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企业设备管理(共12篇)
制药企业设备管理 篇1
0绪言
设备是保证企业技术和物质生产质量的重要的生产工具, 因此, 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 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 甚至是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命脉。对于制药企业更为重要, 制药企业的设备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 若设备管理出现问题, 很可能会使企业减产, 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停产, 严重影响着制药企业的效益。因此, 制药企业应该重视对于设备的管理和日常的维护维修, 使得设备能够和企业的生产步伐趋于一致, 为制药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但是, 现在很多制药企业在设备管理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例如设备部门的定位, 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及设备的维护和维修等, 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制药企业的效益, 制药企业应该加强设备管理, 使其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1 设备管理所遇到的挑战
1.1 设备管理的定义不统一
制药企业对于设备管理没有一个明确定义, 对设备管理的要求也不明确是什么, 对岗位人员也只是保证设备运行这一简单的职责, 对设备管理仅是依附于其它部门, 谁用谁管, 这便严重影响到了设备的实际管理工作, 使得设备管理人员对自己的职责所在职能不明确, 导致设备管理人员不知道具体要做哪些工作。每天只是应付式的完成工作, 设备的运行好坏及经济效益根本不重视, 更谈不上去钻研和学习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因此, 制药企业应该赋予设备管理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1]。
1.2 设备人员管理的复杂性
设备维修人员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由于大多数企业对维修人员都是听之任之, 基本是无政府状态, 对维修人员的待遇也是搞平均化, 吃大锅饭, 导致员工工作时无积极性, 怠工、慢工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积极分子也会由于环境问题而变得无上进心。
目前的问题是设备维修的主要工作就是“等待灾难的发生”, 设备坏了冲上去, 修好了万事大吉;还有就是维修人员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糊弄”, 接临时线乱接, 设备报警就短接, 维修结果凑合, 能开就行等等这些都易最终引发大事故。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故管理好维修人员, 加强设备管理迫在眉捷。
1.3 设备的更新率较低
多数企业对设备的使用, 还是停留在那种能用就用, 能凑合用就不更换, 改改修修无数次。还有那些高耗能、低效率的设备也是一直舍不得更换, 舍不得投入, 孰不知, 这些都严重浪费了公司的资源, 降低了效率, 增加了成本,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研发出来, 并且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制药设备也一样, 从最原始最初级的状态, 到现在的自动化;从最初的仿制进口设备, 到现在国产设备完全能与国外设备媲美。现在很多制药机械企业现在都能完全按照药企的实际工艺和生产要求专门有针对性的开发, 可选设备很多。但是现在多数企业还是停留在使用原来那些古老陈旧的设备, 甚至有些设备超过了报废年限还在继续使用, 导致此类机械设备的事故隐患不断, 维修成本增加[2]。
有的企业对于社会发展的反应不够迅速。尤其是现在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明确规定了对设备的一些相关管理要求, 这对企业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怎样对设备进行更新改造, 怎样利用好设备并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1.4 设备维修计划的制定不理想
设备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设备的维修, 一般情况下, 企业中都会设一个由几个维修人员组成的维修班。每天的维修也都是在等待维修指令的下达, 有维修任务就去做, 没有维修任务就闲着, 也不会想怎么样才能做好工作和提升自身能力。有的公司就算有维修计划的下达, 也是敷衍式, 完成任务式的下达, 维修计划没有系统性, 是没有经过讨论和原始数据的积累总结出来的。
因此, 做好设备维修计划和实施到位是设备管理工作出现的最为严重的问题, 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 阻碍企业的发展。
2 促进设备管理发展的对策
2.1 设备管理的培训和加强对设备高效能的管理
对于设备管理, 不能单一理解成能让设备运行起来, 就算是做好本职工作了, 首先要明确设备管理管哪些内容, 有什么重大意义。
设备管理是以设备为研究对象, 追求设备综合效率, 应用一系列理论、方法, 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 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过程 (从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安装、验收、使用、保养、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 的科学型管理[3]。这明确了设备管理是设备一生的管理, 从它的最原始的状态, 能做什么, 有这样的概念要求, 然后去设计至最后的报废, 回收, 都要全程跟进, 每一个阶段都有很多工作去做, 去做好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1]。
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 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 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设备无论从企业资产的占有率上, 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内容上, 以及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体现上, 它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十分重要的位置。故管好用好生产设备, 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理解和明白了设备管理的内容和意义, 才能对症下药,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怎么去做, 成果是什么就清清楚楚了。所以在公司里应给予设备管理这一领域有着高度的重视并给予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人员配置。对相关的设备人员进行培训, 明确工作职责, 设定考核指标, 这样才能使公司和员工都能对设备管理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和认识, 才能使设备人员做好设备的管理工作。
2.2 提高维修人员素养、提升维修人员技能、突出维修人员的考核
对于设备的管理, 维修人员的技术和素养在企业生产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因此, 制药企业应该提高设备维修人员的素养, 提升维修人员的技能。
在设备管理的日常工作中, 要将设备维修人员的培训列入到日常工作中, 不要认为培训占用了时间, 是无效工作。一个有效的培训能在员工大脑里产生反响, 能起到提示作用并带入到实际工作中来, 如果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员工的素养就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提升维修人员的技能, 除了学会和掌握本岗位的设备, 还要多加强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不管是购买相关专业书本还是外派学习还是到其他公司参观学习, 要让员工知道公司的无偿投入是为了员工增值, 能使员工获得更多的回报。这个在公司员工的工资的等级要明确的区别, 让员工看得到, 争取得到的。
员工也应该明白一个合理的维修人员既要精通本岗位关键技术, 也要懂其他相关技术, 耐得住寂寞, 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多细致分析相关工作,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把工作做细做好[2]。
考核也就是常说的绩效考核, 很多企业通常的做法都是每月的月初考核上一个月业绩成果, 也就是每月一次, 而且是月后。这样的做法通常受主管的印象制约, 有的考核完全是想当然, 根本就失去了绩效考核的意义。
对维修人员的考核笔者单位的做法是日考核, 每天的事情每天记录, 有检查, 有监督, 有结果, 该奖该罚的当天与当事人就确认了, 月底总结评比时拿出每个人的事情记录, 一目了然, 清清楚楚, 就避免了怠工, 慢工, 磨洋工, 工作不负责, 又互相扯皮不认帐的现象。而且对那些突出的先进事迹要公开表扬, 多表扬多鼓励, 这样可以鼓舞士气, 鞭策落后分子, 营造一种正能量传播的气氛[3]。
2.3 对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新和改造管理
设备更新改造是设备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但是在设备更新改造中, 不能盲目进行。
一是要收集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这些数据不仅包括设备的维修记录和维修费用, 还要将生产的产能及生产岗位的关键性分析数据拿出来。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统筹规划, 分清轻重缓急, 从关键和薄弱环节入手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不要盲目的全部更新, 避免较大面积的浪费。
二是对那些每日消耗的能源数据进行分析, 尤其是锅炉、中央空调等设备, 如果分析出来是高耗能, 低效率, 污染又大的话, 要快刀砍乱麻迅速地替换它。
三是对一些生产设备, 能改造的, 改造后也能达到同类设备新技术的, 尽量进行改造。因为这样的改造投资小, 时间短, 收效快, 而且对生产的适应性也较强, 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4]。
四是对一些用得较少但状态又很差的设备进行修理, 把设备改造与设备修理相结合, 根据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生产的实际对设备作必要的改进, 即进行改善性修理, 则不仅可以恢复设备的性能和精度等, 而且可以提高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大大节省工作量,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 整个企业的设备状态就会焕然一新, 而且投资少, 见效快。
2.4 对设备日常维修的合理安排和大、中修计划的严格执行
合理安排设备维修班组的日常维护维修计划, 必能变被动为主动, 防患于未然!
现多数企业的维修都是随坏随修, 以修代保, 进行频繁的大拆大卸的做法。人员没有维修任务就呆在维修班闲坐, 无聊的打发时间, 这样非常浪费资源, 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浪费和无形损失[5]。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和提高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对维修班组的维修任务采取的是目视化和量化管理。
对所有报修过来的维修任务, 结合部门的改造任务及有计划的大、中修维修计划, 做出每周、每日的维修任务, 落实到个人, 在维修白板上写出来, 每天更新。每天的维修量应是每个人二天左右的工作量,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避免有的积极分子做得快后面没事做。这种作法必须结合部门的日考核绩效, 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提前写出维修任务来,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每个人心中有数, 今天要做什么, 明天要做什么, 可提前做好安排, 作好备件、材料和工具的准备, 或者需要哪些人或哪个部门的配合, 可提高工作效率, 缩短维修时间。
3 结语
总而言之, 设备管理对于制药企业的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果制药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不能做好, 那将影响整个企业的生产, 甚至是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 制药企业要重视设备管理工作, 提高设备管理工作的效率, 这样就能为制药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朱世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赵维印.关于中国设备管理模式的思考[J].中国设备工程, 2005 (12) :40.
[3]郁君平.设备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4]吴方建.药事管理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5]赵志宏.设备管理在制药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机电信息, 2010 (26) :53.
制药企业设备管理 篇2
常思己过
提 纲
一、什么是现场
二、什么是现场管理
三、生产现场究竟制造什么
四、现场作用及管理者作用
五、现场管理体系
六、现场管理基本理念
七、如何搞好车间班组现场管理
八、班组现场管理基本内容简介
一、什么是现场 广义上,凡是企业用来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都称之为现场。如厂区、车间、仓库、运输线路、办公室以及营销场所等。
狭义上,企业内部直接从事基本或辅助生产过程组织的结果,是生产系统布置的具体体现,是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基本要素之一。狭义上的现场也就是一般大家默认的。
二、什么是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工艺、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现场管理是生产第一线的综合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生产现场究竟制造什么
■生产现场制优秀干部
■有人说生产现场是制造产品的地方,把产品做好就可以了。其实这种说法不完整,生产现场首先“制造人”,“制造”优秀的生产管理干部,优秀的生产干部“制造”一批批优秀的员工,通过这样的优秀团队长久不衰地制造出优质产品。
■干部“造人”首先要“造己”,处处事事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员工中有着良好的干部形象,是员工的榜样。这样你才有资格去教育和培养员工,只有优秀的干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员工。因此,干部在现场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干部要勇敢地肩负起这个重担。
四、现场的作用及管理者作用
■现场作用:
1、使所有资源转化成价值的地方;
2、经营管理中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
3、最积极的而不确定最大因素—人集中的地方。
■管理者作用:
1、支持和援助现场—危机意识;
2、走动式管理。
五、现场管理体系
现场管理体系图解
一流现场管理:布局管理,单元管理,质量管理,物料管理,成本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环境管理,信息管理。基础1:正确的现场管理意识、基础2:GMP结合5s管理。
六、现场管理基本理念
◇现场、现物、现实
◇正确的意识与正确的工作方法
◎不当的管理意识:只要认真,工作就能做好。熟练工人是靠师傅带出来的(没有标准化意识);按计划完成生产就行(没有不断改善的意识);7s没有生产重要。
◎不当的工作方法
〃靠威胁部下,让他们全力地去工作。
〃不知如何借助无形的压力激励部下。
〃贴标语、喊口号、多开会、开长会来解决问题
◎正确的现场管理意识 案例分析
外包车间
枕式包装机发生故障,机器出现跳齿,产品出现间隙性压伤现象。我们的管理者立即奔赴现场,经检查发现:前后轴不同步,确认参数、防损系统无问题,发现是前轴齿轮跳齿。我们设备维修人员立即动手维修,最后把问题解决。案例分析——运用三直三现法
三直三现主义(直接现场、直接现物、直接现象)
.马上现场,马上现品,马上现象
.第一时间进入问题的中心,找出问题就变得容易;
.短时间找到症结,并实施策略解决故障;
.如果发生的问题我们不能解决,也可以让厂家知道根源,准备备品,为维 修提供最直接的简便;
.节省了时间,缩短维修周期。
案例分析——标准化
.现场发生问题-----到达现场观察现象-----找出问题根源-----.确认解决问题方式有效-----找出新的工作程序予标准化
.确定以后不发生同样的问题!
.针对上述案例,如何标准化?
管理人员要有问题意识:
1、靠老经验已经无法应付的工作是否增多?
2、是否认为世上只有自己的专业高?
3、是否不愿与其他部门更多地沟通?
4、计划中途变更的次数是否增多?
5、多品种,少批量,短交期的生产任务是否越来越多?
6、是否重视最终业绩?
7、有无轻视电脑的学习与应用?
8、发觉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无提高?
□走动式管理
□百闻不如一见,看一百份报告、听一百次汇报,都不如亲自到现场巡视一趟深刻得多,管理职务不同,巡视的次数、范围、角度都有所不同,但巡视的目的却是相近的,一般来说,巡视有以下几种目的:
1、落实管理结果;
2、可以把握真实情报;
3、可以发现新情况;
4、增进上下级的沟通;
巡视时要注意:
1、整洁的外表穿戴;
2、要有问题意识;
3、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4、要真实地记录一切;
5、谦逊的举止。基础5S管理
5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6S管理:
管理:
七、如何搞好车间班组现场管理
.车间班组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管理组织。
.车间班组的管理离不开生产现场的管理,.制药企业车间生产现场大到生产厂房设施设备,小到尘埃粒子必须全部都在有效的掌控之中,而这些工作的执行都是在车间班组有效的管理中进行着。
一、培养得力的班组长和建立强大的班组 1.班组长在生产管理中的地位。班组长是班组的领导者,是班组在生产管理中的直接指挥者和组织者,也是企业最基层的负责人,属于兵头将尾。
…班组长既是生产合格药物的组织领导者,也是直接的生产者,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个得力并密切配合工作的班组长来协助组织开展工作是车间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作为管理者也必须帮助班组长确立其在班组中的地位。
2.班组长的权力 要使班组长成为得力助手,促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赋予他应有的权力。根据药品生产流程,制药企业车间班组长应有5项管理权力:
(1)计划生产的安排权:当班组接到月或周生产计划后,根据上级的指示,班组长应根据原辅料到位情况和车间人员、设备状况等第一时间将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呈报上级领导;
(2)员工管理的调配权:当班组接到生产计划和生产指令后,为按时按量完成任务,班组长有权根据当前的生产进度情况将本班组的人员进行合理地调配;
(3)药品监督的检测权:为生产出符合GMP要求及药品质量标准的药品,班组长有权对本班组员工的操作行为进行监督,对本班组生产的药品有权进行抽检或送检;
(4)现场工作的作业权:班组长是生产的直接组织者和劳动者,是班组的技术骨干,所以在关键的岗位上离不开班组长;
(5)设备使用的维护权:班组长带头维护保养好设备使生产计划顺利进行是员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班组长生产管理中的职责和义务 班组长是企业中人数相当庞大的一支队伍,班组长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政策能否顺利地落实,因此培养得力的班组长还必须使其明确其在生产管理中的职责和义务。班组长的职责主要包括:(1)劳务管理:人员调配、排班、勤务、严格考勤、员工的情绪管理、新进员工的技术培训以及安全操作、生产现场的卫生、班组的建设等都属于劳务管理。
(2)生产管理职责:包括现场作业、人员管理、产品质量、制造成本、材料管理、设备保养等
(3)协助上级:班组长应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反映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做好上级领导的参谋助手。
4.建立强大的班组。班组强大不单单是指组员多,更重要的是每个组员的素质,培养每个组员都成为岗位上的精英、技术高手,作为班组的领导者,班组长必须从以下方面努力:(1)强化人文关怀和“情感投资”。管理者要多关心员工,了解员工的生活、工作情况,帮他们及时解决生活、工作上的问题,就可以让员工及时平衡心理,排除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作为管理者应多到员工一线去走走、看看,一句鼓励的话,一句中肯的期许,就会给员工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动力,因此这种最人性化的“廉价”投资,会收到丰硕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是不可估量的。5.班组长应具备的条件。培养得力的班组长应让其明确作为合格班组长应具备的条件,以便在工作生活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
合格的班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备本岗位相关的技术知识;
(2)熟悉本岗位的职责与任务;
(3)具备本岗位发生异常情况的应变能力;
(4)具备培育本岗位员工的技能;
(5)具备处理好本班组人际关系的能力;
(6)对工作敢于担当、不推诿,注重细节。
八、班组现场管理基本内容简介
1.人的管理。人是现场管理的最重要要素。人是现场管理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执行者。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应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经常参加培训,不断学习和总结,从而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
而作为管理者,除了知人善用、关心员工、了解员工的生活、工作情况等“情感投资”外,还应该做到保持岗位人员的相对稳定性,进行人员的储备。
人员稳定对班组或团队的建立、产品的质量都非常重,人员的流失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如新员工在正式上岗前,需要进行必不可少的岗位技能培训,从接触、掌握到熟练操作这个过程中,班组或团队、人与设备就须重新建立和磨合,而人与机器设备磨合的这段时间,就是产品质量可能产生波动的时候。因此当人员调动或离职时,及时的补充储备人才是有效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任何岗位,特别是关键岗位,进行人才储备就显的非常重要。2.机(设备)的管理。设备是制药企业硬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设备的管理通常有效的方法是实行“谁使用,谁养护”的原则。主要生产设备实行定人定机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多班制作业或几个人操作的设备,由班长负责。认真贯彻“预防保养为主、维护与修理并重”的理念,通过日常维护保养,使设备保持整齐、清洁、润滑、安全、有效的状态。在使用前不管是专职维修人员还是操作工,都应该熟悉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等,在现场管理中,除了按设备的SOP操作,定时及时有效的维护保养是设备管理的关键外,还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设备的现场管理。
(1)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操作工应学会通过设备运行的声音、设备显示的参数来确认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机排查隐患,避免设备带病工作。维护和使用的设备应该小心呵护,及时添加润滑油、及时更换易损件将会使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克服那种“小毛病不是病,大毛病才是病的”思维模式。
(2)每一台设备都有其设计的技术运行参数,让设备在设计能力范围内运行是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最直接的方法。因此,无论生产多么紧张,我们都应避免让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
(3)规范维修人员队伍,提升维修技能。专职维修人员应对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等方面都有所了解,虽然不要求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但规范的拆解、维修和调试至关重要。虽然规范的操作是设备正常使用的保证,但一批懂技术的维修人员对一些突发性的设备故障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是设备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
(4)新员工在使用设备前,必须对所在岗位的设备进行日常使用维护保养知识的培训,学习有关设备的结构、性能、使用、维护、安全技术等方面业务知识,在有关技术人员和车间师傅指导下学习实际操作技能,经考试合格方可独立操作。
3.料(物料)的管理。物料管理是GMP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药品生产来说物料既包括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也包括生产用工艺用水、工艺助剂等。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物料存在最大的风险就是使用过程中的混淆、污染和交叉污染等,因此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是工作的关键。
每一个进入生产车间的物料或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在中间站必须按品种、批号码放整齐,不同品种、不同批号之间要按规定距离码放,并及时悬挂有明显的标明其品名、批号、规格、数量(或质量)、本批容器数量及加工状态、工序名称、领料日期或生产日期等信息内容的标签。
对有可能互相影响质量,有混药可能的中间产品(如药物粉末、液体药物及易挥发性的药物)不能同室存放。
如必须同室存放时,要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杜绝混药。物料出、入中间站必须与中间站管理员办理出入库手续,车间QA确认,并填写出、入库台帐,做到帐、卡、物相符。这种“溯源”的管理模式可有效避免混淆、污染和交叉污染事故的发生。
4.法(法规制度)的管理。法规制度的管理包括生产工艺规程、生产岗位操作程序、生产管理制度等文件,法规制度的设立应坚持规范性、科学性、适用性,而在文件的使用管理中对于每一个既定的文件,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任何一个操作都要遵照文本规定的要求,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有生产指令作出详细具体要求,任何的投机取巧或“三步改两步”的操作都是禁止的;对于既定的操作,无论是多么简单的操作,每一次都坚持做。
(2)查找每一个异常点。对于生产操作中出现的任何异常数据,都要求认真处理、及时查找出现此情况的真正原因并作出书面报告,杜绝那种似是而非的结果或原因。比如产品物料平衡,是GMP认证必须具备的管理制度,产品物料平衡管理制度执行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3)定期对生产工艺规程、生产岗位操作程序、生产管理制度等文件的有效性进行审核、评估,通过审核确定文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5.环(环境)的管理 在制药企业,“环”一般是指生产工艺的控制点,如工艺卫生、温湿度、压差、噪声、微生物和尘粒的检测等,如何确保这些工艺控制点符合要求都是我们对环境的管理目标。而人作为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特别是无菌区,人员的健康状况、身体活动的程度、工作习惯等情况对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
6.安全管理 车间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前沿阵地,抓好车间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
九、结束语
对于制药企业来讲,规范就是标准化的演绎,程序化的运作,而现场管理就是规范的实践和执行,更是人性化的体现。
制药企业设备管理 篇3
关键词:制药 原料药 合成 清洗验证
中图分类号:R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229-01
1 清洗方案准备阶段
(1)对车间生产所涉及到的生产设备或者生产区域进行仔细、全面的考察,以难以清洗的、具有代表性的部位作为取样点。
(2)选择生产中最难溶解或清洗的物质作为待检测物,以清洗结束后允许的最大残留量最为合格标准,通过相应的检验得出含量,用来确定设备清洗的程度,必要时可以考察清洗剂的残留量。限度标准有以下三个原则。
①分析方法客观上能达到的程度。如浓度限度在百万分之十,适用于生产液态的产品。此限度只适用于残留物能溶解到下批产品中且能均匀分布到整个批次的产品中去。
②生物活性限度。指下一批产品每日最大的使用剂量中,允许上一批产品的残留量不得超过最小日剂量的千分之一,此限度适合于高致敏性和高生物活性的药品。
③以目測检验为依据的限度。如不得有目视可见的残留物质。此项为半定量标准,为限度标准的补充项。
某些情况下,假如需要清洗的某活性成分的化学稳定性较弱,或在清洗和之后的存储条件下不稳定,反应生成其他物质,若该物质对人有相对较大的毒性,则必须限制其在该产品中的含量。此种情况下,制定相应残留物的限度时必须考虑此类物质对下一批产品带来的影响。
若设备或区域清洗后立即投入下批次的生产,应保证在清洗的过程中设备或区域不被污染,按相应的规定控制微生物的级别。
(3)准备待检测物质的标准品,并绘制标准曲线。
(4)清洗剂的选择。
清洗剂的要求有:易溶解残留物、不对设备产生损坏、清洗剂自身易被清洗。若在清洗过程中用到有机溶剂,则参考ICH中“残留溶剂指南”的规定:一、二级溶剂不能作为清洗剂,三级溶剂可以作为清洗剂,且在下一批次的生产中,溶剂的残留浓度不得超过初始溶剂浓度的0.5%。
(5)清洗方法的选择。
清洗方法的制定应综合考虑产品、设备、工艺的特点,保证清洗的重现性和验证结果的准确性。清洗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清洗人的工作职责和清洗工作中应注意的关键点。
②确定清洗的主体及详细的要求。
③使用的清洗剂的名称、配制方法、数量。
④使用的清洗工具及其清洁和存放的要求。
⑤清洗方式和相应的要求。
⑥清洗频率。
⑦清洗有效期及超过清洗有效期的办法。
(6)取样方式的确定。
目前较为认可的取样方式主要有最终淋洗水取样和擦拭取样。
①最终淋洗水取样。此方法适用于设备内表面较为光滑,管道较多且长度较长,或擦拭取样不易接触到的情况。具体方法:按照流洗水的流经路线,选择最下游一个或几个排水处作为取样口,按照微生物和化学检验样品的取样规则,收集清洗最后一次淋洗的水样。或淋洗结束后,加入一定量的工艺用水,在设备内循环后在规定位置取样。
淋洗水样需要检验残留物的浓度和微生物污染水平。残留物的检测必须根据检出的灵敏度规定清洗量。无菌药品生产涉及到的淋洗水的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应符合无菌药品的标准。
②擦拭取样。此法适用于设备和设施表面残留物的测定。用洁净的或含有乙醇的棉棒擦拭相应的位置,对最为难清洁的部位取样,考察最难清洁的部位的残留物水平,以此来评价整个生产设备的清洗状况。
具体操作方法:
①擦拭面积的确定。擦拭面积应以获取的残留物的量在监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内。一般可取25 cm2或100 cm2。
②用适量的溶剂沾湿药签,挤压除去多余的溶剂。
③平稳而缓慢的擦拭取样点的表面,擦拭的过程应覆盖整个表面,然后用药签的另一面进行擦拭,但路线与之前的方向垂直。
④擦拭结束,将药签放在试管内,将盖旋紧。
⑤按步骤“②”浸湿药签,直接放至试管内并旋紧,最为对照品。
⑥所有使用的试管应注明产品名称、号码、取样位置、取样日期、取样目的等。
擦拭取样用于微生物取样时,应使用无菌的擦拭棒,取样步骤同上。
(7)检测方法的确定
所选检测方法应对被检测物质有足够的专属性和灵敏度。若无法定的检测方法,则需对新开发的检验方法做科学的验证。
(8)验证方案的起草和培训
验证方案的内容有:验证目的、验证人员、待检测物质、限度标准、清洗方式、检验方法及取样方式。为保证清洗规程的可靠性,验证至少重复3次,并且所有的数据均应符合限度标准。
2 清洗实施阶段
2.1 清洗实施前期
验证方案批准后,所有的工作必须按照该方案进行,包括清洗、取样、检验。获取数据后,进行结果评价,得出结论。若得出的结论无法保证清洗达到预定的目标,则需详细查找原因,针对查找出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改进,然后进行再次的验证,直至结果达到预期的目标。
当试验结束且达到预期的目的后,即可起草验证报告。报告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洗方案执行情况的具体描述,并附清洗记录。
(2)检验结果及其结论,并附检验报告和检验记录。
(3)若有偏差,应有说明,并附偏差记录和调查。
(4)此次验证的最终结论。
2.2 清洗实施后期
(1)清洗方法经过验证,判定合格,应将其纳入清洗规程,进行日常监控并确定再验证的周期。
(2)当发生某些变化时,应重新进行清洗方法的再验证,验证完成后,对相应的清洗规程进行修改。
变化举例:
(1)清洗用的清洗剂改变,或者清洗程序有调整时。
(2)生产新产品且相对更难清洗时。
(3)清洗涉及到的设备或厂房有重大变更时。
3 结语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保证清洗验证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对企业清洗验证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为车间进行实际的操作提供理论的指导,保证企业质量管理的良好运行,为生产优质高效的药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华本,陈晓平,范愿军.制药设备清洁验证的关键步骤[J].医药导报,2009(5).
[2]程艳.制药企业工艺设备的清洁规程及清洁验证[J].中国药业,2006(9).
[3]陈雯秋.清洁验证中的分析方法验证[J].中国药业,2005(4).
制药企业绩效管理探析 篇4
1.1 绩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制药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这就造成了制药企业管理不正规、人员管理意识低下、管理人员能力不强, 很少有企业愿意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去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比如, 有的企业将其他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完全复制过来而不考虑自身情况, 也有企业是因为中高层管理人员不支持, 这也引发了绩效考核问题。这就造成了执行人员工作的盲目性, 最终由领导拍板决定, 增加了绩效考核随意性。
1.2 绩效管理主观性强, 实质流于形式
虽然部分企业想方设法制定绩效管理制度, 但因其绩效管理能力有限, 且受企业人员数量和素质等方面的限制, 绩效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员工认为企业绩效考核仅是形式主义, 完全感受不到绩效管理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认为只要不扣工资就可以。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又将绩效管理作为工作任务, 完全当成工作内容填制表格就草草了事, 考核数据难以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可以说, 绩效管理随意性较大, 绩效与员工能力完全不相关。这样得出的绩效考核结果根本不能作为评判员工优秀与否的依据, 也完全违背了企业开展绩效考核的初衷。这从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优秀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于企业长期发展十分不利。
1.3 绩效管理认知不足
我国部分制药企业管理层尚未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部门同其他部门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培训, 其他部门员工对绩效管理缺乏有效的认识和了解, 甚至有的员工将绩效管理看作是领导者的约束和压迫。正是受这种抵触情绪的影响, 严重阻碍了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另外,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低下、管理层错误认知致使绩效管理由实质流于形式, 他们不知道如何开展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 更谈不上绩效考核结果评价。
1.4 考核结果反馈不及时、不完善
完善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制定、实施、结果反馈及应用等几大方面, 而在企业实际工作中, 受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等因素的限制, 致使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至今仍未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工作毫无头绪, 尤其是绩效结果反馈工作, 很多企业都未认识到其重要性。只有让员工看到考核结果, 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才能及时的加以更正。管理者担心员工对考核结果不满, 而刻意回避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的情况也较为常见, 而这样小范围的结果公布, 完全违背了考核的初衷。还有部分制药企业在绩效管理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 绩效考核受主观因素影响, 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员工工作情况, 得不到正确的考核信息反馈, 难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2 改善制药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的相应措施
2.1 从企业自身情况出发, 完善绩效管理制度
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起步晚, 中层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 管理水平也不高。根据这一情况, 制药企业要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知识培训, 丰富管理工作经验, 提高管理水平。同时,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还应积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提升自身素养, 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 制定合理的岗位说明书, 建立规范、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制定企业战略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各部门岗位作用, 激发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2.2 客观评价考核过程, 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
针对绩效考核中的主观性强这一问题, 制药企业应当从考核指标制定方面入手, 严格遵循绩效考核制度开展工作。对于不同岗位, 制定考核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工作性质和内容差异, 采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办法, 设计出相适应的岗位考核指标。为了保证绩效考核能够全面反映员工的工作能力, 建议考核指标还应将员工品德、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纳入考核范畴, 力求各岗位员工“德才兼备”, 坚决不用无德无才之人, 真正发挥绩效管理工作作用, 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考核指标要对员工的优秀、良好、及格或不及格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2.3 加强绩效管理知识宣传, 提高员工的认识
绩效管理是当前企业实现长期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工具, 它与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息息相关, 因此, 整个企业都应当投入到绩效管理工作中。在不断完善制药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应不断加大员工宣传和培训力度, 让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了解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第一, 制药企业管理人员应努力学习绩效管理知识, 充分了解绩效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并通过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企业、部门及员工工作效率的促进作用, 建立有效的工作交流沟通渠道, 快速有效地解决企业工作问题, 快速达成企业目标, 将绩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有效利用企业资源, 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性。第二,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通过培训等方式, 让员工正确认识绩效管理, 确保绩效计划的顺利执行, 发挥督促员工工作的作用, 使其能够真正接受绩效考核, 快速提升员工能力。
2.4 加强考核结果反馈, 重视反馈环节
无论是绩效考核还是知识培训, 都是为了绩效结果反馈做铺垫, 是为了让员工通过反馈了解到自身工作中的不足。因此, 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在设计时要进行考核周期设置, 并在一个周期结束后向员工反馈考核结果, 帮助员工及时了解掌握自身工作问题, 提高工作成绩, 增强员工的成就感和认可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做好绩效管理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 提高数据信息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 帮助员工掌握工作中的症结, 及时将结果反馈给企业管理层, 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沟通渠道, 提升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制药企业管理水平。绩效管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各部门上下一致、齐心协力、积极配合, 只有建立了有效的上下级沟通, 才能够推动企业发展,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结语
如今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期, 只有将个人价值最大化, 才能够使企业取得有利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而绩效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掘每名员工的能力, 使企业人员能够齐心协力、实现群策群力。因此, 制药企业必须要落实绩效管理工作, 维持企业长期发展动力, 加快自身管理工作建设, 创造企业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汤兴, 段文轩.企业社会责任及羚锐制药的实践[N].经理日报, 2011.
[2]史艳青.医药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0.
制药企业项目管理论文 篇5
制药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行项目管理,加强项目管理有利于企业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制药企业竞争力。
1.制药企业实施项目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1 制药企业实施项目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制药企业,药品质量管理必须严格按照GMP和IS09000标准标准。
GMP概念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国外引进,为制药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药品GMP认证的制药企业逐年增多,TQM 弥补了GMP无法用数据来量化质量标准的不足,各个企业实施TQM,直接量化工作,从表面上改变了一些现有流程。
1.2实施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可利用的资源状况不明确
在很多制药企业里, 通常采用按传统职能划分的组织结构, 各职能部门均为独立管理, 且控制范围有限, 加之信息不畅, 难以明确其他部门可利用资源的状况和整个企业的资源状况而通常一个项目的完成要靠不同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 不明确可利用的资源状况就无法最大限度调配资源, 从而影响效率。
尤其在一个企业同时有多个开发项目,甚至多个产品线的情况下, 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更是成了问题。
(2)信息沟通差
很多制药企业采用的是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 其组织结构是职能型结构。
这种结构常存在较严格的命令关系, 即每个员工只向自己的直接领导汇报, 再由他向上级汇报, 如此一来沟通就复杂化了。
以最简单的一种情况为例, 在某一项目过程中, A 部门中的工作人员遇到问题, 需要利用B 部门的专家资源, 其解决途径至少为: A 部门员工—A 部门经理—高层经理/ 部门经理会议—B 部门员工, 该员工完成此项工作后又要按此路径返回。
复杂情况的沟通流程就更麻烦, 效率更低。
(3)TQM 文件或其规章制度过于空洞
制药企业制定大量的TQM管理文件、生产和操作的技术类的文件,其目的是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更有力的保证药品质量。
然而一些企业照搬别人的TQM文件,和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偏离,造成运行模式脱节,可操作性不强;TQM文件成了摆设,员工对文件理解的不够透彻,或对需要记录的东西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从而导致文件的记录不规范、不完整、不准时,无法形成合理的、严密的、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4)PDCA循环的工作方法得不到很好运用
TQM 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是PDCA循环,或者说是质量管理工作循环,按照计划(Plan,P)、执行(do,D)、检查(check,C)和处理(action,A)四个阶段的顺序不断循环进行质量管理的一种方式。
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分析现有工艺,找出存在的不标准的药品流程;②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③分析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④商讨对策,制定相应的处理计划;⑤采取相应的措施,执行处理计划;⑥检查实施情况,评价实施效果;⑦总结工作过程,分析存在药品不合格原因,完善药品质量标准;⑧工作遗漏质量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2.制药企业项目管理
2.1 厂房设施和工艺布局的设计工作
质量管理的观念贯穿了厂房的设计、建造及运用的全过程这一观点是制药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一个重大区别。
药品生产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科学, 在厂房设施的`要求上根据不同的剂型有不同的洁净度要求; 在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过程中, 要涉及到许多的技术细节和管理规范,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 都可能导致药品生产不符合质量要求, 也就是可能生产出劣质药品。
因此, 药厂的设计必须根据GMP的“标准”和产品的特殊要求设计建造厂房。
如果厂房设计、通风及设备等方面达不到要求, 生产过程就容易成混淆、交叉污染或微生的污染:所以, 从厂址的选择、洁净厂房的布置到具体的工艺布局, 企业在设计时都要按GMP的“ 标准” 来执行。
其次是建造方面的要求, 例如对洁净区的内表面要求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 无颗粒物脱落, 耐受清洗和消毒; 对直接接触药品的机械设备、工具、器具的选用对药物不发生变化的材料制造。
如果建造出来的厂房设施不符合这些要求, 那么在此环境生产出来的药品就无法全面保证质量。
因此, 质量管理部门要充分参与厂房设施和工艺布局的设计工作,及早提出不合理的地方。
2.2 建立符合GMP要求的管理系统
制药企业必须按GMP“ 标准”和产品的要求建立实施GMP所需的职能部门并以文件(标准) 的形式赋予它们各自的工作职责。
其中,最重要的是确立一个对生产全过程施加影响从而保证药品质量各个要素的主管部门—质量管理部门。
制药企业一般将质量管理部门独立于生产部门, 建立相互督促检查制度, 独立行使质量管理职责。
质量管理部门担负着从质量保证的角度监督、协调企业各种与质量有关的行为的任务, 负责有关质量政策的制订、质量水平或目标的确定以及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有关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面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组织和措施。
例如广东某制药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 成立了质量管理中心, 主要负责公司质量监控、管理工作和质量检验、质量研究提高及质量标准制订报批工作及GMP 认证工作。
这套质量管理系统包括了从原辅料采购开始, 及生产质量管理至成品销售后的跟踪都是独立行使管理职责的, 这样判断质量问题时不受外界干扰, 既有利于对产品质量把关, 也有利于质量检验系统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更有利于检验人员技术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
同时,质量管理部门在各生产车间派驻质量监督员,对药品制造全过程实行动态监控, 检查生产工序各阶段的质量, 发现问题, 有权要求车间马上整改, 如发现重大问题, 有权制止车间继续生产, 杜绝了“ 检验把关” “ 生产闯关” 的现象。
例如公司内的一个生产车间, 质量监督员在检查包装材料时, 发现有个别纸合漏印批号,就当即要求车间停止生产, 将用于包装该批产品的两万多只纸合全部逐一检查, 把空白的纸合挑拣出来, 并要求车间查出事故的原因。
车间管理人员按质量部门的处理意见, 马上派人翻箱检查并调查事故原因。
经调查, 原因是打印该批纸合时, 印合机出了小小故障, 有些纸合连带通过, 没有印上批号, 操作工没有及时全面挑拣, 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由于质量监督员的全程监控和车间的及时处理, 消除了一起质量事故隐患。
此外,制订一套完整可行的GMP 软件标准非常重要,可以说所有的管理规范都来源于软件的规范,软件管理应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
从原辅料入厂、成品出厂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都应按文件要求进行运作,做到一切生产过程均按科学管理和规章制度办理,保证标准化。
政府的行政监察力量也能有效地督促制药企业GMP 的实施,省、地、市制药监管部门每年对企业自检情况进行抽查,力求将GMP 认证检查、复验换证工作与企业关、停、转相结合。
有关部门应在新产品研发立项和资金配套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和空间,增加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2.3 严格按GMP 要求管理
GMP 的理念和实践告诉我们, 质量管理活动贯穿于药品制造的始终。
从原辅料供应商的审计到成品的最终质量评价;从成品的发运到出现紧急情况时的药品撤回;从生产过程的监控到企业的自检, 质量管理活动无所不在, 质量管理的职责已经融人到参与药品制造的各个部门的所有员工的职责中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要求制药企业各职能部门必须以制定出来的管理标准规范管理企业的资源。
通过要求各级人员执行“ 标准”, 将保证质量的各种措施落实到与产品质量机关的一系列活动中去, 按“标准” 实施过程管理, 以实现过程受控的目标。
同时, 过程管理遵循动态法则, 把质量控制的重心从以成品检验为手段的质量把关转向工艺过程控制。
2.4 坚持开展QC 活动
QC小组是企业中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是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广泛、深人地开展QC 小组活动, 这是全心全意依靠广大群众办好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开发人类资源、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良好组织形式、是解决技术质量关键,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产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是对职工实行自主管理、增加企业凝聚力、结成企业职工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强有力的纽带。
3.结束语
总之,制药企业项目管理是现代制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药品质量管理理论。
实施GMP是一个逐步深入的动态过程,其本身也在不断深化中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本文的点滴体会能给同行些许帮助和启发,希望我国会涌现出更多、更强的制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为制药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唐蕾蕾;我国医药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期.
战略营销:制药企业的出路? 篇6
正是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出现了第三终端热、OTC热、开发社区医疗机构热。然而,“热”过之后,冷静下来,制药企业发现除了投入大大增加、营销成本不断攀升之外,企业收获不大。
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开发第三终端也好,发展OTC也好,抑或是开发社区医疗机构,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就像是救命稻草一样,只不过是一种战术行为。
指导医药企业这种行为的,是长期以来处于医药行业高效益增长期的企业已经习惯了战术营销思想,即企业热衷于终端争夺战中的一招一式。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医药企业发现这些招式越来越不灵了。
面对行业巨变,制药企业必须转型,改变观念,以战略营销思想代替战术营销思想,企业才能逐步走出困境。
医药行业的人士都知道,蜀中制药成功开发了第三终端,其市场开发可以称得上经典案例。
蜀中制药80%以上的销量来自第三终端。2004年《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在华对中小企业“选秀”,蜀中制药攀上“中国潜力100榜”,居于第16位。2006年,蜀中制药的销售额突破8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普药生产企业。
蜀中制药之所以能在第三终端获得成功,是因为蜀中制药把开发第三终端作为战略,而不是战术。
蜀中制药总经理安好义早在2000年就意识到必须避开与其他制药企业的正面竞争,转而开发广大城乡市场,也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第三终端,并在2006年明确提出“做精品平价普药”的发展战略。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2000年召开的全国药品交易会上,我碰到了蜀中制药的人。他们虽然都统一身着西装,但是大多没打领带,西装皱巴巴的,与药品交易会上左手大哥大、右手手提电脑、西服革履的药品界精英们相比,完全是个乡巴佬。然而,就是这些令人尊敬的“乡巴佬”给我以极大的震撼!他们能住到乡镇那些不太卫生的小旅店里,而没有怨言。他们能够非常融洽地与乡镇卫生所的大夫打交道,而没有鄙视之意。反观我们那些药品界的精英们,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吗?他们只配活跃在大城市里,住在豪华宾馆里。
仅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蜀中制药销售人员的组成结构是与其开发第三终端的战略一致的。由此,我们也就不难想见蜀中制药成功的原因了。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指出:“战略决定结构,结构决定结果。”
蜀中制药确定了以开发第三终端为战略,而不是战术,因此,蜀中制药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产品结构、研发方向、成本结构等与其战略是一致的。而且,蜀中制药坚持了10年,不受市场上其他因素的诱惑,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现阶段的中国制药企业必须明白一点:制药行业已经进入战略营销时代。妄图依靠小修小补的战术营销动作挽救企业,或是让企业找到昔日的辉煌,已没有任何可能性。
制药企业一定要不断重复彼得·德鲁克的这句名言:“战略决定结构,结构决定结果。”
制药企业一定要反复追问自己:是否确定了独特的战略?
用战略营销的观点来看待营销,看待市场,制药企业会有新的发现。
OTC与处方药在销售上的差别,主要是渠道不同,前者以药店为主,后者以医院为主。
如果制药企业只是把OTC当作战术,必然会走到抢占渠道、占领终端的道路上来。这也是现在千军万马抢占终端的原因。然而,终端大战的结果就是终端价码水涨船高,各种费用层出不穷,终端“挂金”也是越给越高。
然而从战略营销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对处方药来说,处方药销售的关键是对医生及相关控制药品进入医院的人施加影响,而不是对最终使用者施加影响。而OTC则相反,OTC销售的关键是对最终购买者的消费者施加影响。
那么消费者关注的是什么呢?
对于药品这一特殊商品,消费者关注的是三点:疗效,安全性,价格。药品,首先是能治病,副作用要小,还不能太贵。
消费者对于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无法考察,只有把品牌作为自己进行判断的依据。
对于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其价格和品牌的排列顺序也是不一样的。经济条件好的人,更关心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因而排列顺序是:品牌,价格。而经济条件差的人,排列顺序是:价格,品牌。然而,品牌始终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今在OTC终端,终端拦截之所以还非常有效,在于药店营业员的推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据说有效率可达25%。同时,在目前的OTC药品中,拥有品牌力的药品太少了,致使消费者无从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终端拦截,只不过是给了消费者一个选择的机会罢了。一旦市场上有了拥有强大品牌力的药品,必然会有大批消费者转向品牌产品。哈药三精没有强力终端,但是哈药三精的品牌使得其OTC药品去年取得了5亿多元的销售额,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因此,那些既有价格优势又有品牌优势的制药企业,必将在未来的OTC市场上脱颖而出。
作为要在OTC市场上发力的制药企业,如果不能由战术营销转向战略营销,仍然纠缠在终端里,不能进行系统的品牌建设,最终必然在OTC市场上失去搏击的资格。
2005年之前的医药市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医药市场就像一口炖满肉的锅,大勺舀的是大块大块的肉,小勺也能舀满肉汤。
可是,在未来的医药市场上,锅里的肉多了,汤也多了,但是,锅也更大了。到那时,小勺别说舀汤,大概连锅沿也碰不着,许多中小制药企业,会瞅着肉饿死!
要想再吃到肉,制药企业就要有大勺,有梯子,才行。
制药企业当务之急,就是打造新的大勺子,或者造个梯子,爬到肉锅上去,才能舀到肉。
中国制药企业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用同样的方式、方法做事情,只能得到相同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做事情,才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要想得到不同的结果,就必须跳出原来的思路,换一种崭新的思路。
制药企业研发人员的管理 篇7
20多年来我国制药业保持快速发展,曾19次药品减价,2006年下半年重拳出击的反商业贿赂,药监局开始大规模整顿制药业。影响到的主要是没有独家品种、专利药品的中小企业,对于有规模实力、有创新能力的制药企业来说,影响并不大。而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制药企业需要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中立足;企业必须对研发人员采用有效的管理,以确保能够研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由于诸多原因,研发人员管理一直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有必要针对研发人员的管理进行研究,为制药企业提供一些借鉴。
1 制药企业研发人员管理概述
1.1 研发人员的构成与特点
研发人员是指在工作中应用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员工(Korczynski&Frenkel,2002),他们主要从事理论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创造性工作。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研发人员需要依赖于组织提供昂贵的设备、资源以完成复杂的工作;另一方面组织也高度依赖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来创造价值。由于研发工作对脑力和体力要求很高,工作强度大,因此研发工作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往往要同时面对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研发人员大多是高学历,由于研发人员不同于一般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他们所进行的研发工作大多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因而很难单独衡量每个人的业绩。研发人员不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是高价值人力资本的投入者和所有者。研发人员的生涯发展主要是基于职业技能的发展。
1.2 研发人员管理的现状与原因
目前企业对研发人员的管理中都存在着一些偏差,很多企业都没有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一些企业对研发人员的管理是放任自由型,即无管理目标,他们没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和新产品设计任务,仅仅解决企业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干多干少一个样,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相应的奖罚措施,使他们技术创新的活力得不到发挥。而还有些企业是过分管制型,这些技术创新人员工们强度很大,彼此只做系统中的局部工作,许多原创性想法会被拒绝,这些情况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研发人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许多企业没有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或者说是没有较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我们将针对这些情况提出制药企业研发人员的合理有效管理策略。
2 制药企业研发人员的管理对策
2.1 用栅栏法进行人员筛选招聘
制药企业对研发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就必须从管理源头即招聘开始抓起。企业应首先开发出针对企业自身战略和价值观的、对企业全体员工都有要求的胜任力模型,即全员核心胜任能力。基于核心胜任能力,再采用栅栏法筛选。第一道栅栏采用笔试法,内容包括:(1)基本能力职业倾向测试,主要考察应聘者的认知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资料分析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2)知识和技能测试,主要考察他们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知识面,甚至阅读英文文献水平;(3)性格测试,性格测试的使用要比较小心,很少有人根据性格测试结果对人进行初筛,往往只是作为最终录用时的一个参考。第一道栅栏可以筛选掉一大批不具备一定研发能力的人,为以后筛选节省时间。第二道栅栏可采用小组面试法,常用的是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less group discussion,LGD)。LGD考察的是应聘者通过共同讨论解决一个实践中的问题,来考察其独立分析、沟通协作、合作、领导、适应性等能力。这样可以筛选掉那些在团队活动中表现明显不好的人,如那些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或在团队工作中非常不适应的人。第三道栅栏一般采用行为面试法,主要是挖掘候选人过去实际经历过的事件详情,从而预测其未来的行为表现。主要测量价值观、动力、学习等。只有迈过第三道栅栏的人是最终胜利者。
2.2 加强培训
对企业研发人员培训的含义,一方面是对目前尚未成为成长起来的研发人员开发其潜能与素质;另一方面对目前已经成熟的研发人员,进一步提高其能力与素质。有研究结果表明,缺乏培训通常是员工离职的首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研发人员的培训。
(1)自我开发。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企业人才竞争加剧,而研发人员自我发展、自我需求意识也在不断增高。很多制药企业研发人员都在业余时间进修,如考药剂师等。所以企业需要留给研发人员适当时间,提供一些条件,如购买书籍、学术期刊等,让员工根据自己兴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员工能力增强了,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贡献,结果是企业和员工均会明显受益。
(2)组织培训。
(1)成立研发人员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由几个志同道合的研发人员组成,定期针对某个技术问题进行专题自由讨论,甚至可以进行实验,形成专题讨论的结论,实验的结果,并鼓励应用到工作中去。学习小组满足了研发人员共同分享知识、提炼知识,进行探索的目的。对新进入公司的研发人员,可以施行新员工导师制。每个新员工都由部门负责人指定一个技术能力较强老员工作为导师,导师制定新员工试用期工作计划、学习计划,定期交流沟通。
(2)加强学术培训。制药业技术发展很快,国家对研发工作的法律法规更新速度业很快,要求研发人员必须能及时了解学习到这些变化,所以企业需要及时对研发人员培训。主要培训方式有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会议、国家药监局的一些政策培训、出国考察、出国技术服务等,使他们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发展。
(3)管理沟通培训。现在药物研发工作越来越要求团队合作,一个人独立完成已不复存在,善于沟通并寻求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尤其是研发部的高层领导,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更为重要,别让那些经理只知道自己去拼命做,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怎么带领团队更好完成目标。研发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开发新药。新药项目研发需要突破原有模式,寻求新思路,这对研发人员创造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所以有必要对研发人员进行人际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训。
2.3 进行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是每个企业都必然而临的问题。而研发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如何对研发人员的创造性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又成为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确定研发人员的考核指标和标准时,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和研发部门的主管以及研发人员进行共同讨论,获取他们的认同。因为人力资源部门毕竟对研发工作比较生疏,如果他们不与研发部门进行必要的沟通,只是闭门造车式地对研发人员的考核指标进行确定,结果往往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绩效考评时,应采用结果导向型的考评方法。结果导向型的考评方法,是以实际产出为基础,考评的重点是员工工作的成绩和劳动的成果。成绩记录法是新开发出来的一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人员。其具体步骤是:先由被考评者把自己与工作职责有关的成绩写在一张成绩记录表上,然后由其上级主管来验证成绩的真实准确性,最后由外部的专家评估这些资料,决定个人绩效的大小。
2.4 制定科学的激励体系
企业研发人员是从事技术创新的劳动者,属于知识型员工,有其自身特点,如较强的自主意识、独立的价值观、流动意愿强等,因此宜采用以下激励措施:
(1)薪酬激励。对于研发人员,如果支付的薪酬与其贡献出现较大偏差时,便会产生不满情绪,降低工作积极性,因此必须让薪酬与绩效挂钩。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员工个人贡献进行正确评估,支付合理酬劳。
(2)股权分享。在股份制企业,采用股权分享的方法来实现对研发人员的持续激励是一种基本发展趋势。研发人员是人力资本,资本所获取的是它所创造的价值,股权分享真正体现了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参与企业剩余分配。股权分享还体现了组织对研发人员拥有的异质性知识的承认与重视,使研发人员的长期利益及其知识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激励效果。
(3)情感激励。知识型员工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受尊重的需求相对较高,尤其对于研发人员,他们自认为对企业的贡献较大,更加渴望被尊重。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多与他们沟通,征求意见,让他们参与企业的决策讨论,以增强他们的被认同感和对企业的依赖感。
(4)其他激励。如弹性工作制,由于研发人员的工作自主性特点,宽松、灵活的弹性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对于保持创新思维很重要。对做出特殊贡献的研发人员,可采取研发成果署名制度,既让署名的员工得到社会认可和声誉提升而深受鼓舞,同时对其他员工形成鞭策,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此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利润分红、科技奖励、科研津贴等方法来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还有培训激励及职业生涯激励等。
2.5 确定合理薪酬支付方式
在研发项目中,如果项目完成了某个阶段就马上兑现奖金,实际上是在鼓励员工与公司进行短期的结算和交易,导致员工对公司斤斤计较。如果长期这样,员工眼里就只会看“钱”了,只要有更好待遇的地方,他们就会“跳槽”,不利于公司长久地留住人才,会给公司带来很大损失。所以,建议采用工资+奖金的形式。工资基于个人职位、职级及任职资格而定。奖金应该包括个人对项目的实质性贡献,也包括长期的整体性的非项目贡献,如培养新人、构建公司外部研发人脉等。所以,员工个人奖金=奖金总额×[个人基本工资×个人考核系数]/(∑个人基本工资×个人考核系数)。
2.6 到位的人力资源保护
在研发人员福利设计方面,除了公司全员都享有的,如“五险一金”: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以及法定假日:每周两天的休息日,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以及婚假、产假等法定假日外,还应针对其不同特点,设计其它具有个性化的福利,易于得到员工认同。
(1)设立员工俱乐部,邀请研发人员参加。制药研发人员由于其经常在实验室做试验(如有机合成一个反应就需要好几个小时),甚至经常加班,很少有机会与其它部门员工接触,所以通过设立员工俱乐部邀请研发人员参加,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减轻工作压力,有利于他们为公司做出更具有创造性的贡献。
(2)建立健身房或发放健身卡。研发工作是高强度的脑力工作,也是很耗体的工作,如果没有很好的身体素质支持,就很难很好的完成工作,所以企业应建立健身房或发放健身卡,以方便他们锻炼身体。
此外,还可以对研发人员设计如书报费补助、年度全额带薪假期、带薪病假、培训及学费报销等福利。
2.7 采用双职业梯队法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在对研发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希望留在自己的技术领域,而不愿成为管理人员。而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又需要这些人成为管理人员。大部分技术型和专业型员工喜欢晋升带来的责任和机会,但又不想脱离他们擅长的专业和技术课题。双职业梯队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案。员工可依照管理层级晋升职务,也可依照相应的技术专业层级晋升职称。通过建立双职业梯队,企业可以以不同途径,为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头衔和报酬。
3 结束语
有效地对研发人员进行管理和开发,使他们更具有创造性是制药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制药企业研发人员特点,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以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使之在现实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今后将对研发人员心理契约的结构、内容和感知现状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留住研发人员的对策。
摘要:制药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必须对研发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分析了制药行业企业研发人员的构成与特点及管理的现状与原因;接着分别从人员招聘、培训、绩效管理、激励体系、薪酬管理、人力资源保护和职业生涯规划七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得出制药企业研发人员的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制药企业,研发人员,管理,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①窦胜攻、卢纪华、戴春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②陶杰:《对企业研发人员的管理与激励》[J];《中外企业文化》2003(6)。
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下册)[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④胡玉敏、郭宝亭:《企业中研发人员绩效管理问题探讨》[J];《天津科技》2005(4)。
⑤罗伯特·L、马西斯、约翰·H、杰克逊:《人力资源管理(10th)》[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⑥田效勋:《应届大学生招聘测评的困惑与解决方案》[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6(2)。
⑦薄湘平、周琴:《研发人员激励的合理组合》[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2)。
制药企业特种设备管理经验浅谈 篇8
一、制药企业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原因
企业负责人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对特种设备的重视程度不够、制药企业对特种设备的管理未制定相应的制度、特种设备存在故障而不能及时发现、特种设备存在故障任然使用、特种设备相关操作人员未经过相应的培训或培训不合格就参加该岗位的操作、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操作等等。这些都是导致特种设备发生事故的原因。
通过对以上制药企业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的分析和汇总, 结合近几年国内关于制药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出现的问题, 特种设备事故具有以下特点:
相关责任人缺乏责任感, 操作人员培训不到位, 设备本身存在故障, 管理中存在漏洞。
二、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
制药企业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和特点的总结, 企业可以针对性采取以下措施和管理方式, 安全有效的管理特种设备, 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减少对药品生产的污染。
第一, 在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责任感方面。首先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职责做出了具体规定, 未按要求履行《安全生产法》相关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并且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作为企业负责人或负责企业安全的直接领导应该重视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 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一旦出现安全生产事故, 构成犯罪的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对企业负责人的6项职责规定, 企业负责人也应该认真贯彻《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 保证生产出安全的药品。同时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在操作特种设备时, 要有责任感, 对发现的异常情况, 及时向岗位领导和相关负责人进行反馈。
各制药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本企业的特种设备,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种设备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 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公司内部特种设备管理制定, 使公司内部员工便于制度遵守。
第二, 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方面, 企业应该在公司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 只有经培训且考核合格后的员工才允许操作特种设备。企业每年应定期对操作人员再培训和考核。培训和考核应该有相应的记录。企业同时对操作特种设备的员工每年应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 以判断操作人员能否继续符合该特种设备岗位操作的要求。
第三, 在设备故障和安全隐患方面, 各制药企业应定期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特种设备进行维修和维护, 只有当安全隐患得到排除后, 才能使用该特种设备, 对存在故障的设备, 不得使用, 只有在设备故障得到有效解决和排除后, 才能使用。作为制药企业特种设备的维修和维护, 也应该关注和重视维修过程中给药品质量带来的风险。减少在维修和维护过程中对药品的污染。制药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特种设备预防性维护保养计划, 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风险。企业应当将关于特种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等相关要求明确到公司的相关制度内。
第四, 要做好特种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 抓好现场管理, 对现场管理不断细化, 例如加强对标准安全操作规程的考核、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审查、交接班记录检查等。对在特种设备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分析, 查找根源, 从源头整改落实问题, 对每一特种设备制定相关的档案, 对设备出现的故障和任何维护维修均有相应的登记, 并完善公司的法规制度。对重点的特种设备重点检查,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特种设备数量多的部门, 特种设备事故频发的部门加大检查和员工培训的力度。通过持续改进的方式, 使特种设备的管理更加安全。
总之, 特种设备管理工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制药企业不仅对国家、省、市出台的相关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认真学习, 更应该遵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 制药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完善和修订企业本身的特种设备管理制度。在日常的特种设备管理工作方面, 从严制治企, 加强培训,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特种设备在安全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下, 安全有效的运行, 生产出质量稳定可靠的药品。
参考文献
[1]葛永康.设备管理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
[2]赵爱琴.特种设备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及思考[J].科技资讯, 2012.
制药企业的逆向物流管理 篇9
本文重点分析了制药企业逆向物流的产生原因与处理策略,并对国家加强药品逆向物流管理提出了建议。
一、逆向物流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处理办法
制药企业的逆向物流(废弃物处理)产生的原因不同,需要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领域的消耗物资
如纸箱、塑料包装物、泡沫材料、玻璃制品、废纸、淘汰设备和破损零配件等物品都具有再生性的特点,经过专业“回炉”处理后可以再使用;回收处理之后每年可达百万元收益。这部分物资的管理,既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也依靠员工的责任心和公司激励政策。特别要强调以旧换新,因为报废物资的处理总是不引人注目,可是全年积少成多。企业可以严格监管报废物资数量,并寻求专业化的大型物资回收公司合作,建立第一手的物资回收价格,确保企业资金回笼效益最大化,避免报废物资污染环境
2.药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药渣
大量的中药材采用水和乙醇进行提取,产生的药渣每年可以千吨计算,这是企业运行中数量非常大的报废品,而全国估计可以达到数百万吨药渣。对企业来说这是极大的负担,因为一旦处理不慎也会对环境产生污染。为此,企业可以建立药渣回收系统,将药渣经排渣机输送到挤干机,挤出的药液提升了药材提取的比例,也降低了废物的排放。挤干后的药渣进入出渣机,药渣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多糖、蛋白质、纤维素和无机盐等),药渣可以由化肥公司回收加工成生物化肥,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农作物生长。此外,其他处理方法就是用药渣制沼气、气化制气和气化发电等。对于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药渣,或麻黄、罂粟等特殊药材的药渣,应在烘干后进行烧毁,不让其流失到工厂外部危害环境。只要加强环保的监管力度,重视资源再生利用,就能够到变废为宝,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物流事故导致的破损产品退货
物流事故经常导致药品包装破损,而即便是外包装物的轻微皱褶,由于GSP的严格管理,医药公司也会拒绝收货,这样就产生了药品退货。药品包装的破损既有物流公司运作质量的原因,也有产品包装设计不合理因素。医药产品包装的设计,既要考虑自动化包装设备的应用,又要顾及物流对于货物抗压能力的要求。通常处方药对于药品的包装设计比较紧凑,由于产品本身的价值高昂,包装物标准也相应较高,有的注射剂在纸箱内还加有泡沫箱,从而使得整件货物的包装抗压、抗摔打能力非常较强,极其不容易出现破损。而非处方药(OTC)产品则不同,很多时候还需要考虑产品柜台的展示效果,所以产品的小盒包装做得比较大,但是内部的填充物却不足,导致货物大箱整体包装松松垮垮,在物流途中抗压能力较差,破损率较高。此外,要特别注意单件货物的体积不能过大,重量要适中,应控制在15千克以内。因为过大过重的货物人工搬运非常吃力,特别是远距离物流的中转环节比较多,即货物出仓和入仓、装车和卸车作业频繁,而目前还不能保证所有的物流环节都使用托盘和叉车作业,因而货物破损率会大幅增加。所以制药企业为降低商业环节的退货率,既要寻求合理的包装解决方案(如加固包装材料),又要提升产品的物流质量,即使付出一定的成本也物有所值。
对于物流原因造成药品包装破损导致的拒收货物,制药企业要第一时间加快处理,否则会严重影响医药公司对制药企业的满意度。以贵州益佰为例,会把实物流与信息流进行分离。即在第一时间要求物流公司把破损货物的“签收单”扫描件及时传回;同时请市场人员确认此笔货物为破损事故,然后按照破损货物的品名、数量和规格做出补货申请,并传真回公司;经过财务部门审核完毕后,用最快的物流通道把货物发往医药公司以平息其抱怨。
对于破损在外的货物,我们规定在15个工作日内必须返回,并根据合同进行赔偿,否则将不予以支付该月的运费。物流公司出于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和经济效益的考虑,都会给予积极配合,这样就确保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安全性,避免了破损货物流失所产生的隐患。对于返回的破损货物,由制药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进行鉴定处置,同时填报“货物破损表”,交财务部门备案。
4.因为产品质量原因退货或滞销品退货,最终都要面临EOL的处理。
发达国家对于药品的逆向物流有严格的管理,最根本的是以法律来固化生产者责任,如德国的《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规定,“设计产品时须考虑产品的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生产中优先使用再利用的废物及再生的材料;标明产品中所含污染物量,以保证使用后的废物可进行环境允许的回收再利用或处置”等等。
此外,逆向药品回收处理还要有非常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支撑。制药企业会从报废药品中重新提取有用的成分,并投放到新产品的生产中,这样大大减少了EOL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得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逆向物流领域,我国的EOL产品的处理技术和资源再生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产品生产者在产品废弃后,很少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角度,去考虑其中的负面影响、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处理废弃产品等问题。尽管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已经含有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指导思想,但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欠缺可操作性标准、缺乏刚性约束而导致实际效果不佳。
二、建设严密的药品逆向物流监管与回收机制
目前,我国制药企业有6000余家,医药公司10000余家,药店40万余家,各种级别的大小医院11000余家,城镇和乡村诊所合计近百万个。如此众多的医疗单位和企业,每年产生的各种药品退货将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目。药品的电子监管只覆盖了三分之一的品种,目前正在向全品种全过程监管努力。但是退货药品,特别是已经生命终结的药品,返回的通道复杂,缺乏完整的信息监管记录。
药品的逆向物流以各类拆零货物为主,具有品种多、退货流程随意性强、混包严重、无资金效益等特点,特别是退货的包装质量低下,再加上物流途中的挤压,货物的破损变得更加严重。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企业不会投入过多的资源来完善退货供应链,也导致了药品逆向物流管理的不规范。
当前,我国亟待建设严密的药品逆向物流监管与回收机制,主要措施如下:
1.依托信息系统,提升整个医药行业供应链的控制能力。
制药企业应加强对产品供应链的管理,尤其是要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渠道的库存透明度,降低牛鞭效应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减少药品生产的浪费。制药企业是根据库存来确定生产计划的,而目前医药流通企业仅仅是对医院的库房进行管理和配送,对于药房和病区的药品实际消耗情况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药流通企业将更多地进入医院托管药房,并把医药物流服务从医院库房延伸到药房、病区,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建立起病区的用药数据库预警机制,以病区药品的最低安全库存为警戒线,实施病区药品的及时配送管理,并以药品消耗的实时数据为订货依据。而制药企业以医药流通企业反馈的药品需求实时数据来制定生产指标,可以使生产提前期得以缩短,市场反应速度加快,渠道库存结构更加合理。特别是将药品上下游企业的信息链完全打通,实施精益化管理,使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药品浪费明显下降,将最大程度减少药品逆向物流的产生。
2.积极配合国家在2015年实现药品电子监管码全品种、全流程覆盖的目标,尽快建立药品逆向物流的全流程监控机制和信息监管系统。
对于药品逆向物流信息反馈不完整的企业,管理机构应追究相关企业的责任并处以重罚,坚决维护药品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对于大量的药品逆向物流处理,最重要的是设法避免药品脱离企业和国家相关机构的管理视线在完善药品监管品种和监管流程的基础上,建议强制规定药品的终端销售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自行处理滞销药品。对于需要返回制药企业的药品,严格执行药品逆向物流的监管流程,必须有详细的“返程”电子监管码记录;对于就地处理的药品,应该首先得到制药企业的“同意书”,然后交由专门的报废药品处理机构。此外,严格监督药品销售实行的“两票制”政策,国家为了降低医疗费用,规定药品离开生产企业后,只能经过一级商业代理,然后必须直接进入销售终端。这样既杜绝了药价层层加码,同时也避免了药品的随意流通由于缩短了药品流通渠道,药品的逆向物流也在一个可控的区域内,为药品的正向和逆向电子监管码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3.完善药品逆向物流处置体系和资源再生产业,有利于减少生产者责任的实施成本
借鉴欧洲国家的逆向物流管理模式,建议由制药企业、医药流通企业、销售终端企业共同成立药品生产者责任组织(PRO),并由PRO建立药品生命终结产品(EOL)的逆向物流共用回收体系。企业可委托PRO具体负责药品的回收和处理,降低自己履行职责的难度和成本,自行处理则可分区域成立专门的报废药品处理中心。在报废药品的处理过程中,包装物的回收可以实现部分资金的回笼,假如国家再给予一定的税收激励政策,企业的负担会大大减轻,积极性也会提高,报废药品处理中心的运行费用也将得到保障。借鉴德国《避免和利用包装废弃物法》经验,明确规定药品生产者和销售商对某些产品或包装物的限期回收利用率指标,这对于督促各方履行责任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建议制定制药行业回收再利用指标体系,如,药渣、包装物和淘汰设备的回收,生产用水的净化指标,药品逆向物流占比等等制药企业可以通过生产资源的重新组织,形成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经济模式,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得以协调。
摘要:逆向物流不仅可以为制药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效益。本文分析了制药企业逆向物流的产生渠道与应对策略,并对国家加强药品逆向物流管理提出了建议。
制药企业的财务管理分析 篇10
一、什么是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过程中所进行的科学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协调、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管理工作的全称, 简单的说,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 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二、我国制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观念陈旧, 管理混乱。在我国企业经营与发展中, 制药企业的领导对于财务的实质、财务管理的对象、职能、任务、原则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 集权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企业负责人管理思想陈旧, 由于长期以来在思想上受到旧的财务制度的约束, 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比较滞后, 只重视利税指标、重视生产效益, 对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不够重视, 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因此, 疏于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作管理、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另外, 众所周知, 财会人员是财务管理的具体操作者, 财会队伍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搞好财务管理工作。许多制药企业的管理者去忽视财务人员的关键性, 频繁更换财务岗位, 财会人员也无心专研业务, 造成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指标与经营管理指标不匹配。一些不真实的数据给经营者带来不真实的财务信息, 对企业的正确决策带来较大的影响。
2、资金缺乏, 融资困难。制药企业属于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 融资难一直是制药企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资金供应不足企业的生产设备就难以更新, 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缺乏资金, 企业在开拓市场时就会采取短期行为, 很难保障制药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 制药企业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融资渠道, 近几年,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渐放宽, 制药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增多。在推进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互利合作方面, 政府部门下达力度, 加强领导, 开辟制药企业融资新渠道, 使制药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得到了切实的缓解, 但还是不够。不少制药企业呼吁国家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加强对技术创新中风险投资机构的制度性支持。
3、实力薄弱、资信较低。制药企业实力薄弱、资信度较低, 有担保资格的单位都不愿意出面为其担保或相互联保。商业银行和其它赢利性金融机构贷款‘择偶’标准很高, 许多企业很难达到要求, 医药企业更是无人愿意提供贷款资金。相对于国有集团企业, 民营制药由于自身规模小, 实力相对较弱, 而且产权主体不明晰, 权、责、利的分配混乱的缺点, 更是金融机构躲之唯恐不及的单位, 他们认为企业规模小, 资产总量少, 可用于抵押贷款的实物资产不足, 难已满足银行的对于抵押物流动性和变现能力的要求, 这就使银行即使有对其贷款的意向也会因为企业没有足够的抵押物而却步。
三、我国制药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如果我们把企业的心脏看作财务, 把企业的血液看成资金, 那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财务健康。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财务事业的拓展, 也为制药企业财务实践和理论提供了极大的发展余地。既包括外部环境的改善, 也少不了财务管理观念全面更新, 这些企业自身内部管理体制及方式的改革和完善, 为达到这种比较理想目标改革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 融洽财务管理环境
财务管理活动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 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 并且与这个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如鱼有水一样。环境构成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条件, 它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财务管理环境从宏观上看, 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等等。企业财务的规模和质量受经济环境影响, 企业财务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受市场环境影响, 企业的财务行为受法制环境制约,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效果技术受环境牵制, 企业理财活动也会受社会环境影响, 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任何企业都是在财务管理环境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扩大, 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呈现出一种多元冲击、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理财环境使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工作难度加大, 企业财务管理要想取得成功, 就需要财务管理者在决策时为这种变化留有余地, 甚至要预见其变化的趋势, 在复杂的理财环境中化被动为主动, 最大程度适应理财环境, 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这是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也是我们财务管理工作者值得深思的课题。
(二) 改变财务管理观念
在制药企业财务管理中, 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树立新观念, 创新思维, 与时俱进, 而树立新观念必须积极学习, 勇于实践, 培养优化精神和优化能力,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首先, 企业管理者要清醒的认识到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业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既要重视又要加强财务管理, 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主动的学习现代财务管理方法, 实施财务规范化, 程序化, 管理在健全的财务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下, 进行帐簿核算, 实施财务监督, 加强财务核算, 实施财务计划管理。另外, 企业在任用财务人员上, 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聘请具有较高素质, 具有《会计法》规定的人员上岗资格的财务管理人员, 并经常进行在职培训, 财务人员要做好现代财务管理工作, 关键是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财务人员有了这两种能力, 做财务工作就显得得心应手, 财务核算才会正常, 准确率才能较高, 准确度才会可信。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对财务人员的要求, 更好的胜任财务管理工作, 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 搞好财务管理, 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 拓宽融资渠道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 资金都是企业的命脉, 资金链条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当然制药企业也不例外。企业成长中无不受到过资金的困扰, 新的、更广泛的资金保证, 能帮助企业增加业务量、拓展业务, 获得健康的成长。企业要想摆脱目前融资难的困境, 一方面, 既然制药企业的资金有限, 就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不要一味的忙于给企业添置固定资产, 例如开工建设新厂房, 盲目地购置进口新设备等, 而应该将其用于补充企业的流动资金上, 给企业提供一个安全保障。避免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 企业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占用, 面临流动资金短缺甚至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不能将短期资金做长期安排, 这样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另一方面, 面对融资难题, 制药企业纷纷在研发资金方面“瘦身”。为了突破发展“瓶颈”, 不少生产企业也开始进行战略调整, 通过引入一系列高新技术和提升质量标准, 众药企或改进剂型、或革新工艺, 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有的放矢, 因地制宜。由于起点高的横向开发 (即二次开发) 具有投入低、风险低、科技含量高、同类竞争少、回报高的特点, 故而成为了药企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首选之法。
(四) 加强内部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财务控制要以致力于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经营、提高效率为宗旨, 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体制的高效性, 专业性特征, 达到管理的制度化, 规范化和程序化, 必须加强内部财务控制。首先, 要让全体员工都有责任意识, 把资金管理当成自己分内的工作一样对待, 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应该每个人尽职尽责, 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 要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处理作贡献。其次, 要有科学、准确、合理的管理。对于物资使用数量要尽量计算准确, 对于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从时间、数量等等方面进行缜密的安排, 财务管理中, 对资金进行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使用, 有利于统一协调调度、合理利用资源。尤其是对于制药企业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以财务部门为轴心的综合管理、统一核算、成本总控制的成本控制中心。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要不断的建立健全, 制定规范的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的操作程序, 要经常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 跟踪分析资金动态, 合理调度资金, 堵住漏洞, 维护安全。使资金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高度重视管理的时代, 借助于管理, 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只有科技和管理的共同发展, 才能使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综上所述, 制药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弊病有非常深刻的社会环境大背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只有审时度势, 将企业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市场化境界,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协调运作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 在财务管理方面投入恰如其分的人、财、物, 以期赢得财务优势, 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才能奋力改革、勇于创新, 财务管理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实现财务的价值, 从而强化企业管理, 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利明;制药企业财务管理的症结及对策;中国外资2010年第9期.
[2]、高长青;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究;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15期.
[3]、华清;医院财务管理问题探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第11期.
[4]、韩笑;医院财务管理浅析;中国电子商务2010年第9期.
我国生物制药企业融资问题初探 篇11
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的资金投入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还相去甚远。生物制药企业的短期资金缺口很大,长期运营资本更无着落,81%的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只能部分或不能满足需要,60.5%的企业没有1至3年的中长期贷款,即使能获得,仅16%能满足需要,52.7%部分满足需要,31.3%不能满足需要。我国目前产值超过亿元的生物制药企业仅1至2家,全部企业产值加在一起尚不如美国-家生物技术药物公司。
融资难题
贷款是生物制药企业的最好选择,但是商业银行和其他赢利性金融机构坚持成本核算、稳健经营的原则,往往不愿为这些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资金,其原因如下:
生物制药企业的项目风险大,投资回收期长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一般仅有5%至10%,却需要8至10年时间和l亿至3亿美元的投资。这与商业银行等赢利性金融机构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相悖。
银行贷款成本过高生物制药企业属于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银行对高科技贷款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也就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从而造成成本的增加,所以银行更倾向于贷款给技术己成熟的企业和项目。
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银行在高科技项目贷款中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赢得资金提供者的信任并取得贷款会不惜掩盖项目的缺陷甚至以次充好,造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银行与资金需求方的这场博弈中,前者往往会选择拒绝放贷而保证资金的安全。
贷款抵押物不足生物制药企业大都规模小,资产总量少,但无形资产比重大,可用于抵押贷款的实物资产不足,这就使银行即使有对其贷款的意向也会因为企业没有足够的抵押物而却步。
银行无法评价企业资信水平高科技中小企业一般处于初创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良好的商誉尚未建立,金融机构无法知晓企业的资信状况。
融资途径分析
通过公开资本市场融资IPO是投资生物制药企业的投资者最重要的目标,但由于我国现有资本市场缺少层次,只能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根本无法进入。
虽然创业板市场对企业入市要求比主板市场低,但对技术还不成熟急需资金的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来说,保荐人制度,严格的信息披露等限定都是一道壁垒。
同时,中小企业板建立时间尚短,需要生物制药企业和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人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这个市场,只有经历了资金供求双方的互相了解的过程之后市场才能繁荣,而这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瞬间。
政府创新基金为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1999年5月科技部、财政部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政府专项基金”(简称“创新基金”),并在科技部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中小生物制药企业从创新基金中得到了很大益处,但是这种创新基金也有弱点:
首先,申报政府创新基金需要了解有关这种金融工具的具体知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机会成本。
其次,创新基金的审批手续严格而且复杂,时效性差。近年来随着各地申报项目的增多,基金管理中心往往不能完成当年的评审任务,经常有项目需要延迟至下一年度。
而且创新基金的批准率低,基金总额少,批准立项中对初创科技企业的资助占总额的比例也偏低。
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建立中小生物制药企业的贷款担保机构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贷款抵押物不足的问题,但该方案同时也将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转嫁到担保机构身上。只有当担保机构比银行更了解需要贷款的企业的情况时担保方案才是有效的,否则无论是再担保还是反担保都不能从根本上降低社会的整体风险。目前,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尚属于建设期,担保机构规模小,实力弱,因此为了减少风险,对要求担保的企业提出了很严格的条件,增加了企业申请担保的难度,降低了担保效率。
未来的选择
目前,在我国对于一个生物制药领域的企业来说最关键的不是技术,也不是其产品的销售渠道,最关键的其实是充足的资金,在资金支持方面,我们未来的选择可能有:
(一)建立专为生物制药企业服务的风险投资公司
生物制药企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投资的投资理念相一致,且专业的风险投资公司一般有专门的生物医药专业分析人才,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融资企业则可从风险投资中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此外,生物制药企业还可以从风险技资公司得到经营方面的支持,如管理咨询和市场策划。成立专门为生物制药企业服务的风险投资公司一定会为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吸引外资
目前国内投资于生物制药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几乎都是本土企业,长期以来被风险投资界广泛看好的生物制药领域仍然没有成为外资眼中的明星,平均每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金额仅为100多万美元。在生物制药领域更多地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多种方式把我国的科研触角延伸到国外,把研究领域的合作扩展到技术前沿的国家,追踪世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在我国大力吸引外资的今天,生物制药企业应该也必然能够在吸引国际资本的舞台上独领风骚。
(三)项目融资
在项目融资中,生物制药企业从同类技术发展出来,与有着相似应用前景、处于不同研发阶段和风险大小不一的项目相互组合成为项目包,再把这个项目包作为吸引外部技资的标的。企业将项目未来收益出让给投资方来换取投资者的资金支持。项目开发成功后,投资方通过生产、销售项目带来的高利润的生物制品陆续回收投资并取得盈余。
(四)建立特种基金大力发展民间融资
通过建立专门的生物制药企业发展基金获得资金。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居民收入均有显著提高,除居民自身的消费需要外,还形成一部分社会闲置资金。作为资金的潜在供给者,每个居民都想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高额的收益,而这种发展基金正是可以建立在专业风险投资家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吸引偏好风险的小额投资者投资,从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资本集中和社会产业结构升级。
(五)企业并购
针对生物药品重复生产、规模不经济的现象,通过并购行为,企业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实行一体化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各企业实现单一化生产,达到专业化生产的要求。针对生物制药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开发时间长的特点,通过收购,可以节约开发投入、降低投资风险、利用现成的科技人员和设备、缩短投资回收期,经过兼并收购,收购者可以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市场地位,如现成的行销网络,及其与当地客户及供应商多年以来建立的信用,使企业能马上在当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六)开展风险租赁业务
进行风险租赁有着必然性,首先生物制药技术所需设备十分昂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生物技术公司使用的实验室设备具有标准化的特性,是较好的租赁目标;其次知识产权租赁则是因生物技术的无形资产(知识产权)价值较高,风险投资方可通过投入资金购买风险企业的专利,再将专利使用权租给风险企业,这对于风险投资方和风险企业方无疑都有益处。
刍议制药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篇12
(一) 原料质量有GMP认证要求束缚
根据现行的国家食药监局的相关规定, GMP认证已经成了制药企业的质量通行标准。企业生产的药品质量, 必须达到该标准, 否则不予生产。据笔者分析, GMP认证标准有下述五个特点, 分别是对生产药品的环境设备、对职工的操作管理水平、对产品的原料投入配料比例、对供应商的原辅材料和内包装质量、对产品的记录尤其是批记录等作了严格规定。由于在药品质量上有GMP认证标准, 使得制药企业的原料投入比例拥有着严格的限制, 从而能有效保证原料投入在财务管理上是可信赖和依靠的, 也使得制药企业财务管理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 药品销售需经国家招标, 招标价格普遍较高
制药企业的药品销售, 基本都要经过我国相关部门的招标。在招标过程中, 药品价格大约只占招标评分标准的三分之一。所以, 在招标中, 价格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而招标价格也基本是由招标部门根据制药企业的报价做出衡量。通常, 由于制药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经营特点, 跟普通的工业企业相比, 招标价格普遍较高。而招标价格, 也是影响制药企业财务管理分析的一个间接性因素。
(三) 在营销过程中, 药品推销费用较高
制药企业由于其特殊的行业特点和经营特点, 在营销过程中, 基本是以营销人员的推销为主。医院和医生是药品营销人员的主要推销场所和推销对象。制药企业目前在营销的过程中, 对医院和医生的药品推销费用普遍较高, 药品推销费用是制药企业一大成本费用开支。
二、我国制药企业财务管理分析特点
(一) 关于销售收入
通常, 制药企业的销售都相对比较稳定, 销售收入的增长也比较快。制药企业的营销渠道是专业人员推销, 推销对象是众多的医院和医生。医院和医生与制药企业有着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 这一点基本是药品行业的“潜规则”。一般在一个药品品种上, 医院都会选择两个品种用来备用。因此, 制药企业的营销渠道较为开阔, 销售收入相对稳定且增长较快。
(二) 关于成本费用
制药企业由于其特殊的行业特点和经营特点, 制造成本的比重并不高, 通常只占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与此相比, 用于在医院和医生中的推销费用 (销售费用) 却“一枝独秀”, 在销售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此外, 管理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而且控制相对严格。由于制药企业的经营特点, 其资金回笼较快, 应收账款数额相对其他企业较少, 因此, 现金流量较充裕。而制药企业的财务费用发生较少, 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少, 甚至很多制药企业的财务费用是负值。制药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及特点汇总如下表。
(三) 关于利润率
据笔者调查, 制药企业的销售利润率通常在10%~40%区间内。虽然制药企业拥有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 而且高额的利润率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政策的导向因素。但是, 与其他的化工型企业相比, 并没有特别显著的地方。
(四) 关于税务管理
通常, 制药企业营销人员在推销过程中所形成的营销费用金额较大, 且发票较难取得。如此一来, 给制药企业销售费用的税前扣除带来一定困难, 继而使得制药企业面临一定的所得税风险。其次, 制药企业由于其特殊的经营特点, 通常拥有较多的营销人员, 而且制药企业的收入基本是毛收入, 使得制药企业难以规范销售人员的个人所得税申报。再者, 虽然制药企业拥有较多的专利技术优势, 而且也比较容易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但是由于其研发能力的限制约束, 容易造成制药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与税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制药企业财务管理分析的薄弱环节
(一) 医药企业的营销模式与国家政策有一定差距
医药企业由于其特殊的行业特点与经营特点, 在药品销售上执行人员向医院和医生的推销模式, 在这过程中, 会发生较大费用。与此同时, 目前国家推行对医院和医生的廉政政策, 并且为了降低药品价格而不断挤压制药企业的利润。使得制药企业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有较大差距冲突。这种冲突使得制药企业的药品价格受到不断降价冲击的同时, 企业营销模式受到巨大考验。这在一定程度上, 直接反映在制药企业的财务管理分析上, 使得制药企业的财务难移走出灰色地带。
(二) 制药企业质量管理较被动
虽然目前制药企业受到国家药监局GMP认证标准的要求, 而且在该标准的要求下, 制药企业也在进行一定的药品质量管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 管理的目多是为了应付国家药监检查。并没有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企业药品质量, 也没有将药品质量管理视为企业管理的有力武器。
(三) 企业的产品定价较高, 实际分得的“蛋糕”较小
据上文所述, 我国制药企业的销售收入金额较大, 但是这却仅是企业的毛利, 因为其中还包含着制药企业给医院和医生的返利。如果刨去返利等, 仅计算企业净收入, 实际只有很少一部分。如果把制药企业的销售额比喻成一块蛋糕, 那么制药企业本身实际分得的部分却只有蛋糕的一小角。
四、加强我国制药企业财务管理分析的对策
(一) 从财务人员的实际工作和学习入手
相关财务人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积累, 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多了解制药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经营特点以及国家对制药企业的相关政策,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首先, 财务人员虽然专业是会计学或者财务管理, 但是既然身处制药企业, 也要了解什么是GMP质量认证标准以及其中对药品质量的具体规定。这样, 财务人员可以更深入的分析企业药品的成本费用开支项目的具体情况。
其次, 财务人员可以根据制药企业各部门的财务费用预算执行情况, 分析企业预算整体的完成情况, 尤其是收入、费用、成本等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 将具体分析结果结合药品行业的特殊规定, 研究差异原因, 并以此提出改进建议。
再者, 企业财务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制药企业行业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分析, 搜集对企业的有力资料, 研究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同时, 制药企业的财务部门要注意与各部门多沟通, 尤其要经常和内审部门或人员进行沟通, 及时了解内审中发现的问题, 结合财务分析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相关的财务性建议。
(二) 从“制度”的角度入手——建立制药企业财务管理分析制度
目前, 我国企业基本上都建立了财务管理分析制度, 但制度尚不健全, 更无须说具有特殊性的制药企业。笔者认为, 单纯的提出制药企业财务管理分析的具体性建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制药企业应提升到制度的高度, 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分析的各种制度规章, 明确财务分析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加强管理与核算, 以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制药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与制度相配套, 制药企业还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岗位。财务分析人员在分析情况, 撰写报告时, 运用的数据必须准确、观点必须鲜明。在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任何分析方法, 比如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 都要有统一和严格的规范。
(三) 从时代特征入手——构建制药企业ERP财务系统
目前, 大部分制药企业都已不再使用手工记账方式, 转而选用财务软件。然而, 财务软件仅是整个财务ERP系统浅层的一部分, 像财务辅助决策这种深层次的功能目前还尚未实现, 而且大部分制药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仅是基于会计电算化的层面。基于此, 笔者认为, 制药企业应搭建适合本行业的财务ERP系统。制药企业内部要注意彼此间的对接, 各模块之间应处于平行状态。在该状态下, 以财务为起点、以财务为中心, 依次向外扩展。与此同时, 还要严密注意ERP系统的测试环节。该环节对整个ERP系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整个测试过程不彻底、或者不周全, 则很容易形成“测试死角”。而一旦形成“测试死角”, 只要系统进入日常的“实施阶段”, 那么这些问题势必会牵扯到系统流程或者程序的改动。但是, 如前所述, 此时模块间的平行关系已经建立, 在这种情况下, 调整或者改动的难度就会很大, 如若调整不当, 则会直接导致ERP系统的开发失败。因此, 对此必须加以格外关注。
参考文献
[1]高长青.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0;15
[2]刘晓明.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疗装备, 2010;7
【制药企业设备管理】推荐阅读:
制药企业特种设备管理06-03
制药企业的物料管理05-30
制药企业质量管理制度07-23
制药企业财务管理探究08-21
制药如何企业实施GMP管理06-28
制药企业09-29
浅谈药品生产企业制药设备GMP验证08-25
中小制药企业09-24
生物制药企业11-11
制药企业3句半11-07