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华尔街金融危机

2024-10-16

直面华尔街金融危机(共6篇)

直面华尔街金融危机 篇1

2007年,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贝尔斯登、房地美与房利美、雷曼兄弟、美林公司、高盛、摩根士丹利、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全球顶尖的投资银行几乎在一夜间垮掉。在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后的两个月时间里, 华尔街蝴蝶翅膀振动掀起的横扫全球的金融风暴, 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从美国向其他地区蔓延, 从发达国家传导到发展中国家, 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下, 全球资金链条急速缩紧, 融资成本大幅上升, 企业生产大幅放缓, 世界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种种迹象表明, 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 发达经济体将陷入全面衰退, 新兴经济体也正面临严重冲击。

在经历了30年高歌猛进之后, 中国经济也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波及下突然减速, 对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中的中国企业来讲, 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寒冬的彻骨之痛。目前,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出口增速回落, 贸易顺差下降, 贸易利益减少;工业企业增速减缓, 企业融资困难, 缺乏持续发展资金, 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而且因为某些方面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还没有完全暴露和显现, 世界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的影响还会延续较长一段时间。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营环境的严重恶化, 有的企业不堪重负, 破产倒闭;有的企业手足无措, 坐以待毙;有的企业全面撤资, 以求自保;有的企业盲目扩张, 再陷危局。在党和政府作出的一系列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有力支持下,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我国企业必须鼓起勇气, 直面危机, 审时度势, 迎接挑战, 作出积极而又正确的战略选择, 调整发展战略, 完善体制机制, 增强创新能力, 加强风险防控, 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强化, 安度寒冬, 转“危”为“机”, 再谋发展。

一、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围绕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确立的愿景目标以及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选择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竞争策略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 企业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 并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发展战略。

1、要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重大且深远, 市场竞争格局势必会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 企业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 认真评估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分析企业应对危机的前景和对策, 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企业的发展战略, 重新确定市场定位, 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如果是所处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并且自身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企业, 可以采取收缩战线、压缩产量的战略, 以渡过难关, 再谋发展;如果是所处行业严重不景气并且自身已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要审时度势, 必要时应及时实施战略调整, 重新确立企业的市场定位。

2、要不断提高主业的竞争能力

对企业来说, 主业是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 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和企业生存的基础。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 企业应集中有限资源做优做强做大现有的主业, 不断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优势。在集中资源发展主业的基础之上,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 选择一些与主业及其核心能力联系密切的业务作为新的发展板块, 通过不同业务之间共享已有的技术、品牌、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等资源, 依托现有主业形成的优势地位和核心能力, 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尽快建立起新业务的竞争优势。但对已经进入多元业务并且处境较为困难的企业,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要主动剥离不具竞争力的业务, 主动剥离与主业无关的业务板块, 把有限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业务,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主业的竞争力。

3、要慎重实施兼并收购

企业要做大, 一般会面临是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还是兼并收购的战略选择问题。从国内外的经验看, 兼并收购是一把双刃剑, 成功的兼并收购有利于企业壮大实力, 不成功的兼并收购则会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 甚至会拖垮企业。企业在实施并购重组时, 一定要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考虑到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和整合能力。近几年, 我国不少企业发展较快, 积累了相当的实力, 也增强了做大的信心, 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给许多企业提供了兼并收购的良机, 企业既要抓住机遇, 充分用好机遇, 利用兼并收购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又要保持清醒, 切不可脱离企业的能力为一味扩张而兼并, 为单纯做大而收购, 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二、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和传统技术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 但同时, 一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则显示出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事实再次说明, 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生命源泉和不竭动力。因此, 企业必须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和核心位置, 同时以制度创新为动力, 以管理创新为保障, 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和促进技术创新, 加快建立创新型企业, 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要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和长效机制

企业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战略, 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中。要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 完善人才的选聘和评价机制;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要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 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创新职责和分工, 整合各类创新资源, 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2、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加快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适度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 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地和平台。要提高自主创新所需的装备水平,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

3、要培养和造就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

要善于发现创新人才, 使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要制定长期有效的培养规划, 加快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 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为创建创新型企业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各类人才。要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 培养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热情, 使自主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形成员工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

三、优化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 也带来了调整机遇, 企业要变被动为主动, 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结构调整,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步伐, 有效克服危机冲击, 通过结构调整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1、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要根据市场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产品结构, 开发市场需要、盈利能力强的产品, 淘汰那些没有销路、经济效益差的产品。目前, 我国有些企业的竞争手段趋同, 最常见的就是价格战和产品同化。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市场变化进行战略定位, 推行差异化战略, 避开战略趋同和恶性竞争, 使自己在市场中能有独立的发展思路, 减少短期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进而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2、调整产业结构, 完善企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

产业升级换代是企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和获得更多盈利的重要措施, 也是企业应对危机和渡过难关的重要对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必须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要调整投资结构, 对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长线项目, 须审慎决策, 把有限的资金用到重点项目建设上, 聚焦主业发展, 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要围绕主业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 使产业结构更趋完善合理, 获取产业链前后端和价值链高端收益分配,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关系, 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调整组织结构,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机构臃肿僵化, 市场反应迟缓, 成为不少企业的通病。从我国企业的状况看, 有的企业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长的问题, 这种状况不及时改变, 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 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不断优化组织结构。要明确公司内部的管理关系和权力分配, 理顺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划分和协调关系;要压缩管理层级, 缩短管理链条;要理顺管理流程, 做到岗位职责清晰, 程序科学合理。

四、强化管理健全防范风险的机制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建立适合企业特点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要真正在国际竞争中胜出, 就要不断加强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 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1、加强质量管理, 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水平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质量也是行业的生命, 关系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见利忘义, 急功近利, 忽视和不注重产品质量, 不管企业有多久的历史, 不管企业发展到多大规模, 必定会被消费者抛弃。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意识, 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

2、加强成本管理, 提升控制成本的能力

近年来, 我国企业的综合成本增加较快, 许多企业的市场空间和获利空间受到很大挤压, 不少既无技术又无品牌、主要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竞争获得出口订单的加工制造型企业陷于生存危机。因此, 一方面我国企业要尽可能利用好低成本的相对优势, 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转变发展模式, 增强控制成本的能力, 更多地通过体制创新、技术进步、优化结构、加强管理等途径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3、加强财务管理, 防范资金链条断裂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尤其要注意现金流的管理, 因为决定企业生存的是现金流量。我国有些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时, 盲目扩大规模, 高额负债经营, 遇到经济不景气时, 企业的资金普遍较为紧张, 很容易出现现金流断裂的问题。企业应从中吸取教训, 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和现金流管理。要尽可能实行财务和资金的集中管理, 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 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所属各级子企业财务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要实行稳健的财务战略, 保持必要的现金流量, 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 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结构。要建立财务危机的预警、监测和应对系统, 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

4、加强风险管理, 增强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来自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或突发事件, 也可能来自内部决策失误或管理失控等。企业应切实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 完善防范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要规范和完善投资决策程序, 防止随意决策和个人专断。要加强企业投资全过程的监管, 落实投资项目责任制。要加强高风险业务管理, 审慎运用金融及其衍生品工具。

五、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文化是为企业广大员工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要求企业把加强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首先, 危机时刻和挑战面前, 企业家的信心尤为重要。危机和艰难不仅考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 更考验企业家的意志和品质。企业家要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要有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心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 凝聚人心, 振奋士气, 带领全体员工顽强拼搏, 共渡难关。

其次, 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应对当前危机和实现企业未来发展都要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而企业文化建设则是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基础和保证。为此, 企业要努力通过文化建设使企业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全体员工所认同、所接受, 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不断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 激发员工的创业激情, 为企业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队伍基础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宝贡敏, 余红剑.论突发性企业危机及其战略管理[J].当代财经, 2004, (2) .

[2]徐娜娜.企业战略选择与核心竞争力提升[J].科技创业月刊, 2004, (11) .

[3]闫秀敏.论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

[4]李小东.加强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 2008, (7) .

直面华尔街金融危机 篇2

1.股市和楼市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极大。()正确 错误

2.若要消除次贷危机,低利率和高房价缺一不可()正确 错误

3.产业振兴计划中的十大产业总产值占GDP总额的四分之一。正确 错误

4.扩内需促增长必须要自主创新和进行体制改革。正确 错误

5.首付是进入楼市的门槛,要求消费者有实际的支付能力。()正确 错误

6.中央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原则基本一致。()正确 错误

7.执行贮藏职能时,货币是观念上的货币。()

正确 错误

8.保持人民币稳定是必要的。人民币升值不利于进口,人民币贬值不利于出口。正确 错误 9.对冲基金在次级贷款中起了决定作用。()正确 错误

10.财政在国家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货币的本质就是()

A.贵金属 B.纸币 C.一般等价物 D.财富

2.在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采取()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

A.松 B.紧 C.适中 D.一般

3.我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是()

A.对外贸易 B.居民消费 C.境外投资 D.境内投资

4.股市和楼市之间的关系表述有误的是()A.入股市门槛低,入楼市门槛高

B.股市的回暖有赖于楼市的回暖 C.短期投机对股市不利,却对楼市有利 D.先救股市后救楼市,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

5.()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A.政府 B.人民银行 C.中央银行 D.银行

6.对外经济贸易占我们国家GDP的()

A.0.5 B.0.333 C.0.25 D.0.2 7.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A.宽松 B.从紧 C.灵活审慎 D.全面

8.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

A.市场 B.人民 C.中央银行 D.国家或政府 9.完善宏观调控主要实行()的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A.稳定 B.宽松 C.从紧 D.积极

10.下列属于紧缩的货币政策的选项是()

A.降低再贴现率 B.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C.扩大贷款规模 D.降低利率

11.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

A.存款准备金 B.存款准备金率 C.贴现额 D.再贴现额

12.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发生在美国,却致使全球主要()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A.经济 B.货币 C.金融 D.生产要素

13.协调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不包括()A.经济稳定 B.增加就业 C.稳定物价 D.国际收支平衡

14.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的危机。

A.生产过剩 B.生产不足 C.政策失误 D.无政府主义

15.“当这经济十分困难的时候,()比黄金和货币还要珍贵。”温总理语。

A.公德心 B.自尊心 C.齐心 D.信心

三、多选题(10 道)

1.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A.扩内需、保增长 B.调结构、上水平 C.抓改革、增活力 D.重民生、促和谐

2.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包括()

A.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B.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C.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D.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次贷危机的两个因素是()

A.次级贷款 B.利率 C.房贷 D.按揭证券化

4.刺激消费的措施包括()

A.提高工资 B.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提高农产品价格 D.解救股市

5.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双回调”影响()

A.投资 B.消费 C.出口 D.外贸

6.宏观经济逐渐回暖的有利条件包括()

A.综合国力今非夕比 B.发展动力依然强劲 C.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D.体制基础日益坚实

7.各国救市措施主要有()

A.提振信心 B.增加流动性 C.恢复支付链 D.减少对实体经济影响,刺激经济

8.十大产业拉动经济的理由是()

A.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B.促进就业 C.税收贡献大 D.占GDP的比重大

9.次级贷款是给“三无人员”贷款,其中“三无”是指()

A.无收入 B.无自住房 C.无工作 D.无资产

10.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四大指标分别是()

直面华尔街金融危机 篇3

汤忠一,美籍华人,德丰杰龙脉基金执行董事,出生于中国台湾,早年在美国求学,获得美国沃顿学院MBA学位,曾任美国英特尔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及营销经理,之后担任投资银行专家,从事帮助企业上市与企业并购业务。汤忠一在美国从事IT行业的运营管理、研发、金融投资和风险投资领域拥有超过15年的经验。他是Infineon Ventures投资委员会的合伙人和成员之一,参与管理许多美国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与管理。

2006年3月,全球著名风险投资公司德丰杰在中国成立唯一一家下属基金——德丰杰龙脉基金,专注于向中国的高科技公司提供风险投资。汤忠一成为德丰杰龙脉基金执行董事。

2009年1月,本刊“财富管理”栏目专程前往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园区采访了汤忠一先生。

华尔街金融危机对VC而言是一次投资机会

笔者:当下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您对投资市场前景的判断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

汤忠一:这次的金融危机其实对中国的VC而言是一次投资机会。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今天我们所遇到的情况,与2001年全球互联网经济泡沫崩溃后导致的投资市场萎缩的情况是有些类似的。当时,由于投资互联网产业产生的投资泡沫崩溃,许多投资机构的投资步伐立即放缓,一些投资机构出现了对市场的恐慌心态,大家不敢投资了。

但是到四五年之后,回过头来看这一过程。我发现,那些在投资市场低迷的时候,保持了冷静,拒绝了恐慌,仍旧保持投资步伐的VC投资者,往往在这一时期找到了一些优质项目,给予其资金的输入,等到市场恢复活力的时候,这些项目也就成功了。

我们在2001年的时候,就抓住这种时机投资了几个项目,目前这些项目都做得很好。所以,我认为,风险投资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不要恐慌,而要保持理智,找到投资的基点,把握投资的商机,不要丢掉投资机会。

投资市场复苏需要12到24个月的周期过程

笔者:那么,美国金融风暴对于投资中国高新技术项目的VC而言,会有哪些影响?比如VC的融资渠道是否会受到影响?

汤忠一:VC基金的募集相对以前是会变得困难一些,一些海外LP(有限合伙人)的投资资产由于金融风暴而缩水。由于资本市场的影响,海外投资人的股权溢价与资产估值都受到了影响,这些原因造成了对VC项目的投资下降。一句话,大家都穷了。

但我个人认为,这些现象都是暂时性的现象,VC不能永远只是按兵不动,因为投资人给予VC与PE的任务就是投资项目、创造价值。目前遇到的情况是:海外LP投资人对投资市场何时达到“谷底”还没有清楚的预测,所以还处在一种观望的态势。一旦海外LP投资人能清楚地估算出自身财产的损失程度后,市场的“谷底”露出后,投资人就会加速投资的力度,掀起又一次新的投资浪潮。而在这一段时间中,海外LP投资人正在摸索这个对自身财产估值的过程,这与被动地等待市场反弹有一定的区别。我认为,这个过程需要12到24个月的周期。

而VC在海外的融资渠道是十几年来形成的固定模式。不会因为市场环境的改变而去轻易改变。

危机之下 VC变得更成熟了,更理智了,更实在了

笔者:在目前的投资市场趋势下,VC对创业企业的选择是否也有相应变化,对VC投资中国高新技术项目的策略与布局有何影响?

汤忠一:其实,对于VC而言,对投资项目的选择永远只有一个要求:不管是在“熊市”还是在“牛市”,这些项目都要能够赚钱。我们需要找到那些最有理想、最有创意、最有激情、最讲人品的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对每一个VC投资人来说,都想找到下一个GOOGLE,下一个百度。这些投资要素对VC来说都是永恒的,是不会改变的。

那么在投资市场低迷的情况下,VC的投资方向不会轻易改变,那VC会转变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们在针对投资项目的管理上会有转变,在具体的项目管理细节中会有相应调整。由于在目前的条件下,VC与PE投资市场的竞争不会像“牛市”的时候那样激烈,而项目的投资成本反而会降低。所以我们对投资项目的现金流的管理会进一步加强,我们会去帮助投资企业去关注对现金流的管理。

而从整个业内的层面来看,与资本市场“牛市”时期相比,VC投资机构将变得更加实在,更加贴近企业。VC对项目的管理不再会流于表面,而会去深入实际。除了关注项目的本身的潜力,我们会更看重之前我们并不关注的企业管理权。

一句话,和以前相比,VC变得更成熟了,更理智了,更实在了。

笔者:在2009年,VC在选择高科技创业的项目时,是否还是趋向于宽频、无线技术和其他网络服务公司等互联网产业?还是会立足于其他产业,如新能源产业等。

汤忠一:我们不会去硬性地选择某一个产业或行业。对我们而言,为投资者建立价值,用最小的投资风险获得最大的投资价值永远是VC选择项目的基点。比较以前我们所投资的一些优质项目,比如:百度网络、空中网、分众传媒、珠海炬力等项目,新媒体与互联网等产业占了较大的比重。但在以后,我们或许会去关注新能源与生物医药等项目,因为投资项目一切以市场为导向,有市场潜力的,我们一定会关注。

同时,也只有那些具备革命性的产品与技术才能在获得风险投资的竞争中胜出。我们更看好那些能够改变消费者的生活习惯,颠覆传统的企业运作方式的技术与模式的创意型项目。

笔者:对于一家想获得投资的高科技创业企业,对VC而言更看重的是创业企业的商业思维、商业运营、企业管理的软件能力还是产品技术、产品市场等硬件能力?

汤忠一:前面已经说过,对每一个VC来说,找到下一个GOOGLE,下一个百度是VC投资的永恒要求。而在市场环境低迷的条件下,我们会更看重那些有激情、讲人品的创业者,看重那些市场潜力大、创意好、又具备知识产权与专利的创业项目。

所以在VC投资项目的每一个过程中,不管是募集资金、项目选择还是项目管理,我们会尽可能运用我们经验去帮助创业企业度过难关。

笔者:那么对于拟寻求融资的创业企业在当下阶段应注意那些问题?

汤忠一:处于不同创业阶段的企业,会出现不同性质的问题。比如,在获得第一轮融资之后的创业型企业,往往会因为资金与股权分配的利益问题而出现创业团队崩溃的状况。

而这些企业出现的问题,我们一般都会了解一些。比如那些在创业企业的融资、财务、人事、技术、市场等环节中出现的普通问题,我们通过以前在投资过程中所积累一些经验会告诉他们如何去预防、去解决。成熟的风险投资机构就像一个医生,能够主动去告诉创业企业,你要感冒了,应该去吃什么药。

我们相信,不管遇到怎样的投资市场环境,只要拥有那些充满激情的创业者,有充实的现金流,保持冷静与理智的头脑,VC就能度过这个“熊市”的危机,获得投资价值产生后的财富。在“熊市”中,创业企业首先要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前先活下来。

同时,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创业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那些不适合创业的人与项目往往会在一个不利的市场环境中被淘汰掉。比如那些想赚快钱,投机取巧的人,或者想靠创业要出名的,沽名钓誉的人。

而广大VC与PE投资机构在“牛市”的时候,跑得太快,现在投资泡沫冷却下来之后,需要恢复理智与冷静。

笔者:在目前的投资市场趋势下,对于VC本身来说,对项目团队的选项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也提出了更大的要求。贵公司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的。

汤忠一:这首先关系到VC基金管理人员的心态。

VC项目企业的好坏与否,首先需要基金管理者主动地去观察项目企业,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脚踏实地地深入到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生产、财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因为目前的市场形势变动得太快,我们不仅要考察企业,还要主动帮助企业去发现解决一些问题。要进一步加深对创业项目的了解,不仅要知道他们怎样创业,还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创业。

直面华尔街金融危机 篇4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险

次级抵押贷款 (简称“次贷”) 是美国众多金融创新产品之一, 主要指金融机构为信用状况较差、收入证明缺失和负债较重的人提供的住房贷款。在过去的几年间, 次级抵押贷款在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的同时, 也使很多放贷机构获得了巨额利润。然而今天, 它却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和投资者的恐慌。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引起了各方关注, 其深刻教训足以让我国金融业引以为戒。笔者认为, 这次华尔街危机有以下四点启示:

一、金融创新应科学、谨慎

纵观20世纪60年代至今, 华尔街发明了数千种金融衍生产品, 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产品的确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业务, 但同时金融创新也带来了接连不断的麻烦, 特别是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更是发人深思。从某种角度来看,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给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金融创新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但我们也可以从中能得到某些启示, 这将有助于我们理清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思路。首先, 我们必须对金融创新利弊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其次, 我国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再次, 尽管借鉴或引进是金融创新的有效途径, 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从境外的金融创新工具, 衍生产品的创新必须符合市场需求, 不能无限滋生风险;第四, 金融创新一定要有视野开阔和高瞻的战略眼光;最后, 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更要坚持“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二、积极转变单一的债务融资模式

以往的我国企业融资都是以债务融资为主, 而这种债务融资又往往以资产抵押为核心模式,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次贷危机中显现无疑。因为次贷都是有房产作为资产进行抵押的, 但当借款人没有了收入、失去现金流还款时, 资产的抵押完全不起作用。雷曼虽然有6100亿债务, 但仍有6390亿资产, 资可抵债, 后果却是破产。目前, 国内中小企业贷款意愿迫切, 商业银行就应当把债务融资提到更科学的高度, 突破单一的以资产为抵押的贷款模式, 尽量发展出一种以未来合同、现金流为抵押的贷款模式 (如结构融资) , 强调现金流就是强调企业前景、未来所签销售合同、企业产品市场状况。如果企业只有库存、厂房或老旧应收账款, 那么银行就不应向其贷款, 否则便很可能会是死贷坏账, 升高了银行风险。只有改变单一的贷款模式、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界、银行界的金融风险, 这是未来我国金融发展的方向。

三、战略性决定金融基金投资方向

其一, 投资对中国而言有战略发展意图的优质股票, 比如Intel等优秀的跨国公司, 因为我们没有掌握这些急需的技术, 投资这些股票, 若股票上升, 我们可以有盈利和回报, 如果股票下跌, 我们又可以成为被动投资者, 参与其董事会, 分享他们的技术。严格讲, 这已经等于对冲风险了。其二, 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去收购全球各地的油、气、铜、铁和有色金属等实体矿产资源和上游企业, 因为我国是资源贫乏国, 未来企业的发展这些资源大有用处, 况且优质资源必然是长期稀缺的, 现在收购极为必要。其三, 在区域内好的经济体中投资对我们有所互补的实体和产业, 比如印度的IT项目、越南的旅游项目、东南亚的零售和制造项目等等, 而非一出手就去收购美国遭难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无形资产, 当它们处于下行通道时, 信誉陡降, 最终无形资产会消耗殆尽。中投收购大摩、黑石已浮亏347亿, 因此金融灾难时收购金融机构应极为谨慎。

四、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

金融监管应当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优化。次贷危机证明, 面对日益频繁的市场创新和日益复杂的创新产品, 单纯依赖信息披露来保护投资者利益, 已经不够充分。随着现代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加大, 投资者越来越难以对其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因此, 监管者仅仅做到确保信息的真实披露, 或完全依靠对透明度的监管, 已经不够。同时, 由于金融体系中相互传导的原因, 监管者如果只关注一个产品表面上的风险, 也是远远不够的, 要求能够审慎地评估金融产品, 洞悉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做到见微知著。

直面华尔街金融危机 篇5

然而, 与此相反的是, 尽管身处金融危机的漩涡当中, 包括英国《金融时报》在内的一些世界知名报纸的广告收入却在稳步上升。日本报业的表现也很良好, 五大全国性日报几乎保住了所有读者。新加坡报业控股 (SPH) 至2008年8月底, 年营运收入创新高至13.01亿新加坡元, 增长12.1%。但表现最突出的还是《华尔街日报》, 在默多克手中改头换面的《华尔街日报》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 获得了广告量和销售量的双重增长。

这正反两组消息, 恰恰印证了在金融危机的侵袭下全球报纸行业目前的两种生存状态, 同时也说明尽管当下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但只要报人锐意革新, 抱团取暖, 报业的发展还是可以转“危”为“机”, 大有可为的。基于此, 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来探寻全球金融危机下《华尔街日报》的革新策略及启示。

一、树立内容为王的品牌意识, 全力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华尔街日报》之所以能在危机四伏的发展环境中逆势而上, 树立内容为王的品牌意识为关键因素。《华尔街日报》的受众定位主要是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人群。因此在新闻信息筛选方面异常认真谨慎, 在新闻信息的挖掘方面勇猛、果敢, 角度新、视野广, 独家信息发布量一直居美国报业首位。在金融危机来临时, 他们纸质版和网络版的编辑记者24小时轮班工作, 及时为美国乃至世界读者提供来自金融危机核心区域的最新独家报道, 以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为读者客观公正地解读美国政府高层领导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美国大财团、普通民众在金融危机到来时的各种表现以及金融危机在未来的变化趋势。

在金融危机下, 受众购买力下降, 对报纸的选择空间逐步缩小, 对报纸质量的要求愈加严格, 报纸内容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成为受众选择报纸品牌的重要标准。在此种情况下, 报业要想发展, 就必须把内容摆在首位, 尤其是必须集中精力打造不可替代的新闻产品。只有树立内容为王的品牌意识, 全力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报业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来自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干扰, 才能持续性地聚集受众的注意力。

二、压缩经营成本, 认准投资方向, 力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金融危机下, 美国大部分报纸以“冬眠”方式来抵御经济寒冬, 如裁员、关闭发行点、缩版、瘦身、减少印量。《华尔街日报》虽然占尽“天时”, 但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 仍然面临耗材涨价、人力成本上升、发行和广告市场缩水的冲击。但与其他报纸不同的是, 该报并非完全通过压缩成本的被动方式来扩大获利空间, 相反, 它采取了有进有退的投资方式, 即在压缩成本的同时, 在潜力板块上追加投资。

曾经是美国最宽幅报纸的《华尔街日报》加入了“瘦身潮”, 实行“小报化”运营模式。早在金融危机还没有袭来之前, 世界范围内的小报化风潮就已经兴起。金融危机的到来, 更是加快了各国报业“小报化”的进程。《华尔街日报》决定将报纸页面的宽度缩小3.8厘米。可不能小看这“几厘米”, 据美国报业协会的估算, 54英寸的版面宽度缩小到50英寸能为报社节省8%~10%的开支。显然, 瘦身的意义重大。除了新闻纸的开张有了变化, 许多美国报纸还在新闻纸的薄厚上动起脑筋。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的程征介绍, 早在2006年, 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罗克福德登记明星报》就将30磅的新闻纸换成了27磅, 这样一来可以节省6%的纸张开支。金融危机到来后, 该报考虑采用25磅的新闻纸来省下更多的钱。

加大在杂志方面的投资力度, 为报纸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默多克接手华尔街日报后积极开发新的信息产品, 力拓新的盈利模式和空间, 经过努力, 2008年9月6日, 高端奢侈生活杂志《WSJ》面世并被免费送到美国80万订阅者和亚洲与欧洲16万读者手中。汤姆森认为, 投资杂志强调了新闻集团对报业前景的乐观。“杂志的广告很惊人, 报纸的广告也很强劲。”他说, 杂志不单是对报纸华丽的补充, 更涉及整个印刷业。

三、打造全新的信息化平台, 推动新老媒体融合发展, 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独特的信息服务

默多克认为, 在金融危机面前, 如果报纸能够提供可以信任的新闻资讯, 那么其发行量会上升, 这个“发行量”包括网页流量、RSS订阅人数、电子邮件列表订户、手机报纸等, 这同样将惠及广告。默多克也认为, 当前的挑战是透过报纸品牌让读者获得个性化新闻, 并以他们希望的方式传送。 (1) 正是以此理念为原动力, 《华尔街日报》在报网互动方面的尝试一直走在世界报业的前列, 并在金融危机中越挫越勇, 屡获佳绩。《华尔街日报》在报网互动融合方面的如下两点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报网互动时间早, 起点高, 手法多样, 覆盖面广, 辐射时间长。《华尔街日报》电子互动版于1993年正式启动。1996年推出第一个栏目“金融与投资”, 接着创建了“网络听闻”频道, 这标志着其第二代网络版的诞生。随后开始涵盖《华尔街日报》纸媒的所有版面——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全部内容, 以及道琼斯通讯社实时新闻的大量内容。其全球1600多名采编人员每天提供1000多篇稿件支持着《华尔街日报》网络版 (WSJ.com) , 使其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出竞争对手。除此之外, 该网站还提供数千家公司的深层次背景介绍以及大量特写, 每天24小时更新。 (2)

2007年改版后, 《华尔街日报》实行“全天候”更新。编辑以24小时为周期, 根据最新消息的重要程度和用户在订阅时填写的个人信息, 陆续给特定用户的邮箱发送新闻推荐邮件。另外, 就是“全方位”展现。利用网络的海量特点, 报纸不能刊载的更为详细的事件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放在网络版。通过多媒体、音频、视频、PDF文档及交互式信息图表等多种形式, 全方位展示信息产品。改版后, 编辑信箱版面也得以扩大, 增强了读者群体的参与。《个人生活和理财》版对于文化的报道增加一倍。编辑定点向用户发送当天报纸的最新标题和内容摘要。《华尔街日报》的在线老用户还会享受手机等移动设备发送新闻的服务。

纸质版与电子版定位一致, 分工合作, 互通有无, 提供全天候的个性信息服务。《华尔街日报》在报纸与网络版的定位上基本一致, 网络版内容的扩展也是围绕高端知识精英的多样化需求而变化的, 广告的扩展也都是高级奢侈品、休闲产品类。正是这样的个性化内容和服务, 以及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分类广告等微内容建设, 才在保持原有核心市场份额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占有空间, 也降低了在金融危机下市场竞争的风险。

《华尔街日报》纸质版和网络版密切合作。网络编辑与纸质版编辑24小时保持联系, 两个团队合作一起报道新闻。纸质版记者经常使用网站查找可以深入挖掘的新闻线索, 寻找如何利用网络使纸质版新闻报道更加完整全面。例如, 在报道2008年美国可怕的飓风新闻时, 网络版发布了新奥尔良的一张互动地图, 上面有飓风幸存者描述的灾难细节。地图是由纸质版和网络版记者共同绘制的, 这对于纸质版日报上精彩的新闻报道来讲, 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四、改善薪酬制度, 提高员工的认同感和安全感, 激发员工挖掘独家报道、深度报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09年1月28日, 默多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是危机时刻, 越应注意改进薪酬制度, 加强记者、编辑对于报社的认同感、归属感, 而不是趁火打劫、竭力裁员。”他同时认为金融危机带给报社的压力只占50%, 另外50%可能是因报社记者的懒惰而造成的。 (3) 为了在金融危机时刻进一步激发报社记者、编辑的积极性, 默多克不顾《华尔街日报》高层的反对, 积极改善薪酬制度, 提高记者的底薪, 加大对于独家报道、深度报道稿件的奖励程度。进一步激发记者的报道热情, 以充足的物质奖励来培养记者对于新闻事件穷追不舍的精神, 与此同时, 对于特别优秀的记者编辑, 默多克将亲自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这样一些措施将解除记者、编辑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对报社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强化其新闻责任感、员工义务感, 充分投入到新闻报道的第一线。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侵袭下, 终端消费品萎缩导致传媒业受损, 过分依赖广告收入的报业集团更是首当其冲。而在此情形下, 《华尔街日报》却异军突起, 逆势而上, 在金融危机中, 报业广告收入连续攀升, 发展势头强劲。这点不得不引起报业同仁和新闻传播学界的深思。因此, 笔者拟从分析《华尔街日报》逆势而上的发展现象来探寻其应对金融危机的革新策略。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逆势而上,革新策略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9-01/14/content-10655501.htm

[2]http://www.medialeader.com.cn/media/200812/20081205093418_24955.html

直面华尔街金融危机 篇6

一、从报道时机看:反应迅速, 传达中国声音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 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尤其如此。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 CCTV-2及时出击, 将原来的品牌栏目《经济信息联播》和《经济半小时》打通, 整合成《直击华尔街风暴》, 并以此节目为代表进行了大规模报道, 全程“直播”了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 形成了一种“有经济大事, 看经济频道”的市场口碑。

2008年9月中旬, 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随着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出现, CCTV-2于9月20日便迅速推出了《直击华尔街风暴》, “将这场危机当成了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深层次运行规律、认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性、增长经济知识的课堂”。①节目时时跟进, 全方位报道危机的最新进展:诸如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危机破坏程度, 各国政府的救市计划, 世界股市、汽车产业的联动变化等, 通过梳理当天最新变化的信息, 并配以嘉宾鞭辟入里的点评, 帮助观众理性把握全局、全面了解真相。由于收视率节节攀高, CCTV-2已将该节目放到每天的早晨7点、中午11:50、傍晚18:05、晚间20:55多个时段播出, 其报道速度之快、报道密度之大、报道内容之深, 在经济频道的发展史上也实属罕见。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中, 中国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此也需要中国媒体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专业频道, 这次CCTV-2紧扣金融危机, 不失时机地透过《直击华尔街风暴》传达中国的声音, 在世界媒体大战中脱颖而出, 成为媒体领袖。众所周知, 对国际问题的报道一向是各国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 由于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 发达国家垄断了世界新闻的采集和发布市场, 使信息往往呈单向流动状态, 由少数发达国家源源不断地流向发展中国家。然而这种不平衡状态并不能掩盖中国媒体的自身立场, 《直击华尔街风暴》就是本着“以中国人的视角看危机”的宗旨与各国媒体对话, 从信息的选择、解释、节目编排等方面突出中国特色, 努力发出响亮的声音, 从而在与CNN、路透社、法新社等世界强势媒体的竞争中抢占话语权。

二、从报道原则看:公正权威, 稳定社会信心

《直击华尔街风暴》用直面现实、犀利深刻的报道赢得尊重, 真正发挥了解疑释惑、缓解情绪、稳定人心、引导舆论的作用。

这场危机来势凶猛, 并非一个简单的业内事件, 它让世界经济的领跑者美国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中, 并迅速席卷全球, 直接威胁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乃至每个老百姓的切身生活。由于此次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人们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消极舆论, 而这种舆论将对社会稳定起到负面影响。此时, 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主流媒体挺身而出, 很可能会导致市场恐慌、人心惶惶。而且已经有某些媒体、特别是个别门户网站在围绕金融危机做文章时, 做法不够妥当, 要么很煽情、要么很悲观、要么很激愤, 并没有恪守准确、客观、真实的报道原则。而《直击华尔街风暴》的适时出现却能够校正视听, 有利于人们了解事件真相, 维护社会稳定, 体现出一个新闻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该节目的公正权威有赖于一批重量级的、富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的参与, 如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等, “作为专业化、权威性象征与标志的专家学者的加盟, 确立了节目的权威性、前瞻性与指导性”。②这些嘉宾资历深厚, 或有深刻思想、或有丰富实践, 熟悉国际国内经济理论及实用领域, 因而在解读现象、探讨问题、分析预测上能各展所长, 借助他们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 广大观众能更清晰地把握金融风暴的前因后果, 理性认识其对中国经济和自身利益的影响, 并及早做好心理、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应对准备。

三、从报道内容看:专业深刻, 全面分析危机

《直击华尔街风暴》结合国际热点和国内现状, 追踪世界经济走向, 掌握全球金融脉搏。节目充分运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将资讯报道与嘉宾访谈融合在一起, 引导人们对金融危机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清醒的判断。以下笔者将对随机抽取的2008年11月10日至11月20日每晚18:05的节目样本进行分析 (11月15日、16日没有该节目) :

报道地域分布。《直击华尔街风暴》的报道从地域分布上看能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 其中国内部分的报道量约占总量的34%, 国际部分为66%。进一步分析, 可以看出国内部分的报道除了全国性的经济政策、消息发布外, 还集中了香港、广东、浙江、福建、四川、内蒙古等地的应对措施, 前面4个地区属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金融风暴对它们的影响更直接、更普遍。而四川、内蒙古两地由于受到今年地震灾害和“三鹿奶粉事件”的波及, 更容易在金融危机面前出现动荡。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些具有代表性地区所面临的经济问题, 那将为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范本。而节目正是对这些基本面做出了专业深刻的剖析, 避免公众对国内现状和未来趋势产生不必要的困惑和误读。国际方面的报道涉及面更为广泛, 9期节目中反映各地情况的报道数量统计数据如下:美国16条, 英国4条, 德国3条, 日本3条, 俄罗斯2条, 加拿大、冰岛、印度、菲律宾、阿根廷、玻利维亚各1条。可以发现, 国际部分的内容覆盖面广、重点突出, 既有对欧美、拉美、亚太各地区的全景式报道, 又有对美国、英国、德国这些重灾区的动态反映。

报道行业分布。本次金融危机几乎扩散到全球各个行业, 而《直击华尔街风暴》注重对信息的过滤与加工, 对各行各业的现状进行了收集、整理、选择与整合, 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通过统计, 可以发现, 在9期节目里关于行业新闻的报道数量, 汽车业占到总量的36.2%, 银行业占19.1%, 房地产业和零售业均占8.5%, 其他行业, 如旅游、航空、海运、快递业等共占总量的27.7%。这个行业报道分布比例, 一方面能够反映出节目对于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关注, 不放过对任何一个遭受损失的行业的信息捕捉, 形成一种宏观、大气的格局。另一方面又体现出节目专业、精深的特点, 一般而言, 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后, 首先面临冲击的就是汽车业, 它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大, 节目制作者深谙这一经济规律, 花费大量篇幅把报道重心放在美国、德国、日本这三大汽车生产国身上。而作为金融领域的三大支柱之一, 银行业在这场危机中自然无法幸免, 因此节目也对各国银行业的裁员、降息、融资等措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报道。

四、从报道方式看:灵活多样, 提升传播效应

经济节目容易让人贴上“枯燥乏味”的标签, 《直击华尔街风暴》却打破了这一印象, 充分利用央视的强大资源, 进行有效整合, 在报道方式上显得灵活多样、生动亲切。

节目在编排组合上具有“超文本”性, 信息量大、涵盖面广, 能够把资讯播报、演播室、人物专访、记者连线相互衔接, 打破了普通经济新闻的报道手法。节目以演播室为信息处理、观点发布的集散地, 辐射出不同记者、不同专家学者在不同空间、以不同角度对同一新闻事件所进行的实时的采访、报道与点评。节目调动央视遍布世界各地的记者站资源, 与央视驻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地的记者对话, 对当地股市行情等讯息进行现场直播。同时, 又穿插进记者对各行各业领袖人物的专访, 如对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通用汽车亚太区总裁Nick Reilly等人的访问, 再配上演播室嘉宾对当期节目核心话题的解析, 使节目在整体上表现出点面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照应的特点, 使信息组合的时空呈现出多维形态, 给人以信息密集、清新明快又富于变化的感受。

五、结语

《直击华尔街风暴》开创了电视经济节目的新格局, 无论在反应速度、报道内容还是视听语言上都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真正使经济新闻做出了思想、做出了内涵, 提升了央视经济频道的核心价值, 对其他同类节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直击华尔街风暴》近期报道, 央视网www.cctv.com

[2].王正鹏:《〈直击华尔街风暴〉是出人意料的传播事件》, 新浪财经2008年10月14日。

[3].李程骅:《华尔街风暴:媒体的大考》, 《中华工商时报》, 2008年10月20日。

上一篇:骨盆骨折的临床护理下一篇:课堂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