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成长能力

2024-09-26

可持续成长能力(精选10篇)

可持续成长能力 篇1

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 在当今的动态环境下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什么有的企业寿命短暂, 成为“流星企业”, 而有的企业能基业长青, 成为“百年老店”?怎样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成长?因此, 尤其在当今的动态环境下,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及提升机制的探讨显得很有必要。

一、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涵

企业可持续成长不是成长过程中某个相对独立时期的状态, 而是对企业总体发展趋势的反映。尽管目前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概念提法不尽一致, 但其内涵都包含基本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企业在存活下来的前提下, 力求整体成长壮大, 在质和量两方面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在相对长的时间内整体呈现稳定成长状态, 成为行业内的“常青树”。事实上, 两方面是密切相连的, 共同构成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基本分析框架。文章将首先分析动态环境下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演化路径, 在其基础上再探讨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及提升机制, 旨在提升企业动态能力, 促进企业可持续成长。

二、动态环境下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演化路径

迄今很多学者探讨了企业成长, 但大都是在静态环境下研究的, 这对动态环境中的企业来说, 说服力不是很强。动态环境作为当今企业的主要生存背景, 具有高度的复杂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在此成为讨论的假设前提。

企业的成长状态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 是相对于同行业的企业发展状态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企业的成长建立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之上, 能不断的创造其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可持续成长。当今企业想在动态环境中长时间的维持某个竞争优势非常困难了, 整体的竞争优势都是建立在持续、短暂的相对优势上。只有不断的积累新的竞争优势, 也就是保持动态竞争优势, 才能使企业可持续成长。

动态环境下, 企业面临的竞争是激烈的, 竞争优势也快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 旧的竞争优势可能消失, 新的优势产生并起到主导作用。要保持整体上的持续竞争优势, 只有在企业的成长过程, 特别是在代际成长中持续的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以更新旧的竞争优势, 依靠动态竞争优势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动态能力是其动态竞争优势的源泉, 动态环境下, 企业先前拥有的能力所发挥的优势可能会接近极限水平, 此时, 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新的能力形成企业的动态能力, 即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因此, 在一个动态复杂环境下, 企业要想保持可持续性成长必须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 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建构动态能力, 形成“动态能力→持续竞争优势→可持续成长”的路径。

三、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及其提升机制分析

1.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拥有即要企业获得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的获得需要不断的创新, 推动企业的能力不断更新, 保持动态创新的势态。此处的创新不仅是技术和产品方面的, 还包括组织结构、营销策略和管理等方面的。如何使企业保持动态创新的势态?本文认为是在有能力的企业家的领导下,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 对未来的发展领域进行准确定位, 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源, 应用组织能力, 不断进行学习, 进而进行动态创新。这其中包含企业家、资源, 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四个要素。

创新在不断的学习中进行, 通过研究已有的知识, 改进或发现来进行创新。动态环境下, 前沿的知识快速更新, 要想通过学习实现创新, 容不得企业进行漫长期限和低效的学习, 且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有限, 不能进行太宽泛领域的学习, 所以需要企业进行精准和高效的学习。

精准和高效的学习需要企业家有效发现和利用市场机会, 制定合适且明确的发展战略, 确定发展领域。只有有了明确的战略定位, 确定了实现战略目标的实施计划, 企业的学习才是有方向性和争对性的。当然, 这也要企业家具有战略思考能力, 进行战略定位;具有创新意识, 勇于创新实践并承担经营风险, 才能实现战略创新, 引导企业不断学习和创新。同时, 企业现有的资源和组织能力也是其学习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里所指的企业资源是广义上的, 包括一切能为其控制或利用的内外部资源集合。它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承担着基础角色。

此处组织能力包括刚性和柔性两个方面。刚性方面的能力是外在的, 可以物化的, 能迅速被模仿和获得。柔性方面的能力是根植于组织中的, 不能被轻易模仿和获得, 如积累的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认同等。组织能力在企业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在不断学习进行动态创新的过程中, 以上四个要素所起的综合作用至关重要。企业家起主导作用, 直接影响着企业成长的进程。资源和组织能力作为两大基石, 起着基础的支撑作用, 离开它们就失去了企业成长的基础。学习能力是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和维持的必备能力, 贯穿着学习创新的整个过程。

2.提升机制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 企业要在动态环境下培养和提升动态创新的能力, 可以着重从提升企业家能力、储备战略性资源、重视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加强创新五个方面进行。

(1) 提升企业家能力

提升企业家能力主要是培育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精神“人格化”的集中体现, 它是整个组织所体现出来的核心精神, 非某个自然人的精神情感。培育企业家精神一方面要企业家不断“修身”, 提升自我的能力, 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 勇于进行创新实践;另一方面要完善有利于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的制度安排, 这不仅是企业, 社会和政治法律也要建立支持鼓励和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和机制, 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 储备战略性资源

在动态环境下, 可持续成长的企业总是能抓住机会, 渡过危机, 实现代际推进。虽然有时看似带有某些偶然性, 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企业, 其拥有的战略性资源是必然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Penrose的“内生成长论”, 企业拥有的资源是决定其能力的基础。把未利用资源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 它的继续可利用性是企业成长的原因。战略性资源是资源中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部分, 适度的储备战略性资源, 既能防止企业行为的短视性, 又能为未来抓住市场机会做好准备。

(3) 重视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

企业作为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组织, 智力资本占据核心地位。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主战场。所以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促使员工进行职业规划, 鼓励学习和创新, 加强能力提升,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 为企业可持续性成长建立好人才库。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相应企业组织也会不断增大, 良好的组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 需要建设一套完备有效的制度, 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的制度应具可实施性, 灵活有效。要使制度落到实处, 切实起作用, 注重制度的推行、检查、评估和反馈。用完善的企业制度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提供保障。

(4) 建立学习型组织

组织学习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必备能力。为了深入学习, 实践创新, 学习型组织的培育是企业持续要做的必修课。如何建立学习性组织?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持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建立健全学习机制和激励制度, 为建立学习型组织保驾护航;二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身体力行, 树立学习榜样, 起到表率和引导作用;三是要将主动学习根植于组织文化中, 营造人人学习的氛围, 促使全员参与学习。

(5) 加强创新

创新作为企业持续获得能力保持竞争优势的法宝, 加强创新是必须且必要的。一是要增强全员的创新意识, 不能安逸现状, 从思想认识上重视创新;二是培育创新能力, 从寻找创新方向目标, 学习和应用创新方法到创新成果的孵化及应用整个过程的知识和能力都要不断积累和提升;三是对创新过程控制的把握, 有效适时的控制创新风险, 创新都具有风险, 一旦创新失败, 带来的损失要控制好, 才能保持整个企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成长状态。

参考文献

[1]郭蕊.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关键纬度及分析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2]李允尧.企业成长能力研究[D].中南大学, 2006.

[3]Penrose.E, The Theoryofthe Growthofthe Firm[M], Oxford University, 1995.

可持续成长能力 篇2

[关键词]出版企业;财务视角;可持续增长;财务管理

[作者简介]张白鸽,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出版企业可持续能力,加强出版企业的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加强出版企业的财务管理,做好全面的财务预算、决策和控制工作,不断调整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在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出版企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和方向。本文将从财务视角的角度分析影响出版行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的财务指标,探究不断提升出版企业财务管理成效的方法,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一、影响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的财务指标

影响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财务角度分析,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从出版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角度,对影响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因素进行细化,可以得到以下具体的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比率、销售现金比率、总资产增长率等。其中适度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其他指标为正向的指标体系。

为了对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具体影响指标和影响效果进行分析,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某出版传媒集团相应的财务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为了方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资本积累率、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出版企业的成长能力;以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衡量出版企业的营运能力。通过对这两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到这些指标与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8,即这些指标对于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影响是正向的。以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实证分析得到这些指标与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8,也就是说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与出版企业的偿债能力正相关。以企业的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净利率以及利润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实证分析得到出版企业的可持续正常能力和公司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影响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的主要财务因素包括公司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等。

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方面的作用,出版企业管理层就应针对影响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下的指标对出版企业展开全面的财务预算、决策、控制和管理。

二、提升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的财务策略

1. 提升财务能力的综合财务策略分析

在提升财务能力的综合财务策略分析中,我们需要采用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多元线性判定模型由美国纽约大学的教授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是一个经验模型,根据大量破产企业的财务报表,用统计方法建立。它对5个财务比率分别给出一定的权数,计算其加权平均值,这个值称为Z值。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 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100;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 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x4=股份市值×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 ;x5=产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该模型通过5个变量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以及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之后预测企业风险,较之单变量预警模型更为科学。一般来说,Z值越低,企业越有可能发生破产。若 Z≥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若Z≤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若1.81

通过对某出版传媒集团的可持续增长能力的Z值分析可以得到,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受到出版企业营运能力影响的程度为35.78%,受到盈利能力影响的程度为32.23%,受到成长能力影响的程度为22.64%,受到偿债能力影响的程度最小为9.35%。因此可以得到出版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是影响出版企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营运能力反映了出版企业综合调度各项资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的效果。盈利能力反映了出版企业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是出版企业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基础。成长能力反映了出版企业的发展性和成长性,是影响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偿债能力反映了出版企业现金支付和债务偿还的能力,是出版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直接体现,在出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和上面的各项指标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的主要财务策略应是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上述因素进行提升,实现上述因素综合效率的最大化。

2. 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的财务策略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得知,出版企业应从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角度不断提升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1)提升营运能力。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和出版企业营运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出版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出版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出版企业应进一步做好总资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并对出版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方法和策略进行合理调整,确保出版企业能够及时回收应收账款,合理确定收款费用和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做好坏账的计提和管理,从而提升出版企业的营运能力。

(2)提升盈利能力。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和出版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销售现金比率等指标成正相关关系,因此,为了提升出版企业的盈利能力,出版企业也应做好销售成本和费用的合理预算,确保公司能够保持市场份额。或者在开拓新市场的情况下,不断降低销售的成本费用,提升销售净利率。总之,市场营销和销售成本预算、控制对于提升出版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出版企业应做好市场开拓和成本预算、控制工作。

(3)提升出版企业成长能力。由于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和出版企业成长能力(主要体现在出版企业的总资产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和利润增长率等)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充分利用出版企业内外部资源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合理的控制出版企业的成本费用提升利润增长率,对于提升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提升偿债能力。出版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各项指标和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出版企业为了能够有效的保证其偿债能力,应该在保持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对出版企业资本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确保出版企业保持适当的资产负债率。同时加强出版企业的流动资产以及速动资产的管理,确保出版企业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偿还到期的债务。

总之,对出版企业加强财务管理,能够对出版企业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有效改善,从总体上强化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提升出版企业的成长力。

参考文献:

[1]孙牧.担当先进文化传播使命,积极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十一五”期间版权输出增长13倍[J].出版广角,2011(4).

[2]王玉春,花贵如.从财务视角审视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来自信息技术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2).

[3]彭博.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实证研究:以纺织业上市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1(3)5.

可持续成长能力 篇3

民营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核心能力是指不仅能促使民营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持续生存和成长而且自身也在不断成长和重构的多种因素的有机整合体系,它是民营企业内部形成的独具的、支撑民营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和持续成长的能力。这个定义包含5个方面的内涵。

(1)强调资源的有效整合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以资源为条件的,如果没有资源的有效整合,无论民营企业的先天条件多么好,都无法发挥其资源优势,都无法保持其持续性。资源的有效整合既强调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系列复杂技能的集合,是建立在职能互动的基础上的。这其中组织因素十分重要,因为核心竞争力中蕴涵的组织因素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和可保护性,少数几种组织因素的核心竞争力容易效仿,而包含各种各样组织因素微妙组合的核心竞争力就难以效仿。

(2)强调资源与能力的转换核心竞争力既不能只强调资源,也不能只强调能力,而是二者有机的紧密结合。企业的资源是基础性的,没有资源就失去了竞争能力的基本条件;而仅有资源优势还不足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还要把资源优势转换成为能力优势。

(3)强调独具性和持续性的结合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资源的独具性,而仅有独具性并不一定能保证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及持续优势。强调民营企业的这种独具性必须与持续性联系在一起,只有保证民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独具性,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真正内涵。

(4)促使民营企业可持续成长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一方面是一种竞争性能力,具备了相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自身在竞争市场中永立不败之地;另一方面,企业核心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创造性能力,它通过不断地提升企业的价值来使企业达到不断超越自我、永续发展的目的。

(5)核心能力自身具有动态发展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核心能力各要素具有自身的稳定性。但是企业总是处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而民营企业受到的竞争威胁更大,因此,民营企业为了适应日益复杂和动态的经营环境、市场环境,为了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地对其核心能力进行动态地更新,而不是让其核心能力保持静态不变。民营企业也只有持续地演化和开发核心能力,才能创造新的战略转换方案,实现持续地成长。

2 影响民营企业可持续成长核心能力培育的内部因素

(1)资源是企业可持续成长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在有限资源及有限理性前提下,企业得以生存发展条件为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最佳资源配置使其长期价值最大化;企业核心能力就是企业将一系列独特资源转化为占领市场、获取长期利润的作用力。这些独特资源是客观存在的要素[1],主要包括:(1)有形资源。独特的有形资源,一种表现为独占资源,另一种表现为专用资产;(2)无形资源。无形的独特资源主要表现为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念。其中一部分属显性知识;而更重要的一部分属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和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并隐含经验类知识。仿制者能知道的仅仅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念中具有信息特征的显性知识部分,对无法传授、使用中难以察觉、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隐性知识则无法仿制[2]。

有形资源是物质基础,是其他一切资源与能力的载体,易于被其他企业所购买或复制。无形资源主要是企业的知识与信息要素,是企业最有活力也最具有独特性的能动性因素,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以特定方式逐步积累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无形资源驱动有形资源表现为企业的能力,如生产知识在生产人员的运用下与设备等要素结合形成生产能力;营销知识与经验在营销人员的灵活运用下形成营销能力;企业良好的知识技术储备加上研发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发挥形成企业的技术能力,等等。资源构成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能力来源并附着于资源之上,因此在不完全信息和有缺陷的市场上只有获取稀缺资源的优先权,及获取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决策目标也应与资源的配置情况相协调,具有经济合理性。然而只是拥有稀缺资源并不一定能获得竞争优势,在获取资源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无形资源(或隐形资产)的获取,因为其在资源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只有将有形资源与公司的无形资产(如企业文化、技术与经验的积累等)进行有效整合,并与公司的能力相匹配,才能真正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2)人力资本是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是资本与能力的共生体。一方面,人力资本表现为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另一方面,又是企业经营能力的基本载体,劳动者(企业家、管理者、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构成企业能力的主要内容。企业通过培训可将显性知识隐性化变为劳动者的能力,还可以将个人知识转化为其他组织成员的知识(尤其是具有专业诀窍的核心员工),加速各种知识在个人、组织各层面的螺旋转化;企业也可以通过适当激励机制使劳动者充分发挥潜力,把成员的隐性知识“社会化”传播给新成员,即把停留在个人层面的重要的隐含知识转化为组织层面上的共享的新的隐含和明确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在组织内部传播,形成企业全体共享的独特的社会化知识,对潜在竞争者构成进入壁垒。

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战略规划,企业缺乏完整的人才结构,人才发展跟不上企业发展;人力资源招聘缺乏科学性,程序不规范、招聘方法单一落后、选拔途径不畅;人力资源使用矛盾重重,不断交织着给职与给权、使用与监控、使用与结果的矛盾。

(3)管理机制是核心能力形成的根本保证核心能力并非就是简单的与众不同,只有为顾客增加了真正的价值时才能得以体现。因此需要以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将企业的资源优势整合并发展,才能形成核心能力。企业管理机制与企业文化又是巩固和维持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营企业的股东或出资人绝大多数是家庭或亲朋好友,采用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经营方针,大多采取的是家族式的管理机制。其特征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结合在一起不重视从外部引进高级专业管理人才,不重视利益分配机制的科学安排和正式契约的规范约束。这种“两权合一”的产权关系曾经使民营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但这种优势仅仅局限在企业规模比较小、管理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企业一旦规模做大,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带来的问题和缺陷也就凸现出来,实行家长管理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和专家参与管理的需要。家族式内部管理靠人情而不是靠制度,导致家族问题和企业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很容易降低决策的质量、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降低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等。同时,长期的家长制管理会使管理者变得自负,而排斥社会上更优秀的人才的加盟。

(4)企业文化是巩固和维持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其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是通过对企业员工行为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3]。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创立员工真心向往的共同愿景,使他们对企业目标产生真心的追求和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如果缺乏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支撑,企业就缺乏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成员的智慧不能发掘,核心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4]。可以认为,核心能力是靠企业文化来体现和维持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核心能力生成的加速剂,而且是核心能力得以持久的粘合剂。企业文化得以体现和保持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利用其培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挖掘人力资本的智慧,一方面通过节约产品的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等途径来影响企业进而形成和维持核心能力的。

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许多民营企业并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建立与作用,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实行“拿来主义”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部分企业家文化取代了民营企业文化,具有唯功利性,这种忽视企业文化塑造的企业很难形成并维持核心能力。所以,塑造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培育可持续核心能力的又一耽误之急。

(5)技术创新是核心能力动态发展的源泉在企业核心能力中,核心技术是关键的因素。企业技术创新就是通过寻求关键技术使企业核心能力实现价值优越性、异质性、不可仿制性、不可替代性[5]。从某种程度上看,技术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动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决定了企业核心能力水平。

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靠技术创新来逐步得到完善。如联想、海尔都是靠技术创新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核心能力,靠核心能力塑造知名品牌,靠知名品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无形资产。企业为实现技术创新,还必须匹配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价值创新。制度创新是通过对旧制度的改革来支撑和容纳新的技术和方案,只有良好的企业制度才能保证企业运行的效率,因而它是核心能力提升和跃迁的关键。管理创新不仅可以直接生成核心能力,而且决定着核心能力能否跃迁和持续。而价值创新则通过创新和改造企业的价值链,增加企业的价值,从而起到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作用,最终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但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严重低下,主要表现在:(1)技术引进难。在购买专利产品时,专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兴办科研机构,利用科研力量开发新产品,科研经费落实难;实行科技入股,把科技人员的利益和企业利益捆在一起,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难。(2)技术改造难。目前技改政策一般不支持民营企业,得到金融部门支持的可能性不大;同时民营企业资本积累能力下降,依靠企业自有资金,风险较大。(3)技术创新难。主要反映为产品开发能力弱、升级换代艰难。

3 要素整合是发展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突破口

鉴于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尽快打破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瓶颈,注重核心能力形成要素的整合。为促进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巩固,应着手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改变观念,摆脱家族制的组织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从实际出发,规范管理体制与管理行为,改变管理方式,很好地为核心能力的培育服务;(3)人力资源是核心能力的缔造者,因此,企业应注重人力资源的引入和利用;(4)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健康发展的成长模式,如借助于大学、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成长模式;(5)注重企业创新,其核心是技术创新;(6)提高对影响核心能力产生和维持的各要素整合的能力。

[编辑:王劲松]

参考文献

[1]张延锋,李垣.能力、资源与核心能力形成分析[J].科研管理,2002(4):1-5.

[2]吴小立.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内因的知识分析[J].价值工程,2003(3):12-14.

[3]吴价宝.企业核心能力的成长环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8):100-103.

[4]李靖,洪明.论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机理——基于企业家及其人力资本维度上的探寻[J].财贸研究,2003(2):90-94.

可持续成长能力 篇4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47

自然资源中,水是最基础的,也是战略性经济资源。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对水资源的利用增多,出现了水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要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求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对其配置进行优化,以便利用合理,这一举措,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正确选择。

1 丰乐河灌区水资源现状

甘肃省丰乐河灌区,有2个国营的农场,1个镇,2个乡,即:肃州区金佛寺镇、丰乐乡、下河清乡,行政村有22个,村民小组161个,2.64万人的农业人口,0.87万公顷的耕地面积,此地区主要水资源由下河清乡地下水,丰乐河、甘坝河的地表水组成,但是每年只有0.308亿立方米是地下水的补给。一年中,最为严重出现缺水的旱情是6月、9月,水量较多的月份是在7月、8月。这几年,由于破坏的山区的植被面积增加,加之环境恶略,气候原因等,极大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导致缺水现象尤为严重,当地人俗称“两头旱”和“卡脖子旱”。由于水资源的缺失,农作物每年的灌水是七轮,现在缩减两轮,在更为严重的缺少水资源的部分的乡镇村组,每年浇灌农作仅仅有两次,在夏季最热的7月和8月。最近几年来,农业经济得到了飞快的增长,但是在增长农业经济的同时,水资源浪费严重。按照现在对水资源的应用,以及目前的灌溉水平,用水问题缺乏现象会更加严重。无论是在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都会出现问题。

2 水资源管理及对水资源的保护形势

目前,从整体上分析,肃州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供不应求,同时,由于对水资源不能合理使用,用水效率低,水资源浪费极大。因此,肃州区水资源的现状是缺水的同时浪费水,水资源利用存在很多问题。

2.1 影响肃州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有三大要素,即人口、资源、环境。其中,由于水是最基础性的有限资源,加之其不可替代,因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能否对水资源持续利用就非常重要。目前,肃州区内水资源短缺情况严重对区内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2大力发展工业,污染水质的现象严重

最近几年,该区城镇工业渐渐发展起来,加快了工业的进程,加大了工业的建设,随之而来的是有些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没有达到排放标准污染水源,污染严重。

2.3水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较艰难

《水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水资源是自然的资源,可以源源不断的供应,是用不完的,而且这些思想观念都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并没有对水资源进行保护,树立节约的观念。另外,由于利益,有部分的单位和个人无限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经常会出现违反水资源管理法规的行为。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与对策

根据目前肃州区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以下改善措施,具体如下:

3.1适应县域经济发展新形势,大力提高水行政管理能力

城镇建设不断进行,该区的经济也随之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由于该区的水资源匮乏,因此,要提高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应用,如何管理对水资源的运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需要一个系统有效的举措,水资源的高效持续运用才可以实现。一是在管理水资源上,改变思想,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二是在治水目标上,不能为了开采大量的水资源而破坏生态环境,可持续水资源利用的同时,还要考虑生态环境,二者要协调发展;三是在治水手段上,对水资源的安全性、水环境等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严格对水资源进行执法,以便适应县域经济发展新形势。

3.2 提高水忧患意识,加大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力度

人们的水忧患意识要进一步提高,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力度,此工作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先导。宣传水法工作的对象是领导、基层、用水户。通过宣传水法规,用户们了解目前水缺乏的现象,提高全民的水忧患意识,以便用户们遵守水法规,依法用水。不仅对用户们,对领导,基层,企业用户,生活用户都要求依法用水。这样一来,对于地方保护,行政干预都起到了作用,同时减少了很多原因造成的违规的用水行为,因此,对水资源的节约及保护,是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得以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3.3 降低水环境污染,加强水资源保护

开发利用水资源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水资源进行保护。目前,该区的城镇化、工业化建设速度较快,对水资源的用量不断加大,同时,也加大了废水的排量。因此,既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3.4加强水行政执法力度

经济社会可以发展协调,同时全区的可持续水资源也要得到保证,就要求在加强宣传水法规时,将法律的武器充分运用,将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的法律充分行使。

参考文献

[1]钟兴龙.丰乐河灌区节水灌溉管理工作的探讨和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21).

可持续成长能力 篇5

(一)企业脆性的界定脆性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地理学,自从Timmerman P于1981年在地学领域首先提出了“脆弱性”的概念以来,脆性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灾害学、工程学等自然领域,但是很少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在企业脆性的研究方面,Kelly P.M.和Adger W.N.(2007)认为一个系统的脆弱性代表这个系统对抗灾害事件的程度和能力。 Scholz.Roland.W.(2009)将脆弱性企业定义为有着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和较低的偿债能力的企业。文华等(2008)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脆弱性应该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本身不会诱发危机事件,但是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它将直接影响危机的严重程度和后果,而且,危机事件对“承受体”的作用可能导致脆弱性水平的提高。李鹤(2008)认为脆弱性是指由于系统(子系统、系统组分)对系统内外扰动的敏感性以及缺乏应对能力从而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容易发生改变的一种属性。刘洪德、史竹青(2010)对创新型企业成长脆弱性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界定,从外部不稳定性、内部不稳定性、企业感知能力以及企业应对能力方面构建了创新型企业成长脆弱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降低创新型企业成长脆弱性的对策。现有的文献从不同角度对脆弱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但是基本未能对企业脆性做出准确界定。

(二)企业可持续成长战略的界定根据立足点的不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可持续成长进行了研究。杨杜(1996)认为企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衰亡是企业的宿命,但是企业可以努力来延长自己的生命,而这种手段就是革新。李占祥(2000)认为可持续成长是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断变革的过程,并将其概括为三层意思,即持续性、成长性和不断变革。Collins, Porra(2002)认为企业可持续成长就是基业长青。黄群慧 (2008) 认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就是要培养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产品和技术的不断革新是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途径。在可持续成长的动因方面,国内外学者将其分为: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的外因论;基于资源基础、企业能力和知识的内引论;基于业务发展、创新、演化经济学、动态能力的动态观点。

二、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战略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不稳定性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这些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市场竞争等。随着经济步伐的加快,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更快,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 市场等多方面的风险,外部环境一个微小的扰动就会对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产生严重的影响,使企业内部系统功能失常,从而降低整个企业系统的稳定性。比如顾客偏好的变化造成市场需求的波动,这时,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或提供的新服务偏离了客户的需求,使这种产品和服务失去了市场,但是它们却耗费了巨大的人、财、物等资源,使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由此可见,外部不稳定性越高,企业的脆性度也越高。

(二)内部不稳定性中小企业内部不稳定性来源于企业财务、营销、生产、创新等子系统的脆性,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净资产利润率过低或者是企业资产安全指数达到警戒线以下时,都会造成财务系统的脆性增加。这种状况往往会造成两种影响:企业内部系统结构不稳定性增加;企业内部资源的过度消耗。另外,外部环境的扰动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增加这种不稳定性,如果企业内部稳定系较好,就会降低外部环境的脆性影响,反之,会加强这种影响。

(三)企业敏感度及应对能力企业的敏感度越高,就能越快地洞察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脆性事件造成的影响。企业敏感度越高,那么其灵活性越强,越能准确地预测脆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减小其对企业可持续成长战略的影响。组织结构灵活性、企业文化开放性、管理信息化程度能够很好的反映企业敏感度。应对能力是指企业运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外界环境的不利变化对其可持续成长造成的影响,将损失减小到最低,并且迅速恢复的能力。企业家素质、企业凝聚力、战略适应性、员工执行力能够很好的反映企业的应对能力。企业的应对能力强,就能迅速阻止脆性事件在企业中的蔓延,切断脆性的传导路径,控制脆性源, 从而保证企业可持续成长战略的实施。

(四)企业脆性度对于企业来说,脆性是一种信息,企业内含有脆性信息的多少,表征了企业在受到脆性打击时发生崩溃的概率或者可能性。企业脆性度越大,脆性干扰对企业可持续成长战略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脆性度是企业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是内部属性,与外部环境无关,外部的干扰只会加强或者消弱这种影响,但不会改变脆性度的大小。但是脆性度受企业敏感度及应对能力的影响, 企业敏感度越高或者应对能力越强,则脆性度就会越小,反之,则会越大。在企业可持续成长战略中,第一个维度是外部属性,后三个维度是内部属性,四个维度彼此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外部不稳定性会对内部不稳定性造成影响,外部和内部不稳定性会抑制企业敏感度而增加脆性度,内部不稳定性将降低企业敏感度,企业敏感度与应对能力的降低会加重内部的不稳定性,敏感度与脆性度表现为此消彼长的相互抑制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脆性在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中的表现

(一)创业阶段中小企业规模小、人心齐,经营者的特点表现为权力大、喜欢独裁,那么中小企业的命运就掌握在经营者一人手中,这时中小企业根本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其发展初期的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就已经为中小企业将来发生的危机买下了伏笔,脆性因素开始出现,具体表现为中小企业承受外界打击的能力比较弱,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另外,中小企业在创业阶段又表现出机动性、成本意识强、具有冒险精神、有个性、责任感强及具有开拓精神等特点,所以中小企业有较高的敏感度。

(二)成长阶段中小企业人员迅速增多,组织不断壮大,这时中小企业生产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产品成本降低, 市场也逐渐打开,并且还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这时有的中小企业仍然保持着自由、独立的性质。随着中小企业人员的增加,中小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制度和规章,但是此时的各种体制还不健全,机制还不完善,这就形成了对员工的约束, 中小企业的刚性逐渐增强;中小企业家的个性、冒险精神等也会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减弱,企业敏感度逐渐降低。由于企业脆性度与敏感度此消彼长的关系,脆性因素随之增加,中小企业的抗击打能力进一步减弱。

(三)成熟阶段中小企业规模稳定,其成长状况具有特点:第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如地方政府要求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更加规范,这时中小企业就不仅仅是简单地适应环境,而应认真地分析外部面临的环境,并且要积极地采取对策。第二,产品的市场需求波动较大,来自行业内竞争者的威胁、潜在竞争者的威胁都会不期而至,中小企业承受的压力增加。第三,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复杂和多样化。在这一阶段,来自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都会对中小企业形成一个无形的冲击力,脆性在中小企业成熟阶段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脆性度的增加以及敏感度的减弱共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战略。

(四)衰退阶段由于新产品和替代品的出现,使原有行业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市场萎缩,销售明显下降,利润也大幅度降低。此时企业想要延长自己的寿命无异于一场革命。一般的企业会在挣扎之中夭折,而另外极少数企业却能够实现一次转折,这只能归功于企业家对脆性的敏感度与有效识别。脆性在中小企业不同生命阶段的表现因行业性质、企业周期长短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总的趋势基本相同,如图2所示。 &'

四、有效应对脆性的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战略

(一)创业阶段由于中小企业在这一阶段的特点,即经营者喜欢独裁,这就造成了决策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管理也缺乏相应的弹性,脆性在这时就已经开始孕育。这时企业要做的就是充分分析系统可能遇到的脆性事件,找寻和确定脆性因子,是我们防范和治理组织脆性的前提条件。这项工作的实施对中小企业而言可以防患于未然,还可以从容面对突发事件的来袭。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寻找组织中的韧性事件和韧性因子,引导中小企业朝着更加柔性的方向发展。因此,企业应采取“脆性识别”战略,在应对脆性的干扰方面,企业要能够准确地识别各种脆性因子,及时发现影响企业内部稳定性的脆性事件,同时设法提高企业的敏感度与应对能力,同时,在业务上,企业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某一个细分市场上,而不宜将精力分散,首先稳固阵脚,再图发展。

(二)成长阶段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相应的企业制度也已经开始建立,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已的思维模式,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及外界环境的不断改变,经营者要转变思路,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破除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惯性。另一方面,深入研究中小企业组织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的结构质量,特别是关于中小企业组织子系统的科学划分将成为我们防范和治理企业脆性的基础工作。若前期没能准确识别脆性因子而造成了“脆性衍生”,那么,在这一阶段可以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从战略的高度,企业应成立专门的脆性预警部门,建立相关的脆性预警机制或报警系统,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一旦脆性指标达到警戒值,就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脆性的进一步蔓延。

(三)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中小企业会出现不同的发展路径,有的发展为大中型企业集团,有的一直维持原有的规模。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企业家的眼光和洞察力、管理者知识、经验、阅历,公司的治理结构等, 但最重要的是不同企业的内外部不稳定性、敏感度与应对能力和脆性度的不同。大中型企业集团由于建立了良好的脆性应急机制,能够有效防范脆性事件发生,从而降低内部不稳定性,脆性度的下降也促使了企业敏感度与应对能力的提高;维持原有规模的企业往往没有及时采取脆性的有效应对措施,脆性度没有明显降低,脆性的传导路径没有被切断。此阶段,企业应该强化战略意识、提升战略能力、对外部环境的预判能力及脆性的预防和治理能力,建立脆性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脆性的指标体系,把导致脆性的脆性因子全部纳入到信息系统中,对脆性事件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控,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其可持续成长的目标。

(四)衰退阶段进入衰退阶段的中小企业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第一,少数中小企业采取急救措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克服内部的脆性,随着脆性度的下降,企业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有所提高,内部稳定性也有所降低,企业有可能起死回生。第二,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外部的不稳定性加剧,最终造成企业脆性度远远超过警戒值,中小企业已经无法应对也根本无法预测脆性事件的发生,或者已经发现脆性源的存在,但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脆性因素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中小企业系统脆性被激发,企业崩溃。 中小企业可以采取的战略:第一,充分分析中小企业的脆性事件,找寻和确定脆性源,这是防范和治理组织脆性的前提条件,这项工作的实施对中小企业而言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二,深入研究企业组织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的结构质量,特别是关于企业组织子系统的科学划分,这将成为我们防范和治理组织脆性的基础工作。第三,进行业务上的剥离或者清算战略,取消脆性度较高的部门或子系统,保持核心业务,剥离非核心业务,延长企业生命周期, 增强企业的可持续性。

五、结论

中小企业成长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存续状态,它不仅表现为中小企业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和扩张,而且还包括中小企业结构和质量的改善与更新。量和规模的扩张只是成长的结果,提高企业敏感度与应对能力,降低脆性度才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核心内容。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脆性伴随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脆性的表现各不相同,脆性度不同的企业,其发展的路径也不一样,这就构成了优秀企业、一般企业和劣性企业的区别。随着对可持续成长战略以及企业脆性理论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家正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运用脆性理论与可持续成长战略的思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但是本文仅仅从外部不稳定性、内部不稳定性、企业敏感度及应对能力和脆性度四个维度入手来考察其对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战略的影响,没有对脆性的衡量标准做定量分析,这是本文不足的地方。

摘要:企业脆性是在企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并且伴随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影响深远。本文在对企业脆性和可持续成长战略界定的基础上,从外部不稳定性、内部不稳定性、企业敏感性及应对能力、脆性度等维度分析了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战略的影响因素,并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探讨了脆性在中小企业不同生命阶段的表现以及有效应对脆性的可持续成长战略,以期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可持续成长能力 篇6

家族企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力量源泉, 为社会就业和保障民生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 对社会的稳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目前国内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 家族企业的更迭、衰败以至走向灭亡给社会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甚至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企业的成长性较直观的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趋势, 以科学的方法探讨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而高管团队作为决定公司成长性的关键因素, 是管理核心和组织的灵魂, 其效能的发挥更是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因此, 在家族企业发展前途堪忧的背景下, 认真研究其高管团队对可持续成长的影响, 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国内外对家族企业的发展与高管团队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1. 家族企业的理论研究

国内外学者关于家族企业的概念界定进行了大量研究, 总体上看从单一角度进行研究的比较多, 而从多视角、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还不够, 因此造成了国内外关于家族企业的界定众说纷纭。

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钱德勒 (1987) 在著作《看得见的手》中将家族企业解释成是由创始者创立的, 由家族成员掌握全部或大部分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的企业组织形式。美国唐纳利 (1964) 指出家族企业是同一家族至少有两代参与这家公司的经营, 并且存在两代衔接的结果, 公司政策和获得的利益之间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我国的家族企业研究起步较晚, 与国外相比融合了中国本土特色。潘必胜 (1998) 认为, 对家族企业所有权的掌握是定义家族企业的关键。而孙治本 (1995) 认为, 家族是否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是判断一个企业是否为家族企业的关键因素。学者储小平 (2004) 教授在《华人家族企业的界定》指出家族资产占主导的家族关系契约和要素契约的结合体, 是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保持拥有的一个连续分布的状态, 是家族文化规则在不同程度导致组织行为的经济组织。

通过上述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定义的分析不难看出, 家族企业的核心概念就是通过家族内成员对其控制且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它具备所有权与控制权的高度集中、关系式治理的特征, 并且充满了“家文化”氛围。

2. 成长性理论研究

企业成长的本质是企业系统内部的组织与功能不断完善, 使企业系统机体不断扩张, 不断适应环境, 并与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企业规模扩大, 企业内部结构不断完善和成熟, 企业功能优化等等。

彼得·德鲁克 (1954) 认为企业真正的成长是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对资源利用水平和获利能力的提高。每个企业周而复始地通过合理搭配本身的资源, 使组织的规模不断扩大, 企业最终得到可持续地成长。

钱德勒 (1977) 借鉴并延伸了经济学原理的应用, 他认为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能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对企业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红军 (2003) 认为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阶段的, 有生命周期, 即创业期、扩张期、成熟期、老化期等。

李维安 (2006) 认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在于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追求不断的成长和壮大, 他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 从企业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评价企业的成长状况。

马珺 (2013) 在对以往学者关于成长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又重新归纳和论证, 他认为企业的成长能力指标是对企业相关财务指标的一个纵向比例分析, 是评价企业发展速度的重要标准。并对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作为一定时期内衡量经营能力的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

3. 高管团队研究理论

高层管理团队由一般是指由处在企业领导层次的高级员工组成的高素养团队, 它源自于cyert和March (1963) 提出的“高管联合”概念, 高层管理团队最初的研究几乎全部关注于CEO个体或个体领导者, 主要是研究高层管理团队个体特征对组织选择的影响。

Hambrick和Mason (1984) 提出了经典的高层梯队理论 (upper echelons theory) 。研究了高管团队成员传记性特征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 掀开了高管团队研究的序幕。Lant (1992) 、Bantel (1993) 在研究中表明高管团队团队异质性与公司战略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Cox (1994) 认为年龄异质性团队包含了具有不同观点的成员, 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不同年龄阶段的成员, 具有不同的经验, 因此年龄上的异质性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 做出比同质性更为有效地决策。

欧阳慧、曾德明和张运生 (2003) 的研究发现, 在企业国际化的早期和中期, 通过教育程度、任期和职业来源衡量的高管团队异质性与企业绩效正相关。魏立群和王智慧 (2002) 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特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中国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与组织绩效的正相关, 虽然有一些弱的负相关关系存在, 高层管理人员背景多元化程度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并没有在研究中得到清晰的验证。

三、结论与启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推进, 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在动态环境下发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管团队集合了个体的智慧和能力, 最大程度发挥了团队的作用价值, 给予企业最明智的战略选择。因此,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化和理顺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绩效。管理要权衡激励与约束之间的关系,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地业绩评价和薪酬制度, 与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相挂钩, 完善好高层管理人才的职业规划, 使高管团队真正与企业共同成长。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注重人才优势的发挥, 从“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贤”转变, 将“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渗透到公司的内部治理上。提升高层管理者的管理素质, 引导员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品德操守, 既是胜任岗位的必备要素也是保证企业内部管理顺利运行、提升企业成长能力的重要环境要素。

参考文献

[1]张瑜.浙江家族企业可持续成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09.

[2]侯日敬.家族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J].中国国情国力, 2010, (10) :54-56.

[3]王海晴.我国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 2010.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研究 篇7

关键词:项目可持续,能力,协调,整合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扩张,我国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社会系统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1]

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属于宏观领域,企业可持续能力以及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项目可持续能力等属于微观领域。对建设项目方面的研究则集中在定义及后评价上,如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可定义为建设项目在其生命周期内,维持各种效益和影响之间的动态均衡,约束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相互适应,可以成功地延伸至项目目标属性。[2]2005和2006年,刘建等人对项目可持续管理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应用的可行性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3,4]王家远和申立银(2005)提出以可持续发展值(SDV)来衡量项目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以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总体SDV来作为评估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SDA)的指标。[5]但这些文献中并没有对项目可持续能力的由来做任何分析和探讨,也没有分析如何培育和提高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建设项目属于大型建筑企业的战略经营单位,本文将整个项目视为一个有机体,认为其拥有自主利用各种资源的才能,从项目本身角度出发分析和思考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

1 项目可持续能力内涵

项目可持续发展是指项目从立项、建造、形成到发挥其服务功能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直至最后项目报废,所达到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标准程度,既要能实现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能与环境、社会、经济三大系统保持长期动态协调发展。这个抽象的定义是衡量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也是建设项目要努力达到的最终目标,但是学者们试图将其从概念化变为具体化以便进行评价研究[6,7]。项目可持续能力是以项目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基础,客观存在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表现为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小。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项目可持续能力大小。

项目可持续能力特点包括:(1)整合性。在生产过程中,项目可持续能力会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而不是简单地将资源堆砌。(2)继承性和持续性。通过组织学习创新,能将形成和提高能力的手段与措施作为组织和个人的经验保存,并运用于今后所有类似的项目。(3)能够自主学习更新。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吸纳知识、创造知识、分享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生成项目可持续能力。

2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生成机理分析

在图1“金字塔”模型中可以看到,产生项目可持续能力的过程包括从资源层到能力集层,和由能力集层到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层。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通过知识积累和创新,转化为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实线箭头代表下一层转化为上一层采取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如通过协同利用资源,形成能力集;通过整合协调能力集,生成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通过知识积累和创新,对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产生影响。虚线箭头代表上一层对下一层的要求和反馈,即对原有的资源或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利于上层所需要的改进。

2.1“金字塔”模型层次介绍

2.1.1 资源层

建设项目是各种资源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包括组织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制度资源等。组织资源指项目组织结构和形式以及职责划分。人才资源主要指知识结构、人才梯队以及项目团队三方面。财务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资本以及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财务专用性资产。社会资源是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政府部门、沿线社区、媒体等的联系。制度资源指投资管理制度、建设管理制度、运营管理制度等保证项目正常高效运转的显性或隐性的组织文化。

2.1.2 能力集层

能力集是指整合协调各类资源完成项目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开发出来的各种能力的集合,其是构成项目可持续能力的基础,包括投资决策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建设管理能力以及运营管理能力等。投资决策能力是指项目立项初期识别和分析市场机会和风险,选择项目进行投资和决策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基础上采取控制技术以消除或减少风险出现概率的能力。建设管理能力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全面监管和控制的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是指项目运营过程中对各类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能力。

2.1.3 项目可持续能力层

项目可持续能力是指项目从立项、建设到运营的过程中,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以及项目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整合和协调项目所有资源的能力。其需要项目可持续来促进能力集的转化,项目可持续则是在培育项目可持续能力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2.1.4 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层

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是指建筑企业通过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在其所能得到的各种资源的约束下,追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8]其在企业识别市场机遇、增强企业素质、抵御市场风险、因应环境变化中发挥着根本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9]

2.2“金字塔”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2.2.1 资源层与能力集层的关系分析

在建设项目中,资源层是整个能力模型体系的基础和源泉,能力集的核心任务就是合理配置及管理有限的资源,而协同利用可以帮助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配置。从项目立项开始,直到项目结束,通过协同利用对建设项目各类资源之间的各种动态配合关系与配合过程进行设计、维持和改进。

2.2.2 能力集层与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层的关系分析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是一个以能力集为基础整合协调而产生的系统,其大小决定于能力集。实现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最大化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尽量增强能力集中最弱的能力;二是协调好各能力间的关系,减少冲突。能力集通过协调和整合构成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但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每个能力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项目可持续能力大小不仅要控制能力集在各个时期的表现,还要协调约束能力集之间由于资源问题而产生的不良关系。

2.2.3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层与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层的关系分析

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位于“金字塔”模型的最顶端,与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辩证法来看待。企业可持续能力是站在企业整体立场,而项目可持续能力是站在企业局部作为企业战略业务单位的立场。整体的能力强大,会带动提高局部的能力;局部的能力增加,组成整体的能力也会上升。企业可持续能力与项目可持续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靠。

图1中表示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转化为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的途径是知识积累和创新。在当今社会,知识不再局限于信息或技术而是包括所有除资源等实在物体以外的事物,如除信息、技术外还有文化、制度、管理手段等都属于知识。知识积累是指建筑企业参与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各方面的组织学习,储存和精选与项目建设有关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使获得的知识能迅捷有效地运用到另外的建设项目上,巩固其自身运作建设项目的能力。知识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建筑企业通过知识创新在知识获取、处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并将知识不断地应用到建筑企业自身的管理中,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保证持续系统的发展。

3 项目可持续能力的培育及提升

前面已经分析到项目可持续能力与能力集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针对项目可持续能力的培育及提升,首先进行的是能力集的培育其次是增强这些能力之间的润滑度,即能力提升。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提高整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实现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整体促进。

3.1 能力培育

建设项目运作过程中,应当全面收集与项目有关资料,选择合理的项目融资模式,避免不适的融资模式影响项目的融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的培育从建设项目可研阶段到建设阶段再到运营阶段,运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和风险自留等风险应对方法,建立风险机制来储存和反馈信息,降低项目中所遇的风险。针对建设项目管理则采用动态的控制方法,合理配置项目中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工程项目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运营管理应该从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上做出适当的改变以区别于项目生命周期的其他时期,只有结合项目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在项目建成后更好地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

3.2 能力提升

能力集构成项目可持续能力,而建设项目各类资源又是能力集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因此,控制资源短缺引起的冲突,就能协调好能力集之间的关系,进而良好地促进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提升。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3.2.1 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协调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对项目各参与方进行组织和控制使其协调一致,确保项目目标的全面实现而设计或安排的且必须遵循的一定的程序与规则,用以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的所有手段、方式和方法。在项目建设中协调机制有沟通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

3.2.2 设置和完善管理制度

国内学者汪丁丁将“制度”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10]制度体系的设置和完善包括从目标控制、宏观监管控、信息管理、参建方管理、激励管理和环保管理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制度和办法,建立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和工作手册,改进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和工程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始终处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在制度条文基础上,确立需要相应的相关的监管措施以及有效的处理机制,以确保制度的落实。

3.2.3 促进信息沟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在各项目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项目管理工作平台,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定义各方的责、权、利,并要求各组织应抱着坦诚公开无偏见的态度参与信息的沟通和共享,以项目目标作为共同的使命,全力投入。

4 结论

“金字塔”模型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构成和由来,有利于分析探讨怎样提高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文中表明项目可持续能力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培育及提升,但是能力的大小及提升的程度却不知晓,原因在于当前评价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模型或方法还不成熟,正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与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详尽地阐述和解释,仍需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曲福田: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3.

[2]朱嬿,朱志平.建设项目可持续性概念与后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06,(1):11-16.

[3]Liu Jian,Sun Zhiyu,Lou Peng.et al.Project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in China’s hydropower development[A].World Water&Environmental Resource Congress2006[C].Omaha,USA.2006.

[4]刘建,黄明华,娄鹏.现代管理技术在水利规划设计企业中的应用[J].水利发展研究,2005,(11):32-34.

[5]王家远,申立银.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模型研究[J],建筑经济,2005,(3):42-44.

[6]郎启贵,徐森.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2):34-37.

[7]王巍,赵国杰,毕星.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测评体系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2-125.

[8]乔增光.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4:5-10.

[9]陈耀,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及其生成机理[J].管理世界,2006,(12):111-114,141.

可持续成长能力 篇8

一、中国城市住宅设计存在的问题

1. 标准化、模式化的设计

标准化、模式化设计已作为社会不可或缺的设计思想体系, 它与社会的多样化要求和个性化需求存在矛盾, 这种设计很容易导致千篇一律,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 是无法满足使用者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以及居住需求的。

2. 静态的短时效设计

以家庭为细胞单元的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根据马洛斯金字塔需求理论, 人们先有其屋, 然后择其屋, 接下来就是优其屋。现如今我国城市住宅设计还存在着静止化、短时效的设计弊端, 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对空间使用的时间性变化。例如, 最初设计的住宅对象是单身贵族, 但是随着时间变化, 实际的居住者可能是不同类型的家庭和有着各种各样生活方式的人们。

3. 住宅适应性、可变性低

住宅的适应性是指能够满足多样和变化需求的居住空间和结构性能。[1]现有的很多住宅设计盲目追赶潮流、堆砌材料、追求效益的倾向, 经常使分割的空间处于凝固、死板的状态, 无法使其随人的需求变化而自由变换和组合。

二、可成长设计及

可成长设计的实践应用, 最开始主要出现在儿章家具设计方面, 重点关注如何应对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如何满足儿童阶段成长的心理需求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对于住宅可成长设计有两种定位, 一种是强调设计的继承性, 另外一种则是以动态的思维方式, 强调在设计时要考虑家庭未来的变化, 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总的来说, 是在不破坏室内设计整体性的基础上, 完成内部系统的能量转换和更新, 实现室内具体内容的可成长。住宅可成长设计对住宅进行设计时既要注重设计的继承性和可变性, 又要注重无污染性, 因此, 它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模式是并行不悖的, 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下的住宅可成长设计的策略

1. 注重灰空间、设计留白, 提高居民的自主参与

灰空间, 简单地说就是大的、没有经过二次设计的空间, 是实现住宅可成长的主要手段, 该空间如何划分使用由使用者确定。又通过预留的管井, 使“灰空间”有更多可成长的实现形式。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中也曾指出:“住房不能再当作一种实用商品来看待了, 必须要把它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上具, 住宅具有灵活性, 以便适应社会要求的变化, 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施工。”[2]

2. 功能模糊, 多义空间

这里不得不提到传统的中国建筑, 如北京的四合院, 房间的划分并没有那么细致, 而是几间由基本构件组成的房屋, 然而它可以成为好几代人居住的地方。“多义”就是多种意义, 多以空间可以理解为具有多种功能意义的空间, 既可以同时拥有多种功能含义, 也可以在某种条件下具有一种主要和外显的功能含义, 但同时还具有可以方便有效地改变为其他功能含义的潜质。例如, 香港设计师张智强的“空白”32平空间 (如图1-3) , 考虑到管道的问题, 厨卫的位置是固定的, 床、桌子、柜子、视听系统都是活动的, 通过活动家具, 将大部分的功能收纳进一个空间内, 白天的工作功能与夜晚的休息和娱乐功能产生了重叠和交叉利用时间原理使单身公寓的功能更能满足人的需求。

对于住宅内家具的选择同样也是实现住宅的可成长性, 例如, 现在很流行的蜗居创意小家具, 壁床、蜗居床、翻转床, 以及通过统一尺寸标准的多个立方体自由堆叠和组合创造出客厅、餐厅、书房及卧室等空间。另外, 可以充分利用住宅的空间高度, 来提高住宅的适应性, 实现住宅的可成长设计。

3. 装饰装修与管线结构的可成长

装饰装修的可成长表现在, 风格的延续以及灵活性和代谢性。首先, 可以对部分内容保留和对部分内容的拆改、替换、更新需求, 实现风格的继承和创新。其次, 对住宅的硬装软装部分, 尽可能减少固化内容所占的比例。最后, 装饰材料、装饰陈设品以及家用电器等都可以考虑其循环再利用问题, 以绿色环保方式处理, 也可以对其进行旧物改造DIY, 确保材料的生态性和代谢性。管线结构中主要提及的是进行计划性预设, 2009红点设计中, Letou设计的立方体五面电源插口, 外表上它和我们家中的标准预埋式墙体插座尺寸差不多, 实际上它却内藏玄机。我们只需要轻轻的按一下插座表面, 整个带有五个面电源插口的立方体就会弹出来, 瞬间就又多出几个插孔。

4. 注重细节设计, 运用多种手段实现丰富的视觉效果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家中, 细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注重细节设计, 减少空间浪费,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利于住宅可成长设计的提高的。

近几年, 一种动态的是简化的概念正逐步成为全球意识, 新型的空间, 运动的空间, 以配合具有高速度和更快节奏的新生活。[3]住宅设计的手法并不是单一的, 更多的时候是各种设计手法的综合运用。可成长设计理念的引入一方面为住宅日后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另一方面它也标志着一种设计观念的革新。它修正了原有固定、僵化的静态设计模式, 将时间因素融入住宅设计, 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的住宅产业化的所发展, 也为实现住宅可成长设计提供可能, 通过采用工厂化、标准化、精确化的工艺, 建筑所有维护改造, 都可以通过更换部件实现, 从而提高建筑品质, 延长建筑寿命。在全球资源短缺、人口膨胀、耕地流失的严峻形式下, 具有“一屋多用”功能的可成长空间将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钱大行.住宅适应性设计对可持续使用功能的影响[J].住宅科技.2006

[2]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杜, 1999

可持续成长能力 篇9

【关键词】学习能力 动手能力 民族精神 可持续发展能力

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它不仅实践性较强,而且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点更新快,这使得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相对过时性越来越突出。职校教师在讲授这些相对过时的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将直接关系到其在社会中的立足,关系到其一生的发展状况。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是指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实现顺利就业,而且要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潜在的发展后劲,成就自己的事业。因此,职校计算机学科教育应该着力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工作岗位或者未来的继续教育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国际教育机构倡导的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为“主题研究学习”。目前,研究性学习因其灵活性强、自主性高的特点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研究性学习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调查和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答案。这不仅能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方式,而且也能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切入口和落脚点。这些特点,刚好与目前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所以,中等职校计算机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其必要性。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注重“精讲多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上机实习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最重要手段。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静态教学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开放式教学,变学生由三个一(一张纸、一支笔、一个脑)的呆板式教学为三个动(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式教学,这都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操作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遵守机房规章制度,讲清洁,爱卫生,规范操作,防范计算机病毒,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此外,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上网学习”在中职学生中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上,教师要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和优秀的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四、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感在计算机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明显。教师要挖掘其中潜在的德育元素,结合实例进行德育教育,适时、自然地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加深对操作技巧的印象,牢固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理想信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五、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计算机上机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把一部分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情感投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學,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传统的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学好坏的评价标准,严重影响了职校生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新的计算机教学评价应该注意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应该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等个体差异的不同,注重综合评价,应该注意强调激励和改进的功能,不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而且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之处,从而引导学生继续学习。

参考文献:

可持续成长能力 篇10

一、模型构建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 结合2006年9月12日财政部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中的评价指标和财务分析的常用指标, 考虑到财务科持续增长能力评价指标应全面包括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 本文选定了12项指标构成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评价体系, 如表1所示:

该评价体系对指标的类型和计量单位进行了规范, 使得评价时可根据各类指标的特点分析其增减变化带来的影响及其程度;针对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好主观判断, 设计固定的权重不够合理, 因此该评价体系没有将指标区分为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 所有的相关财务指标均视为基本指标, 各指标的影响程度完全取决于因子分析中各主成分的贡献程度;该评价体系体系中依据现金流量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的重要性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因子分析作为处理降维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通过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找出能综合原始变量的少数几个因子代表多个原始变量, 使得少数因子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将原始变量分组, 使得组内的变量之间高度相关, 组间变量之间不相关。本文选取首批28家创业板块上市公司后2010年~2011年的年报数据, 按照上述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分开计算, 考虑到各年的指标不平衡, 将每年的各指标值取均值, 作为各变量xi的取值。整个因子分析过程采用SPSS17.0软件中的Factor (因子分析) 方法完成, 实现了用4个主成分因子代替12个原始变量, 具体的过程如下:

(一) 数据标准化处理

对28个样本的12个变量构成的原始数据xij (i=1, 2, …28, j=1, 2, …12) 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到新的变量Zxij:

(二) 相关性检验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 为了考察选定的12个指标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性, 使用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来判断否适合做因子分析, SPSS17.0将两种检验统称为“KMO and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并在因子分析中一次输出结果, 本文利用标准化处理后的变量Zxij进行分析, 得到相关性检验统计量, 如表2所示:

表2显示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统计量为686.150。检验的P值接近0, 表明12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KMO检验用于测量变量间的偏相关性, KMO的取值在0~1之间, KMO统计量为0.718, 大于0.7, 因子分析效果较好, 并且由共同度量表可知, 所有变量的共同度量均在90%以上。因此, 提取的公因子对原始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适合作因子分析。

(三) 因子提取与命名

公共因子确定的原则是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以上或因子对应的特征根大于1的前几个因子, 一般采用默认的主成分法。本文提取特征根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7.68%的前4个因子为公共因子, 各因子的特征根和方差贡献详见表3。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不仅要找出公共因子以及对变量进行分组, 更重要的要知道每个公共因子的意义。为了使每个因子的含义更清楚, 需要简化因子载荷阵的结构, 使每列或行的元素平方值向0和1两极分化, 一般采用Varimax (方差最大法) 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 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表4显示因子1在X7 (流动比率) 、X8 (速动比率) 、X9 (现金比率) 和X12 (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 的权重较大, F1代表了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增长能力的贡献最大, 因子贡献率达到29.21%, 偿债能力是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的首要因素。因子2在X4 (销售净利率) 、X5 (营业利润率) 和X6 (息税前利润率) 的权重较大, 故F2代表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因子贡献率达到24.93%。因子3在X1 (流动资产周转率) 、X2 (总资产周转率) 和X3 (净资产周转率) 的权重较大, 故F3代表了公司的营运能力, 因子贡献率达到24.2%, 因此, 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都是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的重要因素。因子4在X10 (盈利现金比率) 和X11 (现金营业利润率) 的权重较大, F4代表现金流量, 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也比较重要。四个因子代表的经济含义分别是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

(四) 计算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

因子得分是各变量的线性组合,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表5) 确定因子得分函数:

依据因子得分函数分别求出各样本的4个因子得分, 以各公共因子特征根 (方差贡献的大小) 为权重对四个因子得分进行加权, 可得综合得分F:

各样本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详见表6。

三、结论

(一) 偿债能力是影响可持续增长能力的首要因素

偿债能力衡量公司偿还现实债务的能力, 不能按期偿债会危胁到企业的生存。生存是企业的首要目标, 也是企业发展和获利的前提。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偿债能力也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的首要影响因素, 偿债能力因子排名前五位的公司分别是300016 (北陆药业) 、300017 (网宿科技) 、300012 (华测检测) 、300018 (中元华电) 、300003 (乐普医疗) , 其偿债能力因子均在0.62以上, 最高达到4.35, 其中网宿科技和北陆药业上市前就是这28家公司中流动比率排名前两位的公司, 上市后依然表现为较强的偿债能力。凡是偿债能力因子得分较高的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综合得分都较高, 如300003 (乐普医疗) 综合得分 (1.34, 排名1) 、300016 (北陆药业) 综合得分 (1.21, 排名2) 、300012 (华测检测) 综合得分 (0.59, 排名3) 。因此, 要实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增长, 必须提高其短期偿债能力否则, 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将会危机其生存, 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二) 现金流量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影响不显著

300013 (新宁物流) 虽然现金流量因子得分 (1.72, 排名1) , 但综合得分 (-0.13, 排名16) , 没有在前十;300006 (莱美药业) 现金流量因子得分 (0.55, 排名7) , 因为资产管理效率不高, 营运能力较差, 最后综合得分居后 (排名19) 。因此, 现金流量对作为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因素, 但影响程度不及其他三项因素。

(三) 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必须协调发展

300022 (吉峰农机) 虽然盈利能力因子得分 (排名22) 和现金流量因子得分 (排名27) , 但是偿债能力因子得分 (排名9) 和营运能力因子得分 (排名1) 较高, 最后综合得分 (排名4) 。说明虽然各公司因为行业的特点可能某方面的能力较强, 300022 (吉峰农机) 的资产管理效率较高, 营运能力较强, 而因为作为商品批发零售行业赊销较多, 现金流量能力较差, 但由于各因素的替代性与互补性, 综合得分较高。在实现某一方面的能力增长的同时, 必须兼顾其他制约因素, 如300023 (宝德股份) 虽然偿债能力因子得分较高 (0.54, 排6) , 但其他方面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都较差, 最后综合得分排名第28位, 单方面的能力较强难以抵消多方面的制约因素, 最后无法实现可持续增长, 要实现可持续增长, 必须协调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汤谷良、游尤:《可持续增长模型的比较分析与案例验证》, 《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上一篇:小麦良种下一篇:监督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