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2024-05-24

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通用7篇)

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篇1

粮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粮食问题一直是一个令人们关注的全球性问题。1974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2001年9月,在德国波恩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又提出了持续粮食安全的概念,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入了粮食安全概念之中。当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时期,近年来,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低、粮价下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大量建设圈地、粮田经济化,致使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下降,粮食供需出现了短缺信号,中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了国内外的共同关注。学术界对于我国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做了大量工作,从研究的尺度看,大多数是从全国或省域尺度分析粮食安全状况及粮食生产的时序变化、动因及空间布局[1],难以揭示区域内部粮食生产变化的异质性,以县为单元的中小尺度粮食总产空间差异的研究尚未展开。甘肃省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粮食生产水平低的省份,在现今国内粮食安全受到挑战的背景下,生产条件不佳而长期缺粮的甘肃反映尤为敏感。基于此,本文选取西部农业大省甘肃省作为研究区,以县域为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运用GIS,分析近年来粮食生产时空差异,揭示粮食总产在县域尺度上的空间分异,旨在为甘肃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优化,结构调整以及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甘肃省地处青藏、内蒙古和黄土三大高原交会区,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延展呈狭长带状,可分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陇南山地和河西走廊3个地形区。气候上处于西北干旱、青藏高原和东部季风三大自然区的交汇部位。大部分地区海拔较高,寒冷干燥,雨水稀少,整体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人类的过度活动亦加剧了生态恶化,突出表现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河西的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甘南的草场退化以及陇南的泥石流频发。建国后,甘肃省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206×104t增加到2008年的888.5×104t,出现了1956年、1975年和1993年等几个高峰期(图1),尤其是1998年达到创记录的871×104t。1990年代以前,粮食短缺问题一直阻碍甘肃省经济发展,影响群众生活[2]。近年来,尽管实现了省内粮食基本自给及调出调入的动态平衡,但自然条件决定了甘肃大宗粮食作物生产不占优势,加之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农民增收为目的的结构调整及土地利用的流转加快,使有限的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由2000年279.82×104hm2减至2008年的268.29×104hm2,同期总人口由2556.89万增至2628.12万,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0.131hm2,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3]。粮食的基本自给稳定性差。

数据资料取自2001~2009年《甘肃年鉴》,空间分析尺度为甘肃省87个县(市、区),县域行政边界数据取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400万数据库。

2 研究方法

2.1 指数法

主要采用耕地变化强度指数和相对粮食承载指数2个指标来定量评价甘肃省耕地和粮食生产的时空差异。耕地变化强度指数是指某区域i内,单位面积上耕地数量发生的改变,即某区域的垦殖指数变化率或耕地流失强度[4]。计算公式为:

式(1)中:LTI为耕地变化强度指数;TAa、TAb分别为研究初期a及研究末期b耕地类型在空间单元i内的面积;LTi为空间单元i的面积;T为研究末期和初期相间隔的时间(年)。

相对粮食承载指数是以一定的营养级别粮食标准或一个、数个比具体研究区更大的参照区作为对比标准,根据参照区的人均粮食拥有量和一定营养级别粮食标准或研究区的粮食拥有量,计算出研究区域的相对粮食承载指数[5]。计算公式为:

式(2)中:CI为相对粮食承载指数;Qfi和Qf分别为研究区和参照区粮食产量;Qipo和Qpo分别为研究区和参照区人口数量;Qaf和Qrf分别为研究区人均粮食拥有量和一定营养级别粮食标准,卢良恕等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人均营养热量值标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计算得出,在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00kg可作为粮食生产是否达到小康水平的标准[6]。

2.2 因子分析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县域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是用较少个数的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和特定因子之和来表达原来观测的每个变量[7]。遵循影响因子的重要性、系统性、综合性、代表性、可比性及数据的易获取性等原则,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8],经过指标的筛选和剔除,共选择空间差异最大,且相关性最小的15个指标构建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1)资源保障程度指标:人均耕地面积(A1);(2)粮食生产水平指标:粮食产量(B1)、人均粮食占有量(B2)、粮食单产(B3)、粮食播种面积(B4);(3)经济支撑能力指标:人均农林牧渔产值(C1)、地均农林牧渔产值(C2)、人均农业产值(C3)、地均农业产值(C4)、人均GDP(C5);(4)农村社会发展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D1)、人均城乡存款余额(D2);(5)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标:地均农机总动力(E1)、地均化肥施用量(E2)、人均农村用电量(E3)。

2.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是一系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的描述与可视化,发现空间集聚和空间异常,揭示研究对象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空间自相关是ESDA的重要分析方法,采用Global Moran’s I分析区域总体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程度,绘制LISA聚集图描述局域空间的异质性。Moran’s I取值范围在[-1,1]之间,当I<0时表示空间负相关,I>0时表示空间正相关,I=0表示空间不相关。限于篇幅,具体公式及定义详见参考文献[9]和[10]。首先在Arc View GIS中建立分析数据库,然后将其导入Geo DA软件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结果直接在Arc View里进行显示和成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县域单元的耕地和粮食时空差异分析

2000~2008年,研究区87个县(市、区)中除3个县耕地面积数量没有变化,28个县耕地面积数量有所增加,其余56个县耕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增加幅度最大的5个县是东乡、永昌、临泽、金川和华池,耕地变化强度指数分别为2.201、0.310、0.228、0.209和0.194;减少幅度最大的5个县是甘谷、敦煌、白银、泾川和临夏市,耕地变化强度指数分别为-7.792、-6.676、-5.584、-1.611和-0.943。根据测算结果把87个县耕地变化情况分为5个等级(图2)。快速减少区(-8≤LTI≤-1)包括甘谷、敦煌、白银和泾川;一般减少区(-1

以小康水平粮食标准为参照,测算了全省2008年各县相对粮食承载指数,结果表明(图3),全省87个县中,有舟曲、武山、和政、肃南、麦积等65个县处于不足状态(CI<1),其中兰州市辖五区、合作市、夏河县等21县处于严重不足状态(CI<0.5),集中在甘南州和省辖各市区。仅8县处于相对富余状态(CI>1.5),包括灵台、徽县、山丹等县,其中永昌、临泽、民乐3县属非常富余区(CI>2)。产生这种空间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人均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等因素所致。以相对富余区为例,临泽、甘州区、凉州区等县主要是粮食单产高,而永昌、民乐、山丹则主要是人均耕地面积大。与2000年相比(图4),金塔由临界状态退为不足,敦煌、卓尼、迭部由不足状态退为严重不足,而宁县、泾川、玉门、合水、泾源5县则由不足进为临界状态。

3.2 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综合评价

以2008年87个县区为检验样本,样本数据简单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的相对校验值(KMO系数)为0.714,经Bartlett球体检验,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1%,说明指标具有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在SPSS13中,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因子,一般选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以上因子作为综合因子,前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已达85.11%(表1)。

采用正交旋转方差最大法来简化因子载荷(表2),结果表明综合因子1在人均GDP、人均城乡存款余额、地均农机总动力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的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因子2在地均农业产值和地均农林牧渔产值2个指标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的是土地生产率;综合因子3在人均农业产值和人均农林牧渔产值2个指标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的是劳动生产效率;综合因子4在粮食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2个指标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的是粮食投入产出水平;综合因子5在粮食单产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的是粮食产能科技水平。

运用线性回归法求得各县综合因子得分值,以5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占累积贡献率的百分比作为各因子权重,采用加权求和法得到各县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的综合得分(表3)。由表3可看出,综合得分大于零的县共33个,占总县数的37.93%;小于零的县54个,占62.07%。说明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县占有控制地位。可持续能力的县际差异较大,能力较高的县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而能力较低的县主要分布在甘南和陇南地区。

3.3 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空间聚类

依据2008年甘肃省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在Arc View GIS应用自然断裂点(natural breaks)聚类法,将87个县划分为5种空间类型(图5)。

(1)强可持续生产能力型。

综合得分大于3.173,包括武威市凉州区、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县、敦煌市、兰州市红古区、永昌县、酒泉市肃州区和嘉峪关市8个县区。这些县农村经济基础较好,水土资源条件较为优越,劳动生产率较高,具有较大粮食增产潜力。除红古外,全部位于河西走廊干旱内陆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

(2)较强可持续生产能力型。

综合得分0.867~3.173,共计17个县区,集中分布于河西走廊5市,如金塔县、民勤县;散布在沿黄(河)灌区,如兰州市安宁区、白银市白银区等,以及南部水土条件相对优越的其他县,如徽县和成县。是甘肃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是粮食增产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

(3)较弱可持续生产能力型。

综合得分-1.028~0.867,共计29个县区。这一类型的县主要集中分布于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如陇东的镇原县、灵台县、平凉市崆峒区,以及陇中的景泰县、靖远县、定西市安定区等。

(4)弱可持续生产能力型。

综合得分-2.296~-1.028,共计25个县区。集中分布于陇南山区,如天水市的武山县、甘谷县,陇南市的康县、文县;散见于临夏和河西民族地区,如永靖县、天祝县等。

(5)极弱可持续生产能力型。

综合得分为-3.075~-2.296,全部位于甘南州,包括舟曲、迭部、玛曲等8个县。

3.4 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与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空间匹配特征

本研究根据空间多边形一阶邻接标准,运用Geo DA软件的Multivariate Moran/LISA工具进行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双变量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2008年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与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双变量Moran’s I分别为0.3558和0.4862,均属于空间显著集簇分布特征,说明其空间格局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分别采用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表征。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与农民收入的空间正相关性大于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各县级行政单元按照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与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组合关系,从LISA空间集聚图得到4种空间“俱乐部趋同”类型(图6,图7),且5%水平下的显著性分析可知高-高趋同俱乐部和低-低趋同俱乐部的空间分布最广,稳定性最大,而处于中间层次的地区则具有不稳定性。从图6可知,空间差异小、区域人均GDP较高且周边地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也较高的县(高-高)有12个,以面状分布为主,主要位于河西走廊中西部的张掖市、酒泉市和嘉峪关市等地,不论从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还是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来看,区域内都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其中显著高-高主要分布在张掖-酒泉交界地带。空间差异大,区域自身人均GDP较高,但周边地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较低的区域(高-低)有10个,主要包括兰州市、白银市辖区,以及陇东华池、庆城、华亭等以石油、煤炭开采为主的县。这些县区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体现出与周边的外部差异性。空间差异较大,区域自身人均GDP较低,但周边地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较高的区域(低-高)有13个,呈连片分布在河西走廊中东部的武威市、金昌市以及白银市等地,体现出明显的内外部差异性。空间差异较小,区域自身人均GDP较低且周边地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也较低的县(低-低)有52个,呈大面积连续分布在陇南、陇中、陇东和甘南,经济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低下,陷入了发展能力弱化、边缘化的困境,内部也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与外部差异性较大;其中显著低-低的县区多达34个。图7反映出的格局与图6类似,但两级分化的态势更为明显,显著高-高和显著低-低的县分别达到17个和35个,且更为集中连片分布在甘肃省的南北两头。

4 结论与讨论

甘肃省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县域差异性显著,强可持续生产能力型县区全部位于河西走廊干旱内陆河流域;县域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与经济发展和农民人均收入的地域格局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化特征和俱乐部趋同态势。

进一步加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甘肃省粮食生产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针对不同粮食可持续类型区制订相应的对策,兰州-白银沿黄灌区要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严格控制城市化过程等乱占耕地的现象,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上的占补平衡;河西内陆河流域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良品种、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等途径来提高粮食单产;陇东要合理调整大农业结构比例和用地布局安排,依靠提高农民收入,保证粮食播种面积;陇南和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则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等措施,提高粮食可持续生产水平,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程叶青,张平宇.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异[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926-931.

[2]吴文恒,牛叔文,曲玮.用ESDA技术从GIS数据库中发现知识[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139-144.

[3]李志荣,田刚.甘肃省情知识简明读本[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24-91.

[4]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近10年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地理学报,2003,58(5):659-667.

[5]谢红霞,李锐,任志远,等.基于指数法的陕西省耕地和粮食时空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3):170-176.

[6]卢良恕,刘志澄.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49-206.

[7]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35-341.

[8]程叶青,马庆斌,张平宇,等.东北地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分异特征及其空间类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3):261-264.

[9]潘竟虎,石培基.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空间趋同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6):84-89.

[10]潘竟虎,石培基.甘肃省人均粮食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4):485-488.

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篇2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教授, 本文的共同资深作者Sergey Shabala说, “我们提议, 应该向自然学习, 即向盐土植物或天然喜盐植物所做的那样:接纳盐, 但将其沉积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植物外表一个类似球状结构的被称之为盐囊的地方。”“这个策略为培育耐盐植物增添了新的和有希望的内容。”

土壤盐分正在以每分钟向传统作物耕作可用农田索取大约3hm2或7.4英亩土地的速度流失。但不幸的是数十年来培育耐盐植物均没有重大的突破, 以利于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Shabala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指出, 有关盐囊的最新研究有可能在传统作物如小麦或水稻中创造出基因修饰的令人兴奋的可能性, 使得这些作物长出盐囊来, 并且对其生长和产量无重大影响。德国维尔茨堡分子植物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研究所教授, 本文的共同资深作者海德里希说, “我们已经知道长出毛状体或是植物的副产物所需的一些关键的基因。如果我们学着激活那些触发一个使普通毛状体发育为一个盐囊的基因, 那么它就有可能在任何作物的外部长出盐囊。”

他们确信, 研究人员具备了鉴定与盐囊内盐装载有关的分子转运体以及发育转换有关的所有方法。

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篇3

一、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

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技术革新和政策实施,以生产足够的食物和纤维来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它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永续供给和生活质量的提高[1]。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相比,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令人担忧。有关的测算表明,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的16亿,为保障粮食安全所需要的耕地面积大体上为19亿亩左右[2]。1998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1亿亩,而2007年减至15.84亿亩以下。粮食产量连年下降。1998年粮食总产量曾达10 200亿斤以上,降到2006年9 95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也由1998年的825斤,降到2006年的758斤。保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保证粮食供给的安全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二、粮食供给安全的重要性及影响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曾谆谆告诫全党:中国如果出现问题,可能出在农业上,主要是粮食问题。并提醒我们,要很冷静地考虑过去,也要考虑未来。江泽民同志则从全球战略高度的角度,强调指出:“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必须立足自给,供求必须基本平衡。我们必须从政治上、战略上认识粮食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如今,政府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的粮食供给现在和将来都应基本立足于自我解决,这样就涉及到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而且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三大问题。

1.人口问题。俗话说“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饭”,而前面一条已被历史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质量和人的素质。后面一条倒是不折不扣的事实。中国自从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的快速增长得到遏制,但由于基数太大,中国人口还是以每年几千万在递增,到2030年左右将达到最高峰的16亿。坚持抓计划生育将是长久的话题。但是现在有些地方超生、躲生现象严重,特别是比较贫穷的地方。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打着计划生育的幌子,以罚代生,如此歪风刮起来,人口能得到控制吗?

2.农民增收的问题。中国政府致力于农民增收已多年,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城乡差距还在拉大。许多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了一年,年终细算还亏本。为了谋生,大批农民涌入城市打工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有些人在城市打工一个月的收入甚至可以当务农一年所挣。曾有这样一个笑话:到农村去看,如果谁家的地上庄稼长的好,那这一家肯定比较穷,而地上庄稼长的差的甚至荒芜的,这样的人家可能还是较宽裕的。因为前一家只能靠地里的庄稼收入维生,而后一家肯定有另外的谋生手段,他们不屑于田地里的收入。由此也可大概看出务农的可赢利性太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经济意识的提高,还有谁会守着那入不敷出的田地生活呢?如此下去,出现大片良田荒芜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甚至现在有些地方已存在田地大量被抛荒的现象。因此,农民增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耕地保护的问题。目前,中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耕地总量的逐年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城市化的提高,城市建设将占去许多良田,工业的发展、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人为的浪费都无不时地在蚕食着耕地。据统计,中国耕地退化率已超过40%。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可耕地的减少,保有合理的耕地数量,也是保证粮食产量需要考虑的问题。

4.土地整理问题。现今,中国土地整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整理目标过分强调数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质量的提高。由于受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制约,许多地方开展土地整理的目标变歪了,整理后多出的耕地是为了折抵建设占用的耕地。造成许多不能增加耕地面积而能提高耕地质量的整理项目如中低产田的改造难以开展,甚至整理后的耕地质量也难以保证。二是土地整理的效果难以确定。土地整理后的耕地能否取得预先设定的效果,是否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效益统一,目前缺乏严格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机制。三是项目运作缺乏市场手段,主要以政府行为为主,大量存在政府寻租行为。四是项目的资金筹措还是以国家为主。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理资金来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地关系和粮食压力,无疑是杯水车薪。

三、解决中国粮食供给安全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人口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和耕地保护是粮食生产和供给的瓶颈,如解决不好中国将面临粮食供给的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的饥荒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历史的悲剧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和后代身上重演,因此,为实现中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1. 巩固基础教育,推行免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特别要抓

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延长受教育时间来推迟婚期。这应该作为长远的国策来抓。但是不和谐的事情到处可见,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农村孩子上大学的几率增大,这是一件好事。但可曾想过昂贵的学费给农村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多大的负担,每到开学前期报纸上充斥着求助的呼声,在全国农村普遍不富有的情况下,可曾有人想过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相当于一般农家多少年的收入呢?有些学生家长为了让子女上学而做的各种感人事情真是催人泪下。国家虽加大了助学贷款力度,但相对需求总体来说还是杯水车薪。相对昂贵的学费必然会阻碍一些人在高中阶段,甚至在初中就退出学校,素质教育又何从谈起呢?现在农村高失学率与此不无关联。而且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大部分地区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已!现在多少农村孩子在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加入打工大军中,原因何在?这应该引起有识之士的反思!因此,九年制义务教育要落到实处,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和加强监管,不要把学校当企业来办!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婚期和生育自然会推迟,生育观念也易改变,对抑制人口快速增长将大有益处。

2. 大力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一些相应的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的养老保险几乎是城市人的专利,这种恩惠还没有普及到广大农民,中国农民过去、现在都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得到的待遇却和城市人相差甚远。近来中央虽然采取了一些减税及补助农业的积极举措,但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最朴素的想法也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靠,靠养难以依上政府和社会,那只能靠自己的后人了。所以自身再苦再累也想多生几个后人,这其中有社会敬老风气恶化的原因,还有就是父母为期望将来子女有出息增大成功概率。如此也导致了越穷的地方越多生,生的越多就越穷的恶性循环。我们不能一味的指责农民的无知,跟我们的政府导向也有关。试想如果我们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晚年能生活的幸福,不会体现出膝下无子生活孤苦伶仃的现象,给年轻人树立良好的典范,还会有多少人超生躲生吗?所以中国要想控制人口规模就应该在全国大力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3. 加强计划生育的执行力度。

计划生育工作应该抓住农村这个关键,坚持执行一胎制,越是贫穷偏远地区越要加大贯彻力度。人口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且要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少数民族也应实行一胎制,中华民族要一视同仁。据有的学者研究[2],在汉族和大陆总人口已进入成年后期时,少数民族大多已进入生育高峰的成年期,55个少数民族中,年轻型25个(其中年轻后期21个),成年期30个(其中成年初期25个),可见中国应该对各民族的生育政策一视同仁了!

(二)提高粮食价格、增加粮食产量、减轻农民负担

1. 加大科研力度,研究出高产的粮食作物品种并推广应用。

政府应引导制定出和实施一些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如建立农户主动吸纳科学技术的运行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调整农业科技管理政策,以服务农业发展为基点;调整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强“产、学、研”结合和区域农业科技试验中心的设立,鼓励农业企业和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等。据统计,二系化杂交水稻可增产10%~15%,转基因水稻增产30%。但是中国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50%,每年被束之高阁的应推广成果占2/3以上。高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凤毛麟角,这些不得不应该引起政府重视。

2. 积极稳妥地改革目前的土地分配形式和经营方式,逐步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以利于产生规模效益;

合理布局,建立多种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速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促进农业结构升级转型;突破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思维模式,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行多项农业发展,拓宽农业的发展空间,建立新的农业增长点。增加复种指数,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利用率。目前全国平均复种指数为156%,最高省份达到246%,如果能提高3%,就等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4 500万亩,至少可增产粮食90亿斤。

3.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中央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令行不止,甚至变本加厉。为何会“下有对策”,难道上级政府不应该自我检讨吗?疏于形式的监督甚至放任自流!农民身上是唐僧肉,能管的都想吃一口。这就难免会出现有些地方集体抗税的现象。而且有些地方政府的土政策使农民不堪重负。某市曾有这样的政策:规定按家庭人口的多少定交生猪数量,生猪被要求集中卖到政府指定的收购站,收购价自然要比市场价低很多。由于农村养猪周期长和成本大,大部分农家都不愿养猪,该市的变通手法是少交一头猪折现金40元上交政府,农民反映强烈。这种政策合理不合理?明显是变相增加农民负担,而且政府出面的事大多上诉没门。所以,减轻农民负担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切实落到实处,监督是重中之重!

(三)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1. 开源节流,扩大农业发展空间,使中国耕地稳中有升。

据统计,中国现有可利用荒山荒坡荒沙地30亿亩,可利用草地草原47亿亩,还有内陆水域2.6亿亩,浅海滩涂1.8亿亩[3],只要科学发展,合理利用,后备耕地的潜力是巨大的,这需要科学的规划并纳入法制化轨道。

2. 严格控制占用良田陆地的审批权。

考虑到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土地批租权应控制在省一级人民政府。前几年全国一窝蜂地搞经济开发区,有些地方一圈就是几百甚至上千亩,荒了几年也没建成,明显体现出盲目性,现在应该清理整顿了,及时退还耕种。

(四)以提高耕地质量为核心,落实整理效果

1. 加强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管理[4]。

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尤其是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管理,规划部门提出方案,经各业务部门、相关专家学者讨论,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公众参与,群策群力,经修改后再形成正式的土地整理规划。本着为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宗旨开展土地整理。

2. 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土地整理运作的市场化。

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土地整理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打破政府或部门的垄断行为,可以降低成本,缓解政府筹资的压力。从项目运作的不同阶段有区别地引入不同的竞争方式,如招、投标等。同时加强监管,在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运行的前提下,防止和杜绝部分企业和个人为追求私利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

3. 建立和健全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

投资收益是社会和个人投入土地整理产业的根本动因,也是土地整理项目得以持续运作的基本前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合理界定投资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收益分配比例及办法,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并通过法律或经济手段如合同等切实保障投资人的权益。

4. 重视对土地整理成果的检查验收,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才能杜绝某些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除起督促推动作用外,还可以不断总结经验,从而避免或减少损失,有利于以后的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但是目前中国的土地整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对土地整理市场化发展还缺乏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施土地整理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律来规定土地整理的内容、目标、程序、规划设计、资金来源以及处罚办法等,解决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保障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中国要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供给安全,必须充分认识和做到:第一,经济建设必须始终真正把农业放在首位,并且真正把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摆在农业的首位,切不可粮食生产状况一有好转,就忽视和削弱粮食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基础之基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粮食产量齐头并进,有效地保证粮食供给安全。第三,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做到真正占补平衡且质量对等,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耕种面积。第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第五,依靠科教兴农,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总之,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是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安全面对21世纪中叶的中国人口最高峰。

摘要:粮食供给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前途。但是,近年来中国耕地持续减少,自然灾害时常发生,粮食供给安全备受影响。如何才能使粮食生产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中国人口增长、农民增收、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粮食,可持续发展,供给,耕地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罗必良.广东科技发展研究报告[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李希光.饥饿会重新叩响中国的大门吗[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4]陶信平,等.陕西省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6.

[5]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cpirc.org.cn/index.asp.

玉山县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初探 篇4

一、基本情况

玉山县地处浙赣两省交界处, 是江西的东大门, 属上饶市管辖, 土地面积1728平方公里, 辖16个乡镇, 共189个行政村。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8.44万亩, 其中水田面积26.5万亩, 旱地面积1.94万亩;自然条件优越, 年均日照时数1955小时, 年均气温17.5℃, 无霜期260天, 年降雨量1841毫米, 总蓄水量27628万立方米, 引水工程865处, 能适应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正常生长;土壤类型主要为泥质岩、页岩、红砂岩和冲积物发育的潴育型灰鳝泥田、灰红砂泥田和灰潮沙泥田, 占水稻土的85.6%。

二、粮食生产情况

(一) 上个世纪90年代末至2004年以前, 受调整种植结构影响, 粮食生产曾一度回落。

2003年粮食播面仅为47.31万亩, 单产306千克, 总产14.48万吨。

(二) 2004年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以来, 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 全县粮食生产出现恢复性提高。

2012年粮食粮播种面积57.4万亩, 较2004年49.64万亩增加7.76万亩, 增15.63%;总产23.25万吨, 较2004年18.42万吨增加4.83万吨, 增26.22%, 具体见下表。

注:数据为农业部门调度数字

三、粮食生产条件

(一) 传统产业促进粮食生产。

玉山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 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重要的地位, 多年来, 粮食商品率一直在30%以上, 2011年超过40%。近几年来, 除粮食面积、总产持续增长, 种粮大户也不断涌现, 2012年, 全县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9多个, 500亩以上的达到3个户, 有效地带动的全县粮食的生产。

(二) 技术推广促进粮食生产。

农业发展靠科技, 技术推广是中心, 近年来, 玉山县先后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质提升及绿肥推广项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产业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食田建设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通过这些增粮项目的实施, 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条件。

(三) 政府重视促进粮食生产。

为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凡涉及到粮食生产, 主要领导亲自过问, 且在资金、政策上予以了很大支持, 要求把水稻生产作为“科技兴粮”重要举措, 强调在今后粮食生产中, 必须做到高产与优质并重、数量和效益统一。

四、粮食生产发展前景

(一) 播面总产有空间。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大力推广水稻优质品种, 力争新品种推广率达100%, 品种更换率达25%以上。二是结合“多播一斤种, 增收百粮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轻型简化栽培技术”“绿色植保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和“粮食高产高效配套集成技术”。三是加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 力争双季水稻亩产达1000千克以上, 单季稻亩产700千克以上。四是适度控制经济作物的种植, 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二) 粮食生产有市场。

玉山交通便利, 区位优势, 40%的粮食商品率, 全县5000吨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有5家, 粮食生产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三) 农民增收有希望。

国家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的出台, 加之市场拉动, 粮价的攀升, 优质优价已成为市场必然趋势, 特别是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轻简栽培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全面推广, 大大降低了农民种粮成本, 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 生产技术有保障。

一是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健全, 技术力量雄厚, 全县有农技指导员255人, 其中高级职11人, 称中级职称84人。二是农业科技入户率高, 县农业局、农技中心认真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在全县各交通要道及重点地区, 分别创建了水稻千亩重点示范区和万亩核心示范片及高产示范集成技术示范点, 通过以点带片, 以片带面, 推动粮食生产整体均衡发展。

五、粮食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 农业资源的有效保护。

农业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一是充分合理利用耕地资源, 提高耕地利用率, 避免一切抢占耕地现象。二是着力培肥地力,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实行平衡施肥。狠抓冬种绿肥 (如红花草、肥田萝卜等) , 进一步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三是加强农业资源的管理, 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 全面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申报和审批制度。

(二) 实施科技兴粮战略。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 实行推广工作与工资、奖励挂钩, 经营与公益性职能分离;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充分发挥农广校、职校、农业科技讲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阳光工程”的作用,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技术服务质量, 转变服务方式, 解决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 加强农业政策法规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杜绝一切坑农害农现象;加强农技推广和农业行政执法相结合, 确保粮食生产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稳定粮食生产为主体, 优化水稻品种, 提高品质, 提高单产。

(五) 强化农业项目的整合。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研究 篇5

关键词:项目可持续,能力,协调,整合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扩张,我国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社会系统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1]

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属于宏观领域,企业可持续能力以及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项目可持续能力等属于微观领域。对建设项目方面的研究则集中在定义及后评价上,如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可定义为建设项目在其生命周期内,维持各种效益和影响之间的动态均衡,约束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相互适应,可以成功地延伸至项目目标属性。[2]2005和2006年,刘建等人对项目可持续管理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应用的可行性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3,4]王家远和申立银(2005)提出以可持续发展值(SDV)来衡量项目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以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总体SDV来作为评估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SDA)的指标。[5]但这些文献中并没有对项目可持续能力的由来做任何分析和探讨,也没有分析如何培育和提高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建设项目属于大型建筑企业的战略经营单位,本文将整个项目视为一个有机体,认为其拥有自主利用各种资源的才能,从项目本身角度出发分析和思考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

1 项目可持续能力内涵

项目可持续发展是指项目从立项、建造、形成到发挥其服务功能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直至最后项目报废,所达到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标准程度,既要能实现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能与环境、社会、经济三大系统保持长期动态协调发展。这个抽象的定义是衡量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也是建设项目要努力达到的最终目标,但是学者们试图将其从概念化变为具体化以便进行评价研究[6,7]。项目可持续能力是以项目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基础,客观存在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表现为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小。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项目可持续能力大小。

项目可持续能力特点包括:(1)整合性。在生产过程中,项目可持续能力会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而不是简单地将资源堆砌。(2)继承性和持续性。通过组织学习创新,能将形成和提高能力的手段与措施作为组织和个人的经验保存,并运用于今后所有类似的项目。(3)能够自主学习更新。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吸纳知识、创造知识、分享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生成项目可持续能力。

2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生成机理分析

在图1“金字塔”模型中可以看到,产生项目可持续能力的过程包括从资源层到能力集层,和由能力集层到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层。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通过知识积累和创新,转化为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实线箭头代表下一层转化为上一层采取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如通过协同利用资源,形成能力集;通过整合协调能力集,生成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通过知识积累和创新,对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产生影响。虚线箭头代表上一层对下一层的要求和反馈,即对原有的资源或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利于上层所需要的改进。

2.1“金字塔”模型层次介绍

2.1.1 资源层

建设项目是各种资源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包括组织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制度资源等。组织资源指项目组织结构和形式以及职责划分。人才资源主要指知识结构、人才梯队以及项目团队三方面。财务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资本以及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财务专用性资产。社会资源是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政府部门、沿线社区、媒体等的联系。制度资源指投资管理制度、建设管理制度、运营管理制度等保证项目正常高效运转的显性或隐性的组织文化。

2.1.2 能力集层

能力集是指整合协调各类资源完成项目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开发出来的各种能力的集合,其是构成项目可持续能力的基础,包括投资决策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建设管理能力以及运营管理能力等。投资决策能力是指项目立项初期识别和分析市场机会和风险,选择项目进行投资和决策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基础上采取控制技术以消除或减少风险出现概率的能力。建设管理能力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全面监管和控制的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是指项目运营过程中对各类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能力。

2.1.3 项目可持续能力层

项目可持续能力是指项目从立项、建设到运营的过程中,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以及项目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整合和协调项目所有资源的能力。其需要项目可持续来促进能力集的转化,项目可持续则是在培育项目可持续能力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2.1.4 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层

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是指建筑企业通过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在其所能得到的各种资源的约束下,追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8]其在企业识别市场机遇、增强企业素质、抵御市场风险、因应环境变化中发挥着根本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9]

2.2“金字塔”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2.2.1 资源层与能力集层的关系分析

在建设项目中,资源层是整个能力模型体系的基础和源泉,能力集的核心任务就是合理配置及管理有限的资源,而协同利用可以帮助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配置。从项目立项开始,直到项目结束,通过协同利用对建设项目各类资源之间的各种动态配合关系与配合过程进行设计、维持和改进。

2.2.2 能力集层与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层的关系分析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是一个以能力集为基础整合协调而产生的系统,其大小决定于能力集。实现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最大化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尽量增强能力集中最弱的能力;二是协调好各能力间的关系,减少冲突。能力集通过协调和整合构成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但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每个能力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项目可持续能力大小不仅要控制能力集在各个时期的表现,还要协调约束能力集之间由于资源问题而产生的不良关系。

2.2.3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层与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层的关系分析

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位于“金字塔”模型的最顶端,与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辩证法来看待。企业可持续能力是站在企业整体立场,而项目可持续能力是站在企业局部作为企业战略业务单位的立场。整体的能力强大,会带动提高局部的能力;局部的能力增加,组成整体的能力也会上升。企业可持续能力与项目可持续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靠。

图1中表示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转化为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的途径是知识积累和创新。在当今社会,知识不再局限于信息或技术而是包括所有除资源等实在物体以外的事物,如除信息、技术外还有文化、制度、管理手段等都属于知识。知识积累是指建筑企业参与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各方面的组织学习,储存和精选与项目建设有关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使获得的知识能迅捷有效地运用到另外的建设项目上,巩固其自身运作建设项目的能力。知识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建筑企业通过知识创新在知识获取、处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并将知识不断地应用到建筑企业自身的管理中,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保证持续系统的发展。

3 项目可持续能力的培育及提升

前面已经分析到项目可持续能力与能力集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针对项目可持续能力的培育及提升,首先进行的是能力集的培育其次是增强这些能力之间的润滑度,即能力提升。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提高整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实现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整体促进。

3.1 能力培育

建设项目运作过程中,应当全面收集与项目有关资料,选择合理的项目融资模式,避免不适的融资模式影响项目的融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的培育从建设项目可研阶段到建设阶段再到运营阶段,运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和风险自留等风险应对方法,建立风险机制来储存和反馈信息,降低项目中所遇的风险。针对建设项目管理则采用动态的控制方法,合理配置项目中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工程项目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运营管理应该从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上做出适当的改变以区别于项目生命周期的其他时期,只有结合项目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在项目建成后更好地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

3.2 能力提升

能力集构成项目可持续能力,而建设项目各类资源又是能力集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因此,控制资源短缺引起的冲突,就能协调好能力集之间的关系,进而良好地促进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提升。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3.2.1 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协调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对项目各参与方进行组织和控制使其协调一致,确保项目目标的全面实现而设计或安排的且必须遵循的一定的程序与规则,用以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的所有手段、方式和方法。在项目建设中协调机制有沟通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

3.2.2 设置和完善管理制度

国内学者汪丁丁将“制度”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10]制度体系的设置和完善包括从目标控制、宏观监管控、信息管理、参建方管理、激励管理和环保管理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制度和办法,建立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和工作手册,改进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和工程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始终处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在制度条文基础上,确立需要相应的相关的监管措施以及有效的处理机制,以确保制度的落实。

3.2.3 促进信息沟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在各项目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项目管理工作平台,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定义各方的责、权、利,并要求各组织应抱着坦诚公开无偏见的态度参与信息的沟通和共享,以项目目标作为共同的使命,全力投入。

4 结论

“金字塔”模型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构成和由来,有利于分析探讨怎样提高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文中表明项目可持续能力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培育及提升,但是能力的大小及提升的程度却不知晓,原因在于当前评价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模型或方法还不成熟,正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与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详尽地阐述和解释,仍需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曲福田: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3.

[2]朱嬿,朱志平.建设项目可持续性概念与后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06,(1):11-16.

[3]Liu Jian,Sun Zhiyu,Lou Peng.et al.Project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in China’s hydropower development[A].World Water&Environmental Resource Congress2006[C].Omaha,USA.2006.

[4]刘建,黄明华,娄鹏.现代管理技术在水利规划设计企业中的应用[J].水利发展研究,2005,(11):32-34.

[5]王家远,申立银.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模型研究[J],建筑经济,2005,(3):42-44.

[6]郎启贵,徐森.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2):34-37.

[7]王巍,赵国杰,毕星.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测评体系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2-125.

[8]乔增光.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4:5-10.

[9]陈耀,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及其生成机理[J].管理世界,2006,(12):111-114,141.

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分析 篇6

可持续增长率是保持目前财务比率 (包括资产负债率) 的增长率, 按现有财务结构增加借款, 即按留存收益增长的多少安排借款, 目的是维持当前的财务杠杆和风险水平。长期来看, 企业正常的实际增长率应等于可持续增长率, 但并不是说企业的实际增长率不可以高于或低于可持续增长率, 只是说可持续增长率代表了企业适宜的发展速度。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股票市场得到了长足进步, 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可以分为三种:长期亏损型、短期盈利性和持续发展型。对于长期亏损型企业, 从头至尾都没有一个可以支撑企业的核心项目, 这种企业只能依靠大量借款和发行股票来苦苦挣扎, 并随着资产负债率的上升而慢慢从市场中消失。在我国企业实践中, 短期盈利性企业则比比皆是, 如春都集团、郑州亚细亚集团等, 但这些昔日享誉全国的大企业都已风光不再, 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盲目追逐短期的超速盈利, 而进行大量的融资, 致使企业的资本结构极为不合理, 以至于导致最终的失败。在三种企业类型中, 持续发展型企业是上市公司中的强者, 成为了各个行业的领头羊, 主要是由于这类企业能够在可预见的未来平稳的发展, 为股东创造稳定的财富, 这样的代表主要有双汇食品等企业。

1 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存在的问题

1.1 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不匹配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很多上市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迅速地成长起来, 每年的收益率也跟着快速的增长。虽然企业的实际增长率每年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 由于相关配套条件不成熟, 过于注重短期利益, 导致了很多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偏低, 以至于实际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不匹配。我国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都存在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不匹配的问题, 如果继续忽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将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伤害。

1.2 资本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较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因国企与银行的特殊关系, 国有企业的负债比率偏高, 而且主要以国家银行借款为主。所以我国很多上市公司都出现负债率偏高而且短期负债率更高的现象。首先, 资产负债率水平偏高。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占总资产的百分比, 是衡量一个企业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一般情况下, 资产负债率越低对企业越好。但从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情况来看,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水平普遍偏高, 极少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低于50%。在现实中, 我国有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因为负债率过高, 最终导致资不抵债, 破产清算。据统计, 2011年已经有129家上市公司净资产不完整, 其中, 更有35家上市公司已不存在一分钱的净资产, 所剩的只有巨额外债。由此可见,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够合理, 有待改善。其次, 负债结构不合理。负债由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构成。一般而言, 短期负债占总负债一半的水平较为合理。从现实情况看, 我国上市公司的短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偏高, 反映出公司使用过度的短期负债来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当上市公司面临的金融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 如利率上调、通货膨胀、短期负债比例过高, 都会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资金周转。因此, 增加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会给公司经营带来潜在威胁。

1.3 资产运营效率不高

首先表现为赊销问题严重, 净现金流入不足。在我国上市公司中, 有很多企业为了增加销售收入, 盲目地进行赊销, 产生了很多应收账款等资产类项目。看似加大了销售收入, 其实则不然。因为很多企业的应收账款由于回收不及时最后都变成了坏账, 不得不转入坏帐准备当中, 最终也就冲抵了部分销售收入。很明显, 这是一个短期的盈利行为, 如果长期这样下去, 会产生很多的坏账, 不仅增加了应收账款的成本, 还使很大一部分应收账款白白地流失, 最终导致企业现金周转不足的风险。其次, 总资产周转率偏低。资产周转率对于一个公司尤其重要, 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收入与资产总额的比值, 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而我国上市公司中总资产周转率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 我国上市公司平均资产周转率不到1, 而国外的企业则大都超过了1.5, 我国上市公司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过低的资产周转率增加了过多的运营资金, 而运营资金大部分是由短期负债转化过来的, 最后导致企业的财务费用大大的增加, 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4 股利分配政策不稳定

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良好的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的体现, 稳定的现金股利支付率和支付的稳定性是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的两个重要指标。但是,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没有把投资者的利益置于应有的位置上, 大多数公司没有明晰的股利分配政策目标, 因而在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缺乏长远打算,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发现:由于受到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经营状况的影响, 上市公司依靠发行新股、配股来提高可持续增长率有一定的困难, 只有依靠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优化资本结构, 提高资产运营能力等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增长率的提高。并且从郑州煤电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 销售净利率的逐年下滑, 是造成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率, 并使实际增长率趋于可持续增长率的水平, 笔者从企业财务政策和经营政策的角度, 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2.1 调整财务经营政策, 实现可持续增长与实际增长的平衡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要想平衡可持续增长与实际增长有以下两种情况:当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小于实际增长率时,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 (权益乘数) , 减少股利支付率和兼并等方法来提高可持续增长率, 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地使可持续增长率慢慢向实际增长率靠拢;当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时, 意味着企业有多余的现金, 这种情况多出现于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有多种选择, 可以把部分钱通过提高股利支付率或股票回购还给股东, 以达到缩小股本、改善业绩的目的。也可以购买增长, 使企业向多元化方向增长, 寻找新的增长点进行投资, 使实际增长率加快增长, 向可持续增长率靠拢。

2.2 优化资本结构

首先, 控制资产负债率水平, 合理运用财务杠杆。企业增加负债, 利用财务杠杆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本身是有利的。但是, 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会给企业造成过重的财务负担。从长远的角度来讲, 降低资产负债率的根本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自身积累。所以, 企业要认真贯彻科技创新的方针, 着力发展高科技核心技术, 争取国家技改投入, 大力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 切实提高产品质量, 努力开拓产品的销售市场, 这是提高企业效益, 增加企业资本积累, 降低资产负债率的最有效措施。同时, 加强企业财务成本管理,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降低产品成本, 不断增加企业的积累也是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的重要途径。如邯钢实行“成本否决”机制, 走出一条主要靠内涵挖潜, 内部积累, 实现国有资产迅速增值的良性发展道路,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1990年的70%降低到1998年的44.58%。其次, 做好资金预算, 减少短期负债。负债包含了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 短期负债比例过高会给企业造成短期还款的压力。据有关报告显示, 我国上市企业平均短期负债占总负债的60%以上, 形势非常严峻。短期负债主要是为企业提供短期的资金运营, 要想减少短期负债, 又不想因为过多的长期负债产生过多的财务费用, 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好企业每一期间的资金预算和项目预算, 根据预算准确地进行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在必要时进行专门借款, 降低企业的还本付息压力。

2.3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提高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

全部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流动资产周转率, 因为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往往高于其他类资产的周转速度, 加速流动资产周转, 就会使总资产周转速度加快, 反之, 则会使总资产周转速度减慢;二是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 因为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快于其他类资产周转速度, 所以, 企业流动资产所占比例越大, 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 反之则越慢。因此, 寻求提高资产周转率的措施主要以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提高存货周转率为重点。第一, 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率的方法。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往往是通过企业的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和货款回收制度来进行的, 所以要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 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的客户信用评级体系, 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货款回收制度尤其重要。需要指出的是,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 对货款回收相关人员的合理激励是加速应收账款周转的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第二, 提高存货周转率的方法。加速存货周转的最佳途径则是采取零库存的策略, 对于没有这种条件的企业, 也可以通过将一些生产活动交给外单位实施 (如将一些零部件由自制改为外购) , 将原来用于从事这些活动的资产释放出来, 从而提高资产周转率。这种情况最典型的是特许经营, 通过这种方式授权者将所有的资本密集型活动交给被授权者, 结果自己投入非常少的资本, 却能获得较快的增长率。美国“耐克”运动鞋的生产许可就是这样的范例。

2.4 处理好分配和发展的关系, 制定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

当快速增长引起资金短缺, 从而使企业外部举债变得越来越困难时, 提高留存收益率, 即削减股利支付率无疑能提高可持续增长的能力。削减股利支付率与财务杠杆相反, 股利支付率的降低有一个零的下限。为了提高公司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减少股利分配, 可以暂时缓解企业过快增长导致的自有资金缺口问题, 显然这并不是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常态, 要想使公司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最终还是要通过提高盈利能力来处理分配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外, 国家应继续给予上市公司更多的优惠政策, 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 吸引资金向上市转移, 使上市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实现可持续增长。同时, 企业应该把投资者放在第一位, 从长远的角度去看问题, 制定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

摘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存在的诸如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不匹配、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 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率,资本结构

参考文献

[1]刘斌, 黄永红.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主因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2009 (5) .

[2]李树.企业持续发展探析[J].商业研究, 2010 (11) .

[3]胡汝银.中国上市公司成败实证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4]陆正飞.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篇7

一、模型构建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 结合2006年9月12日财政部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中的评价指标和财务分析的常用指标, 考虑到财务科持续增长能力评价指标应全面包括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 本文选定了12项指标构成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评价体系, 如表1所示:

该评价体系对指标的类型和计量单位进行了规范, 使得评价时可根据各类指标的特点分析其增减变化带来的影响及其程度;针对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好主观判断, 设计固定的权重不够合理, 因此该评价体系没有将指标区分为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 所有的相关财务指标均视为基本指标, 各指标的影响程度完全取决于因子分析中各主成分的贡献程度;该评价体系体系中依据现金流量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的重要性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因子分析作为处理降维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通过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找出能综合原始变量的少数几个因子代表多个原始变量, 使得少数因子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将原始变量分组, 使得组内的变量之间高度相关, 组间变量之间不相关。本文选取首批28家创业板块上市公司后2010年~2011年的年报数据, 按照上述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分开计算, 考虑到各年的指标不平衡, 将每年的各指标值取均值, 作为各变量xi的取值。整个因子分析过程采用SPSS17.0软件中的Factor (因子分析) 方法完成, 实现了用4个主成分因子代替12个原始变量, 具体的过程如下:

(一) 数据标准化处理

对28个样本的12个变量构成的原始数据xij (i=1, 2, …28, j=1, 2, …12) 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到新的变量Zxij:

(二) 相关性检验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 为了考察选定的12个指标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性, 使用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来判断否适合做因子分析, SPSS17.0将两种检验统称为“KMO and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并在因子分析中一次输出结果, 本文利用标准化处理后的变量Zxij进行分析, 得到相关性检验统计量, 如表2所示:

表2显示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统计量为686.150。检验的P值接近0, 表明12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KMO检验用于测量变量间的偏相关性, KMO的取值在0~1之间, KMO统计量为0.718, 大于0.7, 因子分析效果较好, 并且由共同度量表可知, 所有变量的共同度量均在90%以上。因此, 提取的公因子对原始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适合作因子分析。

(三) 因子提取与命名

公共因子确定的原则是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以上或因子对应的特征根大于1的前几个因子, 一般采用默认的主成分法。本文提取特征根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7.68%的前4个因子为公共因子, 各因子的特征根和方差贡献详见表3。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不仅要找出公共因子以及对变量进行分组, 更重要的要知道每个公共因子的意义。为了使每个因子的含义更清楚, 需要简化因子载荷阵的结构, 使每列或行的元素平方值向0和1两极分化, 一般采用Varimax (方差最大法) 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 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表4显示因子1在X7 (流动比率) 、X8 (速动比率) 、X9 (现金比率) 和X12 (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 的权重较大, F1代表了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增长能力的贡献最大, 因子贡献率达到29.21%, 偿债能力是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的首要因素。因子2在X4 (销售净利率) 、X5 (营业利润率) 和X6 (息税前利润率) 的权重较大, 故F2代表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因子贡献率达到24.93%。因子3在X1 (流动资产周转率) 、X2 (总资产周转率) 和X3 (净资产周转率) 的权重较大, 故F3代表了公司的营运能力, 因子贡献率达到24.2%, 因此, 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都是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的重要因素。因子4在X10 (盈利现金比率) 和X11 (现金营业利润率) 的权重较大, F4代表现金流量, 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也比较重要。四个因子代表的经济含义分别是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

(四) 计算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

因子得分是各变量的线性组合,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表5) 确定因子得分函数:

依据因子得分函数分别求出各样本的4个因子得分, 以各公共因子特征根 (方差贡献的大小) 为权重对四个因子得分进行加权, 可得综合得分F:

各样本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详见表6。

三、结论

(一) 偿债能力是影响可持续增长能力的首要因素

偿债能力衡量公司偿还现实债务的能力, 不能按期偿债会危胁到企业的生存。生存是企业的首要目标, 也是企业发展和获利的前提。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偿债能力也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的首要影响因素, 偿债能力因子排名前五位的公司分别是300016 (北陆药业) 、300017 (网宿科技) 、300012 (华测检测) 、300018 (中元华电) 、300003 (乐普医疗) , 其偿债能力因子均在0.62以上, 最高达到4.35, 其中网宿科技和北陆药业上市前就是这28家公司中流动比率排名前两位的公司, 上市后依然表现为较强的偿债能力。凡是偿债能力因子得分较高的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综合得分都较高, 如300003 (乐普医疗) 综合得分 (1.34, 排名1) 、300016 (北陆药业) 综合得分 (1.21, 排名2) 、300012 (华测检测) 综合得分 (0.59, 排名3) 。因此, 要实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增长, 必须提高其短期偿债能力否则, 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将会危机其生存, 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二) 现金流量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影响不显著

300013 (新宁物流) 虽然现金流量因子得分 (1.72, 排名1) , 但综合得分 (-0.13, 排名16) , 没有在前十;300006 (莱美药业) 现金流量因子得分 (0.55, 排名7) , 因为资产管理效率不高, 营运能力较差, 最后综合得分居后 (排名19) 。因此, 现金流量对作为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因素, 但影响程度不及其他三项因素。

(三) 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必须协调发展

300022 (吉峰农机) 虽然盈利能力因子得分 (排名22) 和现金流量因子得分 (排名27) , 但是偿债能力因子得分 (排名9) 和营运能力因子得分 (排名1) 较高, 最后综合得分 (排名4) 。说明虽然各公司因为行业的特点可能某方面的能力较强, 300022 (吉峰农机) 的资产管理效率较高, 营运能力较强, 而因为作为商品批发零售行业赊销较多, 现金流量能力较差, 但由于各因素的替代性与互补性, 综合得分较高。在实现某一方面的能力增长的同时, 必须兼顾其他制约因素, 如300023 (宝德股份) 虽然偿债能力因子得分较高 (0.54, 排6) , 但其他方面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都较差, 最后综合得分排名第28位, 单方面的能力较强难以抵消多方面的制约因素, 最后无法实现可持续增长, 要实现可持续增长, 必须协调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汤谷良、游尤:《可持续增长模型的比较分析与案例验证》, 《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上一篇:经管专业学生下一篇:理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