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可持续价值(精选7篇)
创造可持续价值 篇1
在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 大多数管理者都认为公司的财务目标是快速增长, 认为企业的价值或者股东财富是随着销售和企业规模的增长而增长, 因为增长过快而破产的企业数量和增长过慢而破产的企业数量几乎一样多。如何平衡企业可持续增长速度和企业价值两者之间的矛盾, 最终达到统一并且实现企业稳步健康增长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可持续增长模型与经济利润模型分析
(一) 可持续增长模型
罗伯特·希金斯将可持续增长率定义为:“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 (体现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率) 和财务政策 (体现资产负债率和留存收益率) 条件下企业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可持续增长率计算公式:
SG R=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留存收益率
(二) 经济利润模型理念
经济增加值由美国斯腾斯特管理咨询公司于1982年提出。考虑资本成本是EV A指标最大特点, 企业只有创造的利润能够弥补权益资本和债务资金成本时, 企业才真正实现了盈利。EV A指标对全方面的准确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EV A的一般计算公式:
EV A=投资资本× (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通过对EV A指标分解可以看出, EV A既测算了资本的效率性, 又度量了企业资本的规模性。基于该理念, 当企业的投资资本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率时, 扩大资本总额可以增加价值;反之, 扩大资本总额反而会使企业价值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讲, 选择正确的融资结构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一个重要财务政策。
(三) SG R的不足
SG R提供了一个衡量企业财务资源和销售增长的指标, 该指标可与预防过度消耗资源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也有不足之处:首先该模型中大多数指标均来自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这些指标很容易被人为“粉饰”。其次没有考虑到股权成本, 这样就有可能出现销售增长, 但是股东财富却并不增长, 甚至还有下降的可能。综上所述, SG R的高度增长不一定都会给企业带来价值增长。只有在净利润高于权益资本成本时可持续增长率来增长才是有意义的。对于经营业务活动非常频繁地发生剧烈波动的企业而言, 利用SG R进行销售增长控制意义不大。
二、基于SGR与EVA的财务研究
(一) 将EV A引入到SG R的意义
对于每一项的投资, 股东都是希望能够带来投资回报, 如果企业的税后收益少于资本成本, 实际上是减少股东财富, 资金会被投资者抽回。EV A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反映出企业是否有盈利, 该指标考虑了资本成本。明确了这一点, 企业就可以避免只是追求高的增长率, 而重点放在如何获取企业价值。因此, 取足够的营业净利润以弥补资本成本, 并将SG R考虑到EV A的模型中, 以此作为衡量当年经营业绩好坏的标准, 企业才能进步, 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增长。
(二) EVA引入到SGR的推导过程
B表示留存收益率, ROE表示净资产收益率, Eq表示股东权益, I表示利息, EBIT表示息税前利润, WACC表示综合资本成本率, C表示投入资本, T为企业所得税税率。
因为投资资本收益率高于资本成本时企业才能实现价值增值, 因此EV A≥0, 即EV A=0时, 增长率有临界值, 用G 1表示即:
其表示不损害所有者利益的临界可持续增长率, 如果低于G 1, 那么企业的增长是在损坏企业的价值, 只有当其大于G 1, 企业才能过真正的获取价值。可以看出只有当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大于不损害所有者利益的临界可持续增长率时候, 此时EV A>0, 说明企业价值增加;反之, 则说明损坏了股东的权益。也可以说只有当EV A>0的时候。在这个前提下增长率越大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企业可以实现更大的收益。
根据以上推导公式, 随机选取制药、电信、化工、能源、金融、地产等不同行业的共18家上市公司, 根据其2009年年报中披露的利润和资产负债的情况, 分别计算各个上市公司的EV A、G 1、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在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 将股权资本成本用各个上市公司的股东期望收益率来确定, 而债务资本成用一年期间的贷款利率来确定, 其余的数据来来源于锐思数据库 (R ESSET) , 最后计算出EV A和G 1 (不损害所有者利益的临界可持续增长率) 。如表1所示:
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当SG R≥G 1, EV A≥0, 即只有可持续增长率大于不损害所有者利益的临界可持续增长率时候, 企业才能为股东创造财富, 进而提升企业价值;相反, SG R≤G 1, EV A≤0, 即可持续增长率小于不损害所有者利益的临界可持续增长率时候, 企业正在损害股东财富, 对此, 企业应该高度重视, 采取措施提高增长率。
(三) EVA与SGR相结合的财务决策分析
企业重点关注的是企业是否有持续的竞争能力, 而传统业绩评价指标忽视了股权资本成本, 只是关注表面上的短期会计利润, 而没有追求长远持续的经济利润目标。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应更多地关注价值增长, 也就是关注股权资本成本, 而EV A指标正好弥补了传统指标的不足。从经营角度看, 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开始于现金并终于现金, 所以现金流转的快慢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如果现金流转过慢, 就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用实际增长率与SG R之间的关系来衡量企业现金的运用能力。将EV A考核指标和SG R结合起来分析, 从而引导企业做出正确的财务增长决策。按照实际增长率与SG R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现金短缺还是现金盈余, 并引入EV A指标值, 将企业财务情况分成四个部分。如表2所示:
第一类业务:SGR>G1, 即EVA>0, 而且SG R>实际增长率, 即现金盈余。如果G1<实际增长率:有足够的现金流量并且能够创造价值, 企业应该保留此业务, 企业只要学会更好地利用现金创造更多的价值并加大股利分配力度;如果G 1>实际增长率:企业可对其采取以下措施:充分利用现金盈余, 提高增长率。
第二类业务:SGR>G1, 即EVA>0, 但是SGR<实际增长率, 即现金短缺。因为此类型的业务应实施的措施是企业应保留该业务并继续经营, 但是其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能支持企业发展, 因此采取减少股利支付, 增加筹资, 实施调整, 降低规模。
第三类业务:SGR
第四类业务:SGR
EVA与SGR相结合并引入不损害所有者利益的临界可持续增长率指标G1, 不仅考虑销售增长和规模最大化, 还考虑了企业财富最大化, 有助于实现企业增长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詹姆斯.C.范霍恩:《财务管理与政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杜邦:用科技创造可持续的生活 篇2
2008年4月,在第39个世界地球目,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凭借其运用科技实践可持续发展、推进珠峰地区民生改善的理念与创想,成为“2008珠峰大行动”的战略合作伙伴。
与往年相比,“2008珠峰大行动”突出和强化了“可持续发展”与“科技”的主题,并首次在珠峰地区开展民生改善科考活动。据杜邦中国区副总裁李青介绍,“‘杜邦民生改善科考计划”支持“珠峰大行动”的科技志愿者与西藏的科学工作者起组成科考队,针对替代能源等项目实施调研,通过对科学实验村示范户的实地改造实现科技变通,为促进珠峰地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发展积累具有推广意义的经验。
在珠峰地区,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普及尚待时日,而风源发电技术应用还不稳定,因而大多数地区处于通电不畅状态。为此,科考队调研每年利用风能与太阳能各自所能达到的发电天数,从中计算两种能源形式的最佳配比方式,帮助珠峰地区实现最佳配电能力。
2009年5月4日,为了促进晶体硅光伏产业所需应用材料的研发与技术发展,满足光伏太阳能市场快速成长的需求,杜邦(中国)光伏科技研发中心在上海正式启用。“这一全新光伏科技研发中心将成为杜邦与光伏太阳能产业客户紧密合作的平台,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并开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应用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李青表示,“通过这样的合作,杜邦能够协助开发出效率更高、使用寿命更长的太阳能组件,提高太阳能作为替代能源的可行性。”
持续创造企业培训工作的价值 篇3
一、企业培训的目的
关于企业培训目的, 站在企业的角度讲, 一是解决今天的缺陷;二是扫除未来的障碍。而站在员工的角度讲, 是帮助员工发展。
1. 解决今天的缺陷———提高效率的需要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有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 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大于物力资本的投资效益, 教育投资是企业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据有关资料显示, 受过良好教育的管理者创造和推广现代化管理技术则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30%以上。就像摩托罗拉人说的:“摩托罗拉是在培养专家, 只有每个员工都成为真正的专家, 才有可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2. 扫除未来的障碍———组织发展的需要
当今时代企业更加重视培训, 这既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 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 不加强企业培训就会使企业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就内部环境而言, 如跨部门工作小组的日益普及, 对员工的沟通技能和合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要求管理者必须学会怎样当教练,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 员工也必须逐步适应自我管理的工作方式, 学习独立做出更多的工作决定, 熟悉更宽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等。
3. 帮助员工发展———员工发展的需要
培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就是让员工领悟到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革, 不主动地变革, 也得被动地改变, 否则就会被淘汰。在全国各大院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中, 很多企业把人才培养计划加到招聘宣传海报上, 说明现在的大学生选择单位时更看重在企业能得到怎样的培训机会。
二、企业培训的内容
企业培训应该满足业务培训、组织发展和员工发展的需要, 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 应紧扣以上三个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
1. 业务培训
结合集团公司在具体阶段的业务需要, 在年度培训计划中设置了一系列业务培训课程。如, 开设员工培训班、办公室系统培训班、经济管理人员培训班、市场营销培训班、工程管理培训班、人力资源系统培训班, 安全生产与危险源识别培训班、高技能人才培训班等。在这些专业培训班学到的知识, 可以被直接应用在工作中, 对业务技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 组织发展
企业未来向何处去?目前的能力是否适应未来的需要?围绕这一系列问题, 经过与外部专家团队的深入探讨, 制定一系列培训课程。如, 开办中高管人员能力提升班。其中包括大学的总裁研修班、中高管研修班、管理者哲学思维培训班等, 主要培养中高层干部。广大干部受训后视野得到明显拓展。
3. 员工发展
以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结合公司的战略定位与员工发展需要, 集团公司提出了“四个百人工程”目标, 即培养100名经营管理人才, 100名项目经理人才、100名专业技术人才、100名高技能人才。根据这个明确的目标, 在制定培训计划时, 对拟培养对象进行短板调研, 根据调研结果编制培训计划, 进行订单式培养。“四个百人工程”实施以来, 员工把能进入百人工程作为自身继续发展的一个平台, 激励效果明显, 员工非常珍惜培训机会, 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三、企业培训的方法
1. 以激励机制引导员工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学习
过去讲培训是企业给员工的一种福利, 这种观点近年来发生了变化, 现在一些企业已经把培训视为企业的一种责任, 即全面帮助员工成长的责任, 员工接受培训、提升自我已成为工作的一部分, 这就需要激励机制来引导员工积极的参加培训和自学。例如, 在薪酬制度中给予一些执业资格津贴、职称津贴;在干部管理制度中把取得一些证书和学习某些课程作为岗位晋升的硬性条件;在绩效考核中把员工自我学习作为考核的一项指标;只要是企业资质需要的证书, 考务费用全额报销等。这些激励机制和举措对引导员工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学习效果明显。
2. 强化师资团队的选择与培养
流程的控制与把握, 课程内容的策划固然重要, 但难度最大的还是师资团队的选择与培养, 可以说一次成功的培训, 80%的工作是在培训开始前完成的, 这其中又有80%的工作应该放在师资团队的选择与培养上。
(1) 外部师资的选择
有选择就有风险, 外部师资的选择是培训策划阶段最为重要的工作, 外部师资是否了解行业和企业的状况、师资本身的专业水准和授课能力等决定了培训的效果。在外部师资的选择方面, 课前应与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 以确定教师是否符合要求。目前市场上的培训机构五花八门,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师资的选择不一定选最知名的, 但一定要选择最用心参与课程策划的教师, 这样培训的成功率要高一些。
通过多年积累,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外部师资库, 根据学员反馈情况, 对每位教师进行星级评价。这样做不但大大降低了未来培训教师的选择成本, 而且可以和教师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2) 内部师资的培养
内部师资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内部师资培养方面, 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已经选拔了一批师资, 但对师资的培养和激励还不够。但总体来讲, 内部师资的培养将是公司未来培训工作的重点之一, 因为内部师资最了解企业, 最熟悉业务, 有相关专业背景, 最理解企业需求。建立一支内部师资队伍, 企业和员工都将长期受益, 但也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防范机制来作保障。
3. 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的评估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即课堂效果评估、课后考试评估、工作中调查问卷评估、绩效评估。根据培训课程的不同, 应该灵活采取对应的评估办法。培训后应做到“10531”, 10即10件重要的事, 5即5点体会, 3即体会中与工作挂钩的3点, 1即将这三点收获与月度工作计划结合。这项工作对业务培训有一定帮助, 但需要业务部门配合完成, 人力资源部负责工具提供与过程辅导。
四、重视培训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对于管理类培训, 即使最好的师资也不能解决有些棘手的问题, 即常说的“听听感动, 想想激动, 就是没有行动”。但这些培训能触发员工内心深处的思考, 这种持续的触发和引导, 最终价值可体现在业务上, 只是很少有企业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培训效果与业务的量化关系。
丰田前总裁石田退三非常看重培训的价值, 他曾说:“世事在于人, 人要陆续培育, 一代一代接续下去。任何工作、任何事业, 要想大力发展就得给它打下坚实基础, 而最紧要的一条就是造就人才。”关于培训的价值, 有人曾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 那就是把培训工程比喻成防洪工程:投进去一两个亿, 表面上看不出太大的效果, 创造不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如果省了这笔钱, 随着泥沙越积越多, 河床越来越高, 一旦洪峰来了, 造成决堤, 损失的可能是几百亿、上千亿。
公司培训工作的发展, 离不开高层管理者的重视, 包括预算的保障和人员的配置;也离不开合作机构、包括各级培训机构和各专业协会的支持。建立人才孵化长效机制才是企业实现人员培训与开发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珍玉.企业员工入职培训内容体系探析[J].对外经贸, 2012 (8) .
[2]郝永康.国有企业培训风险及防范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3 (28) .
[3]张文闻.企业培训中学分制的应用与深化[J].人力资源管理, 2013 (5) .
创造可持续价值 篇4
自2011年2月28日,银东输电工程由单极试运行变为双极正式投运以来,其电能输送能力由200万千瓦提高到400万千瓦,是常规500千伏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输送能力的4倍,约占山东全省用电负荷的近十分之一。这大大缓解了山东省电力供应紧张的压力,并且提高了山东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因此,银东线也被称为“不能停电的线路”。
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山东电力”)高度重视该线路的安全运行管理,将其列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迎峰度夏期间的一次直升机线路巡检中,山东电力发现银东输电线路2012号塔导线线夹螺栓处开口销脱落,必须及时修复。但如果停电更换,需要近一个小时,不仅会造成减少供电1000万千瓦时,而且山东电网将减少400万千瓦外电,将对电网稳定运行和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山东电力决定:必须开展带电作业进行检修。现实的挑战也随之凸显:对应用大量世界领先技术的首条±660千伏电压等级输电线路进行“治疗”,如何肩负起这“世界第一”的重任?
超前攻关±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带电作业作为电力生产的一项重要检修、检测手段,对保障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带电作业,顾名思义就是在不停电的情况下检修高压和中低压输电线路。其中,开展超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作业人员要穿着屏蔽服,爬上几十米高的铁塔,在几万伏的高压线上进行检修。在行业内,这被称做“刀尖上跳舞”。
LU东电力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开展带电作业工作,深入研究带电作业的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在济宁、泰安建立带电作业培训基地,每年对全省带电作业人员进行轮训,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和能力,拓展带电作业项目,多次在省级以上带电作业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得好成绩,并获得专利30余项。目前,山东电力共有输电带电班18个,作业人员123名;配电带电班26个,作业人员212名,可从事中低压配电至超高压输电的带电作业。
近几年,围绕加快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山东电力相应加大了电网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力度。但是,由于+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没有经验可循,对于银东线的带电作业,山东电力仍需要边科研、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张治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介绍,作为银东直流输电工程的受电方,其实早在工程设计阶段,山东电力已经考虑到带电作业项目,成立了由超高压公司、电力研究院等单位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关组。经过数千次理论计算和上百次现场试验,逐步确定了±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绝缘工具最小有效绝缘长度、安全防护的标准、进出电场的方式等内容,为实施带电作业打下了基础。
为攻下此次具有“世界第一”分量的带电作业,山东电力高度重视制定完备的技术措施。课题研究组成员查阅了大量技术规范,同时全程跟踪直流施工现场,学习各种新工艺、新技术。经历近两个月加班加点的奋战,一本厚厚的《±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编制完成,并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验收,为带电作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后来的实际操作中,作业人员在电压相当于家用电压3000倍的银东线上进行带电作业,有着两样重要“法宝”:一个是可屏蔽百万伏电压的屏蔽服,其从帽子到手套以及袜子之间都有特殊导线连接,形似“太空服”,能够有效屏蔽直流电场、旁路暂态电流,阻隔离子流;另一个是和屏蔽服相连的电位转移棒,可对作业人员进出电场起到严格保护作用。事实上,因银东线首次采用±660千伏电压等级、10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等多项新技术,其带电作业的一整套器具必须专门研发、设计,而研制过程也是困难重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智能电网中心副处长雍军告诉记者:“研发团队通过一条条验算理论数据,一次次进行现场试验,一点点总结成功经验,经过20多个月的艰苦攻关,才选择出了适用于直流带电作业绝缘工器具的绝缘材料,并针对±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塔型的特点及带电作业操作项目,完成了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工器具的型式设计工作,最终完成工器具的加工及试验、定型工作。”
此外,为有效控制带电作业中的危险点,避免操作不当带来的隐患,山东电力提出了“三明三严一视同”的管理方式,旨在通过一整套安全的作业标准、严格的作业程序、完善的防护手段,保证作业过程中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
至此,山东电力已初步具备了开展实际±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能力。然而,山东电力没有急于进入试验环节,展示研究成果。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超高压公司总经理卢刚说:“在真正带电试验前,还必须进行多次模拟演练,以确保操作过程万无一失!”
备战“不能停电的线路”带电作业
2011年2月21日,利用银东直流输电系统停电调试的有利时机,山东电力开展了一次带电作业模拟演练。当作业人员通过“吊梯法”进入电场时,由于铁塔太高,控制进电场人员的滑轮组受到绳索自身伸缩特性影响,进电场过程无法满足“平稳、流畅”的带电作业要求,存在安全隐患。作业人员将所有模拟试验录像留存,反复回放,对每一个动作进行分解讨论。在之后的操作验证中,通过不断优化作业方式、改进作业程序,高空与地面人员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成功完成了带电作业的全部流程,为顺利开展带电试验奠定了基础。
同年4月14日,在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山东电力成功实施了首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等电位带电_作业模拟试验。在离地30多米高的±660千伏直流超高压电线上,身穿屏蔽服的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超高压公司带电作业班的王进,前后历经近两个小时,成功完成了进出等电位、等电位导线修补、等电位间隔棒更换等操作项目。即便如此,山东电力仍在事后进行了认真总结与分析,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研究。比如,是否可以将作业时间缩至1个小时或者更短?
在实际作业中,即使有屏蔽服的保护,等电位作业人员在高压线上的安全作业空间非常狭小,随意伸一下胳膊就可能超过安全距离受到电击,因此几十米高空作业的人员,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这对作业人员的技术、体能以及心理素质,都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同时,由于±660千伏电压等级高、不确定因素多,时间越长,风险也就越大。
为进一步规范作业程序、提高作业人员技能水平、缩短作业时间,山东电力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模拟操作带电作业强
化训练。带电班成员白天上塔演练操作,晚上研究作业方案,从安全措施到进电场的方式,再到与地面工具传递配合,乃至在导线上行走的步距,都进行了严密计算和详细论证。
魔鬼藏在细节之中,带电作业更是如此。比如,当人体靠近超高压线路的导线时,在人体和导线之间会形成一个电压差,作业人员如不及时让外部电压和导线电压达到一致,就会出现放电,从而危及生命安全。如此一来,即使一个将电位转移棒搭上线路的简单动作,都很有讲究,动作越准确、速度越快越安全。因此,对于每一个细节动作,带电班人员每天都要反复地演练。
同时,为了实现高空与地面的精准配合,带电班的所有成员每天要登4次塔,相当于20层的高楼上下8次,因为高强度的训练,队员们晚上睡觉时肌肉经常会痉挛。但这样的成效也是明显的。“到最后高空和地面的配合就像做手术一样,医生一伸手,剪子、刀子就递到手中了。”王进说。
创新中履责问鼎世界第一
2011年10月17日,山东德州平原县王庙镇楼庄村风和日丽,万里无云。10点30分,有“±660千伏带电第一人”之称的王进身着屏蔽服,在两名登塔电工的配合下,通过软梯登上56米高的输电线路导线,至距离导线O.5米处,他将电位转移棒快速挂住上方滋滋作响的±660千伏超高压导线,进入等电位,带电作业正式开始。之后,王进一直坐在子导线上,检查连接情况,安装开口销,同时还进行了修补导线、更换间隔棒模拟作业。11时22分,王进回到地面,工地上一片欢呼。这也正式宣告:经历稳打稳扎的准备工作,世界首次±660千伏级带电作业圆满成功,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诞生。
据了解,比起停电检修,此次带电作业为社会节省电量约1000万千瓦时,创造经济效益540余万元。同时,该项工作填补了我国±660千伏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空白。“这项带电作业工作的实施和圆满完成,标志着我们国家在±660千伏以及更高电压等级、直流带电作业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为国内外有关工作提供一个参考,提供技术标准。”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超高压公司副总经理刘洪正说。
全国带电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电力架空线路技术委员会等单位纷纷发来贺信,热烈祝贺这一成绩的取得。同时,世界首次±660千伏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正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期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持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特高压电网,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的“一特四大”战略,实现全国范围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和深度认可。
在公司总结表彰大会上,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同智充分肯定了银东±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世界首次成功带电作业工作的成绩,并特别指出,要“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继续发扬创先争优的拼搏进取精神,推动公司各项工作再创佳绩。”
创造可持续价值 篇5
与会者指出, 应强化国家优化政策环境能力, 以促进和拓展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和实践。由于亚太各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其教育信息化的能力水平和途径有差异。有的侧重于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增加拓展教育机会的途径, 而另一些继续通过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来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有的表现出雄心勃勃的计划和从传统快速转换到教育信息化实践, 而其他的则通过多阶段的政策发展和实施来推出相对谨慎的教育框架内的变革和创新。充分开发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潜力, 用实现促进教育系统内部方向的改革方式代替过去固有的自上而下的从属关系, 已成为亚太各国解决普遍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围绕如何通过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以提高学生21世纪的创新技能, 与会者展开热烈的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Jonghwi Park介绍了亚洲国家的教师ICT能力标准, 指出这些标准不仅帮助教育决策者和课程开发者确定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为国家实施教育战略和评估教师是否具备相应能力提供参照。印度尼西亚世界银行Petra Wiyakti Bodrogini提出要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者和个人,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ICT教育专业发展标准评估, 构建21世纪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澳大利亚教育部执行官Raju Varanasi则提出建立专业注册认证、教师绩效评估和扩大教师培训, 以及在线活动、展示分享和自我评估等机制和策略, 不断鼓励教师有效和创新地使用ICT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提出搭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聚合第三方资源和应用服务, 面向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服务提供一站式的教学服务, 从而逐步将信息化服务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葛振江介绍中国正在启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提出包含标准体系、提升培训、能力测评和应用机制等内容的系统实施战略。
与会者认为, 激发教育信息化内生型原发动力, 必须从政策层面大力支持区域、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持续创新。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总结中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认识: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坚持应用驱动, 坚持机制创新, 指出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新加坡新月女子学校Tan Chen Kee校长提出合作问题解决和知识创造的5E模型 (Exchange、Enrich、Enhance、Extend、Empower) , 以此实现学生100% 参与率, 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变革学习经验, 促进学生成为自我导向学习者, 掌握21世纪技能。黑龙江哈尔滨市香槟小学孙唯、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程显栋校长也提出, 将ICT融入教与学, 以及利用云计算等技术, 可以实现中小学课程改革与教学的持续创新。
尽管亚太各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方式不同, 但大多数的教育创新支离破碎, 要么出现课堂与现实相脱节, 要么与国家教育愿景和目标相隔阂。与会者提出, 必须将评估学校改革和创新的标准建立在严格的数据和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 同时加强和促进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政策执行者三者之间的交流。巴西教育官员Alexandre Barbosa在介绍该国ICT调查时, 指出指标和统计数据是为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证据。印度教育官员S:Radha Chauhan认为ICT政策实施过程中, 政府、大学、IT服务提供商是与教师、学生及社区最密切的相关利益群体, 其中, 政府主要关注政策有效性和服务的提供, 学习支持方关注学习的质量, 而学校管理者更多关注如何更真实地学习和获得更高质量的数据。
创造可持续价值 篇6
1 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的必要性
1965年, 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安索夫第一次基于战略决策角度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安德鲁·坎贝尔等 (2000) 认为协同性是指“企业通过各业务单元的相互协作, 可以使企业整体的价值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加总”。说明多方协同的利益创造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在对待社会责任的利益分配方面, 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在政府看来是利益分配不均衡的表现, 政府干预或放任的后果就是弱化了企业的职能和形象, 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违背企业发展与运行的经济规律, 打破了企业战略进程与战略目标的平衡, 易于造成决策失误和责任不清, 政府承担个别企业疏于社会责任的后果, 对其他企业显然是不公平的。政府单一视角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缺陷, 如政府干预 (管制) 过度, 市场失灵、企业战略被修改以及社会监督不足, 外部审计制度流于形式等。
企业意识到诸如经济利益、权势或安全地位受到威胁时, 在没有其他自律或强制性约束时, 企业或许采取抵抗的措施来应对。企业抵制或妥协的根本原因, 并非完全来自于社会监督与制约的单独作用, 社会由于单独行动的监督制约作用被衰减。从表面上看, 企业主导型的社会责任获得了较大的利益, 获得了政府及社会团体的各种奖励, 获得了行业协会的各种认证等, 符合风险收益理论的要求。从资源配置角度说, 企业主导型的社会责任颠覆了资源配置理论的初衷, 实则是企业单纯的不求任何回报的慈善行为, 这又违背了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基本特征, 使企业的交易成本 (费用) 出现了明显的增加, 社会责任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激励风险。
2 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的思路
在“三位一体”协同网络构建中, 共同的价值判断和取向是寻求各自妥协和平衡的核心要素, 一方面受到价值利益的驱动而显示出主动合作的意愿, 另一方面的协同动力来自于企业和政府文化以及社会主流思潮的碰撞。政府所推崇的制度和伦理约束在企业和社会获得了实践, 实现了政府的善治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在权衡利益后, 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政府的法律法规, 也就是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 践诺了其与政府的合作行为, 接受了社会层面的监督及呼吁, 获得了来自于政府方面的补偿行为, 完成了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战略布局, 达成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关于社会责任的共识, 最终实现了“三位一体”的协同状态。图1为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社会责任思路。
3 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的措施
3.1 政府的强制推行与规范
3.1.1 政府政策的促动效应
社会责任对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企业经济的快速增长阶段, 资源耗费量最大, 企业生态系统遭遇到的破坏性最严重, 政府遵循生态系统补偿的价值和企业自组织规律, 寻求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途径, 制定政策与规制, 调节和引导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 迫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以政府为主体的政策制定形式来看, 可以将政府决策过程分为三个层面 (周小亮, 2002) :一是核心强势决策层, 具有强势的话语权和垄断某种资源的能力;二是中间影响层, 依据自己的资源分配与供给优势对政策制定产生影响;三是基层弱势承载群体, 对核心决策层的政策制定过程, 限于有限的话语权, 体现政府强力推行政策和规范的色彩。政府制定政策的动机, 就是资源的稀缺性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之间出现了失衡, 导致利益群体的独享特征出现, 产生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黄晓鹏, 2007) 。政府政策产生的根源就是需求的负外部性问题, 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助长了企业以滥用资源为代价而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茅铭晨, 2007) 。政府作为企业利益之争的调停人, 应承担起宣传并倡导社会责任是企业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 形成政府推行与监管, 企业自愿履行、媒体跟踪宣传、社会有效监督的“四位一体”的推动机制。
3.1.2 政府支出的调节功能
消费者识别企业或产品的依据是产品质量或企业形象 (标识) 是否通过社会责任认证。所谓认证, 就是能够确保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符合标准制定国的合格底线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本身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属于自愿认证体系。社会责任指南标准 (ISO26000) 虽然不是管理体系, 并且不能够用于第三方认证, 而仅仅是一个社会责任指导性的文件, 可是它却强调企业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对人权的尊重、对环境的友好, 强调着公平竞争, 以及企业制定社会责任标准以及履行社会责任所要参考的重要指导文献。在鼓励企业认证过程中, 政府综合运用市场调节手段, 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项目立项等方面加大向认证企业和社会责任企业的支持力度, 鼓励企业生产绿色环保、有认证的产品。政府采购是政府支出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通过国家的经济政策, 扩张或者收缩当期政府采购的数量, 实行地区、行业或产品倾斜手段, 干预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趋势, 促进行业发展、企业转型、科技创新, 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1.3 政府财税政策的调控效应
财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它触及生产、消费、资源分配与调节的各个领域, 是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最基本的保障措施, 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功能。研究表明, 积极的财税调控手段在经济增长以及收入分配等方面作用明显, 具有其他调控措施无法替代的作用。虽然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在不断提高, 但是忽视产品质量问题, 恶意欺诈和脱逃税费, 不重视环保和员工的保障等情况时有发生, 其违法根源有些来自企业的经济状况不佳, 更多的是企业恶意透支利益相关者的容忍底线。而政府财税政策作为激励和引导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工具之一, 可以有效地矫正和培育企业的行为方式。将财政零星散落用于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支出项目, 整合为专项支出, 特别是教科文卫项目中对食品检测费用的支出, 购买节能高效的高新设备和低碳环保支出等等。
3.2 企业规则和行为的合理性
3.2.1 企业的职业操守与自律
政府的监督与制约无疑使企业提高了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动性, 单纯依靠政府的监管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目标, 显然是无法长久的, 企业不会发展更好。国际著名公司迟于实施战略变革或忽于自律而陷入绝境或濒于倒闭的例子不胜枚举, 企业注重职业操守与自律是企业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应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形式和性质上的调整。企业职业操守与自律观念的培养与社会责任价值观的教育密不可分, 社会责任的价值观教育体现了战略渗透过程, 加强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培训。通过“文化熏陶”来实现对内部的控制, 培养企业的自觉维护社会责任意识的价值观, 建立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机制。企业自律的促进机制应该将股东的自律、管理层的自律、员工的自律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有效结合起来, 可以通过薪酬与股权激励、改变员工的持股方式、实施债转股的方式, 实现企业自律的促进。
3.2.2 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地位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资产的扩张和品牌化, 资产的品牌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因果关系, 是以消费者为重要利益相关者的群体识别企业资产优劣的决定性依据, 契合了企业的非实物性资产因素, 品牌化的企业更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感情量度。因此,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规模, 发展速度、行业的差异性、以及所处的不同成长周期制定社会责任战略。企业的扩张与发展需要战略与价值观的有效耦合, 并需不断调整社会责任战略, 形成企业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动纲领。企业社会责任承载着战略的使命, 受到以企业文化为载体的共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条件是要符合企业的共同利益和成长规律, 在企业实际能力的可控范围内,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将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纳入到企业总价值战略中, 使社会责任不再是企业过度关注收益而漠视的问题, 而是渐渐地内生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之中, 在有社会责任战略的企业管理体系中慢慢融合。
3.2.3 企业自培育可持续价值提升的理念
企业可持续发展及价值提升是企业内外部资源协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社会责任的核心理念就是促进和谐, 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及可持续发展。包含社会责任要素的企业价值提升指的是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价值提升, 要求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的服务, 包括提供产品和劳务、环境问题、纳税问题、员工问题、社区问题等不能超出道德取向的底线, 对环境的使用不能超载, 维持社会和自然生态的永续平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背景下, 人类已经不能够容忍破坏环境、血汗工厂、产品失真、诚信缺失等行为的存在, 企业生产含有社会责任文化底蕴的产品成为国内外贸易领域的主流。因此,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 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并且能够使企业形象获得显著提升, 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维持和改善了企业内外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使企业与社会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3.2.4 建立社会责任综合管理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价值的协调提升需要基于社会责任的作业流程及有效的评价体系来完成。社会责任的作业流程是指企业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环节应该体现出“责任”, 包含着产品设计和生产、原材料采购、技术创新、员工使用、合理纳税等过程应符合社会责任标准, 杜绝责任缺陷产品流出企业。虽然我国众多企业都已经建立了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对于规范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作用比较显著。但是评价管理体系的科学规范性有待加强, 例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与管理体系缺乏市场有效的审核制度, 评价体系没有法制化的强制效力, 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且个别评价指标没有量化。现实修正和完善中, 政府应该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纳入到政府服务的范畴中, 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其法制化, 将其评价制度纳入我国管理制度中,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奖惩机制, 从宏观层面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指导。尽可能多地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 减少主观定性考核指标的比重, 指标的选取应以国际通行惯例为准则, 采用国际标准指标, 如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 虽然不用于认证, 但是其指标涵盖较为典型和广泛。
3.3 社会层面的软推动作用
3.3.1 社会的外部制约与监督
社会发展的不可抗拒性迫使企业不仅要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经济价值, 还要满足社会价值的需要, 即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 在促进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 实现企业发展, 政府满意、社会和谐的成功模式。在国家的政治体制安排下, 企业优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必要条件是其行动需契合所在政府的执政法则, 遵守职业道德和形成企业社会责任自律机制, 端正诚信经营的理念, 树立全员社会责任意识, 自觉接受外部道德制约和监督。社会责任社会层面外部制约主体主要包含消费者和竞争对手, 政府法律和法规层面约束和企业的修身养性是企业获取成功的基础性工作, 而社会性的压力却是企业能否生存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中, 消费者作为企业价值的直接供给者, 其对企业及其产品有着最终的货币投票权, 企业行为的社会展示方式将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为多层次、多渠道监督体系中的一部分, 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占据着更大的比重。这将会迫使企业借助于社会责任来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提升社会公信度, 以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继实施社会责任战略成功的企业之后,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消费者对企业形象的差异化认识, 将差异化的企业形象根植于消费者心中的关键既有来自于企业产品科技实力和服务能力, 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 又有企业形象在社会公众中的传播。
3.3.2 强化社会责任审计的监督职能
社会责任审计与传统经济责任审计不同, 前者更加关注社会目标的实现, 体现出社会责任的公益性价值。企业内设的审计部门、政府、股东或债权人、中介机构 (咨询管理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社会团体等) 都是具有社会责任审计资质的部门或机构。只要这些可能的审计主体符合条件即可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的确定在程序上来看是可行的, 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选拔主体, 潜在主体由于独立性、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的不同、以及审计费用的差异而表现出迥异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以致于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独立开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与之伴生的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形势要求政府应该扩大审计的范围, 延伸审计的功能, 强化社会责任审计考评制度, 在企业绿色项目投资、社区环境治理、股东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加强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是监督和督促企业深度履行社会责任, 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 维持企业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协同, 实现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优。
3.3.3 注重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监管
20世纪90年代, 以消费者运动、劳工运动和环境保护组织所倡导的社会责任浪潮此起彼伏, 以工会组织、人权及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持续涌现出来。非政府组织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46年6月发布的《联合国宪章》中, “经社理事会作为负责协调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联合国机构, 在提出建议和开展活动时, 需与有关非政府组织磋商”。政府支持和配合的程度直接影响到非政府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 因此, 双方合作的基础应该加强, 墨守成规的工作方式将无法打破脱离监管的被动局面。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应加强交流与合作, 搭建合作创新的平台, 实现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与要求。政府重新定义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创新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鼓励非政府组织加强学术专家型队伍建设, 在人才引进、经济和政治待遇, 经费渠道来源, 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 增强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4 结语
自愿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政府和社会协同作用的结果, 脱离任何一方的行动都是不彻底的。基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自觉性不够, 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现实环境背景, 非政府组织存在的必然性得到了合理解释, 其主导并发起的劳工运动、消费者运动、环境保护运动以及动物保护等一系列的运动, 正在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力。
摘要:社会责任管理与可持续价值的提升作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目标, 应建立起适应政府、社会和企业多方利益的机制和施行方式, 制定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可持续价值提升的协同政策, 形成以政府为推行主体的三方规则。
关键词:社会责任,可持续价值提升,协同
参考文献
[1]周小亮.论外在制度创新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兼评西方制度变迁理论关于制度创新差异性与多样性的不同解说[J].经济评论, 2002.
[2]黄晓鹏.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兼谈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J].企业经济, 2007.
[3]茅铭晨.政府管制理论研究综述[J].管理世界, 2007.
创造可持续价值 篇7
知识产权经营既是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延伸, 又是企业进一步自主创新的助推器, 它已成为企业直接获利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要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 必须将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转变成先进的知识产权“经营”理念, 把知识产权工作贯穿于企业的组织管理、技术研发、经营贸易、对外投资等全过程之中。而建立健全保障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财务制度, 即是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尤其是中小型上市公司 (以下简称SMLC) 在解决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及创新体系建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调查表明:在我国, 中小企业近五年的淘汰率为70%, 约30%左右的中小工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近几十年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5年, 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小型上市公司缺乏合理的财务战略, 因此, 如何有效解决中小型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缺失、低增长等问题对中国经济增长、调结构、增就业及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构建基于企业价值增长的财务战略是理论界、企业界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国外相关研究集中于以资本结构为核心的财务战略 (Pindado&Torre, 2005;F rank&Goya, 2007) , 也有学者分析了财务战略对企业价值提升的影响 (Bierman, 2008;Samuel B et al., 2009) 、构建多目标参考点下的财务战略决策模型 (Costa et al., 2005) 。近年来关于财务战略的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 包括以资本结构为核心的财务战略 (杨文娟, 2010) , 财务战略对企业价值提升的影响 (李俊涛, 2009) 、财务战略选择、预测与绩效关系 (汪忠等, 2005;张纯, 2005) 、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的柔性化 (吴群, 2010) , EVA也被引入到财务战略的相关研究中来 (陈晓燕, 2009) 。李俊涛 (2009) 提出了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战略管理分析框;徐光华和沈弋 (2011) 基于企业共生理论解析和诠释共生观视角的财务战略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同时,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被引入到中小企业的研究中来 (Carmine B&Graham W.W, 2009;G Walsh et al.;2010) 为中小型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3 知识产权经营战略视野下的价值可持续增长公司的财务战略:一个研究框架
我国中小型上市公司尤其是科技型公司, 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较大问题。比如:现代财务管理知识薄弱。由于财务人员不懂知识产权经营和知识产权资产的运营, 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不适合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的实施。再如:知识产权资产核算与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不匹配。公司知识产权资产未按规定要求纳入账内核算, 甚至是把知识产权资产和固定资产混在一起核算。
财务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核心, 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与财务战略是密切相关的。据此提出基于价值可持续增长的中小型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研究框架。
(1) 知识产权经营战略视野下的公司财务管理战略分析。企业必须重视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制度和体系, 加强对知识产权资产开发、资产权益, 知识产权资产档案, 知识产权资产融资、评估、审计, 知识产权资产投资等方面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2) 基于价值可持续增长的中小型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企业价值理论、EVA理论及复杂系统理论等剖析SMLC的财务战略特征及其不足, 重构财务战略, 指出企业价值可持续增长是财务战略的核心, 形成研究的理论框架。
(3) 基于EVA的中小型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研究。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很多短期行为, 只追求企业高速增长, 又可能会使企业的资源紧张, 可能带来很多财务风险, 甚至破产。因此, 用EVA作为代表企业价值的指标。以EVA为核心, 企业价值增加为目标, 分析原有投融资策略及成本战略的不足, 分析以EVA为基础的SMLC财务战略变化。
(4) 中小型上市公司财务战略与企业价值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理论分析企业价值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 建立财务战略决策模型, 将企业价值可持续增长和财务战略决策的优劣予以量化, 并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进行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考察EVA、SGR和财务战略的关系。
(5) 知识产权经营战略视野下的价值可持续增长上市公司的财务战略构建及实施建议。提出以知识产权经营、以知识产权资产投资和以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等为主体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制度, 结合实证研究结果, 构建促进企业价值增长的SMLC财务战略体系。
参考文献
[1]Samuel B.Moorea, Susan L.Manring.Strategy development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for sustainability and increased value crea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9 (02) :276-282.
[2]陈晓燕.基于EVA的企业融资战略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15) :150-152.
[3]吴群.促进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财务战略创新[J].经济纵横, 2010 (11) :90-93.
[4]徐光华, 沈弋。企业共生财务战略及其实现路径[J].会计研究, 2011 (02) :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