园区运作模式。

鼓励同类型企业通过各种制度创新和利益创新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自主创新和研发, 从而加强知识共享, 降低创新失败的风险, 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 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和战略联盟。创新的地理范围缩小有利于降低创新的成本和沟通的费用, 市政府应当通过出台各种政策建立几个分行业的工业园区并积极研究探索运作模式, 吸引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产业集群, 从而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与其他的创新活动, 降低交易成本与重复研发创新的现象。

(四) 尊重人才,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人才开发与培养体系。

一要大力实施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程, 优化科技知识结构, 提高科技人才整体素质。要认真组织实施“汉中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程”, 加强中青年专家、青年科技创新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造就;二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要采取切实有效、灵活多样的人才政策, 全方位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鼓励他们回汉中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用好人才、人尽其才。要有人才难得的责任感、紧迫感, 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作用, 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重任、生活上照顾。当前, 尤其要进一步实施人才“活力工程”, 努力打造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队伍;四是建立各种柔性的人才引进与使用机制,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五是应加强三个层次的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即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高技能人才。

三、总结与局限

本次调查虽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与成果, 但受调研团队精力水平、调查方法和调查样本的限制, 没有分行业去了解汉中每个行业 (产业) 的自主创新现状。针对此局限, 笔者考虑以后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以及大规模制造企业的合作, 去深入了解企业的具体创新需求与个性化的瓶颈所在, 从而为汉中的特大型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夏东民.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3.

迁安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 篇5

关于迁安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迁安市重点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抢抓机遇,锐意创新,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如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如何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自主创新的行列,创造出更多的.高技术产品,实现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值,成为迁安市继续实施“科技强市”战略的重中之重.

作 者:宋红日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发展改革局,064400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7)分类号:关键词:企业发展 创新能力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 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培养激发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是江门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递减趋势的形势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1. 江门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特点

1.1现状

2011年,江门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66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311家,开展科技活动的有62家,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的19.94%,大中型工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92651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306人,占2.84%;筹集科技活动经费总额12.91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3亿元,技术改造经费支出2.01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77.4亿元,企业专利申请185件。江门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从而使江门的工业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并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1.2特点

1.2.1科技创新活动集中在三大行业。江门有科技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江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62家科技活动企业中,这三个行业共有科技活动企业数为23家,占全部科技活动企业数的37.1%。

1.2.2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市区。从地域分布看,江门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蓬江、江海、新会三个区。三区有科技活动企业数为46家,占全部科技活动企业数的74.19%。

1.2.3科技经费筹集以企业为主。据资料显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主要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企业自筹资金占全部筹集资金的80%以上。

1.2.4大中型企业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我市的一些大中型企业,例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嘉宝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自企业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自主创新,特别是踏入21世纪以来,这些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创新管理体制,以立足于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主,形成了“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以企业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市的行业龙头。

1.2.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进步提速。2000年,江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为186.94亿元,仅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5%;至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到1130亿元,已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7.65%,11年间提高了16.15个百分点。

2. 存在问题与差距

2.1部分企业创新意识淡薄。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开展创新活动,而规模越小的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则越少。他们对自主创新缺乏信心,认为自身条件差,自主创新风险较大,没有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创新活动,企业科研机构不健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如果不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不通过自主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2.2科技人才总量偏小。从江门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江门的人才总量是最少的。国际经验表明,人才聚集是技术聚集、项目聚集和产业聚集的基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决定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3资金投入不足。江门工业企业近5年来科技活动筹集资金增长不多,相比珠三角发达城市,有很大的差距。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有好技术、好产品而没有足够的资金对其进行商品化和产业化,则无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4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目前企业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建立起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适应技术创新的经营环境和条件也还没有形成。其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建立起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营者缺乏不断创新、承担风险,把企业办强、办大的内驱力。二是对企业科技人才不够重视。许多企业不了解技术进步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不了解技术进步中人才的价值。在分配上基本没有考虑到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不能按效率优先的原则拉开差距。尽管多数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关人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奖励,但企业内部激励措施不力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已成为众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大障碍。

2.5知识产权的激励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是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缺乏知识产权制度的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使创新者不能得到应有的收益补偿,这将抑制企业的创新行为。而知识产权的设立则授予了创新者在一定时期内独占技术创新市场收益的权利,解决了具有公共属性的技术创新成果因“溢出效应”而导致的“搭便车”问题。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较弱,导致这项政策的激励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3. 对策与建议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和产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竞争能力的强弱,关系企业的成败,关系地区的贫富,关系国家的兴衰。追寻江门经济发展的原因,其中有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但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形成的。当前要以提高江门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使江门成为科技创新的示范市。

3.1切实提高对自主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当前,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区域竞争的主战场。面对当前区域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各级政府必须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建设生态文明新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的战略高度,深刻認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充分利用本地媒体培育良好的自主创新文化和政策环境,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提高市民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政府和社会要尊重特立独行、标新立异,鼓励自由探索、百家争鸣,扶助自主开发、创新创业,努力营造崇尚创新、勇于突破、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3.2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凝聚人才的主体、科技投入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江门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要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同时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如资产评估机构、信息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器、技术服务机构等。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政府、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紧密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3.3重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提高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结合江门市实际情况和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重点,按照支柱产业优先、关键共性技术优先、实用技术优先的原则,坚持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创新相结合,重点在石化产业、家用电气、电子信息、重型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软件与集成电路、印刷及办公自动化耗材八大产业,选择主要目标进行重點突破,通过组织推动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3.4建立多层次的企业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切实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和投向对其他渠道对企业的投入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各级政府应该在资金与政策方面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投资力度,采取财税优惠等有效措施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要切实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增加科技和产业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与当地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保持逐年有所增加。要扩大和完善自主创新的金融担保机制,拓展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加大商业性金融机构对科技的投资力度。

3.5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加快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有更多的具有创新理念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支撑。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根据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制定好创新人才的长远规划,引导优秀人才向优势产业聚集,向人才紧缺的产业领域转移,构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同时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着力引进发达国家和国内的优秀人才,重点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提高引进人才的工作水平。

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篇7

一、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界定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本文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有效运用企业内外的各种创新资源,建立新的技术平台或改变核心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综合。其指标体系应该包括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活动能力、产出能力和环境能力等四个方面。

(二)构建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根据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涉及的影响因素,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从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产出能力、活动能力、环境能力等四方面建立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限于资料的可获得性,本文以各省、市、自治区①(不包括港澳台)分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第一、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第一、二、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2012年、2013年)等相关资料。

(三)确定研究分析方法

由于上述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涉及较多指标,且各指标均是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大量重叠,这种信息重叠有时会抹杀事物的真正特征与内在规律。因子分析正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原始指标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错综复杂的指标归结为少数几个主要因子,进而帮助我们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因子分析的优势在于能消除指标间信息的重叠,并根据指标所提供的原始信息生成权重系数,避免人为确定权重的随意性。基于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解释。

在因子分析中,对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原始指标可以分解成两部分之和的形式:一部分是少数几个不可测的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另一部分是与公共因子无关的特殊因子。因子分析模型为:

式(1)中,X为原始变量,F=(f1,f2,…,fn)T为公共因子,A是因子载荷矩阵,ε=(ε1,ε2,…,εp)T称为特殊因子。且满足f1,f2,…,fm不相关。

虽然上述方法提取的公共因子是不相关的,但其对原始变量的解释能力往往很弱,不容易解释公共因子的实际含义。这时可以通过旋转变换,进而得到比较容易解释的公共因子。旋转后的公共因子能较好的反映原始变量包含的信息和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因此有利于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公共因子可以表示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即:

式(2)计算出来的值称为因子得分,进一步,可以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wi)为权,由各公共因子的线性组合得到综合因子得分F':

二、实证分析

基于上述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建模,以期反映区域自主创新的特点与优势。

(一)分地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基于KMO和Bartlett统计量检验可知,分地区观测样本的KMO值为0.697,Bartlett球度检验的近似卡方为458.949,其相伴概率为0.000,表明分地区数据适合于因子分析法。并按照公因子特征根下降速度最快原则,选入4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561%。由于未经过旋转的载荷矩阵中,自变量在许多变量上都有较高的载荷,含义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对公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经过旋转后,第1个公因子F1在X8、X10、X4、X9、X7、X6、X5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将F1命名为自主创新产出能力和活动能力。第2个公因子F2在X1、X2、X11上有较高的载荷值,可以将F2命名为自主创新投入能力。第3个公因子F3和第4个公因子F4在X13、X3、X12上有比较高的载荷值,可以将F3和F4命名为自主创新环境能力。其中,F3主要是反映自主创新市场环境能力;F4主要是反映自主创新政策环境能力。

根据表2,从综合排名来看,江苏省的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1,广东省第2,上海市第3,浙江省第4,山东省第5,北京市第6,天津市第7,排名靠前的基本都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而中西部经济稍微落后省份的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靠后,说明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本上与当地经济发展整体状况一致。这主要是由于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是互动互促关系,在自主创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反过来经济发展又为自主创新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从而使得东部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强、速度更快、质量更高。

自主创新产出能力和活动能力(F1)说明对我国区域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起最大作用的是自主创新产出能力和活动能力。江苏省在自主创新产出能力和活动能力上排名全国第1,其他东部省市(如: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上海市等)产出能力和活动能力也都比较靠前,表明创新产出和创新活动对整体创新能力起决定作用,主要受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这与东部省区规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产出较多和活动较为活跃的现状是相一致的,2013年江苏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最高,达到19714.2亿元;广东的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最多,都高达9.7万件。2013年江苏的R&D项目数、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最多,分别达到4.9万项、41.3亿元和642.1亿元;广东的R&D项目经费最多,达到1131.9亿元;上海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最多,分别达到71.5亿元和22.1亿元。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东部省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较多,但其中发明专利申请的占比和成功率却相对较低,专利质量并不是很高。同时,虽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技术改造方面经费和引进技术经费支出较多,但在购买国内技术方面支出却较少,很大程度上是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然后加以改造,所以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国内核心技术相对缺乏,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对于现今技术的要求。

自主创新投入能力(F2)虽然与自主创新产出能力和活动能力(F1)排名存在差异,但东部省市的排名依然相对靠前,如:北京市排名第1,上海第2,天津市第3,浙江第4等,广大中西部省区依然相对靠后。这也与东部省区规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较高相一致,2013年广东的R&D人员全时当量最高,达到42.6万人年;江苏的R&D经费内部支出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最高,分别达到1239.6亿元和1669.3亿元;上海的R&D投入强度最高,达到1.17%。虽然东部省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如:R&D投入强度)相对较高,但中国整体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①。

自主创新环境能力(F3和F4)是反映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能力因子,这两个因子对综合排名的影响相对较小,且与F1、F2的排名差异较大,一些中西部省市的排名是比较靠前的,看起来似乎F3、F4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从原始数据看,东部经济发达省市的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以及国外和金融机构资金都是比较大的,可是相对比例却显得不够,这应该是未来值得思考的。

(二)分行业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基于KMO和Bartlett统计量检验可知,分行业观测样本的KMO值为0.672,Bartlett球度检验的近似卡方为468.99,其相伴概率为0.000,表明分行业数据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按照公因子特征根下降速度最快的原则,选入4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56%。同样,为了使公因子含义清晰,对公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第1个公因子F1在X9、X8、X4、X10、X11上载荷较大,F1命名为自主创新产出能力。第2个公因子F2在X6、X5、X7上有较高载荷,F2命名为自主创新活动能力。第3个公因子F3在X12、X1、X2上有较高载荷,F3命名为自主创新投入能力和政策环境能力。第4个公因子F4在X13、X3上有比较高载荷,F4命名为自主创新市场环境能力。

从综合排名来看,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全行业中排名第1,汽车制造业排名第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排名第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排名第4,通用设备制造业排名第5等,排名靠前的基本都是高技术行业。而一般制造行业、原材料行业、资源型行业的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比较靠后,如:废气资源综合利用业排名第30,家具制造业排名第31,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排名第3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排名最后,说明了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本上与技术水平整体状况是一致性的。这是因为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②相对较高的制造业行业,且其主要是以开发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为基础,进而能够不断地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自主创新产出能力(F1)说明了对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起最大作用的是创新产出。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自主创新产出能力上排名全国第1,其他高技术制造业(如: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产出能力也都比较靠前,这表明创新产出能力对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起主要作用,并主要受所处行业技术类别水平影响。这与高技术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产出较多的现状是一致的,2013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都是最高的,分别达到24163.5亿元、8.9万件和9.8万件。其次分别是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

自主创新活动能力(F2)显示,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等排名相对靠前,其主要是原材料行业和资源型行业,说明这些行业在创新活动能力方面较强。这也是与这些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现状具有一致性的,2013年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R&D项目数最多,达到3.7万项;汽车制造业的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最多,分别达到144.6亿元和27.6亿元,其后主要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

自主创新投入能力和政策环境活动(F3)显示,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其他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排名相对靠前,说明这些行业自主创新投入能力和政策环境能力较强。与此相反,纺织服装、服饰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纺织业等排名相对靠后,说明这些行业的自主创新投入能力和政策环境能力较弱。

自主创新市场环境能力(F4)与综合能力差异较大。其中,烟草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其他制造业,纺织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排名相对靠前,看起来第四个因子与技术水平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从原始数据看,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外和金融机构资金绝对额虽较大,但是相对比例却显得不够,这意味着我国高技术行业的工业企业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其实并不高。

三、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的结论,本文就如何提高自主创新投入能力、活动能力、产出能力和环境能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平衡发展,缩小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差距

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地区差别较大,东、中、西部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距明显,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全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更会造成地区矛盾,不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机制和政策来平衡区域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距,使地区协调发展。首先,从经济、法律、政策、财税上对中西部各种倾斜,帮助中西部企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从政策上给予合理建议,着眼于总体,把握大局,合理规划东中西地区产业分工,协调统一发展。其次,中西部地区要重视人才,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人才。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消除人才流动障碍,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再次,重点培养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自我发展机制,引导走出一条适合地区情况的工业化道路。东中西部地区要携手在国家重大创新项目方面进行合作。鼓励东部企业到中西部企业合作办厂,给予中西部企业大力支持。

(二)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高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对其它产业的渗透能力较强,其主要是以开发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为基础,对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充分利用和整合发展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局部优势,选择重点产业实现战略性突破,带动高技术产业整体及其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创造良好的创业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通过知识、技术、人才等的高度集中,促进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加速高技术产业发展。同时,在具有较好条件的高技术领域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加速推进产业的集聚式发展。再次,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规模吸纳国际高技术制造业的转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发,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并购海外高技术企业,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加快发展。最后,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大型高技术企业,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带动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同时,要推动大型高技术企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在研发、生产、市场、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战略联盟,整合优势,形成合力。

(三)加大创新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创新产出能力

加大各区域各行业创新投入,必须要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投入局面。首先,政府应设立各种创业基金和奖励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并为企业建立担保基金,采取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对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企业积极主动向社会募集资金,拓宽其融资渠道,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投入。其次,企业应建立、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招募高技术研发人员,并不断进行职业再教育。积极利用外部专家,外为己用,多方面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和明确分配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员工创新意识的提高。此外,重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再创新,减少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在引进机制上,实行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组成的联合引进方式,建立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在创新机制上,不能单纯依靠引进的技术而忽略消化吸收与自我创新,在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致力于培养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扭转国外技术高度依赖状况。最后,还要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强与其他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不断提高创新产出能力和成果转化率。

(四)优化创新环境,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篇8

关键词:自主创新,价值实现,100强企业

0引言

自主创新是我国提出的一个概念,国内学者大多是从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途径、过程,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1,2,3],也有学者从自主创新测度与评价角度进行研究[4,5],而对于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分析则鲜有研究。然而,企业若想有效开展自主创新,则必须重视市场价值的实现,以现代营销方式来开拓市场,并参与国际竞争。所谓价值实现能力是指企业自主创新后的价值与效益,它不仅是指产品开发、生产出来后所具有的推销能力,而且还指研究市场、使消费者接受新产品,通过企业用户和竞争者反馈信息以改进产品,从而提高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扩大市场范围的能力。价值实现能力主要通过企业的市场地位、创新产品的销售收入[6]、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创新产品的市场投入情况和创新产品营销渠道建设情况等方面来反映[7]。总的来说,提高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2008年中国企业自主创新100强为例,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1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分析

依据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的定义及对2008年自主创新100强企业调研数据分析,本文从企业的市场地位、创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创新产品的市场投入情况和创新产品的营销渠道建设情况等几个方面来综合反映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

1.1企业市场地位分析

从企业市场地位来看,与其他企业相比,我国从事自主创新企业的市场地位多处于市场领导者或市场挑战者,很少或根本不属于市场追随者或市场补缺者。例如,在本次调查的自主创新100强企业中,共有82家企业的市场地位属于市场领导者,有13家企业属于市场挑战者,而其余5家企业的市场地位难以准确度量,其中有2家企业的市场地位属于市场领导者、市场挑战者和市场追随者的综合体。而从企业经济类型角度来分析可知,在本次所调查的95家属于市场领导者和市场挑战者的企业中,多数企业为国有企业(占17.89%)、有限责任公司(占27.37%)或股份有限公司(占35.79%),它们所占的比重合计达到81.05% (见表1)。

1.2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分析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100强2005—2007年创新产品销售收入按地区分布划分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各地区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所实现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中,华北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营销价值实现能力最强,其新产品销售收入在各地区中居首位,为16817356万元;与之相比,虽然华东地区企业自主创新产品销售收入仅次于华北地区,位居第2位,但其值却与之相差很大,具体差值百分比为73.33%;而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及东北地区企业之间的自主创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差异却较小,四者之间最大差值也仅为华北地区与华东地区之间差值的15.6%;而在调查的100家企业中,位于西部地区的企业自主创新营销价值实现能力相对较弱,其新产品销售收入为732821万元,仅为华北地区的4.36%。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我国企业反映自主创新营销价值实现能力的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别。

1.3创新产品市场投入情况分析

1.3.1 营销人员投入情况分析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100强的市场研究人员投入按企业经济类型划分情况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在本次调查的我国企业自主创新100强企业中,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对营销人员投入的强度有所差异。例如,国有企业在营销人员投入方面更注重对市场研究人员的投入,2007年该类型企业共有27196人从事市场调查研究,有21089名销售人员;而在本次调查100家企业中占有较大比重的股份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则不然,它们为了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提高其新产品销售收入,更关注对销售人员的投入,两者分别拥有33035和14139名销售人员、3487和947名市场研究人员;相比之下,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其他工业企业对营销人员的总体投入都非常少,三者共有的销售人员数和市场研究人员数分别占各自总体的2.64%和4.24%。

1.3.2 市场研究经费投入情况分析

通过对中国企业评价协会有关我国自主创新100强企业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由于我国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对市场研究经费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同,因而使其存在一定的差异。由表4的数据分布可知,在我国自主创新100强企业中,股份制企业对市场研究经费的投入最多,其值为20.38亿元,占全部投入经费的55.81%;其次是国有企业,该类型企业共投入7.97亿元的资金用于开展市场调查研究;再次是有限责任公司,它对市场研究经费的投入仅次于股份制企业和国有企业,共投入5.6亿元的调研资金;而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其他企业所投入的市场研究经费较少,三者之和也仅为2.57亿元,占全部经费的7.04%。

1.3.3 产品营销费用投入情况的分析

根据企业自主创新100强的产品营销费用投入的数据分布情况(见表5)可以看出,我国三类企业比较重视对产品营销费用的投入,主要包括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而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其他企业则因自身实力和规模的限制,在产品营销费用的投入上存在明显不足,三者共投入的营销费用总额仅为7.23亿元,占全部金额的4.06%。但与之相比,由于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对新产品推广促销的关注程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而对新产品营销费用的投入并没有遵循上述趋势。

由表5可知,股份制企业不仅对其产品营销费用总额的投入高度关注,而且同样重视对自主创新开发的新产品推广,它们所投入的新产品营销费用总额为23.63亿元,占其产品营销费用总额的50.71%;相反,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则不然,它们由于自身产品品种较多,并没有专门针对某一自主创新产品进行高额投入,即为新产品营销所投入资金额度分别占其产品营销费用总额的32.94%和36.48%;而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在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过程中,因其规模和实力的限制,对产品营销费用的投入总额较少,而在推广和销售新产品所投入的资金较多,所占比重分别为其产品营销费用总额的60.00%和42.63%。

1.4创新产品营销渠道建设情况的分析

在产品日趋同质化的今天,需求成为市场主体,创新产品营销渠道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在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对营销渠道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的前提下,企业必须理解营销渠道的重要性。虽然从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调查的我国自主创新100强企业的调研结果可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创新产品营销渠道多为网络营销。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营销渠道还是比较单一,多采用直销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2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情况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2008年企业自主创新100强的营销价值实现能力的调查分析可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的。

一是营销理念与方式落后。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分析,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就是营销理念与方式落后。可以说,营销理念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整个企业营销工作的核心。根据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的总结可知,营销理念大体经历了生产理念、产品理念、推销理念、市场营销理念、社会营销理念等5个阶段。然而,我国许多企业的营销理念比较落后,还处于生产理念和推销理念阶段,这间接地影响了自主创新营销价值能力的实现。

二是缺少市场调研。我国企业在开展自主创新过程中,忽视了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往往对其投入的研究经费较少,从而导致其自主创新的价值实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具体来说,主要是由于企业对市场研究经费的投入较少,从而导致其无法开展科学的市场调研。

三是专业营销人才短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虽然培养了不少营销人才,它们为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营销价值能力的实现做出了一定贡献。但由于企业对专业营销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并没有加大对其投入强度,从而使得大多数人并没有接受过现代市场营销和创新知识系统专业化、正规化的教育和培训,最终导致企业不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使企业自主创新的营销价值能力实现得不到根本保证。可以说,专业营销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四是营销渠道单一。与国外企业的分销方式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的营销渠道单一,部分企业采取的是直销渠道。但由于该种营销渠道需要庞大的营销队伍,因而会使企业新产品营销管理成本上升,间接地影响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的提高。虽然近年来我国也有部分企业为了提升创新产品的销量,在全国铺设了相应的销售网络,这个网络固然给企业销量的提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要支撑如此庞大的销售系统需要非常多的营销经费,而且营销管理难度也相当大,而我国企业又对产品营销费用投入较少,因而也就造成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很难实现其价值。

五是盲目自建网络。通过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调查可知,虽然我国自主创新100强企业中有78家企业具有完善的营销网络,但从总体上看,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不具有完备的销售网络,主要原因在于:尽管它们不顾实际情况自建了相应的销售网络,但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致使营销渠道效率低下;由于企业营销网络太大而反应缓慢;管理成本较高;人员开支、行政费用、广告费用、推广费用、仓储配送费用巨大,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六是营销经费投入不足。通过对中国自主创新100强企业的调查可知,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对营销经费的投入一直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根据2008年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的调查数据可知,在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100强企业中,纺织、化工、机械制造、软件、运输等工业企业对创新产品营销费用的投入仅为销售收入的0.15%左右,仅有医药、饮料等工业企业略微高一些,达到1.2%左右,但仍与发达国家平均6.8%的投入水平差距很大。

3提高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为了有效促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的提升,并进一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本文通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如下几方面对策建议。

一是科学进行市场调研与预测。科学进行市场调研及预测,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自主创新风险。从系统学的观点看,我国企业存在于宏观和微观市场营销环境中,时刻都在与环境系统交换信息。在新经济时代,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已由传统的产品竞争转向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的产品竞争,使企业必须关注并积极预测宏观及微观环境的复杂变化,高效率地挖掘企业的资源实力和潜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创新顾客与市场,推出令顾客满意的营销战略,促使企业不断进行自主创新。

二是增加营销经费投入。自主创新价值实现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才能有所成果。2008年中国自主创新100强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其财力有限,营销经费投入不足,进而导致长期依靠引进技术支撑,很难实现自主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我国企业应着眼长远利益考虑,以增强实力为目标,加大对营销经费的投入强度[8]。

三是拓宽创新产品营销渠道。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企业出现了开工严重不足甚至停产的局面。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企业应大胆进行科技革新,通过抓产品的营销渠道创新来开辟新的市场。可以说,营销渠道决策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渠道的选择与拓展将直接影响其他所有的营销决策。在一个竞争市场中,渠道的能力往往对创新产品营销的价值实现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四是改进营销理念与方式。营销理念与方式的改进是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的原动力。由于营销理念与方式的最核心原则是用户满意原则,而传统的营销理念与方式却仅考虑将当前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忽略了消费者需求这一营销要素在企业未来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若想实现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价值,必须改进营销的理念与方式。

五是培养专业营销人才。培养和引进专业营销人才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的资源保障。具体对策包括:一是注重专业营销人才的投资与培养;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三是建立鼓励自主品牌培育的考核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总之,通过激励机制稳定现有营销人才,调动企业管理者和营销骨干的积极性。

4结论

本文在对中国开展自主创新企业市场地位、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创新产品市场占有情况、创新产品市场投入情况、创新产品营销渠道建设情况等具体的价值实现能力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2008年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情况,依据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对自主创新100强企业的调查数据,对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与其他企业相比,我国从事自主创新企业的市场地位多属于市场领导者或市场挑战者;而且我国企业在反映自主创新营销价值实现能力的创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别;同时,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对营销人员投入强度、市场研究经费投入强度和产品营销费用投入强度均有所差异,其创新产品营销渠道多为网络营销。最后,依据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价值实现能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高山行,徐新.企业自主创新五个视角的研究现状及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9):92-94.

[2]肖高,刘景江.先进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关键途径与案例分析[J].科研管理,2007(3):13-16.

[3]胡萍.自主创新的内涵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提升途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1):1-4.

[4]陈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时代,2007(35):56-57.

[5]李兴文,刘国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7(5):3-7.

[6]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5(7):10-14.

[7]娄春辉.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18-121.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篇9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问题,对策建议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 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 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其创新体系都是以企业为主导。

1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意义

1.1 创新的内涵

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 竞争日趋激烈, 创新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一般意义上说, 创新是对现状的改革与提升;从精确含义上说, 创新应该包含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2 自主创新的内涵

从一般含义上说, 自主是指对某一事物具有决定权;从深层含义上说, 自主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 并且目的明确地为某一特定的主体服务。现在世界以国家和地区作为存在形式, 因而自主不仅关系经济范畴, 也关系政治范畴。

1.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有机组成的, 就其内容而言, 涉及到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技术开发、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 体现于企业的各项创新工作中, 因此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其构成。目前比较常用的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研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本文根据前面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论和内涵的分析, 据此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于过程和要素, 分解成5个构成要素:创新投入能力、研发基础与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细化分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成。

1.4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的细胞, 是构成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 而占绝大多数比例的中小企业是其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在当今各国的经济发展中, 中小企业无论是从数量、就业人数、还是创造的产值以及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看, 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较之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具有许多优势。所需投资少、起点低, 组织结构简单, 管理方式灵活, 充分利用闲散资源, 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强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优势。

2 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2.1 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根据国际惯例, 企业要生存, 其研究开发费用必须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3%左右, 要保持领先优势, 研究开发费用必须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目前我国企业R&D经费的使用所占的份额虽己超过60%, 但是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国家的R&D经费使用中企业都占到70%以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过去30年间基本稳定的这一比例, 这或许是服D三类活动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而我国企业, 基础研究所占比例却只有0.4%, 明显过低。

2.1.1 企业自主创新人力资本不足

自主创新人才缺乏使中小企业研发能力不足, 导致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下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仅靠自身的力量太过薄弱, 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和企业间经常性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或完善,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能通过在产学研合作和企业间联合创新中得到提升。人才不能引进, 而且原有研发队伍不稳定, 严重影响企业创新的连续性。创新人员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 技术研发能力差, 技术成果转化生产力能力低。因此, 人才是制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2.1.2 缺乏自主创新激励机制

首先, 从政府宏观政策环境来看, 政府出台的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政策相对贫乏,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并没有真正“到位”和发挥功效。虽然我国政府及各地均曾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经济政策。二是从创新产权保护方面来看, 政府出台的保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政策相对缺乏。其次, 从企业创新的微观环境来看, 民营企业缺乏创新的文化氛围。

2.2 缺乏创新人才

长期以来, 我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国有科研机构或国有大中型企业, 多数企业缺乏高水平人才和技术带头人, 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低。从高级科技人员最为密集的国家和省两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看, 平均每个技术中心拥有的研发人员仅占企业从业人员的4.3%, 拥有博士学位仅2人。其中, 331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 平均拥有的高级职称人员仅为293人, 平均具有博士学位的仅12人, 相当数量的企业技术中心没有博士。创新人才缺乏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或创新成功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企业领导不重视自主创新

企业家的冒风险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以及创新活动组织能力是重要的内部因素。根据对技术创新项目的大量统计分析, 创新失败的风险概率高达70%以上。由于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本身的制度性缺陷, 内部缺乏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与企业领导者之间没有生死攸关的关系, 创新价值得不到体现, 导致企业家个性品格中过度依赖传统路径, 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缺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精神。同时, 企业创新活动的组织也受到企业文化中担心创新损害既得利益的制约。

3 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3.1 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投资

要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 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一、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二、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科技贷款规模。金融部门要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 提高对科技项目的贷款比例, 对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 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机制。三、尽快建立风险投资体制。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在人才建设上必须克服重技术人才轻管理人才的倾向、重使用人才轻培养人才的倾向、重引进人才轻留住人才的倾向、重高学历人才轻低学历人才的倾向, 从企业长远角度出发, 谋求企业和人员的共赢。加强企业内部人才培养, 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往往都是企业自己培养的人, 为此企业需制定人才培养长期规划, 如通过企业与科研单位和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 对有潜力的人才进行培养和挖掘, 使其成为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 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3.3 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联合

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以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或委托开发、技术和成果转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内容和形式开展产学研联合, 探索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合作途径, 促进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政府可采取税收优惠、贷款担保、进出口政策等措施支持建立产学研联合体, 鼓励产学研联合体的建立和发展。

3.4 加强自主创新管理, 强化创新激励机制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篇10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掌握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 是企业在同行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途径已不仅仅来源于组织内部, 而是超出了组织边界, 那些能够有效吸收并应用外界知识与信息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评估、消化整合外部新知识并最终商业化应用的能力。由于组织外部的知识不能马上被企业应用, 需要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才能将企业的外部知识转化为可应用的知识。因此, 研究吸收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分析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企业为了培育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 通过对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运用, 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培育自有品牌, 从而掌握或影响价值分配过程的基本素质 ( 李兴文, 2011)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其中外部环境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外部驱动力, 也是客观需求; 内部环境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动力, 也是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具体过程。因此本文从外部市场环境压力、高管认知与决策、部门间合作机制这三个方面分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

( 一) 外部环境的驱动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由市场环境、高校、研究机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其他企业构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能否与企业自身和其他各行为组织之间的交互作用、结合方式和知识配置能力密切相关。企业外部环境为企业创新活动及时提供渠道, 使其获得相关知识配置的能力。因此, 企业所处行业的外部市场环境是企业生存的摇篮, 也是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市场环境是企业无法靠自身能力控制的, 企业只能顺应市场的需求实施相应的战略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企业与同行业竞争者是市场利润分配的主体, 因此企业间的竞争压力是构成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因素。当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时, 随着竞争者产品与服务的不断提高, 企业就必须考虑提升自身能力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因此, 外部市场环境的驱动与竞争者的刺激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诱因, 也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获得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

( 二) 高管的认知与决策能力

外部诱因与客观需求并不能直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高管认知与决策能力是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做出反应的关键, 也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前提。自主创新活动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 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 并控制着企业战略的实施进程,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认知与决策是企业创新活动构想得以付诸实施的必要条件。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抱负、远见以及对外部环境的洞察力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这些特性与自身对外界知识的吸收能力密不可分。

( 三) 部门间合作机制

企业部门间合作机制在有效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部门间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 再好的决策与战略构想都只能落空。部门间合作机制要求企业的研发中心、生产部、营销部、财务部等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合作, 运用企业的统筹协调机制, 合理配置企业有限的自主创新资源 ( 人力、物力、财力等) , 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原动力。合理的职能部门间合作机制, 不仅能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 也能有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并在其形成过程中, 各部门间通过沟通交流分享经验、共享资源, 从而促进企业内外部知识在组织中流动、整合和应用, 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持续的保障力。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 吸收能力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静态概念, 而是由吸收能力驱动的动态能力演进过程。企业自主创新系统的知识配置能力决定着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组织获得知识的速度以及企业创新资源重复浪费的程度, 进而决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而吸收能力便是企业创新系统的知识配置能力。吸收能力是组织获得、消化、转化与应用知识, 从而创造出的一种组织的动态能力, 这四种能力代表了吸收能力的四个过程, 他们相互结合相互连接产生一种动态的组织能力 ( Zahra和George, 2002) 。张韬 ( 2009) 认为价值辨识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前提, 是吸收能力的重要内容。

本文综合归纳前人关于吸收能力内涵的研究结果, 将吸收能力分为五个维度, 见图1 所示的理论模型。

从图1 的理论模型可以看出, 吸收能力分为价值辨识、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整合、知识利用五个维度, 而且它们贯穿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在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 影响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进程。本文基于知识的视角, 结合吸收能力的五个构成维度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阐述吸收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

( 一) 初步阶段

企业初步形成实施自主创新活动的战略决策源自于外部环境的驱动, 使企业高层管理者获得了创新活动的机会感知。其中, 价值辨识对企业高管认知与决策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价值辨识是指企业对外部信息与知识的评估活动。并不是所有的外部信息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 企业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外部信息, 企业必须有针对性地把握重点知识, 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通过评估行为, 企业才能做出正确决策, 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企业高管通过价值辨识对外部环境的变动作出正确的认知与决策。知识获取过程是企业吸收能力的形成基础, 外部知识获取的深度与广度将改变组织内部的知识存量, 增加组织内部的知识积累。价值辨识和知识获取过程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构成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初步阶段。

( 二) 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具体阶段, 是企业利用部门间合作机制, 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消化、整合和利用的过程。从动态能力的角度看, 发展阶段可以看作是机会把握。

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后, 自身的知识存量增加, 组织对外部知识进行消化, 转化为自身知识, 组织内部的知识构成发生变化。知识整合可以将组织内的所有知识融会贯通, 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提炼知识的精髓, 为知识利用打牢基础。知识利用即企业将抽象隐形的知识形象化的过程, 通过将知识赋予某种商品或服务, 实现知识的价值。组织通过进行知识消化、知识整合和知识利用, 原有的组织惯例与操作常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磨合、相互配合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同时也能合理配置企业有限的自主创新资源, 稳定过度吸收能力的每个环节, 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 三) 成熟阶段

如果把初步阶段和发展阶段看作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阶段, 那么成熟阶段就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阶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与知识的不断更新, 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地补充完善才能最终走向成熟。吸收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 各环节既独立又相互补充。通过吸收能力各维度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的循环作用,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完善。

四、吸收能力的决定因素

本文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层面阐述企业吸收能力的决定要素, 具体见图2 所示的吸收能力本质结构。

( 一) 内部因素

1. 企业的先验知识

企业的先验知识是决定企业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的先验知识包括员工的基本技能、教育背景、知识的多样性和理解能力, 还包括影响该领域最新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知识 ( Cohen和Levinthal, 1990) 。企业的先验知识是企业已有知识的存量, 它代表了企业自身知识的构成维度和知识架构, 决定着企业自身的知识水平, 直接影响企业所能感知的外界知识的层次与结构以及吸收新知识的态度。因此, 企业的先验知识是企业感知获取外界知识的知识能力基础。

2. 企业的学习机制

企业的学习机制是决定企业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学习机制分为内部学习机制和外部学习机制。其中内部学习机制主要是指企业员工对组织内部知识接受并消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知识在组织中的扩散和融合以及员工对组织知识的接受程度。外部学习机制主要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通过感知外部知识进行组织的技术模仿、转移和引进。外部学习机制对学习组织人员专业知识的要求更严格, 不但要求高层管理者有敏锐的洞察力, 还要求相关技术人员有实现知识转移和引进的能力, 否则外部学习机制就无法得到有效运行。学习机制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吸收能力强弱, 因此是吸收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3.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开放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地鼓励组织员工学习和共享企业知识资源, 促进知识在企业各部门中流动的通畅性, 并与各部门的日常工作惯例较好地融合, 协调各部门, 鼓励跨部门、跨组织的团队合作, 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此外, 良好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积极开展技术经验与工作交流, 通过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 有效完善组织内部的知识结构, 提高组织员工之间的信任度和凝聚力, 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

( 二) 外部因素

1. 网络组织关系

企业所处的网络组织决定了企业的知识构成, 不同网络组织的企业往往具有不同的知识构成, 对外部知识的需求层次与吸收能力也不同。随着商业环境日益复杂, 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企业间的个体竞争模式逐渐被结盟企业间的网络组织模式所替代, 在新竞争环境下,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 就必须向网络组织中的其他企业学习, 以获得知识。而企业所处的网络组织关系直接决定企业获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因此直接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

2. 知识网络位置

知识网络是指由多条知识链构成的, 集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体系。企业感知的外部知识所处的网络位置决定了其来源渠道及属性。外部知识属性对企业获取、消化、整合和利用外部知识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处于知识网络中的知识链是知识与知识间的组合体, 更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来源, 处于任何知识链的外部信息都有可能影响企业的运营模式, 尤其是那些难以发现难以被模仿的隐形知识, 更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 企业只有确定知识网络位置, 才能更好地感知外部信息, 从而更好地发挥吸收能力。

五、基于吸收能力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现机制

( 一) 建立学习型组织

首先, 企业的全体成员要有一个共同愿景。具有凝聚力的共同愿景可以促使个性各异的企业员工朝着共同的愿景前进, 形成组织整体的前进力量, 这种力量远大于企业单个员工的力量之和。其次, 组织结构扁平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可以减少管理层次和下放权力, 这种权利的下放可以使员工获得充分授权, 拥有一定的自决权利, 这种权利使员工认识到自己要对产生的后果负责, 能有效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感和使命感, 使员工更有动力提升自我, 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最后, 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在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中, 企业员工能够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分享知识和交流经验, 不断获取知识并创造新知识, 增加企业内部的知识存量,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增加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应变能力,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二) 开展标杆学习活动

标杆学习是一个过程, 即实施一系列行动、步骤、功能或活动促进企业自身对典范的识别和引进, 以提高绩效。标杆学习要求企业学习典范企业的隐性知识, 从客观的角度来观察自身的工作或业务进行方式, 从而对自身的作业逻辑或工作方式进行改善, 并通过这种持续的改善不断提高自己强化自身竞争优势的过程。标杆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发挥自身吸收能力的过程。企业向典范学习改善自身过程的同时, 不断进行价值辨识、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整合和知识利用, 吸收能力的发挥促使企业标杆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同时也不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进程,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 三) 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

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 企业和学研机构掌握不同类别知识的程度存在差异, 企业掌握着相对较为丰富的市场知识和生产知识, 技术与理论知识较为缺乏, 而学研掌握着较为丰富的技术知识与理论知识。因此, 产学研合作创新能使企业与学研机构的知识实现优势互补, 丰富企业整体的知识结构与水平, 从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

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要求企业选择合适的学研合作伙伴, 合作双方要有优势知识互补性, 还要有优势知识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这样才能对对方知识有一定程度上的认知, 才会有意愿学习对方知识, 对对方的人员予以重视和合理的组织。此外, 还要营造良好的组织包容、认同、信任氛围, 使来自不同机构的人员间关系融洽。最后, 产学研组织间要营造积极的组织学习氛围, 促进合作创新参与人员间相互探讨、主动学习, 共同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价值。

六、结语

本文基于知识的视角, 对吸收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 分析发现吸收能力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企业吸收能力受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外部网络组织管理和知识网络位置影响。企业应在战略规划指导下, 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进行标杆学习和采取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 合理利用吸收能力有效整合利用内外部知识, 更好地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进程, 以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韬.基于吸收能力的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9 (3) .

[2]王国顺.企业理论:能力理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3]陈琦.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战略形成的一个理论框架[J].财务与金融, 2010 (4) :50-54.

[4]余陈金.外部知识获取、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2012.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篇11

摘要: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一国的科技水平高低和自主创新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而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和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又取决于其能否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和可观的经济利益,其中后者有赖于建立税收优惠援助制度和税收激励机制。我国政府应该改革现行税制,提高税收效率,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税收激励

0引言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一国的科技水平高低和自主创新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而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和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又取决于其能否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和可观的经济利益。其中,前者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科技投资风险机制等相关制度予以满足:而后者则有赖于建立税收优惠援助制度和税收激励机制。为此,我国应尽快改革现行税收政策,建立健全有助于鼓励和推动科技创新的税收法律体系,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改革增值税制

虽然我国已经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但经济危机背景下加大力度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已刻不容缓。应允许企业对引进高科技设备的增值税双倍或加倍抵扣;企业购入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应比照免税农产品的做法按实际支出的一定比例准予扣除进项税额;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技术受让费等与科技创新相关的间接费用,允许按产品的实际摊销数额,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据实扣除,不计增值税。

确定增值税扶持、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目标。制定适合国情的高科技发展计划,将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分重点鼓励与一般鼓励,分别对其实施不同的增值税政策予以扶持,同时考虑科技创新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运用开发的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或许这样做有违税收中性的原则,但税收中性并不是税收效率含义的全部。建议结合我国税制改革的整体方向,首先降低所有高科技产业增值税的税率,再进一步分析税收对科技产业内部不同项目和不同投资阶段的影响,制订更体现区别对待的地方税收政策。这样,尽管对国家税收收入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其影响是有限度的,因为经济决定财政,在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之后,能够对加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当然也可以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

改革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充分体现“税收公平”和“国民待遇”的立法原则。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中绝大多数属于小规模纳税人,即使是大规模企业,也是由小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由于小规模纳税人使用的发票不被客户所接受,因此,其业务发展深受限制。我国在鼓励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时,应逐步修正根据企业规模、经济成分等标准给予差别税收待遇等带有歧视性的法律规定,放宽高科技企业中关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限制,鼓励中小科技企业发展。

2完善企业所得税制

降低企业的增值税负担有助于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而减轻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则有助于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对高科技企业有税率优惠,但税收优惠基本体现在所得税后的鼓励,而对投入的鼓励体现不足。所以,应该在放宽减免税期限的同时,根据国家产业导向的要求,对需要重点扶持的产品,必须在成本列支、快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方面予以鼓励,其最终目的在于形成鼓励高科技投入的一种良性机制。关于企业所得税法可按照以下思路完善

2.1调整税前扣除项目的范围及标准,允许企业将用于技术开发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和改良的有关费用从总收入中一次性扣除,提高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可借鉴韩国的做法,对企业支付的技术及人才开发费,按纳税年度给予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减免;应允许把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的损失直接用于抵减其他投资的资本收益;企业类机构投资者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股权,在持满三年后可以抵扣其一定比例的应缴未缴税款。

2.2提高企业的职工教育基金提取比例,允许按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培训费金额在税前扣除:取消企业对教育事业捐赠的数量限制,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教育投入。

2.3建立健全有助于科技创新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制度,明确规定加速折旧方法的适用范围。对用于技术创新的先进设备,或专供自己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使用的设备与建筑,允许实行加速折旧,以加快设备更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4实行所得税投资抵免制度。我国可以对科技企业实行所得税投资抵免制度。在投资抵免的形式上,可以分别采取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免企业应纳所得税,该比例可以根据需要鼓励的程度不同,而采取高低不同的比例,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从设备购买年度起连续抵扣五年;另一种类型是再投资退税,即对用前期税后利润再投资的部分,按投资数量全部退税。在投资抵免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前抵和后抵两种方式,前者是抵免已经实现的利润,后者是抵免将要实现的利润,更能体现政府鼓励的导向,尤其是对政府鼓励的项目,建议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分别冲抵后三年或后五年将要实现的利润。

3改进个人所得税制

在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政策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免征额过低和扣除项目有限,同样的收入水平,我国的税负水平要高于欧、美国家税负一倍以上,因为我国税法中有关生计扣除、保险扣除等都没有考虑。何况国内的收入水平要大大低于欧美国家的水平,因此,在个人所得税政策上对科技人员实际上在起逆向的作用。为体现对科技创新的鼓励,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应进行相应调整。具体思路是:一是要根据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及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其具体标准的确定,可以依据各个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幅度;长期来讲,国务院应建立适时调整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长效机制。二是必须考虑相关费用的扣除,尤其是家庭生活费用、住房、保险等经常性费用的扣除,扩大科技人员个人所得税的税前费用扣除范围并适当提高扣除标准,允许个人按一定比例扣除再教育费用,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性,提高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三是对因为科技创新而获得的投资收益,要从“效率”出发,给予税收优惠。为此,应适当降低个人转让专利、非专利技术取得的所得的税率:降低科技人员的工资薪金所得税;取消对个人因提供高科技服务取得的劳务收入实行加成征收的规定。对特许权的转让收入,可以免征个人收入所得税,以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个人获得的科研奖金和科技发明的提成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个人进行科技创新的投资给予所得税抵免,个人投资于创业投资基金的股份,在持满两年后可以抵扣其应缴未缴个人所得税款的一定比例。

股权激励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探讨 篇12

当前,中国正处在传统增长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加速转型的严峻形势下。2016年1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改革方案,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就劳动力要素而言,应着力推进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的结构性替代过程,构建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机制,全面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就创新要素而言,要明确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优化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配置。在供给侧改革中创新要素无疑是一大核心,依靠创新挖掘新的增长点,创造新供给,释放经济增长新活力。而创新要素与劳动力要素之间又有着内在联系,因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是密切相关的。那么,如何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来促进自主创新?如何充分利用这两者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本文基于当前供给侧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和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调查分析,从股权激励角度,通过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构建人力资本价值与企业自主创新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实现供给侧改革中两大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文献综述

企业股权激励范围的研究,国内外已有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对于高管层股权激励的研究。Jensen、Murphy(1990)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考虑了CEO股权激励的必要性。王烨等人(2012)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分析,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越容易引发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弱化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张晨宇等人(2015)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其原有假设,提出管理层权力与利益趋同效应呈现背离趋势,管理层权力越大,越易引发其短视行为,对于企业绩效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二)对于核心骨干员工股权激励的研究。Alberto Petronl、Plerlulgl Colaclno(2008)通过376个研发工程师的问卷调查,系统地分析了目前在激励工程师的管理实践上的问题,并评价了这种激励机制对于工程满意度整体等级的相关贡献。刘晓蕾(2008)结合中国民营企业实际,将人力资本进一步划分经营性、专业性和一般性人力资本,并通过分析其需求特性,构建了一套多层次的人力资本激励模式。

(三)对于全员持股的研究。对于许多企业对所有员工实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这一事实,Paul、Scott(2004)进行了原因分析。通过对激励对象的横截面回归分析,否决了对广泛性股票期权计划的奖励性解释,并发现人才保留的解释和数据相一致。

对于股权激励与企业自主创新关系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种:(1)企业股权激励和创新投入的关系研究。Tien(2012)发现高科技公司在创新投入上存在惯性影响效应,并提供了关于CEO薪酬激励如何连续影响公司在研发投入上的行为趋势的证据。Wu Tu(2005)认为二者的联系是建立在闲置资源和公司绩效两个因素上的,他分析得出当闲置资源很丰富或公司绩效很高时,CEO股票期权在研发投入上的积极影响会更突出;(2)企业股权激励和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齐菲(2014)从创新产出角度构建股权激励影响模型,将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率和无形资产比率作为创新产出指标,评估股权激励对创新产出的效果。Guan Ma(2003)研究了决定企业产出水平的7个创新能力因素,并认为多种创新资产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是实现可持续的产出增长的重要路径。

以往对于股权激励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大多从管理层持股比例上切入,研究其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而从创新产出角度的考虑较为缺乏。

三、股权激励下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激励的范围不合理,激励人群与创新人群的范围尚不重合。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创新;一方面是技术创新。企业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应该要保证激励对象尽可能准确地覆盖更多的创新者。目前,国内大部分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激励对象集中在高管层,显然这样的激励范围忽略了对技术创新激励的考虑,本应受到激励的核心技术员工被忽视,不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突破;另一种是全员持股,这种激励全体员工的方式毫无疑问可以激励到所有的创新者,但也是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创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潜质,在企业中,对于年龄、学历、能力、职务、心理偏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有些员工是很难做出创新之举的,如果不加重点地进行全员激励,不仅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也使得整个激励制度看上去更像是一场触手可及的福利,而不是一种需要努力的激励。

(二)股权激励的力度不合理,缺乏区分度和相对化考虑。随着股权激励制度的完善,许多企业开始突破最初的狭义股权激励范围,对核心员工进行激励。但大多数企业对这部分员工都是笼统地加以激励,没有在核心员工中对激励对象进行进一步的区分。现实中大多是给出行权条件,员工达到后便可行权。核心员工之间缺乏显著的区分度,更像是一种平均化的激励。而员工的创新热情其实是不一样的,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当积极的员工做出不同的创新绩效却得不到区别的激励时,显然他的创新动力就会被阻碍,这就导致员工的创新潜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如果相对于总收入来说,普通员工的股权激励力度偏小,在普通员工的收入中股权激励所占的比重偏小,如果想要充分地实现股权激励让员工有企业主人的感觉的作用,员工得到的股权激励应该能在很大程度上去影响他的总收入,如果即便得到了股权激励,也只是起到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作用的话,员工就会很难有热情去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而这也就是现实的情况。

(三)股权激励的指标不合理,过于绝对且与创新关联度小。一方面目前最常用的股权激励指标是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它们更多地都是和企业的业绩去进行对接,但是当我们从希望股权激励能够促进创新的角度来考虑时,很少有股权激励制度的指标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状况,这就容易使得员工更注重于通过非创新的方法来达到股权激励的指标,也就起不到我们激励创新的目的;另一方面目前的指标过于绝对化,仅站在现在的角度,同公司过去的业绩进行对比,关注于自身的成长性,却缺乏与同行业的比较,事实上,目前很少有企业会把类似相较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百分比这样的指标纳入股权激励计划,这就导致我们股权激励的环境缺乏竞争性,这使得公司对于发展的认识局限于自身,不利于公司培养对于创新的急迫感以及对新技术的引进。

(四)激励方式单一,不符合员工的异质性风险偏好。现有的主流股权激励方式有两种: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从资金上来看,股票期权是一种看涨的期权,员工无需垫付资金;而对于限制性股票,员工在一开始就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等待解锁。从权利义务的角度来看,在行权期内,受股票期权激励的员工可以根据当时的股票市价选择行权或是不行权,也就是说员工基本不会发生亏损的状况,而对于限制性股票,员工承担了更大的义务,一旦股价跌破当初的授予价格,员工就会产生亏损。从激励的强度来看,一方面限制性股票虽然承担更大的风险,却也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因此比股票期权具备更强的激励效果。我们认为,对于普通员工层,尤其是在企业时间不长的员工,积蓄薄弱,难以承担限制性股票的先期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对公司的前景不明,让其承担义务风险更大的限制性股票可能会使其产生抗拒,削弱激励效果。而对于高管层,资金力量更强,能够负担起垫付资金,对企业的前景更加了解,且承担更大的义务享受更高的收益也符合其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要求。

四、通过股权激励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根据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我们分析了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发现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扩大激励范围,重视对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根据《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其中,产出能力是对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评价,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我们过去大多只狭义地理解股权激励,认为股权激励是一种职业经理人以一定形式获取公司部分股权的长期性激励制度,因而激励对象侧重于高管层,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关注较少。而通过周浩、徐海峰、李瑶等人对于CEO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研究,可以发现,对高管层的股权激励更多影响的是企业的创新投入。赵登峰、齐菲等人对于股权激励和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表明,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是企业创新产出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因而,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扩大现有的股权激励范围,将激励辐射到技术创新型人才上,通过股权激励,满足其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深层次需要,尽可能地规避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实现核心技术员工与企业的长期利益趋同。在留住企业创新资源的同时,也起到了吸引创新人才的作用,为企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二)引入创新型人才筛选机制,实现核心员工分层。在构建筛选机制时,我们借鉴了华为的员工分层实践。华为的员工可以分为三类:普通劳动者、一般奋斗者、有成效的奋斗者。对于不同类别的员工,华为给予不同程度的回报。与华为分类的衡量标准不同,我们的人才筛选机制根据创新能力的不同,将员工分为:一般劳动者、消极创新者、积极创新者。一般劳动者主要为普通生产线员工、外围员工,其创新能力低,因而不在股权激励的对象范围内,无需施以股权激励,只需定期给付适当的工资薪酬即可。消极创新者和积极创新者指那些处在对创新要求较高的岗位上的,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员工,二者的区别在于,消极创新者缺乏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的员工,属于被动创新者;而积极创新者拥有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意愿,属于主动创新者。由于这种差别,对二者的股权激励也应有所不同。但这种差别是相对的,即二者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划分,因而可以通过股权激励机制设计上的完善,来实现二者之间的转化。在消极创新者中,搭建一个“员工提升机制”,消极创新者可以通过综合考核提升至积极创新者;而积极创新者中也要引入“员工退出机制”,积极创新者若没有通过综合考核,将退化至消极创新者。

(三)构建多层次、复合式股权激励模式。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证明了限制性股票或股票期权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上都各自存在问题。那么,这两种激励模式是否存在运用上的针对性?徐宁、彭慧斌进行了二者的比较研究从企业基本特征、股权结构、治理结构、经营现金流方面对两种激励模式的适用倾向进行了探讨,但其主要站在企业层面的相对宏观视角探讨。基于此,我们引入了一种“复合式人才股权激励模式”,站在员工层面的相对微观视角探索两种模式的应用倾向性。

由于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在风险、激励力度、激励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我们对不同的创新者采取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对于消极创新者,采用股票期权模式;对于积极创新者,采用限制性股票模式。消极创新者相对积极创新者,其对企业发展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差,而股票期权的模式下,员工可以选择行权获益,也可以选择放弃行权,并不会有直接经济损失,适合风险规避者。同时,其激励力度较限制性股票也更小。由于股票期权定价一般较高,能获取的收益相对限制性股票较少,但这种模式能带来更好的激励效果,其给予了消极创新者较大的弹性增长空间,更能服务于“员工提升机制”———由于行权价格较高,基于理性人的假设,消极创新者会更加努力,以求提升股价,获取更多收益,更能刺激消极创新者向积极创新者的转化。并且,这种激励力度上的差异也体现出了积极创新者与消极创新者之间的区分度。

(四)提升员工对股权激励的认可度,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与价值的认同。我们一直在谈如何通过股权激励机制自身的完善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忽视了对股权激励机制最初选择上的考虑,即创新型人才是否有意愿参与企业股权激励机制,形成与企业未来发展的长期利益趋同。而这就需要从员工对企业价值的认可度上切入,企业文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领导者自身的意识选择和行为塑造,而这种理念如何传递给员工,如何使其真正理解并主动践行,则需要建立上下级之间的良好沟通机制,通过一定的沟通和反馈,向员工宣传企业文化理念和发展前景。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定期员工培训、大力推广模范榜样等方式,提升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认可度、树立共同价值观。当员工自愿主动地接纳企业文化时,其自然而然会有意愿通过股权激励机制建立其与企业更深入的联系,从而参与到企业进一步发展当中。

参考文献

[1]MC Jensen,KJ Mur phy.CEO Incentives—I t's Not How Much You Pay,But How&as t.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990.

[2]王烨,叶玲,盛明泉.管理层权力、机会主义动机与股权激励计划设计[J].会计研究,2012.

[3]张晨宇,韩永春,魏冰.管理权力、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

[4]Alber to Petronl,Pler lulgl Colaclno.Motivation strategies for knowledge worker s:evidences and chall enges.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I nnovat i on.2008.

[5]刘晓蕾.民营企业人力资本与激励机制研究——以苏州LZ公司为例[D].扬州大学,2007.6.

[6]P Oyer,S Schaefer.Why do some firms gves tock options to all employees:An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lter nativetheori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 cs.2004.

上一篇:运行优化技术下一篇:三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