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2024-10-02

简析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精选6篇)

简析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篇1

简析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摘要:会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财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会计信息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生成的最终结果。

在现代会计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引进就引发了一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的争论,至今,这一问题仍受到普遍关注。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公允价值 相关性一、会计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

(一)传统会计计量基础的局限性

1.传统会计计量基础在理论方面的局限性

传统会计计量在概念上是以一个投资主体取得或建立某项财产物资时的投入价值作为资产价值计量的标准,所谓投入价值也就是交易用的现金及其等价物。

这也就是历史成本计量形成的基础。

因为历史成本是过去时态,只能用于初始计量并供以后各期进行摊销和分配,对后期发生的不确定性不予考虑,如通货膨胀、科技进步等。

有些经济资源具有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就体现了该资源的价值;有些交易结果只有未来才能证实,交易双方相互认可的价值就可以作为计量的依据,如衍生金融工具。

凡此种种,都需要新的计量基础理论来支持。

2.传统会计计量难以真实反映资产和收益情况

传统会计计量下,资产从始至终都是以取得和劳务发生时投入的价值入账,而不是以该资产取得和劳务发生的现时价值入账。

在这一模式下,无论市场如何波动,该资产的账面价值都不会改变,无法让决策者准确了解资产价值的变动情况。

会计利润通常主要是指相应会计期间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

在会计核算中,各期收入和费用必须相配比,在传统计量模式下,收入的确认遵循实现原则,资产在其消耗时按原始成本转销,相应的收益就在两者配比的情况下得出。

在市场波动,物价上涨时,当下较高的收入和原来较低的成本相配比,得出较高的利润;反之,物价下跌时,当下较低的收入和原来较高的成本相配比,得出较低的利润。

这就导致以此为依据判断的经营成果与企业真实的收益存在偏差。

3.传统会计计量对企业决策和生产能力的影响

根据以上所述,真实利润和计算得出的利润存在的差异性,使管理者误判形势,利润较高时会多纳税,多分配,会使企业真实的财力水平下降,使企业不知不觉就进入资金运转的紧张状态,对企业购置存货和固定资产构成阻碍,影响再生产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二)公允价值的引入

20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于北京发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其中在与国际趋同的大形势下,我们坚持历史成本计量的同时,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成为最大亮点之一。

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相关准则中都有涉及。

这一引进,使企业强化了为社会公众提供更相关和有用的会计资料的理念;使会计信息质量的地位更加提高;更使公允价值再次成为我国会计界研究热点和关注焦点。

二、公允价值引入对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影响

(一)决策有用性角度

在反映市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变化的认可度时,公允价值的表现是卓越的。

我们假设市场是公开和完善的,那么,市场定价反映的是所有市场中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的平均期望值,该指标中包含了所有可能影响资产或负债的因素,能够反映瞬息万变的经济情况。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公允价值代表的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只要市场利率可以可靠知道,就可以计算出将来某个时点的期望值,对信息使用者未来的某项决策具有深远意义。

(二)会计信息及时性角度

在会计信息质量中,及时性在很大一方面依附着相关性,及时性其实是对过去、现在、未来所反映出的信息进行适当链接,而相关性则是基于过去反馈价值,面向未来预测价值,其中也包括了对过去和未来所反映出的信息的一种有效链接。

所以说及时性是相关性下设的一部分,公允价值像是市场的触发器,会对市场变化立刻做出反映,失去时效的信息不论多么可靠对于使用者来说都失去了一定的意义,而公允价值本身就具有时态性的重要特征,对及时性的要求很高,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

(三)对知识经济适应性的角度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在单纯一方面重视企业中的现实财产,由知识创造的价值也日益受到关注,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将是智力资本占更高的比重。

会计的发展永远都是顺应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无疑冲击着财务会计原有的观念和原则,在公允价值计量中,我们还要考虑增强其一致性和可比性,使其减小运用的阻力。

三、公允价值引入对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计量自身属性的约束

会计报表得出是要经过对财务信息确认,计量,记录的,并不是直接计算得出的,这种会计估计和判断涉及了企业方方面面,而且会计人员的会计工作也是必须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之上,公允价值的估计性和会计固有的假设结合,不确定性更大,经过这一系列程序得出的会计信息就不可能百分之百是准确的.。

(二)公允价值所依托的市场

众所周知,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托的是一个活跃的市场,假如市场不够活跃、不够健全、缺乏形成公平价格的机制,则我们对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的判断就无法进行,公允价值也就丧失了它本来的意义。

根据我国国情来说,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时期尚短,难以满足公允价值所要求的有效环境,市场的不完备性使我国实施公允价值计量仍面临很多的问题,例如:交易双方不能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公平确定价格,会计信息可能就与市场脱节,不具备可靠性,可能会使一方或多方蒙受损失。

(三)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自资本市场产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不可避免的发生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更使世界经济受到大的冲击。

自美国发生的金融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全球后,各国开始深入的探寻其产生的根源,这期间,会计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助推金融危机的言论此起彼伏,尤其现在我们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大预防更显重要。

之所以说它助推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是交易双方协定价格,这就不排除交易双方存在关联方关系的可能性,若双方协商人为的抬高价格,这样得到的会计信息就没有可靠性而言了,在此谎言的外衣下,银行会更加谨慎的提供贷款及担保,最终使企业难以抵御被高估的市场价值,只能破产倒闭。

参考文献:

[1]亓娟,王利敏.浅谈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关系[A].期刊.中国市场..578(19)

[2]黄世忠.金融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J].财会通讯.综(11):20~21

简析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篇2

一、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 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的英文是“Fair Value”。Fair的相关解释是“公平的, 正直的, 公正的”。而中文将其翻译成“公允”, 则包含了公正、恰当的意思。在会计领域各国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尽相同。国际上,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1995年6月发布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中,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 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地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而我国财政部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是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 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 公允价值与计量属性的关系

对于公允价值是不是一种计量属性, 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公允价值本身不是一种计量属性, 而是一个检验尺度;第二, 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第三, 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认同公允价值体现交易的公平性本质特征。

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反映的是现值是现在市场对会计要素的认定, 是市场所有参与者在充分考虑某项会计要素的不确定风险之后所形成的共识。因此,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已发布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在这30个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涉及范围之大是显然的。而旧的会计准则使用的是历史成本原则, 并没有涉及公允价值的运用。因此旧的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不能很真实的提供会计信息。

1、新准则下公允价值的影响。以下是本文对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影响较大的几点进行的分析。

2、对存货的影响。存货计量的合理性不仅影响着收益确定, 而且影响到资金流量分析;其计量不仅会受到某个会计期间投入价值与营业收入的影响, 而且还会受到以前若干期间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影响。旧的会计准则的计价方法为“成本与市价孰低”, 这种计量基础的理论依据是稳健性原则, 但其合理性却有待思考:

3、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影响。

(1) 对于企业合并、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以及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对于除合并、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以外的其他长期股权投资, 并且有公开报价或公允价值可以计量的, 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2) 成本法下, 旧准则规定, 初始投资时, 按照初始投资时的初始投资成本, 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新准则规定, 在对非同一控制下取得的子公司采取成本法核算时, 按上述方法确定初始成本后, 投资方对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应当确认为商誉;投资方对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3) 权益法下, 旧准则规定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 称为股权投资差额, “借差”时计入股权投资差额分期摊入损益, “贷差”时直接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可见新准则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的核算。

4、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定的投资性房地产, 是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 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地产, 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该准则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

5、对生物资产的影响。在最新修订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一生物资产》中, 我国提出了生物资产的概念, 并对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提出了用历史成本模式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但在第二十二条中说明: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6、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影响。从商业买卖角度来看,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当于将“换出资产”卖后再买入“换入资产”, 在交换中企业应以公平的市场价格作支付 (即资产的公允价值)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可保证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 是更恰当、合理的会计选择。根据《新准则第7号》规定, 当且仅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 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7、对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影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例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 企业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 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此外, 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下, 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

三、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理论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特征的总和, 即会计主体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共同需要应具备的特征, 包括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和会计信息表述及披露的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经济秩序维护者要求的属性, 是使财务表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属性, 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的标准, 是对财务告目标的具体化。

四、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十几年来, 公允价值一直是国际会计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机构都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积极的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的概念、确认、计量等方面,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 公允价值的计量究竟能否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相关性和可靠性孰轻孰重却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一个难题。

(一) 实证结果与分析

1、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独立董事会议、监事会会议以及高层持股比例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但是监事会会议次数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显示的是负相关的关系。表明企业召开监事会会议此处越多将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而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程度都不是很高, 表明并不存在着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向线性关系, 说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实行, 并没有显著提高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 相反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这项结论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值为0.039) 。具体原因在于国内资本市场环境的不稳定。其次, 一些控制性变量的研究结果与杜兴强, 温日光的研究基本一致, 除监事会会议的次数, 在本文的研究中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也即随着监事会会议次数的增加, 会计信息的质量会有所提高。

(二) 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公允价值计量 (现值)

公允价值 (现值) 计量如何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中发挥作用, 我们可以明显地从会计计量的目的中得出。以货币计量来反映会计要素的内容, 往往由于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运用不当而影响会计要素计量的结果, 从而造成会计要素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的偏差。因此, 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正确选择和有效运用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基础。

1、公允价值 (现值) 计量的信息质量特征:

相关性现阶段, 企业的某些无形资产,

如商誉、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在现有的计量模式下遇到了难题,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2、公允价值 (现值) 计量的信息质量特征:

可靠性。在公允价值 (现值) 信息的质量特征方面, 最大的挑战来自可靠性而不是相关性, 计量的可靠性是决定能否采用公允价值 (现值) 计量的重要因素。下面, 我们针对公允价值 (现值) 计量的两种主要反对意见进行论述, 一是认为公允价值 (现值) 计量技术较难掌握, 涉及许多估计, 误差较大, 因而造成信息可靠性降低;二是认为公允价值 (现值) 会导致利润操纵,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和欺诈。

另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 对公允价值 (现值) 作了审慎的改进。可见只要严格地按照准则实施, 公允价值 (现值) 在我国就会真的做到公允。

摘要:我国的会计目标趋向于决策有用观, 在决策有用会计目标的求下更应关注信息的相关性。总要上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应该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完整性、可理解性等。其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最重要质量特征.其它属于次要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形成必须借助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公允价值,信息质量,相关性,关系,探析

参考文献

[1]、谢诗芬.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纵横谈[J].时代财会, 2003 (2) :12-1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 2006.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M], 2006

[4]、费伦苏, 会计目标观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涵, 财会月刊, 2006.03

简析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篇3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环境急剧波动,按历史成本反映的会计个体经济资源账面价值己严重偏离了其市场价值,影响了经济决策者的正确决策,一种抛弃了成本计量观,更能反映会计个体经济资源价值的计量属性应运而生,这就是公允价值。

一、会计信息质量理论基础

1.会计目标理论。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它是贯穿财务会计概念体系的主线,它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从而使概念框架体系成为一个内在一致、逻辑严密的体系,为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关于财务会计的目标,美国会计学界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两大代表性的流派,分别是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观强调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反映资本的保全和增值,因此要求提供尽可能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在这种观念下,资产计价倾向于采用具有较强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决策有用观下,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与经营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更强调会计信息与经营决策的相关性,而相对忽视其可靠性。在这种观念下,按公允价值计算企业的资产和收益比用历史成本更能说明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也有助于正确预测未来的业绩。

2.相关性与可靠性理论。要实现财务会计的目标,会计信息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质量特征,其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相关性是指信息能够帮助用户预测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证实或纠正以前预期的情况,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可靠性是指为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会计信息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会计是以特定的会计符号表示具体的经济事项,由于会计中存在大量的估计与假设,因此会计符号很难与经济事项保持绝对的一致,两者的差异导致了会计信息对可靠性的偏离。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之上,会计信息应服务于会计目标并受会计环境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做到可靠,这主要表现在估计和假设并不会损害可靠性,并且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难度虽然较大,但合理计量的技术规范是可行的。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理论剖析

1.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决策有用观主要是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出现较晚,它是在资本市场得到长足发展并成为企业的主要筹资场所之后才在会计理论界被人们认同的。现在人们关注会计报表主要是因为其可以提供与经营决策有关的信息,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己经被普遍接受。尽管实证研究者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更相关”的说法褒贬不一,但在理论界,认为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优势的观点始终是主流。(1)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决策相关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价稳定这一假设不再成立,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随时间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变化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历史成本信息的相关性逐渐降低。(2)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问题的争论,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缺乏相关性的认识。(3)公允价值是无形资产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无形资产的计量要考虑它们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能力,而要将无形资产的价值在报表中客观、真实地揭示,最终还要依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2.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关系,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入账价值为其历史成本,即资产取得时的实际资金消耗,而且一经确定不得更改。而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则不然,由于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的一种评价,随着市场的变化,公允价值处在经常性地变化之中,与此相适应,资产的入账价值就不能是确定不变的,而需要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行调整。公允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是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历史成本就是过去的市场价格,现行成本是当前的市场价格,它们都是由市场价格转化的形式。因此,为了真实公允地进行计量,市场价格应是会计计量中的基本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计量属性,我们可以不严格的称其为计量属性,因为它综合了历史成本等各种计量属性。

三、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首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现行会计制度下,企业的账面价值仍按历史成本计量进行反映,由于会计信息缺乏必要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使得现行财务报告过度关注历史,重视成本、利润,却忽视未来,忽略现金流量和企业未来的价值。因此,企业相关财务信息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而公允价值则能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负债能力,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所能获得的现金流量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从而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做出正确的评价与判断。其次,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但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同时,在我国现行的会计环境下,由于缺少完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总是落后于经济事项的实际发生,因此,企业大量种类繁多的资产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合理可靠地辨认,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大致的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进行确认。而且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就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些都导致了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

四、对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几点建议

1.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前景的分析。(1)公允价值能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对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或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是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及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会计准则的普遍做法,它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地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决策的信息。(2)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十分谨慎,不会导致滥用。

2.对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几点建议。首先,为了利于公允价值的确定以及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要对己存在的市场进行规范,使其能够健康蓬勃发展,同时对于一些需要但未成规模的市场加以扶持,使之能够迅速为经济发展服务。其次,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完善相关监管机制。存在准确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方法,并不能保证企业的会计报表就一定是真实客观的。对已建立的法规和制度要坚决执行,并将这一职能独立出来以加强执法力度。而随着企业作弊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我国法律和监督条款和技术也要不断的完善和丰富。最后,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运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材:(1)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2)要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在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外语水平,精通财会外语,以增强与国际同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伴随资本市场的活跃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公允价值在我国运行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公允价值计量将日益显示出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也必定会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进一步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促进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更加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潜在经济机会,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

参 考 文 献

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 篇4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78年发表第1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到1985年12月发表第6辑《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取代前面的第3辑),初步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旨在为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指导的概念框架。这套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为美国乃至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建设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浪潮开始冲击财务会计原有的概念和原则,对企业的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日益受到会计界和其他领域人士的关注。会计准则制定者越来越感觉到已有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会计师向外提供对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需要有新的概念公告来弥补和修订以前各辑公告的不足。于是,在第6辑概念公告发表之后的,FASB终于打破沉默,在经过的酝酿和反复讨论后推出了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 andPresentValueinAccountingMeasure-ments),为在初始确认或新起点计量(fresh-startmeasurement)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会计计量基础、以及发挥利息法在会计摊? 渲械淖饔锰峁┝艘桓霰冉贤暾?闹傅伎蚣堋?nbsp;

一、新公告出台的背景――近年来FASB等在改进会计计量问题上的努力

大多数会计计量都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已收到或已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是,当会计师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常常会转而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由于这类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期间里,这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会计计量应该反映这些现金流量的现值还是没有经过折现的总和?在1988年10月,FASB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开始考虑在会计计量中更广泛地使用现值技术。虽然在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10号意见书(1966)之后,已经有好几份会计公告引入了现值技术,但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还有一些文告,本来可以使用现值技术,却没有使用。FASB把现金流量和现值作为一个项目专门考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值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作为一个恰当的计量工具以及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工具。

到1990年12月,FASB发布了一份讨论备忘录――《现值会计计量》(PresentValueBasedMeasurementsinAccounting),确定了该项目的三个阶段:

a、决定项目欲达到的程度和目的;

b、识别哪些领域需要制定新的强制性会计文告;

c、制定新的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FASB在1990年12月到12月间共发布了32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其中15份涉及确认和计量问题,11份涉及现值技术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委员会逐渐认识到过去的FASB第5辑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并没有回答使用现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条件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第5辑概念公告提出了5类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它们是: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结清)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折现值)。其中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实现净值3种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各期的新起点计量;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和以后各期的摊销或分配;而现值计量属性主要是作为一种摊销方法,在某项资产或负债得到确认并按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进行了计量之后使用。

2月,FASB在1990年讨论备忘录的基础上发布了一份题为《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对讨论意见和技术问题的一个分析》(TheFASBProjectonPresent ValueBasedMeasurements,anAnalysisof DeliberationsandTechniques)的特别报告,分析了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ExpectedCashFlowApproach)计算现值时面临的一些技术问题和利用利息法进行摊销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6月,FASB发布了一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征求意见稿――《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UsingCashFlowInformationinAccountingMeasurements)。经过广泛地征求意见和辩论,FASB在193月发布了第二份征求意见稿――《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andPresentValueinAccountingMeasurements)。第二稿与第一稿相比,在一些重大问题和立场上都做出了修正,包括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的目的和企业资信状况在负债计量中的作用等。

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地考虑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问题。例如194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UKASB)发表了一个工作稿――《财务报告中的折现》(DiscountinginFinancialReporting)。“G4+l”集团(指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就现值问题也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中,现值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把现值计量纳入工作计划,目前还拟单独就“新现”制定一项会计准则。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只有FASB才把现值在会计计量中的目标和理论基础上升到概念框架的高度,并进行了长达10年的探索和研究。

今年2月,FASB正式发表第七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其结论适用于那些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确认时的计量、新起点计量和后续的摊配技术;显然,对于那些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或其他资产的可观察市价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应以现金、资产或市场观察值为基础,而不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这辑公告可以被看作是原先第5辑公告在会计计量问题上的补充和完善,不对第5辑公告构成否定和替代关系。

二、现全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

会计师在进行会计计量时,必须解决计量目的和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按照传统的会计惯例,会计计量通常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当会计师无法获得这种可观察的市场金额的信息时,只能转而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来计量某项资产或负债。由于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较长或较短、单个或多个的期间里,那么计量时应该对这些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处理还是只做简单的算术加总?第7辑概念公告认为,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捕捉和反映各种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使用现值计量的情况下,投资者看不出明天的1000元现金流量和10年后的1000元现金流量之间有什么重要区别。由于现值计量能够区分出那些容易被人误认为相似的不同的现金流量,所以与未折现的现金流量相比,以未来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基础的会计计量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从数学上讲,任何一种现金流量和利率的结合都可以用来计算现值。然而,现值本身不是会计计量的目的。仅仅使用某个随意的利率对一系列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到的现值只能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非常有限甚至是误导的信息。为了使财务报告能够提供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信息,现值必须能够反映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第7辑公告把这种属性称为公允价值,它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

近年来,FASB已经把公允价值作为大多数会计计量的目的,包括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期间所进行的新起点计量。“虽然1984年的第5辑概念公告没有明确使用公允价值这个术语,但公告所界定的一些计量属性在实质上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例如在初始确认时,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支付或收到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数额(历史成本或收入)通常被假设为公允价值的近似数;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也都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之内;只有可实现净值和现值,该照第5辑概念公告的定义,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告指出,在初次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换言之,现值计量应该能捕捉到形成市场价格(如果有的话)即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这些能够捕捉到不同资产(即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的经济差异的要素包括五个方面:(1)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或者在更复杂的情况下,是对一系列在不同时点发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2)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3)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4)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不确定性;(5)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例如变现困难和市场的不完善。

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是,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其公允价值并不一定是相同的。这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预期的基点与真实市场(如果有的话)中的其他市场交易人是不完全一致的,换言之,特定的企业相对其他交易人常常具有特定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这种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存在,会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其公允价值产生差异。比如企业管理当局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使用(或清偿)具有同其他市场交易人不同的打算和意图,或者管理当局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或者掌握某些特定的信息、商业秘密和程序,能够在未来实现与其他市场交易人预期所不同的现金流量,等等。显然,在这些情况下,如果企业使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或负债,那么它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可以在资产实现或债务清偿时体现在企业盈利之中。反之,如果企业使用非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那么它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将直接体现在资产或债务的初始确认之中。

有人认为,用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最优估计而不是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更符合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即提供对估计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他们的理由是管理当局对最可能的未来现金流入(出)量的估计比公允价值更有助于投资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然而,持这种主张的人没有看到,由企业管理当局做出的最优估计并没有传递有关未来现金流量在不确定性方面的信息,而这正是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这种计量排除了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承担不确定性的价格(风险收益)以及市场参与者用来评价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

作为一种价格的公允价值,它为现金流量和利率在现值计量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意义明晰的目标。相反,其他所有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在估计现金流量和利率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随意和武断的因素。例如,有些人可能认为资产盈利率对债务的成本累计计量是合适的,另外一些人则可能主张使用增量借款利率或内含利率。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理论基础来判断。支持这些备选方案的人常常以企业管理当局打算如何使用一项资产或处置一项负债的意图为基础来判断一种计量目标的可接受性。然而,一个单位在现行交易中必须按照市场价格来取得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而不论其管理当局的意图和期望如何。

当然,采用公允价值作为现值计量的目标并不排斥使用建立在管理当局的期望基础之上的那些信息和假设。从实务操作的角度看,企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时通常并不清楚其他市场参与者在评估该资产或负债所使用的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其他市场参与者会采用相反的假设,那么采用企业自己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进行估计就与公允价值不相矛盾。但如果有这类证据存在,那么企业应该调整自己的假设以便与市场保持一致。

三、现值的计算方法――传统法与期望现金流量法

(一)总的指导原则

第7辑概念公告对比了两种计算现值的方法――传统法(TraditionalApproach)和期望现金流量法

(ExpectedCashNowApproach)。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可以用来估计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公告认为,无论是哪种方法,在具体应用时都应该遵循以下4条指导原则:

(l)在可能的程度内,对未来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对有关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市场参与者在决定是否通过公允的现金交易来获取一项资产或一组资产时必须要考虑的。

(2)用来折现现金流量的利率所内含的各种假设应该与估计现金流量时所内含的假设相一致。否则,一些假设的影响将会被重复考虑或者被忽略掉。例如,12%的利率可以被用于贷款时的合同约定现金流量(Contractual

CashFlows),它反映了这笔贷款未来特有的违约风险;但同样的12%不能用来对这些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因为这些约定现金流量中已经包含了未来违约相对应的风险溢酬。

(3)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不应受主观偏见和其他与被估资产和负债无关的因素的干扰。例如,如果故意低估净现金流量,以增强某项资产未来表面的获利能力,就会使计量产生偏差。

(4)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可能结果的范围,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最可能、最悲观或最乐观的金额。

(二)现值计算的传统法和期望现金流量法

现值计量始于一系列的未来现金流量,但现有的会计准则在对现金流量详细说明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些现值计量使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不能获得时,有些便采用最可能金额或最优估计现金流量。

用传统法计算现值时,通常只使用单一的一组估计现金流量和“与风险成正比”的单一利率。显然传统法总是假设一个单一的利率就能够反映对未来现金流量和相应风险溢酬的预期。第7辑概念公告希望会计师能在某些计量上继续使用传统法,因为在有的场合,传统法简便易行,况且对那些只具有合同约定现金流量(ContractualCashFlows)的资产和负债,传统法和那些市场参与者对资产和负债的表述是一致的,其最终结果并无区别。

但是,传统法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恰当的利率,而要选择这样一个“与风险成正比”的利率至少需要同时识别、比较和分析两个东西,一是待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二是市场中存在的`、具有相应可观察利率和相似的未来现金流量特征的另一项参照性资产或负债。所以传统法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计量问题束手无策,比如某项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并没有市场价格,在市场上也找不到类似的参照物。

为了解决传统法遇到的问题,FASB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提出期望现金流量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现值计量方法(当然首先要符合成本收益原则)。与传统法不同的是,期望现金流量法考虑了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的期望值而不是只寻找一个最可能的现金流量。例如,一项现金流量有100元、200元和300元等三种可能,其概率分别是10%、60%和30%,那么期望值则为220元。同样道理,这种方法还可用于现金流量的时点也具有不确定性的场合,这些都是传统法难以恰当解决的问题。可见,期望现金流量法的优点在于它把计量的重心直接放在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计量时所采用的各种假设上。

以前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传统法所固有的局限难辞其咎,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通常都是不确定的,很少是那种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由于期望现金流量法能有效地处理未来现金流量在金额、时点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所以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得到FASB的推荐。实际上,在目前的会计实务中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期望现金流量法的思想痕迹,例如对退休金和其他退休后福利的计量、对某些保险责任的计量、对长期资产减损的计量、对一些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估计等等。

不过也有人并不认为期望现金流量法能够如实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真实情况。例如有一项资产或负债可能产生两种未来现金流量:90%的概率是10元,10%的概率是1000元。这时的期望现金流量为109元,显然不能恰当地代表最终可能收入或支付的金额。

面对这样的诘难,FASB的辩解是: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的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虽然前面例子中的10元是最可能发生的金额(90%的概率),但它不可能是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因为它没有反映出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相反,市场交易人会认为公允价值应该更接近109元而不是10元或1000元,没有人会在市场上以10元的价格出卖这项资产,也没有人愿意以1000元的价格购买这项资产。

四、现值在负债计量中的应用

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现值在债务计量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前面提及的资产计量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对债务的计量同样适用。不过,有时候债务计量会遇到一些与资产计量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才能够找到债务的公允价值。当我们使用现值技术估计一项债务的公允价值时,可以把它转换为对一项资产的估计,我们在当前取得该资产可用于清偿债务或者向资信状况相当的另一实体让渡该债务。

为了估计企业应付票据或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会计师们通常需要估计出这样一个价格,在这一价格水平上,其他实体愿意将该企业的负债作为其资产。这样,问题就变得和资产计量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了。比如,来自一笔贷款的收入就是贷款人将借款人未来现金流量的许诺作为一项资产而付出的代价。同样,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就是该证券在市场上作为一项资产交易的价格。

使用现值技术对债务进行计量时,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是是否要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FASB认为,对一项负债最具相关性特征的计量应该反映出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因为把企业的该项负债作为资产的债权人在决定它愿意支付的价格时必然会考虑该企业的资信状况。当企业为获取现金而借债时,我们很容易观察到企业的资信状况对债务价值的影响程度。例如两个企业都承诺在5年后偿还500元,那么资信状况好的企业现在就可获得374元(利率为6%),而资信状况差的企业现在只能获得284元(利率为12%)。两个企业都是以公允价值作为债务

初始确认的计量基础,那么它们的债务价值分别是374元和284元,其差额反映了两个债务人不同的资信状况对它们的债务价值的影响程度。

如上所述,企业资信状况对其负债计量的影响通常在利率的调整上反映出来,这一点和传统法下对资产计量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处理是完全相同的,它尤其适用于产生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的负债的计量。不过,如果要反映资信状况对其他类型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时,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有效。具体来说,企业的一项负债意味着该企业必然发生向外的现金流出,从概率的角度看,这笔现金流出是一个随机变量,它有一个可能的取值范围。如果流出金额很小,违约的概率也很小,如果流出金额很高,违约的概率也就大。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计量负债的现值(公允价值),更能反映出企业资信状况对债务价值的影响。

尽管企业的资信状况的作用已经明显地体现在其借款利率或借款金额之中,也体现在其他企业买卖该企业贷款所愿支付的价格之中,但仍然有人质疑,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应该反映其资信状况的影响和变化情况?他们认为负债计量的目的不同于资产计量的目的,负债计量的重心应放在企业的义务上,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于报表使用者。按照这些人提出的计量方法,两个拥有同样偿还义务担资信状况相差甚远的企业的财务报表将报告出相同金额的债务现值。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会计公告采纳了这种方法,如第78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和第106号准则公告《雇主对退休后养老金之外其他福利的会计处理》。

这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存在理论和逻辑上的漏洞。FASB在概念公告中为坚持公允价值的计量目的而辩解道: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来证明,对于一些负债(如现金贷款)的初始计量应包括企业资信状况的影响,而另外一些负债(如担保负债或一些类似项目)的初始计量却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在初始计量或新起点计量时,负债的帐面数应反映其他因素而不反映其市场上的公允价值。没有理论可以说明,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属性不能用于以后的新起点计量。

还有人认为,企业资信状况变化的信息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的决策不相关。在他们看来,在新起点计量中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会产生令人混淆的结果。如果债务计量中包括了资信状况的变化,在新起点计量法下,资信状况的恶化必然引起负债价值的下降,而负债价值的下降意味着所有者权益的上升,这个结果显然违反常理――怎么一件坏事(资信状况恶化)反而导致一个好的结果(所有者权益增加)?

公告认为,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反映的是两类权益人(股东和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索取权的相对变化。企业资信状况恶化,债权人索取权的公允价值就会下降,按理说股东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价值就会上升。但不一定,因为股东剩余索取权价值本应增加的金额很可能被资信地位下降引致的损失抵消掉。所以借款人资信的变化必然改变股东的权益价值,反之亦然。

公告还认为,如果在负债计量中不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那么就难以反映不同债务之间的经济差异。比如一个企业有两笔债务,一笔是在企业资信状况很好的时候发生的,所以利率很低,另一笔是在现在已经恶化了的资信状况下发生的,利率也较高。现在要对这两笔负债按照公允价值做新起点计量,如果公允价值中不考虑企业资信地位的变化,那么我们就难以看出这两笔负债之间的差异。

五、现值技术与会计摊配――利息法

第7辑概念公告专门讨论了现值技术在会计摊配程序中的应用。大多数会计师熟悉的是溢价或折价摊销时使用的利息法,实际上这类技术在会计中有广泛的应用,FASB的好几个项目都对摊配中的利息法进行了研究。

新起点计量与会计摊配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当前所有的信息和假设基础上全面充分地反映一项资产或负债的3种变化:(1)资产的物理损耗(或负债的减少);(2)一些估计的变更;(3)由于价格变动导致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后者可以反映第五种变化,部分地反映第2种变化,不能反映第3种变化。

从原则上看,所有会计摊配的目的都是报告资产和负债在某段时间内的价值、效用和实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从程度上看,会计摊配试图把资产或负债的这些变化与真实世界中的某种可观察现象联系起来。利息法的实质就是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各种摊配方法都只是用于反映――而不是对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并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理论来指导不同摊配方法的选择,只能随具体情况而定。FASB认为,如果资产或负债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使用利息法作为摊配程序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

(1)该项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借贷行为;

(2)相似的资产或负债也是采用利息法进行摊销的;

(3)该项资产或负债存在一系列关系密切的特定的现金流量;

(4)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是以现值为基础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利息法的使用都是以合同约定现金流量为基础并假设一个不变的实际利率。第7辑概念公告认为,利息法的使用应包括对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的机制,因为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往往与原先估计的金额和时点都存在差异。如果在摊配中忽略这些差异,难免在财务报表中出现现金流量形态和摊销形态不相匹配的尴尬。对最初的现金流量金额和时点的估计发生了变化,应该在摊配的利息法或新起点计量中及时反映出来。在利息法中反应估计现金流量变化的方法有三种选择:

(1)未来法(ProspectiveApproach):这种方法根据帐面金额和未来期间现金流量计算出一个新的实际利率。

(2)补正法(Catch-upApproach):根据修正后的估计现金流量和原来的实际利率(折现率)调整帐面金额至现值。

(3)追溯法

(RetrospectiveApproach):根据最初的帐面金额、到目前为止的实际现金流量和估计的今后现金流量重新计算出一个新的实际利率。再根据这个新的实际利率和修正后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值把现在的帐面金额调整至现值。

FASB推荐第2种方法,因为它满足利息法“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内在要求,而且执行成本不高。在补正法下,只要估计现金流量不变,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就等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第1种未来法不能反映出估计现金流量的变化,其信息也缺乏决策相关性,用这种方法推导出的新的实际利率与初始确认时的利率、现在市场利率都缺乏关联,资产负债表中的帐面余额除了表示它是一个“未摊销金额”外别无它用。第3种方法虽然已经被一些会计公告使用,而且一些人也认为它是三种方法中最精确和最全面的方法,但由于使用这种方法需要非常详细的关于过去现金流量的记录,执行成本很高,不一定符合成本收益原则,所以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没有把它作为推荐方案。

六、简短的结论和评价

FASB最新发表的这辑概念公告对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包括(a)确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b)为现值的使用,尤其是在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或者时点以及两者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使用现值技术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它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结论,诸如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反应各种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以便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为了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相关信息,现值必须能够体现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现值计量的唯一目的,但它并不排斥建立在企业管理当局预期基础之上的那些信息和假设;使用现值的会计计量应该反映出各种估计现金流量具有内在不确定性这一特征;期望现金流量法比传统法能更好地捕捉不同现金流量之间在数额和时点等方面的不确定程度;对负债的现值计量与资产的现值计量虽然在一些具体技术上不尽相同,但它们的计量目的是一样的,而且在负债公允价值的计量时应该考虑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特性的摊配程序,利息法的实质就是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如果估计现金流量的时点或数额发生变化,而该事项又不适用于新起点计量,那么在采用利率法进行摊销时应采用补正法,即把帐面金额调整为修正后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等等。

第7辑概念公告的正式发布并没有完全消除一个存在已久的担忧,那就是在会计计量中使用“公允价值”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作为计量目的,具体到这一辑公告,是使用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作为计量属性,这样的信息可能更加满足相关性的质量特征,但是否符合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呢?

FASB认为,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始终存在一个利弊权衡的问题,象期望现金流量法这样的方法使现值技术在原先被认为不适合使用现值计量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和扩展,与未折现的现金流量信息相比,现值计量不仅更具相关性,而且也具有足够的可靠性。

简析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篇5

1 理论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否定

在介绍理论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前, 首先需要明确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葛家澍教授所说“某一属性的计量, 不应等同于某一种属性的会计。只有某种可用货币计量的属性同确认结合起来, 这时我们才称它为历史成本会计或公允价值会计。”就是说单有公允价值计量形不成公允价值会计, 必须将公允价值计量、确认结合在一起, 才能称其为公允价值会计。研究公允价值会计就是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信息是否有用的研究。会计理论界一方面肯定公允价值计量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但另一方面又否认公允价值会计。代表人如葛家澍在《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中, 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无用的, 因为它是估计数字, 估计数字若在资产、负债、权益和收益中确认, 这就歪曲了财务报表的数字。再如James Cataldo & Morris McInnes在《从净收益视角看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的作用》一文中, 认为企业价值需要借助金融模型估计, 传统收入费用会计体系下的净收益指标是模型中的关键变量, 但资产负债表中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净收益的计量失去了逻辑一致性, 得出公允价值会计对权益股价模型的应用造成了干扰, 从而损害了财务报表对投资者的有用性等等, 其他类似的观点不再一一详述。

2 实证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肯定

在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证研究中, 大多是利用奥尔森 (Ohlson) 模型, 讨论公允价值会计与股价的相关性, 以此验证公允价值会计向人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例如:邓传洲在《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中以B股公司为样本, 研究了从1997年至2004年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显著地增强了每股收益对股价的解释能力, 也显著地增强了每股收益对市场收益率的解释能力;并以2001年至2004年B股公司为样本, 得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票收益率具有价值相关性。吴战篪、罗绍德、王伟在《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研究》中以2007年沪深两市1635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研究结果表明:证券投资收益具有价值相关性;再如刘永泽等对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等, 在此不一一列示。

3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产生矛盾的原因分析

3.1 研究投机性股票持有者的原因

1) 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决策有用目标基础之上的, 即会计的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论。投机性股票持有者作为一类新出现的信息使用者 (相对于会计对传统所有者的研究而言) , 会计界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2) 金融市场上的股价变动大多是投机性股票持有者买卖双方比例均衡点变动的结果。因为传统的股票所有者为了控制企业, 要保持占有企业一定份额的股票, 所以一般不会变更持股量, 不会进行市场交易, 也就不能影响股价的波动。

3) 会计理论界对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及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

3.2 投机性股票持有者与传统所有者持股动机存在本质的区别

投机性股票持有者与传统所有者在持股动机上存在着质的不同, 引起了诸多方面的不同, 导致了他们对金融市场信息需求的不一样。前者由于处在动态的金融市场中, 它需要会计信息具有及时性、预测性和相关性;而后者对信息的需求较前者要多得多, 不仅包括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对信息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准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传统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产生了信息不对称, 所以传统所有者出于保护产权的目的需要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 从经营业绩中分析企业的核心能力, 判断企业的发展潜力。除此之外, 传统所有者为了激励经营者努力提高经营利润, 需要根据经营者经营业绩的好坏给予奖惩, 以此引导经营者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3.3 公允价值会计与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及传统所有者需求信息的关系

1) 处在随时变化的金融市场中的投机性股票持有者要求信息具有及时性、预测性和相关性。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市场动态及时地反映, 符合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对信息的要求。

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信息与投机性股票持有者需要的信息相吻合, 即公允价值会计能满足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对信息的需求, 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点。

2) 公允价值会计不能提供准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 因为它没有确认风险。根据我国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规定, 可以得出利润表中只反应了损益总额, 没有反应金融资产在计量日的风险。风险和收益的不配比, 使人们不知道利得是优质的还是劣质的, 不能确定企业价值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也就不能保护产权。风险和收益的不配比, 使传统所有者无法正确判断经营者业绩的优劣, 无法对其进行奖惩。如果奖惩不合理有可能误导经营者的行为, 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例如在宏观经济繁荣时, 金融资产价格普遍上涨, 公允价值会计反映了大量的利润或者净资产的增多, 与利润挂钩的奖励也随之增多, 有可能导致经营者不考虑风险, 盲目进行投资;而在宏观经济萧条时, 金融资产价格普遍下降, 公允价值会计反映了大量的损失或者是净资产的大量流失, 与利润挂钩的惩罚也随之加大, 有可能导致经营者大量抛售价格低于基础面价值的资产, 从而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所以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反映不全面, 不能满足传统所有者对信息的需求。

3) 通过以上分析, 得出公允价值会计能满足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对信息的需要, 但不能满足传统所有者对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需求;又因为金融市场中股价的变动是由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引起的, 所以实证界对公允价值会计与股价相关性研究实质上是站在金融市场的角度, 对公允价值会计与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对信息需求的相关性研究, 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是采用产品市场的会计理论, 而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对传统所有者信息需求的研究。矛盾产生的原因是理论界与实证界的角度不同。

4 结论

理论界与实证界矛盾产生的原因是角度不同。实证界是站在金融市场的角度, 研究的是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信息与投机性股票持有者需求的信息的关系;理论界是站在产品市场的角度, 采用产品市场的会计理论、传统的评价方法研究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信息与传统所有者需求信息的关系。由于投机性股票持有者与传统所有者对信息的需求层次不同, 公允价值会计能满足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对信息的需求, 但不能满足传统所有者对信息的需求, 所以实证界与理论界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这看似矛盾的结论实际上是不矛盾的, 实证中证明的相关性正是理论上肯定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相关性。

今后, 公允价值会计应该注重对金融资产风险的反映, 按照风险和收益的配比原则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 而不是按金融资产价格变动净额作为评价标准。此外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在非活跃市场中金融产品的计量问题, 风险的定量计算问题等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加上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和计量技术、计量方法的限制, 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摘要:针对理论界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能提供有用信息, 而实证研究却坚持其有显著价值相关关系的矛盾, 通过分析公允价值会计能满足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对信息的需求, 但不能满足传统所有者对信息的需求这一现象, 指出了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会计理论界与实证界侧重的角度不同。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投机性股票持有者,传统所有者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 2009 (5) :6-13.

[2]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 2005 (10) :55-62.

[3]吴战篪, 罗绍德, 王伟.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6) :42-49.

简析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 篇6

公允价值, 是指在公平交易的市场中, 交易双方都能够熟悉情况并且自愿地进行资产交换或者是清偿债务的金额。公允价值计量是对应着历史成本计量而产生的, 它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的价值属性, 对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更好地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财务会计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当前, 公允价值计量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公允价值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会计核算来讲, 相关性与可靠性较难同时满足, 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常常会造成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下降。在我国, 证券交易市场以及产权交易市场等不够成熟, 难以真实反映公允价值, 尽管可以采用一些现价计量方法进行估价, 但是折现率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等信息常常难以获得, 这很大程度上使得会计核算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估计成分比较大, 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其次, 可操纵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于会计人员来讲, 公允价值计量需要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判断, 对其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我国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难以适应, 面对复杂的公允价值核算常常不能从容面对, 业务素质与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问题都会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在可操作性上存在偏差, 需要进一步提升。

再次, 常会造成盈余管理问题。在新的会计制度下,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较多, 会计政策的自主选择权较大, 这样就使得企业会计准则不再是以往的计量手段和计量方法, 同时也常常会附带一定的经济后果, 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企业会处于自身利于考虑, 人为干预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会计政策选择, 干扰会计信息, 进行盈余管理甚至是利润操纵。

三、强化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措施

首先, 应当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宏观环境, 提升公允价值计量的普适度。尽管新的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基础, 但是不可否认公允价值计量在企业核算中的运用相对有限, 只是在会计准则明确规定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上才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宏观环境不够理想, 一般而言公允价值可以被可靠地获取, 而且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的人为主观较少, 比如在合并吸收等会计处理中, 假设合并的企业不是所控制的企业, 那么要按照购买法对企业合并进行处理, 企业合并所取得的各项资产都可以按照公允价值来计量并进一步对企业的商誉或者是负商誉进行确认, 但是相对的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不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而是按照账面价值进行计量。

因此, 在今后的会计核算中, 应当进一步扩展公允价值核算的范围, 采用合理的公允价值计量手段, 对于金融资产等经济业务尽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进行计量处理, 同时在相对成熟的市场中推广开来, 并逐步在折现率以及未来现金流量可以科学确定的交易市场中采用。

其次, 进一步规范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处理, 避免利润操纵。在新的会计准则下, 企业会计处理的自主选择权相对较大, 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会计政策, 需要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的事项也相对较多, 这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自主权, 但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利润操纵的现象发生。因此, 在今后的公允价值计量建设中, 应当重视对会计行为主体的监管, 将如何有效避免利润操纵, 合理利用公允价值计量作为关注的重点。今后应当强化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要求相关信息不仅仅要反映企业的资产财务状况, 更要明确各个科目的来源变动情况。

与此同时,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保证会计政策的合理运用, 对于合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有效避免人为操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不少缺陷, 这些缺陷都可能使得企业处于自私目的而扭曲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不少企业为实现圈钱目的, 或者是扭亏为盈都会在投资行为、合并重组以及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环节中进行利润操纵, 这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 影响了企业资本的使用效益和使用效率。正是基于此, 企业应当强化自身治理结构, 将责任明确到位, 实现多元化产权, 分散权利,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在企业中的科学合理运用, 减少企业管理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

再次, 提高财务人员公允价值计量的能力, 减少计量偏差。在新的会计准则下, 企业会计人员要想合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职业判断, 如合理评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确定科学有效的折现率等, 这些都是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运用中的职业判断, 对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要想科学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就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 减少计量偏差。

当前我国的会计环境相对复杂, 受到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商业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有时难免存在偏差, 以此企业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计量判断时要从分考虑到企业经营战略、企业性质、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科学合理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减少职业判断失误发生的机会。在确定公允价值时, 假设交易市场相对不成熟, 市场价格不易确定时, 应当积极借鉴其他的价值计量技术, 运用恰当的现值计算手段和会计处理方法, 有效提升会计人员的公允价值核算水平。

总之, 公允价值计量是在会计理论以及现代经济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更能够有效满足管理层的决策需求,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实现公允价值计量是大势所趋。企业应当重视公允价值计量的地位, 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 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的积极意义, 满足管理者的决策需求。

参考文献

[1]葛家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高二地理上学期测试下一篇:关于成语学习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