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城镇化

2024-08-06

可持续城镇化(共12篇)

可持续城镇化 篇1

伴随着城镇化,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成为广大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1]。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土地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耕地数量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弥补耕地资源不足的后备土地资源数量较少,因此,人多耕地少的局面难以改观。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导致对农产品需求进一步上升。这将更加加剧现有土地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1 我国城镇化问题分析

1.1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演进及发展[2]

1.1.1 我国城镇化的开始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正处在二战后的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现时期。这时候国家发展的重点是工业化,此时形成了以工业化为主体推动起来的城镇化,初步形成了城镇化的开始阶段。在当时,虽然没有制定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但由于没有农村人口进城工作和定居的限制,工业化发展基本上和城镇化同步进行。

1.1.2 我国城镇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国家政策的失误,各地盲目扩大建设,城镇人口猛增,城镇化率一路攀升。实际上国民增长无法支撑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加上天灾人祸进一步造成国民经济萎缩。后来又经过“文化大革命”,使得当时中国的经济趋于崩溃。城镇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人口,后来在“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口号带动下,城镇人口逐渐减少,城镇化率显著下降。

1.1.3 我国城镇化的恢复和缓慢增长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党中央正确的领导,由于一些下乡知青回城和大学招生等,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有所恢复。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农村非农就业幅度明显增加,城镇化进程速度随之加快。但由于户籍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农村人口进城的数量,使得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发展较为缓慢。

1.1.4 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不断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探索后,逐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时,国家的任务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迅速增长,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2 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的重大意义

1.2.1 解决和协调“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这些年,以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过慢为突出表现的“三农”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由于城镇化落后,有限的土地承载着过多的农业人口,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制约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以至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得有限的土地上进行耕种的农业人口数量减少,同样的产出分配给数量较少的人口,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1.2.2 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城镇化进程中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农村的社会经济各方面更科学,更有效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工业化,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相结合的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技术化,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1.2.3 实现城镇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城镇化进程中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加强了城镇房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工业,商业,手工业等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改善了城镇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间接的带来了良好的就业形式,节约了土地、交通运输费用,节约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有效节省了大量能源消耗,也侧面改善了生态环境,是实现城镇全面、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3]。

2 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

2.1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2.1.1 土地利用效率低

在我国,人口数量多,基数大,人均耕地较少,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的土地十分稀缺。在这些条件约束下,土地的有效、合理利用迫在眉睫[4]。但现阶段,土地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效率并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很多小城镇建设中土地粗放利用;2)乡村居民点建设占地过大,且布局极为散乱,用地结构不合理。

2.1.2 城镇化占用耕地问题严重

城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变的过程。因此,城镇化问题的焦点是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也是建设与保护之间的矛盾[5]。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耕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城市建城区面积的扩大和耕地的减少,且占用速度沿海地区较快,中、西部地区较慢。

2.1.3 土地污染严重及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城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但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更多的注重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和生态效益。这对土地造成严重的污染,土地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从而给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2.2 城镇化过程中影响土地利用因素的分析

1)人口增长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中国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根据预测,我国人口总量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不断增加,2030年将达到最高峰。而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定量的土地资源维持其基本的生存。为了满足新增人口对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房地产的需要,将会有大量的农用地转化为住宅用地、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用地[6]。2)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不管作为生产要素还是作为活动的载体和空间条件,土地对经济发展都起着基础的促进或制约的作用。经济发展的过程,即是土地利用调整的过程,也是促使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的过程[7]。

3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3.1 树立科学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理念[8]

3.1.1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人口政策相结合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速度快,给有限的土地造成了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导致人地关系紧张,这是造成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问题,必须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科教兴国,普及义务教育,逐渐提高人口质量,形成普遍高素质的国民,达到人口数量的零增长以及负增长[9]。

3.1.2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法律法规相结合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土地利用的行为不能仅靠伦理规范和自然界的惩罚来制约,必须有适当的法律进行规范、合理的制约,以避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也需要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正确引导。

3.1.3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给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完备的技术标准和无限的动力。在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与土壤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紧密结合的可操作的方法体系,形成了完备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标准来推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顺利进行。在现实中,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科学技术有效、合理的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0]。

3.2 城镇化的发展要与耕地保护相协调

3.2.1 城镇化的发展对耕地的影响

1)正面影响:虽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攀升,必然要大量的占用耕地。但从理论上来看,基本保持了人均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农村人口的平均占地面积大于城市人口,人口的城镇化不仅没有浪费土地,反而起到了节约土地的作用。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土地的粗放利用也逐渐向集约性利用和可持续利用转变。2)负面影响:当前,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逐渐扩大的城市在不断的侵吞着农用地面积,造成耕地总量的不断减少,耕地质量的持续下降,导致了粮食总产量下降。同时,伴随耕地的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这对城市的安定带来了负面影响,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10]。

3.2.2 正确处理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城镇化进程中,为了持续提高城镇化水平和缓解耕地压力,需要正确处理城镇化程度和耕地保护的关系,唯一的途径就是进行土地的集约利用。但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有限度的,过度的集约会破坏土地[11]。

3.3 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

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一些客观的历史原因,我国城市结构不合理。一些行政单位,占地大,产出低的企业占据了城市中价值较高的地段,而一些占地小,产出高,能给国家创收的企业却处在相对边远的地区。在用地结构调整中,需要考虑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工业用地,应尽量布局在能满足其生产需求的能源、原料、技术、劳动力供应较多的地区。对于生活用地,在布局时,应着重考虑生态条件,远离空气、饮水、噪声污染严重的地区。公共设施用地,应布局在能够满足城镇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地区。因此,对各类用地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使得人地关系和谐。由于在我国的土地利用中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在土地利用中要通过土地的集约利用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掘土地的潜力。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合理进行乡村居民点的建设,使其结构合理。充分利用城市建筑用地,要保证其在征用后合理布局,集约利用。另外,在我国的土地利用中存在土地污染严重及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则要提高人民的素质,实现土地的优化使用和绿化保护,防止土地的沙漠化。合理灌溉农田,采用滴灌等科学灌溉方法,防止土地的次生盐碱化。

4 结语

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意义重大。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要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土地利用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通过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等,土地的利用将会越来越规范,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将会实现。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土地的规律性,确定合理的城市用地规模,客观的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力,正确的评估土地利用的方式,科学的制定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策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演进及发展,从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意义入手,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城镇化 篇2

论安徽省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若干对策

分析安徽省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如城镇数量和用地增长较快,以及城镇用地指标等,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城镇用地指标、综合评价、用地布局、利用方式、土地置换、立体开发、资源共享、规划管理等方面提出城镇土地利用对策.

作 者:董扬 作者单位: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22刊 名: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年,卷(期):16(3)分类号:F293.2关键词:城镇土地利用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安徽省 城镇规划 土地管理

城市如何可持续 篇3

四年前,镌刻在上海世博会波兰馆墙上的这首小诗,让无数人怦然心动。

四年后,2014年10月31日,一大早,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嘉宾云集,参加为纪念第一个世界城市日而举办的“中国城市未来发展国际论坛”。

城市制造了哪些问题,又能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瞭望东方周刊》共同主办的“中国城市未来发展国际论坛”,邀请多名中外可持续发展典范城市的管理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商业领袖等,围绕“可持续决定城市未来”,从发展理念、经济转型、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维度,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经验,就解决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进行探讨。

关键元素是人

城市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低碳。在这次论坛上,绿色低碳成为最热的关键词。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给本次论坛发来的视频致辞中,邀请大家“讲一下我们城市如何有一个更加绿色的发展”。而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诺德厚则希望,“中国在加速全球转型进行一个城市向低碳的转型过程中能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怎样绿色?如何低碳?

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看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元素是人,“因为只有人才能解决所有问题”。

“可持续发展,人是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很多人从农村人变成城市人,行为、习惯,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等,都是可持续发展应该关注的。”她说。

董明珠前不久被任命为联合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宣传大使,这既是对她作为一个企业家积极履行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的褒奖,也对公众人物发挥公信力,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关心、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厚望。

如何当好宣传大使?董明珠的回答是:从自己做起。“我是做空调的,重点研究怎么环保怎么节能的同时,我们已经意识到,空调等电器报废后对环境也会带来破坏。为此,我们成立再生能源公司,希望把废旧电器处理成可用资源,进入真正没有资源消耗的时代。”

“我同意人是重要的,”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赞同董明珠的看法,“我觉得人的行为模式,制度模式比技术更重要,仅靠高大上的技术,不一定能解决中国未来二三十年的问题。”

真正进行体制改革

652个城市,2077个建制镇,这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城镇发展规模。未来城市可持续,绿色低碳意味着什么?什么是绿色,什么是低碳?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提出了他的解释:“我经常去地方,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什么是绿色城市,一个基本思路是视觉上的,绿色,宽敞空间,是我们很多地方长官和居民最简单的认识。但是根据国际城市化发展经验,绿色低碳的城市并不仅仅是可视的,更重要的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人口密度,减少资源浪费。”

李铁认为,30年来中国城市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还没有一个城市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城市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没有得到足够认识,这说明我们走向绿色低碳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

李铁说。在他看来,能够理解绿色低碳本质的城市管理者可能不多,有观念的问题,也有体制、利益的问题。因此,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更要调整传统观念,真正进行体制改革。

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哪些问题

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只注重可视的绿色等问题,岳阳市市长盛荣华表示认可。

他表示,要突破市长们只重视可视绿色、不太重视可持续发展这个局限,有三大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是规划问题。“规划没有立法,谁当市长都可以随意更改规划,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第二是人的问题。“用人的机制没有解决好,当市长一般也就是三四年,干满一届以上的市长为数不多。在三五年的任期内,市长很难有精力也很难有人潜下心,研究和实践可持续发展,很难避免短期行为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第三是钱的问题。“每一个市长都缺钱。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大有大的难处,我相信这些城市也缺钱,只是它用钱解决的问题,和我们这些欠发达和发展中城市不一样。”

盛荣华说,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和市民幸福感相辅相成的。“群众的幸福感提高了、归属感增强了,就会真正像爱护自己家园一样爱护城市,就会主动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从而减少市政设施维护成本,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创造文明、卫生、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城镇化 篇4

1 可持续城镇化

联合国2009年《世界城镇化前景》报告中指出,在未来的40年中,估计城镇人口将会增长23亿人,到2050年世界上70% 的人口将会居住在城市。城镇化的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扩展现有的城市,一种是创建新的城市。例如在1950年,全世界只有纽约和东京的人口超过了1 000万人; 到1975年,上海和墨西哥城也加入千万人口的队列;到2004年这样的城市已增加到22个,合起来这些城市占到了世界人口的9% ; 到2050年,至少有100个新的百万人口的城市出现[2]。现有的城市持续扩张,新的城市不断出现,这种趋势使得城镇化面临很多很多挑战,诸如公共安全的保护、交通和运输管理、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废物处理、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等。城市消耗了世界75% 的能源,并产生了80% 的CO2的排放,过去半个世纪的快速城镇化使得全球气候变暖随着城市的扩张进一步恶化; 同时像洛杉矶、北京、巴黎、莫斯科、孟买等城市不同程度地面临电力、交通和水资源系统的危机。

1. 1 可持续城镇化的内涵

为应对上述挑战,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关于可持续性,有几种不同的定义,有些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如可持续性代表碳排放水平和其他一些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作为一个实际的经济需要,可持续性可能包括城市中保持就业的需要,而不考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可持续性可以表示为可居住性,包括安全、休闲娱乐空间、有效的交通以及审美效果; 城镇规划中社区的参与者,通过民主权力与责任将有助于判断城市是否是可持续的[3]。Harter等[2]提出城镇化发展应满足经济增长、社会包容性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Adriana[4]在布伦特兰报告提出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可持续性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建设环境的可持续性与政治可持续性,形成了5个维度嵌套的城镇可持续性,如图1所示。

外部环表示任何一个给定城市地区的生态承载力,通过进行相关的测量来评估来自5个维度的变化或干扰是否促进或违反可持续性。政治可持续性使得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以及建设环境可持续性相互关联,并确保这4个方面在自己的边界范围内相互关联而不会打破这种平衡。Yigitcanlar[5]提出智能城镇生态系统,通过信息通信技术 (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 ,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发挥作用来提高能力建设和社会参与度,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并增强城镇生态系统。

ICT不仅在经济性能和增长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帮助城镇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了新的和有效的工具。例如,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公众与企业对公共服务提供者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并希望建立单一的公共服务入口,通过ICT技术可以建立虚拟政务大厅、城市呼叫中心,以及一卡通等满足公众的需求; 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通过电子化的过程为公众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通过电子参与与电子民主增加服务的可访问性、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满足公众的需求;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主动的能源管理评估、创建对环境的高感知能力、调查能源的消耗与排放; 在经济增长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政府对企业的业务过程链、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 在安全方面,通过信息技术优化对灾难的响应能力、对事件的安全与快速控制、确保交易和工作流的安全。

1. 2 可持续城镇化的关键要素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解决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镇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可持续化发展的巨大挑战。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可持续城镇规划和低碳发展,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了5个低碳省份和8个低碳城市的试点计划。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依赖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需要一个全局的方法,如同时考虑能源、交通、水、基础设施等; 第二,城镇的设计者要把可持续的方法应用到城市的设计中,这样可以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浪费; 第三,需要有充足财政支持的政策环境,国家政策可以纠正市场失效,为环境设立标准,如空气污染、能源强度; 第四,需要多方合作,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一起合作更容易解决可持续性的挑战问题; 第五,充分发挥信息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的作用,应用ICT支持的环境感知系统,通过使用模型、可视化、仿真等来帮助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城镇化发展。

2 ICT 支持下的可持续城镇化发展

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离不开ICT的支持,例如通过有效利用ICT提供高效的城市管理、低碳排放;提供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公共设施管理、住宅环境安全环保使城市成为宜居性城市; 提供面向市民和企业的优质公共服务,包括一站式网络服务、在线医疗等; 提供高效的学习和分享环境,使城市内外的人民、货物以及商贸信息建立无处不在的连接。

2. 1 ICT 创新模式下的低碳排放

在低碳经济方面,ICT有潜在的独一无二的功能来促使可持续增长,ICT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提供能源的有效利用:

( 1) 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由软件和硬件组成,可以使电力按照更有效的方式传送,从而降低峰值的需求并与用户实时进行信息交换。通过这种方式智能电网技术可以降低碳的排放。

( 2) 智能物流与交通的优化。运输是排在能源之后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通过ICT的优化解决方案可以减少运输需求,使物流更合理化。例如通过ICT可以提供物流网络,可以混合使用运输模式,并选择最能源有效型的运输。也有助于优化交通路线,从而减少库存的需求,鼓励更有效的能源驱动。随着燃料价格的上涨,物流公司将会加速采用ICT的能源有效型的解决方案,这在碳排放的减少上将会有巨大的影响。

( 3) 智能建筑。通过技术手段可以使得现有的和新建的建筑在设计和建设方面更加有效。ICT的解决方案包括构建根据住户需求运行的加热和制冷系统,或者是适合所有人都不在家的可以关闭所有个人电脑和检测器的软件。构建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减少5% ~ 40% 的能源消耗[6],从而通过智能建筑减少碳的排放。

( 4) 电子替代品。通过电话会议和视频会议减少商业旅行,从而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大量电子媒介的使用有助于减少纸张的消耗。

总之,城镇化过程中的气候改变和生态可持续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不是哪个独立的政府部门所能完成的,需要开放、合作和创新的方法来完成,在此过程中ICT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

2. 2 ICT 促进城镇空间合理布局

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合理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一是“睡城”,比如北京的通州,每天30万人口在同一时间出城上班,又在同一时间下班回城,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 二是“死城”,白天有人晚上没有人,只有产业没有城镇人口; 三是“鬼城”,比如鄂尔多斯耗资50多亿元打造面积达32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康巴什是一座豪华新城,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但同时也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街上的清洁工人都比行人多。这些情况就是没有从经济增长、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综合考虑城镇生态系统。ICT在促进城镇空间合理布局方面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基于Web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利用GIS和3D可视化模型,交通部门可以利用交通模型软件来预测交通模式和规划交通基础结构。GIS通过集成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和可视化技术,更好地为公众参与提供一个虚拟环境的决策支持环境,在城市的规划及空间布置中使复杂的信息更易于理解。

ICT的使用在未来的土地使用方面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Muhammad[7]提出在信息社会土地合理使用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在信息社会,人们广泛使用ICT并有机会处于虚拟空间远程办公、在线购物等,除了传统的物理空间外,人们之间的接触也通过虚拟空间进行,处于一种混合空间,这将会改变可达性 ( Accessibility) 。因此在城镇的空间布局和土地使用方面将会有新的模式出现。

2. 3 ICT 提升城镇中的公共服务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新涌现的城市以及分散性的增长给现有的资源和政府的能力造成巨大的压力。在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中,访问公共部门的基础服务如医疗卫生和用水服务、公共安全、住房和道路等受到限制,并受到越来越多的约束,但是使用ICT,以创新的方法通过转变服务交付的方式正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城市通过ICT枢纽可以使用这些新的技术和应用来扩大城市群的效益,从而给公民和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城市系统中,ICT扩展了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提高了服务的质量,移动手机平台也提供了基本的金融服务,主要表现在城镇规划、土地使用和房屋建设,城镇环境和气候改变,城镇中棚户区的改造,水资源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等,同时信息技术在城镇化服务中也起到提升政府治理、管理和问责中的作用。

2. 4 ICT 支撑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来支持可持续城镇化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利用信息化监测城镇化的趋势并进行全国发布,收集数据并进行全局分析,这将是政策形成的基础,这些政策将会支持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制定和改革; 利用信息化开发和宣传操作工具以及预投资的方法,设计工具帮助国家和地方机构实现城镇政策及城镇化战略,比如土地和房屋、基础结构和服务、城市规划与管理以及城市财政; 利用信息化进行知识管理,识别并记录提高生活环境的最佳实践,形成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最佳案例库,通过网页检索的形式使人们从最佳实践中学的知识和获得经验; 利用信息化手段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弹性监测与管理模型。

3信息化与可持续城镇化协调发展

3. 1 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信息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明显。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与载体。信息化与城市化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和倍增器,城镇化是信息化的载体和依托[8]。因此,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用信息化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这对又好又快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信息化水平乃至不断提高国家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方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面发展以及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这些都为实现对城市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各种海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处理、整合和分析,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应用ICT技术可以支持长期的、集成的规划方法,允许有效的政府服务的提供,并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比如新加坡的“土地数据中心”提供一站式的土地数据交换,交换的信息被电子化处理,并允许公共部门访问标准数据集,例如建筑、道路、公共基础设施和地势地形等来规划人们的工作。

3. 2 信息化与可持续城镇生态系统弹性管理

ICT不仅在经济性能和增长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帮助城镇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了新的和有效的工具。可持续城镇发展与智能生态系统相结合,产生了可持续城镇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的方法把城镇区域看作一个集成管理系统,它会考虑平衡、复杂性和相互关系,存在于组织机构互操作的不同社区内和它们存在的真实环境中。随着城镇居民的增长,城镇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城镇生态系统对以城镇为中心的周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城镇化巨大地改变着土壤的原有属性和过滤能力,城镇的扩展也会导致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丢失。在城镇的边界里有必要考虑物理条件,如水域、公园、土壤系统、小型气候和生活生态系统 ( 树木、草地、生物多样性) 。要获得可持续生态发展,依赖于来自现有城市和乡镇的可持续构建环境。

生态学中系统的弹性是指系统的均衡状态改变之前吸收扰动的能力。弹性的重点在于最大化系统的能力以有效地应对任何不利的、快速改变的和不期而至的变化。用弹性描述可持续城镇生态系统,使一个城镇生态系统不仅能够生存而且能够繁荣昌盛,即使在面临逆境的时候仍旧能够获得城镇的核心目标。可持续城镇生态系统包括可持续城镇化战略规划、城镇化风险管理、城镇可持续发展计划、城镇应急预案等,这些都是获得城镇化弹性的主要因素。

为了获得可持续城镇生态系统的弹性自动化处理,需要广泛地感知内部与外部的信息,因此可持续生态系统的弹性的首要支柱是态势感知 ( Situational Awareness) 。感知到水域、气候等信息后,需要进一步对信息进行自动化分析,并预测可持续城镇生态系统的下一步趋势,从而通过自适应调节使得可持续城镇生态系统符合弹性调节的范围,保证城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可持续生态系统的弹性进行管理是风险管理不断提升的过程,例如排除风险、减少漏洞、提升生态系统对破坏的处理能力。具体的模型如图3所示。

3. 3 信息化与可持续城镇化协调发展下的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把能源、水资源、交通、医疗、教育、通信、建筑等基础设施与公共管理中的财政与税收、公共安全、法律、社会安全、交通、教育、经济、文化、城镇发展等结合起来,信息化手段从全局的角度起到集成与融合的全局控制的作用,如图4所示。通过IT技术把城镇所需要的基础设计变为公众所需要的基本服务,同时IT又是实现均等化的必要手段。

3. 4 信息化与可持续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愿景———智慧城市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最活跃的区域,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点区域。城市的发展方式、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平。城镇化不仅要快,而且要智慧。据世界银行测算,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 5到3倍。因此,智慧城市成为信息化与可持续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趋势。智慧城市将会有8个智慧属性: 智慧经济、智慧建筑、智慧移动性、智慧能源、智慧ICT、智慧规划、智慧公众与智慧治理。截至2013年8月5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两批对外公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有193个; 同年10月,在工信部的指导支持下,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成立,联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整合资源,融合智慧城市产业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项技术制定解决方案,综合协调政、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和优势服务智慧城市项目,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而使智慧城市服务于政府、服务于企业,最终实现智慧城市服务民生。

面向公众工作、生活、学习多元化需求,丰富、深化智慧应用,提升公众感知,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方便快捷、高效低碳的信息化发展环境,使公众享受到智慧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与实惠。智慧城市描述为一个三级结构形式,如图5所示,最底层为ICT基础设施,中间层是城市作为平台,最顶层为智慧应用。随着公众对透明、高效、移动性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增长,城市开始开放ICT基础设施,并把它与现存的生态系统相连接,为公众提供各种智慧应用。

4 结束语

生态旅游可持续 篇5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H 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来的,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后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生态旅游做出过定义或解释,如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cotourism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把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一种能促进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鉴赏和保护的有利于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而澳大利亚旅游局下的定义更为简洁,即:生态旅游是一种基于环境教育、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我国的王献溥提出“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研究、洞悉和不允许破坏自然的旅行,主要以保护区为其观光对象。”林永发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人们进入原始地区,实际体验大自然奥秘的这样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张和平提出:“生态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方式,其摆脱传统走马观花、行程紧凑的旅游形态,而强调‘体验自然’、‘亲近生态环境’、‘定点式’、‘主题式’、‘知性的’、‘感性的’旅游形态”。吴长文认为“生态旅游是指人们在人工或天然的生态环境里从事的旅游活动。它与近代旅游业产生以来的各种类型的自然山水旅游有着根本的不同,即对自然观赏态度的转变。过去的自然山水旅游强调参与、索取和享受,而现在的生态旅游则应该主张对自然生态‘有所不为’和‘静心倾听’,尊重自然的异质性,不要按人的意愿强行对自然施加影响。人们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感受,重新发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重大意义”。

1.1 生态旅游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

随着人类文明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交通拥挤、喧闹、污染、住房狭小等,于是人们迫切要求到大自然中去领略那份宝贵的清新、广袤和宁静,去感受那种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真诚、朴素和超脱,从而使肌体和精神得到放松和调节。

1.2 生态旅游是一种进行生态教育的知识性之旅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掠夺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发展的结果是,人们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降低了环境质量。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人们渴望了解自然界的各种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变迁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旅游正是以旅游的形势对人们进行各种生态知识的教育,寓教于乐,使人们更加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1.3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保护生态环境承担义务的旅游活动

不适当的旅游活动容易使旅游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活动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1.4 生态旅游能为当地社区的发展作出贡献

生态旅游鼓励和支持当地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并分享其经济利益,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生态旅游在森林公园规划中的作用及意义

目前,我国森林公园建设数量和经营面积达到了相当规模,森林旅游也形成了一定气候,丰富和多样化的森林资源,优美和谐的森林环境和森林景观,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 100多处,公园经营总面积1 127万hm2,成为世界上森林公园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2003年中国走进森林旅游的人数达到3亿多人次,占到当年全国旅游人数的三分之一。

随着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产生矛盾,会引起诸如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遭到迫害问题。因此,提出生态旅游来缓解环境压力,以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衡,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实践探讨

为了切实把握好生态旅游的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理顺管理体制,加强人才培养

管理上应以省为管理单位,建立一套纵向的分级管理体制,并在上下级之间、行政与业务之间建立一套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以保证各项决策和规划能得以连贯顺利地执行。旅游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罗伯特·斯坦顿在1998年来华考察时,把美国国家公园成功的关键归结为两点:具备很有责任心的好员工,这些员工要有不同的丰富学识和经验;不仅仅是管理者知道国家公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游客也知道国家公园的重要性,让游客懂得应该尊重国家公园,而不是破坏它。应加强对公园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业务培养,通过在职培训、短期进修、专家讲座等多种渠道提升其专业素质和绿色生态意识。特别应培养或引进几位高素质的生态导游员,并借以影响和引导游客,形成良性互动。

3.2 合理适度的生态开发

开发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的行业政策。其次是须

对各具体建设项目,如对游乐设施、酒店、餐馆、厕所等的建设不能污染环境。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森林公园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一个适度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应坚决制止。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生态旅游开发要重视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并将其开发为特色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其内涵和文化品位,切不可像泰国北部少数山区,由于旅游者带来的文化渗透而使其失去本身的特色。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必须有序地分层次合理开发,这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在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境意识还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将宝贵的生态资源(尤其是划为重点保护区,绝对保护的地带)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

3.3 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化管理

为保证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景区实行全面的生态管理,主要包括对公园内的环境资源、旅游设施以及游客的生态化管理。

3.3.1 对环境资源的生态化管理

加大森林植被的保护力度,不得以任何借口滥伐林木、破坏植被。对于一些生态脆弱带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生态恢复工程;并结合一些保护措施,如在一些特殊植被区(如草甸区、沼泽区、观花区等)铺设木地板,要求游客沿着木地板道观光游览。保护森林山体,不得从事采矿、采石、挖沙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如人工设置鸟巢,禁止在夜间给动物拍照,建立并管护好 动物迁徙的绿色走廊,保护动物食源等。

3.3.2 对旅游设施的生态化管理

公园内旅游设施的建设和选址要符合环保和生态学原理,尽可能和环境融为一体,贴近自然,力求简朴实用,并尽量少地影响动植物的生境。不大量建设人造景观,人造景观应处于从属地位,并且人造景观的形式、位置应与环境相协调。做好垃圾的收集、转运、分解工作,做好厕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采用节能设备,所有能源及物质不要给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向游客提供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最好是绿色食品)及旅游纪念品。

3.3.3 对游客的生态化管理

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环保宣传和教育,讲解说明生态旅游的含义和方式,提倡绿色环保旅游。方式可多种多样,建立环境教育中心,动植物标本馆,建立各种标志牌及宣传画册等均可,并注重导游的解说和身教。确定公园合理的环境容量,防止

旅游发展后过量游客的涌入对公园生态环境的破坏。

3.3.4 对居民的生态化管理

对当地居民的管理,一方面要进行不间断的长期宣传,并辅以严厉的惩罚手段,扭转当地居民的不良习俗,与现代文明接轨;另一方面,开设生态农家乐旅游景点、旅舍等,使其在公园旅游发展过程中受益,增强其对环境保护管理的认同感。

3.4 提高导游质量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必须有训练有素的导游人员。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游客对大自然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山川是如何形成的,大瀑布形成于什么时候,地形地貌有何特色,有哪些植物种群,属哪种气候环境等等生态常识成为游客需要了解的重要内容。只有高素质的导游才能把生态知识、生态理念传授与旅游者,才能体现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所特有的高水平、高层次的特征。因此,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离不开导游的高质量服务,导游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是否健康发展,导游在森林公园开展生态旅游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公园的导游有以下要求:参加生态旅游知识培训,理解生态旅游的理念;要有引导游客保护自然的观念,适时地对游客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选择具备生态旅游条件的目的地,避开脆弱、敏感的生态区域;对游客进行事前教育,以提高游客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熟悉当地的自然和文化,并尽量向游客进行介绍;建议游客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环境的土特产品。

3.5 研究森林公园的自然承载容量,并建立生态环境检测体系

目前常用的自然承载容量测算方法如线路法、面积法、瓶颈法等都是笼统的对整个公园提供一个承载容量的测算值,而事实上一个公园中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自然承载力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应分别区域、景观类型、旅游季节等来确定承载容量;建立环境检测体系。生态保护措施是否成功最终需要通过环境质量指标来检验,应该建立大气质量、土壤质量、水质等有关指标的检测档案,并确定一个警戒值,一旦超过警戒值,就必须采取控制措施;通过限制游客量或调节景点开放时间等措施来避免资源的过度使用。

3.6 森林公园要注重促进当地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森林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对当地社区与居民的利益不可忽视。森林公园的建设离不开当地社区和居民,二者唇齿相依,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实践证明,能否使当地社区与居民从旅游中获得利益,直接关系到在那里开展的旅游能否得到他们的支持而持续发展下去。

首先,鼓励和支持当地社区和居民参与森林公园各项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必须在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建筑、经营、管理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等方面提供给当地居民优先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从生态旅游和实际发展中受益,并感到满足,如此才能说服他们放弃放牧、砍伐、农作、打猎等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否则,当地居民为谋生存,难免会重操旧业,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其次,让社区与居民参与森林公园的经营与管理。吸收当地居民作为森林公园的管理与服务人员,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应避免森林公园附近的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的经营被外地企业所垄断。应从立法方面尊重和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比如明确规定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比率,以此缔造双赢,促进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并同时对旅游、生态、生活等各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营造一种文明、和谐的生态旅游社区环境。结语

可持续的美 篇6

设计师是设计美也创造美,作为一位对审美有严苛要求,从事创意推广行业,并对当今设计时尚拥有极高自我认知的创意人,为宅主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属梦幻岛,将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就在武汉东方明珠,一个不足120平米的住宅,不惜成本,前后经历将近两年的精心刻画,一个纯手工打造的创意住宅就此诞生。

随处可在的混搭派

很难用一种风格去形容这种空间,那么混搭就恰到好处的诠释了这种感觉。整体装饰风格趋向北欧复古风,无处不在的Artdeco装饰主义,禅意空间,丹麦风情,意大利风情,大量宅主自己收藏的原版复古家具,纯手工打磨的木饰面,来自比利时的水泥地砖,一个如此精致的空间,体现的是宅主广博的艺术修养和对空间的独到的鉴赏力。

老物品——时代发展的优秀产物

宅主经过多年的艺术沉淀,收藏老旧物品的复古情怀,倾力打造出一处低调的奢华空间。以他的话来说:所有的老物品是时代发展的优秀产物,真正的好设计都是为中产阶级服务,中国发展到现在,设计才开始迎来了他的光明,我们这代很幸运。每一个住宅设计都是完成宅主的梦想,所以每一个住宅设计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功能需求合理自不必多说,审美多元化与美学糅合使室内设计不断发展进步。

古朴却青春洋溢

可持续城镇化 篇7

提升小城镇的生活标准是我国目前重要的战略目标。如何提升城镇生活标准, 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而其中, 城镇用地的规划发展是城镇发展面临问题之一。城镇用地规划犹如一把“双刃剑”, 发展有效能促进国民经济、城镇居民的双丰收;发展不当则会直接破坏居住环境。我们要秉承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对城镇用地进行规划分析, 恰当的用好这把“双刃剑”。

一、城镇用地发展的现状

现在大部分城镇都没有按可持续发展理念来对用地进行规划分析, 把大多的目光都放在了经济发展上。用盲目圈地的方式来开发建造商业中心区, 开发商一直乐此不彼。继而在商业用地不足的情况下, 只有开发城镇的农业用地。大量的农业用地破坏流失, 使原本就供大于求的商业用地不堪重负。结果是经济增长效果不大, 农业用地极度破坏, 违背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造成这种情况原因主要如下几种。

1. 产权主体模糊

责任没有到落实部门或个人, 属于国有资产管理的土地管理有很大的弊端。

2. 城镇用地未能合理利用

开发商虽然通过有偿征用土地, 但相对于经济时代的无偿使用区别不是很大, 从而使土地未能得到良好的开发利用。

3. 眼界不够宽广

我们在对城镇用地规划管理中不能急于求成, 要保证供需统一。

4. 盲目利用土地资源

为了得到商业利益, 开发商把土地视作一种产品定价变卖, 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在小城镇用地规划中, 正是因为存在不良商家, 才会导致其存在一定的缺陷与问题。要全面实现小城镇用地规划的科学性, 就应该坚决抵制这种现象的存在。

二、城镇用地的分区

有别于城市用地以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等为分区的用地规划, 城镇则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主要分为如下几种。

1. 小城镇的用地规划需要完整可靠的材料, 这样才能使用地规划符合科学理论和实际生活。

但在实际收集材料的过程中, 往往由于小城镇管理人员的变更、管理工作的粗糙, 使得收集的材料不尽如人意。

2. 小城镇规划得不到足够的技术支持, 专业数

据统计等需要规划设计人员实地操作, 而小城镇都还不能达到这种要求。

3. 城镇作为农村与城市的连接桥梁, 需要保证相互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有效沟通。

如此一来, 在城镇用地规划上, 需要紧密联系小城镇的性质和发展定位。而城镇性质的确定, 是由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城镇在国民经济中的职能和分工以及城镇的其它一些主要特点来确定。

4. 供电、供暖、供水等基础设施是城镇规划中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将这些基础设施与城镇整体情况相结合, 从而组成一个合理的区域网络结构。

三、城镇用地规划的综合因素

城镇用地规划既要合理恰当, 也要得到城镇居民的认可。所以, 这期间需要考虑到城镇的诸多因素, 如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 土地资源紧缺问题是制约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因素, 也是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耕地保护与小城镇发展相互矛盾加剧, 小城镇建设占据大量耕地, 因此在小城镇中会出现大面积的闲置用地, 导致了人口与用地之间的极大不平衡性。一般来说, 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用地规划也是同步的, 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城镇用地总量的增加。

四、城镇用地发展的持续

1. 提高城镇规划水平

提高城镇规划水平, 需要依据科学的规划、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科学确定城镇性质, 全力建设, 积极筹集资金, 突出小城镇特色,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2. 注重土地节约和生态环境

我国拥有丰富的农村土地资源, 这为小城镇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在城镇用地规划中, 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我国农村存在一个共同的现状, 就是人均用地量大。在农村, 居民生活条件落后。大部分青年居民以在城市务工为主, 而在农村生活的年长居民则以耕作为主, 家家户户拥有大片用地作为院子菜地等。显然, 这些土地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农村不仅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还拥有着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对于这些天然的资源, 虽然我国已经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但由于农村居民保护意识不强烈, 任意的利用这些资源做柴火、灌溉等, 使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浪费和破坏。而在城镇土地规划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对天然资源的迫切需求, 这时我们可能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抛之脑后, 无限度的采集这些天然资源;在城镇用地规划中, 要涉及到城镇周边环境资源因素, 有效的对资源加以利用,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不要因为盲目用地, 使得自然环境不堪重负。

3. 以产业为依托, 定为小城镇功能

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中, 需要以中小企业为重点, 进而提高小城镇对城乡劳动力以及企业的吸收能力。进一步将小城镇规划用地与小城镇优势产业相结合, 充分体现农业产业化的带头作用。

4. 强化用地协调度

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融入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当中, 在开发规划的过程中避免出现盲目开发、盲目跟风的现象。合理的引导群众将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的保护。使丰富的生态资源能够与小城镇的发展融为一体, 从而为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基于可持续理念的小城镇用地规划分析, 小城镇的建设还在初级阶段。我们要结合城镇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开发城镇各类资源。不但要将小城镇的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区作为用地规划的核心, 更需要从全局大体出发。在实现用地规划时, 需要充分考虑当前的利益, 还要考虑到环境发展的长久利益。将未来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融入到小城镇的规划当中, 为我国的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进法.浅谈小城镇用地规划的可持续性[J].科技风, 2008 (05) .

[2]胡正生.城镇建设中的节能生态技术与可持续发展[J].知识经济, 2008 (02) .

可持续城镇化 篇8

在当前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下,需要对城镇水源的可持续开发进行评估和规划。对地表水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较多,但对地下水水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少,而地下水作为可循环的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在城市供水、农村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工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以营口市为例开展城镇地下水水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据资料统计:营口市城镇地下水供水量占全省城镇总供水量的45%以上,城镇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对于营口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为此本文通过对营口市地下水源水位、水量和水质进行监测,对营口市地下水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安全评价,并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营口市城镇地下水水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和用水方案配置。研究结果表明:

a.营口市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形成了水资源总量不足的现状条件,无论从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还是亩均占有水资源量的指标衡量都属于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

b.营口市地下水水源水质总体评价结果为Ⅱ类水,表明周边地表环境对地下水水源地现状水质影响不大,个别项目超标主要是地质原因,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周边地表环境的改善,地下水源地水质经评价较为安全。

c.营口西部地下水水源可开采率为56.98%,评价指标为1,经评价属于安全水源地;大石桥市地下水水源可开采率为89.4%,经评价属于安全水源地;盖州市大清河中下游地下水水源可开采率为97.1%,经评价属于较为安全水源地;熊岳河至沙河区间地下水水源75%和95%保证率下可开采率分别为93.8%和116.9%,经评价属于合格以及不合格水源地。

d.在现有地下水水源地供水能力的基础上,采用中水回用和新建水源地进行优化配置,可满足区域地下水水源可持续利用。

研究成果对于区域地下水水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营口市地下水水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评估和参考依据。

据2014年营口市水资源公报资料统计,城镇地下水供水量占到了全市城镇总供水量的50%左右。近年来,营口市地下水由于大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一些地区造成海(咸)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对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用水造成严重影响,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并严重威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城市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

2 城镇水资源优化配置

2.1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2.1.1 现有水源工程

城区现有三个水源地,供水能力8.33万t/d;向阳、龙城两个供水公司,供水能力0.3万t/d;企业自备井水源共有取水井212眼,供水能力12.31万t/d。合计供水能力20.94万t/d,可供水量7643.0万m3。

2.1.2 中水回用

营口市净源污水处理厂(他拉皋乡三岔口村)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10万t/d,由于厂外还有部分收集管网尚在施工,现在实际日处理污水5.5万t,预计年末可达到设计处理能力10万t/d,2020年前规划再建一座处理能力10万t/d的污水处理厂。根据水平年预测需新鲜水量分析其产污量、处理量及中水可利用量,结果是2015年、2020年、2030年中水可利用量分别为1923.2万m3、3261.2万m3、4356.8万m3。

2.2 大石桥市城区地下水源地水资源优化配置

2.2.1 现有水源工程

大石桥市现有市自来水公司所辖的5个水源地,供水能力3.52万t/d;企业自备水源井59眼,供水能力2.01万t/d。合计供水能力5.53万t/d,现状供水工程可供水量2019万m3。

2.2.2 中水回用

大石桥市现在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5万t/d,计划2015年末投入运行,2016年达到设计处理能力。根据不同行业用水产污标准及不同的收集率和回用率,得到不同规划水平年中水可利用量分别为180万m3、407万m3、622万m3。

2.3 盖州市城区地下水源地水资源优化配置

2.3.1 现有水源工程

盖州市现有水源工程包括自来水公司两个水源地,取水能力1.398万t/d,2015年实际取水量273.45万m3。企业自备水源有61眼井,取水能力5.331万t/d。现状取水量1945.94万m3,2007年实际取水量1713.65万m3。根据近几年区域降雨、水位变化及实际取水情况分析,现状供水能力为1987.1万m3。

2.3.2 中水回用

盖州市现正在建设一座日处理污水能力为3万t/d的污水处理厂,计划2016年达到设计能力。2015年前规划新建另一座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3万t/d,按不同用水性质计算其产污率、收集率及处理率得出各规划水平年中水可利用量分别为255万m3、569万m3,826.7万m3,主要用于热电、工业及环境绿化用水。

3 城镇地下水源地利用与保护

3.1 功能区保护

3.1.1 水质保护目标

根据不同地区地下水水质和污染控制的情况,提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规划目标和资源的保护。在水质目标控制中未受污染的区域维持现状的水。经过改水,更换,引水水源补充等措施,以改善水质;使被污染的区域得到治理保护。对于地下水超采区治理采取三方面措施:节约、替代、增加来源;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减少和控制地下水的开发建设,地下水超采量可通过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压缩,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增加地下水可开采量。

3.1.2 开采量控制方案与水位目标

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以可开采量和开采区地下水补给条件来合理确定。其目的是实现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平衡;地下水水位是保持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对地下生态水环境功能的重要指标,不能定得太低,也不应该太高,应根据实际保护目标的各项功能区,确定一个合理的要求,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和地下水资源的评价进行核定。

3.2 保障措施

3.2.1 工程措施

地下水保护与利用规划的主要措施包括地下水的保护与恢复、城市和农村供水、地下水的安全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等。

3.2.2 管理措施

地下水资源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法律制度建设、能力建设、机制和体制建设等方面。

3.2.3 规划实施极大提高地下水综合管理水平

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和实施就是对重点管理的集中水源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监测系统,对每一个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质进行动态管理。甚至对地下蓄水层的重要领域,应充分发挥用户的节水管水意识。规划实施将使营口市地下水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4 结语

a.在营口地区的城镇供水量中,盖州市城区、大石桥市城区的供水量全部为地下浅层淡水。营口市区的供水量中,地表水供水量6141万m3,占总供水量10805万m3的56.8%,地下水供水量4664万m3,占总供水量的43.2%。鲅鱼圈区的供水量中,地表水供水量1095万m3,占总供水量3061万m3的35.8%,地下水供水量1966万m3,占总供水量的64.2%。

b.在所有的城镇供水中,市政水源主要是供应城镇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在城区的自备井中,用水量主要是工业用水。营口市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形成了水资源总量不足的现状条件,无论从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还是亩均占有水资源量的指标衡量都属于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

营口市受自然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水资源总量短缺的现状,在人均水资源总量或亩面积上占有水量均属于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地区。

大部分蓄、引、提水工程规模应不变,适当调整城镇供水方案,局部熊岳河流域建拦河坝抬高地下水、拦截地表水,适应当地农业、工业、生态等各项需要,以促进全营口地区不同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应合理开发治理污水、建中水回用工程,推广分质供水,分别满足城市不同性质的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节约水资源,使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珮,谢崇宝,张国华,刘增进.村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4).

[2]杜大仲.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3]庞子渊.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4]尹志杰,管玉卉,胡晓雪.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集对分析模型[J].水资源保护,2010(6).

可持续城镇化 篇9

一回顾: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

“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1]4。一方面,我们将世界视之为物质对象的集合,这些物质对象通过偶然性联系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又将世界当成是代理者(主要是人类)的集合,这些代理者有意识地表达着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面行动着。技术人工物首先是物质对象,但它们同时也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客体[1]5。

在克罗斯看来,任何一个技术人工物,例如螺丝起子或者电视机都具有一种双重属性[2]。一方面,它是具有特定物质结构(物理性质)的物质体,它必须服从自然法则的统治;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功能这一本质属性,这就意味着在人类行动的情境里该人工物能够被当做是实现某一目的的手段来使用。这样,功能和物质载体共同建构了一个技术客体。功能无法脱离于技术客体的使用情境,它由那个情境所界定,由于该情境是人类行为的一个情境,我们就称这个功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建构。这样,一个技术客体既是物理的建构又是人类社会的建构。

结构属性和功能属性虽然对于技术人工物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但抛开表面上的联系,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4]7:首先涉及可估价(规范性)问题,当我们说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是好或坏的时候是完全有意义的,因为这就大致等同于宣布它是适合还是不适合一定的功能,然而,当我们说一个物体例如一个氧分子是好或坏的时候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个氧分子没有内在的功能;其次这是两种不同的描述:在结构性描述里,涉及的是人工物的质料、尺寸、颜色、重量、形状等等物理性质和几何特征,无法体现其功能,这里结构是白箱,而功能是黑箱。而同样,功能性描述只是有关人工物的用途,即它可以用来做什么,也无法表现其结构,这里功能是白箱,而结构是黑箱;最后,功能属性和结构属性的本体论状态相当不同,结构是内在的,而功能是外在的,功能并不能很好地符合物理科学的本体论,从物理维度来看,物体是没有功能的,相比于内含于物体的物理特性(由那些独立于任何其他事物的物体所拥有)来说,功能通常被视为是外在的,也就是由使用者赋予给这些物体的。

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属性和功能属性之间不仅存在着鸿沟,而且还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既无法从特定的结构推出功能,也无法从特定的功能推出结构,这种现象被归纳为“非充分决定性”[5]:一方面,多种物理结构可以发挥同一种社会功能(功能的多重实现性),例如,木头箱子、蛇皮箱子、塑料箱子和铁皮箱子等等具有不同的物理结构和几何形状,但它们的社会功能却都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装东西的,这样,仅仅根据“箱子”这一功能描述还不足以确定它的质料和形状,也就无法对应于某一个具体对象;另一方面是多种社会功能可以由同一种物理结构来实现(物体的多重功能性)。例如,木头既可以用来做成凳子(用来坐的),可以做成床(用来躺着休息的),也可以做成衣柜(用来装衣物的),还可以做成篮子(用来装蔬菜水果的)。

我国也有学者对这一研究课题进行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指出技术人工物具有三重属性,即除了物理(自然)结构和技术(社会)功能这两种属性之外,技术人工物还具有技术过程性[6],这是一种将物理结构性和社会功能性联结起来的属性,意指技术人工物不仅是在技术过程中产生的,而且是在技术过程中应用的。该过程一方面是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一方面也是人类目的实现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自然就是技术使用的过程,它其实不属于技术人工物的本质属性,因为即使没有这个过程,技术人工物还是技术人工物,技术人工物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呈现出来“过程”这一特征。这其实是明确把“使用”的重要性提上议程。“技术作为现时代的主旋律,它的声韵只能在生活世界里的使用实践中欢然奏响”[7]。

二彰显:功能的使用情境

一个技术人工物具有功能就意味着在特定的人类行动情境里它能够被用做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并且这些功能概念从来不会出现在对世界的物理描述中,它们仅仅属于意图性的概念化体系,而“意图是世界基本本体的一部分”[8]。因此,即使是工程师和设计者也必须同时进行功能描述“才能够刻画技术人工物的全貌”[4]7。

代尔夫斯特大学的马腾·弗朗森(Maarten Franssen)更是强调功能的重要性,他坚持认为结构术语从属于功能术语,是功能术语的一部分,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只是技术人工物能用来做什么(forness),也即功能,至于其结构如何无伤大雅,在他看来,技术人工物的完整描述仅仅使用具有意向性质的功能术语描述就足够了[9]。至此,“功能”俨然成为经验转向视野下技术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主要有技术性功能(technical function)、社会性功能(social function)和意识性功能(conscious function)[10]之分。技术性功能是指人工物所具备的让某人享受到实实在在功效的能力,社会性功能是指人工物所具有的协调关系、传递文化方面的功能,而意识性功能则指人工物所传达的统治阶级意志、政治权力等象征性意义。例如一顶皇冠,它的技术性功能是让某人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入座,社会性功能是向人们传达了谁是国王的信息,意识性功能则是指这顶皇冠象征着权威和君主。而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功能,总是在一定的使用情境里显现。

“功能总是使用情境中的功能”[4]6,它是无法脱离于人类的使用实践的。所谓使用情境就是由使用者所主导的一个社会境域,这是一个使用者拥有着话语权的空间,是使用者自己的场所,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技术使用而进行,技术使用者是主体,技术人工物是客体,技术使用者通过自己的使用行为共同建构了一个情境。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某一具体的人工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功能表现为预设性功能、创造性功能和意外性功能。预设性功能指的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自己对潜在使用者需求的感知和理解,通过一定物理结构的设计而想要实现的功能。在产品进入到生活世界被使用之前,该功能只能处于预设的潜在状态。创造性功能则是指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自己在生活世界中活生生的经验而重新赋予人工物的功能,它不同于设计者所预期的功能,甚至设计者根本就没有料到这种功能,而是使用者自己所设定的功能,相对于预设来说它是创造性的。而意外性功能则是指使用者通过自己的使用行为所意外实现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者也许是想要实现人工物的预设功能,也许是想要实现自己的创造性功能,但最终实现的功能却在意料之外,无法预测。

技术某一功能在生活世界里的实现也总是意味着技术使用的阶段性完成,这样,技术使用就成了技术功能在生活世界里的具体化、现实化过程,技术融入使用者拥有着话语权的生活世界之后,“使用者根据实际目的的需要分派给人工物以功能”[8],鉴于使用者的复杂性,情境化过程中的技术功能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面貌,同一件人工物在不同的使用者主导的使用情境里,会发挥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功能。

只有在使用中,技术的各项物理结构才能通过使用者对技术人工物的功能-意向的认知获得意义。当然,技术功能在使用实践中并不是都能顺利地情境化,并不总是实现使用者的特定目的,技术还在设计之初时就被设计者赋予了功能意向,在使用之时又被使用者指派了具体的、生动的功能任务。这样,技术功能在情境化的过程中,还会遭遇“功能失灵(malfunction)”这个境况,“如果你可以断言期待一个物体用来做什么,那么你也可以在该物体不能达到你的目的时断言该事物功能失灵了。”[4]11

三断裂与弥补:设计还是使用?

伴随着荷兰学派所倡导的经验转向,特别是之后所开展的双重属性研究项目,人们对技术的探讨越来越明确和具体,关注点日益聚焦到生活世界里的技术人工物身上,并开辟出一块具有浓厚的分析哲学色彩的技术哲学新领域[3],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仍旧囿于传统的技术生产范式,即认为技术从设计到发明到生产到使用是一个单向度的进程,涉及具体的人工物实践时主要表现为“设计”决定“使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认为设计出来的人工物必然会得到使用,是依赖于“设计”活动才完成了物理结构和意向功能的统一,是工程师和设计者弥补了结构性描述和功能性描述之间的鸿沟,可见,这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思维,也就是这种思维方式推动着人们把大部分学术精力都置于技术设计活动本身。诚然,技术人工物的两种属性蕴涵着两种不同的技术关系:人工物的结构揭示的是技术与科学世界的解释学关系,人工物的功能揭示的则是技术与生活世界的现象学处境,并因而对应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活动情境——设计和使用。

而技术设计实际上就是“造物”活动,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困惑就是:到底是“我思故我在”还是“我造物故我在”抑或“我用物故我在”呢?换而言之,是“思物”重要呢?还是“造物”重要呢?或是“用物”重要呢?这似乎又是传统的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容易陷入一种循环论证的喋喋不休之中去,让我们先来看看“我思故我在”的由来吧。笛卡尔被称为法国历史上最大的哲学家,但是,在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人们眼里,笛卡尔却有一个致命的硬伤,那就是他那句流传已久的“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笛卡尔的本意虽然是强调人是认识和思维的主体,但对这句话比较权威的解释却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比较直白的解释就是“因为我能思考,所以我才存在!”而我国著名的工程哲学家李伯聪教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四角号码词典》对工程的释义,认为日常语义学和语用学意义上的“工程”是指包括设计和制造活动在内的大型生产活动,并因此而提出了“我造物故我在”的命题[11],转化成白话文就是“因为我设计、制造物体,所以我才存在”。“经验转向”和“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研究项目的相继兴起也正受了工程哲学的不少影响,特别是“双重属性”研究项目不仅把人工物的本质属性还原为功能和结构这两种,而且还凸显了技术设计和技术使用两种人类实践情境,很显然功能描述和结构描述之间的鸿沟正是在这两种实践情境中得到弥补的:技术设计提供了弥补的可能性,设计者或工程师将他们对功能的感知融入物理结构之中,并以人工物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而技术使用则切实实现了这种弥补的可能性,使用者通过自己对人工物结构的感知以及设计者提供的使用计划展开了对技术人工物功能的发挥过程;并且,使用一种人工物实际上就是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所谓的“石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以及“计算机时代”都是一个时代生活方式的反映,其实就是根据人们所使用的技术而划分,“自行车王国”和“汽车王国”更是如此。可见,“我用物故我在”的命题也是成立的,首先是因为技术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存在,其次是人类社会只有在技术使用中才能得到孕育、构建和演变,故而“我”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验到我的存在并实现我存在的价值。

“我思故我在”、“我造物故我在”与“我用物故我在”到底孰轻孰重、孰真孰假呢?在“我思故我在”成为名言之后,西方哲学随即发生了以本体论为中心到以认识论为中心的重心转向,“我思”实际上就是“我”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而“我造物故我在”的提出部分地响应了马克思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至理名言,从而提醒着人们把聚焦点从理论层面转移到实践层面来,是人类实践而不是理论改变了世界;“我用物故我在”才是真正对“改变世界”的强烈响应,人类正是在“使用”中特别是“技术使用”中才实现了“改变世界”、“创造世界”的目的。可见,“我思”属于认识论范畴,而“我造物”和“我用物”属于实践范畴,很难辨别孰轻孰重:没有对世界的认识谈不上去改变世界,而不管这种认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但不改变世界认识世界就没有了意义、失去了方向;“造物”是为了“用物”,而“用物”的前提却是“造物”……单独就凭借某一种活动来断定“我”是否“在”无疑是片面的,容易落入线性思维的窠臼,也易受致命攻击,客观的说法应该是“我思、我造物、我用物故我在”,“我用物”是其中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

况且,不管技术人工物具有什么样的属性,抛开这些本体论、认识论上的东西,它们能够被人们使用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它们具有人们可以利用的正价值。因此,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有没有价值是技术人工物能否被使用的关键所在。所谓价值,是相对于主体和客体而言的,是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能力,在哲学上一般把它作为关系范畴来看待。价值其实就是功能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具体化,它是通过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的。那么,对于技术人工物来说,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它的价值呢?放眼当代社会,人工物的“符号价值”腾空而起,横驾于“使用价值”之上,造就了物欲横流的符号社会图景。如何褪去“符号价值”的耀眼光芒,还“使用价值”以朴实面目,也是“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带给我们的深层思考。

四结语

在传统的技术论中,人们往往把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诉之于技术,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绿色技术、生态技术等应运而生,可这些技术的应用真的节能了吗?环保了吗?当节能洗衣机被推向市场的时候,设计者自以为实现了节能,因为新型洗衣机能够用更少的水、消耗更少的热和电来洗更多的衣服,按照计算,至少能节省20%到30%的能量,而这种洗衣机推广后的结果却事与愿违,能量不仅没有被节省下来,反而更耗能了,原因就在于使用者们的使用频率、强度和范围大大扩展了,原来只洗大件衣物,现在是连袜子、手套等小件都扔进去让机子洗。“技术的节能性能被使用者使用密度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拓展给抵消了。”[12]191可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不是可持续技术而是可持续使用,可持续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工具,这种工具的功能只能在使用中实现,更确切地说,只能靠可持续使用来维持和发挥,这也是“技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研究项目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可持续使用依赖于使用者所展开的使用行为的节能性、环保性和生态性。“设计者应该明确认识到最终是使用者来决定使用还是不使用”[12]199,诚然,使用者不仅有使用与否的决定权,而且也决定着这么使用还是那样使用、一天使用一次、三天使用一次还是一年使用一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只能在可持续使用中来实现,这绝不是高抬使用的作用,而是一个事实,是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略的事实。当人们绞尽脑汁地去设计、去生产可持续技术时,也应该殚思极虑地去贯彻、去推广可持续使用的方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技术的功效都只能在使用的可持续性中实现。

摘要:技术人工物双重属性的技术解释学论纲强调,技术的结构由设计所确定,而技术的功能则由使用所赋予,这就进一步将人们的视野聚焦到生活世界,由此产生的一个困惑是:可持续的到底是技术还是使用?诚然,技术为使用提供的仅仅是“已经在此”的人工物,而使用则将这种“已经在此”的人工物转变为“上手”和“在手”的人工物。

关键词:技术,技术人工物,使用

参考文献

[1]Kroes P,Meijers A.The Dual Nature of Technical Artifacts-presentation of a new research programme[J].Techn啨,2002,6(2).

[2]Kroes P.Technological Explanations:The relation between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echnological objects[J].Techn啨,1998(3):18.

[3]Marc J.Gilbert Simondon and the Dual Nature of Technicalartifacts[J].Techn啨,2008,12(1):23.

[4]Kroes P.Technical Functions as Dispositions:A critical as-sessment[J].Techn啨,2001,5(3).

[5]Houkes W,Meijers A.The Ontology of Artefacts:the hardproblem[J].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Part A,2006,37(1):118-131.

[6]阴训法,陈凡.论“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7):28-31.

[7]陈多闻.荷兰学派的技术哲学思想初探[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

[8]Kroes P.Screwdriver Philosophy:Searle’s analysis of tech-nical functions.Techn啨,2003,6(3):22.

[9]Franssen M.Design,use,and the physical and intentionalaspects of technical artifacts[J].Philosophy and Design,2008:23.

[10]Lawson G.An Ontology of Technology:artefacts,relationsand functions[J].Techn啨,2008,12(1):57.

[11]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7-8.

完整高效可持续 篇10

在2011法兰克福展上,菲斯曼展厅以一个曲面墙为依托,大的、独具特色的建筑立面形成了四个区域:家居空间、公寓街区、办公空间、工业建筑及地方供暖网。作为精心规划的展厅的一部分,该建筑以每个区域的主要思想为基础,向所有媒介产品开放。菲斯曼展示了以解决方案为基础的20多种结构,主要以新产品为主打。展览为空间及氛围提供个性化对话:生动的合作范例。整体传递的信息为:完整、高效、可持续。

At ISH 2011,Viessmann presents against the dynamic curve of the back wall,large,stylized building facades the four application sectors:family homes,apartment blocks,office,indust rial/council buildings,and local heating networks.As part of a carefully structured overall dramaturgy,the buildings open up for emotional media productions on key topics from the sectors.Viessmann shows solution-oriented configurations in more than 20 systems,focusing on new products.The presentation offers space and atmosphere for personal dialogue–a living example of partnership.The overarching message:Viessmann.Complete.Efficient.Sustainable.

可持续的快乐 篇11

一、至少恋爱一次,最多两次。一次也没有,未免辜负了青春。但真爱不易,超过两次,就有赝品之嫌。

二、交若干好朋友,可以是闺中密友,也可以是异性知音。

三、学会烹调,能烧几样好菜。重要的不是手艺本身,而是从中体会日常生活的情趣。

四、每年小旅行一次,隔几年大旅行一次,增长见识,拓宽胸怀。

五、锻炼身体,最好有一种自己喜欢、能够持之以恒的体育项目。

六、争取接受良好的教育,精通一门专业知识或技能,掌握足以维持生存的看家本领。尽量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如果做不到,就以敬业精神对待本职工作,同时在业余发展自己的兴趣。

七、养成高品位的读书爱好,读一批好书,找到属于自己的书中知己。

八、喜欢至少一种艺术,音乐、舞蹈、绘画都行,可以自己创作和参与,也可以只是欣赏。

九、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它可以帮助你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与自己谈心。

十、经历一次较大的挫折而不被打败。只要不被打败,你就会变得比过去强大许多倍。不经历这么一回,你不会知道自己其实多么有力量。

开完这个单子,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指导思想。

我的指导思想很简单,第一条是快乐。青春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快乐是天经地义的。我最讨厌那种说教,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在所有的人生模式中,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是最坏的一种,它把幸福永远向后推延,实际上是取消了幸福。

人只有一个青春,要享受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时期。有一些享受,过了青春期诚然还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样的。譬如说,人到中老年仍然可以恋爱,但终归减少了新鲜感和激情。同样是旅行,以青春期的好奇、敏感和精力充沛,也能取得中老年不易有的收获。

依我看,“少壮不享乐,老大徒懊丧”至少也是成立的。倘若一个人在年轻时只知吃苦,拒绝享受,到年老力衰时即使成了人上人,却丧失了享受的能力,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尤其是女性,我衷心希望她们有一个快乐的青春,否则这个世界也不会快乐。

但是,快乐不应该是单一的、短暂的、完全依赖外部条件的,而应该是丰富的、持久的、能够靠自己创造的,否则结果仍是不快乐。所以,我的第二条指导思想是可持续的快乐。这是套用可持续的发展一语,用在这里正合适。

青春终究会消逝,如果只是及时行乐,毫不为今后考虑,倒真会“老大徒伤悲”了。为今后考虑,一方面是实际的考虑,例如要有真本事,要有健康的身体等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使快乐本身具有生长的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快乐。我所列举的多数事情都属于此类,它们实际上是一些精神性质的快乐。

青春是心智最活泼的时期,也是心智趋于定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人倘若能够通过读书、思考、艺术、写作等等充分领略心灵的快乐,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这个源泉将泽被整个人生,他即使在艰难困苦之中,仍拥有人类最高级的快乐。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人可能在青春期获得的最重大成就了。

可持续旅游 篇12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日, 是人类审视自己和地球关系的日子, 是人类了解地球状况的日子, 也是人类协调自己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处的日子。1995年在西班牙举行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会议”上, 提出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这一说法, 并明确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 “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实行可持续旅游, 在拥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到来参观的同时, 也为环境带来长远而良好影响。它让旅游得到良性的发展, 能够永泽子孙;而不是那种毁灭性的、饮鸩止渴式的开发利用。可以说, 它是影响旅游业未来前景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从旅游产业层面说, 可持续旅游是一种发展战略, 即旅游目的地在对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时, 充分考虑环境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从旅行者的角度说, 它又是一种负责任的旅行态度和作为。在旅行过程中, 人们应该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环境、对目的地的影响, 让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地方经济通过旅行者的旅行活动受益的同时, 保持原有状态, 并得到长期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而并非单纯的“亲近自然”或者“深度游”。它不仅带给旅行者丰富的旅游经验, 也能以地球公民的身份, 为当地环境、当地人做一些善事。

《旅游纵览》一直倡导保持或促进旅游目的地地理特征的旅游行为, 主张增强目的地的“当地感觉”。因此, 本期, 我们特别向你推荐的目的地正是实践可持续旅游的绝佳范例。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之一, 近期还被评为2012年度“全球最受推崇的旅游国家”。班夫国家公园是加拿大第一个国家公园, 在生态保护上非常卓著, 深受户外探险爱好者的喜爱。为更好地管理和发展, 加拿大公园管理局要求限制班夫镇的扩张, 限制徒步旅行的人数, 缩减公园内开发项目等。“保持接待能力不足”, 就是他们进行可持续旅游的原则之一。

阿尔卑斯山系的群峰中, 就其外观而言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意大利的多洛米蒂山。姿态万千的自然之地, 为妙趣横生的户外活动提供了无限契机。多洛米蒂山区有不少适合徒步探险的国家公园, 规划了多条长距离的徒步小径贯穿多洛米蒂山。这里是生态旅游爱好者心中的徒步天堂。徒步这种环保亦备受推崇的探访自然的方式, 减少了旅游者带给当地环境的影响, 让人们在步履间尽享天赐的美景盛宴。

芭萝莎是澳大利亚最著名、最重要的葡萄酒产区之一。它的葡萄酒举世闻名, 芭萝莎也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乡村地区, 在这儿你可以看见一些山丘美景及古老的城镇。芭萝莎依托葡萄酒厂、葡萄园而兴起了葡萄酒旅游, 精致的酒坊, 气息浓郁的乡村酒店, 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最是让人流连忘返。品酒、赏酒、美食、游览参观酒厂周围风景, 以及了解葡萄酒产区文化和生活的活动等, 既是发展旅游, 宣传文化, 又是一种对当地生态资源发展的保护和监督。

上一篇:品牌国际化的实施策略下一篇:数控主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