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

2024-09-26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共11篇)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 篇1

2008年9月16日, 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之后, 美国金融形势骤然恶化, 世界各大银行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公允价值的计量, 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计, 金融机构大量计提减值, 造成金融业巨额亏损。为此, 各大金融机构均将亏损怪罪于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时间, 金融学者、政治学者纷纷声讨, 要求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9月30日美国证监会和FASB公布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澄清说明, 指出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 管理层可以采用自己的金融模型和判断进行计量。10月10日,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发布《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修订稿, 该文件中仍然坚持公允价值定义, 认为即使市场活动较少, 也不应改变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 但公允价值应当反映正常交易。当相关市场可观察数据无法获得时, 可以使用管理层关于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10月15日, 欧盟 (EU) 通过投票一致决定, 放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使银行在为某些价格大幅下跌的资产估价时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从而使27个欧盟成员国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做出的修改。欧洲议会 (European Parliament) 的立法者也很快批准了投票结果, 这也得到了成员国的一致支持。根据会计准则的变化,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能够对一些金融资产“重新分类”, 可以将这些资产从交易账簿中剔除。而之前的会计准则规定, 这些资产必须以“公允”或当前市场价值入账。银行业可以将这些金融资产作为“已摊销”成本, 这样金融机构就不必再报告这些资产市场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而收益将在资产的有效期内被均匀地分摊。公允价值准则修改之后, 各大银行可以根据自身要求, 把这些选择性的变化应用在第三季度业绩报告的计算中。

这意味着,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确认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根基受到了动摇, 各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局面已经出现。至此, 我们不禁要问, 由于20世纪80年代储蓄和贷款危机, 人们归罪于金融资产历史成本计量造成资产高估, 掩盖了真实会计信息, 继而确定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难道真的促进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恶化?会计的计量属性到底将何去何从?

2006年2月15日, 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 2008年拓展到中央直属企业。本次新会计准则更加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 其中一项重要变化便是会计计量模式的转变, 由以前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导, 过渡到实质性的公允价值会计时代。

“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是价值的直接计量 (现值) 和间接计量 (历史或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可变现净值) 的总称。新准则规定, 企业在保证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 也可以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 基于公允价值的复合计量属性, 这5种计量属性综合看来实际上就是公允价值。准则降低了历史成本原则在计量属性中的基础性地位。公允价值计量在以下具体准则中均有使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债务重组, 企业合并, 投资性房地产, 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无形资产, 生物性资产等。与此相对应的会计科目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该科目主要核算相关资产或负债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 属于损益类, 发生时直接调整企业收益。

我国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可以从以下两种收益计量理论框架中得到解释和反映。

1.资产负债观

资产负债观也称资产负债表观或资本维持观, 这种观点认为收入和费用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 即收入是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费用是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净资产相同的增加和减少被排除在收益的定义之外, 即资本的缴入、提取、前期损益的调整以及资产利得和损益都作净资本的调整, 不作收益处理。它强调企业净资本的增加或减少, 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 从时间逻辑上看先有资产负债表后有损益表。例如我国的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该科目是调整以前年度重要差错, 并且涉及损益调整的会计事项, 属于净资产相同的增加;资产评估增值调整资本公积科目, 也属于净资产相同的增加, 都是资产负债观的应用。

2.收入费用观

收入费用观也称收益表观或配比观。这种观点认为收入和费用源自合理配比的需要, 收益是一定期间收入和为赚取这些收入所发生的成本两者之间的差额, 其中成本包括3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成本, 如销货成本;系统和合理分配的成本, 如折旧费用;立即确认的成本, 如销售和管理费用。它强调计量企业的收益, 确保合理的配比, 避免对收益扭曲, 通常是在产生收益后再计量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从时间逻辑上看先有损益表后有资产负债表。例如收入、成本的计量,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确认等, 都是收入费用观的体现。

我国目前关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处理正是收入费用观的一种应用, 发生时直接计入企业利润, 影响企业损益。同时, 从资产负债观,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理矛盾的一面。对于资产评估增值, 我国会计处理是调整企业资本公积, 而对于同样性质的公允价值变动, 我国却调整企业营业利润, 直接影响企业损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处理的混乱, 不利于同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从目前我国利润表 (见表1) 各项目的列示顺序可以看出,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营业利润, 是企业营业利润构成的一部分。

本文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观念, 利润表的这种列示结构, 才导致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之争。公允价值可以更加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变化状况, 使会计信息更加相关和有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和化解金融危机, 但是, 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将难以保证, 财务报表的波动性将会增加, 当金融危机的范围扩展到一定程度和范围时, 金融风险将会被夸大。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利润表, 直接影响营业利润, 给报表使用者造成一种误解, 在市场经济波动比较大的环境下, 造成利润表的过度波动, 从报表数据看企业利润, 会造成一种假象。并且资产负债价值不仅会受企业业绩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还会受诸如行业周期、市场环境、市场预期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市场环境大规模变动的情况下, 会导致公允价值变动过度地反映市场, 忽略企业本身业绩的影响, 将市场因素变化用于度量企业业绩, 造成会计报表反映信息的不实, 最终使利润偏离企业经营业绩, 造成信息的不可靠及报表的波动性, 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同时, 如果资本市场出现泡沫, 一旦泡沫破灭, 用公允价值反映的资产价值将迅速贬值, 其财务状况会由此迅速恶化, 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当这种现象大面积发生时候, 金融风险将会被迅速放大。这也是此次金融危机人们指责公允价值计量的根本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单纯采用任何一种理论框架都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公允价值变动, 因此, 笔者建议, 结合以上两种理论框架, 有望解决这个问题。为了不使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过度影响企业利润, 给报表使用者造成误解, 同时, 由于税法规定,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持有期间市价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企业缴纳所得税时作为一个调整项目, 被排除在应税所得之外, 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位置下调至净利润之后, 作为净利润的一个调节补充项目。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缴纳所得税时的调整工作;同时在确保公允价值损益计量的基础上, 减少报表不必要的过度波动, 增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使报表使用者能够客观、全面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再者, 可以降低企业整体风险, 避免在市场环境大规模变动时陷入经济危机。表2是调整后的企业利润表格式。

参考文献

[1]吴可夫.论公允价值会计的过渡性[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 29 (5) :73-74

[2]Nikki Tait, Jennifer Hughes.欧盟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紧急变动[N].金融时报 (英国) , 2008-10-16.

[3]刘翼鹏, 李成艾.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6 (1) :62-63.

[4]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会计理论[M].第4版.钱逢胜, 等, 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125-127.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 篇2

简论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改进问题研究

1.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优势

1.1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在会计的发展历程中,存在两种典型的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会计以其含义简明、易于操作、可靠性强的特点,在现代会计中长期据于重要地位,受到普遍推崇与应用。但是,历史成本属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价格变动的情况下,一些局限性就成为问题和缺点。比如,当价格明显波动时,基于各个交易时点的历史成本代表不同的价值量;当价格上涨时,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将无法区分和反映管理当局的真正经营业绩和外在价格波动引起的持有利得;当价格上涨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期末资产负债表中,除货币性项目外,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都会低估,这种报表就不能解释实际的财务状况,对决策可能不相关甚至无用。

1.2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根源

投资者整体上在处理信息时并没有市场效率理论假设的那样老到,历史成本基础的净收益只能解释股价变动的一小部分。在市场不是充分有效的情况下,依靠历史成本计量加充分披露的信息观并不能向投资则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者必须依赖会计提供资产和负债更公允的价值,这是导致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产生的根本原因。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使得它能更好地克服历史成本会计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更好地履行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的功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增进财务报告关于企业财务业绩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

2.公允价值会计实施的现实问题

2.1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依然存在

公允价值要想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需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与证券市场监管失灵(刘泉军,)。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对整体上市公司的年报产生了波动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担忧,尤其担心公允价值的运用会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那么,包含大量公允价值计量的新准则的施行,是否还会导致大量的利润操纵?我国的市场经济近年来日趋成熟,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已经有了一些改善,证监会推进股权分置试点,改革了上市和再融资的程序;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有效识别的能力也有所加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会计操纵利润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些从和的上市公司年报中不难发现。所以,要时刻注意改善我国经济环境,努力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创新发展和应用。

2.2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研究尚不深入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大量采用现值和公允价值,与国际准则趋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迫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多重高压,而并非政界、学界、实务界真正从会计发展规律上理解和掌握了纷繁复杂的现值技术和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方法精髓。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规定了非主导性和苛刻的限制条件,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准则制定者的担忧,从而限制了公允价值会计在实务中的广泛应用。中国会计学会20学术年会上,公允价值会计问题已被宣布为未来两年中国会计学会重大科研课题,并将由中国会计学会召开全国性专题研讨会,表明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的紧迫性。

2.3会计准则体系还不完善

公允价值概念是一个最基础、最复杂、最重大和最迫切的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而我国在公允价值既不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就付诸实施了。我国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将公允价值与其它四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简单并列,而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任何解释的做法就严重误导了公允价值的外延,已引起国内不少人的质疑。除了公允价值概念方面的`缺陷外,我国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规定和阐述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很不详尽和统一,无法有效指导实践。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迫切需要补充类似于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应用指南。

2.4实施中的估计技术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必须依赖估价技术,而计量公允价值时使用估价技术的目标在于,确定被计量资产或负债在计量日出于正常商业考虑所进行的公平交易中的交易价格。该估价技术应最大限度地使用市场输入变量,且最小限度地使用主体特有输入变量。但是,我国利率和汇率还未完全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还不够成熟,即使那些有效的交易市场,也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我国在运用估价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缺乏市场参考标准。另外,我国当前缺乏一份既能详细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技术又有很强可操作性的执业指南。这些都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3.公允价值会计的改进对策

3.1完善我国公允价值会计体系的理论前提

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因此,通过重新分类金融资产或其他方式停止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在危机得到缓解后,必然会遭到投资者的反对。金融危机是消费者过度债务化、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资本市场过度证券化和金融监管过度自由化等原因造成的,会计准则不是罪魁祸首,但实践中依据“非公允”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对危机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效应,改进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明确了非活跃市场下或仅考虑估值技术更公允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修订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而且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仍处于总体健康状态,没有必要启动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机制。当前针对非活跃市场、非理性市场调整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相关、可靠、可比是需要关注的新问题。同时,也需要考虑市场回归活跃、有秩序后,如何再次将公允价值确定方式调整为按市场报价。

3.2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

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迅速,20又恰逢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暴,国内也存在经济增长预期放缓等不利因素,新会计准则体系需要在这种不同境况下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得到施用,方能更显其适用性,并于具体内容层面上寻求进一步完善。对于会计准则制定者而言,应当持续对公允价值会计在企业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特有的会计环境,慎重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公允价值的方法和具体措施,从而可以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同时,会计准则制定者还应加大对公允价值估价技术的研究,加强公允价值会计相关准则的探索、改进和完善。

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 应对危机

1 金融危机引发的争议

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备受FASB和IASB所推崇的,很多国家也开始在准则制定中引入公允价值。但随着美林、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的相继倒下,全球恐慌性的金融危机从2008年的9月下旬开始蔓延,随着金融危机从华尔街到全球越演越烈,此前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却被一些银行家指责为“帮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放大了经济周期的影响,导致某些金融负债和难变现资产的不当估价与判断,不停止公允价值计量,危机就无法消退。然而会计界人士和一些业外人士对此持不同意见。本作者也认为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其中的一个关键挑战,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

2 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仍然存在

2.1 理论根源 会计信息是企业与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一个重要信息源。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能改变或影响到各种经济决策的制定,进而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使社会财富重新分配。因此,财务会计的根本目标是决策有用性,即向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当局、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职工)提供对他们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是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对于“有用性”各个会计组织有不同的界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作的系统阐述。首先,他们认为对决策最有用的信息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在预测未来时可导致决策差别”的信息,因此,相关性是保证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其次,决策有用性还要求会计信息能反映其所应该反映的问题,做到不偏不倚,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具备可靠性的标准。

加拿大会计学家斯科特教授阐释了两种以决策有用为目标的财务报告思想:信息观和计量观。信息观将决策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会计信息使用者希望会计人员提供更具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以作出风险更小的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的决策。因此,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应进行充分披露。以信息观为指导,财务会计理论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侧重于提供赢利信息的会计模式。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信息观的不足日益凸现,使得更多的人要求采用计量观提供会计信息。计量观认为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在合理保证信息可靠性的同时,将公允价值引入财务报表能够更好地帮助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业绩。计量观着眼于通过改变企业计量属性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通过公允价值信息,用户可以了解企业当前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

2.2 现实条件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美国金融界的应用,除了具有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的一般目标外,还有着特殊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部份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从此,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6年9月正式发布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中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该定义保留了以前对公允价值定义中的交易价格,阐述了交易价格是在有序交易中,市场交易者在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价格。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是从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交易者的角度考虑,并假设交易在计量日发生。

公允价值与其说是一种计量属性,不如说是一种计量目标,公允价值会计旨在根据当前市场状况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可以及时揭示由于市场风险变化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如投资账户中的利率风险等。经济本身就有周期性、波动性,会计能反映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不是抚平经济周期的波动性。不偏不倚地显现经济的现实,向投资者提供透明化的信息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公允价值会计恰好承担了这一使命,而反映现实结果不应被混淆为制造了波动。

3 调整公允价值会计操作的必要性

3.1 不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国际会计准则39号还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均对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案进行了排序:第一层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层是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不能获得报价,应采取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可见,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符合公允价值的经济实质,也具有可操作性。

3.2 在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应充分考虑市场是否活跃、正常、有秩序。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全面实行公允价值会计的时间尚短,没有遭遇市场报价“非公允”的经历,而且缺乏权威机构对市场状态的统一判断,因安然事件导致审慎会计原则得到空前强调。因此,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被普遍要求采取螺旋下降的市场报价调整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在极端、非正常市场状况下,需要建立起准则制定机构或相关部门指导审计师正确操作公允价值会计的有效机制。

4 如何应对危机

4.1 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审计制度,加大监督力度 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作为会计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我国应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审计制度,从而督促企业做好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工作,同时从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等入手,加大对企业和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力度。审计人员应熟悉公允价值审计的相关知识,在具体审计过程中,管理部门所雇用的专家的评估结果也可以作为审计证据的一部分,但审计人员应当对专家的专业能力做出评估,以确定其有进行公允价值估价工作的能力,并且还应该对其估价的结果进行实质性测试。

4.2 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活跃市场环境 在一个活跃的市场条件下,由于交易活跃与不存在私人信息,因而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价就能很好地反映出其真实的价值,这种真实的价值即完全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与西方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反映市场信息,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价格波动较大,这样就不能完全做到公平交易,通过资本市场交易的一些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也就不公允。因此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应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活跃市场环境,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允价值全面推广的外部条件。

4.3 谨慎运用公允价值准则 仔细分析新会计准则,可以看到:尽管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但有一个原则是“适度引入,谨慎运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它在诸多方面做了谨慎的改进,在引用上也只是趋同而不是照搬。然而,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到,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即使是运用得十分娴熟的西方国家,也还需要对其重新认识。在公允价值计量刚刚起步的中国,对其运用尤应谨慎,在密切关注国际上关于会计计量的理论、实务和准则规范的发展趋势的同时,还应充分研究我国市场经济状况以及会计计量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4 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允价值准则 “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在此次危机中暴露出了根本性的问题,即该准则会放大资本市场的风险,而当市场泡沫破灭时又加重危机,因此需要研究的是当市场处于极端状态时如何完善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危机过后,对“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的重大改革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国际上SEC已牵头美国联储局和财政部进行相关的研究。相对于美国,我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属于新兴市场,存在着较多的特殊情况,着手研究如何发挥会计对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为其在理论上代表着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所以应值得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然而公允价值计量也难免有缺点,必须参照国际先进会计理念,及时理顺相关问题。当前公允价值正处于争议之颠,也许这也正是一个研究的契机。

4.5 设立全面收益表 我国的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可能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表中年度净资产变动额与利润表收入费用观下确认的净收益不一致的勾稽问题。建议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也可以增加一张类似国外的全面收益表作为过渡,对那些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在表内进行以确认。外部信息使用者在通过期末净收益与全面收益两个不同收益的比较并结合现金流量表,能够更加深入完整了解公司当期经营业绩,防止或减少公司内部的盈余操纵,从而增强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4.6 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现值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当不存在公平市价时,就需要应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是要使其在具体实务运用上操作性强。在这方面除了应加强会计外部环境的改变外,我国还应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上以及有关法律规章上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规范要求。如制定关于如何采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在指南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如:在对某一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准则中应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使用现值,什么情况下以使用现值为首选;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操作指南制定的越详细越能为在市场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应用公允价值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总之,从发展的眼光看,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必然趋势。理清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的应用,为推动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方法和保障,也是会计更好地发挥其在资本市场发展中基础设施作用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熊丽.对我国重新引采用公允价值的动因分析[J].经济金融观察.2006(6)下.

[3]徐琣婷,姜小华.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企业合并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对财务报告信息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6(9)上.

[4]张莉.公允价值本质刍探[J].金融会计.2006(7).

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与思考 篇4

2007年1月1日,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基本趋同。在会计准则体系中,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创新是:强调了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体系,除继续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确保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外,还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遵循公允列报的要求,使财务报表反映企业所有重大的交易或事项。简而言之,即将公允价值正式作为我国会计计量属性之一。目前,公允价值的应用主要不同程度体现在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等17个具体准则中。

何为公允价值?以下笔者分别采用3个准则对比列举:目前,国际通行的国际会计准则(IAS)第39条,对公允价值是如此界定的: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和负债清偿的金额。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SFAS) 157号对公允价值原则的规定为:公允价值是指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解释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从公允价值应用的级次来看,IAS第39号按照是否存在于活跃市场分两种情况处理:一是当金融交易存在于活跃市场时,要以市场公开报价确定公允价值;二是当金融交易不存在于活跃市场时,要采取“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这里所说的估价技术包括:参考类似资产交易价格、现金流折现分析、期权定价模型等。

SFAS157将估价技术所用参数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参数是计量日主体准入的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未调整)。二级参数是一级参数之外、可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其他可观察市场参数,包括活跃市场上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非活跃市场上相同或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报价之外的可观察市场参数及其他得到市场证实的信息。三级参数是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参数。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级次分为三级:第一,资产或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

从以上对比列举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界定与确认方式以及应用级次等准则要素基本是一致的。相对于传统的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公允价值动态推动所提供的决策相关性更强,更能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真实、客观、及时的信息。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欧盟等纷纷选择公允价值作为首选计量属性,此次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引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理论界认为,新准则作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的配套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更好地巩固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果,既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也为资本交易提供了通用的国际商业语言,是中国积极应对资本市场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二、备受推崇的公允价值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遭遇尴尬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逐渐蔓延并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受挫:首先是重灾区美国,最大的5家独立投资银行基本上“全军覆没”,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公司倒闭、美林公司被收购、高盛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被迫转型为商业银行性质的银行控股公司。濒于破产的美国两大房地产信贷机构:房利美与房地美在美国政府救助下得以幸免,美国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遭受重创,美国经济在2008年第3季度开始进入衰退;在欧盟,各项数据显示经济已经进入衰退,其中以英国的衰退最为严重,除此之外,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韩国、冰岛、新西兰等国经济也已进入衰退或濒于衰退,日本经济则出现再次衰退,世界经济生态链上的发展中国家当然不能幸免,以巴基斯坦为首的国家纷纷受挫。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全球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呼声高涨,在金融危机的重灾区美国,2008年10月1日,60多名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证监会,要求监管者暂停公允价值计量,迫于一些批评家指责公允价值(按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导致或加剧了信贷危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修订发布了一份《FASB工作人员立场公告》(FSP),允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其处于信贷危机中的资产重新定价。

2008年10月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求助法案最终稿,该法案132号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可以在其认为必要的情况下,有权停止使用SFAS第157号,FASB和SEC不得不暂停实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几乎在同时,即2008年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者决定,之前适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100多个国家的金融机构可以对其资产进行再分类,这给了金融机构对资产价格的更多计量选择,不必完全按照信贷市场波动来确认账面损失。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也决定修改欧盟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的规定,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

三、特殊的经济环境与公允价值的运用

从表象上看,曾经倍受推崇的“公允价值”在此次经济危机中颠覆了大家的信任,扮演了颇为令人尴尬的角色。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公允价值“变脸”如此之快?

笔者对此的观点是:此“市场价值”并非彼“公允价值”。认真解读公允价值的定义,无论是IAS抑或是SFAS, 无不强调“公平交易”与“活跃市场”,此次金融危机中的市场,由于严重的多空不对称,我们很难将它解释为一个公平或活跃的市场,此市场既然不再是《资本论》中的理想市场,其“市场价格反应价值”的观点自然不能适用,此种情况下的市场价格,已经因为经济环境的因素,缺失或部分缺失了其公允性。夸张一点说,目前的市场价格几近于“火灾损失物的拍卖价格”(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因此,国外会计界暂停实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这一举措,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国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三级计量的额外补充,是对非公平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运用的指南。

公允价值运用与否、如何运用,取决于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贯穿于财务会计概念体系的主线,西方学派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派观点即: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前者强调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而后者更注重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主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而会计目标又是由会计环境所决定,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目标本身就是特定会计环境下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进行的主观认定。会计环境不同,为满足会计环境需要而制定的会计目标就会有差异。在目前资本市场尚未完全达到理想状态时,仍然需要根据现实环境不断寻求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的协调状态。正如葛家澍教授所预见的那样:“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将同时并存,实现优势互补”,我们可以将目前欧美会计界针对公允价值的各项会计规则的修改运用,看成是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优势互补的一个正常现象,它在若干年经济环境趋向成熟的过程中,甚至会不止一次的出现。

即使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鉴于我国经济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会计界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与应用,采取了谨慎适度的态度,具体表现在:

1. 适用范围少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中近20个准则不同程度运用公允价值,我国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为17个。

2.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仅占从属计量地位。基本准则第九章第四十三条中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也就是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仍居主导地位,是在坚持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的。

3. 适用条件更为严格。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资产交换等具体准则中,均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的适用条件。同时,为防止企业操纵利润,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还规定,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我们认为,随着公允价值在会计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广泛运用,又适逢世界性金融危机,如何让投资者准确把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同时减轻二级市场及上市公司业绩的过度波动,规范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更有必要。2008年11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要求上市公司自2008年12月1日起在编制2008年度财务报告时应按照本公告披露非经常性损益。根据公告,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特殊性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作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公告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入非经常性损益。

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应用的讨论与变更,对我国会计界进一步探索研究,寻找更适合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方法,以便更好地与国际趋同提供了时机和资料。目前公允价值会计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已日趋完善,在理想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应用也得到了可行性论证,但在特殊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以及我国尚待进一步成熟完善的经济小环境下,全面推行基于公允价值理论构架体系下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还无法完全实现,而且这个阶段可能还会延续一定时间。今后有必要对以市场为计量的会计准则应用上进行更多指导和规范,特别是对于非活跃市场的资产如何计量其价值,需要进一步探讨。

摘要:2007年1月实施的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但在随后爆发的金融危机中, 全球范围内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呼声甚嚣尘上, 公允价值运用遭遇了问世以来的尴尬境地。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 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 阐述了公允价值应用的现状, 并结合相关理论, 分析了公允价值应用现状的具体原因及我国公允价值应用在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应用,特殊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 2006.

[2]盛庆辉.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与特殊原始凭证的规范化.天津大学出版社.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沿革

20世纪80年代美国境内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是之前的财务报告仍然显示公司的经营业绩健康。为此,1990年9月SEC主席查理.C.布雷登指出历史成本计量下的财务报告对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首次提出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最终,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手制定公允价值准则,并于2006年正式发布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157号财务会计准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已被广泛的运用。然而,历史惊人的相似,又是一场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遭到了美国金融界的攻击。

二、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议

次贷危机爆发后,会计准则饱受质疑,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是首当其冲。以金融界为首一派的观点,他们认为公允价值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它夸大了企业的损失,在次贷危机中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他们的理论依据是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即经济运行良好的情况下,由于市场价格高,造成了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经济运行低落时,由于市场价格低,造成了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低估。由于债券的公允价值下跌,造成投资者抛售债券,进而造成了债券价格的新一轮下跌。从而形成了价格下跌——提取准备、核减权益——抛售证券—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

而以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为首的会计界则认为,公允价值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如同照妖镜,使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尽快的公之于众。公允价值只是跟随市场而非引导市场。他们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完善公允价值计量而不是废除公允价值。

三、公允价值的未来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不稳定,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结果也越来越不可靠,原有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日益突显出其与环境的不适应性,公允价值应运而生。本文认为,应该正确认识公允价值计量的作用,改进准则规定中的不足,而不是全盘否定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确实存在顺周期效应,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以及计量不确定性等方面的缺点。但是,公允价值的优点也显而易见。首先,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要求。目前,收入和成本、费用在计量的单位方面是配比的,都是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但在计量的属性方面却不配比,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价。为了使会计核算符合配比原则就有必要在会计核算中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其次,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最后,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公允价值计量能及时的反映金融工具价值的走势,能够揭示潜在的风险和收益,便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恰当的决策。

2009年6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已于2009年9月28日截止)。该意见稿有三个目的,第一,为所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或允许的公允价值计量建立统一的指南来源,以减少复杂性并提高应用的一致性;第二,阐明公允价值的定义和相关指南以更清楚地表达计量目标;第三,加强公允价值的披露以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评估公允价值使用的范围并告知他们得出这些公允价值的输入值。

从上述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准则制定机构已经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报告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本文认为,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加大内外监管力度。为保证公允价值获得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企业应设立相对独立的资产估价委员会,该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以使公司管理当局或财务负责人无法干预企业的资产定价。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建立互动机制,信息共享,发挥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能,从而减少企业或个人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2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新兴计量工具,将对会计核算产生重大影响,如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训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些规定将对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善用衍生工具这把“双刃剑”,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应积极进行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一方而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而,要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法律意识和职业判断能力。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 篇6

一、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分析

(一) 不平衡的美国金融结构

美国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 在房地产价格开始回落时, 受到没有稳定收入或信用级别低下的所谓“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借款人 (美国银行将消费者的信用等级分为优级和次级) 断供, 引发了次贷证券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价格急剧下降, 使投资机构损失惨重, 同时出现了“蝴蝶效应”, 从美国迅速蔓延全世界的各地区, 最终引发了这场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金融危机。

笔者认为,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只是引发本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 即使是美国不出现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也会有其他的导火线引发一场金融危机。笔者通过收集美国金融态势及背景的相关数据, 从中分析并折射出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非偶然性。

1. 按美国2007年公布的统计数据:

连续26年的经常项目逆差, 从1982年的5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8 000亿美元。当年美国GDP为12万亿美元, 但境外债务为13万亿美元。实际上美国已走进借债度日、寅吃卯粮的光景, 是一个资不抵债的经济强国。

2. 仍按美国2007年的统计数据, 美国GDP中依

靠实体经济份额, 已经从1950年的62%下降到2007年的34%, 而由虚拟经济份额则从1950年的11%上升到2007年的21%, 可见美国逐步成为虚拟经济膨胀的去工业化经济大国。

3. 由于美元从金本位制转变为法币制, 美元的

发行不再受黄金储备的约束, 而发展中国家则以低成本、低价格出售商品给美国, 换来的美元再购回美国债券或其他金融产品, 美国需要偿还债券时, 只要多发行美元即可, 因此, 美国成为高额举债、美元贬值的经济富国。

4. 美元目前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世界货币体系中

的主体, 也就是当今世界金融处于单级美元货币体系中, 当美元受不到约束时, 将会自由泛滥成灾。目前美国GDP在全球所占比例约为25%, 但美元却占到全球外汇储备的64%, 结算总额的48%, 交易总额的83%, 可以看出作为美国经济实力象征的GDP对美元充当世界货币角色地位很不相称, 但凭借美元的特殊地位, 美国很容易将自身的危机转嫁给全球。

5. 美国政府在“9.

11事件”后, 为避免经济衰退, 刺激经济发展, 采取了压低银行利率的举措, 以鼓励资金流向投资和消费。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25次降息, 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 与此同时房价不断上升, 使房地产市场高度活跃, 因而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生成。相应地, 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名义下, 推出了形形色色的高回报资产证劵, 次贷证劵化率由2001年的46%升到2005年的74%, 美国政府为了防止消费过热, 美联储从2005年至2006年的一年内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 于是房地产泡沫破裂, 从中折射出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下金融态势的干预。

另外, 还有资本主义制度下, 美国的金融体系与模式、经济发展与扩张方式、资本的经营与积累途径以及金融创新及其产品的衍生理念等方面, 美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环境及背景的影响、渗透与制约等效应, 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从以上对美国金融状态的数据可以看出:实体经济产值同虚拟经济产值的比例、GDP同负债总额的差距、美国的世界货币地位同资产实力承受能力的匹配程度、美国金融发展创新同金融管理调控的不平衡、不对称态势, 才应该是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二) 不完善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

金融危机的爆发, 引发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 正好反映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当代金融和会计领域、功能、效果的双重性及自身的不完整性, 值得思考。

1.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

理论上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身, 并不能给金融机构和生产企业带来收益和损失, 它只是最能真实体现企业财务状况的计量手段。公允价值计量以市场价格为依据进行反映, 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具有更及时、更透明、更合理的属性。FAS157财务会计报告规定如果不能直接从公开市场取得价格, 可通过估值模型进行估值一般采用市场、收益及成本3种方法进行估值, 尤其对债权抵押证券多采用收益法进行估值, 应该说是一种科学合理能被认可的实用方法, 基本上解决了由于市场的低迷或缺失而引发价格缺位的问题。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比历史成本计量更具有对金融创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因为它着眼于资产在当前和未来的市场价值, 而历史成本计量则多着眼于以会计主体的投入成本, 尤其当前金融创新加快,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空前活跃, 这些产品由于不要求初始投资, 无法用历史成本反映。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价格频繁变动的虚拟产品进行有效的确认计量, 也惟有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才具有这种优势。

2. 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

这次金融危机中, 公允价值计量受到许多负面评价和指责。客观地分析这些负面评价, 也有出于公允价值自身所具有的缺陷。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时, 主要依靠活跃的市场体现准确和公正, 但也可能脱离了历史成本计量, 因而推动了投资和借款。当金融危机来临之际, 又会夸大了金融产品的损失, 放大了次贷危机的深度和广度。由于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 价值变动的随意性也大。在市场低迷时, 由于时刻对金融产品重新估值, 已不能反映产品的真实价值, 因此形成恶性循环。具有泡沫时助涨, 危机时助跌的“顺周期”效应。由于公允价值在估值中存在一些不确定或难确定因素, 在操作中需进行假设, 如果参数因素及数据选择不合理, 将使结果偏离实际, 也就是价格偏离了价值, 传达出错误信息, 会误导金融机构和投资者, 因此除具备科学合理的估值数学模型外, 还需要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以保证价值的可靠性。可见公允价值的公正性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市场环境、相关风险和职业能力及素质上。

二、我国发展虚拟经济和应用公允价值的思考

(一) 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发展

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国家和社会整体经济实力的象征, 也是总体经济发展的支柱。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货币和信用, 并促成虚拟经济的产生。虚拟经济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虚拟资本, 以金融系统为依托所进行的经济循环活动, 虽然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它不涉及物质和精神产品, 只具有虚拟资本, 按照“以钱生钱”的规律, 相对独立地运行于金融市场。由此可理解, 如虚拟经济运行状况良好, 则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并能推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整合重组, 有助于转移和分散经营风险, 发挥深化改革的作用。若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和膨胀, 则会使实体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 掩盖了经济过热现象, 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我国虚拟经济目前并没有形成美国那样的任意发展甚至失控状态, 但当看到资本经营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繁荣能有如此推动作用时, 应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通过调控手段及时合理地推动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有序、按比例、匹配、平衡发展, 以改善当前我国虚拟经济在世界金融市场中相对滞后的现状。

(二) 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环境

我国已结合国情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应用指南, 强调了公允价值的充分披露, 同时划定了它的计量对象和使用条件, 但是这些规定远不能满足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有效实施, 要对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创建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制定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公允价值计量操作规范或规程。

要将金融危机以来,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本身缺陷应采取的对策内容, 纳入操作规范或规程, 作为对现有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补充, 以进一步指导和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尤其要约束估值工作的随意性。

2. 建立公允价值的审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审计的主要任务是对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是否遵循相关准则和规范, 应用中是否有违反程序、方法等的不当操作, 有没有出现人为差错, 总之要对公允价值计量偏离实际的原因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应该由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及专业会计师承担。金融机构和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要涵盖本单位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内容, 因此在制定内部控制计划和设定控制目标时, 都要纳入针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专题目标, 当然也可以把控制目标纳入到公司的会计总目标内, 以达到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处在可控状态中。

3. 构建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评价考核体系,

制定相应的评价准则或规范, 同时建立起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监管机构, 且机构要具有法定职能和相对独立地位。准则与机构的组合, 既可以按章行使监督职能, 促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 又可对计量准确度进行考核评价, 使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处在有效的监管与评审控制状态中。

4. 设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评估咨询服务事务所。

这个事务所要独立于任何金融机构和公司, 由一批对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深入、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 是一个接受委托进行有偿专题咨询服务, 或承担常年顾问的事务所。由于其独立性, 可以发挥客观、公正、并具有职业判断能力的作用。

5. 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信息披露, 对金融危

机的揭示和防范具有重要作用, 真实及时的会计披露, 有助于避免和减轻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许多投资者反映,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报告不够透明, 甚至难以看懂, 投资者要求在看到公允价值的同时, 还能知晓各项数据的选取方法, 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透明度。所以应对公允价值估价模型选择、参数确定以及数据采集依据等都如实披露。虽然具体准则与要求对某些计量对象要补充相关说明, 但在执行中往往被忽略, 所以应提高报表和表外附注说明所披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清楚明了。

6. 积极培训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专业人员。

在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中, 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业务知识培训, 主要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除了要积累丰富的实务经验外, 还要具有一定的数学和精算水平, 要锻炼分析、判断、综合和总结的职业思维和科学素养;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强化法制意识, 树立实事求是的诚信、认真职业操守;三是具有扎实的金融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务经验, 更精通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专业知识, 并能敏感于新鲜事物, 猎取前沿学科知识、热衷信息情报收集。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指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和缺点, 认为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实质是金融发展结构的不平衡造成的, 并对我国在发展虚拟经济和运用公允价值方面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发展结构不平衡,公允价值,虚拟经济

参考文献

[1]吴晓求.金融危机引发对重大理论问题在认识.中国经融.

[2]徐海慧.国际金融危机大起底.国际金融报, 2009-03-05.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 篇7

从根本上说, 金融危机不是会计问题, 而是经济问题。公允价值的应用不是金融危机的“元凶”只是如实地反映了金融危机, 而金融界通过金融创新放大了金融资产的泡沫, 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所谓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之争, 更多的是金融界为自身过失找的借口。相关学者总结了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这一恶性循环:公允价值下跌→报表反映巨亏→投资者因恐慌而抛售→公允价值进一步下跌→报表继续确认巨亏。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是指市场高涨时, 价格上涨计入收益将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 容易造成资产价值被高估;而市场低落时, 价格下跌计入损益进一步打压资产价格, 容易造成资产价格被低估的恶性循环。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模式的选择

1. 公允价值计量

近年来, 由于金融创新和其他创新业务的兴起, 且由于采用历史成本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于是会计界逐步引入了一种新的计量属性, 即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 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入到的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公允价值是面向未来, 还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价值。公允价值有如下特征:一是公允价值的计量对象全面;二是公允价值的计量具有公允性;三是公允价值的计量具有估计性;四是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反应企业真实的事实。

2. 当前公允价值的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公允价值计量以市场为基础, 它能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紧密相关, 它能比较真实地反应经济波动, 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计量基础;它没有发生实际的交易;其计量日是确定承诺日和清算交割期以前的某个报告日, 它的价格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它主要参照相同或同类市场价格进行估计。由于以上特点, 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相比在许多方面是无法做到的, 尤其是在反映风险和不确定性方面。在理想状态下, 假设技术条件允许且商品具有可观察的活跃市场, 那么公允价值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但是在目前的条件下, 公允价值的应用还有一个重要的局限性, 就是它在主要参照相同或同类市场价格进行估计中, 会用到多种参数和假设, 由于使用参数的主观程序不同, 会使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从而降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稳健性, 损害会计如实反映的基本要求。

3. 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向诞生以来始终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由于过多地和不合理地减计资产, 使得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正如前文中提到的, 金融界指责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

在肯定公允价值不是金融危机的“原凶”的同时, 也应当看到, 公允价值的计量并不完美, “顶周期效应”也折射出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真实与公允观”的偏离。由于公允价值与经济环境联系紧密, 而且由于涉及诸多假设和不确定性等因素, 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4. 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计量是会计的核心, 会计计量的选择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会计实践中, 可以根据计量属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会计模式。当全部或绝大部分项目都是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并纳入财务报衰, 并且遵守客观、可验证性和数据易得性的会计计量准则时, 当全部或绝大部分项目都按公允价值计量并纳入财务报衰, 并以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为会计的根本使命时, 即选择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当选择介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与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之间的会计模式时, 就选择了混合会计模式。从选择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到选择公允价值会计模式, 是由事物一个方面走向了另一个方面, 而混合会计模式则是它们的过度。从国外经验来看, 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正在逐步向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渗透。这是由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会偏离"真实与公允虽然会计信息的稳健和会计信息的激进都有其不足, 但人们更趋向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 对未来收益具有不可预测性。而历史成本是无法反映这种不确定性的。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在选择会计模式时, 会计界更倾向于公允价值会计模式, 这是由公允价值的特点所决定的。

5. 暂时还不能抛弃历史成本模式

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相比, 它更客观, 减少了人为估计的影响, 有利于各方面人员判断, 有利于分清责任, 更利于在繁杂、眩晕的资本市场中看清事物的本来面貌。正如前文所讲, 人们之所以青睐公允价值计量, 是因为历史成本计量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实地反映现有成本。但是, 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质疑是其不能被全面应用的硬伤, 也是金融危机所绕不开的节。

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就要进一步建立活跃市场、培育资产评估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要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以及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等。公允价值计量由于有其内在的科学性, 其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正如前文所讲, 真实与公允并存, 相关性优先兼具合理可靠性的公允价值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应当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还不能抛弃历史成本。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与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是对立统一体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共存, 其共存的表现形式就是混合成本模式。至于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多一些还是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多一些, 要看当时所处的条件及环境。

三、推行公允价值计量遇到问题及建议

结合在经济危机中所出现的问题, 笔者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操守

一方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 加大培训投入, 培养对概念公允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 以及调整公司治理结构, 健全内部控制, 提高高层管理水平, 建立诚信机制等。

2.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经济市场环境

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 积极培养各级市场, 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的进程并致力于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有助于提高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 为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的会计信息提供可信赖的工具。

3. 加强监管力度

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 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力度。充分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准则, 规范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 确保其公允和真实。

四、结语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 篇8

一、金融危机中暴露的公允价值固有的缺陷源于会计与金融创新协同的滞后

FASB在SFAS157中对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IASB在2009年的改进中几乎完全接受了FASB的定义。笔者认为, 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内在价值, 但内在价值的虚拟化只能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实现, 譬如市场脱手价格或估值。公允价值只是一种假设的理想交易状态, 是为体现资产或负债计价的公平性, 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然而市场交易的无序或操控、估值技术的应用及种种假设性的依赖, 使现实中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并不公允。当原本有序的市场转向无序市场时, 其固有的缺陷就充分暴露出来, 所谓公允价值并不公允, 正是因为会计对金融业务创新关注的不足, 使其在面临非理性及无序的金融市场环境时评估应用公允价值陷入困境。另外, 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利得收益化, 而这种收益缺乏现金流的支持, 从而降低了盈余的质量, 也降低了财务报告的质量。正是会计缺乏与金融业务的协同发展, 暴露了公允价值固有的缺陷才使其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众多的指责。

公允价值满足了金融业务创新对会计的要求, 解决了传统会计信息无法“如实反映”的难题, 符合“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 这一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被欧美等会计界普遍推崇, 在现实矛盾中仍然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只有紧跟金融业务创新的步伐, 保持与其协调发展, 会计固有的缺陷才能逐步消除, 理论才能日趋完善, 也才能更好地为投资者提供信息服务。

二、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特征分析

(一) 实务中公允价值可能并不公允, 难以体现公允价值更具相关性的特点。

实务中要判断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具有更好的相关性比较困难, 尤其对极其复杂的金融创新工具。美国SFAS157将估价技术所使用的参数分成了三个层次, 相应的公允价值也被分为三个层级, 即便第一层级参数估值, 按照国内外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 投机、炒作等非理性行为所蕴涵的不合理定价, 只要不是强迫交易的结果, 也包含在公允价值之中。更不用说应用估价技术的第二、三层级参数估值的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难以公允, 尤其第三层级参数应用, 很可能成为管理层操纵业绩的手段。公允价值可能并不公允主要体现在对金融创新工具计量与信息反映的无法胜任与不规范, 即会计滞后于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 信息价值体现为负值, 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

(二) 市场的非有序与非理性化, 使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大打折扣。

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公允以有序与理性交易为基础, 而现实交易并非如此成熟与完美, 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环境日趋复杂, 投资人对金融工具特征及隐含的交易风险的理解越发困难, 金融工具估值依赖假设及模型复杂, 往往估值并不公允。在经济繁荣、资金流动性过剩的环境里, 资产往往被高估,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权益同样被高估, 反映的会计信息相关性下降, 甚至成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投机的催化剂, 泡沫越吹越大。当泡沫破裂以后, 资产回归正常价值途中, 公允价值计量使企业资产大幅度缩水, 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亏损, 所有者权益大幅降低, 甚至变成负数, 不得不要求持续注资, 一旦注资难以为继, 金融危机由此产生。而在经济萧条不景气、资金流动性紧缩的环境里, 情况正好相反。因此, 在非完全理性与有序的经济金融环境里,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实务中难以评估。正是上述顺周期效应缺陷, 金融危机爆发后, 华尔街的银行家纷纷把矛头直指公允价值, 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要求中止应用。

(三) 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化背离了会计界一贯坚持的稳健性原则。

以公允价值反映报告日 (计量日) 相关资产或负债项目, 并将计量形成的差额计入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或所有者权益, 无疑将影响利润与权益质量, 尤其使利润信息的相关性降低, 因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得不到现金流的支持。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 收入实现及资产确认的一个重要条件是“ (与该资源有关的) 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很可能”如何进行判断?在波动诡异频繁的金融市场, 对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现金流的实现的判断面临很大的困惑, 我们主观地假设为“很可能”并不理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确认违反了财务报告所一贯遵循的稳健性原则, 而稳健性原则有助于改善财务报告质量, 这也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中稳健性原则强化的内在原因, 也是世界各国会计准则仍然普遍要求贯彻稳健性原则的重要原因。

三、公允价值应用在我国的借鉴———“未雨绸缪”模式

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前, 也曾应用过公允价值计量, 但由于缺乏规范性和成熟的机制, 公允价值被一些企业滥用, 成为其粉饰利润的工具, 从而不得不被限制使用。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重新启用, 使得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成为一种必然和必须, 而我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 市场有效性仍较低, 投机、炒作等非理性投资行为普遍存在, 股票市场上的公开报价能否反映企业股票的真实价值?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会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保护投资者和惩罚财务舞弊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环境因素的限制, 建立会计与金融创新的协同发展机制, 规范与创造成熟的环境是公允价值推广应用的前提, 是金融危机给予我们的启示。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借鉴:

(一) 完善、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

金融危机中SFAS157之所以受到会计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 也源于本身存在的缺陷, 如披露的及时性问题, 对估值条件变化缺乏具体的指南等, 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公允。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国FASB迅速采取了行动, 针对非有序市场情况, 2008年10月发布了“专家报告”第157-3号《金融资产的市场不活跃时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阐明了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在不活跃市场中允许更灵活地使用公允价值;2009年, FASB继续发布了FAS157-4、FSPFAS107-1与APB28-1、FAP-FAS115-2和FAS124-2三项公告, 完善公允价值使用指引和信息披露。我国公允价值理论与环境相对而言还不成熟, 需要逐步完善现值计量方法, 减少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性, 努力建立一套与我国公允价值理论环境相适应的、务实的、高水准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即建立会计与金融创新的长期协同发展机制。

基于我国实际情况, 对于银行等特殊行业应提供专门的准则规范, 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泛而不专的缺陷。对于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及披露内容方面也需要加强, 如丰富和增加表外信息的披露, 对于公允价值, 应增加关于其确认的假设、模型和参数等方面的信息, 并对估计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和说明。最后,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解决会计的时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应努力实现在线财务报告披露方式。

(二) 加强市场建设, 完善市场机制, 是公允价值推广应用的基础。

公允价值计量以完善的市场环境为基础, 因为它可以为公允价值的取得和检验提供可靠的保证, 减少估价带来的不公允性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报表信息的可靠性有着重大的意义。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 包括健全且成熟的生产要素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发达的专业评估技术等。目前, 我国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并不成熟, 也不完善, 即便借鉴美国SFAS157, 将估价技术所使用的参数分为三个层次, 采用第一层级参数的估值也难以反映资产或负债计量的公允性, 更不用说采用第二、三层级估值模型与参数来估计公允价值了。因此, 公允价值推广应用必须以发达、健全的市场机制为基础。另外, 要加强规范会计估值的指导, 提高企业估值能力。当采用二、三级参数估计公允价值的情况下, 公允价值的确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非客观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 大约有85%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是以二、三级来报告的, 对这部分资产的估值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市价基础上的, 而是将可观察到的指标和无法观察到的指标添加到模型中来估值。

(三) 做好公允价值的培训和宣传工作, 准确运用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要得到比较准确的运用, 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判断水平。为此, 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媒体的宣传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社会了解、关注公允价值, 使其反映的信息内涵更好地被阅读与理解。同时, 要加强监管, 包括加大对违规的处罚力度,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加强单位内部控制, 加强独立审计等, 从而形成对会计从业人员有效的外部监管。公允价值计量之所以成为上市公司经理人操纵利润的工具, 并不是其本身引起的, 而是由其使用者和所处的外部环境造成的, 这些环境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力度、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等因素。如我国会计监管法律法规方面表现为重视对行政、刑事责任的追究, 而忽视对遭受损害的投资者的民事赔偿, 虽然《证券法》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优先承担的原则, 但在司法实践中, 由于现有法律缺乏适当的诉讼机制, 致使投资者的损失实际上得不到赔偿。因此, 能否建立与完善惩罚财务舞弊和欺诈的法律制度, 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将直接影响公允价值推广应用的进度。

(四) 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应用要循序渐进。

当前我国公允价值大力推广应用的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 不可能也不应将所有的会计要素都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适宜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 即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 在局部满足条件的领域尽可能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并通过计提减值准备等做法修正历史成本的缺陷, 以使得会计信息有用、相关、可靠, 并且在经济形式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环境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实现会计由历史成本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的逐渐转移, 尽量减少两种计量属性的冲突, 力图将历史成本在可靠性上的优势与公允价值较好的相关性结合起来, 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述评 篇9

一、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

(一) 银行家的质疑与反对

当人们抨击华尔街贪婪的投行家们酿成这场大祸时, 已经损失惨重的银行家们却找到了另一个危机来源: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这些会计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和负债时, 应将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这就意味着, 金融机构持有证券化资产, 即使没有出售, 没有已实现亏损, 也必须根据最新的市场报价调整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 并计入损益。而即使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也需要在期末评估是否发生减值, 这招致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的猛烈批评。他们认为, 当市场大跌, 或者市场不再活跃, 从而丧失市场定价功能时, 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将导致金融机构对资产按市价进行过分减计, 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 进而迫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 即陷入“恐慌——价格下跌——亏损——流动性不足——信贷紧缩——引发更大恐慌——价格进一步下跌——亏损暴增——活跃市场消失”的恶性循环, 进一步加重了金融危机。

英国金融服务局 (FSA) 在2008年3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2008年4月, 以及国际金融协会 (IIF) 在2008年9月的报告中都认为, 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加剧了信贷紧缩, 要求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会计模式。部分美国国会议员认为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有助于帮助纳税人减少数十亿美元的救助成本, 他们甚至将暂停公允价值计量与否决金融救助方案联系起来, 要求停止公允价值计量规则。2008年10月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中, 专门有两条针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一是第132条授权美国证监会可以在其认为必要的情况下, 有权停止执行157号准则等规则;二是第133条要求证监会调查157号准则中提出, 公允价值计量对美国金融机构的影响以及修改该准则的可行性, 并要求证监会在法案生效90日内向国会提交研究报告。在研究中, SEC至少要廓清市值计价方法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在2008年多家银行倒闭案中的影响, 对提供给投资者的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FASB设计这一会计标准的过程, 对该标准进行修改的可行性和建议, 以及是否有可替代的会计标准。2008年10月13日, 在FASB发布FSP157-3, 作为SFAS157在非活跃市场中的应用指南之后的3天, 美国银行家联合会致函SEC主席Cox, 强烈要求SEC搁置FSP157-3, 并暂停FASB涉及到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的一切制定工作。

(二) 会计职业界的反击

面对咄咄逼人的银行家, 以FASB和IASB为代表的会计界则奋起反击, 指责金融界抨击公允价值会计完全是在寻找替罪羊, 以转移公众的实现, 为其激进的放贷政策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拓罪责。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指责是置投资者信息需求于不顾的行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支持者认为, 次贷危机从本质上还是信用危机, 会计只是对危机的严重程度进行了计量。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强了财务信息的透明性, 特别是在经济下滑时期公允价值的信息更为重要, 取消公允价值只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并带来更大的不稳定性。不应将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 也不应一概否认公允价值会计, 就资产负债表中的许多项目而言, 尤其是金融工具, 公允价值会计仍然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计量基础。

2009年5月12日, 英国下议院财政委员会的一份名为《银行危机》的报告声称, 造成这场信贷紧缩的罪魁祸首是银行而非公允价值。该报告深入剖析了银行危机的根源, 得出了要改革现有监管体制的结论。报告称, 对于银行来说:“最令其不安的真理是那些拥有过于庞大资产价格的市场参与者, 而他们所持有的这些资产价格随后又得到了修正。公允价值已经向公众揭示了这种所谓的修正, 而且其快速、准确的出击超过了任何一种银行家想出的所谓的折中办法。因此, 不能片面认为公允价值是银行业过于自信、监管失当、错误决策的替罪羊”。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的支持者还强调应该保护准则制定程序的独立性。FAF (财务会计基金会) 主席在致国会和美国总统的信中, 希望敦促SEC以及各方继续给FASB予独立的准则制定权, 并且声称, 如果取消FAS 157号等准则, 将会提高投资者对有关金融工具财务信息透明度的担忧, 有些行业利益集团施压的政治压力, 却追求降低透明度, 将会加速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可信度的担忧, 并将进一步恶化市场条件。

(三) SEC:公允价值的救主

2008年12月30日, 美国SEC在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调查、研究之后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报告, 正式提出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并提出改进现行惯例的建议。研究报告按资产规模对银行进行了分类, 指出按公允价值计价仅应用于少数金融机构工具——45%的资产和15%的负债, 而且公允价值的变化对资产产生的影响不足25%, 因此, 公允价值会计并未在2008年银行失败事件中扮演重要作用。研究报告对围绕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争论的两方观点予以了归纳, 发现大多数投资者支持公允价值计量, 认为其提供了最为透明的财务信息, 有利于投资者的合理决策。取消“157号准则”是实践的倒退, 将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不一致和混乱。根据现行准则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研究报告也提出, 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和理解。SEC的研究报告同时给出了改进按公允价值计价的具体应用和实践的具体建议。美国证监会的研究报告, 反映了其一贯态度:支持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这是一份对会计界相当友好的报告, 也正面回应了金融界等对会计准则的指责。

(四) 纷争的持续

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任命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领导一个特别经济复兴顾问委员会。沃尔克提出的一项质疑便是“受监管机构是否适宜全面地应用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这一立场与SEC对FASB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肯定形成强烈对比。由沃尔克领导的三十人小组 (Group of Thirty) , 是一个由著名财务官员及经济学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其最近发布了一份名为《金融改革:金融稳定性框架》的报告。针对财务报告和公允价值, 报告提出以下具体建议:公允价值会计原则和准则应予以重新评估, 目的是制定更实际可行的指引, 以应对流通性降低的金融工具和承受巨大压力的市场;金融机构的业务目标 (平衡信用与流动性风险) 与投资者及债权人利益之间的角力应通过制定以原则为基础的准则来予以排解, 从而更适当地反映这些机构的商业模式;应加强会计准则的灵活性, 让受监管机构能够保留足够的信贷损失准备金, 以冲抵投资组合中的资产使用年限内的预期投资损失。

二、国际各方针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最新动态

(一) F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动态

一是FSP FAS157-3。2008年10月3日, 美国FASB就《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开征集意见, 并在10月10日正式发布FAS157-3。FAS157-3并未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 但强调公允价值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 以及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定条件, 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二是FSP FAS157-4。2009年4月9日, FASB发布了FAS 157-4:“在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活动交易量和水平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决定其公允价值以及识别无序的交易市场”。FAS 157-4充分肯定了在FAS 157中公允价值的定义, 即市场参与者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通过有序的交易 (不是清算价格, 也不是廉价急售) 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或转让负债的价值。FAS157-4主要说明如何衡量非活跃市场中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其要求首先判断该金融工具的交易量及活跃程度是否显著下降, 以确定市场是否活跃, 然后在符合交易量显著下降的前提下, 判断该金融工具在失序市场中应适用的“公允价值估值方法” (即无需依市场价格, 得自行依估值模式估计公允价值) 。

(二) I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动态

一是修改金融工具重分类规定。2008年10月13日, IASB发布了《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和《IFRS7——金融工具披露》的修订版, 以便就金融资产的重分类建立一个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同等应用平台”。修订后的IAS39允许近期改变持有目的——不再为交易目的持有、哪怕根本目的仍然是交易的金融资产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类重分类。10月15日, 欧盟委员会发布了第1004/2008号法规, 正式批准在欧盟范围内采纳IASB于10月13日发布的重分类修改, 从而使得欧盟的会计规则与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现行规定保持一致, 以确保欧盟银行在竞争中不致处于劣势。二是完善金融工具的披露要求。2009年3月5日, IASB发布了《增进金融工具的披露 (对IFRS7的修订) 》。此次对IFRS7的修订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主要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的“三级分层”, 并要求主体就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对可靠性增加披露内容。另一方面是增强对流动性风险的披露要求。增加的披露要求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的性质和程度, 以及主体对这些风险的管理方式。IFRS7修订后增加的披露要求将有助于增加此类信息的清晰度。同时IFRS7增加对金融工具流动性风险的披露也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主体所面临的风险及其管理风险的方式。三是公允价值计量专家工作组。针对公允价值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响应金融稳定论坛在2008年3月底发出的呼吁, 于2008年5月成立了公允价值计量专家工作组, 并于10月份以理事会教育指南的名义发布了《IASB专家组报告:在不再活跃的市场中计量和披露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报告是工作组对以估值模型计量公允价值时所需考虑的各类问题的全面总结。四是《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 。2005年9月, IASB将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个独立项目纳入议程。2009年5月28日, IASB发布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强调重点为:公允价值的定义:与美国准则相似, 公允价值被定义为有序交易中计量日出售资产或清偿负债的价格;最有利市场的概念:公允价值是假定了交易实体能够进入该资产或负债项目的最有利市场;最深与最佳程度的资产运用:假设资产将被出售给资产利用程度最深且最佳的市场参与者;交易首日盈亏:公允价值初始确认可能与交易价格不同, 交易实体应当确认因此而导致的盈亏;估值技术:征求意见稿中提供了估值技术的指引, 尤其是当市场不再活跃情况下的具体指引。确定公允价值应当在市场法、收入法和成本法之间保持一致, 并选择最适合环境且数据完备充分的估值技术;估值基础信息的层次:与FASB极其相似的是, 估值的基础信息包括相同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报价、直接或间接可观察到的信息、以及无市场价且无法观察到的信息等三个层次;信息披露:征求意见稿中要求就如何确定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增加多种披露, 如“令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知晓计量过程中的方法和基础信息, 对于采用第三层次基础信息的公允价值计量项目, 还应当披露该会计期间内这些计量对盈亏、权益的影响”。

三、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反思

(一) 公允价值会计不是罪魁祸首

公允价值的运用缺失有可能增加金融机构收益及其资本的波动性, 从宏观经济方面还可能会影响到金融机构经营行为, 进而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但是, 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许多因素叠加的结果, 因此, 不应将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 更不应一概否认公允价值会计, 即便停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 也不能解决金融危机本身的问题。通过放松会计计量的规则而创造的“利益”是一种幻觉, 只能延迟问题的解决, 放弃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剥夺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的时候获取这些信息的权利。将危机产生的根源归咎于公允价值, 在于错误地理解和运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适时反映资产负债价值的变化。

(二) 公允价值会计并不完美

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是财务报告的目标, 也是会计计量的目标。相比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根据当前的市场状况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 及时反映因市场风险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因信用质量发生变动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将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以公允价值计量, 对风险的揭示更为全面, 更容易评价银行业通过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公允价值并不完美, 公允价值准则更是如此。这从公允价值进入GAAP之日起就饱受批评和质疑就可见一斑。在上个实际80年代美国储蓄与贷款危机过后, 公允价值呼声渐响时, 仍然有反对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会计的极端背离, 不仅缺乏可靠性, 而且将导致金融机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 促使金融机构决策短期化并对金融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而2000年5月, 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Laurence Meyer在给FASB的一封信中就谈到:当资产负债表中的大量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 那就意味着有意或无意的偏见将会产生。在这种情况下, 报告公允价值将有可能导致管理部门的自我吹捧, 其结果是企业只需通过对估价程序进行表面上看来很小的更改就可以实现对利润和资本的操纵。在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IASB的相关准则征求意见稿中都在对公允价值进行定义时假设有序交易, 即市场活动中所涉及相关资产或负债是经常性的或是正常流动的, 但金融危机中这一假设被极大地动摇了。投资者的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破坏了有序性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现行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并未很好的考虑流动性缺失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 且未对第三级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型提供足够的技术指引, 也是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饱受批评的重要原因。

(三) 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影响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 公允价值的大量应用成为新准则的一大特点。在此前后围绕着公允价值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引起了会计学者的关注及热烈讨论。黄世忠 (1997) 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在当时备受瞩目的背景, 提出公允价值会计既对会计界提出严峻挑战, 同时, 也为计量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并预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在下一个世纪的上半叶成为主流,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逐步退出会计的历史舞台。黄世忠 (2008) 认为,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存在的缺陷, 不应成为废止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 公允价值会计绝不会因为金融界的指责而夭折, 退回历史成本模式将会成为会计史上因噎废食的大倒退。葛家澍 (2006) 认为, 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对于财务会计模式的改进与改革将具有深远的意义。金融危机爆发后, 公允价值面临的挑战同样引起中国会计学者的关注。葛家澍 (2009) 承认, 公允价值计量现在虽面临许多责难, 但过错不在于公允价值本身。挽救金融危机的重点应当是管制毫无约束、花样繁多的金融创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条件确实需要反思, 但也不要匆忙地否定公允价值的作用。刘峰等人 (2009) 的研究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会计在本次次贷事件是否真正具有华尔街和美国国会所指责的负面作用, 但是在系统回顾了我国有关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研究的文献基础上, 提出会计事实上已经承担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功用:替罪羊角色, 为当前关于经济危机和公允价值的争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视角。

我国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基本上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范本, 包括公允价值的定义、使用的限制等。在金融危机中, IASB在各方压力下对公允价值会计做出修订后, 我国的会计准则是否仍然会基于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也对公允价值进行类似的修订, 客观地说, FASB和IASB先后公布的相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规定, 只是迫于压力所作的调整, 而且明确了严格的限制条件。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形成的财务报告已被各国广泛认可, 不可能轻易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会计的计量属性。同时, 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坚持了适度谨慎原则。会计准则全面实施后, 财政部通过各种方式强调和提示企业, 应当慎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因此, 我国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重分类的规定并不需要亦步亦趋, 做出与IASB一样的调整, 而这并不构成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在我国, 由于市场条件与发达市场经济在某些方面尚有一定差距, 采用公允价值往往更难以得到可观测的市场证据, 因此, 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更应充分考虑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可行性。面对现实, 在金融环境、估值技术、金融监管、审计监督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从而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 这将使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风险最小化, 从而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得到有效的实施。与IASB现在准则体系相类似的是,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中同样存在着公允价值在不同准则中有不同定义、不同应用、不同指南的情况, 同样需要考虑制定发布一份类似于美国SFAS157的准则, 来解决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中的复杂性。本文认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并非公允价值会计, 尽管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着缺陷, 并非完美, 特别是其假设所计量的资产和负债都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 而金融危机表明, 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但是, 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 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 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 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只有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 完善后的公允价值会计, 才将成为21世纪会计计量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 《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2]葛家澍:《会计计量属性研究: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 《会计研究》2006年第11期。

[3]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 《财会通讯》 (综合) 2008年第11期。

[4]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会计研究》2007年第11期。

[5]葛家澍:《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6]刘峰、司世阳、路之光:《会计的社会功用:基于非历史成本研究的回顾》, 《会计研究》2009年第1期。

[7]Mary E.Barth, William H.Beaver&Wayne R.Landsman.Value-Relevance of Banks’Fair Value Disclosures under SFAS No.107.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 (4) , 513-537;Elizabeth A.Eccher, K.E.Ramesh, S.Ramu&S.Thiagarajan.Fair Value Disclosures by Bank Holding Compani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 (22) :79-117;Karen Nelson.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FAS No.107.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1.

[8]Mary E.Barth.Fair Value Accounting: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s of Banks.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4;Kathy Petroni&James Wahlen.Fair Values of Equity and Debt Securities and Share Prices of Property-Liability Insurers.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95.

[9]Stephen G.Ryan.Fair Value Accounting:Understanding the Issues Raised by the Credit Crunch (White Paper) .Council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2008.

[10]The Treasury Committee.Banking Crisis:reform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ay in the City.May2009.

[11]Rob Lewis.The fair-value fall-out.March2008, (available at:http://www.accountingweb.co.uk/) ;IMF.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April2008;S.Kambayashi, Accounting:All’s fair.18Sepetember2008.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 篇10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非活跃市场;IASB;FASB

金融危机以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饱受非议。在市场大跌和失灵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过分按市值减记,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进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无疑助长了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金融危机暴露出了现有公允计计量准则的缺陷,这也迫使各国纷纷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准则进行完善和修订。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目前关键是要尽快完善在当前非流动或非活跃市场的条件下公允价值如何确认的问题。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不约而同出台政策以加强对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证明了这一趋势。本文密切关注了IASB和FASB对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准则修订的最新进展,以期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对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有所借鉴。

1、IASB和FASB自金融危机以来对公允价值准则修订过程回顾

(1)FSAB的修订过程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2008年9月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发布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紧接着,FASB于2008年10月出台了对其公允价值计量准则FAS157的修改公告,以加强非活跃市场下如何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指导(FAS157-3),准则指出当相关市场可观察数据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管理层关于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

2009年4月,FASB修改了其盯市准则(mark to market),对在资产和负债交易活动水平显著下降以及非有序交易情况下如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提供进一步指导(FAS157-4),允许金融机构在证明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不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用其它的合理的价格估算方法来估算自己的资产价格。这意味着当市场不是活跃市场,一些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可从第一二层次转入第三层次,用估价技术而不是市价来计量。这正是其针对目前国际上市场定价功能缺失,很多金融资产失去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对改进公允价值计量迈出的重大一步。

(2)IASB的修订过程

针对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出现的问题,IASB和FASB是一个互动和趋同的过程。继FAS137-3公告发布之后,2008年10月IASB发布了市场不再活跃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其目的一是提高当市场不再活跃时准则对金融工具估计的指导性,二是更好地披露估价方法及相关的不确定性。2009年5月,在吸收了FAS157的1-4号修订公告,并特别考虑了非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IASB发布了自己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FVM)。考虑到之前的征求意见稿中并没有明确主体是否应披露第三层级输入值之间的相互关系,2010年6月IASB又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敏感性分析征求意见稿。

2、关于非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指导

(1)非活跃市场的判别要素

活跃市场和非活跃市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在非活跃市场中,个体要做更多的评估工作以确定交易价格是否公允或者用以决定是否对交易价格做出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公允价值。对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规范,前提是要判别什么是非活跃市场。

SAF157-4提出企业主体要根据以下几个要素来判断市场是否是非有效:

(1)交易频率和交易量不足以提供持续的定价信息;(2)无法获取当前市场报价;(3)市场报价不是随着时间就是随着市场显著波动;(4)过去同资产的公允价值紧密联系的参数,现在同公允价值不再相关;(5)流动性风险显著增加;(6)买卖差价显著增加;(7)无法从公开市场获得交易的相关信息。IASB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中对非活跃市场的决定要素的判断也做了相同的列举。

(2)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公允价值估值的前提

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IASB与FASB已经达成了统一。FVM和FAS157都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定义中可以看出,报告主体应根据企业外部的市场,而非根据报告主体自身对该资产或者负债未来使用情况来计量公允价值。也就是说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基础的计量,而不是主体基础的计量,这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前提。这一点,已被FASB和IASB反复地重申过。

在这一基础上,FVM进一步明确了公允价值的估值前提,即对资产最大和最好的使用。“最大和最好地使用”是指,在计量日通过对使用资产在实物上的可能性、法律上的允许性以及财务上的可行性的考虑,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的使用能发挥出的资产或一组资产和负债(例如一家企业)的最大价值[4]。换句话说,公允价值不依赖于报告主体使用资产的意图或方式,即使报告主体打算按照另一种方式去使用资产,最高和最好用途也是从市场参与者的视角来确定的。IASB对“最大和最好地使用”又具体细分为两种情况,“交换估值前提”和“在用估值前提”。如果通过将资产与其他资产和负债结合在一起作为资产组使用将会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那么资产的最大和最好地使用是“在用”。如果单独使用资产将会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那么资产的最大和最好地使用是“交换”。

估值前提是非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因素。非活跃市场下一些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从第一二层次转入第三层次,用估价技术而不是市价来计量。对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大量假设、估计和判断进行估值的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而言,牢牢把握这一估值前提是提升其可靠性的根本。

(3)公允价值层级的选择和输入值的获取

FASB和IASB将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所用的参数按选择的优先次序划分为使用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和负债的报价(一级)、一级报价外其他可观察参数(二级)和主要使用不可观察参数(三级)。这三个层次依次选用,当第一层次的计价条件不具备时才转用第二个层级的计价方式,最后才选用第三层不可观察参数。

在活跃市场中,第一层次的市场报价提供了最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但在非活跃市场下,第一层次的市场价格、经纪商报价或定价服务并不一定能反映公允价值。当观察的交易价格或报价当可以被认为是和强迫交易有关,此时企业需要运用估价技术而不是应用未经调整的报价,其结果是典型的在第三层级上的计量(FAS157-4)。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在第三层级上,通过应用估价模型和能够反映市场参与者之间有序交易的不可观察参数来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对于不可观察的输入值获取必须要符合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要从市场参与者的视角来确定该资产或负债的定价方式。企业主体可以用自身数据,但应当要注意根据市场参与者角度来进行调整。

3、对我国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借鉴

(1)建立较为全面的公允价值理论框架

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走向趋同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方向。继FASB之后,IASB也建立了的专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框架准则,并且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估值前提、估值技术和披露等实现了与FAS157趋同。虽然我国已经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一些具体准则中应用了公允价值,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来专门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概念及实施细则尚缺少明确界定,缺乏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指导。我国会计准则应当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进展做出调整,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一个公允价值的整体的框架指导。

(2)完善市场报价体系和第三方估值服务

当企业相关资产或负债项目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时,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依赖估值技术。但估值问题对大多企业来说都较难把握,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缺乏全国性的行业价格信息披露平台,各种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不足,很多参数值信息较难获得,另一方面由于对估值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很多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人才,往往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进行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工作。而我国现有的评估行业发展并不充分,其充当公允价值获取渠道之一并不称职。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市场报价体系,逐步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以方便专业人员在使用估值技术时选取适当的参数。另外,要大力发展第三方估值服务,提高资产评估机构在公允价值计量上的规范性和参与度。与此同时,会计和资产评估监管机构应当加强交流,制定和完善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准则、开展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培训。

(3)加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力度

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出的背景

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主要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 其基本特征是: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计量以名义货币单位/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为主;记录采用复式记账法;报告以会计报告为核心。这种模式下是以历史成本为主的混合计量模式来计量资产的。它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 却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着如历史成本报表相关性、软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这主要是源于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以及人力资源和高科技的高速发展。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单一会计计量模式已无法满足会计主体相关利益各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这样的背景下,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公允价值的涵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1995年在第32号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披露和列表》中指出: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各方之间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时所采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2000年2月正式发布的第7号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 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资源双方进行的当前交易中, 即在非强制性或清算性出售, 买卖一项资产 (承担或结算一项负债) 所采用的金额。我国此次企业会计准则修订, 基本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公允价值是指理性的双方在公平的市场中, 在相互之间没有关联关系的情况下, 自愿进行交易的金额, 它可以用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表示。在新会计准则中有18个准则涉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具体包括长期股份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交易、资产减值、企业年金支付、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收入、政府补助、企业合并、租赁、金融工具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石油天然气开采、金融工具列报。然而, 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 市场成熟度低导致的公允价值不易获得或者不确定性较高, 相对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而言,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上较为保守。

三、公允价值的特征

第一, 多种计量属性的复合性。公允价值实际上是多种计量属性的复合, 并非一个独立的新计量属性, 仅仅是对上述前5种计量属性的一种再现和重复。与以前的相比, 所不同的是公允价值不具有在交易时间、交易类型、交易性质3方面各自不同的特征而相互区别。企业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不同的计量模式从而确定公允价值。第二, 非确定性。在新准则基本准则第3章第10条: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首先, 对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如何确定, 如何量化, 什么才称的上为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没有量化的标准, 另外对于同类产品的相关信息, 如何考虑泡沫与虚假交易问题, 正如前几年高科技企业存在泡沫一样, 是否将价值中的不利因素去除, 如何去除, 不易确定。在这些相关因素中是否存在人为炒作的因素, 如何量化这些因素等都体现了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例如股票市场中各企业存在交叉持股, 必然影响企业的损益, 那么对于这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如何考量如何确定, 股票价格中包含的大量投资收益等都会影响到公允价值的确认。这一点在房地产市场尤为明显。某地商品房交易活跃, 但活跃的市场是人为炒房的结果, 这时公允价值如何确定。同样,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也存在此类问题。第三, 变动性。因市场交易有可直接确认或可观察或只能估计等多种情况, 因而会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动而变动。投资性房地产,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都要求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不同的计量方法在不同的条件下可靠性也是不同的, 不存在活跃市场或同类可比市场交易就会选择其他方法来确定公允价值, 这也就体现了公允价值的变动性。如不存在活跃市场时, 投资性房地产可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现值作为公允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可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等。

四、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的缺陷

第一, 对公允价值的监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第二, 公允价值的定义假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此次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中也暴露出公允价值定义的一些缺陷。公允价值定义中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有序的交易市场或公平交易市场, 但在金融危机中, 公允价值运用的这一假设前提并不成立。如花旗、瑞银等投行之前发售的标售利率型证券 (Auction-Rate Securi-ties, 下称ARS) , ARS市场在2008年2月之前的总市值约为3300亿美元, 而从2008年2月至今这个市场已根本不具备流动性。第三, 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分为3个层次, 第1和第2层次的公允价值, 对于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公允价值可观察参数能够随时获取, 其可靠性是可以保证的。但第3层次的公允价值, 则需要大量的估计和判断, 可靠性可能偏低。必须采用估值技术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而其中的主观性直接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Z].2006.

[2]、论财务会计概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2.

[3]、John Edge.公允价值已成为公认计价基础[J].环球评估, 2004 (9) .

上一篇:实际生活与中学数学下一篇:中国计划生育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