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2024-09-17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通用12篇)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1

在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之间,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引进技术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自主创新可以提高引进技术的效益。众所周知,广东改革开放正是依靠引进技术起步,通过持续大规模地引进生产线和生产技术、管理知识,迅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差距,进而迈开了腾飞的步伐,使广东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地区一跃成为经济大省。

但是,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如果仅仅依赖于引进技术,仍然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局限性就日益凸显。不仅如此,还会使我们在经济上永远充当世界“打工仔”的角色,永远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受制于人。也就是说,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更不要说,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崛起的核心竞争力,是第一竞争力。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省具备了自主创新的必要物质基础和人才条件,更应该坚定不移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这个意义上,十届五次全会把处理好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作为做好今后工作必须进一步厘清的五个重大关系之一,是从全省长远发展着眼的一项根本战略要求。

“引进”强调的是“外来”,“自主”侧重的是“内举”。但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就是自己创新,关起门来,一切从零开始,埋头苦干。自主创新所突出的“自主”,不是要排斥任何外部的借鉴、支持。事实上,引进消化吸收也是自主创新,某种程度上还可说是自主创新的一条“捷径”。对引进技术是否从根本上内化的标志,在于我们是否借此打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并形成了自己的专有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是技术能力发展的结果,否则,即使是再多的技术引进也将无法缩短技术差距,无法变成为我所用的技术能力。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看得更加清楚了,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只有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有定价权,才能获得超额利润。

必须明确的是,从单纯引进技术到引进与自主创新并举,把自主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转换的结果,更意味着思想、体制机制以及发展模式的一次全方位变革和跨越,光喊几句口号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明确主攻方向、主攻内容。十届五次全会明确,当前自主创新的工作重点在珠三角。作为珠三角发展战略的核心,自主创新是提升珠三角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珠三角要紧贴产业发展,着力消除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把国家级和省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建设进一步搞好,加快“二次创业”步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一重大决策也是完全符合广东实际的。在这个大前提下,在《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的全面部署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起来,在严峻形势面前确保实现我们全年的工作目标,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2

资源基础理论 (RBV) 指出, 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掌握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 (VRIN) 资源, 以防止竞争者复制、模仿或替代其竞争优势 (Barney, 1986;Diericks et al., 1989;Grant, 1991;Ray, Barney et al., 2004) 。然而, 在开放经济背景下, 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不可能掌握自己所需的全部资源, 竞争优势更多地表现为比竞争对手在整合和利用内外部资源上效率更高。即使是像波音公司这样的“巨无霸”, 在竞争优势的获取上扮演的也是全球资源的整合者, 以波音777飞机为例, 其机身、机翼和舱门的部件由8家日本公司提供, 新加坡的公司则制造飞机俯冲降落时用的机门, 三家意大利公司为其提供机翼上的拍打器。总体来看, 一架波音777飞机上有30%的价值是由美国以外的公司创造的。Chesbrough (2003) 在其专著《开放式创新:从技术中获利的新策略》中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 认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 将外部的和内部的技术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系统, 这一方面使得企业能够通过技术许可, 从外部获得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在封闭创新环境下可能被抛弃的某些技术, 从而获益。因此, 从资源获取的视角, 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获取能够增加价值的并最终转化为竞争力的技术知识资源 (Wu and Wang, 2007) , 也就是说, 企业在不完全掌握VRIN资源的情况下, 如何通过组合能力获取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以下命题:在开放经济背景下, 如何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 在推动组合能力演进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形式的跃迁, 并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从组合能力、自主创新和技术机会关系探讨着手对这一命题进行研究。

1 组合能力与综合利用知识

作为RBV的扩展, 动态能力理论指出, 资源位势的建立和获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动态能力理论追溯到企业管理和组织的过程, 例如协调、整合、重构或转化过程 (Teece, 1981;Eisenhardt et al., 2000) , 或学习过程 (Lei et al, 1996) 。为了进一步探索动态能力, Kogut 和 Zander (1992) 引入了“组合能力”的概念, 即企业综合和应用目前的和获取的知识的能力。这里的“组合”与Henderson 和 Clark (1990) 提出的“配置”、Grant (1996) 提出的“整合”和Kodama (1995) 提出的“熔合”的概念相类似。自组合能力概念提出以来, 资源再组合引起广泛的关注,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 不同学者对组合能力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和发展。Mathews 和 Cho (1999) 通过对韩国半导体行业的考察, 将组合能力界定为企业对外部知识资源或技术的接受能力。然而, 这个定义并未指出企业对内部知识资源或技术的组合层次, 只是限定在对后来企业考察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狭义的概念。Koruna (2004) 从知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获取竞争优势的角度, 认为所谓组合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组合内部资源或组合内部与外部资源, 创造稀有的、有价值的、难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新的资源组合, 以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

由于企业所组合的资源内容、形式和来源不同, 组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Koruna (2004) 将组合能力分为产品导向的组合能力和技术导向的组合能力, 也就是将现有的产品组合为新的产品的过程或将现有的技术组合为具有新功能的新技术的过程。组合的层次分为技术层组合、模块层组合、核心产品层组合、产品层组合和系统层组合。从组合资源的来源看, 又可分为企业内部资源的组合以及企业内部资源与企业外部资源的组合。企业内部资源的组合更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对现有知识资源的时际整合 (Marsh and Stock, 2006) 。由于组合资源的属性不同、来源不同, 给组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造成诸多困难, 资源再组合的主要障碍包括:知识的分散性、所涉及知识框架的分离、知识的缄默性、语言差异、再组合资源的经济价值、有限理性、组织内边界等 (Koruna, 2004) 。

为了研究如何克服资源再组合过程中的障碍, 使企业在促进其组合能力演化的基础上获取竞争优势, 学者们对组合能力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和探查。Frans等 (1999) 通过纵贯性深度案例研究, 巧妙地实证了组合能力与组织形式在吸收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他们将组合能力划分为三种类型:系统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化能力。Mathews等 (1999) 研究了后来企业组合能力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指出企业在资源匮乏、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下, 实现跟进和赶超的关键是知晓如何在特定组织背景下有效地创造和转移知识, 亦即企业的“技术杠杆”能力以及从不同的来源组合技术的能力。Edmondson等 (2003) 通过对15家学习使用同一项外科技术的医院进行调查研究, 实证了缄默知识和编码知识对同样从外部获取技术知识资源的组织来说, 对绩效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当组织绩效取决于编码知识时, 后获取技术者要比先前获取者可以获得更快的绩效提升速度。而缄默知识对绩效的影响, 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学习过程中的交互记忆。Marsh等 (2006) 则着眼与对企业内部不同时期研发项目间知识的时际整合, 实证研究了时际整合在从知识维持、解释到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文认为, 所谓组合能力, 是指企业面对竞争的环境, 有效获取、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与Kogut 和 Zander (1992) 对组合能力概念的界定相比, 本概念将获取能力纳入了组合能力的范畴, 这是因为对知识资源获取的质和量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企业组合能力的大小, 同时也将直接影响到后期资源再组合的难易程度。

2 自主创新与组合能力

作为创新形式的一种,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发展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旨在强调以自主知识产权占领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 这种战略导向对于国家和企业而言都至关重要, 强调的是一种国家的战略导向 (梅永红, 2005) 。徐大可、陈劲 (2006) 认为自主创新应该放在两个层面进行认识:第一个层面是强调创新活动开展的自主性, 以及创新成果的自主拥有, 这个层面是对自主创新的根本性界定;第二个层面是关注创新涉及技术的率先性和技术支持的内在性, 这个层面上的两个因素是对自主创新高级程度的一个考察。韵江、刘立 (2006) 认为, 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体现在“自主性”上, 内涵是主动性、内生性和持续性的综合体现。路风 (2006) 基于对大量鲜活案例的调查研究, 诠释了自主创新的概念, 认为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 并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涵义有二, 一是中国不仅能够进行创新, 而且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二是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更高强度的技术学习, 并需要加以自主发展的技术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不发展技术能力, 中国的工业就只能从事具有高度可替代性的低端生产活动, 虽然耗费越来越多的资源, 却只能得到越来越少的利润。

本文所指的自主创新是一种微观层面定义, 具有更加宽泛的内涵, 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所从事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经济行为。

资源再组合是产生新奇和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 (Usher, 1954;Koestler, 1964) 。熊彼特式创造性毁灭过程是基于对创新是一种“执行新的组合”过程的诠释。可以看出, 组合能力与创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企业将内外部资源组合为生产系统的职能属性, 并通过组合能力的实践加以整合。每一代产品中干中学 (单环学习) 越快, 进入策略则越有可能成功 (Mathews and Cho, 1999) 。产品的升级换代可视为双环学习, 技术发展历程包括三个阶段:最低层次是吸收和改进成熟的技术, 中间层次是吸收和改进新技术, 而最高层次则是产生新技术 (Lee et al., 1988) 。技术能力的构建过程包含三个主要阶段:获取中学、干中学和学习如何学习 (Madanmohan, et al., 2004) , 而技术能力演进过程发生的程度和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函数, 其变化可能是极大的 (Chakravarthy, 1982) , 这种变化为自主创新形式的跃迁提供了机会。

3 自主创新与技术机会

技术机会的重要性部分取决于高科技行业中知识的外部性 (Audretsch & Feldman, 1996) 。在企业创新理论中, 技术机会的内涵与新的技术范式 (Dosi, 1988) 、新的主导设计 (Abernathy and Utterback, 1978) 、新的技术路标 (Sahal, 1985) 具有相似性。Tihanyi 等 (2003) 指出, 技术机会是指企业的市场、行业需求或市场可接受的产品创新所达到的程度。显然, Tihanyi对技术机会的界定将市场因素考虑在内, 关注市场接受范围内的技术发展可以达到的程度。Nieto 和 Quevedo (2005) 认为技术机会是指在给定的技术领域, 企业在时间和成本上易于产生创新的可能性。林云 (2008) 则用技术机会来反映在既定研究投资水平下创新的可能性。更大技术机会提供更有力的创新动力, 并表示在这种经济环境下, 稀缺性限制越少, 潜在创新者就越有能力跟上甚至参与一些重要的技术创新。

现有对技术机会的相关研究中, 大多是将技术机会作为自变量, 探讨技术机会对创新绩效 (Scherer, 1965) 、研发集中度 (Scott, 1984) 、专利的应用 (Cincera, 1997) 和创新努力 (Nieto and Quevedo, 2005) 等产生的影响的。然而, 找到技术机会来解释创新效率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 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增强技术机会。技术机会有两个基本特性:机会的短暂性和不同企业对机会价值判断的差异性 (Schumpeter, 1934;Arrow, 1962;Shane et al., 2000;Katila et al., 2003) 。从技术本身来考察技术机会, 其多寡受技术自身特性、过去的技术路径、技术存在时间的长短以及与基础科学的紧密性相关联 (Nelson and Winter, 1982) , 对既定的技术来说, 企业是无从改变以上特性的。从企业对技术机会的认知和把握来考察, 技术机会则会受到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这是因为创新水平以及“自主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内部知识产出的多寡, 自主性越高的创新, 产生的累积性知识 (尤其是缄默知识) 则越多, 就会减少企业现有知识存量和外界知识存量的差距, 这种差距越小, 对外界知识的吸收能力越强, 企业对技术机会的把握和认知能力就越强, 甚至可以创造技术机会。

4 组合能力与技术机会

Kogut 和 Zander (1992) 在提出组合能力概念时, 就将组合能力的内涵阐释为企业利用现有知识和未开发的技术潜力 (Scherer称为“技术机会”, 1965) 的能力的交集。也就是说, 企业的组合能力越强, 对技术机会的识别和把握的可能性越大。从动态的视角, 技术和能力的组合能够创造新知识, 因此可以减少形成核心刚性 (Leonard-Barton, 1992) 或能力陷阱 (Levitt et al., 1988, Levinthal et al., 1993) 的可能性。由于知识的再组合同时涉及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两种方式 (March, 1991;Argote, 1999) , 因此, 组合能力是谋求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之间动态平衡的有效解决方案 (Koruna, 2004) 。而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动态平衡的过程也是企业对技术机会识别、把握、甚至创造的过程。如果把组合能力比作一个圆, 则随着组合能力的演进, 这个圆的圆周得以扩展, 与外界接触的范围越来越大, 则企业可能获得的技术机会就越多。

5 关系模型

基于以上理论回顾和分析, 本文构建包含组合能力、自主创新和技术机会的关系模型 (见图1) 。该模型包含组合能力、自主创新和技术机会三个主要构念。组合能力采用Frans等 (1999) 的类型划分:系统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系统能力面向显性知识的整合;协调能力则针对个体间的协调, 解决的是缄默知识的转化;社会化能力则指组织促成组织成员形成共享意识的能力, 具有路径依赖性。自主创新构念则综合了韵江、刘立 (2006) 和徐大可、陈劲 (2006) 的观点, 划分为四个维度:主动性、率先性、内生性和持续性。主动性就是在创新过程中能保持自己的选择权, 没有被对手锁定, 在创新的选择、创新产权保护和创新收益获取上有自己的控制权;率先性强调敢于在行业内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责任担当, 关注创新过程的领先和创新成果的先进性;内生性强调应该由企业内部去发动和把握创新;持续性突出了自主创新的连续特征, 是在企业动态发展角度上循序渐进地向核心技术逼近的累积改进。技术机会构念划分了三个维度:机会搜寻、机会捕捉和机会创造。

6 小结

开放经济背景下, 在企业实现由资源到能力、由能力到创新、由创新到竞争优势转化的整个链条中, 自主创新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自主创新的主动性越高, 企业陷入技术路径依赖的可能性越小;自主创新的率先性越强, 企业对技术机会的捕捉越敏锐, 甚至创造技术机会;自主创新的内生性越强, 企业对内外资源的整合越有力;自主创新的持续性时间越长, 企业越容易接近或占领核心技术高地。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3

摘 要:

运用知识生产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使用2005-201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数据分析了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对两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而言,自主研发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而且影响最大,国外技术引进也产生了积极效应,但是国内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为负,国外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产生了替代效应,而国内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产生了互补效应;各变量对专利申请的影响符号基本一致,但是系数变小了。

關键词: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01002

1 引言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持久源泉。熊彼特(2000)指出,现代经济中技术进步与创新主要源自于以创新为目的的R&D活动。林毅夫、张鹏飞(2005)认为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企业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自主研发,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也可以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模仿、甚至依靠自身在实践中积累的知识来吸收国家技术溢出带来的好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高技术产业总体上都处于中低端环节,这就为我国产业通过技术引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技术攀升创造了一种客观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我国各产业通过成本更为低廉的技术引进实现了技术创新跳跃式的发展,极大地加速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单纯依靠比较优势积累资本和获取技术和发展经济的方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技术引进的路径依赖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力较低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2015 年10月我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此,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对我国技术创新都很重要。

本文将采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省级面板数据,从技术创新绩效的不同角度分析与比较国内外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并实证分析这三者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2 模型的建立

Jaffee(1976)提出的知识生产函数是目前分析知识产出的主要理论框架。本文的理论基础是经过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知识生产函数:

其中,i 代表地区,t为年,Yit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绩效;Ait为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Lit为高技术产业R&D人员投入;Kit为高技术产业的固定资本投入,uit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受自主研发影响,还受技术引进等因素影响,由此,本文将技术的产出公式定义为:分别代表第i个地区第t年的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费用、国内技术引进费用。μi 代表未观测效应。将式(2)代入式(1)两边取对数并简化得: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包括科技成果产出能力和市场转化情况,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产出能力用其专利申请数PAT表示,高技术产业创新成果市场转化情况以新产品销售收入SALES表示。因此针对本文最终模型可写成:

此外,为了考察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在模型(4)和(5)中加入lnRDSi,t *lnDKSi,t,lnRDSi,t*lnFKSi,t来考察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交互作用。

3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说明

3.1 变量的选取

(1)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本文将选取各省市(自治区)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衡量自主研发投入,选取各省市技术引进费用支出与技术消化费用支出之和衡量国外技术引进投入,选取引进国内技术经费衡量国内技术引进。

(2)技术创新绩效。由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可知,国内外学者从技术创新产出的角度研究技术引进方技术创新能力可分为两个层面,即自主知识产权产出与创新效应。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可分为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拥有量及专利引用率,本文将选用专利申请数代表自主知识产权,因为专利申请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产业当年的技术创新产出情况,而发明专利及专利引用具有时滞性。从创新效益方面,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衡量指标。

(3)其他指标变量。技术创新绩效不仅受到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影响,且还会受到其他投入的影响。本文主要考虑以R&D劳动力投入与固定资产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采用各省市高技术产业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衡量各省市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人力投入,高技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衡量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固定资产投入。

3.2 数据来源

数据均来源于《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 2006-2014 年》和EPS数据库。样本期确定为2005-2013年。样本包括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西藏数据不全,故剔除。所有数据以2005年为基期。

4 实证分析

4.1 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对于面板数据,一般平稳性检验的方法主要有6种,本文主要选取 LLC 检验,IPS 检验、Fisher—ADF 检验,Fisher-PP 四种常用的检验方法。运用原序列水平值进行检验发现都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水平上都是平稳序列。

本文运用 Eviews 7.0 软件分别对(4)和(5)模型中各变量进行了协整关系检验,主要选取Kao Residual Cointegration Test检验方法。

从表2可知,T值都在1%水平显著上,都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模型中各变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可以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进行估计。

4.2 模型估计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以新产品销售收入这一技术市场化能力指标衡量技术创新绩效,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均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自主研发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国外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这表明在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中,自主研发投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技术引进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产生了负向影响。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高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及高校缺乏深入的研发合作,导致国内技术引进对提升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贡献极其有限;另一方面,由于高技术产业产品大多是出口海外,而借助国内技术引进而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产品来说整体上缺乏竞争力,商业化阶段生产出的新产品竞争力较低或者科技转化率较低。国外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的交互项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即随着国外技术引进的增加,自主研发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贡献程度将下降,即国外技术引进对自主研发有替代作用。国内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的交互项为正但是不显著,说明国内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之间存在不显著的互补关系。其他变量指标人力资本投入与固定资产投入对技术创新显著为正,说明这项基础投入是产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

绩效,各变量的影响的符号基本一致,但系数变小,自主研发经费投入影响最大。这可能是由于专利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技术创新具有路径依赖性,内生创新努力才是提高其创新绩效的重要措施。国内外技术引进需要经过企业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才能提高其企业的技术水平,这种 “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策略对企业研发等综合技术能力的提升作用则不大。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国内外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为主要研究要素,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知识生产函数,构建了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绩效(科技成果产出能力和市场转化情况)的关系模型,选取了我国高技术产业30个省市(自主区)2005—2013年间省级面板数据,并使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固定效应估计模型实证分析,实证发现,在我国高技术产业中,无论是对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还是专利申请,自主研发的影响程度都要高于其他技术投入变量,是中国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国外技术引进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国内技术引进的影响相反,国外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作用,而国内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之间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人力资本投入与固定资产投入对技术创新显著为正;相对于新产品销售收入,各变量对专利申请数的影响明显较小。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设计技术引进反哺自主研发的创新互动机制。这就需要企业联合公共性科研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组织等,在技术引进后,通过学习、模仿、改良、二次创新提高技术知识的外溢水平,要让外源技术引进成为自主创新的技术启发源。第二,技术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技术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第三,激励自主创新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的申报,资金投入等方面对协同创新予以鼓励,提升国内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貢献程度。

参考文献

[1]约瑟夫·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285.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4

上海市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计划项目)

一、政策依据

《上海市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规定》

《上海市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经信法(2013)353号〕

二、支持方式/支持标准

对于纳入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计划的项目,由专项资金对项目单位给予支持,支持标准不高于该项目研发总投入的30%,金额最高不超过800万元。

三、申请条件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本市登记注册;

(二)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三)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信用良好;

(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资金筹措和项目实施能力,项目方案合理可行;

(五)所申报项目为在建或待建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自当年1月1日起)重点支持下列两个专题:

(一)引进技术创新开发专题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重点鼓励本市企业开展海内外先进技术和研发团队的并购,或通过购买、许可、合资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引进境内外技术(成果)进行创新开发,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突破,加快新模式、新业态的挖掘和培育,提升本市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上海产业的转型发展。(二)

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专题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具有国家级、市级和区级研发机构资质的企业,通过引进技术的再创新与集成创新,解决重点领域中核心产品的产业化关键生产技术或瓶颈问题;重点支持上述企业引导本行业的发展方向,主导或参与各类技术标准的制定;重点支持上述企业近三年内获得上海市专利新产品称号的项目,在拓展“四新”的应用领域方面开展技术攻关。

四、申请流程/申请途径

(一)项目申报采取网上与书面同时申报。网上申报需登录“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库申报系统”(http://project.shanghai.gov.cn)或“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与服务平台”(http://zxzj.sheitc.gov.cn),在线填报并递交相关电子文本(包括项目申请报告和附件资料)。书面申报需提供与网上申报相一致的纸质项目申请报告和附件资料各2份,附件资料见五。

(二)已申报其他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照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三))项目单位需将申报材料报经主管部门(各区县经委、商务委,各集团公司等)初审并出具意见。

(四)项目单位提交的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打印,以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金属钉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材料。

(五)网上申报时间留意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所发通知。

(六)书面申报材料需现场提交,不接受快递、邮寄等方式。

(七)主管部门和联系方式:

主管部门:市经济信息化委技术进步处

材料送达地址: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威海路511号15楼1505室)

联系人:李蕾、俞彦

联系电话:23112789、61717620

市经济信息化委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和服务平台技术支持电话:60801111-2。

五、提交材料

(一)项目申请报告

(二)附件资料:

1.申报引进技术创新开发专题的单位须提供并购或技术(成果)引进的相关合同,申报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专题的单位须提供国家级(或市级、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资质证明的复印件;

2.证明项目研发的技术方案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相关文献检索报告;

3.证明项目在企业内部或集团公司、控股(集团)公司或区县主管部门已立项的相关文件的复印件;

4.项目已具备知识产权基础的,需提供专利授权、受理、引进等的证明文件的复印件;

5.上一企业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含附注)等企业经营状况证明材料;

6.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及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

7.项目涉及行业准入管理的,须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相关许可文件;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5

1、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不能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合作,而是为了解决自己不能解决,只有依靠同学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而合作。我听过一节的课,教学内容是通过合作学习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知识点,教师发给各个小组若干张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三角形纸片,学生拿到纸片后,有的叠一叠、有的画一画、有的剪一剪,用一种方法得出结论后开始汇报。表面上看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是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低年级的学生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二是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只是停留在会用一种方法得出结论的层面上,没有通过集体的力量发现更多的方法。

2、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

我在听课时和看录像课感觉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往往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扮演的教师的角色。小组只是一位好学生表演的舞台,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其他学生只是观众、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中讨论很热烈,但是仔细一听,每组都是一两个负责人在发表演讲,汇报时他们更是责无责无旁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

3、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有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是共同探讨而是,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不分享等。这样就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更是背离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有一位教师上一节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教学任务是通过合作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面和顶点的特点。教师把颜色各异、长短不同的36条棱和24个顶点分发给各组学生。教师的本意是每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把36条棱分成长短不同的三份,通过合作组装成一个正方体,一个普通的长方体和一个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可是学生拿到学具后,一哄而上,谁抢到什么就组装什么,结果没有一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只得指导学生重新来。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自立,逞强好胜。 二是教师刚刚尝试是合作学习,对学生指导不够,学生不熟悉合作学习的过程,没有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4、重点不明确,完不成教学任务

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一位教师在上这节课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节练习课,这节课的内容是在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后,通过合作能测量一小堆沙子各种所需数值,计算出沙子的体积。沙堆有的对在平面玻璃板上,有的堆在模拟的内墙角,有的堆在模拟的外墙较。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能够熟练应用圆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已知数据求出各种形状的沙堆的体积就可以了。在实际教学中,一是学生见到沙子特别兴奋,玩儿起来忘了所要完成的任务。二是沙子没有固定的形状,不容易测量。三是测量数据可能不便计算。导致这节课一多半时间是在乱哄哄的测量和争论中度过的。讲课教师一看时间不够,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过程,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在这节课中,动手操作,得出测量数据是次要的,关键是通过灵活应用圆锥,通过学生的群策群力求出半锥体积和四分之一圆锥的体积。

5、如何评价中的集体与个体。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6

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动力。创新,是托着人类理想飞翔的翅膀。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

如在讲WORD之前,先向学生展示了一篇用WORD2003编辑的师生欢庆新年的献辞,并配有插图,图文并茂,十分美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章节后,也能完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有个性、有特色的佳作。如:写给爸爸妈妈的话、生日贺卡、小自传、教师节献辞、我与“环保”等。学生自己构思,自己找资料,独立操作,围绕主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意。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探究、完善、充实所学知识,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讲powerpoint超级链接之前,放映幻灯片时,在默认状态下,所有幻灯片是按顺序逐张进行放映,其放映顺序无法更改,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按一定的要求链接,充分发挥Powerpoint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人机对话,更灵活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时,学生急于解开悬念,找到答案,于是就积极主动地边看书边动手尝试操作或互相商讨,很快就有学生把手高高举起,兴奋地说:“我链接成功啦”,然后老师检查,有的链接到上一张;有的链接到下一张或最后一张:甚至有的同学还成功链接到了其他Powerpoint演示文稿:还有的同学将动画和视频文件也链接进来。这样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讲Windows中窗口的使用时,播放教学软件《开天辟地》,其画面生动,又声情并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时。教师趁势引导学生按播放内容动手操作。这样,学生掌握快,收获大,个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愉悦与兴奋。从而教会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且在“会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成立帮学小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如在讲Windows中的文件及文件夹的选择、移动与复制时,学生互帮互学,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快,学习效果明显。当讲到文件的更名、删除及查找时,刚才的被帮对象现在却成了小指导员。你追我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而且,还使学生在对知识活学活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

五、运用各种媒体。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学习Word、Powerpoint、Frontpage、Excel等这些应用软件时,每学一个应用软件,都要布置许多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对于比较优秀的作品,就让他们在多媒体教室给全班学生进行示范,介绍自己的构思、步骤,有些学生用Powerpoint作的课件主题突出,有实用价值,就介绍给科任老师上课用,这样,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就是让学生登录中央电化教育馆教学资源库,学习其中优秀的课件并吸收精华,利用其中的素材自己做课件,将其中的实例下载下来供学习用,这样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对于七年级学生,新学年的第一节课,一般都上理论课,我在强调上机制度时,有时太严厉,有些学生在上第一节实践课时就不敢动手,怕损坏计算机,于是我就对这些学生进行鼓励,手把手地进行指导,让他们不要怕,树立其自信心,慢慢地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得到了提高,也就大胆起来,不再害怕。

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有些学生领悟性高,掌握得快,动手能力强:有些学生领悟性差,掌握得慢,动手能力弱,这样就影响到教学进度,在上课时不得不放慢教学进度,有时一节课的内容就得上两课时,对于这种情况,只能对个别学生降低要求。因材施教,慢慢提高其动手能力:有时就个别辅导,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去帮助他们。时间一长有些学生就赶上了。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7

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已由修辞工具变为生产工具与创新工具。而资本已由简单的货币增值系统转向资源动员与能量交换的复杂性组织系统。这需要重新研究非物质经济、服务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球经济, 研究其背后的资本原理与产业原理, 产权原理与经济原理文化原理与创新原理。同时这也使经济学由物质经济学转向了以知识、科技、信息、组织、服务、创意、文化为主的非物质经济研究, 使以工业管理为主的经济管理转向了知识管理、艺术管理、媒介管理、文化管理、服务管理、信息管理的非物质经济文化管理体系。

中国传统的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只有单一的文、史、哲学科结构缺乏经、管、法的社会科学知识结构造成了只有修辞工具与书写工具的文官制度, 缺乏生产工具与创新工具的经济社会, 形成了近代中国落伍的三大难题。一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的产权经济难题,二是李约瑟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近代落伍”的科技体制难题,三是罗伯特所提出的“为什么近代中国停滞”的产业经济难题。

文化产业的研究和发展, 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现象与文化思辨上, 还要有更为深入的人文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融合, 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文化软实力, 软科学与软技术的融合。而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 在国家制定的文化产业分类标准上, 却把中国陶玉工艺、纺织园艺、汉学教育、中医药文化四大发明体系划在核心层之外, 本身就使我们的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文化承传与文化创新、文化复兴与文化发展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教育、医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能够市场化, 不等于教育咨询与健康产业不能够产业化与贸易化。这一认知误区也是由于社会科学经、管、法的文化创新研究不够所致。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由于没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文化产业基础研究深度, 缺乏中国文化产业生产力要素系统与文化资源元素体系的深入发掘, 而有些空心化现象, 缺乏中国文化资源动员与文化创新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与创新基础。

产业转移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 篇8

关键词:产业转移;企业研发选择;核心技术;创新

一、我国产业转移面临的现状

在将中国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的情况下,尝试说明产业转移机会的存在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究竟有多大。面对中西部地区成本较低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吸引企业可能会选择将更多的资金用来建立分公司,从而抑制R&D投入。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更受中西部地区政府的欢迎,但实际情况是转移的企业大多是低端企业,甚至是高污染的企业。本文尝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状况,得出金融结构、产业转移与企业研发选择的相互关系,即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技术研发与产业转移之间存在互补作用,在融资约束条件下,两者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从而相互抑制。

产业转移与企业研发共同使用企业的资源。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技术研发与产业转移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融资约束条件下,两者相互替代,最终产生了相互抑制的结果。本文对企业研发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而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核心技术研发,从而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追赶。

二、产业转移、技术创新与R&D投入的相互作用

(一)金融结构对企业研发选择的影响

对于一个由企业、银行和投资者构成的经济体系,企业进行项目融资,选择银行贷款(银行融资)或在金融市场发行股票(市场融资)。企业与银行约定支付利息,或者与投资者约定股权比例。专利技术申请包括三种:(1)外观设计专利(2)实用新型专利(3)发明专利。本文按照该项专利对发达国家技术追赶的贡献程度将企业技术分为核心技术和非核心技术。(1)(2)定义为非核心技术,(3)是核心技术。非核心技术研发的优点是风险低、投资少、周期短。核心技术研发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但是一旦成功收益极高。

银行贷出资金时更多的考虑资金的安全程度,银行要尽可能的保证本金的安全。在技术研发方面,进行非核心技术研发的企业可以在保证一定利润率的同时拥有较低的风险,因此银行更可能将资金借给进行非核心技术研发的企业。对于无法在银行获得资金,或者需要比较长的资金占用时间的核心技术研发企业,市场融资是更好的选择。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使得金融市场的投资者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因此,与金融市场相比,银行通过要求企业提供贷款抵押并保留违约清算的权利,能够更加有效的保护自身权益,并约束企业的道德风险。对于进行非核心技术研发的企业,银行更有利于其发展;对于风险较高的核心技术研发企业银行的融资效率显著下降,此时更适合于市场融资来进行发展。

(二)金融结构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在该地区设立分公司一般都能获取利润。由于进行产业转移需要大量的沉没成本,企业需要从金融系统进行融资。金融结构越是优异,企业融资难度就会越小。因此,金融结构的发展对产业转移有正向影响。

(三)金融结构对产业转移和企业研发的共同作用

R&D投入和产业转移都存在机会成本,因此任何产业的资本等要素资源都是有限的。进行研发投入意味着减少当期生产投资产出减少。对于融资约束状态的企业,由于企业资金的约束,只能在产业转移和研发投入中选择其一,要从事产业转移就缺乏研发投入,无法提高技术水平;投入研发则没有资金从事产业转移,技术无法转化成效益,从而产业转移和企业研发成为替代关系。

(四)企业研发与产业转移的相互作用

企业研发能够促进产业转移,研发投入高的企业会拥有行业内领先的技术水平,对于技术处于落后状态的中西部地区会给予这类企业更好的优惠政策。这样企业在中西部设立分公司不但可以利用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的条件,而且能够获得地方政府支持性的优惠政策。由此得出企业研发促进产业转移。同时,产业转移促进企业研发。企业追逐利益,进行由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利润。企业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分公司,经营产生的利润能够维持R&D投入的持续增加,即产业转移取得利润促进企业研发。

三、本文的启示

(一)本文对金融结构对企业研发选择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说明了对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追赶的核心技术研发需要发达的市场融资进行支持。优化金融结构以减轻融资约束对产业转移和R&D投资之间互补关系的抑制,使得两者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資金,进而共同发展。

(二)中国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普遍受到融资约束,使得产业转移和企业研发之间相互抑制。中西部的发展主要依靠低端企业甚至高污染企业的推动,产业转移与企业研发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没有使得经济快速转型。在东部沿海城市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利于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追赶。中西部地区在一段时期内仍应保持银行在融资领域的绝对主体地位,把对东部技术的利用作为主攻方向,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更适合于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在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中金融市场应占有更高的比例。

(三)加大中西部建设力度,使得国内三个区域更加协调,以减轻发展不平衡对东部沿海核心技术研发的抑制作用。(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J]经济研究,2014.4。

[2]金融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共生演化关系[J]中国工业经济。

[3]竞争如何影响创新:中国情景的新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

[4]融资约束、出口与R&D投资[J]经济研究,2014.4。

[5]大国综合优势的提出及研究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9.6。

[6]国有银行垄断的影响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3.7。

[7]国有经济的投资效应研究[J]工业经济,2013.7。

[8]私部门责任与中国商业贿赂蔓延之谜[J]中国工业经济,2014.8。

[9]金融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共生演化研究[J]经济学家,2014.7。

[10]竞争如何影响创新:中国情景的新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4.11。

[11]成本上升、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3.7。

[12]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J]产业经济评论,2014.4。

[13]政府R&D资助效果、影响因素与资助对象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13.11。

[14]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14.9。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也为我区今后的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

一、我区自主创新能

力评价

一是潜在的技术创新资源评价。我区只有27万人口,迄今为止只有2所高完中,1所职业高中,没有大专院校,前学历是大学本科以上的人员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才十分有限,且大多分布在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真正处在自主创新第一线——企业的更是寥寥无几;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总量少,素质不高,发展潜力不大。总体看来,我区可以用作自主创新的人力资源十分匮乏。经济资源存量,主要反映我区整体经济实力,特别是公共财政能力。,我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9.06亿元,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达到1.23亿元,较之“九五”末取得长足发展,但整体实力仍然较弱,加之我区财政硬性支出大,负债较多,政府可用于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资金几乎为零。所以我区经济资源也非常短缺。

二是技术创新活动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是指企业的研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技术推广等活动,该指标可用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各个环节的经费投入来衡量。我区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落后、管理较差,素质不高,普遍面临融资难、人才引进难、新产品开发难、市场营销难等四难问题,仅能勉强维持经营,企业用于自主创新的资金十分有限。现有大型企业仅有南桐矿业公司、煤炭集团、福耀玻璃等少数几家、兴隆煤田和关坝电厂正处于在建阶段。我区现有大型企业大多利用原有技术和设备,没有明显的技术革新行为,如南桐矿业公司火电厂就是上世纪60年代的遗产,技术已经落后,采煤设备也大都采用原有设备,缺乏革新。福耀玻璃只是在我区设立了生产线,没有技术开发中心,技术革新的投入力度不大。

三是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评价。我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煤炭产业主要以卖原煤为主,即维持在简单的开采—运输—销售阶段,产业链条不长,煤炭开采以人工开采为主,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总体来讲煤炭产业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能力维持在300万吨左右,没有大的增长。维护安全的技术落后,设施设备不全,煤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缺乏根治之策。煤炭资源逐步枯竭,开采逐步向地下深入,开采难度加大,现有采煤技术和设备难以适应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堪忧。煤炭采空区治理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污染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停留在粗加工阶段,技术含量普遍较低,附加值不高。

二、提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

(一)在自主创新的重点领域选择上,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

我区是人口小区,经济穷区,技术落后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开花是行不通的,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煤电产业自主创新的重点选择:一是采煤技术,重点是提高采煤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二是煤炭洗选技术,发展用水少,污染小,效率高的洗选技术;三是煤电节能降耗技术,提高煤炭的利用率,提高自动化程度,尽量减少污染。这几项技术中又以煤电节能降耗技术最为关键。

材料产业自主创新的重点选择:一是采矿技术,如镁矿、石灰岩的开采技术;二是加工技术,尤其是精加工技术。其中又以精加工技术最为关键。

医药化工产业自主创新的重点选择:一是药材的栽培技术;二是加工技术,尤其是精加工技术。其中又以精加工技术最为关键。

旅游产业自主创新的重点选择:关键是旅游商品研发技术,比如猕猴桃的储藏、深加工技术,方竹笋深加工技术,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等。

(二)在自主创新的途径选择上,要着力依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由于我区自主创新体系不健全,人才和资金皆匮乏,加之科技发展形势逼人,要依靠原始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难度很大,所以必须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要紧紧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加强政府引导、明确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主动向市内外高校、企业、研究所等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单位借力,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在消化的基础上吸收,在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吸引人才,大力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为我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一是对现有人才进行再培训,使之顺应新的形势;二是鼓励本区大学生回区干事;三是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进区外人才;四是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五是建立人才沟通机制,给广大人才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便于人才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六是建立领导联系重要人才制度,从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政

治上鼓励人才,不断激发人才创新的积极性。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的重大战略,但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的企业,不是政府,因此,要将国家战略化作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的行为就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加强和改进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领导: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完善考核制度,提高政府领导自主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完善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篇10

1.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一种互动关系,并共同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独立变量,两者的协同机制最终体现在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小上“在系统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其实,经济增长过程一直是制度!技术!投入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互动的过程“

2.科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制度的选择有决定作用,技术进步能诱导制度创新

一方面,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决定国家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即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创新策略”以我国为例,我国技术水平落后,资金贵乏,以领先战略为主的思路肯定是错误的“在大部分领域和产业,只有采用以模仿创新为主,合作开发为辅的战略,引进技术以提高自己的发展起点,才能有效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缩短技术创新周期,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是要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这就要求企业相应地变革企业产权制度,建立与生产力现状(技术现状)相适应的的政策制度“

3.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有推动或制约作用

从下表可以看出,不同的企业体制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该表通过全民!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同比较,可以看出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在制度创新中更具优势,创新的主动性更强“股份制企业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广东在全国综合科技水平的领先地位诱导相应的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篇11

創新作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中曾经提到,现代企业只有具备完善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技术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占据市场主动,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以创造财富为主要目标,就是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个目标比企业管理更难实现。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资金、实力的竞争转向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现代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以技术创新和改革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技术创新与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技术创新与可持续性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关系,将二者割裂进行分析是片面的,没有技术创新,企业依赖现有的资源和能量很难在不断发展变化、竞争激烈市场中所有作为,只有二者相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出能量。同样,企业只有做到可持续性发展才能不断积累资金,才能更好的开展技术创新,当然企业技术创新不是盲目的创新、不是一味的投入资金对现有生产技术和工艺进行彻底改造,如果不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再先进的技术创新也没有实际意义,可以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互相依赖的,具体关系如下:

(一)通过技术创新,处于技术和市场占有领先的产业将原有技术水平的产业逐步向外转移淘汰,相对落后的产业则采取跟随策略,接受技术转移,从而实现自己的产业的升级再造。

(二)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进工艺水品,可以加快新材料、新能源的研制和开发,减少企业有害物质的排放,提高再回收利用率,使产品的成本更低且更有利于周边环境的保护。

(三)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在客观上提高了技术人员的重要性。这就促使国家加大实施科教兴国的力度,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出大批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为经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几点建议

(一)企业要重视创新,树立起创新的观念

现代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创新才能为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懂动力能源。现代企业要立足企业实际,将目光放到全世界市场中,不断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或者企业的先进经验,学习他们对技术改革、创新的管理制度,用国际惯例来约束和提高自己,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真正获得长效发展。

(二)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正如前文所述,可持续性发展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企业要在每年的利润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研发资金,用于技术创新。目前我国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增长,但企业资金实力有限、人力资源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在一定时间内还将长期存在,这就需要企业要想各种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企业和一些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验室或者研发中心等机构,利用外部的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三)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企业必然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尽管不同的企业由于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性质、行业背景不同,造成不同的企业中存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的根本特点都是相同的,创新永远是主旋律。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现有的企业文化模式,也不能简单的用口号、标语、文件来代替企业文化,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企业实践中形成的,企业要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的精神和精髓,让创新的理念和精神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通过制度、奖励让企业文化建设得以贯彻执行下去。

(四)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闭门造车是无法完成技术创新的。当今世界交流日益广泛,企业只有走出国门,加强与世界上先进国家或者企业的联系,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才能真正适合科技进步发展的需求。

总之,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就必须加强重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开发出拥有新技术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才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才能实现创新和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篇12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的金融和实体经济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以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为发展目标的山东省工业发展速度随之也明显减缓。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与之相反,高科技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利润仍高速增长,凸现出科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意识到加强政府R&D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对政府R&D投入及其自主创新绩效问题的关注一方面从国家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张晓玲[1]探讨了我国政府科技投入的性质、目标和功能。张青[2]分析了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评价工作思路。洪荧[3]分析了我国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陈少晖[4]从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出发强调了财政支持的力度应该加强。另一方面的研究从省市地区层面展开。余小方、高仁全、陈海波、孙同云、张充[5,6,7,8,9]等分别对陕西省、四川省、江苏省、合肥市和吉林省的财政投入与产出绩效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更多的集中在讨论中央或者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上,涉及金融危机后政府科技投入对自主创新绩效的评价相对较少,而对于山东省的相关研究未见刊发。

2 政府R&D投入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R&D投入总量较大,但强度不高

我国1995~2008年R&D经费全社会投入总量平均增长幅度达19.5%。山东省平均增幅为21.6%;从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来看,全国基本保持在4%左右,但却是逐年下降的。山东省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的水平。

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是国际上用于衡量科技创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在1991年以来的10年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一直在0.6%~0.9%之间徘徊,直到2002年超过1%,2008年达到1.47%的最高水平。山东省R&D经费投入强度2008年上升为1.4%,在全国31个省市(区)排名第9位,低于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陕西等省。

2.2 R&D投入结构中政府投入水平比重偏低

纵观世界研发大国R&D投入结构中不同比例关系形成的历史,在工业化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中前期,政府R&D在投入结构中的比例仍然超过50%。政府投入比例小于企业投入比例的拐点,多数国家是在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后期,以及R&D/GDP达到2%之后出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已经进入和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的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政府R&D投入仍然占到整个R&D的50%左右,即使2007年,这些发达国家的政府R&D投入比例保持在25%~30%左右,我国同年的比重仅为24.6%。

我国目前大体上正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后期,正迈向第二阶段,那么R&D投入结构中应该是政府投入占据更大比例,而且还应保持一段时期,而实际上我国却较早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的过渡。政府R&D投入在全社会R&D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5年政府投入比重为25.84%,到2008年降为20.85%,而企业R&D投入比重由1995年的31.71%增长到2008年的69.8%;山东省R&D政府投入由2000年的9.6%降为2008年的8.36%,政府投入幅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3 金融危机后政府R&D投入增速出现回落

自2000年以来,虽然全国全社会R&D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影响,政府R&D经费总投入增幅2007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2008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非常明显;山东省政府R&D财政名义投入也出现了较大的滑落,2007年以后一直保持较低的增长幅度,2008、2009、2010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05%、1.92%和1.9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在相对比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表明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不足,更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及样本数据的选取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山东省1990~2010年间财政科技投入(CZTR)来反映政府R&D投入状况;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的获取上,尤其体现在代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和设计成果的发明专利上。因此,专利授权数量对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采用专利授权数量(ZL)作为衡量自主创新绩效的指标。

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10年《山东省统计年鉴》、2011年山东省统计公报以及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并对财政科技投入指标(CZTR)以全省零售价总指数1990年不变价格折算为实际值。并对ZL、CZTR分别进行对数变换,得到新的变量序列LnZL和LnCZTR,并运用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动态分析。本文中所有结果由Eviews5.0软件分析。

3.2 平稳性检验

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容易产生伪回归现象。所以,在回归之前首先要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取ADF检验方法,对变量LnZL、LnCZTR及其一阶差分变量DLnZL、DLnCZTR进行检验,采用AIC最小准则选择滞后阶数,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1)(c,t,m)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的阶数,0表示不包含c、t或m。(2)***、**、*分别表示临界值为10%、5%、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由表1可知,序列LnZL的ADF值2.180349,其绝对值小于10%的临界值,序列LnCZTR的ADF值-3.337720的绝对值小于5%的临界值,表明序列LnZL和LnCZTR都是非平稳的。由于序列DLnZL的ADF值-3.076420的绝对值大于5%的临界值-3.052169的绝对值,所以序列DLnZL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的。序列DLnCZTR的ADF值-4.447238的绝对值大于5%的临界值-3.875320的绝对值,所以序列DLnCZTR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也是平稳的。

3.3 协整分析

本文对序列LnZL、LnCZTR进行EG两步法检验,若存在协整关系,建立LnZL、LnCZTR长期均衡模型。

对LnZL和LnCZTR建立回归方程:lnZLt=α0+α1LnCZTRRt+μt,由1990—2010年的数据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LnZLt=-2.6308+1.01064LnCZTRt+et (1)

R2=0.935,拟合效果很好;斜率项对应的概率值为0,表明LnCZTR对LnZL的线性影响是显著的;对误差修正序列et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ADF值为-3.219577,其绝对值大于1%的临界值-2.692358的绝对值,所以e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平稳的,即LnZL、LnCZTR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LnZL、LnCZTR两者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3.4 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山东省2008年以来的财政科技投入虽然是逐年递增,但增幅却逐年减小。相反,这几年的专利授权数量的增长幅度却非常快,2010年的增幅达到了49.2%,增长幅度是2000年以来最高的,这种特殊的现象是在企业的科技投入和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加幅度都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的。为了考察金融危机下两者关系的特殊变化是否发生,我们以2008年为转折点把数据分为两个时期,然后利用Chow检验来判断两者关系在不同时期是否有所不同。Chow检验对应的F值为5.7,p值为0.013,也就是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个时期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和专利授权量关系显著不同,发生了显著的结构变化。为了进一步考察2008年以后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对自主创新的精确影响,设置虚拟变量D(2008年以前取0,2008年以后取1),得到模型:

LnZLt=α0+α1LnCZTRRt+αDt·LnCZTRt+αDt+μt

对该模型进行反复试验,发现模型LnZLt=α0+α1LnCZTRRt+αDt·LnCZTRt+μt回归结果较好,其回归方程为:LnZLt=-1.4434+0.89904LnCZTRt+0.40553DtLnCZTRt+et

其中R2=0.955,有了明显提高,拟合效果很好;从各个系数的t值来看,除了截距项外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DW=1.43,不存在自相关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对应的两个不同方程:

LnZLt=-1.4434+0.89904LnCZTRRt+0.40553DtLnCZTRt+et (t<2008) (2)

LnZLt=-1.4434+1.30457LnCZTRRt+0.40553DtLnCZTRt+et (t≥2008) (3)

模型(2)和(3)说明了2008年以后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对专利授权数量的影响要大于2008年以前的影响,表明了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山东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没有因为投入回落而出现降低的现象,自主创新能力反而大大提高,自主创新绩效显著提高。

3.5 Granger检验

前面的分析表明政府R&D投入与自主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两者具有怎样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来具体考察它们相互关系的方向。

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当滞后期为1、2、3年时,LnCZTR与LnZL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而滞后期为4年时,此时的AIC值是最小的,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此时判断结果则是政府财政科技投入LnCZTR的增加是自主创新绩效LnZL增加的原因;而当滞后期增加到5时,两者的因果关系又变得不够明显了。

3.6 结果分析

由回归模型(1)可知,说明山东省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尽管各自的增长是非稳定的,但就长期而言,财政科技投入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弹性系数为1.01064,通过财政科技投入拉动自主创新绩效提高的长期效率很高,CZTR每增加一个百分点,ZL就会增长1.01064个百分点。

由回归模型(2)、(3)可知,短期而言,金融危机对财政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影响。正常年份CZTR每增加一个百分点,ZL就会增长0.89904个百分点,而在金融危机环境下,CZTR每增加一个百分点,ZL就会增长1.30457个百分点,比正常年份的效益更高。金融危机使得政府与企业的R&D投入增长幅度都出现了减速增长,相应的自主创新能力却加速提升,主要的原因表现在:其一,在这种困难的环境下政府和企业的R&D投入仍然是增加的,推动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二,由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弹性系数1.30457来分析,财政科技投入对拉动自主创新绩效提高的效率更高更明显,CZTR每增加一个百分点,ZL就会增长1.3045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可能是金融危机一方面使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更加恶化,为应对巨大的生存压力,企业只有不断减少R&D投入,从表面看削弱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得企业更加清醒的认识到,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的产品和技术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更强,只有增加R&D投入以提高产业技术升级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更高,动力更足,对外部支持资金的需求更旺,此刻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巨大乘数效应,调动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使得科技创新成果呈现较大的增长。

由Granger因果检验可知,政府财政对R&D的投入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时滞作用较长,其主要原因在于科学研究尤其是公共部门的研究是长期性、连续性行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效益需要时间。对于企业来说,来自政府的R&D资金支持同样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加新产品的技术含量,这个过程同样需要企业研发到转变为现实生产能力的一个时滞作用。

4 政策建议

4.1 完善科技投入的相关政策,切实保障政府R&D投入力度

前面的实证结果显示了金融危机环境下财政科技投入对自主创新的弹性更大。山东省目前财政科技投入比较低,波动比较大,亟需建立有效的法律体系以确保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以确保未来的科技投入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更要保证财政科技投入按比例增长,推动全省科技投入的增长。

4.2 健全科技创新的投融资环境,构建全社会多元化R&D投入体系

目前山东省R&D投入结构中企业处于主体地位,其次是政府科技投入和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的比重逐步减小,2008年仅占筹集总额的5%,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R&D投入过程科技贷款相对下降、融资渠道单一、缺乏健全有效的政策性金融扶持机制等问题更加明显。因此,要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利用政府部门或由政府部门出资成立的相关实体机构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信贷担保。而且要创造条件积极吸引、鼓励国外有影响的财团、证券机构、风险投资公司设立科技投资基金,积极引导风险投资公司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4.3 加强中小企业R&D活动的支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金融危机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已经破产或面临破产的威胁,企业内部的抗风险能力亟待提高。在这种境况下,中小型企业难以承担较高的创新目标,难以承受持续的R&D投入,总体科技实力不强,结果是更多的中小企业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和优惠政策获得竞争优势。那么利用相应的政策对中小企业R&D活动加以支持,既立足于当前企业对市场的开拓、摆脱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又着眼于长远推动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半岛制造业基地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玲.论政府科技投入的形式、性质、目标和功能[J].长江论坛,2006(6):56-60

[2]张青.论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0):32-35

[3]洪荧.从R&D资金投入看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19

[4]陈少晖.科技投入的财政定位: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7):22-25

[5]余小方.对陕西省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J].中国科技论坛,2004(3):87-91

[6]高仁全.四川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4(4):137-141

[7]陈海波.江苏省R&D活动中政府作用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2003(3):118-122

[8]孙同云.在公共财政理念下着力提高财政科技投入资金使用效益——合肥市财政科技投入研究[J].财经研究,2008(16):9-12

上一篇:六国论教案下一篇:IT服务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