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2024-08-19

公允价值的优越性(精选12篇)

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篇1

一、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公允价值变动, 在现行会计准则下既是表述某项资产或负债在两个资产负债表日之间公允价值增减变动的金额, 又作为相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构成部分, 成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资产、负债科目下的明细科目和调整账户 (附加备抵账户)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在现行会计准则中既是用以表述某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又是一个计入当期损益的会计科目, 在利润表中被列作“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都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1) 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他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以及现金流量套期、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的无效套期部分和公允价值套期, 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均应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的有效套期部分, 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则直接计入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 待预设的条件满足时再转入损益或其他相关项目; (3) 特殊情况下, 因资产重分类等原因也需要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分别计入当期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或所有者权益 (资本公积) , 比如企业将原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改为自用固定资产时,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规范指出: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 有效套期关系中套期工具或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还可以单独设置“套期损益”科目核算。

二、两者的确认和计量

1. 利得或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情况。

(1) 资产类项目, 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资产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科目, 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资产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按其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2) 负债类项目, 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贷记“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按其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2. 利得或损失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情况。

(1) 资产类项目, 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按其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2) 负债类项目, 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贷记“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按其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及价值恢复对“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 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 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 应当予以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规范将其会计处理具体化, 规定: (1) 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 按应减记的金额,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按其差额, 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2) 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 应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 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但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等权益工具投资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 则应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4. 投资性房地产转换计量模式及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 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 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 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 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据此,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规范设定了具体的会计分录: (1) 将自用的建筑物等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 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 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 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等, 借记“累计折旧”等科目, 按其账面余额, 贷记“固定资产”等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2) 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 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 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 按其账面余额, 贷记“开发产品”等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3) 以上转换的房地产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 应同时予以结转, 即在各自分录中加上该项资产已计提减值准备余额, 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或“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另外, 按规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 其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但这一利得或损失不计入当期损益, 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三、公允价值变动的终止确认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结转

1. 终止确认。

公允价值变动作为相关资产、负债的调整账户和明细科目, 应在其对应的资产或负债终止确认的同时也终止确认。具体可分为以下情况: (1) 相关资产处置或相关负债转让时转销其账面价值, 同时转销其“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余额, 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多属于此种情况。 (2) 对相关资产、负债进行重分类时, 原计入公允价值变动的资产、负债价值应予以转销, 比如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时, 其原确认并计入房地产价值的公允价值变动, 应终止确认;企业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指定为被套期项目时, 其“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余额也应终止确认 (并入被套期项目的账面余额) 。

2. 相关资产、负债终止确认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结转。

根据相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确认资产、负债的增减值, 并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 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过渡性安排, 相当于衍生工具的“浮动盈亏”。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

(1) 计入当期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除套期业务的“套期损益”外, 均应在相关资产、负债处置时, 将该项资产、负债存续期间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转出, 合并计入相关资产、负债的处置损益, 具体处理是在转销相关资产、负债并按其账面价值与处置收入的差额确认处置损益之后, 再按处置前该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的账面余额, 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

(2) 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应在相关资产、负债终止确认或者被套期项目影响企业损益或者其他预设条件成立时, 按相关项目原记入所有者权益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账面余额, 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主营业务收入”、“原材料”等科目。

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篇2

(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1970年,APB在报告书No.4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的货币金额,或不包括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近似交换价格。1998年,FASB发布的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会计》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当前的交易中自愿的双方购买或出售一项资产的金额。2000年,FASB发布的SFAC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进行资产买卖或负债清偿的价值。这里的公允价值不再只限于资产,也将公允价值运用到对负债的计量上。2016年,FASB发布的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一项资产可收到或清偿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

通过对以上几种定义的分析可以得出:APB对公允价值定义的范围主要是资产,分别从货币性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两个方面加以定义。而且前面的三种定义都是将公允价值界定为一种交换价格。之所以选择了交换价格,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可以综合考虑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收益水平,从而决定价格的不一样,价格包含了被计量项目未来现金流量和不确定性风险。因而,交换价格可以减少信息主体的主观判断,从而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得以保证。

而SFAS157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交换价格中的脱手价格。从会计主体的角度来看,每项资产或负债必然存在两个交换价格:进入价格和脱手价格,即购入资产或承担负债的金额和销售或处置资产以及负债结算的金额。由于这两个交易价格是形成于不同的市场,所以存在一些差别。以前的定义采用的是进入价格,而现在却使用脱手价格来定义,虽然它们在被计量项目的初始确认时点上是一致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持有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后续期间内,这两个价格在新确认时点上将会发生背离。FASB认为,脱手价格能够客观反映公允价值随时间波动的实际情况,它为与资产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入以及与负债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出的市场估计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估量,因此脱手价格是形成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价格。目前对于SFAS157将公允价值限定为脱手价格,还存在争议。

(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1995年,IASC发布的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各方在公平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的金额。

(三)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比较接近。我国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其中公平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以及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这个定义与1998年发布《债务重组》具体准则中的定义是相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定义依然没有得到发展和完善,此定义没有明确公平交易价格所处的时态,也没有明确规定公允价值具体是指买入价格、脱手价格还是其他价格。并且按照该定义,只要满足不是强迫交易的条件,该交易价格就是公允价值。而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还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市场有效性仍比较低,投机、炒作等非理性投资行为普遍存在,股票市场上的公开报价有时可能完全脱离股票的真实价值。如果按照上述定义,这些显失公允的公平交易价格,也可以作为公允价值,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对公允价值进行重新定义。

二、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

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计量发展方向的态度都很明确。FASB主席Herz认为公允价值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为了使会计能更好地反映真实的经济实质,公允价值计量优于历史成本。

按照FASB的计划,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试行首先从金融工具开始,然后再扩展到金融工具以外的项目,最终以公允价值会计替代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形成公允价值计量占支配地位的新会计模式。而且FASB已经向这一奋斗目标迈进了。今后FASB可能将致力于非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

在很多情况下,IASB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第二,公允价值有中立性、及时性特点;第三,公允价值具有可比性、一致性的特征。

IASB与FASB在推动双方准则的趋同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其中包括公允价值计量。为了推进公允价值计量的框架研究工作,两个理事会组成了公允价值计量联合项目组。双方共同的目标是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更加广泛。在两个理事会的推动下,公允价值计量将逐渐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并将使得财务会计发生巨大变革。

但目前结合财务会计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效益以及有关学者对将估计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产生质疑来看,混合计量模式仍是当前财务会计最佳的计量选择。

参考文献:

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1.

国际会计准则2002.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997(12).

★ 政治文明涵义之我见

★ 微笑作文

★ 教学反思的涵义与特征

★ 学生作文:微笑

★ 关于微笑的作文

关于公允价值审计的探讨 篇3

目前国内公允价值准则实施的时间还很短,公允价值审计实务还处于摸索阶段,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国外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的介绍、对完善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的借鉴意义和国内外审计准则异同的比较;二是对公允价值审计的概念、内容和一般策略的阐述。本文在借鉴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给出公允价值审计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并给出相应对策,旨在为注册会计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提供相应对策,也为政策制订者和未来公允价值审计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些许启示。

1.公允价值审计的概念及相关规定

公允价值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FVMs)的资产、负债及价值评估模型中的变量或信息进行评价,并检查客户的FVMs和披露是否与规定的标准一致。具体而言,公允价值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在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包括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规定,并得出相应审计结论的过程。其对象是财务报告中以公允价值列报和披露的有关项目的评估、计量、列报和披露情况,其目的是通过降低计量者的偏见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也规定了FVMs的确定原则、计量方法,但由于实务情况较为复杂,特别是估值技术的应用,如如何选择假设、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等,没有提供详细指南。2008年开始,新准则的实施已经扩大了范围。我国准备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在所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新准则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注册会计师深入了解并正确评价FVMs就显得格外重要,其特有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也给其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给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注册会计师如何进行公允价值审计

国内外以往对FVMs审计直接进行检验的研究很少,其中最困难的三个问题是:第一,对FVMs内部控制的评估;第二,确认和评价那些高风险的FVMs;第三,来自激励性推理和过度自信的审计偏见。

2.1评估FVMs中的内部控制

FVMs审计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评估客户内部控制设计的完善性,进而决定对其依赖程度。一方面,FVMs过程中的内部控制程序必然与其他的交易控制有所差异;另一方面,二者也存在相同点,即都属于传统的交易控制,很难有效估计。因而注册会计师必须确信其关键控制程序,特别是与责任分离原则相关的控制程序适当。FVMs及其运用不断完善的趋势也给内部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必须跟上新的评估程序的步伐。所以,在许多传统的控制程序稳定后, FVMs相关的控制程序却需要投入大量的审计工作,如了解和评估等。

FVMs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是其主要依賴于不同的机制设计而不是更多的传统控制系统,具体体现在:第一,由于采用成本法或FVMs主要依赖于一系列假定和资产未来的用途,因而对其控制更加困难;第二,建立FVMs控制机制还可能受到种种偏见的影响(与传统交易过程中运用更多单一程序的控制系统相反),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更多了解和检验FVMs控制的具体形成过程。

2.2确认和评估高风险的FVMs

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允价值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估之后,必须考虑其结果赖以成立的重要假定。虽然管理者对FVMs中使用的假定已做了明确说明,但其在检查重要假定、FVMs模型和重要数据时,还必须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同的人在对未来事件和条件进行估计时,对同一信息也可能会赋予不同的权重。如果其独立估计的结果与管理者的估计并无显著差异,那么就会认可后者输入的信息。否则,如果二者显著不同,那么就应当提高专业怀疑程度。

在FVMs日益普及的趋势下,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挑战是必须认识到聘请价值评估专家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利用专家的知识。然而,现实中大多注册会计师不仅不聘请计算机保险专家作顾问,且对其自身估计ERP系统风险的能力表现出过度自信,也许是因为不能把握请求专家帮助的时机吧。

2.3激励性推理

当以往的观点或偏好影响人的决策时,就产生了激励性推理偏见,其途径主要是信息搜索(证实性偏见)、评估和赋予权重。在FVMs的产生过程及其审计中,个人很少挑剔其偏爱的证据。事实上,注册会计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审计标准本身。如果仅仅按照审计标准的字面意思进行审计,就可能产生证实性偏见。因为其不能只寻找支持其观点的证据,而不寻找那些反对其观点的证据。

以往的研究都表明:(1)一般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关注证实性偏见和激励性推理偏见,并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方法;(2)要求注册会计师寻找并验证那些与管理者的观点相左的证据以及可能导致最终反对后者的观点。随着技术在审计中特别是在FVMs审计中应用的逐渐深入,注册会计师在FVMs审计过程中更应关注管理者在公允价值估计过程中使用的假定和输入的信息,因为这些假定和信息可能支持或反对其观点,尤其是在检验假定的合理性时,除了寻找支持其观点的证据外,还要寻找支持其他假定的证据,从而有助于防止其过早地接受后者的观点。

2.4过度自信

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在FVMs审计时,注册会计师还应避免自身出现过度自信偏见。当决策中充斥着大量信息,尤其是在审计FVMs中往往会遇到大量支持或反对管理者观点的证据时,无论这些信息是否能提高实际决策的准确性,注册会计师往往都会更加自信,因此,必须避免陷入过度自信的泥潭。另外,源自过多信息的过度自信并非注册会计师唯一需要关注的焦点。与IT专家审计相比,注册会计师往往高估自身评价客户ERP系统风险的能力,在FVMs审计中,其结果是不聘请专家,这种过度自信会显著影响审计效果。

3.结论及对策

在当前国内外要求企业广泛接受和采用FVMs 的大趋势下,公允价值审计已经成为审计实务的工作重心和审计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给审计标准的制定者和注册会计师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采取一定的决策战略对管理者FVMs的恰当性和披露的充分性做出准确判断,并重点关注其中的高风险领域,其应对策略主要包括:

3.1避免自身的种种偏见,采取措施努力具备FVMs审计必需的专业技能,确保管理者的估计保持在适当范围内

3.2教育部门应考虑是否,以及如何把价值评估知识引入大学的会计课程

3.3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和接受培训的方式获

得相关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还可以从客户那里收集和分析公允价值方面的信息,建立和评估FVMs的定量模型,减少或消除许多常见的预测误差

3.4聘用该方面的专家和重塑审计团队

即使注册会计师正逐步拥有基本的评估知识,但是有效评估管理者的FVMs系统却需要更加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复杂的、创新性的金融工具更是日新月异,其要求不断建立新的价值评估模型,这种演进阻碍了“艺术性”技术(即素养和技能)的获取乃至在审计中的运用。

另外,由于我国的制度背景、法律环境以及相关配套机制与国外还有差距,如对于价值评估方面的专家还很稀缺,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观判断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在进行公允价值审计中,就要求注册会计师一定要深入调查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不能轻信、不能只证实,不证伪。

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篇4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产生及发展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的产生, 源于美国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的争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一直对金融工具, 特别是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争论不休。80年代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涌现,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缺陷愈加明显,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运而生。尽管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缺乏相关性的认识。近期在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是在公允价值会计使用不久以后发生的, 许多金融机构将危机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使用, 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

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是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是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目标”转为“决策有用目标”的必然结果。以前, 国际上会计工作多以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为目标, 历史成本便成为会计计量的主导模式。进入八十年代以后,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衍生金融工具大行其道, 由于其初始投资很少或者为零, 且在持有期期末结算, 其签约时的初始投资 (历史成本) 并不能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 使相关性和可靠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如何使会计计量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其投资、信贷等活动更为有用的信息, 会计目标开始更多地倾向于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这种转变, 是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

公允价值 (Fair Value) 是一种具有即时市场决定性、公平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存在着交集。葛家澍等 (2006) 在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中指出市场价格是所有计量属性的基本概念, 其他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销售 (脱手) 价格都来自市场价格。公允价值是在现行交易中的估计价格, 而不是在过去交易中形成的实际价格。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是公允价值的运用关键。

从90年代起, 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 (FASB) 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鉴于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全新计量属性的重要性及其涉及的复杂理论问题, FASB正考虑制定一项新的概念公告, 即“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 阐述需利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计量基础并计入成本予以分摊的情形, 以便为将来制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框架。从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立项制定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到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以下统称第39号国际准则) 的批准公布, 其间公开征求过四次意见。这在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第39号国际准则的批准公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第一, 第39号国际准则的批准公布意味着核心国际会计准则所有关键项目的完成;第二, 填补了国际会计准则缺乏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空白, 对于金融工具会计国际协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三, 从前在表外“游荡”的衍生金融工具, 终于可以找到“家”, 往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也将会增加衍生金融工具 (具体表现为资产或负债) 项目, 这对于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透明、更完整的信息, 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 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还只是一项暂时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 距离IASC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终级目标 (核心是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还有一段路要走。

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就是在会计要素计量方面, 越来越趋向于从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由于中国、美国和欧洲共同体是全球三大经济实体, 其经济活动总量超过全球经济活动总量的90%, 此三大经济实体目前都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部分资产或负债, 虽然离完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有一段路要走, 但可以肯定公允价值会计将以独特的优势取代历史成本会计而走上历史舞台。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差异

财政部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2006) 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FSB在国际会计准则IFRS (2004) 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 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 A S B) (2006) 在SFAS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一个有序的交易中, 出售资产的一方可能收到的价格或在转移一项负债时需要付出的价格。财政部给出的公允价值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给出的定义是一致的。IFRS定义的公允价值是指结算的金额, SFAS定义的公允价值是指收到或付出的价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财务会计报告准则SFAS在中文翻译后其定义的不同不是很明显。IFRS和SFAS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至少存在五个重要方面的不同。

1.公允价值的判定不同

SFAS明确以交易中的售价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 而IFRS则没有明确是售价或买价作为公允价值。

2.价值判断依据不同

SFAS以交易参与者的价值判断作为公允价值的依据。而IFRS以在一定范围内愿意交易的实体或个人的价值判断作为公允价值的依据。

3.S F A S定义债务的公允价值明确是持有人的支付价格, IFRS没有明确是以支付价作为公允价值

SFAS定义债务的公允价值是依赖于债务转让的意图, 明确是持有人的支付价格, 而IFRS以在一定范围内愿意清偿债务的实体或个人的价值判断作为公允价值的依据, 没有明确是支付价作为公允价值。

4.S F A S定义的公允价值是由市场参与者确定

SFAS定义的公允价值是由市场参与者所确定, 而IFRS以在一定范围内有愿意、有知识的实体或个人的价值判断作为公允价值的依据。

5.S F A S定义有明确的时间是公允价值计量日而IFRS没有明确公允价值计量时间是明天或某个时期

尽管IFRS和SFAS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有所不同, 但其内涵基本是一致的, 公允价值实际上是指公允的市场价格, 它包括三个要件:

(1) 公允价值确定的条件是公平交易;

(2) 交易双方对所进行的交易活动是熟悉的, 对交易的市场信息可以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获取;

(3) 交易的双方是自愿的, 交易的双方是在非强迫、非进行企业清算或非关联交易的状态下进行的交易。

公允价值是在公平、有序、自愿的交易环境反映交易事项内在的、公允的价格, 具有相关性的信息质量特征。公允价值没有设定除公平、有序、自愿的交易环境以外的任何前提, 对于信息不对称和持续经营均没有给予要求。

三、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缺点

所谓公允价值会计, 就是指以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一种会计模式。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在工业社会中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 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其高度的可靠性、相关性, 在新世纪及未来的会计计量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 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点

1.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价值会计能够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与历史成本会计不同, 公允价值会计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采用现时的公允价值计量而不是以历史成本计量, 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现时价值而不是历史成本, 与投资者的现时决策更相关。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公允价值会计更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公允价值, 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相关风险

历史成本不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现时价值, 从而不能反映企业的公允价值。以历史成本对存货进行核算, 以历史成本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都可能造成对经营成本的扭曲, 财务报表不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相关风险。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价值会计正好克服了以上缺点。

3.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通常是指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利润是通过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配比后进行计算得到的。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法, 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 而成本、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不符合会计信息配比原则的要求。配比原则有三层含义:一是收入与成本、费用要保持时间上的配比;二是进行配比的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应具有经济内容和性质上的必然因果联系, 即不同收入的取得是因为发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成本和费用, 而不同成本和费用的发生是为了获得不同的收入;三是在计量属性方面是配比的, 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 成本、费用按公允价值计量, 如现行市价计量。

4.公允价值会计能反映经济事项实质

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 交易双方的实质是实现公平、等值交换 (关联交易除外) 。如果使用历史成本会计, 由于交易资产是以历史成本登记的, 交易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差额就会以非经营性收益或支出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而这种收益或支出并非完全由交易而引起的, 这与交易的实质是不符的。如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 就不可能出现非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损益, 财务报告更能反映经济事项的实质。

5.公允价值会计使得衍生金融工具能在表内核算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 它们的名义本金与资产负债总额相比是相当大的。将衍生工具进行表内核算让财务报表使用者对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有更好的理解。另外, 也更容易评价银行风险管理活动, 如通过衍生工具的使用, 在何种程度上真正有效。

6.公允价值会计更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公允价值会计的广泛运用导致所有企业的会计报表编制基础的一致, 从而可以使估价框架更加一致、可比。因为金融工具将在相同时点、根据相同的原则进行估价, 进一步保证了报表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7.削弱了“摘樱桃” (c h e r r ypicking) 的动机

根据现行会计框架, 金融工具经济价值的变动仅在它们实际实现时确认。这样, 银行可能仅仅为了增加会计利润而进行某项交易。例如, 通过销售有大量潜在剩余价值的资产 (秘密准备) 来掩盖核心业务活动的不良业绩。

8.公允价值会计增加了透明度、提高了信息质量、降低了风险损失

在未使用公允价值会计之前, 金融工具是无法在表内核算的。报表的使用无法衡量公司因为持有金融工具而承担了多少的风险, 公司目前的实际价值为何?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使用, 金融工具在表内核算, 管理层、股东和监管人员能估计公司的价值和承担的风险, 更早采取行动实施风险防范机制, 降低风险损失。这次次贷危机中, 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使用, 使得风险能够及时被发现、披露和救治。

(二) 公允价值会计的缺点

1.公允价值会计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 公允价值会计有赖于会计人员、审计人员根据相关信息而做出的对公允价值的判断,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为的高估或低估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制造虚假信息操纵利润。因此, 如何合理界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操纵利润的行为, 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公允价值的判断依赖基础的客观性, 相对于可能歪曲真实价值的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的主观性应当是可以接受的。如同真理的主观性不能阻止其反映事物的本质。

2.公允价值会计的实际操作难度比历史成本会计大

公允价值计量导致资产或负债以其公允价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有不少财务报表项目如一些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 其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在这种情况下, 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其公允价值的最好技术。但是, 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 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面临着很大困难, 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是导致公允价值计量不易被推广应用的原因。

3.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环境变化具有敏感性, 从而导致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由于市场对于经济的预期的波动而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 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也许有人认为, 如果波动性存在, 那么财务报表就应反映这种波动, 这样报表使用者才能获得更相关的财务信息。但是, 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 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 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4.公允价值会计提高了对评估机构的要求, 增加了报表审计工作的难度

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允价值不能直接获取, 需要估算和验证。公允价值的计量依赖于对公允价值的判断, 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 传统的报表审计方法和程序就很难满足审计的目的和要求, 报表审计工作的难度增加。

5.公允价值会计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历史成本因可核而可靠, 公允价值因资料不易取得, 主观随意性较大而不可靠。但由于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会计信息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 而信息使用者在现时使用这些信息, 则是要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经营决策。这样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信息就有可能由于其不相关而变得较不可靠;反过来, 由于公允价值是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尽管它也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 但信息使用者, 在现时使用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来面对现时或未来的经济决策时是较相关的, 并且由此而变得可靠。

四、结论

公允价值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篇5

1.与资产、负债的定义及持续经营假设有冲突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它们都强调了公允价值是通过双方的交易来确定的。既然交易了.也就说明企业对这项资产或负债已经不打 算继续持有或承担.准备将其变现或清偿。在现有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中均强调了预期.即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和预期会导 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但在交易之后,原有的权利和义务已经终止.又何谈预期。这显然是与资产.负债的定义相冲突的。从 实际情况来看.上述定义中所指的交易应该是假定的.但是在所有公允价值定义都没有说明交易是否为假定。我国学者谢诗芬认为其是假 定的.笔者比较赞同她的观点。

2.从静态计量到动态计量

相对于在传统会计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成本原则的静态计量而言.公允价值是一种动态计量。与历史威本一威不变的静态计量不 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认为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动。因此.在账面上反映的 资产的价值(价格)也应顺应这种变动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动态的调整可以通过确认由于市价变动所带来的利得和损失来实现。

3.弱化了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

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其具体表现 为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主张资产负债表观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弱化了谨慎性原则。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之下,企业不仅要公允计量资产减值所带来的损失.而且要公允计量资产增值所带来的利得。这种公允能够更为 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企业的利益相关人可以更为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状况。需要指出的是.采用公允价值并不意味着 放弃谨慎性原则.而是为了要更加准确地反应企业的相关信息。

4.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强调决策有用观

受托贵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关于会计目标的两种主要观点。

在受托责任观下.强调的更多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决策有用观下.强调的更多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 企业的所有权已经十分分散.投资者或潜在的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买卖股票来决定是否继续对该公司进行投资.所以他们需要的是有助于 他们做出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应的,此时的会计信息的主要目标应为决策有用。如上述所言.公允价值突破了传统会计对成本一 成不变的计量和只提供过去信息的局限。

5.更为精确的配比原则

传统会计理论中的配比原则要求在确认某笔收入时应该同时确认与取得该笔收入相关的各项成本.费用。在这种配比之下,收入和成 本.费用都选择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进行计量.在这个方面二者之间是配比的。但是在计量属性方面并没有实现匹配.收入采用现行市 价计价,成本和费用却采用历史成本计价。

这种不配比在币值发生波动时会更明显。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这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在这套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很多亮点,其中亮点之一是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标志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其实,公允价值的实质就是客观价值,它在本质上强调对资产客观价值的计量。在这种计量方式下,企业必须根据报告日的新情况,对各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重新计量,动态地、及时地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并在报表中予以反映,使报表信息更相关,对决策更有用。

一、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相关市场还不成熟,公允价值的使用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难以确保。相比以实际交换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能为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信息,但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市场交易不够活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依赖的“成熟市场经济”相距甚远,因此在发达的市场上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的条件下,我国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就成了难题。这时许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可能会发生人为操纵计量结果的情况,就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2、公允价值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公允价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招商证券的分析师余志勇就曾指出,公允价值在38个准则里可使用的地方非常多,但它的采用前提是必须有较活跃的相关交易市场和客观公正的评估机构,恰恰目前我国这两点基础都比较薄弱。比如说后者,目前国内评估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经验比较欠缺,在实际操作当中可能会有一定困难,而且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会造就不同的评估结果。若在没有可靠的市场价值基础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认定如计算现金流量折算值的时候,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估计甚至折现期的估计等,都需要加上人为的判断——这就在客观上存在操纵利润的可能。

3、公允价值计量易导致价格波动频繁。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固然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的当时价值,但是若该项资产价格总是频繁地变动,必然会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性变化。而这些由于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市场上原料或商品的一点点变化都可能引起股价的较大波动,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给投资者的感觉是公司财务发展不稳定。

二、公允价值应用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不错的计量方式,在我国应用中存在问题是必然的,其解决办法主要有以下几项:

1、尽力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尽管目前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了各个方面的质疑,且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总结经验,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规定了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几个标准:(1)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2)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3)对于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的资产,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而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只有前两个标准,而没有第三项估值技术的应用,就是因为考虑到估值技术可能含有较大的水分对确定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不利才去掉的。这样做才能更好地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2、公允价值的应用较为谨慎,不会导致滥用。考虑到我国目前市场发展不成熟的现状,新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但总体上说,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较为谨慎,不会导致滥用。新准则规定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有关具体准则中,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都有明确规定的限制条件。

3、大力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完善相关的市场环境。作为资产评估的方式之一,公允价值与资产评估的关系可见一斑。在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离不开评估技术。只有评估业务规范,评估质量提高,评估人员素质高,才能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没有资产评估技术的支持,公允价值计量可能难以实施。因此要大力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完善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如健全且成熟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资本市场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李小玲、王海燕:公允价值计量及应用浅探[J],财会通讯,2006(12)。

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篇7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使公允价值计量的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有些学者甚至怀疑公允价值计量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幕后推手”。这场灾难不仅由金融系统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 而且冲击到财务会计的理论和实务, 主要是公允价值会计 (孙再凌, 2010) 。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明确将公允价值纳入会计计量属性, 并给出公允价值定义: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按照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进行计量。王乐锦 (2006) 认为公允价值运用意义深远:是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必然要求。黄世忠 (2009) 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进行深入分析, 并提出应分别从会计层面和监管层面进行应对。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加深了我们对公允价值计量原理以及实务影响的理解。

二、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对样本公司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其他利润项目进行相关性检验, 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成为管理层调节利润的工具。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营业收入较上一年度变动存在相关性。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采取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期末价值变动;而营业收入主要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和主营业务收入。两者核算范围存在明显差别、核算内容也不存在交集。但企业的营业收入对企业的最终净利润有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管理层为了维持与上一年度相当的盈利水平, 在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时, 会先考虑企业当年营业收入与上一年相比变动情况, 对当年真实的盈利水平有基本了解, 然后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调整当年净利润, 使原本不存在相关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营业收入变动情况形成“人为的相关性”。

假设二: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较上一年度变动存在相关性。

与假设一类似, 管理层为了维持与上一年度相当水平的盈利, 会先比较当年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与上一年度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变动情况, 接着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 使当年度最终净利润维持在管理层可接受水平。

假设三: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上一年度净利润存在显著相关性。

上一年度的净利润额是企业上一年度经营成果, 并且每年年末结转至未分配利润, 无期初余额, 所以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上一年度净利润之间应该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管理层进行利润调节的目的是使当年度净利润维持在一个“目标”水平, 本文假设管理层在考虑当年净利润目标水平时, 可能会参照上一年度的净利润额, 以上一年度的净利润状况为基础来“安排”当年度盈利水平。

假设四: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以及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依据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期末公允价值变动计提, 因此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应该与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企业可能从当年的营业收入状况和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前的利润总额情况出发来调整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调节当年净利润, 从而使得当年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失去相关性。

假设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企业当年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相关性。

盈余管理是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计提为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手段, 因此本文假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企业当年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相关性。

三、样本与变量选择

本文选取了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 (2007~2009年) 沪市上市公司, 剔除了年末报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零或为缺失值的上市公司数据。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 主要运用EX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的数据变量包括:营业收入 (ret) 、净利润 (val) 、交易性金融资产 (p) 、投资性房地产 (q)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r) 、利润总额 (未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V) 、营业收入变动额 (Bret) 、利润总额 (未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变动额 (b V) 。

四、描述性统计

以下分别以年末报表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为0的样本公司进行描述性统计。

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实施。在2006年, 样本公司将符合准则要求的投资转入交易性金融资产, 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由于缺乏年初数据, 所以2006年没有公司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核算各类衍生金融工具以及直接指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各类资产。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衍生金融产品流动性下降, 价值大幅下跌, 对我国刚实施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上市公司也产生了巨大冲击。表1中, 2008年末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平均账面价值减至2007年末的一半, 反映在2008年当年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平均亏损73 811 973.49元。

五、相关性检验

从表4可以看出, 2008年、2009年样本公司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 (r) 与当年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较上一年度变动额 (b V) 以及上一年度净利润额 (val-1) 在1%、5%、10%水平上显著相关, 2009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营业收入额较上一年度变动额 (Bret) 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而样本公司在测试年度 (2008年、2009年) 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p) 、投资性房地产 (q) 账面价值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从而验证了本文的假设一、假设二、假设三、假设四。

注:*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六、盈余管理模型

西方实证会计已经发展了许多盈余管理模型, 本文选用De Angelo模型进行样本研究。De Angelo模型假设当期可控应计利润部分为上一期总体应计部分, 因而本期非可控应计利润为当期总体应计利润减去上一年总体应计利润。

在林舒、魏明海的《中国A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利管理》中提到传统的De Angelo模型没有考虑企业当期正常成长带来的总体应计利润部分的变动。衡量一个公司正常成长的指标一般有两个:总资产规模变动以及营业收入总额变动。本文从营业收入总额变动对De Angelo模型进行调整, 调整后的De Angelo模型如下:

根据调整后的De Angelo模型, 本文对2008年、2009年样本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分析, 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结合假设五, 将当年盈余管理与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额进行相关性检验, 结果如表6所示:

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 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当年的盈余管理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 验证了假设五: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相关性。

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回归分析

在前述相关性检验结果基础上, 本文构建了样本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额的回归模型。模型如下:

模型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模型回归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假设, 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当年营业收入变动额、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变动额、上一年度净利润额以及当年的可控应计利润额存在显著相关, 而与当年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缺乏明显相关性。模型在2008年拟合优度为39.6%, 2009年拟合优度达到58%。

八、结论与不足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公司针对符合准则规定的资产或负债, 年末应当按照该资产或负债现行公允价值进行账面反映, 并将现行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然而通过对样本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其他利润表项目的相关性检验以及回归分析, 本文认为样本公司在当年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时, 并没有完全按照准则要求以该资产、负债的期末公允价值进行反映, 而是先考虑当年度营业收入实现状况及其变动状况、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及其变动以及上一年度净利润状况, 以使本年度最终净利润维持在管理层“可接受的水平”, 成为利润调节器。此外, 本文只是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来分析现行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有效性不够全面, 研究面还有待扩大, 全面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实务中投资性房地产有两种后续计量模式, 即公允价值计量和成本模式计量, 本文在进行投资性房地产相关性检验时, 未剔除以成本模式计量的样本公司, 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可剔除这一部分样本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建成, 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会计研究, 2007;5

[2].王海.公允价值的演进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会计研究, 2007;8

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篇8

公允价值作为一个新的计量属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FAS 133中认为它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无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还是FASB都积极地倡导采用。但IASB则分散应用于两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和10个国际会计准则(IASs)中。美国过去也是分散在一些财务会计准则(FASs)中,如FAS 119、125和133 (甚至1971年8月的会计原则委员会的意见书(APB opinion No.21)《应收款与应付款的利息》所采用的现值技术,实际上也是一种公允价值计量,类似的还有FAS 15、35、63、87和106等)。

分散在各项准则中公允价值及其计量的应用增加了美国公允会计原则(GAAP)的复杂性。也不符合美国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Sanbars-oxley Act of 2002》)以原则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制定GAAP的简洁、可理解与透明的要求。

为了提高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FASB决定制定一份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用于规范采用公允价值的所有各行各业的计量问题。

2003年6月,FASB将公允价值计量纳入它的议事日程。

2004年6月,FASB先发布了一份《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ED),广泛征求意见,要求进行评论,在截止评论期前,收到近100份评论信。FASB还邀请了其中一部分人参加圆桌会议,当面倾听意见。

通过“应循程序”(due process),直到2006年9月,FASB才正式发布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这份准则的发布,引起了IASB和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的强烈反响。IASB为了与FASB趋同,2007年4月2日前也曾邀请评论,征询下列问题的意见:IASB是否也需要制定一份类似于FAS157的、单一的公允价值准则?

由于美国打算在2013年执行IFRSs取代GAAP,并要求与IASB在2008年2月完成趋同项目备忘录的基础上,续订一份在2011年前优先改进的重大项目的新谅解备忘录,其中包括“公允价值计量”。FASB强烈要求:IASB可主要参考FAS 157,去制定公允价值计量的IFRS,而不必更多地征求意见。

鉴于美国的压力,FAS 157 (至少其主要精神)可能成为IASB有关公允价值计量新准则(即改进了的一份IFRS)的翻版(或IASB与FASB的一项联合趋同准则)。为此,我们现在应关注U.S.FAS 157的主要精神。

本文仅评介FAS 157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并对定义进行必要的解释与分析(有些地方参考IFRSs中与定义有关的看法),以帮助读者理解美国FASB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当然也会涉及公允价值的计量)的实质,同时也指出在当前全球风暴下,这一计量属性面临严峻考验的问题。

定义

公允价值是在计量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FAS 157 par.5)。

定义分析

计量日(at the measurement date)

采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和其他计量都是以已发生的交易为前提,计量日(通常指初始计量)一般指已完成交易的交易日。

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以假想的交易(hypothetical transaction)为前提,也可以把它称为现行交易(current transaction),其计量(初始计量)日通常指“确定承诺日”(at the firm commitment date)。至于后续计量,可以是以后的报告和交易结束日。

确定承诺(firm commitment)是在非关联方之间达成的一项协议(agreement),这种协议有法律上的强制效力。它有两项特征:

(1)确定承诺意味着意欲交易的双方已达成交易协议,特别是对所有重要条款、交易的数量、确定的价格以及交易的时间都作了明确的安排;

(2)确定承诺协议中包含不履行承诺的惩罚条款,惩罚力度很大,足以使违反协议成为不可能(因会遭到重大罚款而损失)。

市场参予者(market participants)

(1)市场

先讲两个“市场”概念:即A.主市场;B.最有利的市场。

A.主市场(principle market),主市场是指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主体将能以最大数量和最高层次的活动,销售该项资产或转移该项负债的市场。

B.最有利的市场(most advantageous market),是指在考虑各个市场交易成本的基础上,报告主体将以所收金额最大化销售资产或者以所付金额最小化转移负债的市场。在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上会发生交易成本[如把资产负债运送市场或运回市场发生的成本(运输成本)]。

(2)活跃市场(brash or active market)

可观察到的经常有同质资产或负债的大宗交易(足够大的频率和数量)且报价随时可以取得的市场,其特点是:①公开;②透明;③持续;④报价(是在持续基础上的定价)随时可以取得。

(3)市场参予者(market participants)

所谓市场参予者,是指活跃的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在出售资产的卖方和转移负债的接受负债方。他们为每项资产确定价格。在确定价格时必须做到不相似的物品其价格不会一样,而相似的物品其价格不会不同,即应区分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报酬。

市场参予者具有一定的知识,都是有能力并愿意进行资产出售与负债转移的交易双方,他们的参照市场是交易资产和负债的最有利的市场。市场参予者,不应是关联方,也不是被强制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买卖方,他们既不过分热衷于出售资产,更不是抱着固定价格不放,而是理性考虑当前市场情况。自愿销售资产者是一个假想中的资产所有者,而自愿接受转移负债者也是一个假想的义务承担者。

如果资产或负债在多个地区进行交易,即存在多个市场(如同一证券在上海、香港、美国同时上市),主市场是资产或负债优先交易的市场。即:如果资产或负债存在多个市场,具有不同价格,则主市场代表资产负债的参照市场。

有序交易(an orderly transaction)

有序交易是指计量日现在的市场情况。它代表市场参与者意欲交易的资产的出售与负债的转移已经在市场上充分展现了一段时期,而这种交易是按照正常的、惯例的、传统的商业行为所进行的活动。市场充分展现(adequate exposure)表现必要的信息传播了一定数量的交易和价格,使得正常的资产或负债能在最有利的市场上进行交易。

(1)计量日的交易是一种假想交易(hypothetical transaction),也可以说是现行交易(current transaction),前面说过,这种交易不是强制性的(例如资产的销售不是清算销售或抵押品的销售),是正常交易且在计量日前已展现在市场,并遵守(反映)计量日的现有市场条件;

(2)由于缺乏入账交易,所以计量需要估计,即参照在计量日资产或负债的假想交易,市场参与者将用于估计资产或负债价格的市场参照价格。

出售资产价格与转移负债的价格

(1)在分析FAS 157公允价值定义时必须强调三个前提或假设:

A.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不是按特定主体为基础即由特定主体确定的定价;

B.公允价值不是由已发生的交易所形成的真实价格,而是由假想交易(也可说是现行交易价格的非实际价格)形成的估计价格。假想和现行交易可以是:

a.交易未执行,在买卖双方已形成一种强制性的确定承诺的协议,形成协议日即是初始确认(计量)日;

b.交易在执行中,但买方的风险与报酬未完全转移于卖方,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公允价值仍处于变动之中,后续计量将会形成损失或利得。

C.在以上基础上形成的价格只能是估计价格。

公允价值计量采用的估计价格,应分三个层次估计。这一点,FAS 157与IAS 39是相似的,但又不完全相同,具体见表1。

从以上的估计层次看来,第一层次是相同的,第二、三层次就不同了,在IAS 39中没有同质和类似之分(因为它仅指金融工具),而在FAS 157中,也未涉及估价技术。

基于以上三个前提,尤其是以市场不是以特定主体为计量的前提,FASB认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必须是出售价格并预期为最大化的可能收入,而负债的公允价值必须是预期最小化的可能支出,两者都代表“脱手价格”(exit price)与FASB Concept No.6关于资产、负债的定义相符。

脱手价格是该资产有关的未来现金流入的市场估计,又为该负债有关未来现金流出的市场估计提供了直接的计量依据。FAS 157把估计资产与负债的脱手价格视为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

FAS 157之所以强调公允价值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而不是主体的特定计量,表现在:

A.即使市场活跃程度有限甚至不存在可以观察到的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仍保持不变(见公允价值的定义),而不问主体在计量日是否有意或是否有能力出售此项资产或转移此项负债;

B.为什么FAS 157对于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指计量日的清偿价格而是指转移价格?因为:

a.负债被转移于某一市场参与者,说明该负债还在市场持续着,并对转移价格提供一种市场标准。负债转移价格反映市场参与者承担债务所要求的义务,体现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现金流出的预期;

b.如果负债是用清偿价格计量,那就不是以市场为基础,而是以主体为基础了。它反映了特定主体在通过自身内部资源来清偿债务的效率与无效率的影响,以应付账款为例,无效率清偿意味着将会产生部分坏账,而这是接受此项负债的市场参与者不应承担的风险。

当然,市场价格是交易价格。它有脱手价格(exit price)和入账价格(entry price)两种。脱手价格,作为资产的出售价与负债的转移价,入账价格,作为资产的购入价和负债承担的交易价格,都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价格,都是市场参与者双方共同决定的。在初始确认时,购入一项资产不以购买价而以出售价确认和计量是否符合如实反映的要求?若按脱手价计量,将要确认脱手价与购入价之间的差异——可实现的利得,这有必要吗?它将给会计处理和报表编制带来的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看来,这是FAS157可能存在的问题。

举例

为了说明FAS157关于公允价值定义的应用,试举一实例说明如下:

设A公司计划在三个月内筹集一笔金额为1000万美元的3个月期的短期贷款。为预防市场利率上升的风险而提高筹资成本,就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 Rate Agreement,FRA),于2007年12月31日与卖方达成三个月后起息,六个月期,利率为8%的1000万美元拆借(3×6 8%)。8%为协议当日伦敦银行同业拆放率。伦敦银行同业拆放率是国际公认的,活跃的,可观察的有序金融市场的利率报价,属于FAS157中所指的一级估价。①

现在我们看买方(A公司)的会计处理:

(1)初始计量日(应为达成协议日),即2007年12月31口,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作如下的分录:

(2)交易开始日,即2008年3月30日(收到借款同日计算利息,设当日市场利率仍为8%。)

(3)还款到期(结算)日,即2008年6月30日(借款到期,偿还本利)。利率按偿还日市场利率,即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假定当日市场利率(伦敦银行同业拆放率)由8%上升至9%,9%即为当日的公允价值。

首先,由于买方支付的利率在协议时固定为8%,则9%-8%=1%的利率差由卖方支付。若先付给A公司,A公司可先作为利得。

A公司记录上列利差的分录:

其次,A公司再记录应偿还的到期本利和,分录如下:

对本例的四点说明:

1.本例除会计分录外,均直接参考引用陈绍昌编著的《国际金融计算技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第八章第三节315~319页。

2.如利差由卖方直接支付,则买方A公司不需要把利差当作利得再进行记录。

3.买卖远期外汇是有风险的。远期利率协议虽可作为一项金融创新,是避险工具,但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外汇市场的公允价值是经常变动的,因而具有风险。比如到期日的利率下跌为7%,则A公司仍应该按8%付息,多支付给卖方的1%利差就成为损失了。

4.分录和分录中有些科目都是本文作者设计的,并非国际或国内准则制定机构所列示的规范性要求。

未来展望

迄今为止,我们仍应当承认,FASB的157号准则确立了单一的公允价值定义,并在GAAP框架内确立了计量公允价值的框架,这些都提高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致性和可比性。FAS 157还扩展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从而改进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信息的质量。157号准则并没有要求任何新的公允价值计量。正因为美国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有所创新,所以在美国FASB发布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后,IASB也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是否也应制定一份类似于FAS157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统一分散于若干国际会计准则(承IASB认可或修改,已成为与IFRS等效的准则)。总之,FASB和IASB都是公允价值的积极倡导者。10年以前即1998年6月,美国FASB在其发布的FAS 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Accounting for Derivative Instruments and Hedging Activities)中,就强调:公允价值是对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工具,则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问题出现于当前世界新的经济与金融形势。今天,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正面临10年前未曾有的极为严峻的情况。上世纪30年代,也起因于美国然后出现席卷全球的“大萧条”。现在,全世界再一次遭受同样起因于美国次贷危机所爆发的金融风暴。当前经济下滑,风险急剧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证券、黄金、期货等透明度最高,其价格动向可观察度也最高的商品持续大跌,又时有反弹,石油价格则呈相反变动,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处于极不稳定之中。对于迅速来临的经济衰退和金融风暴,虽然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均投入巨资进行“救市”,但市场参与者几乎全无思想准备。他们面对金融风暴,产生恐慌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禁会问:公允价值(fair value)作为把市场价格列为最佳估计价格的计量属性,在市场价格极不稳定,人心极度恐慌的情况下,它如何估计?如何应用?人们还会信赖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所传递的各大公司的财务报告信息吗?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全球会计界思考的问题。IASB和FASB更需要冷静地考虑: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性。那就是说,关于公允价值,更确切地说是“公允价格”(fair price)的定义及其在会计计量属性中的性质、作用,似乎都可以进行讨论,重新加以认识。

结论

1.借助于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的定义,我们应继续探讨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如何运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既不应匆忙地予以否定,更不宜不恰当地扩大它的使用范围。

2.美国的FASB已经觉察到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对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带来的冲击,2008年10月10日,FASB发表了一份“工作人员的见解”即FAS157-3.FASB Staff Position (FSP),对于缺乏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分析了应用公允价值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特征。

3.又据网上获悉,IASB于2008年10月修正了IAS 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和IFRS 7《金融工具:披露》。主要是允许一个主体对非衍生金融资产(除非这些金融资产在主体初始确认时已指定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已确认其变动的利得和损失)在特殊情况下(如当前由于次贷危机引起的风暴,使金融资产缺乏活跃的市场和可观察到的、公正、公平的市场价格),主体持有它,不再是为了销售或近期也不准备重新购回,则可以不采用公允价值,划出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类别。这时,可以将其按划到“持有至到期”一类时的公允价值,按应用的可能,作为“新成本”(new cost)或“摊余成本”(amortised cost)。

IASB和FASB

更需要冷静地考虑: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性。

注释

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价值评估 篇9

一、文献回顾

(一) 企业价值的来源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主要来源。劳动价值论的合理性源于第一次产业革命前后的时代特征。当时, 社会经济处于短缺状态, 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手工工场, 尚未普遍采用大型机器生产, 劳动在产品的价值创造中始终占据主流地位, 自然资源和资本只是充当转移价值的角色;“资本价值论”是制造经济时代的主流观点。此时, 资本日益取代体力劳动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占据主导地位, 价值主要是由资本创造的, 实物资本、无形资本、人力资本和资源资本都能创造价值;“客户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由客户决定的。客户价值不仅来源于核心产品和附加服务, 还包括通过发展良好而持续的客户关系来创造企业价值。这种观点使企业价值来源的重心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了企业外部;“能力价值论”认为企业价值是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价值。资本与劳动的融合与重新创造表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 企业价值并不一定等于资本的价值与劳动的价值简单相加之和, 而是企业参与市场交换所能获得的价值总和。

(二)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2004年,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颁布《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 对于规范企业价值评估、提高企业价值评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指导意见中明确了两个问题:一是强调企业价值评估是一种行为和过程;二是明确企业价值的构成。企业价值评估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类: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齐寅峰 (1998) 重点分析了累计折现法, 属于收益法的一种;王小荣、张俊瑞 (2003) 重点分析了相对估价法, 属于市场比较法的一种;冯曰欣 (2004) 认为企业价值是企业的项目现值之和, 其本质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王景升 (2005) 介绍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演进, 对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分别进行了适应性分析;任娟华 (2005) 介绍了折现现金流量法、相关估价法和期权估价法, 认为应当按照被估价对象的性质及特征选择最合理的估价方法。

二、会计估价模型的尝试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与会计计量技术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认为, 各评估方法在实际估价时分别适用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如:成本法一般采用重置成本计量, 收益法一般采用现值计量, 市场法则采用现行市价计量。

(一)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成本法是在资产清查和审计的基础上将企业整体资产化整为零, 以单项资产的评估为起点, 把企业的全部资产按评估时的重置成本扣减各项损耗来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经济学理论认为, 资产的价值依赖于在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的生产性物品的价值, 即资产的价值是由它们的生产成本规定的。但是, 这一规律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内可以随意通过生产而取得代替品时才是有效的。因此, 并非所有的资产都适用成本法, 只有以资产重置、补偿为目的的资产才适用成本法, 对于持续经营的企业一般不采用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

收益法通常又被称为收益现值法, 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企业在未来投资年限内的预期收益, 采用适当的折现率折成现值, 然后累加求和得出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收益法的局限性来自于未来收益的估算、有效投资期限和折现率的选择等三个方面。因此, 只有当企业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且其未来收益能够被合理准确地计量、经营风险可以预见并能够量化时, 运用收益法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才有意义。

市场法是通过比较被评估企业与其他相同或类似 (可比) 企业 (参照物) 的异同, 并据此对可参照企业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 从而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经济理论和常识都认同一个基本原则, 即类似的资产应该有类似的交易价格。因此, 运用市场法的关键是活跃市场和足够数量的可参照企业, 只有当企业交易存在活跃市场时, 采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才具有说服力。

(二) 会计估价模型与市场法的区别

综上所述, 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直接使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估价成为有益和可行的尝试。谢诗芬、彭玉龙 (2003) 根据估价变量取值来源的不同, 将会计估价模型分为四种:损益表模型、资产负债表模型、现金流量表模型以及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模型。他们指出,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才有可能解决经济收益的确定、全面正确地确认和计量资产与负债、重构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的本原逻辑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 会计估价模型得以有效运用的前提, 是在会计报表中应尽可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价值直接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 其解释能力更强, 相关性更高。

一般来说, 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目标是确定企业的公允价值, 这与会计中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由于市场法是以活跃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为基础, 是上述三种方法当中最客观和可靠的评估方法, 其评估值也比较易于被市场参与者所理解和认可。因此, 当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价格易于获得时, 可以优先使用市场法估计企业的公允价值。但是, 活跃市场并不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 市场价格只是公允价值的某一个层级。由于市场法对市场活跃程度要求较高, 而且对差异因素进行调整时, 需要评估人员做出主观判断,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

三、以公允价值为目标的市场法

虽然在可行的情况下应当优先使用市场法, 但市场上真正可比的资产或负债尤其是可比的企业整体往往不是很多, 评估人员需要通过比较对市场价格做出适当的调整。

(一) 市场法的评估程序

运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一般包括确定参照物、调整差异和确定价值三个步骤。确定参照物是市场法的基础, 不同企业对参照物的具体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 如下几个方面是必须考虑的:第一, 交易资料的可获得性。一些不能反映市场行为的报价不能作为市场法评估的基础, 从中介机构或其他组织获得的有关市场报价和交易资料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第二, 应尽量在企业能够进入的最活跃市场选择参照物, 而且参照物的数量不能太少;第三, 参照物与被评估企业之间大体可替代, 其相似程度越高, 交易实例的有关市场资料就越具有价值, 公允价值估计结果也就越可靠;第四, 参照物的交易价格是正常交易的结果, 不能反映市场行情的关联交易或强制性交易不能作为参照物。

一般情况下, 参照物不可能与被评估资产完全相同, 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当估计企业整体的价值时, 差异调整需要考虑的因素一般包括:企业规模、企业产权组织形式 (例如, 少数人持股还是公众持股) 、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资信状况和资本结构、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地理位置、企业的固定资产以及企业过去的增长速度等。在分别针对各参照物的市场价格调整差异因素后, 获得若干调整值, 将这些调整值进行算术平均或加权平均即可确定企业的公允价值。

(二) 公允价值的不可加总性

由于公允价值不可加总, 企业价值并不会恰好是企业单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的总和。甲、乙资产单项公允价值之和为3 000万元, 低于其组合的公允价值3 500万元;丙、丁资产单项公允价值之和为4 000万元, 高于其组合的公允价值3 800万元;企业整体的公允价值7 200万元, 较全部单项资产公允价值之和7 000万元高, 而较资产组公允价值之和7 300万元低。基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进行企业价值评估要求资产负债表能够包含所有的价值相关项目, 并且均按公允价值计量。但由于公允价值的不可加总性, 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可能和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价值存在差异。不确认这些差异, 其负面作用是巨大的。

四、会计计量误差与商誉

(一) 会计计量误差

朱开悉 (2007) 将会计误差分为会计确认误差、会计计量误差、会计记录误差和会计报告误差, 并将会计计量误差进一步分为单项计量误差和综合计量误差。单项计量误差是指对某一会计要素进行计量而产生的误差, 如资产计量误差、负债计量误差等等;综合计量误差是指在对企业会计要素进行会计计量的过程中, 由于各会计要素内部及其要素之间采用的计量属性不同而产生的误差。此外, 现有会计系统完全单一的依靠货币计量, 本身是不可能全面的反映计量企业复杂的经济活动的。例如企业的管理组织能力和企业的市场占有状况这类无形资产是不易于进行货币计量的。即使现有会计系统通过种种复杂的途径进行货币量化, 但是在间接量化时也会产生计量转化误差。

我们认为, 综合计量误差实际上源于公允价值的不可加总性, 单项资产 (或资产组) 的公允价值之和与企业 (公允) 价值之间的差异即为综合计量误差。这样, 综合计量误差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单项资产公允价值之和与资产组公允价值的差异, 如上例中7 300-7 000=3 000万元;二是资产组公允价值之和与企业公允价值的差异, 如上例中7 200-7 300=-1 000万元。现行资产负债表只能表现出单项资产的公允价值, 综合计量误差直接将上述两个层次混在一起, 表现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可能是财务报告改革的一个方向, 因为这是衡量企业能力与价值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 商誉

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与以公允价值入账的各项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当企业的真实价值大于企业的账面价值时, 商誉为正;当企业的真实价值小于企业的账面价值时, 商誉为负。实施企业并购时, 要在对被并企业净资产进行资产重估的基础上, 按其公允价值确定购并价格,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差异。首先, 是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 该差额反映被并企业账面净资产到购并日发生的重估增 (减) 值;其次, 合并方以其支付的合并价格作为入账的投资成本, 合并价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即合并商誉是被并方未入账的内在商誉的外在量化。也就是, 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商誉包括被并方净资产的重估增值和合并商誉。

至于自创商誉, 它们存在于各种企业价值计量方法评估值的差额中。如果企业不进行并购, 没有量化, 则不予确认。原因一般是, 自创商誉缺乏实际的解释且不能单独加以计量。我们认为, 自创商誉就是会计综合计量误差, 是单项资产 (或资产组) 的公允价值之和与企业 (公允) 价值之间的差异。在会计中全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为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五、结论

本文回顾了对企业价值来源和评估的有关研究成果, 认为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与会计计量技术密不可分, 各种评估方法在实际估价时分别适用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因为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建立会计估价模型, 直接使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估价成为有益和可行的尝试, 其前提是在会计中全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由于公允价值不可加总, 企业价值并不会恰好是企业单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的总和。本文并没有重复有关文献中提出的会计估价模型, 而是通过区分公允价值会计估价模型与市场法分析会计计量误差, 认为这种会计计量误差就是自创商誉。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复杂性, 本文仅限于提出有关研究思路, 为基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企业价值评估提供理论支持。对于其中的具体问题, 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齐寅峰.企业价值探原[J].南开管理评论, 1998 (2) :27-31.

[2]王小荣, 张俊瑞.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03 (7) :61-64.

[3]冯曰欣.论企业价值的本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4 (3) :13-16.

[4]任娟华.企业价值及其估价方法[J].理论与现代化, 2005 (7) :111-114.

[5]王景升.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理论界, 2005 (12) :228-230.

[6]谢诗芬, 彭玉龙.权益估价、会计信息、公允价值:模型与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 (4) :83-86.

[7]朱开悉.会计报告、会计方程与会计误差[J].会计研究, 2007 (9) .

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检验 篇10

国际大多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譬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等,采用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与可靠性一样,相关性是财务会计信息的另一个最基本特征。根据FASB的SFAC No.2的论述,要使信息对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进行类似决策的人士相关,会计信息必须能够帮助用户预测过去、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纠正先前的预期,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

历史成本计量一旦初始确认计量后,仅做部分调整如折旧等,不再进行后续确认计量或新开始计量的特性,使其所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失去与经济决策的相关性,而公允价值是面向现在、面向未来,能够及时反映环境变化,提供对经济决策最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符合决策有用观,因而公允价值越来越被重视。

国际主要准则制定机构已在准则制定中广泛地运用公允价值。我国2006年2月颁布新的会计准则中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在38个新具体会计准则中有17个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但保持了应有的谨慎。那么,我国这样新兴的市场国家,公允价值的引用,是否能够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增进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本文基于中国A股公司2006年和2007年的公开财务信息和市场数据,研究了公允价值广泛运用,其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是否增强了。

二、文献回顾

目前公允价值相关性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美国。1979年,FASB发布SFAS33,要求公司披露现行成本和重置成本。最早期的研究结论发现(Beaver等),披露的重置成本信息并未比历史成本信息具有更多的股票价格相关性。Beaver和Landsman发现历史成本下的收益比现行成本和重置成本下的收益更具相关性。Ohlson、Bernard和Ruland得出类似的结论。但Bublitz等人、Murdoch、Haw和Lustgarten则研究发现重置成本信息还是有一些增量的信息含量,尽管其中的关系较为微弱。

1982年,FASB发布SFAS69,要求石油天然气公司对其储量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估计和披露(“储备确认会计”,RRA)。Bell发现尽管RRA可能不够精确,收益率与石油天然气的估值还是具有正的相关性。Dharan发展了预期模型,发现RRA信息对观察到的股票价格具有很低的增量信息含量,并认为这主要是RRA信息的预测误差过大所致。Harris、Ohlson和Magliolo发现在解释权益的市值方面,石油和天然气账面价值的解释性更强,其相关性要超过石油和天然气的估值信息。但Doran et a.l发现包括RRA和历史成本的双变量模型比仅用历史成本收益的单变量模型能更好地解释非常报酬。

自SFAS107发布以来,大量的公允价值相关性文献开始集中于金融工具。Barth认为,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比历史成本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取决于估价模型的设定,在某些设定下,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投资收益并没有显著的增量信息含量。Barth,Beaver和Landsman研究发现,证券投资、贷款与长期债务的公允价值计价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但银行吸纳的存款与表外项目的公允价值信息不具有价值相关性。Khurana和Kim研究表明金融工具的历史成本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与公允价值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和那些信息环境不够透明的银行样本来说,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

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不仅仅限于美国的上市公司,丹麦、澳大利亚、英国等也做了大量类似研究。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较少。邓传洲研究了B股公司按IAS39披露公允价值的股价反映,以及公允价值揭示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发现公允价值披露显著地增加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持有利得(损失)具有较弱的增量解释能力,而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没有显示出价值相关性。王跃堂、周雪、张莉研究了长期资产减值政策的执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长期资产减值政策不仅减值总额真实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而且追溯调整后计入当年损益的减值数额也真实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于李胜研究发现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确实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定价能力,提供了增量信息。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公允价值数据的披露,为对公允价值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机会。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研究会计数据与企业价值相关性最常用的模型是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二者均从Ohlson (1995)模型演化而来。Kothari和Zimmerman (1995)建议同时使用两种模型,这也成为类似研究的通用方法。本文也同时采用了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

式中i为样本公司,RETit为第t年的股票收益率;Pit-1为第t-1年的收盘价格;Eit为第t年的每股收益,△Eit为第t年与第t-1年的每股收益之差。

式中Pit为第t年的收盘价格;BVit为第t年的每股净资产;Eit为第t年的每股收益。两个模型收盘价格是指该年财务报告日的收盘价格,即下一年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价格,已经过复权。Eit,△Eit,Pit,BVit,Eit均采用每股数是为了降低公司规模的影响。

为了考察公允价值应用是否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有显著改进,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利于公司真实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因此与2006年比较,无论是收益模型还是价格模型,我们预计2007年变量前面的系数较2006年相比统计上应显著地不为零,而且为正号。

(二)数据来源

虽然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地方很多,但实施后市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市场已敏锐地察觉到公允价值的应用将会在这两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所以,本文在样本选择时的选取条件是:资产负债表中2006年末或2006年和2007年都存在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或者都存在投资性房地产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沪市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之所以选择制造业,是为了控制行业因素的影响,并且该行业的上市公司的容量较大,希望能得到较大的样本量而使研究结论更加稳健。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行业分类为准,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共461家,剔除数据不全和ST公司78家,B股公司4家,获得满足检验条件的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179家。因无法收集相关数据,收益模型中剔除了51个样本,最终选取了128个样本;价格模型剔除了14个样本,最终选取了165个样本。样本公司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财务数据来自wind资讯网。样本公司财务报告日收盘价格来自广发证券信息港历史数据。所使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 13.0 for Windows。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观察收益模型的变量,可以看出对于股票收益率变量,07年的平均股票收益率比06年降低99.81%,盈利水平和未预期盈利变量也均为07年低于06年。观察价格模型,市场价值07年比06年稍有降低,盈利水平变量和净资产账面价值变量的大小方向一致均有所增高。这与收益模型的结果似乎不同,似乎意味着尽管理论上公允价值运用后,盈余和净资产信息含量会增大,但是我国市场的整体趋势却对股票收益率和市场价值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样本的检验结果及解释

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的回归分析中,分别以2006年和2007年为研究对象,对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检验。

(括号中的数据表示相应变量的T统计量数值)

观察两个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 从整体上看,06年和07年均显著相关。并且07年的R Square相对于06年有所提高,说明上市公司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后,与06年相比,会计数据对解释能力有所提高。

E/P的系数06年为负数,07年显著大于0,07年的T检验显著相关,说明07年较06年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E/P的系数06年显著大于0,而07年却小于0,06年的T检验显著相关,07年较06年缺乏增量的价值相关性。E的系数在06和07年都显著的大于0且为正,并且T检验都显著相关。BV的系数虽然06和07都大于0,但不是显著大于0,并且T检验显示在06年较07年更显著。这表明投资者认为,在遵循新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后,收益信息更加相关了,而收益变化信息相关性则在降低。同时也表明了投资者相对于收益变化来说,更加关注企业的收益,相对于每股净资产来说,更加关注企业的净收益。

五、结论概括和启示

本文研究了A股公司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价值相关性,发现公允价值运用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初步达到了准则制定者预期的效果,但是投资者似乎更关注收益信息。毋庸置疑,如果正如本文结论那样,那么, 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走向应是十分乐观的。 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我国目前公允价值理论研究的缺失,特别是对公允价值概念及其外延研究的缺失,将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且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建立健全活跃的市场体制是公允价值得到有效利用的前提。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应当采取相关措施,以提高我国资产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会计目标为决策有用,但是投资者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他们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理解、验证和利用的能力。有必要提高投资者素质,使其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从而能根据自身决策需要,更好地阅读、理解和分析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

参考文献

【1】Kothar,i S.P.and J.L.Zimmerman Price and Return mode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1995.20:155-192

【2】Ohlson J.Earnings book value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5;Spring

【3】FASB SFAC No.1“Objective of Financial Reporting by Business Enterprise”1978.12

【4】FASB SFACNo.2“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1980,5

【5】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0:55-62

【6】王跃堂,周雪,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2005.8:30-36

关于会计公允价值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公允价值;合理运用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的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公允价值要体现“公允”,交易就必须公平,因此交易双方都必须了解交易情况,自愿地进行买卖。但实际上,很多的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克服公允价值本身的局限性受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和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等外部因素限制,待相关条件成熟,公允价值就会越发显露其优点。现阶段我们可以做到的有以下几点:

1 首先在观念上要解决好可靠性与相关性的辨证统一问题

历史成本因可核而可靠,公允价值因资料不易取得,主观随意性较大而不可靠。但由于按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信息使用者在现在使用这些信息,则要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经营决策。这样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信息就有可能由于其不相关而变得不可靠;反过来,由于公允价值是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 尽管它也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信息使用者,在现时使用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来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经营决策时是较相关的,并且由此而变得可靠。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需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电算化水平以及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较低等,这些都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此外,由于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目的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的要求。有时即使是同一种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也要受成本- - 效益原则的限制。因此,在现阶段不可能、也不应将所有的会计要素都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应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做法,即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公允价值,以求得会计信息有用、相关、可靠。并且在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环境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会计由历史成本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过渡。

2 在修订基本会计准则时,增补有关公允价值的概念与运用原则等内容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是先有具体准则,后有“概念框架”。在“概念框架”没有制定出来时,具体准则就已多处涉及公允价值,所以只好在许多具体准则中对公允价值下定义。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地位和作用与外国的“概念框架”相似,旨在指导具体准则的制订。但是,我国的具体准则还处于初建时期,应当具有“后发优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及对会计基本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基本准则的修订看来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因此,我们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时不能“依样画葫芦”,而应当在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将有关公允价值的内容写入具体准则,一是可避免有关准则中的大量重复;二是可增强具体准则的系统性和理论说服力;三是有利于具体准则的宣传、学习和贯彻实施。

3 鉴于会计信息可靠性方面的考虑,具体准则中对运用公

允价值的细节问题应尽可能详尽地予以规定或说明,同时结合

采用稳健原则

公允价值的致命弱点是可靠性差。尤其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经验还比较缺乏,尽量详尽的会计规范可以减少粉饰报表的行为,也有利于实务操作。具体讲,应当在有关准则中明确指出:1 、时采用公允价值,何时采用历史成本;2 、在二者均可采用时,何者为首选方法,何者为备选方法;3 、在采用公允价值时,对不同的资产、负债,具体选用何种计量属性;4 、采用公允价值后因帐面价值调整而形成的差额如何处理,是计入损益还是调整资产准备,计入正常损益还是非正常损益,是涨跌均调还是调跌不调涨,等等。事实上,我国已发布的具体准则在这一点上是做得比较好的。但是,个别地方仍有完善的余地。如在确定“类似资产的市价”时,如果“类似资产”不只一种,是否可规定采用其中市价较低的一种(理由是稳健)?又如,在采用折现模型估价时,是否可对折现期、折现率的选择予以说明?另外如果存在多个市场价值呢?应该取平均值,还是最高值或最低值?我认为应该根据该项资产存在于企业中的目的来决定,而不是一概采用最高值。比如,固定资产就可以采用高的市场价值,因为固定资产本身就不是为了出售而存在的。而存货就可以平均的市场价值,因为存货在公司中的目的就是为了销

售,获取利润。如果用最高值计价,在实际出售时,市场价值低于公司用于计量的价值,那么就会给投资者产生误导。还有,如果我们建立了健全的相关会计准则,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和风险意识,公允价值就并不意味着管理当局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财务报告数字,其可靠性也得到了提高。

4 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协调

当资产负债表日的资产公允价值与资产获取时的公允价值不同时,是否应当调整?如果要调整,那么企业对资产计价的操纵空间就会增大。但是,如果资产的初始价值与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的偏离很大时,仍然用历史成本计价,对于投资者来说信息的有用性会大幅下降。因此,必须对两者进行协调。我觉得是否可以这样处理:对外披露的资产负债表仍然采用现行的模式(即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结合的办法)。在报表附注可以反映公司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包括计量依据)。但是,可能由此导致的会计成本会有所增加。

5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

当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时,可以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公允价值,但现值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技术高超、诚信的评估师队伍以及高素质的企业会计人才,以准确界定未来的现金流量并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当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都难以确定时,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必然加大,从中国现状来看,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都不容乐观,更不敢与国际同行相媲美,因而过多地使用现值来描述公允价值的风险比较大。目前我们对于必须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些经济业务,比如金融资产,我国也应该尽量要求使用,并在今后有意识地、逐渐地将这类业务扩展,比如对于:1 、存在比较

成熟交易市场的资产计量和列报,如有价证券、汽车、房地产等长期资产。2 、未来现金流量和内含利率基本能够可靠确认会计要素的计量和列报,比如融资租赁的资产、期限较长的赊销收入及一些长期负债等。3 、难以用历史成本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的计量和列报,比如金融资产及衍生的金融工具等业务在条件成熟和必要的时候,都可以尝试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2001 年1 月1 日实施。

论公允价值的计量 篇12

一、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概述

公允价值 (fair value) , 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这种交易必须是熟悉业务的、没有关联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在自愿情况下所进行的, 而不是在被迫或者清算的情况下。其中, 自愿当事人都是市场参与者, 他们心甘情愿并且从法律和财务上有能力完成交易。如果存在活跃的市场及符合公允价值交易条件的交易, 我们直接就可以用双方当事人自愿交易的价格——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但更多的情况下, 需要采用更为复杂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由公允价值估价方法、估价方法所需要的资料——参照信息以及公允价值估价方法所需的市场信息三部分组成。SFAS 157将估价所需的市场信息分为三个层次, 并称之为“公允价值层级”。

(一) 公允价值估价方法 (fair value valuation techniques)

公允价值的估价方法与资产评估的方法相一致, 主要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市场法以市场信息为基础来确定企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收益法是对未来预期收益折现来确定公允价值。成本法是以重置成本为基础, 在考虑各种价值减损后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无论选用何种方法估计公允价值, 都涉及到选用合适的市场信息, 然后导入到估计方法的模型中, 从而对公允价值进行估算。对于这三种方法, 本文的第三部分还有详细介绍。

在选择估价方法时, 可以采用单一的估价方法, 也可同时采用多种估价方法 (如对企业估价) , 但是每种估价方法都要适合环境而且信息充分。若采用多种估价方法估算公允价值, 应赋予每种估价方法一定的权重并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如报告主体认为, 某种估价方法得到的价格更能够代表公允价值, 可以将其赋予较高的权重。

(二) 估价方法参照信息 (inputs to valuation techniques)

参照信息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资产或负债估价时使用的假设, 包括有关风险的假设, 如用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特定估价方法的内在风险或估价方法所参照信息本身的内在风险。参照信息分为可观察信息和不可观察信息。

可观察信息反映市场参与者用于资产或负债定价的假设, 是根据独立于主体的渠道获得的市场信息推导得出的。不可观察信息反映主体自己的假设, 是根据环境最佳信息对市场参与者定价时可能使用的假设进行判断得出的。计量公允价值所使用的估价方法应最大限度地应用可观察信息, 最小限度地应用不可观察信息。

(三) 公允价值层级 (fair value hierarchy)

公允价值层级是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时估价技术所用参照信息的可靠程度所划分的等级。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 (未调整) 是最高级, 不可观察信息是最低级。公允价值层级越高, 估价结果的可靠性越高, 要求披露的信息越少, 反之, 则相反。

第一层次:参照信息是市场信息。指在计量日, 相同的资产或负债在活跃的市场上的报价信息。这一层次的估计被认为可靠性最高, 是最优先的公允价值估计值。

第二层次:参照信息是不包括在第一层次中的, 对于资产或负债可观察的, 直接或间接的市场信息。包括:活跃市场中有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在非活跃市场中有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能直接观察到资产和负债的报价以外的市场信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资产和负债的报价以外的市场信息, 但能通过相互作用或其它方式被市场数据所证实。

第三层次:参照信息是不可观察的资产或负债的信息, 适用于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或类似资产、负债的报价, 或者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活动很少时。只有在无法获得前两个层次市场信息的情况下, 才可以采用本层次的信息。其可靠性程度最低, 需要充分披露。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般程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有关公允价值的内容, 基本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趋同。公允价值也要区分三个层次加以确定, 同时强调其必须能够可靠地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般顺序如下:

首先, 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 应当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比如, 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其公允价值就以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 可以直接将其市价作为公允价值, 改变了原来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的做法。

其次, 资产或负债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 应当以调整后的类似资产或负债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这种方法其实是市场法, 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确定价格可比的资产或者负债 (参照物) ;二是选择适当的价格, 并对参照物中的不可比因素进行调整。进行价格调整时必须考虑资产年限、交易时间、实物状况和各种损耗等, 应尽可能的选择最为接近、调整最小的参照物。

再次, 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可比市场交易, 可采用其他估值技术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 应当反映估值日在公平交易中可能采用的交易价格。虽然实务中使用的估价方法多种多样, 但所有这些方法都可以分为前述提到的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三类。其中的收益法最为常用。确定公允价值的顺序如图1所示, 从确定次序上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程度在逐步降低。

三、公允价值基本估价方法

(一) 市场法 (market approach)

市场法是指利用同样或类似项目的市场信息, 通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来确定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市场价格反映资产或负债价值,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一规律。一般而言, 如果市场上交易活动较频繁, 市场信息比较透明, 那么相同或类似资产、负债同一时点的交易价格会调整到相同或相当的价位上。但在一个信息不对称、市场效率低下、相同或类似资产、负债或交易不活跃的市场上, 价格不可能反映其价值。市场法下的估价技术包括矩阵定价法等。矩阵定价法是一种主要用于估计证券价值的数学方法, 它利用特定证券与基准证券的相关性来确定其价格。

市场法将公允价值估计建立在其他类似或可比信息的基础之上, 应用市场法的难点在于发现相同或真正可比的交易。例如, 当企业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时, 应当使用合同条款和特征在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市场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如何来找到“真正”可比的金融工具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这涉及到如下问题:金融工具的条款和特征, 包括金融工具本身的信用质量、合同规定采用固定利率计息的剩余期间、支付本金的剩余期间以及支付时采用的货币等。

尽管很多情况下优先使用市场法, 但却很少存在真正可比的市场交易。为获得“真正”可比信息, 估价专家需要通过比较所选资产、负债的交易信息与被估价资产、负债之间某些重要方面或其他方面的重大差异, 对初始估值做出调整, 通过复杂的调整过程来确定公允价值。

(二) 收益法 (income approach)

收益法是指通过估测资产或负债未来预期现金流入、流出的现值来判断其公允价值的方法。收益法的基本原理是价值来源于预期的未来收益和现金流, 其理论依据为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认为资产价值在于未来该资产所带来的现金流入 (收益) , 折现未来收益的现值之和就是该资产的价值, 相应折现率亦称资本化率;而负债所带来的现金流出折现后的现值也是该负债的价值。

收益法的应用范围很广, 主要用于确定企业整体资产、房地产、资源性资产、无形资产及现金流出容易确定的负债的公允价值。从投资人及企业的角度来说, 收益法是评估企业价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为企业价值的高低应主要取决于其未来整体资产的获利能力, 而不是现存资产的多少。应用收益法确定资产公允价值需具备以下条件:1、资产的未来收益可以预测;2、未来收益所承担的风险可以预测;3、未来预期收益期限可以预测。

收益法下的估价技术包括:折现现金流量法、期权定价模型 (如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和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 和多期超额收益模型等。期权定价模型一般适用于金融工具的估价;如果并非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可以运用折现现金流量法 (现值方法) 确定其公允价值。现值方法包括折现率调整法和期望现值法。如果存在合约规定的现金流或现金流很容易确定, 可以用传统的折现率调整法来进行估计, 否则应当采用期望现值法或其他方法。

(三) 成本法 (cost approach)

成本法是指通过确定资产或负债的重置成本, 并考虑各种价值减损后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价值减损包括实体性减损、功能性减损、经济性减损, 减损的范围要比折旧的范围大。用公式表示, 资产的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实体性减损-功能性减损-经济性减损。如果以综合成新率表示各种贬值程度, 则:资产的公允价值=重置成本×成新率。

一项资产的重置成本是指现在获得一项具有可比效用的替代性资产将花费的成本。负债的重置成本是形成同样的替代性负债付出的代价。要估计一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 只有当市场法和收益法都不适用时, 才会选择成本法。

确定重置成本的方法主要包括:1、持续在用的公允市场价值 (fair market value in continued use) , 是指自愿交易各方就所计量项目确定的公允市场价值, 包括使该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费用;2、更新成本 (replacement cost new) , 是指在估值日与被估值项目效用最接近的新资产、负债的现行成本;3、折旧后更新成本 (depreciated replacemen cost new) , 是指扣除由于实物折旧、功能过时和经济过时等三项因素导致的折旧后的更新成本。在实务中, 还存在现时指数调整法、功能价值法和规模经济效益指数法等方法。

摘要:在公允价值会计问题中, 公允价值的计量是争议最大且最具难度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由公允价值估价方法、估价方法参照信息以及公允价值层级三部分组成。在计量顺序上, 公允价值要区分三个层次按照顺序加以确定。如果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 应当以市场报价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 否则就采用市场法、收益法或成本法等方法对公允价值进行估价。

关键词: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

参考文献

[1]刘玉廷.中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运用[J].中国农业会计.2007 (8) :1

[2]罗殿英.公允价值计量研究[EB/OL].http://jyw.znufe.edu.cn/kjs/xsjl/kjlt/P020060608388283724978.pdf, 2007-11-28

[3]邹小平, 吕跃金《.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刍议[J].财会通讯 (理论版) .2007 (1) :100-101

[4]于永生, 汪祥耀.美国新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 (5) :61-65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指南[EB/OL]http://www.cicpa.org.cn/news/newsaffix/7764_200695_3.pdf, 2007-11-28

[6]胡玄能.三种资产评估方法的比较与建议[J].会计之友.2006 (7) :54-55

上一篇:羔羊魏氏梭菌病防治下一篇:质疑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