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与营销创新

2024-07-20

自主创新与营销创新(精选12篇)

自主创新与营销创新 篇1

一、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将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为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型企业自然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尽快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因此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然而,理论界关于自主创新的认识还存在诸多分歧。例如,有些学者将其定义为创新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的独立研究开发;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创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进一步,关于自主创新认识的分歧又导致了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认识的模糊。为了推动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企业实践,本文将对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型企业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二、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是一个多层多维的概念,本文只从企业层面考察自主创新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主要通过购买专利、引进成套设备等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由于需要向国外企业支付高额的技术使用费,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无法提高;由于缺乏技术标准制订的话语权,我国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十分不利。自主创新这一概念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显然,“自主”是对企业简单的技术引进行为的否定,是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强调。

本文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经济过程中的行为。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包括技术知识生产和技术知识应用两个基本阶段。一些关于创新的经典定义都强调技术、产品、工艺、制度等与经济生产过程的第一次成功结合,却并不关注它们的来源和主体。而自主创新则要求企业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这正是自主创新一般意义上的创新的不同,也正体现了自主创新的内涵。

由图1可见,如果企业既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也不参与技术知识的应用,自然也谈不上创新。如果企业只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而没有努力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去,这只是发明。如果企业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只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这就属于引进创新。只有企业既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又积极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时,才能称得上自主创新。

更进一步,根据企业在技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将自主创新分为两类:独立自主创新和合作自主创新。前者是指企业独自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后者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和其他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将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对立。本文认为,简单的对立二者并不可取。如果企业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他人的创新成果,那至多属于创新扩散的过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如果企业在他人的创新成果基础上积极改进,添加了自主开发的技术知识,那就可以归入自主创新的范畴。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者“二次创新”。这种自主创新也正是日本和韩国企业创新中的重要模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同样是自主创新的模式之一。

三、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

1.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企业本质上是使用资源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来创造财富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社会系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也有所不同。自主创新型企业就是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的企业。

现代企业的前身是手工作坊和工场。它们具有规模小、产量低等特点。随着蒸汽机的出现,企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和运输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现代企业由此诞生。不断提高产量是此时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将此类企业称为生产型企业。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仅通过简单的扩大产量已无法维持企业的发展。通过科学管理进行集约化的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成为19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管理型企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又对企业的财富创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集约向自主创新转变,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图2)。

这三种企业类型的演进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过程,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扬弃。也就是说,自主创新型企业并不是对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全盘否定。相反,自主创新型企业必须以这两种企业类型为基础。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足够的生产规模,也不能有效的管理内部的运营活动,其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自主创新。因此,基本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内涵。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的出现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很多企业的基本生产和管理能力还很欠缺。因此,建设自主创新型企业首先需要夯实基础,努力提升企业基本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不能好高骛远。

为了更加准确的区分自主创新型企业与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不同,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2.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1)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意识是企业对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体现了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以自主创新为财富创造方式”的价值认同,以及愿意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的强烈愿望。

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它们看来,自主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方法,是企业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基石。技术和设备可以引进,而自主创新永远无法引进,只能在企业“干中学”的过程中产生。不创新和依赖技术引进的企业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2)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

自主创新行为外在表现为企业为了实现创新的目的而开展的各类活动。对于企业而言,首要的创新行为是应用技术知识。这是创新与发明相区别的关键。但是,自主创新行为不仅强调企业自觉主动的应用技术知识,更强调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

自主创新型企业与运营管理型企业或生产型企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创新行为的持续性。完全没有从事过任何创新活动的企业只是少数。但大量的企业都只有少量的自主创新行为,仅推出过一两个创新产品。而在自主创新型企业中,自主创新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知道,自主创新是一场竞赛,不进则退。少量的创新虽然能给企业带来的暂时的利益,但它不能支持企业永远领先。只有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才能使自主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同时,自主创新是一个学习积累技术能力的过程,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积累技术能力的基本手段。

(3)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前者是企业自主研发并实现价值的能力,后者是有效的组织、协调、激励创新行为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

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来说,它们总是能够敏锐的发现市场机会,根据这些机会形成创意,并逐步将这些创意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从中获取价值。而且,这一过程可以在企业内部不断复制。尽管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总是存在,但自主创新型企业创新成功的概率要高于一般的企业。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4)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自主创新型企业最容易观测到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自主创新绩效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创造的财富和价值。它最终可以通过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衡量。而专利、技术方案等技术知识是自主创新的中间产品。它们虽然不能完全代替财务指标来衡量自主创新绩效,但也无疑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上述四个基本特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是基础。没有创新意识,也不会有持续积极的创新行为,更谈不上能力和成果。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自主创新意识的直接体现,是自主创新能力生成的根本过程,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绩效的必然环节。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决定自主创新绩效的根本因素。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

同时,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性还刻画了一个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路径。如果企业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其创新行为不断增多,创新能力越来越强,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会不断增加,又会进一步增强其创新意识。企业由此步入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轨道。反之,如果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活动随之减少,创新能力也会逐步退化,可以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越来越少,由此步入恶性的“锁定”阶段,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四、结语

走自主创新之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将技术知识应用于经济过程是自主创新的内涵所在。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根本。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培育自身的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基本途径。

摘要:准确认识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基本概念对于企业实践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研究,本文得出,自主创新是企业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将技术知识应用到经济过程中的行为,自主创新型企业则是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的财富创造方式的企业,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是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型企业,技术知识生产

参考文献

[1]刘凤朝: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83~92

[2]李海燕 侯书文: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 河北学刊,2007,27(6):196~199

[3]李具恒:自主创新新解:“概念硬核”视角的集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43~49

[4]C.Freeman.创新[C].见: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二卷).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923-926

[5]易余胤 盛昭瀚 肖条军:企业自主创新、模仿创新行为与市场结构的演化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5, 19(1): 14~18

自主创新与营销创新 篇2

企业自主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

作者:宋建云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4期

摘 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知识产权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源动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是对知识产权的深化与拓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企业随着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的步伐。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保护 法律保护

做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的企业,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企业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一、自主创新能力与自主知识产权

1.自主创新能力及其重要性

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出发,以自身力量为主体,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推动经济结构的创新,促使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能力。

1.1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

1.2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

1.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是企业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1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把自主创新作为关系企业兴衰的大事来抓。没有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企业自主创新就成为空谈。

2.2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前者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后者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

2.3机制的支撑和保障。要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机制,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以获取有利的智力支撑,加大自己核心技术的占有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探索市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4人才是企业的生命,企业要优化人才结构,爱护人才,留住人才,尽可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以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组织和智力保证。

3.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知识产权”也称“智力成果权”,是指人们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总称。自主知识产权是与使用他人知识产权相对应的概念,指产品生产者对产品中包含的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这其中主要是专利权,也包含部分的著作权和商标权。作为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产物,自主知识产权是对知识产权的深化与拓展。

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面临严峻挑战

1.国外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竞争中国市场,我国自主创新面临严峻挑战。

1.1跨国公司跑马圈地,大量申请中国专利,注册商标;

1.2中国产品卡在专利上,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而且国外专利保护维持时间长;

1.3大量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最终可能导致中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

1.4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致使许多自主知识产权不应有流失;

2.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大幅度增加

近年来的涉外专利纠纷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量越来越多。美国国际贸易委员已提出了针对中国的337条款调查,已经启动的111个调查中有42个涉及中国内地和香港;二是规模越来越大。国外企业或组织索要的专利费用和赔偿额越来越多,动辄数以亿计;三是范围越来越广。从打火机、拉链、书写笔等传统产业到生物制药、数码芯片等高科技产业,纠纷涉及的产业和部门越来越多。

3.我国企业向国外申请专利极少

事实表明,核心技术加知识产权等于高额利润。Intel公司拥有电脑核心CPU的设计制造技术,其税后利润为20%。微软公司掌握PC机的操作系统技术,税后利润为40%。我国国内年产百万台电脑的企业,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利润仅为2%。

4.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过少

有些企业在这方面成绩突出,值得学习。如深圳华为公司的研发人员就占到员工总数的46%,是国内申请发明专利最多的企业,累计申请国内专利数千件,国外专利400余件,申请国内外商标注册6600余件。上海振华港机集团年科研投入上亿元,拥有重大核心技术10项,申请专利113项,包括多项国外专利,产品行销全球各著名港口。山东省青岛市是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最好的城市之一,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等一批知名品牌企业。

三、做好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自主知识产权对于企业而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保护自主知识产权至关重要。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1.充分认识自主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进一步加强企业领导对自主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积极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3.企业是搞好自主知识产权工作的关键。要积极进行企业开发和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要花大力气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4.切实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就没有自主创新。

5.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要做到以人为本,重视与加强对科技人力资源及智力知识资本的法律保护,使自主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真正成为体现人本主义法律关怀的权利保障法和行为激励法。

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是为了更好地鼓励发明创造,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从事创新发明的个人和企业的投入得不到回报,将影响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企业拥有了核心技术,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四、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法制化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众多高新科技及其产业化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问题构成了法律科学面临的全新课题。因此,法律创设了知识产权制度。近年来,中国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从立法到加强执法,解决了法律保护问题,取得了

一定成绩,加强了打击盗版的力度。在知识经济法制的新框架体系中寻求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不仅要求企业正确认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作用及其与知识产权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要求企业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制度以及现代法治的精神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企业应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为民族科技产业的振兴开创出一片知识经济新天地,为创建自主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添砖加瓦,为中国未来知识经济法制新体系的培育奠定开拓、创新、求实、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自主创新与培养创新型人才 篇3

关键词:自主创新 创新型人才 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52-01

1 健全创新机制,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制度建设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起着基础性、导向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硕果累累,不是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和行政命令能催生出来的,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物。不同生存环境的大学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构建适应新科技创新模式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保障和激励创新。

2 完善教学体制,强化创新意识

高校肩负着科技创新的重任,高校既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排头兵,又是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创新必须肩负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一切工作时,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独特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对现成的结论和传统观点敢于提出大胆的质疑,对前人未揭示的事物,能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别出心裁。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创作中,指导教师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启发引导,对于合理而有价值的观点,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并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发现问题的关键,揭示出符合科学理论的结论。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就可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精神和能力。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3 优化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

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 篇4

2006年1月9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加强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创新型国家的全面建设与广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毋庸置疑, 通过自主创新而实现核心技术的提升、自主品牌的发展是中国企业立足世界的根本。然而, 随着人们对自主创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一些企业陷入了“自主创新=自己创新”的误区。在一些企业看来, 自主创新就是自力更生的代名词, 只用依靠自己力量实现的创新才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自己创新依靠自主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源动力, 这已成为目前许多国内企业的共识。然而, 在一些企业看来, 自主创新既然是“IndependentInnovation”, 那么就应该是自己创新, 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创新。也有人认为, 否认前人或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科技成果, 一切都依靠自己重新设计研制, 这才叫自主创新。在这些错误思想的指引下, 一些企业在创新之路上举步维艰。首先, 我国企业创新实力比较弱。以创新的典型产业通信制造业为例, 国外领先企业的研发费一般达数百亿元, 国内企业只有数十亿元;国外企业实行长远研发为主, 国内企业以当前产品研发为主;国外企业主导了全球技术标准的制定, 国内企业只能紧跟其后。第二, 我国企业创新的环境条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国内要素市场还不发达, 支持创新的资本市场不完善, 国内的基础研究和竞争前研究也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本来就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原始创新;二是开放式的集成创新;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再创新。原始创新当然是自主创新, 集成创新也是自主创新, 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自主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二战之后的日本、上个世纪末的韩国, 无不是在充分吸收国外高科技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日韩在许多领域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分别达1:5和1:8, 而2002年, 我国这一指标仅为1:0.08。通过借鉴、吸收、消化别人已有的先进技术, 为我所用, 可以使我们的创新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节约成本, 何乐而不为呢?现代企业创新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过程。由于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产周期的日益缩短, 使得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在其内部获得所有的全部知识与信息, 企业也难以将创新活动的完整价值链纳入到内部中来。为了创新, 企业不得不与其它的组织产生联系来获得发展资源, 这些组织可能是其它的公司, 也有可能是投资银行、政府部门、大学、科研机构等。通过企业的创新活动, 企业与这些组织形成了一个个网络, 影响着创新。开放式创新的本质就是创新要素的融合和集成。企业充分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 构建强大的企业创新网络, 从而整合创新资源、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企业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 不断地与外界交流资源、能量和信息;企业创新也是一个耗散过程, 只有企业获取外部的创新要素大于企业内部耗散的创新要素时, 企业才能不断创新, 不断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 自主创新并不等同于自己创新。中国所倡导的自主创新, 不是封闭起来以自我为中心的创新, 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 更多体现为开放式创新。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不同, 开放式的自主创新则需要企业融合外部思想、知识、技术、资源进行创新。开放式创新首先是企业内部不同的单元进行协同和共同创造, 其次是企业间的合作和伙伴间的合作。开放式创新进一步集中和分享研发资源及力量, 开展更多的公共部门及私营机构之间的合作, 探讨更多的分享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许可的形式, 开放式创新意味着更高的速度、更低的成本, 以及获得更长远的竞争力。借力外企研发本土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 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近年来, 在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推动下, 世界各主要行业的大型跨国公司加快了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的步伐, 其数量和规模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数据显示, 外资公司以各种形式在中国已经投资建立了近1000家研发机构, 累计投资已超过40亿美元。目前, 跨国公司正在不断提升中国研发中心在其全球研发战略体系中的层级, 一些跨国公司将部分核心技术开发与基础研究工作逐步转移至中国。如微软中国研究院、英特尔中国北京研究中心、通用电气中国上海技术研发中心、IBM北京研发中心等均在各自集团的研发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 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规模趋向大型化, SUN、松下、诺基亚、宝洁、爱立信、微软等世界大型跨国公司都在华设立了独资研发机构, 这些项目的单个投资都在数亿元以上。从区域和产业集中化的趋势来看,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科研力量比较集中的大城市, 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研发机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跨国公司通过研发中心直接在中国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不仅加大了向中国技术转让的规模、加快了向中国技术转让的速度, 而且把中国纳入其全球研发体系和网络, 大大提高了中国在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此同时, 中国也把这些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资源纳入了中国的创新体系。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跨国公司带来的互利共赢的机会。按照调查,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平均每个人的支出约为5万美金, 也就是跨国公司承担了20亿—3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 而国内企业的投入是1000亿人民币左右。换言之, 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投入已经占了中国企业研发投入的六分之一, 甚至到了五分之一。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技术装备、实验条件、人员素质普遍高于国内的研发中心。另外这些研发中心, 运行机制是按照国际企业的做法, 所以内耗比较少, 效率比较高。毫无疑问, 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这样一支强大的力量, 不能把它排除在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之外。在中国, 如果形成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局面将非常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创新”。例如, 把国家科研项目进行公开招标, 鼓励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进来投标、竞标, 有利于把我国有限的科技资源、资金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并减少腐败。成立于1993年的夏普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是最早落户常熟经济开发区的跨国公司之一。2006年1月, 为增强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 夏普决定在常熟成立总投资2千万元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主要从事数码复印机硬件、软件和耗材的研发。研发中心的75名员工中, 常熟本地人占90%以上, 他们得到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并吸收再创新的宝贵机会。研发中心运转两年来, 由常熟员工参与的新品研发也已取得成果。常熟夏普和日本夏普的开发人员共同完成了一个新机型的开发, 把每分钟27张纸的复印速度成功地提升到了每分钟31张纸的复印速度, 并把该机型向全世界推出。更为重要的是, 夏普常熟研发中心的成立, 也加速了本土配套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在外企的技术开发过程中, 一些本地零部件供应商不断地来提高制造业的工艺水平, 使中国企业可以在技术方面得到不断的进步。常熟市科技局相关人士认为, 常熟外资企业科研本土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并带动常熟产业档次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合作研发的联合创新革命性的科技进步,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 一方面使得技术创新周期缩短, 另一方面使得技术创新风险提高, 导致技术开发、产品制造的难度日益加大, 相关的研发费用高昂。许多单个企业已难以支持研发和产品开发庞大的资金投入。而同时, 公司间越来越模糊的界限促使了新创新模式的出现,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合作研发的方式进行联合创新, 以保证研发活动的快投、多投、快速产业化、提高竞争能力。在国外, 合作研发屡屡在联合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 Microelectronica和法国电子巨头汤姆逊半导体合并建立的STMicroelec-tronics公司是合作研发的成功典范之一。STMicroelectronics成立后, 又联合摩托罗拉和菲利浦建立了包含半导体工业研发和制造工艺的联合合作研发, 从而非常快速并且低成本地创建了下一代半导体技术和解决方案。该联合创新活动的核心是耗资14亿美元在法国建立的研发中心, 并共同致力于开发世界领先的纳米技术, 以应用于单芯片系统解决方案。后来, 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基地台湾半导体生产公司也加入这一联盟。四家合作企业的资源投入了下一代COMS生产技术的开发工作, 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将90纳米节点工艺发展到32纳米。这项技术将减小电路板的尺寸, 可以在更小的产品内融入更强大的功能, 从而保证这四家合作伙伴能够满足源源不断的客户需求。合作研发是创新中常用的企业间行为, 其目标是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合作研发在企业创新中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分担研发风险;可以实现研发资源互补, 通过资源融合共同完成创新;可以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 包括共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联盟成员间相互学习彼此特长两个方面;缩短研发周期, 通过产品先发获得市场先机, 合作研发集中产业力量加快了成员企业进入市场的速度。当然, 合作研发并不意味着企业将忽视自己的内部创新, 而是以一种迥然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创新。实际上, 合作研发战略网络的形成是对充满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环境的自然应对。企业可以建立和培养在合作伙伴网络内相互信任、分享知识的机制, 并因此创造商业价值。目前, 我国的许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 资本实力相对薄弱, 研发投入较少, 且不同单位又在重复开发,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因此, 通过跨企业、跨行业、跨国界的合作研发进行开放式创新, 充分利用本企业外的智力、人才、资金进行发展, 是一条十分可行的道路。2007年, 我国大唐电信集团与瑞典爱立信公司达成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的协议。据了解, 该联合研究中心将设在大唐电信集团, 重点研究“准4G”的LTE/TDD技术。LTE被视为一种准4G技术, 双方重点攻克的是在中国力主的TD技术基础上如何向4G演进。这关系到中国TD的国际征程、竞争力等重要问题。目前在电信领域, 作为制高点的标准之争已经转向4G, 对未来产业主导权的争夺已经开始。为了在联合创新上寻求更大突破, 双方还表示将在中国和瑞典政府发起的产学结合项目上积极寻求参与和合作。技术收购助推自主创新在开放式创新中, 通过国际兼并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是一条便捷的重要通道。现在国外一些企业有技术、有成果, 但是没有市场;相反的, 一些国内的企业有市场但是没技术, 合起来就可以双赢。国内一些企业通过到海外兼并濒临倒闭或非常困难的企业, 使原有的技术资源包括技术成果和技术开发人才全部为我所有, 产权归我, 通过兼并方式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联想集团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联想集团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核心关键技术, 大大缩短了自主开发带来的时间与风险。联想公司通过并购IBM成功地获得了世界最先进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技术, 获得了系统的架构设计能力以及软件、硬件研发技术, 优秀的项目管理能力。目前, 联想公司已经构建起一个以中国、美国、日本为支点的全球研发架构, 研发基地遍布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以及美国、日本横滨, 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了2000多人的高水平专业研发团队。通过整合全球创新要素, 联想集团一次次推动技术创新登上新高峰。2005年, 英国资深研发公司罗孚核心知识产权申请破产, 大量有开发经验的优秀研发人员面临流失。上汽抓住机会, 雇佣罗孚研发人员为上汽提供研发服务。这支具备完整的开发体系和流程的开发队伍的加入, 成为上汽及时获取国外最新汽车技术信息的窗口, 进一步使其成为快速吸纳人才和培训人才的战略高地。2004年10月, 沈阳机床集团在与国内外近10家竞争对手的竞标过程中, 一举成功全资收购了德国希斯公司全部净资产, 直接获得了与世界主流水平同步的重大型数控铣镗床、重大型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重大型数控立式车床等设计和制造核心技术, 将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世界强手企业的商标品牌和研发制造能力的所有权整体纳入沈阳机床集团的体系之中。并购后的德国希斯公司其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沈阳机床集团高端产品研发基地, 重、大型产品的制造基地, 国际市场营销服务基地。通过引入希斯专家到中国本土、派遣本土技术人员到希斯交流学习, 以及将希斯的部分产品转移到国内生产等策略, 沈阳机床集团顺利实现了高端技术的转移, 迅速占领了世界重大型镗铣设备的制高点。2007年, 沈阳机床经济规模突破100亿元, 数控机床产销量、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研究表明, 创新效率的高低与其组织形式显著相关。在不同企业之间、不同地域之间、不同行业之间都具有大量的创新资源, 包括技术设备、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因此, 如何将企业内外部、甚至是全球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进行开放式创新是企业实现快速成长的关键。华为虽然在国内看来已具备一定的研发规模, 但是与跨国公司相比, 其研发的投入力度仍有待提高。因此, 华为非常聪明地把创新视野投向了全球资源。华为不但在全球广建研究所, 而且各研究所各有目标, 分工合作。例如, 华为在印度的研究所, 800多人全都是印度籍。这是因为就通信业来说, 软件的作用尤为关键, 而印度的软件业在全球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通过在印度建厂, 便可以充分利用印度人的软件能力。此外, 华为在斯德哥尔摩建研究所, 是为了吸引爱立信的技术人员;在俄罗斯建研究所, 则是看中了其在算法、数学能力上的优势。就这样, 华为的研究成果建立在6个研究所的通力合作上, 有效实现了全球化下创新资源的整合与提升。近年来, 国内汽车自主品牌中坚力量的上汽集团走出了一条整合全球资源的集成创新之路。目前, 上汽整合全球资源, 已经形成了以中国本部技术中心为主导, 英国技术中心以及韩国双龙研发中心为“双翼”的全球联动的工程开发体系。在强大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保障下, 中英韩三地的研发机构不停进行着实时互动。这种独特的时间交替, 被比喻为“赛日模式”, 技术部门每天要运转17个小时, 好比在跟太阳赛跑。凭借这一强大的技术开发体系, 上汽“加速效应”开始显现。如果说荣威750的推出, 是上汽全球自主研发体系“小试牛刀”的话, 那上汽未来三至五年的规划, 将是该体系能量“井喷”的时代。按照计划, 2010年上汽集团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发动机40万辆的产业规模、60万辆自主品牌汽车、5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目标。利用20多年合资合作积累的人才优势、技术资源与管理经验的基础, 上汽集团有效集成国际国内各种优势资源, 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国际化的差异化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自主创新与营销创新 篇5

圆区三中 张建平

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含义

1、自主创新能力顾名思义就是依靠我们国家自身的力量(或基本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创新的能力,也即将创新资源(主要指知识等)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开拓新市场、新品牌的能力。

2.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把鼓励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

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①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②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③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④此外获得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参考答案:1.必要性:

人口众多、资源环境的瓶颈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面对国际竞争压力加大,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2.重要性: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国家安全。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参考答案:1.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2.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国家正确实施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政策体系。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

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5.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6.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说明企业为什么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答案:(1)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加速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步伐。能优化产品结构和出口结构,缓解贸易摩擦,实现互利共赢。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企业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答案:(1)企业:①面向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与应用推广,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②加快企业科研的体制创新,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良好管理体制环境。

运用政治学知识,说明如何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参考答案: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定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②国家要全面履行各项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健全法律法规,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方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多途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③全社会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④广大公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从哲学角度谈谈青年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参考答案:青年学生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这就需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超越;要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要正确对待灵感与顿悟;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文化创新;怎样文化创新

练习

1、材料

一、巴黎车展是与法兰克福、底特律车展齐名的并称为国际五大顶级车展。2005年巴黎车展的参展条件是参展车型的主要部件必须是自主研发的。我国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吉利公司一家。在车展中与众多厂家相比,其竞争力有待于大大提高。中国在巴黎车展上的“境遇”,使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材料

二、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这些国家大致分为三类:资源型(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依附型(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创新型(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问题(1)结合材料三、四,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运用政治学知识,说明如何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3)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参考答案:

(1)①人口众多、资源环境的瓶颈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②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维护我国经济安全,要求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④我国只有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才能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和实现经济结构战略调整。⑤只有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2)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定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②国家要全面履行各项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方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多途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③全社会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④广大公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①一分为二的观点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也应看到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要分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③要分析矛盾的主、次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经济发展中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不能因为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而否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2、材料一: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由于产能过剩,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又缺乏自主品牌支撑,许多产品只能低价销售。为此,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常常以此为借口对我国的纺织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引发了一系列的贸易摩擦。

材料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纺织品贸易纠纷的解决。一方面,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占到我国出口额的16%;另一方面,纺织业是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就业人口约1900万人,相关就业人口超过1亿。美国和欧盟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不合理设限,必然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造成大量失业人口。

材料三:要提高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必须增强我国纺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的出口结构,努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品牌的竞争力。

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增强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参考:(1)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纺织行业的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纺织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纺织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加速纺织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步伐。能优化产品结构和出口结构,缓解贸易摩擦,实现互利共赢。

3、背景: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辨题:自主创新就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否定一切现存的东西,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参考: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要求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

成长。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创新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也离不开必要的外部条件。

③创新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过时的东西,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此说,创新“否定一切现存的东西”是不准确的。

4、材料一中国和发达国家科技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对比

材料二;我国实行“863”计划以来,该计划用于民用投资越15亿元,民用六个领域获得国内外专利20000项,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亿元,间接经济效益20000亿元。在生物工程、通讯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国际技术竞争重点热点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

材料三:在我国,一些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加强了技术创新和改造,不仅提高了企业技术水平,还培养了自己科研队伍,提升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而一些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得一时发展,但由于缺少创新,往往陷入落后的境地,日趋衰败。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大力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有何经济政治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内外因关系分析如何推动科技创新。

参考:(1)材料一表明,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表现在:科技投入低、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差。材料二表明,由于国家重视,我国在高科技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就,带动了国民经济素质和效益提高,增强了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2)①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国家安全。

(3)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推动科技创新,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主要立足于自身力量,同时,也要做好技术引进工作,引进技术要把重点放在消化吸收和创新上。

5、材料: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给中国企业造成的最尴尬的局面是:产品长期处在世界产业链低端。低端意味着单位产品盈利能力低下。单位产品盈利有限,只能靠无限扩大产能维持,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如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却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高档机电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所得利润才能换回一架空客

A380飞机。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参考:①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②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改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局面。把握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③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④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请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政府在促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中应发挥的作用。

参考:①履行经济职能,统筹规划,制定扶持政策,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②履行文化职能,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促进科技事业发展。③发展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表1: 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情况

表3:我国R&D经费及企业消化吸收投入与世界比较

注:R&D经费指用于科学技术的研发费用。高水平的R&D经费投入是一个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1)表1说明了什么现象和问题?它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表

2、表3说明了什么现象和问题?与表1所反映的问题有何内在联系?

(3)结合材料,说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表1所反映的问题。

参考:(1)表1反映了2004我国年我国能源消费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重和增长速度高于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比重和增长速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这说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这种状况不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表2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多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0多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出20多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则差距更大,说明我国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比发达国家低30多个百

分点,说明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低。表3反映了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 GDP 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我们在引进的过程当中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投入严重不足。这种状况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我国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

(3)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我国能自主生产电脑“龙芯”一号芯片后,美国芯片制造商AMD的“Athlon”芯片买给中国的价格变化表

90%以上都是国外专利;我们的数控机床70%以上都是国外专利;我们的汽车90%都是合资企业或者是国外品牌。

材料三: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2005年10月8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事关国家全局的政治谋略。

(1)对比材料一、二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2)结合经济常识和材料,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自主创新问题?

(3)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1)解题思路有:主要体现: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创立品牌。在对外经济关系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①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②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③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④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是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⑤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教学民主与自主创新 篇6

一、巧妙导入新课,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巧妙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意地为学生创设表现和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学习中去,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所以教师上课时要巧导引思,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激励他们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全班同学积极举手,于是我让一名学生说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并让他举一个例子,教师作肯定和表扬,这时学生兴趣正浓,我及时投影出示三道整数的应用题,让他们去解答。正迎合他们这时求知欲望。

(1)每筒500克奶粉,3筒一共有多少克?

(2)3筒一共有1500克奶粉,每筒有多少克?

(3)每筒500克,1500克奶粉有几筒?

学生很快地说出算式和得数,这时我适时点拨,如果把“克”换成“千克”你们会列式吗?学生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弱,还是积极地讨论,比较左右两组式子有什么异同点,最后在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悟出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原来与整数除法一样。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师还没有教,学生就能在教师的点拨下主动探索答案,学得轻松愉快,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添了他们敢于创新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新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讲授新课时,老师不要急于先讲,要从学生掌握好的旧知识基础入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要让学生置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沿着一定的阶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例如,我在教学“6的加减法”时,我首先直观演示。让学生列算式,让学生能积极探索新课的学习内容,每个学生在正确列式的学习中,增添了学习的自信心。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操作讲算理,直观演示后,让学生摆学具,用小棒摆2+4。用三角形摆1+5,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摆的,说出不同的算式,接着让学生试着说算理,然后同桌说,前后互相说,小组交流说,下位找最好的同学说,充分发挥学生知识的互补作用,使学习气氛浓烈。最后教师作评价点拨,让学生自己说学习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胆探索得到老师一次一次的应许后,更激发了他们大胆创新的兴趣和动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练习在每一节课中也是处于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反映本节课学习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不断深化和锤炼,所以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要富有层次性,由浅入深,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知识,寻求正确答案的状态,这样才能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到实处,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连除应用题”后,对学生作了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尔后,我设计了这一个题目:两辆卡车3次共运2400千克白菜,平均每辆每次运多少千克白菜?让学生比一比,谁聪明,学生的兴趣盎然,谁也不甘落后.唯恐失去表现的机会,踊跃说出了几种解法:

2400÷3÷2=400(千克)运用刚学过的知识

2400÷2÷3=400(千克)按连除应用题的步骤计算

3×2=6(次)2400÷6=400(千克)充分运用知识之间

2400÷(3×2)=400(千克)的数量关系

2×3=6(辆)2400÷6=400(千克)发挥创造性思维

2400÷(2×3)=400(千克)达到了创新的程度。

所以说在设计练习时,要善于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知和灵活运用已知积极地探索,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创新的精神。

四、组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心等特点,培养他们动手、动口、动脑,亲自动手操作,所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灌进去的知识要牢一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坚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时候,我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个圆锥。还做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再做一个与圆锥不等底或者不等高的圆链,然后把班级分成四组,让学生动手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圆柱中,让他们比较发现,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里三次就可以装满,但倒入不等底或者不等高圆柱里没有规律可循,然后小组交流意见,最后学生不难说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这样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了知识,归纳出体积公式,其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真正培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与营销创新 篇7

1.1 自主创新涵义

我国不少学者对自主创新进行了研究, 但到目前为止, 学术界对自主创新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柳卸林 (1993) 认为自主创新就是指“创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1]。傅家骥 (1998) 认为,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2]。杨晓西, 罗礼卿 (2002) 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我的资源, 通过研究、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克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自主创新是一种先动行为, 可以是根本性的变革, 也可以是渐进的改变, 是一种对领先企业较为适用的方式[3]。曾硝, 邓家褆 (2004) 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不是对外有技术被动依赖与购买, 而是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达到技术目标[4]。黄懿 (2006) 认为, 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并完成的创新活动[5]。孙爱英, 等 (2006) 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对主要技术的不断自主研制开发, 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6]。

综合学者们对自主创新的定义, 可以概括为:一是创新是靠自身力量完成的;二是创新成果有一定的突破性。并全自主创新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企业层面的自主创新, 即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从事研究开发并取得创新成果;二是国家层次的自主创新, 即不依赖于他国的技术输入、技术转让、技术转移, 独立自主地从事创新并取得创新成果[7]。

1.2 模仿创新涵义

所谓模仿创新, 指创新主体通过向率先创新者学习创新的思路、经验和行为, 购买或破译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 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 根据市场特点和趋势加以深入开发的创新行为。模仿创新可以充分地利用率先创新者技术溢出效应, 减少创新投入和创新风险, 但它要求模仿创新者拥有极强的技术消化能力、技术完善能力和变通能力、很好的企业生产组织能力和销售能力[8]。因此, 如果模仿者本身不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力量, 只有模仿行为, 而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完善与提升, 就不一定是模仿创新。如果是同一技术在市场上重复出现, 通过技术间谍、技术出售、转让、反求工程等方式获得, 那么这种技术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就不是模仿创新, 而是简单模仿。模仿创新实质是在原来技术的基础上的学习、改进、完善、创造, 成为率先创新者类似或更高层次的技术, 甚至可能替代原来的技术, 而不是同一种或同一水平的技术再现。

1.3 二者的区别

从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涵义来看, 二者差别在于创新是不是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取得的。正因为如此, 一个国家主要用何种创新战略取决该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应充分吸收“先发”国家与地区的先进技术, 主要采取模仿创新战略, 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但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后, 应该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

2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创新性辨析

2.1 自主创新也有模仿的成分

因为任何一项创新成果, 不可能是真正从零开始研究而获得的。一项创新成果的的取得也必须依赖于前人所积累的知识、技术之上, 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2 模仿创新也有创新的成份, 并非完全模仿

模仿创新不是仿制, 而包含有自主创新的成分。模仿创新并非简单的模仿, 简单模仿不是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以模仿为基础, 经过对目标的学习, 理解, 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改进、完善、创造、提高。因此, 从模仿到模仿创新, 有质的飞跃。模仿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创新, 只不过这种创新是在模仿的基础之上, 受率先者的启发完成的二次创新。它有可能成为率先创新者类似或更高层次的技术, 甚至可能替代原来的技术。因此模仿创新也是一种创新行为。

2.3 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都能获得知识产权

自主创新并不一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模仿创新并非就不能取得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模式就其本意来讲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特别是对核心技术的突破是靠自己的力量。但是自主创新未必一定能产生自主知识产权, 模仿创新也并不一定不能产生知识产权。陈昌柏 (1999) 认为, 模仿创新也有可能产生自主知识产权, 最为典型的是日本, 事实上日本正是通过模仿创新而提高了技术水准成为世界经济强国[9]。彭纪生, 刘春林也 (2003) 也认为, 在知识产权保护框架中, 模仿创新的法律空间很大, 并可在多方面形成新的知识产权[10]。与基于“原创”的知识产权或者是从属关系或者是交叉关系, 也可能受“原创”的启发而产生独立型的知识产权。相对容易的模仿创新是对“原创”在多方面不同层次的改进与完善, 但是模仿创新的市场价值往往非常大, 时常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后来居上。

因此, 从是否有创新行为的角度来看,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都存在创新行为, 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 而是统一的。

3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阶段性辨析

技术创新战略包括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就前两者来说, 一个国家、企业采用哪种创新战略取决该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3.1 模仿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 前期准备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企业而言, 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的阶段性非常明显。发展中国家由于和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能力上有很大的差距, 开展自主创新的能力资源与优势不足, 因而模仿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缩小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一条捷径。如果模仿创新战略实施得成功, 则可以加速国家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形成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经济条件, 甚至在某些技术上可以超过发达国家。当然发展中国家不能一直模仿创新, 这样会造成对国外技术的过渡依赖。如果没有技术源, 就没有模仿创新。因此, 待条件成熟后, 可以由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战略。

对企业而言, 道理是一样的, 技术落后, 条件不具备的企业, 可以先开展模仿创新, 待企业技术水平提高, 自主创新条件具备的情况后再过渡到自主创新。因此,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企业来说, 模仿创新是向自主创新过渡的必经阶段。企业只有在模仿创新的过程中, 逐步培养出一支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 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实力, 并在模仿创新中不断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 最终才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比如日本和韩国, 开始都是采用模仿创新战略, 取得成功后, 再过渡到目前的自主创新战略。

3.2 以自主创新为主, 但也需要模仿创新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是不是就只自主创新, 而不需要模仿创新呢?

其实不然, 第一, 发达国家和发达企业也都经历了一个模仿创新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达到发达水平的。比如, 发达的美国也曾是靠对欧洲先进技术模仿创新而发展成发达国家的。第二, 发达国家由于技术条件好, 研究人员雄厚, 开展自主创新实力强大, 当然可以以自主创新为主, 这可以使发达国家在国际上有不可超越的领先优势。但是各发达国家有不同的技术优势, 他们在不同的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 有不同的技术优势。因而互相间可以取长补短, 进行模仿创新。比如美国和欧共体国家, 虽然都是发达国家, 自主创新能力很强。但是在美国与欧共体国家之间, 也存在模仿创新行为。

发达的企业也一样, 基本都曾经历了一个模仿创新过程, 在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情况下, 模仿创新依然不可忽视。比如硅谷中的高科技企业, 在自主创新的同时, 也相互模仿借鉴。硅谷中无形的技术扩散、学习、理解、默会, 使整个硅谷中创新有一种引爆效应。这种互相模仿创新行为提高了硅谷中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

因此发达国家和发达企业的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也有阶段性特征, 只不过他们已经过渡到自主创新的阶段而已。

3.3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应保持合理的结构

既然模仿创新要过渡到自主创新, 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基础上, 还需要模仿创新, 那么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易余胤、盛昭瀚、肖条军 (2005) 认为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 市场将演化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其中有一定比例的企业自主创新, 其余的企业模仿创新[11]。当然, 多大比例的企业自主创新才不至于造成过度投资、浪费资源, 同时又能保证新技术的不断出现, 这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例如创新的风险大小、创新成本以及模仿成本高低等等进行分析。若创新成本过高, 以至于市场上很少或没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投资, 则政府部门应当采取适当的调控手段如补贴创新成本等。同样, 若模仿成本过高, 以致市场中创新投资过度, 则政府部门应当采取补贴模仿成本等措施进行调控, 使得部分企业退出创新市场, 使市场结构合理化。因此, 不管一个国家、企业处于何种阶段条件下, 都不可能单纯地只采取自主创新或模仿创新, 而是以自主创新或模仿创新中的某一种为主, 同时还辅以另外一种创新方式, 两者相融, 并根据实际情况, 保持一定的合理比例。

4 结语及启示

综上所述, 尽管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涵义有所差异。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并不是互相对立的, 而是统一的, 相融的。模仿创新也有创新的成份, 自主创新可获得知识产权, 模仿创新也可以获得知识产权。一个国家或企业在坚持以自主创新 (模仿创新) 为主的同时, 也应该合理地实施另一种创新方式, 两者应该统一。

进入21世纪后,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及受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的制约, 为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知识产权, 我国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我国的技术创新战略也由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战略。然而, 我们在提出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同时, 不能简单地否定模仿创新, 抛弃模仿创新。对于某些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技术必须走自主创新的路子, 而其他普通技术方面仍应走模仿创新的路子。为此, 在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的同时, 我们还要加强技术引进工作, 加强本土企业与在华跨国公司业务合作关系, 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 以利于本土企业的模仿创新。同时还要加强企业制度建设, 积累人力资本, 提高企业模仿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3]杨晓西, 罗礼卿.21世纪技术创新的模式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11) .

[4]曾硝, 邓家褆.认为产品创新的意义、机制及战略[J].航空制造技术, 2004 (2) .

[5]黄懿.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利弊分析及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4) .

[6]孙爱英, 李垣, 任峰.企业文化与组合创新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06 (2) .

[7]吴高潮.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8]张丽梅.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16.

[9]陈昌柏.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10]彭纪生, 刘春林.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 2003 (6) .

自主创新与营销创新 篇8

创新是一个西方经济学名词, 而“自主创新 (Independent Innovation) ”则是我国特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1999年9月18日, 江泽民在《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同时, 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 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外国关键技术, 把自主创新与必要引进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才真正认识到,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制约。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缘由是, 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上, 过度依赖模仿创新。因此, 一定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新路子。

(一) 自主创新的概念

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自主创新表征一国的创新特征, 指一国不依赖外部的技术引进, 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 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自主创新”在某些情况下又被用来和技术引进相对, 指要摆脱技术引进方式下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驱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因此它还应包括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能力, 自觉革新科技创新组织体制的能力, 领导科技创新的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能力, 以及有效吸纳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国家 (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依靠自身 (或主要依靠自身) 的力量实现科技突破, 进而支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 并能对全球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本领和能量。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产业的创新能力, 而产业的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所以, 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与建设, 应遵循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产业为主线、以国家 (区域) 为原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运用, 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培育自有品牌, 从而掌握或影响价值分配过程的基本素质。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 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 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因而, 自主创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引进、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 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个层面上创新能力此消彼涨的演化过程。

由图1-1我们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的过程特征。

坚持自主创新, 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 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 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融合汇聚,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应当从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二) 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就是要增加原始创新能力, 加强集成创新能力, 提高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能力。作为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互相作用, 互相促进。

1、原始创新

(1) 原始创新的概念。

原始创新意味在研究开发方面, 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做出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 从而推出创新成果, 是人们创新活动形成的创新价值链的源头。它与一般性创新的根本区别在于, 原始性创新必须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大突破, 起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 原始性创新的内涵。

原始性创新是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或首次做出重大发现。原始性创新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是突破性的, 其结果是推动常规学科的“范式”变革, 或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领域、或开创新的学科。这样的创新大致集中在四个领域: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高技术领域内的根本性创新;重大工程项目的自主设计与完成;管理领域内重大变革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新成就。

(3) 原始性创新的特征。

基础科学是原始性创新的源泉, 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认识的总和, 基础科学问题主要来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基础研究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超前性, 基础研究的价值往往难以在短时期内为人们所认识, 但每一项重大突破, 都将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对今后高技术产业的形成,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厚积薄发, 基础科学的进展具有不可预测性, 需要经过长时期研究积累后才能取得重大成果。

2、集成创新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单项技术的突破, 而且更多地表现为技术群的整体突进和相关技术的集成, 集成创新己成为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形式, 推进自主创新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和趋势。

集成创新是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 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 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 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这个定义突出了集成创新的自主创新性, 即集成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一样都是创新行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过程, 都具有创新行为主体的主动意识和行动。

3、引进、吸收再创新

要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模仿创新, 即反向工程 (reverse engineering) , 在对外来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自主创新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应当从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4、自主创新的特征

(1) 技术突破的内生性。

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 是国家或企业依靠自身力量, 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 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持点, 也是自主创新战略与其他创新战略的本质区别。需要指出的是, 要完成一项技术创新, 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有关键性核心技术, 也有辅助件外围技术, 复杂的创新更是如此。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独立研究开发其中的所有技术, 只要企业或研究机构独立开发了其中的关键性核心技术, 打通了创新中最困难的技术环节, 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 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自己进行, 也可委托其他企业和组织进行, 或通过技术购买解决。

(2) 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

率先性虽然不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点, 但却是自主创新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同一市场中, 非率先性的自主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自主创新企业必须将技术上的率先性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才可望获得成功。技术上的率先性必然要求和带动市场开发方面的率先性。技术开发的成果只有尽快商品化, 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因此, 自主创新企业还应将市场领先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 以防止跟随者抢占市场和技术开发的成果。

(3) 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

知识相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 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创新的每一个环节, 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自主创新不仅技术突破是内生的, 且创新的后续过程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的。在自主创新过程中, 除了一些辅助性工作或配件通过委托加工或转包生产让其他企业承包外, 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作及主要过程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

(三) 自主创新运行过程

1、基于研究与发展的自主创新过程

不同类型的自主创新有不同的模式, 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原始创新过程模式的基本形态如下:

研究 (基础/应用研究) →试验发展→生产工程 (设计与工艺) →试制试销→批量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

这是一种自主开发的技术创新模式, 主要用于全新创新、重大的突破型技术创新。它需要有很大的资源投入, 较大的研究与发展资金和研究与发展力量投入。运用这种模式, 必须有较雄厚的技术力量, 特别是研究与发展的力量, 并具有较多的技术积累。

2、基于技术集成的自主创新过程

“集成创新”中的“集成”, 是与知识创新全过程匹配的“集成”, 同时也是通过体制创新使参与知识创新的各要素能集合为一个利益主体的“集成”, 本质上是创新要素的交叉和融合。集成首先是对不同创新要素的主体的集成, 通过集成平台, 提供一种组织方式以及环境安排, 包括硬件环境, 也包括软件环境。集成创新平台的形成了组织的核心能力, 包括系统整合能力和在某一领域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

集成创新从技术应用的市场需求出发, 形成产品概念, 以开放的产品建构来选择和整合各种技术, 开发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如图1-2所示)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就是主动根据本土市场需求结构的特点来定义产品的性能特性, 摆脱对外国产品设计和技术方案的盲从, 选择相应的技术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集成创新通过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 可以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3、基于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过程

引进、吸收再创新过程反映了一个反向的技术能力积累过程。它遵循这样一个进化过程:掌握运行技术——掌握生产技术和原理——掌握设计技术——掌握设计原理 (形成自主研究与发展能力) ——开发改进型产品和工艺。联系我国的实际, 突破传统购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封闭式线性观点和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束缚, 关注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动态性, 根据自身能力及引进技术所处的阶段和水平, 适时地进行功态的技术引进, 并加强与自主研究与发展的结合。

以引进消化为基础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 适用于技术力量尤其是研究发展力量不足、可用于研究与发展的资金不足的情况。可在有限资金和技术力量条件下尽快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在较短期限内通过引进消化与吸收, 积累技术能力、提高研究与发展水平, 以便在不久的将来, 迎头赶上发挥后发优势。一般来说, 发展中国家大多采取这种二次创新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表1-1表示了引进、吸收再创新动态模式的特点, 在模仿阶段、消化吸收阶段和改进创新阶段各有不同。

二、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与自主创新体系的联系

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 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建立和加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 (lnnovational System of S&T) , 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

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同参与下, 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及机构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科技创新的网络系统, 是国家 (地区) 创新体系的重要内涵。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 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 任何一个部分的薄弱都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如果把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大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则是一个子系统。而要解决当前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主要是科技经济脱节、科技产出落后和对外技术依赖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已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创新体系的研究是将系统理论与创新理论相结合, 研究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创新问题, 通过创新求得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和快速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自主创新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一) 国家创新体系

1、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国家创新体系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 由一个国家的社会机构组成的网络, 可分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所有这些环节都围绕着国家目标进行, 其目的都是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创新过程中, 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都是以企业为核心的。适合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 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需要。而理论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正确理解, 实践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准确把握, 是建设和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前提。

2、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国家创新体系其中, 知识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企业;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 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 各有侧重, 相互交叉, 互相支持, 构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如表1-2所示。从国家创新体系组成与功能的关系看, 技术创新体系的功能只涉及技术创新和知识的应用。

3、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

国家创新体系强调研究开发成果的生产、扩散和使用各个环节有机结合, 强调系统的有效性和最终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因此, 它应具有以下特性:

(1) 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 这是检验创新体系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

(2) 国家创新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产业的全球化和企业的生产、研究以及其他活动的国际化, 意味着知识流动愈加国际化。国家创新体系要更加开放。人员及其所掌握的知识的流动是创新体系中的一种十分关键的流动。

(3)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系统各组成部门间必须保持协调发展和相互匹配。因此, 创新是各种行为者与机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企业。

(4)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必须根据本国的发展特点以及实际的发展阶段, 不断调整有关创新的政策、措施。因此, 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决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和系统。

(二) 区域创新体系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理论产生以后, 一些学者探讨了一定地理空间内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问题。应当说, 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原则上也大致适用于区域创新体系。

1、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

区域创新体系为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 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和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将比国家创新体系呈现更多的特色制度安排、更强的产业、技术专业化, 且企业的创新性也更明显。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创新制约因素, 如不同的价值观念、制度框架、消费习惯、产业等因素, 造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同, 这些因素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核, 也是地区经济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

(1) 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作为一种地域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能够从地区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从而有效地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 提高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系统, 包容较多的创新要素和主体, 能形成较完整的创新体, 从而为长链创新 (即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成果商品化应用) 打下了基础, 也为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

(3)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体系内各创新主体的互动, 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 形成连锁反应机制, 加快创新扩散, 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 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簇群创新, 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3、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

(1) 区域性特征。

区域性是区域创新资源的基本特征之一, 由于受区域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与水平的制约,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要素各具特色, 其创新活动必然在起点、内容和实现的路径上有所不同, 而由于创新能力的差异, 也导致不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有很大差异。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其形成、建设与运行必须立足于区域的基本经济与社会条件, 与区域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目标相适应, 并为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服务。

(2) 动态性特征。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各创新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状态下的, 而其中的创新资源要素如人力、知识、信息等也在不断的更新中,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建设与运行, 其本质即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

(3) 系统性特征。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 具有开放式系统的一般性特征。任何一个区域创新体系中, 都存在着企业、科研机构与政府等系统要素。同时,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联系, 其组织规则与联系形式构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区域创新体系总是在一定的制度、法律、政策、市场、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国际环境等环境变量的约束下运行的, 客观环境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甚至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和支配性的影响。同时,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也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 促使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三) 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界定

既然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是复杂的社会过程, 那么,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显然既包涵了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般涵义, 又有着超越于一般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的独特涵义, 而这种独特涵义主要来自“自主”二字, 即应包括“谁是自主的主体?”、“如何自主?”和“自主程度?”三方面的涵义。首先, 关于“谁是自主的主体?”的理解。自主的主体应该特别指定为中国公民 (自然人) 或内资企业, 即从资本结构看, 在原始资本的构成中, 外资不占主导地位的法人或法人单位。其次, 关于“如何自主?”理解。所谓“如何自主?”包括两方面, 即一方面, 包括自主主体主导的创新活动并由此而产生的创新成果, 另一方面, 包括自主主体投资购买的其他国家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的创新成果, 并能不受相关创新成果原权利人的影响, 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最后, 关于“自主程度?”的理解。“自主程度?”问题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创新成果主要依靠自身实力获取还是依赖国外供应。国际比较研究表明,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科学技术特别是本国科学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 如下表所示。在一国处于工业化前阶段时, 其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不足1%, 一般处于技术引进、仿制为主的阶段;在一国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时, 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往往超过2% (且不超过) , 此时则进入以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为主的阶段;而在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或工业化后阶段时, 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超过2%, 此时, 一般进入以创新技术为主的阶段。2006年, 重庆市主城九区人均GDP达到3156美元, 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 因而创新技术阶段以创造技术为主, 自主创新进入原始创新为主的阶段。

此外, 当今世界的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式正逐步向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方式转变, 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方式下的创新方式也更加丰富, 即不仅包括对模块核心技术的改变而引起的突变性创新, 而且包括通过对模块组合方式的改变所引发的结构性创新。这给后进国家带来了无限机遇。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大国, 就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可能方式, 从多个不同来源, 将不同技术集成, 最终形成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创新产品”的方式进行集成创新。因此, 自主创新的程度应涵盖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创新。

因而, 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从自主创新角度进行的测度, 是从国家创新体系延伸出来的概念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 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 进行创新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的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就是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基础上, 构建政府、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 充分互动的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

三、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结构及功能

界定了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 进而推进重庆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必须明确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和运行机制,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创新主体在重庆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一)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

自主创新包括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类创新方式, 因而,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是三个层面上的动态体系, 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创新能力提高的此消彼涨的演化过程, 从目前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居多, 原始创新很少阶段, 发展到原始创新居多的阶段, 就是重庆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历程。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是协调互动的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涉及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各级政府, 是多主体、多目标、多层次的体系功能建构。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 产学研互动, 建立起政府、市场及其他创新主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各种创新力量和资源紧密相关、相互促进, 激励创新的政策系统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要素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包括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和科技基础平台共享体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框架如表2-2所示。

1、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型开发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依托, 以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创新相结合, 重点推进技术创新。企业是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 包括的含义是企业是先进科技成果的主要应用者, 自主创新的主要投入者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吸纳者, 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知识产权的主要拥有者, 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引领者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开拓者。

2、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体系研究型高校、部分重点院所为依托, 以知识发现和技术原创为目的, 以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为形式, 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知识基础, 为国家高新自主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创新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知识创新体系要以人为本, 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创新人才作用的新机制, 进一步创造有利于自由探索、潜心研究、百家争鸣、提携新秀、宽松和谐的科学创新的优良环境和人才辈出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配合、集成创新的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的创新体系以军队科研机构, 军工企业为依托, 通过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基础有机结合, 实现军民高新技术双向顺畅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4、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以各类营利和非营利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机构为载体, 通过传播、推广新技术、新知识, 沟通官产学研之间的联系,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形成完善的、社会化的中介服务网络, 使各创新主体紧密联系, 形成创新合力。创新服务主体要打破部门所有的壁垒, 减少重复建设, 建立科技基础平台和公共信息、公共数据的共享共用制度, 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

政策法规体系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完善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确立新时期重庆市科技发展基本方略的法律地位, 推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的法律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完善产业技术政策,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完善创新激励政策, 包括税收扶持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等。此外, 还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增强区域竞争实力。

(三)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功能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配置创新资源, 协调创新活动。具体地讲,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具有创新资源 (包括人力、财力、信息资源等) 的配置功能、创新制度与政策体系建设功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和创新活动的执行功能。

1、创新活动的执行。

以企业为主体, 从事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采取由政府出面组织重大创新计划和项目、组织产学研合作、推广创新成果、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种形式, 促进创新活动。

2、创新资源配置。

科技自主创新主要是在自主创新的立项、技术路线和技术内容的确定以及成果所有所用方面的自主, 只要创新主体能够为我所用和对我有为即可。重庆市人口众多, 城乡、区县、行业的差别较大而且会长期存在。这些既对科技自主创新提出了挑战, 也是进行科技自主创新的机遇, 为发挥比较优势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提供了机会。

3、创新政策与制度建设。

自主创新体系应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具体的工作包括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和公众的利益、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等。

4、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自主创新体系应能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创新活动必需而不可能由企业自行解决的基本条件, 包括科技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情报信息基础设施等。

四、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定位

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 关键是要结合重庆市的创新实际,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在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过程中, 政府主要做好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其相互协调;企业主要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形成完善的技术引进、创新与转移机制;大学及科研院所主要发挥自身资源、技术、人才、科研、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及科技创新服务。这样, 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自主创新体系就会形成, 就能为重庆市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 促进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才能使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企业将在自主创新中扮演先锋和主体角色, 是整个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

1、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含义

自主创新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创新, 科学创新相对于R&D中的基础研究, 一般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进行;而自主的技术创新, 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创新技术, 一般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研发。

企业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 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 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企业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独立研究开发企业的所有技术, 只要企业独立开发了主业的关键核心技术, 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 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由自己进行, 也可与其他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委托开发, 或者通过技术购买解决。对于复杂的高技术产品或者技术集成度高的产品, 某些关键性技术也可以在企业主导下采取合作创新或引进创新方式进行。

2、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在创新目的上, 技术创新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获得创新收益, 侧重于从短期甚至是即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自主创新不仅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市场上取得率先者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为了培育和形成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侧重于从长期可持续性创新出发, 统筹谋划企业的长期、中期、短期的技术创新活动。

在创新条件上,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 属于哪种行业, 企业素质如何, 都可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企业自主创新对企业自身的条件要求较高, 它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而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所开展的科学决策和创新活动。

在创新规模上,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较少, 与外部合作的面较窄;而企业自主创新是高投入的活动, 除了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企业内部研发完成外, 自主创新企业还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开展大量的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活动。

在创新内容上, 企业技术创新既可以进行单纯的技术创新, 也可以实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创新;而企业自主创新一般必须系统性地开展综合创新活动, 即使在某个阶段是单纯的技术创新, 但其目标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不同, 自主创新是为了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因而, 企业自主创新比一般的技术创新相比更具复杂性、风险性、规模性、综合性和长期性, 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过程中, 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而民营科技企业应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3、国有大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

国有大型企业 (集团) 在区域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形成有益于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 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 重点建设一批重庆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 通过各种形式的企业创新战略联盟, 实现行业技术链中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 使处于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能分享创新收益, 中小企业通过参与大企业专业分工与协作生产, 获得大企业的技术扩散和转移, 形成企业间利益共享机制。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 形成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

4、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力军作用

目前, 重庆市民营企业在汽摩、医药、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特别是重点民营科技企业对于重庆市民营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加, 民营科技力量正在成为重庆市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在以重点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重庆市民营科技企业在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技计划的引导和支持之下, 开展“产学研”结合等技术创新活动,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知识创新主体

1、知识创新主体的含义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知识创新应以重庆市各研究型高等院校以及在渝的各中央、地方及军事科研院所为主体进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并将其研究中所获得的新现象、新规律、新原理扩散与传播到技术创新中去, 从而启发并产生新产品、新工艺、新产品。

2、自主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主体的定位

在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中, 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以下三重定位。

首先, 为重庆市重点产业所需的知识与技术提供基础性研究平台, 重视产学研合作。以重庆市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 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 重点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积极吸收企业都社会力量的参与, 作到产学研的密切结合。

其次, 发挥现有优势, 升级产业化水平。目前, 重庆市在军工、通讯设备、生物制药、仪表制造业等领域具有先进的国内外水平, 又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和拔尖人才, 具备原始性创新的基础。在具有优势的研究领域, 应进一步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和吸收企业等社会资金的参与, 加大原始创新力度, 并为提高其产业化水平而进行相应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另外, 创新教育体制, 培养自主创新人才。重庆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知识创新主体在自主创新体系中还承担教育和培训的职能, 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等创新人力资源所必须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培训。通过创新教育体制, 向本地劳动力市场提供充裕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及能够满足重庆市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并通过本地产生的人才集聚效应, 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力资源来渝聚集, 促进重庆市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完善, 从而推动区域内外的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与组合创新。

(三) 政府——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发动者和关键的投资者

政府作为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既是自主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 也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1、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一方面贯彻国家的宏观指导政策, 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促进自主创新的战略和计划, 设计与执行有关区域发展的各种机制。政府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转换职能的过程中, 主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 进行自主创新体系的制度的设计并监督其运行, 从而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 作为自主创新体系间的沟通与协调者, 包括公共部门内部的协调, 产业界与政府间的协调, 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的协调, 以及军民结合中的协调等。另外, 政府还需要通过法律法规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如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增强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2、自主创新体系的发起者和重要的投资者

正如前所述, 以国家长远战略利益为导向的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自身短期市场利益为导向的自发技术创新相比, 具有复杂性、综合性、风险性、规模性等特点, 因而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往往需要政府参与, 成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发起者和投资者。

作为发起者, 政府填补企业和研究机构等进行自主创新的被动性与无意识性, 推动建立有利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如将自主创新战略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等。

作为投资者, 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 或通过重大工程带动集成创新, 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等直接或间接方式投资, 这是政府部门在自主创新中最主要、最普遍的职能, 也是科学技术实现创新和发展最直接、最有力的推动。

(四) 创新服务机构——创新活动服务主体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各种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 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服务机构。自主创新服务组织是自主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与定位如下:

首先, 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规范市场行为,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服务创新主体的主要职能是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指导行业发展, 调节成员之间商务、贸易关系, 协调生产与销售的关系, 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 协调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贸易活动等。而市场行为的监督机构则主要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 反对和防止欺诈, 调解市场纠纷,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其次, 发挥市场对科技要素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服务创新主体既是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中介, 也是各类科技资源之间的市场中介, 因此, 它按照市场机制, 实现科技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并通过提供综合服务, 发挥纽带、桥梁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 实现产业化, 具有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另外, 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知识的供应者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是服务创新主体的基本功能。服务创新主体科研提供服务的方式有软、硬两种形式, 软性服务有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策划服务、营销服务等, 硬性服务主要指专业化的技术服务, 如提供中间试验、产品设计、性能检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服务机构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 尤其是在扶植中小企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主创新与营销创新 篇9

1.1涵义辨析

企业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从而研究出新的产品、供给新的服务、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过程。企业模仿创新便是经过模仿而开展的创新活动, 指创新主体通过向先进企业学习创新的思路、经验、核心技术, 根据公司特点加以深入开发的创新行为。模仿创新实质是在别的企业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改进、完善、创造更高层次的技术, 而不是简单的同一水平的技术复制。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本质上都是一种创新模式, 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是否取决于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创新。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并不是相互对立的, 而是相互关联的, 自主创新包含有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也是一种创新, 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1]。

1.2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关系

从上面分析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涵义我们可以看到, 它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 两者的创新方式不同而巳, 都能产生自主知识产权, 它们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1.2.1自主创新是以模仿创新为基础。在企业技术处于落后阶段时, 先进行模仿创新, 当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 并具有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时, 过渡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前期准备, 企业在模仿创新过程中, 逐渐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 培养好创新人才, 最终过渡到自主创新。例如, 在东方和西方国家许多企业, 先使用模仿创新取得了成功, 然后过渡到目前自主创新。

1.2.2模仿创新以自主创新为发展目标。模仿创新以自主创新为方向, 最终要过渡到自主创新。任何一个企业的创新, 一般不会从零开始创新, 可以依靠积累的知识和技术, 先进行简单的模仿, 然后进行复杂的模仿。模仿创新可大大节约成本, 缩短创新时间, 提高效率。模仿创新是一种创新行为, 它以自主创新目标。

2民营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

中国的经济已进入“新常态”,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要求企业要大力创新。在这种大好的环境下研究民营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很具时代意义, 因此建议民营企业从如下几个方面去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创新模式。

2.1技术落后的民营企业以模仿创新为主

落后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上比先进企业存在有很大的差距, 开展自主创新的能力资源与优势也不足。企业只有选择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节约了新技术开发的早期投入和新产品开发的风险投入, 投资少、见效快、规避企业研发的大量投入与风险, 同时能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 增强模仿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模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 在模仿创新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加自主创新的比例, 并最终过渡到自主创新。比如韩国和日本的大部分企业, 开始都是采用模仿创新, 取得成功后, 再过渡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可以加速企业的技术进步, 但企业不能一直模仿创新, 待条件成熟后, 可以由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

2.2技术先进中小民营企业以自主创新为主, 模仿创新为辅

先进的中小企业因技术条件比较好, 大都以自主创新为主, 大部分最先进的企业都经历了模仿创新的过程。先进企业各有不同的先进技术, 有不同的技术优势, 企业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互相进行模仿创新。比如日本汽车产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减少成本先是"模仿”美国公司技术, 经过近三十年的模仿和不断创新后超越了美国技术, 然后美国汽车行业转向模仿日本的技术, 美国和日本的汽车工业是在各自自主创新的过程中, 相互之间又进行模仿, 取长补短, 这种相互模仿创新, 提高了汽车产业整体创新水平。因此技术先进企业的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也有阶段性和时间性的, 只不过他们已过渡到自主创新阶段。成功创新企业的模式证明, “引进、模仿创新、自主创新”是先进企业创新成功的捷径。

2.3技术先进的大型民营企业选择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也是企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动力。一个企业必然有独立的技术, 如果在技术上依赖他人, 就难以摆脱被动的局面, 企业要实现技术上的完全独立, 必须自主创新。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融资能力, 在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占有率, 可以分散高风险的技术创新成本。创新型的大企业可以使技术创新摆脱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 大型民营企业有较强的能力, 以应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一般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融资困难, 很难打破这种产品生命周期的约束。所以, 自主创新的主体主要在于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 大型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自主创新走出一条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路。

2.4合理分布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结构比例

从民营企业来讲, 就要适应企业结构调整。企业模仿创新要过渡到自主创新, 而自主创新需要模仿创新作为基础, 到底民营企业如何控制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结构比例, 企业按什么比例的自主创新才不至于造成企业资源有浪费和投资过度, 同时又能保证产生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可以从创新风险大小、创新成本高低来分析,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补贴措施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若创新成本过高, 没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投资, 政府相关部门采取补贴自主创新成本;若模仿成本过高, 企业创新过度投资,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进行调控, 部分企业退出创新市场。如华为技术先是通过模仿香港产的交换机和国外公司在中国销售的程控交换机, 然后从关键零部件开始自主研发, 介入3G技术, 通过并购和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走向自主创新。因此, 企业不管处于什么状况、何种阶段, 都不可能只采取一种创新模式, 而是以自主创新或模仿创新两者相融, 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在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选择上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2]。

结束语

大型民营企业往往比中小民营企业先选择自主创新, 而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条件比较弱, 应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慎重选择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 一般选择模仿创新。因选择模仿创新的成本会大大低于自主创新的成本, 模仿创新成功的概率要高于自主创新成功的概率, 模仿创新的预期收益也要高于自主创新的预期收益。如果当大型民营企业选择自主创新的收益大大减少的时候, 大企业也会转而选择模仿创新。这时候中小民营企业只有选择自主创新, 才能避免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

摘要:企业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模式选择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落后的民营企业以模仿创新为主, 技术先进的民营企业以自主创新为主。

关键词: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刘耀.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持续创新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 2009.34-40.

技术预见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 篇10

技术预见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对于社会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技术预见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可以说, 美国是技术预见的先驱者, 也是开展技术预见理论研究最早的国家。但受当时国际局势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美国将研究重心转向了“适应未来”的技术预测, 逐渐放弃了“塑造未来”的技术预见。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 技术预见受到了日本工商界及学术界的重视。技术预见逐渐成为日本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日本技术预见由政府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 预见结果直接形成政府、科技界、企业界等多方都能接受的产业政策、技术开发政策、科技发展规划, 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 受到企业界、政府广泛的认同。技术预见不仅对日本的科技、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全球技术预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谓技术预见是指在对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和社会整体化预测的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分析手段系统化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 从而为国家和行业的产业规划和技术发展规划服务。1990年以来, 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许多国家纷纷开展技术预见研究工作。在我国, 技术预见也受到高度重视。“十五”期间发布的《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见工作”, “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都强调了技术预见和自主创新。学术界对技术预见的研究方兴未艾,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为国家制订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技术预见的必要性

同世间万物一样,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必要的资源支撑。但在一定的经济环境和资源条件下, 任何国家都会面临着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以达到资源消耗最少与发展速度最快的问题。相比不断增长的技术需求, 资源总是相对稀缺的, 如何最小化资源使用的机会成本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怎样把有限资源用得更好, 就要求政府从社会总资源配置的角度进行合理规划, 加强对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的主动引导, 合理地避免科技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这一切就需要对未来有一个了解和判断, 这是技术预见的重要背景。

技术开发是一种具有风险的科研活动。技术开发的结果并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本身, 还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技术必须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太过超前, 人类的思想认识还达不到技术所需的程度, 则会造成先进技术很难被人类社会接受的情况。另外, 技术必须与当时的经济环境相适应, 先进技术缺乏经济环境的支撑, 也如无本之木无法开花结果。因此, 进行技术预见就非常必要, 可以为技术开发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将技术开发的风险降到最低。

科技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科技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人民科技素养的提高。人民科技素养的提升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提。“技术预见是技术普及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公众提高科技素养的一个重要渠道。一方面, 社会公众对新技术所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 使不同立场和观点充分地展现在公众面前。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讨论和磋商, 对新技术的方方面面进行衡量斟酌, 最后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另一方面, 社会公众可通过政府发布的技术预见报告, 了解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和信息。所以说它是社会公众提高科技素养的一个很好方法。不仅如此, 它还能督促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任地向公众揭示新技术的潜在风险, 并且自觉地约束自己”。

技术预见的作用与意义

1. 技术预见聚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有利于增强综合竞争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生存的压力迫使企业将注意力集中于眼前的现实问题, 对于长期的发展问题考虑得较少。技术预见活动可促使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经济界以及社会各界将注意力投向中长期战略规划, 着眼于整个国家和所在部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技术预见, 我们可以找出对于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技术, 优先支持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具有长期影响的国家战略技术, 开发一批对重要产业、区域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密集群,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为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互动平台, 有利于抢占先机, 重点突破, 实现跨越式发展。技术预见还向广大公众和决策者提供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有关信息, 包括潜在的研究机遇、未来研究可能面临的威胁和困难、相关技术可能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因此它本身也是一个创新文化塑造、科学普及和社会理性化水平提高的过程。

2. 技术预见对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

技术预见是对于未来技术发展的预测, 是在人的创造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基础上, 通过集思广益科学论证, 对在特定时期内, 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如何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科技发展成果进行规划。但技术预见又不仅仅具有“预测未来”的功能, 更加强调“塑造未来”,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技术预见成果是确定规划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的重要依据。其次战略规划需要社会共识的支撑, 技术预见提供了一种应对未来挑战的新的认识方法, 技术预见的主要方法——德尔菲法, 实际上就是专家及社会智力资源的集中、碰撞和集成的方法。技术预见过程促进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专家、社会公众的协调与一致, 其精髓是着眼于远期未来的沟通、协商、合作与承诺。最后技术预见文化是创新文化的重要方面, 也是科技规划的基础条件。社会的预见意识和预见能力将是把握机遇、应对变化的必要条件, 也是科技规划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智力保障和社会基础。”

3. 技术预见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作用

技术预见活动是在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以及资源环境、要素禀赋的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其目的是预见最适合各个区域发展的, 对该区域能产生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通过技术预见, 引导国家对不发达区域进行重点科技领域投资。这种引导要改善过去国家对地方的单方面财政扶持的局面, 而地方并没有发挥主动性去发展其本地产业技术, 只是懒惰地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技术预见活动不仅对发展好的区域具有引导作用, 引导其产业结构向更好地水平发展以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也能对发展落后的区域进行引导, 引导其开发区域内最具有价值的技术, 通过技术创新来支撑该区域的产业发展, 增强区域的竞争力, 培养区域的主导产业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 使得各个区域都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达到效益最大化, 使得各个区域在全国的产业分工中取得合理的位置。

技术预见指导我国企业自主创新

技术预见的类型, 按地域范围可以区分为宏观层次的国家或跨国、国际性技术预见, 为制定国家科技政策提供服务;中观层次的区域或区域群技术预见, 主要由地方政府来组织;微观层次的园区或企业技术预见, 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或者研究机构选择科研项目服务。

宏观层次的技术预见可强化国家创新系统中包括企业在内的不同行为角色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为促进不同创新者之间的合作提供富有成效的机制。它创造了企业与大学的广泛而紧密的联系, 促进知识和信息更自由地在不同行为角色之间流动, 从而从整体上促进产业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培育和有效发挥。宏观层面的技术预见侧重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制定, 更加关注的是经济、社会与技术的协同效应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 宏观层面的技术预见可为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指明方向, 帮助企业识别产业技术发展的未来走向和机会, 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技术风险, 指引企业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 帮助中小企业充分把握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宏观技术预见要求全局性和前瞻性, 而区域技术预见则应注重区域特色和竞争性, 力图使区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得到完美结合。区域技术预见的关键是避免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脱节, 防止科技成果需求与供给双重过剩。与国家层面的技术预见相比, 区域开展系统的技术预见, 可以促进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表现在:区域技术预见有助于本土企业对产业领域布局和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合理性做出正确的评价, 形成清晰的创新战略目标。区域技术预见可以充分考虑各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突出区域特色, 避免产业发展的趋同性与科技规划的同构化现象, 以取得区域比较优势。本土企业可借助于区域技术预见, 利用本土市场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优势, 实行超前战略规划和决策, 加快技术创新, 开发出自主核心技术, 创造出本土优势, 从而建立起相对于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区域技术预见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定位, 对市场的激烈变化有更强的传导性, 并提供了与企业紧密相关的产业技术路径。本土企业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更容易从中遴选技术重点, 筛选适合自身特色的突破点, 把握未来特定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更有利于提升企业原创性或突破性创新能力。

新课改的自主与创新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创新;方式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素质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创造实践活动而产生,并逐步明确,逐步形成的。创新素质教育,是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断衍化而生成的。创新就是要追求“新异”、“独特”、“最佳”,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人的个性差别是不可否认的。教育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并赋予每个人自由发挥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通过选择,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发展,以自己独立理想和优势去超越、突破、创造。学习对学生而言不只是读书解题,而是既吸收又实践还发展,是个体生命意义的自我构建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讲解、自己去动手、自己去总结。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从想象、思维方法等方面指导学生,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自学讨论和总结,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学生作为个体行为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地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要求教师要实实在在地开展主体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完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及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时间,相信他们的能力,放手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拨动“情趣”这条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涨。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为其自主的发展提供发芽并茁壮生长的土壤。教学中“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你真聪明”等这些鼓励的话语,会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性既是学生的一种内在要求,又是其本质力量的一种感性显现。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支配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其效果最好,质量最高。教育学、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之母,自主学习要比强迫学习的效率高出几倍、几十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控制授课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重在“导”字上下工夫。

1.导入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教师是情境的直接创设者。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良好的状态能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要把关爱、激情、微笑、信任、宽容带进课堂,以乐观向上,充满激情的导语和现代手段等创设愉悦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动机。教师应从生活中找素材,例如在教学乘法时,带着学生去公园,组织他们玩“三星飞旋”、“小火车”等游戏,让他们边观察边从生活中找问题,要知道每项活动有多少人要用多少钱,让他们感觉用加法做太麻烦,从而要寻求新的简便的方法。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信心。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设置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并就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效果好得多。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诱发学习动机和需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品尝失败的痛苦,获得知识和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有一道习题是这样的:在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以此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去需求答案。

3.进行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教学中教师要适应儿童的特点,按照儿童内在发展的自然顺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游戏进行趣味教学。这样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教学“加法、乘法的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先出示小熊去超市的画面,超市的玩具真多呀!小兔姐姐卖花皮球和白皮球,我们来帮小熊算一算。接着出示两种皮球的价钱,让学生们各抒己见。

三、强调主体作用,培养探索精神

旧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练习时整齐划一、步调一致、标准化,用一种方法去教学全体学生。这样就抑制了学生的智力的开发,尤其是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彻底改变这种旧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启发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

1.让学生多动手。动手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时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操作充分感知,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促进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让学生多讨论。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探索,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也最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思。特别是小组讨论是发展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好形式。

浅析我国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 篇12

我国经济在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后, 其高速增长能否得以持续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为探析实现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途径, 本文首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

1、我国经济增长的总量分析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里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以1978年到2005年的数据计算, 我国经济总量G D P从1978年的3645.2亿元达到了2007年的246619亿元, 按照实际价格折算后增长了近12倍;总人口增长了1.36倍, 劳动力人口增长了1.89倍, 人均G D P则增长了8.82倍 (该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获得) 。这一成就的取得为世人所公认和惊叹, 但是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 经济持续增长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对照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事实与经济学家K aldor所总结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基本事实, 可以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多数状况是相符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事实并不是像少数经济学者所说的“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可信的, 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是有很大的虚假成分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基本方面是符合经济增长规律的。

2、我国经济增长对资本要素、劳动要素投入的依赖

经测算, 我国的资本产出率、投资率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数据和K aldor所总结的事实相符, 但是这个相符的数据也需要我们进行仔细解读。例如, 虽然我国的投资率在经济增长中保持相对稳定, 但是我国的投资率和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率仍然有很大的差别:我国的投资率稳定在40%,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率则一般稳定在20%-30%, 数据的稳定性质虽然一样, 但是数据的取值不同。这一数据隐含着一个结论:我国的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的积累与投入, 而这种方式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被证明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

研究表明, 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中, 资本和劳动的要素贡献占了很大的份额, 而全要素生产率T FP的份额相对较小。对中国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开创性研究的C how (1993) 的研究表明, 1952—198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积累。C how (2002) 发现1952—1978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T FP) 保持不变, 1978年以后T FP以大约每年2.7%的速度增长, 1978—1998年资本、劳动、T 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62%、10%、28%;1952—1998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0%。W ang和Y ao (2003) 加入了人力资本因素后, 发现在改革前T 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的;在1978—1999年间T 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25.4%;而1953—1999年T 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0.2%。张军 (2003) 的研究表明, 1953—1998年期间T FP的贡献率为13.9%, 其中1953—1978年T FP的贡献率居然为-3.9%, 1979—1998年期间T FP的贡献率为28.9%。由此可见, 我国经济的增长具有依赖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的重要特征。

二、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 经济总量如此巨大, 经济的增长能够健康持续地进行吗?经济学中, 有一类和经济增长相关的因素被称作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指的是从根本上阻碍或抑制国家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包括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因素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前者主要是自然方面的因素与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 而后者主要指人口、文化传统与制度方面的因素。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 有几个因素被经济学者公认为对我国经济增长起限制作用, 而且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是非常强烈的。我国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包括:人口的飞速增长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没有给我国经济增长以更大的空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令人担忧;当然还有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战略作用、我国经济增长非常依赖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这些都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些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在巨大压力, 因此, 就我国矿产资源状况和能源状况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发布了相关问题的白皮书, 明确了我国未来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发展战略。从这些发展战略中, 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对自主创新的关键性依赖。正如前面所分析的, 我国政府所制定的使我国经济增长摆脱对资源的限制 (尽管现在这些限制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限制作用可能还不明显) 的战略措施, 无论是提高资源产出率还是提高资源重复使用率, 或者是探明更多新资源、采用替代资源等等, 实际上都要依赖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而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 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都只能从根本上依赖于自主创新。

三、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

经济理论表明, 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途径在于技术进步, 而技术进步又可以通过借助技术引进、技术扩散和技术模仿来实现。可是对于我国而言, 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只能是依赖自主创新。

首先, 长期通过技术引进的途径实现技术进步对于我国而言是不可行的。我国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希望实施“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能够奏效, 但是事实是市场也许能换到技术, 但是换不到我们想要的技术。另外, 依赖外商投资实现技术扩散从而实现技术进步也是不可行的。这么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一再表明, 发达国家始终对我国保持着技术上的“封锁”, 不可能向我国扩散我们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尖端技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我国必须进行自主创新。

1、发达国家对技术实施封锁, 不让我国获得相关技术

为保持技术垄断地位而获取垄断利润, 发达国家不愿意将技术转移给我国;为保持技术领先的优势, 保证国家安全 (尤其对和国防相关的技术) , 发达国家防范将先进技术转移给我国;或者发达国家仅仅是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而封锁技术。总之, 不管是什么原因, 发达国家有他们认为足够的理由不让我国获得相关技术, 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

2、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对我国不一定适用

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在很多方面是针对他们的国情而研发的, 而实际上每个国家面对的环境都不同, 所以, 我国即使能够引进所有的技术, 也未必能找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所切实需要的技术。而且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时就越是这样, 因为这时可供使用的针对每个国家都适用的技术资源已经很少了, 剩下的一大类资源都是各个国家针对自身状况和特点所研发的技术。这一点从高速铁路技术的例子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虽然日本、德国、法国都有高速铁路技术, 但是这些技术都是他们针对本国国情所研发的, 技术差异巨大, 不论我国引进哪个国家的高速铁路技术, 都有一个适应和改造的问题, 最终还是要依靠自主研发, 显然越到最后越不可能有国家能够提供适合中国的更先进的高速铁路技术。

3、我国的特殊国情与悖论

多数发达国家面对的国情是劳动力相对短缺而资本相对充足, 所以其发展的技术更多的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而我国则正好相反, 显然更希望拥有资本节约型技术, 这也是我国不得不进行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同时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悖论:我国一方面需要资本节约型的技术, 一方面又要进行自主创新, 而一般认为自主研发与创新本身就是一项非资本节约型的活动。在此对这个问题不做深入的讨论。

4、技术模仿在本质上仍是自主创新的一种

首先, 由于我国遭到西方发达国家严密的技术封锁, 技术模仿的可能性很小。其次, 可能在很多领域根本就没有适合我国模仿的对象。再者, 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发展, 一方面可供模仿的技术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越高端的技术 (或是越晚出现的技术) 也越难以模仿。因此, 我国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唯一的途径就是实行自主创新。

前面的分析建立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相关事实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经济理论对相关事实进行分析与判断, 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以往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赖于要素的积累, 而不是创新产生的技术进步, 这种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应该更多地依赖创新产生的技术进步, 而不是要素的积累;虽然产生创新的途径包括技术扩散 (溢出) 、技术模仿和自主创新, 但是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而言, 未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唯一可行的途径在于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 2005 (9) .

[2]龚六堂:经济增长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3]陈津培:自主创新是我国现实经济增长转变的战略选择[J].中国发展, 2004 (3) .

[4]格罗斯曼、赫尔普曼: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父母理性的爱下一篇:病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