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对企业的意义

2024-10-12

自主创新对企业的意义(共8篇)

自主创新对企业的意义 篇1

我国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意义

摘要: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可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中国经济转型期的今天,开展企业自主创新尤为重要,就此本文简要地阐述了我国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意义。

关键词:自主创新

意义

受制于人

可持续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的方式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不仅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而且降低了创新风险。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认为自主创新就是核心技术的创造问题,拥有核心技术就意味着实现了自主创新。实质上,自主创新是一个依靠谁来取得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技术的问题,也即是靠我们自己还是靠国外。为此,我国之强调“自主创新”,主要是突出了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我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二是具有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三是避免我国经济发展受制于人。以下我将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只有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才能避免我国经济发展受制于人。研究当前中国的企业技术结构体系,很清楚的可以看到一点,我国很多企业还是靠技术引进来维持企业技术的运作,这种模式虽然发展了经济但留下了很大的隐患(受制于人)。

现在经济全球化促使技术资源的全球配置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为我们 用国际技术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条件,我们要利用好这一机会,在更深层次 上引进技术,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扬弃“市场换技术战略”,推行“以竞争换技术战略”,着眼于互利双赢、竞争合作,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虽然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我国在关键技术上的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近年来,我国每年形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二是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足。目前,我国每花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是花元钱引进技术,花5到8元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三是在专利技术与国际标准上明显落后。据瑞士管理学院调查,每万人产出专利,中国为0。8件,日本为737件,德国为534件,超出中国50倍以上,韩国超过中国50倍,印度超出中国40倍。在国际标准方面中国为数不多,而欧盟拥有的技术标准达0多万个,德国的工业标准约有。5万种,日本994年就有884个工业标准和397个农产品标准。如此一来,我国企业在开展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往往核心技术为能掌握,市场却被占领了。国内的DVD与汽车行业的例子尤为显著。还有电脑系统的例子,不管我们用的是正版还是盗版,面对微软的黑屏计划,我们只能选择接受。用惯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国内电脑用户,可以体会到什么叫“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就是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无奈,这就是核心技术被别人垄断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结果——受制于人、而且只能接受。无数的事实证明了,企业没有自主创新的最终结果就是企业的发展强烈地依附别人,落得极为被动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并不能全球化,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想学习别人的核心技术常常是不可行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企业竞争力就失去了内涵和载体,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近年来,我们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失去很多自主发展的机会,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条件下,我们的竞争和发展只能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我们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企业自主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涉及的范围很广,既有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的持久带来企业的可持续,也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带来的国家资源的可持续。

企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企业的进步。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快,谁先采用新技术,谁就能在市场中领先,最先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新的关键的技术是靠自主创新获得的,企业如果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就有可能被国内外的竞争对手抢先。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产品的寿命周期会越来越短,企业如果不加快自主创新,就会无法及时满足消费需求。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高,消费需求发展规律决定着消费者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企业如果不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就会失去顾客和市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场逐步放开以后,企业的市场竞争不只是在国内,而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较量。企业如果不进行全面的自主创新,就难以降低成本,难以提高效率,难以优于竞争对手,就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对手打败。从这个意义来说,自主创新带给企业自身的是竞争力的持久,发展的可持续。

更大一点的范围,就说到了整个国家的资源利用问题。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短缺,土地、森林、水、石油、金属矿产等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都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使13亿以上的人口普遍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改变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增长的模式,走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在研究开发、产业化和商品化过程中,企业应建立“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密闭型循环模式,从而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消费等融为一体;同时,为保证生产出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不危害人体健康和易于被环境吸收或可再生的产品,对于某些在短时间内无法辨明生态作用的新型技术产品,在传统的技术创新链中,应加入技术预见和生态实验两个环节,形成构思——设计——技术预见———开发——生态实验——成果转化——技术扩散的良性循环。简单一点说,就是有了自主创新就能避免原料的贱卖,而是输出加工成品。国家的经济转型政策强调最多的也是这一点。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意义可以说是战略性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经济转型的今天我国企业应大力投入实现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红珠.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7,(1).[2]百度百科 技术引进 经济转型等

[3] 赵修卫教授 技术创新管理(本科)PPT

自主创新对企业的意义 篇2

市场是通过把社会资源有效合理的配置到各个产业和企业来实现其优越性的。市场环境的公平、统一、开放和有序竞争是创新的前提。而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需要公平的获取资源的机会和开放资源。一是因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可以使创新者成功的凭借其创新产品超越其竞争对手, 实现其创造价值的能力。二是因为竞争者是受到市场机制的导向引导, 通过学习创新、超越创新, 达到创新产品扩张和转移的目的。三是通过在市场机制内部的流通转移, 达到减少创新率的作用。四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 企业可以将压力转化在创新产品上, 并通过产品超越对手, 不断获得竞争优势。五是市场机制通过淘汰、甄选出一批真正在市场中得以生存的企业, 通过自主创新使企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完整的要素市场

只有健全完整的市场要素, 才能有效的开展创新活动。完整的市场要素包括, 金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交易市场、产业集群、中介服务等。健全的市场要素会形成一个有效的创新服务体系。而产业集群和完整的创新环境是企业创新能力水平的关键。曾有数据显示,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风险投资是其高科技产业可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企业在创新方面人才缺乏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培养企业家、奖励高科技人才, 通过引进具有国际水准、复合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另一方面, 加大改革力度, 使企业各级别员工具有满足本行业竞争需求的能力。所以, 教育是科技创新的根本, 教育普及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是其获取技术信息和技术服务的“中转站”。在进行技术交易的过程中, 产品主要是商品的专利技术和其他形式的研究开发成果。如果企业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查阅资料文献能把研究的时间缩短60%, 并且节省40%以上的科研经费。

三、政策的有力保障

政策的倾斜和调控是引导、调控市场和企业行为的有力武器。政府应该改变以往的组织创新活动, 通过宏观调控、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 以提供服务等方式扶持、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及有能力进行科研的机构自主创新研究。应充分利用政策调控的工具, 引导其创新的方向、速度和规模, 而不是进行干预。有研究数据表明, 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比政府投资的效果还要明显。政府采购往往都是数量巨大的产品订单, 对创新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政府采购的方式有预付定金、高于成本和进货价格进行收购等。在政府采购行为的过程中, 有着严格的采购标准, 而公平、公开、公正等因素是影响政府采购行为的有力保障。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予以扶持, 这是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持。目前, 很多国家都将科研经费计入产品成本, 并且免税, 对于新技术、新产品和某些高新产业和新能源及绿色能源等都实行免税或者减税, 并且对技术贸易在税收上给予优惠。而对于国家的支柱和重要产业, 政府会进行财政补贴, 虽然此种行为会成为国际上贸易冲突的原因之一, 但确是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做法。

四、明确清晰的法律制度

国家出台的有关创新等法律, 如专利法、著作权法、科技进步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科技成果转让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 对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都有着直接和意义深远的影响。通过法律条例约束并引导企业对创新产品的发展。韩立明, 赵新华 (2006) 曾指出, 有利于创新的产权制度和法律体系能够约束企业的运行方向和运行状态。汤明, 冯之浚 (2006) 指出, 政府应出台更为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并对发明人和单位进行奖励。

五、融洽的合作关系

不同的创新体之间的沟通合作, 有利于创新产业即创新产品的发展。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 都应该摒弃地域、集团之间的独立发展的小意识思维方式, 通过合作和联合, 加强创新体系的整体形成。企业应在面对多变的环境时, 积极的收集外部信息, 通过对信息的不断累积, 达到收集创新资料数据的目的。徐信艳 (2006) 通过以上海市技术创新为例指出, 鉴于上海市科技资源丰富和便于利用, 使得当地企业的技术创新采取了多种途径进行合作。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研团队的合作, 通过合作大大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并且释放和实现了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技术成果。近几年, 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势以形成, 大量的科技资源和技术成果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重组。在此同时, 我国企业有效的利用外部科技资源的能力也不断攀升, 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然后再创造已经成为国内企业吸收新知识的重要渠道。

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并且获得回报的核心因素。我国要保证经济持续发展, 需要转变经济形式和发展模式, 通过建立创新型社会, 使经济和科技水平不断的向着有利的方向进步。研究发现, 完善的市场机制体制、完整的要素市场、政策的有力保障、明确清晰的法律制度、融洽的合作关系是企业能否进行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雷宏振, 李垣, 廖貅武.知识资源的企业创新:市场与产业环境特征[J].商业研究, 2006 (9) .

自主创新对企业的意义 篇3

一、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第一,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只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了,才能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看,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已进人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相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我国的资源禀赋其实很弱。无论耕地资源、淡水资源,还是支撑经济增长的能源矿产资源都相当短缺。客观上不允许我们继续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只能依靠增强企业和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第二,企业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因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不只是一般理解的一个成果、一个发明,它是各种力量整合的系统,是企业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包括新的组织方式、新的管理体制来实现经济新的增长。企业技术创新最终是靠市场来检验的,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在于产生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转化。据统计,目前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让在500强企业间进行。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如通讯领域中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中的福特公司,航空领域中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和拜耳,机床领域中的西门子,计算机领域中的IBM、英特尔、微软等,都是自主技术创新的领军企业。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中,企业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第三,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又是支撑综合国力的基础力量。要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必须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大量产业核心技术和装备依赖从国外进口,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技术模仿阶段,不能自主地开发出引导市场需求,领先于同行业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重视程度不够,研究开发投入不足;重引进,轻消化吸收;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方面处于劣势。无论是专利申请,还是品牌建设等方面,我国都处于劣势。因此,增强企业和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第一,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我国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以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主持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条件。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与技术创新组织。

第二,制定和实行多种优惠政策,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加大需求引力。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政府采购是政府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制定合理的采购价格、采购数量、采购标准等,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我国各省区每年都有上百亿元规模的政府采购支出。这是一个庞大而稳定的市场,对于企业的任何一项自主创新活动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刺激。

第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增强企业敢为人先的创新主体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竞争的经济,企业必须具有着眼未来发展的远见、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胆识,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我们的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多个领域创出了品牌。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创新步子不大,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品结构调整面前。缺乏创新思维和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转变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人的发展观念是当务之急,必须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牢固树立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的意识,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

第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和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创新人才队伍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制,离不开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加强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和自主创新的生命力所在。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搭建开放的创新平台,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成事。培养和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创新人才队伍,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开发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予以重奖,营造了有利于科技进步和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第五,优化创新体制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体制机制是关键。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有效整合社会科技资源,推动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形成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管理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有效的组织和机制,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是必须理顺各种关系,营造激发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发挥创造精神的良好环境。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越是现代化,越是高技术,越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建设项目,越要加强科学管理。

第六,企业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积累和保护。知识产权是企业无形资产,是企业品牌的主要支撑点,它的有效开发和经营管理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创意、一项发明、一项专利。往往会使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的步伐,将技术成果以专利形式推向市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能力,已上升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主要特征。

自主创新对企业的意义 篇4

[关键词] 学习型企业文化 自主创新 驱动作用

一、引言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国科协“七大”上指出,要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更多知名企业和品牌;胡锦涛总书记又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对社会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作为国家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来说,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会形成企业特有的企业文化模式,而这种企业文化模式,对企业自主创新方式的选择、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学习型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组织的生态环境出现重大变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组织文化类型,这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态,通过营造弥漫于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来实施企业的变革和创新,达到企业更好适应环境变化的目的。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学习型组织文化是在当代全面的社会转型期兴起和发展起来的。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学习型文化”的定义,但他将塑造学习型组织的步骤概括为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根据共同愿景理论以及所谓的“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和价值观”等论述,国内学者对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内涵也作了多方面描述:企业的学习型文化是指企业中客观存在着的支持员工学习、合作和知识共享的软环境。学习型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是对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延伸和拓展,体现为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学习型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既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又重视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旨在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共同价值观,激励自我超越,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可见,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是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的企业文化,是强调开放、创新、应变的企业文化。

学习型企业文化依存于学习型企业组织,一般包含着个人学习、团队或团队学习、组织学习这三个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学习层次(如图1所示)。个人通过自学、借助技术的教导和观察,取得技能、洞察力、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团队内部完成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增长;组织通过在组织内部倡导并推动持续改善而获得智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1.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自适应的企业文化。一般地,学习型企业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的组织,具有自我调节反馈机制。由于这种组织的主体都是学习型的,不仅能够适应环境生存,而且还能够创造性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实现系统自主演化,所以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市场环境适应度高”的特征,其核心价值观就是激励企业的改革人才能够依据社会环境的发展来改革企业。这样,不仅公司的管理层能够密切关注公司内外环境的变化,能够承担改革的风险,而且每个人都是富有创造力的思想者。

2.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创建具有开放性。在学习型文化的环境中,员工们深刻认识到群体互动式的学习效率远远优于单个个体的学习效率,于是,在个人单向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双向学习。这样,学习的基本单位由个人变成团体,知识在整个企业里迅速有效地传播,并产生知识分享价值倍增效应,进而产生比仅在少数人手中能产生更强大的作用。而且,学习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员工个人之间以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即具有共同愿景)。同时,由于企业鼓励合作、提倡内部团结,员工们为了获取新的技能或技术,可以不断向周围同事学习、交流、沟通和对话,使得整个组织超越了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的层次,达到组织学习的层次。再者,学习型企业组织是一个流线型的、无边界的、扁平状的结构,能够最大程度促进组织内外的联系、信息流动、相互交融,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促进了组织学习。

3.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股强势的指导力量。学习型企业文化不是脱离于企业组织之外的东西,它来自企业组织的实践过程,所以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强势,首先是表现在它是实践的、行动的,在于它对企业组织修炼的指导;其次是在于它是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相协调的产物,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相同的目标“愿景”;其三是在于它消除了企业及员工个人学习的障

碍,也就扫平了实践学习型企业文化的障碍和阻力;最后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学习型企业的持久创造力。

三、学习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

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为导向,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开发,并使之商品化的过程。它包括市场机会捕捉与选择,发明的引入与研究开发,设计与试制,批量生产与销售等环节。从企业文化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则可以把技术创新分为技器物(产品)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以及价值观念的创新(更新)。我们所研究的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对主要技术的不断自主研制开发,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内部创新”、“模仿创新”等,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原始创新,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是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发挥作用的。企业中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和社交默契刺激了生产资源的交流和综合,因此,促进了技术创新(Tsai & Ghoshal,1998)。事实上,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受文化驱动的行为。企业的文化类型决定了它在创新选择中对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认定与把握。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整合学习理论、创新理论等观点,分析学习型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方式的影响(如图2所示)。

1.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推动功能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开放性,重视员工的创新和挑战性,激励员工持续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学习型文化氛围下,企业用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在环境变化来临之前就及早行动,通过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不断提高能力素质,来提高工作绩效。基于学习型文化的特征,员工们认为勇于挑战、承担风险、有创造力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会主动搜集最新信息,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与沟通,倾向于选择简捷方式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学习型企业文化所倡导的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对技术的不断自主研制开发,使它能够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使自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习型企业文化所确立的使命、战略、目标、愿景,是企业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自主创新的保障和推动力。

2.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学习型企业文化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用员工们真心拥护的共同愿景凝聚全体员工,使员工们全心奉献于共同愿景。这样,员工之间就会彼此坦诚沟通、真诚相待,大家手心相连,团结互助,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极强烈的向心力。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大家从整体上考虑问题,集体主义精神浓烈,员工们具有极高的归属感、认同感,而且每个员工都有权参与决策和管理,有利于员工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进而激发员工个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Monge,1998)。这时,企业每选择一个创新项目,所有的员工就会很快地凝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攻关,从而降低组织资源转化的成本和时间,提高组织资源柔性,减少创新失败的可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实现。

3.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培育功能对自主创新的驱动。组织学习和内部交流对组织的自主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组织的学习和交流可以直接地影响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

Kivimaki甚至认为组织内部交流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创新绩效。强调学习和交流的学习型企业文化为企业培育了一个平等的开放式环境,使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可以坦诚地沟通、相互学习、共享知识,从而有利于扩大已有资源适用范围。首先,组织学习交流的基本目的就是突破原有资源(能力)的限制,打破历史形成的组织惯性和惰性。其次,良好的企业内外部沟通,使企业与外部保持更近的距离,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及其他组织之间不断地进行知识交流,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与其他外界信息,很好地获取自主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有效地降低自主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考虑到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的重大影响,以及自主创新价值实现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企业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开发,倾向于各种自主创新方式的实施。

四、结语

学习型文化是以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激励团队学习为核心价值观,重视员工的创新和挑战性,激励员工持续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并通过制定作为学习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愿景,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提供组织结构和制度保障和推动力。从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功能上看,它是一种能不断激发企业创造力和自主创新行为发生的新型企业文化,在自主创新中对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认知与把握也与其他企业文化模式不同。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企业的文化模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自主创新,所以,要更好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使企业选择的文化模式与其自主创新方式相契合。参考文献:

[1]P.Senge: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Bantam Doubleday Deli.1990

[2]马庆喜王丽萍等:试论企业学习型文化的建设模式[J].商业研究.2007,(2):79~81

[3]宋俊超:浅析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建[J].前沿.2007,(1):227~228

[4]孙建华:浅议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J].甘肃农业.2007,(4):87~89

[5]王林雪:基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管理创新[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3,(2):26~31

[6]远德玉马世绕:企业技术创新概说[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

[7]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技术文化”的互动[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Tsai W., & Ghoshal S.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intrafirm net 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mal.1998,41(4):464~476

[9]Monge:Peter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in globalization[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utumn 1998,Vol 48 Issue 4, p142

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当今时代,品牌是企业和产品品质、信誉、文化的标志和结晶,是科技、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综合优势和价值的集中反映。提高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更多世界著名的品牌,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提高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的历史机遇,创造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出引领世界潮流的高新技术和著名品牌,提高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多自主创新品牌经济集聚之地,才能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合作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要想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升级也都要依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去实现。作为企业,应加大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加大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政府部门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为各类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

第二,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从体制机制入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必须妥善处理好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吸引外商投资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规划与调控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点引进专利技术、软件和必要的关键设备,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创新和提高。要加强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第三,要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今后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把技术政策纳入政策系统,协同配套地贯彻执行。例如,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工具,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自主创新。但是,它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要体现在各种配套政策和市场环境中,落实在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各个有关部门的工作中。还要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以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四,大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

自主创新对企业的意义 篇6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特别是通过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占有,把这种竞争以更加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竞争也更加激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早在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首先提出了以“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为特征的创新概念,关于创新的研究也就成为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对创新能形成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达成共识。自主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要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且努力打造自主品牌。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从工业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普遍经验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推动力;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国际化的大环境中,企业始终面临着竞争的压力,不搞创新,企业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及国家发展的意义十分关键,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结构调整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消除结构性短缺或过剩,二是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现阶段我国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即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并用高薪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此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而这种技术的获得,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近年来,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的问题日益突出,自主知识产权匮乏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障碍。根据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仅为5%左右。在占固定资产投资40%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

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企业成长的需求相比,以及与企业自身对技术创新的要求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当前,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始创新能力薄弱。我国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少,重大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核心技术缺乏,不少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目前,我国年专利申请数已位居世界第3位,但发明专利数只占世界第16位。在IT、通讯、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我国关键性的基本专利很少。在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方面,80%以上需要依赖进口。重大装备制造业中,70%的数控机床、76%的石油化工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100%的光纤制造装备为国外产品所占领。

(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我国比较注重单项技术的研发,忽视了对技术的集成创新,导致我国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普遍不强,重大的集成创新成果少。主要原因一是在一些重要的产业我国企业自己的专利少,不能交换专利,集成创新成本较高;二是集成创新对创新网络化和创新管理水平要求高,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这种软技术能力都比较薄弱。

(三)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程度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出仅相当于日本和韩国的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技术引进支出多年来一直远高于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支出,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长期在1:0.05-1:0.07左右。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以市场换技术”实施效果不佳,既丧失了大部分市场,又没有换来所需要的技术。

(四)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低。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看,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我国近几年来研发经费和研发转化资金的比例在1:1至1:1.5之间,远远低于1:10的国际标准水平。同时,由于缺乏掌握核心技术,我国企业高附加值产品很少,大量的生产企业利润极低,而跨国公司赚取了高额利润。

三、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并且保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认为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帮助企业获得公平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我国企业相对规模还比较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总体而言还比较弱。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对我国市场的长期占有,并保持垄断地位,采取各种手段打压我国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企业会面临巨大的困难,会严重削弱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也必然会影响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因此,国家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如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进口配额、反倾销支持本国企业发展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还需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

(二)努力培养企业的创新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和提升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创新文化孕育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新文化。企业应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和兼收并蓄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

(三)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要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要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若干区域创新中心。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必须全面地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并从区域的开放、产业的开放和企业的开放三方面着手。区域层面的开放带来了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产业层面的开放强化了了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企业层面的开放强化了企业间的合作,而合作的结果又促进了创新。

(五)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人才。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

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要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当然,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也不乏成功的典例,像海尔,联想这些国际知名企业,在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更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自主品牌的建立,因此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相信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企业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从而使我国在国际分工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自主创新对企业的意义 篇7

知识资源观和企业能力观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热点。单伟, 张庆普 (2008) 提出: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质就是知识向人工制品或服务的转化以及新知识的生成过程, 而知识整合是知识创造发生的内在核心机制, 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对知识资源和过程性知识的生产、占有和有效利用方面的竞争, 即知识整合能力的较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伴随不断的知识整合过程而逐步提高。然而, 在明确了两者的正向影响关系的前提下, 缺乏对两者影响路径与机制的深入研究。谢洪明等提出了整合效果这一中介变量, 但并未说明为什么引入这一变量, 以及它究竟是如何在知识整合能力和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传导作用的。本文即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进而得出知识整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路径的理论模型。

2 理论基础

2.1 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的创新理论发展是建立在国外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基础上的。熊彼得 (1939) 率先提出企业创新的源泉之一来自于对组织内部资源的重组;Leonard-Barton (1988) 提出应把技术创新看作一个知识和行动的整合过程。Garud和Praveen R.Nayyar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通过企业知识的积累、存储、维持和激活得以实现的, 技术创新行为的发生是不同知识面交叉的结果。Barton (1992) 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以及企业的价值观。王慧 (2007) 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术开发与转化的条件和力量。

关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 不同研究角度的理解有所差异, 但基本都强调了自主性、原创性、突破性和知识产权的拥有等特性。本文将其定义为:企业在既定的环境中, 充分发挥自主特性, 整合各种企业资源, 调动相关的企业能力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核心技术, 进而形成的一种合力。它包含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潜力和实际的创新产出能力。

2.2 知识整合及其能力要素

Grant (1996) 最先使用“Knowledge Integration”表示知识整合。后续研究中, 学者们从改善企业整体能力的角度将其扩展为:企业内部为强化企业文化、价值观以及为提升工作效率与改善系统运作而采取的一切协调活动。国内学者中, 顾新建等认为知识整合主要是对分散在企业员工头脑中的意会性知识和分散在不同协作单位间的知识进行整合。赵修卫从组织学习角度提出:知识整合是指在学习过程中, 知识的重构与综合。魏江, 王铜安借鉴Iansiti等人的研究, 提出知识整合是基于特定的外部市场环境, 为实现企业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 对不同来源、不同形态的知识进行甄选、转移、重构的一个动态循环过程。

知识整合影响因素, 也称知识整合要素, 是指能够在知识整合过程中发挥作用, 且对知识整合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企业内外部环境、结构、能力等。DE Bore等将知识整合能力要素归结为三个主要方面:系统化能力、协作能力和社会化能力。

2.3 知识整合效果

知识整合效果是企业知识整合能力发挥水平的最终表现。Grant提出知识整合效果主要取决于知识整合的范围、效率和弹性。整合的范围是指企业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可包容或吸纳不同专业知识的广度;整合效率是指知识整合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整合弹性反映了企业知识整合过程中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 深入研究知识整合的过程, 本文提出知识整合效果具有层次性的观点。即随着整合的深入, 企业的知识整合效果呈现出三个基本层次。 (如图1所示)

第一层次:初见成效。表现为企业对来自不同主体、不同渠道、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搜集、初步选择、分类、存储、共享、应用, 接受学习主体的反馈和小规模知识创新的阶段。此时, 企业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进行整合, 对大量的知识元和知识流进行加工, 形成企业的知识库。这一阶段, 主要发挥系统化能力对常识性知识进行整合, 在员工间形成共有知识, 制定企业的规范、制度和惯例。由于是处于初级整合水平, 企业之前若是缺乏知识积累和必要的社会资本, 整合范围将受到限制。企业迫切需要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 大量的搜集、筛选、显化、编码化等导致了高投入, 而创造的新知识可靠性、应用率、集成化低导致了低产出, 因此整合效率不高;缺乏前期整合经验, 此阶段的整合弹性也不强。整体的整合效果表现为知识存量的增加, 尤其是静态知识资源。

第二层次:成效优化。随着整合的深入, 企业在具有一定知识存量的基础上, 对已有知识进行评价、选择和重构, 对知识进行结构化调整, 着力提高知识的质量。除了静态知识资源的整合外, 更关注过程知识 (即动态知识) 的积累和应用。比起显性知识, 散存于员工个人和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更具价值。此时企业不只关注知识本身, 还将考虑整合的网络、人员、设施等因素;借助协作能力, 通过提升员工间的关系以挖掘、共享和创造有价值的隐性知识, 形成完备的知识资源。整合效果表现为整合范围逐步扩大, 围绕焦点业务领域对相关的环境专业化知识和技术专业化知识进行整合, 形成了专业化更强的核心知识体系, 满足了知识整合的知识要素。此时, 企业内知识质量提高, 知识人员素质上升, 整合经验增加将激发大量的知识创新活动, 以知识增量激活知识存量, 使得整合效率和弹性都得到提高。

第三层次:成效显化。企业将拥有的知识资源商业化、价值化与资产化, 形成知识资本。知识资本是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以任何形式存在的一切“活”知识, 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忠诚, 企业的组织文化、制度和运作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 都体现着知识资本。借助社会化能力, 在员工间建立共享的意识形态和相同的价值观, 使知识整合的环境要素得以满足。企业拥有知识资本, 对外表现为一种价值可观的知识优势, 是企业进行知识整合的最终目的。

3 研究假设和模型建立

综上所述, 本文提出:知识整合效果是整合能力的综合反映, 随整合效果层次的深入, 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生的影响也将逐步显化。因此, 本文以知识整合效果为中介变量, 建立理论模型 (如图2所示) 。

3.1 系统化能力对知识整合效果、自主创新潜力、自主创新产出能力的影响

鉴于目前知识产生的数量和革新速度, 知识整合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系统化能力反映了知识整合行为的程序化程度, 形成的标准化文档、共有知识资源和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整合的效率, 尤其体现出对显性知识的整合优势。Grant指出, 组织的某种活动越复杂、重复利用的地方越多, 就越依赖于系统能力以实现整合。通过系统化, 员工工作的规范度提高, 共有知识存量扩大, 员工本身的技能和知识面得以扩充, 增强了自主创新的潜力和创新产出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1 (H1) :企业的系统化能力对自主创新潜力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2 (H2) :企业的系统化能力对自主创新产出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3 (H3) :企业的系统化能力对知识整合效果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3.2 协作能力对整合效果、自主创新潜力和自主创新产出能力的影响

Kogut and Zander (1992) 强调:知识整合是结合现存以及发觉有潜力的知识的能力, 整合工具不仅靠知识库, 还需要依靠员工之间的沟通及良好的企业文化。

Smith and Zeithaml (1996) 提出:知识的整合必须依靠系统化工具、指导手册、人员沟通、组织间横向和纵向的连接, 才能发挥整合的效率。

Beckett-Camarata, et al. (1998) 认为, 密切的合作关系可以确保互动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即时性与准确性。员工间合作能力越强, 越能促进知识流通, 激发知识创新的活力。员工间的沟通越频繁、越深入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越好, 提高了员工自身技能水平, 也增强了产生新工艺或新产品的机会, 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潜力和创新产出能力。而打破沟通障碍, 实现部门间的协作, 更有利于知识的互补和创新。在良好的沟通、合作中, 组织更能发现问题并实施相应的调整, 如组织结构的调整、激励机制的合理化, 通过扫除员工的心理障碍, 提高自主创新潜力。综上, 提出假设:

假设4 (H4) :企业的协作能力对自主创新潜力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5 (H5) :企业的协作能力对自主创新产出能力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6 (H6) :企业的协作能力对知识整合效果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3.3 社会化能力对整合效果、自主创新潜力和自主创新产出能力的影响

社会化能力是从企业文化、组织氛围和精神动力等层面对知识整合产生影响的。企业文化通过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在鼓励创新和宽容创新失败的企业文化里, 既加强了正向的知识绩效激励, 又降低了创新失败的成本, 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将得到极大的激发。

Christopher J.Collins, Ken G.Smith (2006) 引入了组织社会氛围变量, 认为通过塑造信任、合作、乐于分享等组织氛围能够促进知识的整合与转化。员工对企业文化、价值和信念的认同感越强, 就越容易接受组织的相关制度与行为规范。在尊重知识和鼓励创新的组织氛围里, 员工的求知欲和共享意识得到加强, 成为整合的动力, 加强了自主创新的潜力。

社会化能力通过提升整合频率而影响知识整合效果, 伴随系统化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同步上升和优化过程, 推动自主创新产出的形成。综上, 提出假设:

假设7 (H7) :企业的社会化能力对自主创新潜力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8 (H8) :企业的社会化能力对自主创新产出能力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9 (H9) :企业的社会化能力对知识整合效果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3.4 整合效果对自主创新潜力和自主创新产出能力的影响

基于前文整合效果的层次性观点, 得出:企业整合效果所处的层次越高, 反映出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越强, 存在于企业中的知识的状态也越好。知识效能的提高使得对应的企业能力也增强了。由此, 提出假设:

假设10 (H10) :整合效果对自主创新潜力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11 (H11) :整合效果对自主创新产出能力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3.5 自主创新潜力对自主创新产出能力的影响

本文所提到的自主创新潜力主要包括人员素质、研发经费投入和参与、承担大型项目的经验。它们分别为企业的实际创新产出提供了智力支持和资金保障。

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资源是知识, 而人作为知识的载体, 是企业最具能动性的资源。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是指组织内是否拥有素质高、动机强、学习能力高和知识经验丰富的员工, 以便创造新知识。而丰富的大型项目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财富, 它的积累直接对创新产出能力产生正向影响。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2 (H12) :自主创新潜力对自主创新产出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 结论与不足

在先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 从三个方面全面解析知识整合能力, 详细阐述了知识整合效果如何在整合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间发挥中介作用。不足的是, 模型还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后续工作将集中在设计合理的问卷, 进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单伟, 张庆普.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整合机理与模式研究[J].预测, 2008, (1) .

[2]谢洪明, 吴溯, 王现彪.知识整合能力、效果与技术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8) .

[3]Garud R, Nayyar Pr R.Transformative capability:Continual structuring by intertemporal echnology transfer.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 (15) :365-395.

[4]王慧, 李印海,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11) .

[5]Yli-Renko H, Autio E, SapienzaH J.Social capit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based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 22:587-613.

[6]顾新建, 祁国宁.知识集成初探[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00, 6 (1) :8-13.

[7]赵修卫.组织学习与知识整合[J].科研管理, 2003, 24 (3) :52-57.

[8]魏江, 王铜安.知识整合的分析框架:评价、途径与要素[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9]Boer, M, Bosch, F.A.and Volberda, H.W.Manag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the emerging multimedia complex[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9, 36 (3) :379-398.

[10]Grant R.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 (4) :375-87.

自主创新对企业的意义 篇8

摘要:政府R&D资助会对企业自主创新产生引致作用和挤出作用,本文基于2004-2013年统计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发现:我国政府R&D资助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致作用大于挤出作用,总体上政府R&D资助有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因此应继续鼓励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助,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能动性,继续深化创新体制改革,明确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在创新体系中的职责和分工。

关键词:政府R&D资助;企业自主创新;引致作用;挤出作用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深入考察后我们发现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粗放的、不可持续的。随着改革事业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以及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再想以过去的方式发展经济,已变得不可取,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而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作用,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已有研究表明政府资助将对企业自主创新产生引致作用和挤出作用,而这两种作用在方向上是相反的。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检验这一论断,以期达到研究目的。

二、实证检验及分析

(一)模型框架

本文借鉴廖信林等(2013)的研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如式所示:

Yt=β0+β1Xt+β2Zt+αX2t+ut

(二)指标与数据描述

在模型中,具体指标含义如下:

(1)企业R&D投入资金,指的是企业用于研究开发和试验中的资金,本文选取中国大中型企业的数据为样本,即企业R&D投入主要是指大中型企业的R&D投入。

(2)政府R&D资助,本文主要分析政府对企业的直接R&D 资助对企业R&D 投入的影响,该项指标是用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 经费中来自政府的部分表示。

(3)政府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R&D 资助。本文在计量模型中放入该两个变量, 分别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R&D 经费中来自政府的部分表示。

(三)本文实证分析中所用到的数据来自2004-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模型中所涉及的所有名义变量均利用相应价格指数进行了调整,将名义量化为实际量,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四)模型估计与分析

根据假设,构建我国政府R&D资助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影响的模型,未消除异方差,本文将对原变量取对数后,构建的具体模型如下所示:

lnYt=β0+β1lnX1t+β2lnX2t+β3lnX3t+β4Zt+ut

其中,Yt表示第t年企业用于自主创新投入的资金,X1t表示第t年政府对企业的R&D资助,X2t表示政府第t年对科研机构的R&D资助,X3t表示政府第t年对高等院校的R&D资助,Zt代表X1t的平方,用来测度政府资助和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之间是否存在“倒U型”关系。模型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论:研究的结果表明,首先, 政府资助的引致作用要大于挤出效应。特别是政府对科研机构的资助效果最佳,其弹性系数为2.019145, 即政府对科研机构每资助1 单位, 将促使科研机构增加2.019145 单位的投入; 其次, 政府对企业的直接资助以及对高校的资助会产生挤出效应, 相应的弹性系数分别为- 0.557195 和- 0.281733, 即政府向企业每资助研发经费1 元, 企业将减少研发支出0.557195元; 政府向高校每资助研发经费1 元, 企业将减少研发支出0281733元;最后,由于政府对企业资助的平方项的系数为负,说明政府资助和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之前可能呈现“倒U型”关系。但是,上述自变量t值的相伴概率都比较高,说明检验未通过。考虑将X2、X3、Z剔除出方程,建立新的方程,如下所示:

lny = -0.437946013679 + 1.21647951417*lnX1

此时,自变量的相伴概率为0,通过检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政府R&D投入对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其弹性系数为1.2164795,即政府每投入1元,将诱导企业对R&D活动投资1.2164795元。

三、相关政策建议

首先,我国政府的R&D 资助是必要而且有效的,应继续鼓励政府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资助。与此同时,应该将政府R&D 资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充分发挥研发资助效率并防止研发资源的浪费。其次,要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最后,继续深化创新体制改革,明确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在创新体系中的职责和分工。(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白俊红,李瑞茜.政府R&D资助企业自主创新研究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13(9):32-37.

[2]解维敏,唐清泉,陆姗姗。政府R&D资助,企业R&D支出与自主创新[J],金融研究,2009(6):86-99.

[3]陈实,章文娟.中国R&D投入强度国际比较与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3(7):1022-1031.

[4]白俊红,李婧.政府R&D资助与企业自主创新[J],金融研究,2011(6):181-193.

[5]肖丁丁,朱桂龙,王静.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影响的再审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6):25-32.

[6]许治,何悦,王晗.政府R&D资助与企业R&D行为的影响因素[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67-75.

[7]王霞,顾琪虹.政府R&D资助对企业R&D投入的作用[J],技术经济,2014(4):1-7.

[8]梁彤缨,曾蕾.融资约束、政府财政资助与企业研发投入[J],价值工程,2014(9):116-118.

上一篇:装修个人年终总结下一篇:教师节慰问Word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