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2024-06-20

公允价值文献综述(共9篇)

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篇1

运用哲学的话讲,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凡事都有矛盾的两面性,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接下来将重点围绕公允价值产生的争论及其主要观点进行陈述并加以评述。

一、争论一之公允价值定义

目前,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以及中国的会计准则定义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可以看到其定义的实质是趋于一致的,然而各自的表达以及侧重点却不尽相同,这样的定义难免造成理解上的差异和偏颇,从而对于公允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理解和使用是不利的。根据最新的发展情况,美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在这一点上逐渐达成了一致,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随着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中国也将采纳这一定义,最终将会实现全球统一的公允价值定义。

二、争议二之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之争

历史成本作为会计的最主要计量属性已经经历数千年的理论与实践考验,为会计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兴的计量属性,在某些方面将更加适应于现代经济与会计。在围绕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争论的问题上,以下将逐一详解: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二者不可或缺。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同时具有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而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则与计量属性的选择密切相关。

陈天顺(2009)认为,可靠性和相关性往往很难两全:可靠性是面向过去的、静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动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中的预测性和及时性要求可能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中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要求又可能影响信息的相关性。按照可靠性的要求,历史成本无疑是最理想的计量模式,因为其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最强。与此相反,公允价值则体现了公平、活跃的市场对相关资产和负债现实价值的客观评价,能充分反映考虑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的资产和负债的现时市场价值,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的波动,并及时确认价格变动的损益以提高收益报告的及时性。

任世驰,李继阳(2010)提出,FASB认为,某些时候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不可兼得,而FASB更偏重相关性。他们认为就公允价值计量与SFAC 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而言,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动态反映,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反映;以此为基础,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再是矛盾的,可靠是相关的基础,而相关是信息具备可靠性后自然的结果。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对FASB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是一个颠覆。

其实可靠性与相关性谁是第一位的,谁比谁重要的争论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两种计量属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最大限度的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协调好二者之间的作用和关系,才能达到真实反映和决策有用的双重目的。

三、争议三之公允价值前景

对于公允价值前景的判断,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人们的认识各不一样,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这种争论更是达到了高潮,不管人们如何争论,我们都能从这些观点中找出一些共同点。

姜勇,张波(2009)相信随着金融工具计量模型研究的日臻完善、估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针对市场异常情形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更为完善的准则界定,这些问题都将会得到适当的解决。无论如何,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和运用都将是大势所趋。

陈天顺(2009)认为,公允价值的提出也并非完全取代历史成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会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存的格局。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2010)认为:双重计量模式,即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是历史与时代的必然选择。

从上述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观点认为公允价值必然替代历史成本,有观点认为公允价值将与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并存。无论哪种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公允价值的未来发展趋势,至于是替代还是并存将有待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公允价值的完善程度。

四、总结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公允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作为一种新兴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必将凭借其强大的优越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会计的发展史上大放异彩。

摘要: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兴的计量属性, 自其诞生之日起发展至今可谓是“一波三折”, 尤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更是将公允价值推到了风口浪尖, 成为众人责难的焦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矛盾和争论, 各种观点相互交错, 文章将运用矛盾分析法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梳理, 以找出公允价值曲折的发展道路和美好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公允价值,争论,前景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N].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9 (1) .

[2]姜勇, 张波.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探讨和启示[J].经济论坛, 2009 (12) .

[3]葛家澍, 窦嫁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会计研究, 2010 (2) .

[4]陈天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辨析[J].财会通讯, 2009 (6) .

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篇2

目前,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公允价值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在于人们错误地使用了公允价值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受困于美国不断恶化的信贷危机的金融机构将公允价值会计作为替罪羊,其目的是试图转移重点,真正的根本因素是机构内部错误的经营决策、规避会计准则的行为和市场缺乏监管、规范。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认为:公允价值是计量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最具透明性的方法。公允价值会计处理和披露为投资者提供了关于当前市场情况和远期分析的信息,公允价值本身并没有引起任何损失,而是客观反映了企业的处境,为投资者提供完全透明的信息,对全球市场承受当前的混乱局面并防止未来的泡沫和相关的经济紊乱至关重要,对会计计量方法横加指责的方式无益于重建投资者的信心,只有公允价值得到广泛应用,投资者才能准确评估和计量风险。再如,德勤亚太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说:“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但次贷危机并不是由它而引起的。会计准则尽其所能做到信息透明性,一旦透明,这个信息可能有点刺耳,但正是其目的之所在。通过市场不断调整,让大家正确对待这个问题。而改变会计准则,比如停止使用公允

价值,正如起火后,关掉火警警报,火不会自己灭掉一样。”

(二)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暴露了它自身的缺点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一个好的准则,既要有利于防止和减少市场的不正常波动,又要能够在市场一旦出现波动时起到熨平波峰的作用。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规定,企业应该对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公允价值的最佳代表是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在美国次贷危机中,他们的确看到了会计准则公允计价计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公正和公开”的缺失使得市场的定价体系出现了严重的混乱,使得各金融机构出现了不但比最先预估数据,甚至可能是比实际损失更为巨大的账面损失。由于企业实施了以市场定价的公允价值记账的方法,必须定期根据金融产品的市场价值来确定自已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就导致该企业自次贷危机以来不断爆出巨额的资产减值,而资产减值的过程同时就是暴露亏损的过程(徐蕴颉,2008)。在资金流动性较强的环境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同样被高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幅度下降,甚至成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投机的催化剂,泡沫越吹越多。当泡沫破裂以后,资产回归正常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使企业资产大幅度缩水,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亏损,金融危机由此产生。在资金流动性较弱的环境里,资产往往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高,使投资者对低迷的金融环境更加悲观(赵鹏飞,2008)。从信息观的观点来看,会计数据向投资者传递信息,信息作用的结果是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进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评估和市场定价。因而,公允价值会计只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公司各项资产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不是提供整个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意味着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公司价值仍是相对的,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允价值会计仍然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价值

和财富变动的信息(黄学敏,2004)。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金融危机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1.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价值变动随意性很大,在不断低迷的市场中,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断对金融资产重新计价,账面价值大幅缩水,进而引起大规模恐慌,使得后果不断恶化。2.公允价值并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尽管目前证券的市场价值不断下降,但金融机构仍然持有资产而没有意图低价出售,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却要承担资产减值的损失。3.部分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己经失灵,大量持有该类证券的机构取得紧跟市场的价格出现困难,按照其他方法确认公允价值又缺少实务指南,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确

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 文献保护 古籍保护 古籍防蠹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030-04

Review of the Realistic Value about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Methods

Wang GuoqiangMeng Xiangfe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Systematic protection technologies of books have been invented in ancient China and rich experience was accumulated, some of which still have reference value toda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bout the realistic value of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methods in recent 30 years from library building, anti-worm, mildew proof and repair of books.

Key words: document protection;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ancient books anti-worm

CLC number: G256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030-04

我国古代对于书籍的保护工作,发明了系统化的保护技术,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和方法,一部分自然地在现当代的古籍保护中沿传下来,一些方法经过改进,在现当代古籍保护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功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30年来,关于古代文献保护方法的现实价值研究产生了一批成果,本文从图书馆建筑、图书防蠹、防霉和装帧修裱等方面就古代文献保护方法及其现实价值作一综述。

1图书馆建筑

1.1位置

史向东等认为,古人认识到,建筑必须进行水文地质调查。[1 ]清代孙从添在《藏书记要》中说,“若往来多门,旷野之所,或近城市有无容地,接连内室、厨灶、衙署之地,则不可藏书”,“而卑湿之地不可待言也”。清代叶德辉《藏书十约》也指出:“藏书之所,宜高楼,宜宽敞之静室,宜高墙别院。”其思想与现代提倡的不能靠近江河或者低洼之地建筑的图书馆、档案建筑观是一致的。嘈杂之地,不便管理,易生变乱,而卑湿之地,湿度大,文献容易生虫、长霉。

1.2防潮

潮湿是书籍的大敌,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建设注意防潮。史向东等认为,我国古代藏书楼建筑防潮的方法很多,例如提高室内的地坪、增大围护结构的厚度、围护结构层选择导湿系数小的材料和通风。[2 ]

1.3防火

李龙如认为,“我国自古以来的公私藏书家对于防火工作都是相当重视的。远在古代为了防火就有将书籍装进铜柜、铁柜的。现存我国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从建楼到藏书无不将防火放在首位”。[3 ]奚可桢从建筑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样式和建筑装饰等方面讨论了古代在建筑上对古籍所采取的保护措施,认为古人在藏书楼的各项设计中都注意到防火。“古代劳动人民已经会运用建筑工程学、材料学、气象学等现代科学原理,对自然通风、防火、防潮的物理机理,影响自然通风的建筑设计因素等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运用到藏书楼的设计、建造中,从而起到很好的效果。研究古籍保护方法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图书保护工作是有现实意义的”。[4 ]

2图书防蠹

古代手工制作的纸张易受虫蠹。古代发明使用了多种药物防蠹,或用药物制作防蠹纸。书柜的材料和函套的材料也着眼于防蠹。不少现代图书馆仍然在采用着传统的防蠹药物保护古代文献,功效显著。奚可桢认为,药物防蠹可以古为今用,“凡是线装古籍较多的图书馆必须常备‘潢纸’、‘椒纸’、‘万年红’等做书中的衬纸、扉页和封面”。[5]

2.1防蠹药物

(1)芸香和芸香草

古人对芸草辟虫给予很高的评价。“使用芸香辟虫既经济又方便,夹于书中或者分袋置于每层书柜即可,对人又无毒副作用,因此今天诸如桂林图书馆、广西图书馆以及广东、江浙一带图书馆古籍防虫仍然继续使用”。[6 ]“1975年天一阁恢复香草辟虫的传统方法,1982年后,藏书普遍使用香草。在香草没有普及前,天一阁藏书基本上使用樟脑丸、樟脑精来辟书虫。那么,这些药物果真灵验吗?笔者……把蠹虫分别放在香草、樟脑精、樟脑丸三个玻璃瓶中,过一段时间以后打开一看,具有顽强生存力的蠹虫竟然还能快速爬行,毫无伤害迹象。从中可得出结论:范氏后代藏书,在思想上迷信这类言过其实的辟虫药物,在行动上又不进一步投入捉虫、除虫的长久、耐心、细致的保护书籍的管理中,以至书籍破损严重”。[7 ]省市级以上的图书馆大多仍用芸香草来保护珍贵的典籍。

(2)灵香草

《梦溪笔谈》记载蕙(今零陵香)用于防蠹。邓贵忠认为,“1985年《陕西档案》也有用灵香草驱虫效果显著的报导。以前我馆也从广西购入一些试用,并未得到预期效果。也许这两种驱避药物(灵香草和樟脑饼)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有些作用,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害虫习惯了,产生了抗药性,药越浓,抗药性也随之增强。我们在善本书库书柜中放置灵香草和樟脑饼,数量可谓不少,气味可谓够浓,以致浓到令人很难受的程度,但害虫照样繁殖、生长,图书照样被蛀食”。[8 ]而据梁桂英的介绍,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也使用灵香草用于古籍防虫。[9 ]

(3)樟脑

梁桂英说,“现代图书馆借鉴这一传统保护古籍之法,上海图书馆、江西图书馆、贵州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善本均用樟木箱盛放,大学图书馆如复旦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大学图书馆善本也入樟木箱,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善本。樟脑丸、樟脑精块是现代图书馆普遍采用的驱虫之法”。[10 ]

林子雄认为,“在图书馆古籍书库里,使用樟脑防治虫害相当普遍……事实上樟脑的防治虫效果有限,特别是在敞开式书架,其作用更微。烟草甲幼虫深入书册,樟脑对它们的生长影响不大;蠹鱼初次嗅到樟脑的气味,会很快钻到书籍深处或别的地方躲藏起来,从书库表面看,蠹鱼好象被药味所驱除。其实不然,蠹鱼仍在药味不大的地方或书册深处啮食书页,繁殖生长。待药效一过,蠹鱼仍会照常活动。此外,蠹鱼对樟脑的抗药性,也使樟脑防蠹失却效力。鉴于上况,在古籍书库施放樟脑时,应注意四点:(1)应放置在封闭式的书柜或书箱内;(2)药物无包装的,应用纸包裹,既控制其挥发速度,又防止污染书籍;(3)药物属挥发性,不能持久,须一年一换;(4)注意跟踪检查药物的功效”。[11 ]

邓贵忠也认为,“樟脑饼,是目前使用最多的驱避药物,但功效亦甚微”。[12 ]而沈大晟等人也沿袭了林文的说法。[13 ]

(4)烟草

古代有关于烟草防蠹的记载。目前在一些寺院藏经楼上仍有使用。李龙如认为,“我馆的古籍,凡夹有烟叶的书都没有被虫蚀。但是留下了淡黄色的痕迹,污损书籍。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曾用烟叶末(或烟草茎和叶),加水煮沸二三小时,制得烟草液。将较厚的白纸片放在烟草液里泡浸再捞出来,待阴干后,得到烟草液纸。我曾用一张浸过烟草液的,一张没有浸过烟草液的纸片,夹放在虫子很多的书页中,一个月以后,没有浸过烟草液的纸片被虫蛀蚀了,而浸有烟草液的纸片,不但没有被虫蚀,而且纸片周围的虫都死了,相应的页也没有虫了……杀中率以黄花烟叶最高,旱烟次之,烤烟最低”。他认为书籍用烟草液纸防虫的优点是:①成本低廉;②制作简单;③防虫效率高,比樟脑要好,不仅能避虫,还能灭虫;④对书籍和人的身体健康无影响。[14 ]罗茂斌也说,“黄花烟草的烟叶中含(碱)量最高,适于防蠹……将烟叶切成片、丝用纱布包裹或整叶置于柜内即可”。[15 ]

(5)多种药物同时施用

李龙如认为,“由于危害书籍的昆虫种类多,施放药物时,必须是挥发性与中毒性的药物同时使用,驱灭与诱杀相结合。在同一个书库里既放挥发性的药物如樟脑纸,也放中毒性药物如烟草液纸。还可在书页中夹放防虫植物叶子,既能避又能灭,也克服了一种药物只能对一种或几种害虫有效的缺点。如烟草液就不能对付烟草虫”。[16 ]2.2防蠹纸

明清时期,广东佛山一带生产万年红防蠹纸。“用万年红作为书籍的衬纸,所起的防蠹效能,已为历史所证明”。[17 ]刘启柏认为,“铅丹能直接杀灭细菌和寄生虫,作为书中衬页,除防蠹作用外,还有杀菌防霉防潮的作用”。[18 ]梁桂英说,“现在南方一些图书馆如厦门大学图书馆、中山图书馆、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等仍然采用万年红防虫,效果显著”。[19 ]

而相宝荣认为,铅丹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没有挥发性,是能长期保持辟蠹效果。但它的缺点是只辟勿杀,难以杀死虫卵”。[20 ]王芹、冯勇建也谈到,万年红“达不到长效”。[21 ]邓贵忠认为红丹纸作用微乎其微,“我馆古籍图书前后扉页多夹有红丹纸,但并未能避过被蛀食之命运,甚至红丹纸本身也被蛀的百孔千疮”。[22 ]“又如一些驱虫药物,灵香草、樟脑、红丹纸等,古代藏书家早就用来驱虫防虫,但我们的经验证明效果并不佳。” [23 ]

2.3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麻新纯提出,“档案不幸生蠹时,古人开始考虑用芸香、麝香、木瓜、樟脑、莽草、角蒿等药物熏蒸剂来熏杀档案有害生物。当然,以现代档案保护科技的眼光看,这些药物的杀虫效果其实很有限,而更多地具有‘驱避’的作用”。“从古人所采取的对档案有害生物的种种防治措施看,他们已经有意识地摸索档案材料自身防护的技术方法。在防治档案有害生物的道路上,由于其科技方面的局限性,其‘防’的能力明显强于‘治’的能力,一直遵循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路子”。[24 ]

藏书箱柜木材用料的选择也是以防为主。古代文献记载了具有防蠹效力的杉、柏、檀、银杏等制作书柜,今天的很多收藏古籍单位仍在使用。

总之,古代药物防蠹技术可以为今天古籍防蠹服务。[25 ]“我国古代的药物防蠹技术,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对昆虫有显著的毒杀作用。是可靠有效的杀虫剂”。“今天,为了更好地保护纸质文物,我们应当结合当地的药物植物资源,发掘、筛选那些高效、低毒、价廉、简便的中草药物,并逐步开展药用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合成和对昆虫毒理作用的研究工作,赋予我国传统技术以新的生命,让它在保护数量极为丰富的纸质文物上发挥作用”。[26 ]

3图书防霉

3.1翻晒

曝晒简便易行,防霉效果较佳,古人总结了很多曝书经验,这些经验被世世代代继承下来,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应长兴、林祖藻认为,“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5~6月,都有一段环境湿度较高的梅雨季节……江南地区的图书馆员通常在梅雨季末或出霉时的春末夏初,都要做好曝书的工作”。[27 ]曝书方法“至今有些寺院仍在采用”。[28 ]

不过后世关于曝书,方法也不尽一致。应长兴、林祖藻认为,“曝(凉)书时,并非将书放在烈日中晒,而是重点在书脊处曝”。“浙江图书馆的古籍部过去都备有2米长、 40公分宽的曝(凉)书木板,就是为了做好这项工作”。[29 ]

晒书后要凉透才能入藏。冯淳玲认为,“曝书后必须凉透才能入藏,否则反而会损坏图书或容易生虫。曝书当然还要考虑季节及南北气候差异,要因时因地而变通”。[30 ]

林子雄说,“50年代浙江图书馆仍采用抽晒善本古籍的办法……虽然晒书方法是否可行仍有待商榷,但它给予我们启示,要注意处置古籍书库的温度和湿度”。[31 ]

罗茂斌认为,晒的时间不宜太长,“但翻晒时受光、热等物理因素的作用,文献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晒的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就会弊大于利。为提高翻晒效果,晒时应勤于翻动”。[32 ]

也有人认为,“如果有的书有潮或已长了霉,选择无风太阳光不是很强的天气适当晒一晒也是有好处的,既能晒干书籍上的潮气,又能晒死霉菌”。[33 ]

而有人则认为,光线中的紫外线对古籍纸张纤维性的内部结构有破坏作用,时间久了就会发黄褪色变脆,PH值降低,造成纸张的老化,缩短古籍的寿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就有关于“不见日处曝书”的记载,可见古人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因此藏书多放于柜中或遮光处。[34 ]“晒书以阴晒、凉晒较好”,古人曝书,“可能是当时还不知道紫外线对书有害。现在仍有大曝其书的,则也许是注意欠周”。[35 ]在《图书档案保护技术资料汇编》收入的李龙如的《图书保管“八防”》涉及的晒书方法中加有编者注“晒书方法不宜提倡”。[36 ]

也有人认为应该借鉴古代晒书的理念。邓贵忠指出:“古代藏书家就常常在天气好时将书搬出户外晒晒太阳……可以取其搬动图书的理念,经常将书库中之藏书有意进行搬动和翻动,特别是注意将那些平时不借阅和少借阅之图书多翻动检查。” [37 ]

3.2防霉剂

防霉剂是一种防止图书霉腐的药剂,在古代是用白矾加工而成。这种药剂可使霉菌脱水,从而使霉菌因脱水而死亡,达到防霉的目的。

“古为中用,凡是线装古籍较多的图书馆必须……自制特别浆糊,这种浆糊可以掺入雄黄(防蚁)、百部根(防蠹)、白矾(防腐)、皂角(防鼠)等其他具有防蠹的中草药,并将其刷在一张白纸上,可以起到不腐、不霉、不被虫蛀的作用,以便专供修补古籍用。” [38 ]李龙如认为,“为了使修补装订书籍不霉、不潮、不腐、不生虫、不被老鼠啃,可以使用‘五防浆糊’或在浆糊里掺配别的药剂。笔者曾在修补装订古籍的浆糊里掺以白矾(防腐)、雄黄(防蚁)、皂角(防鼠)、百部根(防蠹,还能防其他虫)、石灰末(防潮)。将这种浆糊刷在一张白纸上,经过一段时间还不腐、不臭、不霉、不被虫蛀、老鼠不吃,故取其名曰‘五防浆糊’,专供修补古籍用。这种浆糊对人的健康无影响,对书籍无损害”。[39 ]周叔阳谈及古籍的修复,“最后用传统的浆糊制法对书进行裱页……这部书没有放入书库,只放在一般橱里,现已八年了,没有再生霉,也没有被虫蛀。只是制糊时放入少许明矾”。[40 ]

“这些方法由于加入了植物性和矿物性药物,都有增加浆糊防霉防蛀的作用,故直至今日,在善本古籍的修复中仍继续沿用……虽然矾具有一定的防腐功能,但其PH值在4.26以下,显然这样低的PH值对纸张有损害,加之白矾的防虫效果几乎没有,故目前在制作浆糊时已不使用矾作为添加剂了。” [41 ]邱晓刚也认为,制糊时加入白矾,在过去是为了使制作好的浆糊能存放的时间长一点,并没有考虑对纸张的不良影响。而《长物志》又记载,在制糊时放入明矾是三分,而放入石灰是一钱,使其酸碱中和,浆糊才不至于呈现酸性毁坏纸张,因此使用明矾时应该慎重。[42 ]

3.3通风

梁桂英认为,“古代通风和晒书的办法,对于维持空气流通,去除潮气都很重要,而且经济简便,今天某些图书馆仍在采用”。[43 ]

4装帧和修裱

李龙如指出,“根据藏书家的经验:我国北方雨量少,空气干燥,适宜用布函。而在我国南方气温高,雨量多,空气潮湿,就不宜用布函。清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谈到:‘书套,不用为佳,用套必蛀。虽于紫檀青楠匣内藏之,亦终难免。’湖南省图书馆发现凡有布函、布套的书,几乎都生虫……我国从古代一直到现在都在用布函、布套(适用于北方)和木夹板的(南北均可用)”。[44 ]

张清志认为中国传统文献修复技术的优点有:“能较好地保持文献原件的历史面貌。如操作过程精细,方法得当,对文献原件不致造成大的损伤。”“能增强文献原件的耐久性。由于特定技术与材料的运用,使文献修裱技术具有‘可逆性’。它是传统修裱技术的极可宝贵的特性,提高了修裱技术的使用价值。”“我国有些古文献所以能够保存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修裱技术在此起了一定的作用。”[45 ]王清源说,“古代文献修复……能使一部破损图书的面貌焕然一新”,“到明清时代,逐步发展成为文献保护和装饰书画、经卷图籍、档案等的一项独特的传统技艺,一直流传使用至今”。[46 ]杨晓黎提出,“历代文献修复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文献修复技术得以继承与发展”。[47 ]

5结语

众多研究成果认为,古人煞费苦心采取种种措施对古籍妥加收藏保管确实有效,在今日来说也是非常有借鉴作用的。“在建筑文献库房时,应注意库房的选址和布局,并进行合理设计,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以保证良好的防潮、防尘、防高温效果;在文献收藏过程中合理地使用防虫药物,并结合地理、气候特点采用科学的保护手段”。[48 ]研究我国古籍保护方法的历史,对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总结,对于我们今天的古籍保护工作是有现实意义的。张清志认为我们也要对传统文献保护技术中“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进行纠正和补充”;“要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现代利学技术,使文献保护的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提高”。[49 ]

参考文献:

[1][2]史向东.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综述[J].档案,2000,(3):25-26.

[3]李龙如.火——书籍保护常识之四[J].图书馆,1984,(5):44-45.

[4]奚可桢.从建筑学角度探析古籍保护方法[J].东南文化,2006,(2):94-96.

[5][38]奚可桢.中国古籍的药物学保护技法述论[J].图书馆杂志,2003,(5):75-77.

[6][10][19][34][43]梁桂英.古籍保护方法综述[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94-97.

[7]李大东.天一阁藏书保护经验谈[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1):52-54.

[8][12][22][23][37]邓贵忠.也谈广东古籍防虫[J].图书馆论坛,1995,(6):61-62.

[9]梁桂英.冷冻灭书虫与古籍保护的几个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75-76.

[11][31]林子雄.古籍保护方法的继承与实践[J].图书馆论坛,1996,(5):28-29,51.

[13]沈大晟.也论图书馆古籍保护[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1):79-80.

[14][16][33][39][44]李龙如.图书保管“八防”[J].湘图通讯,1980,(1):32-36.

[15][28][32]罗茂斌.古代文献保护技术及其理论初探[J].云南档案,1994,(4):29-32.

[17][18]刘启柏.古籍防蠹[J].四川图书馆学报,1979,(3):93-102.

[20]相宝荣.图书的霉腐、虫蛀及防治方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0,(2):18-20.

[21]王芹,冯勇建.关于古籍保护措施之我见——从海南省的古籍保护谈起[J].图书情报工作,2005,(3):130-132.

[24]麻新纯.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思想探析[J].北京档案,2005,(11):12-15.

[25]张贵江.古代图书的药物防蠹[J].图书与情报,2003,(4):77-92.

[26]周宝中.古代保护纸质文物药物防蠹技术[J].中原文物,1984,(4):87-92.

[27][29]应长兴,林祖藻.古籍保护继往开来[J].图书馆论坛,1999,(2):80-82.

[30]冯淳玲.古代藏书之保护[J].图书与情报,2003,(4):75-76,78.

[35]林列.谈谈图书的保护问题[J].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4,(4):48-49.

[36]北京图书馆图书保护研究组.图书档案保护技术资料汇编[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37.

[40]周叔阳.古籍修复三例[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5):43-44.

[41][47]杨晓黎.略论图书馆善本古籍的修复[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20-23.

[42]邱晓刚.再谈古籍修复中的浆糊问题[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6):22-23.

[45][49]张清志.论我国传统的文献保护技术[J].情报杂志,1998,(3):26-28.

[46]王清源.当前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A].中文善本古籍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99.

[48]傅文奇,张桓.试论我国古代文献保护的技术方法[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3):118-121.

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篇4

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具有活跃的、充分的交易市场, 交易双方本着自愿的态度, 双方交易的价格必须公平和交易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即交易价格必须公开、透明。因此, 公允价值的有效运用要求必须具备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但是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无疑与公允价值有效应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无法为公允价值的有效应用提供完善的平台。

公允价值要体现“公允”, 双方的交易价格必须公平, 这样就要求交易双方首先都必须了解交易市场情况, 在理性消费者的假设下自愿地进行买卖。但事实上,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很多的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的应用首先必须有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而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在发展中, 处于初级阶段, 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环境还不够健全, 目前还有许多地方不能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 交易市场仍然并不活跃, 市场交易中尚存在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 甚至有些行业的买卖仍然存在并非完全自愿的情况。对企业而言, 找到一个较真实、公允的市场价格很困难, 即便能找到这样的价格, 但是它也未能完全反映商品的公允价值。

除此之外, 田瑶等认为公允价值的有效运用还要求具备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善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等外部条件的支撑, 而这些在中国的现阶段还没有完全得以实现。通过以上学者的观点, 我们可以得出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状况无法满足应用公允价值的要求。

二、会计准则体系及相关法律不够健全

公允价值使用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充分的理论依据, 同时又要求有系统操作规则的会计准则体系。缺乏明确的指导规范和约束标准, 企业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很容易出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滥用现象。而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对不同的交易项目, 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不同, 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滥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现象, 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李端生, 2010) 。

会计准则的正确运用, 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但是我国过去制定的一些涉及财务会计内容的法律制度已过时, 而现阶段实施会计准则又不能脱离这些法律条款的约束, 这样使得新会计准则在实施的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执行 (赵俊平, 2008) 。

正是会计准则体系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才给企业提供了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三、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明显, 由此导致操作利润现象的出现

良好的、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效推行公允价值, 防范人为操纵利润现象, 减少企业日常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基础。而我国现阶段的公司治理结构仍然存在明显缺陷。就上市公司而言,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股权高度集中在部分人手中, 企业中国有股的所有者长期不存在, 导致企业由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十分严重。而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的计价工具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往往被决策者扭曲, 扮演着很不光彩的角色。二是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在公司中的利益和地位不同, 他们对公司发展的预期有所差异, 这样“同床异梦”现象比较严重。三是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的内控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不能很好的实施。

由此可见, 在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背景下, 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 可能更容易成为人为操纵利润和妄图谋取私利的手段, 甚至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推手。

四、会计职业判断水平差

众所周知, 公允价值的准确合理确定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会影响它的确定。公允价值在应用的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从业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或者制约。因此, 会计从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及职业道德水平便成为能否正确认定公允价值并合理计量的重要因素。然而, 就我国目前会计队伍的情况来看,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还比较差, 因此公允价值的准确鉴定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会计从业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偏低, 公允价值的应用软件技术基础相对薄弱。二是会计从业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整体都不高, 在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道德基础不够牢固。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外,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公允价值理论体系不完善, 主要原因是我国延续国外的研究, 没有和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我认为除了以上各方面的基本问题外, 我国应用公允价值时还会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公允价值计量不易操作。主要原因是:一方面, 现代企业中存在多种资产, 由于市场环境瞬息万变, 因此很难辨认市场信息的真实性。而且在非活跃市场经济情况下, 资产的交易价格很难取得, 因此公允价值的判断难度会加大。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只能采用估值技术或找相似资产近期的交易价格取近似值的办法来解决, 而这样就会导致得到的公允价值不准确。另一方面, 在现值技术的运用过程中, 由于交易双方期望报酬率的不同, 从而导致双方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存在不同, 因此公允价值在具体技术操作层面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二是公允价值可靠性存在问题。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计量因市场环境的变化, 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和变动性, 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另外, 企业中关联方交易情况的存在也会影响交易价格的公允性, 尤其是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进行资产交换时, 公允价值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财政出版社, 2006.

[2]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J].财会月刊, 2005 (22) .

[4]李端生.我国运用公允价值面临的五大困难及对策[J].会计之友, 2010 (08) .

[5]郭凤林.公允价值会计探讨[J].科技资讯, 2006年 (02) .

[6]田瑶.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10年 (09) .

我国公允价值研究综述 篇5

关键词:公允价值研究,综述

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 在我国首次正式出现是在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 并在后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也得到广泛的运用。从1998年起, 公允价值就逐渐成为我国会计学界关注的热点。虽然自2001年我国对相关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大范围修改, 大量减少公允价值和现值在准则中的应用之后, 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曾一度陷入了低谷。但2006年新准则发布后, 又掀起了一轮的公允价值研究热潮。本文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以期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提供参考。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

(一) 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国内学者认为, 公允价值有着浓厚的理论渊源和基础, 研究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对公允价值研究有深远意义。曹慧 (2007) 认为公允价值符合资本保全理论、会计的配比原则、会计目标理论。石本仁 (2001) 认为资产定义的变迁、资产计价目的的变迁 (以反映经营责任为目的到以决策有用为目的) 、收益确定方法的变迁 (由收入/费用法到资产负债观) 蕴含了公允价值的基本思想。谢诗芬 (2008) 认为, 公允价值有十大理论基础。它符合:经济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概念、现金流量制和市场价格会计假设、现代会计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现值和价值理念、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以及财务报表的本原逻辑。陈美华 (2006) 认为, 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是产权理论、价值理论、会计目标理论和会计计量理论。夏成才 (2007) 认为无论是财务报告的目标, 还是全面收益决定的要求, 都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践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公允价值概念内涵

公允价值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公允价值研究的重点, 也是深入公允价值其他方面研究的基础和关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等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概念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我国学术界一般采取对FASB和IASB的公允价值定义进行解释的方式, 深化对公允价值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研究。我国学者对公允价值的本质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等同于“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 公允价值实际上不是“价值”, 而是一种“公允价格”。持第一种观点的主要有:夏成才 (2000) 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是现值,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 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的认定。卢永华、杨晓军 (2000) 认为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 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的认定。持第二种观点的主要有:于永生 (2005) 通过对IASC、FASB、FWG (国际联合金融工具准则制定小组) 三家准则制定机构公允价值定义的分析和比较, 认为由于有各种条件的约束, 在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只能是一个估计金额, 即相对公允的价值。葛家澍、徐跃 (2006) 通过比较IAS32和39对公允价值的定义、FASB在SFAC NO.7中的定义以及其后FASB又给出的两个公允价值的定义及说明。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陆宇建等 (2007) 认为会计学中所讲的“公允价值”实际上不是“价值”, 而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或马克思所讲的交换价值, 归根结底是一种效用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价值是现实的主体同满足其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价格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表现形式。所有商品的价值都是同质的, 可是不管你颠来倒去, 商品作为价值物却不可捉摸, 从而作为价值量就无法直接计算。在市场上, 在交易中, 商品的价值量总是要向以货币表示的价格量转化的。这样市场价格就成为了会计一切计量的基础。它是会计计量最公允的估计。因此对公允价值是“价值”还是“价格”的争论, 其实是在说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公允价值一方面以价值计量为目标;另一方面这种价值计量又是以价格为表现形式的。资产的价值特征是内在于资产的, 是客观的。而公允价值计量就是要利用货币计量这个尺度将资产的价值特征以数量的形式外在化。因此对资产的价值认定, 具有主观性, 能否公允地反映资产的价值, 只不过是人主观上的一种感觉, 是外在于资产的。因此, 一方面公允价值以获得价值为目标;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又是对价值计量公允与否, 做出的现实选择, 它是一种人们主观上认为公允的价格。公允价值定义就是要对价值的计量公允与否进行主观认定。公允价值不是从某种量化方法出发, 而是从产生计量结果的交易状态出发, 通过保证交易的公平性来确保计量结果的合理性。FASB在SFAS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中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 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并进一步把有序交易解释为交易信息在计量日前对市场公开、允许市场参与者进行惯常的市场活动的市场, 实际上概括了公平交易的基本条件:交易各方为平等自主的市场参与者, 可以按照市场规则自由地参与交易;信息是公开的, 交易各方可以自由地取得信息、熟悉市场行情;交易的目的是出于商业考虑, 并非是强迫性的交易, 而是按照市场价格进行的自愿交换。可见, 公允价值计量关注的是一种程序的平等。另外, SFAS157的定义将公允价值界定为价格, 而且是脱手价, 是迄今为止对公允价值最具体的界定。市价包括要价、出价和收盘价等。资产的脱手价是出价, 负债的脱手价是要价。而且在SFAS157中明确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假定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交易发生在资产或负债的主市场中, 或没有主市场的情况下, 在资产或负债的最有利市场中交易。并且将交易主体界定为“市场参与者”, 它是指资产或负债主市场 (或最有利市场) 中的买家和卖家, 他们独立于报告主体、熟悉市场情况、自愿并有能力进行交易。强调了公允价值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 而不是特定主体计量, 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一项资产的风险和报酬与其他资产区分开来;公允价值应体现了所有市场参与者对该资产或负债效用、未来现金流量及其不确定性和承担该不确定性所要求的金额的共同判断。因此, 它本质上是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认定。这种价值认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市场参与者在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进行有序交易时, 转让一项资产的出价及清偿一项负债的要价。

(三) 公允价值与各种会计计量属性的关系

在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各种会计计量属性关系的认识上, 国内主要有从广义和狭义上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从广义上分析, 认为公允价值不是独立的计量属性, 而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 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现值等属性的集合体。石本仁 (2001) 认为公允价值本身并不是一种计量属性, 而是一个检验尺度。常勋 (2004) 也指出:公允价值的概念实际上已“嵌入”了各种计量属性, 使公允价值成为了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于永生 (2005) 认为公允价值是所有现存会计计量属性的核心, 各种会计计量属性只不过是公允价值在不同时日对不同资产、负债进行计量的不同手段、不同方式的表现形式而已。李红霞 (2007) 认为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五种计量属性相比, 公允价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六种计量属性, 而仅仅是这五种计量属性的一种再现或重复, 是多种计量属性的交叉复合, 在不同情况下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葛家澍、徐跃 (2006) 认为, 从广义上看, 以过去的市场价格为基础或由其转化而来的历史成本, 由现行市场价格转化而来的现行成本 (买入价) 和脱手价格 (卖出价) 都属于公允价值。谢诗芬 (2008) 认为公允价值是价值的直接计量 (现值) 和间接计量 (历史或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可变现净值) 的总称。从狭义上分析, 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属性的新属性, 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于永生 (2005) 认为狭义上讲, 公允价值专指“现值”, 与其他计量属性并列, 特指在缺乏市场价格情况下, 其他计量属性无法适用时, 用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来获取资产或负债的估计价值, 是对其他会计计量属性的补充。黄学敏 (2004) 认为公允价值作为一个独立的计量属性, 它反映的是一种模拟市场的价格, 即公允价格。葛家澍、徐跃 (2006) 认为公允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不同的一种全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不是建立在过去已发生的交易基础上, 也不是建立在现行交易的基础上, 而是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在经济学中, 价值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经济学家认为, 寻找价值, 首先应寻找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直接法) , 如果现值难以找到, 就用现值的近似替代, 包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历史成本 (间接法) 。遵循由先直接法后间接法的路径。而会计学家的思维则恰恰相反。由于现值估值比较主观、复杂并受成本—效益原则约束, 利用公允价值寻找价值时采用了先间接法后直接法的路径。即不能获得某一资产 (或负债) 的市场价格信息时 (市场价格是一切计量属性的基础) , 才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法。从经济学的涵义上讲, 现值是最符合公允价值属性的, 它是资产的“直接计价法”, 这种方法最符合资产的定义, 即以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作为资产的交换价格。在理想条件下, 现值等于市价, 但由于现值计量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而市价要可靠多了, 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只有在无法获得某一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信息时, 才采用现值法。但公允价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 (某一资产或负债) 的现值, 因此从狭义上讲, 公允价值可以专指现值, 特指在缺乏市场价格情况下, 其他计量属性无法适用时, 用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来获取资产或负债的估计价值。于永生 (2005) 还指出将狭义的公允价值, 即现值, 定义为“公允价格”十分经典, 既突出了现值技术的“公允性”, 又与其他计量属性相区分, 易于人们理解公允价值与公允价格的关系, 也有利于公允价格在实务中使用和推广。

二、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

(一) 规范性研究

通常认为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具有信息相关性, 反对公允价值者认为, 而由于公允价值不是以真实的交易为基础的, 而是模拟市场交易的估计价格, 不具可验证性, 从而可能导致可靠性问题。支持公允价值的人认为, 估计和假设是会计所固定的, 并不影响其可靠性 (谢诗芬, 2004) ;可靠性只是一个程度问题, 没有任何计量属性在可靠性方面是无懈可击的 (陈朝晖, 2000) 。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进行的争论主要源于人们对可靠性内涵的不同理解。片面地从可验证性、精确性、稳健性的角度理解可靠性都是不正确的。可靠性存在一个“度”, 对它的理解和判断应站在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立场, 在无法确保绝对正确的前提下, “近似的正确”而非“精确的错误”, 才是会计计量应追求的根本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 公允价值也具有可靠性 (夏成才, 2007) 。

(二) 实证研究

国外尤其是美国的许多学者就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近几年, 我国也有一些公允价值相关性方面的实证文章。总体而言, 公允价值的相关性表现还不明显, 与规范研究的结论形成巨大的反差。邓传洲 (2005) 采用价格和收益模型, 研究了B股公司按照相IAS39披露公允价值的股价反映, 以及公允价值揭示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发现公允价值披露显著地增加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持有利得具有较弱的增量解释能力, 而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没有显示出价值相关性。张益民等 (2007) 运用价格和收益模型, 选取2006年年报披露的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披露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进行分析, 检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差异是否对股价具有增量解释力, 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朱凯等 (2008)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按照新旧准则编制两份年报提供的数据, 采用Ohlson模型分析了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与股票定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信息环境对公允价值在股票定价中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影响, 即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 公允价值对股票定价的增量作用越显著。黄丽娟等 (2008) 利用Barrh (1995) 模型, 对中国13家上市银行2006年一季度至2008年一季度样本中银行持有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的增量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发现银行股价并没有反映公允价值收益增加的波动性, 投资者并没有把基于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当作一种比基于历史成本收益波动性更好的替代变量。吴水澎等 (2009) 以2006年和2007年“中报”153个自愿审计和平1910个未审计的观测值组成非配对样本, 采用Heckman二阶段回归纠正自选择偏差方法, 研究新会计准则中采用公允价值后是否影响了自愿审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 结论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自愿审计、未经审计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均不相关。虽然研究的具体结论不同, 但为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提供了一些支持性证据, 资产和负债项目的性质、持有目的和管理意图、信息环境等, 对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也有较大影响。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研究

(一)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范围和方法

孙芳城 (2002) 对公允价值会计报表编制的设想为:增设相应的资产价值调整项目, 企业资产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同时利润表上增设“已实现的资产置存损益”、“未实现的资产置存损益”项目, 从而使用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资产置存分别列示。同时对企业的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信息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 主要为企业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原因和确认公允价值的方法。常勋 (2004) 指出, 使用高新技术和积极参与金融市场, 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活动的大型企业的会计计量将从混合计量模式走向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辅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单一计量模式;使用一般工艺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和不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活动的小型企业则保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辅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单一计量模式。这种从不得已而采用的混合计量模式回归单一计量模式, 是出于保证会计报表信息可比性的需要。陆建桥 (2005) 认为, 公允价值计量应分情况应用。我国现阶段, 可以对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包括衍生金融工具) 以及严格按照市场法则、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交易等, 可以逐步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以便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关况和经营业绩。对于其他资产和负债, 在现行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 需进一步探讨其计量模式的改革途径和方式。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的计量属性在30个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 但这种运用又是有条件的、谨慎的。这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运用的非主导性和苛刻的限制条件两方面 (王乐锦, 2006) 。谢诗芬 (2007) 指出许多具体会计准则都运用了公允价值, 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规定和阐述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 不详尽和统一。缺乏一个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 及其指南所存在的局限性, 直接导致我国审计准则第1322号及其指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二) 公允价值运用的管制安排

孙丽影、杜兴强 (2008) 指出单凭会计准则的努力难以实现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目标。要达成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目标, 必须依赖一个有效的管制安排。这个管制安排是一个社会工程, 由各个监督域的相关制度安排构成, 其有效性取决于各个监督域的协同程度。因此, 有必要系统地研究各个监督域如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公司治理、法律和证券监管等的制度安排。陆宇建等 (2007) 认为在财务报告中, 仅仅在表内提供公允价值这一单一货币金额仍然是不够的, 应对估计公允价值的输入变量进行披露。主要包括:资产或负债交易价格的区间、价值估计的概率分布或概率密度函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披露有关风险价值的信息。王海 (2007) 认为公允价值的披露需要健全的强制性约束机制和监管体系, 否则将导致公允价值的信息存有瑕疵, 严重影响和干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刘浩、孙铮 (2008) , 曹越、伍中信 (2009) , 滕剑仑等 (2009) 均从契约研究的视角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 认为公允价值具有产权保护的目标导向。刘浩、孙铮 (2008) 认为契约形式会影响公允价值的计量, 公允价值的计量也影响了契约形式。滕剑仑等 (2009) 认为要实现公允价值产权保护的目标导向应当优化市场契约。公允价值计量为中国会计学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机遇, 我国的学者从公允价值基础理论研究、价值相关性研究、运用研究等多个方面, 并从会计学、经济学、统计学、契约论等多个视角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运用毕竟才刚刚开始, 公允价值的研究也才处于初级阶段, 而国外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无论是规范还是实证研究都要比我们早得多、深入得多。然而, 单纯模仿西文已有的文献, 并不参触及到中国会计问题的关键。因此, 如何做出更多具有原创意义的, 源于我国实践背景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公允价值研究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浩、孙铮:《公允价值的目标论与契约研究导向——兼以上市公司首次确认辞退补偿为例》, 《会计研究》2008年第1期。

[2]曹越、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 《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3]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 《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4]葛家澍:《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 《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5]谢诗芬:《价值计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6]孙丽影、杜兴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管制安排》, 《会计研究》2008年第11期。

[7]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 《会计研究》2004年第6期。

[8]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 《会计研究》2006年第5期。

[9]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 《会计研究》2000年第4期。

[10]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 《会计研究》2007年第5期。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综述 篇6

关键词: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会计计量

一直以来, 公允价值都是国际及国内会计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 公允价值的获取已经越来越容易, 理论界的学术研究及准则体系也日渐成熟。

1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国际发展

美国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发源地, 也因为20世纪末的“储蓄和房贷危机”和21世纪初的“次贷危机”将公允价值推到风口浪尖, 使其备受争议。自1973年以来,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布了40多项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会计准则。而且, 自2004年开始又连续三年发布三次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 最终于2006年9月正式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该公告统一了公允价值的涵义和计量方法, 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了增强与美国的趋同, 也于2005年开始将公允价值计量纳入研究日程, 并在2006年11月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讨论稿。

2008年,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受到金融界的广泛质疑, 一度被要求取消FAS157。幸运的是,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2008年年底发布了《“按市值计价”会计研究报告和建议》适时地阐述了公允价值的积极地位, 防止了其进一步恶化。随后, FASB针对当时极端的市场环境, 发布了一系列的说明条款, 弥补和修正FAS157的缺陷。IASB也适时地发布了以FAS157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 建立公允价值框架体系并规范披露要求。

2011年, 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共同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准则, 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与FASB第4号准则更新公告。该准则借鉴了之前一系列准则的经验, 对公允价值及相关术语进行定义, 构建了单一的计量框架, 并提供了公允价值在非活跃市场下的应用指南。该准则体现了FASB和IASB的持续趋同, 为世界各国有关公允价值准则体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规范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制定会计准则以来, 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一直是欲拒还迎。因为一方面, 公允价值确实能够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符合会计发展的未来趋势, 但另一方面, 公允价值也面临着计量困难和可靠性不强等局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 我国理论界大胆尝试, 并于2006年公布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是准则的一大亮点, 改变了传统上一直使用的历史成本计量观念。但是准则并没有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详细规范, 只是散落在诸如“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准则中。而FASB和IASB却在逐步发展中分别发布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独立准则, 并于2011年发布了IFRS13。为此, 我国财政部基于准则持续趋同的原则, 于2012年5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x号———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 》。该征求意见稿从公允价值定义到计量方法和级次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也明确了相关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

2014年1月, 财政部发布一系列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在经过了18个月的征求意见稿之后, 首次作为规范的准则亮相。这不仅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国际趋同, 也反映了我国对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高度重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共分为13章、53条。内容涵盖相关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初始计量、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披露等方面。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 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强调了公允价值衡量的关键是基于市场基础的计量, 应该从当前市场条件出发, 合理运用最优假设, 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新准则于2014年7月开始在企业范围内执行, 其执行效果仍值得理论和实务界广泛关注。

3 我国公允价值准则的未来发展

不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 都表明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 我国应该在实践中对公允价值进行进一步研究, 积累更多应用及理论经验, 以增强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首先, 我国应着手建立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相配套的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基本准则在总体上实现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披露的统一, 而具体执行需要在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中予以明确。其次, 正确认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尤其是与历史成本计量的相容性。在正确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反映价值变化的同时, 应同样重视历史成本等反映交易完成情况的计量方式。再次, 补充关于公允价值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披露。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需要内部控制对各个部门的牵制来降低风险, 以提高相关信息的可靠性。最后, 努力完善市场环境, 规范市场秩序。公允价值依托于市场, 又促进市场有序运行。建立有序的资本市场, 不仅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也大大降低其计量的执行成本。

参考文献

[1]FASB.SFA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Z].2006.

[2]FASB.IFRS13——Fair Value Measurement[Z].2011.

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篇7

公允价值计价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 公允价值被认为是较成本计价更为广泛应用的计价模式。但事实上, 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以及其他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才开始对公允价值进行积极研究, 推动公允价值计量的迅猛发展。2006年, 我国发布了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积极靠近国际准则, 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价方式。而在此之前, 成本模式是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计价方式。公允价值计价模式推出后, 多数学者认为公允价值相比于成本计价对反应企业价值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但是公允价值计价的信息在报表中未得到完整披露、公允价值估价不准确以及易受管理者操纵抬高利润等问题也将对企业价值的反应产生影响。

本文将通过梳理国际国内对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学术研究成果, 探讨该计价方式对反映企业实际价值的有效性。

二、概念界定

(一) 公允价值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 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市场环境下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以平等的地位自愿进行报表项目的交易”。新准则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 而是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 其中主要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下, 资产和负债是在公平交易的情况下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算。

(二) 企业价值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值的理论方法有很多, 企业价值的概念也现出不同的界定, 包括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内在价值和清算价值。本文采用修正后的托宾Q值作为企业市场价值的衡量指标, 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与企业价值关系。

三、国际国内对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综述

(一) 国际上对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国际上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 诸多学者对公允价值计价进行大量理论和应用研究。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两类, 即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估价波动的相关性, 和公允价值计价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披露的相关性。

站在决策有效性角度, Barth, Khurana.K和Kim, Robb等人等分别做出了不同角度的研究。

Bar th (1994) 研究认为, 企业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资产 (如投资性房地产) 或负债进行会计计价而形成的会计信息更能增强会计数据对股价的增量解释力。而相比之下成本计价模式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Kh ur ana.K和Kim (2003) 对美国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由于银行的贷款和存款并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 因此对贷款和存款进行公允价值估计时容易存在主观判断, 影响公允价值信息的客观性。另一方面, 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在完善的活跃市场中获得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 因此,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很高的价值相关性。综上, Khurana和Kim得出结论认为, 简单地将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价并不能提高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R obb等人 (1996) 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进行研究, 并得出结论证明按照公允价值进行披露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股价预测, 同时可以增强会计信息对股价变动的解释力。同时, 越是运营良好的银行, 其公允价值计价的信息与股价的相关性越强, 说明了证券公司以公允价值计价和股价之间的相关性。但是研究同样指出, 这种相关性与市场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发展的成熟度息息相关。

Bar th在2006年另一研究中提出, 如果将企业估计的未来信息 (即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价模式) 包含在财务报表中, 则会产生与现在所反映损益信息不同的收益计量模式。并且这种包含预期计价模式可以为企业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信息。

站在会计信息质量披露角度, Nelson, Mengle, Morris和Sellon, Er ic D.H ir stetal等人做了相应研究。

Nelson (1996) 对美国200家商行进行研究, 使用各银行1992至1993的年报数据, 重点分析了这些银行的公允价值和权益市值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 在这些样本商业银行中, 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贷款、存款和表外披露衍生工具等与权益市值布局相关性, 而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则具想关性。这一结论与Barth (1994) 的研究成果相呼应, 然而局限在于, Nelson选择的是1992至1993两年间的研究数据, 时间窗口较短。

Mengle (1998) 提出, 由于商业银行中以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信息更能反应企业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价值, 有助于银行根据市场价值的变动建立相应安全标准和管理措施, 因此公允价值计价对投资决策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 公允价值计价还可以避免管理层对会计报表进行盈余操纵, 减少了会计信息的应用风险, 相比于成本计价而言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Mor r is和Sellon (2003) 指出, 由于目前公允价值计价的市场环境并不完善, 公允价值的股价存在缺陷, 因此可能影响其计价的会计准确定。但尽管如此, 与成本模式相比, 公允价值可以反映企业的内在风险, 有助于反映企业会计报表信息。随着估价技术的不断完善, 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 公允价值将在未来被更广泛地应用。

Er ic D.H ir stetal (2004) 指出, 公允价值的计价和披露对投资者非常重要, 然而市场分析师在通过数据分析银行利率风险和收益状况时存在不同披露情况, 这对投资者来说是有迷惑性的。作者指出, 应该全面公开报表信息, 尤其是辅助的披露, 并指出公允价值计价方式对于收益好的企业更具解释力。

无论从决策有效性还是信息披露完整性方面, 国外研究都已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多维度探索, 虽然公允价值计价仍存在如估值技术不成熟、不同企业信息披露有效程度不同等问题, 但多数学者还是支持以公允价值来作为反应企业价值的计价方式。

(二) 国内对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相比于国外学者, 国内对于公允价值计价的研究起步较晚, 仅从20实际末才提出这一计价方式。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 特别是新会计准则的颁布,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主要为三方面, 公允价值计价的理论研究, 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 以及公允价值计价的应用研究。

理论研究方面, 常勋 (2004) 提出, 公允价值计价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 包含历史成本、重置成本、限制和可变现净值, 而非仅仅是独立的新计价属性。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 公允价值计价逐步取代历史成本将成为一个必然。

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方面, 于永生 (2006) 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公允价值计价优势。第一, 资产、负债以公允价值计价与成本模式计价相比更具决策相关性;第二, 公允价值计价的收益更具决策相关性;第三, 公允价值计价对金融衍生工具最具相关性, 甚至是唯一相关的计价方式;第四, 如果要在会计报表中客观、真实地体现无形资产价值, 需要依靠公允价值计价实现。

黄丽娟 (2009) 等人等运用Barth的模型, 以中国13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样本, 利用回归模型测量了样本银行从2006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以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资产、负债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对公司股价变动产生的影响相关性。并得出与结论, 认为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波动与其股价波动的价值并不具明显相关性, 投资者并不能从公允价值计价模式中获得更多有价信息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公允价值计价的应用研究方面, 孙芳城 (2002) 指出, 应当将资产负债表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记录资产或负债的购买成本;另一部分为新添资产或负债价值变动, 以反映资产或负债价值随市价波动而变动的数额。两部分的数额变动就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以此结合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计价模式这两种计价模式的共同优点, 为投资者提供更具价值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 在利润表设置上, 孙芳城建议增加“已实现的资产置存损益”来表示企业的营业利润, 增设“未实现的资产置存损益”项目代表未兑现的损益, 并在财务报告附注中详细披露企业资产或负债用公允价值计价的相关方法及公允价值变动的形成原因。

总体而言, 我国公允价值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方式也多借鉴国外已有研究, 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已有研究结论进行论证或补充。

四、结论

对于公允价值计价和企业价值间关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西方学者从决策有效性和信息披露完整性方面对公允价值计价进行评价, 并认为尽管公允价值存在估计偏差等问题, 但仍较历史成本计价更能反映企业价值。我国自颁布新会计法则, 引进公允价值计价原则后, 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研究公允价值与企业价值关系。虽然起步较晚, 但通过公允价值计价的理论研究、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研究, 以及公允价值计价的应用研究, 众多学者也对公允价值计价和企业价值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洞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相关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于公允价值计价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将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Barth M.E.Fair Value Accounting: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

[2]Barth M.E.Including Estimates of the Future in Today’s Finance Statements[J].Accounting Horizons, 2006.

[3]Gates.The Situation of a New Model about Financial Performance[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7.

[4]Mengle.The Feasibility of Accounting by Commercial Bank[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

[5]Morris C.S., Sellon GH, Jr.Market Value.Accounting for Banks:Pros and Cons, the Economic Review, 1991.

[6]Nelson K.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FAS 107[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8.

[7]Robb, Ramesh K.and S.Thiagarajan.Fair Value Disclosures by Bank Holding Compan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6.

[8]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财会月刊, 2004.

[9]黄丽娟, 张佳梦.公允价值、资本充足率与金融危机.会计研究, 2009.

[10]孙芳城, 欧里平.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探讨.四川会计, 2002.

公允价值的估值与计量研究综述 篇8

一、公允价值的研究现状

公允价值计量逐步被国际国内采用。目前, 对公允价值计量主要存在以下观点。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存在缺陷。帕兰登、刘友夫、潘鹏芬认为, 公允价值容易诱发周期性效应以及诱发短期行为[1]。黄世忠提出公允价值会计主要通过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和市场反应三个机制传导顺周期效应的机理[1]。尹桂凤、刘宣杰、张兴东、冯建祝、程志刚[2]和吴颖慧[3]等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刘友夫、潘鹏芬[1]、程柯、陈志斌[4]认为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的缺陷:信息的不对称性, 可操作性差。黄海晏[5]、王桂花[6]、尹桂凤、刘宣杰、张兴东、冯建祝以及程志刚[2]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实务运用中存在问题。公允价值不公允,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非但未能使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反映更为公允, 反而成了资产市价暴涨暴跌的助推器。公允价值的反馈效应增强了财务报表的波动性。程柯、陈志斌[4]、尹桂凤、刘宣杰, 张兴东、冯建祝, 程志刚[2]以及吴颖慧[3]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中存在盈余管理问题。然而, 从另一方面, 杨全照和陈莉[7]指出公允价值的应用存在认识误区:公允价值应用是以牺牲信息可靠性为代价的;公允价值应用是利润操纵的根源;公允价值应用会增大企业经营风险。

二、公允价值发展现状原因分析

公允价值从最初引入到逐步应用的发展过程为什么呈现出上述一波三折的规律呢?

(一) 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是历史必然

首先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成为主要的计量属性, 存在必然性。会计目标的转变, 由受托责任观到信息有用观的转变。受托责任观要求会计能真实、客观地反映经营者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因此历史成本是最好的选择;决策有用观则认为会计应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 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因而面向未来的价值计量可以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侧重点转变。历史成本计量提供高可靠性, 公允价值计量提供高相关性。而现今经济发展, 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允价值自然而然地替代了历史成本。

(二) 公允价值自身缺陷阻碍其发展

公允价值的发展遭遇挫折, 主要是公允价值计量自身的问题导致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差, 现值不具有可验证性。会计实务的可操作性差, 在市场不完备时, 容易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数据获取难度较大。

(三) 经济市场的高度发展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

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大规模的企业联合和兼并的出现, 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以会计目标导向, 科学地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成为必然。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 不断完善和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适应全球经济发展, 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 公允价值计量亟需完善以适应经济市场需求

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是未来的会计计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公允价值的计量又存在与经济市场不相适应的现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2]。公允价值的计量存在不确定因素, 不利于实际中运用。公允价值迅速在财务报表中反应经济环境的波动, 其顺周期效应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改进措施

对于公允价值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应从两方面来加以改进, 即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一) 公允价值内部控制

1. 界定公允价值概念与实施, 对应相关信息披露

严格界定公允价值的概念与实施[8], 对应进行相关信息披露,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 便于进行决策。

公允价值的估值分为三个层级, 三个层级的界定规范性、可用性是逐级递减的。不同的市场环境, 适用不同的层级估值。对于可靠性较低的市场环境,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 要进行相关市场环境条件、公允价值估值、计量的披露, 以尽量使信息透明化。

2公允价值计量的确定方法应保持谨慎性原则

运用周期性原则确定不同时期的价格标准, 对象化原则确定不同资产的价值标准[1]。经济的增长一般呈现出周期性变动。市场价格应根据不同的经济阶段的价格确定公允价值:当价格波动属于正常时, 可采用市价来确定公价值;当波动偏离程度较大时, 则必须对市价进行调整或采用其他方法来确定公允价值。企业根据持有资产的不同用途确定价值, 用于生产的资产, 根据产品或劳务预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确定价值, 对于直接用于市场上流通的资产, 根据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

(二) 公允价值外部控制

1.完善经济市场, 加强市场建设, 改善市场运行机制, 规范经济行为。

充分活跃市场是公允价值应用的最佳环境。目前我国急需完善资本市场, 扩大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以及黄金等贵金属市场, 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 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工具交易市场。同时, 允许私营、民资进入金融、保险等领域;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 鼓励混业经营[8]。

2.制定和完善经济市场相关法规制度, 加强经济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应加速市场交易立法, 构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市场氛围。现在市场上财务舞弊现象普遍。当财务舞弊被发现后, 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偏轻, 不能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因此, 应加大违法成本阻止违法违规行为, 维护良好的经济市场秩序。

3.加强会计理论与研究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目前, 大部分会计和独立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不能很好地适应公允价值会计。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 制定相应的执业自律准则;同时, 应当及时加强专业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 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

四、总结

本文首先对公允价值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归结出两种对公允价值不同态度的观点:自身缺陷论和中性论。笔者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和应用的发展过程的研究, 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阐释公允价值的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并归结呈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是经济发展必然, 但由于公允价值自身的缺陷, 容易诱发周期效应和短期行为, 制定过程的不确定性, 可靠性低, 可操作性差, 获取成本高, 估值技术难, 容易形成利润操纵, 与高度发展的经济市场不相适应, 公允价值的发展应用受到阻碍, 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必将成为未来会计计量的趋势。笔者就公允价值计量的不足提出改善意见。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公允价值各方面的观点进行了总结论述, 并从公允价值的引入, 中国和国际上公允价值的发展变化两个方面对公允价值的发展过程及原因进行阐释, 最后针对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公允价值,估值,计量

参考文献

[1]刘友夫, 潘鹏芬.对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审视[J].财会月刊, 2010 (03) .

[2]尹桂凤, 刘宣杰, 张兴东, 等.当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中的优缺点与难点探析[J].会计与审计, 2012 (01) :239-240.

[3]吴颖慧.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思考[J].商业会计, 2011 (12) :58-59.

[4]程柯, 陈志斌.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 2010 (01) :3-5.

公允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方法综述 篇9

一、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根据现金流量模型可知, 公允价值代表的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即:

其中:Pj, t表示证券j在t时点的价格或公允价值;CFn表示证券j在n时点产生的现金流量;i表示折现利率。

因此, 投资者只要知道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估算出市场利率, 就可以计算出资产或负债在将来某个时点的期望值。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 所以其决策价值要明显优于历史成本。

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的无偏定价, 所以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计量技术都是一致的, 这大大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信息观下的研究方法

信息观是基于财务报告的损益表观, 该方法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其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 交易量反应研究方法。一般运用的股市调整模型的正常交易量计算公式如下:

Vit=ai+bi Vmt+εit

其中:Vit表示公司i在第t日的换手率;Vmt表示第t日的市场换手率对数;ai、bi表示回归参数估计值;εit表示公司i在第t日的换手率残差项。

在大多数研究中, 股市调整模型的交易量变量用换手率对数来替代, 淡化了公司规模对交易量反应的影响, 调整后的模型如下:

Ln (Vit) =ai+bi Ln (Vmt) +εit

由非公告期的数据计算出正常交易量后, 再用公告期内的实际交易量减去正常交易量即得出公司的超常交易量, 由其变化趋势即可得到反应的差异程度。

交易量反应研究方法简捷、直观, 但其只能说明公告日前后股票交易量是否受到了公告的影响, 而无法说明具体的影响程度和效果。

2. 股票交易价格反应研究方法。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三种分析方法:

(1) 股票价格波动性分析。这一方法类似于交易量反应研究方法。

(2) 平均累计超额回报 (CAR) 分析。其原理是:若盈余公告带有信息含量, 则应该观察到在公告日附近CAR有明显增加;若市场对信息的反应是无偏的 (不存在系统性的高估或低估) , 则CAR应在公告日后基本保持在一定水平上。

首先, 使用市场模型回归计算股票的β值, 即:

Rit=αi+βi Rmt+ε

其中:Rit表示股票i在第t日的收益率, 即:Rit= (Pit-Pit-1) /Pit-1;Rmt表示第t日的市场收益率。

其次, 计算公司超常收益, 即:

△Rit=Rit- (αi+βi Rmt)

然后, 计算公司平均超常收益, 即:

其中:W表示股票i样本的考察数目, ARit表示考察期内每日样本超常收益的平均值。

最后, 计算出累计平均超常收益来衡量市场反应, 计算公式为:

其中, M和N表示CAR的窗口取值。

Ball和Brown (1968) 计算了公告期前12个月和公告期后6个月的CAR值, 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证明了意外盈余与公司股票的累计超额回报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 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会对财务报表的信息做出反应, 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而对投资者有用。

(3) 盈余反应系数法 (ERC) 回归分析。即将研究窗口中的股票超额回报对意外盈余进行回归, 以考察盈余变化对超额回报所产生的影响。

对其的一般理解来自如下线性模型:

CARit=a+b UXit/Pit-1+εit

其中:CARit表示对证券i在时期t的累计风险调整报酬率;a表示无风险利率 (基准利率) ;UXit表示市场对证券i在时期t的未预期盈余;Pit-1表示证券i期初股票价格, 作为平减因子;εit表示随机分布项;斜率b就是ERC。

该模型以检验斜率b和线性模型解释力CARit的显著性为基础, 是盈余与股票报酬关联性研究中的基础模型。

ERC表示的是股票报酬率和盈余之间的相关程度, 用来衡量某一证券的超额市场报酬相对于该证券报告盈余中的未预期因素的反应程度。

魏明海和段建琴 (2008) 通过对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新旧会计准则合并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和2007年中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等数据的研究, 运用ERC检验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化额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 并得出在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公布日前后, 经上期股价调整后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化额在1%的置信水平下对超常盈余有积极的市场反应, 说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调整额具有信息含量, 会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三、计量观下的研究方法

目前, 计量观是主流研究方法, 包括递增关联研究法和相对关联研究法。

1. 递增关联研究法。

主要研究在其他变量给定的情况下, 某一会计数据是否有助于解释股票的市场价值或价值变化。在回归方程中, 如果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不等于零, 则认为该解释变量是价值相关的。另外, 研究者还可能对会计数据间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假设并代入某一模型, 将预测的系数与实际估计得到的系数进行比较, 并以此评价会计数据对被估价变量的计量误差。

2. 相对关联研究法。

通常是比较股票市场价值或价值变化与财务报表底线数据之间的关系。这类研究方法常常根据比较不同会计数据计算的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 (R2) 来作出判断, 一般R2大的被认为价值更相关。

陆宇峰 (1999) 运用Ohlson (1995) 的估价模型, 将R2分拆成三部分, 通过公式演变分别计算出衡量每股净资产对股价的解释力度增加能力、每股收益对股价的解释力度增加能力以及两者一起运用对股价的解释力度增加能力的R2。通过比较三者的R2在1994~1998年之间的变化情况, 得出以下结论:会计盈余以及会计盈余和净资产两者联合起来对股价的解释力度都有逐年增强的趋势, 但净资产对股价的解释力度一直比较弱, 通常在1%左右, 并且在1994年和1995年未通过T显著性检验, 从而认为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盈余是股价的主要解释力量。陆宇峰对净资产的解释是:我国股市尚不成熟, 无法认识到净资产对股价的影响力;我国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无形资产比例较低或企业兼并重整等不活跃。

3. 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

在上述关联研究法中所提到的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是目前研究财务数据与企业价值相关性最常用的模型。Kothari和Zimmerman (1995) 建议同时使用两种模型, 两者均从模型演化而来。其中:Pt表示第t日的权益资本价值;bvt表示第t日公司权益资本的账面价值;表示第t日的剩余收益或超额盈余, 即:, RF表示无风险利率加1。

后来, 有研究者总结了通用的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 其公式如下:

价格模型:P=α+βX+ε

在上述公式中, Pt表示第t年复权后的股票价格, Xt表示第t年的每股收益, α和β分别表示回归的截距系数和斜率系数, ε表示残差项。

在公允价值相关性研究中比较典型的价格模型的演变公式如下:

其中:PFVCL表示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ELPPRO表示剔除PFVCL之后的每股利润总额;PFAIR表示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POTHER表示剔除PFAIR后的每股净资产;SIZE、CURR、DEBT、INST、INDUSi为控制变量, 分别表示企业规模、流通股比例、资产负债率、机构持股比例、行业;β0和μ分别表示截距和残差项, 模型源自张立民和王珊珊 (2008) 的研究结果。由此可见, 演变主要是每股收益的分拆和新的控制变量的加入, 并将β和X分别表示成一系列变量组成的β和X矩阵。

四、新的研究思路

西方国家 (主要是美国) 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 主要是面向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 而且也日趋成熟, 但我国目前还很缺乏关于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西方国家与我国研究的不同之处都集中在不同样本的选择上, 而对于相关性的理解都比较笼统且模糊, 很少有研究从其内涵的三个方面 (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入手, 层层验证其可实现性。在此, 笔者大胆提出新的设想, 希望日后能从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方面分别建立模型对相关性进行全面且准确的检验, 从而评价公允价值目前的应用情况到底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牛成喆,苏正建,刘强.公允价值 (现值) 计量属性的信息质量特征分析.煤炭经济研究, 2006;5

[2].刘浩, 孙铮.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财经研究, 2008;1

[3].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会计研究, 2005;10

[4].Ohlson, James A.Earnings, Book values and dividends in equivaluation.Contempr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5;12

上一篇:导管溶栓下一篇:育龄妇女健康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