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政策(共12篇)
公允价值会计政策 篇1
一、引言
虽然公允价值会计的计量模式在国际会计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人们对它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目前国际会计学术界己从讨论要不要采用公允价值进入到了全面探索如何使用公允价值的阶段,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收益的波动性等问题上。而我国目前还处于前一个阶段,这也正是我国在公允价值应用上出现非常混乱局面的主要原因。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公允价值计量的采用时间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数的选择,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等都会对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就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使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产生变化,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
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状况提供经验证据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不仅是对我国现行会计管制的效果作出实证性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监管机构具有政策含义。
二、研究分析
(一)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选择的初步研究,笔者发现,附录中披露的会计政策选择影响数 (无论是披露的公司数还是影响数额) 2007年的数据明显大于2008年,也就是说2007年符合研究条件的样本公司数明显大于2008年的样本公司数。这可能是由于2007年是新旧会计准则交接的一年,许多会计政策的可选择余地比较大,上市公司更愿意在这一年进行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本文研究样本是选取上市公司2007年的年报。以200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研究设计的需要,本文对样本做出了下列筛选: (1) 为了计算上市公司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金额以及未实现投资收益,要求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披露完整,因此,本文剔除了相关数据不完整的公司; (2) 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本文也将银行等金融类上市公司排除在样本之外。本文有关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数据均来自于上市公司的2007年年度财务报告的附注,并且采用手工方式收集。而有关财务方面的数据来自于ccer中国经济研究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库。本文研究所需相关数据的867家沪市公司数据,有效样本共计571个,占全样本量的66%。
(二)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如表1所示,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样本公司的分布遍及各个行业,在各行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减少利润的样本公司数是增加利润的样本公司数的2.5倍,可见大部分样本公司选择减少利润的会计政策。
由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发现,降低企业利润的公司明显多于增加企业利润的公司,但两组样本公司利用公允价值会计政策对企业利润影响金额都比较大,增加当期利润组的平均利润影响额接近会计政策选择前净利润的13%,降低当期利润组的平均利润影响额近6%。
可以看出增加利润组的变更前利润低于减少利润组的利润,也就是说利润较低的公司会提高公司盈利水平,缩小与其他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差距,利润较高的公司则做相反的调整。
(三) 分析与结果
注1:表中数据的单位为百万元
在现代企业中,为了降低代理成本,企业的管理当局与股东之间都签有一定的奖酬计划、分红计划和业绩计划。这些计划都是根据会计信息制定的,管理人员的报酬是随着报告盈利的增加而增加,提高报告收益的现值可提高管理人员报酬的现值。因此,企业管理当局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会计造假,使管理者受益。而这些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造假主要就体现在对企业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的影响上,下面将从这两方面的影响来研究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自身的影响。
1. 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来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企业的影响数额最大,公司数比重占39.51%,账面价值比重却高达67.30%。商誉和资产减值分别占12.61%和10.93%对企业的影响也较大。从表3中的数据还能看出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公允价值对公司净资产的影响程度往往超过年度利润总额的影响程度。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会造成对利润的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则会造成对净资产的影响,如表5.1所列出的数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占67.30%) 是交易性金融资产 (占6.31%) 的十倍以上,可见公允价值变化造成的净资产影响远远超过对利润的影响。
2. 对利润表的影响
表4中列出了受公允价值影响的所有相关的利润表项目。影响最大的是资产减值损失, 不仅所有样本公司都发生了资产减值, 而且所占总影响数的比重也高达175.33%。除了资产减值损失的影响为负以外, 其余5项对利润表的影响均为正。除了资产减值损失以外都是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带来的变化。所以本章对公允价值影响数的后续研究中, 选择剔除资产减值损失后的影响数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这样可以更清楚的辨认出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样本公司净利润的总体变化趋势。
表5列出了剔除资产减值损失后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对利润表的影响。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对利润的影响都为正。其中债务重组净损益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了总影响数的97.9%,而且受影响的公司数也占了样本公司数的50%以上。可见债务重组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两个项目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的反应比较明显。所以不排除一些企业利用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作为提高净利润的重要手段。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大部分上市公司在我国大范围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前,更愿意选择减少利润的会计政策。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企业的影响数额最大,公允价值对公司净资产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年度利润总额的影响程度。
公允价值计量确实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并为上市公司调减当期利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如果只考虑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的影响数,也就是把资产减值损失对利润的影响排除的话,结果表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为正。其中债务重组净损益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仅是大多数企业的政策选择,而且很有可能成为企业提高净利润的重要手段。
摘要:通过对沪市上市公司大量数据的分析, 不难发现, 大部分上市公司在我国大范围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前, 更愿意选择减少利润的会计政策;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后,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企业的影响数额最大, 公允价值对公司净资产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年度利润总额的影响程度;公允价值计量已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 并为上市公司调减当期利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如果只考虑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的影响数, 也就是把资产减值损失对利润的影响排除的话, 结果表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为正。其中债务重组净损益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仅是大多数企业的政策选择, 而且很有可能成为企业提高净利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面向21世纪的计量属性[J].会计研究, 1997 (12) :4
[2]卢永华, 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 2000 (4) :60-62
[3]葛家澎, 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 2006 (9) :7-14
公允价值会计政策 篇2
摘要:通过研究财务报表项目不难发现,公允价值是实务中可用的最好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会计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但是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公允价值会计的缺陷也为人诟病,金融界在寻找问题根源的过程中将公允价值会计作为“替罪羊”。本文将探讨公允价值会计在实务应用中的利与弊。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历史成本会计
会计计量基准包括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准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准。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一直都是会计界的主流,但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评估现在、预测未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历史成本会计逐渐成为会计界发展的障碍。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在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准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会计是以当前的市场交易价格为基准,更接近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能够正确反映当前企业财务状况,引导投资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然而公允价值会计并非完美无暇,下文将分析公允价值会计的利与弊。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指出: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IASB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IASB的基础上添加了“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进行交易”的补充。新会计准则指出,公允价值应具备的三个条件:(1)信息公开;(2)双方自愿;(3)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平交易。由此可见公允价值既可以是基于事实性交易的真实市价,也可以是基于假设性交易的虚拟价格。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点
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更能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以决策有用为主导,兼顾反映受托责任。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等一系列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它主要取决于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公允价值作为提高相关性的重要计量属性,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储蓄和借款危机中,历史成本会计就暴露了不能真实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无法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缺陷。公允价值会计反映当前经济条件下被投资公司资产与负债的价值,更加强调假定交易及其价格的市场属性,要求作为公允价值的交易价格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客观评价,反映市场对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能够真实地反映交易的实质,增进了财务报告使用者可获取财务信息的质量。公允价值的变化反映了经济情况发生的变化对金融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影响。
三、公允价值会计的缺陷
反对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主流会计模式即历史成本会计的严重背离,公允价值会计强调相关性但是缺乏可靠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对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进行重新估计,确认由价格波动引起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导致企业利润剧烈波动,加剧金融市场风险,引发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的使用在报表使用者和编制者之间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其强调的相关性是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在股价数据的主观反映,公允价值的确定实际上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主观决策,导致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信息缺乏可靠性,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缺乏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指南。IFRS9没有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必须与客观环境相匹配,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的影响,用经验数据来指导准则制定本质上违背了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如果按照这样的准则行事,管理层更有可能操纵报表进行盈余管理。当市场情况演变成螺旋式下跌时,价格严重背离资产价值,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会把问题严重地放大。此时如果仍然按照公允价值为计量基准,市场将持续失去信心,陷入恶性循环。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金融界和会计界的论战结果虽然表明公允价值会计不是诱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公允价值会计仍然不能完全洗清罪名。
四、公允价值的推广与运用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生物资产等17个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与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发达程度等客观环境密切相关。结合我国的客观经济发展状况,市场条件与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尚有一定差距,不能盲目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但扩大资本市场、发展市场经济,客观上又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严把开放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的同时,要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准则要求改进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实务。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2:1-4。
浅析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 篇3
摘 要 本文从公允价值的涵义入手,结合实际情况,发现当前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探讨解决对策。
关键词 公允价值 问题 对策
2006年,财政部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到了公允价值,并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其实,这已经不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公允价值。早在1998年,由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缺乏,财政部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在《投资》、《非货币性交易》等几个会计准则中,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这也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与计量模式逐渐向国际接轨。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国内会计制度与审计监管的缺陷,国内企业在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滥用公允价值,粉饰企业财务报告等,这也导致财政部一度叫停了部分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使用。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公允价值也叫做公允市价与公允价格,其是指熟悉市场实际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透明、客观的交易条件下,自愿达成的一种交易价格;也可以指存在无关联关系的买卖双方,在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下,可以被一项负债所清偿的成交价格。从本质上来说,公允价值并不是在实际交易过程中达成的价格,因为达成公允价值的条件非常苛刻。
二、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公允价值应用现状呈现欣欣向荣的现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企业在应用公允价值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与问题。
(一)现有经济环境不适用公允价值
前面提到公允价值在应用过程中有着十分苛刻的条件,一方面需要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相似于宏观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市场;而国内市场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只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整体而言市场经济发达程度与体制还不完善;且国内市场竞争程度不足,国有企业把持着能源、电信、金融等公用产业,国有股与法人股也并未完全解禁,利率与汇率非市场化,这使得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竞争市场。
(二)从业人员素质急需提高
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很高。一方面是由于公允价值的操作性要求很高,需要会计从业人员结合会计业务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相关情况,对其进行估值,在国内公允价值计量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且各方面市场数据搜集难度很大,这就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发挥主观性的前提下,这就必定导致会出现道德风险,特别是在中国会计道德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的背景下,会计行业做假账等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因此这更加剧了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三)利率未市场化,无法找到合适的折现率指标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未来现金流量贴现模型,这也是目前公允价值应用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模型计算过程中,除了知道未来的现金流量外,还需要合适的折现率;国外对折现率的选取较为方便,因为其利率是市场化的,选择利率作为折现率能充分反映市场供需的状况,符合未来现金流貼现模型与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国内由于货币市场发展时间较晚,利率还未形成市场化的体系,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政策与市场需要进行制定,因此该利率无法体现市场的真正情况,应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模型也相对勉强。
三、解决对策
(一)继续健全会计准则,规范公允价值的使用行为
会计准则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行业法律法规,特别是对公允价值来说,由于其充分反映市场需求与市场的实际价值,当市场现状与行为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规定也需要相应地进行变动。同时,针对企业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滥用、乱用的现状,财政部应尽快制定与出台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指南,以规范现有公允价值的使用行为,也为企业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提供相应的依据。
(二)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
一方面,公允价值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需要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观判断,为了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就需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主观判断能力,而职业主观判断能力主要来源于后续的培训与实践操作。为此,企业与行业协会应通过不同的渠道保证从业人员每年的培训时间,保证其专业知识与理念符合当前会计行业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针对目前会计行业从业人员青黄不接的现状;第一,要加强会计人员人才库的储备与培养;第二,对目前的会计人员也要加强培训,以适应会计高强度的工作要求;第三,企业可以考虑在内部建立互助小组,由从业时间较长的实践型人员与高学历的理论型人员组成,双方取长补短,实现优劣势的互补。
(三)加快市场经济建设步伐
在“十二五”的规划要求下,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逐渐完善当前企业体制中的行政干预成本,政府也从原有的决策者转变为协调者,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同时,督促有关部门尽早制定必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的法律法规吗,要求有关企业必须公开相关信息,以利于公允价值的使用。
四、小结
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与主流,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内在含义;其次,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提出了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宝贵,高枝梅.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问题.中国集体经济.2011(6).
[2]王秀华,衣春雨.浅析公允价值在应用中的优劣势及对策建议.职业技术.2011(5).
公允价值会计政策 篇4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公允价值会计,盈余管理,短期证券投资
一、会计政策介绍
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将投资分为四类, 分别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而2007年之前的会计准则将投资分为三类, 分别为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 其中短期投资又有短期股权投资和短期债权投资之分。
2006年末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项目不为零的企业, 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时面临短期投资重分类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依据新准则的规定以及新准则实施一年多以来企业的实际操作, 旧准则下的短期股权投资在开始实施新准则时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可供选择的重分类科目, 短期债权投资在开始实施新准则时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两个可供选择的重分类科目。
选择不同的会计科目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影响不同。依据新会计准则, 在资产负债表日,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确认股票和债券的持有利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 不确认持有利得;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初始确认时, 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 而在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 不考虑公允价值变动, 不确认持有利得。因此, 短期投资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政策会对企业当期利润产生影响;而短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政策, 在金融资产持有期间, 一般不会对当期利润产生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企业在短期证券投资重分类科目上的会计政策选择。
二、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所有盈余管理动因方面的因素对短期证券投资重分类科目的会计政策选择都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 企业希望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达到增加报告盈余的目的, 从而获得再融资、股票增值等方面的好处, 这时倾向于选择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另一方面, 资本市场受各方因素影响从而起伏不定, 当整个市场面的起伏比较大时, 企业投资的股票和债券的公允价值会跟随市场面发生大的波动, 这时企业会希望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减少公允价值波动对利润的影响, 倾向于选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结合我国资本市场, 在2006年大牛市时, 几乎所有上市公司的股价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很多企业都想获得金融资产持有利得对利润增长的好处, 因此2007年1月1日80%以上的上市公司将短期证券投资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在2007年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几次动荡, 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也跟随大盘上下起伏, 前期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短期证券投资对利润的影响出现波动, 很多企业纷纷卖掉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者将持有的证券投资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以此来减少利润波动。
1. 政治成本。
规模越大的企业, 其政治敏感性越强。我国上市公司, 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仍然是政府宏观调控和重点监督的对象, 其政治敏感性尤为强烈。此外, 规模较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是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公众和媒体对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的声誉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面, 规模较大的公司在选择会计政策时, 往往会考虑企业或个人的政治声誉, 从而避免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企业形象等产生不好影响。因此, 在资本市场不能预期的情况下, 规模越大的企业, 越要避免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利润波动, 从而有选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作为短期证券投资重分类科目的倾向。
2. 报酬契约。
经理是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的核心契约主体。由于经理的努力行为不便于观测, 因此股东为了保护和增加其投资利益, 同时也为了预防经理的偷懒行为和道德风险, 在国内和国外的企业管理实践中, 很早就有将经理的报酬和企业业绩挂钩的做法。在这种激励制度下, 经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般会采用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 有选择交易性金融资产作为短期投资重分类科目的倾向。但是同时, 当资本市场波动较大时, 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较大, 这便造成利润波动加大, 给投资者等相关利益人造成企业经营不稳定的局面, 因此经理又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 从而选择不影响利润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作为短期投资的重分类科目。到底选择哪种会计政策要看经理在增加利润和减小利润波动两种经济后果中的选择。
3. 债务契约。
企业债务水平越高, 受债权人的限制条件就越多。债权人不希望它的债务方出现大的利润波动。当企业的负债比率较高时, 它的投资将受到债权人的制约。因此, 负债比率越高的企业, 越会在债权人的限制下采取保守的会计政策选择, 既选择公允价值变动不会影响当期利润的政策, 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作为短期证券投资重分类科目。
本文以短期证券投资为例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动因, 这些分析同样适用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会计政策的选择表现为企业在增加利润和减少利润波动两方面的权衡。在资本市场股价普遍上扬时, 增加利润的目的成为主要驱动因素;但当资本市场震荡严重、股价下挫严重时, 企业选择公允价值会计政策时便会主要考虑减少利润波动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公允价值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篇5
1.与资产、负债的定义及持续经营假设有冲突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它们都强调了公允价值是通过双方的交易来确定的。既然交易了.也就说明企业对这项资产或负债已经不打 算继续持有或承担.准备将其变现或清偿。在现有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中均强调了预期.即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和预期会导 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但在交易之后,原有的权利和义务已经终止.又何谈预期。这显然是与资产.负债的定义相冲突的。从 实际情况来看.上述定义中所指的交易应该是假定的.但是在所有公允价值定义都没有说明交易是否为假定。我国学者谢诗芬认为其是假 定的.笔者比较赞同她的观点。
2.从静态计量到动态计量
相对于在传统会计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成本原则的静态计量而言.公允价值是一种动态计量。与历史威本一威不变的静态计量不 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认为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动。因此.在账面上反映的 资产的价值(价格)也应顺应这种变动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动态的调整可以通过确认由于市价变动所带来的利得和损失来实现。
3.弱化了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
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其具体表现 为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主张资产负债表观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弱化了谨慎性原则。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之下,企业不仅要公允计量资产减值所带来的损失.而且要公允计量资产增值所带来的利得。这种公允能够更为 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企业的利益相关人可以更为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状况。需要指出的是.采用公允价值并不意味着 放弃谨慎性原则.而是为了要更加准确地反应企业的相关信息。
4.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强调决策有用观
受托贵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关于会计目标的两种主要观点。
在受托责任观下.强调的更多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决策有用观下.强调的更多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 企业的所有权已经十分分散.投资者或潜在的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买卖股票来决定是否继续对该公司进行投资.所以他们需要的是有助于 他们做出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应的,此时的会计信息的主要目标应为决策有用。如上述所言.公允价值突破了传统会计对成本一 成不变的计量和只提供过去信息的局限。
5.更为精确的配比原则
传统会计理论中的配比原则要求在确认某笔收入时应该同时确认与取得该笔收入相关的各项成本.费用。在这种配比之下,收入和成 本.费用都选择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进行计量.在这个方面二者之间是配比的。但是在计量属性方面并没有实现匹配.收入采用现行市 价计价,成本和费用却采用历史成本计价。
这种不配比在币值发生波动时会更明显。
公允价值会计政策 篇6
摘 要 新会计准则中因为资产减值事项本身的特殊性,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各种问题仍层出不穷,尤其是资产减值及其公允价值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先从资产减值计量的理论问题入手,对资产减值计量的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资产减值 公允价值 协调统一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基础是一致的,但是两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导致它们的会计处理结果也不一样。这样的结果与会计改革的趋向,即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要避免这种结果,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而不是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并且允许长期资产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回。
一、依据公允价值计量标准计量资产减值
通过比较期末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判断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工作是否发生,其中若期末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应基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之上对期末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调整,之后对未实现的收益予以科学合理确认,并及时计入利润表;若资产的账面价值价值大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应对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直至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保持一致。所以,资产减值会计即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单向行为,或者说是资产后续计量的减值行为。从本质意义上讲,资产减值会计表现为对不对称公允价值的计量,其中这种不对称现象主要源于市场管理与公司经营者博弈行为。从市场管理者层面讲,若有足够的证据证实经营者存在依托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实现盈余管理的行为,此时要求管理者采取有效举措规制资产减值准备提取与转回行为;从经营者层面讲,严禁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现象的发生,如此以来虽能够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但大大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无论从市场管理者层面看还是从经营者层面看,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实质均表现为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补充。
市场活跃、公允价值已获取状况下,应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形式开展资产减值会计活动;反之则需要以调整减值会计的形式开展资产减值会计活动。另外,资产减值会计关键在于对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属于公允价值的估计,其中该环节涉及到以无风险利率表示的折现率的确定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两方面,这两方面均应考虑到风险要素,切勿重复考虑,即若前者已考虑风险要素,则后者无需考虑;反之亦然。
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结果的会计处理协调统一
公允价值计量背景下,若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期末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对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调增,然后将其差额直接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利润表;若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期末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应对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调减,然后将其差额直接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利润表。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背景下,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应将差额直接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而期末计入利润表。所以期末资产发生减值时,若期末資产的公允价值与可收回金额保持相等,除将其差额计入不同会计科目外,对利润表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可见,资产减值会计即为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处理的一个特例,其核心的计量基础无差异。
三、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目的协调统一
公允价值会计的主要出发点是使资产更符合资产的定义,从而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而资产减值会计的出发点是资产应当等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有资产的价格等于或者高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资产才是真正的资产。从会计学的角度看,就是不应当高估资产,凡是无法可靠计量的资产都不应当计入资产当中,从而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具可靠性。可见公允价值会计的目的是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而资产减值会计的目的是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这种会计理念的分离导致资产减值会计只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单向行为,它只计量资产减值行为,而不计量资产增值行为。所以笔者认为,长期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与FASB所提倡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思想是背道而驰的,IASB就认为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将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有用,更具相关性。
确保资产达到资产标准,保障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切入点,而资产减值会计的切入点表现为保证资产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相等,若资产的价格不小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才能够实现资产价值意义。 从会计学视角讲,切勿高估资产,不允许将无法可靠计量的资产直接计入资产之中,以确保企业所披露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公允价值的终极目标,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终极目标,以此势必造成资产减值会计体现为公允价值的单向行为,仅实现对资产减值行为的计量。
参考文献:
[1]杨继红,杨敏灵.浅析公允价值对资产减值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9(03).
[2]高学余.关于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刍议.企业家天地.2009(08).
[3]王京.浅谈公允价值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的有效应用.财经界(学术版).2010(09).
[4]陈宋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与公允价值.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2).
[5]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05).
公允价值会计政策 篇7
笔者认为, 在目前的研究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允价值实施的难度及成本问题, 以及其容易引发利润操纵等相关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却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因此, 本文试就公允价值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公允价值的概述及作用
公允价值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基于价值属性, 公允价值的认定过程是对价格的统计和归纳, 也有人说是价值发现的过程。我看, 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 其初始计量中的评估一般是一种价值发现的过程。
财务报告的作用和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因此会计信息应该侧重于相关性。历史成本的计量只能反映过去的事项和据此推测未来趋势, 其反映的会计信息强调可靠性过于相关性, 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受托责任观而采用的。而公允价值的计量反映的是现在的情况或者未来的价值, 提供的信息更能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 相关性较强。
企业的收益是由收入费用的配比原则计算得出的。现今企业都是用历史成本计算费用, 现行市价计算收入, 所得收益并不准确。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收入和费用, 计量时点一致, 更能反映配比原则, 得出更加真实的企业收益。
会计信息要求了相关性和可靠性。历史成本的计量重视了可靠性, 忽略了相关性。而公允价值既重视了相关性, 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也重视了可靠性, 在有可靠市场、相同计量技术的基础上, 提供的会计信息保证了可靠性和一致性。
二、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应用存在的客观问题
1. 公允价值实施难度较大
公允价值的确定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存在活跃市场时对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在该层级下, 公允价值的确定可直接引用市场数据。第二层级为可直接或间接观测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在该层级下, 公允价值一般用相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确定, 但需要根据经验判断相似程度从而调整差异。第三层级为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测的输入值。在这一层级下, 公允价值的确认需要用到估值技术、定价技术等进行估测。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分为三个层级的判断, 每一层级又有不同的确定方法, 因此公允价值实施起来难度较大。第一层级虽然可以直接引用市场价格代表公允价值, 但是要求有活跃市场。所谓活跃市场是指, 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量大且频繁, 足以提供持续性的价格信息的市场。但是, 如何判断相似资产或负债, 如何确定调整数值, 都需要一定的判断能力和专业素养。相应的判断能力, 需要一定的经验和专业敏感, 才能有效辨别以及确定出准确合理的公允价值。
2. 公允价值实施成本较高
根据公允价值确定的三个层级可知应用公允价值不仅难度很大, 而且成本较高。
首先, 第一层级要求活跃市场。第一层级获得的公允价值是最准确有效的, 因此为了获得最能体现决策有用的信息, 尽量满足确定公允价值的第一层级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满足第一层级, 必然要投资完善市场,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其次, 第二层级要求职业判断。第二层级获得的公允价值的准确性低于第一层级, 但由于该层级也是根据市场得来, 仍能提供比较有效的决策有用的信息。第二层级要参考相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 因此对于相似资产或负债的判断十分重要。并且, 对于相似差异的调整, 也需要十分专业或有经验的人员才能准确判断。因此, 对于专业人员的培养成本也相应需要增加。
3. 公允价值易引发利润操纵
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 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是计入当期损益的, 因而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 给企业操纵利润带来了推动力和可能性。另外, 确定公允价值需要进行的相似性判断、估值等, 主观性很强, 也给企业利润操纵带来了很大的空间。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宽松的惩处办法, 也使得企业对利润操纵抱着“敢于尝试”的态度。特别是处于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影响之下, 市场繁荣时, 交易价格上涨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公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迷时, 交易价格下跌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公允价格的低估。
三、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的主要解决对策
1. 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市场
确定公允价值的三个层级中, 有两个层级需要市场的支持。不仅如此, 公允价值可以说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市场对公允价值的重要性十分之大。而且由以上分析可知,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 市场发展尚不完善, 其所带有的明显的新兴市场和过渡经济的特征对前两个层级中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国应用公允价值与国际上的差距主要就是由市场不完善引起的。因此, 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市场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有助于解决公允价值实施难度大的问题。
在这一建议之下, 不得不强调中国特有的行业垄断问题。我国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 使得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行业垄断造成了相关行业的市场封闭, 价格完全由垄断企业掌控, 这使得这些行业的公允价值失去了意义。而且, 很多国有企业仍然保有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 “国家说了算”的交易指导使得市场价格更为不公平。为了营造应用公允价值的良好环境, 建议打破垄断, 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营造公平交易的活跃市场。
2. 加强资产评估行业的建设
确定公允价值的第三层级中, 对资产评估的依赖十分之大, 估值技术的准确合理以及估值人员的专业素养决定了获得公允价值的有效性。因此, 加强资产评估行业的建设, 对解决公允价值实施难度大的问题很有必要。并且, 健全的资产评估行业对减少公允价值的实施成本也大有助益。由于资产评估可以被企业用于利润操纵, 因此对相关行业的监管也是必不可少。估值技术中, 有关参数的选择以及确定的主观因素很强。并且, 这一新兴行业下的制度不够完善, 管理力度不够强硬, 也为一些不合理的违规现象的存在创下了可能性。加强监管, 不仅是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产生而破坏公允价值的有效应用, 更是为了在基础建设上就加大行业的遵守规则的意识, 从根本上杜绝违规行为的产生。
3. 提高评估人员的技术水平
评估行业的建设有赖于评估人员的技术水平, 只有该行业的专业人才充裕, 这一行业才能快速发展起来。因此, 我国需要及时学习国外有关的先进理念技术, 行业内部也要加大培训力度。评估人员不仅要对自身行业十分了解, 还要熟悉会计、审计等联系十分密切的行业。评估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了, 公允价值实施的难度必会大幅降低, 成本也会显著下降。
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力度应该加大, 相应资金投入也应加多。企业内部可以考虑增设相应的培训机制, 加强公允价值的培训力度。另外辅以相应的制度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 可以促进员工的学习热情, 快速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公允价值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要求了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道德。因此, 企业不仅要加强相关的理论技能培训, 更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相关部门也应重视诚信建设, 大力宣传以强化企业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1]肖翔, 王佳, 杨程程.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 (01)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综述 篇8
关键词: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会计计量
一直以来, 公允价值都是国际及国内会计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 公允价值的获取已经越来越容易, 理论界的学术研究及准则体系也日渐成熟。
1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国际发展
美国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发源地, 也因为20世纪末的“储蓄和房贷危机”和21世纪初的“次贷危机”将公允价值推到风口浪尖, 使其备受争议。自1973年以来,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布了40多项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会计准则。而且, 自2004年开始又连续三年发布三次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 最终于2006年9月正式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该公告统一了公允价值的涵义和计量方法, 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了增强与美国的趋同, 也于2005年开始将公允价值计量纳入研究日程, 并在2006年11月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讨论稿。
2008年,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受到金融界的广泛质疑, 一度被要求取消FAS157。幸运的是,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2008年年底发布了《“按市值计价”会计研究报告和建议》适时地阐述了公允价值的积极地位, 防止了其进一步恶化。随后, FASB针对当时极端的市场环境, 发布了一系列的说明条款, 弥补和修正FAS157的缺陷。IASB也适时地发布了以FAS157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 建立公允价值框架体系并规范披露要求。
2011年, 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共同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准则, 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与FASB第4号准则更新公告。该准则借鉴了之前一系列准则的经验, 对公允价值及相关术语进行定义, 构建了单一的计量框架, 并提供了公允价值在非活跃市场下的应用指南。该准则体现了FASB和IASB的持续趋同, 为世界各国有关公允价值准则体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规范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制定会计准则以来, 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一直是欲拒还迎。因为一方面, 公允价值确实能够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符合会计发展的未来趋势, 但另一方面, 公允价值也面临着计量困难和可靠性不强等局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 我国理论界大胆尝试, 并于2006年公布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是准则的一大亮点, 改变了传统上一直使用的历史成本计量观念。但是准则并没有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详细规范, 只是散落在诸如“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准则中。而FASB和IASB却在逐步发展中分别发布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独立准则, 并于2011年发布了IFRS13。为此, 我国财政部基于准则持续趋同的原则, 于2012年5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x号———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 》。该征求意见稿从公允价值定义到计量方法和级次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也明确了相关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
2014年1月, 财政部发布一系列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在经过了18个月的征求意见稿之后, 首次作为规范的准则亮相。这不仅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国际趋同, 也反映了我国对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高度重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共分为13章、53条。内容涵盖相关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初始计量、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披露等方面。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 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强调了公允价值衡量的关键是基于市场基础的计量, 应该从当前市场条件出发, 合理运用最优假设, 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新准则于2014年7月开始在企业范围内执行, 其执行效果仍值得理论和实务界广泛关注。
3 我国公允价值准则的未来发展
不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 都表明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 我国应该在实践中对公允价值进行进一步研究, 积累更多应用及理论经验, 以增强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首先, 我国应着手建立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相配套的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基本准则在总体上实现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披露的统一, 而具体执行需要在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中予以明确。其次, 正确认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尤其是与历史成本计量的相容性。在正确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反映价值变化的同时, 应同样重视历史成本等反映交易完成情况的计量方式。再次, 补充关于公允价值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披露。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需要内部控制对各个部门的牵制来降低风险, 以提高相关信息的可靠性。最后, 努力完善市场环境, 规范市场秩序。公允价值依托于市场, 又促进市场有序运行。建立有序的资本市场, 不仅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也大大降低其计量的执行成本。
参考文献
[1]FASB.SFA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Z].2006.
[2]FASB.IFRS13——Fair Value Measurement[Z].2011.
公允价值会计政策 篇9
公允价值计量引入至今已有6年多, 大多数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集中在价值相关性、会计信息可靠性、稳健性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方面, 而公允价值计量对股利政策影响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少数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对股利政策影响的研究也多局限于现金股利政策。公允价值的引入会影响市场参与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判断, 而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受着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 然而, 股利政策不仅仅有现金股利政策, 企业、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需要获得股利政策更为全面的相关信息。
二、文献综述
(一) 公允价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金融危机曾一度引起社会上非会计界人士对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责难 (张金若等, 2013) , 其原因就在于, 公允价值计量下会出现经济景气情况下助长其乐观预期, 而经济悲观条件下增大悲观预期, 从而不能实现有效对冲宏观经济波动大的预期 (王海, 2007) , 也使得公允价值计量与稳健性原则的关系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陈宏亚, 2012) 。陈骏 (2013) 以2001-2010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十年间总体上存在会计稳健性,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并未显著降低企业的会计稳健性。郭照蕊 (2013) 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可靠性和稳健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对其在我国的应用作了规范和实证研究, 得到结果表明, “新会计准则有关公允价值的应用是审慎的, 是和财务会计目标一致的”。
(二) 股利政策信息含量的相关理论
股利信号传递理论认为, 股利政策的选择对潜在投资者提供了投资机会的信息。Bhattacharya (1979) 在其《完美信息、股利政策与“一鸟在手”理论的谬误》一文中借鉴Ross模型, 创立了第一个股利信号模型, 并认为,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现金股利是具有信息内容的。陈浪南等 (2000) 以上海股票市场的数据为基础对股利政策的市场反应作了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 “现金股利不能成为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 而股票股利确实具有比较明显的信号传递作用”。罗建梅等 (2001) 对股利政策和累计超额收益率之间关系进行考察, 结果显示“我国股利政策具有明显的信号传递作用”。然而, 信号传递理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股利政策是否具有信息内涵, 二是股利政策的信息内涵是什么 (胡元木, 2011) , 孔小文等 (2003) 不仅验证了股利信号理论在我国股市中适用, 还对不同股利政策对未来盈利预期影响的差别进行分析, 但是得到的结果显示, 我国上市公司对股利政策的选择存在着随意性。在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中, 现金股利不能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信号 (王宇, 2004) , 但王宇进一步指出, 随着市场参与者的行动使得市场对股利政策体现出的公司价值具有较强信念时, 现金股利可以成为传递价值信息的信号。刘银国 (2008) 通过实证研究得到股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盈利的信息, 并指出这是我国资本市场趋于成熟的一种表现。钟勇等 (2013) 对现金股利政策在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约束下的信号传递效应, 从另外一种角度验证了股利信号理论在我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股利政策信号传递的影响分析
(一) 市场对股利政策的反应有所改变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后, 企业对未实现的收益与损失都需要加以确认。若股市连续牛市, 则必然出现较多的未实现收益, 按照公司法规定, 属于净利润中一部分的未实现收益是可以进行分配的, 这将导致收益实质上的超分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损失或收益, 缺乏相应的现金流量的支撑。若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当期损益计入利润表中并将其分配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实际资产流出, 从而导致企业利润较多时选择发放较少的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企业利润较少时选择发放较多的现金股利。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公允价值计量下股利政策传递的市场信号与以往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即, 发放较少的现金股利或采取股票股利, 可能会引起市场对企业的后续投资看好而高估企业价值;相反地, 发放较多的现金股利, 可能会引起市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看低而低估企业价值。
(二) 企业对股利政策选择的考虑因素更加复杂
从理论上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下, 企业的管理层在制订股利政策时仍将以不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净利润作为主要参考。然而, 企业分配股利的实质基础是可供分配的利润, 而非仅仅是有现金流支撑的主营业务收益等核心盈余指标。一方面, 企业股利政策的选择受到有现金流支撑的核心盈余的影响, 对于盈余波动较大的企业, 即使可供分配的利润十分可观, 但是考虑到实际盈利能力和现金流不一定稳定或理想, 可能会选择股票股利或者不分配;相反, 对于盈余质量较高的企业, 其可供分配的利润也相对稳定, 即使其净利润不太理想, 但是企业存在充沛的资金供以分配, 其采取现金股利的倾向则相对较高。另一方面, 企业的股利政策选择也受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影响, 若企业可供分配的利润低于其可供分配的现金留存, 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现金股利的发放力度;若企业可供分配利润高于其可供分配的现金留存, 则夸大了其股利分配能力, 但受到实际现金流的限制, 其并不会以可供分配利润为基础选择股利政策。
(三) 股利政策传递了更多企业盈余质量的信息
从现金股利来看, 无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其均需要企业有实际的现金流作为支撑。若企业选择现金股利政策, 则可以说明企业的核心盈余质量较高, 可以保障其现金流的稳定性, 也间接检验了企业披露的盈余及现金流的相关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从股票股利来看, 公允价值计量下选择股票股利政策可能会带来公司价值高估的市场反应, 导致企业股价上涨。如果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盈余能力没有足够的信心, 企业未来股价必将会受到巨大影响, 出现较大的波动, 影响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 因此股票股利也具有检验企业盈余质量的作用。所以, 公允价值计量下股利政策反映了更多企业盈余质量的信息, 也向投资者传递了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号。
四、结论
公允价值会计政策 篇10
公允价值作为一个新的计量属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FAS 133中认为它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无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还是FASB都积极地倡导采用。但IASB则分散应用于两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和10个国际会计准则(IASs)中。美国过去也是分散在一些财务会计准则(FASs)中,如FAS 119、125和133 (甚至1971年8月的会计原则委员会的意见书(APB opinion No.21)《应收款与应付款的利息》所采用的现值技术,实际上也是一种公允价值计量,类似的还有FAS 15、35、63、87和106等)。
分散在各项准则中公允价值及其计量的应用增加了美国公允会计原则(GAAP)的复杂性。也不符合美国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Sanbars-oxley Act of 2002》)以原则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制定GAAP的简洁、可理解与透明的要求。
为了提高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FASB决定制定一份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用于规范采用公允价值的所有各行各业的计量问题。
2003年6月,FASB将公允价值计量纳入它的议事日程。
2004年6月,FASB先发布了一份《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ED),广泛征求意见,要求进行评论,在截止评论期前,收到近100份评论信。FASB还邀请了其中一部分人参加圆桌会议,当面倾听意见。
通过“应循程序”(due process),直到2006年9月,FASB才正式发布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这份准则的发布,引起了IASB和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的强烈反响。IASB为了与FASB趋同,2007年4月2日前也曾邀请评论,征询下列问题的意见:IASB是否也需要制定一份类似于FAS157的、单一的公允价值准则?
由于美国打算在2013年执行IFRSs取代GAAP,并要求与IASB在2008年2月完成趋同项目备忘录的基础上,续订一份在2011年前优先改进的重大项目的新谅解备忘录,其中包括“公允价值计量”。FASB强烈要求:IASB可主要参考FAS 157,去制定公允价值计量的IFRS,而不必更多地征求意见。
鉴于美国的压力,FAS 157 (至少其主要精神)可能成为IASB有关公允价值计量新准则(即改进了的一份IFRS)的翻版(或IASB与FASB的一项联合趋同准则)。为此,我们现在应关注U.S.FAS 157的主要精神。
本文仅评介FAS 157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并对定义进行必要的解释与分析(有些地方参考IFRSs中与定义有关的看法),以帮助读者理解美国FASB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当然也会涉及公允价值的计量)的实质,同时也指出在当前全球风暴下,这一计量属性面临严峻考验的问题。
定义
公允价值是在计量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FAS 157 par.5)。
定义分析
计量日(at the measurement date)
采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和其他计量都是以已发生的交易为前提,计量日(通常指初始计量)一般指已完成交易的交易日。
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以假想的交易(hypothetical transaction)为前提,也可以把它称为现行交易(current transaction),其计量(初始计量)日通常指“确定承诺日”(at the firm commitment date)。至于后续计量,可以是以后的报告和交易结束日。
确定承诺(firm commitment)是在非关联方之间达成的一项协议(agreement),这种协议有法律上的强制效力。它有两项特征:
(1)确定承诺意味着意欲交易的双方已达成交易协议,特别是对所有重要条款、交易的数量、确定的价格以及交易的时间都作了明确的安排;
(2)确定承诺协议中包含不履行承诺的惩罚条款,惩罚力度很大,足以使违反协议成为不可能(因会遭到重大罚款而损失)。
市场参予者(market participants)
(1)市场
先讲两个“市场”概念:即A.主市场;B.最有利的市场。
A.主市场(principle market),主市场是指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主体将能以最大数量和最高层次的活动,销售该项资产或转移该项负债的市场。
B.最有利的市场(most advantageous market),是指在考虑各个市场交易成本的基础上,报告主体将以所收金额最大化销售资产或者以所付金额最小化转移负债的市场。在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上会发生交易成本[如把资产负债运送市场或运回市场发生的成本(运输成本)]。
(2)活跃市场(brash or active market)
可观察到的经常有同质资产或负债的大宗交易(足够大的频率和数量)且报价随时可以取得的市场,其特点是:①公开;②透明;③持续;④报价(是在持续基础上的定价)随时可以取得。
(3)市场参予者(market participants)
所谓市场参予者,是指活跃的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在出售资产的卖方和转移负债的接受负债方。他们为每项资产确定价格。在确定价格时必须做到不相似的物品其价格不会一样,而相似的物品其价格不会不同,即应区分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报酬。
市场参予者具有一定的知识,都是有能力并愿意进行资产出售与负债转移的交易双方,他们的参照市场是交易资产和负债的最有利的市场。市场参予者,不应是关联方,也不是被强制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买卖方,他们既不过分热衷于出售资产,更不是抱着固定价格不放,而是理性考虑当前市场情况。自愿销售资产者是一个假想中的资产所有者,而自愿接受转移负债者也是一个假想的义务承担者。
如果资产或负债在多个地区进行交易,即存在多个市场(如同一证券在上海、香港、美国同时上市),主市场是资产或负债优先交易的市场。即:如果资产或负债存在多个市场,具有不同价格,则主市场代表资产负债的参照市场。
有序交易(an orderly transaction)
有序交易是指计量日现在的市场情况。它代表市场参与者意欲交易的资产的出售与负债的转移已经在市场上充分展现了一段时期,而这种交易是按照正常的、惯例的、传统的商业行为所进行的活动。市场充分展现(adequate exposure)表现必要的信息传播了一定数量的交易和价格,使得正常的资产或负债能在最有利的市场上进行交易。
(1)计量日的交易是一种假想交易(hypothetical transaction),也可以说是现行交易(current transaction),前面说过,这种交易不是强制性的(例如资产的销售不是清算销售或抵押品的销售),是正常交易且在计量日前已展现在市场,并遵守(反映)计量日的现有市场条件;
(2)由于缺乏入账交易,所以计量需要估计,即参照在计量日资产或负债的假想交易,市场参与者将用于估计资产或负债价格的市场参照价格。
出售资产价格与转移负债的价格
(1)在分析FAS 157公允价值定义时必须强调三个前提或假设:
A.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不是按特定主体为基础即由特定主体确定的定价;
B.公允价值不是由已发生的交易所形成的真实价格,而是由假想交易(也可说是现行交易价格的非实际价格)形成的估计价格。假想和现行交易可以是:
a.交易未执行,在买卖双方已形成一种强制性的确定承诺的协议,形成协议日即是初始确认(计量)日;
b.交易在执行中,但买方的风险与报酬未完全转移于卖方,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公允价值仍处于变动之中,后续计量将会形成损失或利得。
C.在以上基础上形成的价格只能是估计价格。
公允价值计量采用的估计价格,应分三个层次估计。这一点,FAS 157与IAS 39是相似的,但又不完全相同,具体见表1。
从以上的估计层次看来,第一层次是相同的,第二、三层次就不同了,在IAS 39中没有同质和类似之分(因为它仅指金融工具),而在FAS 157中,也未涉及估价技术。
基于以上三个前提,尤其是以市场不是以特定主体为计量的前提,FASB认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必须是出售价格并预期为最大化的可能收入,而负债的公允价值必须是预期最小化的可能支出,两者都代表“脱手价格”(exit price)与FASB Concept No.6关于资产、负债的定义相符。
脱手价格是该资产有关的未来现金流入的市场估计,又为该负债有关未来现金流出的市场估计提供了直接的计量依据。FAS 157把估计资产与负债的脱手价格视为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
FAS 157之所以强调公允价值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而不是主体的特定计量,表现在:
A.即使市场活跃程度有限甚至不存在可以观察到的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仍保持不变(见公允价值的定义),而不问主体在计量日是否有意或是否有能力出售此项资产或转移此项负债;
B.为什么FAS 157对于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指计量日的清偿价格而是指转移价格?因为:
a.负债被转移于某一市场参与者,说明该负债还在市场持续着,并对转移价格提供一种市场标准。负债转移价格反映市场参与者承担债务所要求的义务,体现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现金流出的预期;
b.如果负债是用清偿价格计量,那就不是以市场为基础,而是以主体为基础了。它反映了特定主体在通过自身内部资源来清偿债务的效率与无效率的影响,以应付账款为例,无效率清偿意味着将会产生部分坏账,而这是接受此项负债的市场参与者不应承担的风险。
当然,市场价格是交易价格。它有脱手价格(exit price)和入账价格(entry price)两种。脱手价格,作为资产的出售价与负债的转移价,入账价格,作为资产的购入价和负债承担的交易价格,都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价格,都是市场参与者双方共同决定的。在初始确认时,购入一项资产不以购买价而以出售价确认和计量是否符合如实反映的要求?若按脱手价计量,将要确认脱手价与购入价之间的差异——可实现的利得,这有必要吗?它将给会计处理和报表编制带来的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看来,这是FAS157可能存在的问题。
举例
为了说明FAS157关于公允价值定义的应用,试举一实例说明如下:
设A公司计划在三个月内筹集一笔金额为1000万美元的3个月期的短期贷款。为预防市场利率上升的风险而提高筹资成本,就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 Rate Agreement,FRA),于2007年12月31日与卖方达成三个月后起息,六个月期,利率为8%的1000万美元拆借(3×6 8%)。8%为协议当日伦敦银行同业拆放率。伦敦银行同业拆放率是国际公认的,活跃的,可观察的有序金融市场的利率报价,属于FAS157中所指的一级估价。①
现在我们看买方(A公司)的会计处理:
(1)初始计量日(应为达成协议日),即2007年12月31口,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作如下的分录:
(2)交易开始日,即2008年3月30日(收到借款同日计算利息,设当日市场利率仍为8%。)
(3)还款到期(结算)日,即2008年6月30日(借款到期,偿还本利)。利率按偿还日市场利率,即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假定当日市场利率(伦敦银行同业拆放率)由8%上升至9%,9%即为当日的公允价值。
首先,由于买方支付的利率在协议时固定为8%,则9%-8%=1%的利率差由卖方支付。若先付给A公司,A公司可先作为利得。
A公司记录上列利差的分录:
其次,A公司再记录应偿还的到期本利和,分录如下:
对本例的四点说明:
1.本例除会计分录外,均直接参考引用陈绍昌编著的《国际金融计算技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第八章第三节315~319页。
2.如利差由卖方直接支付,则买方A公司不需要把利差当作利得再进行记录。
3.买卖远期外汇是有风险的。远期利率协议虽可作为一项金融创新,是避险工具,但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外汇市场的公允价值是经常变动的,因而具有风险。比如到期日的利率下跌为7%,则A公司仍应该按8%付息,多支付给卖方的1%利差就成为损失了。
4.分录和分录中有些科目都是本文作者设计的,并非国际或国内准则制定机构所列示的规范性要求。
未来展望
迄今为止,我们仍应当承认,FASB的157号准则确立了单一的公允价值定义,并在GAAP框架内确立了计量公允价值的框架,这些都提高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致性和可比性。FAS 157还扩展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从而改进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信息的质量。157号准则并没有要求任何新的公允价值计量。正因为美国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有所创新,所以在美国FASB发布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后,IASB也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是否也应制定一份类似于FAS157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统一分散于若干国际会计准则(承IASB认可或修改,已成为与IFRS等效的准则)。总之,FASB和IASB都是公允价值的积极倡导者。10年以前即1998年6月,美国FASB在其发布的FAS 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Accounting for Derivative Instruments and Hedging Activities)中,就强调:公允价值是对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工具,则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问题出现于当前世界新的经济与金融形势。今天,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正面临10年前未曾有的极为严峻的情况。上世纪30年代,也起因于美国然后出现席卷全球的“大萧条”。现在,全世界再一次遭受同样起因于美国次贷危机所爆发的金融风暴。当前经济下滑,风险急剧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证券、黄金、期货等透明度最高,其价格动向可观察度也最高的商品持续大跌,又时有反弹,石油价格则呈相反变动,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处于极不稳定之中。对于迅速来临的经济衰退和金融风暴,虽然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均投入巨资进行“救市”,但市场参与者几乎全无思想准备。他们面对金融风暴,产生恐慌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禁会问:公允价值(fair value)作为把市场价格列为最佳估计价格的计量属性,在市场价格极不稳定,人心极度恐慌的情况下,它如何估计?如何应用?人们还会信赖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所传递的各大公司的财务报告信息吗?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全球会计界思考的问题。IASB和FASB更需要冷静地考虑: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性。那就是说,关于公允价值,更确切地说是“公允价格”(fair price)的定义及其在会计计量属性中的性质、作用,似乎都可以进行讨论,重新加以认识。
结论
1.借助于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的定义,我们应继续探讨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如何运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既不应匆忙地予以否定,更不宜不恰当地扩大它的使用范围。
2.美国的FASB已经觉察到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对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带来的冲击,2008年10月10日,FASB发表了一份“工作人员的见解”即FAS157-3.FASB Staff Position (FSP),对于缺乏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分析了应用公允价值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特征。
3.又据网上获悉,IASB于2008年10月修正了IAS 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和IFRS 7《金融工具:披露》。主要是允许一个主体对非衍生金融资产(除非这些金融资产在主体初始确认时已指定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已确认其变动的利得和损失)在特殊情况下(如当前由于次贷危机引起的风暴,使金融资产缺乏活跃的市场和可观察到的、公正、公平的市场价格),主体持有它,不再是为了销售或近期也不准备重新购回,则可以不采用公允价值,划出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类别。这时,可以将其按划到“持有至到期”一类时的公允价值,按应用的可能,作为“新成本”(new cost)或“摊余成本”(amortised cost)。
IASB和FASB
更需要冷静地考虑: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性。
注释
关于国际公允价值会计论争的思考 篇11
摘要:公允价值会计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不同的声音。本文在分析近期国际上有关公允价值会计论争的基础上,得出公允价值的确定是这场论争的核心问题,并总结了这场论争对坚持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论争;公允价值确定;启示
所谓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公允价值会计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不同的声音,支持者多来自于以投资者为代表的SEC、FASB 等会计界,而以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金融界为代表的企业界对公允价值会计持谨慎乃至反对态度,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仅缺乏可靠性,而且将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促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此次世界发生的金融危机更使公允价值会计成为经济界与政界争论的焦点。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几个主要的经济体都暂停或者修改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主要原因是其中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政府急需遏制不断下滑的经济信心指数。从结果看,反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人们是“胜利者”,一些支持这项准则的人士与机构迫于现实压力,也放弃了原有的政策主张。本文在简要回顾这场争论的基础上,对这场论争的实质与焦点及给我们得启示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国际公允价值会计的论争
公允价值会计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历史成本计量使大量参与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机构的财务报表的信息失去透明性、相关性。以美国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迅速反应,FASB于1984 首次将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会计并发布了FAS80(远期合同会计)。1990年9月,当时的SEC主席R ichard C B reeden
在美国参议院作证时指出了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应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FASB从1990年12月至2006年9月发布的55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约占75%(夏成才,2007),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SFAB第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在美国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一些银行家、金融人士、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美国会计准则。面对金融危机中飞流直下的金融资产价格,他们认为第157号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使市场陷入金融工具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2008年10月初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7000亿美元紧急经济救援法(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EESA)中,允许SEC 暂停存在争议的公允价值计量权利。随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欧盟议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日本等相继作出了修改或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建议或决定。
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人士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性,即经济繁荣,市场高涨时,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的高估,从而公允价值会计成为金融泡沫的发生器;反之,经济衰退,市场低迷时,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低估,从而公允价值会计成为金融危机的助推器。二是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估值风险。主要是指责当金融工具缺乏活跃交易市场时,由于流动性极低,不存在市场交易价格和类似市场价格,需要借助各种模型来估计其公允价值,模型选择具有随意性,而不同模型所设置变量(利率、风险系数、相关性、信用基差)又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因而相关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缺乏客观性与可靠性。
以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为首的一派则认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公允价值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反驳说,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地得到暴露,让投资者尽快看到真相。取消公允价值计量,是历史的倒退,无异于掩耳盗铃。他们反对全盘否定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考虑的是应该如何完善公允价值计量,以更好地体现特殊情况下的金融产品的价值。
二、国际公允价值会计论争的实质:公允价值的确定
理论上公允价值的确定, FASB第157号公告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的交易中,因某项资产将收到的价格或转让某项负债将支付的价格”,这个定义明确使用了“退出价格”(exit price)确定公允价值,而一般意义上购置资产支付的交易价格或承担负债收到的交易价格则是一种进入价格(entry price),很多情况下两者存在差异。《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SA39)明确规定使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公允价值,通常是指已持有资产在市场中的出价、已承担负债在市场中的要价,其要求是与退出价格的内涵相一致。退出价格能够提供有关资产或负债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或流出的客观、以市场为基础的预期。
实务上公允价值的确定,根据美国SFAS157号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估值的相关规定,大多按优先顺序划分为三个层次: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即存在活跃市场时以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市价法);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参考类似项目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类似项目法);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时,则采用估计技术对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估价技术法)。
从上述国际有关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中可以看出,支持公允价值会计的一方显然认为会计核算项目的公允价值具有可靠依据或能够被合理估计,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相关有用的经济决策信息,可以达到防范、规避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反对的一方理由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性和估值风险。顺周期性针对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产品,当市场高涨和低迷时,市场价格不能代表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即除非市场处于正常状态,市价法和类似项目法是无效的。估值风险针对缺乏活跃市场的项目,说明估价技术法一般也是无效的。因此,反对一方提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性和估值风险的实质就是认为会计核算项目的公允价值一般不具有可靠的依据,也不能被合理地估计。综上所述,国际公允价值会计论争的焦点与实质是核算项目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支持和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分歧的核心是会计核算项目的公允价值是否具有可靠依据或被合理估计。
三、国际公允价值会计论争的启示
事不辩不明,国际公允价值会计论争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
1.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即经济社会主体通过利用会计信息在他们之间进行财富的非公平转移而带来的社会后果,换言之,会计报告会影响管理者和其他人的决策,而不仅是反映这些决策的结果。会计作为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进行经济决策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理应提供具有相关有用、及时可靠地经济信息。在资产价格随机波动的市场经济下,公允价值计量显然比历史成本计量能够提供更相关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不能废弃,只能坚持和完善。
2.市场价格并不一定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要求市场交易主体是独立的、具有熟悉交易的广泛知识,并能够合法和有经济能力自愿地进行交易。当市场处于高涨和恐慌的非理性状态时,交易主体失去了理性,缺乏应有的知识,或被迫交易。因此,市场价格并不一定是公允价值。
3.合理确定核算项目公允价值是公允价值会计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政府应保证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使市场交易尽量处于正常状态,为公允价值会计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应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公允价值的估计技术,使市场处于非理性状态或项目缺乏活跃市场时,能够合理估计相关项目的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红霞,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8(10).
[2]徐 虹,林钟高,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2).
[3]刘翼鹏 李成文:金融工具会计中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基于当前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新思考[J],《商业会计》,2009(7).
关于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 篇12
关于公允价值比较成熟的含义, 可以追溯到1995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制定的国际准则No.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 该准则指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1996年,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No.125《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负债清偿的会计处理》, 该公告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双方在当前的交易 (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 中, 自愿购买 (或承担) 或出售 (或清偿) 一项资产 (或负债) 的金额。显而易见, 公允价值最初用于对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计量。但是, 目前许多国家已制定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从而达到用公允价值对各种会计要素进行计量, 以提供更相关的信息的目标。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从这些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 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描述, 并由交易双方的主观意愿所决定。历史成本计量因以实际交易为基础, 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和确定性的金额;相对而言, 公允价值因具有不确定性、效用性、变动性和时间性, 使得其价值金额难以估计。
2 我国公允价值的估价
2.1 我国公允价值的估价层级
我国公允价值的估价包括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报告主体在计量日有能力进入的活跃市场上可观察到的、容易随时取得的同质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这个报价不需调整即可作为公允价值最佳估计值。第二层级: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的同质资产或负债的报价, 但主体可观察到有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类似资产在不活跃市场上的报价、资产或负债报价以外的参数或其他佐证参数, 可对这些参数做相应调整以估计公允价值。第三层级:报告主体无法可靠获取可观察的相关参数, 可根据报告主体对资产负债所拥有的相关数据, 采用不可观察的输入参数估计公允价值。
一般来讲, 第一层级 (未调整的活跃市场上同一资产或负债的报价) 为最高等级, 应优先选择。第二层级 (根据可观测参数调整的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 为次优方案。第三层次 (利用不可观测参数) 为最低等级, 为最后的备选方案。在公允价值层次中, 公允价值计量整体属于何种等级, 取决于对公允价值层次有重要影响的最低等级数据。
2.2 公允价值估值技术
公允价值层级规定了公允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依据, 即应根据资产的市场条件来确定公允价值估值层级。在具体评估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时, 具体的评估方法有: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
(1) 市场法。
市场法主要是指利用相同或可比的资产或负债在市场交易中形成的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对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估计。市场法应用的重要条件有两个:一是公开、活跃的市场, 二是资产的同质性或类似性。公开和活跃的市场是运用市场法的重要前提, 是信息客观性、可核实性以及真实性的重要保障。活跃程度的判断一般需要考虑市场参与者的数量、成交量、交易的性质等, 如果参与者数量多、成交量大、交易活动正常有序, 则说明市场活跃度比较高。在应用市场法确定公允价值时, 应同时关注交易对象的同质性 (或类似程度) , 判断其可比性、适用性和合理性。市场法的优点在于, 这种方法以公开的可观测的实际数据为基础, 具有一定的可观性, 相对比较可靠。其缺点在于特定项目是否存在活跃市场、资产的可比性、相关参数的区间等难以界定。
(2) 收益法。
该法是利用估值技术将未来的金额 (例如现金流或利润) 换兑为金额 (折现) 的评估技术。这些评估技术包括现值法、期权定价模型和结合现值法的二项式模型 (点阵模型) 以及用于计量某些无形资产价值的多期间超额赢利方法。其中, 现值技术, 也称为现金流量折现法, 这是目前较为成熟、使用较多的估值技术。该方法是将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预计的折现率在预计期限内加以折现计算确定公允价值, 具体的折现方法有折现现金流量法、资本化现金流量法、超额现金流量法和预期现金流量法。
(3) 成本法。
该法按照当前市场条件下重置一项资产或资产的服务能力所需的成本为基础, 再按照折耗情况进行调整, 以确定公允价值。可见, 成本法是基于计算现时重新构建一项同样生产能力的资产所需花费的成本 (通常称为现时重置成本) 。从卖方的角度来看, 资产出售价格取决于买方构建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替代性资产所需花费的成本, 同时考虑价值因素的调整。
3 关于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建议
3.1 强化法律制度建设和执法建设
(1) 加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评估准则制定机构间的合作, 推进评估立法的顺利开展。在公允价值计量中, 二级、三级计量不同程度地介入了主体的估计和判断, 这些估计和判断受制于主体的利益取向, 会降低估价结果的市场性, 破坏计量的公允性。独立资产评估机构不受主体利益取向的影响, 其评估结果与真实公允价值的差异一般是由技术误差造成的。因此, 在可观察价格不存在的情况下, 独立、合格的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成为可靠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依据。为妥善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评估协会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之间的合作形式, 切实推动会计与评估的合作, 逐步改善评估标准立法级次不高、权威性不足的现状, 积极引导企业价值评估实务更好地服务于会计报告事务。
(2) 加强对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监管, 尤其是坚决打击涉嫌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公司盈余的违法行为。我国财政部与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已经建立了互动机制, 以发挥监管合力, 提高监管效能。为确保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上市公司的全面实施, 财政部在会计准则正式实施前通过选择部分上市公司进行模拟测试, 对可能利用公允价值操纵盈余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及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 希望这些措施能够确保企业正确运用公允价值, 从而切实提升中国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
3.2 积极促进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善
(1) 积极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与完善。
利用资本市场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 促使资本流向有增长潜力的好公司, 逐渐淘汰差的公司, 实现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 培育公允价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与完善成熟。高效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 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充分而有效的市场数据支持。
(2) 积极促进中国市场信息化建设。
逐步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 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 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信息体系。容量大、时效性强的行业数据信息, 不仅方便企业专业估价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价值参数资料, 使公允价值运用中所使用的市场数据具有可验证性, 更能够为公允价值的审计提供有效的审计轨迹和足够的数据支持。
3.3 强化企业内部制度建设, 提高企业人员素质
(1)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允价值顺利推广的关键在于必须解决人为操纵问题, 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证。只有积极促进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建立与完善, 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会计核心信息“内部人控制”问题。
(2) 建立健全公允价值计量控制制度和披露程序。
具体包括:建立健全并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程序;明确公允价值估价能力评价程序;在企业经评价确认不具备公允价值估价能力时, 应聘请专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或要求其提供评估咨询服务;确保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重要模型的有效性、合理性与适用性;确保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前后一致性;评价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适当性等。
(3) 提高公允价值运用的人员素质。
公允价值广泛而经常的运用, 将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和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财务人员能力结构框架提出新的挑战, 企业需要适应会计准则理念与财务管理理念有机融合的趋势和步伐, 适应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将“会计报告”扩展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新理念, 加大对企业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以适应会计准则国际化步伐。合理估计和恰当运用公允价值, 采用基础价值模型以及现值法确定公允价值时, 需要从业人员有较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 加大教育投入, 培养具有企业价值管理与创造理念、懂理论、会实务、职业道德高尚的从业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顺利实施的必备条件, 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 恰当而准确应用公允价值的必然要求。
摘要:公允价值是2006年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新引入的一个价格。该概念的引入对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以及各种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出发, 介绍了我国会计制度中公允价值的估价的三个层级和三种估价方法。并基于我国的会计现实, 提出了从法律制度建设和执法建设, 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善和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企业人员素质提高三个方面来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收益法,成本法
参考文献
[1]彭海燕.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分析[J].中国外资, 2011 (12) .
[2]尤丽芳.浅析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5) .
[3]蒋珩.稳健性视角下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企业经济, 2012 (12) .
[4]丁爱华.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对外经贸, 2012 (6) .
[5]高小兰.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探讨[J].改革与开放, 2010 (6) .
【公允价值会计政策】推荐阅读:
公允价值变动会计05-14
会计的公允价值11-14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09-19
会计信息的公允价值01-04
公允价值实务会计审计01-22
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08-17
公允价值套期会计09-09
会计准则公允价值探究10-09
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09-07
会计实务下的公允价值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