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

2024-09-23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精选12篇)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 篇1

首先,我们需弄清公允价值的含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将公允价值界定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指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另外,公允价值还有其使用前提。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验证性,通常记录原始的购买价就足以满足需要。历史成本原则符合受托责任观而与决策有用观相背离。在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时,历史成本会计的缺陷就非常明显。公允价值的质量特征有很多如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资本保全、配比和真实收益等会计原则,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所以其决策价值要明显优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要求以现值计量会计要素,尤其是对于一些难以用历史成本计量的经济业务,以及历史成本经常出现波动的会计要素而言,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无疑是最优的。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3个级次,即:1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和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2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3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1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运用

1.1 金融工具

以历史成本作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阻碍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公允价值计量具有相关性,对有交易价格的金融工具来说,公允价值在可靠性方面要优于历史成本。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始计量时,应当按照其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成本。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重分类时,按照重分类的公允价值计量,等等。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若金融工具存在活跃市场的,以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为公允价值;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应当反映估值日在公平交易中可能采用的交易价格。当金融工具存在活跃市场的市价时,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直接利用这种价格,如公允上市交易的股票,从市场上很容易得到该股票的收盘价和日成交量。而当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市价的情况下,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作为确认其公允价值的基础。

1.2 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通常应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是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但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1.3 债务重组

规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人或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所换出或收到的资产或资本。同时规定,债务人经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资产、资本或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修改其他条件的,如果涉及或有应付金额,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的入账价值和有应付金额之和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接受的资产、资本或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受让非现金资产按照公允价值入账。对于修改其他条件的,如果涉及或有应收金额的,债权人不应将或有应收金额包括在将来应收金额中确认重组损失,或有应收金额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1.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发布和实施中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基础由账面价值重新改为公允价值,并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进一步强化对信息供给的约束。新准则对于符合商业性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公允价值计价,不符合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不再一刀切,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方式不同,旧准则对于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确认损益;对于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到补价的一方应确认损益,且损益也仅以收到的补价所含的损益为限。新准则不核算收到补价所含收益或损失的确认,而是确认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

2.1 可靠性问题

对于现行价值而言,相关资产活跃市场的存在是必备的条件。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虽然在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时,也可以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公允价值,但现阶段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判断常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

2.2 可操作性问题

从操作层面看,公允价值有数据资料不易取得、计量过程主观随意性大、得出的信息不够可靠等缺点。比如如果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那么需要对其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期末还要考虑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问题以便重新确定其入账价值;如果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那么不需要对其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每一会计期末应该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实际操作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公允价值的标准不好取得,地产所处的地段不同、城市经济综合指数不同导致房地产差异也很大,这给企业以及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提出了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2.3 盈余操纵问题

公允价值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而不是根源,只有消除根源才能杜绝利润操纵,这是公允价值能合理使用的一个必要前提。公允价值作为一项技术,既可以用来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也可以用来扭曲会计信息,做好做坏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诚信水平。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由于公允价值的确认仍然是一个难点,公允价值很多时候是估计的结果,在现阶段的实务操作中容易被利用为利润操纵的工具。不排除企业通过操纵会计报表日的股价等手段来调节利润的可能性。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避免像以前再次成为企业随意操纵业绩的工具,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3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和对策

3.1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健全市场机制

活跃市场的市场,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的市场价格等是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要深化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统一、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好的大环境。同时各行业应着手建立行业市场信息数据库,以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数。

3.2 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体系

尽管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已经给予了充分的描述,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是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经验还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就需要更加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体系,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应尽量给予规定或说明,这样可以减少粉饰会计报表的行为,也有利于会计实务操作。

3.3 各监督部门密切协调,加大监管力度

建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制度,扩大稽查人员的队伍,充分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加大监管力度。各监管部门应加紧进行协调,对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和授意者、执行者进行严格监督,不断完善刑法、会计法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律,给违规者以相应的刑事、民事和行政处罚,以利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正常实施。

3.4 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公允价值的运用较历史成本在技术和人才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值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技术高超、诚信的评估师队伍;同时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核算变得相对复杂,需要高专业水平的会计人才进行会计处理。因此在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同时应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技能,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 篇2

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一直居高不下,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2013年年报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最终年薪超过500万的企业负责人中,半数以上就职于金融类企业。2013年6月,德勤发布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调研报告》显示,2012—2013年间,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均值位列各行业之首,分别是位列第二的房地产行业的2.4倍、位列第三的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3.4倍以及位列末位的农林牧渔业的6.6倍。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014年7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首次从准则的高度明确规定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日趋规范。那么,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公允价值损益对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有无影响?本文以A股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高管薪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间的相关性,为金融企业高管薪酬制定机制的改进与优化提供思路。

一、文献综述

根据对CNKI数据库中期刊论文以及学位论文的搜索,国内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相关性研究始见于2008年赵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的关系研究》。截至2014年,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共44篇。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主要围绕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损失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展开。赵婧(2008)认为高管薪酬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这一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存在,但效用不大,容易造成管理层短视行为,影响公司长远发展。高管薪酬在业绩上升时的边际增量大于业绩下降时的边际减少量,即为薪酬粘性。郭凯(2009)认为公允价值收益会增加利润而掩饰主营业务的不足,有利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增加,使得个别持有公允价值收益比例较大的公司出现高管薪酬与实际业绩相背离的情况;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拖累企业业绩,但未因此影响到高管薪酬的增长。刘浩、杨尔稼等(2010)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在增量意义上提高了会计业绩与高管薪酬契约的相关性,正的公允价值变动会带来更多的薪酬,而负的公允价值变动将不会带来薪酬的显著下降。徐经长、曾雪云(2010),韩金红(2011)经实证检验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公允价值收益对高管薪酬影响显著为正,而损失对高管薪酬没有显著影响。周辉与杨静(2012)也发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高管薪酬正相关,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不相关。周林洁(2014)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变动与高管薪酬之间具有明显的薪酬粘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高管薪酬正相关,公允价值变动为负时与高管薪酬没有显著相关性,上市公司高管可能通过操纵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来提高自身的收益。除此之外,其余研究也普遍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高管薪酬正相关,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没有显著相关性,高管薪酬粘性仍然存在。郑开焰、刘建伟(2013)以我国上市银行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银行利润表中的业绩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薪酬———业绩敏感度不存在增量效应,银行业没有像非金融行业那样表现出公允价值损益对薪酬契约的不对称性,也没有显示出以往研究中发现的薪酬粘性。除开展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及损失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研究外,学术界还开展了基于企业产权性质、高管不同职位等方面的研究。基于产权性质的研究,发现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高管薪酬存在差异影响;而基于不同职位的高管薪酬研究则从管理层内部不同职位出发来探讨公允价值的薪酬契约有用性,发现不同职位的管理人员,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其薪酬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除郑开焰、刘建伟(2013)专门选择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外,已有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相关性研究的样本选择基本都剔除了金融行业。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保险、券商与信托)与其他行业在涉及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业务内容、相关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国家对高管薪酬约束机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行业高管薪酬的影响不同于其他行业。剔除金融行业这一特殊值,能体现其他行业的平均情况以及大体趋势,为衡量与评价其他行业高管薪酬整体情况提供了相对客观的依据与标准。但是,由于金融行业的重要地位和金融行业业务的特殊性,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对其业绩影响更为重大,若不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也不能全面反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高管薪酬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针对金融类上市公司深入开展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一)研究假设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中,为了有效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激励,高管薪酬一般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研究企业经营业绩对高管薪酬的影响时势必要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构成企业经营利润的其他盈余项目相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风险较大。当企业经营业绩上升时,更容易将其归功于管理层的努力,因而人们会认为提高管理层薪酬是合理的。由于高管薪酬除了与相关激励相结合外,还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并且出于保证稳健性、规避风险的需要,对管理层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根据相关政策指引,薪酬也应随经营业绩的下降而下降,才能体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因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假设1: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高管薪酬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假设2: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模型设计

现有研究认为,高管薪酬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规模、股权结构以及行业差异等。因此,为检验金融类上市公司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高管薪酬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本文借鉴已有研究采用的研究变量(如表1)以及研究模型,用如下模型进行检验:

三、描述统计与回归分析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2007年正式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度引入,而20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类企业高管薪酬没有随着公司经营业绩的下降而下降,反而升高,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由于数据库中2009年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数据不全,故本文选取2010—2013年共4年间持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股金融类上市公司(包括上市银行、上市保险、上市券商与信托)作为研究样本,数据均取自CSMAR(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剔除下列异常值:高管薪酬数据缺失的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缺失或为零的公司、停牌的公司,共得到145个样本数据组成全样本。同时将其中63个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正、82个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负的样本分别组成两个子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表2是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的结果。对全样本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高管薪酬LN(COM)的均值为15.5997、标准差为0.743,表明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并不大。其他盈余均值为0.1809,最大值为0.85,最小值为-0.0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CFV的平均值为-0.0019,最大值为0.05,最小值为-0.05,与同样影响利润总额的其他盈余相比,则金额相对较小,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小于其他盈余,对利润的贡献也较小。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Frist的最小值为22.44,最大值为97.51,均值为65.8357,标准差为18.7761,说明金融类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差异较大,股权集中度差异明显。公司规模SIZE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30.57和20.35,标准差29.0599,说明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司规模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资产负债率LEV平均值为0.7073,标准差为0.25682,说明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但差异不大。独立董事所占比重Dir均值为0.35,说明公司独立董事的数量平均约占到三分之一。董事会规模Board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22和5,但标准差为3.67,说明在董事会规模上,金融类公司之间差异较大。表3显示的是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从表3看,对全样本分析,不区分CFV正负以及不考虑其他相关控制变量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CFV)与高管薪酬为负相关关系。其他盈余REA与高管薪酬正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受利润影响的程度较低。资产负债率LEV与高管薪酬LN(COM)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保持在安全的范围内,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时,资产负债率越高,高管薪酬就越高。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Dir、董事会规模Board均与LN(COM)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企业董事会规模越大,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独立性越强的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越高。CFV与REA之间呈负相关但并不显著,并且CFV与其他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显著。REA与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董事会规模Board显著正相关。此外,其他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表4是对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结论如下:(1)就全样本分析来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CFV的估计系数为负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负时,其对高管薪酬LN(COM)的影响较为显著。D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公允价值损益CFV为正或为负对高管薪酬有显著影响。(2)对CFV<0与cfv>0这两个子样本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CFV<0时,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回归系数为-21.485且在统计上显著,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是显著负相关的,当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越大,相应的高管薪酬就越低;而当cfv>0时,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估计系数为0.092,但在统计上不显著。纵观全样本与两个子样本,其他盈余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在统计上都是不显著的。从这一角度而言,与已往剔除掉金融行业之后得出的研究结果不同,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不存在薪酬粘性。(3)从全样本的回归结果来看,控制变量对高管薪酬也有一定的影响。资产负债率与高管薪酬成显著正相关,同时,在CFV<0的情况下,LEV与高管薪酬呈显著正相关,即在安全范围内,在保证企业偿债能力的情况下,企业拥有越高的资产负债率,高管薪酬越高。作为公司治理变量的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First的估计相关系数为-0.003,且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说明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对高管薪酬约束效果越明显,高管薪酬越低。用董事会规模Board作为公司治理变量,其估计回归系数为0.063,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说明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治理机制越完善,则高管薪酬越高。通过表4的回归结果,证明假设1并不成立,而假设2是成立的。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与高管薪酬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越高,高管薪酬越低,而公允价值收益越高则并不意味着高管薪酬越高。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并不是完全依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其他盈余制定,但高管薪酬随着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发生而减少。表明现有金融类上市公司薪酬制定机制中,公司业绩对高管薪酬有一定的约束作用。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来自于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金融资产的交易,出于合理薪酬制定机制的考虑,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般来源于其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并非真实产生的损益,因此,依据该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上升而增加高管薪酬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金融类上市公司受政府控制程度越高,其薪酬受会计指标的影响就越小,因此,高管薪酬不会出现随着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薪酬约束机制,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表明管理层经营业绩的下滑会使高管薪酬数额减少。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问题分析 篇3

从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进入新会计准则实施阶段,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等17项具体准则中直接要求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种计量模式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运用中几经反复,而今正式成为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手段,引起了会计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积极关注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问题,对于准确评价企业业绩,并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可靠性问题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合理计量存在较大难度

新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计量。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问题。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认定,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提供了三种参考方式:1.存在市场(活跃的)交易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2.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应该寻找市场上同类(或类似)的交易,以同类(或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3.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

第一种方法是基于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获取的难度最小,也最能够代表公允价值。但需要说明的是,并非计量对象存在相应的市场价格,该价格就一定是计量对象的公允价值。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市场价格失灵的现象,如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价格、关联方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价格、按先前签订好的合同执行交易的价格或非独立和经常性交易价格等等。上述可能性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

第二种方法指的是在找不到计量对象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计量对象同类(或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在具体应用时,最关键的就是类似项目的确定。但是在判定一个项目是计量对象的类似项目之后,并不意味着其市场价格就成了计量对象的公允价值或者成为该对象公允价值的参考价值,还应该考虑出现市场价格失灵的情况。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同类或类似市场交易价格的获取,进而影响公允价值信息的取得。

需要指出的是,在前两种认定方法中,由于公允价值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市场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确定的,获得和确定公允价值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现实的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交易公平性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目前我国缺乏活跃的要素市场,金融工具市场化程度不高,交易行为不规范。当市场交易不活跃或市场被分割时,金融产品价格受到扭曲,会计信息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使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很难准确把握。

第三种认定方法是指当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时,应当考虑采用估价技术来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估价技术法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中实施难度最大的一个,也是争议最多的。通常见到的对公允价值的抨击和质疑,其实主要就集中在对所采用的估价方法上。仔细分析产生质疑的原因,(1)由于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并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不存在活跃市场交易价格,判断难度较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大致地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的操作。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操纵利润的嫌疑。(2)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的主要形式——现值技术的运用,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统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加之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这些主观判断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

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有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方面的优越性,但因为其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动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1)对于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来说,由于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存在不确定性,致使与资产或负债的风险和收益相关的信息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若不存在报表使用者以外的其他监督主体的话,对公允价值的估计相当于给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很大的操纵信息的机会,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用现有信息来充分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2)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这些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也许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二)对公允价值的审慎使用缺乏必要的沟通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基本准则强调“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之所以要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条件下才可确认,无非是说明公允价值的使用是有条件的,这一原则在相关的具体准则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1.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在存在确凿证据且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其余的仍采用原来的计量模式。也就是必须同时满足:(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得到满足时,才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非货币性交易。新会计准则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的两个前提条件:(1)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商业实质是指:必须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新准则还规定:在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利润的行为。

3.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债权人的让步,即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所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是以转让非现金资产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则债务重组利得是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定的。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在债务重组的定义中,增加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的前提条件,才可以对债务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这个前提条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对新准则的滥用。

以上所述,无不渗透着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审慎,究其原因,无非是担心公允价值的大量使用不但不能提高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而且会再一次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如今,对于我国拓展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基本保持了一致,但是对于应该如何把握使用公允价值这个“度”,出现了分歧。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应加大公允价值应用的国际趋同力度,扩大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应该审慎应用。这种观点已被采纳,其理由是我国的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和规范。

令笔者担心的是,由于我国在新会计准则推出的同时缺乏对为何审慎使用做比较详细的解释说明,其结果是容易传递出“公允价值存在较大缺陷,不宜采用”的错误信息,这就会曲解甚至误解我国在公允价值使用方面的初衷。同时,虽然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达到17项,但是在一些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仅仅是备选方案,也就是处于会计计量的从属地位。企业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相关具体准则时,可能会顾及其相对难以操作的特性而尽力回避,结果可能因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陷入尴尬境地。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可操作性问题分析

比较国内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对公允价值操作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范围问题,主要回答哪些经济事项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另一个是方法问题,主要回答如何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于前一个问题,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不需赘言。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新会计准则中却没有充分说明。这样的状况产生的后果可能是,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如何对其进行计量,却办法不多,或者干脆无所适从。因此,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可能会成为阻碍公允价值计量合理、有效运用的关键因素。

在涉及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只有“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等三项提供了具体的计量指引。而且,提供的各项指引散见于具体准则中,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容易导致计量结果的不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早在2005年9月就开始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和制定的实质性工作。一直热衷于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和应用的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更是在经过三年多反复研究和讨论之后于2006年9月15日发布了单独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其目的是为了统一和改进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及相关披露,为进一步拓展应用做好铺垫。因此,如何参照国外相关准则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具体操作指引,并适时制定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新准则有效实施和运用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难题,也是需要尽早着手解决的问题。

三、公允价值可能再次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一)公允价值容易成为利润操纵工具的根源

公允价值是在存在活跃市场交易的情况下,基于交易而产生的交换价格。某些时候,资产或负债即便是有交换并形成了一个交换价格,也不一定存在着活跃的市场和可观察的市场价格,而是基于交换双方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评价,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上述价格的形成过程中都加入了非市场的因素。另外,公允价值的核心——现值技术,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

可见,公允价值就其目的来说,本应是寻求一种客观的使用价值,然而客观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判断才能实现,而且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应用也考虑并认可了交易方或评价主体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公允价值的“价值”归根结底是一种效用价值,而这正是公允价值造成资本市场混乱以及在应用中面临成为盈余操纵工具的根本原因。

(二)新准则为企业蓄意利润操纵提供了机会

比较以往我们对于公允价值使用的回避,新会计准则中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得企业盈余的弹性增强,主要表现在:

1.投资性房地产方面。由于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就意味着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在调节利润上可以对这两种模式进行选择。由于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不统一,不同的评估方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公允价值的变化将加大净利润的波动幅度。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面。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像原先一样计入资本公积。同时,新会计准则还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出于维持公司业绩的需要,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从而达到提升公司利润的目的。

3.债务重组方面。新会计准则肯定了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公司通过债务减免或重组所获收益成为利润来源。部分债务负担沉重的上市公司,可通过债务减免或者重组而获得收益增加利润,提升其每股收益的水平。

(三)对职业判断的过度依赖使得公允价值被操纵存在理论上的可能

我国会计计量中公允价值应用研究 篇4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对策

1 公允价值计量的背景

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也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世界潮流,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006年10月30日, 有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从而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 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 使得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 因此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已具备了条件。只有引入公允价值, 才更能反映企业的现实情况, 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有用, 才能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 公允价值的本质

2.1 公允价值的含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将公允价值界定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 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指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2.2 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

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 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 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验证性, 通常记录原始的购买价就足以满足需要。历史成本原则符合受托责任观而与决策有用观相背离。在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时, 历史成本会计的缺陷就非常明显。公允价值的质量特征有很多如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资本保全、配比和真实收益等会计原则, 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 所以其决策价值要明显优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要求以现值计量会计要素, 尤其是对于一些难以用历史成本计量的经济业务, 以及历史成本经常出现波动的会计要素而言,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无疑是最优的。

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 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 即:第一, 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和负债, 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 不存在活跃市场的, 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 不存在活跃市场, 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 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3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运用

3.1 金融工具

以历史成本作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 阻碍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属于待履行的合约。这些游离于表外的项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起着非常重大甚至生死攸关的影响, 常使表面上“风平浪静”的资产负债表“危机四伏”, 在这种情况下, 历史成本既不相关也不可靠。公允价值计量具有相关性, 对有交易价格的金融工具来说, 公允价值在可靠性方面要优于历史成本。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始计量时, 应当按照其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相关交易费用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成本。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重分类时, 按照重分类日的公允价值计量, 等等。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 若金融工具存在活跃市场的, 以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为公允价值;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 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采用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 应当反映估值日在公平交易中可能采用的交易价格。当金融工具存在活跃市场的市价时, 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直接利用这种价格, 如公允上市交易的股票, 从市场上很容易得到该股票的收盘价和日成交量。而当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市价的情况下, 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作为确认其公允价值的基础。

3.2 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通常应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可以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但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3.3 债务重组

现行准则规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人或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所换出或收到的资产或资本。同时规定, 债务人经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资产、资本或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修改其他条件的, 如果涉及或有应付金额,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 与重组后的入账价值和或有应付金额之和的差额, 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接受的资产、资本或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受让非现金资产按照公允价值入账。对于修改其他条件的, 如果涉及了或有应收金额的, 债权人不应将或有应收金额包括在将来应收金额中确认重组损失, 或有应收金额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3.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新准则的发布和实施, 使中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基础由账面价值重新改为公允价值, 并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 进一步强化对信息供给的约束。新准则对于符合商业性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公允价值计价, 不符合条件的, 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 不再一刀切, 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方式不同, 旧准则对于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确认损益;对于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收到补价一方应确认损益, 且损益仅以收到的补价所含的损益为限。新准则不核算收到补价所含收益或损失的确认, 而是确认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4 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

4.1 可靠性问题

就市场可观察到的现行价值而言, 相关资产活跃市场的存在是必备的条件。从我国的现状来看, 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成熟, 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 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虽然在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时, 也可以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公允价值, 但现阶段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 判断常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

4.2 可操作性问题

从操作层面看, 公允价值有数据资料不易取得、计量过程主观随意性大、得出的信息不够可靠等缺点。比如如果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 那么需要对其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期末还要考虑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问题以便重新确定其入账价值;如果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那么不需要对其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每一会计期末应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实际操作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公允价值的的标准不好取得, 地产所处的地段不同、城市经济综合指数不同导致房地产差异也很大, 这给企业以及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提出了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4.3 盈余操纵问题

公允价值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而不是根源, 只有消除根源才能杜绝利润操纵, 这是公允价值能合理使用的一个必要前提。公允价值作为一项技术, 既可以用来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也可以用来扭曲会计信息, 做好做坏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诚信水平。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 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由于公允价值的确认仍然是一个难点, 公允价值很多时候是估计的结果, 在现阶段的实务操作中容易被利用为利润操纵的工具。不排除企业通过操纵会计报表日的股价等手段来调节利润的可能性。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 避免像以前再次成为企业随意操纵业绩的工具, 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5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5.1 加强市场经济建设, 健全市场机制

活跃市场的市场, 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的市场价格等是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 因此要深化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统一、开放, 充分竞争的市场, 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好的大环境。同时各行业应着手建立行业市场信息数据库, 以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数。

5.2 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体系

尽管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已经给予了充分的描述, 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是需要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 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经验还比较缺乏的情况下, 就需要更加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体系, 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应尽量给予规定或说明, 这样可以减少粉饰会计报表的行为, 也有利于会计实务操作。

5.3 各监督部门密切协调, 加大监管力度

建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制度, 扩大稽查人员的队伍, 充分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 加大监管力度。各监管部门应加紧进行协调, 对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和授意者、执行者进行严格监督, 不断完善刑法、会计法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律, 给违规者以相应的刑事、民事和行政处罚, 以利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正常实施。

5.4 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公允价值的运用较历史成本在技术和人才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值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技术高超、诚信的评估师队伍;同时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核算变得相对复杂, 需要高专业水平的会计人才进行会计处理。因此在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同时应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技能, 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 (2009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2]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运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3]刘冬, 孔小文.公允价值模式有关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6, (7) .

[4]伍刚.公允价值计量的新视角[J].财会月刊 (会计) , 2006, (5) .

[5]王琳.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16) .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 篇5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已考虑到了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避免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而产生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在公允价值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一)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有较严格限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新准则体系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同时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就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可见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并不是所有投资性房地产都可以采用公允价值。因此只要严格地按照准则实施,公允价值就会真正做到公允。

(二)公允价值的取得有严格要求新准则要求公允价值要“持续可靠取得”而不是“估估而已”,公允价值不再是橡皮尺子。而NAV(重估净资产值)方法作为房地产上市公司估值的方法,必将成为评估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主要标准之一。且随着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增多,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新会计准则采用后,将会引导市场更多的关注各项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真实价值,也会导致投资者以更为稳健和客观的估值标准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这无疑构成制度性的长期利好。

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及利弊分析 篇6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利弊分析;应用

在新会计准则的修改中最大的亮点便是公允价值计量,从某种角度粉刺,公允价值计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财务会计的方向,并且能够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金融创新的需求,对保全企业的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但是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中或多或少的存在非常多的缺陷,所以积极探究其利弊,分析应用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

1.能够满足当代金融创新的发展要求

众所周知,以合约形式出现的衍生金融工具因为不仅具备实物与货币形态,所以无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一般情况下,只有等到成本计量在履行或者取消之后才能一次性的报告企业所获得的损益。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反映出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信息,除此之外,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也符合稳健性原则。

2.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因公允价值计量属于动态的计量,需要依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节,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诸多企业面临着诸多因素,且金融市场变化比较大,积极采取公允价值计量不仅可以将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准确反映,并且能够将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资产运营能力加以辨析,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能够保护投资者的基本利益。

3.能够保全企业的资本

资本是指企业实物生产能力获取得的资金以及资源,为进一步维持扩大生产,企业需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耗费的生产能力进行回购,假如采取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在当前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则无法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如此一来,企业的资本便会有所减少。如果采取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则无论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都可以按照现行的市价或者未来的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所获得的金额便可以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能够进一步保全企业的资本。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缺点

1.无法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从整体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成熟,有诸多因素对市场会起到干扰作用,这种情况下各种资产价格则无法反映出真实的价值,同样也无法获得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在应用的过程中往往离不开会计人员,这种情况则会导致主观随意性比较大,无法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无法准确认定公允价值

实务操作是一项比较重要的环节,在企业的发展中,因为企业所掌握的信息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导致估计预期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也不同,从而会出现统一资产所出现的公允价值。此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会计核算是比较复杂的,往往需要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人员的素养会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但是从当前实际发展现状分析,大多数会计人员的素质还没有达到要求,从而无法再具体的实物操作中准确的认定公允价值。

3.无法保证财务信息的稳定性

由于公允价值会受到经济环境、供求关系、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企业财务信息伴随着市场经济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出现波动性,这样不仅会对企业的全面收益造成影响,并且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也会产生误导。另外,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市场信息的失灵、价格的波动、企业决策的无关性同样会对公允价值造成影响,甚至会导致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方法

1.制定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市场环境

首先,需要构建全国性的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制定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向社会提供市场要素信息,避免出现公允价值滥用的现象,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其次,需要制定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交易的公平、公正,及时处理各种违规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减少投资者所造成的损失,进一步活跃我国的资本市场。最后,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国家、国有企业、投资者、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捋顺,保证产权的明确性,保证可以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交易。

2.实现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督

首先,需要实现会计师事务所的改革,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以及业务水平。其次,需要遵循独立的审计准则与其他标准,能够制定相关的审查与监督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审计质量。再次,需要积极借鉴国外注册会计师的优秀景观,制定切实可行的注册会计师惩罚制度。最后,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督,要提出不同的审计意见,并且要对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质量与效率。

3.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的规范化操作

现阶段,国家需要制定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规范化流程,要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解释与说明,从根本上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以及可比性。比如,在对某一资产进行公允价值估计的时候,需要明确在什么时候使用现值,对折现方法需要进行规定,总而言之,只有保证操作规范制定的越详细,才能在市场信心不充分的情况下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依据与方法。

4.增强会计人员的素养与技能

首先,要积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避免在日常工作中出现违背职业原则的行为,要采取严厉的奖惩制度,从根本上消除虚假现象的发生。其次,需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律教育,要在会计制度的基础上为会计人员讲解法律知识,并加强监督与管理,避免出现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最后,需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要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加强对公允价值的理解与认识,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渝. 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核算应用的利弊分析[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6:115+188.

[2]张超伟. 公允价值计量利弊分析[J]. 经济论坛,2010,08:191-193.

[3]秦小丽,王经政. 后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优化策略分析[J]. 商业时代,2010,33:69+114.

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 篇7

2008年发生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 使得美国三大投行家———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破产, 高盛和大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 这场美国次贷危机造成了二战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对各国的实体经济和生产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发生的原理可以归纳成是这样的, 自2008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对许多公司的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 从而不得不压缩银行放贷, 进一步使经济产生震动, 使市场陷入“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 最终酿成了这场损失惨重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人们的言论观点有次贷危机、银行流动性资本不足、金融创新过度、美国政府监管不利、金融家的炒作和公允价值计量等诸多答案被提及, 也很多人直接将矛头直指会计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国际上一些人认为正是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使得此次危机不断扩大, 使得资产的价值一降再降, 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最终酿成了这场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一时间被誉为未来会计计量方式的公允价值成为饱受攻击的金融危机的帮凶。面临公允价值遭质疑的局面, 会计行业坚决地站出来发表声明称公允价值是一种先进的计量方法, 会计本身并没有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只是考虑了金融创新产品的价值, 增加了市场的透明度, 作为一种信息传导工具, 公允价值计量能比其他的会计计量方法更准确更及时地向市场传递会计信息。次贷危机的问题本质还是金融本身, 公允价值只是将金融资产的问题提前暴露了出来。本文认为一个稳定发展的金融市场必然配套着一种先进的会计方法, 而在我国公允价值计量还刚刚起步, 虽然说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的金融市场并未受到像美国那样大的冲击, 那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并未完善, 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难以说在未来的一定不会遇到类似今天美国的局面, 因此在现在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探讨研究对与完善我国金融会计体系, 完善我国市场经济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公允价值第一次引入会计计量中是在1970年会计原则委员会 (APB) 在公布的报告书第4辑中, 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随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FASB) 、国际会计准则 (IASC) 、我国会计准则也相应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国际会计准则 (IASC) 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 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于2006年9月发布的第157号准则 (FAS157) ———《公允价值计量》中定义公允价值为:市场参与者之间在报告主体交易的市场于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为某项资产所能接受的价格或为移债务所支付的价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 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由此可看出,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FASB及IASC定义大致相同, 都是在强调公平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对资产价值的计量方式, 即以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支付的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 都强调公允价值以现有市场的定价为计量基础的一种计量模式。

二、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现状与意义

(一)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现状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经历了三个阶段: (1) 提倡公允价值阶段 (1997年至2000年) 。国家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颁布了10项具体的会计准则。 (2) 回避公允价值阶段。该阶段从2001年起到2001年, 由于我国要素市场不成熟, 缺乏活跃的市场, 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 导致企业在运用这些会计准则时随意性大, 因此, 2001年财政部重新修订了具体会计准则, 强调了真实性和谨慎性, 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 (3) 重新引入阶段。我国经济越来越广泛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来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迫切需要从深化经贸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准则正式发布, 并将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我国开始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纳入会计核算中是在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 允许债务人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 并在利润表中反映。此后, 公允价值又出现在投资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里。经过一系列的演变与发展, 我国已有17项经济业务规定需要公允价值计量, 但在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 也陆续暴露了一些在我国存在的问题, 之后国家不断修正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方式。目前我国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态度主要持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对于公允价值的利用应该大步向前, 放开手去让公允价值自己在市场中发挥作用, 市场应是商品经济交易的判决者, 不应人为地去干预过多;另一种认为我国金融市场不是很完善, 现行会计准则正处于与国际会计准则缓慢接轨的阶段, 国内的很多具体情况使得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 应采取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现值等多种计量方式的计量制度, 并逐渐过渡。

(二)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意义

(1) 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准确地反应价值。相对历史成本及其他计量属性而言, 公允价值能更准确地反映当前资产、负责的实际市场价值, 历史成本相对而言具有迟滞性、其计量的价值反应的是先前的、历史的价值, 在目前金融市场多变、复杂的情形下, 历史成本计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金融资产的计量要求, 只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才能正确地反映出当前金融资产或负责的真实价值, 更加真实透明地反映企业财务信息, 从而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有用性和真实性, 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 公允价值更符合基于现在、面向未来的会计目标。会计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要求提供相关会计信息, 而这些会计信息是否相关、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对于决策者真正有用还得取决于会计信息本身, 另外, 决策总是针对尚未发生的业务, 总是面向未来的, 这决定了会计信息也应是基于现在、面向未来的, 而公允价值正是面向未来的, 这就应对了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 公允价值能很好地把会计信息以最快、最真实的表达出来供信息使用者使用。 (3) 公允价值更能防范风险。金融市场是个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 金融工具的价值往往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如果对金融工具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就不能真实反映出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 对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大, 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能及时地将企业资产的价值用公允计量方式体现出来, 能给市场信息的应求者以最快的反应,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公允价值更符合配比原则。目前企业的收益计算都是通过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得出的, 企业的收入往往都是按照公允价计算得来的, 而成本费用则往往是按照历史成本计算出来的, 这根本不符合会计配比原则, 而如果对成本费用也按照公允价值来计量, 则正好与收入形成配比, 计算出来的收益会更加公允, 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当期收益情况有助于管理层更好地评价企业业绩。

三、我国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难度大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认定,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提供了三种参考方式:一是存在市场 (活跃的) 交易的情况下, 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二是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 应该寻找市场上同类 (或类似) 的交易, 以同类 (或类似) 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三是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 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 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 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由此可见对于公允价值的计量的这三种参考方式, 第一种以市场的交易价格为计量基础具有很大的可取性, 是公允价值计量中最有价值的计量方式, 第二种方式以市场中同类或相似的交易进行认定资产的价值, 虽不及第一种计量方式之准确, 但也确实在一定误差范围之内反映了该资产的价值, 可见前两种在稳定市场环境中还有存活着的计量方式,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市场去判断资产的价值, 可以很直接地找到评价标准, 但对于第三种方式, 则很大程度上是靠财务会计人员个人的职业判断去估计或者以双方合约协定的价格进行计量, 或而且市场利率、价格波动不定以及各企业之间期望报酬率的不同, 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就成了一个难题, 用这个值去判定一个会计项目在不同企业不同时期必然有失可操作性。以双方合约定价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可操作性, 这对于在税务机关稽查之时操作性也难度加大。

(二) 金融市场环境缺陷导致“公允”难以实现

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设施不完善, 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评估机构行业发展等并不成熟, 且内部制度规范及法制要求方面都有待提高, 由于市场的缺陷与机构的设置不齐全, 使得在评判公允价值时, 在各企业之间对于同一金融资产的判定就有所差异, 再加上经济的波动与不平衡发展, 信用风险, 外汇利率及商品价格波动不平, 在一些尤其是一些控制在少部分人手中的资产, 市场上并没有相关可供参考的价值制定, 对于公允价值的公允就很难保证了, 另外, 我国尚为存在一种可以对公允价值计量判断的具体估计模型, 准则中对于市场上未存在活跃的报价的资产认定公允价值的大多依靠评估机构去认定, 但就我国目前评估机构的发展状况而言, 实在难以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 一些评估机构自身的局限性与能力的限制也使的金融资产评估达不到一个精确的标准, 这对我国会计工作者在对金融资产的计量与计提减值损失时就会出现无规章可依, 无模可参的局面, 试问在一个市场本身不完善, 不存在具体的模型的环境中, 公允价值又如何去公允呢?

(三) 企业审计评估三者缺乏完善配合

内部机制指企业管理的各项制度, 包括管理机制、控制机制、激励机制等。企业、审计、评估三者的内部机制不健全:其一, 企业内部尚未设立专门的公允价值评判机构, 几乎所有企业都是凭着财务人员自己的主观判断, 有时候结合一定的市场值去判定一个金融资产的具体值是多少, 而各人之间的评判标准有着差异性, 必然会影响资产的价值评估, 另外, 企业内对于公允价值评判的激励机制几乎不存在, 很多公司都是在对公司的业绩管理上建立了很多的激励机制, 但在公允价值的激励机制上尚未发现, 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对公司的公允价值评判也造成差别, 这些都对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二, 我国现存在一些审计单位业务为了招揽业务或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而对审计不负责, 对公司的一些公允价值很明显的不合理而置之不理, 甚至出具有违法律法规的审计报告, 近年来一系列如安然事件、银广厦事件等会计造假的丑闻, 给注册会计师的信用造成严重威胁, 注册会计师的不负责、舞弊等是同维护我国广大公司股东的利益是相违背的。其三, 公允价值的获取与资产评估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果既不能在活跃市场上, 也不能运用模型法确定公允价值, 那么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将成为企业公允价值取得资产或者负债公允价值的又一重要选择。评估机构对于公司自身的条件的认识不清或者对于市场的判断出现错误, 这都会使的公允价值的计量不合理。评估机构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与素质以及在评估过程中是否能很好的保持独立性也成为公允价值改进的重要方面。

(四) 公允价值使得企业有盈余操纵机会

采取公允价值, 本身就决定了其一定的可控性, 如果公司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在面对诱惑或者迫于外界的压力时, 就很可能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企业的盈余管理, 如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 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那么在这之中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是有一定的人为因素的, 这又会影响到损益的确认, 从而影响利润。另外一些企业也会通过关联方的交易进行隐藏地债务重组, 以此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四、后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应用对策

(一) 加大对公允价值研究

目前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研究仅限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真实性、信息质量等方面, 而对于公允价值定量及模型的研究以及实证研究则很少,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具体模型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因此, 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上应该在定价模型上下功夫, 可以在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之上增加波动范围, 行业之间的期望报酬率也应在一个范围之内, 另外增加非常时期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特殊规则, 同时还可以扩展公允价值披露的内容, 引入风险披露, 对不同风险的公允价值都给予不同的风险批示, 使公允价值在特殊时期使用特殊办法。再者还必须得加强研究有关现值技术的问题, 并制定与现值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 在准则中对很多诸如“重要”“相关”等模糊的用词进行量化, 从而为取得不存在公平市价情况下的公允价值提供理论支持。

(二) 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市场环境的优化是完善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根本途径, 市场的好与坏, 稳定与动荡都对公允价价值的计量产生深刻的影响, 公允价值广泛应用的最基本条件是:拥有健康而成熟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发达的专业评估技术以及娴熟而讲求诚信的评估队伍等。如果这些基本条件不具备, 那么公允价值的使用必然受到限制。加大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 深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之中, 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合理的办法给予解决, 同时在金融市场之内建立一个公允价值市场, 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机构成员, 完善我国金融立法, 建立一套公允价值专门的法律, 从法制的角度对违反金融市场规则的人给予严厉惩处, 防止公司财务人员产生道德风险而做出不利于市场稳定的事, 另外密切关注国外公允价值变化动态, 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有效地改革公允价值计量。使公允价值能更好地反映经济数据, 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生产服务。

(三) 强化内外部有效监督

加强企业、审计、评估三者机构的内部控制, 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系统, 国家有关部门及时检查, 并给予内部控制不足的企业以严厉的惩罚, 另外还得防止企业舞弊, 审计散漫, 丧失独立性、评估不公允的现象发生, 尤其加强审计单位的道德风险督查, 严惩审计单位、个人舞弊, 徇私枉法, 企业内部要接受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双重审核, 评估机构给予企业的评估要客观公正, 严禁利用个人交情对评估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 提交虚假的评估报告, 审计部门与评估部门不可为同一部门, 必须设置不同的部门个人进行从业, 只有这样审计才能很好地审查企业, 评估机构客观公正地给予企业资产进行评估, 本文认为尤其重要的还是建立一个企审评三者合一的监管体系, 使得三者有效地合理地融合在一起, 互相发挥职能, 互相监管, 使得资源达到有效配置, 三者合为一个整体, 使得公司的监管成为一个可靠而稳健的系统, 使企业发布的财务报表更加能为大家所认可。

(四) 加强人员素质教育

在所有的事宜处理过程中, 笔者认为人是最重要的, 无论成功或失败, 无论假账还是真账, 无论企业的业绩好坏与否, 这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单位, 人才是交易的主体, 而现行的准则中, 有很大一部分都与人的判断估计相关, 只有加强经营公司企业的管理者、审计单位的注册会计师、评估机构的资产评估师等的行业素质, 不断提高从事各项职能人员的道德素质, 对于财务会计审计等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务升迁、技术评级等挂钩, 实行岗前培训与定期岗位培训, 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进行多方面多形式多质量的教育, 只有提高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即使法律制度有空子可钻, 即使有假账可做, 即使可以调控公司盈余, 我想那也可以进行很有效地防范。财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次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的职业培训中, 我们也应该在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的教育上下大的功夫, 为整个经济从业人员的素质的加强而努力。

五、结语

后危机时代, 我们必须吸取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的教训, 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环境与公允价值计量体系, 避免在未来的我国金融市场完善之后再走今天美国的老路, 同时也避免公允价值再次成为金融危机的替罪羔羊, 我们必须加快对公允价值的研究, 尤其是对于公允价值模型的设计, 以及一套企业审计评估三者相互监督的约束机制的研究, 在准则中对于该量化的必须及早进行一个合理的量化标准, 使得我国企业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 也使公允价值更好地发展。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危机不仅使我们没有放弃公允价值计量, 反而让我们更加反思这种计量方式的不足之处, 有效地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 国民经济的增长, 公允价值计量的完善, 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 《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 篇8

关键词:公允价值,历史成本,现值,计量属性

郭道扬在《会计史研究》中曾指出, 对于重要会计问题的研究, 都不能脱离对历史的考察, 会计研究的目的, 在于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研究, 揭示会计活动的发展规律, 并应用于指导目前的会计工作。要分析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状况, 应首先了解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历史。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历史

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允价值初始应用阶段, 公允价值回避阶段和再次引入公允价值阶段。

1. 公允价值初始应用阶段

我国最早出现公允价值概念是在1994年。1994年7月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编译的会计准则从书之《国际会计准则》有关章节中, 出现“Fairvalue”, 译为“公正价值”。1998年以后, 公允价值一词出现在各种会计理论文献中。1998年6月, 我国财政部颁布了几个具体会计准则, 如《投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 在这些准则中, 首次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 公允价值回避阶段

2001年到2006年年初, 由于公允价值难以获得, 一些企业在运用这一计量属性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公允价值成了成为了某些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财政部发布和修订了11项会计准则, 强调了真实性和谨慎性, 明确回避了以公允价值来计量。

3. 再次引入公允价值阶段

2006年2月15日, 以公允价值为最大亮点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隆重发布。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布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其中修订17项, 新颁布22项) 。新准则中, 强调谨慎、适度地使用公允价值。新准则体系中主要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金融工具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

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主要特征

1. 应用面广

公允价值引入基本准则和大部分具体准则。目前我国已发布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 涉及公允价值多达20个, 占52.6%。

2. 谨慎运用

公允价值在计量属性中处于从属地位, 基本准则强调了历史成本计量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指出: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才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同时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持谨慎态度。在基本准则中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即公允价值的使用需满足一定的条件--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并且规定了公允价值的首要参考标准。

3. 体现中国特色

虽然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 但在坚持国际趋同的前提下, 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企业体制以及法律、文化等会计环境, 某些准则中体现了中国特色。这些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一投资性房地产》中“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处理中可以看到。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

1. 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运用

新准则规定:“在债务重组中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这一规定对债务人特别是市上市公司来说, 意义深远, 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 从而使上市公司获得巨额利润。在公允价值应用初期出现的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操纵利润的情况, 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管措施, 可能还会重现。

2.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运用

新准则借鉴国际准则的相关规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采用账面价还是公允价值计价, 关键在于判断该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 则将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 企业对商业实质的判断也存在一定的会计弹性。另外, 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 公允价值的获得可能有一定难度, 从而为企业的盈余管理留下一定空间。

3.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运用

在2006年的会计准则中, 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企业可以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之间自由选择。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 则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在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中的投资性房地产溢价将在账面上充分体现, 由此而产生的巨额利润也将会浮出水面。事实上, 新准则颁布后, 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仅占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总数的3%左右。

4. 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方面的运用

新准则中规定, 交易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中和后续计量中, 均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尤其是交易性金融资产, 其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当期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变动计入资本公积, 这些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在持有较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企业, 这将会使企业的业绩随短期投资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而上下波动。由于金融工具价值升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使企业利润或单位净资产出现上下波动的不稳定现象。

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应用的建议

公允价值计量的再次应用, 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 也是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 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尽管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是否应该运用公允价值”处于争论之中但正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所说:“公允价值仍是当前不可替代的资产价值计量方法, 它有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本情况。”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会阻挡我们对公允价值的应用, 但如何运用和确定公允价值, 使公允价值的使用更有效, 需要监管部门、标准制定机构制定切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应用指南, 指导企业恰当地运用公允价值并进行充分的披露。

1.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实施细则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呼声由来已久, 有关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也不在少数, 但实际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却是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究其原因, 主要是公允允价值计量指导不够完善, 在实际可操作性上还存在不足, 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例如:据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在投资性房地产的833家上市公司中, 806家上市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了成本计量模式, 占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总数的96.76%。仅深发展等27家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占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总数的3.24%。而这27家公司披露的年报,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采用房地产评估价格的有15家上市公司, 参考同类同条件房地产的市场价格的有9家上市公司, 实地调查取得价格的有1家上市公司, 还有2家上市公司未披露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具体确定方法。

新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 但实务情况较为复杂, 特别是估值技术的应用, 如何选择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假设等, 新准则没有提供详细指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出台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 需要组织专门力量研究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问题, 指导企业在实务中正确地运用公允价值。

2. 完善市场价格体系

如何取得公允价值, 其否真的公允?通常情况下, 公允价值的首要参考标准是市场价格, 因此一个全面、完善的市场价格体系是保证价值公允的重要前提。运用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能较好地运用, 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统一的市场信息平台, 构建完善的数据库系统, 准确、及时提供市场交易信息和价格信息。保证公允价值真正“公允“。

3. 完善现值计量方法

公允价值的计量的首要参考标准是市场价格, 但是当无法获得市场价格的信息时, 就只能转而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或现值来计量。但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或现值也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 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 对于现值估计的技术问题, 需要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国情在准则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为我们在市场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4. 开展会计职业培训, 提高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公允价值的应用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第二层次是不存在活跃报价的, 参考相同或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时常价格;第三层次是应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企业每一笔经济业务涉及到的公允价值的计量, 在哪一个层次, 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 熟练掌握新准则的概念框架;另一方面要刻苦钻研, 准确把握新准则的实质。这样, 会计人员才能真正提升职业判断能力, 更加自觉地执行新准则的各项规定。因此应组织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 提升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5. 加强相关法律对公允价值应用的规范

公允价值的应用有两面性, 运用得好可以提高信息质量, 反之, 则可能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公允价值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 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 从制度和程序上做到防止人为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等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将使得无客观依据的价值信息无法进入到会计信息系统, 为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提供保障。同时需要监管部门、标准制定机构制定切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应用指南, 指导企业恰当地运用公允价值并进行充分的披露。

总的来说, 公允价值会计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已日趋完善, 在理想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应用也得到了可行性论证。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是大势所趋, 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 对于会计实务领域来说, 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宋美璇.企业合并新准则差异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4 (319) [1]宋美璇.企业合并新准则差异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4 (319)

[2]郭道杨.会计史研究 (第一卷)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2]郭道杨.会计史研究 (第一卷)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3]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4]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4]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 篇9

各国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尽管在表述上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是,各国的定义中都涉及了一个基本的暗含意思,即公允价值是均衡的市场价格。它一定是在公平公正的交易的基础上。我们不能仅仅将公允价值看作一种计量模式,它更代表了会计的最高的计量标准。在对公允价值运用时,经常存在着有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来操作公司利润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准则制定机构要求使用公允价值的对象在价值的取得上要是非常可靠的。新的会计准则对于使用条件做出了非常严苛的规定。力求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达到公平公正。严格防止企业有目的的使用公允价值。这样谨慎的应用公允价值,保证了我国公允价值的使用质量,特别是在中国国情之下,我们要走向国际趋同,这更是必要的。

2006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许多会计要素的核算中引入了公允价值。主要包括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核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

二、公允价值的引入对我国企业财务信息的影响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规定

该准则第十条指出:企业计量投资行房地产的方式有两种可以选择,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公司要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必须要有确实的证据证明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可以持续并且可靠的取得的,并且公司不能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者进行摊销。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调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不计提折旧或摊销的,这显然会减少目前的费用,导致利润的增加,此外,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和利润之间的差额计入损益,在资产升值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利润的增加。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会导致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与其税基之间的暂时性差异。因为企业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折旧或者摊销,直接将其账面价值调整为资产负债表当日的公允价值,但是税法规定以其历史成本为基础确定税基。

(二)《企业会计准则12号——债务重组》相关规定

该准则缩小了债务重组的范围,限定在对债务人处于财政困难时债权人做出了让步的债务重组。债务人财政困难是先决条件,准则还强调了债权人“让步”概念的实质。这种缩小的范围,使得适用目标更明确更准确。新标准要求把债务重组收益和损失列入当期损益,而非现金资产方式清偿债务和修改债务条件的情况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旧的和新的会计准则的区别在于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并通过债务重组将产生的收益计入损益,而不是计入权益。因此,新准则的实施,将影响当期损益,增加债务人利润。

(三)金融资产计量的相关准则规定

2006年新准则首次发布了对金融工具的4项具体准则,即《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金融资产核算的相关规定将金融资产分成了四类来处理。初始计量都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属于第一类金融资产(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直接在损益中费用化,后面发生的公允价值的变化产生的差额也费用化计入损益。后面三类资产的交易费用资本化,归入资产的成本。交易日后,二三类(即持有至到期投资和贷款和应收款项)按amortized cost计量,最后一类(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仍然按照第一类的方法,按公允价值计量,但是要将变动差额计入权益。

第一类金融资产的处理方法,使得企业能够用公允价值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的资产真实价值,企业的金融资产用这种方式表示能够更公允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相似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金融资产核算中的应用对企业的所得税会造成很大影响。在税法上金融资产的税基是其成本,税基与公允价值之间的暂时差异会影响企业的纳税,进而影响其现金流。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新准则的运用,使得利润不确定性增加。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中使用的声明将风险管理上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金融衍生工具的表内化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相关规定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有两种可选择计量方式: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如果具有商业实质并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依照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记录入账,如果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可靠,则按照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来入账。

根据新准则的要求,如果交易具有商业实质并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差额确认为损益。所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将影响当期损益,进而影响企业当期的资产构成和所得税。用公允价值记录换入资产,符合交易双方的利益,更真实公允的反应企业交易信息。

摘要:文章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中国发展情况入手, 探讨和研究了公允价值在中国企业的运用, 并指出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影响。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永生.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基础研究[J].财会月刊, 2006 (4) .

[2]司振强.公允价值会计发展与金融稳定.新金融, 2007 (3) :60-63.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 篇10

公允价值是在计量当天, 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 (葛家澍, 2009) 。大量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 已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会计及其他经济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特征 (谢诗芬, 2003) 。我国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早在1998年在我国颁布的“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就首次运用公允价值, 但由于当时条件尚不成熟, 公允价值在2001年修订后的准则中又被取消。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启用-取消-再启用的应用历程中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复杂性, 甚至至今在学术界还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存在争议, 尤其是在2008年9月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 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批评意见主要为:在市场失灵情况下, 公允价值使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的复杂性和市场风险的巨大性导致公允价值的合理性难以保持;公允价值披露加剧了周期性经济后果, 把市场推入“信心缺失”深渊;公允价值催生市场逆向选择, 造成市场动荡等。面对市场的批评, 各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纷纷修改“公允价值”的规则, 以缓解危机带来的冲击及金融资产账面大幅缩水的局面。而在我国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公允价值去留的争辩。

综合所有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批评意见, 最终都指向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多数学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能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不过也有专家对其相关性的质疑。邓传洲 (2005) 认为公允价值披露显著地增加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持有利得 (损失) 具有较弱的增量解释能力。而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没有显示出价值相关性;刘永泽、孙翯 (2010) 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 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入,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徐莉莎、吴水澎 (2009)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 新准则实施后, 公允价值的引入我国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得到了提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准则的实施提高了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二、金融危机后各国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调整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很多人都在寻找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一部分人把金融危机的爆发归责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 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反映了错误的信息, 丧失了相关性, 要求废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虽然如此, 总观金融危机后各国的会计准则, 并没有哪个国家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废止的, 但大多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进行了调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宣布可以从2008年7月1日起追溯调整新会计准则, 受影响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为此松了一口气。各国纷纷修改会计准则, 以此保护自身资产安全。

美国在2008年9月30日发布《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对不具备市值计价条件的企业来说, 可以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设参数来估算。该方案虽可避免资产减值带来的损失, 但模型和假设参数的合理性难以确定。12月16日, 美国联邦监管机构同意放松购买银行业务的资本规定, 允许企业使用无形资产增加资本水平, 这对于通过并购形成的大型企业来说, 降低了门槛。

德国的新会计规则是可以将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以及区别定价, 以避免计提跌价准备, 从而在账面上可以实现利润。如果按照原准则核算, 无疑经营将是亏损的。这一改变对于市场信心的建立效力明显。

日本于2008年10月16日宣布将审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 允许企业根据买价重新估价证券。此举是为了保持证券资产稳定, 给经营赢得时间, 言下之意是要取缔公允价值。政府宣称2009年前完成政策修订, 提前放出消息以给予市场信心, 同时给企业一个过渡期。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应用的展望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代表了“未来的计量方向”, 所以我们也必须推行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与我们国家目前的会计法规制度、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有密切联系。因此要增强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建立健全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相关法律制度。制定具体操作指引, 严厉打击利用公允价值随意调节利润的行为。由于我国新会计准则在推出的同时缺乏对审慎使用公允价值做较详细的解释说明, 其结果是在实际公允价值的确认时, 容易出现因理解的不准确导致计量不可靠。因此, 有必要完善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具体操作指引, 并适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第二, 建立活跃的市场机制, 推动公允价值广泛应用。活跃市场的市场, 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的市场价格等是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 因此要深化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统一、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 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好的大环境, 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客观、直接。

第三, 规范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 提高关联交易的透明度。在财务报告中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进行详尽披露, 并通过相关配套措施保障信息披露的有效实施。各界对公允价值应用最担心的莫过于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来操纵公允价值。加大对关联交易的披露力度, 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使关联交易披露的范围和内容更加明确和具体。在强大的披露压力下, 关联交易的透明度将极大提高, 对公允价值的操纵也将极大减少, 利润的真实性才能有所保证。

第四, 大力发展资产评估业, 为公允价值应用提供可靠保障。资产评估是按公允、法定的准则行事, 评估人员是专业执业, 与资产业务无利害关系, 所以要充分发挥外部专业评估人员的优势, 不断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注册会计师在评估过程中能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 为估值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来源。

第五, 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市场信息平台。为了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获取可靠的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 必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企业历史实现的收益往往是预测未来收益的重要依据, 通过过去的现金流可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构建容量大、时效性强的行业数据信息系统, 提供充分完全的要素市场信息, 反映市场行情的瞬息变化, 使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能够很容易取得。

第六,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公允价值是人们计量经济业务的手段, 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 在新旧会计准则交替之际。加大教育投入, 转变会计人员的计量观念, 培养具有工运价值观念, 懂得理论与实务的会计人员, 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备条件, 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 应用公允价值的需要。另一方面, 公允价值应用中大量不确定因素的使用, 为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方便,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会计人员的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 是杜绝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根本措施。

摘要:金融危机的发生把公允价值计量推至风口浪尖, 引发国际国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去留的大争论, 许多专家学者对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提出质疑。文章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调整, 并由此展望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

关键词:公允价值,相关性,计量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公允价值的定义问题——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公允价值计量[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9 (3) .

[2]、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 1997 (7) .

[3]、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 2005 (10) .

从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新会计准侧

一、引言

不久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使得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许多人将矛头指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9月正式发布的美国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报告实体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的价格。这在必然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对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广泛的引入和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否运用的得当产生了思考。在新准则中有多处引用或修正使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这是否会引起新一轮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和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1、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我国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但是公允的双刃剑作用也因此得到体现,在市场向好的时候,以所谓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获利颇丰,金融机构损益表上体现出大量的利润,使得投资者和管理人对其产生盲目乐观的预期。一旦经济下行、市场看空的时候,相关金融资产价值将被低估,按会计准则规定,金融机构将被要求按照不同的资产属性计提准备或者减少所有者权益。更甚者陷入周期性循环:市场价格下跌-提取高额减值准备——非理性抛售——价格继续下跌——继续加大减值准备计提和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直到资本充足率杠杆和流动性杠杆断裂,金融机构崩盘。本次的金融危机发展到今天,其实质也就是投资者对價值无法做出合理的预期,投资者信心的丧失。

从最新出炉的08年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后,在1624家上市公司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资产总额的8.14%,2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中金融资产占上市公司总资产的10.44%。在本次的金融危机中,我国的金融业所遇到的冲击小于预期效应,主要就是因为,一方面因为中国的银行没有像美国的一些银行一样,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型。投资业务机构的表外化,高杠杆化投资成为主要部分是美国银行的主要特征。而我国,国家控股还占了相当的比例,借贷资金用途相对谨慎。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在中国尚处于实践期,在逐渐由历史成本计量进行转变和细分,没有完全开放并与国际市场进行接轨。

2、投资性房地产

新准则中规定会计报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①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②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 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对投资者理解上市公司价值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引用这一计量将意味着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将随市价的变动而发生显著性变化,即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当期的利润,一旦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才将分别确认收入和成本。公允价值变动随之转出。

从我国的08年最新年报中可以看出,1624家上市公司中,有690家存在投资性房地产,但有670家采用了成本模式计量,只有20家是采用公允模式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515.90亿元,4家披露了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大多数企业的房地产资产基本上反映其实际价值并按期计提折旧,计提减值准备。因此市场价值波动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是不可否认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存在一定泡沫经济,以“国字”开头的企业不断将大量借入的资金变为土地资产,一方是房屋的积压,一方是市场的供不应求, 种种迹象表明,怎样合理的规范市场的计量标准,给与投资者正确的市场预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

三、金融危机下国际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反应

金融危机发展到今天依然仍在持续,人们从最初的无助,恐慌,到现在归于理性的回顾与思考其发生的原因。国际社会对其作出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在不停的争议和妥协中美国发布《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即对于不具备市值计价条件的企业来说,可以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设参数来估算。

随之,德国新会计准则可以将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以及区别定价,以避免计提跌价准备,从而在帐面上可以实现利润。韩国FSC发表声明,针对货币贬值产生的外债风险,将考虑修改会计准则,放松会计规定。新加坡新准则允许公司按到期价值为资产估值,也是避免公允价值计价带来的减值损失,这对于以金融为支柱的新加坡来说无疑是准备全力以赴来支撑了。

但笔者认为无论会计政策怎么改变,都只能在短期内起到改变帐面利润的作用,放松会计计量的规则而“创造”的利益是一种幻觉,只能延迟问题的解决;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经济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改变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会剥夺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的时候获取这些信息的权利,这不仅将增加投资者悲观的预期,推高了风险溢价,而且大大降低了人们的信心,使得危机可能会加剧,且将延迟资本市场的复苏,甚至可能埋下了下次危机的种子。

四、我国应从中得到的启示

(一)保持中国特色,逐步向国际趋同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之所以没有像美国一样受到剧烈冲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我国既定新会计准则时,根据我国国情谨慎的使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在采用具体准则时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随着中美启动“会计对话”到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趋同路线图即将出炉,我国的会计制度也越来越需要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但金融危机所暴露出以公允价值为核心的国际会计准则的缺陷也值得我们警醒。当前,我们国家利率尚未市场化,资本市场具有典型的“新型+转轨”特征,波动性高于成熟市场,金融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国际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环境。因此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们更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适度国际化。

(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提高估价技术

新准则中规定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是必须存在活跃的市场,而活跃市场的存在需要发育成熟的市场经济,所以说加强市场经济建设是以较低成本获得可靠的公允的条件。逐步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体系,进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

(三)加强央行的监管之权,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监管,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财政部关于金融监管的措施:加强央行的职权,由其接替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投资银行及其控股公司实施监管;创立跨行业的“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弥补交叉监管疏漏,促进政策协调。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组织实施,在总结我国管理实践经验、借鉴国际先进成果的基础上逐步的晚上。同时应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加强独立董事的职权,扩大外部审计范围,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

(四)强调会计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从本次金融危机来看,加强会计人员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可以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假冒运用公允价值实则从事造假的根本措施。同时公允价值的判断也依赖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公允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合理地估计和很好地运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后期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6

[2]财政.金融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2001

[3]张华.刍议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影响与启示[J]会计之友,2009,03

[4]陈高华,李艳,吴东立,甄立敏. 美国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的适用性问题[J]财会月刊(会计)2009,01

[5]财政部会计司课题组.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09

[6]李畅.浅析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运用及比较[J]财经论坛,2006,07

[7]李珂,陈含,郑微,吴育新.由雷曼兄弟破产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3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研究 篇12

(一) 国内外相关机构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对于公允价值, 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定义,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 世界各国尚没有形成对公允价值公认的概念界定。公允价值会计最早产生于美国, FASB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走在世界的前沿, 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2006年9月正式发布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定义, 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 出售一项资产可收回或清偿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可见, 我国当前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主要来自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

(二) 公允价值的确定

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应分类为三个层次, 实际上是三级反映公允价值估计质量高低的类别:

(1) 1级估计。相同的资产或负债如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信息, 相同的资产或负债如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信息, 使用该信息估计公允价值属于最优的估计即1级估计。对于相同的资产或负债, 1级参考市场是可以立即进入的活跃市场。“立即进入”意味着一个主体按当前状态 (不需要调整) 和通常惯例涉及该资产或负债的交换的时间内根据市场报价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

(2) 2级估计。如果缺乏活跃市场上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 公允价值应使用活跃市场上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进行估计。如获得更接近同类资产或负债的相关信息, 应对差异调整, 该差异带来的影响必须能客观地确定。

(3) 3级估计。如果既不能进行公允价值的1级估计, 2级估计的差异又不能客观确定, 那就应该用3级估计, 及采用与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要求相符的评估技术。但是, 应用这些评估技术时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二、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

众所周知,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最主要的质量特征, 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有用的本质,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有用的基础。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存在这样的看法, 即以公允价值计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具有相关性, 但缺乏历史成本所具有的可靠性。我认为, 在评价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时, 不应一概而论。首先历史成本虽然具有可靠性, 但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 从反映企业的投入及过去时点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情况看, 历史成本的确同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但是, 在经营环境不稳定及物价波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 特别是近几年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出现, 基于历史成本的会计信息无法正确反映报告主体当期的经营业绩及面临的财务风险, 其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差。其次公允价值产生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的同时, 其可靠性也能做到“合理可靠”。一般认为公允价值体现了公平、活跃的市场对相关资产和负债现实价值的客观评价, 只有在真实交易发生时才是确定的, 其余时候都是估计数, 估计不可能精确。从这种意义上讲, 公允价值可靠性比较差。但我们应该看到, 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 同样需要大量的估计和判断, 也不可避免地使用诸多带有主观色彩的摊销和预提。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前景及需要采取的措施

(1) 完善市场条件, 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价值计量。市场价值是最为客观、可靠程度最高, 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因此当前我国应该努力培养各级市场, 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

(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所谓“公司治理结构”, 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机构。我国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先天不足主要在于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我国的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 所有者缺位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相当高, “内部人”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 利用“内部人控制”进行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之间不正常的关联方交易, 公允价值成了关联方之间达成的随意价格。

(3)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公允价值的应用增加了大量的职业判断的内容, 特别是当市场交易不活跃, 缺乏市场价格时, 需要利用其它信息和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实际操作上, 在对会计专业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 也给职业判断增加了困难。计量模式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在注重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的同时, 也必须注重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公允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合理的估计和很好地运用。

(4) 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公允价值的应用之所以引起很多争议和担心, 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存在活跃市场时, 公平市价需要公平交易才能产生。而交易是人的活动, 是否公平取决于人。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 运用现值估计公允价值涉及不确定因素, 更为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 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 是杜绝假借公允价值实则从事造假的根本措施。

综上所述, 从发展的眼光看, 市场经济越发展, 公允价值会计越重要。我国应该继续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同时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研究成果, 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应用体系, 在此基础上制订逻辑一致的会计准则, 努力跟上国际会计界从现行的混合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转变的历史潮流。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1]企业会计准则[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布莱恩.R.柴劳斯, 公司法:理论, 结构和运作 (林华伟等译) [M].法律出版社, 2008[2]布莱恩.R.柴劳斯, 公司法:理论, 结构和运作 (林华伟等译) [M].法律出版社, 2008

[3]于永生.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 (3) [3]于永生.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 (3)

[4]刘广生.于飞.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成果综述[J].财会月刊, 2007 (6) [4]刘广生.于飞.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成果综述[J].财会月刊, 2007 (6)

[5]项文彪.溯源追本:关于公允价值[J].当代财经, 2006 (7) [5]项文彪.溯源追本:关于公允价值[J].当代财经, 2006 (7)

[6]谢诗芬.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纵横谈[J].时代会计, 2003 (4) [6]谢诗芬.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纵横谈[J].时代会计, 2003 (4)

上一篇:传统艺术元素下一篇:数据库发展趋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