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的缺点

2024-10-07

公允价值的缺点(共8篇)

公允价值的缺点 篇1

公允价值优缺点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所谓公允价值,是指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在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购买、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是一个较广义的概念。在市场经济中,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是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它是由市场交易各方所承认和接受的。而历史成本是过去的市场价格,现行成本是当前的市场价格,它们都是由市场价格转化而来的。因此,为了真实公允地进行计量,市场价格应是会计计量中的基本计量属性。但是,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可观察到的、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市场价格,而却有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可以估计,就可以运用现值技术去探求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势

(一)能快速反应企业经营状况。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它紧紧跟随市场,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未来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这一优势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得到充分验证。它及时捕捉到市场变化,使危机更快地暴露出来,把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完全透明化,让投资者尽快看清了真相,但若按历史成本计量,这些机构的财务报表仍然会表现出较强的资本实力和支付能力。

(二)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紧密结合市场,以当期的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出相关资产的价值。其带来的影响尤其表现在金融、投资性房地产等新兴行业。这些行业取得初始资产的成本通常非常低,后来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发展等原因,造成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这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能比较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

(三)使会计由成本核心转向价值核心。传统会计主要提供的是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信息,人们难以通过会计资料直接获得有关企业未来价值方面的信息,强调站在某会计主体角度的投入成本。而公允价值其侧重点在于对资产使用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衡量,强调站在独立于企业主体的市场角度的市场价值。因此,公允价值的概念从理论上解决了资产定义中“能够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定性与定量的时间统一问题,从而为现代会计从成本核心向价值核心的转变铺平了道路。

(四)能培养会计人员的理财意识。我国会计的核算职能不仅是记账、算账、报账,还要参与预测、分析、考核,但目前我国的财会人员只重前者,对现金流量、现值、货币时间价值等很少关注或知之甚少,这必将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尤其是在通货膨胀较高、企业风险较大时,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使财会人员加深对现金流量、货币时间价值等的认识,增强自身的理财意识和水平。

(五)能使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会计工作者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即能够导致决策差别的相关信息。无疑,不同类型的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是有区别的,但目前人们已达成的共识是面向未来的预测信息要比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对决策更有用,其信息含金量更高。也就是说,具体到计量属性,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要比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对决策更有用。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缺陷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相关市场还不成熟,公允价值的使用必然表现出一些缺陷:

(一)易导致价格过度偏离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固然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的当时价值,但是若该项资产价格总是频繁变动,必然会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性变化。而这些由于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变动,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外部经济环境不好,可能引起股价的较大波动,投资者会将资产的预期价值低估,公允价值就会远远低于被衡量对象内在合理的价值,使它们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受到严重挑战,投资者的感觉是企业财务发展不稳定,美国金融危机就暴露出这一问题。相反,在经济繁荣时,投机、炒作等非理性行为所蕴涵的不合理定价,公允价值会引发泡沫经济。

(二)可能成为随意操纵业绩的工具。由于我国资本相关市场还不成熟,公允价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目前国内评估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经验比较欠缺,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一定困难,而且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会造成不同的评估结果。若在没有可靠的市场价值基础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认定,如计算现金流量折现值的时候,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估计甚至折现期的估计等,都需要加上人为的判断,这就在客观上存在着操纵利润的可能。

(三)公允价值的运用更具复杂性和风险性。公允价值的运用主观估计成分较高,如何选择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假设等,新会计准则没有提供详细指南,使核算变得相对复杂。同时,现值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技术高超、诚实守信的评估师队伍,增大了企业管理成本。况且,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还不足以支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运用,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风险。

公允价值的缺点 篇2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产生及发展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的产生, 源于美国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的争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一直对金融工具, 特别是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争论不休。80年代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涌现,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缺陷愈加明显,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运而生。尽管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缺乏相关性的认识。近期在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是在公允价值会计使用不久以后发生的, 许多金融机构将危机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使用, 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

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是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是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目标”转为“决策有用目标”的必然结果。以前, 国际上会计工作多以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为目标, 历史成本便成为会计计量的主导模式。进入八十年代以后,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衍生金融工具大行其道, 由于其初始投资很少或者为零, 且在持有期期末结算, 其签约时的初始投资 (历史成本) 并不能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 使相关性和可靠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如何使会计计量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其投资、信贷等活动更为有用的信息, 会计目标开始更多地倾向于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这种转变, 是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

公允价值 (Fair Value) 是一种具有即时市场决定性、公平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存在着交集。葛家澍等 (2006) 在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中指出市场价格是所有计量属性的基本概念, 其他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销售 (脱手) 价格都来自市场价格。公允价值是在现行交易中的估计价格, 而不是在过去交易中形成的实际价格。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是公允价值的运用关键。

从90年代起, 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 (FASB) 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鉴于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全新计量属性的重要性及其涉及的复杂理论问题, FASB正考虑制定一项新的概念公告, 即“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 阐述需利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计量基础并计入成本予以分摊的情形, 以便为将来制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框架。从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立项制定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到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以下统称第39号国际准则) 的批准公布, 其间公开征求过四次意见。这在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第39号国际准则的批准公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第一, 第39号国际准则的批准公布意味着核心国际会计准则所有关键项目的完成;第二, 填补了国际会计准则缺乏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空白, 对于金融工具会计国际协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三, 从前在表外“游荡”的衍生金融工具, 终于可以找到“家”, 往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也将会增加衍生金融工具 (具体表现为资产或负债) 项目, 这对于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透明、更完整的信息, 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 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还只是一项暂时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 距离IASC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终级目标 (核心是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还有一段路要走。

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就是在会计要素计量方面, 越来越趋向于从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由于中国、美国和欧洲共同体是全球三大经济实体, 其经济活动总量超过全球经济活动总量的90%, 此三大经济实体目前都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部分资产或负债, 虽然离完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有一段路要走, 但可以肯定公允价值会计将以独特的优势取代历史成本会计而走上历史舞台。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差异

财政部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2006) 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FSB在国际会计准则IFRS (2004) 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 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 A S B) (2006) 在SFAS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一个有序的交易中, 出售资产的一方可能收到的价格或在转移一项负债时需要付出的价格。财政部给出的公允价值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给出的定义是一致的。IFRS定义的公允价值是指结算的金额, SFAS定义的公允价值是指收到或付出的价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财务会计报告准则SFAS在中文翻译后其定义的不同不是很明显。IFRS和SFAS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至少存在五个重要方面的不同。

1.公允价值的判定不同

SFAS明确以交易中的售价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 而IFRS则没有明确是售价或买价作为公允价值。

2.价值判断依据不同

SFAS以交易参与者的价值判断作为公允价值的依据。而IFRS以在一定范围内愿意交易的实体或个人的价值判断作为公允价值的依据。

3.S F A S定义债务的公允价值明确是持有人的支付价格, IFRS没有明确是以支付价作为公允价值

SFAS定义债务的公允价值是依赖于债务转让的意图, 明确是持有人的支付价格, 而IFRS以在一定范围内愿意清偿债务的实体或个人的价值判断作为公允价值的依据, 没有明确是支付价作为公允价值。

4.S F A S定义的公允价值是由市场参与者确定

SFAS定义的公允价值是由市场参与者所确定, 而IFRS以在一定范围内有愿意、有知识的实体或个人的价值判断作为公允价值的依据。

5.S F A S定义有明确的时间是公允价值计量日而IFRS没有明确公允价值计量时间是明天或某个时期

尽管IFRS和SFAS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有所不同, 但其内涵基本是一致的, 公允价值实际上是指公允的市场价格, 它包括三个要件:

(1) 公允价值确定的条件是公平交易;

(2) 交易双方对所进行的交易活动是熟悉的, 对交易的市场信息可以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获取;

(3) 交易的双方是自愿的, 交易的双方是在非强迫、非进行企业清算或非关联交易的状态下进行的交易。

公允价值是在公平、有序、自愿的交易环境反映交易事项内在的、公允的价格, 具有相关性的信息质量特征。公允价值没有设定除公平、有序、自愿的交易环境以外的任何前提, 对于信息不对称和持续经营均没有给予要求。

三、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缺点

所谓公允价值会计, 就是指以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一种会计模式。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在工业社会中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 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其高度的可靠性、相关性, 在新世纪及未来的会计计量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 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点

1.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价值会计能够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与历史成本会计不同, 公允价值会计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采用现时的公允价值计量而不是以历史成本计量, 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现时价值而不是历史成本, 与投资者的现时决策更相关。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公允价值会计更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公允价值, 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相关风险

历史成本不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现时价值, 从而不能反映企业的公允价值。以历史成本对存货进行核算, 以历史成本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都可能造成对经营成本的扭曲, 财务报表不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相关风险。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价值会计正好克服了以上缺点。

3.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通常是指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利润是通过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配比后进行计算得到的。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法, 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 而成本、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不符合会计信息配比原则的要求。配比原则有三层含义:一是收入与成本、费用要保持时间上的配比;二是进行配比的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应具有经济内容和性质上的必然因果联系, 即不同收入的取得是因为发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成本和费用, 而不同成本和费用的发生是为了获得不同的收入;三是在计量属性方面是配比的, 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 成本、费用按公允价值计量, 如现行市价计量。

4.公允价值会计能反映经济事项实质

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 交易双方的实质是实现公平、等值交换 (关联交易除外) 。如果使用历史成本会计, 由于交易资产是以历史成本登记的, 交易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差额就会以非经营性收益或支出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而这种收益或支出并非完全由交易而引起的, 这与交易的实质是不符的。如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 就不可能出现非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损益, 财务报告更能反映经济事项的实质。

5.公允价值会计使得衍生金融工具能在表内核算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 它们的名义本金与资产负债总额相比是相当大的。将衍生工具进行表内核算让财务报表使用者对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有更好的理解。另外, 也更容易评价银行风险管理活动, 如通过衍生工具的使用, 在何种程度上真正有效。

6.公允价值会计更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公允价值会计的广泛运用导致所有企业的会计报表编制基础的一致, 从而可以使估价框架更加一致、可比。因为金融工具将在相同时点、根据相同的原则进行估价, 进一步保证了报表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7.削弱了“摘樱桃” (c h e r r ypicking) 的动机

根据现行会计框架, 金融工具经济价值的变动仅在它们实际实现时确认。这样, 银行可能仅仅为了增加会计利润而进行某项交易。例如, 通过销售有大量潜在剩余价值的资产 (秘密准备) 来掩盖核心业务活动的不良业绩。

8.公允价值会计增加了透明度、提高了信息质量、降低了风险损失

在未使用公允价值会计之前, 金融工具是无法在表内核算的。报表的使用无法衡量公司因为持有金融工具而承担了多少的风险, 公司目前的实际价值为何?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使用, 金融工具在表内核算, 管理层、股东和监管人员能估计公司的价值和承担的风险, 更早采取行动实施风险防范机制, 降低风险损失。这次次贷危机中, 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使用, 使得风险能够及时被发现、披露和救治。

(二) 公允价值会计的缺点

1.公允价值会计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 公允价值会计有赖于会计人员、审计人员根据相关信息而做出的对公允价值的判断,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为的高估或低估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制造虚假信息操纵利润。因此, 如何合理界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操纵利润的行为, 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公允价值的判断依赖基础的客观性, 相对于可能歪曲真实价值的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的主观性应当是可以接受的。如同真理的主观性不能阻止其反映事物的本质。

2.公允价值会计的实际操作难度比历史成本会计大

公允价值计量导致资产或负债以其公允价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有不少财务报表项目如一些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 其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在这种情况下, 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其公允价值的最好技术。但是, 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 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面临着很大困难, 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是导致公允价值计量不易被推广应用的原因。

3.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环境变化具有敏感性, 从而导致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由于市场对于经济的预期的波动而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 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也许有人认为, 如果波动性存在, 那么财务报表就应反映这种波动, 这样报表使用者才能获得更相关的财务信息。但是, 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 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 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4.公允价值会计提高了对评估机构的要求, 增加了报表审计工作的难度

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允价值不能直接获取, 需要估算和验证。公允价值的计量依赖于对公允价值的判断, 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 传统的报表审计方法和程序就很难满足审计的目的和要求, 报表审计工作的难度增加。

5.公允价值会计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历史成本因可核而可靠, 公允价值因资料不易取得, 主观随意性较大而不可靠。但由于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会计信息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 而信息使用者在现时使用这些信息, 则是要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经营决策。这样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信息就有可能由于其不相关而变得较不可靠;反过来, 由于公允价值是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尽管它也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 但信息使用者, 在现时使用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来面对现时或未来的经济决策时是较相关的, 并且由此而变得可靠。

四、结论

公允价值的缺点 篇3

关键词公允价值内涵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

早在1998年财政部发布的投资准则、债务重组准则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就出现了公允价值这个概念,后因实际运行中出现很多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2001年修订后的准则中被限制使用。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又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从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曲折过程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应用最大的挑战来自可靠性而不是相关性,计量的可靠性是影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公允价值的内涵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1 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应用估值技术和假设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目前,会计界普遍的看法是:公允价值会计相关性好,但可靠性不足。认为公允价值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估计、假设和判断,因此可靠性不足。公允价值确实不能提供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任何信息系统都无法提供绝对可靠、一致的信息。另外,可靠性也不等于肯定性和精确性。会计估计是企业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根据既有的数据和资料,采用适当的公式,对上述交易和事项予以估计人账。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企业应当对其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由于经济活动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有些交易或事项在某一会计报告期间结束时尚在延续中或还末发生,其结果尚不明确,金额亦无法确定(如过时存货和产品质量保证)。有些交易或事项虽已发生,但在资产负债表日因时间、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企业无法充分获取有关数据(如按完成合同百分比计算的当期收入),为此,在会计核算中需要运用估计的方法。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提到:“成本或价值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估计,合理的估计是报表编制工作的一部分,这并不会贬低其可靠性”。并提到:“信息要有用。还必须可靠。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估计的结果是否足够可靠。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企业必须合理地进行会计估计。会计估计是否合理,其前提首先是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要求,即已考虑到合法性的要求,是在合法性基础之上的合理性,其次提高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等计量属性相比较,在计量结果上,公允价值计量结果会更多地体现会计师的专业水准和职业判断要素。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水平成为估价结果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左右着会计估价的责任风险,也是公允价值计算可靠性的重大影响因素。

2公允价值与利润操纵的关系分析

为了分析公允价值与利润操纵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2.1公允价值的确定次序与可靠性程度

一般地认为,在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时,要从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这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而这三种方法的采用是有一定程序的。通常情况下,首选的方法是市价法,因为一个公开的市场价格通常是最为令人接受,从而也最公允的;在找不到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往往采用类似项目法,通过按照一定的严格条件选取的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决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而当所计量的项目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从而无法运用市价法和类似项目法时,则考虑采用估价技术法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这三种方法的主观成分是依次增加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则依次降低。因为在价格确定时,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程度最高。在需要估计公允价值的情况下,如果可以获得可比的市场价格,从而用市价法估计,由于它是独立于管理者的外部市场信息,其可核实性及反映真实性都可得到保证,因而也是可靠的;如果采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进行折现来计算公允价值时,在两个变量中,现金流是合同约定的、可核实的,采用折现率是具有相同风险的现金流的市场利率,因而也具有客观真实性;如果用期望现金流量法和其他估计方法,由于使用了更多的假设,很多时候要用到管理者的假设,因而其可靠性程度受到影响。

2.2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根源分析

会计界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将利润操纵等同于西方会计文献中的盈余管理,即公司管理层为实现自身效益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等目的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第二种观点将公司管理层出于某种动机,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甚至违法违规等各种手段对企业财务利润或获利能力进行操纵的行为称为利润操纵。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而利润操纵则是采用不合法的手段改变企业的盈余信息,其目的是欺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得不当利益。本文所论述的利润操纵是指第二观点。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制定相应的会计规范时都非一统就死,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这使企业以合法的手段调节利润成为可能。由于盈余管理是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条件,所以手段的应用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上需要估计的项目进行调整。如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来达到修正企业盈余的目的。因此我们对盈余管理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强会计政策的科学性。利润操纵的动因主要是企业通过利润操纵最终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为规避所得税而隐瞒利润、为获得股票发行资格、实现配股、为了提高发行和配股价格、避免股票被摘牌及企业为追求良好外在形象而虚增利润等等。利润操纵则是以不合法的手段来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如提前确认营业收入与推迟确认本期费用,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存货计价不当等。利润操纵的有些手段貌似合乎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就成为不合法的操纵行为。

企业选择何种计量模式或计量属性是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家制定诸多会计政策供企业选择,是因为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为了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允许企业选择与本企业相适应的会计政策。而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必然会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选择出最有利于企业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从计量模式的选择到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主要有三个可能的动机:第一,规避市场管制的动机。在证券市场中,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规定,若上市公司连续2年亏损,或当年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就要对该公司股票进行特别处理,即在股票名称之前冠以“ST”的符号;如果连续3年亏损,则

暂停股票上市,甚至终止上市。许多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时,都逃脱不了“ST”的处理。此时,上市公司偏向于采用操纵利润的方式满足政府对上市管制的最低要求。规避市场管制。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很可有能是出于此动机。第二,避税的动机。由于会计政策具有可选择性,企业管理者就有可能会利用这一点进行盈余管理,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达到少交所得税的目的。很多拥有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很可能就是出于此动机。仍旧选择成本法计量模式。第三,防止政策应用出错的动机。一项会计政策的应用,会设定严格的遵循条件。只有在满足条件的时候才能采用,公允价值的运用也是一样。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上市公司在确定此类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时,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找到这样的市场价格;或者即使已找到这样的价格,却不知道是否可以使用。为了避免在政策运用中出现偏差,上市公司在做选择时有可能对新政策不予考虑。

许多人认为,公允价值的使用为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便利。公允价值要想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需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资产评估人员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与证券市场监管失灵。事实上具备了这三个要素,任何制度也不能有效发挥防护作用,再好的准则也无能为力。相反,如果会计资产评估人员审计人员具备高的职业素质并遵守职业道德、证券市场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相信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可以得到保证。即问题不在于公允价值本身,问题在于政策的制定及政策执行运用。公允价值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而不是根源、只有消除根源才能杜绝利润操纵,这是公允价值能合理使用的一个必要前提。

3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分析

公允价值本身并不存在可靠性问题,对可靠性的怀疑实际上是对市场有效性和评估技术可靠性的怀疑。

3.1公允价值相对可靠的情况

公允价值会计虽然涉及到未来的交易的预测,如金融衍生产品的未实现损益,这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传统会计所倡导的收入实现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表面上看是不可靠的。但一些金融衍生产品涉及的金额巨大,如果不及时地在表内反映它们的价值变化,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风险,而且有些金融产品,如美式期权是随时可以交易的,如果在报表截止日不及时反映其价值,那么也会发生传统的利得交易,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既不相关也不可靠。随着金融学、财务学、数量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不仅有了足够可靠的计量模型,而且这些模型的应用也日益普及。现在许多金融产品也有许多成熟的估价技术,如著名的B-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其计算出的价格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又如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摩根银行把VAR计算的软件放在了网站上,可以免费下载,摩根银行还会提供数据库和其他方面的技术支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的可靠性也都获得了大量经验证据的支持,应用也日益广泛。当需要运用现值来估计公允价值时,以合理成本、合理可靠地估计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以及折现率是可能的。所以,只要估价技术成熟,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

公允价值计量表面上是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实际上,它是通过提高真实性来提高相关性。真正的(不是被故意歪曲的)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真实与公允并存、合理可靠和相关并重。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折现率做出主观判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可靠性可能不如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其具有更大的预测价值,更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而且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的无偏定价,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计量技术都是一致的,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及时性、中立性、一致性也大大增强,足以用此弥补可靠性不足之所失,况且历史成本会计下的再度计量所涉及的主观判断。并不比公允价值少,其可靠性也值得怀疑。

公允价值是适应会计行业发展实际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像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的涉及金额一般都比较大且价值变动频繁,影响公允价值的因素通常不受公司管理当局的控制,公允价值的引入一般都伴随着利润波动的加剧,在年报中报告此项金融工具的价格便不可靠。这是否意味着,公司风险也随着利润波动的加剧而增大了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价格是市场参与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作的理性预期,由于不断会获得新的信息,预期会不断变化,所以波动性是金融工具价格的基本属性。资产与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进入利润表,其作用在于揭示了这部分变动的风险,而不是增加了公司的风险。因为,无论揭示与否,这部分风险其实都真实存在。与不揭示相比,揭示这部分风险会降低公司的风险,而不是增加公司的风险。会计人员既没有资格怀疑价格的合理性,也没有资格在财务报告中使其平滑化。当然,披露这种波动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能在表内及时反映其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将会给投资者传达错误的会计信息,影响其决策的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就同时丧失了。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只要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选择合理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式。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就能较好地体现。

3.2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难以保证的情况

当存在活跃市场时,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是确定公允价值的最佳证据,这时公允价值是可靠的、公允的,应当积极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或方法来确定公允价值时,如果公允价值估价技术成熟,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如果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不成熟、会计人员素质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将难以保证。

4结语

公允价值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篇4

1.与资产、负债的定义及持续经营假设有冲突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它们都强调了公允价值是通过双方的交易来确定的。既然交易了.也就说明企业对这项资产或负债已经不打 算继续持有或承担.准备将其变现或清偿。在现有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中均强调了预期.即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和预期会导 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但在交易之后,原有的权利和义务已经终止.又何谈预期。这显然是与资产.负债的定义相冲突的。从 实际情况来看.上述定义中所指的交易应该是假定的.但是在所有公允价值定义都没有说明交易是否为假定。我国学者谢诗芬认为其是假 定的.笔者比较赞同她的观点。

2.从静态计量到动态计量

相对于在传统会计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成本原则的静态计量而言.公允价值是一种动态计量。与历史威本一威不变的静态计量不 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认为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动。因此.在账面上反映的 资产的价值(价格)也应顺应这种变动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动态的调整可以通过确认由于市价变动所带来的利得和损失来实现。

3.弱化了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

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其具体表现 为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主张资产负债表观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弱化了谨慎性原则。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之下,企业不仅要公允计量资产减值所带来的损失.而且要公允计量资产增值所带来的利得。这种公允能够更为 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企业的利益相关人可以更为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状况。需要指出的是.采用公允价值并不意味着 放弃谨慎性原则.而是为了要更加准确地反应企业的相关信息。

4.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强调决策有用观

受托贵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关于会计目标的两种主要观点。

在受托责任观下.强调的更多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决策有用观下.强调的更多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 企业的所有权已经十分分散.投资者或潜在的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买卖股票来决定是否继续对该公司进行投资.所以他们需要的是有助于 他们做出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应的,此时的会计信息的主要目标应为决策有用。如上述所言.公允价值突破了传统会计对成本一 成不变的计量和只提供过去信息的局限。

5.更为精确的配比原则

传统会计理论中的配比原则要求在确认某笔收入时应该同时确认与取得该笔收入相关的各项成本.费用。在这种配比之下,收入和成 本.费用都选择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进行计量.在这个方面二者之间是配比的。但是在计量属性方面并没有实现匹配.收入采用现行市 价计价,成本和费用却采用历史成本计价。

这种不配比在币值发生波动时会更明显。

论公允价值的本质及现实运用论文 篇5

【摘要】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根本原因开始,着重探讨了公允价值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允价值涵盖的范围做出了界定。同时,本文也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优点及其现实运用难点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公允价值 本质 范围 现实运用

一、公允价值的本质

1、公允价值计量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要探求公允价值的本质,首先就必须考察其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计量属性是随其计量对象内涵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因此从根本上说,公允价值是计量属性随资产内涵发展演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众所周知,资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都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资产,当时的资产一般都是指通过实际交换行为所取得的实际资产或通过一定的薄记规则而形成的账户借方余额(CAP,1953)。这种计量对象的成本特性体现在计量属性上就是成本计量模式的建立及广泛运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所处的具体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会计学界不断创新并开始大量吸收经济学的概念精神。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产的定义几乎完全摒弃了原有重视成本的倾向,无一例外的强调资产的未来服务潜能,即未来经济利益。

由此就产生一个新的,即计量属性必须体现出计量对象“未来经济利益”这一根本属性。而无论是历史成本或其改良模式(重置成本、现行成本)都无法很好的体现计量对象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无法解决资产面向过去(或现在)的定量(资产计量)与其面向未来的定性(资产定义)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会计理论界及实务界都进行大量艰苦卓绝的与尝试,公允价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公允价值的本质

世界各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有很多,其中,国际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双方在当前交易中自愿购买或出售的价格”。可见,这两个定义都将公允价值界定为“公平自愿的交易价格”。因此,我国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交易价格。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必须指出的是,定义不同于本质,定义的方式可以是阐述本质也可以是描述表象,所以,由定义推断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交易价格的推断过程是不严谨的,也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同理,一些学者提出“公允价值的本质是效用价值”(陈敏,)的论断也是以表象代替本质的本末倒置的做法。那么,公允价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真实可靠的使用价值。

第一,公允价值中“价值”的本质是指使用价值。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任何商品都具有且仅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基本属性。其中,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看,价值是与成本相联系的,其量的规定性取决于必要劳动时间,在时间上则属于现在或历史的范畴。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与财富相联系的,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其时间范畴既包括过去,更强调现在和未来,其量的规定则取决于人们对其有用性的量度。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对卖方而言体现为交换价值并具体量化为由价值所决定的交换价格,对买方而言则意味着存在于物品本身之中的有用性。对于企业资产而言,这种有用性就体现在人们对其获取未来经济利益能力的判断与估计。因此,显而易见,公允价值中的“价值”无论从“量”的范畴或“时间”范畴考察,指的都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

第二,公允价值中 “公允”的本质是指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在对公允价值定义的描述中强调的都是“知情、公平交易和自愿交易”。“知情”意味着信息公开,而“公平交易、自愿交易”则往往是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相联系的。也就是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描述的都是一种理想的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就是指资本市场的强势有效性。而强势检验的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的本质特征就是真实可靠性。因此,无论是“知情”还是“公平交易、自愿交易”体现的都是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换言之,真实可靠性是公允价值的又一个本质属性。

3、公允价值的范围

在明确公允价值本质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对公允价值的范围做出探讨和界定。从时间角度来看,计量可分为过去、现在及未来三种时间界区;从对资产估价的立场来看,计量又可分为流入价格、流出价格及预计收益三种方式;由此形成的资产计价的可能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未来重置价值、现行市价、预期脱手价值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六种。我国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是价值的直接计量(现值)和间接计量(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短期可变现净值)的总称”(谢诗芬,2005)。笔者认为,这种大公允价值论是有待商榷的,由公允价值的内涵所决定的外延并不足以涵盖所有的计量属性。

第一,代表流入价格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及未来重置价值是从实际(或虚拟)交易的耗费角度来衡量资产的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以未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计量属性不符,因此不应将其划入公允价值的范围。第二,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因此,应该严格区分企业对于不同类型资产的持有用途,从而来界定与之适应的公允价值范围。笔者认为,对于存货(无论原材料或产成品,都可以认为其持有的最终目的是出售)和以投机为持有目的的投资,与流出价格相关的现行市价和预期脱手价值属于公允价值的范围,但其量的确定必须来自于活跃市场。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权益性投资,从理论上来说,与流出价格相关的现行市价和预期脱手价值不能代表其公允价值;但从实务操作来说,现行市价和预期脱手价值不失为其公允价值良好的替代。第三,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不一定就代表公允价值,只有公允的(真实可靠)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才是公允价值概念所涵盖的范围。

二、公允价值的现实运用

1、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优点

一方面,如前所述,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其侧重点在于对资产使用的未来利益的`衡量。因此,公允价值的概念从上完美的解决了资产定义中定性与定量的时间维度统一性的难题,从而为财务从成本核心向价值核心的转变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会计工作者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即能够导致决策差别的相关信息。无疑,不同类型的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是有区别的,但人们已达成的共识是面向未来的预测信息要比面向过去的信息对决策更有用,其信息含量更高。也就是说,具体到计量属性,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要比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更有用于决策。因此,公允价值是“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黄世忠,),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吴水澎,)。

2、公允价值现实运用的难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考察,概括出最基本的两点:相关性和可靠性。其既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也是对会计计量的基本要求和制约,偏废任何一方的会计信息都是低质量的,是无用的。笔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本身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正是公允价值现实运用难点的根本所在。

一方面,会计信息要满足决策相关性要求,就要求会计计量应尽可能的将所有现实及未来收益的因素完全涵盖。其中既包括资产的预期未来收益,也包括目前广泛讨论的对企业未来收益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人力资源及物价变动等因素。在这个不断扩大的会计计量范围中,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与判断不可避免且日益重要。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备真实性和中立性的特征,具体体现就在于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即知识结构大致相同的不同专业人员对同一客体的计量结果应大致相同。这就要求在会计计量过程中与个体差异(主要指知识结构、对待风险的态度等)相联系的主观估计与判断应尽可能的减少。因此,笔者认为,在现时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加强势必导致其可靠性的削弱,反之亦然。因此,会计计量属性必须也只能在会计信息两项基本质量特征的制约下选择和发展,公允价值计量现实运用的难点和关键点都在于对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有效调和程度。

第一,公允价值中的“价值”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特征。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也正是在于其建立在未来经济利益基础上的决策相关性。但与此同时,要准确公允价值,就必须准确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中涉及的因素至少包括预期未来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及折现率。无疑,对上述三项因素的确定都需要会计人员大量的主观估计和判断。

第二,公允价值中的“公允”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特征。这就意味着对于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预计必须可验证,否则就可能陷入“以特定主体评价代替市场评价”(卢永华、杨小军,)的困境,不仅使其计量的性存疑,更易导致资本市场的混乱。

此外,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整体中的各部分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以单项资产为计量对象所得到的公允价值并不能代表会计主体的整体公允价值,但若以会计主体整体作为计量对象,其理论依据及实务操作都存在更大的难题。由此,笔者认为,倘若不能从现值技术和会计处理程序的角度解决会计主体整合生产而对其分离计量的矛盾,公允价值的决策相关性也是有待商榷的。

因此,尽管公允价值从其本质上说具有严密完整的理论基础,“体现了会计发展的客观,代表着财务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谢诗芬,2005),但对其的现实运用仍存在相当大的难度,需要广大会计工作者进一步的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

2、《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葛家澍 刘峰 财政经济出版社

3、《会计理论》,魏明海 龚凯颂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谢诗芬 戴子礼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5)

公允价值计量论文 篇6

(1)公允价值可以并且应该适度地运用。

所谓适度,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新会计准则仍是站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用公允价值计量。其次,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要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新准则把能够运用公允价值的业务限定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等为数不多的领域,就是因为这些领域已基本满足公允价值运用的必须条件。当然,新准则没有专门设置公允价值一项,对于哪个项目能用哪个项目不能用,分散在不同的业务中加以规定。这样的结构也使新准则更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

(2)加强对公允价值的监管:统一规定。

我国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规定是分布在不同的会计准则里,比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而且对于不同的项目,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是不同。针对广泛运用公允价值带来操作上的难度,我们认为相应的监管部门应尽快对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明确标准,使公允价值这个标准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总体上规定公允价值计量,在具体的会计业务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同时要注意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一致性。

(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会计准则的正确实施影响很大,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中会计方法的运用。就公允价值而言,采用现行市价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收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市价,采用估价技术,熟悉理财学方面的知识,经过综合分析、判断,才能熟练地操作。同时,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计算机方面的技能,以摆脱复杂的计算,减少人工计算的失误,提高精度。

(4)完善市场体系以促进公允价值的推广。

必须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各种市场的健康发展,以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公允性。首先,企业应有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的类别标准,建立对公允价值变动专人负责、定时按既定途径收集数据,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其次,外部制约力量应加强,确保公允价值的真实。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完善公司法,刑法,会计法等与公允价值有关的法律,对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和授意者、执行者进行严格监督,给违法者以刑事处罚、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以震慑他们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心理。另一方面,中注协、财政部应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对于企业财务报告中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发表恰当的意见。这样才能给公允价值的实施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4结论

公允价值的缺点 篇7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使公允价值计量的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有些学者甚至怀疑公允价值计量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幕后推手”。这场灾难不仅由金融系统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 而且冲击到财务会计的理论和实务, 主要是公允价值会计 (孙再凌, 2010) 。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明确将公允价值纳入会计计量属性, 并给出公允价值定义: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按照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进行计量。王乐锦 (2006) 认为公允价值运用意义深远:是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必然要求。黄世忠 (2009) 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进行深入分析, 并提出应分别从会计层面和监管层面进行应对。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加深了我们对公允价值计量原理以及实务影响的理解。

二、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对样本公司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其他利润项目进行相关性检验, 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成为管理层调节利润的工具。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营业收入较上一年度变动存在相关性。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采取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期末价值变动;而营业收入主要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和主营业务收入。两者核算范围存在明显差别、核算内容也不存在交集。但企业的营业收入对企业的最终净利润有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管理层为了维持与上一年度相当的盈利水平, 在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时, 会先考虑企业当年营业收入与上一年相比变动情况, 对当年真实的盈利水平有基本了解, 然后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调整当年净利润, 使原本不存在相关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营业收入变动情况形成“人为的相关性”。

假设二: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较上一年度变动存在相关性。

与假设一类似, 管理层为了维持与上一年度相当水平的盈利, 会先比较当年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与上一年度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变动情况, 接着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 使当年度最终净利润维持在管理层可接受水平。

假设三: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上一年度净利润存在显著相关性。

上一年度的净利润额是企业上一年度经营成果, 并且每年年末结转至未分配利润, 无期初余额, 所以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上一年度净利润之间应该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管理层进行利润调节的目的是使当年度净利润维持在一个“目标”水平, 本文假设管理层在考虑当年净利润目标水平时, 可能会参照上一年度的净利润额, 以上一年度的净利润状况为基础来“安排”当年度盈利水平。

假设四: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以及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依据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期末公允价值变动计提, 因此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应该与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企业可能从当年的营业收入状况和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前的利润总额情况出发来调整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调节当年净利润, 从而使得当年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失去相关性。

假设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企业当年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相关性。

盈余管理是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计提为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手段, 因此本文假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企业当年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相关性。

三、样本与变量选择

本文选取了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 (2007~2009年) 沪市上市公司, 剔除了年末报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零或为缺失值的上市公司数据。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 主要运用EX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的数据变量包括:营业收入 (ret) 、净利润 (val) 、交易性金融资产 (p) 、投资性房地产 (q)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r) 、利润总额 (未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V) 、营业收入变动额 (Bret) 、利润总额 (未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变动额 (b V) 。

四、描述性统计

以下分别以年末报表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为0的样本公司进行描述性统计。

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实施。在2006年, 样本公司将符合准则要求的投资转入交易性金融资产, 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由于缺乏年初数据, 所以2006年没有公司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核算各类衍生金融工具以及直接指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各类资产。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衍生金融产品流动性下降, 价值大幅下跌, 对我国刚实施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上市公司也产生了巨大冲击。表1中, 2008年末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平均账面价值减至2007年末的一半, 反映在2008年当年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平均亏损73 811 973.49元。

五、相关性检验

从表4可以看出, 2008年、2009年样本公司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 (r) 与当年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较上一年度变动额 (b V) 以及上一年度净利润额 (val-1) 在1%、5%、10%水平上显著相关, 2009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营业收入额较上一年度变动额 (Bret) 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而样本公司在测试年度 (2008年、2009年) 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p) 、投资性房地产 (q) 账面价值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从而验证了本文的假设一、假设二、假设三、假设四。

注:*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六、盈余管理模型

西方实证会计已经发展了许多盈余管理模型, 本文选用De Angelo模型进行样本研究。De Angelo模型假设当期可控应计利润部分为上一期总体应计部分, 因而本期非可控应计利润为当期总体应计利润减去上一年总体应计利润。

在林舒、魏明海的《中国A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利管理》中提到传统的De Angelo模型没有考虑企业当期正常成长带来的总体应计利润部分的变动。衡量一个公司正常成长的指标一般有两个:总资产规模变动以及营业收入总额变动。本文从营业收入总额变动对De Angelo模型进行调整, 调整后的De Angelo模型如下:

根据调整后的De Angelo模型, 本文对2008年、2009年样本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分析, 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结合假设五, 将当年盈余管理与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额进行相关性检验, 结果如表6所示:

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 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当年的盈余管理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 验证了假设五: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相关性。

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回归分析

在前述相关性检验结果基础上, 本文构建了样本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额的回归模型。模型如下:

模型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模型回归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假设, 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当年营业收入变动额、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变动额、上一年度净利润额以及当年的可控应计利润额存在显著相关, 而与当年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缺乏明显相关性。模型在2008年拟合优度为39.6%, 2009年拟合优度达到58%。

八、结论与不足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公司针对符合准则规定的资产或负债, 年末应当按照该资产或负债现行公允价值进行账面反映, 并将现行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然而通过对样本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其他利润表项目的相关性检验以及回归分析, 本文认为样本公司在当年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时, 并没有完全按照准则要求以该资产、负债的期末公允价值进行反映, 而是先考虑当年度营业收入实现状况及其变动状况、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及其变动以及上一年度净利润状况, 以使本年度最终净利润维持在管理层“可接受的水平”, 成为利润调节器。此外, 本文只是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来分析现行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有效性不够全面, 研究面还有待扩大, 全面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实务中投资性房地产有两种后续计量模式, 即公允价值计量和成本模式计量, 本文在进行投资性房地产相关性检验时, 未剔除以成本模式计量的样本公司, 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可剔除这一部分样本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建成, 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会计研究, 2007;5

[2].王海.公允价值的演进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会计研究, 2007;8

公允价值的执行成本研究 篇8

关键词:公允价值;执行成本;监管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10-0038-01

公允价值的问题由来已久,此次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对其更是讨论不止。在中国,对其的应用也历经历了坎坷,先后经历了用而弃,弃又用的反复过程。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可以使信息使用者满足其相关性、及时性的要求, 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广泛青睐。由此,公允价值会计运用领域越来越广,已经由金融工具扩展至其他领域,其发展之迅速,使人始料未及。

1公允价值的内涵

在各国准则中都规定了公允价值的内涵问题。其表述不一,但究其实质而论,并无多大差别。在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157号中,将公允价值界定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将能收取或转移一项负债将须支付的价格”。

可见,公允价值的实质和核心部分就是公平、公开反映市场价值的计量属性。它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历史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就是说,上述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是公允的。由此可见,公允价值主要倡导的是会计在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的计量上要使交易的双方做到公平与公正,强调计量的真实性与公允性。

2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在公平的市场交易中,自愿交易的双方所达成一致的市场交易金额,即为我们所说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一般包括:市场价值法、类似项目对比法和估值法。

市场价值法指是将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作为确定其公允价值的一种方法。为确保公允价值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所选用的市场价格应至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一是存在公平、活跃市场信息的交易价格;二是相同资产和负债最近一期的市场价格。

类似项目对比法是在所计量的资产或发债没有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方法。它是通过参考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来确定公允价值的一种方法。类似项目对比法应用的关键是寻找类似的资产或负债。所谓类似的资产或负债是那些与所计量的项目具有相同的风险、现金流量形式的项目。研究两个项目到底是否相似,可按以下步骤进行:?譹?訛确定所要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量;?譺?訛初步确定一个认为与其具有相似特征的资产或负债;?譻?訛重点比较这两个项目的现金流量是否相同。

估值法是指在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信息时,采用一定的估值技术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的方法。运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必须保证其所使用的估计条件要与市场的其他方所使用的估计和假设相一致,比如像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外汇汇率、价格以及其他行业的统计数据等。否则,很难得到一个合理的公允价值。一般情况下,要确定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时,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和市场信息,做出判断,运用合理的方法对其做出最恰当和公允的反映。

3公允价值的执行成本

3.1市场环境成本

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以目前的情况看来,基本上符合了公平市场的要求,但还未完全达到活跃市场的条件。活跃市场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市场:市场内交易的对象具有同质性;可随时找到自愿交易的买方和卖方;市场价格是公开的。经济学十大原理告诉我们,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亚当·斯密称,经济参与者受利己心所驱动,而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心去促进总体的经济福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广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和深入。公平市场已到处可见。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自愿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在本质上公允价值是与公平交易相联系的,即从外部条件看,只要有公平交易,就可以有公允价值。活跃市场可以存在公平交易,但也可以存在非公平交易;但存在公平交易的市场不一定时活跃市场。也就是说,公平交易市场的要求低于活跃市场的要求。其次,所谓活跃市场只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其所有种类的资产和负债都存在活跃市场,也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其所有种类的资产和负债都不存在活跃市场;每个国家或地区,总有某些资产和负债的市场较活跃,某些资产和负债的市场较不活跃。因此,公允价值只要求公平交易市场,并不一定要求活跃市场,它对市场环境的要求并不高。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市场大环境已经具备,在一些具体市场还难以实现公平、活跃的条件。特别是我国的衍生金融市场尚不发达,而其应用公允价值又最为广泛,必须大力发展此类市场,增强信息透明度。

3.2技术成本

SFASS No.157指出公允价值的第三个层次是若在缺失公开市场报价的前提下,可采用估值技术。而此时,最主要的就是估计现值的问题,其中涉及到未来现金流量的估算、折现率的选择、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调整等等,这都要求一系列的技术成本为其服务。现值计量的基本方法包括传统法(Traditional Approach)和期望现金流量法(Expected Cash Flow Approach)。会计人员用传统法计量现值时,通常只使用单一的一组估计现金流量和单一的与风险相称的利率。而期望现金流量法是一种比传统法更有效的计量方法,在进行计量时,它使用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期望而非单个最可能的现金流量,其更着重于直接分析所研究的现金流量,更明确陈述计量中所用的各种假设。这就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有什么方法计算比较合适和准确。折现率的选用也需要相当的技术含量,折现率与估计期间的关系、复利频率、时间偏好、企业的资金成本都有很大关系。会计人员的技能和经验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迫在眉睫了。另外,估计现值时也需要大量估价模型,比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都是普遍使用的模型,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都需要掌握这些技术工具。

3.3监管成本

此次金融危机还在进行中,而导致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在市场流动性较低时,长期资产依旧依赖短期融资来为其持有资产而融资。因此,加强监管是应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手段。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信息会带来很大的波动性,资产和负债的计价会产生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加强监管,强化公允价值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完善公允价值的审计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构建公允价值计量管理机制等等。

4结语

公允价值的应用在中国现阶段尤为重要,新准则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引入了公允价值,在其运用上,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理论与方法体系。对于公允价值的采用来说,完善的理论比活跃的市场和高素质的人才更为重要。建立公允价值应用的理论框架和准则,对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win7的内存使用率过高下一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