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德国的家庭教育(精选7篇)
直面德国的家庭教育 篇1
一次, 我看了一堂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录像, 老实说, 那堂课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课堂气氛热烈, 环环相扣, 使用了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等先进设备, 很符合一些专家推崇的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的理念。但我还是发现了一点问题, 那就是作为一堂美术课, 教师没有示范怎样画画 (只是简单地讲了绘画的步骤) , 学生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 只是在课堂中间的大约15分钟的时间里,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集体画了一幅画, 每个人只是画了其中的一个小部分。于是, 我写了一篇博文, 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画画上, 而不是放在面面俱到的过程和设备展示上。我的一位在小学任教的学生看到博文后给我留言, 表示不同意我的看法。她认为我看到的只是公开课, 而不是常态课。公开课是给别人看的, 就像时装表演和唱歌比赛, 或者请客人到家里来参观一样, 当然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也必须符合专家的口味和评审的要求。我答复说, 如果领导来参观, 你给他看公开课, 会不会误导领导, 以为你们的教学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专家来听课, 你给他看公开课, 专家提出了疑问, 你告诉他其实我们真正上课不是这样子的, 会不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如果其他学校的老师来学习, 他们回去后如何用于实战?他们会不会以为, 没有先进设备就上不好一堂美术课?他们怎么知道真实教学中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 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那位小学老师说,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都不会把公开课等同于常态课, 他们可以从公开课展示出来的教学理念中得到启发, 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比如, 老师您外出讲课的PPT就比平时给我们上课的PPT做得要好看, 不是吗?我说是的, 我外出讲课的PPT的确准备得比较认真, 而平时讲课的PPT因为时间的限制相对来说比较仓促, 但两者本质上没有不同, 都是为了配合我的教学而设计的, 不会为了满足某种新理论或者应用某种新技术而改变一些本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 我都是从教学的目的和需要出发来应用技术和理论的, 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 或者为了迎合某种新理论而削足适履。有学者曾批评说, 现在的新课改就是“满堂动”、“满堂问”、“满堂放 (课件) ”、“满堂夸”, 因而是“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 看来这是过虑了。那应该只是公开课呈现出来的样子, 一线教师会告诉你, 他们平常的教学并不是这样的, 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在公开课上看到。20世纪初,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 后经海德格尔等人的发展, 形成了一个影响巨大的国际哲学思潮。现象学的基本主张是“回到事实本身”, 将事实作为认识事物的不动点, 消除抽象理论、抽象概念对人们认识的影响。教育叙事学也认为, 教育研究应尽可能“接近日常教育的真相”, 因为只有面对教育教学的“真相”, 我们才能发现真实的问题,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主张今后中小学里面少一些教学公开课、示范课, 多一些围绕日常教育教学真实问题的研讨。因为教育不是表演和展示, 也不是为了竞赛与获奖, 而是为了培养有独立思想和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公民。
直面德国的家庭教育 篇2
放假前,当领导把《直面教育现场》这本书发到我们手中,要求我们完成假期作业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两个疑问:
一、书生校长是什么人?为什么叫书生校长?
二、领导给我们推荐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一回到家,我就打开书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初读他的文章,说实话,我并不是很喜欢他,字里行间没有新意,老气横秋,而且他对批判有着近乎偏执的爱好:批判教改、质疑公开课、甚至批判我们公认的教育家魏书生的教育缺少科学性。但细细读来,又觉得他批评的很在理,令我心悦诚服。这位有书生气,喜欢较真的校长形象才在我心中慢慢清晰、高大起来。我去网上搜索关于他的资料,才知道这位书生校长--程红兵开始只是江西老区的一名普通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平时的读书积淀,后来成为教育学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在中国基础教育现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上种种,程校长的实力可见一斑。领导安排我们读这本书,应该也希望我们像他一样,多读书、爱读书,敢于质疑,做一个勤于思考、有独到见解,说实话,办实事的校长。
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自己的收获。这本书共十二章,其中四章是批评批判,八章为对教育现状的反思。这位书生校长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公开课,对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模式,教学现状,教学艺术、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一个全方位的扫描,提出了自己批判性的意见。第四
章反思课堂教学中《质疑公开课》一文,他认为对新教师来说,示范课是有必要的,视角一转,又认为对已经工作好几年的教师,“绝对不能采用上述形式,因为在掌握规范多年之后,再来表演规范,很明显会让人感到像在演戏。在掌握规范之后,应该超越规范。”规范和创新都是需要的,没有规范要创制规范,有了规范要突破规范。这种思维方式,不但关注自身,更能够关注事物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公开课、展示课真是千人一面,千课一味,盲目地追求华丽、热闹,教学过程脱不了分析的路子,肢解了一篇篇美文,使许多学生不再喜欢语文。他认为公开课的目的在于实验,听课的目的在于学习、交流,而不是蓝欣赏表演。公开课应在常态下进行,拒绝为表演而表演,拒绝为刻意追求漂亮、完美而失常。失去常态就失去了真实,失去了其展示的价值和意义,失去了可学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与魏书生通知商榷》一章中,他针对魏书生所构建的完整而庞大的科学化语文教学管理系统,提出了商榷意见,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千篇一律,标准规范的器件是好器件,但千篇一律,标准化的文章绝不是好文章,而用一个楔子塑造出统一的标准化的人,那绝不是科学的教育。”是啊!被我们这么科学化管理的学生无疑是被我们管在一个个“学习”之笼,只关注了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培养,对学生的成长真是不利。不管是什么学科,我们都应该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围绕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这一中心来进行,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科学化。
针对当下学校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学校主体弱化、校长创造力钝化、办学形式雷同、管理者话语如出一辙现象,这位书生校长用自己睿智的眼光对对那些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跟风做法进行了透视,及时地拨开问题的迷雾,给这种盲目跟风现象打了一剂退烧针。这篇文章为我校的特色学校建设指引了一条明路:学校特色即是学校个性文化,是学校的文化内涵,应是学校的精神积淀,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第十章“反思校长领导”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得到了一次灵魂的升华。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核心使命是教书育人,为国育人。作为校长,要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为国家而工作;要为学生服务,保证学生的健康、个性发展;为学校的发展负责;为教师的成长提供舞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校长,肩负起校长的关荣使命,我们必须得有梦,有魂,有情,有味。
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 篇3
有次在谈到他最近的研究重点——微课与翻转课堂时,我给他泼了点冷水。我认为,微课的应用主要在网上、在课外,而翻转课堂只是众多的教学模式之一,并不是对所有课程、所有情况都适用,在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下,更难普遍推广。晓东不大同意我的看法,他举出自己在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取得较好效果的例子来反驳我,还说他正在鼓动妻子——广州某高中教师也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翻转课堂的试验,对此,他显得信心十足。我听了只笑了笑,以“过来人”的口吻告诉他,在个别课程和教学的个别阶段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普及推广,开头的新鲜感与长时间后的厌倦感可能会同时存在,我相信他试验一段时间后会慢慢接受我的观点。
后来,我收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12期杂志,打开目录看到晓东和妻子李月霞老师联名撰写的文章《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一节微课的多重叙事》,立即先睹为快。看完后我很兴奋,发短信给他,表达对他这篇文章的由衷赞赏;文章中发现的问题,果然不出我的预料。
这篇文章属于典型的教育叙事研究,有故事情节、有戏剧冲突、有学生反馈,也有教师和研究者的反思。文笔生动还带点幽默,我甚至能从某些典型的汪式对话中看到晓东那略带嘲讽的笑容。但最令我欣赏的还是作者的坦诚与实事求是的精神,文章不仅原汁原味地描述了试验的全部过程,而且毫不隐瞒其中的问题、失败与挫折。比如,教师制作微课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甚至发出“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的感叹;学生上课看微课竟然“睡着了”,或者玩起了扫雷游戏;多次的试验效果并不理想;等等。而且,在第一次让学生写上课体会时,面对学生在文章中一味叫好、“歌功颂德”,李月霞老师立即看出其中的问题。她把学生找来交心“表白”,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说真话,终于“挖”出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如此的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的态度,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在文章最后,晓东总结道:“所以,我并不太愿意‘忽悠’其他教师去做微课和翻转课堂,因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教师自己投入,还需要找到恰当的方法,甚至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会产生影响。我能做的就是动手去做些微课,然后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试用,再把我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其他人。”这就对了,这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晓东是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专家,经常去各地讲课;他妻子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加上其他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可以说在国内并不多见。这样一个专业团队在中小学研究微课与翻转课堂都不太成功,可见这种模式想要推广与普及的难度。希望他们的研究对读者有所启示。
直面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 篇4
峨边五渡中学许克全
十年前,素质教育摇旗呐喊,一路沸扬,驻足于农村大街小巷。广大农村中小学转变了办学理念,全面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光荫荏苒,新课程改革鸣锣开道,现代素质教育观念植根农村,家喻户晓。“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学生的入学积极性。学校教育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特别是艺术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教育主管部门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指导、督查力度逐步加大。中小学艺术师资队伍逐渐增强。各农村中小学显著提高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开齐开足了艺术教育课程,各类艺术教育活动日益丰富多彩,教育手段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灵活多样,艺术教育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峨边五渡中学为例:早在2000年,学校就创办了以激励学生写作积极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烽火埂文学社”,出版了多期《春之梦》。除每年举行两次运动会及广播体操比赛之外,其他艺术教育活动也开展得可谓如火如荼。一二九歌咏比赛、元旦文艺节目汇演、期期举行的书法、绘画作品展览等等,充分反映了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曾取得的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调查,全县三十余所中小学都在不同程度上掀起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全面提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随着国家办学投入的不断扩大,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截止今年春,多媒体已在全县各中小学安营扎寨,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理当提升到新的高度,向着更深、更广的空间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农村人杰地灵,物产资源丰富,有着清新田园风光和优美的山川景象;农村中小学是孕育艺术的土壤。但是,农村人文环境良莠不齐,因为主、客观原因的制约,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深度还不足,广度还不够,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就我县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观念滞后、师资短缺、形式单
一、设备不足、保障机制不够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一般心态,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他们看重的往往是学生升学考试学科的成绩发展情况。至于艺术教育,仿佛不仅是以后进入专业院校才可能考虑的问题,而且会影响子女的学习、升学。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还认为女孩应该稳重内敛,唱唱跳跳有辱斯文,甚至 1
把学唱、学跳视为轻浮的举动。凡此种种,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束缚了学生求知激情的延伸。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通知》强调: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然而,多数学生却把音乐、美术课程看成“副科”,是缓解和释放学习压力的减压阀,无足轻重,对之不感兴趣。“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常常发现在自己的班级中,特长生往往不是学习成绩优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多数不在音乐、美术上下功夫,甚至根本不感兴趣。这是我们教师的遗憾。
自国家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有所缓解,但专业化程度还亟待提高,就我县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实际来看,科班出生的可谓凤毛麟角,大部份从事艺术教育的都是“兼职”;专业技能不精,知识积淀不深,综合素质还有待丰富和完善。从事艺术教育往往局限于单纯的课堂音、美知识传授,甚至停留在“唱唱、画画”的浅层表面上。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还不够强。“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要有足够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作保障。
学校教育以教学质量为生命,各级主管部门评价教师的首要条件依然是教学质量,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岂敢对自己的工作掉以轻心!在艺术教育评价机制尚不明朗的前提下,专职艺术教师往往在统一考试面前为语、数、外等“主科”让路;兼职艺术教师更容易出现重心向“评价”学科偏移,以致于艺术教育的授课、管理、考核流于形式,淡化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甚至产生挤、占挪用现象,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造成这些现象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那就是没有一种与语、数、外等同的评价机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中小学的设备、设施不断完善。作为一个振兴民族希望的蓬勃大业,显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我们现在站在学校教育的制高点上来看,不难发现艺术教育所占的空间还很小,场地还不足;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条件还不完善。多数学校甚至连兴趣活动的场所都不具备,更不要说乐器和其他设备了。多媒体进入了校园,网络连接到学校,但用在艺术教育上的频率还不高,效果还不够理想,真正的艺术教育还没有大张旗鼓地兴办起来;艺术教育的质量还不容乐观。改善艺术教育的设备、设施,配臵专用场所都还需要化大力气。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积极投入到校园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学生比例还很小;大部份学生还只是艺术教育的看客。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通知》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要面向全体学生。”可见,艺术教育活动不能只是少数人的“戏”,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艺术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对艺术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发挥想象力和潜能。只有这,才能使艺术教育要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艺术人才的摇篮,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乐园。对于当前农村中小学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可谓任重而道远。
直面现实,展望未来。既要看到艺术教育的巨大进步,又要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步履艰难和潜在的希望。我们在积贫积弱的年代战胜过强敌,创造了辉煌;在综合国力稳步上升的今天,只要我们信心还在,信念和理想还在,那就没有解决不好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怎样实现艺术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呢?
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发展艺术教育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都要进一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转变“应试教育”观念,摆正艺术教育的位臵,加强政策宣传,使家长和学生都要接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从根本上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更好地张扬学生个性特长;弘扬名族的传统文化。
“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质量合格,技能过硬的艺术教师队伍势在必行。优化教师结构,强化岗位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的素质修养和课堂实践等。特别是充分运用好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且要加强运用技能的学习;真正做到为艺术教育提供专业师资。还要提高艺术教师的地位,提倡利益平等,以稳定艺术教师队伍。
物质决定意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在重视艺术教育的前提下,下功夫改善艺术教育的设备、设施,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加大艺术器材的投入,配备应有的艺术教学器材,改变目前艺术教育硬件项目的落后困境,正真实现改善办学条件,确保艺术教学质量,使农村中小
学艺术教育充满生机。
虽然目前艺术教育的评价机制尚有待完善,但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有推动学校艺术教育良性发展的一系列科学考评机制,为艺术教育保驾护航。科学的考评机制不仅要评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决策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领域的发展水平。更要把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和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以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潜力;拓展艺术教育的广阔空间。只要这种时机一旦成熟起来,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就会活力四射,精彩灿烂。
2009年3月
附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艺术活动的通知》
2、中国青年报《中小学艺术教育地位上升》
3、丝路花语《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直面中国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 篇5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影响,对策
教育产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 我国涌起一股把一切推向市场的非理性狂潮的产物。理论界对教育产业化的说法有很多, 意见并不统一, 比较大众化的观点主要有两种, 一是支持教育产业化的人认为, 教育只有作为一门产业, 才会刺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才会保证提供教育产品的质量;二是反对教育产业化的人认为,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公共属性和公益性,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 教育不能同其他产业、企业混同起来。如果政府提倡教育产业化就会导致追求教育投资利润的最大化, 就会对教育的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还会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控。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狂潮已经冲击整个中国教育, 并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只有把握其实质,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才能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本文略抒己见, 仅供同仁们参考。
1 认清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
《教育文摘周报》2006年1月25日的题为《教育部:教育产业化会毁掉中国教育》一文指出:“教育产业化”这个提法从它产生之日起, 教育部就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 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之所以反对, 是因为教育产业化会毁掉中国的教育。这里关键的一个字就是“化”字。不管是政府反对, 还是部分人反对或者部分人支持, 但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已实实在在地摆在世人面前, 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单位或个人基本上是按产业化运作, 更有个别主办高校与大多数函授站把成人高等教育商业化了。其主要表现, 一是主办高校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渠道, 有些搞目标管理, 有些搞承包管理, 抑或是全部上缴学校财务, 但是有一条只要收了钱, 什么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基本上没有纳入学校党委行政的议事日程, 要解决问题全靠成教部门负责人请示汇报。二是函授站更是以盈利为目的, 可以说是没有不是为赚钱而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无序竞争, 收费杂乱无章 (有章不循) , 比规定标准多收的骗学生, 什么报名费、注册费、设站费等名目繁多;比规定标准少收费的, 美其名曰优惠学生, 实则为了多招学生获取更多的利益。
教育产业化, 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 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也同样如此, 教育收费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的。学生来学习知识, 学校收取学费是天经地义的事, 成人高等教育更加合情合理, 因为政府在21世纪初就没有拨款办成教, 不收费就在办亏本成教。还有学生通过学习获取一定的知识, 可以应用知识来创造价值, 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可以找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 工作时获取的利益要多一些, 这也符合经济学原理, 也是合情合理的。只是上面所说个别主办高校与大多数函授站收了学生的学费, 基本上没有投入到成人高等教育, 教学成本微乎其微, 或者说零成本, 也可以说高额利润, 在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基础上完全商业化了、功利化了。
2 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负面影响
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优点, 一是为国家减轻一点点经济负担;二是主办高校收费为本校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资金, 使其资金紧缺的局面有点缓解。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致使成教质量下降
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毁掉了中国成人高等教育。从以下四点可以看出这种说法一点也没夸大其词:一是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滑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二是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综合素质无从谈起;三是办学单位、教师、学生诚信严重缺失;四是成教声誉越来越差, 差到用人单位宁要中专生, 也不愿意要成教本科生。
2.2 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导致收入分配不公, 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教育属非税行业, 主办高校基本上是公办, 交不交税反正是国家的, 成人高等教育赚了钱也补到了亏本的普通高等教育。函授站基本上姓“私”, 成人高等教育的“航空母舰”也是民办, 多的一年招万余学生, 按常规组织教学等各项开支以后, 其收入应该是几百万元人民币, 可一分钱的税也没有缴, 一般职工工资收入超过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也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而办成人高等教育却是特殊公民不需缴纳, 他们钻了国家政策的空子, 使国家蒙受损失。他们不是勤劳致富, 导致收入的分配不公, 久而久之, 还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2.3 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育产业化致使本来可以用作农村扩大再生产的农民的大部分富裕资金, 用在了子女的教育投资上。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也是“索”取农民钱财的一个方面, 因为农村高中毕业的学生没考上高校, 有一部分就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 还有一部分初中毕业生因担心考不上好的高中以致今后读不上大学也就参加了成人高等教育学习, 另外初中、高中、高职、中职、中技等毕业的学生 (现在的农民工) 在外打工, 由于要求有高学历的形势所迫, 他们也得向成人高等教育投资, 需一张专科或本科文凭。流向成人高等教育的资金, 事实上是农村的剩余资本流向城市, 本来可以投入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
3 消除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负面影响的对策
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国家经济转型时期难以避免的, 它的存在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但也毫无办法, 只有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点, 主要对策如下。
3.1 撤销函授站, 成人高等教育由高校独家举办
这既不符合市场规律, 也违背了原国家教委1987年批准设立函授站的精神, 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当时是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有限, 并不是说现在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很好, 根据笔者了解, 高等学校都有固定的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场所, 由于成教学生基本上是在函授站, 而高等学校用于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场所又基本上闲置, 所以, 现在撤销函授站, 由高等学校自身举办成人高等教育 (函授教育) 是可行的。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或商业化基本是函授站竞争出来的, 由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函授站是主要责任方, 因此撤销函授站也是可行的。当然, 在目前情况下函授站也撤销不了, 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还将继续存在, 可能会愈演愈烈。笔者认为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消除其负面影响。
3.2 规范办学程序, 严格函授站审批手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与发展经济一样, 需要规范办学程序, 严格函授站设站审批手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把关, 要实地考察, 实事求是, 按照设站条件, 对已批准设立的函授站要根据其办学情况进行重新登记, 新申报设站要严格准入制;二是主办高校要严格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设站条件, 实地考察, 除考察办学条件外, 还要考察办学情况, 严格挑选符合条件、有办学经验、责任感强的单位联合办学;三是成人高等教育主办高校要自觉规范办学行为, 做到不与没有批准设函授站的单位 (非法办学点) 联合办学。
3.3 转变教育思想, 增强质量意识
这里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转变教育思想就是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也就是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观转变为效益增长与质量提高并重的科学发展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目标也就是后来有关文件归纳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八字方针, 更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 在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下滑的情况下, 当务之急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强化质量意识,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尽快消除产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成人高等教育快速持续发展。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狠心, 出硬招, 严格规范管理。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单位下决心, 自觉遵守上级有关规范办学的文件精神, 时刻牢记质量意识, 坚决杜绝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教学走过场, 害人害己害社会的办学行为。
3.4 与乡镇农村合作办学,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与乡镇农校合作办学, 就是高等学校在乡镇农校设立函授教学点, 动员和鼓励中青年农民、未考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报读成人高等教育, 让他们在家门口读大学, 为成人高等教育探索一条新路子, 为乡镇农校办学注入新活力, 为建设新农村培养学历高、知识广、技能强的新型农民。这种合作办学的模式要求解决几个问题:一是省教育厅要打破原设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函授站的框框, 特事特办, 准许在有条件办学的乡镇农校设立函授教学点;二是主办高校要让利, 尽量减轻农村成教学生的经济负担, 并使乡镇农校得到较多的利益, 以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三是教学内容要改革, 真正体现培养实用人才的目标, 注重技能培训, 主要是让他们多学习农业生产知识、生产技术与进城务工的就业技能。
3.5 建立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加强有效监控
成人高等教育多头管理, 要求不一, 管理难以规范, 并造成了管理失控, 监控实为不控, 是导致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并引起质量严重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函授站教学检查评估、本科毕业生论文抽查、开会口头督促、文件要求等质量监控措施多多, 但效果不明显, 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应付检查评估, 材料造假, 接待热情, 过关容易。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成熟转轨期, 非官方的社会独立的评估咨询中介机构还没有, 致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缺乏社会力量的有效调控。我想非官方的社会独立的评估咨询中介机构是该有的时候了, 我相信该机构定是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克星”, 将更加有利于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是事实, 其负面影响的消除, 只有通过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努力, 吁请政府的重视, 出台相关政策, 加大投入力度, 自我约束, 高度负责, 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甘当“老黄牛”, 中国成人教育的明天才会更好些。
参考文献
[1]胡颖哲.冷眼看中国的“教育产业化”[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8) :16-17.
[2]朱平华.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7) :21-22.
[3]杨际军.外部制度环境建设与成人高教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8) :25-26.
浅谈德国教育对德国发展的影响 篇6
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 但是我最尊敬的却是德国。德国这个国家发展得很快, 在世界上属于先进的国家, 那么, 为什么德国发展的如此迅速呢?教育是一个关键因素, 是教育带动了德国的发展。
德国的发展经历了很多, 德国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局面是很不容易的, 当初德国闹过分裂, 一次又一次的, 最终成立了联邦制国家, 这当中德国人付出了很多, 把国家一步一步建设起来, 德国人非常重视教育, 他们深刻的认识到了教育兴国的这一观点, 所以用教育带动社会发展, 最终让德国变得经济富裕、社会设施完备、人民幸福安康。德国人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教育带给他们的, 因为受到了教育的恩惠, 所以德国人崇拜教育。
每个国家的教育的发展都是有一定时期的, 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都是有它独有的特点的, 无论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都会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到影响作用的。下面呢, 我就针对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来说说德国教育对德国发展的影响。
一、初期的德国教育对德国发展影响 (20世纪之前)
普鲁士当时是德国的一个分裂国家之一, 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是当时普鲁士的教育发展的非常快, 比其他同类国家要快很多, 就是因为当时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相当好。普鲁士人在当地设立了很多的学校, 就跟中国一样实行的是义务教育, 还对义务教育的法令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以便更好地为德国的教育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经过17、18世纪的发展, 在19世纪的时候德国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大大发展, 特别是初等教育的发展, 那时, 德国大力实行义务教育, 各个邦国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儿童学学率迅速增加, 这时候师范教育也非常盛行, 人们都很喜欢当老师, 老师是非常神圣的, 当时, 老师在学校中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 也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育更自由更自在了, 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所以说, 老师都在德国的近代学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很早之前我们就实习了教师资格制度, 但是早在19世纪的时候德国就已经有了教师资格制度的雏形, 不但是为德国教育作出了贡献, 也是为了全世界的教育作出了贡献, 为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感谢德国人民, 智慧的德国人民。
夸美纽斯这位大教育家, 我想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 这位来自捷克的大教育家提出了“泛智教育”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度, 提倡以儿童为中心, 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德国人民收到夸美纽斯的影响,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深受德国人民的推崇。不仅如此, 普鲁士当时特别注重语文教学和一些类似于职业教育的学校很盛行的, 学生们在学校可以学到数学、语文、物理等等, 让教育更广泛一些的。教育是要用经费得, 也就是说办教育一定要有所花费得, 但是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因为把资金投入到教育上而把自己的国家变得穷了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 国家灭亡了呢。在当时普鲁士不仅有初等教育等, 还建立了很多的大学, 让教育的发展更加综合均衡, 大学的教师可以搞搞科研, 可以让德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德国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国家, 特别是在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很多措施, 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德国的教育发展后对德国的发展 (20世纪前期)
君主立宪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意志帝国的政体,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德国战败, 君主立宪制被废除了。建立了魏玛共和国, 并通过了《魏玛宪法》规定了魏玛共和国的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前孩子们去学校上学都得根据很多不必要的因素, 例如父母的收入情况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但是呢, 现在不再取决取决于儿童的个人兴趣, 国家还会拿出一些钱来扶持上学有困难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义务教育是9年的, 但是当时的德国全国各地必须实施八年义务教育和非义务补习教育, 直至十八岁。有公立学校就会有私立学校, 为了让私立学校更好地发展。不仅如此, 当时的德国, 为了更好发展教育, 还提倡培养学生的品德, 倡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奉献精神, 创新精神等, 可以说是为德国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了。
1933年对于德国人民来说是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的一年, 这一年深深印刻在每一个德国人的记忆中。希特勒这个名字我想大家和我一样不会感到陌生吧, 这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可谓是家喻户晓啊, 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掌握德国政权, 开始全面实行法西斯专政。与以往的教育不同, 教育学让希特勒和和严酷结合在了一起了, 完全变了教育原本的目的了。要求人们做到完全的服从, 教育不再是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而服务, 法西斯的是让人们有民族存在感, 这种教育不能说不好,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让教育变了味道, 变了模样让我们不认识了。
一波三折的德国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我们都学过历史, 对世界历史都有一定的了解, 很多事历史事件我们都记忆犹新, 比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当然我们也知道这次战争的结局, 那就是德国成为恶战败国, 德国的许多区域都被那些战胜国瓜分出去了。战争是谁都不想发生的, 尤其是战败了。在这次战争中, 德国付出了十分惨痛的代价, 人民无处可住, 没食物吃, 国家一片混乱, 学校都没有了, 学生们更是无法上学了, 这对教育的影响是致命的,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德国都在恢复他们国家的教育。
1959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在2月14日公布《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建议设置三种中学: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这种模式适应了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人才模式的的需要, 为德国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1964年德国各州签订《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开始和中国一样实习九年义务教育。1970年德国出台的《教育结构计划》更是将学前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系统, 学校教育系统已经由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构成。
70年代之后, 由于当时德国高校已经很多了, 为了让高校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 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这样, 可以保证高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 同时呢也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德国很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的, 他们始终坚信教育可以带动一个国家的发展, 教育是一切国家可以得到发展的基础所在。此外德国还非常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培养, 当时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还不是很多,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职业教育的教师, 德国人民也是很努力的在这一方面的。德国很重视让每一个公民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果没能上大学提前进入社会工作的人们, 可以一边上班一边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 这就是著名的“双元论”这种职业教育既使得工人学到了技术, 也学到了理论知识, 使得德国工人文化素质都较高, 相比之下, 我们的职业教育仅仅是培养学生一种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 为i德国提供了很多的优秀的工人, 工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工人也是一股很强大的社会力量, 经济发展好了, 才能有更多的财力来兴办教育, 教育发展好了, 国民素质才能有所提高的
德国是一个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国家, 一次次地战争并没有让这个国家变得软弱, 而是更加坚强, 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了起来。德国这个人口并不多的国家现在是排在世界前列, 是世界强国。那么德国为什么会发展的如此迅速呢, 这与他们国家人民强烈得爱国主义精神是分不开的, 也与他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分不开, 但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只有重视人才的发展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持续发展, 只有重视教育才能培养处更多的人才。兴旺。德国现在无论是在经济、科技、文化、国民素质等方面都排在世界前列, 难道这是偶然事件吗?我很肯定地说:这不是偶然, 是德国人民重视教育的结果”希望德国人民能够一如既往的相信教育, 尊重教育, 热爱教育, 发展教育, 真正做到教育兴国, 让德国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 为德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也为世界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期待看到德国更好的发展, 让教育永远伴随德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外国教育通史》滕大春, 姜文闵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2]德国教育史》鲍尔生F.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直面德国的家庭教育 篇7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追问,同时也是直面当下的社会现实,四川美术学院于2010年3月20日在该校虎溪校区举办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校长论坛”。一方面,论坛邀请到国内十所美术院校的院长,他们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何洁、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姜陆、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邱瑞敏、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王胜利、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和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他们作为高等美术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同也作为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美术院校的负责人,对于中国当下美术教育的现状特别是潜在的危机和挑战,无疑有着真切体会和深刻思考;另一方面,论坛还邀请到国内重要的美术专业媒体的负责人出席,他们是《美术观察》杂志主编李一、《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画刊》杂志主编李建国、《当代美术家》杂志执行主编俞可、雅昌艺术网主编詹泳鸿等。他们作为美术专业媒体的负责人,在很大程度上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从媒体的角度,参与到美术教育事业之中,影响着美术教育的进程。此外,论坛还邀请到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重庆市副市长谢小军、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等出席。
在论坛上,我国十所美术高校的院长、专业媒体的主编以及相关领导,围绕“中国美术院校学统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与艺术教育”、“当下高等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个问题,深入地展开讨论。与会者着重探讨了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另一方面,今年适值四川美术学院建校70周年,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学术传统的美术高校,四川美术学院将在2010年举办系列学术活动。而本次“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校长高峰论坛”,拉开了这一系列学术活动的帷幕,也是校庆期间的开场大戏。借此契机,四川美术学院不仅可以梳理自身的学统和历史文脉,更可以为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积极探索。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在开幕辞中讲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美术院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国内的美术院校都在积极思考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思考如何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四川美术学院发展历程中,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经验:专业结构、生源质量、办学条件,是实现规模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四川美术学院在自己70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贴近生活、服务人民;知能并重、奖掖新人;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同时,也形成了四个方面的发展特色:第一,以“出作品、出人才”为办学目标,坚持教学与创作的互动,以教学带创作,使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的修养和实际的工作能力;第二,坚持兼容并包的学术主张,营造宽松的氛围,注重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鼓励独立思考,自由发展;第三,把艺术工作室、实验室、美术馆的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为师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把“努力打造育人环境”当作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在大学城的规划上,形成了“生态校园”的建设思路,提出了“十面埋伏”的规划理念。以“不贴一块砖,不铲一座山”为基本原则,努力保持原生态,让学生感受原生态环保和地方人文传承的价值与意义。而在近年的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四川美术学院动画、绘画、艺术设计、雕塑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油画系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影视动画学院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当代艺术试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画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四川美术学院获批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型试验计划实施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学科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发言说,四川美术学院是国内的独立美术学院中跑在最前面的几所院校之一。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四川美术学院的创作成果特别是版画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改革开放后,四川美术学院解放了思想,以崭新精神面貌,善于学习吸收西方的现代理念和形式元素,成效非常显著,而且可以说是一直处于最前沿的探索态势中。在近二三十年中,四川美院一方面积极吸取现代的、国际化的美术教育理念,一方面又注意保持中国本土和四川本土的文脉和文化特色,而且能很恰当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所以,四川美院的人才既具备国际性的艺术视野和知识结构,又能体现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色,其探索实践既具备前沿色彩,又能和文脉紧密连接。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发言中提到,长期以来,四川美术学院的创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生了像罗中立的《父亲》那样既揭示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又表现出农民希望的绘画,而且形成了“川美画派”这样一个历史性的现象,产生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力军。这种创作特色,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精神的脉络和谱系。其中有两点非常可贵,一个就是真切而朴实的人文关怀,另外一个就是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表现方式。艺术教育发展的真正内涵,应该在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育人模式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认为,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美术学院相比,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事业还很年轻,但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主动改革,改比不改好,早改比晚改好。以前注重的都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但那种做法,往往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启,不利于创作型人才的培养。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之一,应由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多能力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打破学科和专业的壁垒,使学生能合理地获得更科学、更丰富、更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王胜利强调了学校定位的重要性,他认为,我国美术院校在基本结构和办学模式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应该构建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教学体系。高校扩招以后,更应注重教育质量和办写特色,应该抓住上述两点来做强。“当代艺术”绝不是西方文化、西方审美标准和西方价值观的体现,我们的创作应强调中国人的审美方式,体现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我们强化创新精神,但其前提是关注中国本土文化。人才问题的关键是师资问题,谁能聚四海之贤,谁就能够建设一流的学校。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姜陆在发言中说,如果没有一个比较科学、准确、合理的方向选择,一个学校就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最近,教育部在未来的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到了分类指导的原则,这是一大进步。在以往,很多针对艺术类院校考核、评估标准,都混同于理工类院校的考核标准,这对艺术教育的发展很不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高等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据社会对于不同类型艺术人才的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开设新的专业,效果比较好。但专业设置过于细化,会产生教学内容的重复,由此还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交叉”,或是把一些专业推向边缘,对学生的培养很不利。
从上述观点中,不难看出,美术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滋生出很多不同以往的新问题,同时也对当下的美术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挑战。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尽管美术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已经不同于王国维、蔡元培的时代,但美术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始终不能被忽略。或许,本次论坛的讨论,仅仅是对于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一次集体探索和经验碰撞,它并不能完全解决当下美术教育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是,本次论坛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背景之下召开,不仅对四川美术学院自身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将为整个中国当代美术教育提出可资参考的建设意见,从而为推动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改革、促进艺术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直面德国的家庭教育】推荐阅读:
直面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的10-20
欧阳维建老师直面中国家庭教育三大问题10-08
直面挫折的作文11-18
以直面挫折为话题的作文07-19
直面困难的人生感悟语录09-23
考研:敢于直面研途中的心魔09-12
德国高职教育11-09
直面水危机08-17
德国职业教育09-07
德国教育改革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