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质量与技术的关系

2024-07-30

生产、质量与技术的关系(共10篇)

生产、质量与技术的关系 篇1

只要有生产制造工厂,三个难兄难弟几乎同时出现,其间的关系、权利、责任划分争论从未停止过。

很多道行较浅的弟兄认识让人哭笑不得:生产认为质量什么事也没干,就是动动嘴;反过来,质量人员经常强调生产管理混乱,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道行深一点的人员认识各异:有人认为:生产就是按标准100%实施操作,其它都不用管;有人认为:质量只需要做最后抽检,只需要说Y或者N;现在很多类所谓质量战略,全面质量管理、6sigma都是一个方向或者方法,与实际操作都有很大的距离。也许有更直观点的三者:

1.生产管理认为:生产部门可以说是企业的动脉,承担企业产品生产盈利的部门,是所有其它的部门的中心,没有产品生产一切都是零!可想而知。

2.质量管理认为:先是有质量要求在先,要做什么样要求的产品,品质要达到何种要求,由市场与品质部门针对市场及消费者要求提出,然后由技术部制订达到这种要求所要求的技术规范,和选用材料、设备及工艺方法,最后由生产部门组织人员去生产,而控制整个过程就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所以质量管理为先。

3.技术管理认为:顾客要求高品质产品,而高品质的产品源于技术部门制订的技术规范和选用材料、生产设备及工艺方法,因此而言,技术部门是优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的主导者。

到目前为止,弟兄的理解是,技术部门针对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进行开发规划;生产管理根据制造工艺,进行生产规划,进行过程管理。质量部门在产品和工艺开发过程中,在制造过程管理中,进行监控,就是过程控制。因此,确定以上部门工作重心,在日常的工作中,已相应部门为主要负责人,其它部门参与。进行生产规划,以产品制造工艺为基础,进行生产线规划设计,确定制造流程。进行过程管理,以各个行业对于的质量体系要求,设置相应的过程控制点,进行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所设置的控制点,必须在确保制造流程稳定,质量受控的前提下,确保减少不创造价值的过程。

所以,说来三者就是一根绳上的三个蚂蚱,齐头并进才是最佳之道,这三者的工作是相互连续,相互依存的关系。确定各个部门的主要职责后,在实际操作中,结合项目管理方法,成立对于的项目组,汇集三个部门的人员,在项目中相应的工作中,指派相应部门人员负责,可以更好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保证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忌相互妒忌、拆台----得有资本,不然你就会变成小丑一样,在舞台上跳啊跳啊跳啊的,就被赶下台了。

再看看,生产管理的是需要保证100%按标准实施,事实上,世界上有哪家公司有完全对的标准呢,国内公司能做到80%对的估计都不多。就算是赫赫有名的企业,在工序和工艺的制作方面也不能随便下结论,也经常发现太多要改善的地方,所以生产管理基本上也是左右为难。企业的发展与管理永远不可能分开,所以生产管理始终追求的是持续改善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100%标准。质量管理吧好象是个警察就对了,可是实际工作中要是真的做了警察,我看估计离离职也不远了,因为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合作的工作还很多。三者工作始终穿插在一起,需要有部门之间的合作,不然任何一个部门都是没有办法独立解决发生在自己部门的事情。

简单地说,三个部门相互服务,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只要摆正各自的姿态,深度认识合作意识:我们这个部门的任务就是支持另外两个部门的,他们就是我的客户,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针对事件进行任务分析,确定各自的任务,支持其它部门;一心为公司生产出让客户满意的产品就对了,要记住:客户还有内部客户之说呀!技术设计出来的产品要让生产能顺利生产,品质要及时发现变异使生产或技术回归正轨,生产要按要求生产使品质受控并及时提报技术品质问题以利全面改善。

技术、品质服务于生产的同时,生产也得按要求生产、使过程受控,也得及时向技术、品质提供信息反馈配合改善。

其实各部门基本的工作关系,重在于合作、沟通、协调,才能实现企业的“一亩三分地”战略目标

生产、质量与技术的关系 篇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 商品混凝土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 对于混凝土企业来说, 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质量是混凝土企业立足的根本, 而管理又是质量的最佳保障。搅拌站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分为材料、生产和技术质量三个方面, 因此, 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混凝土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本文结合搅拌站日常管理工作经验, 从多角度分析混凝土原材料、生产管理和技术质量管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使混凝土从业者充分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 提高企业竞争力。

1 搅拌站材料、生产和技术质量管理现状

1.1 材料验收管理混乱

搅拌站骨料的运输多采用传统的运输方式, 供应商的繁杂导致骨料质量稳定性存在较大偏差, 管理水平落后的搅拌站, 在骨料进场验收时, 易出现质量验收标准不一的现象, 日常验收只能靠质检员的经验来判断骨料质量是否合格, 导致原材料验收的主观性较大, 加之粉料质量验收存在滞后性, 因此, 降低混凝土的质量隐患应从原材料进厂验收管理开始。

1.2 生产管理缺乏科学性

搅拌站的生产管理包括生产安全管理和混凝土质量管理。现今很多搅拌站过度追求产量, 经常性忽视生产安全管理和混凝土质量管理, 对搅拌楼计量系统校准不够重视, 从业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管理机构职责不明确, 缺乏对混凝土生产、运输、浇筑的监控力度, 剩、退、报废混凝土频次过高, 车辆调度缺乏合理性, 故从生产管理上直接影响混凝土质量。

1.3 技术质量管理缺乏全面性和全员性

就目前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混凝土搅拌站的技术质量管理水平不能令人满意, 随着商品混凝土的快速发展, 混凝土搅拌站的技术力量和日常管理水平明显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 加之对混凝土这一传统产品的偏见, 许多搅拌站的技术管理工作主要应付于日常生产, 基本上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大多数搅拌站将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归咎于技术质量管理, 这种观点是很狭隘的, 应该充分认识到材料、生产和技术质量管理的统一性。

2 搅拌站材料和技术质量管理的关系

2.1 材料和技术质量管理的辩证关系

混凝土材料的好坏和配比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混凝土产品 (如果谈工程质量, 那还需包括结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后期浇筑、振捣、养护是否到位) 的质量, 同时也间接影响着整个建设工程的质量。因此, 要确保高质量的建设工程, 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质量管理保证配比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则必须从混凝土材料的质量管理做起。搅拌站材料质量管理和技术质量管理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优质的原材料可以通过技术管理转化成优质的产品以便更好的服务客户, 相反, 优质的技术质量管理则对原材料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理好材料质量管理和技术质量管理的关系, 可以提高搅拌站的管理水平, 提升企业竞争力。

2.2 材料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2.2.1水泥性能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水泥是商品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也是决定混凝土性能的最重要的原材料。水泥的品种很多, 从组成来看, 不同水泥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差别, 一是水泥熟料矿物组成不同, 二是混合材料的品种和掺量不同。正是由于组成上的这种差别, 导致不同品种水泥具有不同的特性, 生产中应根据这些差别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

另外, 水泥行业标准更新后, 很多水泥厂为实现降本增效, 相应的更改了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 并提高了细度, 从而导致水泥的需水量增加, 同时使水泥吸附减水剂的能力变强, 这就容易导致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损失过快。此外, 水泥供货温度过高, 造成混凝土出机口温度高, 间接导致施工中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快。解决措施:增加储存罐的数量, 适当延长储存时间来降低水泥的温度;使用高效减水剂, 减少混凝土坍落度损失。

2.2.2外加剂性能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外加剂是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掺入的一种用以改善混凝土和易性的化学物质。外加剂是现代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组分, 可以说现代混凝土的技术进步几乎都与外加剂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 使用过程中必须保证外加剂质量的稳定性, 同时要根据原材料和气温变化, 及时通知外加剂企业进行调整。解决措施:每批外加剂进场验证后方可充罐。

2.2.3细骨料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质检员在验收细骨料的时候, 需要注意细骨料质量的稳定性, 主要是细度、颗粒级配 (直接说细度模数不就完了) 、含泥量和泥块含量等技术指标是否达标。混凝土生产时, 细骨料含水量的变化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解决措施:针对现阶段, 严格控制骨料质量稳定性, 采用分边堆取的方法;公司内部建立砂石预均化场地, 保证质量的稳定性。

2.2.4粗骨料对混凝土的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粗骨料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最大粒径、针片状含量等对混凝土质量也有重要影响, 然而却容易被忽视。如果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较高, 可进行骨料压碎值检测, 建立骨料压碎值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对应关系, 同时还需考虑材质 (卵石/碎石) 、粒径和粒形的影响, 以指导生产。解决措施:加强粗骨料检测频次, 通过筛孔控制骨料最大粒径, 不合格骨料予以退货处理。

3 搅拌站生产和技术质量管理的关系

3.1 生产和技术质量管理的辩证关系

俗话说“产量是钱, 质量是命, 不能要钱不要命!”。

在整个混凝土生产过程中, 从最初的原材料验收, 到混凝土试配, 再到最后的产品出厂, 都要严把质量关。搅拌站生产管理和技术质量管理是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生产管理和技术质量管理采用不同的管理体系, 并且管理方式和手段均不同, 但两种管理的目的是统一的, 都是为了保证混凝土产品的质量。生产部门根据技术科的配合比负责生产混凝土, 技术部门对生产科的产品进行各项指标的检验, 如检验合格后生产科继续负责将产品运至规定交货地点, 同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修正混凝土产品的缺陷, 保证混凝土质量, 因此生产管理和技术质量管理又是互补和统一的关系。

3.2 生产管理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3.2.1生产设备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搅拌站生产设备的好坏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 如计量系统的误差过大, 导致原材料称量不准确;搅拌机长时间未清理, 导致混凝土拌合物搅拌不均匀;铲车上时料混入杂物和人为将杂物铲入输送皮带等, 都将最终影响出站混凝土的质量。解决措施:生产客服科应按照《生产计量系统管理细则》对计量系统严格实施校核, 加强设备巡检力度;生产客服科应每天对搅拌机进行清理, 确保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

3.2.2天气变化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天气变化 (雨、雪等) 会造成混凝土在生产、运输和浇注过程中产生质量波动, 主要包括:原材料受天气变化的影响 (料场和料仓) 、产品受天气变化影响 (运输和浇筑过程中) 。解决措施:根据季节和天气特点, 结合运输道路状况, 结构部位和浇筑特点等, 提前调整生产配合比, 保证出站混凝土质量合格, 并针对恶劣天气做好铲车、罐车司机、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

3.2.3施工控制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施工现场的不规范操作也是造成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如客服专员对现场施工进度和施工工艺不了解, 未能根据施工进度合理调度车辆, 造成混凝土罐车等待时间过长;泵工对混凝土坍落度未能进行有效监控, 导致堵管等严重事故;施工人员私自对等待时间过长的混凝土加生水等现象。解决措施:加强客服专员和泵工的专业知识培训, 规范化管理, 确保施工现场不压车、不断料;客服专员对工地私自加水采取制止, 无效后, 拍照取证。

4 技术质量管理的统一性

搅拌站技术质量管理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的目标制定、分析、决策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行为的总和, 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等内容。技术质量管理是搅拌站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成本控制、促进产品附加值、技术创新、完善搅拌站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的技术质量管理可以逐步建立良好的技术管理体系, 提升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协调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技术管理方法在搅拌站内部的不断实施, 逐步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才能, 提高员工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 使员工以积极的态度和更高的素质来开创企业和自身的前景。在生产过程中, 有效的技术质量管理可以优化混凝土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 按照ISO9001质量体系中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要求来进行有效运行, 为企业的产品质量提供规范化保障。同时可以提高企业影响力, 创造出品牌效应,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 进而增加客户满意度和信任感, 提升企业竞争力。

结语

搅拌站材料、生产和技术质量管理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对混凝土企业而言, 如何处理好材料、生产与技术质量管理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混凝土材料质量决定产品质量, 但材料质量不是衡量生产质量的唯一要素, 技术质量管理是方法与工具的统一体。

在混凝土行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下, 混凝土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搅拌站材料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质量管理缺一不可, 高效率的管理工作可以提高搅拌站产品质量、完善产品设计、降低经营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消除材料、生产以及技术缺陷对混凝土产品质量的影响。只有材料、生产和技术质量管理三者互相交织, 拧成一股绳, 方能使我司混凝土质量管理水平才会更上一层楼, 真正实现企业“中建劲旅, 行业旗舰, 世界一流”之愿景。

参考文献

[1]陈向峰.混凝土搅拌站管理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11。

[2]吴敏.谈商品混凝土在工程应用中的质量问题[J].山西建筑, 2010 (9) 137—138

再论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 篇3

【关键词】科学技术;物资成本;科技价值;科技强度

一、什么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既包含来源于客观客体的、事物发展规律的知识,也包含来源于主观主体的、支配运用知识的智慧。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意识功能。

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知识与智慧的结晶,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创意。

二、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

对于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形成生产的根据和主导,是质的属性,是生产及其产品的性质,是形成生产的首要条件。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说:社会生产(创造)出来的产品,都是科技产品。

形成生产的第二个条件,就是投入生产的物资成本。物资成本是形成生产的材料内容,是科学技术(质)支配的对象,是形成生产的基础,是量的属性,是生产及其产品的量。

质与量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质×量=能力=作用=效应。

所以,由科学技术与物资成本而形成生产及其产品、产值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物资成本=生产力=生产作用=产品=产值=经济。对于这层关系有什么质疑吗?

如果再进行追问:物资成本是什么呢?

物资成本就是以往经济学所归纳的生产三要素——劳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亦即投入生产的人力和物力(如果把人力物力都折合成货币来进行计算,那么,物资成本就是生产费用)。

以往(中国改革开放以前),认为劳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是形成生产的三要素。其实这还只认识到生产条件的一半。所以,我们必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再认识,认识形成生产的另一半首要条件——科学技术。

物资条件是普遍存在的常有事物,但是没有科学技术却不能形成生产。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条件之下,才能够形成生产。相比而言,科技条件比物资条件更为难得。所以说,科学技术是形成生产的首要条件。

三、产品的科技价值

生产利润来自于哪里?

有人会说:“来自于劳动。”

可是,有的生产同样花费了大量的劳动,为什么就没有利润呢?

还有人会说:“把价格规定高点(生产费用+利润率),由此产生利润。”

可是,如果价格都可以这样由生产单位去规定的话,世界上就不会出现亏本的生产。

那么,生产利润究竟来自于哪里呢?

确切地回答:生产利润来自于科学技术。既然生产由成本和科技两部分因素形成,那么,生产的效应——产值,当然也由成本和科技两部分的值所组成。所以,用产值减去成本所剩下来的值,便是科学技术的价值,也即利润。把这个意思用数学关系式表示即:

科学技术×生产费用=产品=产值。

产值-生产费用=科技价值=利润。例如:

某人制作玩具,投入生产的成本费用为每件12元(包含劳动的计件社会工资在内),直销此玩具的平均价格为每件15元。那么,这一生产的关系就是这样的:

产值=制作玩具的科技强度×12元=产品=15元。

科技价值=15元-12元=利润=3元

四、科技强度

因为:产值=科学技术×物资成本。

所以:科技强度=产值÷物资成本。

例如以上制作玩具的生产情况:

因为:产值=制作玩具的科技强度×12元=15元。

所以:制作玩具的科技强度=15元÷12元=1.25(度)。

五、科技强度与利润的关系

产品的价值贵,是先进的标志,是激发和调动生产的动力。产品的价值贱,是迫使生產前进的压力。产品的价值由贵到贱是生产发展的趋势,也是一种自然平衡的运动。

人们愈是需求的产品,愈有价值。另外,同一价值的产品,生产时所花费的成本、时间愈少,则它也显得愈有价值。反则反之。产品的价值说明主导生产的科学技术文明先进的程度——科技强度。例如:

假设有一家服装厂,生产出甲、乙两批服装,这两批服装平均每套所投入的布料和劳动作业相同(成本相同),每套成本80元。

但是由于两批服装设计的款式不一样,甲服装为市场抢手货,出厂销售价平均每套120元;乙服装不受市场欢迎,出厂销售价平均每套60元。那么:

设计甲服装的科技强度=120元÷80元=1.5(度)。

设计甲服装的科技价值=120元-80元=利润=40元。

设计乙服装的科技强度=60元÷80元=0.75(度)。

设计乙服装的科技价值=60元-80元=利润=-20元。

由上例的计算可见,生产利润与科技强度直接相关:

科技强度大于1度时,生产有利润;

科技强度等于1度时,生产不亏不赢;

科技强度小于1度时,生产亏本;

科技强度为零(或者物资成本为零)时,不可能形成生产,生产为零。

如果形成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不上1度),不管你投资了多少人力物力,始终都是无效投资。

六、生产之外,科技作用依然

科学技术在社会的军事、文教、卫生等等事业上的作用,依然如生产一样,都是“科技才能×(人力+物力)=能力=作用=效应”的关系及反应。例如:

在军事上,如赤壁之战的情况是:

周瑜战略战术×(兵力+火力)=战斗力>曹操战略战术×兵力=战斗力。

在教学事业上:教学技能×教材教具=教学功能=教学作用=教学效应。

在卫生事业上:医术×医药医具=治病功能=治病作用=治病效应。

科技在社会的各个事业当中,其作用和地位同生产中一样,都是“科技才能×(人力+物力)=能力=作用=效应”的反应。

七、科技才能强度的针对性

我国汉朝刘邦用兵不过十万,他手下的将帅韩信用兵愈多愈好,但是韩信为什么又被刘邦所擒呢?这是因为韩信的才能是善于用兵,而刘邦的才能是善于用将。这说明科技才能强度是有针对性的。

人们尽管在同一的生产行业中,有的人善于经营小资本;有的人善于经营大资本;有的人善于支配生产中的物,使物资各尽其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人善于组织生产中的人,使人们各尽其才,充分发挥作用。人的科技才能各有所长,各有其针对性,不能一概而论。

八、科技才能与社会发展

在社会事物当中,所投入的科技才能由科技价值表现出来。这种科技价值,也就是科技才能的报酬。但是享受这一报酬的有时是价值的创造者,有时是广大人们甚至整个人类。价值愈大,享受的人愈多,这一科技才能也就愈可贵,愈高级伟大。

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艺术家,他们都用伟大的科技才能及其价值来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生活,为社会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篇4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摘录

“安全”这个概念,自古就有,有人说,安全是不存在能够导致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危险的状态;也有人讲,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就是没有危险的且尽善尽美。我觉得照这么讲,安全就是一种无实现化的安全,是一种绝对化的安全。其实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人们从事的某项活动或某系统,即某一客观事物,也就是广义的生产。安全就是伴随着生产的一种状态。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与生产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所谓矛盾性,首先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与生产顺利进行的矛盾;其次是安全工作与生产工作的矛盾,表现为采取安全措施时会影响生产,增加成本。这些矛盾只是暂时,从长远看,矛盾一解决,很快就会促进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这种矛盾只是一种表面的浅层次的矛盾,而从本质上看,安全与生产是统一的。严格执行安全规定,表面上降低劳动生产率,但如果从深层次看,一旦发生事故,将会损失更多工时,将会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且,事故的发生将会影响企业生产和形象,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又为安全创造必要物质条件。所以安全与生产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本质上是辨证统一的。没有生产活动,安全问题就不可能存在;没有安全条件,生产也不能顺利进行。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其实并不矛盾。抓安全是为了生产,只有将安全落到实处,生产才能得以正常进行。抓生产必须保证安全,安全没有保障就根本谈不上生产。对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要辩证地看,决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工作中要

坚决反对要么为了安全就放弃生产,要么为了生产就忽视安全,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走向了极端。

生产必须安全是现代工业的客观需要。“安全第一”的思想是指当考虑生产的时候,应该把安全作为一个前提条件考虑进去,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保证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持续和安全的发展。

安全第一,是否就意味着安全可以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呢?显然不是,希望在此通过对安全与生产等之间关系的剖析,谈谈这两年来对“安全的地位”的一些不合理认识现象的体会。

实践中的不正确认识:

(1)将安全生产置于毫不重要的位置,认为发展生产必然要牺牲安全。解放初期我国制定“安全生产”方针,提出“安全为了生产”原则,紧接着出现了一些“冒险”、“蛮干”现象。认为安全为了生产,发生安全事故是为了将生产做得更好。这在当时,成为了很多发生事故企业负责人员推卸责任的借口。

(2)将安全置于从属地位,宁要产值不要安全。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产值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政策导向,助长了这一做法。这样就直接导致各行各业都同时出现超负荷,超能力运转的情况。这种做法实际上还是一种冒险,蛮干行为,为了达到产值目标,存在侥幸心理,完全不考虑生产条件,将安全抛在一边。

(3)安全与生产并驾齐驱,做“事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时间还提出“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等口号,一时间多个“第一”并驾齐驱。嫌“摸着石头过河”太慢,管他三七二十一,要先冲下水去再说。这种思想虽然也考虑安全的重要性,但实际上还是变相的产值导向的结果,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这就导致大小事故仍然发生如故,企业、政府到处“救火”,忙得“团团转”。

(4)安全第一,安全就是至高无上。这种思想,最近两年特别“盛行”,连安监总局的领导在一些场合也经常发表这样的言论。2007年上海《财富》全球论坛文化圆桌会议,几位中国省部级领导同时说道“安全生产是自己最担心的问题”,也印证了当前这种风气。但是这句话不是说给老百姓听的,是说给领导听的,不过是对领导“杀一儆百”的招式表个态。但是在全球注目的场合发表这样的言论实在就是不应该了,安全生产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你一个省部级领导如果将安全行政监督坚决落实,你忧患什么呢?除非你自己监督不到位。你“夙夜忧患”的不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却是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有这样的高度吗?显然,这种观点是新时代的“官僚主义”。

综述这四种观点,实际上都没有正确地认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摆正安全生产的位置。

第一种观点是一种认为安全与生产相矛盾的观点,其目的在于逃避责任惩罚。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安全是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生产中实现安全,(安全生产最初的定义就是这样),如果说安全与生产矛盾,那就是自相矛盾。安全是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不是先安全再生产,也不是先生产再安全。

第二种观点是一种认为安全与生产中其他要素相比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的观点,甚至认为有了产值,出了安全问题也不算回事。实际上是一种忽略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种观点是一种承认安全的重要性,但却将安全与其他要素看成完全相等的地位的观点,这样工作起来没有秩序,没有章法,并驾齐驱,哪方面出了问题解决哪方面。

第四种观点是一种夸大安全的重要性,将安全凌驾于其他要素之上,甚至凌驾于生产本身之上的观点。

生产与安全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几十年来一直有人在讨论这个已经被讨论出结果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述,大家可查阅相关书籍和内容。

至于安全在生产中的正确地位,还得从“安全第一”说起,“安全第一”-“safetyfirst”,这个词翻译成中文有点不准,“first”表示顺序上的先后,而“第一”在汉语中多表示地位的高下,实际上国内更多人就是把它理解成为了“safetyprimacy”,安全占核心地位。

安全在生产中的地位实际上应用“安全优先”来描述,安全是一个门槛,他是一项要求,好比拳击运动员比赛时必须要戴拳击手套。“安全优先”要求各项工作要首先考虑安全问题,确保安全达到期望水平,在一定的安全基础上去做事。安全优先,就是要将安全在要素中置于前提地位。

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安全生产的目的之一,是因为安全与生产都不是衡量工作得失的全部标准,只有发才是衡量一切工作的得失的标准。安全生产仅仅是发展的一部分,不能用安全生产取代发展的地位。安全生产仅仅可以指导的工作的一个部分,而发展指导的任何工作的全体。

当然,既然安全是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就不能说他不重要,他不可剥离,脱离了安全,生产的价值便不得以存在。

安全生产不能在发展中作为主导地位,这还得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安全生产做为生产力他相当机械系统的“润滑剂”,相当于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他创造价值体现在提高效率的层面上,他的价值体现在使发展具有完整性。由于他涉及的问题与人类自身生存密切相关,因此,他必须置于前提地位,但是仅凭这一点,并不能说明他就是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主力。

安全生产作为要素的不足,恰恰是对提高生产率的贡献不足,除非你把“安全生产”放大成“科学技术”等概念,但这已经不切实际地扩大了安全生产的范畴。

因此,工作中必须以发展为目的来指导安全生产,所以政治家们“夙夜忧患”应该是“发展问题”,那种为保乌纱帽,把安全提高到不切实际的位置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精益生产与工业工程的关系 篇5

工业工程(IE--Industrial Engineering)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

IE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泰勒等人的科学管理运动,它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在人们致力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学科。它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研究如何使生产要素组成更高效运行的系统,从而实现提高生产率的目标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工程学科。

IE的研究目标就是要使生产系统投入要素得到有效利用,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率、获得最佳效益。具体地讲,就是通过研究、分析和评估,对制造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进行设计(包括再设计,即改善),再将各个组成部分恰当地综合起来,设计出系统整体,以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优化运行,保证低成本、低消耗、安全、优质、准时、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它追求的是系统整体的优化与提高。IE特别是结合了信息技术的现代IE已涵盖了产、供、销的全部管理系统。

IE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现代IE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IE的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追求生产系统的最佳整体效益。

(2)IE是综合性的应用知识体系。它是把技术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综合学科。

(3)以人为本是IE区别于其他工程学科的特点之一。生产系统的各种组成要素中,人是最活跃和最不确定性的因素。IE为实现其目标,在进行系统设计、实施、控制和改善的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人和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从操作方式、工作站设计、岗位和职务设计直到整个系统的组织设计,IE都十分重视研究人的因素,包括组织关系、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及激励方法等,寻求合理配置人和其他因素,建立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机器、环境和组织系统,使人能够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从而在生产过程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实现个人及组织价值,进而更好地发挥各生产要素的作用。

(4)IE的重点是面向微观管理(注重三化)为达到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的目的,IE重点面向微观管理,解决各环节管理问题,

从制定作业标准和劳动定额、现场管理优化直至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管理改善,都需要IE发挥作用。

三化是指简单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是IE的重要原则。三化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标准化对现代工业的科学量化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特别是管理标准是规范企业中重复出现的管理业务工作的标准,它既规定各种标准程序、职责、方法与制度,同时也是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法与手段。

(5)IE是系统优化技术

IE所强调的优化是系统整体的优化,不单是某个生产要素(人、物料、设备等)或某个局部(工序、生产线、车间等)的优化,最终追求的目标是系统整体效益最佳。所以IE从提高系统总体生产率的目标出发,对各种生产资源和环节具体研究、统筹分析、合理配置;对各种方案作量化的分析比较,寻求最佳的设计和改善方案。这样才能发挥各要素和各子系统的功能,协调有效地运行。

过去中国企业由于长期在传统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运作,生产系统中严重忽视效率、效益。国外成功的经验证明,工业工程是推动生产体系彻底变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主要工程技术。

日本在推行精益生产时,运用基础IE中大量的作业研究、动作研究、时间分析技术,使精益生产始终站在科学的基础上,因此生机勃勃、卓有成效。日本企业在运用IE方面有极大的创造,使得精益生产不仅带来了生产组织方式的质变,而且带来了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内外协作管理、与用户关系等一连串根本性的企业组织体制、管理体制方面的重大变化和企业经营价值观的重大改变,其中最受影响的还包括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丰田汽车公司生产调查部部长中山清孝认为,丰田生产方式(JIT)就是IE在企业中的应用。中国在学习、推广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应该而且必须结合IE分析,从IE分析入手。

日本从美国引进IE,经过半个世纪发展,形成富有日本特色的IE,即把IE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现场管理优化。我国企业在推进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现场IE,从基础IE普及推广入手,进而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

只有通过找问题、提问题、改善操作、优化管理,最终对形成产品质量的所有工序、环节、作业都作了改进,在这个基础上制订的标准,才是高质量的、可操作的、有群众基础的,有针对性地开展IE,推进精益生产,实现物流、理顺作业优化,向精益生产靠拢。具体讲就是组织以降低库存为目标的准时化生产和以优化作业、提高劳动效率为目标的作业分析法。

安全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篇6

安全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概括为“八个是”和“三个关系”:

八个是:

1.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国家安全除了需要国防抗御“外患”外,在“冷战时期”,更需要重视“内忧”――技术风险(生产安全、信息安全)、自然风险(灾害、卫生事件)、社会风险(邪教、恐怖事件)、人为风险(治安与食品安全)等。

2.安全生产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生命安全与健康保障是人民最基本的利益;先进生产力需要较高的生产安全水平体现.

3.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要求:人民需要“安居乐业”,人民需要“平安吉祥”,员工要求“劳动保护”,企业需要“安全生产”。因此,安全生产需要成为各级政府的执政“要务”。

4.安全生产是宪法及国家性质本质的要求: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既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也是宪法明确的国家本质要求。

5.安全生产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要看经济和物质的指标,更需要用社会安全水平和生产、生活安全标准来体现。

6.安全生产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以人为本就需要重视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以人为本就要遵循“生命第一”的.原则;以人为本就要将安全纳入优先发展的战略;以人为本就要将安全目标置于全面小康的重要地位;以人为本就要协调好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7.安全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于社会,安全能够吸引人才和资源;对于企业,安全扩大商誉、保障效率、促进效益、减少损失。

8.安全生产是生活质量的体现:人类的生活基本需要一是生理的,二是安全的。在满足温饱基础上,安全必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三个关系:

1.安全生产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

2.安全生产关系到社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生产、质量与技术的关系 篇7

1 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的相互关系

(1) 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伴随化工安全生产事业的全过程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实践行为与化工安全生产的完整过程相互伴随, 为了切实为化工产业的生产实践活动提供充分的安全性支持, 一般会同时性地运用和实施多种形态的生产实施技术以及管理实施方式。生产技术是我国当代化工企业实体实现良好而充分的发展, 目标的重要基础, 对化工企业的生产技术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 将会有效保障化工企业生产实践各个基本技术环节的安全性, 切实保障化工企业实体能够比较稳定地处于稳定运行的良好状态, 就这一学理性考量层面而言, 可以比较清晰地认识和感知到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事业之间现实存在的较为紧密的实践关系。

(2) 实施生产技术管理能助力消除生产实务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化工企业想要充分实现安全生产的运作目标, 就必须开展科学且合理化的生产技术管理实践工作, 充分而有效地开展技术实施层面的管理工作, 能够切实帮助化工企业有效消除生产实务过程中的相关安全隐患。在实际的化工生产工作实施过程中, 有较大数量比例的化工原料都客观性地具备着易燃、易爆, 以及有毒等化学属性, 加之化工生产中会不可避免地使用易燃易爆设备, 共同为化工生产工作的实践路径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客观存在的安全生产实践隐患。在这样的实践新环境背景下, 如果化工企业不能开展科学化且是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管理实务, 将会难以阻止安全隐患发展成安全事故, 阻止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现象的发生, 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 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将会切实性地成为消除化工生产实践过程中安全隐患现象的重要途径。

2 提升化工企业生产技术管理以及安全生产事业实施水平的措施

(1) 切实提升化工企业在岗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建设水平化工企业应当切实加强针对员工群体的安全教育工作实践力度, 可以在生产区域内, 通过宣传栏或者是宣传海报的形式, 针对参与企业日常生产实践的员工开展安全生产知识技能的宣传工作, 并针对本企业在特定时间节点的生产实务工作的运行情况, 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工作管理制度, 并在实际的生产实务工作运行过程中, 严格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实工作, 要针对化工企业实体不同岗位的具体员工配备专门性的指向安全生产实践目标的指导资料以及工作状态考核标准, 并在针对化工企业员工开展安全意识教育的过程中, 尽量引入实践案例进行情境教育, 在有效引起员工情感共鸣的基础上, 帮助员工有效实现安全意识的切实提升。

(2) 切实贯彻落实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实践制度要切实而充分地响应国家有关部门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实践事业的相关理念号召, 逐步建立和完备指向化工企业内部各项实务工作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在具体的制度建设实践过程中, 化工企业要切实针对企业自身在现有发展阶段条件下的生产技术运作情况展开充分的评估, 要充分关注生产实务运转过程中的全部技术细节, 并在相关管理制度的实践运行过程中是, 实现对制度的充分完善和强化。要切实保障已经制定的相关制度获取充分的落实程度, 对一切违反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实务行为的工人要执行严格的处罚制度,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关于安全生产操作知识的强化教育, 切实帮助企业中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开展安全生产实务行为的重要性, 切实减小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

(3) 切实加强员工队伍培训工作的实施力度在实际生产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缘于现有化工企业员工在自身素质建设过程中的差异性, 使得一直有一部分员工不可避免地在生产环节的技术操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规范性, 但是就实践性考量层面而言, 员工的专业化水平以及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 是影响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实践性工作背景之下, 化工行业的企业实体应当切实提升针对员工群体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工作, 要清晰组织专门形式的会议, 对员工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化生产知识教育, 重点致力于帮助化工企业员工提升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性操作技能, 助力我国当代化工企业生产实践工作安全性水平的有效提升。

3 结语

针对我国化工企业的生产实践问题, 本文首先阐释了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 之后简要表述了提升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实践水平的策略, 以便为化工企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清华.浅谈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的关系[J].化工管理, 2015, (24) :11.

[2]刘蓉.化工生产企业事故分析与预测研究[D].中北大学, 2015.

[3]关允峰.影响当代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及管理对策探究[J].化工管理, 2013, (12) :33+35.

[4]安传周.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 2008.

生产、质量与技术的关系 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关系;方案优化;环节控制

0.前言

在建筑工程界里,其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只有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有利于建筑行业综合效益的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对于企业正常运行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来讲,建筑工程的主要环节是质量问题、成本问题,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共同应用于建筑施工工程。

1.关于混凝土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质量保证的分析

混凝土的施工技术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气候较为寒冷的北方地方,如果不能确保施工技术标准,就难以确保该建筑的保温性能,对日常生活质量带来一些影响。为了有效提升工程质量,我们需要进行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改善。

(1)混凝土施工裂缝问题,是建筑施工中较多出现的问题,只有实现对其的有效控制,才能保证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混凝土施工裂缝现象是很常见的,比如施工的环境因素、混凝土材料质量问题以及施工操作问题等都会影响混凝土施工裂缝问题。在此环节下,我们要积极做好技术标准的控制工作,有效避免混凝土施工裂缝现象的产生。按照工程施工标准,进行混凝土材料的选择,保证施工设备的合格性,并且在特殊施工过程中,做好积极的工程养护管理工作,确保施工材料的安全存放,确保相关环节的养护管理。无论是施工前期还是施工完毕都要注重相关材料设备的保养管理,不能忽视,这样有利于为施工工程奠定一个良好物质环境。在进行混凝土原料配比的时候,需要按照工程标准来,利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进行振捣,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问题。

(2)最大程度实现混凝土裂缝的减少,在此前提下,及时提高缓凝土施工的整体质量,进行建筑工程使用时期的延长。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注重建筑工程的强度,以促进混凝土施工综合效益的提升。尤其在北方环境中,建筑工程强度更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相关技术人员要具备相应的素质,按照国家建筑工程标准来行事,做好积极的施工准备工作,实行混凝土的有效采样调配,充分符合地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促进混凝土整体质量的提升,在此环节下,我们对混凝土强度等级要进行积极检测,有效避免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的情况,以促进建筑工程的有效进展。

2.关于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分析

(1)钢结构的施工技术对于建筑施工工程也是很必要的,在此程序中,积极做好螺栓预埋的准备工作,在第一节钢柱的安装时,需要进行柱脚的螺栓固定,有利于标高的合理控制,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钢结构平面的尺寸问题,在日常建筑施工中,我们要利用刚性柱脚螺栓进行钢筋混凝土的连接工作。此施工技术有助于维持钢结构的稳定性。在预埋环节中,我们要依据建筑技术规范来进行操作。控制好标高的基准点,其基础轴线的标准尺度要符合建筑标准。对于预埋的深度要控制得当,以有利于建筑工程的整体稳定性。

(2)在建筑工程中,做好刚结构的吊装环节工作,按照标准程序进行,对吊装施工的区域进行有效划分,以有利于吊装施工的有效进行。及时确保吊装设备的安装工作,固定好建筑工程的整体框架梁柱结构,并且进行其他相关环节的固定,在楼板结构安装环节中,进行楼板主梁的按照,而后进行次梁的有效按照,按照其具体的施工顺序,从中心向四周拓展。在楼板结构的安装过程总,需要确保第一节钢柱的有效安装,在预埋的地脚螺栓上进行相应防护套的配置,固定好钢柱的具体位置,按照标高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在相近的钢柱之间,确保其接头质量,利用高强度的螺栓进行有效固定。其螺栓的拧紧程序需要在钢柱垂直度与标高环节的确定之后运行,以此保证接头的强度性,有利于日常工程的良好负荷性。在此过程中,要做好积极的刚梁吊装工作,并且为了确保此环节的有效运作,需要及时检查钢柱之间的距离和标高,使其满足建筑工程的需要。在钢梁吊装进行中,需要保证相关操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扶手绳和扶手杆的安装狗狗做,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性。为了确保钢结构的总体稳定性需要进行钢梁跨度的有效控制,有效确定吊点的位置方位。在钢梁吊装环节中,需要进行相关环节操作,来确保吊装的质量。

(3)积极做好刚结构的焊接细节,其钢结构节点的焊接技术对于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其焊接的原则包括,结构本身的对称性、钢结构节点的对称性。通常来说,进行多层焊接的时候,需要利用连续作业法进行具体操作,及时做好焊道的清理检查工作,确保相关工作流程的进展。多层焊接的顺序是沿着中间的轴线向四周进行分散式的焊接,标准的顺序是第一步先焊接顶层柱和钢梁节点,第二步是焊接底柱和梁的节点,最后是焊接中间层的钢柱与钢梁的节点。焊接工作全部进行完毕之后,要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检测与复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影响下一步的施工工作。

3.关于建筑模板施工技术的分析

在日常施工过程中,建筑模板的施工技术是很必要的环节,它有利于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实现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模板支护技术的操作。

(1)为了有效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我们需要提升模板安装的技术水平,强化其具体运作步骤,做好积极的施工准备工作,如果不能有效实现模板的安装操作,就容易发生施工中的模板滑落以及位移情况的发生,为了促进工程效率、质量的提升,我们需要进行积极的预埋套管工作,以确保工程总体效益的提升。将钢筋的外面设置一层保护套,确保安装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模板表面的平整程度,还有利于提高模板之间的严密性,增强整体的刚度。

(2)为了促进建筑工程综合效益的提升,我们需要提升模板的拆除技术水平,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避免受到拆除模板的不利影响,在此环节中,我们要按照具体的步骤进行,其拆除的顺序由浅入深,需啊哟进行柱子模板的拆除,而后再进行楼层模板与梁上模板的拆除,最后拆除的是梁底模板,此顺序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当模板很难拆除的时候,可以用木槌在模板上反复敲击使其松动之后再进行拆除,不能使用太过强制性的手段,以免损坏建筑的整体结构,也对模板本身造成损坏。拆除的模板不要从高空直接抛下,以免砸伤施工人员。

4.结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对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实现施工技术的加强深化,在保证施工技术的前提下,及时协调好相关建筑环节,实现建筑工程质量效率的提升,实现建筑工程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现实工程建设的需要。 [科]

【参考文献】

[1]牛章红.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控制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

[2]李丹.对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中华民居,2010(12).

[3]李文荣.建筑施工技术控制措施[J].科学与财富,2011(7).

[4]代鲜志.浅析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1(3).

生产、质量与技术的关系 篇9

川煤集团广能贵州世纪公司安监部徐志贵

一直以来,我国的煤炭行业认为是被人们公认的一个高危行业。特别是南方的煤矿,尤其是贵州的煤矿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薄、矿型小、用人多。由于煤矿井下特定的生产作业环境和其战线长、范围广、系统复杂、涉及人员多等特点,加上受各种自然灾害因素威胁的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综观煤炭行业的各起事故,虽然每起事故的发生都是个别的,无联系的,且各有其“偶然性”,但如果对众多起事故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都含有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的因素。即在绝大多数事故的背后都隐藏着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和现场人员行为方面的问题,即人的问题,说明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起着第一位和决定性的作用。从我们广能集团公司近几年的安全事故分析看,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总体水平较低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要实现矿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确保矿区安全和稳定,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切实加强对广大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第一,珍爱生命”的安全文化核心理念,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实现矿区安全生产的关健之一,是一项影响长远的工程,更是当务之急。

一.坚持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目标责任制的落实

要按照以上的要求和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将安全目标与管理人员的政绩和奖惩挂起钩来。在安全管理方面,必须责任明确,凡发生

1重伤及以上事故或重大非伤亡事故都必须进行认真的追查分析,找到发生事故的真正原因,总结教训,制定防范此类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并举一反三,排查和整改安全隐患。要健全安全档案,把安全考核作为各级管理人员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使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都感觉到,如果安全工作不搞好,不但经济上要受到损失,而且在“仕途”上、政治上也要受到影响。安全工作与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出了事故,要让他们感觉到“身痛,心痛”,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沉下去切切实实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安全管理方面来。

二.强化生产现场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工作的难点在现场,重点在现场,落实点在现场,把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在现场。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如果没有一个严细务实的作风是绝对搞不好安全工作的,煤矿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1%的隐患就可以能引发事故。要用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每一个管理者的行为,促使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和员工转变观念,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生产工作现场。对作风不实,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者,决不姑息迁就,要严肃进行处理。

三.加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素质和技能 培训必须密切联系生产工作实际并注重实际效果,不得疏于形式。在培训中不仅要注重安全法律、法规和管理知识的掌握,而且更要注重安全管理者的超前意识、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事故的超前预测和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各级管理人员整体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防范的能力和意识。

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出发,努力提高操作层面人员的整体水平。这个层面人数众多,也是最容易发生事故的群体,他们的行为是否得到规范控制,将直接影响事故率的升、降,这是能否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业务素质,增强其自我保安能力和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和加强。

(1)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班组长是“兵头将尾”,是现场安全管理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班组长是改善现场管理,保证煤矿安全的关键一环,班组长是各种工作、各种矛盾的交点,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指挥能力。要将有一定文化水平,有较丰富安全生产经验,事业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到班组长队伍中去,要加强对班组长的再培训、再教育。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更新班组长的科技知识,这是实现提高班组长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保证矿井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要不断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对班组长的培训和行为要用相应的制度进行激励和约束。

(2)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和建设本质安全文化新机制,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企业安全管理基础的文化基石。以先进的安全文化引领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从根本上体现企业的人本核心理念,“安全第一,珍爱生命”是我们企业的安全核心价值理念,以此向全体员工进行灌输,使其入心入腑,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确立“煤矿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和能够杜绝的”,“煤矿生产必须服从

安全”,做到不安全不生产的安全思想,倡导安全就是最大效益、最大福利的安全价值观,培育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企业安全文化,统一职工的安全思想,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

(3)抓岗位作业标准化和安全质量标准化。要按照规范和标准来管理约束员工的行为。使其严格按标准上岗、按标准操作,人人干标准活、放心活,改善生产工作环境,从根本上遏制和纠正“违章”的不良行为。在主观上培养职工强烈的标准化意识和安全意识,打牢安全生产基础,做到文明生产。在客观环境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减少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4)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活动。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安全工作的主体对象是生产现场的职工,每一位员工安全意识的增强则是保证安全的先决条件。平时要通过开展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法规教育、安全技能培训、事故案例教育等多种形式,使广大职工切实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幸福,促使职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安、互助保安能力,保证安全生产。

(5)坚持狠反“三违”和治理“三违”。从事故发生后的行为看,“三违”是事故的根源。违章是事故的根源,而无知、侥幸心理、习惯行为和安全意识的淡薄是违章的根源。要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狠反“三违”,用“三铁”精神、重拳出击。现场制止“三违”属于“治标”,因为在制止“三违”时,“三违”行为已经发生,而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是“治本”,因为通过教育提高职工素质可以减少甚至消除

“三违”行为,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在“治标”的同时加强“治本”。

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素质的普遍提高,将使安全管理工作形成层层把关,各负其职的良好局面,减少甚至消除了违章指挥现象,操作层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使得现场人员能够普遍地遵章操作,减少违章作业现象,同时,在遵章管理者的指挥和在遵章作业者的操作下,“物”的不安全状态也能及时予以消除,从而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严密、合理、有效、协调的运作体系,真正构建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确保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安全生产。

人际关系对安全生产与管理的影响 篇10

CLUE

 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

 人际关系对安全的影响原理

 人际关系对安全的影响因素

 人际关系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 人际关系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CONTENT

 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

人际关系指人们之间在相互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心理上的关系。人际关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与个人直接联系的媒介,是人们进行社交的基础。 人际关系对安全的影响原理

安全生产需要劳动者在稳定的情绪、平静的心境下集中精力地工作,但是不良的社会人际关系会给个体带来各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很难把这些心理矛盾和杂念排除在工作之外,以致造成分心或反应迟钝等情况,使作业失误增加、不安全行为增多,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

如果发生不愉快的事件:

 工作中的同事或上下级之间——受到处分或不公正批评,上下级关系不正常  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之间、亲戚朋友之间——亲友亡故、失恋、家庭闹矛盾  邻里之间——邻里之间不团结

 与陌生人之间——不愉快的事件

导致:

 紧张、焦虑、恐惧、易怒、抑郁等心理, 精神疲劳,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下降. 人在生产活动中心理和行为的不稳定, 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列出了涉及人际关系中各种事件的心理紧张等级表。

表1心理紧张平均值与相对应的后果 一年内心理紧张平均值

超出150

超过300

低于30 序号后果 可能导致疾病或发生意外事故 几乎100%会生病,发生意外事故或工作中发生差错的可能性更大.心理稳定、身体健康 表2部分事件的心理紧张平均值 事件 配偶死亡 离婚 心理紧张平均值 100 7

368

夫妻分居 解雇 工作调动 子女离家 与上级相处不好 睡眠习惯的变化 65 47 39 29 23 16

 人际关系对安全的影响因素

1、人际关系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 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企业群体凝聚力增强,使人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提高,使群体

成员团结一致,提高群体及成员的安全生产绩效。

 发生矛盾和冲突且没有妥善解决:双方产生冷淡、敌视、忧虑或苦闷等心理状态,使人

紧张、注意力分散,影响个人身心健康,人在生产活动中心理和行为不稳定、导致事故。

2、家庭关系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家庭关系: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极大、家庭是调节情绪和消除疲劳的场所。 家庭关系和睦:回到家里就能得到休息和调养、恢复体力和精力;在单位里不顺心通过

向家人诉说会得到安慰和劝解、平复心绪。

 家庭关系不好:加深烦恼,工作表现消极,不能集中注意工作,发生事故。

 每一个对家庭怀有深厚感情的职工都应在生产中遵章守纪,这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 家庭对职工有亲情关怀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职工家属、子女给职工写平安信,由

伤亡职工的家属讲述事故,激励职工的家庭亲情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感。

3、群体行为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群体的社会环境和动力状态影响劳动者的思想、情感及个性的形成。群体规范有正式规定的,也有不成文的标准,人们通过模仿、暗示、服从等心理因素互相制约。

 如果有人违反这个标准,就会受到群体的压力和“制裁”。群体非正式 “领袖”的言行

常被别人效仿,如果群体规范和“领袖”是符合领导期望的,众人行为的方向和动机正确时,就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产生消极作用。

【许多刚进入单位的新人,由于对单位不是特别了解,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显得较为不自信,那么这些新人特别容易产生从众行为。若使安全作业规程真正成为群体规范,且有“领袖”的积极履行,就会使规程得到贯彻。许多情况下,违反规程的行为无人反对或有人带头违反规程,这个群体的安全状况就不会好。】

4、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与市场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国家政策、法规对于企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样对于员工的心理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醒员工按规章作业。

 市场需求上涨,企业的利润增加,工人工资提高,工作干劲更高,也可能为了片面追求

产量而发生不安全行为。

 人际关系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安全生产的正作用力

(1)生产工作负责人必须既有过硬的技术又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工作组中人员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保证这个工作组技术过硬、关系融洽,圆满地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

(2)在班组日常工作中,班组成员间互相尊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互相帮助,会形成一个融洽的工作氛围。人的有限的精力就会投入到工作当中,就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工作过程中的相互关心,也会提升工作的安全系数,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3)从宏观角度看,人、班组、部门之间如果在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展开有机的协作,本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安全生产,将会省去一些不必要的繁琐和推楼,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样,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就会得到有效的落实,会使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稳步推进。人际关系对安全生产的反作用力

(1)如果一项工作的工作负责人仅是专业技术过硬,但不能正确组织和领导整个土作组中的工作成员,势必会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例如,甲为项设备检修工作的负责人,乙和丙为此次工作的工作班成员。甲一心想如何尽快将工作干完,却忽视了乙和丙的情绪变化;而乙和丙因平时与甲不和,加之对甲的一些做法不满或其他的原因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而在瞬间或一段时间内忽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使人身或设备事故的发生成为可能。】

(2)人际关系应该与人情关系严格区分开来。决不能以安全生产为代价去诠释人际关系的好坏。

【如在一项设备检修工作中,甲为工作负责人,乙和丙是工作班成员,丁是该工作票以外的人员。丁与甲或乙、丙的交情都不错,对该项工作也比较熟悉。故在该项工作进行过程中,甲等人请求丁帮忙操作或是丁主动要求帮忙,都违反了工作票的有关规定。而几个人又都认为彼此对设备很熟悉,都对对方有一种依赖心理。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就有一可能麻痹大意,不去认真核对设备名称和编号,疏于监护,盲目地进行操作。正是基于这一连串的对人际关系的错误理解,才使得事故的发生成为可能。】

(3)从班组到全局,如果人际关系不理想,大家就很难形成一股合力,安全生产工作开展起来就会遇到种种障碍。各种安全规程规定的学习流于形式,出了安全事故,相关人员和单位互相推脱、逃避责任,而不是从根本上查找和分析事故原因,事故的真正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难以受到及时的处理和教育,整个安全生产局面会因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造成混乱。 人际关系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安全管理中的人际关系

所谓安全管理的人际关系就是在一个共同目标指引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因此决定了安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必须遵循以互相尊重为原则,从防患于未然出发,努力提高职工遵守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增强职工自我保护能力。

人际关系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1、有利于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从交往中不断获得搞好安全生产的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逐步形成了一个信息社会,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适应这一变化的形势和情况。在安全管理中,只有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广泛接触、谈心、交朋友,才能从中不断获取搞好安全生产的信息,并使安全规章制度或安全技术措施更加切实可行。

【如某矿生产技术部门制定一项关于生产月材料与生产任务完成率月考核指标的文件,文件一下发,便在采煤、掘进队职工中引起了较大的不满情绪。据职工反映,月材料消耗与生产任务完成率考核的文件,不符合现场生产的实际情况,硬绑绑的指标任务在工作面变化,如:工作面冒顶、片帮、岩石变硬、煤层厚薄等,这样一来必然导度变致工人生产任务完成不了,采掘工人工资额下降,必然影响到整个队伍的稳定。矿生产技术部门根据职工这一反映,修改了文件,并与劳工部门商定,重新制定考核指标,采取劳工部门人员每旬下井到采煤工作面现场量煤厚、到掘进头工作面进行岩性的坚硬程度认可,采取上下浮动性指标,使材料消耗与生产任务完成率考核文件与现场实际生产条件相吻合。这样一来,职工的逆反情绪消除,稳定了队伍,促进了生产的正常开展。】

2、有利于提高职工的自我保安能力,进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而动态管理中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我们必须经常围绕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及安全素质而耐心主动地和他们交往,在交往谈心的过程中不断地灌输安全知识和意识,在交往和谈心中增强工人的安全意识。

【从新工人招工入矿安全技术培训开始,安全管理人员就与职工发生了关系,作为安全管理人员,就必须以主人的身份招待好新工人,让职工的初次来矿心理中容下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扳着一副严肃的面孔,上课讲安全大道理,下课也讲安全大道理,我们必须从初次认识中了解职工的家庭情况、文化程度,并介绍矿里的生产情况、安全管理规定等,在和工人亲切交谈中展开安全教育。新工人正常上班后,安全管理人员可利用现场监察管理时间,到新工人所在的工作地点,现场讲解生产操作方法,手把手地指导新工人;利用组织“安全活动日”时间,总结队伍一周来的安全生产情况,讲评分析所存在的“三违”现象,结合事故案例教育,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让职工谈谈感受等,从而让职工在交谈中接受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教育,进而达到职工自觉遵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能力,进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我们必须从尊重人这一原则出发,把工人当成朋友兄弟、姐妹看待,把职工的安全当成自己的安全,处处以身作则,讲安全,做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模范。】

3、有利于实行群防群管,缓和对抗情绪,减少逆反心理

现阶段的安全管理,整个过程离不开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它们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证。突出的矛盾就是单纯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离开了思想政治工作、离开了深入细致的解释工作、离开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之间的宽容理解,容易产生对抗、逆反心理。

【如:某矿采煤队部分职工在受经济处罚及行政处分后,产生对抗情绪,炸毁生产作业巷道,造成国家财产蒙受损失,影响了矿井的安全生产。作为安全管理人员要经常下班组,参加安全活动、召开座谈会、交流现场实际存在的问题,认真倾听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做好耐心解释和教育工作,让职工接受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从而实现要他们安全向他们自己要安全的转变。】 人际关系对安全管理工作影响的结论

上一篇:日照游记作文700字下一篇:公路工地试验室资质申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