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防治论文

2024-08-17

可持续防治论文(精选11篇)

可持续防治论文 篇1

近年来,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由于农业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发生区域的随机性及污染负荷分布的差异性,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长期性、隐藏性、难治理的特性。虽然国家对农业面源污染十分重视, 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并且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恶化。农业面源污染已经对农产品安全、人体健康、农村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现状

1.1 化肥污染

长期以来, 农村滥施化肥、过量用肥现象相当普遍, 肥料利用率低, 不仅造成耕地地力下降, 而且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化肥污染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化肥中的氮元素等进入大气后, 增加了“温室气体”, 导致大气温度升高;二是残留在土壤中的化肥被水冲刷后汇入江河, 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 导致水草、藻类大量繁殖, 许多水域由此成为死水;三是引起土壤对某种元素的吸收性能下降, 破坏土壤的内在平衡。化肥污染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强、时间长。由于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小, 人们往往忽视其宏观效应, 使农业生态质量下降。

1.2 植物残体污染

植物残体污染主要表现在农作物收获季节秸秆大面积焚烧, 造成田间浓烟滚滚, 粉尘四处飞散, 严重影响空气质量。植物残体本身含有大量的病原菌, 如纹枯病、油菜菌核病等, 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情况下, 直接进入土壤会传播病害, 危害农作物。长期弃置的农作物秸秆经过日晒、雨淋、沤泡引起腐烂, 如果进入水体, 污染水体。

1.3 塑料农膜污染

随着各种塑料农膜在农业生产应用的日趋广泛, 农用薄膜残留量大幅增加, 使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对农产品生产和质量产生潜在的威胁, 而农民在耕作过程中却忽略了地膜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1.4 农村畜禽粪便污染

随着农村畜禽养殖的规模化发展, 畜禽粪便大量产生, 且随耕作方式的变革, 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比例减少, 农村畜禽粪便经常乱堆放散发恶臭气味影响周围环境易孳生多种病原菌, 畜禽粪便随雨水冲刷进入河流、堰塘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污染水源, 对农民健康造成威胁。在农业源污染中, 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6%、38%和56%。养殖废水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子, 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也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1.5 农药污染

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 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土壤、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同时, 使用后的农药瓶、袋弃置在沟渠边、池塘边或施药后受雨水冲刷而污染周围水体。

1.6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

随着我国农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也随之增大。由于我国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80%以上的村庄尚未建设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绝大多数农户都直接将生活污水排放到周围的水体之中, 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2 农业面源污染趋势

农业面源污染是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工业品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等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工业废弃物、污染物在农业上的主动利用和被动吸收;不科学的耕种措施等, 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大气立体交叉的污染。当前,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面临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局部废气污染突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的发展趋势。表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面临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任务也更加紧迫。

2.1 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20世纪90年代以前, 人们一直认为点源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主要集中在工业点源上, 而没有认识到面源污染的严重性, 特别是对农业面源污染一直没有重视。但是在点源污染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 水体环境并未得到显著的好转, 这是因为还有大部分水体受到面源污染的影响[1]。目前, 水环境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已受到国内外普遍的关注[2,3]。其中, 对水生生态系统危害最大、程度最重的首推农业面源污染源。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水污染的核心问题是水体的氮、磷富营养化。21世纪初, 在我国流域面积较大的水域, 如滇池、三峡库区等, 由于农业面源污染所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正在进一步加剧。曹秀玲[4]的研究表明, 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已上升为“三湖” (位于云南省玉溪市3个高原湖泊抚仙湖、星云湖和杞麓湖) 水污染的重要因素。

2.2 局部废气污染比较突出

近几年来, 随着乡镇企业及养殖业迅速发展, 由于部分业主环保意识较低, 重经济效益, 轻环境保护, 污染防治设施严重滞后, 废气污染现象时有发生, 对周围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2.3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随着工业污染减排成就的日益显著, 农业面源污染将逐步成为影响水质的最重要因素。虽然国家对农业面源污染十分重视, 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是水生态系统失衡。云南滇池[4]、淮河流域污染治理10年未见明显好转[5];二是农村面源污染日渐突出。陕西、湖南、河南省先后出现的儿童血铅事件[6,7,8], 表明我国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日渐突出。

3 国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

3.1 国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

农业面源污染在发达国家早已经受到重视, 如美国环保署 (EPA) 在2000年就宣布农业面源已经成为水污染的头号“污染源”, 欧洲国家主要通过环境税、化肥税、养分施用标准等手段限制农民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 但是由于其分散性的特点导致监测和治理的成本极高, 在农业面源的控制上仍然效果不佳。欧洲国家基于税收或标准的手段的环境治理效果不明显, 且对本国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不适合于我国的实情。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 因其高效、经济、符合生态原则而具有代表性, 由于其较大的灵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崇, 并且这种基于奖励和自愿的方法也不会对本国的农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据1990年美国的调查评估报告显示, 美国面源污染约占总污染量的2/3, 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占面源污染总量的68%~83%, 导致50%~70%的地面水体受污染或受影响。经过10多年的有效治理控制, 美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已大幅减少。据2006年统计, 美国农业面源污染面积比1990年减少了65%[10], 该方法是一种较理想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法。

3.2 国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一是政策措施。美国在农业污染控制方面有系统的法律框架, 如美国环保局实施了非点源污染管理计划, 农业部实施了乡村清洁水计划、国家灌溉水质计划、农业水土保持计划等。此外, 还有其他国家职能部门制定的如清洁水法案、最大日负荷计划、杀虫剂实施计划等, 并积极鼓励农民对农业污染进行主动性控制, 对减少面源污染起到很大作用。1936年, 美国制定第1个面源污染控制法, 至今已多次进行了修订。20世纪70年代末, 美国规定对面源污染自愿采取防治措施者, 政府将负责一部分费用;对于自愿采取其他措施的, 政府给予减免税额等政策。二是技术措施。操作简单、价格便宜的替代技术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美国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上, 针对农民没有或只有很少补贴, 主要是鼓励农民自愿采用环境友好的替代技术。农业部设专款支持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以减少面源污染, 水土保持局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地方政府控制水土流失, 内政部和环保总署则为不同规模、层次的水资源规划和非点源控制提供情报和信息。三是采用其他措施。美国推出了生物农业、有机农业、再生农业、绿色农业等运行模式, 在法律、技术等方面有效控制农业生产中高毒性农药的使用, 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4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策略

4.1 加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政策研究和制订

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较为严重, 成为我国环境公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2005年以来, 我国处于经济发展加速时期, 一方面经济保持很高的增长率, 另一方面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变迁, 农业面源污染压力势必会进一步增长, 必须有效管控农业面源污染。李海鹏等[11]研究认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源排放量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 化肥投入、农药投入、畜禽养殖粪尿排泄3类污染源与人均GDP均处于曲线上升阶段, 自发到达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拐点还需较长时间。因此, 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的政策制订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政府应强化农业环境政策的干预力度和治理力度。二是农业面源控制的政策定位应当是:无论从实际需求还是宏观政策导向而言,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这两大目标都不能改变。围绕农业发展的环境政策, 应当同时服从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三是应该逐步实现农业发展政策和模式的转变, 积极坚持走改善耕作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的道路。四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手段应当主要基于激励和奖励, 使农民能够在减少污染的行为中获得明显的经济利益。农业面源控制的政策绝对不能成为压垮农民的新的负担, 相反, 应该为减轻农民负担作贡献。

4.2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金书秦等[12]研究认为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无论从管理战略还是制度建设上都长期被忽视, 在我国主流的环境政策、与水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中, 缺乏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关注。农业发展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两大主体, 2个部门的政策共同形成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环境。因此, 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应该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物标准;二是建设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安全追溯制度, 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监控;三建设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四是建设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 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报告制度;五是建立完善安全农产品的强制性质量标准, 有效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化生产;六是建立绿色GDP长效绩效考核机制, 科学制订其发展规划。

4.3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据有关研究表明:一般当农田氮素平衡盈余超过20%, 钾素超过50%, 即会引起对环境的潜在威胁, 因而在防治化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重点应在化肥减量提效方面。在科研上, 要不断开发研究新型高效肥料, 减少氮素的损失, 据有关研究:推广缓释肥及膜技术可提高氮肥利用率6.5%~11.6%。研究科学施肥技术, 确定合理的施肥原则。从推广方面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指导农民进行科学施肥, 严格按照氮肥使用量, 平衡氮、磷、钾比例, 同时根据天气情况、土壤状况、农作物各个生长期的需肥规律科学施肥;大力提倡使用优质农家肥、有机肥及化肥和有机肥混合使用技术;推广沼液、沼渣施肥还田技术, 提高肥料利用率。目前我国的肥料利用率只有30%左右,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4 分类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

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进行分类处理, 大力发展能源生态型和沼气能源环保型沼气工程, 实现养殖场污水达标排放, 从源头上彻底解决发展规模养殖给农业生产环境带来污染的潜在危胁。对具备建池条件的中小型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小区全面推进沼气入户建设, 以解决和扭转目前不合理的排放状况, 从源头就做好治理工作。没有条件建设沼气工程的养殖场, 可以集中建设商品有机肥加工厂, 生产优质有机肥料, 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优质有机肥料的转化。积极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提高沼液综合利用率,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一个10 m3的沼气池每年可产生沼液15 t、沼渣2.5 t, 相当于480 kg碳铵的肥效;同时严防沼液、沼渣不合理使用和排放引起的二次污染的发生。通过畜禽粪便分类后的无害化处理, 可以有效解决发展规模养殖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4.5 实行生态农业模式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进行发展规划, 着力发展推广生态农业模式。近年来我国着重发展了以庭院生态农业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以沼气建设为中心环节的家庭生态农业模式;二是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庭院生态农业模式;三是种、养、加、农、牧、渔综合经营型家庭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三位一体”、“四位一体”、“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在我国各地发展迅速, 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有机结合, 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不仅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节约生产成本, 同时改善了土壤综合性能, 提高农产品品质,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发展规模养殖对周围水域的污染,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4.6 进行乡村清洁工程样板建设

农村水环境问题情况复杂, 既有点源污染, 又有面源污染, 既有农村内部问题, 也有来自工业和城市转移的问题, 同时还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因此, 在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要做到科学规划, 加大资金投入, 合理确定和选用适宜技术工艺, 实现污水处理的无害化和资源化, 进而实现水体的良性循环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搞好乡村清洁工程样板建设, 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激发当地政府和群众自觉进行清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洛阳市栾川县合峪镇采用建设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工程的成功应用, 当地农民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变, 在河南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许多乡镇纷纷前去参观[13], 有利于农村推广清洁工作。

4.7 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应该采取以防为主、各种技术并用的综合防治措施, 坚持农业治理和工业治理措施并用的防治方针。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综合的防治, 一是工业治理方面要采取坚决关闭工业污染环境源, 同时坚决废弃以钱代罚、以罚代排的错误治理做法, 防止工业点污染向农业面源污染的转移;二是农业方面应用措施除采用上述的防治方法外, 还应积极大力推广新型喷雾器械、应用废弃农膜回收技术、农作物秸秆饲料青贮、秸秆沼气、秸秆还田等多种综合防治措施;三是在适当区域探索新的耕作制度, 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耕作制度, 开展建立生态草产业产业带核心区域,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即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为主, 以收获籽实为目的, 以追求产量为目标的耕作模式, 最终达到改善水土流失、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以消除从业面源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4.8 加大科研力度

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应不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的研究、示范、推广;二是污染农田的治理和修复技术研究, 如最大日负荷量 (TDML) 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研究应用;三是水体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四是加强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五是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与指标体系研究;六是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最小化投入技术研究;七是新型肥料、新型生物农药的研究;八是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推广、示范和应用, 充分发挥转基因作物在栽培过程中具有的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可持续防治论文 篇2

云南地方民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几种民居实例分析)

学号:

姓名:

摘要: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境内有25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及其相关民居聚落建筑是全世界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近年来,由于全球化单一模式的蔓延,传统的少数民族地方民居面临着被全球化单一模式取代的威胁。对于云南来说,地方民居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云南省几个居民地为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希望能探索出一条传统民族村寨地方特色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词:地方民居;可持续发展

1、前言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凭借勤劳的品质及高度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居文化。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往往是在几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协调,村镇建设混乱,必然会出现一些其他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缺乏中国特色、缺少民族传统的“风貌特色”,不尊重传统地域文化,城市的趋同性已经显露无遗。但是在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地域,反而使得传统文化中大部分优秀文化遗存还在延续。而在传统民居中,许多文化及形态正因多种环境及人文因素的改变而面临损毁甚至堙灭的威胁。因此,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七大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分及时的重大战略部署。进行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充分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保护好我国建筑文化的民间宝库。尽快挖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经验及文化精髓,更好地保护现有民居,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本文以云南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为例,来说明云南省地方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2、西双版纳州山地干栏式传统民居 2.1 章朗村民居背景及自然特征

章朗村位于西部边陲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境内,与缅甸相邻,距县城约60km,所处地域为亚热带雨林气候,海拔2400多米。村落聚居于山坡地段,四周有茂盛的原始森林,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章朗村是当地的山地干栏式民居及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无论从自然环境条件、民居建筑特色,还是民风习俗都传承着布朗族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那里居住着较为稀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少的布朗族民族。章朗村民居建筑用它完整独特秀美的风貌,记载着布朗族的历史与文化,为后人保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解读布朗族民居艺术、借鉴传统生态经验提供了蓝本。

2.2 章朗村民居建筑特点

章朗村是较少民族的布朗族民居村寨,其典型的山地干栏式建筑与傣族坝子干栏式傣民居很相似。解放前,布朗族民居利用木、竹为梁柱,用竹做楼板、楼梯、墙壁等,屋顶也以竹做檩条,上铺草排,从而得名为竹楼。竹子做的架柱采用绑托连接,使用并不耐久:木材梁柱用卯榫穿插连接,有着较为牢固耐久的使用期。解放后,竹楼的梁柱大多改用木材,上层墙体和楼面也采用了木板,屋顶用木檩条,上铺缅瓦,这些用材的变化,使布朗族的竹楼发展为木楼。但是,典型的山地干栏等建筑因形态未变,人们仍称之为竹楼。

2.3 章朗村民居建筑的评析

传统的布朗族民居以木料为主要建筑用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山地干栏式建筑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今农村普遍存在着“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越来越城市化与传统思维、审美之间的矛盾”。一些布朗族村寨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砖柱竹楼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甚至出现了不少失去传统特色的平顶建筑,导致了严重破坏原有传统民居建筑的自然风貌,使传统村寨失去了传统的民居特色。而带来的是: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矛盾日益碰撞。

2.4 章朗村山地干栏式民居建筑的再生与发展

每一个民居单体在所处的场所中都有自己的具体位置,它的连续、发展是进行设计的着眼点。每一个单体的改造都要有相应的控制程度仔细判断。“继承与延续”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

(1)以章朗村对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为指导原则,以其经济、文化、生态、气候、资源、能源及自然地形貌等条件为基础,对现存的民居形式、聚落形态、景观特色及艺术价值进行整体分析,完成生态住宅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实施。

(2)实施和推广一整套绿色适宜性建筑技术,包括节能、节地、抗震、太阳能利用、沼气利用等技术。

(3)改进和改善传统居住形式的建筑功能和空间利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延续并发展民居建筑所反映的地域文化风貌及地方文脉。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设计准则及手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使新型生态民居在多项指标上均高于现有民居状态,从而有效改善居民现有居住条件,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使这一宝贵的民居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延续[1]。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3、可邑村

可邑村属云南省弥勒县西三镇蚂蚁行政村,据村志记载已有355年历史。是一个全部居民均为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自然树,全村面积约30平方公里,海拔1780米,人口现有201户共804人,人口年龄结构,60岁以上占21%,14岁以下占30%,青壮年占50%2菇,除1个汉族和1个白族媳妇外,都是彝族支系阿细人,自称“阿细泼”虽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可邑村有其优势:①教育较发达:②社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③具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④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可邑村建设“彝族文化生态村,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3.1 可邑村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观念上的制约:历史上,彝族是一个从游牧逐渐向定居农耕过渡的民族,彝族地区解放前以商品交换为前提的市场尚未形成,商品经济意识较为淡漠,至今仍停留在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阶段,并保持了典型的山区务农的生活方式。正如路易斯·芒弗德所说:“无论在什么地方,村庄都是由一些家庭结成的小群体,包含6至60户之间,每户都有自家的炉灶,自己的家神,自己的神龛,以及自家的坟墓。坟墓就在户内或在某处公共墓地内。这些人家讲着同一种语言.到同一株大树或峭岩的庇荫下集会,沿同一条小路外出放牧牲畜,每家每户从事同一的劳动,过着同样的生活方式。那时若有分工,也是极初步的分工,主要依据年龄及体力状况,而不是职业适应能力;任何人都能从自己邻人的面孔中看到自己的形象。村庄的物质结构,绝大多数已随历史岁月与自然溶合为一,唯有它那些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一些古训、格言、家族历史、英雄典范和道德训诫,这些东西为世代所珍视,并毫无改变地由前一代传给下一代。”5这些描写与可邑村的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说明可邑村的社会发育程度还处于农耕时代。

其次可邑村自然资源贫乏,人多地少,土壤贫瘠,作物单一。村民最常吃的是青菜和土豆,平时的主食是稻米,偶尔会吃玉米饭;主要经济作物是烟叶;每户每年收入大约在3000--5000圆,人均年纯收入大约在500--800圆左右,基本上都来自种烟。由于可邑村地处喀斯特地貌,没有水源,用水困难,家家户户都用水窑储存雨水,作为主要的用水来源,因此人们用水非常节约。

3.2 改变居住模式的探索

就可邑村自身来说,村民现在主要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但中国农村在变,农民的生活品味也在改变。读书、看报、写作(中国农村素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也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必然带来居住模式上的改变。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1)改善居住模式应首先辨清哪些是可变因素,哪些是不可变因素,继而在 可变的因素中找出哪些是主要的能较大程度改变或改善生活模式的因素,哪些是 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的因素。

(2)改善居住模式时,可先从局部开始,例如:改变一扇门的开法:加一 个卫生问;调整一些空间的大小等等。城市的做法无需全盘否定,可借鉴。但不 要完全照搬。

(3)“房子”在当地人心中的概念和城市人不~样。当地人看来,房子和衣 服一样,是过日子的基本器物。从没想过建筑是艺术品,也不会考虑什么空间效 果。房子用来住,就像衣服用来穿一样自然。他们的观念非常朴素,非常实际。这些观念源于当地民居长期从事的农耕生活。而这些在农耕生活模式下长期形成 的观念,才是最难把握和最难改变的东西。不了解这些,就不了解什么是民居,也不了解什么是民居发展变化的根源。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案来改善农村的居住 条件,但当地人是否接受,和他们国有的观念息息相关。我们怎么想不重要,关 键是当地人怎么想。所以,在作方案之前,应首先对当地居民一些基本观念有所 把握,切忌以自我为中心[2]。

结论

传统的乡土民居建筑是几千年农业大国的历史见证,是建筑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部分。它们以整体的风貌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展示某一地区的典型风貌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认知、情感寄托、审美情趣、生态环境和利用价值。夯土又是我国传统民居中大量采用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而且随着各地文化背景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夯土民居建筑发展成很多种不同的形式,有着丰富的地域色彩。这些建筑充分利用了地方材料,很好地适应了气候和环境。基本上符合可持续发展对建筑提出的要求。但是由于广大民居的居住者和使用者受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这些民居建筑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以满足他们对于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对其所包含的文化生活内涵及技术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的东西,对民居建筑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进行分析和改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追求更舒适生活的美好愿望[3]。

参考文献

可持续陶醉 篇3

30年间,葡萄酒已成为新西兰“Kiwi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马尔堡,酒庄旅游自然是最大的吸引点。旅游业界则主动与葡萄酒业结盟,新西兰旅游局就曾冠名赞助葡萄酒大赛;而在各大小机场,新西兰航空都提供体贴的葡萄酒免费托运服务。而可持续、环境友好,也成为新西兰葡萄酒业的行业共识。

驾车在马尔堡(Marlborough)的乡间土路上穿行,两边全是连绵起伏的深秋的葡萄同,葡萄是已经采摘完了,但深黄的叶子还没掉,让下午斜射的阳光一晕染,怎么都有些回到Golden Age的飘然感。这是我第二次来马尔堡。上一回兴尽而归,脸红身晃地去赶回惠灵顿的飞机,把那空姐惊得够呛。这回,还没喝上呢,就微醺了?

“没什么魔法,就是去爱土地”

立在断崖边,前方的库克海峡正把风从四面八方吸过来。回身看Peter,头发胡子在狂风中恣意飞舞,加上眼神熠熠,简直像匹银鬃烈马。一定有什么魔法,不然这风口浪尖的悬崖怎能被他变作秀美田园?

10年前,没人敢在这海风肆虐的坡地荒崖种葡萄;而现在这里出产的酒获得了13项国际大奖。这里是Yealands Estate,新西兰第一家也是最大的“可持续葡萄酒庄”,并且是全球首个荣获“零碳认证”(carboNZero certification)的葡萄酒庄。

Peter Yealand老爷子,气派像国王,行事还是豪爽农夫本色。我们刚跳下宝马,就被他拽上满是青草和羊粪味儿的吉普车,几乎是在山路上弹跳着,巡视他的庄园。

在马尔堡地区开始种葡萄前,青口贝养殖是支柱产业,到现在也是第二大产业。而在1971年,拿到政府第一张海产养殖执照在马尔堡开创这行当的,正是Peter。现在,该产业每年为新西兰贡献1.6亿纽币出口收入。到1980年代,Peter迷上了养鹿,他的鹿场一度广达2000公顷,不但财源滚滚,还获过“乡村环境奖”。进入新世纪,Peter带着老婆、儿子再次“大转身”,种起了葡萄,说要创立一个“世界级的葡萄酒品牌”。

Peter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按寻常路子来。彼时马尔堡已是新西兰最大葡萄酒产区,出现了一些著名酒庄,甚至不乏正在成型的小众高端品牌。是天性,也是战略,Peter出的牌是“可持续”。别人巴不得自己庄园里满满当当全是葡萄藤,他不,特意保留和开辟了25块水塘湿地,栽了75000棵本地原生种类树木和麻类植物。现在来看,这是一个巧妙的景观设计,让庄园更具游赏性,吸引来的鸟类和其他小动物也让这里更生趣盎然。而最关键的在于,湿地和草木抑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这海边荒坡的土质,让葡萄藤能更好生长。

酒庄目前的主体建筑于2008年落成,如一弯俯卧在葡萄园中的新月。这是一栋会呼吸的绿色建筑:屋顶的缓坡设计,能将雨水导向两侧的水塘储存起来;屋顶还能根据季节和天气自动调节光照、温度和进入屋内的空气,尽可能减少能源的使用。说到能源,酒庄完全能自给自足。除了风力发电机、屋顶一侧之外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之外,Peter还把脑筋动到了他的作物——葡萄藤上。葡萄藤需要不时修剪,而剪掉的部分,传统做法是付之一炬,灰烬用于肥田。Peter却建造了两套特别的焚烧及能源转换设备,用于为酒庄供暖,还能发电。他的下个目标是将酒庄用不完的电返输给国家电网。而为了做到“零碳”,Peter和他的团队测量了从燃料、用电、肥料、垃圾处理、包装工序到员工差旅的每个环节,将对碳排放量的控制精确到每天,并制定相应的月度、年度补偿计划。

当然,在酿酒这一核心业务上,Peter绝不含糊。研究栽培技术、酿造工艺,才是他的最爱,他也从不吝惜高价延揽好的工艺师。

如今,Yealands已经成了新西兰葡萄酒的代表品牌之一,酒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没什么魔法,就是去爱土地”,Peter说,“是爱和我们一样依存这土地的各种生命。关照它们,它们就会回报你。”

几年前,Peter把一大群原产自英国的特种小矮羊(Babydoll sheep)放养到葡萄田里。它们的身高不超过60厘米,啃不到葡萄,但吃起同中的杂草来却很欢。这些形象超萌的“有机除草员”不仅帮助酒庄有效减少了机械除草和柴油使用量,后来简直成了酒庄的“代言羊”,很多来品酒的客人都要去看看它们。目前,它们的数量已经达到1500只。不过,鬼点子层出不穷的Peter还不满足,前几天他在博客上得意地透露:他最近发现,一种叫做Kunekune pig的宠物猪,也能吃草,并且没有刨地毁坏植物根茎的恶习,只是它们啃草不像小羊们那样干净。“它们能被训练好”,Peter兴致勃勃。

新西兰的波尔多

“Wow!”至今记得3年前自己发出的那声惊叹,那是在圣克莱尔家族酒庄(Saint Clair Family Fstate)尝到的2007年份特酿长相思(Sauvignon Blanc)。口感极度清冽,浓烈而鲜爽的香草气息、丰盈的浆果滋味……从此,我成了新西兰葡萄酒的“脑残粉”。

圣克莱尔是新西兰九大酒庄之一,主人Neal Ibbotson是个温厚老伯。他亲自开着辆朴素的小雪弗兰,把我们从牧场中间的皮克顿机场接到马尔堡。一谈起葡萄酒,他的狂热劲儿,绝不逊于Peter。

Neal和妻子Judy是马尔堡葡萄酒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1973年,Neal从南岛东南端的达尼丁来到北部的布伦海姆小镇,遇到了Judy,就留了下来。那时马尔堡还是纯牧区,仅有12万居民。就在同一年,如今新西兰最大的酒业公司蒙塔纳(Montana)开始在此地种植葡萄。

大学念农业经济的Neal开始想当农场主,夫妇俩狠心卖掉了Judy家的老房子,买了30公顷地,试过养羊、养牛、养猪,但都没赚到钱。“后来看到别人引进了葡萄,我们决定也试一下。”1978年,Neal夫妇成为蒙塔纳的“合同种植商”。这次他们赚到了钱,开始自己栽培葡萄。1994年,他们酿出了自己的第一桶酒,并在伦敦葡萄酒交易节上获得金奖,从此步上发展快车道。

即使在葡萄酒的“新世界”里,新西兰也是后生晚辈。1980年,它才作为新的葡萄酒产区进入国际市场视野——当年它出口了40万升葡萄酒,收入仅70万纽币。到2011年,这个数字变为1.55亿升,收入11亿纽币,超越羊毛,位列新西兰第九大出口产业。

新西兰位于南纬34—47度之间,从北到南的跨度达1600多公里,四面环海,气候凉爽多雨,按说先天资质并不适合葡萄生长,但它的西海岸有一系列高山,挡住了太平洋上的西北风,所以在山脉东麓出现了一些适宜栽培特别葡萄品种的地块。南岛东北端的马尔堡,北岛中部东海岸的豪克湾(Hawkes Bay)和吉斯本(Gisborne)是为三大产区。其中,马尔堡的日照最为充足,逐渐发展为全国的葡萄种植和酿造中心。目前新西兰698家酿酒公司中,马尔堡就占到142家;全国的851个葡萄种植园,有544个在马尔堡,去年这里的葡萄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三以上。每年的葡萄收获季节,来自英国、法国、智利、亚洲等世界各地的帮工会汇聚于此,加上来访的游客,马尔堡会成为热闹非凡的国际社区。

新西兰葡萄酒的特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量小、质优、价高。它的年产量仅占全球的1%左右,却以优质、纯净和口味独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为它带来声名的主要是长相思,其葡萄品种原产法国波尔多,以青草气息甚至“猫尿味”著称,在新西兰栽培后却意外增添了迷人的水果香气。去年新西兰出口的葡萄酒中,10瓶中就有8瓶是长相思。而难伺候的黑比诺(Pinot Noir),以及霞多丽(Chardonnay)、美乐(Merlot)、灰比诺(Pinot Gris)、雷司令(Riesling)等品种,在新西兰也有上佳表现。英国Independent杂志曾评价说,新西兰葡萄酒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平均质量”。

新西兰仅有400多万人口,尽管其人均年葡萄酒消费量已经高达12.2升(是中国的24倍),但国内市场的增长空间极其有限。而因其气候条件,葡萄成长期两倍于澳洲,虽然葡萄酒成品可能因此具有独特风味,但产能的局限也明摆在那儿。这两大因素促成了新西兰葡萄酒业的定位:出口导向;而且一开始就清醒地放弃了“新来者”比较容易进入的散装酒市场,只做中高档瓶装酒。去年,其瓶装酒的出口离岸价为8.73美元/升,在全球仅次于法国。

不过30年间,葡萄酒已成为“Kiwi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马尔堡,酒庄旅游自然是最大的吸引点,海产养殖户Ryan家也由此增添了一项获利颇丰的副业。旅游业界则主动与葡萄酒业结盟,新西兰旅游局就曾冠名赞助葡萄酒大赛;而在各大小机场,新西兰航空都提供体贴的葡萄酒免费托运服务,我曾带着好几瓶酒在南、北岛来回穿梭,没出过任何闪失。

在马尔堡,这个“新西兰的波尔多”,还有一个有趣现象就是,国际酒业巨头,甚至奢侈品集团,近年纷纷前来圈地。保乐力加、澳洲福斯特集团、美国群星酒业,还有LVMH,都已通过并购在马尔堡拥有了生产基地和酒庄品牌。一些来自“旧世界”的古老家族,也在马尔堡低调地显现身影。

全行业“可持续运动”

“这个国家正在走一条令人敬畏的道路:从他们近乎普遍地使用螺旋盖,到他们让所有葡萄酒酿造商在2012年达到‘可持续’标准的承诺。”加拿大的资深葡萄酒评论员Michael Pinkus两年前曾感叹。

可持续,环境友好,已经是新西兰葡萄酒业的行业共识。2002年,两大传统行业协会——新西兰葡萄种植者委员会(The New Zealand Grape Growers Council)和新西兰葡萄酒协会(Wine Institute of New Zealand,代表葡萄酒酿造商利益)整合相互资源,成立了创新型联盟“New Zealand Winegrowers”,简称NZW,承担“研究、代表、推广”三大职责:为会员提供生产技术改进的研发支持,代表整个行业与政府沟通,并在全球以统一品牌形象推广新西兰葡萄酒。作为国际葡萄酒界的晚辈,新西兰葡萄酒业界十分注重通过技术研发来缩小差距。“我们每投入研发1元,就将产生6元的新价值。因此,每年有超过700万纽币投入对未来的研发。”NZW的全球营销总监Chris Yorke说。

这个行业对“可持续”的追求,更早就已起步。1995年,一些从业人员自发组织成立了新西兰葡萄酒可持续发展协会(Sustainable Winegrowing New Zealand)。该协会呼吁减少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推广有机种植,还关注对环境有长远影响的如土壤健康、水资源的质量和物种多样性等问题。

NZW的前身之一葡萄种植者委员会,则自1997年开始实施一个叫做“可持续葡萄种植园”的项目。NZW成立后,项目进一步拓展,酿酒商们被邀请加入“从葡萄园到酒瓶”的品质担保计划,保证其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符合环保标准。瓶身包装等细节也被纳入这个评估体系,例如,新西兰葡萄酒绝大多数使用可回收利用的金属螺旋瓶盖,而不用传统的软木瓶塞——既是为了便于饮用,也是为了简化包装,并减少对软木这一天然资源的耗费。去年,NZW在全球范围内举办的181场推广活动中,做到了100%使用已通过可持续认证的产品。

到去年底,全新西兰已有95%的葡萄园和酿酒厂加入了“可持续项目”,看来,NZW在今年底实现“100%可持续”的宏愿能顺利达成。与此同时,通过更严苛的有机认证的葡萄园也正在迅速增加。目前,新西兰全国的葡萄种植面积为33600公顷,做到真正有机的已接近1800公顷,从可持续到有机,将是NZW下一步的推进目标。

在这场全行业的可持续运动中,马尔堡始终走在前列。马尔堡的庄园主们,已经在探讨从种植原生植物、杜绝非原生植物种植、为本土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湿地保护、人工水体营建等方面人手,建立“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马尔堡将出现许多个Yealands Estate。

可持续防治论文 篇4

一、豫西烟草根结线虫病的发生概况

烟草根结线虫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 在烟草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山地烟田发病尤为严重。据笔者调查, 2008年豫西地区烟草根结线虫病发生面积为0.65万公顷, 2009~2010年每年发生面积均超过0.8万公顷。

烟草根结线虫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侵染根系, 干旱和砂土、壤土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低温不利于发病。其危害不仅仅在于造成烟株萎黄, 生长迟缓, 甚至整株死亡, 还能诱发其他土传病害 (如烟草黑胫病、根黑腐病等) , 降低烟株抗赤星病和细菌性叶斑病的能力, 甚至会加重烟草病毒病的发生。

二、豫西烟草根结线虫病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1. 抗病品种的抗性单一。

当前生产中非常缺乏高抗优质的烟草品种, 仅有少数抗南方根结线虫的品种, 这容易导致其他根结线虫种类的上升。因此, 选育抗多种根结线虫的烟草品种已成为当务之急。

2. 轮作防治较难落实。

合理轮作是最经济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豫西烟区多为山区, 土地资源有限, 水利条件差, 加之农民的种植习惯, 多年大面积连作烟草非常普遍, 是导致根结线虫病等土传病害逐年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前期频繁的土壤干旱限制了化学防治的效果。

化学防治仍是当今使用最普遍的防治方法, 常用的化学杀线剂有神农丹、呋喃丹、克线磷和甲基异柳磷等。但是, 豫西烟区土壤干旱频繁尤其是烟株旺长期之前干旱, 不仅严重影响烟株的发育, 对化学杀线剂的效果也有较大的限制, 因此, 当地的药物防治常常事倍功半。

4. 烟田土壤健康持续恶化。

土壤健康是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中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健康具有生物指示功能, 对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植物营养的转化起着积极的作用。烟田长期连作、过量的化肥残留、有机质的逐年下降以及化学杀线剂的残留都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土壤营养具有不利作用, 土壤健康持续恶化, 多种土传病虫害逐年加重, 并且非常不利于特色浓香型优质烟叶的规模化开发。

5. 生物防治效果不理想。

尽管根结线虫病的生物防治越来越受重视, 但大多数以菌治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仍然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或田间小试验阶段, 距离生产的防治要求仍有差距, 在生物农药的剂型、生产工艺或生防菌筛选等诸多方面都有待改进。

三、烟草根结线虫病的可持续防治技术

1. 加强秋冬季的烟田土壤管理, 提高连作烟田的土壤健康。烟叶收获后, 应尽早彻底清除病残体, 减少根结线虫的越冬基数。秋冬季要多次深耕翻晒土壤, 利用低温、日光和降雨雪的作用, 压低线虫的越冬基数。有条件者进行冬灌更能有效降低土壤病原物的数量。增施腐熟的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避免与其他茄科、瓜类、花生等寄主植物间作或轮作。移栽前要杀灭田间杂草寄主。

2. 冬季种植黑麦草, 利用覆盖作物的根系改善土壤的碳氮比, 提高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

3. 充分发挥烟水配套工程的作用, 做好水肥配合, 减少病害损失。适时浇水不仅能够压低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 还能促进烟株根系的发育, 提高烟株的抗病性, 减缓已发病烟株的症状严重度。

4. 推广应用植物源杀线剂, 病虫兼治。植物源线虫速杀剂是由河南农业大学新研发出的一种植物源杀线剂, 由几种中草药和辛辣植物经生物发酵而成的混合物。多年的大面积示范表明, 该剂能显著减少根结数量, 降低病情指数和根结指数, 还对地下害虫有一定的兼治作用, 防病效果优于常用的化学农药。在减少土壤农药残留、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烟叶生产的质量安全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防治线虫病的同时, 还要搞好对其他根茎病害以及地下害虫的兼防兼治工作。

四、展望

可持续光明 篇5

如何战胜能源危机?节约必不可少,寻找替代能源更为重要而大力发展清洁煤电、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核能等,都是其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时值夏季用电高峰,往日行政令文“热衷”的“拉闸限电”、“空调26度”等词汇却迟迟未能出现,不知不觉之间,秋老虎又悄然而至。

与以往各发电企业满负荷运转更加针锋相对的是:一些在建的大型水电被果断叫停,而许多已经投产的小火电也相继被悬崖勒马。

人们已经战胜能源危机了吗?显然没有。我们的经济依然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而现在,石油资源的日渐紧张带来的油价企高,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电力与其他自然能源的供应短缺与价格上涨,形势更日趋严峻。经济衰退如何幸免?

这不得不让我们提起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论争。吴敬琏和厉以宁,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两位经济学界泰斗,前者主张:“重型化”的快跑将使中国遭遇能源危机;后者则奉行:大国的发展不能绕开重化工的道路。二老的观点,孰是孰非,我等自难定夺。然而,他们对于经济发展与能源关系的肯定,却是异曲同工。

数据更能说明GDP与发电量的关系。由于电力具有即时属性,没有库存,只要发电量下降,就意味着GDP同步甚至加速下降。去年10月,中国月度发电量同比下滑约0.5个百分点,这是自2005年2月以来,中国月度发电量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这暗示着很多企业已经停工,经济开始进入寒冬。而就从那时开始,中国的GDP增速已明显放缓。

同样的情景出现在上一轮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1994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名义增速一度达到13,1%,当时的发电量增速保持在9%~11%之间;其后,发电量增速在1998年第三季度降低到2.13%的水平,而GDP增长率就急剧下滑到6.46%。

反观危中之机,正是中国电力结构调整、变革的最佳时机。即将赴任中核集团的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受本轮金融危机影Ⅱ自,中小企业大量倒闭,用电需求连续多月缓和给小火电关停任务达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如果没有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电力供需缓和这一契机,任务也会完成,但或许不会提前一年半就完成这个目标。”

能源危机话题由来已久,而今再度审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诱因:除了传统能源结构单一、新能源匮乏、电力供求不平衡等外,更为重要的是,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新的阻力与桎梏。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在成本与效益之间依然未能达到和谐状态。

综观经济发展史,危机的诱因决定了其解决方案的方式:节约必不可少,而寻找和发晨替代能源更为重要。现阶段,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方式,找出并消除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与桎梏,使其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达到平衡。由此,一幅崭新的图景已然出现:一边是小火电的不断叫停:另一边是新能源项目的不断上马。

用可再生能源全面取代化石燃料。进行一场新的能源革命,不仅是出于生存原因:与之相连的是世界经济可获得持续的发展。而经过对产业发展周期的深入研究后发现。大力发展除了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核能之外,清洁煤电也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

虽然,实现全球经济一能源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速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常规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电甚至占75%的比重。

因此,清洁煤电是首先能够想到的能源危机解决方案。2009年7月6日。华能集团主导推进的中国首座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并建设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即IGCC示范工程项目——华能天津IGCC示范电站,在天津临港工业区开工建设。此举被业内看作是中国“绿色煤电”计划快速发展的信号。

在国际上,IGCC也被看作煤电发展的主流趋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展绿色煤电的研究。2004年美国能源部正式启动了“未来电力”项目,计划投资9.5亿美元,用10年时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近零排放的煤炭发电厂。同年,欧盟在“第六框架计划”中,启动了名为联产氢气、电力、二氯化碳分离工厂的计划。目标是开发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发电、制氢以及二氧化碳分离和处理的煤基发电系统,实现煤电的近零排放。

因为装机容量占整个能源构成的21%,水电也被寄以厚望,自然被排在最可能取代火电的位置。事实上,这在国际上也有可供参照的可行案例,加拿大的水电比重就占能源构成的90%以上。中国仍有2/3的水能资源尚未被开发,其潜在优势不言自明。

然而,在金沙江叫停事件之后,对于水电的贬斥言论却不绝于耳“水电相对火电来说是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污染,但水电站尤其是大型水电项目对生态的破坏更大,影响更久远。一个大型水电站可能导致整个流域的生态彻底改变,甚至会造成部分物种的灭绝,此外。大规模的移民会造成文化生态和社会关系的断裂。”

姑且不论因环境保护和移民问题而产生的对于水电的过分妖魔化,单其建设中的高昂成本和运营中的超低利润,就给反对者诸多口实,让支持人士大跌眼镜:大型水电开发周期一般在5~10年,相较火电1~3年便可建成发电。胜负已分。而因在电网中一直担任平抑电价的角色,上网电价偏低则更打消了水电运营企业的积极性。

对许多在《可再生能源法》出台的背景下成立的公司而言。他们对水电产业前景的预期较高,而残酷的现实折断了它们继续前进的积极性。值得欣慰的是,许多小水电公司不在环保与移民问题诟病之列,它们对政策的预期相对乐观,如中华水电创立的收购管理模式,不仅有效地排除了前期问题,更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紧随其后的是核电。一位电力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核能在中国能源的构成中的比重不足2%,但按照现有的能源计划。在2020年,这一百分比将提高到4%~5%。该人士表示。“将来总有一天,在整个能源构成中,核电将一统天下。”而法国就是现实的参照。2003年,核电已占法国总发电量的85%。

虽然核电厂从项目勘测到建设再到运营,需要更长的时间,然而。这也与核电的经济效益相辅相成。20多年前,青云创投的前身因为参与了中国第一个核电项目——广东大亚湾发电站的投资。也让其获利颇丰。此后,该核电站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与清华合作,也才有中国环境基金的诞生。

完整高效可持续 篇6

在2011法兰克福展上,菲斯曼展厅以一个曲面墙为依托,大的、独具特色的建筑立面形成了四个区域:家居空间、公寓街区、办公空间、工业建筑及地方供暖网。作为精心规划的展厅的一部分,该建筑以每个区域的主要思想为基础,向所有媒介产品开放。菲斯曼展示了以解决方案为基础的20多种结构,主要以新产品为主打。展览为空间及氛围提供个性化对话:生动的合作范例。整体传递的信息为:完整、高效、可持续。

At ISH 2011,Viessmann presents against the dynamic curve of the back wall,large,stylized building facades the four application sectors:family homes,apartment blocks,office,indust rial/council buildings,and local heating networks.As part of a carefully structured overall dramaturgy,the buildings open up for emotional media productions on key topics from the sectors.Viessmann shows solution-oriented configurations in more than 20 systems,focusing on new products.The presentation offers space and atmosphere for personal dialogue–a living example of partnership.The overarching message:Viessmann.Complete.Efficient.Sustainable.

可持续旅游 篇7

公元2000年, 布勒·吉当维塔那提出可持续旅游 (Sustainable Tourism) 的含义, 他提到说旅游就是对大团队或者小团队进行更好的管理, 因为旅游能长期发展, 旅游资源能长期吸引游客, 不断完善的旅游项目能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 也因此拥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到来参观。但同时也为环境带来长远的影响。

发展可持续旅游业既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也能为当地居民的子孙后代提供保护, 此概念要融入到旅游管理及经济、社会、文化需求当中, 在能够保护文化内容、基本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其他等等关于帮助动植物, 人类的系统。因此提出以下5点原则概念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1998, 第21页~22页) 。

(1) 旅游中的自然资源, 历史资源, 文化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等等, 为了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获得批准为前提, 同时也能为社会带来好处。

(2) 为了避免对旅游地区造成环境、社会、文化的问题, 发展旅游业必须做好计划及管理。

(3) 如有需要, 必须时候要对旅游地区的环境质量做出整体的保护及改善。

(4) 需要维持游客的满意度, 为了保持游客对旅游地的向往及继续开发旅游市场。

(5) 旅游的好处必须向社会个方面公开和传播。

泰国是亚洲地区拥有著名旅游景点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不少的游客来到泰国旅游每年旅游业的收入都占居了泰国收入榜的熬头。同时旅游业刺激经济发展中也还兼具着一个重要的使命, 像给当地人民增加就业率及就业行业;在商品和服务的形式, 引进和利用当地资源, 鼓励节约能源;复兴传统佛学及当地的艺术和文化。政府认识到旅游发展计划的重要性。国家经济发展计划, 为促进旅游业的指引第9卷中可以增加就业。低收入群体和以维护和保持文化。家庭生活质量的发展。说到泰国的可持续旅游就会想到泰国的一个地方是北革岛。北革岛是隶属于暖武里府地区管辖, 位于曼谷周边暖武里府的北革县北革区。是一个有着大面积土地的岛屿, 形状如同一个巨大的矩形。湄南河环绕在岛的四周。北革岛从大城王朝末期 (始于公元1629年) 以来就是一个繁华地带。其港口是贸易集散地和各种前往大城府船舶的必经之处。关于北革岛上的寺庙, 可以称得上是美丽的建筑艺术, 都是大城王朝时期所建造 (公元1752年) 。当时的大城王朝国王郑信大帝再次恩准信奉基督教的孟族人在北革岛附近立足, 但当时的北革还不能算是一个岛屿, 之前是一块地形弯曲的陆地, 地形随着湄南河河水的走势而突出来的。在此之前叫做“班兰”, 但是为了减少航运距离和时间, 湄南河有过挖掘疏通。从此, “班兰”陆地突出的部分遭受潮汐突变的情况愈加严重。运河两岸受到的侵蚀有所增加, 原本连接陆地的突出来的部分逐渐形成了岛屿。之前的名字叫做“坎昆岛”, 直到后来人们才把它变名为“北革岛”。

北革岛是一个生活方式不同于别处的小岛之都。由于岛上的人职业大部分是以从事雕塑和陶器制作为主, 北革岛的家庭瓷器从古至今都是独一无二的。古代瓷器的款式及条纹图案得以传承至今。除了雕塑和陶器的制作, 其次就是贸易行业、食品中的具有传统风格的甜点和农业等。现如今, 依然还能清晰可见岛上的人们遵循着传统的习俗、生活方式和文化。每年, 都会有很多对这个行善仪式感兴趣的游客前来。这个甜水游行活动, 仅在泰国北革岛的孟族后裔里举行。除了当地传统的甜水游行, 还有表示尊重长辈的习俗、用天鹅尾部的羽毛来祈祷平安吉祥的习俗等等。这些习俗反映了真实泰国人的生活。游客来到北革岛将会真实的体验到北革岛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泰式水上房屋、食物、甜点和博物馆里依然保存完好的古董瓷器。在北革岛, 水路旅游主要的行程航线中有参观寺庙和拜佛、喂鱼, 还能根据所去的季节而选择当季适合的景点, 不同的季节而游览不同的地方 (例如:果园) 、参观传统的泰式糕点制作。

可持续节省 篇8

位于悉尼总部的CCA公司供应链经理Bruce Herbert认为:“我们必须去探寻新技术来增加利益, 而不是成本。”这个项目名为Project Zero, 从2000年开始至今, 整个项目耗资6.2亿澳元 (约合4.8亿欧元) , 包含了几个关键性投资, 如转换成室内制作PET塑料瓶、瓶胚和瓶盖等。另外还建造配备自动导向车的自动化仓库, 保证了产品能够更加快速地发往消费者。

CCA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软饮料制造商之一, 过去3年中依靠这个项目共发布了43款新产品。“总之, 这个项目使我们能够生产自己设计的PET塑料瓶, ”Herbert说道。这个项目还将在轻质塑料瓶制造方面带来更多的收益。自从2011年第一台Krones公司的吹塑机/填料机开始运作后, 名为Easy Crush的塑料瓶就被生产出来, 其重量只有12.8g (不含瓶盖) 。

Herbert称:“我们相信在轻质塑料瓶方面仍有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公司将建造其自己的回收工厂, 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计划。即便如此, 工厂的用水量也已经因为这个项目下降了8个百分点。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建筑 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建筑,混凝土,水泥

1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基础的现代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空前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全球温室效应、荒漠化、气候巨变等。从全球1978年~1987年个人平均主要能源消耗来判断,大约40年后,石油用光;大约80年~100年,天然气用光;大约230年,煤炭用光。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发展历程,批判不适合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和持续发展的错误思路。于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首先是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开始审视和反思工业经济中普遍奉行的“不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探索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

1983年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经过三年多调查研究,在1987年召开的第42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同时还提出和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再次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详细而深刻地阐明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丰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为人类改善环境、完善发展展示了广阔前景,它已被看作是把可持续发展付诸实践的全球性行动纲领。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升华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2 生态化可持续建筑

消耗世界总能源约1/3并产生诸多污染的建筑业在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以混凝土工业为例,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每年混凝土用量约80亿t,平均需水泥约15亿t,粗细集料70亿t左右。而15亿t水泥大约要消耗16亿t的石灰石和2.7亿t黏土。开采、破碎、运输集料以及生产、加工、运输混凝土等过程都要耗能,在这些过程中80亿t混凝土共需耗电力约1.1×1012 kW·h,而生产15亿t水泥又大约生产13亿t CO2,6.5亿t粉煤灰,450万t SO2和350万t的其他有害物质。此外,混凝土工程还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建筑业对破坏生态平衡和环境要负多大责任。因此,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人的共识,生态化可持续建筑的热潮逐渐兴起

“生态化可持续建筑”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所谓“生态化可持续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理论及建筑技术,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建筑和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环境,又同时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力求实现向自然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它寻求人、建筑(环境)、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3 生态化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3.1 混凝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1.1 大量使用工业废渣,帮助消化其他工业废料

混凝土行业可以大量利用工业废渣作掺合料(混合材),抵消工业废渣对环境产生的恶劣影响,有效地减轻了环境负荷。如果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不仅可以降低相关产业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可以降低水泥混凝土生产的成本。一个工业系统生产的废物作为下一个工业系统的资源,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使水泥生产向零成本甚至负成本发展,并做到水泥混凝土生产对环境的低负荷甚至负负荷。利用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处理城市垃圾(包括除工业废弃物之外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是近年来水泥行业提出的一条新的垃圾处理途径。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每年全世界生产的粉煤灰约5.5亿t,但利用率非常低。粉煤灰中至少有75%是飞灰或细灰,适用于水泥和混凝土工业和硬凝材料。国外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事例,国内在这方面也有成功实践。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粉煤灰作原材料配制建筑砂浆,能降低12%~25%的成本,而且可以取得较大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大量利用其他工业废料来制作砌块等都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3.1.2 积极发展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随着我国各种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港口、机场、码头等工程的迅速发展,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也越来越受到各学术机构、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混凝土耐久性破坏不仅要花大量财力物力维修和重建,而且拆除废弃混凝土和配制新混凝土也将加重资源和环境负担。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其高强、耐久且能大量利用工业废料、减少维修、改善和保护环境、节省资源而成为备受青睐的建筑材料。

3.1.3 推广预拌混凝土应用技术,鼓励使用商品混凝土

由于商品混凝土搅拌集中、价格相对便宜、质量易控制、便于集中消除现场产生的废料、污水、粉尘,有利于加强废水的循环利用在国外发展较快我国商品混凝土起步晚人均指标低年10月建设部《关于建筑业进一步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的通知》对预拌混凝土提出的目标是:全国每年以不低于15%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7 000万m3,全国城市预拌混凝土产量达到现浇混凝土总量的20%,部分大中城市的预拌混凝土产量不低于现浇混凝土总量的60%。即使按达到7 000万m3计,人均指标仍然只有0.05 m3,若按俄罗斯人均水平(0.2 m3~0.3 m3)计算,则每年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应在2.4亿m3~3.6亿m3。由此可见,我国商品混凝土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研制或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把各项污染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可行的,而且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3.1.4 重视建筑垃圾回收,扩大再生利用途径和范围

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垃圾逐年迅速增长,而且现在已建或在建的一幢幢高楼大厦几十年,上百年后都将成为垃圾。如此多的建筑垃圾,堆放和填埋需浪费土地且污染环境,焚烧会产生二嘧英、氰化氢等剧毒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故最好的途径是回收利用,但目前进行回收利用的途径仍然不多。最常见的方法是铺垫路基或作为基础回填料。第二种途径是利用废弃混凝土作为粗集料代替天然集料。此外就是利用回收的建筑垃圾和其他一些城市垃圾,作为建筑材料。

3.2 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每年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黏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O2和SO2等。开采石灰石、黏土破坏地表植被,暴露了原矿,引起水土流失,减少耕地面积,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生产过程不但要消耗大量煤,而且会产生对环境有毒害的气体如SO2,在空气中会形成酸雨,危害环境;大量未回收的粉煤灰也给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因此,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他工业废渣废料。具体而言,应遵循如下措施:1)开采石灰石、黏土应合理有序,以不毁坏植被、不导致水土流失为前提,从而达到保护生态平衡的目的;2)对有毒气体在排放前进行无毒化处理;3)变废为宝,开发以粉煤灰为原材料的新产品,提高粉煤灰的回收利用率;4)研制符合环保标准的装备和产品,实现环境的全面保护;5)帮助其他工业消化三废。

4 结语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我们今天的生存发展,更与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密切相关。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 000亿元,也就是说,每年有大约6%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肩上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政府应该普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广大民众应该自觉地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自觉行动起来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奉献动力如何可持续 篇10

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

狄金森的这首短诗,在2011年3月的贵州山区,给了邓飞和他的小伙伴内心深处以升腾的启示。邓飞此时尚未从调查记者的揭黑激情中完全出走,但贫困山区学童不得饱食的现实已触动他柔软的爱意。过去一年,他掌握了在微博上集聚人气的新方法,生命开始有了焕然一新的体验。他渐游离于苦大仇深的扒粪姿势,成为近年中国涌现的新公益人之一。

一个偶发的奇想,在贵州找到了用武之地。自实地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午餐困境后,邓飞即发起宏愿,让中国贫困学童都吃上温热的免费午餐。免费午餐并非新事物,远的不说,在海峡另一岸的台湾即已实施经年,但在如此广大人口基数上进行实践则尚无先例。中国大陆问题的复杂性怎样评估都不为过,但有时实施起来后却出奇地简单。

免费午餐不是邓飞一个人的故事,他感召了各行各业的一批精英分子,共同打造这份事业。又以民间之力,倒逼政府接棒,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一份午餐的大盘子,出现齐头并进的发起人,这是贫困山区学童的福分。邓飞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他的心路历程如何?在刚刚出版的《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一书中,邓飞将之和盘托出。

正如这本书的副题所言——“揭示当下中国各阶层涌动的社会变革热情”,免费午餐的成功,其实是中国渐渐富裕起来的阶层,寻求用爱意变革社会的一次努力。邓飞敏锐抓住了这个契机,凝聚众人之力,完成了一次柔软改变中国的经典案例展示。

“一定要反省过去,但不能纠缠过去,不能因为过去失去我们的未来。”这是邓飞投身公益后的新理念。他承认中国经历过一段残酷的斗争史,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选择和解。他只是希望大家分头并进,守望互助,他个人坚守“先做增量,融合各界”的建设性方式。这样的进路,导致他并不回避官方的加冕,也引起一些争议。邓飞以他柔软的身段,腾挪其间,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邓飞认为他和伙伴们正在开创一场伟大的“微公益”,在探寻如何提供条件把普通人聚合在一起,产生巨大变革的“合聚变”。他说,这些条件中,有爱、使命和价值观,有集群式的社会动员,还要有一整套的专业组织治理,发现、激活和科学发掘每一个人的内心力量,我们就获得一个澎湃的能量场。

我曾在江西的一个酒店里,旁观邓飞给志愿者们讲述自己的规划和慈善未来,时至深夜,听者仍不肯散去。公益如何长久凝聚人心,而不陷于一时的热血,的确是一个难题。在邓飞提及的公益人物中,台湾证严法师是一个榜样,她一手打造的慈济功德会,已是华人最大公益团体——其成员早已不局限于华人。支持慈济功德会一路走来的,是佛陀的慈悲喜舍精神。有了宗教的价值所在,公益团体腐化的概率就会降低,这构成制度约束之外的另一维度。

当邓飞在谈论公益,我理解,他仍然焦虑于如何获致一种可持续的奉献动力。这并非一蹴而就,它和整个社会的道德心与宗教感密切相关。在这条道路上,信仰与公益互为增量。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作者:邓飞

出版:华文出版社

定价:35元

《知日·设计力》

主编:苏静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35元

从日本设计界的起始——日宣美展、日本设计中心的成立说起,从各角度思考日本“设计力”所在。

《为中国蒙难——美国外交官谢伟思传》

作者:[美]琳·乔伊纳

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定价:49元

当中美关系在三岔路口时,年轻的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在各种政治势力中所起的作用。

《岩波茂雄传》

作者:[日]安倍能成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58元

在民国之初,岩波书店曾经影响了一批中国知识分子。从岩波茂雄经管书店的细节,读者可以感受1913年战争初期日本知识界的态度。

《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作者:[美]比尔·科瓦奇 汤姆·罗森斯蒂尔

出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38元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辨识,哪些信息、观点可信?本书旨在回答上述诸多疑问,探讨信息文化正在发生着何种改变。

《白鹿原:芦苇电影剧本+剧本创作笔记》

作者:芦苇

出版:后浪出版公司

定价:45元

园林可持续设计方法 篇11

(1) 保护和构建自然生态环境和尊重传统历史和文化。要保护和尊重自然, 在此基础合理布局绿地系统, 全面协调与环境相关的各个元素。发挥城市绿地系统节能、节材、减躁, 实现人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 改善区域城市环境。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应该成为城市可持续发民兵的推动力量, 担负起改善城市区域环境的重任。通过可持续设计, 创造适宜人居住的城市环境, 并使城市健康, 延续。

(3) 营造健康的工作环境。研究表明, 只有当室内外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指标同人类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相吻合时, 才能使工作者保持身心健康和工作高效率, 推动社会发展。应用可持续技术的节约型园林

1使用可持续技术的原因

1.1 过度能耗, 1990~2010 年世界人口增加了50%, 不可恢复资源比以前消耗速度增加了一倍, 此后资源必然会衰退, 节约应该成为保持生态平衡有益的生活方式。

1.2向自然学习技术, 向传统学习。如果不受人类影响, 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如此复杂的系统正常运行是人类在研究中应该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1.3环境恶化的原因。环境的持续恶化、垃圾的产生, 水质土壤的污染都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1.4可持续的发展必然要人类的自我限制。建立较为具体的有关资源限制的条约。

从历史的经验看, 有所节制和有制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可持续发展从设计的角度, 这样不仅缓解了这些问题的出现, 也能节约人均资源。

2物质能源的利用~改变综合用能方式的设计

2.1综合用能方式的改变

园林的能耗主要来自园林材料的消耗、建设消耗、运行消耗等三个方面。节约型园林是指园林绿地在建设和运营中节约资源和能源。在园林使用和建设中降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是符合可持续设计的原则的, 建设中在规划设计时减少多余的工程, 做到土方自平衡, 人工设施尺度合适。施工机械高效使用, 在保证使用美观的基础上, 尽量减少用能。

2.2水处理和利用

在水景设计中应缩短人和水的距离, 在较为安全的情况下, 园林中绿地中的水景, 一般独立于城市的天然水系, 园林用水的处理及利用当前城市缺水的情况是相当重要的, 可以从几下方面考虑: (1) 重视城市绿地系统总体的规划中的园林水系的规划。 (2) 开发水资源, 除了合理开发地表水和地下水外, 尽量不要因为园林的开发, 导致原有水体的恶化。 (3) 节流优先, 治污为本。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充分利用降水, 回收再生水, 大力发展喷灌, 滴灌。 (4) 水景的处理, 建设水景, 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2.3废弃旧物的再利用

废旧物在园林营建中利用价值。利用废旧的建筑材料, 重复再利用。每年产生大量的园林废弃物, 如枯枝落叶, 树枝修剪物, 杂草等直接覆盖或堆肥后土地利用, 可以减少填埋场的面积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3立体形式的绿化

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必须有足够的绿化率, 由于城市绿化率不可能在平面上增加, 因此有必要在空间上发展潜能, 使环境可持续发展。

3.1垂直绿化, 在充分考虑墙面和建筑物的造型等, 选择装饰性的攀缘植物, 做好设计与控制。形成一片生态墙。

3.2棚架绿化, 在广场道路上搭设一些棚架进行绿化, 使其成为走廊或厅堂。成为人们休息活动和赏景的好去处。

3.3屋顶花园, 这种形式的绿化景观优美, 可供人们休息活动, 其绿化在调节气候, 防止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效果好。

4植物的利用

4.1 提倡应用乡土植物。乡土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 对突出景观特色,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本地植物适应本地条件, 栽植后恢复生长快, 可节省养护费用。

4.2 利用好场地原有植物。尽量减少对场地的扰动, 利用原有植物造景, 减少地形变化。

4.3 科学地植物种植方式。在急功近利的影响下, 许多城市开始大面积的种草坪, 虽然由草坪和雕塑组成的绿地中, 效果很好。但是做为物种多样性更好发挥生态功能, 更好的办法是乔灌木综合生态系统, 对于蒸腾作用, 防风降温等作用都比草坪要好。适当的亮化工程, 破坏了城市的园林和绿地, 在绿地上安装射灯, 营造山体变成“星空”, 夜景。干扰了绿化树种的成长。考虑遮阴率, 夏季, 绿地中树木枝叶形成浓阴覆地, 同时高大乔木强烈的蒸腾作用可以遮阴。

4.4绿化植物的选择。选用“野生植物”保持乡土植物的多样性, 适应范围广, 与杂草竟争力强, 管理相对简便。提高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关键, 首先选择搞性较强的树种栽植, 来进行品种之间和科学选择与搭配, 使各种乔灌木、花、草坪相互之间的能量互补和物质循环原理促成可持续发展。

5建筑材料消耗

园林的能耗主要来自园林材料的消耗, 建设消耗, 运行消耗三方面。对于园林而言, 除了实用功能外, 观赏和经济的功能也很重要, 因此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可以使设计更为节能。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利用模式应该是从传统的线性模式到循环利用模式。因此, 建筑材料的选择, 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循环再生利用, 特别是直接和间接地节约不可再生资源。二是减少和避免建筑活动中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尽量使用低环境影响的材料和能源。

上一篇:小学书法教育下一篇:旷课及厌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