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供给

2024-11-28

可持续供给(共7篇)

可持续供给 篇1

自2010年“国十一条”等新一轮房地产政策颁布以来, 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显著变化, 仅2010年上半年, 全国商品房均价涨幅较2009年就下降了18.7个百分点。其中, 一向宣称“抗风险”的高档住宅项目, 在宏观调控压力下也不得不面对销售滞缓状况。以往房地产开发仅依靠地产销售获得高额收益的时代行将结束, 房地产业进入了“后开发时代”。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房地产业的赢利点主要来自于:供给面上, 利用既有的资金实力、宽松的投融资政策等获取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产开发权;需求面上,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经济的高速增长, 国民需求结构的升级, 在相当长的时间段中出现了对房地产的“无限需求”。因而, 其赢利模式无非是单纯意义上的“卖房子”。

房地产业传统赢利模式的局限性在于, “拿地、建房、卖房”的赢利往往是一次性的, 很大程度上被动地取决于外在因素, 具有不可控性。在所开发的房地产出清之时往往同时意味着赢利的终结。由于不存在持续赢利的动机和模式, 所以地产开发商在根本上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那么, 在“后开发时代”, 地产开发如何实现可持续赢利呢?

二、可持续动态赢利模式——基于房地产售后阶段的赢利分析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房地产“后开发时代”, 以品牌效应为突破口, 努力开拓市场, 扩大市场占有率, 已成为房地产业实现利润可持续动态增长的必然趋势。因此, 良好的售后服务不仅是房地产成熟发展的标志, 而且还是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比之传统的售后物业管理模式, “管家式”售后服务不仅将使得传统物业管理下的“节流式”赢利模式转变为新的“开源式”盈利模式, 而且使得房地产开发的单次赢利模式蜕变为多点式动态赢利模式, 使综合效益得以持续。

(一) 衍生消费点收益

围绕居住服务需求可以衍生很多消费点, 培育和引导各类消费行为的弹性很大。高档公寓或别墅社区内业主多为社会精英阶层, 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 其特点是文化层次高、收入高、消费水平高, 因此对居所的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档社区, 开发商只有通过丰富客户服务的内涵, 根据高档住宅业主的实际需求来扩大服务的外延, 才能得到业主认同, 赢得市场先机及高增值的发展空间, 实现企业与业主利益的双赢。

(二) 动态可持续的盈利收益

高品质的售后服务也是房地产销售的一大卖点。品牌化后的“管家式”售后服务不仅使得既有存量房产具备保值和增值的潜力, 而且将大大提升后续开发楼盘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潜在购房者在对高端项目的户型、配置、景观等硬件进行考察时, 越来越重视售后服务的质和量。软性服务不仅成为置业人士甄别房地产优劣不可或缺的要素, 也成为决定开发商赢利多寡的重要因素。

可见, “管家式”售后服务是房地产开发商在管理实践中沉淀下来的无形资产, 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为企业的品牌建设助力, 从而实现动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由传统型的单一固化物业管理模式迅速转变为综合集约型的多元化“管家式”售后服务模式, 是关系到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百年大计”。

三、房地产“管家式”售后服务的内涵

“管家式”售后服务模式将率先应用于高档社区。其总体经营目标是:以服务业主为己任, 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其具体操作方式为:根据业主的动态需求适时调整服务的供给, 始终保证供求的平衡, 在追求动态平衡的过程中追求企业的动态收益, 并不断更新服务理念, 塑造高品质服务形象, 成就企业“百年品牌”效应。

(一) “管家式”售后服务的功能模块

“管家式”售后服务功能模块的辨析与相应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企业获取收益的前提。就高档社区业主置业后的需求而言, 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业主私人需求; (2) 业主公共需求; (3) 满足业主公私需求的第三方平台。基于上述需求形成以下相应的供给方三大服务模块:

1. 管家功能

管家功能是针对高端物业的售后服务提出的, 要求从业主需求出发, 秉承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如同一个大的贴心管家, 为业主地产内部的需求提供各种星级服务。只要是业主需要解决的琐事, 包括地产维护、家政服务以及进一步的地产经营等, 都可以代为效劳。

2. 公益功能

管家功能服务对象为业主家庭内部与私人宅院, 包括业主个人需求与业主房产维护经营;而管家服务公益功能致力于社区内公共设施与共有空间维护, 为业主提供一个安全、愉悦的生活环境。

3. 平台功能

当前高档社区配置的俱乐部 (或业主会所) 不仅是高档社区的一种品质象征, 而且极大地拓展和弥补了“小物业”的先天不足。正是源于传统物业的“基因”问题, 原本意义上的业主会所事实上已经部分地完成了其角色转化。由所谓的俱乐部性质的会所, 真正成为业主与外界交流的平台、业主与业主交流的平台、业主与售后服务供给方交流的平台。实现“管家式”售后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路正是出自于这种事实上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在“小物业”服务缺失的前提下, 由于会所的自身特点和优势, 业主“弃物业”而“奔会所”以期解决相关问题。因此, “管家式”售后服务平台搭建的使命必然落实到会所身上。

(二) “管家式”售后服务的要件

为了实现“管家式”售后服务的根本目的、更好地满足业主的服务需求, 真正为业主提供专业化、高效化的服务, 统一管理, 特别是针对高档社区的专业化服务平台建设, 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这样的平台建设或机构设置至少需要囊括以下几个要件:

1. 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确保业主与售后服务保持有效及时沟通的基本方式。通过建立高档社区内部局域网, 可将业主的服务需求与建议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迅捷地反映到服务部门的终端, 售后服务供给方经过信息整理、筛选和处理, 对相关部门统一进行任务配置, 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部门“扯皮推诿”现象, 而且事后可根据业主填写的服务意见电子反馈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可见, 信息化平台是提高服务效率的重要手段。

2. 专业化服务队伍

因为在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下, 70%的物业管理公司与房地产开发商存在着隶属关系, 这种房地产开发的被动型衍生服务极其缺乏专业人才;而在“管家式”售后服务模式下, 对专业化服务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服务模式下, 由于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和动态化特征, 因而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及其提升将极大地决定售后服务的质和量, 进而影响售后服务的综合收益。可见, 专业化服务队伍是服务品质提高的重要保证。

3. 制度化管理

管理好公司, 才能服务好业主。在推崇服务意识的大前提下, 决不能忽视公司内部的管理问题。如果说服务业主是“开源”的根本, 那么管理公司则是“节流”所在了。解决公司内部管理问题, 向管理要效益, 应该以“制度”取代“人治”。古语曰:“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一个连公司内部都缺乏约束机制的企业很难想象其所提供的服务能达到业主的期望。通常, 一个好的制度不仅能提升公司内部的工作效率, 而且能提高员工的素质, 最终产生恒久的制度激励效益。可见, 制度化管理是“管家式”售后服务的重要前提。

四、“管家式”售后服务模式的意义

“管家式”服务提倡“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将以“管理”为主导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以“服务”为主导的经营模式, 这种经营理念的变革无论是对业主还是对服务提供方, 进而对整个房产售后服务产业都具有重大意义。但其意义不仅限于此, “以人为本”的服务经营理念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也会产生重大收益。

(一) 促成地产开发商的可持续动态收益

“管家式”售后服务模式不仅在静态意义上“擀长”了地产开发商赢利的产业链条, 而且在比较静态意义上促成了后续开发地产从销售收入到售后服务收入总体水平的提升, 进而在动态连续意义上使得地产开发商赢利模式的可持续性成为现实, 最终促使地产开发中“百年品牌”的实现。

(二) 推进地产业盈利模式的彻底变革

“管家式”售后服务模式对于传统地产盈利模式而言是一次彻底的革命, 从本质上彻底地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 在业主动态效用最大化实现的同时促成了地产开发商利润的动态最大化。

(三)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资源稀缺性既是经济学的最重要假设和前提, 也是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四大生产要素之中, 土地是唯一不可再生的要素。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仅来自资源整合和技术进步, 更应顺应需求的变化, 在既有土地资源约束条件下, 尽可能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倘若在地产开发中能秉承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地产开发可持续动态赢利模式, 不仅能促成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将在宏观层面上节约和释放更多的土地资源, 继而促成国民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增长。

可持续供给 篇2

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要占能源消费的15%,强调各具有发展优势的省市要率先达到这一目标。而浙江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审议通过了《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条例》。浙江省市场经济发达,能够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较强的经济支持。同时,浙江的可再生能源种类丰富,结构多样化,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勘察出可利用的海上风能资源居全国第三位,又处于太阳能利用和生物质能的丰富区,还潜藏着丰富的海洋能。相比之下,浙江又是能源消费大省,一次能源自给率(当量)只徘徊在3.5%左右,与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相去甚远,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凸显。所以,浙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替代目标应该于2020年率先达到15%。

结合国家可再生能源整体规划和资源需求、分布情况,分析浙江可再生能源在总体能源消费中的替代,怎样进行政策的取向以及提供发展目标确立的参考依据,这是本文所研究的问题。

实证分析

1.灰色预测(GM)

灰色预测(GM)是由华中科技大学邓聚龙教授1982年提出的,基于灰模型(GM)的预测方法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认为,要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排除扰动项的作用,弱化缓冲算子能够通过灰色数据生成,弱化数据的随机性使之呈现规律性,进而合理预测。GM (1, 1)的实质,是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预处理,其分为模型建立和模型检验,一般要经过残差检验、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检验通过后,才可以用所建模型进行预测,否则,要进行残差修正。

本文采取简化计算,将浙江省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在总体电力中的占比作为替代率,以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变化,来测算可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分析浙江可再生能源未来的供给发展。

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资料来自2006~2010年《浙江省能源与利用状况》白皮书,2006~2010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发改委等网站。因为,2006年是“可再生能源法”生效的第一年,RE开始实质性的进展,故选取2006年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率为基点,研究样本数据。

3.实证分析

根据GM (1, 1)模型对数据进行梳理,2006~2010年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变化如表1:

(注:带*部分原数据为4518,因2007年全国突然大规模关停小型火力电厂,为了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应在计算时将突然关停部分存量予以保留)

基于GM (1, 1)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模型如下:

设定单一变量时间序列:

其中,X (0) (t) ≥0, t=1, 2, ..., n

对X (0) 进行一阶累加生成(1-AGO),即

得到,X (1) = (X (1) (1) , X (1) (2) , ...X (1) (n) )

通过对时间序列X (0) 的属性研究,利用GM模型确立其初始形式是:

其中, y (1) , t=2, 3, …, n.

同时,GM (1, 1) 的白化模型为: (3)

其响应式为:

可得其还原值为:

此时,利用样本数据,通过(4)计算获得(5)和(6)中的a, b值:

则(4)可以转化成,Y=BS

得到GM (1, 1)的最小二乘估计参数满足下式:

浙江省2006~2010年RE替代率为:0.1183, 0.1186, 0.1192, 0.1255, 0.1261。从数据的变化趋势来看,2006~2008年的RE供给比较平稳,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的三年内对RE的供给的影响并不明显,2009年开始有较强的增长,从11.92%到提升到12.55%。

原始实际数据序列为:

其生成列为x (1) ={0.1183 0.2369 0.3561 0.4816 0.6077}

其检验光滑条件为:φ={1 0.5006 0.3347 0.2606 0.2075}

则k=5,φ呈递减趋势,可以建立GM (1, 1)模型。使用MATLAB7.0,对矩阵进行计算,得到:a=0.0264, b=0.0979。

建立GM (1, 1)模型:

其灰色时间响应式为

对误差进行一般检验,结果见表2:

GM (1, 1)需要进行检验后才可以用于预测,若未通过检测,就需进行残差调整,或弱化数据后再调整。一般的残差分析是进行相对误差分析,即|X赞 (0) (t) -X (0) (t) |/X (0) (t) ,以及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以上各项数据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且拟合数据与原始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0.797%<1%,相对误差较小,估计其小误差概率也比较小。所以,不再进行二阶弱化和残差调整。在此基础上,利用GM (1, 1),对2011~2020年期间浙江省RE供给的替代率进行预测分析,如表3。

以上预测结果,显示了浙江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给发展情况,说明保持连续的投入和持续的政策导入,可达到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的基本替代目标。表3的测算值与当前浙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大致吻合,2020年浙江可再生能源供给可达到13.98%,未突破国家规划的15%目标。因为,可再生能源的高成本,首先决定了其发展需要时间、能源结构的调整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其次,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规划的主导和非市场手段的实施,才能在2020年达到可再生能源供给占比15%的目标。浙江应将发展初期以非市场手段为主转移到实现市场化上,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市场体系,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给效率。

结论

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是一个总量目标,反映既定时点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给总量中的占比,显示了能源供给结构的优化。没有目标的设立和参考,发展是难以为继、或者低效率的,而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分析就具有目标导向的作用。不同阶段的替代率,可以为浙江省进行可再生能源供给目标的规划和相关政策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及具体参考。当然,可再生能源替代率的实现是建立在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即可再生能源可开发量所存在的供给上限对替代实现的支持。从长远角度看,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有必要把握浙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商业化次序,从而确立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

摘要:本文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率, 分析2006~2010年浙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对2011~2020年浙江可再生能源供给可以达到的各个阶段目标进行预测, 发现浙江省在此间前期需要加强政策激励才能完成总体目标, 而后期发展需要调整政策, 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替代率,供给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文培, 严向军, 丁祖荣.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贞, 张希良, 高虎.基于行业增长的省级可再生能源规划目标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4) .

[3]宋辉, 魏晓平.中国可再生能源替代率的理性预测[J].经济经纬, 2011 (2) .

[4]浙江经贸委, 浙江统计局.浙江能源与利用状况 (白皮书) [R].2006-2010年.

[5]党耀国等.灰色预测与决策模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可持续供给 篇3

一、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

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技术革新和政策实施,以生产足够的食物和纤维来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它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永续供给和生活质量的提高[1]。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相比,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令人担忧。有关的测算表明,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的16亿,为保障粮食安全所需要的耕地面积大体上为19亿亩左右[2]。1998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1亿亩,而2007年减至15.84亿亩以下。粮食产量连年下降。1998年粮食总产量曾达10 200亿斤以上,降到2006年9 95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也由1998年的825斤,降到2006年的758斤。保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保证粮食供给的安全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二、粮食供给安全的重要性及影响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曾谆谆告诫全党:中国如果出现问题,可能出在农业上,主要是粮食问题。并提醒我们,要很冷静地考虑过去,也要考虑未来。江泽民同志则从全球战略高度的角度,强调指出:“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必须立足自给,供求必须基本平衡。我们必须从政治上、战略上认识粮食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如今,政府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的粮食供给现在和将来都应基本立足于自我解决,这样就涉及到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而且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三大问题。

1.人口问题。俗话说“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饭”,而前面一条已被历史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质量和人的素质。后面一条倒是不折不扣的事实。中国自从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的快速增长得到遏制,但由于基数太大,中国人口还是以每年几千万在递增,到2030年左右将达到最高峰的16亿。坚持抓计划生育将是长久的话题。但是现在有些地方超生、躲生现象严重,特别是比较贫穷的地方。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打着计划生育的幌子,以罚代生,如此歪风刮起来,人口能得到控制吗?

2.农民增收的问题。中国政府致力于农民增收已多年,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城乡差距还在拉大。许多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了一年,年终细算还亏本。为了谋生,大批农民涌入城市打工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有些人在城市打工一个月的收入甚至可以当务农一年所挣。曾有这样一个笑话:到农村去看,如果谁家的地上庄稼长的好,那这一家肯定比较穷,而地上庄稼长的差的甚至荒芜的,这样的人家可能还是较宽裕的。因为前一家只能靠地里的庄稼收入维生,而后一家肯定有另外的谋生手段,他们不屑于田地里的收入。由此也可大概看出务农的可赢利性太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经济意识的提高,还有谁会守着那入不敷出的田地生活呢?如此下去,出现大片良田荒芜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甚至现在有些地方已存在田地大量被抛荒的现象。因此,农民增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耕地保护的问题。目前,中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耕地总量的逐年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城市化的提高,城市建设将占去许多良田,工业的发展、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人为的浪费都无不时地在蚕食着耕地。据统计,中国耕地退化率已超过40%。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可耕地的减少,保有合理的耕地数量,也是保证粮食产量需要考虑的问题。

4.土地整理问题。现今,中国土地整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整理目标过分强调数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质量的提高。由于受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制约,许多地方开展土地整理的目标变歪了,整理后多出的耕地是为了折抵建设占用的耕地。造成许多不能增加耕地面积而能提高耕地质量的整理项目如中低产田的改造难以开展,甚至整理后的耕地质量也难以保证。二是土地整理的效果难以确定。土地整理后的耕地能否取得预先设定的效果,是否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效益统一,目前缺乏严格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机制。三是项目运作缺乏市场手段,主要以政府行为为主,大量存在政府寻租行为。四是项目的资金筹措还是以国家为主。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理资金来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地关系和粮食压力,无疑是杯水车薪。

三、解决中国粮食供给安全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人口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和耕地保护是粮食生产和供给的瓶颈,如解决不好中国将面临粮食供给的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的饥荒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历史的悲剧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和后代身上重演,因此,为实现中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1. 巩固基础教育,推行免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特别要抓

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延长受教育时间来推迟婚期。这应该作为长远的国策来抓。但是不和谐的事情到处可见,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农村孩子上大学的几率增大,这是一件好事。但可曾想过昂贵的学费给农村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多大的负担,每到开学前期报纸上充斥着求助的呼声,在全国农村普遍不富有的情况下,可曾有人想过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相当于一般农家多少年的收入呢?有些学生家长为了让子女上学而做的各种感人事情真是催人泪下。国家虽加大了助学贷款力度,但相对需求总体来说还是杯水车薪。相对昂贵的学费必然会阻碍一些人在高中阶段,甚至在初中就退出学校,素质教育又何从谈起呢?现在农村高失学率与此不无关联。而且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大部分地区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已!现在多少农村孩子在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加入打工大军中,原因何在?这应该引起有识之士的反思!因此,九年制义务教育要落到实处,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和加强监管,不要把学校当企业来办!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婚期和生育自然会推迟,生育观念也易改变,对抑制人口快速增长将大有益处。

2. 大力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一些相应的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的养老保险几乎是城市人的专利,这种恩惠还没有普及到广大农民,中国农民过去、现在都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得到的待遇却和城市人相差甚远。近来中央虽然采取了一些减税及补助农业的积极举措,但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最朴素的想法也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靠,靠养难以依上政府和社会,那只能靠自己的后人了。所以自身再苦再累也想多生几个后人,这其中有社会敬老风气恶化的原因,还有就是父母为期望将来子女有出息增大成功概率。如此也导致了越穷的地方越多生,生的越多就越穷的恶性循环。我们不能一味的指责农民的无知,跟我们的政府导向也有关。试想如果我们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晚年能生活的幸福,不会体现出膝下无子生活孤苦伶仃的现象,给年轻人树立良好的典范,还会有多少人超生躲生吗?所以中国要想控制人口规模就应该在全国大力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3. 加强计划生育的执行力度。

计划生育工作应该抓住农村这个关键,坚持执行一胎制,越是贫穷偏远地区越要加大贯彻力度。人口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且要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少数民族也应实行一胎制,中华民族要一视同仁。据有的学者研究[2],在汉族和大陆总人口已进入成年后期时,少数民族大多已进入生育高峰的成年期,55个少数民族中,年轻型25个(其中年轻后期21个),成年期30个(其中成年初期25个),可见中国应该对各民族的生育政策一视同仁了!

(二)提高粮食价格、增加粮食产量、减轻农民负担

1. 加大科研力度,研究出高产的粮食作物品种并推广应用。

政府应引导制定出和实施一些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如建立农户主动吸纳科学技术的运行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调整农业科技管理政策,以服务农业发展为基点;调整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强“产、学、研”结合和区域农业科技试验中心的设立,鼓励农业企业和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等。据统计,二系化杂交水稻可增产10%~15%,转基因水稻增产30%。但是中国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50%,每年被束之高阁的应推广成果占2/3以上。高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凤毛麟角,这些不得不应该引起政府重视。

2. 积极稳妥地改革目前的土地分配形式和经营方式,逐步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以利于产生规模效益;

合理布局,建立多种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速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促进农业结构升级转型;突破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思维模式,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行多项农业发展,拓宽农业的发展空间,建立新的农业增长点。增加复种指数,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利用率。目前全国平均复种指数为156%,最高省份达到246%,如果能提高3%,就等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4 500万亩,至少可增产粮食90亿斤。

3.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中央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令行不止,甚至变本加厉。为何会“下有对策”,难道上级政府不应该自我检讨吗?疏于形式的监督甚至放任自流!农民身上是唐僧肉,能管的都想吃一口。这就难免会出现有些地方集体抗税的现象。而且有些地方政府的土政策使农民不堪重负。某市曾有这样的政策:规定按家庭人口的多少定交生猪数量,生猪被要求集中卖到政府指定的收购站,收购价自然要比市场价低很多。由于农村养猪周期长和成本大,大部分农家都不愿养猪,该市的变通手法是少交一头猪折现金40元上交政府,农民反映强烈。这种政策合理不合理?明显是变相增加农民负担,而且政府出面的事大多上诉没门。所以,减轻农民负担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切实落到实处,监督是重中之重!

(三)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1. 开源节流,扩大农业发展空间,使中国耕地稳中有升。

据统计,中国现有可利用荒山荒坡荒沙地30亿亩,可利用草地草原47亿亩,还有内陆水域2.6亿亩,浅海滩涂1.8亿亩[3],只要科学发展,合理利用,后备耕地的潜力是巨大的,这需要科学的规划并纳入法制化轨道。

2. 严格控制占用良田陆地的审批权。

考虑到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土地批租权应控制在省一级人民政府。前几年全国一窝蜂地搞经济开发区,有些地方一圈就是几百甚至上千亩,荒了几年也没建成,明显体现出盲目性,现在应该清理整顿了,及时退还耕种。

(四)以提高耕地质量为核心,落实整理效果

1. 加强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管理[4]。

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尤其是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管理,规划部门提出方案,经各业务部门、相关专家学者讨论,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公众参与,群策群力,经修改后再形成正式的土地整理规划。本着为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宗旨开展土地整理。

2. 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土地整理运作的市场化。

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土地整理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打破政府或部门的垄断行为,可以降低成本,缓解政府筹资的压力。从项目运作的不同阶段有区别地引入不同的竞争方式,如招、投标等。同时加强监管,在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运行的前提下,防止和杜绝部分企业和个人为追求私利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

3. 建立和健全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

投资收益是社会和个人投入土地整理产业的根本动因,也是土地整理项目得以持续运作的基本前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合理界定投资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收益分配比例及办法,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并通过法律或经济手段如合同等切实保障投资人的权益。

4. 重视对土地整理成果的检查验收,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才能杜绝某些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除起督促推动作用外,还可以不断总结经验,从而避免或减少损失,有利于以后的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但是目前中国的土地整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对土地整理市场化发展还缺乏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施土地整理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律来规定土地整理的内容、目标、程序、规划设计、资金来源以及处罚办法等,解决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保障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中国要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供给安全,必须充分认识和做到:第一,经济建设必须始终真正把农业放在首位,并且真正把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摆在农业的首位,切不可粮食生产状况一有好转,就忽视和削弱粮食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基础之基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粮食产量齐头并进,有效地保证粮食供给安全。第三,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做到真正占补平衡且质量对等,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耕种面积。第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第五,依靠科教兴农,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总之,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是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安全面对21世纪中叶的中国人口最高峰。

摘要:粮食供给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前途。但是,近年来中国耕地持续减少,自然灾害时常发生,粮食供给安全备受影响。如何才能使粮食生产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中国人口增长、农民增收、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粮食,可持续发展,供给,耕地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罗必良.广东科技发展研究报告[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李希光.饥饿会重新叩响中国的大门吗[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4]陶信平,等.陕西省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6.

[5]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cpirc.org.cn/index.asp.

可持续供给 篇4

一回顾: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

“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1]4。一方面,我们将世界视之为物质对象的集合,这些物质对象通过偶然性联系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又将世界当成是代理者(主要是人类)的集合,这些代理者有意识地表达着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面行动着。技术人工物首先是物质对象,但它们同时也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客体[1]5。

在克罗斯看来,任何一个技术人工物,例如螺丝起子或者电视机都具有一种双重属性[2]。一方面,它是具有特定物质结构(物理性质)的物质体,它必须服从自然法则的统治;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功能这一本质属性,这就意味着在人类行动的情境里该人工物能够被当做是实现某一目的的手段来使用。这样,功能和物质载体共同建构了一个技术客体。功能无法脱离于技术客体的使用情境,它由那个情境所界定,由于该情境是人类行为的一个情境,我们就称这个功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建构。这样,一个技术客体既是物理的建构又是人类社会的建构。

结构属性和功能属性虽然对于技术人工物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但抛开表面上的联系,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4]7:首先涉及可估价(规范性)问题,当我们说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是好或坏的时候是完全有意义的,因为这就大致等同于宣布它是适合还是不适合一定的功能,然而,当我们说一个物体例如一个氧分子是好或坏的时候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个氧分子没有内在的功能;其次这是两种不同的描述:在结构性描述里,涉及的是人工物的质料、尺寸、颜色、重量、形状等等物理性质和几何特征,无法体现其功能,这里结构是白箱,而功能是黑箱。而同样,功能性描述只是有关人工物的用途,即它可以用来做什么,也无法表现其结构,这里功能是白箱,而结构是黑箱;最后,功能属性和结构属性的本体论状态相当不同,结构是内在的,而功能是外在的,功能并不能很好地符合物理科学的本体论,从物理维度来看,物体是没有功能的,相比于内含于物体的物理特性(由那些独立于任何其他事物的物体所拥有)来说,功能通常被视为是外在的,也就是由使用者赋予给这些物体的。

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属性和功能属性之间不仅存在着鸿沟,而且还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既无法从特定的结构推出功能,也无法从特定的功能推出结构,这种现象被归纳为“非充分决定性”[5]:一方面,多种物理结构可以发挥同一种社会功能(功能的多重实现性),例如,木头箱子、蛇皮箱子、塑料箱子和铁皮箱子等等具有不同的物理结构和几何形状,但它们的社会功能却都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装东西的,这样,仅仅根据“箱子”这一功能描述还不足以确定它的质料和形状,也就无法对应于某一个具体对象;另一方面是多种社会功能可以由同一种物理结构来实现(物体的多重功能性)。例如,木头既可以用来做成凳子(用来坐的),可以做成床(用来躺着休息的),也可以做成衣柜(用来装衣物的),还可以做成篮子(用来装蔬菜水果的)。

我国也有学者对这一研究课题进行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指出技术人工物具有三重属性,即除了物理(自然)结构和技术(社会)功能这两种属性之外,技术人工物还具有技术过程性[6],这是一种将物理结构性和社会功能性联结起来的属性,意指技术人工物不仅是在技术过程中产生的,而且是在技术过程中应用的。该过程一方面是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一方面也是人类目的实现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自然就是技术使用的过程,它其实不属于技术人工物的本质属性,因为即使没有这个过程,技术人工物还是技术人工物,技术人工物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呈现出来“过程”这一特征。这其实是明确把“使用”的重要性提上议程。“技术作为现时代的主旋律,它的声韵只能在生活世界里的使用实践中欢然奏响”[7]。

二彰显:功能的使用情境

一个技术人工物具有功能就意味着在特定的人类行动情境里它能够被用做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并且这些功能概念从来不会出现在对世界的物理描述中,它们仅仅属于意图性的概念化体系,而“意图是世界基本本体的一部分”[8]。因此,即使是工程师和设计者也必须同时进行功能描述“才能够刻画技术人工物的全貌”[4]7。

代尔夫斯特大学的马腾·弗朗森(Maarten Franssen)更是强调功能的重要性,他坚持认为结构术语从属于功能术语,是功能术语的一部分,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只是技术人工物能用来做什么(forness),也即功能,至于其结构如何无伤大雅,在他看来,技术人工物的完整描述仅仅使用具有意向性质的功能术语描述就足够了[9]。至此,“功能”俨然成为经验转向视野下技术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主要有技术性功能(technical function)、社会性功能(social function)和意识性功能(conscious function)[10]之分。技术性功能是指人工物所具备的让某人享受到实实在在功效的能力,社会性功能是指人工物所具有的协调关系、传递文化方面的功能,而意识性功能则指人工物所传达的统治阶级意志、政治权力等象征性意义。例如一顶皇冠,它的技术性功能是让某人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入座,社会性功能是向人们传达了谁是国王的信息,意识性功能则是指这顶皇冠象征着权威和君主。而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功能,总是在一定的使用情境里显现。

“功能总是使用情境中的功能”[4]6,它是无法脱离于人类的使用实践的。所谓使用情境就是由使用者所主导的一个社会境域,这是一个使用者拥有着话语权的空间,是使用者自己的场所,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技术使用而进行,技术使用者是主体,技术人工物是客体,技术使用者通过自己的使用行为共同建构了一个情境。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某一具体的人工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功能表现为预设性功能、创造性功能和意外性功能。预设性功能指的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自己对潜在使用者需求的感知和理解,通过一定物理结构的设计而想要实现的功能。在产品进入到生活世界被使用之前,该功能只能处于预设的潜在状态。创造性功能则是指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自己在生活世界中活生生的经验而重新赋予人工物的功能,它不同于设计者所预期的功能,甚至设计者根本就没有料到这种功能,而是使用者自己所设定的功能,相对于预设来说它是创造性的。而意外性功能则是指使用者通过自己的使用行为所意外实现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者也许是想要实现人工物的预设功能,也许是想要实现自己的创造性功能,但最终实现的功能却在意料之外,无法预测。

技术某一功能在生活世界里的实现也总是意味着技术使用的阶段性完成,这样,技术使用就成了技术功能在生活世界里的具体化、现实化过程,技术融入使用者拥有着话语权的生活世界之后,“使用者根据实际目的的需要分派给人工物以功能”[8],鉴于使用者的复杂性,情境化过程中的技术功能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面貌,同一件人工物在不同的使用者主导的使用情境里,会发挥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功能。

只有在使用中,技术的各项物理结构才能通过使用者对技术人工物的功能-意向的认知获得意义。当然,技术功能在使用实践中并不是都能顺利地情境化,并不总是实现使用者的特定目的,技术还在设计之初时就被设计者赋予了功能意向,在使用之时又被使用者指派了具体的、生动的功能任务。这样,技术功能在情境化的过程中,还会遭遇“功能失灵(malfunction)”这个境况,“如果你可以断言期待一个物体用来做什么,那么你也可以在该物体不能达到你的目的时断言该事物功能失灵了。”[4]11

三断裂与弥补:设计还是使用?

伴随着荷兰学派所倡导的经验转向,特别是之后所开展的双重属性研究项目,人们对技术的探讨越来越明确和具体,关注点日益聚焦到生活世界里的技术人工物身上,并开辟出一块具有浓厚的分析哲学色彩的技术哲学新领域[3],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仍旧囿于传统的技术生产范式,即认为技术从设计到发明到生产到使用是一个单向度的进程,涉及具体的人工物实践时主要表现为“设计”决定“使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认为设计出来的人工物必然会得到使用,是依赖于“设计”活动才完成了物理结构和意向功能的统一,是工程师和设计者弥补了结构性描述和功能性描述之间的鸿沟,可见,这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思维,也就是这种思维方式推动着人们把大部分学术精力都置于技术设计活动本身。诚然,技术人工物的两种属性蕴涵着两种不同的技术关系:人工物的结构揭示的是技术与科学世界的解释学关系,人工物的功能揭示的则是技术与生活世界的现象学处境,并因而对应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活动情境——设计和使用。

而技术设计实际上就是“造物”活动,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困惑就是:到底是“我思故我在”还是“我造物故我在”抑或“我用物故我在”呢?换而言之,是“思物”重要呢?还是“造物”重要呢?或是“用物”重要呢?这似乎又是传统的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容易陷入一种循环论证的喋喋不休之中去,让我们先来看看“我思故我在”的由来吧。笛卡尔被称为法国历史上最大的哲学家,但是,在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人们眼里,笛卡尔却有一个致命的硬伤,那就是他那句流传已久的“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笛卡尔的本意虽然是强调人是认识和思维的主体,但对这句话比较权威的解释却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比较直白的解释就是“因为我能思考,所以我才存在!”而我国著名的工程哲学家李伯聪教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四角号码词典》对工程的释义,认为日常语义学和语用学意义上的“工程”是指包括设计和制造活动在内的大型生产活动,并因此而提出了“我造物故我在”的命题[11],转化成白话文就是“因为我设计、制造物体,所以我才存在”。“经验转向”和“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研究项目的相继兴起也正受了工程哲学的不少影响,特别是“双重属性”研究项目不仅把人工物的本质属性还原为功能和结构这两种,而且还凸显了技术设计和技术使用两种人类实践情境,很显然功能描述和结构描述之间的鸿沟正是在这两种实践情境中得到弥补的:技术设计提供了弥补的可能性,设计者或工程师将他们对功能的感知融入物理结构之中,并以人工物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而技术使用则切实实现了这种弥补的可能性,使用者通过自己对人工物结构的感知以及设计者提供的使用计划展开了对技术人工物功能的发挥过程;并且,使用一种人工物实际上就是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所谓的“石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以及“计算机时代”都是一个时代生活方式的反映,其实就是根据人们所使用的技术而划分,“自行车王国”和“汽车王国”更是如此。可见,“我用物故我在”的命题也是成立的,首先是因为技术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存在,其次是人类社会只有在技术使用中才能得到孕育、构建和演变,故而“我”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验到我的存在并实现我存在的价值。

“我思故我在”、“我造物故我在”与“我用物故我在”到底孰轻孰重、孰真孰假呢?在“我思故我在”成为名言之后,西方哲学随即发生了以本体论为中心到以认识论为中心的重心转向,“我思”实际上就是“我”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而“我造物故我在”的提出部分地响应了马克思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至理名言,从而提醒着人们把聚焦点从理论层面转移到实践层面来,是人类实践而不是理论改变了世界;“我用物故我在”才是真正对“改变世界”的强烈响应,人类正是在“使用”中特别是“技术使用”中才实现了“改变世界”、“创造世界”的目的。可见,“我思”属于认识论范畴,而“我造物”和“我用物”属于实践范畴,很难辨别孰轻孰重:没有对世界的认识谈不上去改变世界,而不管这种认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但不改变世界认识世界就没有了意义、失去了方向;“造物”是为了“用物”,而“用物”的前提却是“造物”……单独就凭借某一种活动来断定“我”是否“在”无疑是片面的,容易落入线性思维的窠臼,也易受致命攻击,客观的说法应该是“我思、我造物、我用物故我在”,“我用物”是其中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

况且,不管技术人工物具有什么样的属性,抛开这些本体论、认识论上的东西,它们能够被人们使用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它们具有人们可以利用的正价值。因此,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有没有价值是技术人工物能否被使用的关键所在。所谓价值,是相对于主体和客体而言的,是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能力,在哲学上一般把它作为关系范畴来看待。价值其实就是功能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具体化,它是通过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的。那么,对于技术人工物来说,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它的价值呢?放眼当代社会,人工物的“符号价值”腾空而起,横驾于“使用价值”之上,造就了物欲横流的符号社会图景。如何褪去“符号价值”的耀眼光芒,还“使用价值”以朴实面目,也是“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带给我们的深层思考。

四结语

在传统的技术论中,人们往往把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诉之于技术,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绿色技术、生态技术等应运而生,可这些技术的应用真的节能了吗?环保了吗?当节能洗衣机被推向市场的时候,设计者自以为实现了节能,因为新型洗衣机能够用更少的水、消耗更少的热和电来洗更多的衣服,按照计算,至少能节省20%到30%的能量,而这种洗衣机推广后的结果却事与愿违,能量不仅没有被节省下来,反而更耗能了,原因就在于使用者们的使用频率、强度和范围大大扩展了,原来只洗大件衣物,现在是连袜子、手套等小件都扔进去让机子洗。“技术的节能性能被使用者使用密度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拓展给抵消了。”[12]191可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不是可持续技术而是可持续使用,可持续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工具,这种工具的功能只能在使用中实现,更确切地说,只能靠可持续使用来维持和发挥,这也是“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研究项目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可持续使用依赖于使用者所展开的使用行为的节能性、环保性和生态性。“设计者应该明确认识到最终是使用者来决定使用还是不使用”[12]199,诚然,使用者不仅有使用与否的决定权,而且也决定着这么使用还是那样使用、一天使用一次、三天使用一次还是一年使用一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只能在可持续使用中来实现,这绝不是高抬使用的作用,而是一个事实,是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略的事实。当人们绞尽脑汁地去设计、去生产可持续技术时,也应该殚思极虑地去贯彻、去推广可持续使用的方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技术的功效都只能在使用的可持续性中实现。

摘要:技术人工物双重属性的技术解释学论纲强调,技术的结构由设计所确定,而技术的功能则由使用所赋予,这就进一步将人们的视野聚焦到生活世界,由此产生的一个困惑是:可持续的到底是技术还是使用?诚然,技术为使用提供的仅仅是“已经在此”的人工物,而使用则将这种“已经在此”的人工物转变为“上手”和“在手”的人工物。

关键词:技术,技术人工物,使用

参考文献

[1]Kroes P,Meijers A.The Dual Nature of Technical Artifacts-presentation of a new research programme[J].Techn啨,2002,6(2).

[2]Kroes P.Technological Explanations:The relation between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echnological objects[J].Techn啨,1998(3):18.

[3]Marc J.Gilbert Simondon and the Dual Nature of Technicalartifacts[J].Techn啨,2008,12(1):23.

[4]Kroes P.Technical Functions as Dispositions:A critical as-sessment[J].Techn啨,2001,5(3).

[5]Houkes W,Meijers A.The Ontology of Artefacts:the hardproblem[J].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Part A,2006,37(1):118-131.

[6]阴训法,陈凡.论“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7):28-31.

[7]陈多闻.荷兰学派的技术哲学思想初探[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

[8]Kroes P.Screwdriver Philosophy:Searle’s analysis of tech-nical functions.Techn啨,2003,6(3):22.

[9]Franssen M.Design,use,and the physical and intentionalaspects of technical artifacts[J].Philosophy and Design,2008:23.

[10]Lawson G.An Ontology of Technology:artefacts,relationsand functions[J].Techn啨,2008,12(1):57.

[11]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7-8.

可持续旅游 篇5

公元2000年, 布勒·吉当维塔那提出可持续旅游 (Sustainable Tourism) 的含义, 他提到说旅游就是对大团队或者小团队进行更好的管理, 因为旅游能长期发展, 旅游资源能长期吸引游客, 不断完善的旅游项目能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 也因此拥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到来参观。但同时也为环境带来长远的影响。

发展可持续旅游业既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也能为当地居民的子孙后代提供保护, 此概念要融入到旅游管理及经济、社会、文化需求当中, 在能够保护文化内容、基本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其他等等关于帮助动植物, 人类的系统。因此提出以下5点原则概念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1998, 第21页~22页) 。

(1) 旅游中的自然资源, 历史资源, 文化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等等, 为了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获得批准为前提, 同时也能为社会带来好处。

(2) 为了避免对旅游地区造成环境、社会、文化的问题, 发展旅游业必须做好计划及管理。

(3) 如有需要, 必须时候要对旅游地区的环境质量做出整体的保护及改善。

(4) 需要维持游客的满意度, 为了保持游客对旅游地的向往及继续开发旅游市场。

(5) 旅游的好处必须向社会个方面公开和传播。

泰国是亚洲地区拥有著名旅游景点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不少的游客来到泰国旅游每年旅游业的收入都占居了泰国收入榜的熬头。同时旅游业刺激经济发展中也还兼具着一个重要的使命, 像给当地人民增加就业率及就业行业;在商品和服务的形式, 引进和利用当地资源, 鼓励节约能源;复兴传统佛学及当地的艺术和文化。政府认识到旅游发展计划的重要性。国家经济发展计划, 为促进旅游业的指引第9卷中可以增加就业。低收入群体和以维护和保持文化。家庭生活质量的发展。说到泰国的可持续旅游就会想到泰国的一个地方是北革岛。北革岛是隶属于暖武里府地区管辖, 位于曼谷周边暖武里府的北革县北革区。是一个有着大面积土地的岛屿, 形状如同一个巨大的矩形。湄南河环绕在岛的四周。北革岛从大城王朝末期 (始于公元1629年) 以来就是一个繁华地带。其港口是贸易集散地和各种前往大城府船舶的必经之处。关于北革岛上的寺庙, 可以称得上是美丽的建筑艺术, 都是大城王朝时期所建造 (公元1752年) 。当时的大城王朝国王郑信大帝再次恩准信奉基督教的孟族人在北革岛附近立足, 但当时的北革还不能算是一个岛屿, 之前是一块地形弯曲的陆地, 地形随着湄南河河水的走势而突出来的。在此之前叫做“班兰”, 但是为了减少航运距离和时间, 湄南河有过挖掘疏通。从此, “班兰”陆地突出的部分遭受潮汐突变的情况愈加严重。运河两岸受到的侵蚀有所增加, 原本连接陆地的突出来的部分逐渐形成了岛屿。之前的名字叫做“坎昆岛”, 直到后来人们才把它变名为“北革岛”。

北革岛是一个生活方式不同于别处的小岛之都。由于岛上的人职业大部分是以从事雕塑和陶器制作为主, 北革岛的家庭瓷器从古至今都是独一无二的。古代瓷器的款式及条纹图案得以传承至今。除了雕塑和陶器的制作, 其次就是贸易行业、食品中的具有传统风格的甜点和农业等。现如今, 依然还能清晰可见岛上的人们遵循着传统的习俗、生活方式和文化。每年, 都会有很多对这个行善仪式感兴趣的游客前来。这个甜水游行活动, 仅在泰国北革岛的孟族后裔里举行。除了当地传统的甜水游行, 还有表示尊重长辈的习俗、用天鹅尾部的羽毛来祈祷平安吉祥的习俗等等。这些习俗反映了真实泰国人的生活。游客来到北革岛将会真实的体验到北革岛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泰式水上房屋、食物、甜点和博物馆里依然保存完好的古董瓷器。在北革岛, 水路旅游主要的行程航线中有参观寺庙和拜佛、喂鱼, 还能根据所去的季节而选择当季适合的景点, 不同的季节而游览不同的地方 (例如:果园) 、参观传统的泰式糕点制作。

可持续旅游 篇6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日, 是人类审视自己和地球关系的日子, 是人类了解地球状况的日子, 也是人类协调自己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处的日子。1995年在西班牙举行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会议”上, 提出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这一说法, 并明确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 “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实行可持续旅游, 在拥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到来参观的同时, 也为环境带来长远而良好影响。它让旅游得到良性的发展, 能够永泽子孙;而不是那种毁灭性的、饮鸩止渴式的开发利用。可以说, 它是影响旅游业未来前景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从旅游产业层面说, 可持续旅游是一种发展战略, 即旅游目的地在对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时, 充分考虑环境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从旅行者的角度说, 它又是一种负责任的旅行态度和作为。在旅行过程中, 人们应该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环境、对目的地的影响, 让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地方经济通过旅行者的旅行活动受益的同时, 保持原有状态, 并得到长期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而并非单纯的“亲近自然”或者“深度游”。它不仅带给旅行者丰富的旅游经验, 也能以地球公民的身份, 为当地环境、当地人做一些善事。

《旅游纵览》一直倡导保持或促进旅游目的地地理特征的旅游行为, 主张增强目的地的“当地感觉”。因此, 本期, 我们特别向你推荐的目的地正是实践可持续旅游的绝佳范例。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之一, 近期还被评为2012年度“全球最受推崇的旅游国家”。班夫国家公园是加拿大第一个国家公园, 在生态保护上非常卓著, 深受户外探险爱好者的喜爱。为更好地管理和发展, 加拿大公园管理局要求限制班夫镇的扩张, 限制徒步旅行的人数, 缩减公园内开发项目等。“保持接待能力不足”, 就是他们进行可持续旅游的原则之一。

阿尔卑斯山系的群峰中, 就其外观而言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意大利的多洛米蒂山。姿态万千的自然之地, 为妙趣横生的户外活动提供了无限契机。多洛米蒂山区有不少适合徒步探险的国家公园, 规划了多条长距离的徒步小径贯穿多洛米蒂山。这里是生态旅游爱好者心中的徒步天堂。徒步这种环保亦备受推崇的探访自然的方式, 减少了旅游者带给当地环境的影响, 让人们在步履间尽享天赐的美景盛宴。

芭萝莎是澳大利亚最著名、最重要的葡萄酒产区之一。它的葡萄酒举世闻名, 芭萝莎也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乡村地区, 在这儿你可以看见一些山丘美景及古老的城镇。芭萝莎依托葡萄酒厂、葡萄园而兴起了葡萄酒旅游, 精致的酒坊, 气息浓郁的乡村酒店, 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最是让人流连忘返。品酒、赏酒、美食、游览参观酒厂周围风景, 以及了解葡萄酒产区文化和生活的活动等, 既是发展旅游, 宣传文化, 又是一种对当地生态资源发展的保护和监督。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建筑 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建筑,混凝土,水泥

1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基础的现代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空前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全球温室效应、荒漠化、气候巨变等。从全球1978年~1987年个人平均主要能源消耗来判断,大约40年后,石油用光;大约80年~100年,天然气用光;大约230年,煤炭用光。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发展历程,批判不适合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和持续发展的错误思路。于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首先是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开始审视和反思工业经济中普遍奉行的“不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探索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

1983年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经过三年多调查研究,在1987年召开的第42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同时还提出和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再次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详细而深刻地阐明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丰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为人类改善环境、完善发展展示了广阔前景,它已被看作是把可持续发展付诸实践的全球性行动纲领。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升华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2 生态化可持续建筑

消耗世界总能源约1/3并产生诸多污染的建筑业在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以混凝土工业为例,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每年混凝土用量约80亿t,平均需水泥约15亿t,粗细集料70亿t左右。而15亿t水泥大约要消耗16亿t的石灰石和2.7亿t黏土。开采、破碎、运输集料以及生产、加工、运输混凝土等过程都要耗能,在这些过程中80亿t混凝土共需耗电力约1.1×1012 kW·h,而生产15亿t水泥又大约生产13亿t CO2,6.5亿t粉煤灰,450万t SO2和350万t的其他有害物质。此外,混凝土工程还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建筑业对破坏生态平衡和环境要负多大责任。因此,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人的共识,生态化可持续建筑的热潮逐渐兴起

“生态化可持续建筑”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所谓“生态化可持续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理论及建筑技术,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建筑和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环境,又同时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力求实现向自然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它寻求人、建筑(环境)、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3 生态化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3.1 混凝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1.1 大量使用工业废渣,帮助消化其他工业废料

混凝土行业可以大量利用工业废渣作掺合料(混合材),抵消工业废渣对环境产生的恶劣影响,有效地减轻了环境负荷。如果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不仅可以降低相关产业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可以降低水泥混凝土生产的成本。一个工业系统生产的废物作为下一个工业系统的资源,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使水泥生产向零成本甚至负成本发展,并做到水泥混凝土生产对环境的低负荷甚至负负荷。利用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处理城市垃圾(包括除工业废弃物之外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是近年来水泥行业提出的一条新的垃圾处理途径。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每年全世界生产的粉煤灰约5.5亿t,但利用率非常低。粉煤灰中至少有75%是飞灰或细灰,适用于水泥和混凝土工业和硬凝材料。国外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事例,国内在这方面也有成功实践。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粉煤灰作原材料配制建筑砂浆,能降低12%~25%的成本,而且可以取得较大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大量利用其他工业废料来制作砌块等都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3.1.2 积极发展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随着我国各种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港口、机场、码头等工程的迅速发展,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也越来越受到各学术机构、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混凝土耐久性破坏不仅要花大量财力物力维修和重建,而且拆除废弃混凝土和配制新混凝土也将加重资源和环境负担。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其高强、耐久且能大量利用工业废料、减少维修、改善和保护环境、节省资源而成为备受青睐的建筑材料。

3.1.3 推广预拌混凝土应用技术,鼓励使用商品混凝土

由于商品混凝土搅拌集中、价格相对便宜、质量易控制、便于集中消除现场产生的废料、污水、粉尘,有利于加强废水的循环利用在国外发展较快我国商品混凝土起步晚人均指标低年10月建设部《关于建筑业进一步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的通知》对预拌混凝土提出的目标是:全国每年以不低于15%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7 000万m3,全国城市预拌混凝土产量达到现浇混凝土总量的20%,部分大中城市的预拌混凝土产量不低于现浇混凝土总量的60%。即使按达到7 000万m3计,人均指标仍然只有0.05 m3,若按俄罗斯人均水平(0.2 m3~0.3 m3)计算,则每年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应在2.4亿m3~3.6亿m3。由此可见,我国商品混凝土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研制或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把各项污染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可行的,而且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3.1.4 重视建筑垃圾回收,扩大再生利用途径和范围

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垃圾逐年迅速增长,而且现在已建或在建的一幢幢高楼大厦几十年,上百年后都将成为垃圾。如此多的建筑垃圾,堆放和填埋需浪费土地且污染环境,焚烧会产生二嘧英、氰化氢等剧毒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故最好的途径是回收利用,但目前进行回收利用的途径仍然不多。最常见的方法是铺垫路基或作为基础回填料。第二种途径是利用废弃混凝土作为粗集料代替天然集料。此外就是利用回收的建筑垃圾和其他一些城市垃圾,作为建筑材料。

3.2 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每年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黏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O2和SO2等。开采石灰石、黏土破坏地表植被,暴露了原矿,引起水土流失,减少耕地面积,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生产过程不但要消耗大量煤,而且会产生对环境有毒害的气体如SO2,在空气中会形成酸雨,危害环境;大量未回收的粉煤灰也给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因此,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他工业废渣废料。具体而言,应遵循如下措施:1)开采石灰石、黏土应合理有序,以不毁坏植被、不导致水土流失为前提,从而达到保护生态平衡的目的;2)对有毒气体在排放前进行无毒化处理;3)变废为宝,开发以粉煤灰为原材料的新产品,提高粉煤灰的回收利用率;4)研制符合环保标准的装备和产品,实现环境的全面保护;5)帮助其他工业消化三废。

4 结语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我们今天的生存发展,更与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密切相关。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 000亿元,也就是说,每年有大约6%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肩上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政府应该普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广大民众应该自觉地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自觉行动起来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汽车防盗系统下一篇:直面德国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