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尔街》有感—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共2篇)
读《华尔街》有感—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 篇1
读《华尔街》有感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
2010年11月30日
《华尔街》一书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真实的华尔街,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书。从美国诞生的第一天起,华尔街就注定将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地方。当荷兰人从印第安人手里换取曼哈顿的土地所有权时,谁也没有想到当时的那一片荒芜之地能够发展成为现在寸土寸金的国际金融中心,曾经为了抵御印度安土著的进攻而修建的那堵墙——华尔街,现在早已发展成为了全世界最受瞩目的地方。华尔街见证了美国资本市场两百多年来的发展史,见证了美国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全过程。尤其是近一百多年以来,华尔街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经历了金融市场一次又一次的跌宕起伏,每一次的金融风暴总能带给人们惨痛的教训,当然这次近八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也不例外。
此次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于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至2008年成为了席卷整个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之后又迅速蔓延,最终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而在去年开始,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又接替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成为了全球的焦点。在本质上,华尔街是一种复杂而有效的货币资本博弈机制,它是现代美国和世界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投资融资平台和经济权力中心。它的基础是自利、公平、信用、效率以及规则制度保证,而眼下它让人看到的面目则更多是贪婪、失信、失效和失败。
2007 年华尔街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收购,9月14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收购;9月15日,有着158 年辉煌历史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9月21日,美国最大的两家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 华尔街投行神话彻底终结,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引发了更广泛的经济危机。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等华尔街投资银行最终难逃此劫,其终极问题就在于投资银行所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裁判,以
其研究报告来左右全球热钱资金的流窜动向;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球员,创造并且参与各式各样高风险高回报又极其复杂的金融产品买卖,这也使他们成了这次危机的直接制造者,成了众矢之的。
华尔街的失败并非其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失败,而是直接源于它过度的产品创新。长期以来,华尔街投行们致力于交易有价证券以及向商业客户提供咨询服务,通过较大比例的杠杆交易获取超额利润。不过,繁华的背后危机暗藏,通过各种杠杆交易设计出的金融衍生品纷繁复杂,甚至有华尔街资深交易员也坦言,不知道自己交易的品种是什么,它的风险到底有多高。华尔街的金融泡沫越来越大,其中最显著的是包装和交易越发奇异的按揭贷款支持的有价证券。在美国政府主权信用的担保下,全世界投资者都进了美国通过金融创新设立的次级债券市场,分享次贷这种金融创新带来的利润,而积累的风险却没有引起相关监管机构的足够注意,房地产泡沫一破灭,所谓的金融创新遭遇当头棒喝。信贷资产证券化原本是华尔街有益的创新,促进了风险的分散和资产流动,而基于不良资产的过度包装和反复衍生,则使得投资者甚至是金融机构本身无法准确识别和判断风险。共同受益、无人受损的现象更鼓励了基础产品(次贷)发出者的放松,从而不断放大了风险。当金融创新只是单纯的为了追逐利润,那么导致的后果将是没有人去关注这些金融产品的真正价值,那就势必会推动短期投机的趋利化,酿成金融危机。
“对资本市场的过度依赖”与“杠杆式经营理念”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是美国前五大独立投行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相继倒下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投资银行不经营储蓄业务,也就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投资银行渐渐开始通过短期货币市场进行融资,过度的短期融资使得投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适当,当危机发生时,全球资本的流动性下降,大部分金融机构将原本在投行的外部资金收回,投行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资金需求,不堪重击而倒下。另一方面,由于投资银行用大量借贷的方法来维持业务运营的资金需求,借贷越多, 自有资本越少, 杠杆率就越大。高杠杆要求较高的流动性与之相匹配, 在市场较为宽松时, 尚可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 而一旦自身财务状况出现恶化风险, 公司持有大量的流动性很低的资产, 评级公司则降低其评级, 融资成本将不可避免的上升, 造成投资银行无法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便是因此遭挤兑而倒下。
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政府监管的缺失。正如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总结的:“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金融系统缺乏良好的监管,这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失控和金融市场的危机。”美国监管的放松和复杂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加剧了危机的程度和危害。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工具只能转移风险、掩盖风险,却不能消除风险,在高风险的投资中,伴随着自由化的条件,监管永远是落后于市场的。政府监管的放松,使得金融机构的竞争过于激烈,使根本不具备能力的消费者获得了住房,杠杆率大幅提高,金融资产过度膨胀,信息披露不充分。过于复杂的衍生工具,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使得风险评估变得困难,过于依赖于评级机构,也使得风险承担者与控制者严重分离,不利于风险的有效控制。
尽管此次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损害相对较小,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界尤其是与金融相关的领域在现在和将来已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深地融入全球金融和货币体系中去。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国内经济的不确定性、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都对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我国金融证券市场发展标杆的美国大型投行纷纷倒下,给我们带来许多宝贵的教训和有益的思考。
首先,在进行金融创新时应保持科学谨慎的态度。纵观20世纪60年代至今,华尔街发明了数千种金融衍生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产品的确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但同时金融创新也带来了接连不断的麻烦,特别是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后的金融危机和波及整个世界的经济危机更是发人深省。虽然金融创新有助于分散风险, 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但是并不能消除风险, 只是使风险发生转移或隐藏起来。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告诫我们在注重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建立一整套风险纠错机制或危机处理机制。在推进创新业务时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提高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同时,合理降低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防范其高财务杠杆和放大效应导致的投资和交易风险。虽然美国金融危机源于金融创新过度,但我国不会因噎废食地停止金融创新,而是要抓住世界金融格局重新洗牌的机会,谨慎稳健地推进金融创新。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创新将是证券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活力和源泉。
其次,我国金融证券业应当构建更加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公司
对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营管理层之间的一套制衡机制,有利于提高抗风险能力。从此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投行公司治理机构中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一般是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理委员会等组成,但是此次金融危机却显得力不足。而要有效地抵御风险,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风险管理机构。必须重视合规部门的作用,建立完整的、覆盖整个业务与管理线条的风险控制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能够在有风险时及时处理, 而不是等到危机出现时再解决。
最后,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金融监管应当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优化,金融衍生品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也能带来巨大的风险。面对日益频繁的市场创新和日益复杂的创新产品,单纯依赖信息披露来保护投资者利益,已经不够充分。由于过度发展的金融衍生品,使得风险不断的分散转移,以至于最后使得最终投资者不能明晰自己到底承担了多大的风险。因此,监管者仅仅做到确保信息的真实披露,或完全依靠对透明度的监管,已经不够。这给我国的启示应当是:我国的监管体系应当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同时在事前的监管中,应当对创新产品有更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产品风险评估,尤其是对可能引起系统风险性的产品,应当将其相应的监管环节前移,深入分析和评估金融产品可能给监管体系带来的隐患。
华尔街在经历了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后似乎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实体经济要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在政府的众多措施下,金融和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华尔街曾经的五大投行由于追逐短期利益,过度投机,采用极高的财务杠杆率,无节制的高风险投资等原因相继严重受损,投资银行这个概念从此成为历史。这些教训也将在今后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许多启示,金融机构应针对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选择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和经营业务,关注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加强对金融工具使用的监管,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健的环境。而对我国来说,危机之后我国金融市场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借鉴美欧投资银行的教训和经验,我国金融证券行业也将在规范中发展壮大,在世界金融
重新洗牌的格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浅析华尔街危机 篇2
浅析华尔街危机
说到服务贸易,很多人会想到:旅游、教育、医疗、通讯、旅馆和饭店服务等,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发达的金融业其实也囊括在服务贸易内。而我今天正是想简单谈一下前不久大家一直密切关注的金融界巨变——华尔街危机。
对于从2007年就开始初露端倪,一直持续至今的华尔街风暴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可谓众说纷纭,百家争鸣,我这个“小学生”实在不敢妄下论断,这里就借大师之口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关于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人认为是过度的投机,有人认为是政府的加息政策,有人认为是房产大跌价,还有人认为是过度的金融创新;但我更倾向于世界银行顾问许小年教授的观点——美国政府过度发行货币是这次危机的祸源。
铺展开来说,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是造成这次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一是,货币发行超过实体经济的需要,二是,保持低利率时间太长——2001年开始美国联邦的基准利率一直保持1%达两年之久。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以上两项举措造成商业银行持有过剩的货币且资本收益率低;而他们手里的钱都是储户的储蓄金,银行要为此支付利息,所以银行要想办法把手里的钱贷出去以获得贷款利息,从而保证整个银行体系的盈利。当资金已发放给合格的按揭贷款申请人①
时,银行由于手里还有多余的现金,为了把资产变成升息资产,就把贷款放给次级贷款人,即低信用贷款者,于是降低了抵押贷款的门槛儿。从而造成次按(达不到按揭标准的人,银行也发给他贷款)的产生。
至于商业银行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商业银行提供购房0首付,前六个月免月供,不必提供收入证明等一系列优惠贷款政策。这样一大批本来没有能力购房的低信用人群,抱着可以享受6个月免费住房的心态纷纷申请并获得贷款,从而为后来的高违约率及还款危机埋下了伏笔。
仅仅如此还不要紧,商业银行为了转嫁风险,又将资产证券化:用次按产生的现金流做成债券,把它们打包然后在市场上出售,从而商业银行可以由此来回收现金,从而风险转移到了持有次按相关债券的人手里;然后这些债券又被再次打包成CDO出售;但银行家们还觉得不过瘾,索性再将其打包切块做成CDO平方,从而使次按的风险通过购买次级贷款衍生出的一系列金融产品传递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金融市场的确有分散风险的作用,但前提是投资者要知道如何为风险定价,但市场并不知道如何定价。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这种金融产品经过多次打包证券化而变得太复杂了以至于它没有定价公式。二是没有信息,在多次打包过程中次级贷款者原来的违约风险、违约概率等信息都在打包中流失了。这还不要紧,因为我们还有高信誉的评级公司,它
们至少可以粗略为这些风险评级。但评级公司为了自身利益,也不负责任,使不达标准的衍生产品蒙混过关在市场上泛滥。这就给投资者带来了麻烦:既然无法估值,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但明知如此,投资者为什么还心甘情愿地把银行家们精心包装的“定时炸弹”买回家呢?因为投资者和银行一样,受政府超发货币影响,手里的钱也太多了;他如果不投资,随着时间的流逝钱在手里必然会缩水,他将无利可图,于是为了哪怕一丝获利的希望他也要试一试。(管理会计)更让人惊讶的是,银行自己由于受高收益率的驱使,也购买了这些次级衍生物。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银行、评级公司、投资者及投行等都是抱着“跟你一起进去,分一杯羹”的心态,逐渐把房产、股票、债券炒热,从而引发了经济泡沫(脱离经济实体的价格增长,它完全受资金推动)。而泡沫的可怕之处在于泡沫的自我实现。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于是大量买入,从而价格果然上升,由此又强化了预期,价格和预期形成正循环,你拉我推不断上涨。于是泡沫被越吹越大。当人们都生活在泡沫中时,并不觉得危险,因为只要泡沫还存在,人们就预期价格还会上涨,加之杠杆的放大作用,很多人都可以从中谋得暴利。
不过,一本万利的买卖不可能天天都做,当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破灭。也就是当:
1、人们对过高的价格感到担忧时,就会撤出市场。这会引
起连锁反应:看到有一部分人撤出市场,大部分人都会跟风撤出,大家夺门而出,最终导致越晚撤出的人将蒙受越大的金融资产减值损失。
2、实体经济发展没有人们预期的好,上市公司盈利不如预
期,于是人们就觉得应该修改预期,抛掉手中的股票。
3、纯粹的心理因素,使人们抛售手中的金融资产。一旦恐
慌情绪产生,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于是世界各地的股票、债券持有者都开始纷纷抛股,从而使这些次贷衍生品的价格短时间内迅速跌破人们的预期。
而泡沫破灭将产生两个效应:
1、夺门而出效应。谁都不想要手中看似很值钱的金
融资产,大家都开始抛售,结果加速了资产价格的下跌。
2、杠杆的放大效应。泡沫的破灭,由于杠杆的作用
被放大了几十倍以致加速了资产下跌。
由于美联储“及时”意识到了低利率的坏处,所以在泡沫膨胀期间,美国的利率疯长;而泡沫一旦破灭,房价必然大跌。于是高利率和低房价就造成了本来经济状况就差的次级贷款人还不上款,而又无法用已购房来抵偿(因为房子不值钱了),于是出现了次按违约。紧接着在次按基础上发行的一系列衍生债务产品都失去了信用担保,价
格大跌,于是购买这些债券、股票等的投资者资产大缩水,大家纷纷抛售手中所持,但仍是资不抵债,于是很多人破产,有的人甚至跳楼……恐慌情绪继续,人们意识到持有现金才最保险,于是纷纷到银行提款,而银行又无法将持有的房产卖出以收回资金(因为房价大跌),短时间内大出血把不少银行拖垮。紧接着是为次级衍生债担保的保险公司倒闭(由于短期内大批人要求赔付)。于是大量金融从业人员失业,金融体系崩盘。由于实体经济也介入了房、股的炒作,并持有次债,所以各公司也蒙受了不同程度的资产损失,而且银行的倒闭使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于是生产经营无法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由于消费者资金短缺,购买力下降,造成商品滞销,于是各类企业纷纷申请破产保护并大量裁员,于是更多的人失去了工作。这是在美国,而欧洲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持有美国次贷衍生品的国家、企业及个人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巨大损失——冰岛甚至濒临破产!
我想以上大概就是这场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的整个过程的缩影。
以上只是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读《华尔街》有感—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推荐阅读:
许小年:金融危机根源不在华尔街贪婪05-14
直面华尔街金融危机10-16
聚贤华尔街的宣传口号07-06
华尔街读后感10-01
《华尔街》观后感10-12
华尔街纪录片之观后感06-19
爱的华尔兹串词08-26
国标舞华尔兹套路教学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