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企业生产质量控制(共7篇)
制药企业生产质量控制 篇1
药品质量水平不仅是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标志,同时也关系着患者的性命,更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就药品质量的形成而言,它包括很多方面诸多因素,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过程的控制,到成品检验合格出厂,每到工序都需要过程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是保证药品质量必不可少的措施。要做好过程质量控制,企业应有依法经营、合法生产的办企宗旨;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制造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做好人员培训工作;确保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不断完善药品制造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药品质量。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是指在生产中为达到规范或规定对数据质量要求而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措施。也就是说,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满意的质量要求,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在企业领域,质量控制活动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现场管理,是指为达到和保持质量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方面的活动。
对生产过程的全程质量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
一是起点控制,对原辅物料、装备设施、生产文件、生产人员等,在进入生产现场前按GMP的相关要求进行控制,对不符合的应及时纠正或不允许进入;
二是过程控制,严格控制药品制造过程中差错和污染的发生和传播,按生产文件规定生产、清场、清洗、消毒、灭菌;
三是标准控制,对各控制对象需要控制的内容、方法、指标,应有书面标准并严格按标准执行,不可随心所欲;
四是系统控制,对提供原辅物料、装备设施、工程建设、咨询服务等供应商及其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按GMP要求进行控制,形成GMP实施大环境的系统控制。
以我公司的生产质量控制为例,在设计时,基本考虑了上述的四个基本环节,为保证四个基本环节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质量部经理下设仓库管理员、车间现场管理员、QC现场管理员、验证管理员、文件管理员、综合包装管理员、质量审计员,分别负责仓库物料控制、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测过程控制、验证管理、文件管理及包装材料设计注册等工作,制定“标准”,监督“标准”执行,确保质量的各种措施落实到与产品质量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中去,对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并及时反馈市场的质量信息和用户的需求,推动质量控制的完善。
(1)物料的质量控制
供应部采购员对供应商进行初步筛选后,质量部的质量审计员根据供应商提供的初步情况、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和生产过程中的试用情况,决定对供应商进行何种质量审计,质量审计合格的供应商发放供应商准入证,其中对中药材仅要求产地相对稳定,进入公司的物料,由仓库人员进行初验,存放于待检区域,挂黄牌,填写请检单,由取样员取样,检验合格的,挂绿牌,不合格的,移入不合格区域,挂红牌并上锁专人管理,填写不合格物料处理记录,交QA调查处理,车间领料员根据批指令填写领料单到仓库领取,仓库人员发放时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对标签、说明书实行记数发放。在仓库管理的过程中,确保只有合格的原辅料、包装材料、中药材流入车间。
(2)生产过程控制
对进入车间的物料,车间质检员根据批指令进行核对,无误后,确认清场效果才准许开工生产,在生产中,质检员实施动态监控,特别是关键的生产工序,确保“标准”得到贯彻执行,对违反“标准”的行为,及时进行制止和纠正,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不合格物料及时调查处理,每个生产阶段结束后,对批记录进行审核,对中间产品和成品及时取样,挂状态标志,保证不合格的中间产品,不流入下工序;不合格的成品,不流入出厂。
(3)质量检测过程控制
取样员接到取样通知,按取样SOP取样,取样后填写取样记录,将样品交给化验室主任,检验结果合格,交质量部经理审核,签字认可后盖检验专用章,交QA现场管理员按批归档和发放检验报告单,对检验过程中出现偏差或异常情况,QA现场管理员进行调查,QA经理签署意见。
(4)验证管理
QA负责组织公司的日常验证工作。日常验证主要包括重要设备与设施、工艺和关键介质的定期再验证和回顾性验证,由验证管理员安排计划组织验证,对上述对象进行有计划的变更时的验证,对新产品、新工艺和新原辅料的验证,由所在部门提出申请,验证管理员组织实施验证,编写验证计划和报告,所有的文件交文件管理员存档。对大型建设项目和重大技术改造,要成立验证委员会组织实施验证。
(5)综合管理
包装材料的设计和校对由包装管理员联系设计公司进行设计,经确认的,交印刷厂打样并审核打样稿。接到用户投诉、药品不良反应,综合管理员应认真记录调查,并及时报告,严重的,由公司指定专人收回产品,报告药监部门。文件的发放、收回、归档、销毁等工作由文件管理员负责,确保工作现场无过失文件,综合管理员负责编写管理职责,每半年或一年组织一次质量趋势分析,召集每月一次的质量例会,组织每月的GMP自检。
质量控制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规范和活动将各种质量变异和波动减少到最小程度。它穿于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中。从上述各方面考虑,只有严格地遵守相应的规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保证药品质量。生产过程控制在于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行系统安排,对直接或间接影响过程质量的因素进行重点控制并制定实施控制计划,确保过程药品的质量。
摘要:本文从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质量控制对药品质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质量控制,药品质量,制药企业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S].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的质量控制[S].
[3]吴长辉.浅谈药品生产的过程质量控制[J].海峡医药,2007(3).
制药企业生产质量控制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式发展,治疗各种疾病及不同治疗效果的药物层出不穷,人们在得益于新型药物的治疗的同时,也同样面临药物质量带来的风险。随着我国药检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药品质量风险的关注度也普遍提升。为了应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致力于药品质量风险的研究。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主要根据文献资料对制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流程进行综述,并分析统计学在制药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应用中的适用性。
1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质量风险管理是贯穿于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评估、控制、沟通及审核回顾的过程。实现对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的有效管理,需要熟悉风险管理的流程。对风险管理流程的把控是实施风险管理、有效降低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对风险管理的流程进行概述。将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管理分为四个步骤: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和风险审核及回顾。
1.1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了对风险的识别、分析以及风险分析过后的风险评价环节。这三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弄清楚可能产生的风险、风险发生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对风险的评级。有效的风险评估工作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团队,并应使团队包括各方面的评估专业人员,他们应对药物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有深入的了解,如人员、厂房、设施、设备、物料、产品等,并对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有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其中,风险识别环节的有效进行,需要企业相关人员能够对风险有较为敏锐的识别,可以参考并利用已有的风险识别经验和信息。可参考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产品的生产数据资料。产品的数据资料可以形成对可靠质量水平的控制标准,当出现偏离一般生产水平的质量时,认定为可能会出现风险。相关风险识别理论,风险识别理论能够为风险识别提供理论参考,实现定量评判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风险识别的研究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识别指标,根据已有的指标进行风险识别不仅可以提高识别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在识别风险后,对风险的分析十分重要。风险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出现这个风险的可能性有多大,对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判断,并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形成风险程度评价表。在风险分析这一步骤中,我们可以使用所有可用的信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估计。风险分析对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影响也较大。风险评价即评估该风险发生后影响的严重程度。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应预先建立一个风险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会使用到风险指数矩阵图,然后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来综合评价风险等级。
1.2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范围内是评价风险管理效果的有效指标。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分析风险控制的范围和可能性,然后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风险控制过程的关键问题是:(1)判断评估后的风险是否超出了风险控制的水平。当风险超出可接受的范围时,就要采取有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以尽可能降低风险;(2)企业在降低风险中的可能性。任何风险都有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利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寻求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始终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降低企业可能性损失的有效方式;(3)分析风险,找出风险的可能性来源。风险具有不可预估性,因此找到风险的可能性来源是风险控制的必要环节也是可以正本清源的最有效措施。找到风险的可能性来源,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并及时找到有效的降低风险的措施。
1.3风险沟通
在进行了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之后,进行及时的风险沟通是风险管理系统程序的必要环节,也是风险管理模式良好运行的基础。一个风险交流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同系统不同时期风险的数据分析。对不同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能够系统把控风险管理的效果,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不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优劣点,为后续风险管理的更有效开展打下基础,进而进行系统性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全面分析。通过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分析,能够及时了解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新的风险出现时重蹈覆辙。1.4风险审核、回顾在完成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及风险沟通后,风险管理程序的结果的审核及回顾是最后一个步骤,这对于全面把握该次分析管理的效果十分有效。风险审核及回顾的主要工作有:(1)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文件。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回顾,并形成记录文件,以便为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数据资料;(2)定期开展不同岗位员工的全面风险回顾工作,使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都能够及时对风险管理进行总结,同时可以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对风险回顾的效果进行考核。
2制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
2.1统计质量管理法
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的研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展。药品的大规模研发,给更多的疾病治愈带来了希望,人们享受着新型药物的治疗效果,也面临着药物质量的风险。特别是在仿制药在整个药品处方量中占比逐渐增大的情况下,药品研发过程与制药过程的质量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国监管部门对于药学研发、药品生产开发与药品质量管理领域的统计学要求也逐渐提高。其中一部分原因归结于药品的安全性主要是在研发环节和生产环节体现的。除此之外,仿制药的大规模开发,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药品质量的可靠性。在劳动力资源和原料资源成本日益增高的大趋势下,药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有效因素。企业正在积极寻求有效措施使其在药品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统计学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分析工具,在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应用已经证明了其优势性。在监管要求严格化及企业自身发展动因的双重因素驱动下,统计学在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应用方面将会有长足的发展。通过对已有的科研资料分析发现,国内药企也已经大规模、广泛性地开始使用统计学工具来实现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但是在如何高效地利用统计学工具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现统计学在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利用是今后药品质量管理的一大方向。
2.2统计学在制药过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2.1统计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统计学是有效的制药过程质量控制工具,利用统计学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是有效控制手段,如何实现统计学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是主要的研究目标。每一种药物都需要准确的成分配比,才能保证其药效,避免副作用和毒性。然而药品的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因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而导致药品质量稳定性失良。药品稳定性的失良被称为药品稳定性的波动。药品稳定性波动可以分为自然波动和异常波动两种,而异常波动的出现往往是基于药品的原料性质不良、人员操作不当、技术水平欠缺等原因。对药品质量的控制主要就是通过发现和分析这些因素,从而控制药品的异常波动,实现其质量的稳定性。统计工作中的控制图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控制图的核心工作就是监测并识别药品稳定性的异常波动,并通过控制图的反馈控制,有效地处理异常波动,最终实现药品稳定性的波动范围控制在自然波动范围内,实现对药品质量的有效控制。
2.2.2统计学在质量诊断中的应用。作为统计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工具,控制图最早由休哈特博士(Shewhart)在1924年首先提出,并被命名为Shewhart控制图。这是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特别是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图形是通过测量或计算样本与样本的数目或时间来体现质量特性。统计推断是实现Shewhart控制图的制图原理,利用统计推断实现对药品质量稳定性的诊断,其中利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是方差分析。实现统计学在质量诊断方面效果的工作流程为:(1)根据研究对象确定要选用的控制图类型、控制的参数、取样间隔、取样次数和样本量;(2)进行生产研究,按照确定的取样方案进行样品取样,通过对取样样本的检验形成记录结果;(3)按照设计的规程计算中心线、控制下限和控制上限,并检查是否有任何点超出控制限,从而揭示异常波动;(4)通过对异常波动的分析,调查确定其发生来源,去除超限点,并重新计算中心线、控制下限和控制上限。如此循环,直到所有点落在控制限内,从而建立出用以对后续生产进行质量诊断的控制图。
2.2.3统计学在质量优化中的应用。利用统计学工具对药品生产过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诊断之后,还需要进行验收取样,从而实现对药品质量进一步控制和优化。质量源于检验,即使是对已经控制过的质量进行有效的验收取样,也能够进一步保证质量的安全性。从本质上来说,验收取样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质量,而是质量进一步优化的有效控制手段,也是预防严重质量偏离的最后防线。验收取样方法是根据取样结果和预先设定的判别标准,决定放行或拒收批次的决策理论,理论依据是概率分布。
3结语
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是基于对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流程分析,阐释统计学在药品质量管控中的应用和适用性。基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缺乏,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GMP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评估系统:中国,201010233202.2[P].2012.
[3]刘树林,张义恩.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07,(6).
制药企业生产质量控制 篇3
[关键词] 自动控制技术;中药制药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R943.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61-02
1?引言
1.1?中药制药现代化
“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中药现代化列为核心发展方向之一。中药制药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中药制药现代化,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制药各环节进行监测和控制,以达到中药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的目的。我国中药制药过程多采用传统工艺,产品质量的在线检测和生产系统的集成优化技术比较落后,中药制药装备的标准化和中药质量控制体系也还不完善,最终导致中药产品的质量不稳定。因此,利用数字化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通过对现有中药制药设备进行集成与优化,构建中药生产的自动控制系统,保证中药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实现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1.2?自动控制技术
中药制药过程的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员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硬件设备,使生产过程涉及到的机器、设备按照预定软件程序自动的规律运行,实现对制药生产过程的监控,保证中药产品质量。中药制药过程具有时变性、滞后大、非线性的特点,本研究主要介绍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NCS(networked control system)等典型和新型自动控制技术在中药制药生产的各环节的应用。
2?中药制药各环节的自动控制系统
2.1?提取过程控制系统
提取是以固体中药材作为原料,用选定溶剂充分提取其有效成分的操作,在中药制药工业中广泛应用,是中药制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小球[1]介绍了中药提取主要的工艺过程及各环节的操作要领,通过将过程控制系统与批次生产管理信息(配方管理、批调度、批管理)集成,弥补各环节独立过程控制系统存在的不足,实现了中药提取过程的总体优化。刘庆阁等[2]长期以来与国内多家知名药企合作,通过大量实践,改变传统控制模式,研制出以DCS系统为基础,集GMP生产技术管理信息、工艺单元模块化组合、信息化技术、过程分析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于一体的中药提取数字化控制系统。实现中药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张金巍等[3]基于微软的COM(组件对象模型)、DCOM(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技术,使用VB+SQL Server和OPC技术开发了现代中药提取控制系统客户端程序,通过采集数据形成历史数据库,使控制系统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分析与评估更加全面。李作武等[4]通过在中药制剂自动提取过程中对调节阀进行不同阶段的PID控制,使夹套压力稳定地保持在设定值上,从而使反应釜中的药液在不同的工艺阶段保持在不同的温度状态下,提高了中药提取的效率。李作武等[5]通过SIEMENS S7-300 PLC,将中央控制系统、现场控制系统和现场设备3层体系构建成为一个中药制剂生产过程在线监控平台,从而实现了对中药制剂生产提取过程的自动控制。程跃等[6]针对中药提取过程温度控制的特点,设计了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系统。该系统的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鲁邦稳定性,应用仿真结果对实际参数进行在线整定,可有效减少提取阶段的温度波动。
2.2?浓缩过程控制系统
浓缩是将提取工段的药液进行蒸发,使药液的浓度达到生产要求,因此该环节直接关系到中药产品的质量。宋杰贤[7]设计了中药双效浓缩自动控制系统,通过LON(local operation network)局域操作网的分布集散式系统(DCS),将用于系统级控制与信息管理的上位机与用于对现场工艺参数的采集、检测和控制的下位机各部件通过以太网连接,构成分布式结构的控制系统。并对原有系统的控制程序集操作界面进行了优化,提高了系统与生产过程的适应性。程跃等[8]针对中药浓缩过程药液浓度难以在线测量的问题,利用中药浓缩阶段在线数据和离线分析值选择变量,通过向量回归法建立了中药浓缩阶段药液浓度软测量模型,对中药制药生产各阶段的测控要点和自动化要求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中药制药设备集成方案,最终提出了中药制药生产过程集成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与设计原则。
2.3?干燥过程控制系统
中药制药生产中物料,如原材料、半成品等都含有一定的湿份,干燥是需要依据加工、储存和运输等工艺要求除去部分湿粉已达到工艺规定的湿份含量的操作过程。张有[9]介绍了集DCS和PLC优点于一体的EUROTHERM DCS在中药粉针冷冻干燥过程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该系统在冻干机工作期间运行稳定,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霍艳忠等[10]针对中药制药干燥过程的温度偏高,有效成分损失严重的问题,采用西门子公司的PLC S7-200,通过对磁控管电源、灯丝电流及整机三部分的自动控制,设计了基于隧道式干燥机构的中药丸微波干燥自动控制系统,初步探讨了微波干燥系统的设计方法。廖枝平等[11]利用模糊控制理論,设计了中草药快速干燥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高性价比单片机作为核心硬件,运用软件控制技术,通过采用智能化控制思想中的模糊控制技术,大大提高了干燥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体现了模糊控制系统的优越性。
2.4?包装过程控制系统
包装是将中药产品定量并封装,作为中国药生产的最后环节,实现对其生产线的自动控制尤为重要。闫茹等[12]提出了中药滴丸包装车间的药料输送小车控制系统方案,该方案基于无线收发芯片nRF401,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介绍了该控制系统的设计要点,实现了药料从料仓到灌装机的自动输送。孟秀玉[13]通过对多种控制方案的比较,采用以太网通讯方式,设计了以双机热备工控机为中心的控制室结构,实现了工控机与远程I/O的连接与通讯,使控制更加及时准确。姜东华等[14]选用SIMATIC S7-300 PLC设计了中药蜜丸补丸机电气控制系统,系统采用光电式传感器进行检测,运行调试的结果表明该自动控制系统在补丸过程中运行可靠。
3?总结与展望
3.1?总结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学术领域之一,采用传统理论与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中医药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中药制药过程,设计合适的生产控制系统,对中药产品稳定性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生产周期的缩短都具有较大意义,是中药生产技术现代化的一次革命。我国目前关于中药制药控制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但发展十分迅速,在中药制药生产中的主要环节都有涉及。
3.2?展望
随着我国中药制药装备标准化和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逐步完善,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将会更加合理和有针对性,更加符合我国中药制药现代化的要求。
由于中药制药生产过程各环节涉及的参数大量而复杂,现阶段的中药制药过程的自动控制系统基本上是针对各环节的单独控制,是典型的间歇性操作。关于中药制药生产的整体过程的控制系统研究比较少见。但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分析仪器加工制造技术和软件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自动控制技术能将中药制药的各环节进行串联,可以真正实现中药制药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
[参考文献]
[1]许小球.中药提取生产过程与自动化控制[J].机电信息,2009(32):31-32.
[2] 刘庆阁,唐晓彬,高斌,等.中药提取数字化控制系统[J] .中国仪器仪表,2010(S1):183-185.
[3] 张金巍,贾铭,赵国磊,等.OPC技术在现代中药提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0(2):201-202.
[4] 李作武,趙凯,汪炼. PID控制在中药制剂自动提取中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2010,29(12):84-86.
[5] 李作武,赵凯,汪炼.中药制剂自动生产提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四川兵工学报,2011,32(4):81-82.
[6] 程跃,程文明,郑严.基于自适应模糊PID的中药提取温度控制[J].控制工程,2009,16(5):527-530.
[7] 宋杰贤.中药双效浓缩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涉及[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8] 程跃,程文明,郑严.中药制药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9(25):28-29.
[9] 张有.EUROTHERM DCS在中药冷冻干燥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42.
[10] 霍艳忠,姜重然,臧克江,等.基于PLC的中药丸微波干燥控制系统设计[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6):866-869.
[11] 廖枝平,鲁聪达,吕超群,等.中草药快速干燥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J].轻工机械,2007,25(1):94-96.
[12] 闫茹,曹巨江.基于nRF401的送药小车控制系统设计[J].包装食品机械,2009,27(5):20-21.
[13] 孟秀玉.中药滴丸自动化包装车间实时监控系统——上位机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陕西:陕西科技大学,2009.
[14] 姜东华,龙泽明,邵东伟,等.中药蜜丸补丸机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J].机械工程,2011 (1):28-29.
制药企业生产质量控制 篇4
目前国内生产企业与国际GMP管理水平相比距离还较大, 对变更控制、偏差管理的认识还尚浅, 很多企业对于厂房设施、生产工艺、储存条件等随意改变, 不加控制, 认为只要最终产品检验合格就可以了, 把变更控制视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投入这种“虚”的管理会浪费资源、人力, 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因此企业存在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不进行评估、论证和管理, 这也是造成生产企业GMP管理水平低, 药品多出现质量事故的原因所在。
基于世界各国GMP管理水平不一, 世界各国对药品注册的技术要求各不相同, 这不利于国际贸易与技术交流。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 (ICH) 打破了国与国的界限从患者利益出发, 收集来自管理部门和药物研究开发部门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制订了统一技术要求, 这有利于促进药品研发、生产及管理, 并对药品生产、质量、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的给出原则指南。本文根据ICH中Q7A以及2010版《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关于变更控制的规定, 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变更如何控制进行详细的阐述[1,2]。
2 变更的定义
任何与产品质量和生产条件有关的变更和对药品生产运行系统进行的改进均属于变更。它的范围是可能影响GMP要求或产品质量、安全和功效的变更, 包括生产、质量、设备、物料等的改变。
3 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类别
一类:次要变更, 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或影响不大。这类变更由企业自己控制, 不需要经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批准。如关键监控点的变更、中间产品检验标准或方法等的变更。二类:中度变更, 需要通过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制不产生影响。如关键生产条件的变更、包装材料的式样的变更。三类:较大变更, 需要通过系列的研究工作证明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没有产生负面影行。
4 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的变更如何控制实施
(1) 生产工艺的变更; (2) 产品质量标准的变更; (3) 生产用设备设施的变更; (4) 空调、水等对生产过程进行支持的系统的变更; (5) 计算机硬件的变更; (6) 原辅料的变更; (7) 产品的复验期和有效期的变更; (8) 标签和包装材料的变更; (9) 文件的变更。
4.1 生产工艺的变更
根据生产实际情况, 变更生产工艺确实有利于产品质量或有效期的延长, 同时不会对疗效、安全性产生不良影响时, 可以申情变更, 但是关键生产参数不建议变更。应首先对变更后的生产工艺进行工艺验证, 对其产品做稳定性试验, 可以做加速稳定性实验, 如果在相应效期内质量、安全性、疗效等指标合格。可以按照法规要求的程序到国家管理局审批、备案, 备案完成后方可实施变更.现在国家通过飞行检查、跟踪检查等方式, 加强了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是否按照GMP进行生产的监管, 其中药品的生产工艺与国家批件是否一致是检查的否决项, 如发现生产工艺有某些变化, 并且没有按照程序的变更审批、备案, 企业该品种的药品生产文号就可能被吊销。
4.2 质量标准的变更
质量标准的变更要对分析方法、检测环境和生物检测方法进行验证评估, 要提供总结报告证明这些变化不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预变更的质量标准应到省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 以确保生产操作规程得到相应的变更, 得到批准后方可执行。
4.3 生产用设备设施的变更
质量管理部门和生产技术、研发部门应对生产设备、设施的变更按照验证管理程序进行分析、验证、评估, 形成书面总结材料。对影响厂房布局和平面图的重大变更必须将验证、评估总结材料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实施;对于生产设备、设施的微小变更, 例如设备损坏换类似功能的设备, 经质量管理部门、生产技术部、研发部对变更总体分析、评估后进行验证, 验证合格后上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批准后实施。实施验证操作时, 为了证明某区域内变更的设施与环境监测级别保持一致, 应对设备的关闭, 重启动, 加热, 通风和空调净化系统等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 并进行监控, 确保生产区域内环境的一致性, 最终形成验证报告。
4.4 空调、水等对生产过程进行支持的系统的变更
水系统、空调系统的变更要经相关部门的分析、评估后, 实施验证, 确保在变更后的支持系统下, 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不会对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并形成总结报告, 上报省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 批准后执行。同时相应的操作规程以及维持这些支持系统的操作规程也要做出相应的变更, 并经过质量管理部门的审核批准。
4.5 计算机硬件的变更
首先列出设备的具体检测项目, 经质量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 开始对设备进行检测调整。同时, 质量管理部门应对检测的结果进行评估, 形成完整的评估报告, 并进行验证操作;相关部门对验证、评估报告进行审核, 根据审核结果质量管理部门作出是否批准变更的决定。
4.6 原辅料的变更
原辅料的变更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少数来自外部例如:根据质量要求企业改变现有的原料等级或来源, 增加或替换原料。这样情况下企业要把提议的变更到省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变更备案, 批准后实施。另外一种情况是原料的供应商告知企业变更了某种原料, 这时企业应启动变更控制系统, 分析评估供应商原料变更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影响。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制定一个变更计划, 然后质量管理部门、研发部、生产技术部对变更原料的验收、贮存、检验和使用进行分析, 仔细地评估贮存这些原料的设施和设备的变更, 确保这些变更不会对贮存环境变化敏感的原料造成影响, 最后作出评估结果报告, 经验证合格后实施。
4.7 产品的复验期和有效期的变更
对一些敏感性药品进行变更后的样品稳定性试验, 以证明所提出的变更不会引起产品质量下降, 疗效和安全性不会受到影响。这些试验要求在变更控制系统中要明确规定, 试验的结果经QA核准后, 批准变更及产品放行。同时, 应该对复验期和有效期的每一次变更进行有效变更控制, 并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确保变更有效。
4.8 标签和包装材料的变更
包装材料包括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容器以及印刷包装材料, 这部分变更通过质量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须符合GMP法规要求以及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提交省或国家监管部门批准后作出相应的调整。标签和包装材料一旦变更后, 以前的旧版本的标签和包装材料应销毁处理完全撤出生产区。
4.9 文件变更
2010版《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明确规定文件包括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操作规程、记录、报告, 文件是我们工作的标准和指导, 当评估、验证其他变更时, 应当采取措施确保所有受变更影响到的文件都已修订, 并列为变更控制的一个关键项。如对空调系统的变更进行评估时, 应对相应的空调设备操作规程、岗位操作法等受影响的文件进行评审。保证所有文件都与空调系统变更协调一致, 当确保所有受影响的文件修订完成之后, 经过培训能够按照新文件执行后, 质量管理部门才允许实施变更。
5 结束语
建立、执行有效地变更控制系统, 有助于企业使整个生产质量体系的各方面处于受控状态, 始终保持企业GMP实施的水平不下滑, 能够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质量风险, 进一步保证药品质量, 对促进在新形势下的药品生产管理、技术提高以及加速我国药品行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融合均有积极意义。
摘要:简要介绍了变更控制的现状, 重点阐述了变更控制体系中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变更, 以及如何实施, 以保证产品质量。
关键词:变更控制,ICHQ7A,药品质量
参考文献
[1]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 (ICH) Q7A
制药企业生产管理复习总结 篇5
1.质量风险管理
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
质量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回顾 2.验证
证明任何操作规程(或方法)、生产工艺或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3.确认
证明厂房、设施、设备能正确运行并可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4.最差条件:
系指该工艺条件或状态其导致工艺及产品失败的可能性比正常的工艺条件更高的条件。5.挑战性试验:
指对某一工艺、设备或设施设定的苛刻条件的试验,如对灭菌程序的细菌、内毒素指示剂以及无菌过滤的除菌试验等。6.批
指经一个或若干加工过程生产的、具有预期均以质量和特性的一定数量的原辅料、包装材料或成品。7.物料平衡:
产品或物料实际产量或实际用量及收集到的损耗之和与理论产量或理论用量之间的比较,并考虑可允许的偏差范围;是一个质量管理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收得率必须在规定的限度内,二是指印刷包装材料的数额平衡。8.清场
是指在药品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生产阶段完成后,由生产操作人员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设施、设备、仪器、物料等作一清理,以便下一阶段的生产。9.药品委托生产
药品委托生产是指取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的企业委托其他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该药品品种生产的行为。10.质量管理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
11.质量事故
是指生产的中间体、成品的质量达不到质量标准的规定,生产出的中间体或成品不合格或中间体、成品的收率极低,产生大量的废品。
选择或是简答题
1.生产管理理论中7S活动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节约、安全,其中节约、安全是后来加上的内容!
2.PDCA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或处理)(Action)的简称,是全面质量管理反复经过的四个阶段。其中总结(或处理)总结是推动循环前进的关键。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又称“戴明循环”。
PDCA循环的过程,就是企业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使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不断呈阶梯状上升的过程。推动PDCA循环一定要抓好A阶段。3.《药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事项分为两类:
许可事项,其成立或者变更需要经过药监部门的审批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变更许可事项。
登记事项,这些事项的成立和变更不需要药监部门的审核批准,其内容的成立和变更完全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内容。
4.《药品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
5.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GMP的主导思想是药品的质量是在生产中形成的。
6.关键项目不符合要求者称为“严重缺陷”一般项目不符合要求者称为“一般缺陷”结果评定标准:一是未发现严重缺陷;且一般缺陷小于等于20%,能够立即改正的企业立即改正。
7.SFDA
主管全国药品GMP认证工作,负责制定、修订GMP,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
设立国家药品GMP认证检查员库及其管理工作。
负责生产注射剂、放射性药品、规定的生物制品的企业认证工作。
负责进口药品GMP认证和药品国际贸易中GMP互认工作。8.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注射剂、放射性药品、规定的生物制品的企业药品GMP认证的初审工作。
负责除上述品种、剂型以外的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GMP认证工作。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GMP认证后日常监督管理及跟踪检查工作。
《药品GMP证书》有效期5年,期满前6个月,按规定重新申请药品GMP认证。
9.制药企业药品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设置(QA)的重要性
对制药企业内部来说,QA是全面有效的质量管理活动;
对企业外部来说,QA是对所有的有关方面提供证据的活动。
10.制药企业药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设置(QC)
在ISO8402:1994的定义为“为达到品质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11.关键人员应当为企业的全职人员,至少应当包括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新版GMP明确规定企业关键人员的定位,引入了质量受权人的概念。12.生产管理负责人资质
生产管理负责人应当至少具有药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药师资格),具有至少三年从事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其中至少有一年的药品生产管理经验,接受过与所生产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13.质量管理负责人资质
质量管理负责人应当至少具有药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药师资格),具有至少五年从事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其中至少一年的药品质量管理经验,接受过与所生产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14.制药企业人员卫生管理 1.个人健康
直接接触药品的生产人员上岗前应当接受健康检查,以后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2.个人卫生管理
进入洁净生产区的人员不得化妆和佩带饰物。生产区、仓储区应当禁止吸烟和饮食,禁止存放食品、饮料、香烟和个人用药品等非生产用物品。操作人员应当避免裸手直接接触药品、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和设备表面。3.工作服清洁
工作服穿戴:不同洁净区的工作服不可混合使用 15.厂区布置的主要内容
——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总体布局应合理,不得妨碍。——厂房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洁净级别合理布局。——同一厂房和邻近厂房进行的各项生产操作不得相互妨碍。16.药品生产区域的环境参数
A级:高风险操作区,单向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指导值)。应当有数据证明单向流的状态并经过验证。在密闭的隔离操作器或手套箱内,可使用较低的风速。
B级:指无菌配制和灌装等高风险操作A级洁净区所处的背景区域。C级和D级:指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程度较低操作步骤的洁净区。
17.洁净区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洁净度级别、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 18.生产特殊性质的药品,如高致敏性药品(如青霉素类)或生物制品(如卡介苗或其他用活性微生物制备而成的药品),必须采用专用和独立的厂房、生产设施和设备。青霉素类药品产尘量大的操作区域应当保持相对负压,排至室外的废气应当经过净化处理并符合要求,排风口应当远离其他空气净化系统的进风口;
19.生产β-内酰胺结构类药品、性激素类避孕药品必须使用专用设施(如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和设备,并与其他药品生产区严格分开;
20.生产某些激素类、细胞毒性类、高活性化学药品应当使用专用设施(如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和设备;特殊情况下,如采取特别防护措施并经过必要的验证,上述药品制剂则可通过阶段性生产方式共用同一生产设施和设备;
21.阶段性生产方式:在公用生产区内,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生产某一产品,再对相应的公用生产区、设施、设备、工器具等进行彻底清洁,更换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方式。
22.气流组织:1.非单向流(乱流)----稀释作用
2.单向流(层流)-----活塞作用 23.空气过滤器:
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亚高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 24.物料常用的净化设施:
传递窗
25.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改造和维护必须符合预定用途,应当尽可能降低产生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的风险,便于操作、清洁、维护,以及必要时进行的消毒或灭菌。
26.生产设备不得对药品质量产生任何不利影响。与药品直接接触的生产设备表面应当平整、光洁、易清洗或消毒、耐腐蚀,不得与药品发生化学反应、吸附药品或向药品中释放物质。
27.生产设备应当有明显的状态标识,标明设备编号和内容物(如名称、规格、批号);没有内容物的应当标明清洁状态。
28.不合格的设备如有可能应当搬出生产和质量控制区,未搬出前,应当有醒目的状态标识。
29.主要固定管道应当标明内容物名称和流向。
30.应当按照操作规程和校准计划定期对生产和检验用衡器、量具、仪表、记录和控制设备以及仪器进行校准和检查,并保存相关记录。校准的量程范围应当涵盖实际生产和检验的使用范围。
31.原辅料的管理:接收、检验、储存与养护(贮存期一般不超过3年)、发放 32.药品生产企业使用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必须符合药用要求和保障人体健康、安全的标准,并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注册。
33.按监督管理的要求药包材产品分为Ⅰ、Ⅱ、Ⅲ三类。Ⅰ类药包材指直接接触药品且直接使用的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Ⅱ类药包材指直接接触药品,但便于清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清洗后需要并可以消毒灭菌的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Ⅲ类药包材指Ⅰ、Ⅱ类以外其它可能直接影响药品质量的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
34.药品生产过程中物料管理的基本要求 1.实行定位管理
2.制定并执行物料的储存条件和使用期限 3.完善物料状态标志
4.采取有效的防护和隔离措施 5.加强物料中转(间)站管理 6.加强不合格物料的管理 7.加强物料回收及返工的管理 8.加强物料平衡检查
35.物料接收和成品生产后应当及时按照待验管理,直至放行。
36.物料和产品应当根据其性质有序分批贮存和周转,发放及发运应当符合先进先出和近效期先出的原则。37.成品放行前应当待验贮存。
38.不合格的物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的处理应当经质量管理负责人批准,并有记录。39.确认方式
1.设计确认(Design Qualification或DQ)应证明厂房、设施、设备的设计符合预定用途和GMP的要求。
2.安装确认(Installation Qualification或IQ)应证明厂房、设施、设备的建造和安装符合设计标准。
3.运行确认(Operational Qualification或OQ)应证明厂房、设施、设备的运行符合设计标准。
4.性能确认(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或PQ)
应证明厂房、设施、设备在正常操作方法和工艺条件下能持续有效地符合标准要求。
40.验证的分类
前验证、同步验证、回顾验证、再验证: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生产工艺、主要原辅料、主要设备等发生改变时进行的验证。41.确认与验证工作的基本内容
设计确认(如收集供应商资料、优选供应商)、安装确认(如设备相应的公用工程和建筑设施的配套)、运行确认(如按SOP草案对设备的单机或系统进行空载试车)、性能确认(如空白料或代用品试生产)
42.清洗工艺中的取样方法:目检法、棉签擦拭法取样、最终冲洗液取样
43.生产工艺验证涉及:厂房设施验证、设备验证、检验方法验证、工艺条件验证、清洗工艺验证、44.产品验证涉及:物料验证、稳定性验证、计算机验证 45.文件类型大致可分为标准和记录
1.制度和标准
主要是关于阐明要求的文件,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2.记录和凭证
是关于阐明结果或证据的文件,它反映实际生产活动中执行情况的实施结果,一般分为生产管理记录、质量管理记录、维护检测以及其他记录、销售管理记录、人员管理记录。
46.技术标准(Standard Technical procedure)是指药品生产技术活动中,由国家、地方、行业及企业颁布和制订的技术规范、准则、规定、办法、规格标准、规程和程序等书面要求。技术标准应用于:产品工艺规程、产品检验操作规程、物料的质量标准、验证规程
47.管理标准standard management procedure是指由国家、地方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有关法规、制度或规定等文件以及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规定、标准或办法等书面要求。应用于:生产管理规程、生产卫生管理规程、质量管理规程、其他管理规程
48.工作标准是指企业内部对每一项独立的生产作业或管理活动所制订的规定、标准程序等书面要求。应用于:工作职责指令、岗位责任制、岗位操作法、标准操作规程
49.制订文件的程序
1.建立起草文件的组织机构
2.选用合格的文件起草人员
3.起草文件
4.文件的批准和生效
5.文件的修正和废除
50.文件管理的原则:记录应当留有填写数据的足够空格。记录应当及时填写,内容真实,字迹清晰、易读,不易擦除。应当尽可能采用设备自动打印的记录、图谱和曲线图等,并标明产品或样品的名称、批号和记录设备的信息,操作人应当签注姓名和日期。记录应当保持清洁,不得撕毁和任意涂改。记录填写的任何更改都应当签注姓名和日期,并使原有信息仍清晰可辨,必要时,应当说明更改的理由。记录如需重新誊写,则原有记录不得销毁,应当作为重新誊写记录的附件保存。
51.工艺规程:为生产特定数量的成品而制定的一个或一套文件,包括生产处方、生产操作要求和包装操作要求,规定原辅料和包装材料的数量、工艺参数和条件、加工说明(包括中间控制)、注意事项等内容。
52.标准操作规程(SOP):经批准用来指导设备操作、维护与清洁、验证、环境控制、取样和检验等药品生产活动的通用性文件,也称标准操作规程。
53.产品质量管理文件:质量标准、检验操作规程、批检验记录、产品质量档案 54.文件的管理是指包括文件的设计、制订、审核、批准、分发、执行、归档以及文件变更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活动。因此,企业应制订文件管理制度。内容包括各类文件的保管和归档应符合要求,各种生产记录应保存3年或产品有效期后1年。
55.药品的生产和包装:生产指令的下达由生产管理部门根据生产计划下达、生产前的准备:领料;试制;检查、无菌产品药液的灭菌管理:最终灭菌大容量注射剂从配制到灌装4小时内完成
56.生产日期不得迟于产品成型或灌装前最后混合(总混)的操作日期,不得以产品包装日期作为生产日期 57.批次的划分 ①大小容量注射剂
以同一配液罐一次所配制的药液所生产的匀质产品为一批。同一批产品如用不同的灭菌设备或同一灭菌设备分次灭菌的,应当可以追溯; ②粉针剂
以同一批无菌原料药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内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③冻干粉针
以同一批药液使用同一台冻干设备在同一生产周期内所生产的匀质产品为一批。④ 口服或外用的固体、半固体制剂(中西药)在成型或分装前使用同一台混合设备一次混合量所生产的匀质产品为一批。⑤ 口服或外用的液体制剂
在灌装(封)前经最后混合的药液所生产的。⑥ 原料药
连续生产的原料药: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生产的在规定限度内的均质产品为一批。间歇生产的原料药:由一定数量产品,经最后混合所得的在规定限度内的均质产品为一批。
⑦中药制剂批次的划分 固体制剂同④
液体制剂、浸膏、流浸膏等同上⑤
58.检查产量和物料平衡 :投料 按处方量的100%投料、正常偏差
59.收率:也称合格率,在药品生产中,产品(或中间产品)的合格产出数量与投入数量的比值称为收率。
60.GMP规定物料平衡的限度可允许存在正常偏的差。当生产处于正常情况时,物料平衡的结果应在正常的偏差范围内,这个范围即为物料平衡限度,它应从生产经验中得出,取在正常情况下连续生产的几十批产品计算其物料平衡,根据数据所处的范围,制定出该产品的平衡限度。限度设置不宜过大或过小。
61.物料平衡检查:发现待包装产品、印刷包装材料以及成品有显著差异时,应当进行调查,为得出结论前,成品不得放行。
62.剩余包装材料:包装结束时,已打印批号的剩余包装材料应当由专人负责全部计数销毁,并有记录。如将未打印批号的印刷包装材料退库,应当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63.清场工作的内容:物料的清理、文件的清理、清洁卫生 64.清场工作的规程:清场记录、清场合格证的发放
65.防止污染和混淆应采取的措施:除了对生产中的原材料、设备、生产方法、生产环境、人员操作等五大引起污染和混淆的因素进行控制外,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1.生产前认真检查
生产前应该认真检查、核对生产指令、物料,应确认生产环境无上批生产的遗留物,确认设备、容器等已洁净或已灭菌,生产结束已做好清场工作。2.生产工艺布局合理
工艺布局合理,生产流程应顺向布置,防止交叉污染,缩短生产区与原料、成品存放区的距离,控制生产过程的时间,减少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的污染。3.严格按照工艺规程生产
(1)严格按工艺规程的要求,在规定洁净度的生产场所生产,采取防止尘埃的产生和扩散的措施,控制洁净室人员,定期监测生产环境的洁净状况。
(2)生产区域专一,不同品种、规格的生产操作包括不同批号的操作不能在同一生产操作间同时进行,有数条包装线同时进行包装时,应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并采取适当的有效的隔离措施。
(3)生产过程中应防止物料及产品所产生的气体、蒸汽、喷雾或生物体引起的交叉染,应安装排风等相应的设备防止粉尘飞扬。4.状态标志明确
(1)生产状态标志应标明正在生产的情况,内容包括正在生产的品名、规格、批号等。
(2)生产设备状态标志应标明正在加工何种物料,停运的设备应标明其性能状况,能用与否、待修或维修,对已损坏报废的设施,应从生产线上搬出。
(3)容器状态标志应标明内容物的情况,如品名、规格、批号、状态(半成品、中间体、回收料等)。
(4)卫生状态标志应标明生产线、设备、容器等卫生状况,如已清洁、已消毒、已清场等。5.其他方面
(1)生产过程中必须按工艺要求、控制要点进行中间检查,填写生产记录和检查记录,并归入批生产记录中。(2)检选后药材的洗涤应使用流动水,用过的水不宜再用于其他的药材的洗涤。不同药性的药材不得在一起洗涤,洗涤的药材及切制的饮片和炮制品不得露天干燥、着地堆放。
(3)为防止药材被微生物污染,可采用对药材灭菌的方法来控制。药材及中间产品的
66.制药工艺用水分为三大类:饮用水、纯化水和注射用水。
67.目前一般采用蒸馏器有多效蒸馏水机和气压式蒸馏水机等。过滤膜的孔径应为≤0.45μm。常用的滤膜的孔径有 0.45μm和0.22 μm 68.注射用水适宜贮存在优质低碳不锈钢贮灌内。贮灌的通气口要安装不脱落纤维的疏水性除菌滤器。应在70℃以上保温循环。69.委托生产的受理范围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本省药品生产企业委托申请。注射剂、生物制品和跨省药品委托生产申请,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受理和审批。疫苗制品、血液制品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其他药品不得委托生产 70.《药品委托生产批件》 有效期不得超过2年
71.灭菌管理中的灭菌方法:(一)热力灭菌
湿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二)滤过灭菌:注射剂的滤过(三)辐射灭菌:成品的灭菌
(四)环氧乙烷灭菌:医疗器械的灭菌(五)灭菌过程中的指示剂 72.灭菌管理:
1.灭菌前产品的微生物污染应予控制 2.灭菌前后的产品应有可靠的区分 3.灭菌设备 灭菌柜采用双扉式
4.湿热灭菌管理 常采用121℃,15-20min组合 5.除菌过滤前后管理 应检查装置及滤膜的完整性
73.ISO9000系列标准对质量保证的定义“是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74.根据原辅料总件数确定取样件数: 当 n≤3时,每件取样,取样量N=n ;
n 4~300时,取样量N=SQR(n)+1 随机取样;
n>300时,取样量N=SQR(n)/2+1 随机取样。75.物料放行
质量部授权专人负责审核放行
76.产品放行
质量受权人负责产品的审核放行
放行的原则
药品及其生产符合注册和GMP要求
77.1.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事故的处理。应制订质量事故管理制度。
2.发生质量事故时应会同生产、技术部门分析质量事故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3.在未找到原因及解决办法前应暂停生产。
4.所有的分析、质量事故调查的结果、建议及付诸实施的计划都应该是书面的。
5.所有质量事故的处理都应有书面记录和处理报告。
6.发生质量事故的半成品、成品要做一些特殊的质量检验,而且要经质量管理部门的书面批准才可以对处理后的物料作回收或进一步加工。
78.偏差处理
任何偏离预定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有记录,并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部门。§偏差是指对批准的程序、标准、指令、标准的偏离、79.偏差发放数使用数报废数退库数100%
使用数报废数成品数留样量取样量损耗数100%
理论产量80.物料平衡81.以下偏差之一出现时必须及时补救处理:
82.(1)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正常范围,如果实际收率高于理论收率,可能单剂量的装量偏少或者辅料过多造成含量太低等原因,所以应及时查出原因,按规定的程序处理。
(2)生产过程的时间控制超出工艺规程规定的范围,出现这种偏差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发生变化,如发酵生产、种子培养时间超过控制的时间,可引起发酵品质量变异,影响后工序的生产。
(3)生产过程中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4)生产过程中设备状况突然发生异常,影响产品质量,如灭菌设备突然达不到规定的温度等。
(5)产品质量(外观、含量等)发生偏移。(6)跑料现象。
(7)包装结束后,标签的数额平衡超出范围,尤其是出现领用数远大于实用数(包括残损数、剩余数之和)时,说明有漏贴的可能,所以必须返工检查。
83.持续稳定性考察的时间应当涵盖药品有效期
84.1.企业按规定保存的、用于药品质量追溯或调查的物料、产品样品为留样。用于产品稳定性考察的样品不属于留样。2.留样应当至少符合以下要求:
(1)应当按照操作规程对留样进行管理;
(2)留样应当能够代表被取样批次的物料或产品;(3)成品的留样:
制药工艺项目质量的控制研究 篇6
1 我国制药工艺项目质量不合格的现状
1.1 制药企业人员工作能力不强, 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
纵观我国现行的制药企业, 不管是国家性质还是私有企业, 很多从业人员都缺乏专业性和责任心。首先, 一线操作工人岗位知识有限, 注重绩效, 忽略质量。很多工人都是短期培训后立即上岗, 操作水平达不到要求标准。大多制药厂家都是实行绩效工资, 所以一线工人在制药项目的操作过程中会过度关注生产速度。其次, 中层技术工人安于现状, 缺乏生产工艺上的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保持青春活力的核心武器。但是, 现在的制药企业中, 很多中层技术人员往往安于现状, 不重视科研创新。这种静止的生产状态, 很难满足人们对药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最后, 制药企业领导不重视样品质量的抽查, 一味关心产品销量。领导的思维高低决定着这个单位的发展道路是否走的长远。如果一个药品企业的领导不重视制药工艺的严谨性, 忽视药品的生产质量, 长此以往, 企业虽然获得了短期的盈利, 但是终究是会自取灭亡的。
1.2 药品原材料不合格, 生产设备简陋、落后
在整个制药工艺项目中, 除了人作为活动的参与主体之外, 材料和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原材料质量的好坏和制药设备的优良程度都会直接关系着药品质量是否达标。“药材好, 药才好”, 可见药材是药品的关键。一般的制药厂家都会与药材供应商长期合作, 有的是双方直接合作, 有的则是有中间人牵线。这种合作方式使材料供应商往往有机可乘, 以次充好, 以假代真, 企业内部负责采购的员工也是为了自身利益与供应商狼狈为奸, 赚取利润。稀释药品浓度, 降低有效成分含量,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地影响了制药工艺的精湛程度, 危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现在的制药厂家一般都是人工配合大规模机器设备实现大批量生产的, 然而, 制药设备的不完善及不合理使用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比如有的中成药物药性独特, 需要单独处理。但是, 现行的机器设备清洗消毒后仍然达不到纯净标准, 不同残留药物药理之间相互作用, 造成药物的二次污染, 使药效大大降低, 甚至会产生对人体有毒的物质。
2 加强制药工艺项目质量控制的几点建议
2.1 建立完善的药品质量监控体系,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要把质量监控分配到制药工艺的每一个流程中去, 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三重监管, 并且采用实名制的责任追究制度。首先, 从制药工艺前的药材采购就要做好第三方监管, 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不合格的药材不能用, 不达标的药材不购买, 从源头上杜绝假的、次的药材流进生产车间, 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其次, 要把握好生产药品的中间环节, 不掉链子。在车间的生产过程中, 要严格培训一线操作工人, 定期进行业务考核, 不合格的员工要强化培训, 直至能完全胜任本岗位工作。最后, 要做好药品出厂前的抽样检测工作, 把好药品质量的最后一关。每一批准备要流入市场的药品, 在出厂前要分车间进行逐项检测。测试药品成色成分是否达标, 测试药品的包装是否达到保质要求, 测试药品的规格分量是否和说明书一致, 达不到国家标准或是企业内部标准的药品, 不管订货量、订单利润多大, 都要坚决退回。以上三个监管环节环环相扣, 紧密相关, 形成了完善的药品质量监控体系, 任何一关都不能松懈。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实名制的责任监督, 有问题能第一时间追责到本人, 查明原因及时改正。如在采购药材的时候, 要明确谁采购谁负责, 谁采购谁承诺。任何数量的原材料在购买的时候都要做好采购记录, 每一位采购人员都要签字确认, 并且承诺不购买假的、次的原材料, 如若违反承诺, 自觉接受惩罚。
2.2 健全制药工艺方面的国家标准, 完善法律法规的监管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标准, 制药工艺也不例外。由于制药药性之间的随机性, 很多企业在生产同一类药品的时候, 配量成分、制作时间和物理方法都大有不同。万一生产的药品出现质量问题, 药品厂家会辩驳说没有行业标准, 无法判断质量是否达标。所以, 在制药行业中, 要不断完善制药工艺上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 让这些企业在本行业中做到有所参照, 有了自己行业的参考标准, 才能保证企业在同一个平台上公平竞争, 不断发现本企业在制药工艺上的不足, 及时学习先进知识, 督促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 国家还要通过立法途径, 建立完善成熟的法律规章体系。现在大部分制药企业都是有底线的良心企业, 但是, 还是有一部分企业为了金钱利益铤而走险, 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坑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针对这种恶劣的制药企业, 要从法律上加大制裁和惩罚力度。制定详细全面的法律条文, 用法律的权威性震慑那些违法犯罪分子。这样, 才能保证在处罚黑心商家的时候, 在法律上能找到清晰明确的条文, 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
3 结语
药品安全质量关系着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是我国民生建设的基础, 也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因此, 制药工艺项目的质量控制必须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现在制药工艺的质量控制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但是相信在社会各界和相关单位的参与协调下, 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我们一定会建立起完善的制药工艺质量控制核查体系, 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然而, 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长辉.浅谈药品生产的过程质量控制[J].海峡医药, 2008, (3) :77-78.
啤酒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篇7
1 增强企业质量控制意识
为了进一步提高啤酒企业的产品质量, 必须在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增强产品质量的控制意识。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是产品的灵魂, 是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赢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因此, 啤酒企业的管理部门一定要提升每个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责任意识, 对啤酒产品在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系统化的控制, 营造出产品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同时, 啤酒企业必须制定啤酒质量管理的岗位责任制, 对产品质量的控制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与落实, 将质量控制溶入每项任务及各生产工序之中, 从而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为企业推行质量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氛围。
2 推行精益化生产模式
精益生产又称精良生产, 精益生产强调的就是及时制造, 消灭故障和浪费现象, 追求零缺陷、零库存。精益化生产方式的基本手段可以概括为适时适量生产、建立柔性生产机制和保证品质三个方面。
首先, 啤酒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和质量管控计划, 做到以销定产, 合理组织均衡生产, 组织精确、准时的生产, 这样可以对企业的库存水平进行科学的控制, 降低因为产品储存时间过长而造成的质量下降。
其次, 企业要重视生产车间生产现场的管理, 积极推行5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管理, 提高啤酒生产过程的清洁、安全与文明, 强化啤酒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意识, 加强对啤酒产品的“三废”处理, 在保证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的同时, 搞好环境保护。
再次, 在企业组织内部, 运用精益生产的思想和方法, 建立一个啤酒质量管控系统, 将啤酒企业的人、财、物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机结合, 不断提高啤酒企业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性。
3 做好企业质量工作的基础管理和关键管理
啤酒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关键环节的质量管控和基础环节的管理工作。啤酒企业必须准确把握质量管理的关键控制点, 在质量管控工作突出重点, 将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人、财、物等资源重点投入到关键环节当中, 将关键生产环节的质量考核范围进行拓展, 对质量控制目标和措施进行细化。同时, 啤酒企业必须做好生产过程中的基础管理工作, 贯彻和落实各项质量管理制度, 如生产管理制度、质量管控岗位责任制、啤酒生产技术规范等, 并在员工内部进行及时的宣传, 确保每个员工做到对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真正了解, 不断提高员工在生产岗位上的质量控制意识和操作技能。
4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而言, 企业文化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在很多环节都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所以啤酒企业的管理者在建设企业文化时, 要有意识的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纳入到企业文化体系当中来。
首先, 企业要制定科学的质量培训计划, 将针对质量管理的培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时刻提醒员工要坚决执行“质量第一”的生产理念, 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质量控制氛围。
其次,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质量控制与成本支出之间的关系, 消除认为提高产品质量就会增加投入的错误思想, 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企业内部形成啤酒生产质量自主管理、主动管理的良好氛围, 改变啤酒企业传统的单纯依靠奖励和惩罚进行质量控制的方式, 减少对员工的硬性约束, 建立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柔性文化”。
再次, 啤酒企业要重视质量考核与激励机制的改进, 将质量管控同企业员工的绩效奖金、职务晋升、技术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只有奖励制度制定的合理, 才能充分调动各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重视生产技术改进
随着啤酒行业的发展, 新产品与新的生产技术不断涌现, 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啤酒企业生产与管理领域的应用,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率, 实现了复杂问题的简单化、自动化解决。从整体上看, 中国啤酒企业的生产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还滞后于德国、英国、丹麦等西方发达国家, 因此啤酒企业要想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就必须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 为啤酒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 结语
质量就是生命, 啤酒企业必须时刻牢记“质量第一”的产品生产理念, 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思路, 努力提高每一个员工的质量意识, 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质量对企业、个人以及消费者的重要性, 确保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的深入贯彻与执行。
参考文献
[1]刘敏, 王彦恩, 杨秀芬.啤酒酿造过程中高级醇含量的控制[J].食品与发酵科技, 2009 (3) .
【制药企业生产质量控制】推荐阅读:
制药企业生产工作总结08-14
制药企业质量管理制度07-23
浅谈药品生产企业制药设备GMP验证08-25
制药企业09-29
中小制药企业09-24
生物制药企业11-11
制药企业3句半11-07
制药企业GMP自检07-15
制药企业设备管理06-08
制药企业FDA认证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